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資治通鑒

指数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347 关系: 嚴光嚴遂嚴衍嚴耕望劉羲叟劉衛辰劉裕劉蕡劉恕劉攽历史十七史商榷十国卤城之战南北朝南燕 (十六國)南齐南朝南朝陈召平台灣史记史書司馬遷司马光后周后周世宗后唐后梁后汉书后晋吐突承璀吐谷浑吐蕃启民可汗大中之治天章阁太安 (后凉)姚崇姚兴孟子孫吳孫盛孔伋孙膑容斋随笔完颜璹宇文公諒安祿山宋书...宋神宗宋祁宋高宗宋英宗宋晞尚婢婢屈原岑仲勉崔祐甫崔模崇文院左传中华书局中國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断代史系列中華民國國寶三國志三国三民書局三朝北盟會編乐毅九品中正制庞涓五代十国建炎以來繫年要錄任希夷张仪张磊夫张良張彖开元徐乾學徐眾侯希逸侯景後漢北宋北周武帝北魏太武帝北朝國家圖書館 (中華民國)刘备刘宋刘羲仲刘据刘昞刘昫周威烈王周朝呂光呂祖謙呂才傅奕唐宣宗唐会要唐玄宗唐語林唐鑑唐武宗冊府元龜冉闵出師表商山四皓商鞅全祖望兩稅法元好问元丰元朝石渠寶笈石慶玄奘玉海王夫之王宰王安石王世充王皇后 (唐高宗)王玄志王讜王鳴盛王應麟王敦班彪班固祁山租庸調制秦緗業秘閣程垓突厥管锥编紀事本末體續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長編经济编年体羌族習鑿齒焦竑牛僧孺牛李党争独异志白话文白起芒松芒赞隋炀帝隋朝韦绚韓偓韓弘韓性韋昭度荀子荀悦華容道華嶠萧子显萧何萧贡顏之推顾炎武袁宏袁粲袁绍袁枚袁枢裴子野裘甫飛燕外傳馬元贄馬燧馬植马王堆汉墓马端临魚豢魏元忠魯仲連讀通鑑論诸葛亮谢玄鲁迅賈緯資治通鑑人物列表資治通鑑後編資治通鑑前編資治通鑑目錄資治通鑑補資治通鑑考異資治通鑒綱目賀拔延嗣贞观之治贾谊鸠摩罗什軍事黃巢之亂黃庭堅黃以周黄汝成龍圖閣龐元英龐勛辽太宗达头可汗錢穆錢鍾書范祖禹范純仁范缜范晔蜀汉胡三省胡克家赤壁之戰赵云赵昭仪资治通鉴音注開元天寶遺事薛訥薛昂葛洪钱徽钱谦益蒙文通邵博蔡珪蔣琬鄭元祐鄭眾 (宦官)鄭顥鄭樵金履祥金文蕭淑妃蕭方等长平之战苏秦苏轼苻坚集賢院通史通志通典通鑒舉要歷通鉴纪事本末耶律阿保机耶律鑄虞喜陳瓘陸贄陈垣陈宏谋陈寿陈群陈汉章柏楊柏楊版資治通鑑柳芳揚雄李吉甫李宗閔李密李密 (隋)李延寿李德裕李心傳李嗣源李紳李繁李绛李栻李業李正己李泌李悝李晟杨勇杨贵妃校對梁启超梁慬楊寬楊炎楊汝士權德輿欧阳修武德武则天歷史學歷年圖段文昌毕沅毛泽东汨罗江汪砢玉汉语汉武帝治平 (北宋)沈约沙缽略可汗洛阳市淮南市溫大雅朝代木牛流马朱之瑜朱熹朱温戰國策战争明史明皇杂录明通鑑春秋 (史書)昭雎新世界出版社新唐书新舊黨爭文献通考文苑英華文景之治日知錄政治慕容垂慕容廆慕容儁拓跋什翼犍曹魏曹操曾国藩晋书 扩展索引 (297 更多) »

嚴光

嚴光(生卒年不詳),又名遵,字子陵,东汉著名高士(隐士),生於西漢末年,會稽郡餘姚縣(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人。原姓莊,因避東漢明帝劉莊諱而改姓嚴。.

新!!: 資治通鑒和嚴光 · 查看更多 »

嚴遂

嚴遂,字仲子,戰國时代濮陽(今屬河南)人。韩国大臣,与宰相韩傀(字侠累)互相忌恨,遂命刺客聶政刺殺韩傀,亂中,韓哀侯也被殺。 Y Y.

新!!: 資治通鑒和嚴遂 · 查看更多 »

嚴衍

嚴衍,字永思,號午亭,別號拙道人,原籍嘉定(上海)馬陸,遷居桃浦。.

新!!: 資治通鑒和嚴衍 · 查看更多 »

嚴耕望

嚴耕望(),字歸田,安徽省桐城縣人。歷史學家,專治中國中古政治制度和歷史地理,以治學方法嚴謹聞名。.

新!!: 資治通鑒和嚴耕望 · 查看更多 »

劉羲叟

劉羲叟(),字仲更,澤州晉城人(今山西省晋城市),是一位北宋天文学家和大臣。 歐陽修在河東时认识了劉羲叟,非常赏识他的才智。試大理評事,權趙州軍事判官。 劉羲叟精算術,兼通《大衍》諸歷。及修唐史,令專修《律歷》、《天文》、《五行志》。尋為編修官,改秘書省著作佐郎。以母喪去,詔令家居編修。書成,擢崇文院檢討,未入謝,疽發背卒。 L劉 L.

新!!: 資治通鑒和劉羲叟 · 查看更多 »

劉衛辰

劉衛辰(),十六國時期匈奴支系鐵弗部首領,劉務桓之子,前任首領劉悉勿祈之弟,夏國建立者劉勃勃之父。.

新!!: 資治通鑒和劉衛辰 · 查看更多 »

劉裕

#重定向 宋武帝.

新!!: 資治通鑒和劉裕 · 查看更多 »

劉蕡

刘蕡(),字去华,唐朝幽州昌平县(今北京市昌平区)人。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通过朝庭组织的进士考试。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朝廷举行选拔官员的考试,刘蕡在试卷中激烈地批评当时宦官专权的现象,指责他们擅自废立皇帝,干预朝政,危害天下,劝皇帝诛灭他们。考官冯宿、贾餗、庞严等人贊嘆此文,但惧怕宦官的权势,不敢录取。此事在当时引起很大的反响,舆论普遍同情刘蕡,认为他道出了大家的心声,理应在考试中胜出。在同一次考试中被录取的李郃甚至向皇帝申请将授予自己的官职改授刘蕡,结果当然不了了之。《旧唐书》本传稱刘蕡:“好谈王霸大略,耿介嫉恶,言及世务,慨然有澄清之志。”后来,令狐楚、牛僧孺在地方执政时都征召他为幕僚,对他非常尊重。最终,刘蕡还是受到宦官的迫害,贬为柳州司户参军,在乡间劝农坠马身亡,客死他乡。天复二年(902年),追赠为左谏议大夫。 今刘蕡墓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郊西鵝鄉山頭村龍興屯田野中,2009年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新!!: 資治通鑒和劉蕡 · 查看更多 »

劉恕

劉恕(),字道原,一作道源,筠州高安(今江西高安)人。.

新!!: 資治通鑒和劉恕 · 查看更多 »

劉攽

劉攽(),字貢父(一作戇父,或贛父),號公非。樟樹市黃土崗鎮荻斜劉家人。北宋史學家,著有《彭城集》。《資治通鑑》副主編之一。 先世为彭城人,西晋末年,避胡兵乱,迁居江南,又迁庐陵。劉攽好谐谑,慶曆六年(1046年)贾黯榜進士。歷任汝州推官,至和二年乙未(1055年)調江阴县主簿,嘉祐二年丁酉(1057年)擔任庐州推官等。歷州縣官二十年,嘉祐八年癸卯(1063年),入京為國子監直講,遷館閣校勘。宋神宗熙寧初年同知太常禮院,以反對新法出知曹州。博覽群書,精於史學,助司馬光修《資治通鑑》,專治漢史部分。元丰八年(1085年),由衡州盐仓起知襄州,元祐初年召拜中書舍人。四年卒,年六十七。 劉攽精于诗学,錢鍾書稱許劉攽“也许在史学考古方面算得北宋最精博的人”,又認為刘攽的詩比他哥哥刘敞好,风格上是欧阳修的同调。.

新!!: 資治通鑒和劉攽 · 查看更多 »

历史

歷史(现代汉语词汇,古典文言文称之为史),指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記》、《汉书》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過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等。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過程,它是史学研究之對象;一般説來,关于历史的记述和闡釋,也称為历史。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新!!: 資治通鑒和历史 · 查看更多 »

十七史商榷

《十七史商榷》,共一百卷,清代王鳴盛(1722年-1797年)著。在清代與錢大昕《廿二史考異》、趙翼《廿二史劄記》齊名。.

新!!: 資治通鑒和十七史商榷 · 查看更多 »

十国

十国可以指:.

新!!: 資治通鑒和十国 · 查看更多 »

卤城之战

发生于建安十八年(213年)的卤城之战是东汉末年参凉州军事杨阜反抗军阀自称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马超的起事的一部分。此战由不满在冀城之围中从凉州刺史韦康手中强行夺取凉州的马超统治的团队发起。.

新!!: 資治通鑒和卤城之战 · 查看更多 »

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北朝始於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北中國北方開始,南朝始於420年劉宋建立開始;南北兩朝在589年隋灭陳為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劉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陳為止,上承兩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长时间对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与陈同时存在的西梁一般不算在内。;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由于军权转移,南朝皇族主要出身于寒門或庶族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1頁。。初期經濟逐渐恢复,但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军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梁在梁武帝在位期間國力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陳的陈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大跌,包括現在四川在內的西部大片原屬南梁領土被西魏佔領,南陳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国,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镇之乱和农民暴动之后造成实力大衰。北魏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军力強盛。最後藉由宇文泰开创的北周關隴集團,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齊。此時統一中國的天平已朝向北周傾斜。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發兵灭南陳統一中國。 北朝戰爭不斷、各阶级對立严重,而南朝經濟持續成長、局势比較穩定,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黃巾之亂和永嘉之乱后就开始南移,为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與先进的生產技術。江南的繁荣,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萬繩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一章〈南朝時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第266頁。。在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務實求治和無君論等觀點,在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開創出獨到的見解與理論。玄學、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其中佛教帶動石窟的發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雲岡石窟與龙门石窟名揚後世。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與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形態,第101頁。。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梁時出现了科舉制度的萌芽。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北朝胡人缺乏中原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採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六镇之乱、北齊的排漢運動《顏氏家訓》提到:「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中國文明史第四卷魏晉南北朝上冊》第一章政治發展大勢,第69頁。。在隋朝統一天下後,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新!!: 資治通鑒和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南燕 (十六國)

南燕()是中國南北朝時五胡十六国中,由鮮卑慕容部的慕容德所建立的國家,是慕容氏諸燕之一。国号燕。 慕容德原是後燕宗室--陽王。397年,當後燕君主慕容宝於參合陂之戰為北魏所敗之後,后燕被截成南北两部分。次年慕容德於滑台(今河南滑县)自稱燕王。公元400年迁广固(今山东青州西北)稱帝。南燕的国土,东到大海,南达泗上,西至巨野泽,北临黄河,共有十五个郡、八十二个县,约三十三万户,基本上就是原西晋的青州。统治范围包括今山东、河南、江苏各一部分。慕容德将南燕国土一分为五:青州,治所设在东莱(今山东莱州);幽州,治所设在发干(今山东沂水县西北);徐州,治所设在东莞(今山东莒县);兖州,治所设在梁父(今山东泰安南);并州,治所设在阴平(今江苏沭阳)。所以南燕官方在提到本国疆域时,常自称“五州之地”。 后主慕容超在位時,被東晋的劉裕擊敗,經歷兩代後滅國。 “南燕”之别称,始于当时人张诠所写《南燕书》(已佚),因相对于北燕位于南方故名。.

新!!: 資治通鑒和南燕 (十六國) · 查看更多 »

南齐

齊(479年-502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第二个朝代。为蕭道成所建。史称南齐(以与北朝的北齐相区别)或萧齐。 以齐为国号,源于谶纬之说。《谶书》云:“金刀利刃齐刈之”,意即“齐”将取代“宋”(因为南朝宋皇族为刘姓)。.

新!!: 資治通鑒和南齐 · 查看更多 »

南朝

南朝在漢字文化圈中一般指一個國家政權併立的南北朝時期代指位於南方的政權,可以指:.

新!!: 資治通鑒和南朝 · 查看更多 »

南朝陈

#重定向 陳 (南朝).

新!!: 資治通鑒和南朝陈 · 查看更多 »

召平

召平,又作邵平。秦末漢初之際,《史記》一書中共有三個同名的召平,有人疑為史家誤載。.

新!!: 資治通鑒和召平 · 查看更多 »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新!!: 資治通鑒和台灣 · 查看更多 »

史记

《史记》最早稱為《太史公書》,由西汉太史令(太史公)司马迁编写的历史书籍。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間共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是纪传体通史之祖。全书包括本纪 12 卷、世家 30 卷、列传 70 卷、表 10 卷、书 8 卷,共 130 篇(卷),52 万 6500 餘字。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消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中国六朝抄本,目前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是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本”《史记集解》(其中有十五卷为别版补配)及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三家注史记。 《太史公書》首创的纪传体撰史方法为後来历代“正史”所传承,与後来的《汉书》、《後汉书》、《三國志》合称“前四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对後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太史公書》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书》最初無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太史記》、《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新!!: 資治通鑒和史记 · 查看更多 »

史書

#重定向 历史书.

新!!: 資治通鑒和史書 · 查看更多 »

司馬遷

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山西河津)人(一说陝西韓城人),是中國西漢時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學家。司馬遷所撰写的《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首創的紀傳體撰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被後世尊称爲史遷,又因曾任太史令,故自稱太史公。.

新!!: 資治通鑒和司馬遷 · 查看更多 »

司马光

司馬光(),字君實,号迂叟。北宋文学家、史学家。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十月十八日,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九月一日,享壽66岁。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縣)人,世称涑水先生,身後稱司馬溫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新!!: 資治通鑒和司马光 · 查看更多 »

后周

后周()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最后一个朝代,它从951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灭后汉开国到960年北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被取代共经历了三个皇帝,9年。后周的首都是开封。 统治地区包括今河南、山东、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陕西中部、甘肃东部、湖北北部、以及安徽、江苏的长江以北地区。 郭威自称为周朝虢叔后裔,因此以「周」为国号,史称「后周」,以别于其他以周为国号的政权,又以郭威之姓,别称「郭周」。.

新!!: 資治通鑒和后周 · 查看更多 »

后周世宗

#重定向 周世宗.

新!!: 資治通鑒和后周世宗 · 查看更多 »

后唐

后唐(923年-937年)是中國五代時期的政權之一。923年,唐朝的赐姓宗室李存勖消灭後梁,聲稱重建唐朝。後為石敬瑭勾結契丹入侵而滅亡。後唐的建立至其亡國歷時十四年。史学家為了區別由李淵所建立的唐朝,因而稱之為後唐。在魏州(河北大名县西)称帝,国号为唐,不久迁都洛阳。 另外,雖然后唐統治者的祖源是沙陀族,但當時的後唐統治的是漢族地帶,後唐也被稱為「漢國」。.

新!!: 資治通鑒和后唐 · 查看更多 »

后梁

後梁(907年-923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皇朝。自907年梁太祖朱温篡唐称帝建國至923年11月19日梁末帝亡国于后唐,历时17年。因为皇帝为朱姓,为与南北朝时的南梁区别,故又称朱梁。.

新!!: 資治通鑒和后梁 · 查看更多 »

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在三國時代以前,人們將《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並舉,合稱「三史」,唐代以後漸以本書取代《東觀漢記》。本书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八志自司馬彪《续汉书》补入,亦被称为《续漢志》),记载了从王莽(6年)起至汉献帝(189年)的183年历史。.

新!!: 資治通鑒和后汉书 · 查看更多 »

后晋

后晋(936年-947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从后晋高祖石敬瑭936年灭后唐开国到契丹947年灭后晋一共经历了两个皇帝,總計12年。为与司马氏的晋朝相区别,又别称为石晋。.

新!!: 資治通鑒和后晋 · 查看更多 »

吐突承璀

吐突承璀,字仁貞,閩人。 以黄門直東宮、為掖廷局博士,唐憲宗即位,為內常侍,知內侍省事,深得寵信。元和初年,任左神策軍護軍中尉。元和四年(809年),討王承宗屢敗無功。自淮南還都,翰林学士李绛等要求嚴惩,宪宗不得已,貶為軍器使,仍得寵,党類甚眾。元和六年(811年),吐突承璀因宦官劉希光受賄被牽連,憲宗打算廢掉他:“此家奴耳,向以其驅使之久,故假以恩私;若有違犯,朕去之輕如一毛耳!”外放淮南(治今江苏扬州市)監軍。太子通事舍人李涉投状匦院上书,论说承璀无罪。谏议大夫、知匦事孔戣不予受理。李涉于光顺门前想进呈皇上,孔戣指斥其邪恶,贬李涉为硖州司仓。元和九年(814年),李绛罢相,召回吐突承璀。 史載元和六年十二月,太子李宁夭亡,元和七年(812年),議立储贰,吐突承璀欲以皇次子澧王李惲繼皇位,但因李恽生母身份低贱,改立皇三子遂王李恒为太子。但查八一一年,吐突承璀受刘希光贿事被发觉,出为淮南监军。此說有誤。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日,憲宗暴死,梁守謙、王守澄殺吐突承璀與澧王,擁立太子李恆。敬宗即位,中尉马存亮为承璀诏雪,便令其养子士晔遵礼予以收葬。.

新!!: 資治通鑒和吐突承璀 · 查看更多 »

吐谷浑

吐谷浑(--,中古漢語擬音:),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今青海)的一个古代国家。因其统治地区位于黄河以南,统治者又被封为“河南王”,因此被南朝称为河南国或河南,后不复见。公元663年被吐蕃征服,但其世袭王室汗族仍保留,与唐朝作战中成为吐蕃军队的重要来源,一部分东迁到唐朝,原部或者一直到公元9世纪才在今青海省境内消失。.

新!!: 資治通鑒和吐谷浑 · 查看更多 »

吐蕃

吐蕃(,拉薩話:,意为“大蕃”)是历史上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藏人政权,由松赞干布到朗達瑪延续两百多年。.

新!!: 資治通鑒和吐蕃 · 查看更多 »

启民可汗

启民可汗(古突厥語:𐰖𐰢𐰃𐰴𐰍𐰣,拉丁轉寫: Jаmï qaγan;),名染干,東突厥可汗。 生年没有记载。启民可汗染干是莫何可汗處羅侯之子,莫何可汗去世後,都蓝可汗雍虞閭立,而染干为突利可汗,居北方。 都蓝可汗娶后母为妻,即北周赵王宇文招之女,号千金公主,后改封大义公主。隋滅陳後,隋文帝以陳後主宮中屏風賜大義公主,「公主以其宗國之覆,心常不平,書屏風,為詩敘陳亡以自寄」,文帝知道後不悅,後來担心大义公主煽动都蓝可汗入侵,打算鏟除公主。此时突利可汗向隋请婚,文帝派裴矩对其使者说:“当杀大义公主者,方许婚。”突利劝告都蓝,后者便杀了公主。 597年,突利迎隋文帝宗女安义公主为妻。隋为了离间都蓝、突利,厚赐突利,都蓝果怒,于是与隋绝交,并联盟西突厥达头可汗合攻突利。599年突利兵败于塞下,與隋使长孙晟入塞,被隋封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意思是“意智健”,簡稱启民可汗,后避李世民諱称啟人),在朔州(今山西朔州)定居。因为都蓝的侵逼,突利迁居于黄河以南,夏、胜二州之间(今内蒙古河套南)。599年底,都蓝被部下刺杀。仁寿元年(601年),突厥达头可汗犯塞,败代州总管韩洪于恆安,隋派楊素等出击,突厥俟斤渡黄河袭扰黄河以南的启民可汗部落,掠走男女6000人、牲畜20余万头,杨素率轻骑追击转战60余里大败突厥,把突厥所掠走的男女、牲畜归还给启民可汗。603年漠北大亂,启民可汗被长孙晟安置在碛口(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北),許多部落歸附啟民,啟民便成为东突厥大可汗。 大业三年(607年),启民可汗南下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朝見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启民再往東都洛陽朝見煬帝,同年去世,其子咄吉繼位,是為始畢可汗。另有子啜罗可汗。啜罗可汗子右屯卫将军阿史那摸末,后者娶平夷县主。.

新!!: 資治通鑒和启民可汗 · 查看更多 »

大中之治

大中之治(846年-859年),是指唐朝的唐宣宗李忱在位时期的治世。 唐宣宗于即帝位后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所遺留下來的种种社会问题,对内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过分膨胀;打击不法权贵、外戚。在位期间宣宗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唐朝国勢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十分衰败的朝政呈現出「中兴」的小康局面。 对外,唐宣宗不断击败吐蕃、回鹘、党项、奚人,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河西地區:“克复河湟,拓疆三千里外。告成宗庙,雪耻二百年间。”使得大唐国势复振。因此,史上对唐宣宗评价极高:《册府元龟》:“宣宗自临驭,一之日权豪敛迹;二之日奸臣畏法;三之日阍寺慑气。繇是政刑不滥,贤能效用,百揆四岳,穆若清风,十馀年间颂声载路,而帝道皇猷始终无缺,虽汉之文景不过是也。”《唐鑑》:“百吏奉法,政治不扰,海内安靖几十五年。”《旧唐书‧宣宗本纪》:“当时以大中之政有贞观之风焉。”《资治通鉴》:“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清儒王夫之在《讀通鑑論》論“小说载宣宗之政,琅琅乎其言之,皆治象也,温公亟取之登之于策,若有余美焉。自知治者观之,则皆亡国之符也。”,評價與《舊唐書》和《資治通鑑》的大力稱頌,有天壤之別。詳細記載這一歷史事件的史籍有《東觀奏記》。.

新!!: 資治通鑒和大中之治 · 查看更多 »

天章阁

天章阁,宋代皇家閣名,始建於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次年(1021年)建成,取为“章于天之义”,名曰天章,座落会庆殿以西,龙图阁以北。仁宗即位,用以收藏真宗御書。 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置有待制,景祐四年(1037年)置有侍講。天章閣學士位次於龍圖閣學士,“用以加文學之士,備顧問與論議,以示尊寵”。 北宋名臣包拯曾任天章閣待制,大政治家司馬光曾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 Category:宋朝建築 Category:十三閣.

新!!: 資治通鑒和天章阁 · 查看更多 »

太安 (后凉)

太安,或作大安,(386年十月-389年二月)是十六国時期後涼政權後涼太祖呂光的年號,共計僅兩年餘。太安四年二月,呂光稱三河王,改元麟嘉。.

新!!: 資治通鑒和太安 (后凉) · 查看更多 »

姚崇

姚崇(),原名姚元崇,後名姚元之,因為要避唐玄宗的「開元」年號之諱,因此改名為姚崇,银青光禄大夫、嶲州都督、长沙郡公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姚懿第十子。 650年,生於陝州硤石(今河南三門峽東南),721年於長安去世,享壽71歲,谥号文贞。.

新!!: 資治通鑒和姚崇 · 查看更多 »

姚兴

文桓帝姚兴(),字子略,南安赤亭(今甘肅省隴西縣西)羌族人。十六国时期后秦皇帝,后秦武昭帝姚苌长子。姚興即位之初就俘殺了父親在位時面對的最強對手苻登,基本覆滅了前秦。後又出兵後涼,令其投降之餘亦令盤據秦涼一帶的政權如北涼、南涼及西秦等政權臣服,還率兵進攻東晉,一舉攻取洛陽等地,使統治疆域迅速擴大。不過隨後與北魏在柴壁之戰中卻大敗,面對新興的夏國亦不能有效對付,反屢遭侵擾;且國內出現兒子姚弼與太子姚泓爭位的事件,令後秦國勢漸弱。弘始十八年(416年),姚興病逝,諡文桓皇帝,庙号高祖,下葬偶陵。.

新!!: 資治通鑒和姚兴 · 查看更多 »

孟子

孟子()名轲,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東周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字號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曹魏、晉代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舆等三個不同的字號,字號可能是後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傳未記載而有許多的說法,其中又以《孟子世家谱》上所記載之生於周烈王四年(前372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較為多數學者所採用。 孟子之弟子萬章與其餘弟子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亞聖」之尊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新!!: 資治通鑒和孟子 · 查看更多 »

孫吳

吴(222年-280年5月1日,史称孙吴或东吴)是中国三国时期由孫策奠基、孙权建立的政权。孙权以其地古为吴国,且受封为“吴王”,定國號為“吳”。所统治地区古称江东,因此又称为“东吴”,以皇室姓孙,又名“孙吴”。 在三国之中,东吴水軍最強,佔領扬州與荊州大部地區及交州全境。东吴亦是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于280年亡于西晋。.

新!!: 資治通鑒和孫吳 · 查看更多 »

孫盛

孫盛(),字安國。晉代太原中都(今山西省平遥县西北)人。史學家。 祖父孫楚為馮翊郡太守,父孫恂曾任颍川郡太守,在郡遇賊被殺。孫盛十歲時隨族人避亂於江左。官至秘書監,加給事中。博學多聞,與殷浩擅名一時,《晉書》本傳稱:「篤學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釋卷。」撰有《魏氏春秋》、《晉陽秋》等。 Category:晉朝歷史學家 Category:东晋中央官员 S S盛.

新!!: 資治通鑒和孫盛 · 查看更多 »

孔伋

孔伋(),字子思,戰國初期鲁國人,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有「述聖」之稱,為孔子的孙子,孔鯉的兒子,曾受業於曾子。出仕於魯穆公,傳說四書之一的《中庸》是他所作,但此說難以證實。而他所著的《子思子》一書已佚。 孟子曾就學於其弟子或門下學者。又,《荀子・非十二子》將子思、孟子二人歸為一類,指其思孟五行說「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故後世又以「思孟」並稱二人,其學派稱為思孟學派。.

