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高麗史

指数 高麗史

《高麗史》是一本記載有關朝鮮半島上高麗王朝歷史的紀傳體官史,於朝鲜王朝初期成書,從1392年起至1451年,經歷太祖、太宗、世宗、文宗四朝,歷時59年才完成。期間史書經過多次修訂,編纂者有郑麟趾等多人。全書於文宗元年八月(1451年)完成。 高麗王朝傳32代君主,歷時475年。在此期間,存在著與《朝鮮王朝實錄》相類似的歷代國王實錄——《高麗王朝實錄》。《高麗史》是參照多種官方和私人文獻、書籍而編纂而成的,這些書籍大部份在朝鮮王朝期間因為政治需要被焚毀而失傳。此外,在《高麗史》編纂期間,朝鮮王朝還組織編纂了《高麗史節要》。.

121 关系: 偰遜偰長壽南誾吳延寵外王內帝奇轍妙清安珦尹瓘崔亮 (高麗)崔忠獻崔知夢崔瑀崔莹崔沆 (高麗武臣)崔沆 (高麗文臣)康兆庾黔弼廉悌臣伊昕巖王字之王式廉王規 (高麗文臣)程朱理学第一次王子之乱纪传体编年体羅世申崇謙裴仲孫高丽忠定王高丽忠宣王高丽忠穆王高丽忠肃王高丽忠惠王高丽穆宗高丽成宗高丽景宗高麗史節要高麗太祖高麗定宗高麗宣宗高麗康宗高麗仁宗高麗德宗高麗忠烈王高麗元宗高麗光宗高麗王朝高麗獻宗...高麗睿宗高麗神宗高麗禑王高麗熙宗高麗靖宗高麗順宗高麗顯宗高麗高宗高麗肅宗高麗恭讓王高麗恭愍王高麗毅宗高麗惠宗高麗明宗高麗昌王高麗文宗高龍普趙位寵趙浚辛旽郑仲夫郑梦周邊安烈鄭世雲鄭道傳鄭麟趾金士衡金宗瑞金俊 (高麗)金致陽金方慶金敦中雙冀柳公權 (高麗)柳璥柳清臣林衍林惟茂李奎報李义旼李之蘭李仁任李琳 (高麗)李穡李義方李資謙李齊賢李朝實錄李成桂桓宣吉權謙權近權漢功河崙洪福源朝鮮世宗朝鮮王朝朝鮮文宗朝鲜半岛朝鲜太宗朝鲜王朝朴守卿朴述熙朴葳朴英規明朝方臣祐文益漸慶大升拓俊京曹敏修 扩展索引 (71 更多) »

偰遜

偰遜(설손,),原名百遼遜,是元朝及高麗的一位官員。今日朝鮮半島慶州偰氏都是他的後代。 偰遜是畏兀兒人,世居偰輦河畔,因此以偰為氏。偰遜的高祖父嶽璘帖穆爾歸順元朝後,歷代都出仕於元朝。偰遜的父親偰哲篤就出任了元朝的江西行省右丞。 偰遜在元順帝在位期間考中進士,歷任翰林應奉文字、宣政院斷事官,後來被選為端本堂正字,負責給皇太子愛猷識理答臘教授儒家經典。受到丞相哈麻的猜忌,出守單州。父病卒,為之守孝,寓居大寧。後來紅巾軍逼近大寧,偰遜於1358年(恭愍王七年)為避免戰亂來到高麗。恭愍王從前在元朝擔任皇太子的宿衛時,與偰遜有交情,因此厚待於他,賜給府邸,封高昌伯。後來改封富原侯,賜田富原。1360年(恭愍王九年)卒於高麗。著有《近思齋逸藁》流傳於世。 偰遜有五子:偰長壽、偰延壽、偰福壽、偰慶壽、偰眉壽。其中偰長壽和偰眉壽都是麗末鮮初的著名官員。.

新!!: 高麗史和偰遜 · 查看更多 »

偰長壽

偰長壽(설장수,),字天民,號芸齋,高麗末期及朝鮮初期官員。本貫慶州偰氏。 偰長壽的祖先來自高昌回鶻,在元朝屬於色目人,後來歸化高麗。1360年,為慶順府舍人。其父親偰遜逝世,偰長壽為他服孝。恭愍王認為他是色目人,不必守漢人禮節,特命脫去孝服參加科舉考試。1361年同進士科及第,官拜判典農寺事,擔任晉州牧使。 高麗禑王在位期間,拜知密直事,再轉政堂文學。1387年,高麗派遣偰長壽出使明朝,送還在元末混亂時期逃亡到高麗境內的漢人。1388年,李成桂發動威化島回軍,偰長壽持禑王的遜位表前往明朝的南京,謁見洪武帝朱元璋,說明此事。他還參與李成桂廢黜昌王、改立恭讓王的行動,被賜予中興功臣、鐵券,封忠義君。 1392年,李成桂篡高麗自立,建立朝鮮王朝。1394年,偰長壽任司譯院提調。1396年,任檢校門下侍中,封燕山府院君。 偰長壽也是一位著名文人,著作有《近思齋逸藁》、《牧隱集》等。.

新!!: 高麗史和偰長壽 · 查看更多 »

南誾

南誾(남은,)是高麗末期和朝鮮初期的文臣。本貫宜寧南氏。 南誾性格豪邁無所拘束,自幼好奇計。1374年文科及第。1380年,被任命為社稷壇直,當時倭寇非常囂張,三陟郡城小難守,南誾自薦知三陟郡事。至郡,倭寇突然到來。南誾率十餘騎開門突襲,倭寇敗走,於是被召回,授司僕寺正。南誾厭倦了當時高麗權門世族的腐敗,與主張改革的李成桂、鄭道傳、鄭夢周等新進士大夫來往密切,並與鄭道傳等人同為李成桂勢力的中心人物。 1388年,禑王在權門士族的煽動下決定進行遼東征伐,派李成桂出兵明朝的遼東。南誾認為這是對大國發起挑戰,極力反對。兵至威化島時,南誾與趙仁沃合謀,向李成桂提出回師兵變之議。南誾原本想推戴李成桂篡位,李成桂謹慎地不敢說話。威化島回軍後,南誾秘密向李成桂之子李芳遠提及此事,李芳遠令他不要聲張。禑王被廢位,昌王嗣位,南誾轉任三司右尹監門衛上護軍。 恭讓王在位期間,拜鷹揚軍上護軍兼軍簿判書,錄回軍功,賜土田錄鐵券,陞開城尹,後遷密直副使。1392年,鄭道傳被人彈劾,流放羅州。南誾上書救之,沒有成功,有怨言,因而遭到金震陽的彈劾,削職流放外地。不久後,鄭夢周被暗殺,南誾被召回,任命為同知密直司事。同年,與鄭道傳、趙浚、趙仁沃等五十二人一起推戴李成桂受禪。李成桂篡高麗,建立朝鮮王朝。南誾被錄為朝鮮開國的八位佐命功臣之一,判中樞院事兼義興親軍衛同知節制使。封為開國功臣一等、宜寧君,賜田二百結、奴婢二十五口。後改封宜城君、參贊門下府事。他與鄭道傳一樣,積極地支持讓神德王后康氏的兒子李芳碩成為王世子,因而與靖安大君李芳遠(後來的朝鮮太宗)結怨。1395年,以父喪為由辭職,兄長南在等人被特別敘用,1396年,參贊門下府使兼判尚瑞司事。他加強了西北部邊境的軍事實力,與鄭道傳都圖謀取得遼東,但沒有成功。 1398年,在第一次王子之亂中,世子李芳碩和鄭道傳都被李芳遠所殺。南誾在河景、崔沄的隨行下逃出城水門,隱於城外圃幕。見巡邏的軍士,南誾欲詣巡軍,二人止之。南誾說鄭道傳有仇人所以被殺害,自己沒有仇人。自詣巡軍門外,於是被斬殺。南誾、鄭道傳、沈孝生、張至和、李懃等世子一黨被認定為逆臣,憲司請籍沒他們的家產,李芳遠奏請定宗,只沒收了他們家的科田。 世宗即位後為他平反,追贈議政府左議政的官職。後追封領議政,封義城府院君。1421年(世宗三年),追贈諡號剛武,配享太祖廟庭。.

新!!: 高麗史和南誾 · 查看更多 »

吳延寵

吳延寵,朝鲜高丽王朝时期名将,中國出身高丽東來人。副元帅成为都元帅尹瓘,拓俊京,王字之等餘女眞遠征出征任累次女眞的征大勝,本贯海州吳氏,谥号文襄。中国的高丽东来人,韩国吴氏的始祖。.

新!!: 高麗史和吳延寵 · 查看更多 »

外王內帝

外王內帝,又稱內帝外臣,是古代漢字文化圈的在國內自稱皇帝、對中國外交時自稱國王的雙重體制。此體制在南越、西夏、大理、越南各朝代以及日本都使用過,渤海、吴越(钱镠在位时)、南唐(958年—972年)、高丽(1275年前)虽然一般对内也称王,但存在类似的体制。.

新!!: 高麗史和外王內帝 · 查看更多 »

奇轍

奇轍(기철,),高麗王朝官員,元朝奇皇后之兄。蒙古名伯顏不花(),本貫幸州奇氏。 奇轍是奇子敖的次子,母親為李行儉之女李氏。奇皇后被元順帝封為第三任皇后後,奇子敖被追封為榮安王,李氏追封榮安王大夫人。奇氏一門都得到榮華富貴,奇轍被元朝任命為征東行省叅知政事、德城府院君,其弟奇轅為翰林學士、德陽君。 奇轍與趙日新、權謙、盧頙等人壟斷了高麗的國政,奇轍的弟弟奇轅、奇輈、奇輪也仗著奇皇后勢力在國中頗為驕橫。恭愍王新繼位,來到征東行省賀聖節,趙日新欲剷除奇氏勢力,遣人捕殺,奇轅被殺,奇轍逃跑藏起來得以倖免。元朝將趙日新逮捕處決,恢復了奇氏一門權力,封奇轍為大司徒。 1356年,奇轍與權謙、盧頙等人圖謀在宮廷宴會舉事推翻恭愍王,事洩,恭愍王令密直姜仲卿、大護軍睦仁吉埋伏於路旁,用椎突然擊到奇轍,旋即將其殺死。權謙、盧頙逃跑,在紫門前也被殺。奇轍、權謙、盧頙三人的族人都被逮捕滅族。奇轍被暴屍於朱橋示眾,百姓對其恨之入骨,紛紛用刀毀損他的屍體。 《高麗史》將其列為叛逆之臣。.

新!!: 高麗史和奇轍 · 查看更多 »

妙清

妙清(),高丽中期起事领袖。 妙清本来是佛教和尚,晓知风水,研究风水图谶法,自称承袭禅师道诜所传太一玉帐步法。被金安、文公仁称为圣人,推荐给了高丽仁宗。妙清与其法弟日者白寿翰通阴阳之术,诡诞不经之说惑众。郑知常等人深信其说。仁宗为他建道场。他向国王建议迁都西京平壤,没有成功。靖康之变后,高丽谣传宋军北伐,金兵大败。妙清建议联络刘齐共同伐金。仁宗怕是谣言不从。1135年,妙清与柳旵、分司侍郞趙匡、司宰小卿趙昌言、安仲榮等叛乱,国号大為國,年号天开,自称天遣忠义军。金富轼平乱,翌年妙清被赵匡所杀。.

新!!: 高麗史和妙清 · 查看更多 »

安珦

安珦(),初名裕,字士蘊,號晦軒,諡號文成,出生於興州(現慶尚北道豐基)。高丽中后期儒学领袖,是第一个將朱子学思想引進高麗的人。.

新!!: 高麗史和安珦 · 查看更多 »

尹瓘

尹瓘(),朝鲜高丽王朝时期名将,出生于坡平尹氏家族,通过科举考试进入高丽军队。字同玄,初諡號文景,改諡文肅。.

新!!: 高麗史和尹瓘 · 查看更多 »

崔亮 (高麗)

崔亮,高丽王朝大臣,慶州(今大韩民国庆尚北道慶州市)人。 崔亮性情寬厚,能做文章。高丽光宗时崔亮登第,爲攻文博士。高丽成宗在潛邸,引爲師友。成宗即位,遂加擢用,官至左散騎常侍、参知政事兼司衛卿。他因病解官。既而成宗命他復職。不久拜門下侍郎,转任內史侍郎兼民官御事、同內史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成宗十四年(995年)四月丁丑崔亮卒。成宗痛悼,贈太子太師、賻米三百石、麥二百石、腦原茶一千角,以禮安葬。谥号匡彬,後配享成宗廟庭。累贈太尉、太保、太師、內史令、三重大匡。其子崔元信、崔元佐、崔元億、崔元偉、崔元侃、崔元保、崔元俊。崔元信擢甲科,歷任戶部侍郎、禮賓卿,高丽顯宗时與李守和到宋朝賀正,回国后因为奉使汚辱,被流放。.

新!!: 高麗史和崔亮 (高麗) · 查看更多 »

崔忠獻

崔忠獻(),朝鮮半島高麗王朝中葉時期的權臣,武人出身。在崔忠獻的年青時期,高麗王朝已開始了武臣專政的局面,而他本人則自1196年起,成功控制了整個高麗朝廷,一直至到去世,掌權長達二十多年,他的子孫繼承權力,展開了朝鮮半島史上的「崔氏政權」的統治。崔忠獻以專橫作風進行管治,但同時又改良政制,革除原有的時弊,對整個高麗朝廷的影響重大。.

新!!: 高麗史和崔忠獻 · 查看更多 »

崔知夢

崔知夢(최지몽,)是高麗王朝早期的一個官僚,也是朗州崔氏的始祖。 崔知夢原名崔聰進,出生在今日全羅南道的靈岩郡。其父崔昕在新羅孝恭王時期是當地的頗有名望的人。崔聰進性格清儉慈和、聰敏嗜學,其博涉經史,尤精於天文卜筮。十八歲時,高麗太祖王建慕名召見,他作出了王建必將統一三韓的預言。王建大喜,賜名崔知夢並賜錦衣、授「供奉」職,征戰的時候都帶上他。三韓統一後,封其為侍禁中、,備顧問。 惠宗二年(945年),王規謀害王弟,時任司天官的崔知夢奏稱:「流星犯紫微,國必有賊」,準確預言了這次事件。後來惠宗因病住在神德殿,王規將要謀反,崔知夢又秘密奏稱:「近將有變,宜以時移御。」建議惠宗移駕別處。 定宗即位後,誅殺王規,得知崔知夢秘奏一事後,賜鞍、馬和銀器給他。光宗在位期間,崔知夢跟隨光宗來到歸法寺,因為酒後失禮,被貶於隈傑縣達十一年之久,直到景宗五年才被召回,授大匡內議令東萊郡侯,食邑一千戶柱國,賜銀器、錦被、褥帳衣馬頭犀帶。一天,崔知夢奏稱:「客星犯帝座,願王申戒宿衛,以備不虞。」果然不久後王承等人謀反被誅殺,獲賜御衣金帶。 成宗元年,加封左執政守、內史令、上柱國,賜弘文崇化致理功臣號,其父母皆被追封爵位。成宗三年,崔知夢請求致仕還鄉,不被允許。但他再次上書堅持請求,於是被從朝堂上除名,但仍赴內史房視事如舊。成宗六年,崔知夢疾病,成宗命醫賜藥,親臨問疾。又將馬二匹施捨給了歸法、海安二寺,讓三千名僧人禱告祈求崔知夢的痊愈。然而崔知夢仍然逝世,得年八十一歲。成宗追贈太子太傅之職,賜諡敏休,加贈太師。成宗十三年,配享景宗廟庭。 崔知夢有兩個兒子:崔玄同和崔懷遠。.

