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苏联和蘇維埃帝國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苏联和蘇維埃帝國之间的区别

苏联 vs. 蘇維埃帝國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蘇維埃帝國(Soviet Empire)是冷戰時一個非正式用語,用以形容蘇聯對一些較小國家的操控,這些國家雖然名義上獨立,但若它們嘗試擺脫蘇聯操控,則會遭到軍事入侵(如1956年匈牙利革命、1968年布拉格之春、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政變)。随着1990年代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苏维埃帝国由此成为历史名词。 縱然蘇聯不受皇帝統治,並自稱反帝國主義,但有論者提出它和歷史上帝國的行徑相近。一些學者認為蘇聯是一個包含多民族帝國和民族國家的混合政體,也有學者認為蘇聯和其他帝國主義列強一樣奉行殖民主義。有的人认为,苏联帝国的称呼源自于苏联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

之间苏联和蘇維埃帝國相似

苏联和蘇維埃帝國有(在联盟百科)44共同点: 埃及华沙条约组织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古巴叙利亚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帝国主义中东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苏边界冲突东欧剧变布拉格之春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亨利·基辛格以色列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哈菲兹·阿萨德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冷战勢力範圍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经济互助委员会美国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莫斯科贖罪日戰爭越南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阿富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阿拉木圖蘇聯苏联加盟共和国苏联解体朝鮮語明斯克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扩展索引 (14 更多) »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埃及和苏联 · 埃及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华沙条约组织

--(Организация Варшавского Договора,--)曾經是為對抗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势力而成立的共产党国家政治军事同盟。1955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加入北约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签署了《华沙公约》(又稱「蘇東條約」,全称《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该条约由原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起草,1955年5月14日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华约组织;在亞洲方面,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之外,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都是华约组织觀察員。1990年两德统一,东德退出华约,此后华约便逐渐陷入瘫痪状态,但直到1991年华约组织才宣告解散。目前大部分原华约成员国在冷战结束后都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只有少数国家未加入北约。.

华沙条约组织和苏联 · 华沙条约组织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Socijalistička Federativna Republika Jugoslavija,Социјалистичка Федеративна Република Југославија,Socialistična Federativna Republika Jugoslavija)是一個存在於1945年至1992年的巴爾幹社會主義國家,由馬其頓、塞爾維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黑山等社會主義共和國所組成,首都為貝爾格勒。南國為多民族國家,政府奉行聯邦制,由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一黨專政。由於該國承襲有著「第一南斯拉夫」之稱的南斯拉夫王國,因此另有別名「第二南斯拉夫」。 該國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軸心國武裝侵略而滅亡的南斯拉夫王國,在軸心軍佔領期間,原南斯拉夫境內出現反抗勢力,其中一支為约瑟普·布罗兹·铁托所領導的共產黨游擊隊,1943年後,西方盟軍認可其為領導南斯拉夫抗戰的盟軍,開始大量軍事增援,狄托的共產黨政權成為了該國的政府代表之一。1945年3月,南斯拉夫由當時的流亡政府和狄托領導的「民族解放委員會」組成聯合政府,同年11月29日,狄托排除與整肅了其他政黨,建立完整的共產黨一黨專制政權,並將國號立為「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再改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冷戰期間,在狄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走上了與其他東歐國家不同的路線,不但有著偏向自由化的經濟體制、政治氣氛與言論自由,更不依附於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蘇聯為首的華沙公約組織兩大軍事聯盟,反而與印度、埃及、印尼和拉丁美洲國家創立了不結盟運動組織,並擁有領導地位。 1980年代至1990年代,隨著東歐社会主义國家經濟衰退、民族主義的復活與東歐劇變,南斯拉夫各民族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民族間的不和及分裂,伴隨著暴力的排斥其他民族的行為逐漸升級。在此之後,南斯拉夫聯邦走向解體。從南斯拉夫獨立出來的新國家之間因民族問題產生了一系列的暴力衝突,并發展為南斯拉夫內戰。時至1992年,除了塞爾維亞和黑山之外,其他加盟國均退出南斯拉夫聯邦,剩下的兩國則組建成新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宣告終結。2008年後,前南斯拉夫的領土分裂出馬其頓、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黑山等六個受聯合國承認的國家,以及只得到部分國家承認的科索沃。.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和苏联 ·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古巴