新!!: 資治通鑒和孔伋 · 查看更多 »

孙膑

孙膑,生卒年不详,活躍於战国中期(前4世紀)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孙膑原名不详,因受过膑刑故稱孙膑。 孙膑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菏泽市鄄城县北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齐国的霸业。明末清初有以孙膑、庞涓生平为原型的历史小说《孙庞斗志演义》,使孙庞斗智的故事广为流传。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新!!: 資治通鑒和孙膑 · 查看更多 »

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是南宋洪迈著的笔记,和北宋沈括《梦溪笔谈》齐名,《梦溪笔谈》以科学技术见长,《容斋随笔》则长于史料和考据,被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必读之书。淳熙十四年八月,此書受到宋孝宗親自讚賞。 洪迈在《容斋随笔》卷首开宗明义:“余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先后,无复全次,故目之曰随笔。”.

新!!: 資治通鑒和容斋随笔 · 查看更多 »

完颜璹

完颜璹(),本名寿孙,字仲实,一字子瑜,号樗轩老人。是金朝诗人。 金世宗之孙,越王完颜永功之子。生于金大定十二年,潜心学问,“日以讲诵吟咏为事,时时潜与士大夫唱酬”,“家所藏法书名画,几与中祕等”。元好问说他“于书无所不读,而以《资治通鉴》为专门,驰骋上下千有三百馀年之事,其善恶、是非、得失、成败,道之如目前,穿贯他书,考证同异,虽老于史学者不加详也”,与蔡珪、萧贡并称《通鉴》名家。卒于天兴元年,终年六十一岁。累封密国公,有诗词名《如庵小稿》。.

新!!: 資治通鑒和完颜璹 · 查看更多 »

宇文公諒

宇文公谅,字子贞,湖州歸安(今浙江吳興)人。 其先成都人。父輩徙居吳興,早年在嘉兴一富户家中教书,半夜有一婦人敲他的門,被他叱回。隔天就離開。平常閑居時,雖獨處暗室,必正衣冠端坐。有寫日記習慣,白天做事,晚上全部記錄下來。元統元年(1333年)進士,授徽州路同知、婺源州事。改同知余姚州事。以病辭歸。再召为国子监丞、江浙提学,官至嶺南廉訪司僉事。有《折桂集》、《观光集》、《辟水集》、《越中行稿》等,皆佚。.

新!!: 資治通鑒和宇文公諒 · 查看更多 »

安祿山

安祿山(),本姓康《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上,名軋犖山,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人。母阿史德氏《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父为昭武九姓的粟特人,母为突厥巫師,信仰祆教荣新江《安禄山的种族与宗教信仰》,《第三届中国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臺北,1997。安祿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亂的主要發動人之一,并建立燕政权,年号聖武。.

新!!: 資治通鑒和安祿山 · 查看更多 »

宋书

《宋書》,二十四史之一,由南朝梁沈约等人所著。沈约在齊武帝永明五年(487)奉詔撰《宋書》,寫成本紀10篇、列傳60篇、志30篇,共一百篇。记事始于宋武帝永初元年(420),下迄宋顺帝升明三年(479),记载了南朝刘宋政权60年的史事。他根据宋的何承天、山谦之、苏宝生、徐爰的《宋书》,进行增删、订补工作,将宋末十几年的史迹加以补充,撰寫中大量抄錄了徐爰的宋書,因此七十篇的人物傳記以一年的飛快速度完成。《宋书》保存了很多的史料,包括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参考价值很高。沈约在《宋书》各志中的叙述,经常溯及到魏晋时期,这完全可以弥补《三国志》等书的缺陷,同時因為志才是沈約親自創作的部分(人物傳記多抄前人徐爰之宋書),所以志的價值最高。《宋书》的志有八类,包括《律历志》、《礼志》、《乐志》、《天文志》、《符瑞志》、《五行志》、《州郡志》、《百官志》,号称《宋书》八书,份量占全书的一半。《宋书》志的部分上溯先秦,魏、晋尤为详尽,记载了不少诏诰、奏疏和古代乐曲、歌词等珍贵资料。余嘉錫稱贊《宋書》志是“史家之良規”。 後人據相關史料補作《宋書》的志表,清人萬斯同《歷代史表》中有〈宋諸王世表〉、〈宋方鎮年表〉、〈宋將相大臣年表〉各1卷,羅振玉補宋書《宗室世系表》1卷,盛大力《宋書補表》4卷,郝懿行補宋書《刑法志》《食貨志》各1卷。近人聶崇岐有《補宋書藝文志》1卷。.

新!!: 資治通鑒和宋书 · 查看更多 »

宋神宗

宋神宗赵顼(),本名趙仲鍼,宋英宗长子,北宋第六代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在位。神宗是宋朝皇帝中,少數有意振興國家的皇帝,不過卻是有心無力。.

新!!: 資治通鑒和宋神宗 · 查看更多 »

宋祁

宋祁(),字子京,安陆(今属湖北)人,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中國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与其兄宋庠诗文齐名,时呼“小宋”、“大宋”,合稱“二宋”。著有《宋景文公集》。.

新!!: 資治通鑒和宋祁 · 查看更多 »

宋高宗

宋高宗趙構(),字德基,中國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第一代皇帝(1127年6月12日-1162年7月24日在位),在位35年。北宋皇帝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之弟;曾獲封為「康王」。 在位初期因為眼見金朝強勢,為了保持江山,起用主戰派李綱、岳飛等等。但恐懼將领权力过大,為了強化中央集權,採取求和政策,終於1141年(紹興十一年)達成紹興和議,重用主和派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並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雖然宋高宗之稱臣決策導致南宋偏安之局面,卻成功鞏固了南宋在中國南方的統治,並與金朝形成南北對峙之局面。.

新!!: 資治通鑒和宋高宗 · 查看更多 »

宋英宗

宋英宗趙曙(),原名趙宗實,是濮王赵允让之子,过继给宋仁宗为嗣,是北宋第五代皇帝,1063年5月1日—1067年1月25日在位。.

新!!: 資治通鑒和宋英宗 · 查看更多 »

宋晞

宋晞(),浙江省麗水縣人,臺灣史學家。宋氏畢業於國立浙江大學史地系,曾獲浙大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韓國建國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新!!: 資治通鑒和宋晞 · 查看更多 »

尚婢婢

尚婢婢是一名9世纪吐蕃末期鄯州节度使。本姓没卢,名赞心牙,羊同人,被赞普可黎可足征召为官。842年,吐蕃赞普朗达玛被佛教僧人所杀,时任洛门川讨击使的论恐热,西征讨伐篡位的云丹,大败宰相尚思罗的八万大军,成为青藏高原上最有实力的势力,自称宰相。鄯州(今青海乐都)节度使尚婢婢不服论恐热,843年,论恐热以大军二十万攻击尚婢婢,却被尚婢婢的四万军队击败,几乎全军覆没。844年,论恐热再攻鄯州,还是大败。849年,屯军河源军(今青海西宁)的尚婢婢轻敌,败于论恐热,兵驱甘州(今甘肃张掖)。论恐热和尚婢婢会战二十四年,866年十月,论恐热被尚婢婢部将拓跋怀光所杀。.

新!!: 資治通鑒和尚婢婢 · 查看更多 »

屈原

屈原(約前340年-约前278年6月6日),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楚国人(今湖北秭归)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其自作词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其先祖屈瑕受楚武王封于屈地,因以屈为氏,名平。屈,昭,景为楚国大姓,官拜左徒,左徒多以贵族近臣任之,左徒任务有四 “议国事”、“出号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民间广泛流传楚南公的谶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说三姓是屈昭景三姓,一说是楚还有三口人也要反秦。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且有楚國第一詩人的美称,任三闾大夫,常于楚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上官大夫与屈原共定宪法,嫉妒屈原进谗言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楚怀王)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主张楚国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 楚怀王十六年(前313年),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忧虑齐、楚两国已经缔结了合纵联盟,张仪前往楚国游说楚怀王,许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以换取楚齐断交宣战。屈原与陈轸力劝无果。前312年,楚怀王发现被骗,出兵秦国蓝田一战大败,楚军亡八万人,遂于齐国复合。前311年,张仪再使楚国,贿赂靳尚和郑袖。屈原再坚决反对,被流放与汉北地区,楚齐再断交宣战。秦国攻取召陵,楚三战皆败。楚怀王二十八年(前301年),秦与韩赵卫共攻楚重丘而去;楚怀王二十九年(前300年)秦复攻楚,斩楚军2万;楚怀王三十年(前299年),秦复伐楚,取八城。楚怀王十分害怕并希望和平,秦昭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会面,楚怀王俩儿子楚顷襄王和子兰鼓动怀王赴秦之约。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楚怀王不听昭睢、屈原劝告,结果被秦国扣留于武关,楚人立(郑袖之子)太子横为楚顷襄王。楚顷襄王元年(前299年)秦大破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 楚顷襄王三年(前296年)怀王在秦国病逝,秦国把遗体送还楚国,虽然楚怀王反复抛弃屈原,但屈原仍然纪念思念楚怀王。 楚顷襄王六年(前293年)楚顷襄王谋划再与秦国讲和。屈原斥责楚顷襄王和子兰,楚顷襄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被驱除出郢都,被流放于更偏远的江南地区。历时十八年。然而,正是因为流放,使得屈原广泛地接触了底层的人民群众,也接触了丰富生动的楚国民间文化,留下来留下千古不朽绝唱《离骚》。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武安君白起率军攻破了楚国都郢都,楚顷襄王被迫迁都。屈原虽日夜思念郢都,却因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祖国而十分痛苦和悲伤从行至长江边,作《怀沙》一赋。怀抱一石,投入汨罗江而死。 早在春秋时期,粽子便已成为端午的应节食物,后人感念这些英雄,赋予了这些古老的习俗-----吃粽子,划龙舟,喝雄黃酒以纪念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的意义。.

新!!: 資治通鑒和屈原 · 查看更多 »

岑仲勉

岑仲勉(),名铭恕,字仲勉,原名汝懋,生于广东顺德桂洲乡人里村,历史学家。.

新!!: 資治通鑒和岑仲勉 · 查看更多 »

崔祐甫

崔祐甫(),字贻孙,京兆长安人,祖籍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出自博陵崔氏的博陵第二房。 崔沔之子。生于开元九年(721年),性格刚烈,进士出身,调寿安尉。歷官起居舍人,累迁中书舍人。官河南少尹。與宰相常衮不和,後來常袞貶為河南少尹,以崔祐甫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獨孤及是至交。卒于德宗建中元年(780年)。.

新!!: 資治通鑒和崔祐甫 · 查看更多 »

崔模

崔模可以指:.

新!!: 資治通鑒和崔模 · 查看更多 »

崇文院

崇文院,原名“三館”(昭文館、史館、集賢院),宋代儲藏圖書之所。 崇文院為後梁始創,唐代沿襲。北宋在汴京(今開封)設立昭文館、史館、集賢院,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正式賜名為崇文院。院內東部為昭文書庫;南部為集賢書庫;西部為史館書庫。昭文、集賢和史館四庫合稱“崇文六庫”,史館書庫再細分為經、史、子、集四庫。共藏正副本圖書8萬多卷,放置於雕花木書架上。《玉海》稱崇文院藏書「侖奐壯麗,甲於內庭」。後來又取珍善藏本別建秘閣,分設“內藏西庫”。崇文院藏書經常外借,丟失情形十分嚴重,宋真宗說:「近聞圖書之府,甚不整齊;假借之餘,散失尤多。」大臣朱昂曰:「院中四部書為朝廷所借者,凡四百六十卷。」。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崇文院大火,損失嚴重。仁宗景祐年間,王堯臣、張觀、宋祁等奉詔編撰《崇文總目》,費時二十五年乃成,著錄四部圖書凡30669卷。.

新!!: 資治通鑒和崇文院 · 查看更多 »

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漢族先民所著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十三經中篇幅最長,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內傳》,《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傳》合称“春秋三传”。.

新!!: 資治通鑒和左传 · 查看更多 »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是一間整理出版中国古籍的专业出版社,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於1912年1月1日成立,1949年8月後,分成三個部分:中國大陸、香港、臺灣,而中国大陆的中华书局又分成三个部分:北京中华书局、上海辞书出版社和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即原中华书局印刷所)。.

新!!: 資治通鑒和中华书局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資治通鑒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图书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简称国图,旧称北京图书馆。.

新!!: 資治通鑒和中国国家图书馆 · 查看更多 »

中国断代史系列

中国断代史系列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断代史系列专著,该套书始编于20世纪50年代,系列书籍涵盖了自中国史前文化至清朝,被称为“断代体裁的完璧之作,跨越世纪的历史巨著”。.

新!!: 資治通鑒和中国断代史系列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國寶

中華民國國寶,這是指由中華民國文化資產(古物類)中央主管機關即行政院文化部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就國立古物保管機關(構)所列冊或由直轄市、縣(市)政府審查登錄之私有及地方政府機關(構)保管之各時代、各族群經人為加工具有文化意義之藝術作品、生活及儀禮器物及圖書文獻等,擇其價值較高者,審查指定並辦理公告,依珍貴稀有價值定為「國寶」級之古物。.

新!!: 資治通鑒和中華民國國寶 · 查看更多 »

三國志

《三國志》是由西晋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陳壽曾任職於蜀漢,蜀漢滅亡之後,被徵入洛陽,在西晉也擔任了著作郎的職務。《三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漢無史,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

新!!: 資治通鑒和三國志 · 查看更多 »

三国

三國(狹義220年-280年,廣義184年、190年、208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一段三個國家並立的時期。一般認為是從建安元年起算。三國是指曹魏、蜀漢及孫吳。東漢末年戰爭不斷,使得人口急劇下降,經濟嚴重損害,因此三國皆重視經濟發展,加上戰爭帶來的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許多進步。 東漢末期,漢廷因黃巾之亂、北宫伯玉之乱、黑山军起义、王芬谋废灵帝、张举张纯叛乱、外戚宦官火拼等一系列事件而动荡不安。184年漢靈帝時期,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爆发黃巾之亂。為鎮壓黃巾,一方面放權到州牧、太守,一方面縱容地主組織私人武裝,對抗黃巾。董卓亂政並與關東諸勢力對抗後遷都長安,使得朝廷威信喪失,地方长官演变为独立军阀割據混戰。其中曹操擁護逃回洛陽的漢獻帝,遷都許。他擊敗多股勢力,最後在200年的官渡之戰擊敗北方最大勢力袁紹,大致掌控中國北方。曹操以優勢兵力南征荊州,但在208年冬天的赤壁之戰被孫權和劉備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漢獻帝禪讓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滅亡,正式進入三國時期。隔年以益州為主的劉備也以漢室宗親的身份稱帝,國號續為「漢」,史稱蜀漢。劉備與孫權在赤壁之戰後積極拓展勢力,為了荊州問題多次發生糾紛與戰爭,最後劉備在夷陵之戰戰敗,孫權獲得整個荊州南部。劉備病死後,輔佐其子劉禪的諸葛亮於同年再與孫權恢復同盟。據有揚州、荊州及交州等地的孫權遲至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鄒紀萬(1990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一節〈三國鼎立〉,第6頁-第21頁。。此後三國局勢主要為蜀吳同盟對抗曹魏,各國疆域變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漸漸的被司馬氏掌控。263年司馬昭為建立軍功準備篡位,出兵伐蜀,蜀漢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曹魏亡。西晉最後於280年發起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世常常追思當時風雲人物。陳壽所著、裴松之作注的《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成為研究三國歷史的重點書籍。而羅貫中結合歷史、民間故事,撰寫的《三國演義》章回小說,成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豐富的內涵深入人心。.

新!!: 資治通鑒和三国 · 查看更多 »

三民書局

三民書局(英語:San Min Book),是一家總部位於臺灣的出版社與書店,由劉振強、柯君欽、范守仁等三人集資創立於1953年,宗旨為「傳播學術思想,延續文化發展」,早期出版法政(法律類及政治類)大學用書、《三民文庫》、《古籍今注新譯叢書》、《大辭典》,後亦出版字典及兒童、青少年讀物,轉型成為綜合型出版機構。.

新!!: 資治通鑒和三民書局 · 查看更多 »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二百五十卷,南宋徐夢莘編,採編年體例,《四庫全書》入史部紀事本末類。 徐夢莘(1126年-1207年),江西清江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大部份時間在家著述,《三朝北盟會編》成書於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上帙政宣25卷、中帙靖康75卷、下帙炎興150卷。記載自政和七年(1117年)海上之盟,迄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完顏亮伐宋,共計四十六年宋金關係的史料。三朝是指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三朝,該書成書於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史料收羅廣泛,凡詔敕、制誥、書疏、奏議、記傳、行實、碑誌、文集、雜著等,悉取盡收,按年、月、日標示事目,加以編排,徵引的文獻達二百多種。 全書的重點在於靖康之難,有七十多卷的篇幅只寫一年又四月個的史事。又編《北盟集補》50卷,中、下二帙各25卷,惜已失傳。《三朝北盟會編》對於記述的異同、存疑者,不加論斷,以備史家去取,雖然“所記金人事跡,往往傳聞失實,不盡可憑;又當時臣僚削奏,亦多誇張無據之詞。梦莘概录全文,均未能持择。”,但保存當時南北文獻風聞之詞,首尾完備,南宋編年史中惟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足以勝之。 另外,“蒙古”一詞,據屠寄《蒙兀兒史記》稱,始于李志常《長春真人西遊記》,但失考。目前最早記載“蒙古”一詞的是《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四十三引無名氏《煬王江上錄》:“正隆三年二月下詔,小龍虎大王兵五萬,守鎮蒙古。”.

新!!: 資治通鑒和三朝北盟會編 · 查看更多 »

乐毅

乐毅(生卒年不詳),燕國的著名軍事家,輔佐燕昭王;曾攻下齐国70余城,封昌国君,後被赵国封望诸君。是東周戰國時期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新!!: 資治通鑒和乐毅 · 查看更多 »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的官员选拔制度,用于代替始于汉武帝时期的察举制。東漢延康元年(220年)曹魏建立前夕,由吏部尚书陳群提出。该制度在隋文帝时期由科举制度取代。《三国志·魏志·陈群传》:“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中略)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

新!!: 資治通鑒和九品中正制 · 查看更多 »

庞涓

涓,活躍於戰國中期(前4世紀)军事家,魏將,孙庞鬥智故事的主角之一,曾為魏國將軍,因妒賢,迫害同學孙膑,斬其足,黥其顏,孙膑逃至齊國。前354年在桂陵之戰被孙膑俘虜,透過調停後釋放。但前342年馬陵之戰敗於孫臏,陣亡。.

新!!: 資治通鑒和庞涓 · 查看更多 »

五代十国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統一中國本土為止。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末藩鎮割據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續。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其中位在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藩鎮國家即五代,有些還是沙陀族所建立。五代雖然实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个中國本土,只是藩鎮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其中十個國齡較長、國力較強的統稱為十國。本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况,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重武輕文。中國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國南侵的機會,遼朝得以建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河西和交趾地區逐渐离心,交趾(越南)最终脱离中国独立。 從唐朝滅亡至北宋建立半個多世紀期間,中原地區依次出現梁、唐、晉、漢與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907年梁王朱溫篡唐建立後梁,这是五代十國的开始。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勗滅后梁,建國後唐。後唐之后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後唐歷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发生內亂後,被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不久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时后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府稱帝建立後漢,收復中原。後漢樞密使郭威篡后汉建後周,後周世宗柴荣苦心經營,使后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不幸病亡。後周随后被殿前司都點檢趙匡胤所篡,五代結束。 十國方面,江南以吳國最強,而後被齊王李昪篡位,建國南唐,其次有吳越與閩國等。湖廣则被荊南、楚國與南漢等占据。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曾被後周所敗。蜀地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北漢是惟一在北方的十國,是後漢劉氏後裔所建。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其他中原諸國及地區,最後於979年統一中國本土地區,十國結束。 五代十國大體上延續唐朝后期的政治體制,但是以「使」名官者很多。其中五代的變化很多,官職廢置不常,主要設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財政的三司與主管軍事的樞密院,這個制度後由宋朝繼承。十國雖然其中一些政权臣服於五代,但是其政治架構大致上与五代等同。由於地方節度使不受管制,時常背叛中央,所以朝廷紛紛加強禁軍軍力以壓制地方實力派。為了抵制五代以来的武人干政现象,宋朝采取強幹弱枝政策。外交方面,唐朝時胡漢融合,外族陸續入住中國四周。唐朝崩潰進入五代十國後,出現一些外族國家,如沙陀建立五代後唐、後晉與後漢等。契丹先建立契丹國,南下滅後晉後建立遼朝。其他還有党項的定難軍,於北宋時建國西夏。這些都对宋朝的國際局勢造成深遠影響。 由于北方戰亂、外族入侵與天災不斷,南方十國在人口、經濟、文化與科技方面皆勝於北方五代。這也是華南經濟再度勝過華北的時刻,此後这一局面再也沒有逆轉。十國為擴展經濟,重視興修水利與經濟作物,发展貿易業、茶葉、紡織,錢塘江海塘也是在這個時期興建。由於關中經濟崩潰,五代大多定都于隋唐大運河的樞紐開封,都城的因素與燕雲十六州被外族統治影響宋朝的軍事與經濟。文化方面,本時期是詞發展的關鍵時期,禪宗也在本時期進入全興期。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經》,保存許多儒學經典。繪畫方面,不論南方北方都有獨到之處。.

新!!: 資治通鑒和五代十国 · 查看更多 »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原名《高宗系年要錄》,凡二百卷,南宋李心傳著。 李心傳三十歲進士不第,遂絕意於仕途,專心從事史學研究。李心傳以《高宗日曆》、《中興會要》等史書為基礎,又參考各類官書,以及一百多種私家記載、文集、傳記、行狀、碑銘等史料,進行詳細的考訂,仿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體例,編成此書。所谓“中兴”,是指徽钦二帝为金人掠走后,赵构建立南宋。《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記述了建炎元年(1127)至紹興三十二年(1162)共三十六年的史事,宋高宗一代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有大量史料記載,如秦檜陷害岳飛之事,此書記載甚詳。宝祐初曾刻之扬州。後來的《宋史》和《續資治通鑑》等作品,多以此書為參考。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原書已失佚,今本是清人編《四庫全書》時,再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可與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互為補充。.

新!!: 資治通鑒和建炎以來繫年要錄 · 查看更多 »

任希夷

任希夷(),字伯起,号斯庵。 其先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任伯雨曾孙。淳熙二年(1175年)進士,調浦城簿、蕭山丞。開禧初年爲太常寺主簿。嘉定四年(1211年),以宗正丞兼太子舍人。累遷禮部尚書兼給事中。嘉定十二年,簽書樞密院事,嘉定十三年,兼參知政事。嘉定十四年,出知福州。卒年未详。卒謚宣獻。有《斯庵集》,已佚。.

新!!: 資治通鑒和任希夷 · 查看更多 »

张仪

張儀(-前310年),魏國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提倡連橫,即秦國聯合其他諸侯國中的幾個,然後對抗其他的諸侯國,多次破壞了六國的合縱,為秦惠文王重用,卒於魏國。.

新!!: 資治通鑒和张仪 · 查看更多 »

张磊夫

张磊夫(Richard Rafe Champion de Crespigny,),澳洲汉学家、历史学家。专长是汉朝历史、地理及文学。他对汉代和三国时代的史料的英译和史学史所做出的贡献备受国际公认;他本人也被视为这领域的先驱级人物。.

新!!: 資治通鑒和张磊夫 · 查看更多 »

张良

张良,字子房,封为留侯,谥号文成,颍川城父(今河南许昌)人,生于新郑。出身戰國韓國門閥,祖父張開地與父親張平,作了五任韓王的相國,即所謂五世相韓,韓國被秦朝滅亡後,曾暗殺秦始皇失敗,後成為汉高祖劉邦的谋臣,是汉朝的開國元勳之一,与萧何、韩信同为漢初三傑。.

新!!: 資治通鑒和张良 · 查看更多 »

張彖

张彖,陝西人,唐朝官员。 天寶十一年(752年),有人勸他去投靠楊國忠,見了他“富贵立可至”。他卻說:“君辈倚杨右相如泰山,吾以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君辈得无失所持乎?”不久中進士,释褐授华阴尉,勤于政事,卻受到太守令尹的打壓。张彖嘆曰:“大丈夫有凌霄盖世之志,而拘于下位,若立身于矮屋中。使人抬头不得。”後隱居嵩山。於史無考。.

新!!: 資治通鑒和張彖 · 查看更多 »

开元

开元(713年十二月—741年十二月)为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29年。开元意思是开辟新纪元。开元年间,唐朝国力處於最强盛的時期,史称开元盛世。.

新!!: 資治通鑒和开元 · 查看更多 »

徐乾學

徐乾學(),字原一,號健庵,江南崑山縣人。清初政治人物、学者,官至刑部尚書。著名學者顧炎武的外甥。.

新!!: 資治通鑒和徐乾學 · 查看更多 »

徐眾

徐眾 ,東晉時期人物。咸康中為黃門郎,建元初進侍中。撰有《三國評》或稱其為《三國志評》(《隋書經籍志》稱其為《三國志評》,《舊唐書》與《新唐書》則為《三國評》),裴松之作三國志注引用其文獻時稱其為《三國評》,徐眾本人詳情無可考。.

新!!: 資治通鑒和徐眾 · 查看更多 »

侯希逸

侯希逸(),营州(在今辽宁省朝阳市)人,唐朝另一著名将领李正己的表兄。 自幼習武,長七尺,勇猛有力,原為安祿山部將,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侯希逸當時是平盧節度使徐歸道的裨將,不願反叛唐朝,遂與安東都護王玄志襲殺徐歸道,歸順朝廷。乾元元年,平盧節度使王玄志病死,部將李懷玉殺王玄志之子,推侯希逸為節度使,朝廷委曲求全,勉強同意。侯希逸見平戶難守,且行且戰,集结在山东,攻陷青州。寶應元年(762年)五月,以功封平盧、淄青二鎮節度使,統領青、淄(治今山東淄川)、齊(治今山東濟南市)、沂(治山東臨沂)、密(治今山東諸誠)、海(治今江蘇連雲港西南海州区)之州,有治蹟。 唐代宗大歷十一年九月,任檢校尚書右僕射、上柱國,受封淮陽郡王。遂漸驕恣,怠於政事,晚年好佛,大建佛事,軍民苦之。永泰元年(765年),侯希逸外出打獵,與巫者夜宿於城外,軍士閉門不納,推舉兵馬使李懷玉為帥,希逸只好奔歸長安,唐朝任命李怀玉为平卢、淄青节度使。建中二年(781年),迁司空,未及正式拜官,侯希逸病死。.

新!!: 資治通鑒和侯希逸 · 查看更多 »

侯景

侯景(),字萬景,朔方人(或說是雁門人),鲜卑化羯人,父親侯標,祖父乙羽周,南北朝侯景之亂的主角。.

