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苏联元帅列表

指数 苏联元帅列表

苏联的元帅军衔共分四级,“苏联大元帅”为第一级,“苏联元帅”和“苏联海军元帅”同为第二级;“军兵种主帅”为第三级;“军兵种元帅”为第四级。 “军兵种元帅”与陆军步兵的军衔“大将”为同级军衔,所以军兵种元帅不应归入苏联元帅级军衔,而应归入将官军衔。 但苏联一度将大将军衔图案改为一颗大星,类似元帅的肩章图案布局,和军兵种元帅肩章图案布局类似,且大将也佩戴元帅星,故也有人认为大将也应属于苏联的元帅级军衔。 苏联时期,共先后授予1人“苏联大元帅”军衔,40人“苏联元帅”军衔,3人“苏联海军元帅”军衔,13人苏联“军兵种主帅”军衔(空军主帅7人,炮兵主帅4人,装甲兵主帅2人),60人苏联“军兵种元帅”军衔(空军元帅25人,海军元帅9人,炮兵元帅10人,装甲兵元帅6人,工程兵元帅6人,通信兵元帅4人)。.

81 关系: 大将大清洗安德烈·伊萬諾維奇·葉廖緬科尼基塔·赫魯雪夫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布爾加寧工兵帕維爾·費多羅維奇·巴季茨基亞歷山大·伊里奇·葉戈羅夫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五角星伊萬·伊格納季耶維奇·雅庫鮑斯基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德米特里·季莫費耶維奇·亞佐夫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俄国内战俄罗斯联邦国防部匈牙利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冬季战争军衔八一九事件元帅克里門特·葉弗列莫維奇·伏羅希洛夫碧綠色空军第一次世界大战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紅旗勳章红色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炮兵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留赫尔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彼得羅夫白俄羅斯莫斯科戰役菲利普·戈利科夫颜色装甲兵西班牙内战西方世界馬特維·瓦西里耶維奇·扎哈羅夫驻德苏联军事管理委员会諾門罕戰役謝爾蓋·索科洛夫謝苗·米哈伊洛維奇·布瓊尼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費奧多爾·伊萬諾維奇·托爾布欣霍夫汉内斯·巴格拉米扬...阿布哈茲蘇聯入侵波蘭蘇聯軍銜藍色钻石金色苏德战争苏联苏联大元帅苏联共产党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红军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最高苏维埃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讯兵柏林戰役東德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格鲁吉亚格里戈里·伊萬諾維奇·庫利克栗色洋紅色最高苏维埃战略火箭军海军斯大林斯大林格勒战役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 扩展索引 (31 更多) »

大将

大將,也稱一級上將,是部分國家設有的軍銜,一般位於元帅和二級上將之間。通常以四顆星為代表。.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大将 · 查看更多 »

大清洗

大清洗(Большая чистка),一譯「大整肅」、「大清掃」,是指在1930年代,蘇聯在蘇聯最高領導人史達林執政下爆發的一場政治鎮壓和迫害運動。以谢尔盖·基洛夫被刺事件引发,它包括對蘇聯共產黨內部的清洗以及對無辜人員的迫害,這段時期典型的現象包括無處不在的政治審查、到處都存在的懷疑「間諜破壞」、做秀公審、關押和死刑。 大清洗在前苏联时代被称为肃反运动,然而今日的俄罗斯更多地称这段时期为“大恐怖”(Большой террор)或“叶若夫时期”(Ежовщина)。.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大清洗 · 查看更多 »

安德烈·伊萬諾維奇·葉廖緬科

#重定向 安德烈·伊万诺维奇·叶廖缅科.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安德烈·伊萬諾維奇·葉廖緬科 · 查看更多 »

尼基塔·赫魯雪夫

#重定向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尼基塔·赫魯雪夫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布爾加寧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布尔加宁(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улганин,)苏联政治家、国务活动家,曾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名义上的政府首脑,1955年2月8日-1958年3月27日)。.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布爾加寧 · 查看更多 »

工兵

--,英語稱為Sapper、Pioneer或Combat engineer,是為地面作戰部隊提供支援的非前線部隊。主要負責開路、架橋、障礙排除、設置及災害搶修等工程性質任務,亦會參與民間維修及建設,是軍隊中的必需部隊。 現代化軍事戰術部隊中,有部分國家將工兵列為特種部隊或是特種技能,如英國,澳大利亞將戰鬥工兵作為部隊前鋒並配置反坦克飛彈,在美國將工兵技能則做為特種技能訓練,結訓後可以獲得工兵特種勳.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工兵 · 查看更多 »

帕維爾·費多羅維奇·巴季茨基

帕維爾·費多羅維奇·巴季茨基(Па́вел Фёдорович Бати́цкий )苏联军事领导人。1953年12月,由赫鲁晓夫策划,并在朱可夫的协助下,巴季茨基亲手处决了苏联前内务部部长贝利亚。 1965年曾获得苏联最高荣誉称号苏联英雄,1968年被任命为苏联元帅。巴季茨基1924年参加红军,在1966年至1978年间担任苏联国土防空军司令。 Category:苏联英雄 Category:列宁勋章获得者 Category:苏联元帅 Category:哈尔科夫人 Category:乌克兰裔俄罗斯人 Category:苏联政治人物 Category:乌克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物.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帕維爾·費多羅維奇·巴季茨基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伊里奇·葉戈羅夫

#重定向 亚历山大·伊里奇·叶戈罗夫.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亞歷山大·伊里奇·葉戈羅夫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

#重定向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五角星

五角星,又稱五芒星,是指一種有五隻尖角、並以五條等長直線畫成的星星圖形。英文「五角星」(pentagram)一詞出於希臘語「πεντάγραμμος」(pentagrammos)或「πεντέγραμμος」(pentegrammos)的名詞形式「πεντάγραμμον」(pentagrammon),原意大概是「五條直線的」或「五條線」;而中文「五角星」的意義則顯而易見,指有五隻角的星形。然而,中文「五角星」不一定指本文所談論的「標準」五角星,有時亦泛指所有有五隻角的星形物。 本文以下所讨论的五角星是指「標準」五角星,即正五角星。.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五角星 · 查看更多 »

