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金鐘

指数 金鐘

金鐘(Admiralty)Admiralty是「海軍部」之意,與金鐘曾為英國海軍基地所在地的歷史有關。在香港主流社會應用習慣中,中文地名「金鐘」的英文名稱只有“Admiralty”。金鐘位於香港中環東部,灣仔以西,屬中西區的一部分,為香港的核心商業區及政治中心。 金鐘地段過去是英國海軍船塢。根據政府官方的分區,金鐘屬於中環一部分,至今的政府地圖也不會將「金鐘」單列為一區,但由於地鐵在此設有金鐘站,「金鐘」逐漸成為市民通俗理解的位於中環與灣仔之間的地區。時至今日,金鐘在現實中已經被廣泛地作為一個地區名使用,而且有着較清晰的界線,即以紅棉道為中環與金鐘的分界,堅尼地道為金鐘與半山區的分界,東界為中西區與灣仔區的官方分界,北面以夏愨道及干諾道中作為與添馬之間的分界。香港公園由於歷史悠久,故官方沿用傳統的「中環」或「中區」作為地址,但一般市民多認為公園東部如茶具文物館和霍士傑溫室一帶屬於金鐘。中區消防局一般也被認為屬於中環。 行政、立法、司法機構的主要部門均設在金鐘,包括政府總部、立法會綜合大樓、高等法院及金鐘道政府合署。.

90 关系: 力寶中心域多利軍營域多利軍營軍火庫半山區即捕即解政策堅尼地堅尼地道填海夏慤花園夏慤道太古廣場太子 (香港)少将中半山中區 (香港)中信大廈中心商务区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中環中環 (選區)中環軍營中西區 (香港)七一大遊行干諾道佐敦和記大廈皇后大道皇后大道東灣仔立法會綜合大樓第二次世界大战紅棉路維多利亞港维多利亚 (英国君主)美國銀行中心美利兵房美利道停車場大廈統一中心花園道花園道站遠東遠東金融中心聖約翰大廈聖若瑟書院非法移民馬己仙峽香港香港公園香港回歸香港總督...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 (建築物)香港視覺藝術中心香港高等法院香港警察總部香港開埠初期歷史香港演藝學院駐港英軍身分證辦公室茶具文物館船塢金鐘廊金鐘站金鐘道金鐘道政府合署酒店英屬香港英國國防部英國皇家海軍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英國陸軍英國文化協會雨傘革命抵壘政策東昌大廈正義道油麻地添華道添馬添馬公園添馬艦 (香港)港鐵海富中心海军基地新加坡旺角政府總部 (香港)政府總部 (添馬艦) 扩展索引 (40 更多) »

力寶中心

力寶中心(又名力寶大樓,前稱奔達中心;Lippo Centre)由信和置業發展,現由力寶集團持有,是香港一對雙子式甲級寫字樓,位於香港島中西區金鐘。力寶中心一座(力寶大廈)高172米,45層,二座(百富勤大廈)高186米,41層,總樓面面積97,575平方米。.

新!!: 金鐘和力寶中心 · 查看更多 »

域多利軍營

域多利軍營(Victoria Barracks),又稱域多利兵房,是香港昔日駐港英軍一個主要軍營,位於香港島金鐘,約於紅棉路、堅尼地道及金鐘道交界一帶,鄰接當時的威靈頓軍營及美利軍營。現址為香港公園的一部分,軍營內的部份建築物得以保留,舊三軍司令官邸被列為法定古蹟(今茶具文物館),另外數座建築物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新!!: 金鐘和域多利軍營 · 查看更多 »

域多利軍營軍火庫

#重定向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新!!: 金鐘和域多利軍營軍火庫 · 查看更多 »

半山區

半山區(英文:Mid-levels)是香港島一個形容住宅區的統稱,當中有廣義及狹義兩個意思。當中狹義半山區位於太平山山頂及中環之間。由於鄰近核心商業區、交通方便,是多個世界最昂貴的高尚住宅所在地。 廣義半山區可細分為東、中、北、西四部分:中環、上環、西環的為「西半山」(當中鄰近中環、上環為狹義的半山區);麥當奴道/堅尼地道及寶雲道等近灣仔的為「中半山」;而銅鑼灣一帶(包括渣甸山及畢拉山)稱作「東半山」,而北角的即寶馬山稱之為「北半山」,根據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結果,東半山最富有,其次為中半山及北半山,西半山居民以較高收入的中產爲主,當中前三者收入相若,後者(中環半山)則只有前三者的60-70%,但仍略高於部份的中產區如太古城西的62,370。.

新!!: 金鐘和半山區 · 查看更多 »

即捕即解政策

即捕即解政策是香港殖民地時期,港英政府為解決非法入境者問題而推行的措施。 1970年代至1980年,中國居民偷渡來港人數不斷增加,1980年10月23日,港府宣佈撤銷抵壘政策。在當日以前已來港的中國非法入境者,可在其後3日(24日至26日)寬限期內,登記領取香港身份證,當日後抵港的偷渡者,則會被立刻遣返中國。 政策公佈後,數以千計偷渡入境者,在寬限期內到位於金鐘道的華人延期居留辦事處,日夜不停地辦理登記領取香港身份證。.

新!!: 金鐘和即捕即解政策 · 查看更多 »

堅尼地

堅尼地爵士,GCMG,CB(Sir Arthur Edward Kennedy,),是英國派駐香港的第7任港督。.

新!!: 金鐘和堅尼地 · 查看更多 »

堅尼地道

堅尼地道(Kennedy Road),位於香港灣仔及金鐘,是香港島半山區一條主要道路,是為紀念第七任香港總督堅尼地而命名。.

新!!: 金鐘和堅尼地道 · 查看更多 »

填海

填海是指把原有的海域、湖区或河岸转变为陸地。對於山多平地少的沿海城市,填海是一個為市區發展製造平地的很有效方法。不少沿海大城市,例如東京、香港、澳門、新加坡、深圳及天津,均採用此法製造平地。有些機場,如日本關西國際機場更是整座百分之百填海而成,包括與陸地連接的連絡道路。.

新!!: 金鐘和填海 · 查看更多 »

夏慤花園

夏慤花園(英文:Harcourt Garden;第一代英文名:Harcourt Park)是香港的一座公園,位於香港島金鐘,在金鐘道以北,夏慤道以南,香港警察總部以西,統一中心以東;夏慤花園的西北面為政府總部。.

新!!: 金鐘和夏慤花園 · 查看更多 »

夏慤道

夏慤道(英文:Harcourt Road)是香港中西區一條主要幹線,為4號幹線的其一部份,位於香港島金鐘,在新填海前部分是(添馬艦)沿岸,連接灣仔告士打道及中環-干-諾道中。全線為三線雙程分隔道路,設有香港首條高架立交行車天橋。展望2010年代後期,中環灣仔繞道將取代夏慤道成為4號幹線一部份。.

新!!: 金鐘和夏慤道 · 查看更多 »

太古廣場

太古廣場(英文:Pacific Place,簡稱太廣或PP),位於香港香港島金鐘金鐘道85至87號,是香港一個綜合性商業物業。太古廣場共分3期,有3座辦公大樓、3間五星級酒店、一間精緻豪華酒店、服務式住宅、商場及停車場等。第1期於1985年動工興建,1988年落成,包括1座辦公大樓及1座酒店,第2期於1988年動工,1991年落成,包括兩座酒店,部份樓層則為辦公室。第3期於2004年落成,包括1座辦公大樓。位於灣仔皇后大道東1號的第3期,與第1、2期有地下通道連接。.