新!!: 資治通鑒和侯景 · 查看更多 »

後漢

後漢()是五代十國的第四個朝代,同时也是最后一个由沙陀人建立的中原王朝。亦称刘汉。後漢承自後晉,根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後晉的「金」德之後是「水」德,因此後漢以「水」為王朝德運。.

新!!: 資治通鑒和後漢 · 查看更多 »

北宋

北宋(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是中国宋朝的一个時期,自趙匡胤發動陈桥兵變強迫后周末帝禅让(960年)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北宋于次年灭亡,共历9帝,167年。后以应天府為首都建南宋,与北宋合称“两宋”。北宋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为别于南宋而史称北宋。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後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宋朝以「火」為五行德運,並取紅色為王朝正色。 北宋的最大统治区域包括东、南到海,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与辽相交;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与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与青藏高原、大理国交界,以广西与越南交界。北宋是面積最少的中原统一皇朝,亦無法統治河西走廊及燕雲十六州。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三千二百五十万增至大观四年(1110年)的一亿一千二百七十五万。.

新!!: 資治通鑒和北宋 · 查看更多 »

北周武帝

#重定向 周武帝.

新!!: 資治通鑒和北周武帝 · 查看更多 »

北魏太武帝

#重定向 魏太武帝.

新!!: 資治通鑒和北魏太武帝 · 查看更多 »

北朝

北朝在漢字文化圈中一般指一個國家政權併立的南北朝時期代指位於北方的政權,可以指:.

新!!: 資治通鑒和北朝 · 查看更多 »

國家圖書館 (中華民國)

國家圖書館,簡稱國圖,舊稱國立中央圖書館(簡稱中圖),是中華民國的國家圖書資訊機構,也是中華民國三所國立圖書館之一(國家圖書館、國立臺灣圖書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隸屬於教育部;该館為臺灣唯一一所「國家圖書館」等級的圖書資訊機構,不同於其他兩間國立圖書館為公共圖書館。總館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經行政院裁定將於臺南市新營區設立南部分館暨聯合典藏中心。另設有3處典藏專業領域資料的中心於臺北市。 身為中華民國政府指定的法定送存機構,國家圖書館收藏各種類型的出版品與文獻資料,尤以漢學文獻最具特色。該館亦為中華民國各圖書館的最高輔導機關,其附設的「中華民國國際標準書號中心」為臺灣的國際標準書號(ISBN)管理單位,獲配的冠碼為957及986。.

新!!: 資治通鑒和國家圖書館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刘备

漢昭烈帝劉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三國時代蜀漢開國皇帝,諡號昭烈皇帝,三國志、華陽國志等稱為先主,繼其帝位的劉禪則被稱為「後主」,資治通鑑稱劉備父子為漢主。.

新!!: 資治通鑒和刘备 · 查看更多 »

刘宋

宋(420年-479年)史稱劉宋或稱南宋(跟其他南朝政權,南齊、南梁及南陳看齊)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版圖最大的朝代,當時所謂「七分天下,而有其四」。439年,北魏統一中国北方後,與劉宋形成南北對峙。劉宋强盛时,其统治地区北以秦岭、黄河与北魏相邻,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云南,南至越南中部横山、林邑一带。.

新!!: 資治通鑒和刘宋 · 查看更多 »

刘羲仲

劉羲仲,字壯輿,號漫浪翁,宋代江南西路南康人(今江西南康),專修史學,善於校對,著有《通鑑問疑》。父親為劉恕。 羲仲以史學聞名當時,時與蘇東坡交遊,議論史學,指出歐陽修《新五代史》誤謬等處,東坡屢屢稱是。東坡甚迷《三國志》,他自己對陳壽的筆法有些不滿。有次東坡與王安石聊天時,曾推薦劉恕編寫三國史書,於是東坡又要羲仲繼編三國史書。羲仲以東坡才高,反而要其自作。 蔡京賞識羲仲,舉薦他到汴京擔任宣教郎、編修。羲仲為人清正,赴都後不欲阿附,亦不拜見高官,官場均以為簡慢。後不為蔡京所喜,去職還家。卒於廬山。.

新!!: 資治通鑒和刘羲仲 · 查看更多 »

刘据

劉據(),西汉原皇太子,汉武帝嫡长子,在巫蛊之祸中被奸臣迫害,被诬告之谋反后舉兵反抗,兵敗逃亡,後來自殺。武帝知道太子冤情後,悔恨不已。劉據之孫劉詢後來登上帝位,是為漢宣帝。.

新!!: 資治通鑒和刘据 · 查看更多 »

刘昞

刘昞,東漢明帝的第八子,生母不详。 東漢永平十五年(72年),刘昞封为常山王。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徙为淮阳王,以汝南之新安、西华益淮阳国。章和元年七月十七(87年9月2日),刘昞去世,谥号顷,子刘侧嗣位。.

新!!: 資治通鑒和刘昞 · 查看更多 »

刘昫

刘昫(),中國五代时涿州归义(今属河北)人,后晋政治家。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后晋时,官至司空、平章事。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年)招撰《唐书》(《旧唐书》)200--。实为赵莹诸人所作。 Category:五代十國歷史學家 Category:五代十国政治人物 Category:保定人 Xu.

新!!: 資治通鑒和刘昫 · 查看更多 »

周,在中國历史上可以指:.

新!!: 資治通鑒和周 · 查看更多 »

周威烈王

周威烈王(),'''姬'''姓,名午,為周考王之子,中国东周第二十代国王。 周考王十五年,崩,周威烈王即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封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為韓侯、趙侯、魏侯,這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三家分晉標誌著春秋時代的結束,緊接著是戰國時代的來臨,本年也是司馬光《資治通鑑》記載的起點,司馬光還為三家分晉一事發表長篇的感言。二十四年(前402年),病死。葬今河南省洛阳市。其子驕繼位。.

新!!: 資治通鑒和周威烈王 · 查看更多 »

周朝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王朝,也是最後一個完全施行封建制度的世襲王朝,分為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從周武王滅殷商建國並定都镐京(宗周)起,至周幽王亡國止,是中華文明的全盛時期之一。該時期的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皆深刻地影響着後世(2007年):《西周史與西周文明》〈引言〉,第1頁。。東周都城為洛邑(今河南洛陽),其時代又可分為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與戰國時期(前476年-前221年)。前256年秦昭襄王廢黜周赧王,東周亡。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各國,建秦朝(2007年):《春秋史與春秋文明》〈引言〉,第1頁。(2007年):《戰國史與戰國文明》〈引言〉,第1頁。。 周人崛起於周原,在鞏固國力後於武王伐紂滅商朝建立西周。三監之亂的危機,於周公東征後平定,並且藉由大量分封諸侯來穩定東土。西周國力於成康之治時達到顛峰,在昭穆時期持平。共懿孝夷時期國勢漸衰,最後發生國人暴動與共和行政。宣王中興只是西周的迴光返照,宣王後期周室混亂,最後於周幽王發生犬戎之禍,西周亡。東周時,平王東遷使周室核心以成周為主,周室與諸侯作戰失敗使「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已經一去不返。春秋時期的尊王攘夷運動產生出春秋五霸等霸主。到戰國時期以下克上事件不斷,戰國七雄彼此合縱連橫。周室最後被秦國廢除,七雄最後也由秦所統一。 周朝的中央權力為王權,周王是周室的最高權力者,也是諸周族的宗主。由上至下縱切為君臣關係的封建制度,由尖至錐的橫切為血源關係的宗法制度,再以禮樂制度與井田制鞏固整個尖錐,維繫周王與諸侯國、官員、國人、野人的關係。春秋中葉後禮樂崩壞,典章制度逐漸瓦解。思想逐漸走向諸子百家。 周朝是以周族為代表和主體的華夏族語周邊諸族交往、融合的重要時期。自西周實行分封制後,中原華夏族文化同四周的方國文化相互交流與融合,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地區性文化。周朝從文字產生到春秋中葉,書面文學逐漸形成,古代散文由句而篇,由簡而繁的過程。詩經中的作品顯示四言詩日漸成熟。西周青銅器具有樸素、寫實的風格,聞名的有《毛公鼎》、《宗周鐘》、《散氏盤》、《大盂鼎》、《大克鼎》與《虢季子白盤》等等。.

新!!: 資治通鑒和周朝 · 查看更多 »

呂光

涼懿武帝呂光(),字世明,略陽(今甘肅天水)氐人,前秦太尉呂婆樓之子。十六國時期後涼建立者。呂光初為前秦將領,屢立戰功,前秦天王苻堅就派了他出兵西域。呂光降服西域,但當時前秦因淝水之戰戰敗而國亂,回軍時為涼州刺史梁熙所阻,呂光消滅了梁熙而入主涼州,遂在當地建立政權。.

新!!: 資治通鑒和呂光 · 查看更多 »

呂祖謙

吕祖谦(),字伯恭,寿州(今安徽凤台)人,因呂姓郡望東萊,世稱東萊先生,為南宋哲學家、教育家。.

新!!: 資治通鑒和呂祖謙 · 查看更多 »

呂才

呂才(),唐初哲学家,博州清平(今山東聊城高唐县清平镇)人。.

新!!: 資治通鑒和呂才 · 查看更多 »

傅奕

傅奕(),相州鄴(今河南安陽)人,一生經歷北周、隋、唐三朝。唐朝初期,傅奕是研究天文與曆法的學者,在當官之前曾做過道士,亦是一位激烈的排佛論者。唐高祖時,官至太史令,力反佛教。.

新!!: 資治通鑒和傅奕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唐朝.

新!!: 資治通鑒和唐 · 查看更多 »

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唐朝第19代皇帝(846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初名怡,登基之前封為光王,在位13年。唐宪宗李纯十三子,母鄭宮人,元和五年(810年)六月廿二日生於大明宫,是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的叔叔。.

新!!: 資治通鑒和唐宣宗 · 查看更多 »

唐会要

《唐会要》,北宋王溥撰,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会要。 《唐會要》乃續蘇冕《唐九朝會要》與崔鉉、楊紹復等撰《續會要》而作,专门记录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政制沿革,自「帝號」始,以「四夷」終,共分514事目;细琐史事不能定目者,则錄於杂录,附于各条之后。此書与《通典》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于唐代制度记载更为详备。文中又载苏冕驳议,义例该备,足资考证,“于唐代沿革损益之制,极其详核”。 《舊唐書》有大量的史料,如〈音樂志〉、〈天文志〉,皆來自《唐九朝會要》與《續會要》;有時《唐會要》記載有誤,《舊唐書》也跟著照搬照抄。而且《唐会要》保存了《新唐书》、《旧唐书》未载的史实,由於《大唐起居注》、《大唐實錄》、《唐九朝會要》與《續會要》均亡佚,部分內容多靠此書保存。 《唐會要》原本在流传过程中残缺,今本根据清代乾隆時期整理本重印,全书100卷、514目,在不少條目下有“雜錄”;由于不分门,查阅不便,另有张忱石《唐会要人名索引》可供查考。.

新!!: 資治通鑒和唐会要 · 查看更多 »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阳,唐朝第九代皇帝(712年-756年在位);在位44年,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宋代避聖祖趙玄朗讳,清代避諱康熙帝「玄燁」,皆称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性格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儀表雄伟俊丽。 唐隆元年(710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之变,诛韦皇后,擁立睿宗李旦,並掌握朝政與京師實際兵權。公元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是為玄宗,隨即發動先天之變,赐死可能爭奪大位的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玄宗在位44年間,前30年開元之治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由於怠政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導致了後來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出奔四川,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自立為帝,即肅宗,尊玄宗为太上皇。762年病逝,葬于泰陵。.

新!!: 資治通鑒和唐玄宗 · 查看更多 »

唐語林

唐語林,北宋王讜小说作品,凡八卷。.

新!!: 資治通鑒和唐語林 · 查看更多 »

唐鑑

方佐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資治通鑒和唐鑑 · 查看更多 »

唐武宗

唐武宗李瀍()(),临死前12天改名“炎”,唐穆宗的第五子和事实上的第九子,母韦贵妃。他是唐朝的第18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在位时间是840年至846年,在位6年,享年31岁。.

新!!: 資治通鑒和唐武宗 · 查看更多 »

冊府元龜

《冊府元龜》為中国宋代四部类書之一,初名《歷代君臣事蹟》,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廿二日,下詔王欽若、楊億修歷代君臣事迹,前後八年,至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八月十三日書成。有宋刻本傳世,但已非完帙。冊府是古代皇帝藏書冊之府庫,元龜即龜鑑的意思。.

新!!: 資治通鑒和冊府元龜 · 查看更多 »

冉闵

冉闵(),有文献记为“染闵”,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人(今河南安阳市内黄县西北),出生于兰陵郡(今山东枣庄和山东临沂交界的地方)以善战著称,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君主石虎的养孙,冉魏的君主。冉闵因屠胡行为受到汉民族主义者追捧为民族救星,但也因为极端民族政策招致批评。.

新!!: 資治通鑒和冉闵 · 查看更多 »

出師表

《出師表》分為《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兩篇,是三國時期蜀汉丞相諸葛亮兩次北伐(227年與228年)曹魏前,上呈給後主劉禪的奏章。.

新!!: 資治通鑒和出師表 · 查看更多 »

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簡稱“四皓”,秦末隱士東園公、夏黃公、綺里季、甪里四人,因避秦亂世而隱居商山,采芝充飢,四人年皆八十多歲,鬚眉皓白,世稱為商山四皓、南山四皓。.

新!!: 資治通鑒和商山四皓 · 查看更多 »

商鞅

商鞅(),中國戰國時代政治家、统帅,法家法派代表人物。衞國國君的後裔,姬姓,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早年学习法家、兵家、杂家思想,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秦孝公在秦国国内颁布求贤令后由魏入秦,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的户籍、法律、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军收复了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部分失地。但商鞅在变法改革过程中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打击旧贵族,招致極大的怨恨,商鞅本人也遭到旧贵族势力的报复,最终身亡。 商鞅及其变法对法家学派有着深远的影响,法家学派后人將商鞅的言行與思想及其后学著作汇编成《商君書》。司馬遷著《史記》時,为商鞅單獨立《商君列傳》。此外,现代学者马非百著《秦集史》、王蘧常著《秦史》時,都將商鞅和其門客尸佼合立於《公孙鞅传》。.

新!!: 資治通鑒和商鞅 · 查看更多 »

全祖望

全祖望()字紹衣,號謝山,學者稱謝山先生。清朝史學家、文學家。浙江鄞縣人。.

新!!: 資治通鑒和全祖望 · 查看更多 »

兩稅法

兩稅法是唐德宗時代宰相楊炎所創之稅法。由徵收穀物、布匹等實物為主的租庸調法,改為徵收金錢為主,一年兩次徵稅(秋季及夏季徵稅),是為兩稅法。因為武周末年均田制頹萎,唐初的租庸調法早已不適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開始實行兩稅法。.

新!!: 資治通鑒和兩稅法 · 查看更多 »

元好问

元好问()在郝經撰寫的《遺山先生墓銘》開頭提到「歲丁巳秋九月四日,遺山先生卒于獲鹿寓舍。」由這可知元好問的去世時間為丁巳年舊曆九月初四。另外,根據丁巳條目中所換算的公元年份,只有1197年和1257年比較靠近其生存時代。依替劉景玄撰其墓誌銘此事,發生於元光二年(1223年),故可確認其卒年於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世稱遺山先生。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著作有《中州集》、《南冠录》、《壬辰杂编》、《續夷堅志》等等。.

新!!: 資治通鑒和元好问 · 查看更多 »

元丰

元丰可以指:.

新!!: 資治通鑒和元丰 · 查看更多 »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新!!: 資治通鑒和元朝 · 查看更多 »

石渠寶笈

《石渠寶笈》,記載清代內府收藏的歷代珍貴的書法和繪畫名蹟的專書,分為初編、續編、三編。清代皇帝與太后篤信佛教與道教,藏品眾多,内府所藏宗教类書畫著錄則編入《秘殿珠林》。 中國歷代的內府書畫收藏,籤軸繁複。宋徽宗曾敕編《宣和畫譜》,為官修繪畫著錄的重要典籍。清朝皇帝將書畫名蹟分別庋藏於亁清宮、養心殿、重華宮、御書房。乾隆時在三希堂、攸芋齋、翠雲館、漱芳齋、靜怡軒、三友軒等處所,亦皆有書畫藏品登錄。康熙朝敕編的《佩文齋書畫譜》對《秘殿珠林》和《石渠寶笈》的編纂,具有啟發和影響。清高宗在長達六十年執政期間,二度命官員編纂《秘殿珠林》與《石渠寶笈》,乾隆九年(1744年)二月(1743年)开始编撰《石渠寶笈》,初编成书於乾隆十年(1745年),共44卷,参与编修者有張照、梁詩正、勵宗萬、張若靄、莊有恭、裘曰修、陳邦彦、觀保、董邦达等。 续编工作與《秘殿珠林》的續編同時進行,编纂工作始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正月,成书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40册,编修者有王杰、董誥、彭元瑞、金士松、沈初、玉寶瑚、圖禮、吳省蘭、阮元、那彦成等十人。 三编與《秘殿珠林》的三編同時進行,编纂工作始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二月,成书於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28函,参与编修者为英和、吳其彦、黄钺、姚文田、張鱗、顧皋、朱方增、吳信中、龍汝言、沈維鐈、胡敬等十一人。 前後共耗時74年,朝廷命人缮写成「朱丝栏抄本」,深藏於宫中。 《石渠寶笈》與《秘殿珠林》幾乎是同時進行編撰工作,故合称《石渠宝笈·秘殿珠林》。 1918年上海涵芬樓曾出版《石渠寶笈》初、續兩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69年影印出版《石渠宝笈》三编,1971年影印出版《石渠宝笈》初、續兩編。2004年元月深圳雅昌艺术网出版《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汇编》12册。.

新!!: 資治通鑒和石渠寶笈 · 查看更多 »

石慶

石慶(),是西汉大臣。西汉时河内郡温县(今属河南)人,居茂陵。封牧丘侯,谥恬。.

新!!: 資治通鑒和石慶 · 查看更多 »

玄奘

奘()。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人,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譯經師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識宗创始人,師承那蘭陀寺的戒賢大師,並靠雙腳行遍古老印度。他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游记》中心人物唐三藏(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師是中國四大翻譯家之一,其弟子將其口述之《大唐西域記》,書寫為書,呈給唐朝之唐太宗。.

新!!: 資治通鑒和玄奘 · 查看更多 »

玉海

《玉海》是中國南宋王應麟編写的一部類書,有200卷。.

新!!: 資治通鑒和玉海 · 查看更多 »

王夫之

王夫之(,即万历四十七年-康熙三十一年),字而农,号薑斋、又号夕堂,或署一瓢道人、双髻外史,晚年隐居于形状如顽石的石船山,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船山先生。湖广衡阳县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明末清初大儒。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新!!: 資治通鑒和王夫之 · 查看更多 »

王宰

王宰可以是下列意思:.

新!!: 資治通鑒和王宰 · 查看更多 »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由于被封为荆国公,后人常称他为“王荆公”。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实官至司空、尚书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镇南军节度使。他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傅,谥曰文,享年66岁。 王安石文思敏捷,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除在文学的造诣,王安石对传统的经学也有研究,创立了在当时具有卓越影响力的学派——荆公新学,他的思想对宋明之季的经学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当时也获得了很多关注。尽管王安石主要修习儒家学说,他秉持实务的主义,从周礼、荀子、韩非子和商鞅等其他经籍、论著中吸取经验,后世学界多因此结合王安石所主持的熙宁变法而认为王安石传承于法家。除此之外,王安石对道教、佛教也有了解,并留有多篇著述。欧阳修曾作诗“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称赞王安石。 王安石现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文集存世,其内包含了他一生所作文章、诗词。王安石著名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及《洪范传》等著述都被载录于其中。 王安石既在文学方面获得了全世界的认知,也在政治一途有所建树,对宋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庆历二年考中进士,先后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为官,这二十年中他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生活,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直至熙宁年间担任宰相后发动改革,史称“熙宁变法”或“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变法改革。王安石的基本思想根植于不盲从一定的权威、不信奉一成不变的教条,进行改革时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以及正确的技术与计算。希望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熙宁变法引起了朝廷内部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激烈冲突,史称“新旧党争”,最终在各种原因的阻隔下王安石所实施的变法基本失败。此次变法在历史上多被评价为立意良善但王安石本人能力不足而失敗,宋史学家漆侠提出变法无论其成功或失败的地方都值得垂鉴后世。.

新!!: 資治通鑒和王安石 · 查看更多 »

王世充

王世充(),字行滿,隋朝末年群雄之一,官居太尉、相国,封郑王。隋皇泰二年(619年),王世充在东都洛阳接受杨侗的禅让,自稱「大鄭皇帝」。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敗於李世民,被唐朝貶謫巴蜀,遇仇而死。.

新!!: 資治通鑒和王世充 · 查看更多 »

王皇后 (唐高宗)

王皇后(),名不详,籍贯并州祁县。唐高宗第一任皇后,後來因武則天被立為皇后而被廢,最後也為武則天所殺。.

新!!: 資治通鑒和王皇后 (唐高宗) · 查看更多 »

王玄志

王玄志(?-759年),唐朝人。 早年為安东副大都护,累官安东都护。安史之乱时,安禄山以徐歸道为平卢(遼寧省朝陽市)节度使,王玄志將他杀死,並派使节向朝廷报告。乾元元年(758年),诏授玄志為平卢节度使。乾元元年(759年),王玄志去世,朝廷派宦官前往慰問安撫將士,裨将高句麗(朝鮮)人李懷玉杀玄志之子,而推親戚侯希逸為节度使。朝廷承認侯希逸為節度副使。 W.

新!!: 資治通鑒和王玄志 · 查看更多 »

王讜

王讜,字正甫,生卒年不詳,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宋代筆記小說家。 王彭之子,宰相呂大防之婿,宋徽宗崇寧、大觀(1102-1110年)年間人,曾入蘇軾門下,元祐四年(1089年)任国子监丞,官至少府監丞,著有《唐語林》八卷。 W.

新!!: 資治通鑒和王讜 · 查看更多 »

王鳴盛

王鳴盛(),字鳳喈,號禮堂、西庄,晚號西沚居士。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人,清代官員。 早年求學詩於長洲沈德潛,後又從於惠棟問經義。精研經學、史學、小學、目錄學等,乾隆十九年(1754年)榜眼,歷任翰林院編修。在出任福建乡试主考官途中纳一小妾,被御史罗典彈劾,左遷光祿寺卿,後辭官不仕。鳴盛堅持反對孔子的“春秋筆法”,對他所認為的前人對於歷史的扭曲之處,如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朱熹的通鉴纲目》,皆以史實予以駁斥。他主張:「經以明道,以求道者不必空執義理求之也。但當正文字,辨音讀,釋訓詁,通傳注,則義理自見,而道在其中矣」。李慈铭赞其“议论淹通,多足决古之疑”,著有《十七史商榷》。 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與錢大昕的《二十二史考異》,趙翼的《廿二史劄記》合稱“清代史學三大名著”。.

新!!: 資治通鑒和王鳴盛 · 查看更多 »

王應麟

王應麟(),字伯厚,號深寧,慶元府鄞縣县城(今属宁波市海曙区)人,南宋末年的政治人物和經史學者以及文字學家。.

新!!: 資治通鑒和王應麟 · 查看更多 »

王敦

王敦(),字處仲,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人。为東晋丞相王導的堂兄。王敦出身琅琊王氏,曾與王導一同協助司馬睿建立東晉政權,成為當時權臣,但一直有奪權之心,最後亦因而發動政變,史稱王敦之亂。後來病逝,享年五十九歲。.

新!!: 資治通鑒和王敦 · 查看更多 »

班彪

班彪(),字叔皮,东汉史学家。祖父班况,汉成帝时为越骑校尉。父班稚,汉哀帝时为广平太守。姑母班婕妤是汉成帝嫔妃。班彪是班固、班超和班昭的父亲。 班彪出生于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的一个儒学家庭。西汉末逃避兵乱投窦融麾下。班彪劝窦融服侍汉光武帝建立东汉有功,被封徐县令。但此后不久因病退职。班彪补充《史记》,作《史记后传》65篇,为班固《前汉书》打定了基础。 《后汉书》中有《班彪列传》。 B班 B班 B班 B.

新!!: 資治通鑒和班彪 · 查看更多 »

班固

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人,东汉史学家班彪之子,东汉历史学家,《汉书》的作者。.

新!!: 資治通鑒和班固 · 查看更多 »

祁山

祁山可指:.

新!!: 資治通鑒和祁山 · 查看更多 »

租庸調制

租庸调制,唐朝一度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穀物、布疋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租庸调定须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破坏,租庸调法则失败,武周后由于人口增加,又不断土地兼併,公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男丁所得土地不足,又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使农民无力负担,大多逃亡。安史之乱后,朝廷负担遽增。唐德宗年间,改行杨炎的两税法,以征收银钱为主。.

新!!: 資治通鑒和租庸調制 · 查看更多 »

可以指:.

新!!: 資治通鑒和秦 · 查看更多 »

秦緗業

緗業(),字應華,號淡如,江蘇無錫人。 秦瀛之子。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副貢,充史館謄錄,官至浙江鹽運使。辭官後主持杭州東城書舍,修《杭州府志》。同治三年,在上海得「御筆圖」,吩付黃埠墩僧舍保管。光緒年間,倡導成立消寒吟社。緗業善書畫,有《虹橋老屋遺稿》九卷,又著有《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另有未刊著作《微雲庵詞錄》、《虹橋老屋詞》等。.

新!!: 資治通鑒和秦緗業 · 查看更多 »

秘閣

閣,是中國宮廷藏書之處,自晉、南朝宋至隋、唐,皆設有秘閣藏書,宋沿唐制設三館,改弘文館為昭文館。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新建昭文館、集賢院、史館等三館收藏圖籍,總名為崇文院,通稱閣職。端拱元年(988年)又於崇文院中堂設秘閣,選三館善本圖書及書畫等入藏,藏書最為完備。淳化元年(990年)擴建秘閣,於淳化三年(992年)建成,宋太宗御題匾額“秘閣”,設直秘閣、秘閣校理等官管理秘閣事務。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下诏向全国征集三馆所少图书,献一卷,给千钱,献三百卷以上给出身。又令三馆抄写二套,一套放置禁中龙图阁,一置后苑之太清楼。后宮中失火,延燒到崇文院與秘閣,其中藏書多有焚燬。于是出禁中本,重新校勘、校理,恢復秘閣藏书,至仁宗時,秘閣归属秘书省管理,藏書已達15785卷。 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命翰林學士張觀、李淑、宋祁等校定整理三館與秘閣藏書,去蕪存菁、刊其訛舛,編成書目,賜名「崇文總目」,歷七年至慶曆元年七月成書,慶曆元年(1041年)十二月,翰林學士王堯臣、王洙、歐陽脩等上「新崇文總目」六十卷,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家書目(已殘缺)。宋朝崇文三館和秘閣曾多次失火,補缺端靠「崇文總目」。據江辟疆「目錄學研究」統計,宋代官修藏書目錄達15種左右,遠勝於其他朝代。徽宗時因三館書多遺缺,募員繕寫一式三份,一份藏於宣和殿,一份藏於太清樓,一份藏於秘閣。靖康之變時,金兵攻陷汴梁(今開封),宣和館閣藏書與二帝皆被劫送北都。康王赵构南渡在临安即位后,下诏搜求各地藏书,重建秘阁。.

