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蒲崗和黃大仙區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蒲崗和黃大仙區之间的区别

蒲崗 vs. 黃大仙區

蒲崗(Po Kong),又寫作莆崗或蒲岡,是香港一個已消失的地名,也是一條已消失的原居民村落,位於九龍北部,現時港鐵觀塘綫鑽石山站附近。「蒲」是莆田的簡稱,爲開村之林氏祖籍,而「崗」則是指村莊所在的山崗,故「蒲崗」即「來自莆田的人居住的山崗」。 由於蒲崗村早於二戰時因啟德機場擴建工程被日軍下令拆毀,村民散居各地,加上九龍群鄉在香港戰後市區發展中逐漸被清拆而消亡,而與蒲崗村有關的史料也甚爲缺乏,曾經到過蒲崗村且尚在世的人極少,故蒲崗村原址確實位置存在爭議,一說其原址在現今鳳德邨一帶,然而該地在興建公共屋邨前爲鑽石山石礦場的一部分,而且遠離啟德機場,並不在日軍擴建的機場範圍以內,故此說存疑。 根據衙前圍村吳氏廿五世傳人、母親爲蒲崗村林氏族人的吳佛全老人所繪製的九龍鄉村地圖,蒲崗村原址應在現今彩虹道遊樂場。按照吳佛全的說法,蒲崗村原本背靠一座大山,即「蒲崗」之山,日軍佔領香港期間曾驅使戰俘削平該山填海,蒲崗僅餘小丘,日軍更在山上設置高射炮台,曾擊落一架盟軍戰機,但駕駛該戰機的美籍機師被抗日遊擊隊所救。吳佛全老人對蒲崗村位置的描述較能與其他史實匹配。二戰結束後該地於1965年至1982年期間曾建成設有機動遊戲的啟德遊樂場,遊樂場結業後被政府改建爲公共設施彩虹道遊樂場及彩虹道體育館,現時遊樂場內隆起之處就是蒲崗山丘的尚存部分。. 黃大仙區(Wong Tai Si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中的一個行政區,位於香港九龍半島東北部,面積為926公頃,以轄內有赤松黃大仙祠得名。截至2016年中,黃大仙區人口為425,235人。黃大仙區亦是全香港唯一沒有海岸線的區份;其東面以飛鵝山、象山與西貢區為界,以清水灣道與觀塘區為界,西面則沿聯合道(東頭邨道與竹園道之間)、竹園道(廣播道、聯合道與橫跨龍翔道天橋之間)與九龍城區的九龍塘、九龍城為界,南接太子道東、東頭村道(東正道與聯合道之間)、東正道與九龍城區啟德和九龍城為界,北以沙田坳道(法藏寺以北大約750米至飛鵝山道之間一段沙田坳道屬沙田區,道路以南屬黃大仙區)、竹園北邨、翠竹花園以北獅子山(獅子山山頂屬沙田區,山頂以南屬黃大仙區)與沙田區為界。.

之间蒲崗和黃大仙區相似

蒲崗和黃大仙區有(在联盟百科)24共同点: 寮屋九龍九龍十三鄉九龍灣彩虹道遊樂場嘉庆啟德遊樂場啟德機場啟德明渠竹園第二次世界大战遷界令衙前圍村香港香港地鐵觀塘綫鳳德邨鑽石山鑽石山站蒲崗村道英屬香港港鐵清朝新蒲崗

寮屋

寮屋在香港是指非法佔地而建的臨時居所,其建築通常相當簡陋,大多以鐵皮及木板等搭建而成,所以又俗稱鐵皮屋、木屋;香港的非原居民村落大多只是寮屋。同時寮屋區內有免費水源供用桶提水。 寮屋在1940年代末的香港開始增多。原因不只是原有的房屋在戰時大多受到破壞,更重要的是其後中國大陸爆發國共內戰,使大量難民湧入香港。香港政府在奉行自由貿易的原則下,當時未有相應提供任何公營房屋計劃,難民便在市區邊緣和山邊建造寮屋。寮屋區十分擠逼,衛生惡劣,更經常發生火災意外。直到1953年12月24日石硤尾大火燒毀該處的寮屋區令近五萬人無家可歸後,香港政府才改變房屋政策,興建公營房屋安置居民,寮屋在香港的數量才受到控制。香港政府於1982年及1984年至1985年為所有寮屋進行登記,紀錄每間屋面積、高度、居住人口等資料,自此居民不能自行擴建房屋(僭建),否則會失去清拆寮屋時入住公屋(俗稱「上樓」)的資格。截至2009年,香港仍有寮屋二十多萬數間,有人居住者八萬多間香港無綫電視,《星期二檔案》,2010年1月19日,當中包括黃大仙、鯉魚門、茶果嶺、薄扶林村,以及新界等多處地方。 2009年10月九華徑寮屋區發生大火,使人再次關注寮屋居民之居住問題。但亦有居民稱住在寮屋只需每年向政府繳納數百元地租,花費較居住在其他地方少得多。.