新!!: 金鐘和太古廣場 · 查看更多 »

太子 (香港)

太子(Prince Edward),位於香港九龍旺角的北部,為油尖旺區的一部分,南面與旺角大概以弼街以北為界,西面與大角咀大概以塘尾道、荔枝角道為界,北面則與深水埗以界限街為分界線,而東面則達到東鐵綫連接九龍塘和嘉道理山之間的住宅區。 太子的地名源自港鐵在此設有太子站,港人便稱呼這裏為太子,情況與佐敦站、彩虹站、金鐘站和天后站相同。現時太子為旺角北面核心,而旺角站周邊則是旺角南面核心。.

新!!: 金鐘和太子 (香港) · 查看更多 »

少将

少將是軍隊的軍階,中将以下准將或上校或大校以上的一階,在沒有准將的國家中,少將為將官最初階。在有准將的國家中,准将是将官中最低階,少将則是兩顆星。根據國家不同,少將為將官中的第三階或第四階。中文裡的少將一詞是來自於日本軍制,日本軍制中的少將來自日本古代官職。當代日本自衛隊中的少將稱作「將補」。在北約軍隊中,相當於OF-7。 在中华民国,少將是將級最初階,肩、領章為一星,由上校所升任。他们在軍中通常擔任各司令部的副司令、國防部各下屬單位的高階主官(主管)、軍團副指揮官,地區指揮官、指揮部指揮官、旅長、軍醫院院長和軍校校長等一職。.

新!!: 金鐘和少将 · 查看更多 »

中半山

#重定向 半山區.

新!!: 金鐘和中半山 · 查看更多 »

中區 (香港)

香港中區的日落 中區是香港昔日的一個行政區劃,範圍包括現時香港島中西區的東部,即中環。.

新!!: 金鐘和中區 (香港) · 查看更多 »

中信大廈

中信大廈(Citic Tower)是一座位於香港金鐘添馬艦添美道1號的辦公大廈,亦是在維多利亞港舉行的幻彩詠香江的參與建築物之一。其外型為等邊三角形及圓形,頂層則為橢圓形,強調幾何造型的建築特色,在香港較為罕見。 中信大廈由中信股份40%及嘉里集團60%聯合發展,亦為該兩個集團之總部(不過嘉里集團的總部已遷往鰂魚涌英皇道嘉里中心),於1997年落成。大廈鄰近添馬艦,面向維多利亞港,樓高33層,與隔鄰添馬艦政府總部的高座建築高度相若。大廈設有空中花園,底層則設有商場及停車場。大廈設有有蓋行人天橋連接海富中心及港鐵金鐘站。.

新!!: 金鐘和中信大廈 · 查看更多 »

中心商务区

中心商务区,是指一个大都市裡商业活动的集中地,這些區域可能同時是市中心,也有可能是市中心的一部分,甚至在市中心以外。一般來説,在歷史較悠久的城市,商務區經常是市中心的一部分,或者是市中心以外的新建城區,而在新興城市中商業中心區經常就是市中心。 日語和朝鮮語有「都心」或「繁華街」的用詞,意指都市或都會區的中心部分,兩者分別相當於中文裏的“市中心”、以及“大街”或--鬧區--。「都心」一詞也逐漸於華文世界使用,尤其是臺灣的新興都市計畫區,如新莊副都心等。 在新興城市中,由於缺少歷史中心區,商業中心區和市中心經常吻合。此類情況在北美洲特別普遍,在北美洲這種混合商業中心區暨市中心稱爲「Downtown」(原意指「下城」,但衍生泛指城市中心的繁華商業區或鬧區),原因是紐約市較早期發展的區域為曼哈頓島的南端,在地圖上剛好是城市的下方「Downtown」,後來紐約市逐漸向北發展,相對的就形成了「上城」(Uptown)。因此在北美洲Uptown可以泛指遠離市中心的市郊或是住宅區,Downtown則成為市中心的代名詞。而在同樣是新興城市的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某些城市將此類混合商業中心區暨市中心稱爲“CBD”,而其他城市則將其稱爲“City Centre”。.

新!!: 金鐘和中心商务区 · 查看更多 »

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簡稱駐港部隊、香港驻军;People's Liberation Army Hong Kong Garriso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派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负责防务的国家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海军和空军部队组成,隸屬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驻港部队从1993年初開始組建,1996年1月28日組建完畢,1997年7月1日0时进驻香港,取代駐港英軍接管香港防務。 驻港部队军费由中央人民政府负担,部队由中央軍委領導,並是解放軍第一支、亦是目前唯一一支陸海空三軍合成的部隊。駐港部隊雖編制為正军级单位,但司令員、政治委员一直高配,即享有副战區职待遇。.

新!!: 金鐘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 · 查看更多 »

中環

中環(Central),又稱中區(Central District,簡稱Central),位於香港島中西區,是香港的商業中心及政治中心。 香港交易所、多家大型銀行、跨國金融機構及外國領事館都設在中環。香港的終審法院、禮賓府(前港督府)以及全港第二高建築物國際金融中心二期也位於中環。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立法會綜合大樓和解放軍駐港部隊中環軍營則位於鄰近中環的金鐘添馬。 中環之名源於19世紀時香港華人對香港島北岸城區的通俗分區「四環九約」,「中環」為其中一環;至於港英政府對維多利亞城的官方分區則可分爲東、中、西三區,中環之地即「中區」。在此之後雖然中區的界線略有變化,但其核心區域一直都是中環一帶;後來香港政府也採納「中環」作爲官方地名,「中環」和「中區」也幾乎成爲同義詞,一般坊間應用多稱「中環」,「中區」則爲行政性的區劃。 中環也是香港的交通樞紐,是四條港鐵路線的交匯點,其中機場快綫通往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中環天星碼頭有頻繁渡輪橫越維多利亞港往來尖沙咀,港外線碼頭有定期航班往來離島。.

新!!: 金鐘和中環 · 查看更多 »

中環 (選區)

中環(Chung Wan)是香港中西區區議會下轄的選區,代號A01,範圍涵蓋中環、金鐘大部份地域以及上環東部。 該選區創設於1982年,現任區議員為民主黨立法會議員許智峯。中環選區一直由泛民主派控制,因此具有象徵意義。.

新!!: 金鐘和中環 (選區) · 查看更多 »

中環軍營

中環軍營是香港軍營之一,位於香港島中區金鐘海旁,於香港回歸前稱為添馬艦海軍基地(shore station),是一個駐港英軍的海軍所在地,軍營亦被稱為威爾斯軍營或威爾斯親王軍營。現在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的操場,附設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大廈(前稱威爾斯親王大廈)軍人宿舍及課室辦事處。 在香港回歸後,中環軍營的住戶以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軍人為主,平常嚴管出外。中環軍營入口24小時由武裝軍人值勤。建於1960年代的中環軍營於2012年7月開始展開為期約20個月的改善工程,為了配合需要,本來在中環軍營值勤及生活的大多數官兵遷往九龍昂船洲海軍基地。今次工程將會保持中環軍營原有的建築風格,並且強化軟件及硬件的建設,香港島現時的防務主要集中於赤柱軍營。.