古巴共和国(República de Cuba),通称古巴(Cuba),是美洲加勒比海北部的一个群岛国家,位于北纬19°与24°,西经74°与85°之间。处在加勒比海北部,墨西哥湾入口处,西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隔尤卡坦海峡,南有牙买加和开曼群岛,东与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隔向风海峡,东北方有巴哈马群岛,与美国隔佛罗里达海峡相对,与佛罗里达州最南端的基韦斯特的陆地最短距离约为145公里。作为加勒比地区最大的和人口第二多的岛屿,古巴扼守巴拿马运河与美国东岸之间的海路要道。被形容为墨西哥湾的钥匙。领土包括古巴主岛及其附属群岛和青年岛。哈瓦那是古巴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圣地亚哥是第二大城市。 一般认为,“古巴”一名源自泰诺语“coabana”,意为“肥沃之地”或“好地方”。古巴是加勒比海地區少數以白人為主、混血為輔的國家,同時有少量的华裔,族群組成與美國類似,許多民眾有亲戚居住在美國。然而古巴是美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美国长期的经济封锁,但凭借78.3岁的预期寿命、99.9%的识字率和接近1.8公顷的人均生态足迹,其人类发展指数多年来一直维持在高水平;在2014年,古巴更是首次迈入极高人类发展指数行列。古巴于2006年成为全球唯一符合世界自然基金會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國家。目前古巴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已经展开,例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古巴的代表特奥多尔·弗里德里奇指出,古巴是目前拉美唯一完全消除了飢餓的國家。不過,古巴的審查制度、言論自由、人權等方面与其他一黨制國家一樣,存在由國家主導控制和鎮壓言論自由的傾向,而且有部分異見人士因為政治因素流亡國外。.

古巴和苏联 · 古巴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叙利亚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al-Jumhūrīyah al-ʻArabīyah as-Sūrīyah),通称叙利亚(Sūriyā),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属于中东阿拉伯国家,首都大马士革。叙国北与土耳其接壤,东同伊拉克交界,南与约旦毗连,西南同黎巴嫩和以色列为邻,西濒地中海。1944年1月1日宣布独立,1946年4月7日被联合国及世界各国认可为正式独立国家,现任总统為巴沙尔·阿萨德。.

叙利亚和苏联 · 叙利亚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Кыргыз Советтик Социалисттик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Киргиз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苏联設立的第九個加盟共和国,外高加索聯邦被撤銷后為第八個加盟共和國,简称吉尔吉斯。吉尔吉斯位于苏联的中亚地区,东部和中国接壤,北部和哈薩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相邻,西部是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南部和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相连。首都是伏龙芝(今比什凯克)。 吉爾吉斯原本是隸屬俄羅斯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ACCP),於1936年12月5日脫離俄羅斯聯邦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1917年,吉尔吉斯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24年成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个自治州,后改爲自治共和國。1936年成立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1991年8月31日宣布脱离苏联独立,改国名为吉尔吉斯共和国,并于同年12月21日加入独联体。 * Category:已不存在的亚洲共和国 Category:1936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 · 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Республикаи Советии Социалистии Тоҷикистон;Таджик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苏联設立的第七個加盟共和国,在外高加索聯邦被撤銷后為第六個加盟共和國,简称--。 塔吉克原本是隸屬烏茲別克管轄的自治共和國(ACCP),於1928年8月1日蘇共25周年黨慶當天脫離烏茲別克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1917年11月至1918年2月,塔北部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隶属于苏俄的烏茲別克自治共和国。1920年成立布哈拉人民苏维埃共和国。1924年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改隶属于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9年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中央直辖的加盟共和国。1990年--宣布独立,1991年8月底更名为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同年9月9日,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正式宣布独立,12月21日加入独联体。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下属一个自治州:.

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 · 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一种政治主张或实践,主要内容是通过一個國家夺取其他國家的领土和奴役被占领土国家的人民,建立经济及政治霸权,而凌驾于别国之上。帝国主义可能衍生殖民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帝國主義一詞帶貶意。帝國主義一般是視為負面的,因為在被佔領的國家中,大多數人受到剝削,只有極少數的人從中得利。 帝国主义是「一個國家的政策,藉由殖民、軍事或其他手段擴張其國力及其影響力」Oxford Dictionaries: (5th ed.). Wiley-Blackwell.

帝国主义和苏联 · 帝国主义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中东

中东(Middle East,الشرق الأوسط,המזרח התיכון)是一个地理區域,和西亞大致重疊,並包含部分北非地區,但不包含外高加索地區,也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這個詞是以歐洲為參考座標,意指欧洲以东,并介于远东和近东之间的地区。具体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

中东和苏联 · 中东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

#重定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苏联 ·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中苏边界冲突

1969年的中苏边界冲突是发生于1960年代中蘇交惡高潮时期,一系列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之间的武装军事对抗。其中珍宝岛保卫战几乎导致了苏联和中国两国之间爆發全面性战争。 1964年中苏边界谈判失败后,尤其是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及提出有限主权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认为是个极其严重的挑战,1969年連續的邊境衝突,也終促成中美1970年代的和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亦於1971年進入聯合國。.