新!!: 高麗史和崔知夢 · 查看更多 »

崔瑀

崔怡(),是高丽王朝崔氏政权第二任独裁者。原名崔瑀。 崔瑀是高丽权臣崔忠献之子。崔瑀17岁时其父杀死李義旼,目睹崔忠献如何夺取并操纵大权。在崔忠獻掌權的時候,契丹的殘餘勢力入侵高麗,崔瑀在開京宣義門外進行閱兵。高麗的官軍不堪戰鬥,崔忠獻的私兵強盛,擊退了契丹兵。1219年,崔忠獻得病將死,自知死後將有人叛亂,秘密叮囑崔瑀勿來探望。於是崔瑀也稱病不出,令女婿金若先侍疾。果然在崔忠獻死後,將領崔俊文、池允深、柳松節、金德明等密謀暗殺崔瑀,欲擁立幼子崔珦,遣使請崔瑀前往探病。崔瑀再三不至,因此他們前往崔瑀的府邸邀請。崔瑀將他們逮捕,殺死了崔俊文,並將其他人流放海島,隨後將崔珦及其黨羽全部殺害,成功掌權。 根據《高麗史》的記載可以看出,与崔忠献相比,崔瑀更显仁慈。為了獲得更多人的支持,他将崔忠献收藏的金銀珠寶進獻給了高麗高宗,將崔忠獻奪占的田地退還原主,同時將搜刮的钱财发放给人民。崔忠獻統治期間,賣官鬻爵現象十分嚴重;崔忠獻本身亦是貪財之人,以賄賂多少來任命官職。崔瑀一改其作風,以才能來任命官職,同時又誅殺了一些不守法度的官員。正因為如此,在崔瑀的统治期间,高麗人开始逐漸願意接受軍政统治。 1221年,高麗高宗冊封崔瑀為晉陽侯,但崔瑀辭去了這個封號。不久進叅知政事吏兵部尚書判御史臺事。而崔瑀執政的時候正值蒙古帝國崛起之時,1225年,成吉思汗派遣使者這可要求高麗朝貢,但被崔瑀拒絕,將使者禮送出境。成吉思汗當時正在征討西夏,無暇顧及此事;而崔瑀也大肆調兵前往北部邊境,並修築北方的要塞以防備蒙古。同年崔瑀將百官朝見的場所改設於自己府邸的政房之中,所有奏章經崔瑀批復後才告知高麗高宗,高宗完全成為了一個傀儡和擺設。 1231年,蒙古大汗窩闊台派撒禮塔入侵高丽。崔瑀亲自率兵抵御蒙古的入侵。為了增強高麗軍隊的實力,崔瑀派人重金誘使山賊、僧兵等為之效力,但最終蒙古騎兵兵臨開京城下的時候,崔瑀將自己的私兵全部用於保衛自己,守城的軍隊皆老弱之卒。另一方面,遣使赴蒙古營中請求講和,但使者被拘禁。次年崔瑀發现無法抵抗蒙古軍後,將開京洗劫一空,把高麗王室、大臣和百姓遷移到江華島。由于蒙古軍不擅水戰,因此高麗王室在崔氏政权滅亡後仍能安然无恙。 1235年,因遷都之功,崔瑀被高宗封為晉陽侯。此後又進爵為公。 1249年崔瑀病故。高麗高宗為之罷朝三日,諡匡烈,葬禮十分隆重。後來又將其靈位配享於康宗之廟。不過在1258年崔氏政權覆滅之後,其靈位被撤去,其繪於朝堂之上的壁上功臣形象也被抹去。 崔瑀沒有嫡子,只有嬖妓瑞蓮為他生下了兩個兒子萬宗、萬全。崔瑀最初希望傳位給女婿金若先,因此讓兩個兒子出家,崔萬宗住在斷俗,崔萬全住在雙峯。但此二子皆聚僧為亂,打家劫舍,各州縣都十分畏懼,無可奈何。刑部尚書朴暄認為這是禍害,建議崔瑀將二子召回,同時派按察使清剿並囚禁為亂的僧眾。崔瑀聽從了建議並照著做了。但崔萬宗、崔萬全回到京城之後,反誣告朴暄離間父子關係,於是崔瑀將朴暄流放黑山島,釋放了僧眾。令萬全還俗,改名崔沆。在崔瑀死後,崔沆順理成章地继承了其权位。.

新!!: 高麗史和崔瑀 · 查看更多 »

崔莹

崔瑩(),中國亦有寫作崔荣,是高丽国末期的名将、重臣,官拜判密直事、大將軍、門下侍中贊成事、六道都巡察使;封盡忠奮佐命安社功臣、鐵元府院君,諡號武愍(무민),是(최원직)的兒子。另外,他亦有一位女兒成為了高麗禑王的(영비 최씨)。.

新!!: 高麗史和崔莹 · 查看更多 »

崔沆 (高麗武臣)

崔沆(),是崔氏政权第三任独裁者。他是崔怡的庶子,為嬖妓瑞蓮所生。原名崔萬全。 崔怡的夫人鄭氏早逝,因此沒有嫡子,只有嬖妓瑞蓮為他生下了兩個兒子崔萬宗和崔萬全。崔怡最初希望傳位給自己的女婿金若先,因此讓兩個兒子出家,崔萬宗住在斷俗,崔萬全住在雙峯。但此二子皆聚僧為亂,打家劫舍,各州縣都十分畏懼,無可奈何。刑部尚書朴暄認為這是禍害,建議崔怡將二子召回,同時派按察使清剿並囚禁為亂的僧眾。崔怡聽從了建議並照著做了。但崔萬宗、崔萬全回到京城之後,反誣告朴暄離間父子關係,於是崔怡將朴暄流放黑山島,釋放了僧眾。令萬全還俗,改名崔沆。不久崔沆拜左右衛上護軍、戶部尚書的職務,群臣皆到崔怡的府邸上慶賀。為了讓崔沆脫離流氓習氣,崔怡讓待制任翊授書,侍郎權韙教授禮儀,隨後遷任樞密院知奏事,崔怡分與崔沆私兵五百餘人。 1249年崔怡得了重病,崔沆領兵入府,但聽說崔怡病死後立即回到了家中。崔怡死後,知吏部事上將軍周肅率領夜別抄及內外都房的兵卒發動兵變,欲還政於高麗高宗。但高宗猶豫不決,導致殿前李公柱、崔良伯、金俊等七十餘人歸附崔沆,最終周肅也投降崔沆。崔沆遂继承大权,成為武人政權的新掌權者。 崔沆僅為崔怡戴孝兩天就除下喪服了,等到崔怡下葬的那天,崔沆不僅沒有出去送葬,反而在家中與崔怡的諸妾通姦。高麗高宗拜崔沆為銀青光祿大夫、樞密院副使、吏兵部尚書、御史大夫、太子賓客,尋兼東西北面兵馬使,又任命他為敎定別監,大權在握。崔沆將反對自己的人以及有舊仇的人罷官流放,同時也把崔怡的侍妾三十人流放到了外地。 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崔沆娶大卿崔昷的女兒為妻,但不久以有疾病為由將其拋棄,改娶左承宣趙季珣之女,百官都前去祝賀。高麗高宗賜予崔沆只有國王才能使用的御座肩輿;同時將崔忠獻的畫像移到昌福寺、崔怡的畫像移到禪源社供奉,使用供奉高麗太祖畫像的禮儀來進行供奉。後來又以築中城之功拜崔沆為門下侍中、封晉陽侯,但被崔沆推辭不受。 雖然高麗高宗表面上十分敬重崔沆,但心裡十分猜忌他。崔沆掌权期间,继续了其父抵抗蒙古侵略的政策,但高麗高宗卻主張向蒙古講和,司天監判臺事崔允旦、太史丞吳安矩也附和高宗的意思,奏稱「主有憂,上相誅;有亂臣,臣代其主。」但最終都被崔沆罷去了官職。 崔沆生性多疑,喜歡聽信讒言,凡是有私怨的人都喜歡通過向崔沆誣告仇人謀反以邀功請賞,被誣陷的人無不被逮捕審問。周肅是崔沆最為信任的人,每遇有告發謀反者都與周肅商量,周肅也往往無論曲直都殺之。周肅監選校尉時以賄賂多少為位次,朝野對其切齒痛恨。但最後崔沆也聽信了讒言,將周肅流放並暗殺。 1252年,蒙古大汗窩闊台大汗要求高麗高宗君臣臣服於蒙古並從江華島回到開京,崔沆不欲前往,派李峴出使蒙古。李峴依據崔沆的指示搪塞窩闊台,導致窩闊台的憤怒,決定再次出兵進攻高麗邊境。 1253年,崔沆被封為門下侍中判吏部御史臺事。而蒙古又發兵進攻高麗,永寧公王綧建議崔沆讓安慶公王侃為代表出降迎接蒙古軍,但被崔沆拒絕了。 而在讓蒙古退兵之後,崔沆開始醉生夢死的生活。1255年,崔沆在他的府邸大宴群臣,進行擊毬、戲馬等遊戲,此後也經常舉行這類活動。1257年封為濟衆康民功臣。不久崔沆得了重病,高麗高宗大赦天下為其祈禱健康。崔沆扶病登後園小亭賦詩:「桃花香裏幾千家,錦幄氤氳十里斜。無賴狂風吹好事,亂驅紅雨過長河。」吟誦此詩後回到寢室,突然死去。高麗高宗追封他為晉平公。 崔沆與正妻之間沒有兒子,在當僧人的時候曾與宋㥠的婢子生一子崔竩。崔沆死後,崔竩嗣位。.

新!!: 高麗史和崔沆 (高麗武臣) · 查看更多 »

崔沆 (高麗文臣)

崔沆(최항,),字來融,高麗初期文官。本貫。 崔沆是的孫子。成宗在位期間,年僅二十歲的崔沆在科舉考試中登甲科。成宗愛其才,擢授右拾遺知制誥,累遷內史舍人。穆宗在位時,負責主持科舉考試,選拔出了許多名士。穆宗對他尤為倚重,政事無論大小必與之商議,轉吏部侍郎、中樞院使。穆宗病重時,金致陽圖謀不軌。崔沆與蔡忠順定計,迎立顯宗。顯宗即位後,拜崔沆為翰林學士、承旨、左散騎常侍。不久下稱讚了他,授政堂文學,為顯宗的師傅。在任期間,恢復了被成宗廢止三十餘年的。 1011年(顯宗三年),遷吏部尚書、參知政事,監脩國史。1015年(顯宗七年),拜內史侍郎平章事。1019年(顯宗十一年),賜推忠盡節衛社功臣號。翌年,授檢校太傅、守門下侍郎、同內史門下平章事、清河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加守正功臣號。 崔沆不喜歡當官,且為官清廉,年未及七十歲就請求辭官致仕,顯宗多次不同意。性格聰穎而沉默寡言,又篤信佛教。 1024年病卒,顯宗非常哀悼,諡節義,贈賻絹三百匹、布五百匹、米麥各一千石,其子有孚以父遺命,固辭不受。後來其牌位配享顯宗廟庭。德宗二年贈正匡。靖宗加贈侍中。文宗二十一年,又加贈守太師兼中書令。.

新!!: 高麗史和崔沆 (高麗文臣) · 查看更多 »

康兆

康兆(강조,),《遼史》作康肇,是高麗王朝武將、大臣。 康兆為黃海道信川郡人,穆宗時,累官中樞使、右常侍,出為西北面都巡檢使,鎮守西北邊境。1009年,穆宗病重,知金致陽陰謀篡位,便派皇甫兪義往迎大良院君王詢(即後來的顯宗)。又知殿中監李周楨附致陽,權授西北面都巡檢副使,即日發遣,仍徵康兆入衛開京。康兆奉命前來,行至洞州龍川驛,內史主書魏從正、安北都護掌書記崔昌曾坐事被黜,深怨朝廷,常常想要叛亂,便都來見康兆,說穆宗病重將死、千秋太后同金致陽陰謀奪社稷,因為忌憚康兆手握重兵才召他前來都城,再加以殺害。康兆聽信其言,立即回歸本營,舉兵向開京進軍。兵至平州時,才探知穆宗並未死去,垂頭喪氣。諸將說:「業已來矣,不可止。」於是康兆率軍進入開京發動政變,擁戴王詢為國王,是為顯宗,廢穆宗為讓國公,並派人殺死金致陽及其黨羽、流放千秋太后家人。康兆的手下殺死穆宗,並以自刎上報。康兆命人拆下門扇做棺材,停於館中,使人以縣倉米作飯祭之。顯宗封康兆為中臺使,尋授兆吏部尚書、參知政事。 顯宗元年(1010年),遼聖宗以討伐弑君之賊康兆為由,率40萬契丹大軍攻打高麗。顯宗任命康兆為行營都統使,李鉉雲為副使,派兵三十萬軍于通州以備之。十一月,契丹兵渡鴨綠江,圍興化鎭。康兆引兵出通州城南,分軍為三,隔水而陣,一營于州西,據三水之會,康兆居其中;一營于近州之山,一附城而營。康兆以劒車排陣,契丹兵入則劒車合攻之,無不披靡。康兆便有了輕敵之心。契丹先鋒耶律盆奴率詳穩耶律敵魯擊破三水砦,鎭主報告契丹兵至,康兆不信,怒而叱之。大量契丹兵湧入之後,康兆慌忙起身,被契丹兵俘虜,以氈載之而去。李鉉雲亦被執。遼聖宗親自釋其縛,勸他投降。康兆說:「我是高麗人,何更為汝臣乎?」遼聖宗又多次勸降,李鉉雲投降了,康兆怒叱之。於是遼聖宗將其誅殺。.

新!!: 高麗史和康兆 · 查看更多 »

庾黔弼

庾黔弼(유금필,),高麗初期武將、大臣。本貫平山庾氏。 庾黔弼在統一新羅時期出生於平州(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黃海南道平山郡),後加入泰封國的軍隊成為將領。高麗太祖王建在位時,擔任馬軍將軍,累轉大匡。當時高麗與後百濟交戰,而北方又叛亂,太祖派庾黔弼去北方鎮守。庾黔弼築城而居,召集酋長三百餘人設宴款待;待其喝醉,以威脅之,於是酋長皆服,紛紛歸附,北方遂平定。太祖特加褒獎。 925年(太祖八年),庾黔弼為征西大將軍,攻後百濟的燕山鎮,殺死將軍吉奐;又攻任存郡,殺死俘獲三千餘人。太祖與後百濟王甄萱在曹物郡交戰,因後百濟兵鋒甚銳,太祖便與之相持,欲老其師。庾黔弼率兵支援,使高麗兵勢大振。甄萱便派人與太祖和解。 927年(太祖十二年),太祖派他建造湯井郡的城池。後百濟三千餘人攻青州,庾黔弼引兵往救,殺獲三百餘人。翌年甄萱包圍古昌郡,庾黔弼隨太祖往救。行至禮安鎮時,太祖問若戰事不利該怎麼辦,庾黔弼說臨陣不戰時怎能先說敗北,並表示願意進軍急擊。太祖從之,庾黔弼自猪首峯奮擊,大破後百濟軍。太祖入郡時,說此戰勝利都是庾黔弼的功勞。 929年,庾黔弼受到讒言,貶於鵠島。翌年,後百濟海軍攻掠大牛島,太祖派大匡王萬歲等人往救,不利。庾黔弼選島上壯丁充軍隊、修理戰艦防禦,並上書報告太祖,太祖後悔自己聽信讒言,回書慰問。 931年,被任命為征南大將軍,守義城府。後百濟大舉侵略新羅,至其國都金城(今大韓民國慶尚北道慶州市)。新羅國王遣使至高麗求救,太祖令庾黔弼往救。庾黔弼選出敢死隊八十人,以必死之志激勵他們。遇上後百濟統軍甄神劍等人,庾黔弼等欲戰。後百濟軍見其精銳,不戰自潰。庾黔弼至金城,新羅百姓紛紛出城相迎,庾黔弼留七日而歸。途中遭遇甄神劍等人於子道,與之大戰,殺傷甚多,擒其將今達奐等七人。歸國後太祖更加重用他。 934年(太祖十七年),太祖御駕親征運州,庾黔弼為右將軍。甄萱率五千餘人前來攻打。庾黔弼乘其尚未佈陣,率勁旅騎兵數千人突襲,大破之,斬殺三千餘人。後百濟自熊津以北三十餘城聞風歸降。翌年,因羅州四十餘郡被後百濟侵略,遣庾黔弼任羅州經略。 935年,後百濟發生政變,甄萱被兒子甄神劍篡位,並遭到囚禁。甄萱出奔高麗,庾黔弼、王萬歲奉命迎接他,待之以厚禮。此後,庾黔弼跟隨太祖攻打後百濟,滅之。941年(太祖二十四年)卒,諡忠節。成宗十三年,贈太師,配享太祖廟庭。 庾黔弼有三子:庾兢、庾官儒、庾慶。又有一女嫁太祖,封,生王義、孝隱太子王垣。.