新!!: 金鐘和中環軍營 · 查看更多 »

中西區 (香港)

中西區(Central and Wester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位於香港島西北部,為香港開埠之後最早發展的地區。其中中環和上環是香港最重要的商業中心區,而西環則是早期發展的華人住宅區。中西區亦居住了不少福建人(閩南人)以及潮州人,中西區亦有2600多以及2800多人以福建話(閩南話)和潮州話為母語,大多為老一輩的人口。福建人在開埠以來大量遷入中上環以及中上環半山一帶,文咸東、西街、永樂東、西街的轉口貿易,藥材,船務絕大多數都是福建人經營,而潮州人則較後遷入西環以及西環半山一帶。中環亦是早期的香港政治經濟中心,也有全國各地的族群聚居。此外,山頂是香港其中一個富豪聚居地。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中西區人口為243,266人。.

新!!: 金鐘和中西區 (香港) · 查看更多 »

七一大遊行

七一大遊行是香港自主權移交以來最為持續的大型活動之一。一般認為,七一大遊行源於2003年香港七一遊行,然則,自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香港民間人權陣線等社會運動組織已發起有關活動,但規模較小。 2003年,由於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施政惡劣:時任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偷步買車」風波、時任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強推《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時任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在「沙士」事件中的失職,激起民怨,七一大遊行由是應運而生。50萬香港人在這一年的7月1日回歸慶典中上街,但仍在運動中保持了守秩序、非暴力的作風。當年的七一大遊行是香港繼1989年5月28日150萬人參加全球華人大遊行及1989年5月21日八九民運100萬人大遊行後最大型一次遊行活動。最終,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被擱置,而七一大遊行亦成為了香港民主抗爭的精神象徵,每年舉行,由民間人權陣線主辦。泛民主派政治團體藉遊行匯眾支持者並進行籌款。.

新!!: 金鐘和七一大遊行 · 查看更多 »

干諾道

干諾道中(Connaught Road Central)及干諾道西(Connaught Road West)是香港島區的其中一組主幹道,位於中西區沿岸,連接堅尼地城城西道及金鐘夏慤道,穿越中環心臟地帶。全線為3線至4線雙程分隔道路,部份路段為行車天橋及地下行車隧道。干諾道中及干諾道西天橋屬於香港4號幹線的一部份,當中干諾道西天橋雖不是快速公路,但車速限制為每小時80公里,是香港島限速最寬鬆的道路,比同屬4號幹線的東區走廊——香港島唯一一條快速公路的限速(每小時70公里)更寬鬆。.

新!!: 金鐘和干諾道 · 查看更多 »

佐敦

佐敦(Jordan),位於香港油尖旺區西南部,位置為尖沙咀以北,油麻地以南,佐敦道自西向東穿越此地。因為港鐵佐敦站和佐敦道都位於此地區中心位置,所以香港市民逐漸習慣把這裡稱為「佐敦」,實際上地區西部以前名為官涌,情況就如香港其他地區一樣,都因為鐵路站的命名和選址而影響周邊地區發展,如太子。很多香港人已經將此站周圍稱為佐敦,取代了原先的地名。.

新!!: 金鐘和佐敦 · 查看更多 »

和記大廈

和記大廈(Hutchison House)是香港的一座商業建築物,位於金鐘夏愨道10至12號。大廈樓高23層,在1974年落成,總樓面逾50萬方呎,目前為和記黃埔集團總部,內有甲級寫字樓和3層商場。 和記大廈在1970年代曾經用作股票交易所以及廉政公署執行處辦公室(1978年遷往美利道停車場大廈,再於2007年遷往北角)。2008年獲批重建1幢樓高47層商業大廈,到2012年修改樓高41層,但至今仍未拆卸。2018年6月7日,《南華早報》引述消息人士指,長實計劃重建大廈,並已向租戶發出6個月遷出通知。和記地產代理回應指,尚未就大廈重建一事作出最終決定。.

新!!: 金鐘和和記大廈 · 查看更多 »

皇后大道

皇后大道(Queen's Road)是香港開埠之後的第一條建築的主要道路,位於香港島。分为皇后大道西、皇后大道中及皇后大道東(可簡稱為大道西、大道中及大道東),由中西區的石塘咀,一直延伸至灣仔區的跑馬地,全長約5公里。.

新!!: 金鐘和皇后大道 · 查看更多 »

皇后大道東

皇后大道東,可以指:.

新!!: 金鐘和皇后大道東 · 查看更多 »

灣仔

灣仔(Wan Chai,坊間亦作Wanchai,舊作Wan Tsai),舊稱下環(Ha Wan),位於香港島灣仔區的西部,是灣仔區的主要組成部分,東起堅拿道,西至軍器廠街,南至寶雲道。 在英國於1841年佔領香港島前,灣仔一帶已有人居住,當中主要為漁民。英國建立殖民地後,灣仔是華人主要的聚居地,也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亦曾為英國殖民政府的軍事基地,現時是香港其中一個主要商業區,區內亦有很多舊式住宅大廈,因此也面對著市區老化的問題。 灣仔是一個人口流動相當大的區域,雖然區內居住人口只有十多萬,但卻有達六十萬的通勤人口每日上班和上學。作為住宅、商業、購物及娛樂一應俱存的區域,加上毗鄰中心商業區中環及大型購物區銅鑼灣,灣仔的交通需求相當大。港鐵、巴士、小巴、電車及渡輪等都服務著該區。此外,該區也有一些摩天大廈和地標建築,如中環廣場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等,所以也成為訪港旅客的一個主要景點。.

新!!: 金鐘和灣仔 · 查看更多 »

立法會綜合大樓

立法會綜合大樓(英文:Legislative Council Complex)位於香港香港島金鐘立法會道1號,為香港立法會的會議場館。.

新!!: 金鐘和立法會綜合大樓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金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紅棉路

紅棉道(英文:Cotton Tree Drive),是由香港港島金鐘上半山區的一條交通幹線。它起始自山下東行線車道的金鐘道交匯處,及金鐘道西行線車道,而山上尾段分叉接駁到堅尼地道西段,及花園道的南段(近香港動植物公園東面出口)。 紅棉道舊稱木棉徑(英文:Kapok Drive),其名字是因為該處的木棉樹而得名。.

新!!: 金鐘和紅棉路 · 查看更多 »

維多利亞港

維多利亞港(簡稱維港;Victoria Harbour)是位於香港的海港,位處香港島與九龍半島之間,為香港市中心重要的地理區塊。由於港闊水深,又屬天然良港,香港亦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 維多利亞港古稱尖沙咀洋面或中門;18世紀西方列強勢力進入中國時,被英國人相中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後來在鴉片戰爭後從清帝國中奪取香港,以維多利亞港為中心建設香港,並做為基地發展其遠東的海上貿易事業 鵬誠峰:,保護海港協會。事實上,維多利亞港一直影響香港歷史和文化,亦主導香港經濟和旅遊業發展,是香港成為國際大城市的關鍵之一《集體回憶之維多利亞港 — 百年海港的故事》,何耀生,明報出版社,ISBN 978-962-8872-68-8。.