伊萬·伊格納季耶維奇·雅庫鮑斯基

伊萬·伊格納季耶維奇·雅庫鮑斯基(Ива́н Игна́тьевич Якубо́вский )苏联元帅,两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他在1967年至1976年间担任了华沙公約组织的最高司令。 Category:蘇聯英雄 Category:列寧獎獲得者 Category:列寧勳章獲得者 Category:紅旗勳章獲得者 Category:紅星勳章獲得者 Category:衛國戰爭勳章獲得者 Category:蘇聯元帥 Category:蘇聯政治人物 Category:蘇聯共產黨人物 Y Category: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Category:苏沃洛夫勋章获得者.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伊萬·伊格納季耶維奇·雅庫鮑斯基 · 查看更多 »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是蘇聯元帥、司令員,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帶領蘇軍縱橫「德蘇戰場」,解放了许多東歐國家使之脫離軸心國佔領,并攻佔納粹德國首都柏林,戰後擔任蘇聯華沙公約組織司令員,並於任內派出數個蘇軍步兵師鎮壓1956年的匈牙利十月事件。.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 · 查看更多 »

德米特里·季莫費耶維奇·亞佐夫

#重定向 德米特里·季莫费耶维奇·亚佐夫.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德米特里·季莫費耶維奇·亞佐夫 · 查看更多 »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

#重定向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俄國社會民主工黨 · 查看更多 »

俄国内战

俄国内战(Гражданская война́ в Росси́и),后来又称為苏联国内战争或對蘇干涉戰爭,是於1917年11月到1922年10月,在前俄罗斯帝国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交战双方是红军和由反布尔什维克力量组成的松散的联合力量白军,还有多国出兵干涉,部分战事还蔓延到外蒙古和波斯。苏联官方称法为“1917年到1922年的内战和武装干涉”。红军于1919年在乌克兰击败白军,并在西伯利亚击败亚历山大·高尔察克的武装。随后彼得·弗兰格尔领导的白军于1920年秋在克里米亚被击败。 许多独立运动随着俄罗斯帝国的崩溃和战争的进行而发起。其中芬兰、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和波兰成为主权国家。前俄罗斯帝国的其余领土在战后成立苏联。.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俄国内战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联邦国防部

俄罗斯联邦国防部(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обороны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Минобороны России),是统辖俄罗斯联邦軍队的俄罗斯联邦政府部门。俄罗斯国防部长为名义上的全軍首脑,受俄罗斯联邦总统领导。现任国防部长为谢尔盖·绍伊古。 俄罗斯联邦国防部大楼位于莫斯科市Arbatskaya广场,建于1940年代,1980年代加以改建。.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俄罗斯联邦国防部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

匈牙利國(Magyarország),通称匈牙利,是一个位於中歐的內陸国家、但是長期和東歐、南歐歷史所有關聯。匈牙利與奧地利、斯洛伐克、乌克兰、罗马尼亞、塞尔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接壤,人口约1,000万,首都為布达佩斯。官方語言為匈牙利語,這是歐洲最廣泛使用的非印歐語系語言。在歷史上匈牙利經常和遊牧民族與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奧地利和捷克、波蘭、當時統治南歐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緊密的聯係在一起,匈牙利為匈人帝國、哈布斯堡君主國和奧匈帝國的核心部分之一。.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匈牙利 · 查看更多 »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涅夫(Леони́д Ильи́ч Бре́жнев,Леоні́д Іллі́ч Бре́жнєв,),苏联领导人、苏联元帅,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至66年间为第一书记)、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國家元首),掌權共18年。.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 查看更多 »

冬季战争

冬季戰爭(talvisota,vinterkriget,Зимняя война)是一場蘇聯與芬蘭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戰爭,自1939年11月30日由蘇聯向芬蘭發動進攻而展開,蘇聯最終慘勝於芬蘭,令其割讓與租借部份領土,而後於1940年3月13日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為結束。 自立國以來蘇聯一直對與芬蘭相接的國境存有異議,認為威脅到距边境仅32公里之遥的苏联第二大城列寧格勒的安危,且芬蘭在獨立過程中與德國關係密切,蘇聯視其將可能成為德國入侵本國的幫凶,於是持續以談判、威脅或嘗試顛覆芬蘭政府的方式來解決其邊界問題,必要時直接透過軍事行動併吞芬蘭,使其重回以往俄国附属国的地位。芬蘭方面則力保獨立之成果,視蘇聯為唯一的假想敵,持續以外交手段來避免戰爭。1930年代蘇芬之間的幾次談判皆無結果,蘇聯決心武裝入侵芬蘭。1939年11月26日蘇聯製造了「曼尼拉砲擊事件」,以此為藉口對芬蘭宣戰,在兩國邊境發動全線進攻。國際聯盟將蘇聯的行動視為非法攻擊,於12月14日將該國除名。 蘇聯投入大規模的軍隊進攻芬蘭,並在兵力、飛機、戰車上佔有壓倒性優勢,然而戰前其軍事領導人因約瑟夫·史達林於1937年開始的一連串的政治整肅而被處死或入獄,以致冬季戰爭爆發時,蘇軍僅剩下經驗不足的高級將領和中級軍官。由於上述因素,加上芬軍訓練精良、熟悉地形,導致蘇軍在冬季戰爭初期戰技拙劣、損失慘重,芬蘭則展現了遠超過蘇聯預計的抵抗能力。然而蘇聯於後期撤換指揮成員、改善作戰方式以及結合強大的物資優勢,終於突破了芬軍主防線,芬蘭因而求和。1940年3月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芬蘭割讓出其11%的領土和30%資產予蘇聯,結束了戰爭。 冬季戰爭中,蘇聯投入巨大兵力卻損失慘重,國家聲譽也受到很大的傷害,也未達到原先征服芬蘭全境的目標。芬蘭則不僅保有了主權,還贏得了國際聲望。冬季戰爭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二次大戰的進程,在蘇芬交戰期間,英法曾想以援芬藉口派兵登陸斯堪地那維亞來切斷供應納粹德國戰爭機器的瑞典鐵礦石生產地,但未能成行。蘇聯此戰中的表現也令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對發動侵略蘇聯的企圖更具信心,並開始著手聯絡芬蘭加入其計畫。最終在1941年6月底爆发了「繼續戰爭」,芬蘭同德國协同出兵企图奪回冬季戰爭中失去的土地。.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冬季战争 · 查看更多 »