新!!: 高麗史和庾黔弼 · 查看更多 »

廉悌臣

廉悌臣(염제신,),字愷叔,小字佛奴,元朝及高麗王朝末期官員、將領。本貫坡州廉氏。 廉悌臣是中贊廉承益之孫,少孤,在姑夫元朝平章末吉家長大。泰定帝自晉王府邸入繼元朝大統之時,末吉帶著廉悌臣在和林迎接,泰定帝見廉悌臣之面相,以之為奇,命令他在禁中宿衛。居於禁中數年後,廉悌臣以多年未見母親為由,請求回高麗,泰定帝命降香金剛山。回到元朝後,授予尚衣使。第二次歸鄉回來之後,授予征東省郎中。同僚們作威作福,廉悌臣力爭阻止他們,田民詞訟悉還攸司,高麗忠肅王認為他為官很清簡。 後來廉悌臣擔任翊正司丞,奉旨出使江浙行省。會計中政院錢貨的許多官吏向他行賄請求說好話,廉悌臣一概拒絕,丞相別哥不花待以殊禮。別哥不花入相後,向元順帝推薦廉悌臣,說他為官清白。元順帝要重用他,他卻以母親得病為由請求回到高麗。高麗忠穆王拜他為三司右使,賜輸誠翊戴功臣號,轉都僉議評理、進贊成事。 高麗恭愍王即位後,拜廉悌臣為左政丞,賜端誠守義同德輔理功臣號。蔡河中在元朝圖謀復相,當時元朝南征紅巾軍,蔡河中秘密見太師脫脫,請求回國徵調高麗兵助陣。恭愍王畏懼脫脫之勢,乃派柳濯、廉悌臣等率軍出兵,行至鴨綠江時,部將康允忠舉兵返回松都,誅殺蔡河中。 1356年,恭愍王肅清了奇轍等親元派勢力。由於奇轍是元朝奇皇后的兄長,恭愍王畏懼元朝報復,任命廉悌臣為西北面都元帥,假節鉞。 1364年,領都僉議司事。當時辛旽專權,廉悌臣不附,辛旽對他非常討厭。而幸臣金興慶也因為廉悌臣不把錢借貸給他而結怨。二人便都向恭愍王告發,恭愍王不聽信這些讒言。禑王繼位後,讓他領三司事,尋領門下府事。禑王服喪結束後,廉悌臣對他說:「爲君難,爲臣不易,親賢遠佞」等話,禑王為之動容,加賜忠誠守義同德論道輔理功臣號。北元遣使拜其為將作院使。1382年病危時,禑王派中官前去賜藥,不久卒,年七十九,諡號忠敬。 廉悌臣有三子,廉國寶、廉興邦、廉廷秀。後來由於廉興邦謀反,皆被滅族。.

新!!: 高麗史和廉悌臣 · 查看更多 »

伊昕巖

伊昕巖(이흔암,),泰封國及高麗王朝初期將領。 伊昕巖是桓宣吉的妻兄。他弓馬嫺熟,而別無他能。弓裔任命他為馬軍大將軍,後來伊昕巖率兵襲取後百濟的熊州並鎮守此地。918年,得知高麗太祖奪位建立高麗王朝後,不召自至,自此士卒多逃亡,熊州又被後百濟佔據。韓粲、守義刑臺令閻萇與伊昕巖是鄰居,知他有陰謀,秘密奏聞太祖。太祖遣內人至其家暗探情況,自其妻桓氏處探得是實,便將伊昕巖逮捕下獄,斬首於市,籍沒其家,不問罪於其黨羽。 伊昕巖的謀反可能與桓宣吉有關。《高麗史》將他列為叛逆。.

新!!: 高麗史和伊昕巖 · 查看更多 »

王字之

王字之(),朝鲜高丽王朝时官人。本贯海州王氏。字元长(원장),初名绍中(소중),諡号章顺(장순)。高麗文廟祭禮樂的傳受者。 王字之本姓朴氏,爲先祖王儒。由於他为高丽開國立下功勞,王建賜其姓为王氏。 他在胥吏在职中,妹夫王国髦爲李资义杀害的助力成功是始官都校令。而当肃宗朝内侍任歷。1108年(睿宗三年)兵马判官在任中将军尹瓘麾下进入女眞族讨伐出征。 在以后咸州等地东女眞部族是一个征伐。以后殿中少监,1115年吏部尙书在职中任谢恩兼进奉使選宋国作为入朝,宋徽宗的膳物'大晟雅乐'得有回國。 1117年左散骑常侍,同知枢密院事,1122年吏部尙书参知政事,判户部事歷任。.

新!!: 高麗史和王字之 · 查看更多 »

王式廉

王式廉(왕식렴,),高麗王朝初期官員,為高麗太祖的從弟。 王式廉是三重大匡之子,為人忠勇勤恪。初為軍部書史,多所遷歷。高麗太祖認為平壤荒廢,遷徙百姓實其地,派王式廉前去擔任鎮將。又建立安水、興德等鎮有功,轉任佐丞。王式廉長年鎮守平壤,常常以守衛社稷和開拓封疆為己任。高麗惠宗得病臥床,王規圖謀叛亂,定宗秘密與王式廉商量應對之計。王規叛亂後,王式廉率軍自平壤來到開京守衛,王規不敢動,於是誅殺了王規等三百餘人,獲得定宗的倚重和褒獎,賜匡國翊贊功臣,加大丞之號。定宗四年病卒,諡威靜,贈虎騎尉太師、三重大匡、開國公,配享定宗廟庭。有二子:含允、含順。.

新!!: 高麗史和王式廉 · 查看更多 »

王規 (高麗文臣)

王規(왕규,),原名咸規(함규),是高麗王朝初期的一位文臣。 王規本貫廣州咸氏,後侍奉高麗太祖,封為大匡,賜姓王。高麗太祖先後娶王規的兩個女兒為妃,分別為第十五妃廣州院夫人和第十六妃小廣州院夫人。小廣州院夫人為太祖誕下一子,封廣州院君。 944年(惠宗二年),王規向惠宗誣告王弟王堯和王昭有異圖,惠宗知道是誣告,反而對二人恩遇愈厚。司天供奉崔知夢奏稱:「流星犯紫微,國必有賊。」惠宗認為這是王規要謀害堯、昭二弟之應,於是把長公主嫁給了王昭,壯大其族勢力,使王規無法謀害。王規希望立自己的外孫廣州院君為王,派刺客潛入惠宗寢宮,想要趁惠宗睡熟的時候將其謀害。惠宗將刺客一拳擊斃,命令左右將其屍體拖出,不再追問。一日,惠宗生病臥於在神德殿,崔知夢奏稱:「近將有變,宜以時移御。」惠宗悄悄搬到了重光殿,王規在夜間率領其黨羽穿墻而入,寢宮中已經無人。知道是崔知夢所為,拔劍大罵:「上之移寢,必汝謀也。」崔知夢無言以對,王規率兵退去。惠宗知道王規的所作所為,也不降罪於他。 惠宗病重後,王弟王堯知道王規心懷異志,秘密與身處西京的大匡王式廉合謀要除掉他。惠宗薨後,王弟王堯繼位,是為定宗。王規舉兵作亂,由於厭惡大匡朴述熙,便假借定宗的之命將其殺害。王式廉引兵入開京保衛,王規竟不敢動,逃竄,被定宗派人追而斬之,並誅殺其黨羽三百餘人。.

新!!: 高麗史和王規 (高麗文臣) · 查看更多 »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學的一派,又稱性理學,有時會被简称為理学,與心學相對。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流派,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從不同的角度認識,祂有不同的名稱,如天、道、上帝等),而且祂是善的,祂將善賦予人便成為本性,將善賦予社會便成為“禮”;而人在世界萬物紛擾交錯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稟賦自“理”的本性,社會便失去“禮”。 如果無法收斂私欲的擴張,則偏離了天道,不但無法成為聖人(儒家最高修為者,人人皆可達之),還可能會迷失於世間。所以要修養、歸返、並伸展上天賦予的本性(存天理),以達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時完全進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後就可以“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時人欲已融入進天理中(滅人欲,不是無欲,而是理欲合一),無意、無必、無固、無我(從“毋”變成“無”),則無論做什麼都不會偏離天道了。 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所以萬物“之所以然”必有一個“理”;而通過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達到認識真理的目的(致知)。.

新!!: 高麗史和程朱理学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王子之乱

一次王子之乱,是朝鲜李朝太祖八年(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发生的政变,又称戊寅靖社。.

新!!: 高麗史和第一次王子之乱 · 查看更多 »

纪传体

紀傳體,東亞史書的一種形式,以為人物立傳記(皇帝的傳記稱「紀」,皇族、外戚、一般人物稱「傳」,列國諸侯稱「世家」或「載記」,記載制度、風俗、經濟等稱「志」、「意」或「考」,以表格排列歷史大事稱“表”)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馬遷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國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書,都依照《史记》纪传体體例编纂而成,“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而朝鮮的《三國史記》《高麗史》以及日本的《大日本史》是以紀傳體寫成的。.

新!!: 高麗史和纪传体 · 查看更多 »

编年体

编年体是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顺序,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以编年体纪录的历史称为编年史。比较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有:中國的《春秋》、《竹書紀年》、《左傳》、《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明通鑑》等,以及日本的正史六國史,《日本書紀》、《續日本紀》、《日本後紀》、《續日本後紀》、《日本文德天皇實錄》、《日本三代實錄》等,越南的正史《欽定越史通鑑綱目》等。而《史记》等中国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则是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述的。 劉知幾《史通》曾說:“至於賢士貞女,高才俊德,事當沖要者,必盱衡而備言,在沉冥者,不枉道而詳說。如絳縣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晉卿而獲記,或以對齊君而見錄,其有賢如柳惠、仁若顏回,終不得彰其名氏、顯其言行。故論其細也,則纖芥無遺,語其粗也,則丘山是棄。此其所以為短也。” 其他地區類似形式的歷史書則稱為年代記,编年体也是年代記的一種。以下列舉各地主要的編年體史書。.

新!!: 高麗史和编年体 · 查看更多 »

羅世

羅世(나세,),高麗末期及朝鮮王朝初期的將領,他是元朝的漢人,後移居高麗,成為高麗的一位軍人。 1362年,羅世與其他將領擊退紅巾軍,錄功為二等,累轉版圖判書,為喬桐萬戶。倭寇入侵,羅世逃回,恭愍王大怒,命令囚禁於巡衛府。禑王在位初期,擔任全羅道上元帥兼都安撫使。1376年,倭寇五十餘艘船在熊淵登陸,過境狄峴,侵犯扶寧縣。又毀壞東津橋,使高麗的官軍無法進兵。羅世與邊安烈、趙思敏等人趁夜築造橋樑,分兵攻擊倭寇。倭寇步騎千餘人登上幸安山,官軍四面圍攻,倭寇大敗潰散。羅世因功,判開城事。1377年,當時倭寇入侵江華島,羅世自請出兵。禑王許之,派他與趙思敏、李元桂、康永、朴壽年等人前去擊退。倭寇五十餘船攻擊江華島,殺死府使金仁貴,俘虜千餘人,又侵犯水原。羅世與元帥楊伯淵率領戰艦五十艘將之擊退。倭寇又攻擊信州、文化、安岳、鳳州,羅世與、梁伯益、朴普老等人擊退之,羅世被封為延安君,擔任海道元帥。1378年,倭寇攻打延安府,羅世與金海君金庾以戰艦五十餘攻擊,又與金庾在龍岡縣木串浦俘殺倭寇。1397年,任命他為都追捕使。 1380年,倭寇500艘戰船登陸鎮浦,燒殺搶劫,無惡不作。羅世與、崔茂宣等人用火攻焚毀倭寇戰船,全殲倭寇。這也是高麗王朝對倭寇最大規模的一場戰鬥。羅世等人遣鎮撫獻捷,禑王大喜,賜鎮撫銀各五十兩,百官稱賀。羅世班師歸朝之後,大擺筵席慶祝,拜其為門下評理。倭寇入侵丑山島,禑王派羅世出征。羅世沒有立即出兵,禑王大怒,將其囚禁在廣州監獄裡,後來將他釋放。 朝鮮王朝建立後,朝鮮太祖於1393年任命他為兵船助戰節制使、親軍衛、參贊門下府事。.

新!!: 高麗史和羅世 · 查看更多 »

申崇謙

申崇謙(신숭겸;),泰封國及高麗初期將領,生於春川,後來協助王建成立高麗。 他和王建在大邱附近遇到後百濟部隊,根據傳說王建被困戰場,他和王建交換服裝使王建可逃出。申崇謙則留在戰場,他的軍隊遭到慘敗,他本人在樹林中箭而死。他被斬首,頭被送到後百濟國王甄萱。 他也是豐山申氏始祖。 category:高麗軍事人物 Category:泰封人物 Category:申姓.

新!!: 高麗史和申崇謙 · 查看更多 »

裴仲孫

裴仲孫(),高麗王朝後期三別抄軍將領,三別抄軍反抗元朝統治的領導人。 裴仲孫在高麗元宗在位期間官至將軍。元宗十一年(1270年),高麗元宗將都城從江華島遷回開京,並下令解散三別抄軍,取回軍中名籍。三別抄軍害怕名籍被交給蒙古人致使蒙古人報復,裴仲孫便與夜別抄軍指諭盧永禧等人起兵叛亂,並在國中宣稱蒙古人大軍將至,要對高麗百姓進行大屠殺。裴仲孫、盧永禧擁立承化侯王溫為國王,署置官府,以大將軍劉存奕、尚書左丞李信孫為左右承宣。三別抄軍封鎖了江華島與陸地之間的水路,又佔據了周邊的島嶼和沿海一帶作為根據地。 前中書舍人李淑真、郎將尹吉甫聚集奴隸攻擊三別抄軍,三別抄軍逃往珍島。元宗派金方慶前往鎮壓。翌年,金方慶與蒙古元帥忻都擊敗三別抄軍,攻陷珍島。裴仲孫和王溫都被殺,三別抄軍餘部在金通精的率領下逃往耽羅繼續抗爭。.