新!!: 金鐘和維多利亞港 · 查看更多 »

维多利亚 (英国君主)

维多利亚女王(,全名为亚历山德丽娜·维多利亚,;),1837年6月22日即位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1876年5月1日开始成为印度女皇,是第一位兼任印度皇帝的英国女王。 维多利亚是肯特与斯特拉森公爵愛德華親王之女。爱德华与其父乔治三世同時在1820年去世,维多利亚在母亲萨克森-科堡-薩爾費爾德公主维多利亞的严格监督下成长。因为父亲三个长兄都未留下合法子嗣就去世了,時年18岁的维多利亚於是在1837年继承王位。 雖然当时英国已建立了君主政权相对较小的君主立宪制,而维多利亚被奉为国家象征,但是她试图私下影响政府政策及官员任命等政務。 维多利亚在1840年与表弟萨克森-科堡与哥达的阿尔伯特王夫结婚。他们的女儿、孙子散布在欧洲皇室,使维多利亚得到了“欧洲祖母”的外号。阿爾伯特在1861年去世后,维多利亚开始了隐居。因此,共和主义暂时得势,但是,在维多利亚在位后期,她重新出现在公众场合。维多利亚的50、60登基大典都比较隆重。 维多利亚在位时间长达63年7个月,是在位第二長的英国君主,也是世界上在位第二長的女性君主,這一時期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这是英国一个工业、文化、政治、科学与军事都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的时期,亦伴随着大英帝国的大幅扩张。维多利亚是汉诺威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她的儿子、皇位继承人爱德华七世属于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新!!: 金鐘和维多利亚 (英国君主) · 查看更多 »

美國銀行中心

美國銀行中心可以指以下位於世界各地的建築:.

新!!: 金鐘和美國銀行中心 · 查看更多 »

美利兵房

美利兵房(英文:Murray Barracks,又名美利軍營)是香港昔日一個軍營,位於現時香港島中環近金鐘的中銀大廈和花旗銀行大廈之處。當時軍營內的美利樓,就是這個軍營的軍官宿舍。 美利是指佐治·美利(George Murray),為香港開埠時負責全英國軍事工程的人。整個中環有不少軍事設施也以他來命名。軍營則是由英國皇家工兵軍團(Royal Engineers)的哥連臣等人興建。.

新!!: 金鐘和美利兵房 · 查看更多 »

美利道停車場大廈

美利道停車場大廈(英文:Murray Road Muiti-storey Carpark,1973年-2017年4月30日,2017年7月至12月暫時重開)為香港一座清拆中的停車場,位於香港中環美利道2號,東面是接紅棉路至金鐘行人天橋系統,即是中區行人天橋系統金鐘系統。美利道停車場大廈是多層式大廈,佔地近3萬平方呎,共設有324個泊位,在1973年7月30日落成啟用,天台設有多間流動電話基站。.

新!!: 金鐘和美利道停車場大廈 · 查看更多 »

統一中心

統一中心(United Centre)是位於香港金鐘的一座商業大廈,東望金鐘夏慤花園,香港警察總部和尖沙咀海景,1980年落成。它是一座商廈,內裡低層是商場,有百佳超級市場、屈臣氏,運輸署牌照部,年前有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銷售及服務部。1990年代前則有美國政府海外圖書館,而著名租戶是90年遷入之德國駐港總領事館和香港總商會。 因為鄰近港鐵金鐘站及太古廣場等商廈,統一中心樓上辦公室有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8樓)金鐘教學中心,再加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統一教學中心,令金鐘成為大學校外進修課程的集中地。.

新!!: 金鐘和統一中心 · 查看更多 »

花園道

花園道是香港中環至半山區一條主要道路,連接半山區及太平山一帶。 花園道連接多條主要道路,在花園道北面建有天橋連接金鐘道。而花園道南面一段與紅棉路匯合,並為雙程行車,其餘部分則為單程北行,主要為下斜坡路。由於安全問題,所有途經花園道的巴士,即使沒有乘客需要上落,必須在花園道與上亞厘畢道之間的巴士站停車。.

新!!: 金鐘和花園道 · 查看更多 »

花園道站

花園道站(Garden Road Station)是香港山頂纜車的終點站之一,位於香港島中環花園道,聖約翰大廈之內,海拔高度28米。 花園道站的大堂設有山頂纜車歷史珍藏館,於2007年9月27日啟用。.

新!!: 金鐘和花園道站 · 查看更多 »

遠東

遠東(Far East)西歐人使用的地理概念。以西歐為中心,东欧、东南欧、北非、安納托利亞稱為「近東」,東非、黎凡特、阿拉伯半島、中亞一帶稱為「中東」,西伯利亞、東亞、中南半島、馬來群島等其餘更遠的東方稱為「遠東」。後來中東和近東常合稱「中近東」;現在有時“中東”指的是“中近東”。类似地,中国過去称西方國家为“泰西”。 遠東一般指的是今天的東亞,即阿富汗、哈薩克以東、北緯20度以北、太平洋以西、北緯50度以南的地區。在日、韓語則使用極東之譯名(日:極東;韓:극동)。廣義上的遠東還包括北亞,即澳洲以北、國際換日線以西、北冰洋以南的地區。.

新!!: 金鐘和遠東 · 查看更多 »

遠東金融中心

遠東金融中心(Far East Finance Centre)(又稱遠東金融大廈)是一座位於香港島金鐘夏愨道16號的商業大廈,由信和置業、怡華置業和益新置業發展,於1982年完工。大廈樓高41層,物業最特別之處是金色玻璃幕牆的外觀,非常搶眼,於金鐘商廈群中極具特色。馳名於攀爬摩天大樓的法國男子「蜘蛛俠」阿蘭·羅貝爾(Alain Robert)曾於1996年攀爬此建築物。目前大廈寫字樓業權已分散。.

新!!: 金鐘和遠東金融中心 · 查看更多 »

聖約翰大廈

聖約翰大廈(St.

新!!: 金鐘和聖約翰大廈 · 查看更多 »

聖若瑟書院

聖若瑟書院(Saint Joseph's College,簡稱SJC)是香港現存首間羅馬天主教男子學校,創校於1875年,設有小學及中學,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所補助的22所傳統名校之一。學校為香港著名學府,在學術、體育及音樂等方面均有卓越表現,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第八位。校舍位於中半山堅尼地道7號及堅尼地道26號。建於1920年的校舍北座(教學樓或高錕教學樓)及西座(科學樓或教堂樓)被列為法定古蹟,而建於1935年的堅尼地道26號則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新!!: 金鐘和聖若瑟書院 · 查看更多 »

非法移民

非法移民,又稱偷渡客、黑民、無證移民根據《紐約時報》引述資深記者解釋:自由派傾向用「無證移民」(undocumented immigrants),保守派傾向用「非法移民」(illegal immigrants)甚至「非法黑民」(illegal aliens)。但「alien」一詞由於可以解釋為「外星人」而被《紐約時報》形容為「聽起來居心叵測」。,是指非本國公民透过非法或逾期居留的方式跨越邊境的「移民」。在美國,澳洲,加拿大等移民國家,“無證移民”泛指一個人在不具備所在居留國法律允許的前提下居住,生活以及工作,在當地接受教育,既包括那些以非法渠道进入发达国家的偷渡客,也包括那些以合法渠道进入发达国家,超過可停留時間后沒有返回原本居住国家的人。 非法移民衍生許多社會问题。如經濟、社會福利、教育、犯罪、公共福利、健康保險、人權等。如果某个“移民”通过各種渠道(比如,非法居留期间获得所在国的大赦)获得所在国的合法居留权,则称为“洗白”。.

新!!: 金鐘和非法移民 · 查看更多 »

馬己仙峽

馬己仙峽(Magazine Gap)是香港的一個山坳,位於香港島半山區,其東面和西面分別有歌賦山及寶雲山,形成這個峽谷,海拔300米。 馬己仙峽是4條道路的交匯之處,分別是馬己仙峽道、司徒拔道、山頂道和甘道。從馬己仙峽道而下,可以直抵中環一帶。 Category:香港山坳 Category:半山區.

