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香港公共房屋

指数 香港公共房屋

香港公共房屋或稱公營房屋,是香港經由政府、公營機構或非牟利機構為低收入市民而興建的公共房屋。香港公共房屋可分為出租永久房屋、資助出售房屋、出租臨時房屋數種,主要由香港房屋協會(房協)及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提供,但由房屋署統一管理。於2013年,居住在各類型公共房屋的市民佔香港人口45.8%(本統計不包括限制期滿,可在市場自由買賣的居住單位,故實際應有超過一半香港人口居於公共房屋單位)。.

84 关系: 十年建屋計劃大坑西邨天台小學天水圍新市鎮夾心階層住屋計劃孫九招寮屋將軍澳新市鎮屯門屯門新市鎮山翠苑居者有其屋計劃工商日報中国大陆中產階級中轉房屋市场九龍廚房廁所廉租屋邨住宅發售計劃彩虹邨何文田徙置區俊民苑圣诞节北角八萬五建屋計劃公共房屋石硤尾大火社區中心福來邨租者置其屋計劃積極不干預穗禾苑第二次国共内战綠置居美樂花園牛池灣荃灣荃灣新市鎮荔景邨非營利組織領展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順緻苑補地價馬鞍山 (香港市鎮)香港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香港島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香港平房區香港人口香港仔香港公共屋邨香港公營機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模範屋宇會香港房屋協會香港房屋委員會觀塘麥理浩黃大仙區蘇屋邨葵涌臨時房屋區自由市場長沙灣英語柴灣李鄭屋梁振英模範邨樂富沙田沙田新市鎮深水埗漁暉苑房屋署日本政府廉租屋曾蔭權26座問題公屋醜聞 扩展索引 (34 更多) »

十年建屋計劃

十年建屋計劃是香港於1972年提出的一項公共房屋計劃,為當時香港總督麥理浩的推出的一項重要政策。 十年建屋計劃的目的,是要在1973年至1982年的十年期間,為180萬香港居民提供設備齊全、有合理居住環境的公共房屋單位。這項計劃改變過去香港政府對公共房屋只追求數量的態度,開始注意公共房屋的質素,例如設施及居住環境。計劃亦配合新界的新市鎮的發展,包括荃灣、沙田及屯門三地,減輕因港九市區人口過份擠迫而形成的社會不安定。 1982年,由於實際建屋量仍距離目標甚遠,香港政府決定將計劃順延5年至1987年。這個計劃完結後,共建成可供150萬人居住的單位,仍較最初目標少30萬人。香港政府於同年推出長遠房屋策略取代十年建屋計劃。.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十年建屋計劃 · 查看更多 »

大坑西邨

大坑西邨,為大坑西新邨的正式名稱,為位於香港九龍深水埗區石硤尾石硤尾邨及大坑東邨之間的租住屋邨,共有8座樓宇,除了民泰樓於1981年入伙外,其餘7座均於1965年落成。大坑西邨與一般香港公共屋邨有別,於屬「私人屋邨」,並非由香港房屋委員會或者香港房屋協會興建及管理,而是由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興建及管理。.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大坑西邨 · 查看更多 »

天台小學

天台小學是指在徙置大廈天台開設的小學,是香港在二次大戰後出現高出生率及中國國共內戰引致大量移民湧入後,香港人口短時間內急劇增長,但教育資源貧乏,學校缺乏獨立校舍而產生的現象。.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天台小學 · 查看更多 »

天水圍新市鎮

天水圍新市鎮(Tin Shui Wai New Town)位於香港新界西部的元朗區,為第三代香港新市鎮,也是元朗區兩個新市鎮之一,人口約300,000。未來,天水圍新市鎮可能會和計劃中的洪水橋新發展區合併成為一個大型的新市鎮。.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天水圍新市鎮 · 查看更多 »

夾心階層住屋計劃

悅海華庭 夾心階層住屋計劃(Sandwich Class Housing Scheme),是1990年代由港英政府委托香港房屋協會興建的出售資助房屋,購入單位有五年轉售限制。計劃於1993年推出,原為收入不足夠買私人物業,但又不合資格申請居者有其屋及公屋的中產市民(俗稱「夾心階層」)解決住屋問題。全家入息介乎港幣20,001至40,000元就符合資格。計劃推行前,曾稱為「三文治階層住屋計劃」,直譯自其英文名稱。 此計劃中興建的屋苑稱為夾心階層住屋屋苑,簡稱夾屋,市場定位及售價均較居屋為高,但比私人樓宇低。此計劃的首個項目於1995年建成,是位於青衣宏福花園。 董建華政府時,為了穩定樓價,1998年10月宣布停建夾心階層住屋,而尚餘四個建成未售的屋苑的其中三個(分別是堅尼地城加惠臺、馬鞍山曉峰灣畔及將軍澳怡心園)於2000年經香港房屋協會向政府補地價後,獲運輸及房屋局批准改作私人樓宇,並以市值價格出售。而屯門景新臺則於2002年經政府批准轉作住宅發售計劃形式出售。 夾屋與居者有其屋計劃及住宅發售計劃屋苑不同,不設綠表市場,必先得到房協批准及補地價,才能在自由市場放售。.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夾心階層住屋計劃 · 查看更多 »

孫九招

孫九招是指2002年11月香港政府為穩定樓市而推出的多項房屋政策,因負責推出政策的官員為當時的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故有關政策被稱為孫九招,而其後推出的深化穩定樓市措施亦被稱為孫十招。.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孫九招 · 查看更多 »

寮屋

寮屋在香港是指非法佔地而建的臨時居所,其建築通常相當簡陋,大多以鐵皮及木板等搭建而成,所以又俗稱鐵皮屋、木屋;香港的非原居民村落大多只是寮屋。同時寮屋區內有免費水源供用桶提水。 寮屋在1940年代末的香港開始增多。原因不只是原有的房屋在戰時大多受到破壞,更重要的是其後中國大陸爆發國共內戰,使大量難民湧入香港。香港政府在奉行自由貿易的原則下,當時未有相應提供任何公營房屋計劃,難民便在市區邊緣和山邊建造寮屋。寮屋區十分擠逼,衛生惡劣,更經常發生火災意外。直到1953年12月24日石硤尾大火燒毀該處的寮屋區令近五萬人無家可歸後,香港政府才改變房屋政策,興建公營房屋安置居民,寮屋在香港的數量才受到控制。香港政府於1982年及1984年至1985年為所有寮屋進行登記,紀錄每間屋面積、高度、居住人口等資料,自此居民不能自行擴建房屋(僭建),否則會失去清拆寮屋時入住公屋(俗稱「上樓」)的資格。截至2009年,香港仍有寮屋二十多萬數間,有人居住者八萬多間香港無綫電視,《星期二檔案》,2010年1月19日,當中包括黃大仙、鯉魚門、茶果嶺、薄扶林村,以及新界等多處地方。 2009年10月九華徑寮屋區發生大火,使人再次關注寮屋居民之居住問題。但亦有居民稱住在寮屋只需每年向政府繳納數百元地租,花費較居住在其他地方少得多。.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寮屋 · 查看更多 »

將軍澳新市鎮

將軍澳新市鎮(Tseung Kwan O New Town)位於香港新界西貢區,乃是香港的第三代新市鎮之一,與馬鞍山(沙田新市鎮的擴展部分)和天水圍新市鎮同期發展。將軍澳新市鎮的發展可追溯至1980年代中期,人口由當時不足1萬,迅速增加至2011年超過40萬。跟隨新市鎮的不斷發展,區內房屋、學校、社區、康樂設施及交通網絡亦漸趨完善。地鐵(今港鐵)將軍澳綫通車後,將軍澳新市鎮的對外交通更為便捷。 將軍澳北部為寶琳及坑口,東南部為小赤沙及日出康城,南部為將軍澳市中心,西南部為調景嶺。.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將軍澳新市鎮 · 查看更多 »

屯門

屯門(Tuen Mun),舊稱青山,位於香港新界西部,是香港十八區之一的屯門區的主要區域,屯門新市鎮座落其中。「屯門」或「屯門市」的範圍通常指包括北至兆康苑、富泰邨,西至蝴蝶灣,東至三聖邨的區域;屯門新市鎮所有公共房屋及主要社區設施均位於這個範圍。不過如果根據香港政府「分區計劃大綱圖」,屯門的範圍包括西至踏石角,東至黃金海岸一帶。.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屯門 · 查看更多 »