军衔

军衔是指軍隊中對不同職務的軍人授予的等級稱號。即:“區別軍人等級的稱號”。軍階將軍人的榮譽稱號、待遇等級和職務因素融為一體,使其兼有調整部隊指揮關係和調整個人利益關係的兩種功能。軍階分為永久軍階和臨時軍階二類,通常所稱的軍階是指前者。 軍階通常分為軍官、士官和士兵三大體系。軍階制度的意義,主要是有利於提高軍人的榮譽感和責任心,加強軍隊的組織纪律性,方便部隊的指揮與管理,促進正規化建設,對國際聯盟作戰和軍隊間交往也具有重要作用。.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军衔 · 查看更多 »

八一九事件

八一九事件(Августовский путч),又稱八月政变、1991年蘇聯政變,是指1991年8月19日至8月21日,蘇聯政府内部一些高級官員企圖廢除戈爾巴喬夫的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兼蘇聯總統职务並控制蘇聯,然最终未遂的一场政變。政變領導人均为蘇聯共產黨内的強硬派成員,包括苏联的副总统、总理、国防部长、内政部长、克格勃局长和苏联国防会议副主席等。他們认为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計劃太過激进,並認為他正商議簽訂的新聯盟條約将中央權力过大地分散給與了眾共和國政府。此次未遂政變在短短三天內便瓦解,其后戈爾巴喬夫恢復權力。此事件本为减缓当时在苏联已逐渐扩大的离心运动,但最终效果则是粉碎了戈爾巴喬夫對蘇聯在鬆散體制下可維持一體的希望,并实际上加速了苏联解体。.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八一九事件 · 查看更多 »

元帅

元帅是一个军衔等级,处于军衔体系中的最高等次。.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元帅 · 查看更多 »

克里門特·葉弗列莫維奇·伏羅希洛夫

#重定向 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克里門特·葉弗列莫維奇·伏羅希洛夫 · 查看更多 »

碧綠色

碧綠色,又稱海水藍(Aquamarine),是一種介乎綠色和深藍之間的顏色,為青色的一種。在英语等欧洲语言中,因这种顏色接近礦物海藍寶石而命名。藍綠色也是代表加拿大政黨魁北克聯邦黨的黨色。.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碧綠色 · 查看更多 »

空军

軍是涉及軍事航空之軍種,任務在於利用飛機與其他在空中飛行的武器系統進行武力投射,保護我方空域的充分使用,壓--作戰另外一方對於我方空域的干擾與使用他們自己的空域,支援其他軍種達到戰術與戰略目標的執行。 空軍是現代化三軍(陸軍、海軍及空軍)當中成立最晚的一支,許多國家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才有獨立的空軍出現。 許多國家的編制上,空軍必須支援陸軍作戰的需求,包括對地面目標的攻擊,空運,空投以及其他相關的任務。即使這些國家的陸軍擁有自己的飛機,通常在任務或者是飛機的型態上與空軍是有所區別。有些國家的空軍同時也指揮彈道飛彈與防空飛彈兵力與系統。也有的國家在空軍的編制內有進行陸上作戰的特種部隊或者是空降部隊。.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空军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

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图哈切夫斯基(Михаил Николаевич Тухачевский,),苏联红军总参谋长(1925年11月13日-1928年5月5日)、苏联元帅。在1937年的图哈切夫斯基案件中,他指控参与“反苏阴谋”被秘密逮捕判处死刑,并立即枪决。.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

#重定向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 · 查看更多 »

紅旗勳章

紅旗勳章(Орден Красного Знамени,拉丁化:Orden Krasnogo Znameni)是俄羅斯最高人民議會蘇維埃於俄國內戰時代的1918年9月16日制定頒贈的獎章。第一枚獎章頒贈給蘇聯元帥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留赫爾 。蘇聯政府則於1924年8月1日设立全苏「紅旗勳章」。 俄國內戰時代,苏联多个加盟共和国设立了自己的红旗勋章。 軍人有戰功才能獲獎紅旗勳章;頒贈「列寧勳章」是更晚遲至1930年4月6日的事:蘇聯政府因為人民建立特大戰功所以頒贈紅旗勳章以資鼓勵,幾乎幾個家喻戶曉有立過戰功的蘇聯將軍,都为成為红旗勋章获得者感到榮耀。 勳章由內外兩層組成:白色琺瑯質為底色,佩帶金質鑄成鐵鎚與鐮刀,再有兩條金麥花穗圍著紅星,外層背景有圖案「黑鐵鎚」與「黑鐮刀」交叉、火把與紅旗,旗上刻寫:“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來!”也是兩條更大金麥花穗圍著,徽章底部寫“CCCP”,即蘇聯一词的俄文縮寫字。 最早贈此勳章时由受勳者佩掛在左胸,附加綬帶中白、左右兩邊為紅。.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紅旗勳章 · 查看更多 »

红色

紅色,是以通過能量來激發觀察者的可見光譜中長波末端的顏色,波長大約為630到750納米,類似於新鲜血液的顏色,是三原色和心理原色之一。普通人是無法看到波長長過紅色的射線,而這類射線一般被稱為紅外線。.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红色 · 查看更多 »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Родион Яковлевич Малиновский,)是前苏联红军軍事領袖及元帥,領導俄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作戰及擔任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蘇聯國防部長;他参与領導史達林格勒攻防戰擊敗納粹德國與戰爭末期領苏联红军攻入中國東北,俘虜近60萬日本關東軍及中國「末代皇帝」溥儀。.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炮兵

炮兵是指以火炮、火箭和飛彈等为基本装备,用火力进行战斗的兵种。由地面炮兵和高射炮兵组成,需要强大的火力和较远的射程,是战斗中的火力突击力量。主要用于支援和掩护步兵和装甲兵的战斗行动。并与其他兵种协同作战。 炮兵在中国有悠久历史,在明永乐年间,京军中就有规模使用火炮的部队(神机营)。 在現代軍隊,砲兵屬於陸軍等部隊的兵種之一。在日本陸上自衛隊中,則將砲兵部隊稱為特科。 vi:Pháo Category:炮兵.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炮兵 · 查看更多 »