新!!: 資治通鑒和秘閣 · 查看更多 »

程垓

程垓,字正伯,号书舟。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程之才之孫。淳熙十三年(1186年)曾游临安。绍熙三年(1192)杨万里荐以应贤良方正科,沒有成功。作品多寫男女艷情,接近柳永的風格。有《书舟词》。 祖父程之才是蘇東坡的表哥,故程垓是蘇东坡的孫輩,杨慎《词品》卻誤認為東坡的中表,為誤。.

新!!: 資治通鑒和程垓 · 查看更多 »

突厥

突厥(Türk;维吾尔语:تۈرك / Türk;Turkic),是生活在欧亚大陆,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群体,狭义的突厥人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那部分古突厥人(即以阿史那部落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广义上的突厥人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在中国史书中亦指由古突厥人建立的政权。.

新!!: 資治通鑒和突厥 · 查看更多 »

管锥编

《管锥编》是钱锺书在 1960 和 70 年代写作的古文笔记,对《周易》、《毛诗》、《左传》、《史记》、《太平广记》、《老子》、《列子》、《焦氏易林》、《楚辞》以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古代典籍,采用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方法,进行了详尽的缜密的考疏。其中以《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二种耗力最巨,占全书近半篇幅。1978 年 1 月又记,尚有论《全唐文》等书五种,因“多病意倦”尚未成编,“聊为异日之券。”書中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萬種著作中的數萬條書證,兼及大量的社會科學、人文學科。《管錐編》正式出版於 1979 年 9 月,由北京的中華書局印行。.

新!!: 資治通鑒和管锥编 · 查看更多 »

紀事本末體

紀事本末體,史書的體例之一,與紀傳體、編年體三足而立。 南宋史家袁樞讀《資治通鑑》,因分事立目,共記二百三十九事,另附錄六十六事,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鈔輯成書《通鑑紀事本末》,次年刻板印行。開創「紀事本末體」之先河,不久章沖即仿袁樞之法撰寫《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後來還有明朝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元史紀事本末》,張鑑《西夏紀事本末》。清朝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李有棠《遼史紀事本末》、《金史紀事本末》,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等。章學誠評價為:「文省於紀傳,事豁於編年。」。梁啟超說:「蓋紀傳體以人為主,編年體以年為主,而紀事本末體以事為主。夫欲求史跡之原因結果以為鑒往知來之用,非以事為主不可。」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最著者有魏默深源之《圣武记》、王壬秋闿运之《湘军志》等。 …… 要之壬秋此书文采可观,其内容则反不如王定安《湘军记》之翔实也。”另外,王韬撰有外國的纪事本末体史书《普法战纪》,书中用“逸史氏王韬曰”闡述战争爆发的原因,说:“法为欧洲强国,虽壤土不广,而勇悍好战,争地争城,素为列邦所摄。”。1912年郭孝成編有《中国革命纪事本末》。钱穆指出,纪事本末体从史体是一个创造,但《通鉴纪事本末》却不很好:“第一题是因《通鉴》开始就是东周天子承认三晋为诸侯,温公认为一大事,故纪事本末亦以此开始。但下面好多战国史极重要,而他都阙了。不知三家分晋乃所以开出此下战国之新局,而历史重要处是在演变到战国史之后。他书不详讲战国,接下就是秦并六国了,则不免把全部战国史都忽略了。有了一个头,有了一个尾,中间的身段不见了。秦併六国后,才有秦始皇统一政府,此中国史上从古未有的统一政府究做了些什么事,他也不列专题,却接着便是《豪杰亡秦》。又是有了一头,有了一尾,没有中段。把该重视的放轻,把可轻视的放重。这是一大颠倒。秦始皇怎样灭六国,陈胜、吴广、项羽、沛公怎样亡秦,这些都该是次要的事。秦始皇做了皇帝以后,他在政治上做了些什么事,好的、坏的,大该详列。如像焚书坑儒这许多事,他书中并非没有,但归在《豪杰亡秦》一题目之内。我们读此书,便会给他书中所定题目引起了我们一个不正确的历史观,把历史真看成一部相斫书。”.

新!!: 資治通鑒和紀事本末體 · 查看更多 »

續資治通鑑

《续资治通鑑》二百二十卷,清毕沅撰。《续资治通鑑》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共四百一十一年,成書二二〇卷,展示了宋、辽、金、元四朝兴衰治乱的历史,其中北宋部分较為精確(一百八十二卷),元代部分较為简略(三十八卷)。.

新!!: 資治通鑒和續資治通鑑 · 查看更多 »

續資治通鑑長編

《續資治通鑑長編》,共九百八十卷,南宋李焘編撰,費時約40年。 《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起自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960年),迄於宋欽宗趙桓靖康二年(1127年),記北宋九朝168年史事。.

新!!: 資治通鑒和續資治通鑑長編 · 查看更多 »

经济

經濟是指一定範圍(國家、區域、等)內,組織一切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活動與關係的系統之總稱。另一涵意是隐藏的不平等的欲望交换,經世濟民是和諧的分配不平等化。而研究經濟問題、探討經濟發展規律、解釋經濟現象成因的社會科學即稱為經濟學。.

新!!: 資治通鑒和经济 · 查看更多 »

编年体

编年体是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顺序,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以编年体纪录的历史称为编年史。比较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有:中國的《春秋》、《竹書紀年》、《左傳》、《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明通鑑》等,以及日本的正史六國史,《日本書紀》、《續日本紀》、《日本後紀》、《續日本後紀》、《日本文德天皇實錄》、《日本三代實錄》等,越南的正史《欽定越史通鑑綱目》等。而《史记》等中国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则是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述的。 劉知幾《史通》曾說:“至於賢士貞女,高才俊德,事當沖要者,必盱衡而備言,在沉冥者,不枉道而詳說。如絳縣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晉卿而獲記,或以對齊君而見錄,其有賢如柳惠、仁若顏回,終不得彰其名氏、顯其言行。故論其細也,則纖芥無遺,語其粗也,則丘山是棄。此其所以為短也。” 其他地區類似形式的歷史書則稱為年代記,编年体也是年代記的一種。以下列舉各地主要的編年體史書。.

新!!: 資治通鑒和编年体 · 查看更多 »

羌族

羌族,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是古羌人的後裔之ㄧ,自称尔玛。“羌”是他称,源於其以羊为图腾,是中国西南的一个少数民族,总人口30万。有口语,文字失落。羌族至今仍保留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生活文化与信仰,信奉自己的天神“阿爸”,也兼信别神,多神崇拜,也有很多人信仰藏传佛教。.

新!!: 資治通鑒和羌族 · 查看更多 »

習鑿齒

習鑿齒(),字彥威。襄陽(今湖北襄陽)人。東晉史學家。.

新!!: 資治通鑒和習鑿齒 · 查看更多 »

焦竑

竑(),字弱侯,號澹園,又號漪園,世稱澹園或漪園先生、焦太史。明代南京人。 生於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年),自幼刻苦向學,博极群书。十六岁选为京兆学生员,二十五岁,中举。神宗萬曆十七年(1589年)會試北京,得中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二十二年(1594),擔任太子讲官。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任鄉试主考官,将落榜之徐光启提拔第一。由於個性梗介疏直,得罪不少政要。後來被曹大咸、楊廷蘭等彈劾,貶為福寧州同知。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赴福建福寧州任,一年後移官太僕寺丞,辭官,歸家不出。 焦竑与李贽過從甚密,“笃信卓吾之学”。他与李贽“相率而为狂禅,贽至于诋孔子,而竑亦至崇扬墨,与孟子为难”。焦竑善寫古文,家中藏書豐富,又喜著書。著有《國朝獻徵錄》、《焦氏藏書目》二卷、《澹園集》、《老子翼》、《莊子翼》、《楞嚴經精解評林》、《楞伽經精解評林》、《圓覺經精解評林》及《法華經精解評林》等。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去世。.

新!!: 資治通鑒和焦竑 · 查看更多 »

牛僧孺

牛僧孺(),字思黯,隴西人。是唐朝著名大臣,牛李黨爭的牛派領袖,領導科舉新秀進士對抗士族李派。 一般認為牛僧孺是古典小說《玄怪錄》的作者。.

新!!: 資治通鑒和牛僧孺 · 查看更多 »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808年 - 846年) ,是唐末時,兩派士大夫結黨互相爭鬥排擠的事件。 唐朝末年宦官爭權,朝廷的士大夫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擠打击。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黨,這兩派官員互相倾軋,争吵不休,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才结束,將近四十年,歷史上把這次的黨爭命名為“牛李黨爭”。 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士大夫争权的现象,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的感慨,牛李党争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朝走向灭亡。.

新!!: 資治通鑒和牛李党争 · 查看更多 »

独异志

《独异志》,唐李亢撰。原有十卷,已佚,今存三卷。有明抄本、《稗海》本。 《独异志》多記載神話或軼事,“杂录古事,亦及唐代琐闻,大抵语怪者居多”,可追溯至女娲兄妹结为夫妇,又如唐代乐昌公主破镜重圆。明代抄本题有“明州刺史赐紫金鱼袋李冗纂“,故又作李冗。.

新!!: 資治通鑒和独异志 · 查看更多 »

白话文

#重定向 官話白話文.

新!!: 資治通鑒和白话文 · 查看更多 »

白起

白起(),《战国策》作公孙起,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中国战国时代军事家、秦国名将,兵家代表人物。 白起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餘座,歼灭近百萬敵軍,未嘗一敗,被封为武安君。白起一生有伊闕之戰、鄢郢之战、華陽之戰、陉城之战和長平之戰等輝煌勝利,《千字文》将白起与王翦、廉颇和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名将。.

新!!: 資治通鑒和白起 · 查看更多 »

芒松芒赞

芒松芒赞(,),按照藏族的传统,他是吐蕃王朝第34任赞普,650年至676年在位。他是共日共赞的儿子,为吐谷浑妃蒙洁墀嘎()所生。也是松赞干布之孙。芒松芒赞继位之时,因年幼,由大相噶尔·东赞域松(汉文文献作禄东赞)辅政。 汉文史料《新唐书·吐蕃传》不载其名,《通典》则作乞黎跋布。但学者王尧认为有误,乞黎跋布实为《大事纪年》中的拉跋布,并认为《通典》将芒松芒赞的事迹冠在了拉跋布头上。《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182页.

新!!: 資治通鑒和芒松芒赞 · 查看更多 »

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一名英,小字阿。隋文帝杨坚和文献皇后獨孤伽羅的次子,是隋朝第二位皇帝。隋恭帝杨侑諡杨广为炀帝;夏王窦建德諡杨广为闵帝;皇泰主杨侗諡杨广为明帝,庙号世祖。炀帝十三岁被封为晋王,兼任并州主管。 隋炀帝於604年8月21日由楊素協助登基,在位期间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但他好大喜功、穷奢极欲,据研究仅从公元604年至608年短短4年间就动用了近540万民力修建大运河(开凿通济渠、永济渠),长城和洛阳城。又西巡张掖、“亲征”吐谷浑、以厚利诱使西域商贾至洛阳,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引发民众乃至贵族大规模的起义——隋末民变,更于大业八年(612年)征集三十万军队攻打高句丽(不包括后勤100多万民力),几乎动用了举国之力,618年杨广在江都被部下缢杀。 隋炀帝在位期間,将科举制度(科举制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正式归为国家政策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而隋朝大运河在其后大部分河段失去了通航功能,被元世祖忽必烈所修的京杭大运河取代。其他功绩如讨伐吐谷浑(隋炀帝609年攻灭吐谷浑,但到了615年吐谷浑可汗伏允在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复国),讨占城(隋炀帝605年攻占城,随着军队班师后,占城王商菩跋摩遂在比景、海阴、林邑三郡故地复国。此战隋军死者什四、五,指揮官刘方也病死于班师途中),讨高句丽(三战均以失败告终)则对后世影响较小。 隋炀帝即位后几乎每年征发重役。仁寿四年十一月,他为了开掘长堑拱卫洛阳,调发今山西、河南几十万农民;次年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使丁男多达两百万人;自大业元年至六年,开发了各段运河,先后调发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诸郡的农民和士兵三百多万人;大业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以东修长城,两次调发男丁一百二十万,役死者过半。总计十余年间被征发扰动的农民不下一千万人次,平均每户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隋炀帝年年远出巡游,曾三游江都,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每次出游都大肆营造离宫,扰掠地方,浪掷人力物力财力,社会生产受到非常严重的破坏。.

新!!: 資治通鑒和隋炀帝 · 查看更多 »

隋朝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高明士(2006年):《隋唐五代史》第一章〈導論-隋唐史的特質〉,第一節〈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第3頁-第101頁。。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廢隋恭帝楊侗為止,國祚39年。楊堅屬於北周的胡漢關隴世家,於北周宣帝繼位後逐漸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靜帝即位後,身為外戚的楊堅控制朝政,先後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等反楊叛軍。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楊堅的爵位是隨國公,依照慣例應將國號定為「隨」,但「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穩定的意思,於是他去掉「辶」,以「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名。。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北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為德運並選取與火德對應的紅色為正色。隋文帝於587年廢除後梁,於589年隋滅陳之戰攻滅南朝陳,俘虜陳後主。隔年9月,控制嶺南地區的冼夫人歸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統,隋朝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統的國家。 隋文帝總結歷朝興亡的原因,維護與農民的關係,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這些使社會矛盾趨於緩和,經濟、文化得以迅速成長和繁華,開創出開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剛愎自用,提倡嚴苛重刑《隋書·刑法志》:「盜一錢以上棄市,三人共盜一瓜均死,事發即時行決」,因猜忌而大殺功臣《隋書·高祖紀》:「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國力開始衰退。隋文帝的次子楊廣爭奪長子楊勇的太子位獲勝。604年隋文帝去世,楊廣繼位,即隋煬帝。隋煬帝為了鞏固隋朝發展,興建許多大型建設,又東征西討,隋朝發展到極盛。然而隋煬帝好大喜功,嚴重耗費隋朝國力,其中又以三次東征高句麗為最甚,最後引發隋末民變。616年隋煬帝離開東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蘇揚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擁立的隋恭帝楊侗也被廢,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最終也为唐朝所終結。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建與發展〉,1頁。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制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隋長城、馳道以及大興城與東都洛陽。這些都提升了位於關中的隋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揚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國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隋朝結束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奠定日後大唐盛世的基礎,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重大。隋朝的漢族已經不再是純漢族,很多胡漢混血改成漢姓。隋朝對於外族文化的接受度高,並與漢族文化融合,與唐朝合為中國歷史上較為開放的朝代。.

新!!: 資治通鑒和隋朝 · 查看更多 »

韦绚

韦绚,字文明,京兆人。 韦绚属京兆韦氏龙门公房,是宰相韦执谊之子。长庆元年(821年)至夔州白帝城从刘禹锡學習。娶元稹女兒元保子為妻。歷官江陵少尹、起居舍人。官至义武军节度使。著有《刘公嘉话录》(劉公即劉禹錫)一卷、《戎幕闲谈》一卷。.

新!!: 資治通鑒和韦绚 · 查看更多 »

韓偓

韓偓(),字致堯,小字冬郎,自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晚唐詩人。 父韓瞻,進士出身。兄韓儀,官到翰林學士。韓偓幼聰敏,十歲能詩,得姨父李商隱作诗两首,稱其“雛鳳清于老鳳聲”。唐昭宗龍紀元年(889年)進士。佐河中幕府,召拜左拾遺,歷官翰林學士、中書舍人。黃巢軍入長安,光化三年十一月隨唐昭宗奔鳳翔,升兵部侍郎、翰林承旨。902年拒绝草诏起复在任时受贿卖官后因母丧去职的前宰相韦贻范。後因不附朱全忠,貶濮州(今河南濮阳)司馬,再貶榮懿(今四川中部)县尉、鄧州(今河南、湖北交界)司馬。 昭宗被杀後,南依閩王王審知,住南安潘山招贤院,又曾寓居九日山延福寺,與弘一大師友好。擅寫宮詞,多寫艷情,詞藻華麗,有“手香江橘嫩,齿软越梅酸”(《幽窗》)之句,人稱「香奩體」,一說著有《香奁集》。 后梁龙德三年(923年),韩偓病逝于南安丰州龙兴寺并葬于杏田葵山。 夫人裴氏,封郡君,先卒於己;子韓寅亮。.

新!!: 資治通鑒和韓偓 · 查看更多 »

韓弘

韓弘(),潁川(今河南許昌)人。世居滑州匡城(今河南長垣西南),宣武節度使劉玄佐的外甥。弟韩充为宣武节度使。 父韩海,游击将军赠太师。少孤,依母族。成為劉玄佐的幕僚,累奏試大理評事。又事劉全諒。貞元十五年(799年),劉玄佐死,其子劉士寧被逐。汴軍共推韓弘為留後,為汴州刺史兼宣武軍節度,殺兇卒之魁劉鍔等三百餘人,境內遂平。自试大理评事、检校工部尚书、汴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宣武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宋亳汴颍观察等使。累授检校左右仆射、司空。805年唐宪宗即位后,加同平章事。 元和十年(815年),改任淮西諸軍行營都統,韓弘以淮西諸軍十萬人,出擊吳元濟,韓弘自私,陰為逗撓計,想倚賊以自重,不願淮西速平。結果李光顏作戰最力,韓弘欲結其歡心,舉大-梁-城(今開封市)索得一美婦人贈之,光顏卻還美妓。韓愈作《平淮西碑》表揚戰功,文中大力稱讚韓弘的貢獻,韓弘贈絹五百匹給他以作潤筆之資。消灭吴元济后,以统帅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守司徒兼侍中,封許國公,罢行营都统。后守司徒兼中书令。 元和十三年(818年)秋,“下制罪狀李師道,令宣武、魏博、義成、武寧、橫海兵共討之”,朝廷挾討平淮西之聲威,發五道兵討淄青李師道,韓弘“自將兵擊李師道,圍曹州(今山東荷澤)”。元和十四年(819年)李師道被殺,韓弘始入朝,皇帝待之甚厚。韓弘獻馬三千,絹五千,雜繒三萬。次年(820年),為河中節度使(河中晋绛慈隰等州节度观察处置使开府仪同三司守司徒兼中书令河中尹上柱国许国公食邑三千户)。長慶二年(822年)十二月逝世,年五十八。韓愈撰韓弘墓志銘。有子韓公武。.

新!!: 資治通鑒和韓弘 · 查看更多 »

韓性

韓性(1266年—1341年),字明善。元代紹興(今屬浙江)人。浙東理學家。 七歲開始讀書,“數行俱下,日記萬言”,9歲通《小戴禮》,及長,精通性理之學,元代之大儒。以講學為業,受業者甚多,據說他曾收王冕為徒,授以《春秋》。卒於元順帝致正元年(1341年),朝廷賜諡號「莊節先生」,著有《竹齋記》。《元史·儒學傳》有傳。 韓性曾題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殘稿:「其以牘背起稿,可見其儉;字必端謹,可見其誠;事而書之,該以一二字,可見其博;紙尾謝狀詞,雖平常字,亦出於手書,可見其遇事之不苟也。」 Category:元朝人.

新!!: 資治通鑒和韓性 · 查看更多 »

韋昭度

韋昭度(),字正紀,京兆人。唐朝官员。.

新!!: 資治通鑒和韋昭度 · 查看更多 »

荀子

荀子(),名荀況,受尊稱為荀卿,因漢代人避漢宣帝劉詢的諱,又稱孫卿,中國戰國時代儒家學者和思想家,趙國人,曾擔任齊國稷下學宮祭酒、楚國蘭陵令,到趙國、秦國遊說諸侯,宣揚儒學和傳授六經,批評子思、孟子等其他儒者及墨家、道家等其他學派,有韓非、李斯等弟子,著作後世編為《荀子》一書。荀子祖述孔子,重視道德倫理,提倡仁義、禮義和忠信,集先秦禮論之大成,重視以禮修身和禮制教育。他相信性惡論,人與生俱來本無道德,若放縱情欲不加節制,將互相仇恨和鬥爭;道德價值是後天人為建構的,由聖人創造,以規範和美化人性。荀子重視人的理性和學習能力,認為善行是後天學習而得的,人人都有學習禮義的能力;君子應憑著個人修養,鍥而不捨的努力,日積月累養成美德。政治上荀子提調尊君,強調君主確立社會秩序與道德教化的作用,彰顯儒家的聖王理想與政教合一的觀念。荀子主張任用賢能,國君把政務交與大臣處理;國家要控制思想,打擊異端邪說,以法律補充禮制以維繫社會秩序。自然論方面,荀子傾向唯物主義,認為天地並無意志,不信天人感應和鬼神之說,提出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荀子受譽為一代大儒,地位崇高,對後世特別是漢代的儒學思想與政治文化影響頗深,在宋、元、明三朝曾從祀於孔廟;但因其性惡論及曾抨擊孟子,自宋代以來也受不少儒者批評,被視為孔門異端和法家先驅。.

新!!: 資治通鑒和荀子 · 查看更多 »

荀悦

荀悦(),字仲豫,潁川潁阳(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史学家,儒学思想家,政治家。 士族出身,荀子的13世孙,荀儉之子,荀爽之侄。少丧父,家贫,聪慧好学,博闻强记,过目成诵。汉灵帝时,宦官专权,托病隐居。后曹操荐举供职于其府,迁黄门侍郎、秘书监、侍中等职。汉献帝以班固《汉书》难读,命悦仿《左传》之體,對《漢書》刪繁存要,編撰《汉纪》。建安五年(200年),《汉纪》30卷成书,體例嚴整,文字簡潔。另著有《申鉴》5篇,《崇德》、《正论》等。.

新!!: 資治通鑒和荀悦 · 查看更多 »

華容道

華容道,位於現今中國湖北省監利縣境內(一说位于现今中国湖南省华容县境内),是古代的一個地名,相傳當年曹操曾經敗走此地。由於當時的華容道是一片沼澤,所以曹操大軍要割草填地,不少士兵更慘被活埋,慘烈非常。 由於地理的變遷,到了明朝時,華容道已經由一個沼澤變成一片樹林。因此,當羅貫中撰寫《三國演義》時,亦根據當時的地理環境,寫關羽在樹林裡截擊曹操。 Category:三国演义 Category:中國古地名.

新!!: 資治通鑒和華容道 · 查看更多 »

華嶠

華嶠(),字叔駿,平原高唐(今山東禹城西南)人。魏晉史學家。 高唐縣望族,華歆之孫、華表第三子。初為司馬昭屬吏,補尚書郎,轉車騎從事中郎。晉武帝時,“賜爵關內侯。遷太子中庶子,出為安平太守。辭親老不行,更拜散騎常侍,典中書著作,領國子博士,遷侍中。”史稱華嶠「博聞多識」,有「良史之志」,官至秘書監內台中書,專管朝廷的圖書典籍,他「遍觀秘籍」,撰成《漢後書》九十七卷,刘勰《文心雕龙》称其书“准当”。元康三年(293年)卒。峤生前計畫改〈志〉为〈典〉,預撰十篇,未竟而卒,《漢後書》的《十典》尚未完稿,後由子華徹續作,亦未竟而卒,華徹之弟華暢,繼父兄未竟之作,《十典》終成。西晉末年《後漢書》書稿流失,殘存五十餘卷,南朝宋范曄寫《後漢書》以華嶠書為藍本,直接引用華嶠「論贊」者達十處之多,但范曄對華嶠書法不全照搬,如華嶠記楊震死作「薨」,范書中稱「卒」。.

新!!: 資治通鑒和華嶠 · 查看更多 »

萧子显

萧子显(),字景阳,南齐宗室,齐高帝萧道成孙,豫章文献王蕭嶷第八子。南朝史学家及文学家。 萧子显幼时聪慧,深受蕭嶷的宠爱。齐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年),封宁都县侯。天监元年(502年),梁朝建立,降封宁都县子。历任太子中舍人、国子祭酒、侍中、吏部尚书等职。后迁仁威将军、吴兴太守,至郡未几即卒,时年五十一岁。博学能文,好饮酒、爱山水,不畏鬼神,恃才傲物。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只是举起手中扇子,一挥而己,谥曰“骄”。 撰有《後漢書》、《晉史草》、《齊書》、《普通北伐記》、《貴儉傳》等歷史著作。但除《南齊書》外,均佚。.

新!!: 資治通鑒和萧子显 · 查看更多 »

萧何

萧何(),沛县(今中国江苏省沛县)人。是汉朝初年丞相、西汉初年政治家。谥号“文终侯”,汉初三杰之一。辅助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政权。.

新!!: 資治通鑒和萧何 · 查看更多 »

萧贡

萧贡,字真卿,咸阳人。 大定二十二年进士,歷官戎州判官,泾阳令,曾任监察御史等职,累迁国子祭酒兼太常少卿。以户部尚书致仕,時称“萧户部”。元好問稱萧贡“博学能文,不减前辈蔡正甫”,萧贡曾指出金朝大定年間形成了“国朝文派”,又称“中州文派”或“金源文派”,又說蔡珪为国朝文派奠基人。著有《史记注》等。.