屯門新市鎮

屯門新市鎮(Tuen Mun New Town)位於香港新界西部,是香港的新市鎮之一,人口約為50萬。1972年,原名為青山新市鎮的新市鎮正式易名為屯門新市鎮。現時屯門區所有公共房屋、絕大部分公共設施都位於屯門新市鎮範圍之內。.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屯門新市鎮 · 查看更多 »

山翠苑

山翠苑(Shan Tsui Court),是香港的居者有其屋的屋苑,位於香港柴灣柴灣道,由王歐陽建築師有限公司設計,近興民邨,在1981年落成,是香港最早落成的居屋屋苑之一。跟一般居屋不同,山翠苑所有單位均不用補地價,而且一律都可以在公開市場自由轉讓。 山翠苑於2010年進行外牆翻新工程。.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山翠苑 · 查看更多 »

居者有其屋計劃

居者有其屋計劃(Home Ownership Scheme;簡稱居屋計劃或HOS)是香港的資助出售房屋計劃之一,是由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興建房屋,並以低於市值的價格,並扣除地價(1982年第三期乙起)售予低收入市民;計劃內興建的房屋通稱居屋。.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居者有其屋計劃 · 查看更多 »

工商日報

《工商日報》(The Kung Sheung Daily News)是香港一份已停刊的報紙,1925年7月8日創刊,1984年12月1日停刊。創辦人洪興錦,督印人容守正,發行所位原於中環結志街六號。除賣本埠之外,亦賣到中國同外埠,訂一年以黃曆幾多日計。《華僑日報》、《工商日報》和《星島日報》是香港早期的三大中文報紙。報社另發行《工商晚報》,1930年11月5日創刊,1984年12月1日停刊。.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工商日報 · 查看更多 »

中国大陆

中國大陸,中文使用上常通稱大陸或大陸地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有时也使用祖国大陆。此詞的使用在古代即有,非現代两岸关系中具有政治含义的大陆,而是中原文化圈中相對海洋島嶼的地理用詞。如在日本也有大陸文化的說法,二戰時曾用來稱呼中國外,至今以大陸代稱的用法在學術上仍有在使用。在海外的華人移民圈也有不少使用此用法的人。 在當代的使用上,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此肇因於第二次國共內戰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所導致的海峽兩岸政治分立。 地理上,該詞是指中國的大陸領土,屬於歐亞大陸的一部分的事实,與海島相對;但當代的使用上,其做為一個政治名詞的用途遠大於地理名詞,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故海南島、舟山群島等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海洋及海島領土,都被視為中國大陸的一部分,香港、澳門這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台灣」則排除在外。使用情形類似的還有「中国内地」一詞。 另一方面,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撤退至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在法律上仍然主張中國大陸為其疆域,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法律中稱為「大陸地區」、並定義為「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同時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獨立之主權國家,而僅將其視為統治中國大陸之政治實體;在陳水扁政府上台前,中華民國政府認定的「大陸地區」還包括在1946年就已獨立建國的外蒙古、以及中俄邊境的爭議領土。香港與澳門因政治地位特殊,在法律上又另外以「港澳地區」合稱。 中華民國政府對中國大陸的定義,是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一中各表、憲法一中等兩岸政策的重要基礎。而民主進步黨執政時期,由於其政治立場偏向臺灣獨立及臺灣主體性,此主張並不活躍,尤其在陳水扁政府時期起,主要以一邊一國思維處理兩岸關係,直接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視為與中華民國(台灣)分立的國家。也讓大陸這個地理代稱用法再增添更多政治含义。.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中国大陆 · 查看更多 »

中產階級

中產階級(middle class)是资产阶级中的一个阶层。在現代社會中,指擁有一定程度的經濟獨立,例如有安定、較高薪酬的工作,在现代社会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很大的作用,也可以被稱作小康階級,但有時貧富差距大時可能位於社會中間收入卻不高。此詞常用於專業人士、学者、知識分子,或大企業、公營機構、政府部門的中級管理層,或中小型企業-zh-hans:老板; zh-hant:老闆; zh-hk:東主;-,中學、小學、-zh-hans:幼儿园; zh-hant:幼稚園; zh-sg:幼稚园;-校長、教師、社工和護士等。 马克思主义将这一阶层称为“小资产阶级”。中產階級有時——特別在香港——也被戲稱作「夾心階層」,意即他們夾在社會中層,既不如上流社會人士般享有巨大財富,又不像低收入戶人士般能享受相對大的社會福利保障。 中產階級的界定因素隨各國有所分別,但基本上多以收入及擁有資產作界定,其他因素則包括教育、專業地位、擁有住屋或文化等。例如擁有大學学位的人,多數可躋身中產階級的行列。而擁有自置物業及私家車,亦是中產階級的象徵。.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中產階級 · 查看更多 »

中轉房屋

中轉房屋是香港一種特殊公共房屋,為未符合入住正常公共屋邨資格的寮屋清拆戶,和受清拆、天災或其他原因影響的人士提供臨時居所,於1990年代中期起逐漸取代臨時房屋區的角色。受影響人士會先被安排入住臨時收容中心,以等候審核是否合乎中轉房屋的資格http://www.housingauthority.gov.hk/tc/public-housing/meeting-special-needs/temporary-accommodation-in-transit-centre/ 房屋署 - 入住臨時收容中心,2015年閱。這尤其適用於清拆影響居於私人住宅樓宇的情況。.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中轉房屋 · 查看更多 »

市场

市場起源於古時人類對於固定時段或地點進行交易的場所的稱呼,而此交易場所是那些需要经常进行物品交换的人,为了減少搜尋成本所自发形成的。詞中的「市」指的並非「城市」,而是古時的「買賣」、「交易」之意。 今日,市場具備了兩種意義,一個意義是交易場所,如傳統市場、股票市場、期貨市場等等,另一意義為交易行為的總稱。市場一詞不僅僅只是場所,還包括了在此場所進行交易的行為。故當談論到市場大小時,並不僅僅指場所的大小,還包括了消費行為是否活跃。广义上,所有产权发生转移和交换的关系都可以成为市场。 市場雖為交易行為的總稱,但交易行為不一定是自由的,尤其是在提供商品或選擇交易對象時,會因外部的干擾如法條、公約等加以限制。可以自由提供商品與選擇交易對象的稱為自由市場,反之則為非自由市場。 自由市场对资源表现出的自我调节和自我配置的功能,被称为市场机制。.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市场 · 查看更多 »

九龍

九龍(Kowloon),與香港島及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九龍位於香港境內的地理中心,與南面的香港島隔維多利亞港相望。香港十八區中的五區屬於九龍,分別是油尖旺區、深水埗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九龍東、南和西面則被維多利亞港包圍,三面環海,因此地理上九龍亦稱為九龍半島。 1937年,九龍群山以南成為「新九龍」,但一般香港市民在生活中都不會刻意區分,統一稱為九龍;1968年5月起,兩者並與香港島一起重新分為十區。歷年來的填海工程,使九龍的面積不斷擴展,但仍是香港城市規劃之三大主要部份中最小的,截至2010年,九龍的面積約47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港約有30%人口居於九龍。.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九龍 · 查看更多 »

廚房

厨房,是指用作烹饪及准备食物的房间或房间区域,根据设计和面积的不同,有时也具备用餐、娱乐和待客等功能。 一个最基本的厨房,应该拥有烹饪用的炉灶。除此以外,现代社会的厨房通常还可能配备微波炉、电磁炉、烤箱、用于切配食物的操作台、用于清洗食物和提供烹调用水的水槽、存储餐具和食物的橱柜与冰箱等。相应的,餐具和食物通常也储存在厨房中或厨房附近。 虽然厨房的主要功能是烹饪或准备食物,根据它的设计结构、空间面积和配置设备的不同,它同时也可以拥有其他功能。这一情形在家庭厨房中尤其常见。例如,在厨房中设置一个洗衣机或烘干机,使其具备洗衣、干衣的功能;又如,当空间足够大时,在厨房中放置餐桌和椅子,使其成为家庭用餐的场所。.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廚房 · 查看更多 »

廁所

廁所是人們排泄和排遗的場所,另外通常兼具整理、簡單梳洗的功能。公共廁所有分為男用和女用、或不分性別的無性別廁所,另有提供身心障礙人士使用的無障礙廁所、親子共用的親子廁所等各種不同的類型。.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廁所 · 查看更多 »