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留赫尔

#重定向 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留赫尔 · 查看更多 »

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彼得羅夫

西里·伊萬諾維奇·彼得羅夫,(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Петро́в;1917年1月15日-2014年2月1日),是一個俄羅斯高級軍事官員和蘇聯元帥。.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彼得羅夫 · 查看更多 »

白俄羅斯

#重定向 白俄罗斯.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白俄羅斯 · 查看更多 »

莫斯科戰役

莫斯科会戰(Битва под Москвой,Schlacht um Moskau)是蘇聯军事史學家給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爭中长达600公里地區進行的重要戰略性戰事的名称,戰役從1941年10月1日一直到1942年1月7日以及持续的攻势直至4月底,以12月5日为界分为防御阶段与反攻阶段。 起因是阿道夫·希特勒认为苏联的首都及最大城市莫斯科是轴心国入侵苏联的最重要的戰略性目標及政治目标。德國的戰略性進攻代號為颱風行動,它包括了兩個鉗形攻勢:一個由德國第3裝甲集團及第4裝甲集團攻擊在莫斯科北面的加里寧方面軍,最終切斷莫斯科列寧格勒的鐵路線;另一個由德國第2裝甲軍團攻擊在莫斯科州南面、圖拉以南的西方面軍;同時德國第4軍團直接從正西面向莫斯科的莫扎伊斯克和纳罗-福明斯克方向前進。此外德軍另有一個獨立的計劃,代號為當弗坦行動,它被包括在德軍最後階段的进攻战役計劃中。 最初蘇軍在莫斯科州通過構築了3道防禦地帶,以及部署了新近編成的戰略預備隊和從西伯利亞與遠東軍區抽調而来的部隊。之後由於德軍的进攻战役被阻,蘇聯實施戰略性反攻及小規模进攻战役把德軍逐回热泽夫、瑟切夫卡、维亚济马一线并于1942年1月8日-1943年3月22日在这里发生了热泽夫—瑟切夫卡—维亚济马战役造成重大伤亡,不过也在過程中包圍了3個德國軍團(参见:德米扬斯克进攻战役、柳班进攻战役、托洛佩特茨—霍尔姆进攻战役、波尔科夫进攻战役、巴尔文科沃—罗泽瓦利亚进攻战役)。 在蘇聯的軍事歷史中,莫斯科戰役被認為是蘇軍首次大获全胜的进攻战役,雖然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但卻達到了真正標誌性的目標,即解除了德軍對己方首都莫斯科的威脅。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個重要的時刻,最終導致了希特勒及納粹德國的戰敗。 每个阶段又是由一系列战役组成:.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莫斯科戰役 · 查看更多 »

菲利普·戈利科夫

菲利普·伊万诺维奇·戈利科夫(Филипп Иванович Голиков;),蘇聯軍隊指揮官,1961年成為蘇聯元帥。.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菲利普·戈利科夫 · 查看更多 »

颜色

色或色彩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人对颜色的感觉不仅仅由光的物理性质所决定,還包含心理等許多因素,比如人类对颜色的感觉往往受到周围颜色的影响。有时人们也将物质产生不同颜色的物理特性直接称为颜色。.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颜色 · 查看更多 »

装甲兵

装甲兵是以坦克、装甲输送车等为基本单位的战斗兵种。具有火力、机动力和装甲防护力相结合的特点。是陆军的重要突击力量。 Category:兵种 Category:裝甲部隊.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装甲兵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内战

西班牙内戰(Guerra Civil Española;1936年7月17日-1939年4月1日)是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發生的一場內戰,由西班牙共和军和人民阵线對抗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為核心的西班牙國民軍和西班牙長槍黨等右翼团体;人民陣線得到蘇聯與墨西哥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國民軍則有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及葡萄牙的支持,因為西班牙意識形態衝突和共產主义與反共產主义勢力的代理戰爭,使西班牙內戰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奏。 西班牙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是當時西班牙種種的社會矛盾,左右翼分子互相攻擊、政府改革的失敗、舊勢力軍人與宗教人士的不滿,長期下來使得對立走向武裝鬥爭,最後在右翼軍人的策劃下引發了內戰。另外,這場戰爭首次出現飛機對坦克的轟炸和第一次對不設防城市的大規模轟炸,國際間對此戰爭也十分注目,小說家欧内斯特·海明威、英國記者乔治·奥威尔、戰地攝影記者罗伯特·卡帕等人均對西班牙內戰做了詳細的報導和研究。西班牙內戰也以交戰雙方虐殺戰俘聞名,士兵外的平民也常因為宗教信仰之不同而互相殺害。1939年4月,西班牙國民軍獲得勝利,西班牙第二共和國滅亡,由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施行獨裁統治,進入佛朗哥统治时期,波旁王朝復辟(惟王位懸空),佛朗哥擔任攝政直至去世。.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西班牙内战 · 查看更多 »

西方世界

西方世界(Western World),也称西洋、西方国家、西方文化区,旧称泰西,在不同场合和不同时间有不同定义。这些国家文化與文字皆是一脉相承。 西方的概念根源於希臘文明、羅馬帝國及後來的基督教,經由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時代及通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擴張形成當今西方世界。冷战時期,西方的觀點確立於深受基督教文化及自由主義思想影響,反對共產主義的资本主義國家,形成反共陣營,有別於政治經濟方面不同的共產主義國家。 這個詞原本字面意思是一個地理概念,15世紀以來西歐人相對於將看到的西亚、南亚與东亚當作東方。在當代文化含義裡,這句西方世界除包括歐洲也包括歐洲殖民時期源自大量歐洲的祖先人口移民至美洲及大洋洲的國家。 西方世界也是古代中国人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地理概念,现代用法则与“西方世界”同义,明朝初期以婆罗洲島中间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西方世界 · 查看更多 »

馬特維·瓦西里耶維奇·扎哈羅夫

#重定向 马特维·扎哈罗夫.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馬特維·瓦西里耶維奇·扎哈羅夫 · 查看更多 »