寮屋和蒲崗 · 寮屋和黃大仙區 · 查看更多 »

九龍

九龍(Kowloon),與香港島及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九龍位於香港境內的地理中心,與南面的香港島隔維多利亞港相望。香港十八區中的五區屬於九龍,分別是油尖旺區、深水埗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九龍東、南和西面則被維多利亞港包圍,三面環海,因此地理上九龍亦稱為九龍半島。 1937年,九龍群山以南成為「新九龍」,但一般香港市民在生活中都不會刻意區分,統一稱為九龍;1968年5月起,兩者並與香港島一起重新分為十區。歷年來的填海工程,使九龍的面積不斷擴展,但仍是香港城市規劃之三大主要部份中最小的,截至2010年,九龍的面積約47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港約有30%人口居於九龍。.

九龍和蒲崗 · 九龍和黃大仙區 · 查看更多 »

九龍十三鄉

九龍十三鄉(簡稱十三鄉),是指在1960年代以前香港新九龍的十三個規模較大的鄉村,由左至右包括沙埔、衙前圍、竹園(大約為現在整個黃大仙的範圍)、大磡、元嶺、沙地園、坪頂、牛池灣、坪石、牛頭角、茜草灣、茶果嶺和鯉魚門。其中,牛頭角、茜草灣、茶果嶺和鯉魚門合稱九龍四山,為昔日用作石礦場的山丘及其附屬的鄉村。十三鄉實際位置就是指九龍城的賈炳達道以東至鯉魚門一帶的東九龍地區,實際區域為九龍城部份地區、黃大仙和觀塘區,於1968年前為舊香港四區(包括香港島、九龍、新九龍、新界)之一的新九龍地區。後來隨著港英政府將九龍半島、香港島與新界重新分為十區,以及1960年代政府大規模發展新九龍而逐漸被人淡忘。.

九龍十三鄉和蒲崗 · 九龍十三鄉和黃大仙區 · 查看更多 »

九龍灣

九龍灣(Kowloon Bay)原指香港九龍半島東面的海灣,泛指紅磡至觀塘之間一帶海域,屬維多利亞港的一部份。在大幅填海來興建啟德機場後,該海灣面積大幅縮小,現時「九龍灣」之名通常是指原海灣東面一帶,位置為牛池灣以南,牛頭角以西。自政府填海造地起,建成的陸地命名為「九龍灣」,現在主要為住宅、工商業用地。.

九龍灣和蒲崗 · 九龍灣和黃大仙區 · 查看更多 »

彩虹道遊樂場

彩虹道遊樂場 (英文:Choi Hung Road Playground) 位於香港九龍黃大仙區新蒲崗彩虹道,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

彩虹道遊樂場和蒲崗 · 彩虹道遊樂場和黃大仙區 · 查看更多 »

嘉庆

嘉庆(p;;公元1796年至1820年)为滿洲清朝第七位(入關後第五位)皇帝清仁宗颙琰的年号,公元1796年37歲(虛歲)即位,前后共二十五年。 嘉庆二十五年八月清宣宗即位沿用。.

嘉庆和蒲崗 · 嘉庆和黃大仙區 · 查看更多 »

啟德遊樂場

啟德遊樂場(1965年1月31日—1982年4月)是香港一個已拆卸的主題公園,位於九龍新蒲崗彩虹道,於1965年1月31日開幕,至1982年4月正式關閉。.

啟德遊樂場和蒲崗 · 啟德遊樂場和黃大仙區 · 查看更多 »

啟德機場

啟德機場(1925年1月24日—1998年7月6日)是香港一座已停用的民用機場,位於九龍九龍城區。於1962年至關閉期間正式名稱為香港國際機場、香港啟德國際機場。1998年赤鱲角機場落成後,啟德機場同時關閉,並承接後者的「香港國際機場」名稱。 啟德機場運作時為全球最繁忙的國際機場之一,客運量全球第三,貨運量全球第一。然而,極為繁忙的啟德機場座坐落於香港市區,只有一條跑道,而且周圍均屬於高密度樓房,空域狹小,在安全及需求考慮下,香港政府於1989年選址大嶼山西北面的赤鱲角填海興建新機場。新機場工程歷時8年,於1998年7月啟用,同時啟德機場完成其歷史任務,正式關閉。啟德機場運作時曾經有「全球十大危險機場」的稱號。經過多年的研究及討論,香港政府在啟德機場的原址推出《啟德發展計劃》。.