新!!: 金鐘和馬己仙峽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金鐘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公園

香港公園(Hong Kong Park)是香港的一個大型公園,耗資3億9,800萬港元興建,佔地8公頃,位於香港島金鐘,是香港旅遊景點之一。.

新!!: 金鐘和香港公園 · 查看更多 »

香港回歸

香港回歸(Hong Kong reunification),又称為香港主权移交(Transfer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香港政權移交」(Transfer of government over Hong Kong)、「香港交接」(Handover of Hong Kong)、「九七回歸」,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作出承諾,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恢復行使主權,聯合王國政府於同日將香港交還给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事件。1997年7月1日0時0分,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結束近153年的英治時期,並按照《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落實「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為政府首長。大部分香港永久居民不論意願自動獲得中國國籍,可申領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每年7月1日公眾假期名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

新!!: 金鐘和香港回歸 · 查看更多 »

香港總督

香港總督(簡稱港督,民間俗稱“督爺”,尊稱督憲或督憲閣下),前身職位是香港行政官(共有3任),是香港殖民地時期(1841-1997),由英國派駐香港的英国君主代表,共歷28任。 早期港督都是由英國殖民地部(後稱「外交及聯邦事務部」)的官員出任,1971年以後港督大多是外交官出身,麥理浩勳爵是第一位;而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則是國會議員出身,曾任保守黨主席。 香港在英治時期共28位總督中,除第1至2、3至4任以外,其餘每個正任總督的交接時間皆不是完美交接,而是中間隔著一至兩位署理總督。署理總督早期則由香港副總督暫代,該職位是由香港駐軍司令擔任;1870年代香港戰略地位減退,故此於1870年至1902年該職位為非常設職位,1902年後香港副總督的職位正式被撤銷。自此,署理總督多由輔政司(1976年改名為布政司)擔任。.

新!!: 金鐘和香港總督 · 查看更多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簡稱香港特區政府或港府)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部門的總稱。在1997年7月1日前,英屬香港的行政機關稱為香港政府(Government of Hong Kong),而香港回歸後政府全名則改為上述名稱(「香港政府」一詞變成簡稱,英治時代政府就稱「港英政府」以作識別),並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沿用大部分原有制度。香港政府首長為行政長官,轄下有多名局長負責管理各政府部門。.

新!!: 金鐘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 查看更多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

政府總部(Government Secretariat)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行政總部,由所有決策局組成。現在常用以代指其主要辦公大樓,即位於添馬的政府總部建築物。.

新!!: 金鐘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 · 查看更多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 (建築物)

政府總部(Central Government Offices),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的所在地,位於香港島金鐘添馬添美道2號,分為東翼及西翼兩座,而東翼前地是政府總部的正門。政府總部是添馬艦發展工程的三組建築之一,其東北為立法會綜合大樓,其西北則為行政長官辦公室,亦是香港行政會議舉行的所在地,三組建築之間的綠化帶闢作添馬公園,讓公眾舉行活動及集會。.

新!!: 金鐘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 (建築物) · 查看更多 »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英文:Hong Kong Visual Arts Centre)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藝術推廣辦事處轄下的藝術發展中心,位於香港島金鐘香港公園內的西面,為一所讓視覺藝術家互相觀摩學習交流創作發展的地方。.

新!!: 金鐘和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 查看更多 »

香港高等法院

#重定向 香港特別行政區高等法院.

新!!: 金鐘和香港高等法院 · 查看更多 »

香港警察總部

香港警察總部(英文:Hong Kong Police Headquarters,縮寫:HKPHQ)為香港警務處的總部,位於香港香港島灣仔軍器廠街1號,由3座大樓組成,分別為樓高6層的東翼、樓高33層高的西翼,以及樓高42層連4層地庫的主樓。於2013年,總部有5,465名警務人員和2,032名文職人員駐守。.

新!!: 金鐘和香港警察總部 · 查看更多 »

香港開埠初期歷史

香港開埠初期,從英國殖民統治的初期至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生效前之間,香港從一個地瘠山多、水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現在香港已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及多元文化的亞洲國際都會。.

新!!: 金鐘和香港開埠初期歷史 · 查看更多 »

香港演藝學院

香港演藝學院(The Hong Kong Academy for Performing Arts)於1984年按《香港演藝學院條例》成立,是香港唯一專門培養表演藝術人才的公立院校,亦是香港藝術領域的最高學術機構。演藝學院提供學士課程與實踐為本的碩士課程,學習範疇包括中國戲曲、舞蹈、戲劇、電影與電視、音樂與舞台及製作藝術。 演藝學院的教育方針著重反映香港的多元文化,中西兼容,更提倡跨學科學習。演藝學院於1992年起獲頒授獲香港學術評審局批准頒授學士學位,於2006年起頒授碩士學位。亦在中國戲曲、舞蹈、音樂範疇開辦文憑與高級文憑課程。 校本部的教學大樓在1985年9月18日落成,座落香港島灣仔告士打道1號,由關善明建築師事務所設計(而此大樓亦為關善明的成名之作),鄰近香港藝術中心。薄扶林伯大尼古蹟校園於2007年起起立,作為電影電視學院的培訓設施的所在地。除正規課程外,香港演藝學院亦設有演藝進修學院,開設夜間兼讀課程。現任校長是華道賢(Professor Adrian Walter)教授。.

新!!: 金鐘和香港演藝學院 · 查看更多 »

駐港英軍

港英軍(British Forces Overseas Hong Kong)是駐紮在香港的英國陸軍、英國皇家海軍和英國皇家空軍單位。1997年7月1日,駐港英軍在香港主權移交後全部撤離香港。撤軍前,軍事費用由英國政府及香港政府各自承擔一半。.

新!!: 金鐘和駐港英軍 · 查看更多 »

身分證

是用於證明持有人身分的證件,多數由各國或地區政府發行予公民,它将作为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公民身分的证明工具。大量新技术的出现允许身分证包含生物识别信息于其中,如照片、面部特征、手掌特征、虹膜扫描识别或指纹识别。其他通常出现在身分证上(或数据库中)的信息包括:全名、父母姓名、住址、职业、民族(在多民族国家中)、血型和凝血因子。.

新!!: 金鐘和身分證 · 查看更多 »

辦公室

辦公室(office),又稱寫--字樓,是一種讓人們在其中辦公(工作)的場所,通常是房間的形態,但隨著電腦與網路的發達,也漸漸出現不需要實體空間的虛擬辦公室(Virtual Office)。內部由辦公室所組成的則稱為辦--公大樓(Office building)。.

新!!: 金鐘和辦公室 · 查看更多 »

茶具文物館

茶具文物館位於香港島中區紅棉路10號,香港公園內。該館是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博物館之一,亦是香港藝術館的分館。展覽各種中國茶具文物。這座兩層高的建築,曾經是香港殖民地時期駐香港英軍三軍總司令的官邸,又稱旗杆屋,為香港現存最古老的英國殖民地色彩建築物。建築物見證香港百年殖民歷史,歷史價值極高,已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新!!: 金鐘和茶具文物館 · 查看更多 »

船塢

船塢是指在岸邊以人工建設,作為造船和修理船舶的地方,亦可用作船隻的停泊。船塢亦是一個國家造船的能力強度之一,船塢可以分為旱塢、灌水船塢及-zh-hans:浮水船坞;zh-hk:浮塢;zh-tw:浮塢;-等不同類別。.