中苏边界冲突和苏联 · 中苏边界冲突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又称苏东剧变、东欧革命、蘇東波,西方社会称之为1989年系列革命)指在1990年前后东欧和中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发生反对派推翻共产党政权的急剧政治变化。 1989年2月,波兰团结工会取得合法地位后,剧变开始。其后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以1989年六四事件为起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出现大范围反对当局执政的抗议活动。1989年6月4日,波兰团结工会在议会选举中以压倒性优势击败执政党波兰统一工人党。同月,匈牙利亦开始拆除其部分边境设防,大量东德居民经由该国流入西德。这加剧了东德内部的不稳定情绪,莱比锡等地出现了大规模群众示威,最终致使柏林墙倒塌,两德合并。而苏联在八一九事件后也不可避免的走向分裂。 这场剧变最终以蘇共亡黨、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冷战的结束。1990到1992年间,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南斯拉夫各共和国相继成为独立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亦走向分裂。域外的柬埔寨、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蒙古人民共和国、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相继宣布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 在东欧剧变后,放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中东欧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巴尔干地区亦饱受战乱摧残。美国的世界权力范围则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扩张,美国文化、价值观和资本主义制度继而传播至全世界大部分国家。西方许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组织把他们的指导思想转变为社会民主主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联盟亦向东欧扩张,欧洲一体化进程因而加快。.

东欧剧变和苏联 · 东欧剧变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捷克语:Pražské jaro;斯洛伐克語:Pražská jar ;俄语:пражская весна)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 在共产党第一书记亞历山大·杜布切克的领导下,捷克斯洛伐克显示出越来越强烈的独立倾向。杜布切克在国内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这个方案并不像1956年匈牙利的改革一样,完全抛弃了旧有的传统。然而,苏联依然将这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也是对于东欧地区政治稳定的一种威胁。在冷战期间,这是华沙条约成员国所不能接受的。此外,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拒绝苏联的援助而宁愿屈服于希特勒的经验,都依然清楚地存在于苏联每个人的记忆之中。在捷共内部也存在有一部分少数派—尤其在高层领导中—拒绝放松党对社会的控制权,并且密谋在苏联的领导下推翻改革者的领导。 与中东欧的许多国家不同,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通过一场平稳的政治变革使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上台,并没有发生如同匈牙利一样的暴力革命和社会动荡。但是,苏联期望在其盟国中推行苏式的政府模式,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武力来强制实现。这种政策因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而被称为勃列日涅夫主义,其实这种政策最早从斯大林时代就开始存在,只是勃列日涅夫首次将其公之于众而已。苏联的这种霸权主义直到1980年代后期,才被戈尔巴乔夫的辛納屈主义所取代。 捷克斯洛伐克的这段民主化进程,在8月20日深夜开始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的武装入侵后宣告失败。事实上,在入侵前不久,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大会已经准备支持改革派,并削弱斯大林主义者的力量。在一个工厂里,捷共通过了改革方案,但是入侵者将这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 事件发生后,西方国家中只有少数批评,因为在冷战时期,由于核对峙的存在,西方国家无法挑战苏联在中欧地区的霸主地位。这次军事入侵导致了约有10万人左右的难民潮,其中包括了许多精英知识分子。这次事件也改变了在许多西方国家左翼分子对列宁主义的左翼人士的同情態度。 这起事件的名字曾由韓國的「」(首爾舊名)和中国的「北京之春」所借用,也用來称呼后来的政权变更,比如“阿拉伯之春”。.

布拉格之春和苏联 · 布拉格之春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Ўзбекистон Совет Социалистик Республикаси;Узбек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苏联設立的第六個加盟共和国,於外高加索聯邦被撤銷后為第五個加盟共和國,简称乌兹别克。 烏茲別克原本是隸屬俄羅斯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ACCP),於1925年5月13日脫離俄羅斯聯邦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于1917年11月建立苏维埃政权,1924年10月28日成立乌兹别克自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且加入俄羅斯聯邦。在1991年8月31日宣布独立,改国名为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有一个自治共和国:卡拉卡尔帕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此外,塔吉克原本也是烏茲別克管轄下的自治共和國,後來在1928年脫離烏茲別克成爲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 Category:已不存在的亚洲共和国 Category:1924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924年蘇聯建立 Category:1991年蘇聯廢除.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 ·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Українська Радянська Соціалістична Республіка;Украи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苏联的第三個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在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中,人口仅次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面积也居第三位,居俄罗斯联邦和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之后,是苏联经济较为发达的加盟共和国。共和国首都开始为哈尔科夫(1918-1934),后迁至基辅。.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 ·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Հայկական Սովետական Սոցիալիստական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Армя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苏联歷史上的第十一個加盟共和国,設立當時為第十個加盟共和國。 亞美尼亞原本是隸屬外高加索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ACCP),於1936年12月5日脫離外高加索聯邦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亞美尼亞共產黨政權成立于1920年11月29日,这天亚美尼亚共产党宣布控制了亚美尼亚政权。同年12月1日,首相西蒙·弗拉特西恩放弃了政权。之后亚美尼亚更名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这一时期有时也被称作亚美尼亚第二共和,紧接在短命的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亚美尼亚第一共和国)之后。 从1828年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亚美尼亚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并被埃里温省的边界所限制。在土库曼彻条约的第四章写道,埃里温汗国(今日大部分的中亚美尼亚),以往曾隶属波斯,1828年被并入俄国。 十月革命以后。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弗拉基米尔·列宁的政府宣布原帝国内的少数民族可以独立自主。于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宣布独立并分别成立共和国。在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期间遭受的亚美尼亚种族屠杀以及后来的土耳其-亚美尼亚战争中,历史上的亚美尼亚地区已到了毁灭边缘。当1920年布尔什维克进入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 在苏维埃统治下,亚美尼亚从一个农业国向工业中心转变。1990年8月23日,它更名为亚美尼亚共和国,但它仍保留在苏联统治之下,直到1991年正式宣布独立。.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 ·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亨利·基辛格