廉租屋邨

廉租屋邨是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的公共房屋,共有十個,由1958年至1975年期間落成。.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廉租屋邨 · 查看更多 »

住宅發售計劃

住宅發售計劃(英文:Flat-for-Sale Scheme,簡稱FFSS)是香港房屋協會由1985年開始興建較市價低的出售資助房屋(而批地價折扣等同售樓折扣,而非在象徵式1000元批地後才另擬定價),對象為房協轄下出租屋村租戶或符合居者有其屋計劃申請資格的中產市民,並設有年期及補價轉售限制(而補地價是向地政總署直接申請,而非類似房委會居屋的安排)。2012年起新建的屋苑改稱資助出售房屋項目(英文:Subsidised Sale Flats Project)。.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住宅發售計劃 · 查看更多 »

彩虹邨

彩虹邨(英語:Choi Hung Estate)是香港最早期興建之公共屋邨之一,位於九龍黃大仙區牛池灣,大廈外牆均為彩虹色。 彩虹邨由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發展,由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師有限公司設計。因為設計獨特,彩虹邨榮獲了香港首個建築獎項---1965年香港建築師學會銀牌獎。現時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管理。.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彩虹邨 · 查看更多 »

何文田

何文田(Ho Man Tin,舊作Ho Mun Tin)為位於香港九龍九龍城區西部的谷地,位於旺角之東南,京士柏之北,是一個以住宅為主的社區,包括窩打老道山、何文田山道,區內主要幹道包括培正道、佛光街、忠孝街、公主道、窩打老道等,1號幹線穿越何文田。 何文田的居民以中產階級為主,私人和居屋屋苑林立,但也有公共屋邨。香港公開大學總校舍位於何文田。位於何文田附近的加多利山及嘉道理道更是綠樹成蔭,環境清幽,擁有多座西式別墅。何文田山道是九龍半島一個高尚住宅區域之一,附近的樓價亦一直居高不下,住戶包括多位各界名人以及演藝界名人。.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何文田 · 查看更多 »

徙置區

徙置區(Squatter Area)是香港第一代的出租公共房屋,於1954年至1975年間興建,主要分佈於較早開發的衛星城市和新市鎮(包括觀塘、葵涌、荃灣、屯門和元朗等),由徙置事務處管理。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成立後與其他政府出租房屋統稱「公共屋邨」:徙置區稱為「乙類屋邨」、屋建會廉租屋邨及政府廉租屋則稱為「甲類屋邨」。現時,第一至六型大廈絕大部份已拆卸或重建,而第七型大廈亦已有部分開始重建。.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徙置區 · 查看更多 »

俊民苑

俊民苑() 是香港房屋委員會的居者有其屋屋苑,由甘洺建築師事務所有限公司設計,位於香港九龍九龍城區何文田。它共有12座樓宇,在1980年落成,屬於居者有其屋計劃第1期,是香港最早的居屋屋苑之一。屋苑所有單位均毋需補地價,而且一律均可在公開市場自由轉讓。.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俊民苑 · 查看更多 »

圣诞节

聖誕節是基督教用來紀念耶稣降生的节日,西方基督教通常將此節日定於12月25日。不認同耶穌為聖人或是為了政治正確的族群則稱之耶誕節(意為耶穌誕辰日)。作為基督教禮儀年曆的重要節日,教會透過將臨期或降臨期來準備,並以與延續慶祝。聖誕節也是許多國家和地區、尤其是西方國家等以基督教文化為主流之地區的公共假日;在教會以外的場合,聖誕節已轉化成一種民俗節日,並常與日期相近的公曆新年合稱「」。 由於耶穌的誕生日期無法確定,聖經上也無相關記載,所以在學術上認為聖誕節是以圣母领报的日期來推算,或是在基督教發展初期將古羅馬的農神節轉化而來,當時社會上(如古羅馬的冬至)以該節日慶祝日照時間由短變長。西方教會在發展初期至4世紀前中期開始將聖誕節定在12月25日,東方正教會稍晚以儒略曆定於1月7日,亞美尼亞教會則定在1月6日或1月19日。 在基督教國家,聖誕節同時兼具宗教節日與文化節慶的雙重功能,除了參與教會儀式與活動外,家戶、行號與街頭上也可見相關佈置,更是重要的商業活動時令;而過聖誕節的習慣,亦隨著近代西方國家的影響力而擴展到全世界。但在基督教並非主流的地區(如東亞),除了當地的教會團體外,聖誕節經常與消費活動掛鉤,且如同西方國家的「聖誕與新年季」與公曆新年結合,過節時間拉長到數週,成為全年重要的購物季之一。.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圣诞节 · 查看更多 »

北角

北角(North Point)位於香港島東區,是香港最早期發展的地區之一,是香港島的最北端。 現今的北角包括西北面的炮台山,北角站周邊,及大半個七姊妹地區,北角緊接住銅鑼灣的發展,在開埠時已有零散人口聚居,清末到民國時期,香港人口由1891年的22萬大增到1941年的160萬,當中有60-70萬人口都是福建籍的,由早期聚居地跑馬地開始向北角擴展,再從北角擴展到附近的九龍城區紅磡以及觀塘區亦有大量閩籍人口,自此北角一帶成為大多數福建籍居民的聚居地,因為語言相通,這一帶第二族群潮州籍人口,而二戰後北角(以及鰂魚涌)更成為全成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在港鐵通車後,很多人認知的北角變成北角站一帶,人口只有5萬,而戰後因為郭春秧後人開設娛樂事業,自1945年至今亦不停吸收上海籍新移民,但這一帶亦有不少福建人。根據人口普查語文數據,東區的上海籍人口只有福建籍的10%,大約10%上海籍人口居於東區,不少住在北角站一帶,自此亦不停接收上海籍新移民,而大多數的上海人亦遷入深水埗區周邊,北角最初較少廣府人,但隨住1950-1980年代逃港潮,大量人口從廣東省偷渡到香港,有一部份人聚居在東區柴灣一帶,隨新光戲院開設後,亦有不少懂流利廣州話人口由柴灣遷居北角站一帶,而中華基督教會香港閩南堂所在的炮台山站以及鰂魚涌自開埠以來即以福建人為主要多數。近數十年來,北角的人口以及相關族群又不停向東擴展,東區不少包括私人樓宇的區議會選區的人口都是住在近三十年才興建的新樓,人口不少亦是近數十年由北角遷入或北角的族群相關,但東區東部亦有為數不少的廣府人。 很多香港人來自中國各省,各個地區亦有不同族群聚居,只有逃港潮人口以廣東人(粵客潮)為主,南洋回流人口以福建人為主,戰後移民以及單程證人口一直來自全國各省,根據政協省籍族群等數據,但來自廣東以及華南的人口大約有50%(以粵1/6客1/16潮1/6四邑1/16)較多,同時有江西、廣西、兩湖、等地),福建(包括台灣南洋閩籍)人大約有1/6,華中人口大約有1/8,北方總和亦有1/6,連蒙古人、滿族亦有,但語文統一後,大多數居民的下一代都改以廣州話溝通。全港各個地區亦有吸收相關族群的新移民,操廣州話人口的人包括福建人、上海人以至蒙古人,寶馬山的閩僑學校以及炮台山站附近的新樓的人口不少由跑馬地、大坑一帶的舊樓遷入。.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北角 · 查看更多 »

八萬五建屋計劃

八萬五建屋計劃,簡稱八萬五,是時任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在1997年度施政報告提出的一項政策。董建華提出每年供應不少於85,000個住宅單位,希望10年內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由6.5年縮短至3年。 這項政策的推出,再加上亞洲金融風暴,使香港樓價一落千丈,普遍私人物業在5年多的時間內貶值70%,很多中產階級成為負資產,香港經濟一片蕭條,直到2003年SARS爆發過後才逐漸復蘇。.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八萬五建屋計劃 · 查看更多 »

公共房屋

#重定向 公營住宅.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公共房屋 · 查看更多 »

石硤尾大火

石硤尾大火是指於1953年12月25日聖誕節,在香港九龍石硤尾木屋區發生的火災,受災面積達45畝,有50,000多名災民無家可歸。這場大火最終導致了香港公共房屋的誕生。.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石硤尾大火 · 查看更多 »