新!!: 資治通鑒和萧贡 · 查看更多 »

顏之推

顏之推(),瑯琊臨沂(在今山东省)人,南梁至隋朝皆为官员,撰有《顏氏家訓》。 祖籍邹鲁,东汉关内侯颜盛之後。大通三年辛亥(531年)生于江陵(湖北江陵),有顏之儀、顏之善兩兄。七岁能诵《鲁灵光殿賦》。大同八年壬戌(542年),随湘东王萧绎在江州(江州治寻阳,今江西九江)。十九岁时(547年),为萧绎右常侍,加镇西墨曹参军,驻江陵。550年为萧方诸中抚军外兵参军。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乱爆發,颜之推被俘,因侯景行台郎中王则相救未被殺害,囚送建康。552年,侯景败死,获释还江陵。萧绎在江陵自立,承圣元年王申(552年),为散骑侍郎,奏舍人事,奉命校书。554年,西魏攻陷江陵,再次被俘,迁移长安;後出逃北齐,出逃之日,“值河水暴涨,具船将妻子来奔,经砥柱之险。”北齐宣帝天保七年(556年),在北齐任官。577年,北周兵陷晋阳,之推出任平原太守,守河津。北周大象(579年—580年)末,为御史上士。隋朝开皇中,太子杨勇召为学士,甚见礼重。寻以疾终。開皇十一年(591年)卒。 他結合自己從小學的家庭教育和切身經歷,寫了一本《顏氏家訓》(420年—581年),主張早教。他認為,人在小的時候,精神專一;長大以後,思想分散,不易學習。袁衷稱:“六朝顏之推家法最正,相傳最遠。”周作人對顏之推和《顏氏家訓》極為佩服,《夜讀抄》裡寫了一篇《顏氏家訓》讀書筆記。《欽定四庫全書》雜家類有《顏氏家訓》二卷。 娶陈郡殷氏,有三子:长子颜思鲁,次子颜愍楚,三子颜游秦。.

新!!: 資治通鑒和顏之推 · 查看更多 »

顾炎武

顾炎武(),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曾化名蒋山傭。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朝直隸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知識淵博,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儒”、“清初三先生”或“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新!!: 資治通鑒和顾炎武 · 查看更多 »

袁宏

袁宏(),字彥伯,小字虎,所以当时的人一般称他为袁虎,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人,曹魏名臣袁渙的六世孫,东晋的文学家、史学家。.

新!!: 資治通鑒和袁宏 · 查看更多 »

袁粲

袁粲(),原名愍孫,字景倩,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南北朝时刘宋官员。袁粲在宋末漸進高位,並為明帝所選的五位顧命大臣之一,後廢帝時又是主掌朝事的「四貴」之一。袁粲雖然向來不欲管朝事,但在蕭道成漸掌權力,將行篡奪之時袁粲卻挺身謀攻道成,但事敗被殺。.

新!!: 資治通鑒和袁粲 · 查看更多 »

袁绍

袁绍,字本初,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省商水县)人。為东汉末年割據勢力之一,最盛時控有冀州、幽州、并州、青州等河朔四州,官至东汉大將軍,成為東漢末年最強盛的勢力諸侯,但在官渡之戰中慘敗給曹操後實力大損,隨後在倉亭之戰再度敗於曹操,不久悲憤而亡。.

新!!: 資治通鑒和袁绍 · 查看更多 »

袁枚

袁枚(),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時稱隨園先生,浙江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谿,年廿四中進士,曾官溧水、江浦、沭陽、江寧等地知縣,不到卅八歲即辭官還鄉,致仕之後因投資地產有道,家財萬貫。 袁枚擅長詩、賦、制藝,能寫駢文、小品文、筆記,乾隆時期為诗坛盟主,又為“清代駢文八大家”、“江右三大家”之一,文筆亦與大學士直隸紀昀齊名,時稱「南袁北紀」。其喜好廣泛,甚至編寫食譜、志怪小說,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祭妹文》等。書信亦有名,其《小倉山房尺牘》與許葭村《秋水軒尺牘》、龔未齋《雪鴻軒尺牘》,人稱「清代三大尺牘」。 袁枚生平喜稱人善、獎掖士類,也提倡女性文學,廣收女弟子。不喜理學、漢學,追求自由,反對統一思想,他說「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天亦不能做主,而況於人乎?」,故被當時的許多文人嚴厲批判,袁枚依然悠哉度日,在文壇享有盛名。.

新!!: 資治通鑒和袁枚 · 查看更多 »

袁枢

袁枢可以指:.

新!!: 資治通鑒和袁枢 · 查看更多 »

裴子野

裴子野(),字幾原,河东郡聞喜县(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人。裴松之的曾孫,裴骃的孙子,裴昭明之子,与曾祖、祖父合称“史學三裴”。.

新!!: 資治通鑒和裴子野 · 查看更多 »

裘甫

裘甫(),又稱仇甫。剡县(今嵊州)人。.

新!!: 資治通鑒和裘甫 · 查看更多 »

飛燕外傳

《飛燕外傳》又名《趙飛燕外傳》(以下简称《外传》),中国古代艳情小说,被明朝思想家胡應麟称为“传奇之首”,以其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汉代伶玄(伶元)撰,僅一卷,但通过对作品本身多角度的探究,古今学者大多认为此传是后人伪托,所谓伶玄不过是伪托的杜撰,如:清朝学者严可均疑其为唐人所著,魯迅也在《中國小說史略》称其是“唐宋人所為”。 《外传》最早著录于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九传记类“《趙飛燕外傳》一卷,右汉伶玄子于撰,茂陵卞理藏于金藤漆柜子,王莽之乱,刘恭得之,传于世,晋荀勖校上”。嗣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七传记类著录:“《飞燕外传》一卷,称汉河东都尉伶玄子于撰。自言与扬雄同时,而史无所见。或云伪书也。然通德拥髻等事,文士多用之,而祸水灭火一语,司马公载之《通鉴》矣。”《宋史·艺文志》传记类亦著录伶玄《赵飞燕外传》一卷。此传今存,最早载于《说郛》卷三二,明人顾元庆刊于《顾氏文房小说》。.

新!!: 資治通鑒和飛燕外傳 · 查看更多 »

馬元贄

元贄(生逝年份不詳)唐宣宗時期神策軍護軍中尉。.

新!!: 資治通鑒和馬元贄 · 查看更多 »

馬燧

燧(),字洵美,汝州郟城(今河南省郟縣)人。唐朝官员、武将。嶽麓山道林精舍之創建人。.

新!!: 資治通鑒和馬燧 · 查看更多 »

馬植

植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資治通鑒和馬植 · 查看更多 »

马王堆汉墓

王堆汉墓位于中國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屯渡乡(今芙蓉区马王堆街道)境内,临浏阳河,为西汉时期长沙国丞相利蒼、利蒼妻子辛追及其子利狶或兄弟三座墓葬。1971年12月,湖南省博物馆开始对该墓葬的一号墓进行发掘,并于1973年至1974年对二号墓和三号墓进行发掘。在这几次发掘中,墓葬内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为长沙国丞相利仓之妻辛追)和颇具研究价值的众多随葬品。这些出土文物使这次发掘成为世界一次重要的考古发现,同时也于2009年被列为“近年来长沙市十大考古发现”。其出土文物现已全部移入湖南省博物馆,博物馆内闢有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分为墓葬出土文物陈列和墓坑遗址陈列二大部分。2013年5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将马王堆汉墓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

新!!: 資治通鑒和马王堆汉墓 · 查看更多 »

马端临

端临(),字贵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中国古代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大学集注》、《多识录》。.

新!!: 資治通鑒和马端临 · 查看更多 »

魚豢

魚豢,中国三國時期曹魏京兆(今河南洛阳)人,任郎中,入晉後不仕。 生平嗜史學,私撰《魏略》,為記載曹魏事的紀傳體史書。因屬私修,體例多有創新,“鉅細畢載,蕪累甚多”,此書於唐代失傳。後出現兩種輯本,但內容皆不到原書的二十分之一。 Y Y Category:中国旅游作家.

新!!: 資治通鑒和魚豢 · 查看更多 »

魏元忠

魏元忠(),本名真宰,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縣南)人,唐朝政治家,武则天时任宰相。.

新!!: 資治通鑒和魏元忠 · 查看更多 »

魯仲連

魯仲連(約前305年—前245年),有時簡稱魯連。戰國時代齊國茌平人(今山東省茌平縣王老鄉望魯店村),為遊說名士。曾就學於稷下學宮,不願出任官職。由於他的遊說技巧卓越,有著名的「義不帝秦」辯論。成為現代「和事佬」的代名詞。《漢書》藝文志有《鲁仲連子》14篇。.

新!!: 資治通鑒和魯仲連 · 查看更多 »

讀通鑑論

《讀通鑑論》是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閱讀《資治通鑑》及历史的議論。书成于王夫之晚年,盖读史有感,随事触发,初无意于为文,故每篇皆不立题目;而于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之原,均有论列。全書30卷,包括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4卷,宋、齐、梁、陈、隋各1卷,唐8卷,五代3卷,另附《叙论》四篇为“卷末”,約六十餘萬字。 《读通鉴论》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别;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王夫之從69歲開始執筆,“贫无书籍纸笔,多假之故人门生,书成因以授之”,直到康熙三十年(1691年)逝世前完成,用意在於“推本得失之原”,“立一成之型”。在四庫全書中為史部史評類。 目前中华书局所刊印的《读通鉴论》采用曾国藩金陵刻本为底本。.

新!!: 資治通鑒和讀通鑑論 · 查看更多 »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末期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國蜀漢(季漢)丞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及散文家。青年时耕讀於南阳郡,地方上稱其卧龙、伏龙。後受劉備三顾茅庐邀請出仕,为促成孙刘联盟和蜀汉政权的建立与稳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後受封爵位武乡侯,开府治理事务,辅佐劉禪,成為蜀漢政治、軍事上實際領導者。先後五次率军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时病逝於五丈原,谥忠武。诸葛亮的才能、品格倍受後世敬仰,故常被尊称为武侯、诸葛武侯。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裡忠臣与智者之代表。與漢昭烈帝劉備在統治蜀漢期間,為蜀漢提拔諸多名將與能臣,並奠定基礎。.

新!!: 資治通鑒和诸葛亮 · 查看更多 »

谢玄

谢玄(),字幼度,小名羯儿,因此也有人称呼他为“谢羯”或“谢遏”雅好清谈,与张玄之并称为“南北二玄”,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著名官員、文學家、军事家。封康樂縣公,谥献武,人稱謝献武、康乐献武公。追封车骑将军,是以又被称为“谢车骑”。.

新!!: 資治通鑒和谢玄 · 查看更多 »

鲁迅

鲁迅,本名周树人,原名樟寿,字豫才、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聞名於世,浙江绍兴人,為中国的近代著名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山巨匠,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誉的中国近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主要成就包括杂文、短中篇小说、文学、思想和社会评论、学术著作、自然科学著作、古代典籍校勘与研究、散文、现代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与学术翻译作品和木刻版画的研究,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新!!: 資治通鑒和鲁迅 · 查看更多 »

賈緯

賈緯,唐代真定获鹿人。 五世祖贾谅,高祖贾瑾。博学善词章,进士久不中,回到河朔,被聘為参军、邑宰。以史馆修撰知制诰、中书舍人。曾受命修纂《高祖实录》。後晉天福六年(941年),晉高祖命張昭遠、賈緯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趙瑩監修,即今之《舊唐書》。又曾“捜訪遺文及耆舊傳說”,著有《唐年补遗录》六十五卷,補武宗以下至唐末事,司馬光修《通鑑》多參考此書,今佚。.

新!!: 資治通鑒和賈緯 · 查看更多 »

資治通鑑人物列表

《資治通鑑》编者是古代中国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书名为宋神宗所定,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共294卷,跨古代中国16个朝代,共1362年。 本列表指本书中包括的传记人物名称及概述,详细请参加具体人物条目。.

新!!: 資治通鑒和資治通鑑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資治通鑑後編

《资治通鑑后编》,康熙年間,徐乾學取明代陳桱的《通鑑續編》和王宗沐、薛應旂兩家的《宋元資治通鑑》,並邀請正在修纂《大清一統志》的萬斯同、顧祖禹、閻若璩、胡渭等纂成《資治通鑑後編》一百八十四卷。起宋太祖建隆至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書中史論以“臣乾學曰”褒貶人物、史事。《四库全书总目》評:“而若璩诸人,复长于地理之学,故所载舆地尤为精核,视陈泾、王宗休、薛应旂三书过之远矣。” 後來畢沅鑑於此書多舛誤,另著有《續資治通鑑》一書。.

新!!: 資治通鑒和資治通鑑後編 · 查看更多 »

資治通鑑前編

《资治通鉴前编》,宋末元初金履祥编著,共十八卷,另有《举要》三卷,上起唐尧,下接《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二年丁丑(前404年),前403年三家分晋)。因为金履祥不满北宋刘恕《通鉴外纪》,认为它常舍《左传》而取《国语》,又多取先秦诸子书的史料,失之于滥,且未加考证,所以作资治通鉴前编。后人以《举要》为纲,改成纲目体形式,与《资治通鉴》形成一体。.

新!!: 資治通鑒和資治通鑑前編 · 查看更多 »

資治通鑑目錄

《資治通鑑目錄》,又稱《通鑑目錄》,是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鑑》的副產品,凡30卷,仿《史記》年表的體例,紀年於上,列《通鑑》卷數於下。《目錄》可視為《資治通鑑》索引。清代齊召南編寫《歷代帝王年表》三卷,即以《通鑑目錄》為依據。 Category:資治通鑑.

新!!: 資治通鑒和資治通鑑目錄 · 查看更多 »

資治通鑑補

《資治通鑑補》簡稱《通鑑補》,明代嚴衍撰。 嚴衍為明末秀才出身,精于史学,嗜讀《資治通鑑》,常與門人談允厚反覆談論通鑑內容,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开始撰寫《資治通鑑補》500卷,拾遗补缺,辨證皆確,指出司馬溫公《資治通鑑》有七病——漏(刪節太甚)、復(一事兩載)、紊(前後事失序)、雜(張李互見)、誤(事有舛誤)、執(取捨固執己見,如不載屈原事)、誣(如皮日休仕於黃巢,近誣)。補充《通鑑》有二十二項之多,如“嚴正統”、“補文章”、“補賢媛”、“補藝術”、“補釋道”……,此书订正《通鉴》處有百分之一二,补充的部分则有十分之三四。此書不僅更正《通鑑》的失誤,同時也更正胡三省的注誤,如卷六十八:“此亦侏儒觀一節之驗也”胡注“侏儒,優人,以能諧笑取寵。”嚴衍更正為:“侏儒,短人……注非”。 崇祯十一年(1638年)七月,「五代史」部份告竣,全书基本完成。次年谈允厚作《〈资治通鉴补〉后序》,记十年來撰述的经历:“先生与厚之为此,亦綦慎矣。回忆戊辰(崇祯元年)至今,每联床对榻,彼此相商。一字未妥,抽翻百帙;片言无据,考订兼旬。至于得失已见,是非无疑,辄又迟徊久之,或竟日竟夕,而后下笔。先生与厚,亦重有苦心矣。然不将《通鉴》原本与十七史全书字字对勘一过,则先生与厚之苦心亦未易见也。”钱大昕亦谓其“辨正皆确乎不可易”,“其有功于《通鉴》者,胡身之而后,仅见此书。”但是,严衍补文偏滥,补文章,补贤媛,补艺术,導致内容庞杂,清人王应奎讥其为“涨膀通鉴”。 此書早期只有抄本流传。嘉庆二年(1815年),张敦仁自阮元處抄錄一部,道光四年“补正《通鉴》正文者汇而录之”,有《严永思先生通鉴补正略》發刊。咸丰元年(1851年),由江夏童和豫排印全本《资治通鉴补》百余部。光绪二年(1876年)常州盛康再以“童和豫本”為基礎再次勘订印行。.

新!!: 資治通鑒和資治通鑑補 · 查看更多 »

資治通鑑考異

《資治通鑑考異》,簡稱《通鑑考異》,是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鑑》的「副產品」,共三十卷。此書利用書證、物證、校勘等方式訂正真偽,結論常以“今從之”、“今從某某”、“今不取”、“故去之”等。 高似孙《纬略》载:“光编集《通鉴》,有一事用三四出处纂成者。”《通鑑考異》用以說明史料取捨的原則和考證過程,遇年月、事跡有不同之處,均詳加考訂,並註明取捨的原因,“其中事同文异者,则请择一明白详备者录之,彼此互有详略,则请左右采获,错综铨次,自用文辞修正之,一如《左传》叙事之体也。此并作大字写。若彼此年月者,修入正文,余者注于其下,仍为叙述,所以取此舍彼之意。先注所舍者--某书云云,今按某书证验云云,或无证验,则以事理推之云云,今从某书为定;若无以考其虚实是非者,则--今两存之。其《实录》正史未必皆可据,杂史小说未必皆无凭,在高鉴择之。”意在“辨正謬誤,以祛將來之惑”。又如陳壽《三國志》記周瑜之死,未記明確年代,《通鑑》卷六六載,獻帝建安十五年,周瑜卒於巴丘。《通鑑考異》曰:「按,《江表傳》,瑜與策同年,策以建安五年死,年二十六,瑜死時年三十六,故知在今年也。」 《通鑑考異》為了考證薛仁果抑或薛仁杲之名,依据校正新、旧《唐书》等中人名的讹误,又兼以昭陵六骏的铭文: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評《通鉴考异》: 张煦侯《通鉴学》一书将司马光的考异方法归纳为六类:参取众书而从长者、两存者、两弃者(即皆不取)、两疑而节取其要者、存疑者、兼存或说于《考异》中者。 近代史家陳寅恪認為司马光的“长编考异法”源自魏晋的佛经“合本子注”,所謂“裴世期之注《三国志》,深受当时内典合本子注之薰习,此盖吾国学术史之一大事。而后代评史者,局于所见,不知古今学术系统之有别流,著述体裁之有变例,以喜聚异同,坐长烦芜为言,其实非也。”.

新!!: 資治通鑒和資治通鑑考異 · 查看更多 »

資治通鑒綱目

《資治通鑒綱目》是朱熹生前未能定稿的史學巨著,其門人趙師淵於樊川書院續編完成,共59卷。內容注重嚴分正閏之際、明辨倫理綱常,並注意褒貶春秋筆法。本書不能算是偉大的歷史著作,因為朱熹不過是修訂了司馬光過於主觀的正統觀,加入了濃厚的道德信念和解釋,例如:不承認王莽政權,於三國尊蜀漢為正統。全書以“綱目”為體,綱仿《春秋》,目仿《左傳》,朱熹完成綱的部份,他的弟子趙師淵續成目的部份。 《資治通鑒綱目》創造了一種新的“綱目體”史書體裁,實為編年體的變種,明代南軒、商輅又各別為《資治通鑑綱目》撰寫了「前編」和「續編」。但是《通鑒綱目》並沒有做原始材料的收集與裁定,所以連一般歷史家所作的初步工作也沒有,史學價值不高。南宋人王应麟即表示“《纲目》删‘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二句,则围棋为张玄乎?谢玄乎?”章太炎曰:宋、明以來,有許多人為《資治通鑒綱目》附加價值,如尹起莘寫了《發明》,劉友益寫了《綱目書法》,汪克寬寫了《綱目凡例考異》,明人瞿佑为其书考订正误,永乐八年刻行瞿佑的《资治通鉴纲目集览镌误》,把《資治通鑒綱目》更加神秘化。崇禎三年陳仁錫將三書合印出版時,已有朱熹、王柏、文天祐、李方子、尹起莘、劉有益、揭傒斯、賀善榘、倪士毅、汪克寬、王幼學、徐昭文、陳濟、楊文貞、馮智舒、黄仲昭、余以能等多人舊序。另外,陈济撰《纲目集览正误》,冯智舒撰《纲目质实》,元人王幼学編有《资治通鉴纲目集览》五十九卷。還有陈桱修成 《通鉴续编》 二十四卷,陈均的《皇朝编年纲目被要》三十卷和《中兴两朝纲目备要》十八卷,不著撰人的《两朝纲目备要》十六卷。 清朝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皇帝為《資治通鑒綱目》加上御批,由宋犖等重新汇编,校刻出版,命名《御批通鉴纲目全书》,凡一百九十--,加強了這本書的政治性,乾隆十一年閏三月修成《御撰資治通鑒綱目三編》,共二十--,此書乃賡續明嘉靖翰林院庶吉士南轩编写的「前編」,朱熹的《資治通鑒綱目》「正編」與商輅的《續資治通鑒綱目》而作。邵廷采就说:“《尚书》、《春秋》经而史矣”,《通鉴》、《纲目》“史而经矣”。.

新!!: 資治通鑒和資治通鑒綱目 · 查看更多 »

賀拔延嗣

賀拔延嗣,河南洛阳人,唐朝官员。 曾官度支郎中、右金吾将军。景云二年(711年)四月,擔任凉州(治今甘肅省武威市)都督,再充河西西节度使,這是唐代正式设置节度使官号之始。.

新!!: 資治通鑒和賀拔延嗣 · 查看更多 »

贞观之治

貞觀之治,是指唐朝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李世民)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徵等諍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當時並大力平定外患,並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唐太宗在位期間只使用一個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称「貞觀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實的基础。.

新!!: 資治通鑒和贞观之治 · 查看更多 »

贾谊

贾谊(),西汉时期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由于是知名的學者,人稱贾生、当过长沙王太傅,故世称贾太傅、贾长沙。汉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其政论文《过秦论》、《论积贮疏》、《治安策》等,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新!!: 資治通鑒和贾谊 · 查看更多 »

鸠摩罗什

鳩摩羅什(कुमारजीव,IAST:;344年-413年灵山海会),東晉十六国时期西域龜茲人,佛教比丘,是汉传佛教的著名譯師。譯著包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論》、《大智度論》、《妙法蓮華經》等等。.

新!!: 資治通鑒和鸠摩罗什 · 查看更多 »

軍事

軍事(military),古稱軍務,即軍隊事務,是與一個國家及政權的國防或武裝部隊相關的學問及事務。.

新!!: 資治通鑒和軍事 · 查看更多 »

黃巢之亂

黃巢之亂,是唐僖宗時由私鹽商人黄巢為首的民變,近年亦有學者稱黃巢民變,是唐末民變中,歷時最久,遍及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次,禍延唐朝半壁江山,時間長達十年,造成的死亡人數難以估計,導致唐末國力大衰,加速唐朝滅亡。.

新!!: 資治通鑒和黃巢之亂 · 查看更多 »

黃庭堅

黃庭堅(),字鲁直,號山--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宁县(今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诗人,乃江西詩派祖師。书法亦能樹格,為宋四家之一。庭堅篤信佛教,亦慕道教,事親頗孝,雖居官,卻自為親洗滌便器,亦為二十四孝之一。黃庭堅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曾習藝於苏轼,并称苏门四学士。一生陷入新舊黨爭,被新黨誣害、流放,官至知州。紹興初年,宋高宗追封其为太師、龍圖閣直学士,謚文節。.

新!!: 資治通鑒和黃庭堅 · 查看更多 »

黃以周

黃以周(),字元同,號儆季,又號哉生,浙江宁波府定海廳紫微鄉(今屬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人。 黃式三之子,幼承父教,以精研三礼著名。清同治九年(1870年)舉人,初任浙江分水縣(今桐廬縣)訓導,寧波知府宗源瀚請他主持辨志精舍。後在江南學政黃體芳創建的江陰南菁書院任講師15年。《清史稿》载:“宗源瀚建辨志精舍于宁波,请以周定其名义规制,而专课经学,著录弟子千余人。” 黃以周為學不拘漢宋門戶,尤邃三禮,撰《禮書通故》百卷,该书可与杜佑《通典》相比隆,考釋中國古代禮制、學制、封國、職官、田賦、樂律、刑法、名物、占卜等,並糾正舊注的謬誤,“最博贍精審,蓋清代禮學之後勁矣。”。另著有《禮說》、《禮說略》、《禮易通詁》等。.

新!!: 資治通鑒和黃以周 · 查看更多 »

黄汝成

黄汝成(),字庸玉,号潜夫,江苏嘉定(今上海)人。 廪贡生。道光时捐官捐得安徽泗州训导,後來因丁忧未赴。好施舍。亦好讀書,於水利、河渠、漕运等無不通曉, 將顾炎武《日知录》作集释32卷。另有《古今歲實考校補》一卷、《古今朔實考校補》一卷。 H category:黃姓 category:嘉定人 Category:清朝縣儒學訓導.

新!!: 資治通鑒和黄汝成 · 查看更多 »

龍圖閣

龍圖閣,北宋閣名。約建於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地點位於會慶殿西側。龍圖閣收藏有宋太宗御書、各種典籍、圖畫、寶瑞,以及宗正寺所進宗室名冊、譜牒等。 景德四年(1007年),置龍圖閣學士,为正三品。宋代海阳(今潮州东津)人劉昉,官拜龙图阁学士,世称刘龙图。又設待制,《文献通考·职官考八》“龙图阁学士·直学士·待制”条既谓“宋朝大中祥符中建龙图阁”,又称“(龙图阁)直学士景德四年置”,“待制,景德元年置”。 爾後龍圖閣藏書不斷增加。《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五三“咸平五年十月己卯”条载:“先是,上(真宗)于龙图阁藏太宗御书。己卯,召近臣观之。上手执目录以示近臣,谓曰:‘先帝圣文神笔,朕集缀既久,至于题记时事,片幅半纸及书在屏扇或微损者,悉加装褙,已三千七百五十卷矣。’”《长编》“景德二年(1005)四月戊戌”条纪事又載:“阁上藏太宗御书五千一百十五卷、轴,下设六阁:经典阁三千七百六十二卷,史传阁八百二十一卷,子书阁一万三百六十二卷,文集阁八千三十一卷,天文阁二千五百六十四卷,图画阁一千四百二十一轴、卷、册。上(真宗)曰:‘朕退朝之暇,无所用心,聚此图书以自娱耳。’” 《宋史·包拯傳》:“除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故民間戲曲小說中以“包龍圖”稱包拯。.

新!!: 資治通鑒和龍圖閣 · 查看更多 »

龐元英

庞元英字懋贤,单州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神宗年間人,官朝散大夫。元豐五年(1082年),入尚書省,官主客郎中。元佑三年(1088年),出知晉州。著有《文昌杂录》六卷,可補《宋史》之不足,另有《談數》一卷,《文昌什錄》四卷。.