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本名海因茨·阿尔弗雷德·基辛尔(Heinz Alfred Kissinger),) ,是一位出生於德國的美國猶太裔外交官,与越南政治家黎德寿一同为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原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后担任尼克松政府的国务卿並在水门事件之后继续在福特政府中担任此职。作为一位现实政治的支持者,基辛格在1969年到1977年之间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发挥了中心作用。在这段时期内,他倡导缓和政策,使美苏之间紧张的关系得到缓解,並在1972年和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会谈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促成了中国的开放和新的战略性的反苏中美联盟的形成。 基辛格被公认为是国际政治学均势理论大师,其理论重点关注在美苏两级对抗的国际环境下如何运用国家外交手段,建立政治联盟,对抗苏联一极的压力;即在美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联合各种力量遏制苏联的强势状态,从而达到两极力量的相对的平衡。基辛格理论为西方在冷战中取得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后来被广泛运用于国家外交活动中、作为国家对外关系的理论来源;典型的表现在美国总统尼克松和里根的外交政策之中。.

亨利·基辛格和苏联 · 亨利·基辛格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

以色列(יִשְׂרָאֵל;),正式名称是以色列国(help;دَوْلَة إِسْرَائِيل),是位於西亚的主权国家,坐落於地中海东南岸及红海亚喀巴湾北岸,北靠黎巴嫩,东北邻叙利亚,东与约旦接壤,巴勒斯坦领土(巴勒斯坦国对其宣称主权,但局部为以色列所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各居东西,西南则为埃及。其领土范围不大,但地形和气候相当多样。以色列的金融及科技创新中心為特拉维夫,而耶路撒冷則为其法定首都(美國承認)、各政府机构所在地(国防部除外)及其轄下的第一大城市(特拉维夫都会圈人口最多)。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主权在国际上有爭議。美国東岸时间2017年12月6日下午1時,特朗普正式在白宫外交厅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建議在巴勒斯坦托管地推行分治方案。這一方案規定了新的阿拉伯和猶太國家的國界,並指定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將為聯合國進行國際管理Harris, J. (1998)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Textual Reasoning, Vol.

以色列和苏联 · 以色列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縮寫為РСФСР;Russian SFSR);舊譯為全俄社会主义劳农委员会联邦共和国,简称蘇俄,是苏联的第一個加盟共和国。 蘇維埃俄罗斯联邦是蘇聯面積最大的一級行政區,面积占苏联總面積的75%,人口约是苏联的三分之二;作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其首府莫斯科也是苏联的首都。.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 ·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Түркменистан Совет Социалистик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Туркме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蘇聯設立的第五個加盟共和國,在外高加索聯邦被撤銷后為第四個加盟共和國,简称土库曼。位于苏联的中亚地区,南部和伊朗相连,北部和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西濒里海。.

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 · 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涅夫(Леони́д Ильи́ч Бре́жнев,Леоні́д Іллі́ч Бре́жнєв,),苏联领导人、苏联元帅,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至66年间为第一书记)、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國家元首),掌權共18年。.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和苏联 ·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哈菲兹·阿萨德

哈菲兹·阿萨德(حافظ الأسد,)敘利亞政治家,前敘利亞总统、獨裁者、空軍司令及國防部長,阿塞德1970年發動軍事政變掌權,統治敘利亞長達三十年。相對其子,人稱老阿薩德。.

哈菲兹·阿萨德和苏联 · 哈菲兹·阿萨德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Қазақ Советтік Социалистік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Казах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简称哈萨克斯坦,苏联設立的第八個加盟共和國,在外高加索聯邦被撤銷后為第七個加盟共和國。同時亦是蘇聯面积第二大的加盟共和国,位于中亚地区,北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东毗邻中国,南部分别和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为邻,面积2,717,300平方公里,1928年始建都于阿拉木图。哈薩克原本是隸屬俄羅斯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ACCP),於1936年12月5日脫離俄羅斯聯邦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 ·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冷战