社區中心

區中心(Community center)為提供社區居民舉行康樂、文化、公益等公共事務的場所,以及社區地方政府辦公及開會的地方。社區中心的概念源於英國,原意是鎮政府辦公的地方,亦是居民進行大型活動(如婚禮)的地方。亦有一說指社區會堂的概念其實源自猶太人日常聚會的猶太會堂。.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社區中心 · 查看更多 »

福來邨

福來邨(Fuk Loi Estate)位於香港新界荃灣青山公路-荃灣段旁,部分土地為填海所得;為當時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的十個廉租屋邨之一。福來邨最後一座於1967年峻工,共有9座,興建時分了2期,分別是第一期的永寧樓、永興樓、永嘉樓、永康樓和第二期的永昌樓、永定樓、永泰樓、永樂樓、永隆樓。高16層的4座的升降機只會到達15樓,16樓的居民要先乘升降機到15樓再步行到16樓。其中永隆樓以預製混凝土方式興建。.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福來邨 · 查看更多 »

租者置其屋計劃

租者置其屋計劃 (Tenants Purchase Scheme),簡稱租置計劃或租置屋,是香港房屋委員會於1997年12月為滿足公屋居民置業需求而推出,讓租戶以合理價錢購買現時居住的單位,而租者置其屋計劃中出售的屋邨全部都是於1982年至1994年期間落成39個沒有和諧式單位的公共屋邨。租置計劃以屋邨劃分及樓宇類型劃分,一旦獲選中就要整個屋邨出售(屋邨內小型單位大廈,小於17平方米及沒有獨立廚廁單位除外),計劃中出售的主要是各款Y型大廈,其次為相連長型大廈及新長型大廈,當中亦有小部分雙工字型大廈及舊長型大廈出售,因此有可能出現同一屋邨有些樓宇出售而有些則否的情況。不願購買者可繼續租用其原有單位。 由於香港本地的公屋數字不足以安排所有低收入家庭居住,把原有之出租單位進行出售是等於削減房委會可供出租單位的數目。加上租置屋邨內的居民分有業主和房委會租戶,於屋邨管理及保養開支上因為出現「不公平」而時有紛爭(因為房委會租戶無須向租置屋邨的物業管理處繳交管理費),但卻可以「免費」使用屋邨內的設施(當中包括租置單位業主及業主法團添置的屋邨設備,例如不少租置屋邨為提升物業質素,安裝大堂冷氣系統及智能保安系統等等),若有破損及維修又不用負責,費用卻需要由已經購買單位的業主按其持有的業權分數去承擔;再者房委會於2005年起出售旗下物業資產,不少租置屋邨均出現業權散亂的情況,一個屋邨由以往房委會全數擁有及管理變為房委會及其擁有的出租單位、透過租置計劃購入單位的小業主、租置屋邨的業主立案法團等共同持有,管理變得難以統一化,因此租者置其屋計劃問題重重,故於計劃推出8年就被取消。然而近年雖然有不少團體要求恢復此計劃,以令更多市民可以上車置業,但不少均為各政黨為自己鞏固自己票源而向政府提議,唯建議都不獲接納。 八年的租者置其屋計劃期間,房委會一共推出39個屋邨約183,700個出租公屋單位供住戶認購,而截至2017年6月該批租置屋邨約有48,400個可出租單位(即未有售出的單位),平均認購率達74%,個別屋邨如沙田大圍顯徑邨更高達86%。.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租者置其屋計劃 · 查看更多 »

積極不干預

積極不干預政策或積極不干預主義(英文:positive non-interventionism)是香港前財政司夏鼎基於1980年提出的術語,用以概括香港政府當時「小政府、大市場」的經濟政策。.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積極不干預 · 查看更多 »

穗禾苑

穗禾苑(Sui Wo Court)是香港居者有其屋計劃(居屋)第一期的首個屋苑,落成於1980年,由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師有限公司設計,據當時負責此項目的建築師木下一表示,以3座大樓為一組共用一個廣場,3層共用一部電梯,以及以3個單位為一組共用一條樓梯的設計,目的是為了加強鄰里守望相助的精神以減低罪案的發生,而開放式大堂也加強了自然通風和採光,各翼不同高度令立面更具特色,而這些獨特設計亦令穗禾苑榮獲1981年香港建築師學會銀獎。較後時間落成的翠瑤苑亦採用相同圖則設計,其後落成的興民邨及祈德尊新邨也採用了這樣的開放式大堂及錯層式設計,可惜時至今日因這類設計不符2008年暢通無阻的通道設計作業守則而停用。穗禾苑巍峨聳立在香港新界沙田西北部的火炭附近前馬場填海挖泥區山坡上,以天橋貫通不同高度之平台,俯瞰整個沙田市中心,很多單位可眺望沙田-谷-、沙田馬場、禾輋邨、瀝源邨以及吐露港。本苑設施能提供居民基本的生活需要,使到這個擁有約15,000多人口的屋苑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小社區。跟一般居屋不同,穗禾苑所有單位均不用補地價,而一律都可以在公開市場自由轉讓,與一般私人屋苑無異。.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穗禾苑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国共内战

二次国共內战發生於1945年至1949年間 ,是中国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国军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之间为争夺中国统治权而进行的内战。 抗日戰爭結束后,摩擦不斷的國共雙方開始在重慶展開談判並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然而谈判很快破裂,内战全面爆发。在戰爭初期,國軍一度取得全面優勢,佔領中共所控制的張家口和延安等戰略要地。然而到1947年初,在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成功政策幫助下,解放军逐步取得戰爭主動權,開始局部反攻以對抗國軍的重點進攻。及至1947年中,在挺進大別山後,中共更完全取得整場戰爭的主動權,戰局至此逆轉。解放軍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中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擊敗國軍,渡過長江,並在控制中国大部分地区後,於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则退往臺灣,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相隔台灣海峽对峙,並長期在中國大陸(尤其是福建省)沿海爆發衝突,互有勝負。1979年後,海峽两岸关系才開始缓和,至此兩岸雙方再未發生戰事。迄今,内战戰火虽已停止,然而随着两岸政治情勢的变化,军事紧张局面亦时有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交戰雙方至今從未有正式的停戰協定或和約,因此廣義的來說,目前海峽兩岸仍然處於戰爭狀態。.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第二次国共内战 · 查看更多 »

綠置居

#重定向 綠表置居計劃.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綠置居 · 查看更多 »

美樂花園

美樂花園(Melody Garden)是香港唯一的「中等入息家庭房屋計劃」屋苑,位於香港新界屯門,位處蝴蝶灣填海區,鄰近蝴蝶灣泳灘。屋苑共有10幢樓宇,由金后有限公司(Gold Queen Limited)發展,在1983年落成,是屯門碼頭區首個非公屋屋苑。「中等入息家庭房屋計劃」目的是幫助家庭月入港幣13,000元或以下的貧困家庭上車,可惜在當年發售時樓市逆轉轉好,市民對屋苑反應冷淡。部分未能售出的單位,後來改以政府宿舍形式出租。 沒有置業者的支持,整個計劃被擱置,而計劃原來還有2個屋苑——康翠臺及樂翠臺則改為「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出售。 美樂花園屬於屯門區議會「樂翠」選區,民選區議員為前屯門鄉事委員會主席、前香港律師會會長、匯蝶公益創辦人何君堯律師。.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美樂花園 · 查看更多 »

牛池灣

牛池灣(Ngau Chi Wan)為昔日香港九龍黃大仙區斧山下的一個海灣,主要指斧山道及清水灣道之間的地方及彩虹邨。 彩虹邨位於牛池灣西面,毗鄰的坪石邨則位於觀塘區佐敦谷西北面。在都市規劃當中,原先的牛池灣鄉沒有重建。現時牛池灣內的聖若瑟安老院正在重建。 牛池灣鄉周圍又通常誤稱「彩虹」,原因主要是區內的彩虹邨,以及港鐵的彩虹站。.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牛池灣 · 查看更多 »

荃灣

荃灣(Tsuen Wan)位於香港新界西南,位於規劃署定義的香港都會區範圍之內。.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荃灣 · 查看更多 »