新!!: 高麗史和裴仲孫 · 查看更多 »

高丽忠定王

丽忠定王(;),是高丽王朝第30任君主(1348年—1351年在位),讳王㫝(),蒙古名字迷思监朵儿只。 忠定王王㫝是忠惠王的庶子,為禧妃尹氏(慶順太后)所生。忠惠王被綁架到元朝之後,嫡子忠穆王即位,王㫝以忠穆王同父異母弟的身份被封為慶昌府院君。忠穆王死後,國人意欲立其叔、忠惠王的弟弟江陵府院大君王祺(即後來的恭愍王)為王;但攝政的德寧公主(元朝人,為忠穆王的母親)卻以元朝的官員奇轍、王煦攝征東行省事,遣李齊賢出使元朝,要求讓王㫝繼承王位。於是年仅12岁的王㫝就立为嗣王,是為忠定王。忠定王年幼,由德寧公主、禧妃尹氏以及奇轍、王煦執掌朝政,高丽被元朝严密控制。 1349年开始,高丽同时遭到倭寇的频频袭击。忠定王也對元朝的統治十分不滿,經常與近侍通宵戲謔,或者用墨水潑侍學官的衣服以洩憤。他還經常在憤怒中擊殺官員,在冬天用冰雪之水和凍飯喂人,因此被官員和百姓討厭。忠定王的叔父江陵大君王祺很受元順帝赏识,并且是元朝驸马。得知此事後趁機收買人心,同時倚仗元朝的勢力欲奪取王位。 1351年,忠定王朝见元順帝时,对元朝控制高丽的现状表现出相当不满,于是元朝用他的叔父江陵大君王祺(即恭愍王)取代他的王位。忠定王归国后,元順帝隨即派遣斷事官完者不花前往高麗廢黜了忠定王,讓王祺嗣位,是為恭愍王。 忠定王被流放到了江華島,不久後便被恭愍王派人鴆殺。葬於聰陵。.

新!!: 高麗史和高丽忠定王 · 查看更多 »

高丽忠宣王

麗忠宣王(;),是高丽王朝第26任君主(1298年,1308年—1313年在位),諱王璋(),初名王謜()。高麗忠烈王王賰长子。其母为高麗莊穆王后、元朝齊國大長公主忽都鲁揭里迷失。.

新!!: 高麗史和高丽忠宣王 · 查看更多 »

高丽忠穆王

丽忠穆王(;),是高丽王朝第29任君主(1344年—1348年在位),讳王昕(),蒙古名字八思麻朵儿只()忠惠王长子,為德寧公主亦憐真班所生。 王昕曾經長期在元大都充任元朝皇帝的宿衛。1343年,忠惠王因為無道而被綁架到元大都問罪。資政院使高龍普(高麗人)抱王昕朝見元順帝。元顺帝问他是以自己的父亲还是母亲为榜样。王昕选择了母亲。元顺帝高兴地称赞他明事理,并立他为高丽君主,是為忠穆王。 忠穆王繼位後由德寧公主攝政,一改先王的弊政,將先王寵信的佞臣全部罷免。同時任命了一些賢臣,並將忠惠王建造的新宮拆毀,改建為崇文館。對祿科田的制度的弊端進行改革,設立賑濟都監救濟百姓。閔漬等增修《編年綱目》,下令編纂忠烈王、忠宣王、忠肅王三代的實錄。 1346年又整治都監。由於元朝奇皇后的族弟奇三萬非法奪占他人田地,被下獄死。元朝因此遣使前來調查,罷免了一些官員,並任命王煦為判事,下令整治都監。 1347年,忠穆王向元朝朝廷請求先王的諡號,但被元廷拒絕了。於是又遣金那海前往元朝,請求改正先王之罪。不久忠穆王就逝世了,葬於明陵,諡顯孝大王(),元朝賜諡忠穆。庶弟忠定王繼位。.

新!!: 高麗史和高丽忠穆王 · 查看更多 »

高丽忠肃王

丽忠肃王(;),是高丽王朝第27任君主( 1313年—1330年,1332年—1339年在位),讳王焘(),小字宜孝(),蒙古名字阿剌忒訥失里()。.

新!!: 高麗史和高丽忠肃王 · 查看更多 »

高丽忠惠王

丽忠惠王(;),是高丽王朝第28任君主(1330年—1332年,1339年—1343年在位),讳王祯(),蒙古名字普塔失里()。其父是忠肃王。其母为高丽人明德太后洪氏。.

新!!: 高麗史和高丽忠惠王 · 查看更多 »

高丽穆宗

麗穆宗(;),諱王訟(),字孝伸。高麗國的第七任君主,997年─1009年在位。 他是景宗之子,母親為獻哀王后皇甫氏。 997年十月戊午受内禅卽位。十一月遣合门使王同颖到契丹告嗣位。十二月壬寅到威凤楼赦免犯人,救病人、嘉奖文武官及僧人、国内神祇皆加勋号,尊母皇甫氏为太后。契丹派千牛卫大将军耶律迪烈来贺千秋节。王迎命告于成宗柩前。998年以王生日为长宁节。七月徐熙逝世。癸未改西京为镐京。999年七月作眞观寺于城南为太后愿刹。十月幸镐京斋祭,大赦恩赐耆老、老军人。契丹遣右常侍刘绩来册王为尙书令。日本人道要弥刀等二十户来投,编入利川郡。高丽派吏部侍郞朱仁绍觐见宋真宗,陈述国人思慕华风,为契丹劫制。1001年十一月幸中原府,宴群臣,嘉奖大臣。 1003年太后皇甫氏与金致阳私通生子。太后逼大良院君王詢为僧。1004年三月改定科举法。十一月甲寅幸镐京,斋祭、赦杖罪以下、养耆老、加方岳州鎭神祇勋号。1005年正月东女眞寇登州,烧州鎭部落三十余所。三月己酉汰外官,本年温州文士周伫来投授礼宾注簿。1006年六月戊戌嘉奖文武官员。本年彗星见。1007年二月契丹派遣耶律延贵来加册王为守义保邦推诚奉圣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守尙书令兼政事令、上柱国,食邑七千户食实封七百户。七月戊寅流放平章事韩蔺卿于杨州、吏部侍郞金诺于海岛。十月戊申幸镐京,斋祭,赦免流罪以下加国内神祇勋号。本年镐京地震。 1009年,高丽武官金致陽火燒高麗王宫後威脅要殺死穆宗篡位。穆宗于是传北方戍邊将領康肇救驾。康肇到開京後,立刻殺死了金致陽及其支持者。與康肇為敵的大臣們馬上散布謠言說康肇要谋反篡位。穆宗得知後开始策劃要殺死康肇。康肇于是下令其部下殺死所有與他為敵的所有人,包括穆宗王訟。王訟死後廟號愍宗,諡號宣靈大王,葬於恭陵。高麗顯宗三年改諡號為宣让大王,廟號穆宗,陵號改稱义陵。 高丽史记载穆宗十二年1009年春正月,大府油库起火,千秋殿被焚毁。王因此悲郁成疾,不览朝政。群臣惶恐,要探视,王不许。王与蔡忠顺崔沆密议立嗣大良院君,派皇甫于义等前去迎接新王。康兆因手握兵权,二月请王出游归法寺,兴兵占领皇宫,王携太后出逃法王寺。不多时,皇甫于义等将大良院君迎到,显宗即位。康兆杀金致阳父子等七人,废穆宗为让国公,上书新王说自己愿意归老,但同时遣人在积城县逼穆宗自刎。取门板做棺材,停棺于馆。一个月后,康兆让人火化穆宗尸首, 陵曰恭陵,谥宣灵,庙号愍宗,显宗三年葬积城县南。改为义陵,谥曰宣让,庙号穆宗,五年加谥孝思,十八年加威惠,文宗十年加克英,高宗四十年加靖恭。.

新!!: 高麗史和高丽穆宗 · 查看更多 »

高丽成宗

麗成宗(;),諱王治(),字溫古,高麗國的第六代君主,981年—997年在位。 生於高麗光宗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戴宗王旭的次子,也是高麗太祖王建之孫。成宗的母親是宣義王后柳氏。死後廟號成宗,諡號康威章宪光孝献明襄定文懿大王,葬於康陵。 其任内爆發了遼國與高麗的戰争,遼國第六代皇帝遼聖宗耶律隆緒跟高麗成宗展開了有關與南方的宋朝斷交的談判。 談判的结果是遼國将“鴨綠江東數百里地”劃歸高麗,换取高麗與宋朝斷交,向遼稱臣。而實際上高麗一直沒有斷絕與宋朝的外交来往。 成宗六年(987年),高麗中央開始管理地方教育,並向地方十二州派經學博士和義學博士。鄉校作為高麗官學的地方教育機構也在成宗時期得到普及。.

新!!: 高麗史和高丽成宗 · 查看更多 »

高丽景宗

麗景宗(;),諱王伷(),字長民。高麗國的第五任君主,975年─981年在位。 他是光宗長子,母為大穆王后皇甫氏。死後廟號景宗,諡號至仁成穆明惠顺熙靖孝恭懿献和大王,葬於荣陵。.

新!!: 高麗史和高丽景宗 · 查看更多 »

高麗史節要

麗史節要(고려사절요),是1452年朝鮮王朝編纂的關於高麗的正史著作。 作者是監春秋館事金宗瑞,内容是根據1451年成書的高麗史獨立編纂並詳細研究其中一些部分,是很高價值的歷史著作。全書共有35卷。.

新!!: 高麗史和高麗史節要 · 查看更多 »

高麗太祖

麗太祖(;),諱王建(),字若天(),是高麗王朝的開國君主,918年至943年在位。王建原是泰封國建國者弓裔的大將,家族是朝鮮半島西南岸專門作貿易和商業活動的豪族,死後廟號太祖,諡號神聖大王。 高麗穆宗五年(1002年)四月加諡元明,高麗顯宗五年(1014年)三月加光烈,十八年(1027年)四月加大定,高麗文宗十年(1056年)十月加章孝,高麗仁宗十八年(1140年)加仁勇,高麗高宗四十年(1253年)十月加勇烈,通称應運光烈大定睿德章孝威穆仁勇神聖大王(),葬於显陵。.

新!!: 高麗史和高麗太祖 · 查看更多 »

高麗定宗

麗定宗(;),諱王堯(),字義天,是高麗王朝的第三任君主,945年10月23日至949年4月13日在位。 王堯是太祖王建的次子,母為神明王太后劉氏,因此王堯也是第二代國王惠宗的異母弟。惠宗在位期間,王堯和弟弟王昭(即後來的光宗)受到了大匡王規的誣告,但惠宗不聽其言,反而對二人恩遇愈厚。王規謀反,惠宗並未加罪。等到惠宗病重的時候,王規又圖謀叛亂,想要擁立外孫廣州院君為王。王堯秘密與守衛平壤的鎮將王式廉合謀,王式廉率軍入開京護衛,逮捕並誅殺了王規及其黨羽。群臣遂擁立王堯繼位,是為定宗。 定宗元年(946年),定宗拜謁顯陵祭祀,並大赦天下。定宗親自供奉佛舍利,步行十里至開國寺安置。又以穀七萬石捐贈給各大寺院,置辦佛名經寶及廣學寶,以勸學法者。 二年(947年)春,定宗因為圖讖的原因決定遷都平壤,徵調壯丁在平壤建築西京王城,派侍中權直建立宮闕,勞役不息。又抽調開京的百姓遷往平壤以實其地。百姓不服,紛紛抱怨。 三年(948年)秋九月,東女真大匡蘇無蓋等人前來獻馬七百匹及方物。定宗在天德殿觀看馬匹並對其價值加以評定。忽然天降雷雨,雷擊中押物人,又擊中大殿西角。定宗大驚而倒,被近臣扶入重光殿休息,自此一病不起。於是大赦天下。同年,開始使用後漢年號。 四年(949年)春正月,大匡王式廉病逝。三月,定宗病危,召同母弟王昭入內,將皇位禪讓給了王昭,自己搬到了帝釋院居住,不久薨。史載定宗崇奉佛教,多有畏懼。而被徵調去修建西京的壯丁得知定宗薨後,都非常喜悅。 死後諡號文明,廟號定宗,葬於開京的城南,陵號為。穆宗五年,加諡章敬。顯宗五年,加正肅;十八年,加令仁。文宗十年,加簡敬。高宗四十年,加莊元。諡號全稱遂稱為至德章敬正肅令仁簡敬莊元文明大王。.

新!!: 高麗史和高麗定宗 · 查看更多 »

高麗宣宗

麗宣宗 (;),諱王運(),字繼天,高麗國的第十三任君主,1083年─1094年在位,初名王蒸()。 高麗文宗第二子,仁睿太后李氏所生。死後廟號宣宗,諡號安成宽仁显顺思孝大王,葬於仁陵。.

新!!: 高麗史和高麗宣宗 · 查看更多 »

高麗康宗

麗康宗(;)諱王祦(),字大華,高麗國的第22代君主,1211年─1213年在位。死後廟號康宗,諡號浚哲文烈亶聰明憲貽謀穆清元孝大王,葬於厚陵。.

新!!: 高麗史和高麗康宗 · 查看更多 »

高麗仁宗

麗仁宗(;),諱王楷(),字仁表,高麗國的第17代君主,1123年─1146年在位。 仁宗在位期間發生以李資謙與拓俊京為中心所主導之政變,為高麗王朝規模最大之中央貴族社會政變之一。廟號仁宗,諡號克安恭孝大王,葬於長陵。.

新!!: 高麗史和高麗仁宗 · 查看更多 »

高麗德宗

麗德宗(;),諱王钦(),字--良,高麗國的第九任君主,1031年─1034年在位。死後廟號德宗,諡號宣孝刚明光庄敬康大王,葬於肃陵。在任期间,引入国子监制度。.

新!!: 高麗史和高麗德宗 · 查看更多 »

高麗忠烈王

麗忠烈王(;),是高丽王朝第25任君主(1274年—1308年在位),諱王昛(),初名王諶(),後改名王賰()。.

新!!: 高麗史和高麗忠烈王 · 查看更多 »

高麗元宗

麗元宗(;)諱王禃(),是高麗王國的第24代君主(1260年-1274年在位),初名王倎()。死後廟號元宗,諡號忠敬順孝大王(),葬於韶陵。元宗由忽必烈扶植继位,是高丽最后一个使用庙号的高丽君主。他有親蒙古帝國(元朝)傾向,之後高麗分成附元與反元兩派。.

新!!: 高麗史和高麗元宗 · 查看更多 »

高麗光宗

麗光宗(;),諱王昭(),字日華,高麗的第四代君主,949年至975年在位。 光宗是太祖王建第四子,為神明太后劉氏所生,也是第三代王定宗王堯同母弟。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豪族權力,殘酷鎮壓反對者,並對內政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高麗的經濟和軍事都有很大發展。外交上,確定了「外王內帝」的方針,即對中原王朝自稱國王,在國內自稱皇帝。死後,由景宗繼位。.

新!!: 高麗史和高麗光宗 · 查看更多 »

高麗王朝

#重定向 高麗 (918年-1392年).

新!!: 高麗史和高麗王朝 · 查看更多 »

高麗獻宗

麗献宗(;),諱王昱(),高麗國的第十四任君主,1094年─1095年在位。 高麗宣宗长子,母思肃太后李氏。在位之時由母親攝政,但在1095年禪位給叔叔肅宗。死後廟號献宗,諡號恭殇定比怀孝大王,葬於隐陵。 |-style.