冷戰(Cold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國及英國為首的--、與以蘇聯為首的--之間长达半世纪的政治對抗。一般认为,冷战始于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结束于1989年苏东剧变。在二戰結束後,原先結盟對抗納粹德國的美國及蘇聯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但兩國持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美國及其他北約成员国为資本主義陣營,而蘇聯及其他华约成员国則为社会主义阵营,兩方也因此展開了數十年的對立。冷戰的名稱來自於雙方從未正式交戰的特點,因為在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所持有的大量核武器,為兩國帶來相互保證毀滅能力。 在數十年的冷戰中,雙方的關係和冷戰的激烈性也不斷變化。重大的幾次衝突事件包括了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1949年)、柏林封鎖(1948年—1949年)、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年)、以及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年)等等。他們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佈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以及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非直接的對抗。美蘇兩方在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帶。為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兩方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 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總統隆納·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發起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和施壓,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的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停滯,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蘇聯在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年)和開放政策(1985年)。然而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其以波蘭的團結工聯最為突出。種種壓力累積之下,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旗下的衛星國,在數週內一一脫離,令蘇聯最後在1991年年底徹底解體,資本主義反共陣營取得勝利。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使當時無數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留下的影響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戰中的核戰爭和間諜戰、高科技軍備等成分也成為了大眾文化常見的題材。.

冷战和苏联 · 冷战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勢力範圍

勢力範圍是用以描述某一國家對某地區有的控制及影響力的词汇,例如: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使各國都有機會在中國確立勢力範圍。 當一個國家或地區淪為另一強權的勢力範圍時,通常即表示該國或地區成為強國的附屬國、衛星國,或在事實上成為殖民地。而這些國家或地區也許名義上擁有主權,但其主權實質意義不大。 在冷戰時期,西歐(亦包括北歐、希臘和土耳其)、日本、南韓、台灣、菲律賓及拉丁美洲(除了古巴)通常被認為是在美國的勢力範圍之下。同時期的東歐(除了南斯拉夫和希臘)、朝鲜、古巴、越南、蒙古國、南也门及部份非洲共產主義國家則被認為是在蘇聯的勢力範圍之下。 有時單一國家的不同地區會分屬一個以上的強國勢力範圍。在帝國主義時期,強國勢力的緩衝國,例如伊朗、泰國各自均有一個以上的強國勢力範圍。前者是英國與俄國的緩衝國,後者則介於英國與法國之間,此二國即被帝國的國際聯盟分別劃定勢力範圍。相似的還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被瓜分為四個佔領區,經過統整,即成為日後的西德與東德,前者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後者則參與華沙公約。.

勢力範圍和苏联 · 勢力範圍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

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محمد أنورالسادات,),前埃及總統。 萨达特出生於米努夫省迈特阿布库姆村(Mit Abu Al-Kum),有13个兄弟姐妹。1936年進入开罗军事学院学习。1939年秘密建立“自由军官”小组,因从事反英活动,曾两次被捕入狱。1952年7月23日,参加纳赛尔领导推翻法鲁克王朝的七月革命。埃及共和国成立后,曾於1964年至1966年及1969年到1970年間,两次任職副总统。 1970年,纳赛尔逝世,萨达特继任总统。1973年10月,埃及和叙利亚一起发动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摧毁了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线。1978年9月,在美国参与下,萨达特與以色列总理贝京在華盛頓特區签署戴维营協議,因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81年10月6日,萨达特在开罗举行庆祝贖罪日戰爭胜利八周年的阅兵儀式上身亡。他的國葬於10月10日舉行,遺體安葬於位於他遇刺地方對面的無名英雄紀念碑;此處及當年遇刺的檢閱台,後來成為遊客必到的埃及旅遊景點。 沙達特繼任總統之初經常睡不著,三更半夜仍在寢室走來走去不睡。他的妻子就問「你怎麼了?」沙達特回答「我想起納瑟這二十年所發生的事睡不著」。沙達特的妻子告訴他說「忘掉納瑟吧,想想你自己的事」。日後台灣發生二月政爭時,李登輝處於精神壓力大而在許多夜晚都睡不著。即以沙達特的處境比擬當時他的心境。.

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和苏联 · 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Lietuvos Tarybų Socialistinė Respublika,Лито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简称立陶宛。 1918年,立陶宛宣布独立,成立立陶宛王国、以德国王子为国王;11月又宣布为共和国。同年年底至翌年年初,立陶宛部分地区先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19年2月~8月曾经成立过立陶宛-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协定书中的约定,立陶宛被划为苏势力范围,1940年,苏联入侵立陶宛,同年7月成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8月,苏联正式吞并立陶宛。8月1日蘇共37周年黨慶當天設立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沿岸,分别和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波兰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州接壤。首都维尔纽斯。 立陶宛被苏联吞并后,反抗苏联占领的民族主义活动时有发生。1985年,戈尔巴乔夫掌握苏联权力后,开始进行政治改革。1988年底,立陶宛人民的“争取改革运动”(立陶宛语称为“萨尤季斯”:Sąjūdis)成立。该组织首先提出了废除1939年的苏德条约问题,否定并入苏联的合法性。1989年,萨尤季斯同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人民组织利用苏德条约签订50周年之际,高唱立陶宛共和国国歌、呼喊“打倒俄罗斯帝国”等口号。1990年,萨尤季斯在立陶宛最高苏维埃(议会)选举中获胜,取得执政党的地位,新的苏维埃通过“关于回復独立的立陶宛国家”的协议,宣布国家独立,定国名为“立陶宛共和国”,并恢复1940年前的国旗。立是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第一个宣布独立的共和国。 萨尤季斯的独立主张遭到苏联当局的激烈反对。为镇压立陶宛独立,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出兵占领了维尔纽斯。1991年,苏联与立陶宛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社会动荡加剧。苏联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务委员会于9月6日承认立陶宛独立,苏联随后解体。立陶宛正式独立。 * Category:1940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991年終結的國家或政權.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 ·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经济互助委员会