新!!: 金鐘和船塢 · 查看更多 »

金鐘廊

金鐘廊(Queensway Plaza)位於香港金鐘金鐘道93號,是港鐵金鐘站的上蓋行人天橋商場。建於1980年,主層面積約64,584平方呎,並附設天台。金鐘廊商場業主為香港特區政府,恆隆地產曾經是其包租商,2012年初起由會德豐接手,改為LAB Concept。.

新!!: 金鐘和金鐘廊 · 查看更多 »

金鐘站

金鐘站(Admiralty Station)是港鐵荃灣綫、港島綫的跨月台轉車站,同時為南港島綫的下行終點站,位於香港中西區金鐘夏慤道、海富中心、德立街及夏慤花園地底,於1980年2月12日啟用。車站擴建後的垂直距離深入地底43米,代替鰂魚涌站(深42米)成為全香港第三深的車站,僅次於香港大學站(深100米)及西營盤站(深80米)。 金鐘站除了是荃灣綫、港島綫及南港島綫的重要轉車站外,未來更是港鐵東鐵綫的終點站,將與中環站—香港站同為大型四綫轉車站,亦將會成為單一大型四綫交匯轉車站。 另外,北港島綫現已落實興建,計劃於2021年動工,金鐘站會利用原有橫跨夏慤道的行人天橋或興建行人隧道連接添馬站,建成後將與添馬站一起超越中環站—香港站成為香港最大的「六綫交匯」轉車站組合。.

新!!: 金鐘和金鐘站 · 查看更多 »

金鐘道

金鐘道(英語:Queensway)是香港中西區一條主要道路,位於香港島金鐘,長約750米。金鐘道的東面連接皇后大道東及軒尼詩道,西面連接皇后大道中及德輔道中,電車路線沿金鐘道而行。1950年代為皇后大道東的一部份,緊接皇后大道中,1968年才改稱金鐘道。.

新!!: 金鐘和金鐘道 · 查看更多 »

金鐘道政府合署

金鐘道政府合署(Queensway Government Offices)是香港一座政府合署,位於香港島金鐘金鐘道66號,分為低座和高座,分別於1985年及1986年落成。高座樓高56層,為香港最高的政府合署大樓。.

新!!: 金鐘和金鐘道政府合署 · 查看更多 »

酒店

酒店,又稱旅店,是提供安全、舒適,令利用者得到短期的休息或睡眠空間之商业机构。現在的飯店,除主要為遊客提供住宿服務外,亦提供生活的服务及设施(寢前服務)、餐饮、游戏、娛樂、购物、商務中心、宴會及會議等设施。 与餐馆类似,最早的旅舍存在于各地古代政府建立的驿站体系中。.

新!!: 金鐘和酒店 · 查看更多 »

英屬香港

英屬香港(British Hong Kong)是指於1841年1月26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間,由大英帝國統治香港的時期,該時期又稱為英殖時期、英治香港時期或者港英時代(British Administration)。英屬香港政府簡稱為香港政府,但因為與香港主權移交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簡稱一樣,香港傳媒將殖民地時期的政府稱為殖民地政府或港英政府等,以區別兩者。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英國統治香港的時期結束,取而代之的是香港特別行政區。 英屬香港時期曾在1941年12月25日至1945年8月15日被中斷,當時香港在二戰的局勢下被大日本帝國佔領,進入香港日佔時期,總計香港被英國統治近153年。.

新!!: 金鐘和英屬香港 · 查看更多 »

英國國防部

國防部(Ministry of Defence,縮寫作 MoD)是負責履行英國政府國家防務政策的政府部門,也是英國軍隊的上級業務單位。 英國國防部申明的主要目標是保衛英國及其利益,並加強國際和平和穩定。隨着蘇聯解體和冷戰結束,國防部近期不再側重備戰常規軍事威脅,而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國際恐怖主義和失敗國家當作對英國利益的首要威脅。國防部也管理英國海陸空三軍的日常運作、應急預案和國防採購。.

新!!: 金鐘和英國國防部 · 查看更多 »

英國皇家海軍

皇家海军(Royal Navy,縮寫为 RN),亦称英国皇家海军或英国海军,是英国的首要海上作战部队。9世纪时阿尔弗雷德大帝首先开始使用海上军队,而自14世纪初起英格兰海军开始参与海战。现代皇家海军可追溯至16世纪初,为英国三军中最为古老的军种。正是如此,皇家海軍是三軍中地位最崇高的,其尊稱為「高級軍種」(Senior Service)。 自17世纪中期起至18世纪,皇家海军同荷兰皇家海军和法国海军对制海权展开争夺。自18世纪中期起其为全球最为强大的海军力量,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美国海军所超越。皇家海军于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大英帝国崛起成为超级大国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其历史地位显赫,人们(包括英国人)时常略去“英国”部分,直称其为“皇家海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皇家海军规模大幅度缩减,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其仍为全球规模最大。至战争结束时美国海军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在冷战期间,皇家海军转变角色为反潜力量,主要于GIUK缺口搜索苏联潜艇。苏联解体之后,皇家海军重新成为远征作战部队,活跃于全球范围,并仍旧是世界最为强大的蓝水海军之一。 皇家海军拥有诸多科技先进的舰船和潜艇,包括一艘航空母艦、一艘、两艘、四艘弹道导弹潜艇(维持英国的)、七艘核动力舰队潜艇、六艘、13艘巡防舰、15艘反水雷舰船及22艘巡逻舰船。截至2017年12月26日,皇家海军共有78艘现役舰艇(包括潜艇),9艘(RFA)舰艇、以及5艘根据合同可为辅助舰队使用的舰艇。辅助舰队对皇家海军进行海上补给,通过其三艘船提升皇家海军的两栖作战能力,并取代过去巡防舰的职责,同皇家海军一同进行巡逻任务。皇家海军的总排水量达到近400,000吨(包括辅助舰队和皇家海军陆战队则达676,000吨)。 皇家海军與皇家海军陆战队共同組成。海军的軍種指揮官为第一海務大臣兼海軍參謀長(1SL/CNS),上将军衔,亦为成员。国防委员会将海军管理职责下放至海軍部委員會,由国防大臣领衔。皇家海军目前于英国境内拥有三个海军基地:朴次茅斯、和,其中第三者为西欧最大的海军基地。.

新!!: 金鐘和英國皇家海軍 · 查看更多 »

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

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British Consulate-General, Hong Kong)為英國在香港的官方機構,亦是英國在全球最大的外交代表機構以及英國唯一一所行使大使館職能的總領事館,以及香港少數擁有獨立建築的駐港總領事館。總領事館為香港居民、澳門居民及英國公民提供領事服務,與毗鄰的英國文化協會為英國在香港的最大型機構。現任總領事為賀恩德(Andrew Richard Heyn)。.

新!!: 金鐘和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 · 查看更多 »

英國陸軍

英國陸軍(British Army),是英國軍隊的地上作戰部隊,它是由蘇格蘭與英格蘭在1707年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時形成的。至2006年,英國陸軍的現役部隊有79,550人,國土軍有24,690人,除国土军外的其它陆军预备役部队有121,800人。英國陸軍經常被部署於全球每一角落的參與多國聯軍的戰鬥或參與聯合國的維持和平行動。 英國陸軍與英國皇家海军和英國皇家空軍不同,沒有“皇家”头銜,原因是英国内战期间在英国君主与英国国会的一系列斗争中英国陆军总是站在英国国会一边,并且根据英国国会在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中的规定“和平时期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维持常备军”,英国陆军在法律上并不属于王室管辖。不过尽管英国陆军没有皇家头銜,这并不妨碍在陆军有若干團(Regiments)使用「皇家」此一頭銜。.