啟德機場和蒲崗 · 啟德機場和黃大仙區 · 查看更多 »

啟德明渠

啟德明渠(Kai Tak Nullah),香港東九龍主要排洪渠道之一。總長度約2.4公里,由蒲崗村道起,沿彩虹道經東頭邨和太子道東至啟德發展區,最後連接維多利亞港。 啟德明渠於2011年10月起進行復修工程,預計於2018年中完成,將其化身為啟德河(Kai Tak River)。.

啟德明渠和蒲崗 · 啟德明渠和黃大仙區 · 查看更多 »

竹園

竹園(Chuk Yuen或Chuk Un),又名竹園鄉或竹園村(Chuk Yuen Village或Chuk Un Village),為香港九龍北部的地區,原爲黃大仙一帶整片區域之地名,現在通常僅指竹園北邨和竹園南邨一帶,即黃大仙道與馬仔坑路以北、沙田坳道以西、翠竹花園以東的範圍。現時竹園村落規模大大縮減,並演變為竹園聯合村(Chuk Yuen United Village)。 竹園之名源於當地原來的竹園鄉,多稱竹園村,因村落所在地原有一大片竹林而得名,爲「九龍十三鄉」之一,範圍包括從現今天馬苑、竹園北邨到黃大仙下邨以及鳳凰新村一帶的大片範圍,不過與衙前圍有明確圍村結構不同,竹園鄉的村屋分佈比較鬆散,故一般認爲其歷史和建築價值較衙前圍低。根據當地歷史記載,竹園村西面原有一條河,由北面山脈流往竹園,再經蒲崗注入九龍灣,但至1960年時,竹園村附近明顯的河溪僅有東面發源於鑽石山的鳳凰溪。 竹園村由祖籍福建莆田的林氏一族所建,但其具體建村時間尚未能確定,因林氏第一次編修族譜已是十七世祖林憲斌約於1819年進行,距其考證的建村時間已有數百年之久,而且林氏第二次編修族譜時所撰寫的建村歷史與第一次有差異,但可確定竹園林氏與蒲崗林氏源出一系,至於林氏來到九龍後最早居於何地、何時建立竹園村和蒲崗村等問題現在難以確定。大致上,兩本族譜所提出的說法是:林氏早於宋代便來到九龍一帶定居,最早居住地可能是西貢北佛堂或九龍一處名爲彭蒲圍(已不可考具體位置)的地方,後再遷移到竹園村和蒲崗村一帶開枝散葉,期間肯定經歷過清初遷界與復界史。 在黃大仙祠建廟之初,當地仍以「竹園」爲名,直到政府在竹園鄉南部興建黃大仙上邨及黃大仙下邨後,「黃大仙」才逐漸取代「竹園」成爲該區主要地名。 現時竹園村仍有約數十間房屋存在,稱爲竹園聯合村,位於沙田坳道及龍翔道交界處、黃大仙站(沙田坳道)巴士總站旁。「聯合村」之名約產生於1950年代,有可能是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有大量外來難民遷入當地,使竹園村變成姓氏繁雜的村落,故以「聯合」之名以示不同族姓合村的情況。不過「聯合村」內已無原來的建村的竹園林氏族人居住,村內現居的原居民多爲稍後期的清代以後才遷入竹園的客籍村民後代。.

竹園和蒲崗 · 竹園和黃大仙區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蒲崗 ·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黃大仙區 · 查看更多 »

遷界令

遷界令又名遷海令,是清朝政府為對付明朝遺臣鄭成功在台灣的明鄭王朝,以斷絕中國大陸沿海居民對其之接濟的法令。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采纳黄梧的建議,将山東至廣東的沿海居民內遷三十至五十里,並將房屋焚棄,不准百姓复界。當時包括兩廣總督周有德、廣東巡撫王來任等一些地方官員均請求复界。 康熙亲政后,一些地方逐渐“开边展界”,人民回乡复业。康熙八年(1669年)允许沿海居民复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平定台湾后正式展界。所谓“展界”,就是安排在顺治十八年前后被迁界令强迁的沿海居民复归故土。十一月,康熙帝将吏部侍郎杜臻、内阁学士席柱差往福建、广东主持沿海展界事宜,行前谕曰:“迁移百姓事关紧要,当查明原产给还原主,尔等会同总督巡抚安插,务使兵民得所。” 遷界令措施對明鄭有一定打擊成效。不過使得東南沿海地區田園荒蕪、百姓流離失所。遷界的惨痛记忆依然在嘉庆年间生活的林氏族人在族譜中的记述记叙下来。就在九龙定居生活的原居民而言,復界后的康熙末年能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反而是安稳的因素。復界后数年的1676年,海盗攻陷彭莆围,杀戮村民。海盗戮村前已外出的极少数村民幸存,而作为后裔的竹園林氏較迅速恢復了其在九龍的勢力,甚至因土地不敷居住,分支了部分竹園族人至蒲崗村土地。而吳姓族谱中因遷界而四代祖先无从稽考,直至1724年在衙前圍村才定居下来。记叙林氏后人的记述认为该次海盗来自台湾。.