经济互助委员会(俄语:Сове́т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взаимопо́мощи,缩写:СЭВ),中文简称经互会,由苏联组织建立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经互会是一个相当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共同体,总部设在莫斯科。是繼承莫洛托夫计划後的經濟合作計劃。1991年6月28日,該組織在布達佩斯正式宣佈解散。.

经济互助委员会和苏联 · 经济互助委员会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美国和苏联 · 美国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Eesti Nõukogude Sotsialistlik Vabariik,Эсто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苏联歷史上的第十七個加盟共和国,設立當時為第十六個加盟共和國,在卡累利阿-芬蘭被撤銷后為第十五個加盟共和國。 愛沙尼亞原本是獨立國家,於1940年8月1日蘇共37周年黨慶當天設立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1917年,爱沙尼亚脱离沙俄获得过独立,并成立了共和国。1940年6月,苏军占领了波罗的海三国,7月21日成立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於8月1日并入苏联。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纳粹德国占领了爱沙尼亚,1944年,苏联重新占领了爱沙尼亚。 1990年,爱沙尼亚宣布将国名更改为爱沙尼亚共和国,1991年,爱沙尼亚宣布正式脱离苏联独立。 Category:1940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 · 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莫斯科

莫斯科(a)是俄羅斯首都與最大都市、以及莫斯科州首府,為俄羅斯全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的中心。面積2,510平方公里,與莫斯科州和卡盧加州接壤。城区人口约1200万,是欧洲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伊斯坦布尔,佔俄羅斯總人口的1/10。 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由1147年的莫斯科大公時代開始,在沙皇俄国、蘇聯及今日的俄羅斯聯邦時代,都一直擔任著國家首都的角色。它是歷史悠久的克里姆林宮所在地,並做為上述政權的總部,是俄羅斯數個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建築群之一。.

苏联和莫斯科 · 莫斯科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贖罪日戰爭

贖罪日戰爭(מלחמת יום הכיפורים;又稱第四次中東戰爭、齋月戰爭、十月戰爭)發生於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起源於埃及與敘利亞分別攻擊六年前被以色列佔領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戰爭的頭一至兩日埃敘聯盟佔了上風,但此後戰況逆轉。至第二周,敘軍退出戈蘭高地。在西奈,以軍在兩軍之間攻擊,越過原來的停火線蘇伊士運河。直到聯合國停火令生效為止,已經殲滅了一隊埃及軍隊。 戰爭對多個國家有深遠的影響,相比六日戰爭埃敘約聯盟的慘敗,阿拉伯世界為戰爭早期的進展,心理上感到安慰。這種心態為未來的和平進程以及埃及的門戶開放政策舖路。《大衛營和約》令以埃關係正常化,埃及成为首個承認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同時埃及幾乎完全脫離蘇聯的勢力範圍。.

苏联和贖罪日戰爭 · 蘇維埃帝國和贖罪日戰爭 · 查看更多 »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通稱越南(),是位於东南亚中南半島東端的社会主义国家,北邻中國,西接柬埔寨和老挝,拥有超過9,500万人口,位居世界第15名。越南的首都是河内,最大城市是胡志明市。越南实行一黨制,执政党越南共产党是目前越南境内唯一的合法政党。越南為東南亞國家聯盟、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成員,是未来11国之一。 越南北部古为百越地,南部为占婆之地。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灭亡后,越南北部被置于中國皇朝統治之下达数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大量输入越南。10世纪越南摆脱中国统治正式建国,其后经历多个朝代,有分有合,15世纪时曾经被明朝直接统治20多年。19世纪中晚期,法国征服越南,对越施行殖民统治。1945年8月,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独立。1954年,越南独立同盟会在奠边府战役中大败法国军队,迫使法国势力撤离并承认越南独立,随后的日内瓦会议约定以北纬17度线为界两越分立,北方由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统治,南方则先后建立了越南国及越南共和国(南越)。翌年越南战争爆发,由西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对抗东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美国在战争中蒙受严重损失,逐步退出战场。1975年4月30日,北越攻占南越首都西贡,自此成功统一全国。 越南统一后,仍面临着经济落后的问题。1986年越领导层决定实施革新开放,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开放为市场经济,并发展多元化商品经济,此后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冷战结束后,越南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摆脱外交困境,1995年加入东盟,1998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7年加入世贸组织。但越南仍在贫富差距、医疗卫生和性别平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