新!!: 金鐘和英國陸軍 · 查看更多 »

英國文化協會

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於1934年成立於英國,致力於促進英國文化、教育、國際關係之拓展和交流,於全球109個國家、兩百多座城市設有分部,1943年起在中國大陸、香港及台灣陸續成立辦事處,提供英式英語教學、英國期刊、留學情報以及各領域消息、免費諮詢等服務,並與外交機構建有合作計畫。.

新!!: 金鐘和英國文化協會 · 查看更多 »

雨傘革命

傘革命(Umbrella Revolution),又稱雨傘運動(Umbrella Movement)或佔領行動(Occupation Movement),是指於2014年9月26日至12月15日在香港發生的一系列爭取真普選的公民抗命運動。示威者自發佔據多個主要幹道進行靜坐及遊行,佔領區包括金鐘、添馬艦、中環、灣仔、銅鑼灣、旺角及尖沙咀,其主要訴求為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撤回2017年行政長官選舉及2016年立法會選舉框架和候選人提名方案,爭取行政長官選舉的公民提名權,以及廢除立法會功能組別。運動的主要象徵是黃色的雨傘,源於示威者面對警方以胡椒噴霧驅散時使用雨傘抵擋,媒體因而稱此運動為「雨傘革命」或「雨傘運動」。 這次抗爭運動是香港歷史上最大型的公民抗命運動。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在12月進行的「香港民意與政治發展」第4輪民調中訪問超過1,000名15歲以上市民,其中超過20%受訪者表示曾參與佔領。該中心按上述數據進行人口加權計算,推算整場運動的參與人數可能達到120萬人,佔全香港人口的1/6,是香港史上第二大規模的社會運動,僅次於1989年聲援八九民運的150萬人全球華人大遊行。運動在首3日為最高峰,9月29日至10月1日期間每晚均有超過20萬人參與佔領,是繼同年七一大遊行51萬人上街後,最大型的示威行動。但示威者的訴求全部被拒絕,運動以失敗告終。 此次運動衍生自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和學民思潮發起的罷課集會。9月26日晚上的重奪「公民廣場」行動揭開運動的序幕,8萬人集會聲援學生及抗議警方出動防暴警察對付示威者,並逼使「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和平佔中)提前於9月28日凌晨正式啟動。同日黃昏,防暴警察施放催淚彈驅散示威者,更一度舉起開槍警告旗,結果激發強烈民憤,使佔領行動由添馬艦、金鐘、中環、灣仔蔓延至旺角及銅鑼灣,更於10月1日擴散至尖沙咀。旺角、銅鑼灣、尖沙咀的佔領人士並不承認「和平佔中」、學聯、學民思潮為大會組織方,同時行動亦偏離原有模式,由「一波又一波」抗爭變成長期佔據。這一連串佔領運動亦遭到不少市民的反對,他們指佔領人士嚴重阻塞交通,影響生活和經濟。 各個佔領區的持續時間各不相同,最短的是尖沙咀佔領區,只維持3日。其他佔領區持續的時間較長,大多由警方、執達主任等清場。旺角佔領區被佔據近2個月,在11月25日至27日遭警方武力清場,期間示威者順著被驅散之方向開拓新戰線,導致當時亦為佔領區面積最大之時,之後示威者改為「流動佔領」。金鐘、添馬艦、中環、灣仔的佔領區範圍最廣闊的時候是在9月28日至10月1日,達到人數最高峰時期,佔領區之後縮小,令灣仔在運動早段亦告失守;但除龍和道及金鐘道外,大範圍清場一直拖延至12月才進行。中環在12月11日上午被執達主任清場,金鐘夏愨道、添美道在同日下午由警方清場,使佔領區大幅縮小至僅餘立法會示威區外的行人通道。佔領行動持續79日、即超過2個半月後,最終在12月15日以銅鑼灣佔領區及添馬艦立法會示威區被全面清場作結。清場後佔領人士改用「流動佔領」、「抗租拆稅」等不合作運動延續抗爭,而部份示威者仍分別佔領添美道「公民廣場」至立法會一段行人路半年,以及佔領英國駐港總領事館外行人路超過3個月。 除雨傘外,黃絲帶亦為此次抗爭運動的主要象徵物。這是源於9月1日民間人權陣線(民陣)因應人大常委就香港2016、2017政改的決議而發起的「還政於民,落實普選」黃絲帶行動。有市民發起將黃絲帶繫上香港各處的行道鐵欄上,亦有不少網民在Facebook等網站以黑底黃絲帶的圖片為頭像來響應運動。 同年11月29日,美國《紐約時報》與台灣中研院學者徐斯儉皆認為,佔中運動影響了台灣的九合一選舉,選舉結果顯示執政黨(中國國民黨)潰敗,臺灣的選民表達他們對中國大陸的不安之感已經升高。.

新!!: 金鐘和雨傘革命 · 查看更多 »

抵壘政策

抵壘政策(Touch Base Policy)是殖民地年代香港政府對來自中國大陸非法入境者的政策,於1974年11月實施,此後由中國大陸偷渡到香港市區(界限街以南)即得到香港居民的身分。 香港的難民潮自1950年已經開始,受中国赤化影响,大量難民移民到香港。但港英政府沒有一個確切的政策,既有收留抵達市區的偷渡客,亦經常有大規模的遣返行動,如1962年的大遣返。在1974年,經歷20多年偷渡潮後的香港,市區大量人口亦是於偷渡潮抵港,而很多在五、六十年代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人口亦是由逃港潮抵港人口所生,戰後移民佔總人口比例越來越少,而港英政府未有一個政策去決定偷渡抵港人口的香港居民的身分。 抵壘政策同時亦確定了1974年以前(如夏雨(1962年)、劉千石(1960年),劉夢熊(1973年))及以後偷渡抵港的難民亦和戰後移民一樣擁有相同平等地位的香港居民的身分,使市區人口(包括戰後移民以及偷渡抵港的人士)擁有同樣的權益以及地位,減少了當時不同身份人口的磨擦。當年港英政府對新界的賣地以及開發遠低於香港以及九龍,中國居民如偷渡到新界不足以取得香港的居港權,香港警察在新界亦有強烈的拘捕工作,大多數的偷渡客亦遭到水警以及陸警的遣返。然而在大量人口偷渡之下,每日亦有數以百計人口成功避過香港警方抵達香港市區。.

新!!: 金鐘和抵壘政策 · 查看更多 »

東昌大廈

東昌大廈(Fairmont House)是香港的一座商業建築物,位於中環紅棉路8號,內有甲級寫字樓和小型商場。大廈樓高28層,在1982年落成,由地鐵公司、信和置業及多間發展商合作發展。大廈屬金鐘商廈群中,樓面較細的一幢,全層樓面約8,824平方呎,相對同區力寶中心、遠東金融中心每層逾萬呎細。目前大廈業權已分散。.

新!!: 金鐘和東昌大廈 · 查看更多 »

正義道

正義道(Justice Drive)是香港港島金鐘的一條道路,北接金鐘道近皇后大道東交界,經過法院道的路口,南面盡頭為舊域多利軍營軍火庫(今亞洲協會香港分會總部)。當中只有金鐘道至法院道一段開放行車,法院道以南一段則被封閉,禁止車輛駛進。 正義道的命名,主要是配合當時附近的香港最高法院(今為香港高等法院)。.