新!!: 資治通鑒和龐元英 · 查看更多 »

龐勛

勛(),唐末兵變領袖。 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南詔佔交趾,唐政府召徐泗兵二千人赴援,後以八百人戍守桂州(廣西桂林),龐勛任桂州戍軍的糧料判官。咸通九年(868年)七月,戍卒已遠戍六年,思歸心切,观察使崔彥曾要求再留一年,此時戍卒怨憤,在桂州譁變,殺都頭王仲甫,推龐勛為首領,自行北歸,由桂林、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回到徐州。途中俘崔彥曾,廣大農民紛起響應,一时声势大震。佔據淮口,威脅長安。 咸通十年(869年)唐朝廷派康承訓、王宴權、戴可師等二十萬前往鎮壓,分三路進攻。戴可師率三萬羽林軍恃勇輕進,渡過淮河,佔領泗州東南的都梁城(在今江蘇盱眙東南),此時龐勳軍在半夜悄悄撤出。戴可師進入都梁城,僅是空城。第二天,天降大霧,濠州王弘立引兵數萬大軍重新殺入,縱擊官軍,三萬官軍全軍覆沒,戴可師死於亂軍之中。這時龐勛錯失先機,自謂天下無敵,縱情淫樂。不久宿州守將張玄稔叛變降唐,情勢由勝而敗。咸通十年(869年)九月,龐勛自徐州引兵西撒,唐軍以八萬之眾緊追不捨,龐勳不敵沙陀將士,又退至蘄縣(今安徽宿縣南)渡河,降將李兗拆毀渡河之橋,龐勛軍已無退路,為康承訓等人所擊殺。史稱龐勛之變。.

新!!: 資治通鑒和龐勛 · 查看更多 »

辽太宗

遼太宗耶律德光(),大契丹國第二位皇帝(927年12月11日至947年5月15日在位),在位20年。字德谨,契丹名耶律尧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次子。947年2月24日,辽太宗耶律德光将国号由“大契丹国”改为“大辽”,成为遼朝首位皇帝。.

新!!: 資治通鑒和辽太宗 · 查看更多 »

达头可汗

达头(古突厥語:𐱃𐰺𐰑𐰆𐱁𐰴𐰍𐰣,拉丁轉寫:Tarduš qaγan;?—610年左右),576年至603年任西突厥可汗,阿史那氏,名玷厥,号达头可汗。西突厥汗国的创建者。 达头为室点密之子,576年继位西突厥可汗,初臣服于东突厥。东突厥陀钵可汗去世后,国中内乱。他在同年因拜占廷提比略二世皇帝接納阿瓦爾人,在576年派兵攻打博斯普魯斯,在581年攻打克里米亞一個名為刻赤的地方(与乌特格尔匈人),直到590年才完全撤兵。 583年达头同东突厥沙钵略可汗合兵进犯中国隋朝,中途擅自退兵,致使沙钵略为隋军所败,达头乘机联合东突厥西部的阿波可汗等反对沙钵略可汗,不再奉东突厥号令,是为东西突厥正式分裂之始。后达头又与东突厥都蓝可汗联盟,反对与隋朝结盟的染干可汗。599年(隋文帝开皇十九年),与都蓝联军击溃染干,但旋即为隋朝援兵所败,染干被隋朝立为启民可汗,达头遂自称步迦可汗,进军东突厥,一时成为整个突厥的共主。 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派杨素等人在启民的协助下进攻达头部属。603年,达头部下原东突厥各族大溃,纷纷投奔启民,达头无法控制局势,逃入吐谷浑,约在610年左右去世。.

新!!: 資治通鑒和达头可汗 · 查看更多 »

錢穆

錢穆(),原名恩鑅,字賓四,江蘇無錫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历史学家,儒学学者,教育家,香港新亞書院及新亞中學創校人。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严耕望所评选的「现代四大史学家」。.

新!!: 資治通鑒和錢穆 · 查看更多 »

錢鍾書

钱锺书()中国作家、文学研究家。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鍾書,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曉暢多種外文,包括英、法、德語,亦懂拉丁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中国著名作家、诗人兼講座教授余光中分析當代中文時,常稱道錢西學列於中國人之第一流,兩岸三地之作家如陶傑、宋淇,行文之時,亦多交許讚之。 其妻杨绛为翻譯家、作家,女儿钱瑗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堂弟钱锺韩为工程热物理学家。.

新!!: 資治通鑒和錢鍾書 · 查看更多 »

范祖禹

范祖禹(),字淳夫(一作淳父、純父、純甫),一字夢得,成都府華陽縣(辖区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境)人,宰相呂公著女婿,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北宋史学家、文學家、官员。.

新!!: 資治通鑒和范祖禹 · 查看更多 »

范純仁

范純仁(),字堯夫,苏州吳縣(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名相范仲淹次子。皇祐元年進士,從胡瑗、孫復學。.

新!!: 資治通鑒和范純仁 · 查看更多 »

范缜

范縝(),字子真,南鄉舞陰(今河南泌陽羊冊鎮古城一帶)人,南朝齐梁时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者。 晉安北將軍范汪六世孫,祖父范璩之,曾任南朝宋中書侍郎。其父范濛南朝宋其間任朝請。有一子范胥,南朝梁其間任國子博士。范縝初為寧蠻縣主簿,升遷為尚書殿中郎。南齊永明年間,為了進一步緩和南北局勢,齊武帝派范縝作為使者出使北魏,范縝的學識和能力受到北魏朝野的稱贊。 天監六年(507年)被召為中書郎。同年他著《神滅論》一文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是則形稱其質,神言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也。」反對當時藉助政權力量以勢壓人的佛學,認為物質是實在的,精神是附生的,希望人們不要迷信宗教,以節省金錢。 范縝的《神滅論》一--,“朝野喧嘩”,曹思文作《難神滅論》「秦穆公七日乃寤,並神遊於帝所,帝賜之鈞天廣樂,此其形留而神逝者乎。」,蕭琛作《難神滅論》引「杜伯關弓」、「伯有被介」故事駁之。 梁武帝蕭衍是一個信佛之人,作《敕答臣下神滅論》,命令他放棄觀點,不要論戰。組織僧俗六十多人發表文章對范縝進行圍攻,王琰則痛斥范縝:“嗚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靈所在。”范縝巧妙地回道:“嗚呼王子!知其先祖神靈所在,而不能殺身以從之。”眾人終究無法駁倒神滅論的論點。 范缜雖忤逆上意,但梁武帝並未為難他,而是让他位居国子博士之職,也未禁毀《神灭论》一文。他有文集十五卷。范缜有一子,名胥,字长才,继承父業为国子博士。.

新!!: 資治通鑒和范缜 · 查看更多 »

范晔

范晔,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資治通鑒和范晔 · 查看更多 »

蜀汉

蜀漢(221年-263年,自稱季漢)為中国历史上三國時期西南方的一個政權。於221年由昭烈帝稱帝開始,至263年曹魏攻入蜀地,後主投降為終,共經過43年,二帝統治。漢昭烈帝劉備、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的統治下,政治清明,為蜀漢建國、北伐奠定基礎。 刘备以延续汉代劉氏皇室政权,称国号为“漢”,自稱「季漢」。不過,魏晉政權皆不承認季漢政權承繼漢室、國號為「漢」,而因其主要領土古稱蜀地,而稱之為「蜀」,「蜀」遂成為其俗稱。由於季漢為曹魏所滅亡,晉又取代魏國,所以《三國志》作者陳壽(季漢出身,季漢滅亡後仕西晉)為保持政治正確,以「蜀」稱呼其國號,而不使用正式國號「漢」;資治通鑑稱其為「漢」。後來歷史為區別西漢和東漢,稱劉備政權為「蜀漢」、「季漢」。.

新!!: 資治通鑒和蜀汉 · 查看更多 »

胡三省

胡三省(),原名滿孫,字身之,又字景參,號梅澗,寧海中胡村人,中国南宋末年、元代初年历史学家,浙东史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著有《竹素園集》一百卷及《江東十鑑》、《四城賦》,然已散迭不可得見,今存《资治通鉴音注》294卷,《通鉴释文辩误》12卷。.

新!!: 資治通鑒和胡三省 · 查看更多 »

胡克家

胡克家(),中國清朝官員,字占蒙,號果亭。江西饒州府鄱陽縣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庚子恩科進士。.

新!!: 資治通鑒和胡克家 · 查看更多 »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战是東漢末年曹操南攻荆州之戰役;亦可單指於長江赤壁-烏林一線之決戰。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勝多的战爭之一,也是三国时期最著名之戰,也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的大规模水战。 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占据荆州的劉琮投降。曹操追击刘备,後刘备派遣诸葛亮出使江东協議結盟,孙权派遣都督周瑜、程普率军与刘备组成联军,在长江赤壁以黃蓋詐降火攻大破曹军的連環船,曹操落荒北回。 此戰後,曹軍退守襄陽,曹孫劉三分荊州,奠定三國鼎立之勢。刘备势力迅速崛起,在之後10年占领了荆州(兩湖)和益州(四川)大片土地,建立了蜀漢。.

新!!: 資治通鑒和赤壁之戰 · 查看更多 »

赵云

趙雲,字子龍,是中國三國時期的蜀漢千古名將,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身高八尺,姿顏雄偉。初從公孫瓚,後歸劉備、劉禪。歷任牙門將軍,偏將軍、領桂陽太守,翊軍將軍,領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鎮東將軍。箕谷失利後自請貶為鎮軍將軍。故后追諡曰順平侯,是为永昌亭顺平侯。 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将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的事迹合记成《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罗贯中的長篇小說《三国演义》中又将該五人并称“五虎上将”,广为世人所知。.

新!!: 資治通鑒和赵云 · 查看更多 »

赵昭仪

赵昭仪(),名不详,為西漢漢成帝寵妃。与姐姐赵飞燕同侍皇帝,专宠後宮,享盡榮華富貴十余年。赵氏姐妹是中国历史上传奇和神話般的美女,各种史料中记载她们的事迹很多,评价大多为负面,认为她们是红颜祸水並要為誅殺漢室負責。 正史未记载她的名字,趙合德之名出于《飞燕外传》。.

新!!: 資治通鑒和赵昭仪 · 查看更多 »

资治通鉴音注

《资治通鉴音注》,為校注《資治通鑑》之書,凡294卷,元初胡三省著。另有《释文辩误》12卷。.

新!!: 資治通鑒和资治通鉴音注 · 查看更多 »

開元天寶遺事

《開元天寶遺事》,五代後周王仁裕撰笔记小说。 王仁裕(880年-956年)早年當過秦州節度使判官,後入蜀,唐莊宗李存勖滅蜀,为秦州节度判断;歷仕後唐、後晉、後漢三朝,晋高祖时为谏议大夫,官至後周官翰林學士、諫議大夫、兵部尚書等職。《五代史·杂传》晁公武《读书志》曰:“蜀亡,仁裕至镐京,采摭民言,得开元《天宝遗事》一百五十九条,分为四卷。”該書多載宮中瑣事以及宮內外的風情習俗,列有146個標題,分別記述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的逸聞遺事,如:鬥雞、肉陣、肉腰刀、鳳炭、樓車載樂等荒淫事。 南宋洪迈找到本書不少謬誤,斥为浅旔之书。《四庫全書總目》說此書:“蓋委巷相傳,語多失實,仁裕採摭遺民之口,不能證以國史。”现有版本《历代小史》、《顾氏文房小说》、《唐代丛书》等本。.

新!!: 資治通鑒和開元天寶遺事 · 查看更多 »

薛訥

薛訥,字慎言,绛州万泉县人(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高宗朝名將薛仁贵长子,唐朝名将。,參雜了許多鬼怪玄奇的情節。.

新!!: 資治通鑒和薛訥 · 查看更多 »

薛昂

薛昂,字肇明,浙江杭州人。宋朝政治人物。 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歷官太學博士、給事中、門下侍郎。曾請罷《資治通鑑》。被斥。大觀三年(1109),累遷尚書左丞。.

新!!: 資治通鑒和薛昂 · 查看更多 »

葛洪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是晋朝时代的陰陽家,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相傳《靈寶經》內中經文,為葛玄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後轉傳予葛巢父。.

新!!: 資治通鑒和葛洪 · 查看更多 »

钱徽

錢徽(),字蔚章。浙江吳興(今湖州市)人。 錢起之子。貞元初年進士出身,居穀城。當地縣令王郢好客,喜結交三教九流,以公帑請客送禮,被革職查辦。觀察使樊澤負責處理此案,發現只有錢徽一文不取。乃表署掌書記。元和初年入朝,任翰林學士。官至尚書郎。与薛正伦、魏弘简有往來。太和三年(829年),去世。 子钱可复,礼部郎中,被凤翔节度使郑注辟为凤翔节度副使,死于甘露之变。.

新!!: 資治通鑒和钱徽 · 查看更多 »

钱谦益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晚号绛云楼主人、蒙叟、东涧老人,又因其住址而称虞山、因其职位而称宗伯,直隶常熟县(今江蘇省苏州市常熟市)人,万历三十八年探花。作为明末清初时期文学领域的集大成者,钱谦益领导这一时期的文坛长达五十年。在政治上钱视为東林黨或復社人士。明朝时四次出仕,官至礼部尚书。后在南京降清,任礼部侍郎五个月,被视作“贰臣”。辞官后投入反清复明运动,为遗民义士接纳,更成为联络东南与西南抗清复明势力的总枢纽。后钱谦益的诗文被乾隆帝下诏禁毁。 陈寅恪认为其是“复国之英雄”,“应恕其前此失节之愆,而嘉其后来赎罪之意,始可称为平心之论”,并称钱与其妻柳如是的诗文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新!!: 資治通鑒和钱谦益 · 查看更多 »

蒙文通

蒙文通(),名尔达,四川鹽亭人,是中國現代的歷史學家和經學家。在先秦史、民族史、思想史等领域有较大成就。.

新!!: 資治通鑒和蒙文通 · 查看更多 »

邵博

邵博(?-1158年),字公濟,号西山。洛陽人。生年不詳。 邵伯溫次子。約宋徽宗年間人。绍兴八年(1138年)因趙鼎推薦,赐同进士出身。绍兴九年(1139年),除秘書省校書郎兼實錄院檢討官,五月,出知果州。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七月,以左朝散大夫知眉州。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著成《邵氏闻见后录》三十卷。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四月,降授左朝散郎,是年卒於犍为县。有《西山集》五十七卷,已佚。有《邵氏闻见后录》传世。.

新!!: 資治通鑒和邵博 · 查看更多 »

蔡珪

蔡珪字正甫。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 蔡松年之子。七歲能诗。海陵王天德三年进士。歷官澄州军事判官,三河主簿。知制诰,改户部员外郎兼太常丞。元好問評價其文是“正傳之宗”。 著有《续欧阳文忠公集録金石遗文》六十巻、《古器类编》三十巻、《补南北史志书》六十巻、《水经补亡》四十篇、《晋阳志》十二巻、《金石遗文跋尾》一十巻、《燕王墓辨》一巻。.

新!!: 資治通鑒和蔡珪 · 查看更多 »

蔣琬

蔣琬(),字公琰,三國時代蜀漢的重臣,是劉敏、潘濬表兄。荊州零陵湘鄉(今湖南省双峰縣)人,蜀汉四英之一。初随刘备入蜀,诸葛亮卒后封大将军,辅佐刘禅,主持朝政,统兵御魏。采取闭关息民政策,国力大增。官至大司马,蜀漢安阳亭侯,諡號恭。.

新!!: 資治通鑒和蔣琬 · 查看更多 »

鄭元祐

鄭元祐(),一作元佑,依《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和其書法,當為元祐,字明德,遂昌(今浙江丽水遂昌)人。 鄭元祐的父鄭希遠徙居钱塘,後又流寓平江。鄭元祐幼年右臂受傷,遂以左手寫字,能左手作楷書,世稱一絕,自號尚左生。至正十七年(1357年)被任命為平江路儒學教授,升遷為江浙儒學提舉,学者称遂昌先生。其集以僑吳名,卒于惠宗至正二十四年。著有《遂昌雜錄》一卷。曾題跋於趙孟頫《臨韓干相馬圖卷》、王羲之《感懷帖》。.

新!!: 資治通鑒和鄭元祐 · 查看更多 »

鄭眾 (宦官)

鄭眾(),字季產,南陽犨縣(今河南魯山東南)人,东汉宦官。為人謹敏,有心機。.

新!!: 資治通鑒和鄭眾 (宦官) · 查看更多 »

鄭顥

鄭顥(817年 - 860年),字奉正,荥阳(今河南荥阳)人。唐憲宗元和中宰相鄭絪之孫,是中国历史上唯一集状元、驸马于一身之人。 父鄭祗德,官至兵部尚書。以言行文雅聞名,會昌二年(842年)壬戌科狀元,任右拾遺,詔授銀青光祿大夫。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充翰林學士。.

新!!: 資治通鑒和鄭顥 · 查看更多 »

鄭樵

鄭樵(),字漁仲,南宋興化軍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宋代史學家、目錄學家,世稱夾漈先生。.

新!!: 資治通鑒和鄭樵 · 查看更多 »

金履祥

金履祥()字吉父,号仁山,兰溪人。 先祖为东汉光武帝皇孙刘辉。生于宋理宗绍定五年,初受学于王柏,后受学于何基,主讲钓台书院。晚年筑室隐居金华仁山下,讲学于丽泽书院。卒于元成宗大德七年,年七十二岁。著有《通鉴前编》、《大学章句疏义》、《尚书表注》、《论语集注考证》等。.

新!!: 資治通鑒和金履祥 · 查看更多 »

金文

金文,亦称銘文或钟鼎文,乃铸或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初始于商朝中期,盛于西周,記錄的内容与当时社会,尤其是王公贵族的活动息息相关,多为祀典、赐命、征伐、圍獵及契约之事。大部分人以周宣王在位时期铸造的毛公鼎金文(又稱西周金文)为金文代表,毛公鼎铭文共32行,500字 。 西周以降,金文被普遍地使用,而用途則無甚改變。据统计,其文约有3,005字,可辨識者,計有1,804字,比甲骨文略多。由於商周盛行青铜器,而青铜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鐘」为代表,因其刻於金器、大鐘上故稱之金文,亦因而得“钟鼎文”之名。.

新!!: 資治通鑒和金文 · 查看更多 »

蕭淑妃

蕭淑妃(),名不详,唐高宗的妃嫔,許王李素节、義陽公主、高安公主生母。.

新!!: 資治通鑒和蕭淑妃 · 查看更多 »

蕭方等

蕭方等(),字實相,梁元帝蕭繹長子,母為正妃徐昭佩。由於其父起初為湘東王,故他被稱為湘東世子,之後又追諡為忠壯世子、武烈世子。.

新!!: 資治通鑒和蕭方等 · 查看更多 »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中国東周战国时代秦國進攻趙國的大规模战役,“三年而后決”(靳生禾、謝鴻喜認為為前期僵持對峙二年六個月,後期白熱戰六個月),雙方都出動了傾國之師。結果,秦军戰勝赵军,並且盡數坑殺投降赵軍。 长平之战是為戰國形势转折点,經此一役,歷史證明並間接決定最後統一天下的是秦國,此後秦國天下無敵,六國皆不再有力單獨对抗秦军,秦滅六國只剩下时间问题。.

新!!: 資治通鑒和长平之战 · 查看更多 »

苏秦

苏秦(?),字季子,東周雒邑(今河南洛陽東)乘軒里人,相传为鬼谷子徒弟。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苏秦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 有說法認為他和張儀兩人彼此呼應,共同達到個人的目的。司馬遷.

新!!: 資治通鑒和苏秦 · 查看更多 »

苏轼

苏轼(),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時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醫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鐵冠道人。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學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賜諡號文忠,複追贈太師。有《東坡先生大全集》及《東坡樂府》詞集傳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 其散文、诗、词、赋均有成就,且善书法和繪画,是文学艺术史上的通才,也是公认韻文散文造诣皆比較傑出的大家。蘇軾的散文為唐宋四家(韓柳歐蘇)之末,與唐代的古文運動發起者韓愈並稱為“韓潮蘇海”,也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更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蘇軾之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与陸游并称「苏陆」;其詞“以詩入詞”,首開詞壇“豪放”一派,振作了晚唐、五代以來綺靡的西崑體餘風。後世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惟蘇軾故作豪放,其實清朗;其賦亦頗有名氣,最知名者為貶謫期間借題發揮寫的前後《赤壁賦》。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現其文命題之考試,故當時學者曰:“蘇文熟,喫羊肉、蘇文生,嚼菜羹”。藝術方面,書法名列“苏、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宋四家)之首;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並在題畫文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政治上,在王安石變法期間,雖贊同政治應該改革,但反對王安石任用的後任呂惠卿及一些「拗」的政策,招來新黨爪牙李定橫加陷害;後來又因反對「盡廢新法」受到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斥退,終生當不了宰相。在新舊黨爭中兩邊不討好導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雲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書;宋哲宗紹聖復述又加貶謫至儋州(海南島);徽宗即位,遇赦北歸時病卒於常州。墓在河南郏縣。.

新!!: 資治通鑒和苏轼 · 查看更多 »

苻坚

宣昭帝苻坚(),字永固,一名文玉,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氐族,苻雄之子,苻洪之孫,苻健之侄,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称大秦天王。 初封東海王,後發動政變推翻堂兄苻生即位。苻堅在位期間重用漢人王猛,亦推行一系列政策與民休息,加強生產,終令國家強盛,接著以軍事力量消滅北方多個獨立政權,成功統一北方,並攻佔了東晉領有的蜀地,與東晉南北對峙。苻堅於383年發動戰爭意圖消滅東晉,史稱淝水之戰,但最終前秦大敗給東晉謝安、謝玄領導的北府兵,國家亦陷入混亂,各民族紛紛叛變獨立,苻堅最終亦遭羌人姚萇殺害,谥号宣昭,庙号世祖。.

新!!: 資治通鑒和苻坚 · 查看更多 »

集賢院

集賢院,又名集賢書院、集賢殿書院,中國古代收藏典籍之所。 集賢書院與漢、隋、唐諸朝以來的天祿閣、文德殿、文林館、麟趾殿、觀文殿等一脈相傳。唐代開元十三年(725年)四月,詔改“麗正殿”為集賢院,有學士、直學士、侍講學士等十八人,集賢院成為唐代最大的圖書典藏機構,兼有修撰、侍讀之功能。 宋朝創立史館、昭文館、集賢書院,合稱“三館”,賜名崇文院。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建有秘閣,專收善本。元代圖籍歸秘書監,雖仍有集賢院,秩從二品,但已不再是宮廷文人的活動中心。明清兩朝則徒有集賢院之名,清中葉以後,米萬鍾寓所勺園舊址改為集賢院。清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英法侵略军占领圆明园前,集贤院一度是囚禁英法俘虏的地方,後與圓明園同毀於大火。.

新!!: 資治通鑒和集賢院 · 查看更多 »

通史

通史与断代史相对,指记述由遠古到現代各時代历史的史书,以时间为主线,连贯地叙述各个时代的一种记史方式。 通史是相对于断代史来说的,斷代史是限於某個時代,但通史卻是跨時代式研究,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用現代史學的口吻,這是「大歷史觀」。 清代史家章學誠認為通史有「六便」和「二長」八个优点。「六便」是:免重複,均類列,便銓配,平是非,去抵牾,詳鄰事。「二長」是:具翦裁,立家法。但也有「三弊」,就是:無短長,仍原題,忘標目。何炳松指出“吾国史家之见及通史一体者,当仍首推刘知几为树之风生,至郑樵而旗帜鲜明,而章学诚为最能发扬光大”。 中國正史典籍「二十四史」中只有《史記》是跨越朝代的,其他都是以朝代的更替為起終的。以往中國傳統史家都傾向編修斷代史:如劉知幾最為反對修通史,認為通史除了浩瀚難讀外,因涉及遠古史,找尋資料並不容易;郑樵以毕生精力独纂二百卷《通志》,以“三十年著书,十年搜访图书”,他的成就是巨大的,“闻人家有书,直到其门求读,不问其容否,读已则罢,去住曾不吝情”。清代纪昀认为,“南北宋间记诵之富,考证之勤,实未有过于樵者”。1947年顾颉刚出版的《当代中国史学》,对各家中国通史著述的評論:“所有通史多属千篇一律,彼此抄袭”,“条列史实,缺乏见解;其书无异为变相的《纲鉴辑录》或《纲鉴易知录》,极为枯燥”。中國共產黨歷史專家楊奎松也以為,寫通史“其難度之大,對寫史者各方面的知識、訓練,特別是對其掌握資料要求之高,卻未必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 隨著清末西學東漸,通史被史家發現其價值,故清末以來,史書往往都以通史形式編寫,1935年张荫麟主持编写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史纲》,在当时获得很高声誉。同時期翦伯赞亦出版同名教材,即《先秦史》和《秦汉史》,大獲成功。被戴逸称为“历史散文体裁的开创者”。其他代表作還有錢穆的《國史大綱》、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鄧之誠的《中華二千年史》等等。.

新!!: 資治通鑒和通史 · 查看更多 »

通志

《通志》,宋朝鄭樵撰,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成書,體例仿照《史記》,記錄上古至隋唐的各朝典章制度的政書,列為「十通」之一。與《通典》、《文獻通考》,合稱為「三通」。.

新!!: 資治通鑒和通志 · 查看更多 »

通典

《通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體例完備的政書。唐杜佑撰。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年)編成,歷時三十餘年。本書記錄上起黃虞(黃帝與有虞氏)時代,下迄唐玄宗天寶末年典章制度之沿革,其中于唐代敍述尤詳。本書列為「十通」之一,與《通志》、《文獻通考》,合稱為「三通」。.

新!!: 資治通鑒和通典 · 查看更多 »

通鑒舉要歷

《通鑑舉要歷》,共八十卷,北宋司馬光撰,是《資治通鑑》簡化版,此書未成,亦沒有刻本流傳,一說其稿存晁說之家中,绍兴初,谢克家任伯得而上之。《读书志》又别载《通鉴节文》六十卷,亦称光所自钞,今亦不传。.

新!!: 資治通鑒和通鑒舉要歷 · 查看更多 »

通鉴纪事本末

《通鑑紀事本末》,南宋袁樞所撰,凡四十二卷。始於〈三家分晉〉,終於〈周世宗之征淮南〉,共1300多年。文字全抄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原文,只是撰寫方式改易。取《通鑑》所記之事,區別門目,分類編排。專以記事為主,每一事詳書始末,並自為標題,共記239事,另附錄66事。開“紀事本末體”之先河。為了方便閱讀,分為戰國至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四部分。 袁樞本無著書之意,惟读《通鑑》时,感到每件史事分散开,首尾难以稽考,为方便研读,便「因司馬光《資治通鑑》,区别门目,以类排纂,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因此,南宋孝宗干道九年(1176年)成书於嚴州郡學。 此書與《通鑑》一樣,具有强烈的正统立場。雖主要是抄錄原文,但他所加的239個標題,採用了「平」、「據」、「滅」、「叛」、「亂」、「篡」等各式的褒貶詞彙,充分表現他抱持著濃厚的正统觀念。如两汉时,以劉氏為正统,褒揚汉室,力贬对汉室不利的事。 他只希望重整《通鑑》的结构,及方便读者检索和阅读,并不打算改动原文。因此,此书的内容都是抄录《通鑑》原文,他只是加上标题,不擅加一字。 由於《通鑑》记「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史事,而此书与其为本,所以内容也自然以政治和軍事為主,其它事一概不錄。在239個主題中,絕大部分是關於政治和軍事,關於經濟的則只有唐的《奸臣聚歛》和《兩稅之弊》,文化方面更是完全欠缺。 此書重視亂世歷史,如兩漢時只有43个标题,但魏晉時竟有103個標題,幾乎占全書標題數量的一半,可見袁樞側重分裂時期歷史的意向。而以朝代论,則注意「興」、「衰」史。因此,此書中各朝代的份量都是「兩頭大,中間小」,與《通鑑》「穷探治亂之迹」的宗旨一致。 朱熹另據《資治通鑑》編《通鑑綱目》,以蜀漢為正統。.