荃灣新市鎮

荃灣新市鎮(Tsuen Wan New Town)是香港九個新市鎮之一,亦是唯一一個位於都會區(香港市區)內及港九市區重建局管轄的新界新市鎮。新市鎮的範圍包括整個荃灣區及葵青區,包括荃灣、葵涌、青衣島、馬灣及陰澳。總發展面積約32.85公頃,是香港面積第二大的新市鎮,僅次於沙田新市鎮。根據香港政府的預計,在2012年,該新市鎮的人口已逾81.6萬左右,人口規模為眾新市鎮之首。 1961年,港府正式刊憲,發展香港首個新市鎮——荃灣新市鎮,標誌著港府正式開始大舉發展新界,揭開香港城市發展的新里程。2011年,荃灣新市鎮慶祝成立50週年金禧紀念,於9月16日在藍巴勒海峽舉行由圓玄學院贊助的「圓玄金禧煙火耀荃城」。 荃灣新市鎮是香港唯一橫跨兩個區分(荃灣區及葵青區)的新市鎮,這是由於初發展時葵青區尚未獨立出來;亦是現時唯一不設單車徑的香港新市鎮,但香港政府正在研究設立連接屯門和荃灣的單車徑。.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荃灣新市鎮 · 查看更多 »

荔景邨

是香港公共屋邨,位於新界葵青區,建築時項目名稱為荔景政府廉租屋邨,隨著1973年房屋署成立,在入伙時則改稱為荔景邨,此邨共有7座前政府廉租屋設計大廈及1座工廠大廈,由前工務司署設計,並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管理。及則是居者有其屋計劃屋苑,位於邨旁。.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荔景邨 · 查看更多 »

非營利組織

非營利機構(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是指不以營利為目的組織或團體,其核心目標通常是支持或處理個人關心或者公眾關注的議題或事件,因此其所涉及的領域非常廣,從藝術、慈善、教育、政治、公共政策、宗教、學術、環保等,分別擔任起彌補社會需求與政府供給間的落差。 实际上非營利組織的運作与企业一样是需要產生利益,但区别在于非营利组织是为组织倡导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而产生利益,這一點通常被視為這類組織的主要特性。然而,某些專家認為將非營利組織和企業區分開來的最主要差異是:非營利組織受到法律或道德約束,不能將盈餘分配給擁有者或股東,因而具有獨立、公共、民間等特性。 因此,今日社會中,非營利組織有時亦稱為「第三部門」(the third sector),與政府部門(第一部門)和企業界的私部門(第二部門),形成第三種影響社會的主要力量。 然而非營利組織還是必須產生收益,以提供其活動的資金。但是,其收入和支出都是受到限制的。非營利組織因此藉由公開籌款,或由公、私部門捐贈來獲得經費,而且經常是免稅的狀態。私人對非營利組織的捐款有時還可以扣稅。 慈善團體是非營利組織的一種,而非政府組織也可能同時是非營利組織。.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非營利組織 · 查看更多 »

領展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

展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Link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2015年8月19日以前稱領匯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 於2005年11月25日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是香港首家上市及最大型的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領展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以市值計現時亞洲地區最大型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亦是全球以零售為主最大的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之一。由領展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擔任管理人,基金單位全數由私人(個人或機構)投資者持有,香港政府並無持有任何權益。領展旗下物業組合遍及香港、北京、上海和廣州,包括於香港有約900萬平方呎零售物業、約61,000個泊車位,以及一個發展中項目,並於中國內地有約276萬平方呎零售及辦公室物業。現任董事會主席聶雅倫(Nicholas Charles Allen)於2016年4月1日起接替第二任主席蘇兆明(首任主席為鄭明訓)。現任領展行政總裁王國龍(George Kwok Lung HONGCHOY)於2009年加入。至2017年3月31日投資物業組合之估值達1740.6億港元,其零售設施以提供附近居民日常所需為主。2014年,領展晉身為恒生指數成份股,並於2015年獲納入恒生綜合大型股指數成份股。於2016年7月,領展發行了首批綠色債券。該批2026年到期的五億美元定息債券,息率為2.875%,為香港企業取得最低息率之一。此債券分別獲穆迪及標準普爾評為「A2」及「A」級別。 於2017年9月30日,領展的員工數目為907人。董事會成員男女比例分別為69.2%及30.8%,另外高級管理人員的男女比例分別為60%及40%。根據社商賢匯2018年3月發表的香港企業女性董事概況報告,領展為女性董事比例第二高的香港藍籌公司。 於2015年1月,​領展及南豐發展組成的合營公司,成功投得觀塘商業用地,將發展成甲級寫字樓商業綜合項目,包括兩棟辦公大樓,及其內之零售設施以及停車場,該項目為領展首個物業發展項目,亦為首個辦公室物業項目,2017年6月5日該項目命名為「海濱匯」(The Quayside),預計2019年落成。另外,領展於2016年斥59.1億元投得的旺角彌敦道700號,標誌領展首個香港核心商區商業項目;項目於2018年6月開業,商場定名為T.O.P This is Our Place。 領展近年進軍內地,​於2015年4月​​收購北京歐美匯購物中心,標誌領展進軍內地,並於同年8月收購領展企業廣場,成為領展旗下首項內地辦公室物業投資。其後於2017年5月​收購西城都薈廣場,為領展於廣州的首項投資。.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領展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 · 查看更多 »

順緻苑

順緻苑(英語:Shun Chi Court)是香港的第一個居屋屋苑,位於觀塘區四順順緻街,鄰近九龍最高的山峰飛鵝山,由房屋署總建築師Mr.Wakefield設計,在1979年12月至1980年6月分階段落成入伙,是香港首個居屋屋苑,亦是至今唯一一個設有頂層覆式單位的居屋屋苑。由順緻苑業主立案法團管理。跟一般居屋不同,順緻苑所有單位均不用補地價,而一律都可以在公開市場自由轉讓,與一般私人屋苑無異。.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順緻苑 · 查看更多 »

補地價

補地價是地產發展項目常見的名詞,是一塊土地原先價值與現在價值之差額,土地使用者付給土地最終業主的補償金額。.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補地價 · 查看更多 »

馬鞍山 (香港市鎮)

鞍山(Ma On Shan)是香港以住宅為主的區域,地區行政上屬香港十八區的沙田區,得名自區內同名山峰。 馬鞍山是沙田新市鎮的擴展部份;不過馬鞍山的發展比較晚,城市規劃大不相同,因此與同樣於1980年代開發的天水圍新市鎮及將軍澳新市鎮同屬「第三代新市鎮」。.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馬鞍山 (香港市鎮)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

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Hong Kong Housing Authority,簡稱屋建會)是香港政府早期的公共房屋機構,於1954年4月成立。委員會的職責是為當時的「白領階級中的低薪者」,例如教師、記者、公務員以及文員等人士,提供一些水準較高而租金較低廉的單位。委員會於1973年3月解散,由新成立的香港房屋委員會取代(但英文名稱不變)。 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為當時的市政局的一個機構,負責公共房屋興建問題的決策工作,所有市政局議員均是屋建會的當然成員,而執行工作則由市政事務處旗下的屋宇建設處負責。 1972年,時任香港總督麥理浩爵士宣佈十年建屋計劃,下令將當時政府三個房屋計劃,即徙置大廈、政府廉租屋邨計劃及屋宇建設委員會廉租屋邨合併:屋建會於翌年4月1日改組為香港房屋委員會,而徙置事務處及市政事務處屋宇建設科則合併為房屋署,而所有徙置區、政府廉租屋邨及屋建會廉租屋邨合稱為公共屋邨。.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島

香港島(Hong Kong Island),簡稱港島或香港,與九龍和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面積約78.59平方公里,最高峰是太平山,海拔554米,為境內第二大島嶼。中國大陸方面並認為香港島屬萬山群島的一部份。香港島是香港開埠時最早發展的地區,當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而維多利亞城又未落成時,位於港島南區的赤柱是當時的行政中心。在英國殖民地初期,香港島北部人口密集,並劃為維多利亞城。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由維多利亞港分隔,海岸是昔日貿易船隻停泊的地方。 香港島是香港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立法會綜合大樓、政府總部和終審法院皆位於香港島;中環、金鐘和銅鑼灣等主要商業區也位於香港島。而地區劃分(例如作為立法會選區)上的香港島,還包括鴨脷洲、大小青洲、熨波洲、銀洲等附屬島嶼,即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和南區四區的總和。.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香港島 · 查看更多 »