新!!: 高麗史和高麗獻宗 · 查看更多 »

高麗睿宗

麗睿宗(;)諱王俁(),字世民,高麗國的第16代君主,1105年─1122年在位。睿宗四年(1109年),高丽国子监增设了“七斋”。一到六斋为儒学斋,即学习《周易》的丽泽斋、学习《尚书》的待聘斋、学习《毛诗》的轻德斋、学习《周礼》的求仁斋、学习《戴礼》的服膺斋、学习《春秋》的养正斋。第七斋为武学斋(讲艺斋)。 死後廟號睿宗,諡號明烈齊順文孝大王,葬於裕陵。.

新!!: 高麗史和高麗睿宗 · 查看更多 »

高麗神宗

麗神宗(;)諱王晫(),字至华,高麗國的第20代君主,1197年─1204年在位,初名王旼()。 明宗二十六年(1196年),權臣崔忠獻把握機會,誅滅操控大權的武臣李義旼。崔忠獻誅殺李義旼不久,便進一步擴大打擊對象,先是重誅李義旼三族,繼而大殺朝臣。次年(高麗明宗二十七年,1197年),崔忠獻廢高麗明宗,擅自改立明宗弟王晫為王。經過這樣的君主改易,崔忠獻權勢就更為穩固,並獲得「靖國功臣三韓大匡大中大夫上將軍柱國」的頭銜,成為高麗朝廷中的大權臣,確立了崔氏的統治地位。 1204年,王晫死後廟號神宗,諡號敬恭靖孝大王,葬於陽陵。由其子熙宗王韺繼位。.

新!!: 高麗史和高麗神宗 · 查看更多 »

高麗禑王

麗禑王(;)是高丽王朝第32位国王(1374年—1388年在位),高丽恭愍王和奴婢般若所生之子。初名牟尼奴()。.

新!!: 高麗史和高麗禑王 · 查看更多 »

高麗熙宗

麗熙宗(;)諱王韺(),前名王淵、王悳,字不陂。高麗國的第21代君主,1204年─1211年在位。 王韺乃神宗的長子。1204年,神宗駕崩,由太子王韺繼位。即位之後,但仍受崔忠獻牽制,因而引起擁護王室的朝臣王濤明等,聯絡僧兵企圖伏擊崔忠獻,但計謀敗露,被崔忠獻所收拾。 1211年十二月,崔忠獻廢熙宗,流放紫燕島,太子王祉流放仁州。漢南公王祦擁立為王,是為高麗康宗。 高宗二十四年(1237年)八月,熙宗薨於法天精舍,移殯至樂真宮。死後廟號貞宗,後改熙宗,諡號仁穆誠孝大王,葬於碩陵。.

新!!: 高麗史和高麗熙宗 · 查看更多 »

高麗靖宗

麗靖宗(;),諱王亨(),字申照,高麗國的第十任君主,1035年─1046年在位。德宗母弟显宗九年七月戊寅生。死後廟號靖宗,諡號弘孝安懿康献英烈文敬容惠大王,葬於周陵。.

新!!: 高麗史和高麗靖宗 · 查看更多 »

高麗順宗

麗順宗(;),諱王勳(),字義恭,高麗國的第十二任君主,1083年曾短暫在位,初名王烋()。死後廟號順宗,諡號英明靖憲宣惠大王,葬於成陵。.

新!!: 高麗史和高麗順宗 · 查看更多 »

高麗顯宗

麗显宗(;)諱王询(),字安世,高麗國的第八任君主,1010年─1031年在位。 顯宗的父親是高麗安宗王郁,母親為孝肅王后(獻貞王后)皇甫氏,與穆宗母千秋太后是親姐妹,因此前王穆宗是他的堂姪兼表兄。初封「大良院君」,12歲時,由於「千秋太后忌之,逼令祝髮」。初時被送往崇教寺,穆宗九年移往三角山神穴寺。由於「太后屢遣人謀害」,所以寺人把他藏在地穴內。18歲時因康肇立發動康肇政變而繼承王位,死後廟號顯宗,諡號大孝德威达思元文大王,葬於宣陵。.

新!!: 高麗史和高麗顯宗 · 查看更多 »

高麗高宗

麗高宗(;)諱王皞(),是高麗國的第23代君主(1213年-1259年在位)。死後廟號高宗,諡號忠憲安孝大王(),葬於洪陵。 高麗高宗在位初期,高麗處於武臣政權時期,高宗沒有實權,僅僅只是崔氏武臣政權的一個傀儡。 高麗高宗初期,高麗受到了契丹殘部的攻擊。1218年,高麗聯合蒙古擊敗了契丹,雙方締結了同盟條約。然而蒙古要求高麗向其稱臣朝貢,這激怒了崔氏政權的首領崔瑀,1225年雙方斷絕國交。1231年,蒙古進攻高麗,崔瑀持堅決反對蒙古的態度,拒絕向蒙古朝貢並於次年強行將都城從開京遷到了江華島。雖然蒙古騎兵不善水戰,無法攻下江華島,但高麗本土都遭到了蒙古騎兵的屠殺,事實上處於滅亡的狀態下。此後高麗又受到蒙古的六次攻擊。 1258年,崔氏政權覆滅後,高宗向蒙古妥協,將太子王倎送到蒙古當人質。此後高麗成為蒙古的附屬國。在此之前,高麗國王在國內自稱天子,對中國自稱國王;而在此之後高麗廢除了天子稱號和相对应的礼仪;王后降格為王妃,王太子的地位也被降格為王世子。 高麗高宗在位期間,花費了16年時間刻成了著名的高麗大藏經。.

新!!: 高麗史和高麗高宗 · 查看更多 »

高麗肅宗

麗肅宗(;)諱王顒(),字天常,高麗國的第十五任君主,1095年─1105年在位,初名王熙()。 高麗文宗的第三子。幼而聪慧,孝敬勤俭,雄毅果断,五经子史无所不览。文宗曾说: "后之复兴王室者其在尔乎。" 1095年迫使高麗獻宗禪位,因此即位。死後廟號肅宗,諡號文惠康正明孝大王葬於英陵。.

新!!: 高麗史和高麗肅宗 · 查看更多 »

高麗恭讓王

丽恭让王(;),讳王瑶(),高丽王朝第34位国王(1388年至1392年在位),高丽神宗七世孙。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一月即位,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被權臣李成桂逼迫退位。二十七年(1394年)四月,被李成桂派人绞死。.

新!!: 高麗史和高麗恭讓王 · 查看更多 »

高麗恭愍王

丽恭愍王(;),是高丽王朝第31任君主(1351年—1374年在位),諱王颛(),原名王祺(),蒙古名伯顏帖木儿()。高丽忠肃王次子,高丽忠惠王之弟。諡号恭愍仁文義武勇智明烈敬孝大王。.

新!!: 高麗史和高麗恭愍王 · 查看更多 »

高麗毅宗

麗毅宗(;)諱王晛(),高麗國的第18代君主(1146年—1170年在位),初名王澈()。死後廟號毅宗,諡號剛果莊孝大王(),葬於禧陵。 王晛是高麗仁宗王楷的長子,為恭睿王后任氏所生。在他擔任太子的時候,高麗仁宗曾懷疑其能力不足,曾一度考慮將其廢去太子之位。 1146年,仁宗駕崩,由太子王晛繼位,是為毅宗。毅宗在位期間,貪圖遊山玩水,親近文臣,例如許洪材、李復基、韓賴、金敦中等有文采的文臣都受到了寵信。相對地,武臣則受到了疏遠甚至歧視。當時高麗王朝的政策本身就是重文輕武的,毅宗的行為更加激化了文臣與武臣之間的矛盾。 1170年,毅宗率群臣出遊,到達和平齋。文臣與武臣都隨駕出行,但文臣同毅宗一起飲酒對詩作樂,武臣卻在外面擔任警衛任務。李義方、李高等人武臣對此非常不滿,欲盡誅文臣以洩憤。毅宗得知武臣的不滿後,為了平息他們的憤怒,到達普賢院之後,特意召武臣中的最高官員大將軍李紹膺前來表演五兵手搏戲,以示恩寵,但毅宗寵信的文臣韓賴卻當著眾人的面羞辱了他。文臣與武臣的矛盾終於爆發,李紹膺、李義方、李高、鄭仲夫等武臣發動兵變,盡殺韓賴、金敦中等文臣。李高、蔡元欲弑毅宗,但被梁淑阻止。於是鄭仲夫逼毅宗到軍器監,太子王祈到迎恩館。不久武臣們廢黜了毅宗,迎翼陽公王晧即位,是為高麗明宗。武臣們大多兼任了文臣在朝廷中的官職,高麗歷史進入了武人時代。 1173年八月,文臣金甫當發動叛亂,派張純錫、柳寅俊前往毅宗流放地巨濟縣,圖謀迎立毅宗復位。鄭仲夫、李義方得知此事後,派李義旼、朴存威帶兵前往阻止,將張純錫、柳寅俊等人全部劫殺於雞林,劫持了毅宗,並在坤元寺北淵逼毅宗飲毒酒而死,棄其屍體於淵中。前副戶長弼仁等人秘密收葬了毅宗的屍體。後改葬於禧陵。.

新!!: 高麗史和高麗毅宗 · 查看更多 »

高麗惠宗

麗惠宗(;),諱王武(),字承--,是高麗王朝的第二任君主,943年至945年在位。.

新!!: 高麗史和高麗惠宗 · 查看更多 »

高麗明宗

麗明宗(;)諱王晧(),字之旦,是高麗國的第19代君主,1170年─1197年在位。 王晧是高麗仁宗王楷的第三子,封翼陽公。1170年,鄭仲夫等高麗武將因不滿毅宗對武將的欺壓,推翻毅宗。毅宗遜位於巨濟縣,太子王祈被流放到珍島縣。鄭仲夫、李義方等人領兵迎翼陽公王晧即位。 1197年九月,崔忠獻兄弟幽禁明宗於昌樂宮,流放太子王祦於江華島,立平凉公王晫為君,是為高麗神宗。 1202年九月,明宗患上痢疾,十一月薨於昌樂宮。死後廟號明宗,諡號皇明光孝大王,葬於智陵。.

新!!: 高麗史和高麗明宗 · 查看更多 »

高麗昌王

丽昌王(;),諱王昌(),高丽王朝第33位国王(1388年—1389在位),前任国王王禑之子。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五月,守门下侍中李成桂在威化岛回军,王禑被逼迫退位,王昌即位。次年十一月,王禑意图复辟,事觉,李成桂废了王昌,改立高丽宗室王瑶,是为高丽恭让王。迁王禑于江陵,流王昌于江华。十二月,杀之,年仅八岁。 朝鮮王朝編著的史料《高麗史》不承認昌王王位的正統性,將其稱為「辛昌」()。.

新!!: 高麗史和高麗昌王 · 查看更多 »

高麗文宗

麗文宗(;),諱王徽(),字燭幽,高麗國的第十一任君主,1046年─1083年在位,在位37年,初名王緖()。死後廟號文宗,諡號剛定明大章聖仁孝大王,葬於景陵。.

新!!: 高麗史和高麗文宗 · 查看更多 »

高龍普

龍普(고용보,)是高麗王朝末期的一個宦官,入仕元。在一些史料中又寫作以龍鳳或龍卜。蒙古名字為禿滿迭兒(Түмэдэр,一譯透滿迭兒)。本貫全州高氏。 《高麗史》記載,高龍普是煤場人,後入元朝,成為奇皇后的側近者,得到元順帝的寵愛,拜資政院使。高麗忠惠王亦封其為三重大匡、完山君。1343年,元順帝派遣高龍普至高麗,賜給忠惠王衣酒。一個多月後,元廷聽聞忠惠王荒淫無道,便假借頒郊赦詔之名,遣大卿朶赤、郎中別失哥來到高麗,計劃綁架忠惠王並將其廢黜。忠惠王本想託病不出,但高龍普卻說:「帝常谓王不敬,若不出迎,帝疑滋甚。」忠惠王被迫率百官出迎。朶赤踢翻忠惠王並將其綁了起來,忠惠王連忙呼救,高龍普叱之。 朶赤將忠惠王綁架到元朝後,命令高龍普暫時管理高麗朝政。高龍普派人逮捕朴良衍、林信、崔安義、金善、莊承信等忠惠王的侍從群小入獄,宋明理、趙成柱、尹元祐、姜贊歷來與高龍普親近,便赦免了他們。隨後,與征東行省省官奇轍等人封閉了內帑,前往元朝。 忠穆王繼位後,賜高龍普十二字功臣之號。元朝的御史臺上書彈劾,稱高龍普仗著被寵倖四處作威作福、收受賄賂、家中金帛如山,將其比作漢朝的曹節、侯覽以及唐朝的仇士良、楊復恭,請求誅殺他。元順帝便將其流放到了金剛山,但不久就召其歸國。 恭愍王元年(1352年),判三司事趙日新發動叛亂。高龍普逃匿,得以免死,去伽倻山海印寺出家為僧。恭愍王遣御史中丞鄭之祥斬之。.

新!!: 高麗史和高龍普 · 查看更多 »

趙位寵

赵位宠(조위총,),高丽王朝文臣,官至兵部尚书、西京留守。 1170年,郑仲夫等人发动武臣政变,夺取政权,大肆屠杀文臣,全国陷入混乱之中。1174年,赵位宠以武臣擅自废立和屠杀文臣为由,在西京(今平壤)举兵叛乱,史称赵位宠之乱。他的叛乱得到西北四十余城的响应。朝廷派尹鱗瞻前去讨伐。赵位宠大破官军,迫近开京(今开城)。但后来被李义方击败,退回西京。 官军攻击西京,赵位宠据城反抗,并派人前往金国请求援军,遭到金世宗的拒绝。1176年,官军攻破西京,赵位宠被杀。.

新!!: 高麗史和趙位寵 · 查看更多 »

趙浚

趙浚(조준,),字明仲,號吁齋,又號松堂,高麗末期及朝鮮初期大臣、將領、詩人。本貫平壤趙氏。 趙浚是高麗時代門下侍中趙仁規的曾孫、趙璉的孫子,為版圖判書趙德裕的第五子。1371年被薦舉為文官,1374年及第,恭愍王在位期間擔任文官和武官的官職。1384年時短暫的被免官。 1388年,李成桂發動威化島回軍後,因為信任趙浚,使他復歸政壇,關拜知密直司事兼大司憲,封忠義君。他彈劾門下侍中曹敏修,使其被放逐。並參與介入了1389年廢黜昌王、改立恭讓王的事件中。1392年,趙浚與鄭道傳等人一起推戴李成桂受禪,建立朝鮮王朝,被李成桂列為開國功臣之一。 在朝鮮時期,趙浚致力於改革朝鮮的經濟專制制度,對朝鮮早期經濟的發展貢獻很大。後來,趙浚參與了第一次王子之亂。歷任都統使、門下右侍中、左政丞。1403年,領議政府事,朝鮮太宗稱他為朝廷的賢相,頗為器重。其子趙大臨娶太宗之子慶貞公主為妻。 1405年病逝,諡文忠。.

新!!: 高麗史和趙浚 · 查看更多 »

辛旽

辛旽(신돈,)是高麗王朝末期的僧人,高麗恭愍王時期的寵臣。法名遍照,辛旽是其還俗後的名字。號清閑居士。.