新!!: 資治通鑒和通鉴纪事本末 · 查看更多 »

耶律阿保机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清輯本《旧五代史》改譯安巴堅,汉名耶律亿,是大契丹國的第一位皇帝(916年3月17日-926年9月6日在位),在位10年。 《辽史·后妃传》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氏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辽史·国语解》记载:“耶律和萧两个姓,以汉字书者曰刘、萧,以契丹字书者曰移喇、石抹”。《金史·国语解》记载:“移喇曰刘,石抹曰萧”。.

新!!: 資治通鑒和耶律阿保机 · 查看更多 »

耶律鑄

耶律鑄(),字成仲。契丹族人,耶律楚材之子。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十世孫。好求仙之術,耶律楚材死後,嗣任中書省事,上疏歷代德政合於時宜者八十一章。1258年,隨蒙哥伐四川,屢出奇计。中统二年(1261年)六月为中书省左丞相。至元元年(1264年)“奏定法令三十七章,吏民便之”。至元二年八月,罷相。至元四年三月,复为中书左丞相,屡罢屡起。至元七年,再罢。至元十三年修《徵蜀道錄》,每至深夜二鼓始擱筆。至元十九年(1282年),阿合马被杀,又为中书左丞相。 至元二十年(1283年)十月,“坐不纳职印、妄奏东平人民聚谋为逆、间谍幕僚、及党罪囚阿里沙,遂罢免,仍没其家资之半,徙居山后”。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卒。至顺元年,封懿宁王,谥文忠。著有《双溪醉隐集》,已佚,清初四庫館臣從《永乐大典》辑编出6卷。.

新!!: 資治通鑒和耶律鑄 · 查看更多 »

虞喜

虞喜(公元),字仲宁,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虞翻後代,經學家虞預胞兄,东晋经学家、天文学家,是中國最早发现者岁差的人,也是宣夜说的继承和发展者。.

新!!: 資治通鑒和虞喜 · 查看更多 »

陳瓘

可以指:.

新!!: 資治通鑒和陳瓘 · 查看更多 »

陸贄

贄(),字敬輿。吴郡嘉兴(今浙江嘉興人),原籍吴郡吴县(今苏州),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医学家,曾為唐德宗宰相,後遭流放,贈兵部尚書,謚曰宣,人稱陸宣公。子陆简礼,兵部郎中。曾孫陸器,開成五年狀元。今在浙江省嘉善县惠民镇,有陆贽墓遗址。如今的常用成语“情有可原”也是源自他起草的诏书《授王武俊李抱真官封并招谕朱滔诏》.

新!!: 資治通鑒和陸贄 · 查看更多 »

陈垣

垣(),字援庵,广东新会棠下石头人。中国宗教史研究巨匠,歷任輔仁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校長,燕京大學「哈佛-燕京學社」首任社長。與錢穆、呂思勉、陳寅恪並稱為嚴耕望所評選的「現代四大史學家」。.

新!!: 資治通鑒和陈垣 · 查看更多 »

陈宏谋

陳宏謀(),原名弘謀,後避諱乾隆帝,改名宏謀,字汝諮,號榕門,廣西臨桂縣(今桂林市)人,清朝政治人物。.

新!!: 資治通鑒和陈宏谋 · 查看更多 »

陈寿

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縣(现四川省南充市)人,西晉史學家。蜀漢亡國後仕於西晉,少舉孝廉,除著作郎,著有《三國志》,評價甚高。.

新!!: 資治通鑒和陈寿 · 查看更多 »

陈群

有数个名为陈群的名人.

新!!: 資治通鑒和陈群 · 查看更多 »

陈汉章

汉章(),清末民国史学家、经学家。.

新!!: 資治通鑒和陈汉章 · 查看更多 »

柏楊

柏楊()本姓郭,原名定生。後其父因方便替他轉校,而易學名為立邦,後又因升大學問題而自行改名為郭衣洞。出生於河南省開封,籍貫為河南省輝縣。筆名來自中橫公路隧道附近台灣原住民部落的原名諧音「古柏楊」(今稱古白楊;Kubayang)。另一個筆名則是鄧克保,台灣作家,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被稱為台灣的魯迅。 柏楊雖然有相當多的歷史著作,但是有些(在史學上)較為保守的人士認為柏楊並非歷史學家(因為他的歷史著作尚未達到傳統人文科學考據的學術研究標準),而是個作家、思想家及歷史評論家。 經歷過政治牢獄近10年的柏楊相當關注自由、人權與尊嚴等議題,曾創立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且擔任會長。.

新!!: 資治通鑒和柏楊 · 查看更多 »

柏楊版資治通鑑

《柏楊版資治通鑑》是台灣作家柏楊將史學名著《資治通鑑》重新以現代白话文翻譯的一部叢書,由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在中国大陆由万卷出版公司发行。.

新!!: 資治通鑒和柏楊版資治通鑑 · 查看更多 »

柳芳

柳芳(生卒年不詳),字仲敷,唐朝蒲州河東(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唐朝史官。.

新!!: 資治通鑒和柳芳 · 查看更多 »

揚雄

#重定向 扬雄.

新!!: 資治通鑒和揚雄 · 查看更多 »

李吉甫

李吉甫()字弘宪,唐朝政治家、学者。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出自趙郡李氏西祖,其父李棲筠,代宗時代曾任御史大夫,长子李德脩官拜楚州刺史,次子李德裕則於武宗時代拜相,是牛李黨爭中李黨的領袖。.

新!!: 資治通鑒和李吉甫 · 查看更多 »

李宗閔

李宗閔(),字損之。鄭王李元懿之後。.

新!!: 資治通鑒和李宗閔 · 查看更多 »

李密

李密可指:.

新!!: 資治通鑒和李密 · 查看更多 »

李密 (隋)

#重定向 李密 (隋朝).

新!!: 資治通鑒和李密 (隋) · 查看更多 »

李延寿

李延寿(),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人,祖籍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出自陇西李氏姑臧房,窦建德尚书礼部侍郎李大师第四子。.

新!!: 資治通鑒和李延寿 · 查看更多 »

李德裕

李德裕(),字文饒,趙州贊皇縣(今属河北省)人,唐朝宰相、詩人,爵至衛國公,因此又號李衛公。唐憲宗元和宰相李吉甫之子。中晚唐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領袖人物。.

新!!: 資治通鑒和李德裕 · 查看更多 »

李心傳

李心傳(1167年-1244年),字微之、伯微,世稱秀嚴先生。隆州(四川)井研人。 十四歲隨父李舜臣居於臨安(今浙江杭州),舜臣博通古今,時任宗正寺(管天子宗族事)主簿,李心傳有機會閱讀官藏史書。三十歲進士不第,遂絕意於仕途,專心從事史學研究,又仿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體例,編成《建炎以來繫年要錄》二百卷,記述了建炎元年(1127年)至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共三十六年的史事,尤詳於岳飛事。 晚年由崔與之等人薦為史館校勘,專修《中興四朝帝紀》,書未寫成,官至工部侍郎。著有《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丁丑三禮辨》、《西陲泰定錄》等書。.

新!!: 資治通鑒和李心傳 · 查看更多 »

李嗣源

#重定向 唐明宗.

新!!: 資治通鑒和李嗣源 · 查看更多 »

李紳

李紳(),字公垂,中唐詩人。亳州(今屬安徽)人,生於烏程(今浙江湖州),長於潤州無錫(今屬江蘇)。 李紳生於唐大曆七年(772年),曾祖父李敬玄,祖父定李守一籍安徽亳州。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江苏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江苏无锡东亭长大厦村)。15歲時讀書於惠山。與元稹、白居易共倡“新樂府” 詩體,史稱“新樂府運動”。元和元年(806年)进士,补国子监助教。润州观察使李锜聘为从事,不隨其叛亂,拜右拾遺。元和七年擔任校書郎。歷官翰林學士,轉任右補闕,与李德裕、元稹同时号“三俊”,後捲入牛李黨爭。長慶元年(821)三月,改為司勛員外郎、知制誥。二年二月,破格升任中書舍人,入中書省。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受李逢吉排擠被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宝历元年(825年)改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刺史,不久迁滁州、寿州刺史,又改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任浙东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歷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亳汴颖观察使。开成五年(840年)任淮南节度使。不久入京拜相,官至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 李绅脾气急躁,蔑视僧徒,“必问难锋起,祗应不供者,多咄叱而出”,有僧人向李绅宣传因果报应。他问:“阿师从何处来?”僧答:“贫道从来处来。”李绅将他痛打二十下,说:“任从去处去!”。 李绅为官有政绩,但處於黨爭之下,建树不大,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風辭職,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以旧宰相镇一方,恣威权”,百姓“惧罹不测,渡江淮者众矣”。李绅在扬州時還经手“江都尉吴湘冤案”,李绅誤信扬州都虞侯刘群之言,将江都县尉吴湘逮捕下狱,以贪污、强娶民女罪,判處死刑。後來朝廷命御史崔元藻前往扬州复查,發現吴湘罪不至死。李德裕袒护李绅,无故贬斥元藻,最後吴湘仍被處以死刑。会昌六年(846年)七月病逝扬州。李绅短小精悍,於诗最有名,时号短李。《全唐詩》錄《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詩作中以《憫農》最为著名。颇为讽刺的是,李绅在《悯农》诗中教导世人节约,珍惜粮食,但在其为官之后,颇为奢侈。.

新!!: 資治通鑒和李紳 · 查看更多 »

李繁

李繁,京兆府(今陕西西安)人。唐朝政治人物。 李泌之子,“少聪警,有才名”,以荫袭封邺侯,贞元中入仕为太常博士,依附裴延龄,陷害陽城和陆贽。又骚扰尊师翰林学士梁肅的遗孀,因咏《冬柳》被貶為随州(今湖北)剌史。在随州時,建南岳书院,後改处州刺史。元和十二年(817年),重修栝蒼城牆與城門。 元和十五年(820年),韩愈在袁州(今江西宜春)任刺史,李繁請他为孔庙作《处州孔子庙碑》。寶歷二年(826年),入朝为大理少卿,弘文馆学士。再出为亳州刺史,州境有贼,李繁出兵加以诛除。時議以為李繁殺伐過甚,又事先不告知節度使,涉於擅興之罪。朝廷遣监察御史舒元舆調查,元舆與李繁有舊怨,又銳於生事,穷致其罪,太和三年(829年)十一月十日,以“滥杀不辜”下狱,赐死於京兆府。李繁恐先人功業泯滅,向獄吏求廢紙,臨死前於獄中撰《鄴侯家傳》。.

新!!: 資治通鑒和李繁 · 查看更多 »

李绛

李絳(),字深之。趙郡贊皇人。唐朝官员。 李絳是進士出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二年(807年),授翰林學士。為人正直,直言敢諫,唐憲宗稱“疾風知勁草,卿當之矣。”貞元末年,拜監察御史,曾言:“天后朝命官猥多,當時有車載斗量之語。及開元中,致朝廷赫赫有名望事蹟者,多是天后所進之人。”元和四年(809年),長江氾濫成災,李絳奏請免稅。元和中期,充翰林學士,改中書舍人,不久又拜中書侍郎。 元和九年(814年)罷相,以足疾辭位,為禮部尚書。出爲河中觀察使,後改兖海節度使。寶曆初年,入爲尚書左僕射。李絳好直言,李逢吉惡之,罷爲太子少師。文宗即位,又任太常卿。太和三年(829年),爲山南西道節度使,累封赵郡公。当年冬,南蠻入寇,李絳從本道募兵赴援,及至中路,蠻軍已退。 太和四年二月十日(830年3月8日),李绛将募兵遣散。监军使楊叔元與李絳有怨,见李绛只发给募兵麦子,就故意以赏赐太少激怒他们,于是兵士皆怒,鼓噪而入,劫走府库兵器围攻节度使衙门。李绛方与幕僚宴会,闻乱出逃北门城墙,牙将王景延力战而死。李绛不肯缒绳出城,被乱兵所杀,时年六十七。从事赵存约、觀察判官薛齐也一起被杀。谏议大夫孔敏行揭發杨叔元之惡行,楊被流放康州。唐朝政府追赠李绛为司徒,谥曰贞。編有《君臣成敗》15卷,後人輯有《李相国谈事集》。 外甥夏侯孜。.

新!!: 資治通鑒和李绛 · 查看更多 »

李栻

*李栻 (萬曆進士),萬曆四十一年進士、明朝政治人物。.

新!!: 資治通鑒和李栻 · 查看更多 »

李業

李业,唐朝皇子,本名李隆业,唐睿宗第五子,母王德妃。.

新!!: 資治通鑒和李業 · 查看更多 »

李正己

李正己,原名李懷玉,唐代高句麗人。唐朝第一任淄青平盧節度使。 早年是平盧節度使侯希逸的副將,駐軍於營州(今辽宁省朝阳市),力抗安祿山有功。安史之乱后,平卢军军力严重受损,使其无法在营州地区立足,从而渡海南迁入青州(今山东益都)。进入山东后,李正己与侯希逸重视农业,法制的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永泰元年(765年)侯希逸被李懷玉驅逐,朝廷不能阻止,遂以懷玉为淄青平卢节度使,受赐名正己。大历中期,李灵曜叛變,李正己乘机占领曹、濮、徐、兖、郓等五州,加原有淄青等十州,共有十五州,實力最堅強。 大历十年(775年),田承嗣攻陷相州(今河南安阳市),李正己上表讨之,並聯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燕薊节度使朱滔、河东节度使薛兼训等八道兵馬會攻田承嗣,五月十五日,李正己部攻占德州(今山东陵县),九月,李寶臣和李正己在棗強會兵,進圍貝州(今河北清河西北)。田承嗣見勢不妙,暗中勾結李正己,於是李正己按兵不動。河南诸道兵亦不敢进攻。是年十二月,田承嗣上表稱罪,事遂不了了之。大历十一年(776年)田承嗣又蠢蠢欲動,出兵援救李灵曜,最後李灵曜失敗被殺,田承嗣再度上表请罪。李正己又替他说话,事遂平。建中二年(781年)李正己病死,其子李納自领军政。.

新!!: 資治通鑒和李正己 · 查看更多 »

李泌

李泌(),字長源,唐朝宰相,京兆人,祖籍辽东襄平。 李泌是西魏八柱国李弼的六代孙,父亲李承休是吳房縣令,娶汝南周氏為妻,聚書兩萬餘卷,并告诫子孙不得賣書。李泌幼居長安,七歲能文,张九龄奇之,玄宗召令供奉東宮,写诗諷刺楊國忠,有“青青东门柳,岁晏复憔悴。”之句,隐居颍阳。肅宗時,參預軍國大議,拜銀青光祿大夫,隐居衡山(今湖南省),修練道教,劉昫說:“居相位而從事鬼神,乃見狂妄浮薄之蹤。”代宗時,召為翰林學士,不久因得罪权臣元载,被代宗外放為杭州刺史以避祸。德宗時,元载失势,复召回朝廷并授散骑常侍。贞元中,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封邺县侯。李泌以虛誕自任,輔佐四朝天子。贞元五年(789年)三月,辞世。有文集二十卷。 五子:李○,高陵尉;李繁,和州刺史;李繟,咸陽尉;李紩,涪州刺史;李絢,華州文學。 李繁临死前於狱中撰《鄴侯家傳》,明顯帶有神話色彩,記其功業,語多浮誇。此書约亡佚于南宋末年。《通鑑考異》保存了较多的《鄴侯家傳》。五代時又有《鄴侯外傳》一書。.

新!!: 資治通鑒和李泌 · 查看更多 »

李悝

李悝(前455年-前395年,悝普音同虧,粵音同灰),魏國安邑(今山西夏縣)人。中國戰國時代著名思想家。任魏國的相國,主持變法,其「重農」與「法治」結合的思想對商鞅、韓非影響極大。故一般認為他是法家的始祖。.

新!!: 資治通鑒和李悝 · 查看更多 »

李晟

李晟(),中国大陆新生代影视女演员,出生于湖南邵阳邵东廉桥镇,毕业于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6月《新還珠格格》在北京開機,而之前處於二選一狀態的「小燕子」人選也塵埃落定,與趙薇一樣有一雙大眼睛的李晟最終脫穎而出,成為繼趙薇、黃奕之後的第三代小燕子。2011年9月在北京與滾石唱片正式簽約,成為旗下歌手。出道初期与张睿、李佳航、高梓淇、海陆、孙耀琦、万茜、麦迪娜、路宏为瓊瑤力捧的第三代演员。 于2015年9月8日成立工作室(李晟Su工作室),现为童乐影视旗下艺人。.

新!!: 資治通鑒和李晟 · 查看更多 »

杨勇

杨勇可能是指:.

新!!: 資治通鑒和杨勇 · 查看更多 »

杨贵妃

楊貴妃(719年-756年),号太真,籍贯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人《旧唐书 卷五十五 列传第一 后妃上》,是唐玄宗之寵妃。身材豐滿,膚如凝脂,相傳乃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羞花」。杨氏最初为唐玄宗第十八子壽王李瑁的妃子,后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太真,後還俗。天宝四年(745年),杨氏封为贵妃,正式成为唐玄宗的妃嫔。756年被唐玄宗賜死。.

新!!: 資治通鑒和杨贵妃 · 查看更多 »

校對

校對,古代稱為校勘、校讎或者校理,是出版編輯過程裡的一個必須工序,主要工作是按照原稿去審查訂正排印或繕寫的錯誤。 校對也可以是從事這個工序的人員──校對員(Proof reader)的中文簡稱。《南宋馆阁录》載“卷三《储藏》门记载:“诸字有误者,以雌黄涂讫,别书。或多字,以雌黄圈之;少者,于字旁添入;或字侧不容注者,即用朱圈,仍于本行上下空纸上标写。倒置,于两字间书乙字。诸点语断处,以侧为正;其有人名、地点、物名等合细分者,即于中间细点。” 在分工不足的情況下,中文講校對有時包含著審稿的工作。.

新!!: 資治通鑒和校對 · 查看更多 »

梁启超

梁启超(,署名作梁𠷠超),字卓如、任甫,别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潮居都茶坑乡人,人稱梁新会,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及发明家。 梁启超在青年时期曾經與老师康有為合作进行戊戌變法,事敗後出逃日本,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及張勳復辟等严词抨击,以及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新!!: 資治通鑒和梁启超 · 查看更多 »

梁慬

梁慬()字伯威,字伯威,戈居(故城在今甘肃省宁县西南)人。东汉名将。 父亲梁讽是窦宪的部下。梁慬知兵法。早年擔任车骑将军邓鸿司马,延平元年(106年)任西域副校尉,率军往援西域都护任尚,兵馬未至,围已解。曾在龟兹城擊破西域联军,大获全胜。永初二年(108年)奉诏还至敦煌。 永初三年,有匈奴、乌桓、鲜卑合兵犯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朝廷以梁慬為度遼將軍,与车骑将军何熙、中郎将庞雄出击。永初五年被免職,下狱,不久羌人侵三辅(今陕西中部),拜梁慬为谒者,發兵往擊,至胡县,不幸病卒。《后汉书》中,班超与梁慬合为一传。.

新!!: 資治通鑒和梁慬 · 查看更多 »

楊寬

楊寬(),生於江苏省青浦縣白鹤江镇(今上海市青浦区),中國歷史學家。蘇州中學師範科、光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中學時代起即進入先秦學術領域。.

新!!: 資治通鑒和楊寬 · 查看更多 »

楊炎

楊炎(),字公南,凤翔府天兴县人(今陕西省凤翔县),中國唐朝中期的政治家,兩稅法的創造和推行者。.

新!!: 資治通鑒和楊炎 · 查看更多 »

楊汝士

楊汝士,字慕巢,虢州弘農人。 堂哥楊虞卿,妹婿白居易。元和四年(809年)進士,又登博學鴻儒科。大和三年(829年)七月,以本官知制誥。牛僧孺、李宗閔相繼拉攏他,引為中書舍人。長慶元年為右補闕。開成元年(836年)七月,官兵部侍郎,出鎮東川,改為吏部侍郎,官至刑部尚書。有诗名。.

新!!: 資治通鑒和楊汝士 · 查看更多 »

權德輿

權德輿(),字載之,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人。 祖輩遷居潤州(今鎮江)丹徒。權皐之子。四歲能詩,七歲隨父寓居陽羨(今宜興),不到二十歲即以文章著稱,韩洄、李兼、杜佑、裴胄爭先聘請。德宗好文,聞其才,召為太常博士,改左補闕。贞元十年(794年)改起居舍人,知制诰;憲宗元和初,歷兵部、吏部侍郎,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與李吉甫不合,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元和年間被譽為“縉紳羽儀”。著有《權文公文集》。《四庫全書》收《權文公詩集》十卷。.

新!!: 資治通鑒和權德輿 · 查看更多 »

欧阳修

歐陽修,又作歐陽脩(),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諡號文忠。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北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他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積極參與范仲淹所領導的慶曆新政政治改革。文學方面,歐陽脩成就斐然,是唐代韓愈、柳宗元所倡導之古文運動的繼承者及推動者,為古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其散文風格平易自然,韻味深美,詩歌風格平易清新,為宋詩奠下基礎,其辭賦創立文賦的新體裁,使中國辭賦有柳暗花明的新發展,所著兩部史書《新唐書》及《新五代史》列入廿四部正史之中,所定家譜格式為後世歷代沿用,經學上開創宋人直接解經、不依注疏的新風氣,易學上打破易傳的權威地位,在中國金石學、詩話及花譜撰作三方面,都是開山始祖。政治上文化上,皆屬當世最高領袖之一,在文學、史學、經學,俱有劃時代的成就。.

新!!: 資治通鑒和欧阳修 · 查看更多 »

武德

武德(618年五月—626年十二月)是唐高祖的年号,也是唐朝的第一个年号。唐朝使用武德这个年号一共8年餘。武德是唐朝建国的年代,在武德初期,中国境内的不同政权有14个之多,而武德年结束时,唐朝已经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稳定了其统治。 武德九年八月唐太宗即位沿用。.

新!!: 資治通鑒和武德 · 查看更多 »

武则天

武曌《全唐文·卷九十六》○改元载初赦文......朕又闻之,人必有名者,所以吐情自纪,尊事天人......朕宜以曌为名。自卦演龙图......(),唐高宗的皇后、武周開國皇帝,當代稱則天順聖皇后,或武后(遺詔退稱皇后),後代通称武则天,并州文水县人,中国历史上唯一因執掌君權因而得到正史追認的女性皇帝。十四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十二年不得遷。唐高宗时復为昭儀,謀廢得到唐太宗託付于重臣褚遂良的“佳兒佳婦”元后與淑妃,得立为皇后(655年-683年)。一時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天皇李治并称“二圣”。由于唐高宗患风眩病,無力聽政,660年11月开始臨朝,史载“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利用酷吏集團屢次屠殺唐室諸王大臣以求立威,殺害嫌疑對象遍及子、女、媳、婿、孫、孫女、孫婿、庶子、嫡兄、親姊、親甥女、夫之伯叔姑嫂、堂兄,終於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1日在位),在位時間共14年4個月又5天,705年退位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晚年惑于內寵,不知當立侄或立子,705年元月,被宰相狄仁傑舉薦的後任張柬之與禁衛軍背叛,被迫還位。同年崩于洛陽上陽宮仙居殿。若从660年算起掌权前后45年,从683年算起掌权前后22年,统治掌权时长仅次于清朝慈禧太后。武則天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第三长的皇帝(终年82岁),僅次於清高宗(87歲)和梁武帝(86歲)。 武氏本名无记载,为唐开国勳舊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為隋朝宗室楊達之女是武士彠繼室,不見禮于正室諸子。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十四岁時(貞觀11年)因貌美而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高宗时为昭仪,后封为皇后,又上尊号为“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武氏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於称帝后上尊号“聖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氏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武氏另有废除的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等。在位期間喜土木作造,尤喜造國字改年號,一年一號。傳說洛陽龍門石窟的奉先寺大佛是模仿其面容而作。.

新!!: 資治通鑒和武则天 · 查看更多 »

歷史學

歷史學,簡稱史學,是以歷史為研究對象的學科。雖然在廣義上歷史可以包含人類以外的事物,但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和人文學,歷史學主要以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

新!!: 資治通鑒和歷史學 · 查看更多 »

歷年圖

《歷年圖》,共七卷,是北宋史家司馬光作品,為《稽古錄》的第二單元,附有〈歷代論〉和〈後序〉,起迄年代與《資治通鑑》相仿,亦有「臣光曰」的史論。歷年圖可視為資治通鑑的初稿作品,但有些條目見於歷年圖卻不見於《通鑑》,或年代舛誤。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司馬光呈《歷年圖》五卷。 Category:中国通史性历史著作.

新!!: 資治通鑒和歷年圖 · 查看更多 »

段文昌

段文昌(),字墨卿,一字景初,唐朝鄒平(今屬山東濱州)人。生於荊州江陵(今湖北荊州市)。唐代政治人物,曾拜宰相,後除節度使,歷轉各軍。卒赠太尉。娶武元衡女。子段成式,為太常少卿。.

新!!: 資治通鑒和段文昌 · 查看更多 »

毕沅

沅(),字纕蘅,號秋帆,自號靈巖山人。江蘇鎮洋縣(今太倉市)人。清朝狀元、學者、政治人物。.