新!!: 金鐘和正義道 · 查看更多 »

油麻地

油麻地(Yau Ma Tei),本名油蔴地,是位於香港九龍西部的地區,行政上屬於油尖旺區,其傳統範圍北至登打士街與旺角分界,南至柯士甸道接尖沙咀和佐敦。而區內的廣華醫院亦是中華民國前總統馬英九的出生地。.

新!!: 金鐘和油麻地 · 查看更多 »

添華道

添華道(英文:Tim Wa Avenue),是香港島中環北的一條馬路,位於香港政府總部行政長官辦公室與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大廈之間,近夏慤道及龍和道。.

新!!: 金鐘和添華道 · 查看更多 »

添馬

添馬(英文:Tamar,中文前稱添馬艦)位於香港香港島中西區,金鐘北部。曾是英國海軍基地及船塢所在地,1990年代海軍基地遷往昂船洲後空置。2002年提出興建新政府總部大樓計劃,於2005年重新進行招標。2007年7月,政府正式挑選承建商金門和協興建築聯營提交的「門常開」設計概念,於2011年5月完成,最後於同年8月至12月逐步啟用。現時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及立法會綜合大樓所在地。 傳統上添馬(當時稱「添馬艦」)被認為是金鐘的海旁部分,而中環軍營則屬於中環區。自從添馬艦發展工程完成後,香港政府將「添馬艦」的中文名稱改為「添馬」,並作為地區名稱大量應用於該地建築物的地址及交通道路的路牌上。現今的「添馬」區是指愛丁堡廣場路至演藝路之間及其延伸到海邊的空間,南界為干諾道中和夏慤道。由於中環軍營原本就是添馬艦海軍基地的一部分,故也被認為屬於添馬區的一部分。.

新!!: 金鐘和添馬 · 查看更多 »

添馬公園

添馬公園(Tamar Park)是位於香港中西區添馬以「地常綠」為設計概念的一處佔地約17,000平方米的公園,佔有8成添馬艦的公共空間,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添馬公園由立法會道、添美道、夏慤道、添華道及龍和道包圍。政府總部、行政長官辦公室及立法會綜合大樓皆毗鄰添馬公園。.

新!!: 金鐘和添馬公園 · 查看更多 »

添馬艦 (香港)

#重定向 添馬.

新!!: 金鐘和添馬艦 (香港) · 查看更多 »

港鐵

港鐵(Mass Transit Railway,縮寫:MTR),原稱香港地鐵,自2007年12月2日與九廣鐵路合併後改名為港鐵為止,是香港最大的鐵路運輸系統,泛指能夠通過一張港鐵單程票通行的10條路綫,廣義上包括一條連接香港國際機場及香港市區的機場快綫、擁有12條路綫的輕鐵系統及昂坪360纜車系統,組織成為貫通香港島、九龍及新界,市區及多座新市鎮,總計93個鐵路站及68個輕鐵站、合共長230.9公里的鐵路網。同時,整個系統亦包括接駁巴士及城際客運服務。 綜合港鐵系統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簡稱港鐵公司)營運,於2007年12月2日由地鐵及九廣鐵路系統合併而成。其中第一條路綫東鐵綫始建於1906年,於1910年通車,是連接香港及廣東省主要的鐵路運輸;而以地下隧道為主的第二條路綫觀塘綫則於1979年通車,成為香港鐵路發展歷史的里程碑。 於2016年,港鐵累積載客量逾19億人次,當中輕鐵及巴士佔2億2千萬人次,機場快綫為1610萬人次,是全球最繁忙的鐵路系統之一。香港鐵路為國際地鐵聯盟的創會會員之一。而港鐵在香港專營公共交通工具市場整體佔有率不斷上升,由2013年的46.9%,增至2016年的48.4%,當中港鐵在過海交通工具市場的佔有率更達68.4%。.

新!!: 金鐘和港鐵 · 查看更多 »

海富中心

海富中心(Admiralty Centre)是位於香港金鐘夏愨道18號的一座多層大廈,由當時長江實業和前地鐵公司興建的商廈,於1980年落成啟用。.

新!!: 金鐘和海富中心 · 查看更多 »

海军基地

海軍基地(Naval Base)有兩種含義:一是泛指海軍的軍事基地;二是某些國家或地區(如蘇聯、中國大陸)的海軍艦隊下轄之建制單位。.

新!!: 金鐘和海军基地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国(Republic of Singapore;Republik Singapura;சிங்கப்பூர் குடியரச),通称新加坡,又稱為新嘉坡、星架坡、星--加坡、星洲、星島、星國、狮城、坡岛、猩咖波、石叻、叻埠、昭南等,是东南亚中南半岛南端的一个城邦岛国,它不只是一個城市,同時也是一個國家。该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扼守马六甲海峡最南端出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峡与西马来西亚相隔,并以新柔长堤與第二通道等這兩座橋梁相连於新马两岸之间。新加坡的国土除了新加坡本岛之外,还包括周围数岛,新加坡最大的外島為德光島。自新加坡独立以来,大规模的填海已经为新加坡增加了23%的面积,相等于130平方公里。 1819年,任职于英國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斯坦福·莱佛士与柔佛苏丹签订条约,获准在新加坡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经莱佛士的努力,逐渐发展成繁荣的轉口港。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新加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是大英帝国在东南亚最重要的戰略据点。1942年至1945年间,新加坡曾被日本占領三年半之久,其后回归英国管理,並從海峽殖民地獨立出來,1959年成立自治邦,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成為—個州,稱為新加坡州(簡稱星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并独立建国。 自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從一窮二白中,依靠着国际贸易和人力资本的操作,迅速转变成为富裕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同時憑藉著地理優勢,新加坡也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教育素質良好的國民也是亞洲政治和科學文化的紐帶,大多数的新加坡人都通晓至少两种语言,分别是英语以及自己的母语。新加坡是个多元文化种族的社會,也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所以主要由亞洲人組成的新加坡並非為單一民族國家,而是和一部分馬來人及印度人所組成的移民国家,其中漢人文化以福建移民為大宗。。在国内居住的居民有38%为永久居民、持有工作簽证的外籍劳工以及持有学生簽证的学生,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外劳比例分別为80%和50%。整個城市在绿化和保洁方面效果显著,故有花园城市之美称。.

新!!: 金鐘和新加坡 · 查看更多 »

旺角

旺角(Mong Kok)是位於香港九龍油尖旺區北部的地區,是香港著名的旅遊和購物區之一。旺角新舊樓宇林立;舊住宅樓宇地鋪多為商店或餐廳。以彌敦道為界,購物中心集中在東面,而西面則以傳統民生活動為主。區內交通十分發達,有巴士及港鐵(東鐵綫、荃灣綫和觀塘綫)直達,更有專線小巴通宵行駛。假日時彌敦道及西洋菜南街一帶經常水洩不通。 旺角的人口密度極高,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0,000人,現時其地積比率約4倍,新型摩天大廈、舊式唐樓、繁華街道與排檔縱橫交錯分佈,是世界一大都市景觀。.

新!!: 金鐘和旺角 · 查看更多 »

政府總部 (香港)

#重定向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 (建築物).

新!!: 金鐘和政府總部 (香港) · 查看更多 »

政府總部 (添馬艦)

#重定向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 (建築物).

新!!: 金鐘和政府總部 (添馬艦)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金钟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