新!!: 高麗史和辛旽 · 查看更多 »

郑仲夫

郑仲夫,高丽王朝时期的武将,也是武人政权掌权者。 根據《高麗史》記載,鄭仲夫本貫海州鄭氏,身材高大,美鬚髯,令人望之生畏。原為州的軍籍,後來上京,宰相崔弘宰異其容貌,充控鶴禁軍。後來又受到高麗仁宗的重用,任命為牽龍隊正。一次在除夕宴上,鄭仲夫表演雜技,內侍金敦中年輕氣盛,用火焰燒鄭仲夫的鬍鬚取樂。鄭仲夫大怒,當殿辱駡並毆打了金敦中。金敦中回家後將此事告訴了擔任宰相的父親金富軾,金富軾上奏高麗仁宗,欲將鄭仲夫逮捕拷問。仁宗表面上同意了,暗地裡卻秘密告訴鄭仲夫,使他得以逃回鄉里。從此以後,鄭仲夫與金敦中等文臣集團結下了深仇大恨。 後來,鄭仲夫憑藉關係,得以重新當官,在高麗毅宗初年擔任校尉,後來升任上將軍。當時高麗王朝重文輕武,文臣執掌朝政,武臣則沒有參與朝政的權力。這引起了文臣集團與武臣集團之間的緊張對立。在毅宗年間,這種對立形勢達到了極點。 1170年,高麗毅宗率群臣出遊,到達和平齋。文臣和武臣皆隨駕出行,但文臣同毅宗一起飲酒對詩作樂,武臣則在外面擔任警衛任務。牽龍行首散員李義方、李高等人,對文臣與武臣之間的差別待遇十分不滿。 毅宗察覺到了這一點,為了平息武臣的不滿,在到達普賢院時,特意召見武臣中的最高官員大將軍李紹膺,在御前表演五兵手搏戲,以示恩寵。但李紹膺年老力氣小,在與一年輕人搏鬥中失敗逃走。文臣韓賴趁機上前毆打李紹膺。這件事激化了文臣與武臣之間的矛盾,最終鄭仲夫、李義方、李高率武臣發動兵變,大肆屠殺文臣,廢黜了高麗毅宗,擁立高麗明宗,建立了武人政權。 然而武人政權在建立之後就發生了內訌。李高試圖剷除鄭仲夫、李義方二人以獨攬大權。次年,鄭仲夫聯合李義方殺死了李高,隨後兩人同秉朝政。1173年,金甫當在西北地方發動叛亂,欲擁毅宗復位。李義方殺死了毅宗,平定了叛亂。1174年,李義方殺死了西京守將尹仁美,這使得李義方在軍中的影響力大為下降。 李義方專橫跋扈,大肆屠殺文臣甚至強姦王室女性成員,強迫高麗康宗娶自己女兒為王后。鄭仲夫感覺到自己地位受到威脅,命兒子鄭筠、女婿宋有仁謀殺了李義方。在剷除了李義方以後,鄭仲夫獨攬大權,但當時高麗境內的軍隊叛亂和民變此起彼伏。其中,較為出名的是西京將領趙位寵的叛亂(1176年)和晉州奴隸的亡伊、亡所伊之亂(1176年—1177年)。鄭仲夫成功鎮壓了晉州的叛亂,並招安了亡伊、亡所伊起義軍。然而不久以後,亡伊、亡所伊兄弟再次起兵。雖然兄弟二人於1777年被處決,但不少窮苦的百姓依然前仆後繼地發動民變,反抗朝廷。 在高麗朝廷大廈將傾的時刻,鄭仲夫不得不決定退隱,此時他是已經將近80歲的人了。其子鄭筠繼承其位。為了像父親一樣執掌政權,鄭筠不惜使用行賄的手段,取得了王室的支持。鄭仲夫的家奴同文臣宋詝、張博仁發生爭執,鄭仲夫大怒,欲發兵殺死文臣。這使許多朝臣認為很有必要推翻鄭仲夫的獨裁政權。1179年,年輕的將軍慶大升發動兵變,殺死了鄭筠和宋有仁。鄭仲夫聞變出逃,藏匿於民舍,被軍士搜出,斬首於市。.

新!!: 高麗史和郑仲夫 · 查看更多 »

郑梦周

郑梦周(정몽주;4月),草名梦兰,9岁改名梦龙,字达可(달가),号圃隐(포은),庆尚北道永川人,高丽王朝末期的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詩人、文学家,高丽王朝的最後的門下侍中(1390年-1392年4月)。被誉为韩国理学之中興祖。.

新!!: 高麗史和郑梦周 · 查看更多 »

邊安烈

邊安烈(변안렬;),高麗末期武將、推誠輔祚功臣。朝鮮半島原州邊氏始祖。歷任二等功臣、一等功臣、禮儀判書、判三司事、領三司事等職務。 他的祖先是宋朝時歸化高麗居住在黄州郡的邊幺,他的後人邊順在1268年返回元朝受封為瀋陽的千戶侯,而他孫兒邊安烈在1352年成為嫁到高麗的元朝魯國公主的師傅隨其入國。 因與崔瑩征伐濟州島的功勞被任知門下府事及門下評理,禑王時代任門下贊成事。後與李成桂在荒山打退倭寇被任政房提調和原川府院君。 1390年,邊安烈圖謀擁戴被李成桂廢黜的禑王復位被發覺,逮捕處死,但他的妻族都被赦免。 《高麗史》巻126有傳。.

新!!: 高麗史和邊安烈 · 查看更多 »

鄭世雲

鄭世雲(,),韓國男歌手,為STARSHIP娛樂旗下歌手。2013年參加K-pop Star 3並以出眾的作詞作曲能力成為TOP10。2017年以STARSHIP娛樂旗下培訓三年的韓國練習生身份參加韓國選秀節目PRODUCE 101 (第二季),最終成績第12名。並於同年8月31日發行個人迷你專輯《EVER》正式出道。 官方twitter於2018年3月25日公佈應援顏色為彩通531。 官方twitter於2018年5月3日公佈官方粉絲名為「幸運」(韓語:행운)。.

新!!: 高麗史和鄭世雲 · 查看更多 »

鄭道傳

鄭道傳(정도전,),字宗之(종지),號三峯(삼봉),是高麗王朝末期和朝鮮王朝初期的文臣、政治家、詩人、革命家、儒學學者,朝鮮王朝的首任宰相(都評議使司事:1392年7月-1398年8月26日),本貫奉化。他在李成桂奪取高麗政權、建立朝鮮王朝的事件中立下了功勳。.

新!!: 高麗史和鄭道傳 · 查看更多 »

鄭麟趾

鄭麟趾(),字伯雎(백저),號學易齋(학역재),是朝鮮王朝初期的文臣及學者,著名的理學家,曾於世宗時期負責教育工作,亦是《訓民正音》(훈민정음)的八位編者之一。.

新!!: 高麗史和鄭麟趾 · 查看更多 »

金士衡

金士衡(),字昆源,,長洲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高麗史和金士衡 · 查看更多 »

金宗瑞

金宗瑞(김종서,),字國卿(국경),號節齋(절제),諡號忠翼(충익),本貫順天金氏,是朝鮮王朝時代的武臣,歷世宗、文宗、端宗三朝。曾经奉命和郑麟趾一同编修《高丽史》。.

新!!: 高麗史和金宗瑞 · 查看更多 »

金俊 (高麗)

金俊()是高麗王朝時期武人政權的掌權者。 金俊原名金仁俊。其父金允成,是崔忠獻的家奴。根據《高麗史》記載,金俊狀貌魁岸,性格寬厚,謙恭下人,而且又善射好施,因此深得人心,被人推薦給崔瑀,得到了崔瑀的信任。此後1249年崔沆嗣位,又成為崔沆的親信。 崔沆逝世後,其子崔竩執掌政權。崔氏政權的實際掌權者,金俊對此非常不滿,1258年,金俊同林衍、柳璥、崔溫等人,以三別抄軍為主力發動兵變,殺死崔竩,崔氏政權覆滅。由於金俊在推翻崔氏政權、恢復王權的行動中有功,同其他同謀者一起被高麗高宗封為「衛社功臣」。金俊被授予教定都監的職位,掌握國家檢察非違行動的權力,擔當國事監督的大權。此後又被封為門下侍中、海陽侯,其權勢擬於崔忠獻,儼然成為高麗武人政權的新執政者,高麗高宗形同傀儡。 金俊執政期間,對蒙古持強硬政策。1252年,蒙古要求高麗國王入朝朝見。金俊強烈反對,並將蒙古派來的使臣殺害。 金俊父子性格溫厚,同另一衛社功臣林衍發生田界糾紛,其個性貪橫,林衍的妻子殺死了金俊的家奴。金俊大怒,欲將林衍的妻子流放海島。高麗元宗得知此事後,秘密同林衍合謀。元宗召金俊入朝並將其擊殺。林衍率夜別抄之兵盡滅金俊之黨,將其支持者流放海島。.

新!!: 高麗史和金俊 (高麗) · 查看更多 »

金致陽

金致陽(김치양;),獻哀王后愛人, 新羅敬順王的裔孫, 高麗權臣。 高麗穆宗卽位后, 獻哀王后摄政,命金致陽负责宿卫。高麗穆宗元年(997年)封右僕射兼三司使。高麗穆宗十二年(1009年)因為想要起兵叛亂滅亡高麗復興新羅的政變中被高麗的將軍康肇所殺而去世。 洞州人,阴部硕大(阴能关轮)。与千秋太后有性丑闻。高丽成宗发配他到远地。穆宗卽位召授合门通事舍人,贵宠无比,骤迁至右仆射兼三司,干涉人事任免,到处安插亲党。势倾中外,贿赂公行。到处都是他的楼台园林池塘,生活奢侈。日夜与太后游戱无所忌。又让农民给他在洞州立祠曰星宿寺,又于宫城西北角立十王寺,图像奇怪,怀异志,以求阴助。凡器皿皆有铭文: "当生东国之时 同修善种 后往西方之日 共证菩提。"穆宗常想罢免他,但怕母亲所以不敢做,后金致陽与太后私生一子,金致阳与太后谋化让这私生子为王,逼令大良君为僧,总想害大良君。金致陽乘国王有病阴谋政变。刘忠正上书告变,穆宗召蔡忠顺密议令,迎大良君回朝,金致阳知道后踌躇数日,康兆遣兵杀致阳与其子,党羽流放海岛。宫僚多连坐。.

新!!: 高麗史和金致陽 · 查看更多 »

金方慶

金方慶(),字本然,高麗王朝的將領、都督使。新羅敬順王九世孫,慶尚北道安東金氏出身。 從元宗時代就在高麗朝廷中活躍,1271年更和蒙古軍一同討伐了三別抄之亂因而有軍功。1274年,在忽必烈的命令之下奉命參與進攻日本(即日本史上所謂的文永之役),他身擔高麗軍司令官並率領高麗軍參加了這次的攻擊。但是與同是高麗的人洪茶丘意見相左,據說在許多戰鬥的意見上往往持對立的看法。據說文永之役日本軍隊可以戰勝的理由之一也是因為高麗軍本身的內鬨(在撤軍問题上和忻都一樣相左反對撤軍)。 根據《高麗史》的記載,在文永之役後,金方慶伏虜了兩百名日本人,獻給高麗王作為奴隸。原文如下:「侍中金方慶等還師、忽敦以所俘童男女二百人獻王及公主。」 1277年,因為洪茶丘進讒言,他以謀反的罪名被忽必烈逮捕入獄,後來在高麗的忠烈王的苦苦求情和承認他的清白之下,方才無罪釋放。1281年的弘安之役也是以高麗軍司令官的身份參戰。1300年過世,享年88歲。諡忠烈。 金方慶在高麗受到元朝高壓支配之下,依然表現其強烈的忠君愛國之心,至今在韓國史上對他仍有很高的評價。但在日本因高麗軍在對馬、壹岐、北九州的暴行形象很差。 Category:高麗軍事人物 Category:舊安東金氏 Category:諡忠烈.

新!!: 高麗史和金方慶 · 查看更多 »

金敦中

金敦中(김돈중,),本贯庆州金氏,高丽王朝文官、内侍。.

新!!: 高麗史和金敦中 · 查看更多 »

雙冀

雙冀(쌍기,?—約975年)是高麗王朝初期的一位儒學學者,他將科舉考試制度引入高麗。 雙冀是來自後周,曾擔任過後周的武勝軍節度巡官將仕郎試大理評事。955年(光宗七年),跟隨冊封使薛文遇來到高麗。在此期間雙冀得病,留在了高麗治病。病愈後,引對稱旨。高麗光宗愛其才,請求後周將雙冀留在高麗,為自己所用,得到後周朝廷的允許。於是光宗將他突然提拔為元甫翰林學士,不超過一年,又授以文柄,時人議論認為光宗太過於重用他了。957年(光宗九年),雙冀建議光宗模仿中原開科取士。光宗允許,命他主持科舉考試,以詩賦頌策取進士甲科崔暹等二人、明經三人、卜業二人。自後多次主持科舉考試,並倡導了高麗的文學。十年,父侍御哲時爲淸州守,聞冀有寵,隨回使王兢來拜佐丞。此後史逸。.

新!!: 高麗史和雙冀 · 查看更多 »

柳公權 (高麗)

柳公權(;),字正平,是高麗王朝時期的一名政治人物,也是武人政權唯一的文人掌權者柳璥之祖父。.

新!!: 高麗史和柳公權 (高麗) · 查看更多 »

柳璥

柳璥(;),字天年或藏之,是高麗王朝時期武人政權唯一的文人掌權者。.

新!!: 高麗史和柳璥 · 查看更多 »

柳清臣

柳清臣(류청신,),原名柳庇,高麗王朝時期武將。本貫高興柳氏。 柳清臣是長興府高伊部曲(今全羅南道高興郡)人,其先人都擔任部曲吏。根據高麗的國制,部曲吏即便有功也不能超過五品。柳清臣自幼就有悟性和膽氣,學習蒙古語,多次跟隨出使元朝而且善於應對,因此獲得高麗忠烈王的寵任,破格提拔為三品的郎將,並將高伊部曲升格為高興縣。乃顏王發動叛亂,忠烈王計劃親自舉兵協助元朝征討,派遣柳清臣出使元朝。柳清臣回報稱叛亂已被平定,忽必烈的車駕已經返回大都,傳令忠烈王前來大都慶賀。忠烈王大喜,加其為大將軍,轉密直承旨,陞同知密直監察大夫。忠宣王接受禪讓之後,拜柳清臣為光政副使,累轉判密直司事。忠烈王復位後,授贊成事。忠宣復位,拜僉議政丞,封高興府院君,賜玉帶。 忠肅王繼位後,跟隨忠肅王來到元朝,發現瀋王王暠圖謀奪取高麗王的寶座,便背叛了忠肅王,成為瀋王的一黨。1323年,柳清臣與吳潛一起上書中書省,請求廢除高麗國號,向內地一樣設立行省。元朝的通事舍人王觀上書極力勸阻。崔誠之、金怡、李齊賢等高麗人也上書勸阻,立省論遂寢。 1327年,柳清臣與吳潛再次上書中書省,詭稱忠肅王盲聾喑啞不理政事,請求將其廢黜,改立瀋王王暠為高麗王。元泰定帝派平章買驢等人出使高麗,隨行的興禮君朴仲仁、趙雲卿、上護軍高子英都是瀋王一黨。買驢同忠肅王見面,發現他禮容嚴肅、條理清晰,方才得知是柳清臣等人誣告,便據實回奏。忠肅王復位後,柳清臣、吳潛等人畏懼,不敢回國。柳清臣滯留九年以後客死元朝。 《高麗史》將柳清臣列入姦臣傳。.