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

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Hong Kong Settlers Housing Corporation Limited)首先在1955年於蝴蝶谷興建平房,來安置石硤尾大火的災民,隨後香港政府在1961年以特惠地價批出一幅土地給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公司董事包括東亞銀行主席李國寶、前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等,以興建現時的大坑西新邨,安置當年受大坑西徙置區清拆計劃影響的租戶,並於民興樓設立辦事處,而大坑西邨也是香港唯一得到這個安排而興建的私人出租屋邨。雖然業權及管理屬於私人房屋,但由於其本意是為低收入人士提供居所,一些團體將之視為公共房屋,對其居民申請其他公共房屋資助有限制。.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 · 查看更多 »

香港平房區

平房區(Cottage Resettlement Area),俗稱徙置區,是香港房屋委員會(及其前身)所設置的一種單層式臨時房屋,是香港早期的公共房屋。.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香港平房區 · 查看更多 »

香港人口

香港人口以華人為主,現今的香港人主要為於1945年由中國大陸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移民及其後代。 根據政府統計處公布,2017年年底香港人口臨時數字為,常住在香港的有7,409,800人,其中7,182,600人為常住居民,227,200人為流動居民,其中華人佔92%,而在香港的非華人中,則以菲律賓人和印尼人居多,分別佔總人口的2.5%和2.1%。人口年齡中位數43.4歲,家庭數目251萬戶,平均每戶2.8戶,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25,000港元,其中390萬人居於私人永久性房屋,213萬人居於公屋,116萬人居於資助自置居所單位,工作人口396.56萬,每月收入中位數為1.55萬港元,撇除外傭後,則為1.7萬港元。 另外有逾451,000少數族裔人士居住香港,當中8成為非華裔亞洲人,大部分為印尼人及菲律賓人。在香港出生的人口約60.5%,在中國大陸、台灣及澳門出生的比率為32.1%,香港有83.1%人居於香港達10年或者以上。香港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地方之一,每平方公里為6,690人。而且香港的已開發土地不多,如果只將已開發土地計算在內,每平方公里超過3萬人。.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香港人口 · 查看更多 »

香港仔

香港仔(Aberdeen)是香港南區的中心部份。而香港仔與鴨脷洲之間的香港仔海港被劃為香港仔避風塘。香港仔以住宅區為主,亦有少量工廠大廈。而香港仔以其漁村風味及海鮮,成為聞名中外的旅遊景點。 狹義來說,香港仔的範圍為田灣以東、石排灣以南、黃竹坑以西、鴨脷洲以北的地方,有時會被稱為「香港仔市中心」以區分廣義上的香港仔。廣義來說,「香港仔市中心」以東的壽臣山、黃竹坑;以西的置富花園、華富邨、華貴邨、數碼港、田灣;以南的整個鴨脷洲;以北的石排灣、香港仔水塘、香港仔郊野公園,都是香港仔的範圍。2011年香港仔市中心、石排灣邨及漁光邨的人口合計39,377人。.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香港仔 · 查看更多 »

香港公共屋邨

香港公共屋邨(簡稱公屋)是香港公共房屋最常見的類別,由政府或志願團體興建,出租予低收入居民。現時香港提供出租公營房屋的機構有三個,分別是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香港房屋協會(房協)及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 在2016年3月31日,香港約有三分之一居民(即逾214萬人)居住於香港各公共屋邨的出租單位,包括房委會76萬個 、房協14萬個、以及在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大坑西邨逾1,600個的單位。.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香港公共屋邨 · 查看更多 »

香港公營機構

香港公營機構是指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出資成立及營運,負責特訂公共服務或政府認為需要較多社會人士參與的工作,但不屬政府部門的半官方機構。這些機構有些根據法例成立(在這情況下又可稱為法定機構),有些則不是。其職能雖然和政府部門相似,但不屬於政府體系,成員皆不屬香港公務員,較政府部門有較多的自主權,但主要決策者均由政府或行政長官邀請社會人士擔任。 多數公營機構的運作由政府支付,不過部分也有能力收費以自負盈虧,少數機構(如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更長期有盈餘。另外部分具公司性質,以商業原則經營(如九廣鐵路公司)。部分由政府成立的公司已上市(如香港鐵路有限公司及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由於上市公司的盈利由投資者均分,政府只能以持股量分得盈利,而且為免干預其他投資者的利益,政府不能以公眾利益的角度完全控制該些公司,故多數人都不把這些以盈利為主要目標的公司當成公營機構。 注意:公營機構和公用事業並不相同。後者是指提供重要的公共服務的機構(如電力、電-zh-hans:信;zh-hk:訊;zh-tw:信;-、運輸等),可能由私人擁有,並以盈利為目的。.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香港公營機構 · 查看更多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簡稱香港特區政府或港府)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部門的總稱。在1997年7月1日前,英屬香港的行政機關稱為香港政府(Government of Hong Kong),而香港回歸後政府全名則改為上述名稱(「香港政府」一詞變成簡稱,英治時代政府就稱「港英政府」以作識別),並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沿用大部分原有制度。香港政府首長為行政長官,轄下有多名局長負責管理各政府部門。.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 查看更多 »

香港模範屋宇會

香港模範屋宇會(Hong Kong Model Housing Society)是香港志願建屋團體之一,於1950年成立,為低收入居民提供廉租房屋,興建之屋苑有模範邨,由香港政府撥地,滙豐銀行出錢資助工程。模範邨其後由香港房屋委員會接管。.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香港模範屋宇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房屋協會

香港房屋協會(簡稱房協,Hong Kong Housing Society),香港房屋協會(房協)成立於1948年,是一個獨立的非政府及非牟利機構,並於1951年成為法定機構。根據《稅務條例》第88條獲豁免繳納香港稅項。是香港三個提供資助房屋的機構之一,另外兩個分別是香港房屋委員會及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 房協的總部設於香港銅鑼灣告士打道280號世界貿易中心29樓。房協在部分屋邨和屋苑設有出租商舖,內部樓面面積合共約十萬平方米及9300個泊車位,截至2017年3月底,房協2017年財政年度總收入80.91億港元,盈餘32.03億港元,淨值385億港元。.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香港房屋協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房屋委員會

香港房屋委員會(簡稱房委會,英文:Hong Kong Housing Authority),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轄下根據《房屋條例》成立獨立的法定組織,負責執行其決策的則為屬於政府部門的房屋署。香港房屋委員會的主要工作是策劃、興建及管理香港的出租公共房屋,亦負責興建出售房屋(居者有其屋計劃)。房屋署為房委會的執行機關,並為運輸及房屋局提供支援,處理有關房屋的政策和事務。 房委會現任主席由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兼任,其餘決策成員由行政長官委任。房委會單位現時容納超過200萬人,目前有 179 個公共屋邨、逾 76 萬個租住單位。 截止2011年3月底,香港房屋委員會的初步現金和投資結餘達逾696.87億港元,而截至2011年底則擁有330.13億港元存款。.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香港房屋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觀塘

觀塘(Kwun Tong),舊作官塘,位於九龍半島東面,屬於香港十八區的觀塘區,是觀塘區的主要部份,位於牛頭角東南,藍田西北,東至將軍澳道,西至勵業街與雅麗道。 觀塘是東九龍最大的工業區,也有住宅大廈。著名建築物有apm及創紀之城等;裕民坊是區內舊式市集,近年開展重建計劃,配合政府將觀塘轉型成香港第二個核心商業區;觀塘也是香港首座衛星城市。.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觀塘 · 查看更多 »