苏联和越南 · 蘇維埃帝國和越南 · 查看更多 »

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Азәрбајҹан Совет Сосиалист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Азербайджа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蘇聯歷史上的第十個加盟共和國,成立當時為第九個加盟共和國,简称阿塞拜疆,位于苏联外高加索地区。 阿塞拜疆原本是隸屬外高加索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ACCP),於1936年12月5日脫離外高加索聯邦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19世纪初,阿塞拜疆北部(南部现在属于伊朗和土耳其)被沙俄占领。1917年11月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巴库公社。1918年夏,英国和土耳其的武装干涉苏联,短暂占领过阿塞拜疆,成立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后来又在苏联红军帮助下恢复蘇維埃政權。1920年4月28日,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1922年3月12日加入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1936年12月5日成为直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1991年阿塞拜疆正式宣布独立,成立阿塞拜疆共和国。 阿塞拜疆的自治共和国和自治州:.

苏联和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蘇維埃帝國和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民主共和国

阿富汗民主共和国(دافغانستان دمکراتی جمهوریت;达利语:جمهوری دمکراتی افغانستان)是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四月革命推翻阿富汗共和國的達烏德政府後在1978年4月於阿富汗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 1987年12月改國名為「阿富汗共和國」。 1989年,蘇聯軍隊完成撤出阿富汗。聖戰者繼續與阿富汗政府交戰,仍得到蘇聯提供大量援助的納吉布拉政府在初期仍然有力擊退游擊隊的進攻,其後蘇聯解體,納吉布拉政府失去外援,形勢急轉直下,聖戰者在1992年推翻阿富汗民主共和國並控制首都喀布爾,建立阿富汗伊斯蘭國。.

苏联和阿富汗民主共和国 · 蘇維埃帝國和阿富汗民主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语:Republika Popullare Socialiste e Shqipërisë,缩写为RPSSh)为1946年至1991年间在阿尔巴尼亚存在的社会主义政权。 1939年,意大利法西斯军队占领阿爾巴尼亞王國,1943年,意大利法西斯政權投降,但阿爾巴尼亞王國又被納粹德国占领。1944年,在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倡议下成立反法西斯民族解放会议,恩维尔·霍查任主席。1944年11月29日,阿爾巴尼亞全境獲得解放。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于1941年创建。恩维尔·霍查为该党领袖。1945年12月,全国第一次普选举行,劳动党获得执政地位。1946年1月11日,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1976年12月28日,改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恩維爾·霍查領導的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堅決长期推行阶级斗争,称之为“推动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对外「不同帝国主义國家(美國、英国、希臘、意大利等)和修正主义國家(南斯拉夫、苏联、中国等)调和」,此時阿爾巴尼亞被國際社會孤立。1985年以後阿爾巴尼亞才開始與多國重新建立外交關係,自此擺脫外交孤立狀態。自1990年起,在東歐劇變浪潮影響下,阿爾巴尼亞開始轉变其社會主義路線,並開放言論自由、宗教自由。1991年,舉行阿爾巴尼亞戰後首次多党选举,阿尔巴尼亚劳动党获胜。不久,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更名为阿尔巴尼亚社会党,并改國號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苏联和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 蘇維埃帝國和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阿拉木圖

阿拉木圖或譯阿爾馬地(Алматы;Алма-Ата)是哈萨克斯坦的一座直辖市,也是该国的第一大城市。坐落在哈薩克東南部的山區,鄰近吉爾吉斯。 阿拉木圖在1929年到1991年之間是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首府。苏联解体之后,成为哈萨克斯坦的首都。1997年,哈萨克斯坦首都被搬迁到了阿斯塔纳,但阿拉木图仍是该国主要商業和文化中心,也是中亚最大的一座城市。 阿拉木图早年盛產蘋果,因此有「蘋果城」之稱(Алма為蘋果之意)。.

苏联和阿拉木圖 · 蘇維埃帝國和阿拉木圖 · 查看更多 »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苏联和蘇聯 · 蘇維埃帝國和蘇聯 · 查看更多 »

苏联加盟共和国

苏联的加盟共和國,全稱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SSR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俄语: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構成國,亦可視為蘇聯的一級行政區劃。1991年苏联解体後,當時的15个加盟共和国已全部独立成为联合国会员国。 1940年对波罗的海国家的占领为今这些国家的政府及一些西方国家(包括美国和欧盟)认为是非法的。苏联政府认为这一行动合法,但在1991年9月6日(其解体三个月前)承认其独立地位。.