新!!: 資治通鑒和毕沅 · 查看更多 »

毛泽东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亦是中國現代史上的重要政治家、战略家和思想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终身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被尊称为毛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兼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暨国防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暨名誉主席等职。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之一。他将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实践过程中,早先曾借鑑斯大林主義探索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具体道路,後來其运用經驗和總結的成果被发展称作毛泽东思想,被後繼無產革命參考成為蘇共以外的另一重要左派思想。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他所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游击战十六字诀和运动战战略、三个世界理论、矛盾论、实践论等,其核心内容为新民主主义和無產階級专政理论。此外,毛泽东在文學和书法方面也有一定造诣。然而,他的专政統治和階級鬥爭備受批評,因主导或发动的反右运动、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等各类政治运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而使後世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

新!!: 資治通鑒和毛泽东 · 查看更多 »

汨罗江

罗江(“汨”字為左水右日),洞庭湖滨湖区主要河流之一,因上古时芈姓罗国位于此而得名。 汨羅江發源於江西省修水县黄龍山梨樹堝,經修水县白石橋,於龍門流入湖南省平江县境内,向西流經平江城區,自汨羅市轉向西北流至磊石鄉,於汨羅江口匯入洞庭湖。汨羅江分為南北兩支,南支稱汨水,為主源;北支稱羅水,至汨羅市屈譚(大丘湾)匯合稱“汨羅江”。干流長度253公里,流域面積達5543平方公里,為東洞庭湖滨湖區最大河流。.

新!!: 資治通鑒和汨罗江 · 查看更多 »

汪砢玉

汪砢玉(),一作珂玉,初名国润,字源昆,号玉水。南直隶徽州人。明朝书画家、藏书家。 沈士英之子。世代業鹽,寄居嘉兴,万历四十七年与魏仲雪、沈止柏结诗社于北山草堂。崇祯年間,官至山东盐运使判官。崇祯十六年(1643年),著有《珊瑚网》48卷。明亡後不知所終。.

新!!: 資治通鑒和汪砢玉 · 查看更多 »

汉在中文里有多种含义:.

新!!: 資治通鑒和汉 · 查看更多 »

汉语

漢語,又稱中文、華文、唐話、中國話等,是漢藏語系漢語族下之一種語文,為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目前世界有六分之一人口做為母語。漢語有多種分支语言,當中現代標準漢語為現行的漢語通用語,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又稱為普通話)、以及中華民國的国语。此外,漢語還是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傳統華人社會習慣稱之為「漢語」,本文一律以漢族慣稱「漢語」來表示,國際間常稱中文。其他稱呼僅限特定人群使用,請另見相關條目。,并被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采用为官方语言。 汉字是汉语的文字書寫系统,又称汉文、中文、华文、唐文,在中华民国又称为国文,是一种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時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漢語属分析语,有声调。漢語包含書面語及口語兩部分,古代書面汉语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一般指使用現代標準漢語語法、詞彙的中文通行文体(又称白话文)。 对于汉语的分支语言,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将汉语定义为语言,并将官话、贛語、闽语、粤语、客家语、吴语、湘语七大语言定义为一级方言;另一种观点则将汉语视为语族,其下無法互相溝通的視為語言,如國際標準化組織就將漢語族分為13種語言:闽东语、晋语、官话、莆仙语、徽语、闽中语、赣语、客家语、湘语、闽北语、闽南语、吴语、粤语。.

新!!: 資治通鑒和汉语 · 查看更多 »

汉武帝

漢武帝劉徹(),西汉第七位皇帝,其母为关陇人孝景王皇后,於7岁时被冊立为储君,16岁登基,在位達54年,其正式諡號為「孝武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武帝」,是清圣祖以前在位最長的中國皇帝。他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都有顯赫建树,和秦始皇被後世並稱為「秦皇漢武」,被历代史学界和政治家们評價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漢武帝的思想積極進取,极具前瞻性,為朝廷以至社会帶了新思維,亲政後進行了多項大刀闊斧的改革,深遠地影響著後世。 對內政策上,漢武帝用人唯才,不問出身,開創了察舉制并兴太学,以致該時期培養及出現了大量名臣良將;他又頒布《推恩令》,和平地削減了诸侯的權力及勢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另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学从此成為中國社會主流思想,另有首开丝绸之路、使用年号、设立刺史、加强内廷权力等开创性举措。 對外政策上,漢武帝一改漢高祖刘邦白登之围後世代朝廷奉行的和親傳統,以強勢態度積極地對付匈奴,發動第二階段漢匈戰爭,先後收復了西漢初年的多處領土,不过终其一世未能解除秦朝以來匈奴於中國西北部的威脅刘运动,西汉王朝对匈奴采取的民族政策,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年第6期。《汉书·卷六》:匈奴入上谷、五原,杀略吏民。《汉书·卷六》:匈奴入五原、酒泉,杀两都尉。《汉书·卷七》:匈奴入朔方,杀略吏民。《汉书·卷九十四》:(前71年)其冬,单于自将万骑击乌孙,颇得老弱,欲还。会天大雨雪,一日深丈余,人民畜产冻死,还者不能什一。于是丁令乘弱攻其北,乌桓入其东,乌孙击其西。凡三国所杀数万级,马数万匹,牛、羊甚众。又重以饿死,人民死者什三,畜产什五,匈奴大虚弱,诸国羁属者皆瓦解,攻盗不能理。其后汉出三千余骑,为三道,并入匈奴,捕虏得数千人还。匈奴终不敢取当,兹欲乡和亲,而边境少事矣。。 漢武帝又大幅度地开疆拓土,先後在秦朝故土吞灭了东瓯国、南越國、閩越國,并远征异域,消灭衛滿朝鮮及夜郎國等等,继秦朝后再次拓展了中国疆域;同時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丝绸之路,远征大宛,使汉帝国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远达中亚,將帝國在民生、經濟、文化和軍事上,都推上了空前的高峰,其在位期間被稱為漢武盛世,為漢朝的極盛時期。 而漢武帝晚年穷兵黩武,對人民造成了相當大的負擔。其晚年性情也變得反覆無常,而且迷信多疑,致使了巫蛊之祸的發生,為其普遍整體正面評價留下負面部份。駕崩前兩年,漢武帝在輪台下道《罪己詔》,重拾文景之治時期的與民生息的政策,為後來的昭宣中興奠定基礎。.

新!!: 資治通鑒和汉武帝 · 查看更多 »

治平 (北宋)

治平(元年:1064年 - 末年:1067年)是北宋时宋英宗赵曙的年号,共计4年,谓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语出《抱朴子》:“又于治世隆平,则谓之有道,危国乱主,则谓之无道。” 治平四年正月宋神宗即位沿用。.

新!!: 資治通鑒和治平 (北宋) · 查看更多 »

沈约

沈约(),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

新!!: 資治通鑒和沈约 · 查看更多 »

沙缽略可汗

沙缽略可汗(古突厥語:𐰃𐱁𐰉𐰺𐰀𐰴𐰍𐰣,拉丁轉寫:Ϊšbara qaγan;),名阿史那摄图,突厥可汗,乙息记可汗阿史那科罗之子。佗缽可汗以侄儿摄图为尔伏可汗统东面。581年,佗缽可汗去世,其子阿史那庵逻将汗位让给了摄图,是为沙缽略可汗。在可敦北周千金公主的影响下,沙缽略可汗屡次侵犯新兴的隋朝。但隋朝派长孙晟游说西突厥阿波可汗和达头可汗,分化突厥的势力。最后583年沙缽略可汗被隋朝打败后,只好和隋朝讲和。 587年四月,沙缽略可汗去世,其弟处罗侯即位,为莫何可汗,其子阿史那雍虞闾在1年后成为突厥的都藍可汗。.

新!!: 資治通鑒和沙缽略可汗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 資治通鑒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淮南市

淮南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安徽省中北部,由西北至西南顺时针依次与阜阳、亳州、蚌埠、滁州、合肥、六安接壤。 淮南市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电力基地,装机容量830万千瓦,占安徽省的近一半。淮南市为传统重工业城市,支柱产业为煤炭、化工、电力以及制药。截至2012年,全市户籍人口245.6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3.72万人,市区户籍人口168.7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97.30万人。淮南市為中國國務院批復的安徽省北部的重要中心城市,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市區下轄五區以及一個實驗區。.

新!!: 資治通鑒和淮南市 · 查看更多 »

溫大雅

溫大雅(),字彥弘,唐初并州祁(今山西省祁縣)人。 出身官宦之家,其父溫君悠(溫君攸),官至隋朝泗州司馬。溫大雅有弟溫大臨(溫彥博)、溫大有,大雅兄弟小時候,薛道衡稱其兄弟皆有卿相才。温大雅入仕为东宫学士、长安县尉,以父忧去职。大業十一年(615年),李淵為太原留守時,以大雅為留守府記室參軍,專掌文书起草等机要工作,随军撰成《大唐创业起居注》,记李渊雄才大略。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入长安称帝,當時礼仪皆由大雅等人制订。任黄门侍郎、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等职。後為秦王李世民所重用。 玄武門之變後,擢升禮部尚書,受爵黎國公。贞观三年(629年),久劳成疾,病逝长安,谥号“孝”。高宗朝追赠“尚书右仆射”。著有《大丞相唐王官属记》二卷、《今上王业记》六卷和《大唐創業起居注》三卷。史称“诸温儒雅清显……皆抱廊庙之器,俱为社稷之臣。”.

新!!: 資治通鑒和溫大雅 · 查看更多 »

朝代

朝代或王朝(dynasty)是指由同一個家族(皇室或王室)通過不同方式和形式,以君主制國家實施世襲統治的历史时期。例如中国、古埃及等国家都曾经使用王朝制。欧洲主要有卡洛林王朝、卡佩王朝、波旁王朝、哈布斯堡王朝、斯图亚特王朝等。 Category:朝代 Category:歷史學 Category:君主制 Category:王室家族.

新!!: 資治通鑒和朝代 · 查看更多 »

木牛流马

木牛流马,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與妻子黃月英及蒲元等人發明的運輸工具,分為木牛與流馬,史載建興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時所使用,其載重量為「一歲糧」,大約4百斤以上,每日行程為「特行者數十里,群行二十里」,為蜀國十萬大軍提供糧食。另外还有机关防止敌人夺取后使用。不過,確實的方式、樣貌現在亦不明,對其亦有不同的解釋。.

新!!: 資治通鑒和木牛流马 · 查看更多 »

朱之瑜

朱之瑜(),字鲁玙,號舜水,明朝浙江餘姚人,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舜水是他在日本取的号,意为“舜水者敝邑之水名也”,以示不忘故国故土之情。 朱舜水力圖反清復明,在清初曾参加抗清活动,也曾助郑成功北伐;南明灭亡后,他不愿降清,遂东渡日本。於日本和水戶藩藩主德川光圀(水戶黃門)接觸,其遺臣性格與儒家思想讓德川光圀深感,未有易姓革命和异族统治的「小中華日本」方是中華思想的正統繼承者,遂發奮編纂《大日本史》,以揚正統,導致尊王攘夷思想之催生。朱舜水更對水戶學擁有不可磨滅之影響。.

新!!: 資治通鑒和朱之瑜 · 查看更多 »

朱熹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齋號晦庵、考亭,晚称晦翁,又称紫陽先生、紫陽夫子、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諡文,又稱朱文公。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饒市婺源縣)人,生於福建路尤溪縣(今福建三明市尤溪縣)。南宋理学家,程朱理学集大成者,學者尊称朱子。 朱熹家境窮困,但自幼聰穎,紹興十八年(1148年)中進士,年僅十九歲,歷高宗、孝宗、光宗、甯宗四朝。於建陽雲穀結草堂名「晦庵」,在此講學,宋理宗賜名「考亭書院」,故世稱「考亭學派」,又因朱熹別號「紫陽」,故世稱「紫陽學派」。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理學。其著作甚多,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也成為後代科舉應試的科目,在中國,有專家認為他確立了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新!!: 資治通鑒和朱熹 · 查看更多 »

朱温

梁太祖朱温()五代時期後梁開國皇帝,曾参与黄巢之亂,后降唐为将,唐僖宗賜名朱全忠。但又密谋杀害唐昭宗,立唐哀帝,后废哀帝自立,建立“后梁”,称帝后改名朱晃。晚年大肆荒淫,強姦兒媳。後為三子朱友珪所殺,終年61歲。.

新!!: 資治通鑒和朱温 · 查看更多 »

戰國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名著。由漢朝劉向編訂,但其原作者不詳。劉向因此書所记的多是東周後期时諸國混戰,纵横家为其君王擬定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定名为《战国策》,而該時期亦因此被史家稱為戰國時代。 《战国策》為國別體,全书按东周國、西周國、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韓国、燕国、宋国、衞國、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三十三卷,约十二万字。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說客們言行,更包括了不少纵横家的政治策略與辯論技巧,也可說是合纵與連橫的实战演习手冊。本書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

新!!: 資治通鑒和戰國策 · 查看更多 »

战争

戰爭是动物界普遍的行为,在人类社会,战争则与政治紧密关联,是多個組織和組織之間的有組織性的武裝衝突。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以武力为手段,目的是迫使一方服从另一方的意志(通常是政治意图),通过多次大规模对决使敌人失去抵抗的力量,这样的行为就是战争。兵法是在战争中作戰的方式,沒有战争的情形稱為和平。 一些学者不认同战争一定和政治有关,有些战争出现时间比政治、国家还要早。所以约翰·基根认为克劳塞维茨的定义有局限性,只适用于文明社会,他给出的定义是:「战争一向是文化的表现,往往是文化形态的一个决定因素,在某些社会是文化本身」。 若從開戰開始計算死亡人數,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約在6,000萬至8,500萬之間。若以人口比例來看,巴拉圭戰爭是近代歷史殺傷力最強的戰爭,殺死了巴拉圭60%以上的人口。依照史迪芬·平克的說法,理查德·斯莫利在2003年將戰爭列為接下來50年間人類10大問題中的第6個。.

新!!: 資治通鑒和战争 · 查看更多 »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清朝明史馆官修,张廷玉等主撰,全書共三百三十二卷,計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记明代史事,起自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迄於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277年的明朝历史。.

新!!: 資治通鑒和明史 · 查看更多 »

明皇杂录

明皇杂录,为唐朝郑处诲所撰笔记。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别录》一卷。所载内容为唐玄宗时逸事,真伪参杂。杨贵妃小字玉环即出于此书。.

新!!: 資治通鑒和明皇杂录 · 查看更多 »

明通鑑

《明通鑑》,全書共一百卷(分卷102卷),二百萬字,作者清代夏燮(1800年-1875年)。.

新!!: 資治通鑒和明通鑑 · 查看更多 »

春秋 (史書)

#重定向 春秋 (书).

新!!: 資治通鑒和春秋 (史書) · 查看更多 »

昭雎

昭雎是战国楚人。 早年擔任工尹,掌管百工。楚怀王时,派屈原出使齐國,但昭雎因與張儀有私交,遂帶頭反對。楚怀王下令昭雎出使秦国,让秦惠文王继续重用张仪。不久秦惠文王死,张仪被驱逐。這時楚王打算跟齐国和解,遂將昭雎下狱。桓藏力勸楚王讓昭雎到韩、魏两国替张仪說清,並重用张仪。楚怀王二十八年(前301年),齐、秦联兵攻楚,昭雎受命與唐昧共擊秦军,他按兵不动,結果唐昧兵败身死。秦昭王邀请楚怀王会盟,昭雎认为秦國必有阴谋,力勸楚怀王不要去秦。但楚怀王坚持去秦国,结果被扣留,最终客死他乡。當時懷王之子横在齊國當人質,楚國無君,有人欲立懷王之庶子,昭雎迎立太子橫歸楚繼位,是為楚頃襄王。.

新!!: 資治通鑒和昭雎 · 查看更多 »

新世界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是一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国家级综合出版社,于1951年在北京成立,現屬於中國國際出版集團。 該出版社已經出版了超過5000種書目,在1997年以前只出版外文書,2002年以後則專門出版中文書。2001年销售收入400多万元,2010年达1.36亿元。 該出版社原屬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業務方針由中共中央宣傳部領導。2001年,外文局局长蔡名照停掉政府对該出版社每年200万元的补贴,將其從政府對外宣傳單位推向市场;2010年,出版社正式转為企業。.

新!!: 資治通鑒和新世界出版社 · 查看更多 »

新唐书

《新唐书》,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纪传体史書。《新唐书》共225卷,分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及列傳150卷。.

新!!: 資治通鑒和新唐书 · 查看更多 »

新舊黨爭

新舊黨爭是北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圍繞在王安石變法的執行上所引發的一場黨爭。新黨支持王安石的新政,舊黨反對新政。兩派官吏互相攻擊,一得勢就貶斥另一派士大夫,最終新党因皇帝的支持推行而獲勝,但造成北宋政局的不穩定,持續五十多年,最終導致北宋滅亡。.

新!!: 資治通鑒和新舊黨爭 · 查看更多 »

文献通考

《文獻通考》,元朝馬端臨撰,以杜佑《通典》為藍本,將《通典》上之八門增擴為二十四門,記載上古至宋寧宗嘉定末年歷代典章制度的政書。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書。後與《通典》、鄭樵《通志》,合稱「三通」。.

新!!: 資治通鑒和文献通考 · 查看更多 »

文苑英華

《文苑英華》是宋太宗時李昉、扈蒙、宋白、徐鉉等二十餘人共同編纂的文學總集。 《文苑英華》於太平興國七年(982)開始編輯,後來宋太宗又命蘇易簡、王祐、范杲、宋湜及宋白等人參修,雍熙三年(986年)完成初稿,篇幅多達一千--,所選詩文共二萬三百余首。選材侷限與《文選》相銜接,上自南朝梁代,下至五代,按文體分賦、詩、歌行、雜文,還收錄了詔誥、書判、表疏、碑誌……等,可用來考訂史實。其中唐人作品佔十分之九。 《文苑英華》成书草率,內容有不少缺失,“原修书时,历年颇多,非出一手。丛脞重复,首尾冲决。一诗或指为二,二诗或合为一,姓氏差互,先后颠倒,不可胜计”。景德四年(1007)又重新编选,並進行“删繁补阙”的工作。祥符二年(1009)又命石待问、张秉、薛映、戚纶、陈彭年等复校。終北宋一朝,《文苑英華》實未刊刻。南宋時,还在做补删工作,周必大退隱“老丘園”,邀集胡柯、彭叔夏等好友進行再校訂工作,書中多補有異文“一作……”或“集作……”,嘉泰元年(1201)才付印。今存者即此校定本。彭叔夏曾将部分校文写成《文苑英华辨证》十卷,將問題分“十類四十五子目”。清朝勞格又有《辯證拾遺》。一般以為清朝編《全唐文》其實是以《文苑英華》爲底本,如李商隐《樊南文集》即是從《文苑英华》中輯出。李慈銘《越縵堂日記》指出“所收赋至一百五十卷,唐赋居十之七八,陈陈相因,最无足现”;又说“其杂文中不收柳柳州《乞巧文》、昌黎《送穷文》,而收沈下贤为邯郸妓李容子所作《乞巧文》,殊不可解。”。.

新!!: 資治通鑒和文苑英華 · 查看更多 »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指中國汉文帝和汉景帝所统治的时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治世,奠定了其後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將漢朝推上頂峰的基礎。 汉初,社会经济薄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通常认为文景之治的主角是汉文帝与汉景帝。实际上,竇太后在文景之治时代所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 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是租率最终減為三十稅一。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敌对国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 文帝生活也十分節儉,宮室內車騎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帳不施文繡,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就是休養生息的政策。 漢文帝重視農業,曾多次下令勸課農桑,根據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員,並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生產。 汉文帝去世,汉景帝即位,初期平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以后,景帝开始专心打理朝政,据说景帝十分樸素,仁厚爱民。除了平定七国之乱以外,从来没有大规模用过兵,和匈奴的战争始终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内,依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文帝之皇后窦太后尊崇道家,因此汉景帝与窦氏宗族都必须学习道家学说。景帝崇尚黃老之說,减少刑罚,减少赋税,兴修水利,提倡農業,要求人心不服的案子进行重审,以免冤狱发生。百姓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创造了大量财富,其间百姓富裕,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安乐。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史称:「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漢書·食貨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王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是中国皇权专制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新!!: 資治通鑒和文景之治 · 查看更多 »

日知錄

《日知錄》是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1613年—1682年)的代表作品之一。《日知錄》是顧炎武「稽古有得,隨時札記,久而類次成書」的著作。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雜家類。 《日知錄》始撰于崇禎十二年(1639年)顾炎武绝意仕途,並以書名取之於《論語·子張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日知录》的《目录题辞》说“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 其有不合,时有改定”,一開始有三項設計,即经义(新义诠释古经)、治道(分析社会经济情况)、博闻(一般知识)。《日知錄》內容宏富,貫通古今。三十二卷本《日知錄》有條目1019條(不包括黃侃《校記》增加的2條),臨終前仍未完成,顧炎武生前,只有八卷本行世,稱為符山堂本,仅收录140条,顾氏對此表示“三十卷已行其八,而尚未惬意”。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其弟子潘耒從其家取出書稿,再三校勘,刪改了犯忌的字眼,把內容大體劃為經義、史學、官方、吏治、財賦、典禮、輿地、藝文等八類,《四库全书总目》则分作十五类,即经义、政事(卷八至十二)、世风(卷十三)、礼制、科举(卷十六至十七)、艺文、名义、古事真妄、史法、注书、杂事、兵及外国事、天象术数、地理、杂考证。《日知錄》屬劄記性質,字數不定,如《蘇松二府田賦之重》最長,全條分八個段,有5000餘字,《召杀》只有“巧召殺,忮召殺,吝召殺”9字。 潘耒在《日知錄》原序曰:「當代文人才子甚多,然語學問者,必斂衽推顧先生」,並谓此书“惟宋、元名儒能为之,明三百年来殆未有也”。阎若璩《潜邱札记》有《日知录补正》,补正此书50余条,其他學者如李光地、惠栋、江永、顾栋高、戴震、莊存与、全祖望、钱大昕、王鸣盛、赵翼、邵晋涵、方苞、姚鼐等均曾為此書作注。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写道:“尝谓此三十二卷中,直括得一部《文献通考》,而俱能自出于《通考》之外”。 顧炎武曾把寫這部書比作「採銅於山」,他说:“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現在「採銅於山」一詞正說明歷史研究要重視第一手資料,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清代道光年間有黄汝成,以遂初堂三十二卷本为底本撰成《日知录集释》,其叙曰:“凡关家国之制,皆洞悉其所由盛衰利弊,而慨然著其化裁通变之道,词尤切至明白”。梁启超说:“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人。”《日知錄》的思想也超越了當時大多數學者,其中尤以區分「保國」與「保天下」為最。所謂“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後世稱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日知录》也有明顯的失誤。例如《日知录》卷二十九稱回回教为回纥之摩尼教。.

新!!: 資治通鑒和日知錄 · 查看更多 »

政治

政治是由各种团體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也是各种团體或个人为了各自的領域所结成的特定关系,尤指對於社會群體的統治,例如統治一個國家,亦指對於一國內外事務之監督與管制。一般来说,这个词多用来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然而社会学家也用来指涉包括各种利益机构、学校、宗教机构在内的相互之间的关系。 从人类社会学来讲,政治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社会现象非常复杂,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以及从不同学科角度,不同的学者对他的论述也不相同。而且政治内涵的本身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对政治的阐释也充满了争议,始终没有一个确切公认的定义。孙关宏等 《政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p1-13 ISBN 978-7-309-03661-9 政治学是专门以政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研究政治行为的理论和考察权力的获得与行使。.

新!!: 資治通鑒和政治 · 查看更多 »

慕容垂

燕成武帝慕容垂,字道明,原名霸,字道業,一說字叔仁,鮮卑名阿六敦,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鮮卑族人。十六國後燕開國君主。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的第五子。在前燕時屢有戰功,更加曾擊退東晉桓溫的北伐軍。然而因為受到當政的慕容評排擠而被逼出走前秦,但很受前秦君主苻堅的寵信。淝水之戰後慕容垂乘時而起,復建燕國,建立後燕,後又滅了同為慕容氏所建的西燕。參合陂之戰戰敗後率軍再攻北魏,在期間發病病重,並在退軍時去世。.

新!!: 資治通鑒和慕容垂 · 查看更多 »

慕容廆

慕容廆(),字弈洛瓌,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人。晉朝時鮮卑人,慕容部首領慕容涉歸之子,前燕建立者慕容皝之父,吐谷渾第一代首領慕容吐谷渾是其庶兄。.

新!!: 資治通鑒和慕容廆 · 查看更多 »

慕容儁

燕景昭帝慕容儁(),字宣英,鮮卑名賀賴跋,昌黎棘城鲜卑人,五胡十六國時代前燕的君主。前燕文明帝慕容皝次子。慕容儁即位時仍名義上為東晉的燕王,然而於永和八年(352年)正式稱帝獨立。慕容儁在位期間消滅了冉魏,入據原本由後趙所佔領的中原地區,勢力大增,並移都鄴城,終與南方的東晉和關中的前秦政權三足鼎立。.

新!!: 資治通鑒和慕容儁 · 查看更多 »

拓跋什翼犍

拓跋--翼犍(),中國東晉十六國時期鮮卑拓跋部首領、代王,338年至376年在位,是南北朝時期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的祖父。拓跋鬱律之次子,拓跋翳槐之弟。.

新!!: 資治通鑒和拓跋什翼犍 · 查看更多 »

曹魏

魏(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8日,史称曹魏、魏朝)。是中國漢朝末期三國之中据有北方及中原的政權。始於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帝位,篡漢為魏,因承繼漢朝,故具法統地位。至265年魏又被司馬炎篡奪,改號為晉。 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建立诸侯国——魏国,且如同汉朝初期诸侯王制度可以设置丞相以下百官,之后又进封「魏王」并以卞氏为魏国王妃,以曹操之女为魏国公主,后来曹操之子曹丕篡漢时便以「魏」為國號。又因为是曹氏政权,故史稱「曹魏」,以區別於其他名「魏」的政權。 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領土最遼闊的政權,灭蜀汉前疆域達到近300萬平方千米。263年,魏軍攻滅蜀汉,同年佔領廣州,至此曹魏疆域達到全盛,约400萬平方千米。由於曹魏盤踞中原,所以這區人口也是最多。期間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新!!: 資治通鑒和曹魏 · 查看更多 »

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国时代曹魏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曹操在世时官至丞相,爵至魏王,谥号武王。其子曹丕篡位稱帝後,追尊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新!!: 資治通鑒和曹操 · 查看更多 »

曾国藩

曾国藩(),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婁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系出曾氏南宗),中國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學家,與胡林翼並稱曾胡。曾國藩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間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新!!: 資治通鑒和曾国藩 · 查看更多 »

晋可以有以下解释:.

新!!: 資治通鑒和晋 · 查看更多 »

晋书

《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新!!: 資治通鑒和晋书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資治通鑑资治通鉴通鉴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