新!!: 高麗史和柳清臣 · 查看更多 »

林衍

林衍()是高麗王朝時期武人政權的掌權者。高宗、元宗時期的權臣。 根據《高麗史》記載,林衍原名林承柱,本貫鎮州林氏。而其父親不知來自何方,僑居鎮州,娶州吏的女兒為妻,因此以鎮州為本貫。林衍最初為大將軍宋彥祥的部下,因擊退蒙古兵的功績被任命為隊正。當時有一個名叫林孝侯的人與林衍的妻子私通。林衍知道後,也誘導林孝侯的妻子與自己私通,報了此仇。有人告發了此事,但將軍金俊對他的行為讚賞不已,力救得免,並推薦他擔任郎將。因此林衍認金俊為義父。 1258年,林衍同金俊、柳璥發動兵變,殺死了崔竩,崔氏政權覆滅。由於林衍在推翻崔氏政權、恢復王權的過程中起重大作用,被高麗高宗授予「衛社功臣」的稱號。 1268年,因與金俊發生田界衝突,林衍殺死了金俊,盡滅其党,建立新的武人政權。次年廢黜高麗元宗,擁立安慶公王淐為王。林衍則被任命為教定別監,獨攬朝政。 高麗元宗是親元派人物,元宗的被廢觸犯了元朝的利益,因此忽必烈遣使詰問林衍。林衍則謊稱元宗是因病遜位的,元朝要求元宗與安慶公王淐同來元大都以斷其曲直。林衍拒絕了這一要求,隨後元朝發兵進攻高麗。林衍發兵抗擊元軍,失敗竄居海島,元宗復位。 林衍遣夜別抄軍至各地方抗擊元軍,並責令百姓入居海島。元朝遣使要求林衍投降,被他拒絕了。不久以後,林衍因過度擔憂的緣故,疽發背而死。諡號莊烈。其子林惟茂嗣位。.

新!!: 高麗史和林衍 · 查看更多 »

林惟茂

林惟茂()是高麗王朝時期武人政權的掌權者。林衍之子。 1270年,林衍病死於江華島,林惟茂嗣位。由於年幼,其政事皆由林衍的親信李應烈、宋君斐所掌握。 當時高麗元宗前往元大都朝見忽必烈歸國,決定將國都從江華島遷回開城。從前崔瑀為了抗擊元朝而將都城遷往江華島,元宗的這一決定意味著高麗王室向元朝的妥協,伏屬於元朝的統治。因此林惟茂拒絕執行這一命令,阻撓遷都。元宗召見近衛軍宋松禮、洪奎等人,煽動三別抄軍發動政變,殺死林惟茂、崔宗紹等人,並將林惟茂親屬執送元大都。 林惟茂是高麗王朝時期最後一位武人政權的掌權者,他的死標誌著武人時代的終結。.

新!!: 高麗史和林惟茂 · 查看更多 »

李奎報

李奎報(이규보;),字春卿(춘경),號白雲居士(백운거사)、白雲山人(백운산인),高丽现实主义诗人,有“朝鲜李太白”之称,与李齐贤并称“高丽汉诗双璧”,两人与崔致远一起被称为朝鲜汉诗三大诗人。.

新!!: 高麗史和李奎報 · 查看更多 »

李义旼

李义旼(、,),高丽王朝时期武人政权的第三位独裁者。1183年,庆大升去世后,李义旼夺权。他统治高丽13年,直到1196年被崔忠献杀死。.

新!!: 高麗史和李义旼 · 查看更多 »

李之蘭

李之兰(),女真人,朝鲜王朝开国功臣,官至门下侍郎赞成事、判刑曹事、义兴三军府中军节制使,赐号“补祚功臣”,封青海君,谥号“襄烈”。.

新!!: 高麗史和李之蘭 · 查看更多 »

李仁任

李仁任(),本贯慶尚道星州,高丽王朝末期权臣,以贪渎著称。官至守门下侍中,谥“文肅”。.

新!!: 高麗史和李仁任 · 查看更多 »

李琳 (高麗)

李琳(이림,),又名李成琳,高麗王朝末期武將、文臣及詩人。本貫固城李氏。他是謹妃李氏的生父,也是高麗昌王的外祖父。 李琳的父親李嶠擔任過監察大夫。1355年,李琳蔭襲擔任武將,後累官至密直副使。高麗禑王在位期間,陞官判司事。1734年,禑王納其女,冊封為謹妃,封李琳為鐵城府院君。 1388年,守門下侍中李成桂發動威化島回軍,廢黜禑王,擁立昌王。任命李琳為門下侍中,命劒履上殿,贊拜不名,李琳解職不聽。翌年,邊安烈策劃擁戴禑王復位,被發覺,事情牽涉到李琳。李成桂廢黜昌王,改立恭讓王,並將李琳流放到了鐵原。1390年,又流放到了忠州。翌年,病死於流配之所。.

新!!: 高麗史和李琳 (高麗) · 查看更多 »

李穡

李穑(韩语:이색;),李榖子,高麗楊廣道韓州人,至正十三年(1353年)癸巳科中式征東行省鄉試第一名解元,至正十四年甲午科中式左榜二甲第二名進士,授應奉翰林文字。東返後,歷官諫官、判開成府事、政堂文學、判三司事,封韓山府院君,進門下侍中。李成桂放之韓州,冉放衿州,徙驪興,尋封韓山伯。卒,諡文靖。著有《牧隱先生文集》。高丽王朝末期的学者兼政治家、儒学家,本贯韩山李氏,字颖叔,号牧隐,谥号文靖。是他将程朱理学介绍到了朝鲜。 父亲贊成事李穀,李穑至正九年(1349年)在中国元朝国子监学习理学,至正十二年回国。他的老师是高丽儒生李齐贤。李穑回国后,在高丽朝廷屡任要职,如成均馆大司成、守门下侍中等。李穑是高丽末年“丽末三隐”之一,另两隐是他的学生圃隐郑梦周、冶隐吉再。 李穑崇尚朱子学,认为“理”是“太极”,是万物之本。在他的著作《牧隐集》中说过“太极,寂之本也”的言论。.

新!!: 高麗史和李穡 · 查看更多 »

李義方

李義方()是高麗王朝時期武人政權軍事掌權者。本貫全州李氏。他是大將軍李勇夫的次子,為政丞李珩的女兒所生。李義方的侄孫李安社是朝鮮太祖李成桂的高祖父。.

新!!: 高麗史和李義方 · 查看更多 »

李資謙

李資謙(朝鮮語:이자겸,)是朝鲜高麗王朝的外戚,是一名政治家、軍人。李資謙是高麗睿宗的國舅、順德王后李氏的父親,也是高麗仁宗的外祖父。爵邵城郡伯,邵城侯,漢陽公,朝鮮國公。.

新!!: 高麗史和李資謙 · 查看更多 »

李齊賢

李齊賢(이제현,),初名之公,字仲思,號益齋,高麗王朝末期文臣、詩人、词人、朝鲜半岛早期性理學家,历任高丽艺文春秋馆、西海道按兼使、进贤馆提学、知密直司、政堂文学、判三司事、右政丞、宰相等官职,在其五十余年的仕宦生涯中,经历了忠烈、忠宣、忠肃、忠穆、忠定、恭愍七位高丽君主。忠宣王退位后曾召李齐贤入元作他的侍臣。在元期间,李齐贤曾多次上书元廷,通过外交手段保全高丽的主权独立性。 李齐贤留有文集《益斋乱稿》和稗说集《栎翁稗说》。其中《益斋乱稿》收录有270首诗、53首词和93篇散文。他被14世纪朝鲜文坛推崇为“诗界正宗”、“东国杜子美”,即誉他与中国的李白和杜甫相媲美。他与另一位高丽诗人李奎報並稱“高丽汉诗双璧”,两人与崔致远一起称为朝鲜汉诗三大诗人。李齐贤同时也是朝鲜词史上最重要,成就最高的词人,对朝鲜后世词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巫山一段云》系列写景词,堪称是朝鲜写景词的巅峰之作,成为后人竞相效仿的典范。朝鲜王朝名臣柳成龍在《重刊益斋集跋文》中评价他说:“高丽五百年间,名世者多矣。求其本末兼备,始终一致,巍然高出无可议焉者,唯先生有焉。”19世纪末的金泽荣称他为朝鲜汉诗三千年来第一“大家”。.

新!!: 高麗史和李齊賢 · 查看更多 »

李朝實錄

《李朝实录》,又稱《朝鮮王朝實錄》或《朝鮮封建王朝實錄》,是李氏朝鲜《太祖大王实录》到《哲宗大王实录》的一个统编,是李氏朝鲜(又称“朝鮮王朝”)472年的历代实录。是第151號韓國國寶。1990年代開始,韓國基金會將其翻譯成現代韓文並進行數位化。1997年10月,《李朝实录》登錄為世界紀錄遺產。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在1993年完成《朝鮮王朝實錄》翻譯成韓文,2006年提供原文(漢文)和韓文本的網路閱覽服務,並預計在2033年完成英譯本。.

新!!: 高麗史和李朝實錄 · 查看更多 »

李成桂

朝鲜太祖(;),諱李成桂(),字君晋(),号松轩(),即位后更名李旦()。朝鮮王朝的开国之君,庙号太祖,谥号康獻至仁啓運聖文神武大王(),累諡為康獻至仁啓運應天肇統廣勳永命聖文神武正義光德大王。光武三年(1899年),高宗追尊他為皇帝,改諡至仁啓運應天肇統廣勳永命聖文神武正義光德高皇帝()。 李成桂祖籍全罗道全州李氏。其父李子春是元朝斡东千户所千戶兼达鲁花赤。1356年,李成桂与李子春帮助高丽恭愍王收复双城总管府后归附高丽。由于在随后抵御蒙元和红巾军的入侵中李成桂战功显赫而被提拔。1388年,李成桂由于不肯奉命发兵辽东,而起兵谋反。1392年,在高丽权臣郑道传的辅佐下,李成桂自立为王,创建朝鲜王朝。即位后,李成桂清除了原高丽禑王的势力,并通过招抚、武力征服朝鲜半岛东北地区的女真部落,进一步加强了对该地区的管辖,使其疆域达到图们江。《朝鲜王朝太祖实录》:“上即位,量受万户、千户之职,使李豆兰招安女真...

新!!: 高麗史和李成桂 · 查看更多 »

桓宣吉

桓宣吉(환선길,),泰封國及高麗王朝初期將領。 桓宣吉原為泰封國弓裔的將軍,以勇壯而知名。918年,高麗太祖王建發動政變,推翻弓裔,建立高麗王朝。桓宣吉與弟弟桓香寔輔佐太祖登位有功,太祖拜桓宣吉為馬軍將軍,以之為心腹,經常令他率領精銳部隊宿衛皇宮。桓宣吉之妻伊氏(伊昕巖之妹)認為士兵都聽從於他,且有大功,但朝政都掌握在他人手中,煽動他舉兵。於是桓宣吉圖謀不軌,結交軍士,準備乘隙發動兵變。馬軍將軍卜智謙知其逆謀,秘密報告給了太祖。太祖認為反跡尚未洩露,沒有對其採取行動。一日,太祖與數名學士在大殿之上討論國政,桓宣吉率五十餘人自東廂闖入內庭,直欲犯之。太祖策杖而立,高聲怒叱,桓宣吉見其神色自若,懷疑埋伏有甲士,率逆黨逃走,在毬庭全部被抓獲殺死。其弟桓香寔後至,得知政變失敗,也逃走,被追兵殺死。 《高麗史》將桓宣吉列為叛逆。.

新!!: 高麗史和桓宣吉 · 查看更多 »

權謙

權謙(권겸,),高麗王朝官員,北元權皇后之父。本貫安東權氏。 權謙是政丞權溥之子。忠肅王即位之初,官拜司僕副正,累遷代言,轉民部典書。忠肅王被元朝扣留在大都長達六年,權謙侍從有功。忠肅王歸國後,錄功為二等,尋陞同知密直司事。權謙曾擔任過合浦的巡軍萬戶,忠肅王復位後,屢次要求擔任萬戶,但忠肅王不聽。於是權謙去了元朝,依勢家代李俊為巡軍萬戶。忠穆王襲位回到高麗,權謙奉璽詣行宮,拜贊成,尋判三司事。 恭愍王初年,權謙被封為福安府院君,前往元朝,獻女於皇太子愛猷識理答臘,因而被元廷封為太府監太監。權謙的家奴忽只奪朴元柱之妻和李佛臣之女,於權謙府中強姦。典法司捕而鞫之,張榜暴其罪,將其黨三人處以杖刑。 1356年,權謙與奇轍、盧頙等人圖謀在宮廷宴會上舉事,事洩,恭愍王令密直姜仲卿、大護軍睦仁吉埋伏於路旁,突然發起攻擊,當場殺死奇轍。權謙與盧頙逃跑,在王宮的紫門前被殺死。隨後,三人都被滅族。 《高麗史》將其列為叛逆之臣。.

新!!: 高麗史和權謙 · 查看更多 »

權近

權近(권근,),高麗末期至朝鮮初期早期理學家,出身安東權氏,他是李穡的學生,也是朝鲜王朝第一位理學字,對後世有重要影嚮力。 他是高麗末期高麗從佛學轉向理學的重要人物,十四歲時通過科舉,後來前往元朝,六年後帶理學返回高麗,在士大夫中形成新思想並有助建立朝鲜。 他也有對朝鮮科舉制度內容作改革。.

新!!: 高麗史和權近 · 查看更多 »

權漢功

權漢功(권한공,),高麗王朝官員。本貫安東權氏。 權漢功於忠烈王在位期間等第直史館。忠烈王與忠宣王父子都在元朝的時候,王惟紹等人離間王父子,權漢功為忠宣王的從臣,出仕忠宣王府邸,與崔誠之主選法。忠烈王薨,忠宣王歸國後,賜冠帶,常常出入宮禁,時不時召見,拜密直副使驟陞僉議評理。當時忠宣王經常滯留元朝不歸國,從臣們都想要回國。漢功、誠之同掌銓注,貪其賄賂,無意東還。李思溫、金深彈劾於徽政院,將權漢功逮捕下獄。忠宣王怒,將此事告訴皇太后。於是權漢功被釋放,李思溫、金深遭到流放。 忠肅王即位後,表彰權漢功、崔誠之、朴景亮跟隨父親忠宣王之功。忠宣王奉御南遊江浙,權漢功與李齊賢跟隨。權漢功、崔誠之、李光逢等人跟隨忠宣王在大都之時大肆收受賄賂,濫封親戚故舊為官,使得忠肅王非常不滿。1323年,上王忠宣王被流放吐蕃後,權漢功、李光逢、金廷美(金怡)、蔡洪哲、裴廷芝等人被逮捕。權漢功欲自廁所逃跑,但仍被逮捕,同李光逢、蔡洪哲一起籍沒家產流放遠島,金廷美則被釋放。權漢功、李光逢、蔡洪哲三人沒有進入海島,而是在洪州界聚眾擾民。不久後,元朝派人赦免了三人。權漢功怨恨忠肅王,於是投靠了瀋王王暠。權漢功糾集瀋王的黨羽,在慈雲寺聚集百官,要求在廢黜忠肅王、改立王暠的請願書上簽字。當時忽降大雨冰雹,監察執義尹宣佐便說此是豬狗不如的事,聚集簽字,百官紛紛效仿,於是失敗了。 權漢功多年跟隨忠宣王,為忠宣王所重用,忠宣王在流放吐蕃的時候還向權漢功寄詩,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忠惠王繼位後,得知權漢功二室康氏有姿色,派護軍朴伊刺赤納之宮中。伊刺赤先將其強姦,忠惠王得知後大怒,皆撲殺之。忠惠王被逮捕送到了元朝,群臣聚集在旻天寺,商議上書其鳴冤。權漢功說:「昔殷太甲不明於德,伊尹放諸桐三年,然後悛心改行,復於君位。又有一國,介於要衝之地,殺其朝覲諸侯及天子之使,於是天子遣人誅之。又有一國之臣使於他國,及其還,天子之使斬其君首而去,其臣詣屍所陳祭而哭,亦令斬之。今王無道,天子誅之,何得而救乎?」後來權漢功官至都僉議政丞、醴泉府院君。曾奉元朝之命,為太子左贊善。忠定王元年卒,諡文坦。著有文集《一齋逸稿》。 權漢功有二子:權仲達、權仲和。其中權仲和在朝鮮太宗在位期間擔任過領議政之職。 《高麗史》將權漢功列為姦臣。.