蒲崗和遷界令 · 遷界令和黃大仙區 · 查看更多 »

衙前圍村

衙前圍村(Nga Tsin Wai Tsuen),又名慶有餘村,代表「滿溢的繁榮及興旺」,位於香港九龍黃大仙區東光道,是香港市區於二十世紀後唯一曾存在的原居民圍村,正面臨清拆重建。衙前圍村所在地傳統上被認爲是九龍城地區,但後來的十八區分界將其劃入黃大仙區範圍。衙前圍村曾是九龍半島歷史最悠久的仍然有人居住村落(李鄭屋村可能早在東漢時已建村,比衙前圍村更早建村),但其「圍」卻與新界一般的圍村如錦田吉慶圍不同。新界的圍村是在村外建成一道獨立的防禦外牆,但衙前圍村的「圍」卻是由村屋的外牆相連而成。衙前圍建成的時間,在1570至1574年之間,至今已經歷逾400年的歷史。.

蒲崗和衙前圍村 · 衙前圍村和黃大仙區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蒲崗和香港 · 香港和黃大仙區 · 查看更多 »

香港地鐵

香港地鐵(英文:Mass Transit Railway,MTR)曾經是香港兩大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之一,已在2007年12月2日的兩鐵合併中,和九廣鐵路合併成港鐵。自1979年開通至2007年兩鐵合併期間,香港地鐵是由地鐵有限公司(現稱港鐵公司)營運的鐵路系統網絡,有7條路線,全長91.0公里香港年報2006 - ,共53個車站,其中14個為轉車站。.

蒲崗和香港地鐵 · 香港地鐵和黃大仙區 · 查看更多 »

觀塘綫

觀塘綫(Kwun Tong Line)是港鐵營運的鐵路綫之一,連接九龍九龍城區的黃埔站,與新界西貢區的調景嶺站,屬於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這條路綫於1979年通車,為前地鐵系統中首條通車的路綫,由於當時東端的總站設於觀塘區的觀塘站,因而得名。.

蒲崗和觀塘綫 · 觀塘綫和黃大仙區 · 查看更多 »

鳳德邨

鳳德邨(英語:Fung Tak Estate)為香港的公共屋邨之一,位於香港九龍黃大仙區慈雲山山腳的鑽石山,屬香港房屋委員會之公共屋邨,其後於1998年第1期租者置其屋計劃中,把屋苑內單位出售予當時的租戶,現由鳳德邨業主立案法團管理屋邨事務;現在的管理公司為中國海外物業服務有限公司。值得一提的是,鳳德邨銀鳳樓(第7座)及斑鳳樓(第8座)是香港最後一座廣義長型相連大廈,而兩座實際上是同一幢建築,內設通道互通兩者(惟地下不能互通;一樓為老人中心,能互通,但不對外開放;二樓為商場,不能互通,但對外開放)。鳳德邨落成至今,從未進行大型維修工程。 鳳鑽苑(英語:Fung Chuen Court)即鳳德邨第6座,是鳳德邨發展計劃內的單幢式居屋屋苑,於1991年落成。 鳳禮苑(英語:Fung Lai Court)則是鳳德邨邨內騰空地盤加建的居者有其屋屋苑,在鳳禮苑銷售期間,合資格的鳳德邨住戶可優先購買鳳禮苑的兩座樓宇,鳳禮苑於1997年1月落成。其中鳳鑽苑是香港最後一座Y4型居屋大廈,其樓型與雪鳳樓一樣。.

蒲崗和鳳德邨 · 鳳德邨和黃大仙區 · 查看更多 »

鑽石山

鑽石山(Diamond Hill)是香港九龍的山峰之一,其附近開發區、平地和住宅區也稱作鑽石山。鑽石山位於黃大仙以東,慈雲山以南,上元嶺以西,大磡以北,主要是一個中產階層住宅區。同時已經開始的地鐵沙中線,鑽石山是一個重要中轉站。.