苏联和苏联加盟共和国 · 苏联加盟共和国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Распад СССР)以发生在1991年12月25日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职为标志,蘇聯最高蘇維埃于次日(1991年12月26日)通過決議宣佈苏联停止存在,立国69年的苏联從此正式解體。苏联解体代表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次大戰,二戰)结束后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和两极格局的结束,并对20世纪末的国际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很多原来被苏联控制的欧洲国家在苏联解体后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外交自主权,美国也在苏联解体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由俄罗斯为主导的苏联解体,继承国家俄罗斯丧失25%的领土,丧失如此巨大的领土只有列宁签定的《布列斯特和约》可相比,但二战后,《布列斯特和约》失去的领土除芬兰外全部收复,苏联解体后国际形势已不可能好像以往一样通过武力扩张领土,俄罗斯要收复丧失的领土变得遥遥无期,苏联解体后被认为是苏联解体主要责任人的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民望长期处于低位。俄罗斯民族主义者,甚至一些前苏联异见人士对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口诛笔伐认为他们是俄罗斯的民族罪人。.

苏联和苏联解体 · 苏联解体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朝鮮語

--,是通行於-zh-hans:韩国、;zh-hant:南--zh-hans:朝鲜;zh-hant:北韓-及满洲、俄羅斯遠東地區、日本等朝鲜族聚居地區的語言。 朝鲜语在全球约有7560万使用者,是世界第十三大语言。随着大韩民国在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学习韩语的人数也不断增长,目前许多国家的高中和大学都教授韩语。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大学入学考试的外語科目中可以選擇韩语應考。.

朝鮮語和苏联 · 朝鮮語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明斯克

明斯克(ipa;Минск)是白俄罗斯的首都也是明斯克州的首府,约有180万居民,位于白俄罗斯的中心,斯维斯洛奇河畔。明斯克是白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多个高等院校,包括白俄羅斯國立大學。此外还有著名的马戏团、歌剧院和芭蕾舞院。.

明斯克和苏联 · 明斯克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摩尔达维亚语/罗马尼亚语:Република Советикэ Сочиалистэ Молдовеняскэ/Republica Sovietică Socialistă Moldovenească;Молда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苏联历史上的第十四个加盟共和国,设立当时为第十三个加盟共和国,在卡累利阿-芬兰被撤销后为第十二个加盟共和国,简称摩尔达维亚,现称摩尔多瓦。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位于东欧,南部和罗马尼亚接壤,北部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相邻。 摩尔多瓦在历史上属于罗马尼亚领土的一部分。1812年,沙俄占领摩部分领土,即比萨拉比亚地区。1859年1月,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合并组成罗马尼亚。1878年,南比萨拉比亚再次被俄国兼并。十月革命後,比萨拉比亚於1918年1月宣布独立,成立摩尔多瓦民主共和国,3月与罗马尼亚合并。 1924年苏联在乌克兰境内的德涅斯特河与南布格河之间建立摩尔达维亚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ACCP)。 1939年8月苏联与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附加议定书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划为苏联势力范围。1940年6月法国被德国占领后,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迫使罗马尼亚割让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地区,1940年6月28日苏联出兵占领。1940年8月2日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撤销,原自治共和国最西边的6个区与比萨拉比亚6个完整的县和3个小部分的县组建成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苏德战争期间,德国将这一地区归还了罗马尼亚,1944年,苏联重新占领摩尔达维亚,恢復蘇维埃政权。 1990年6月,摩尔多瓦议会按罗马尼亚语发音将国名改回为“摩尔多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91年5月23日改名为“摩尔多瓦共和国”。1991年8月27日宣布独立。1991年12月21日,摩尔多瓦加入独立国家联合体。1993年8月5日,摩尔多瓦共和国议会否决摩尔多瓦加入独联体的决定。1994年4月8日,议会重新批准摩尔多瓦加入独联体。 在苏联时期,摩尔达维亚虽然进行过部分的工业化,不过,经济上仍然主要依靠农业。虽然仅占有前苏联的不到0.2%的领土面积,但是摩尔达维亚的农业输出几乎占苏联的2.5%(其中酒类输出占40%左右)。它也是烟草和酿酒用葡萄的大宗生产国,并且是葵花子和甜菜的主要生产地。 * Молдовеняскэ Category:1940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991年终结的国家或政权.

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 · 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Latvijas Padomju Sociālistiskā Republika,Латв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苏联歷史上的第十五個加盟共和国,設立當時為第十四個加盟共和國,卡累利阿-芬蘭被撤銷后為第十三個加盟共和國,简称拉脱维亚,位于东欧的波罗的海沿岸。 拉脫維亞原本是獨立國家,於1938年被蘇聯武力吞併,於1940年8月1日蘇共37周年黨慶當天被設立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Латвийская * Category:1940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 · 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蘇維埃帝國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苏联和蘇維埃帝國之间的比较

苏联有501个关系,而蘇維埃帝國有9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44,杰卡德指数为7.33% = 44 / (501 + 99)。

参考

本文介绍苏联和蘇維埃帝國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