驻德苏联军事管理委员会

驻德苏联军事管理委员会(SMAD, Sowjetische Militäradministration in Deutschland;СВАГ, Советская военная администрация в Германии),是自1945年6月到1949年10月10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为止的德国苏占区最高管理机关,位于柏林。.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驻德苏联军事管理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諾門罕戰役

诺门罕战役(或稱诺门罕战争,苏联称“哈拉欣河战役”,Бои на Халхин-Голе,蒙古称“哈拉哈河战役”,日本称“诺门罕事件”,ノモンハン事件)是大日本帝國及蘇維埃聯邦在遠東(在與中國境內內蒙古海拉爾接壤的外蒙古境內的諾門罕地區)發生的一場戰爭。日本稱1939年5月11日至6月上旬的事件為第1次諾門罕事件,此後至9月16日停火為止,稱為第2次諾門罕事件。苏联方主将為朱可夫、日方主将則為小松原道太郎。 戰事在1939年于當時的滿洲與外蒙古的邊界諾門罕發生。1939年5月至8月日軍在滿洲西北部與蒙古人民共和國交鄰邊境地區挑起諾门罕事件(哈勒欣河事件)。 蘇、日雙方的軍隊各自代表蒙古人民共和國及滿洲國交戰,但蘇、日雙方並沒有向對方正式宣戰,戰事結局是日本關東軍戰敗、蘇聯勝利。蘇、日雙方此後在二戰中一直維持和平狀態,直至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後,蘇聯在8月8日对日本宣戰並發動八月風暴行動為止。.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諾門罕戰役 · 查看更多 »

謝爾蓋·索科洛夫

#重定向 谢尔盖·列昂尼多维奇·索科洛夫.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謝爾蓋·索科洛夫 · 查看更多 »

謝苗·米哈伊洛維奇·布瓊尼

#重定向 谢苗·米哈伊洛维奇·布琼尼.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謝苗·米哈伊洛維奇·布瓊尼 · 查看更多 »

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

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Бори́с Миха́йлович Ша́пошников,Boris Mikhailovitch Shaposhnikov,)是一位蘇聯軍事領導人,在1928年至1931年、1937年至1940年和1941年至1942年皆擔任了蘇軍總參謀長,1940年晉升蘇聯元帥,有「蘇軍的大腦」之稱。 Category:列寧勳章獲得者 Category:紅旗勳章獲得者 Category:蘇沃洛夫勳章獲得者 Category:紅星勳章獲得者 Category:蘇聯元帥 Category: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Ш Category:俄羅斯第一次世界大戰人物 Category:車里雅賓斯克州人 Category:安葬於克里姆林宮紅場墓園者 Category:伏龙芝军事学院校友 Category:二级圣安娜勋章得主.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 · 查看更多 »

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

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俄语:Семён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Тимошенко,乌克兰语:Семен Костянтинович Тимошенко,),苏联军事家、苏联元帅,是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时苏联红军的高级指挥官,曾两次获得苏联英雄荣誉称号。.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 · 查看更多 »

費奧多爾·伊萬諾維奇·托爾布欣

#重定向 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托尔布欣.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費奧多爾·伊萬諾維奇·托爾布欣 · 查看更多 »

霍夫汉内斯·巴格拉米扬

#重定向 伊萬·霍夫汉内斯·巴格拉米扬.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霍夫汉内斯·巴格拉米扬 · 查看更多 »

阿布哈茲

阿布哈茲共和國(Аҧсны;აფხაზეთი;Абхазия),又译作阿柏克茲亞,是一個備受爭議而事实上独立的国家,但只被极少数国家承认,目前只有俄羅斯、尼加拉瓜、委內瑞拉、諾魯、只被部份國家承認的南奧塞梯、不被國際承認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及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所承認為主權國家。喬治亞政府、聯合國及其他绝大部分国家則承认它是喬治亞共和國的自治共和國。 阿布哈茲的狀況於喬治亞-阿布哈茲衝突備受關注。於1991年前阿布哈茲仍是蘇聯的一部份。至1980年代末蘇聯解體,喬治亞逐步邁向獨立的同時阿布哈茲人與喬治亞人間的民族衝突進一步加劇。此後更引致1992-1993年阿布哈茲戰爭。喬治亞軍隊的敗北為阿布哈茲帶來實質性的獨立、人口大遷移及喬治亞民族清洗。儘管多年的商議及1994年停火協定的簽下,阿布哈茲的分離問題仍未能解決。雖然聯合國監察隊及俄羅斯主導的獨立國家聯合體維和部隊被派駐當地,阿布哈茲境內的衝突依然數度升級。2008年8月,阿布哈茲人與喬治亞人再次於南奥塞梯戰爭對峙,緊隨其後阿布哈茲獲得俄羅斯的官方承認。1994年停火協定亦同時被廢除,聯合國及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在阿布哈茲的任務也被迫中止。2008年8月28日,格魯吉亞議會通過一項決議,宣佈阿布哈茲為俄羅斯佔領的地域。國際社會大多認為阿布哈茲被俄羅斯軍事佔領。同時俄羅斯亦不准許欧盟监测团(European Union Monitoring Mission)進入阿布哈茲。 阿布哈茲、德涅斯特河沿岸、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及南奧塞梯為後蘇聯「冷凍衝突」地區。此四個國家互相維持友好關係並共同組成国家民主与权利共同体(Community of Democracy and Rights of Nations)。 阿佈哈茲共和國目前由分離主義政府執政,位于黑海東部沿岸及高加索西南面。首都苏呼米。.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阿布哈茲 · 查看更多 »

蘇聯入侵波蘭

1939年蘇聯入侵波蘭是指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1939年9月17日開始沒有正式宣戰的軍事行動。這時是在納粹德國從西面入侵波蘭的16天後,蘇聯則是從東方實施入侵。入侵直至1939年10月6日結束及由德國和蘇聯瓜分和吞併整個波蘭第二共和國Gross pp.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蘇聯入侵波蘭 · 查看更多 »

蘇聯軍銜

苏联军衔历史:.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蘇聯軍銜 · 查看更多 »