蒲崗和鑽石山 · 鑽石山和黃大仙區 · 查看更多 »

鑽石山站

鑽石山站(Diamond Hill Station)是港鐵觀塘綫的鐵路車站,位於黃大仙區鑽石山龍翔道、大磡道的地下。1979年10月1日啟用。車站以黑色為主要色調,並以銀色反光石塊點綴,代表鑽石。此站日後會成為屯馬綫及觀塘綫的轉車站,月台位於前大磡村地下。.

蒲崗和鑽石山站 · 鑽石山站和黃大仙區 · 查看更多 »

蒲崗村道

蒲崗村道(Po Kong Village Road)是黃大仙區的一條行車公路,亦是慈雲山前往大老山隧道之主要途徑,環繞由鑽石山山頂,西鄰慈雲山,南下經鳳德道,至黃大仙接彩虹道止。蒲崗村道在山上東接斧山道。 蒲崗村道因蒲崗村而得名。蒲崗村道在山頂是殯儀館火化場及學校區,在2010年其土地仍在開發其它用途,每天小學生過路者無數,而行人過路設施有待發展。.

蒲崗和蒲崗村道 · 蒲崗村道和黃大仙區 · 查看更多 »

英屬香港

英屬香港(British Hong Kong)是指於1841年1月26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間,由大英帝國統治香港的時期,該時期又稱為英殖時期、英治香港時期或者港英時代(British Administration)。英屬香港政府簡稱為香港政府,但因為與香港主權移交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簡稱一樣,香港傳媒將殖民地時期的政府稱為殖民地政府或港英政府等,以區別兩者。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英國統治香港的時期結束,取而代之的是香港特別行政區。 英屬香港時期曾在1941年12月25日至1945年8月15日被中斷,當時香港在二戰的局勢下被大日本帝國佔領,進入香港日佔時期,總計香港被英國統治近153年。.

英屬香港和蒲崗 · 英屬香港和黃大仙區 · 查看更多 »

港鐵

港鐵(Mass Transit Railway,縮寫:MTR),原稱香港地鐵,自2007年12月2日與九廣鐵路合併後改名為港鐵為止,是香港最大的鐵路運輸系統,泛指能夠通過一張港鐵單程票通行的10條路綫,廣義上包括一條連接香港國際機場及香港市區的機場快綫、擁有12條路綫的輕鐵系統及昂坪360纜車系統,組織成為貫通香港島、九龍及新界,市區及多座新市鎮,總計93個鐵路站及68個輕鐵站、合共長230.9公里的鐵路網。同時,整個系統亦包括接駁巴士及城際客運服務。 綜合港鐵系統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簡稱港鐵公司)營運,於2007年12月2日由地鐵及九廣鐵路系統合併而成。其中第一條路綫東鐵綫始建於1906年,於1910年通車,是連接香港及廣東省主要的鐵路運輸;而以地下隧道為主的第二條路綫觀塘綫則於1979年通車,成為香港鐵路發展歷史的里程碑。 於2016年,港鐵累積載客量逾19億人次,當中輕鐵及巴士佔2億2千萬人次,機場快綫為1610萬人次,是全球最繁忙的鐵路系統之一。香港鐵路為國際地鐵聯盟的創會會員之一。而港鐵在香港專營公共交通工具市場整體佔有率不斷上升,由2013年的46.9%,增至2016年的48.4%,當中港鐵在過海交通工具市場的佔有率更達68.4%。.

港鐵和蒲崗 · 港鐵和黃大仙區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清朝和蒲崗 · 清朝和黃大仙區 · 查看更多 »

新蒲崗

新蒲崗(San Po Kong)是香港九龍黃大仙區東南部分一個地方,是指牛池灣以西、太子道東以北、啟德明渠以東、彩虹道以南的區域,名稱來源於該地原來的蒲崗村。「蒲崗」之名是「蒲田」和「山崗」的結合,分別指開村村民祖籍及該地地形,原址爲新蒲崗西北角的彩虹道遊樂場一帶。蒲崗村於1942年被侵華日軍拆毀,村民被驅散,蒲崗山被削去大部分。戰後蒲崗村舊址附近發展出新的住宅及工廠區,命名爲「新蒲崗」。 現在的新蒲崗中部是舊工廠區,也是香港主要工業區之一;隨着社會發展有一些住宅樓宇在東及西面出現。.

新蒲崗和蒲崗 · 新蒲崗和黃大仙區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蒲崗和黃大仙區之间的比较

蒲崗有46个关系,而黃大仙區有208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4,杰卡德指数为9.45% = 24 / (46 + 208)。

参考

本文介绍蒲崗和黃大仙區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