新!!: 高麗史和權漢功 · 查看更多 »

河崙

河崙(朝鮮語:하륜又하윤,),本貫晉州河氏,字大臨(대림)又仲臨(중림),號浩亭(호정).是高麗王朝末期和朝鮮王朝初期的文臣,詩人、朱子學者、經世家。朝鮮王朝的领议政(1409年-1412年、1414年-1416年)他在庚辰靖社中立下了功勳。諡文忠。.

新!!: 高麗史和河崙 · 查看更多 »

洪福源

洪福源(),本名福良,高丽唐城人,蒙古帝国时高丽籍将领。祖上是唐朝时到高丽来的移民,为怀念故国便将留居地命名为“唐城”。他有一個著名的儿子洪茶丘(洪俊奇)。.

新!!: 高麗史和洪福源 · 查看更多 »

朝鮮世宗

朝鮮世宗(;),即朝鮮世宗莊宪大王、朝鮮莊宪國王,朝鲜王朝的第4代国王,1418年至1450年在位。名諱李祹(),字元正(),庙号世宗,明朝賜諡号「莊宪」,朝鮮加諡曰「莊宪英文睿武仁聖明孝大王」()。 在位期間,世宗發明了訓民正音,對韓國之後的語言和文化發展帶來深遠影響。韓國人認為他對國家作出的巨大貢獻超乎古人,所以後世的韓國史學家通常都尊稱他為世宗大王(),同时,他也被称为“海东堯舜”。.

新!!: 高麗史和朝鮮世宗 · 查看更多 »

朝鮮王朝

#重定向 朝鲜王朝.

新!!: 高麗史和朝鮮王朝 · 查看更多 »

朝鮮文宗

朝鲜文宗(;),朝鲜王朝的第五位国王,讳李珦(),字辉之(),死后庙号文宗,谥号恭顺钦明仁肃光文圣孝大王()。.

新!!: 高麗史和朝鮮文宗 · 查看更多 »

朝鲜半岛

朝鮮半島(),韩国称其为韩--半島(),是位於東北亞的一個半島,三面環海,有東亞橋梁之稱。朝鲜半岛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部經长白山(又名“太白山”或“白头山”)与中国大陸相接,东南隔大韓海峽与日本相望。西、南、东分别为黄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西海”,大韓民國称“西海”)、大韓海峽、日本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東海”,大韓民國称“東海”)环绕。 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雅爾達會議的安排,朝鲜半岛由美苏英中四国共同托管。此后朝鲜半岛被划分为南北两块势力范围:苏联势力范围内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鮮)以及美国势力范围内的“大韓民國”(韓國)。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因苏联等共产主义阵营国家缺席,导致当时美国等主导的联合国投票发动了联合国军支援韩国。联合国军支援的韩国同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的朝鲜最终在1953年签署停火协议,朝鲜半岛沿三八线非军事区划分为两个国家政權,即今天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

新!!: 高麗史和朝鲜半岛 · 查看更多 »

朝鲜太宗

朝鲜太宗(;),即朝鲜太宗恭定大王、朝鲜恭定国王,朝鲜王朝的第三位国王,1400年至1418年在王位,1418年至1422年在太上王位。名諱李芳远(),字遗德(),庙号太宗,谥号恭定圣德神功建天体极大正启佑文武睿哲成烈光孝大王()。葬于京畿道广州內谷洞大母山献陵。.

新!!: 高麗史和朝鲜太宗 · 查看更多 »

朝鲜王朝

朝鮮王朝(,1392年-1897年),又称朝鮮国明太祖《皇明祖训·首章》:“今將不征諸夷國名,開列於後:東北:朝鮮國(即高麗。其李仁人,及子李成桂今名旦者,自洪武六年至洪武二十八年,首尾凡弑王氏四王,故待之)”明神宗《平倭诏》:“朕念朝鲜,世称恭顺”()、李氏朝鮮,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君主制王朝,歷经27代君主共五百馀年,国土大体上涵蓋整個朝鮮半島。 1388年,受高丽禑王之命进攻辽东的右軍都統使李成桂发动政变威化岛回军,并废黜王禑而立其子王昌为王,控制高麗王朝军政大权。1392年,李成桂废黜恭讓王,在松京(后改名开京,今开城)寿昌宫自立为王,并由明太祖定國號為「朝鲜」《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卷223闰十二月乙酉条:“高麗權知國事李成桂,欲更其國號,遣使來請命。上曰:‘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最羙。且其來遠矣,宜更其國號曰朝鮮’”()。1395年迁都于汉阳,將國都更名為漢城。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乱后再度迁都开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乱后最终定都漢城。 朝鲜以儒教治國,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为国家统治理念。世宗大王时期,朝鲜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谚文的发明也为朝鲜平民的文化普及提供条件。朝鲜为明朝的不征國之一。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朝鲜由于遭到后金和日本的攻击而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19世纪开始,朝鲜的内部纷争使国家日益衰落。甲午战争后,高宗于1897年称帝登基,改国号为大韩帝国,结束了与清朝的宗藩关系。1910年,大日本帝国侵吞朝鲜半岛,实行日韓合併,大韩帝国灭亡,李家王朝告終。.

新!!: 高麗史和朝鲜王朝 · 查看更多 »

朴守卿

朴守卿(박수경,),是高麗王朝初期的一名將領。本貫平州浿西。大匡尉之子。 根據《高麗史》記載,他性勇烈、多權智,擔任高麗的元尹。後百濟數次侵略新羅,高麗太祖王建以其為將軍,往鎮之。時值後百濟王甄萱率兵再至,朴守卿以奇計將其擊敗。在925年(太祖八年)的曹物郡之戰中,高麗太祖將其部眾分為三軍,以大相帝弓爲上軍,元尹王忠爲中軍,守卿、殷寧爲下軍。戰鬥時,上軍、中軍都失利,只有朴守卿的下軍獲勝。高麗太祖大喜,將其提拔為元甫。朴守卿說:「臣的兄長現在是元尹,而臣位居其上,寧不自愧?」於是兩人都被提拔為元甫。在927年(太祖十年)的勃城之役中,太祖被圍困,朴守卿奮戰將其救出。後來936年,朴守卿以馬軍將軍的身份,跟隨高麗太祖討伐甄神劍。依據功勞分給役分田時,朴守卿被特賜田二百結。 高麗定宗剛剛即位時,朴守卿在因平定內亂中功勞居多,不久轉任大匡。光宗十五年,其子佐丞承位、承景、大相承禮等人被讒下獄,守卿憂驚而死。後累贈司徒三重大匡。.

新!!: 高麗史和朴守卿 · 查看更多 »

朴述熙

朴述熙(박술희,),一作朴述希,後三國時期和高麗王朝初期的武將。本貫沔川朴氏。 朴述熙之父為大丞朴得宜。其性格勇敢,年僅十八歲時擔任泰封國國君弓裔的衛士。後跟隨高麗太祖王建,屢立軍功,封為大匡。 太祖之子王武七歲時,太祖欲立之為嗣,但由於王武的母親吳氏卑微,怕無法冊立,於是太祖將黃袍送給吳氏,吳氏以將其展示給朴述熙看。朴述熙知道太祖的意思,便請求冊立王武為正胤(太子)。太祖臨終時,以軍國之事託付給他,並希望他輔佐王武。王武繼位,是為惠宗。惠宗病重時,朴述熙與王規相惡,以兵百餘人自隨。定宗王堯懷疑他有異志,將他流放與甲串。王規假借定宗之命將其殺死。後諡嚴毅,贈太師三重大匡,配享惠宗廟庭。有一子朴精元。.

新!!: 高麗史和朴述熙 · 查看更多 »

朴葳

朴葳(박위,)是高麗王朝末期至朝鮮王朝初期的軍事人物。武田(2005)他多次參與討伐倭寇的戰役。.

新!!: 高麗史和朴葳 · 查看更多 »

朴英規

朴英規(박영규,),後三國時代人物。初為後百濟將領,後為高麗王朝官員。本貫昇州。 朴英規是新羅景明王的後裔,為江南大君朴彦智之子,娶後百濟開國之君甄萱之女,被甄萱任命為將軍。935年,王子甄神劍篡位,甄萱逃往高麗。朴英規私下對妻子說:「大王勤勞四十餘年,功業垂成,一旦以家人之禍,失地投於高麗。夫貞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二主,若舍吾君以事賊子,則何顔以見天下之義士乎?聞高麗王公,仁厚勤儉,以得民心,殆天啓也,必爲三韓之主。致書以安慰我王,兼致慇懃於王公,以圖將來之福乎?」獲得其妻的贊同。 936年(高麗太祖十九年),朴英規遣人送款於高麗,表示自己願意舉兵為內應。高麗太祖大喜,厚賜之,令其使者回報他說:「若蒙君惠,道路無梗,則先謁將軍。升堂拜夫人兄事而 尊之,必終有以厚報之。天地鬼神,悉聞此言。」太祖滅亡後百濟後,對英規說:「自萱失國遠來,其臣子無一人慰籍者。獨卿夫婦千里嗣音,以致誠意,兼歸款於寡人,義不可忘。」於是授予他佐丞的官職,以驛馬三十五匹迎致家人,其二子也被授予官職。英規後官至三重大匡。.

新!!: 高麗史和朴英規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新!!: 高麗史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方臣祐

方臣祐(방신우,),小字小公,是高麗王朝末期的一位宦官。本貫尚州。 方臣祐出生在尚州的中牟縣,其父方得世本為中牟縣的縣吏。忠烈王時期,方臣祐跟隨安平公主前往元朝,拜謁裕聖皇后闊闊真,被留在元朝,獲賜蒙古名字忙古台,授掌謁丞加泉府大卿。元武宗在位時,侍奉壽元皇太后答己,改將作院使,进平章政事。遼陽行省右丞洪重喜上書中書省,污蔑忠宣王不守法度、恣行暴虐,並請求當廷對質。中書省上奏元廷,忠宣王甚為憂慮。方臣祐在皇太后面前加以勸阻,聲稱洪重喜是高麗脫逃之民,妄圖通過污蔑的手段顛覆高麗社稷,不可讓他與高麗王對質。皇太后便向武宗勸阻,最終不得對質,將洪重喜杖責之後流放潮州。 元朝派遣方臣祐至高麗,監督大藏經的印製。後來方臣祐又侍奉泰定帝的皇后得寵,除太子詹事,改徽政院使,後加储庆司使。朔方藩王八驢迷思率眾歸附元朝,元廷欲將其安置在鴨綠江以東。方臣祐奏稱高麗多山不適宜遊牧,建議不要安置在那裡擾民。元英宗聽從了他的建議。元英宗欲廢除高麗國、在國設立行省,被方臣祐通過壽元皇后的關係成功阻止。因此功勞,方臣祐受到忠肅王的厚待,封為上洛府院君,賜推誠敦信亮節功臣號。其父方得世也因此發迹,被任命為管城縣令,不數年,拜尚州牧使。妹婿朴侶原本為農夫,一夜成為貴人,突然被提拔為僉議評理;其子朴之貞也被提拔為摠郞典書。 方臣祐在元朝歷經七朝,侍奉過兩位皇太后,掌機密,金銀珠寶田畝不可計數。1330年(忠肅王十七年)請求回到高麗,修建禪興寺,極其壯麗。1342年(忠惠王後三年)回到元朝,次年死。.

新!!: 高麗史和方臣祐 · 查看更多 »

文益漸

文益漸(문익점, 农历),又名益瞻, 字日新, 号思隱, 三憂堂, 谥号忠宣, 本贯南平。高丽政治人物、儒学家。晉州江城縣人(现庆尚南道山清郡)。恭愍王时期登第。朝鲜王朝建立后,朝鲜太祖贈他參知議政府事、藝文館提學、同知春秋館事、江城君。朝鲜太宗追认他左司議大夫贈參知議政府事江城君。朝鲜世宗1440年追封领议政,加封谥号富民侯。墓地1983年8月24日庆尚南道指定纪念物第66号。.

新!!: 高麗史和文益漸 · 查看更多 »

慶大升

庆大升,高丽王朝武人政权的独裁者。 慶大升本貫清州慶氏,是中書侍郎平章事慶珍的兒子。1168年,根據當時高麗王朝的蔭敘制度,慶大升被敘為校尉。當時高麗的官僚貪污腐敗,大肆搜刮百姓財物。慶珍也是貪鄙之人,經常強奪百姓田地。慶珍死後,慶大升將父親所得的不義之財散還給窮人,百姓都稱讚他的清廉。 1170年,鄭仲夫等武臣發動政變,推翻高麗毅宗,擁立高麗明宗,建立武人政權,開創了武人時代。此後,高麗各地先後發生了叛亂。1178年,清州人和與州人發生了糾紛,在開京發生衝突。慶大升作為事審官,未能解決糾紛問題,被罷免了官職。 1179年,鄭仲夫與文臣發生衝突,鄭仲夫欲發兵殺死文臣。高麗明宗決定剷除鄭仲夫。慶大升與牽龍許升、金光立合謀,推翻並處死了鄭仲夫,建立了新的武人政權。 慶大升執政期間,致力於改革國家,對最高權力機構重房進行武力化,並新設了權力集團都房。在任命官吏的方面平等錄用文臣和武臣,這使得國家得以繁榮。為了防止鄭仲夫的餘黨報仇,慶大升設立都房這一機構以進行獨裁統治,並派人監視開京百姓的所有言行舉止,使用殘酷的刑罰鎮壓反對者。 慶大升對武人政變的舉兵者尤為反感,但卻提拔了合謀推翻鄭仲夫的許升和金光立。 1181年,韓信忠、蔡仁靖、朴敦純等發動叛亂,與此同時,各地也發生大大小小的民變。1183年病逝於開京。隨後都房的100余名士兵發動了兵變。高麗明宗令重房鎮壓了都房的兵變,並將參與叛亂士兵的家人流放遠島。 慶大升是在《高麗史》中唯一一位沒有被列為「逆臣」的武人政權掌權者。.

新!!: 高麗史和慶大升 · 查看更多 »

拓俊京

拓俊京(척준경,),朝鲜高丽王朝时期名将之一,尹瓘的部官任累次东女眞的征伐参战大勝,谷山拓氏的始祖。.

新!!: 高麗史和拓俊京 · 查看更多 »

曹敏修

曹敏修(),高麗王朝末期武將。本贯昌宁郡,高丽末期擔任泥城万戶。曹敏修是親明派人物,曾在李成桂奪取高麗政權中起著重要作用。 1361年(恭愍王十年)红巾軍入侵高丽,他擊退之,受封二等功臣。1383年(禑王9年)防禦倭寇,封昌城府院君。 1388年高丽与明朝在铁嶺卫衝突,禑王任命他為左軍都統使,派他与李成桂一同征討明朝的遼東。他们不作战自威化島回軍开城,曹敏修廢黜禑王,擁立王昌,流放並處死親元派崔瑩,與李成桂同執朝政。曹敏修在田制改革與李成桂一派發生對立,翌年李成桂手下趙浚弹劾其妨碍改革,曹敏修被李成桂流放昌宁。后曹敏修獲釋,在王位继承问题上再次同李成桂發生衝突,被囚禁,1390年被杀。 Category:高麗軍事人物 Category:曹姓 Category:朝鮮半島被處決者.

新!!: 高麗史和曹敏修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高丽史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