藍色

蓝色是一种颜色,它是红绿蓝光的三原色中的其中一元,在这三种原色中它的波长最短(约470-440纳米)。 由于空气中灰尘对日光的瑞利散射,晴天的天空是蓝色的。由于水分子中的氢-氧键对约750纳米的光的吸收,大量的水集中在一起呈蓝色,由于氘-氧键吸收波长比较长的光(约950纳米),因此重水是无色的。 蓝色的互补色是橘色。.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藍色 · 查看更多 »

钻石

鑽石(古希腊文:ἀδάμας;法文、德文:Diamant;英文:Diamond),化学和工业中称为金剛石。鑽石是碳元素组成的無色晶体,為目前已知的自然存在的最硬物質。.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钻石 · 查看更多 »

鉑(Platinum),化學元素,俗稱白金,化學符號為Pt,原子序為78。鉑密度高、延展性高、反應性低的灰白色貴金屬,屬於過渡金屬。 鉑同屬於鉑系元素和10族元素。它共有六種自然產生的同位素。鉑是地球地殼中罕見的元素,丰度排在第71名,平均豐度大約為5 μg/kg,地壳百万分之0.001为铂。它一般出現在某些鎳和銅礦石中,位於原生元素礦藏,主要分佈在南非,當地的鉑產量佔全球的80%。鉑年產量只有幾百噸,應用亦十分重要,因此非常貴重,是主要的貴金屬貿易商品。 鉑是非常不活泼的金屬。即便在高溫下,它也有極強的抗腐蝕性,屬於抗腐蝕金屬。在自然中,鉑有時以純金屬狀態出現,不與其他元素結合。鉑自然出現在河流的沖積層中,所以前哥倫布時期的南美原住民最早用鉑制作工藝品。歐洲最早在16世紀就有記載使用鉑;1748年,安東尼奧·烏略亞發表報告,描述此來自哥倫比亞的新金屬,這時科學家才開始研究鉑元素。 鉑的應用包括:催化轉換器、實驗室器材、電觸頭和電極、電阻溫度計、牙科器材及首飾等。由於鉑是重金屬,所以它的鹽會危害健康;但鉑的抗腐蝕性強,所以其毒性比一些其他金屬較低。一些含鉑化合物,特別是順鉑,可用於化學療法以治療某些癌症。.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铂 · 查看更多 »

金(gold)是化学元素,化学符号Au(来自aurum),原子序数79。纯金是有明亮光泽、黄中带红、柔软、密度高、有延展性的金属。金在元素周期表中在11族,属过渡金属,是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几种元素之一。金在标准状况下是固体,在自然界中常以游离态单质形式(自然金)存在,如岩石、地下及沖積層中堆积的砂金或金粒。金能和游离态的银形成固溶体琥珀金,在自然界中也能和铜、钯形成合金。矿物中的金化合物不太常见,主要是碲化金。 金的原子序数在宇宙中天然存在的元素中是较高的。据信这种重元素是在两颗中子星碰撞时的超新星核合成中产生,在太阳系形成前的尘埃中就已存在。由于地球形成之初还处于熔化状态,的金几乎都已沉入地核。因此,现在地球上地壳和地幔的金多是拜后来后期重轰炸期(约40亿年前)的小行星撞击事件所赐。 金能抵抗单一酸的侵蚀,但却能被王水溶解(“王水”因此得名)。这种混合酸能和金反应生成四氯合金酸根离子。金也能溶于碱性氰化物溶液,这是其开采和电镀的原理。能夠溶解銀及卑金屬的硝酸不能溶解金,这些性質是黃金精煉技術的基础,也是用硝酸来鉴别物品裡是否含有金的原理,这一方法是英語諺語「acid test」的語源,意指用「測試黃金的標準」来測試目標物是否名副其實。此外,金能溶于水銀,形成汞齊(也是一种合金),但这并非化学反應。 金在有历史记载以前就是一種廣受歡迎的貴金屬,用于貨幣、保值物、珠寶和艺术品。以前国内和国际通常实行以金为基础的金本位货币制度,但1930年代时金币已停止流通。70年代,随着布雷頓森林協定的结束,世界范围内的金本位制终于让位给法定货币制度。不过因其稀有,易于熔炼、加工和铸币,色泽独特,抗腐蚀,不易和其他物质反应等特点,金的价值不减。 底,人类总共开采18.36万公噸(相当于9513立方米)的金。 产量中的50%用于珠宝,40%用于投资,还有10%用于工业。 因其高延展性,抗腐蚀性,在大多数反应中的惰性和导电性,金一直在各类电子设备中用作耐腐蚀的电子连接器,这是它的主要工业用途。此外它还用于屏蔽红外线,生产和金箔,以及修补牙齿。有些金盐在医学上仍作为消炎药使用。.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金 · 查看更多 »

金色

金色是一種近似金的顏色。它並不是一種單色,而是漸變的黃色。.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金色 · 查看更多 »

苏德战争

蘇德戰爭(德國方面稱為東方戰線,die Ostfront;蘇聯方面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而「衛國戰爭」本指1812年的俄法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与納粹德國及雙方盟國之間發生的戰爭,時間從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至1945年5月9日德國向苏联投降為止。.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苏德战争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苏联大元帅

苏联大元帅(Генерали́ссимус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斯大林於1945年6月27日自封的苏联軍銜。在苏联军衔系统中居于最高阶,也是苏联元帅级军衔(苏联大元帅、苏联元帅、军兵种主帅、军兵种元帅)中最高一等。苏联大元帅只授予最高领导人、红军最高统帅一人,以表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统帅苏联红军赢得胜利,但实际上斯大林未正式接受此衔。.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苏联大元帅 · 查看更多 »

苏联共产党

苏联共产党(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缩写为КПСС;拉丁化:)是原苏联的唯一合法执政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共产主义政党之一。 该党的前身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形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但此时两派都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组织。1912年,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组织机构,但并未正式决裂。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正式独立建党,取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18年,布尔什维克党改称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年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改称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苏联共产党的历任实际最高领导人分别为:列宁、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 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时任俄羅斯總統叶利钦下令停止该党活动,并没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全部党产;在这以前,它一直是苏联的执政党。苏联解体之后,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及独立後的加盟共和國共产党所继承。.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苏联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重定向 苏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列表.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 查看更多 »