麥理浩

伯克的麥理浩男爵,KT,GBE,KCMG,KCVO,(Crawford Murray MacLehose, Baron MacLehose of Beoch,),英國資深外交官及殖民地官員,1971年至1982年出任第25任香港總督,他的任期前後長達10年半,先後獲四度續任,是香港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港督。 外交官出身的麥理浩雖然缺少殖民地的行政管理經驗,但沒有殖民地包袱的他,反而被普遍認為是歷史上最傑出和最受市民愛戴的港督之一,輿論更以「麥理浩時代」(MacLehose Years)形容他在任港督的日子。麥理浩任內推動大刀闊斧的改革,使香港的社會面貌出現深刻的改變。他的改革涉及房屋、廉政、教育、醫療、福利、基礎建設、交通、經濟和社會各個範疇,十年建屋計劃、開發新市鎮、創立廉政公署、九年免費教育、設立郊野公園、興建地下鐵路和地方行政改革等重要的政策和建設,紛紛在他任內推出。這些政策不單直接改善市民的生活水平,還進一步為殖民地政府在市民心目中建立起正面形象,同時也增強了香港人對香港的歸屬感。 麥理浩見證了香港的經濟起飛,任內經濟增長之強勁為開埠以來所未有。在他的協助下,香港由原本以輕工業為主導,逐步轉型以電子工業、金融業和商業為重心,一躍而成「亞洲四小龍」之一,為香港的繁榮穩定和日後成為亞洲國際金融中心及國際大都會,奠定重要基石。此外,財政司夏鼎基爵士在麥理浩任內提出的「積極不干預主義」,也成為港府的理財哲學、以及麥理浩在施政上的依歸。 不過,外界也有意見批評麥理浩始終未能完全解決房屋不足、大學學位不足、教育質素參差、貧富不均和交通擠塞等核心問題,不少輿論也認為他未能快速應對任內接二連三的社會運動;至於在處理中國大陸非法入境者及越南難民來港的問題上,也引起不少爭論。 在中港關係方面,麥理浩改善了雙方自六七暴動以來的關係,他在1979年應邀訪問北京等地,成為二戰後首位官式訪問中國的港督。訪華期間,他會見了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席間得悉鄧小平堅決要在1997年或之前收回香港,結果這次會面為後來的香港前途談判揭開序幕。麥理浩返港後擔心引起恐慌,隻字不提鄧小平堅持收回香港的言論,只引述鄧小平「叫香港投資者放心」,但為免觸動中方神經,他放棄原擬推動民主政制改革的計劃。 麥理浩未及香港前途談判召開,便先行卸任港督,但他卸任返英後,繼續透過上議院議員的身份參與香港事務。他在晚年参与制定「居英權計劃」,又多次批評末任港督彭定康為立法局引入的民主改革。在1997年,年近80歲的麥理浩特意返回香港,在6月30日晚出席香港主權交接儀式;縱使英政府杯葛在7月1日舉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暨特別行政區政府宣誓就職儀式,但他仍堅持出席。 無論如何,麥理浩對香港的貢獻深受各方肯定,他除了多次獲英廷授勳外,更在1982年獲封為終身貴族,而香港的麥理浩徑和麥理浩夫人度假村,也是為了紀念他的貢獻而以他命名。.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麥理浩 · 查看更多 »

黃大仙區

黃大仙區(Wong Tai Si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中的一個行政區,位於香港九龍半島東北部,面積為926公頃,以轄內有赤松黃大仙祠得名。截至2016年中,黃大仙區人口為425,235人。黃大仙區亦是全香港唯一沒有海岸線的區份;其東面以飛鵝山、象山與西貢區為界,以清水灣道與觀塘區為界,西面則沿聯合道(東頭邨道與竹園道之間)、竹園道(廣播道、聯合道與橫跨龍翔道天橋之間)與九龍城區的九龍塘、九龍城為界,南接太子道東、東頭村道(東正道與聯合道之間)、東正道與九龍城區啟德和九龍城為界,北以沙田坳道(法藏寺以北大約750米至飛鵝山道之間一段沙田坳道屬沙田區,道路以南屬黃大仙區)、竹園北邨、翠竹花園以北獅子山(獅子山山頂屬沙田區,山頂以南屬黃大仙區)與沙田區為界。.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黃大仙區 · 查看更多 »

蘇屋邨

蘇屋邨(英語:So Uk Estate)是香港的公共屋邨,位於九龍長沙灣,是香港房屋委員會歷史最悠久的公共屋邨之一。蘇屋邨是房委會前身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繼北角邨及西環邨後策劃建設的第三個屋邨,當時獲譽為遠東規模最大的地區性住宅計劃。 蘇屋邨於2006年開始計劃分兩期重建(項目編號:SP01),於2009年10月22日封閉第一期,2011年完成清拆,2016 年9月第1期首6幢樓宇重建完成入伙;至2012年年中全邨遷出,於同年11月26日起封閉待清拆,全邨正式進行重建。重建計劃共分2期進行,共有14幢住宅大廈,項目是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進行總體設計,細部設計則以外判服務合約方式判給了周林建築師有限公司作詳細設計,全邨均由瑞安建業有限公司承建,而大廈以非標準型設計,結構外型分別為6幢長型、4幢L型、3幢T型及1幢相連I型大廈;住宅單位則採用構件式單位設計(Modular Flat Design),主要提供1/2人,2/3人,1睡房及2睡房出租公屋單位。單位室內面積由14.1-38.0平方米不等。.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蘇屋邨 · 查看更多 »

葵涌

葵涌(Kwai Chung)在香港新界西南,亦是荃灣新市鎮的一部份,位於規劃署定義的香港都會區範圍之內。在香港行政區劃中,曾經為荃灣區,葵涌後來與青衣島一同分拆,組成葵青區。葵涌可以再細分為--、--及--,住宅主要集中在上葵--及下葵--,較多大型的公共房屋及私人住宅,人口比較稠密,而工業區則主要集中在中葵--一帶。 葵涌一直是香港的工商業重鎮,有大量公司在此設立辦事處,同時亦有不少公共屋邨及居屋。其中葵涌貨櫃碼頭為全球吞吐量第六大的貨櫃碼頭。.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葵涌 · 查看更多 »

臨時房屋區

臨時房屋區,簡稱臨屋區(T.H.A.) 又稱安置區,是已消失的一種香港公共房屋,用來安置受清拆、火災或其他天災影響急需安置但又未能即時符合入住公共屋邨者的臨時居所,現被中轉房屋取代。 早期稱為「安置區」,主要是政府劃出空地及各間面積,由居民自行委託承建商,以木板或鋅鐵搭建而成的平房,1970年代後期,「安置區」改稱為「臨時房屋區」,臨屋區的建築(簡稱臨屋)多為一至兩層樓高的平房,由政府負責興建,視乎家戶人口分派到一層或兩層的單位,而單位內不設廚房及浴廁,住戶均在屋外生火煮食,亦需要至公共廁所,而部份地處偏遠或座數甚多的臨屋區,會設有市場或士多,如荔景、圓洲角等,而臨屋區中唯一以水泥興建的建築物,大多是變壓站及房屋署辦事處,而早年立法局議員李柱銘曾設辦事處在永泰臨時房屋區。而部份大型臨屋區也曾設有巴士總站,如青欣、田心等等。 臨屋區最為人詬病的是居住環境,不單狹窄,而且衛生環境惡劣。末代港督彭定康於1995年巡視九龍灣啟祥臨屋區時,當地居民送上一隻活捉的大老鼠抗議。最後彭定康在施政報告中說要在1997年前清拆所有臨時房屋區。香港最後一個臨屋區——西貢沙角尾臨時房屋區——已於2001年5月31日完成清拆工程,標誌著殘舊的臨時房屋區也完成了其歷史任務。.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臨時房屋區 · 查看更多 »

自由市場

自由市场是经济学術語,指金钱、货物的流动完全是根据市场自然的状况而进行的,政府不介入控制。自由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場主導」作為經濟體系運作的原則。 自由市场的原则是希望小政府大市场,但政府不介入或不干預經濟發展,在市場需求擴張時期會造成經濟過熱,容易產生經濟泡沫,在經濟萎縮時期,沒有政府主導的提振措施,會令經濟長期衰退,所以現實各地政府仍會對經濟有不同程度的參與。.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自由市場 · 查看更多 »

長沙灣

長沙灣(Cheung Sha Wan)是香港一個海灣,位於九龍半島西北部,行政上屬深水埗區。.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長沙灣 · 查看更多 »

英語

#重定向 英语.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英語 · 查看更多 »

柴灣

柴灣(Chai Wan),是香港島東區的一個地區,屬於香港市區範圍之內。柴灣隔鯉魚門海峽與九龍東相望。.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柴灣 · 查看更多 »

李鄭屋

李鄭屋是香港九龍深水埗區的一個地方,位於保安道以北的區域,蘇屋之東南方。 李鄭屋一帶原是李姓與鄭姓的人的屋村,即李屋村和鄭屋村。1950年代初,該處曾成為寮屋區。1955年,政府在李鄭屋開拓成徙置區時,意外地發現古墓,現稱李鄭屋漢墓博物館。1980年代,香港房屋委員會決定將李鄭屋徙置區分區重建成當時的新型公共屋邨,即現時的李鄭屋邨。.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李鄭屋 · 查看更多 »