苏联红军

工农红军(Рабо́че-крестья́нская 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РККА;简称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КА),通称苏联红军,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之后1922年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武装力量,其下包括陆军和空军。红军直接起源于1917年十月革命,俄国内战期间布尔什维克创立军队反击他们敌人的军事同盟(尤其是以白军之名组成的团体)。1946年2月起红军与苏联海军组成苏联武装力量(Вооруженные Силы СССР(ВС СССР)/Vooruzhennye Sily SSSR),它的官方名称改為蘇維埃陸軍(Советская Армия),直到1991年12月解体。 红军陆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同盟国获胜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在德蘇战争的军事行动中,击败了战争中75%-80%的納粹德国(德意志國防軍及武装党卫队)部隊。.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苏联红军 · 查看更多 »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是苏联部长会议的最高负责人,同时是苏联的政府首脑,1946年前称为人民委员会主席,通称为“苏联总理”。苏联的首任政府首脑为列宁,他在1922年苏联缔造条约签署后就职人民委员会主席。自苏联创始至苏联解体期间,共有12人曾先后担任此职务,其中列宁与斯大林两人因自然原因在任内去世,赫鲁晓夫因“不流血政变”被强迫退休,三人主动请辞(柯西金、吉洪诺夫与西拉耶夫)。其中列宁、斯大林与赫鲁晓夫三人在任苏联总理时,曾同时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在赫鲁晓夫被罢免后,苏共中央通过决议禁止苏联总理兼职苏共中央总书记。柯西金为工作时间最长的主席,在任超过14年,并且是唯一一位两届苏联政府内阁领导人,他在1980年退休不久后即去世。西拉耶夫则为工作时间最为短暂的主席,仅为126天(在1991年内)。.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 查看更多 »

苏联最高苏维埃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Верховный Совет Союза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简称苏联最高苏维埃(Верховный Совет CCCP),是苏联根据1936年和1988年《苏联宪法》所设立的苏联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苏联最高苏维埃的领袖为主席团主席;它还包括民族院和联盟院。各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均各有相同苏联的民族院议员。联盟院则按人口比例产生,两院均采取直接选举制度。最高苏维埃在位于莫斯科的大克里姆林宮召开会议。 1991年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独立后的最高立法机关也多承袭了最高苏维埃的名称,但体制架构大多与苏联时期的立法机关并无直接联系,仅保留原称。目前原苏联各共和国的立法机关多已使用本地民族的称呼,例如俄罗斯联邦会议下院改称国家杜马、哈萨克斯坦立法机关下院改称马日利斯,而实行一院制的乌克兰国会则称拉达(俄语仍称为“最高苏维埃”)。.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苏联最高苏维埃 · 查看更多 »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是前苏联最高权力机关苏联最高苏维埃的常设机构,在最高苏维埃休会期间执行其职权。主席团首脑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同时也是苏联的国家元首。主席团副主席通常由各加盟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担任。联盟院主席、副主席,民族院主席、副主席也是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成员。 1918年 7月,第五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根本法)》。确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大会闭会期间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由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全俄人民委员会为最高国家管理机关,即中央政府。 1936年12月,苏联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根本法)》。根据苏联宪法设立苏联最高苏维埃。苏联的最高权力机关是由联盟院和民族院两院组成的最高苏维埃及其主席团,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是最高苏维埃的常设机关,也是集体国家元首,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是集体国家元首的代表。在最高苏维埃休会期间,由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执行最高权力机关职权。.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 · 查看更多 »

通讯兵

#重定向 通信兵.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通讯兵 · 查看更多 »

柏林戰役

柏林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場上的最後一場重大戰役。大量蘇聯紅軍在東方進攻柏林,這場戰役發生於1945年4月尾至5月初。在這場戰役終結前,阿道夫·希特勒自殺。納粹德國在這場戰役結束後,5月8日签署无条件投降协议,宣示第三帝國正式覆亡,象徵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事的結束。.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柏林戰役 · 查看更多 »

東德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简称「民主德国」(德語縮寫:DDR)、「東德」或「民德」,是存在于1949年到1990年的一个中欧社会主义国家。1949年10月7日在德国苏占区成立,首都为东柏林。民主德国位于现今德国的东北部,面积为107,771平方公里,与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波兰接壤,北部为波罗的海。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时与西德合併。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被大多数人视作苏联的一个卫星国。1948年苏联占领当局将权力移交给德国的共产党领导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随后在1949年成立。东德人口的很大一部分都不认同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体制,1953年发生了六一七事件,苏联驻德部隊参与了镇压。东德成立初期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外逃问题,在1950年代有270万东德居民由于政治或经济因素非法越境到西德。除建立两德边境外,1961年东德政府沿西柏林边境修建了柏林墙以阻止东德居民通过西柏林逃往西方,并对越境者加以射杀。另外,东德的国家安全部——史塔西对整个社会的异见者和社会活动进行着严密的监控和压制。国家教育机构被要求按照马列主义的原则培养社会主义特性的人才。政治权力在1989年前由德国统一社会党掌握,其对各岗位的干部选拔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其他政党仅能通过统一社会党领导的国家阵线参与政治活动。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经济体制为计划经济,依照五年计划组织生产并分配消费品。其国民经济高度国有化,对先前的私有企业进行了强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以人民企业、农业生产合作社、贸易组织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等集体生产单位替代。东德建立了就业保障制度,且与西德相比具有较高的妇女就业率,东德也成为了当时东方阵营中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国家对日用消费品采取補貼措施以降低物价,然而国民经济无法满足居民对部分食品和高档消费品的需求,不得不通过从西方进口,同时增加了国家的债务。 政治上的不民主以及经济上的问题导致了东德居民的不满情绪,在昂纳克拒绝效仿苏联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后,东德的离境人数开始增加,并爆发了持续的抗议活动。1989年发生了一场非暴力的革命,当时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領導的苏联政府拒绝干涉这一事件。这场革命结束了统一社会党专制,次年举行了自由选举,随后--国际协商签订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最後东德于1990年10月3日併入西德成为一个统一的德国。.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東德 · 查看更多 »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俄文: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儒略曆)苏联军事家,苏联元帅,因其在德蘇战争上的卓越功勋,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成为仅有的4次荣获苏联英雄的两人之一,另外一人是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 · 查看更多 »

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საქართველო,ISO 9984:Sakartvelo,)是一东欧國家 Fernando de Mello,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 Encyclopaedia and Atlas. Springer, 24 November 1979, p. 273。它曾經是苏联加盟共和国,1991年4月9日正式独立,首任總統兹维亚德·加姆萨胡尔季阿。獨立後法定國名为“格鲁吉亚共和国”,1995年8月24日该国通过新宪法,国名定为“格鲁吉亚”,曾为独立国家联合体成员。因為2008年南奥塞梯战争,格鲁吉亚根据议会2008年8月14日通过的决议做出退出独联体的决定,并于2009年8月18日完成手续,正式退出。 格鲁吉亚领土面积达69,700平方公里(包括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人口数量有4,352,224(2011年人口统计);主要民族为格鲁吉亚族(70.1%),其他主要少数民族有亚美尼亚族、俄罗斯族、和阿塞拜疆族等;官方语言为格鲁吉亚语,当地居民亦多通晓俄语;多数人信仰东正教,少数信仰伊斯兰教。 格鲁吉亚位于地区的黑海沿岸,北邻俄罗斯,南部与土耳其、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接壤。格鲁吉亚是苏联領導人斯大林的故乡,現在格魯吉亞政治上傾向於歐盟和西方國家,其最終目標是加入歐盟。.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格鲁吉亚 · 查看更多 »

格里戈里·伊萬諾維奇·庫利克

格里戈里·伊萬諾維奇·庫利克(Григо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Кулик,)出生于俄罗斯帝国波尔塔瓦省的一个农民家庭,先后加入了沙俄军队和苏联红军,俄国内战期间曾在察里津保卫战中结交了斯大林。1940年同铁木辛哥及沙波什尼科夫一同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曾担任过副国防人民委员,1950年被当做间谍处死。.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格里戈里·伊萬諾維奇·庫利克 · 查看更多 »

栗色

右 栗色,又稱褐紫紅、深红(英文:Maroon)是紅色之一,由棕色和紫色混合而成。雖然栗色沒有混合紅色,但栗色被認為是深紅色的一種。英文辭源從法文marron(意指「栗子」)獲得,但沒有成為一個英語顏色用詞,直到此詞於1791年傳到美國加州才成為代表栗色一詞。.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栗色 · 查看更多 »

洋紅色

洋紅色(Magenta),又稱品紅色、紫紅色,是介於紅色和紫色之間的颜色。 在光譜中品紅色並非單一波長的光,而是由等量的紅光與藍光混合而得。品紅色與黃色、青色構成了減法三原色之一。品紅色的補色是綠色。洋紅色與紫色的差別在於紅色與藍色兩者混合比例的不同。右面是一个用CSS在浏览器中显示的品紅色。.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洋紅色 · 查看更多 »

最高苏维埃

最高苏维埃(Верховный Совет)的意思是“最高会议”或“最高代表大会”,它是苏联、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的自治共和國和蘇聯解體後獨立的一部分後蘇聯國家最高立法机关的称呼。在俄语中,也将其他国家的最高委员会、最高理事会、最高议会称为“最高苏维埃”,如共济会法国最高委员会(Suprême Conseil de France,Верховный совет Франции)、乌克兰最高拉达(Верховна Рада України,Верховный Совет Украины)。 最高苏维埃可以指如下机构:.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最高苏维埃 · 查看更多 »

战略火箭军

战略火箭军可以指.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战略火箭军 · 查看更多 »

海军

海軍或水軍是一國軍隊當中的主要構成部分之一,為在海洋、河流、湖泊等水體上作戰的軍種,一般來說以錨作為標誌。海軍使用的武器主要為各式水上的軍艦、以及在海底航行的潛艇;操控艦艇的海軍為海軍艦艇兵,除了在水上及海底作戰的海軍艦艇兵之外,海軍還可衍生出空中戰鬥的海軍航空兵、以及能在水上戰鬥與陸上戰鬥的海軍陸戰隊。 海軍是人類史上最古老的軍種之一,在漢字中稱為「水軍」或「水師」,可以追溯到古代人類航海貿易、海上掠奪與自衛的發展,如西元前1400年的腓尼基人為保護於敘利亞沿岸穿越地中海建立殖民地和貿易活動,建造和使用了三列槳座戰船於海上與敵人戰鬥。隨著造船技術和工業革命的進步,海軍船艦從人力划槳、風力推動的帆船到了輪機動力,航程大為增加;海軍的武力也因為火砲的發明從水兵間的登艦近距離戰鬥演變到遠距開火射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海軍戰鬥模式丕變,巨砲厚甲的戰艦逐漸退出世界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潛艇和航空母艦空中武力的活躍,同時也在該時期爆發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海上戰役—雷伊泰灣海戰《雷伊泰灣爭奪戰》(The Battle for Leyte Gulf),C.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海军 · 查看更多 »

斯大林

#重定向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斯大林 · 查看更多 »

斯大林格勒战役

史達林格勒戰役(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Schlacht von Stalingrad)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及其盟國对争夺蘇聯南部城市史達林格勒而進行的戰役,時間自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為止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9.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斯大林格勒战役 · 查看更多 »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ლავრენტი ბერია;Лаврентий Павлович Берия;Lavrentiy Pavlovich Beria,),格鲁吉亚人,苏联共产党高级领导人,长期担任內務人民委員部(秘密警察)首脑。是斯大林大清洗计划的主要执行者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5年7月9日成為軍事苏联元帅。雅尔塔会议中斯大林曾向美國總統小罗斯福介绍说:“他是我们的希姆莱。”在斯大林逝世之前,他是苏联的极重要权力人物,也是前者發動紅色恐怖的犯人與幹部之一,斯大林逝世之后馬上在斗争中失败,被撤职并秘密处决。與斯大林同為蘇聯領導層裡罕見的格魯吉亞裔人。.

新!!: 苏联元帅列表和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蘇聯元帥蘇聯元帥列表苏联元帅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