梁振英

梁振英(Leung Chun-ying,),生於香港,祖籍山东省威海市,香港特別行政區第4任行政長官、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也是前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召集人,香港測量師學會前會長及戴德梁行亞太區前主席。梁振英於香港回歸前,曾經擔任由中方委任的基本法諮詢委員會秘書長,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起草事務。 2011年11月,梁振英宣佈參選2012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 ,新浪香港轉載星島日報,2011年11月27日,2012年3月25日在選舉委員會以689票多數票當選為香港第4屆行政長官,於2012年7月1日正式宣誓就職。 梁振英任內推出多項措施應對經濟和民生問題,包括針對水貨客和奶粉荒而實施俗稱「限奶令」的攜帶嬰幼兒食用的配方粉離境新規定、實施「零雙非」政策使所有公立醫院均不會接收非本地孕婦在香港分娩、為免個人遊旅客過多,影響市民日常生活而停止向深圳居民簽發赴香港「一簽多行」簽註,改為「一周一行」、推出「港人港地」政策以優先照顧本地永久性居民置業安居的需要、多處覓地廣建房屋等等;但在勞工和社會福利議題上,並無落實爭取多時的標準工時和全民退休保障。而在政治方面,香港行政長官選舉產生方法未能通過,特首選舉仍未達至普選,使香港民主化發展停步不前。另外,其奉行強硬政治鬥爭的路線為人詬病,與泛民主派關係緊張、警民關係惡化、港獨思潮冒起。任內又發生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爭議、香港免費電視牌照爭議、佔領中環運動和旺角暴亂等社會事件,並打擊港獨運動。而涉嫌收取澳洲公司UGL約5,000萬港元亦影響梁振英誠信。 2016年12月9日,梁振英宣佈因家庭原因,放棄爭取連任,行政長官任期至2017年6月30日完結,他成為回歸以來首個不尋求連任的特首。2017年3月13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特首梁振英以2066票贊成、13票反對、16票棄權,獲增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同時兼任國家領導人和行政長官,成為首例。.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梁振英 · 查看更多 »

模範邨

模範邨(英語:Model Housing Estate)又稱模範村,位於香港東區鰂魚涌,是一個超過60年歷史的廉租屋邨,原先是香港四個資助房屋機構之一—香港模範屋宇會興建的廉租屋邨,於1952—54年落成,當時全是大約5至6層高的長型大樓,A至E五座各有一單位面向英皇道,每座約30個單位;F座單獨在靠山邊的位置,共有60個單位。它位於香港島鰂魚涌,香港殯儀館及渣華道與英皇道交界的南面,模範里的東邊,毗鄰港鐵鰂魚涌站C出口。.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模範邨 · 查看更多 »

樂富

樂富(Lok Fu)位於香港九龍北部,原名「老虎岩」(Lo Fu Ngam),區域行政上屬於黃大仙區,樂富公園同屬樂富一部分,但在十八區分區中該公園被劃入九龍城區範圍。樂富位於獅子山山腳,即九龍城以北、橫頭磡以南、九龍仔以東。全區以樂富邨為中心。.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樂富 · 查看更多 »

沙田

#重定向 沙田_(香港).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沙田 · 查看更多 »

沙田新市鎮

沙田新市鎮(Shatin New Town)是香港新市鎮之一,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自1980年代起發展帶擴展至馬鞍山。.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沙田新市鎮 · 查看更多 »

深水埗

深水埗(Sham Shui Po)是香港十八區的深水埗區之主要部分,位於九龍半島西北部,有着悠久的歷史。當中「埗」、「埔」、「埠」三字相通,皆有碼碩的意思,由此可知深水埗過去是繁忙的深水碼頭。 深水埗包括深水埗區原有臨近海傍的一部分,大致上以大埔道、界限街和欽州街為界,七八十年代以通州街為海岸綫,其後因應填海工程而成為現今模樣。欽州街至東京街則為深水埗與長沙灣的過渡地帶,故此深水埗區議會的長沙灣選區大部份屬於深水埗範團。深水埗人口密度非常高,區內有業主經營劏房、棺材房以至籠屋,部分居所生活環境惡劣。深水埗與又一村、石硤尾、長沙灣、荔枝角、昂船洲等地在行政區劃上同屬深水埗區,而這些地區沒有明顯分界而且互相交接,加上興建地鐵荃灣綫時,深水埗區的車站沒有按照其所在地的地名進行命名,區內設施亦有類似情況,因此市民經常出現混淆,將深水埗區內非深水埗的地方誤作深水埗的一部分。 現今深水埗已經成為九龍西北部的核心區,商業活動發達,並已經成為電子產品、潮流玩意、服裝配飾、古玩玉石等多方面商品集中地,每天車水馬龍、熙來攘往。而深水埗西填海區深旺道一帶亦陸續發展高密度的住宅區,區內亦有零星的重建項目,改變外界對深水埗集中着傳統唐樓的印象。.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深水埗 · 查看更多 »

漁暉苑

漁暉苑 (Yue Fai Court),是香港的一個居者有其屋屋苑,由王董建築師事務有限公司設計,瑞安建業承建,位於香港香港仔石排灣,近石排灣邨及漁光村,在1980年入伙,是香港最早落成的居屋屋苑之一。 跟一般居屋不同,漁暉苑所有單位均不用補地價,而且一律都可以在公開市場自由轉讓。.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漁暉苑 · 查看更多 »

房屋署

房屋署(簡稱房署;英文:Housing Department,縮寫:HD)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運輸及房屋局轄下部門,專責管理香港公共房屋。該部門會從獨立的法定機構香港房屋委員會收集意見以定出政策路向,加以執行的。.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房屋署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政府廉租屋

政府廉租屋全稱政府廉租屋計劃(Government Low Cost Housing Scheme),是香港政府於1962年至1973年推行的建屋計劃,由工務司署設計及建築,建成後由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負責管理屋宇建設委員會1972-1973年度報告書,第三章,參閱於2008年10月23日。至1973年,政府廉租屋歸入新成立的房委會管理,並與所有前屋建會廉租屋邨統一為「甲類屋邨」。 政府廉租屋的服務對象與徙置區和屋建會廉租屋邨不同,是為一些入息低微而不合徙置資格,又不合屋建會申請標準,居住於惡劣環境的人士提供穩定的居所,1970年代的申請資格為家庭月入不超過900元。另外,政府亦會抽出15%的單位分配予低薪公務員居住。另外,為簡化和加快廉租屋的申請和分配手續,屋宇建設委員會自1969年起將「政府廉租屋」和「屋建會廉租屋」的輪候冊二合為一,即將兩者統一處理。 徙置區主要安置受天災、火災、天台或山邊木屋清拆的民居,較少審核入住人士,對居民的改動或加建或佔用走廊等行為亦較少理會。相反,廉租屋與現今的公屋一樣,都需要向有關當局申請才能得到分配,所以對各方面都有嚴格限制,包括門窗顏色設計、內籠間格、窗花鐵欄、電線、鐵閘安裝等,均需統一。.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政府廉租屋 · 查看更多 »

曾蔭權

曾蔭權爵士(Sir Donald Tsang Yam-kuen,1944年10月7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第2及第3任行政長官。 曾蔭權於1967年加入香港政府,成為二級行政主任,其後曾於不同部門任職。1995年出任首位華人財政司,香港主權移交後過渡為財政司司長,2001年接替陳方安生出任政務司司長。2005年3月10日,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以「健康理由」辭職,曾蔭權在行政長官補選中自動當選。6月21日,曾蔭權得到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正式任命(即日就任),並在6月24日上午9時前往北京人民大會堂,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監誓下宣誓就職,成為第2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2007年3月25日,曾蔭權在第三屆行政長官選舉中以649票擊敗梁家傑勝出,第二次當選特首,任期至2012年6月30日結束,其後開始退休生活,但因為在離任前的2012年2月捲入多宗不當收受利益的刑事指控,於2015年被廉政公署以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等罪名提出起訴,其中一項指控在2017年2月被判罪名成立,曾蔭權成為香港有史以來首個因為在任期間觸犯刑事罪行,而被判處入獄服刑的前任最高級政府官員。.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曾蔭權 · 查看更多 »

26座問題公屋醜聞

26座問題公屋醜聞是1980年代多座香港公共屋邨被揭發存在結構問題的事件,一共發現577座樓宇存在結構問題。其中26座因為結構遠低於安全標準而有即時倒塌危險,需要盡快拆卸重建。.

新!!: 香港公共房屋和26座問題公屋醜聞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香港公營房屋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