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吐蕃和芒松芒赞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吐蕃和芒松芒赞之间的区别

吐蕃 vs. 芒松芒赞

吐蕃(,拉薩話:,意为“大蕃”)是历史上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藏人政权,由松赞干布到朗達瑪延续两百多年。. 芒松芒赞(,),按照藏族的传统,他是吐蕃王朝第34任赞普,650年至676年在位。他是共日共赞的儿子,为吐谷浑妃蒙洁墀嘎()所生。也是松赞干布之孙。芒松芒赞继位之时,因年幼,由大相噶尔·东赞域松(汉文文献作禄东赞)辅政。 汉文史料《新唐书·吐蕃传》不载其名,《通典》则作乞黎跋布。但学者王尧认为有误,乞黎跋布实为《大事纪年》中的拉跋布,并认为《通典》将芒松芒赞的事迹冠在了拉跋布头上。《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182页.

之间吐蕃和芒松芒赞相似

吐蕃和芒松芒赞有(在联盟百科)20共同点: 吐谷浑安西四镇丝绸之路唐高宗共松共赞勃律禄东赞甘肃省青海省西域論欽陵象雄贤者喜宴赤都松赞藏王墓松赞干布没庐·赤玛类新唐书拉萨市拉跋布

吐谷浑

吐谷浑(--,中古漢語擬音:),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今青海)的一个古代国家。因其统治地区位于黄河以南,统治者又被封为“河南王”,因此被南朝称为河南国或河南,后不复见。公元663年被吐蕃征服,但其世袭王室汗族仍保留,与唐朝作战中成为吐蕃军队的重要来源,一部分东迁到唐朝,原部或者一直到公元9世纪才在今青海省境内消失。.

吐蕃和吐谷浑 · 吐谷浑和芒松芒赞 · 查看更多 »

安西四镇

安西四镇,中国唐代西域重兵之地。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置,唐前期四镇指的是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今阿克·贝希姆遗址,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托克马克市西南8公里处),开元七年(719年)十姓可汗请居碎叶,安西节度使汤嘉惠表以焉耆备四镇。四镇变为龟兹、于阗、疏勒、焉耆。.

吐蕃和安西四镇 · 安西四镇和芒松芒赞 · 查看更多 »

丝绸之路

,常簡稱為絲路,此词最早来自于德意志帝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男爵於1877年出版的一套五卷本的地图集。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張騫以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但实际上,丝绸之路并非是一条 “路”,而是一个穿越山川沙漠且没有标识的道路网络,并且丝绸也只是货物中的一种。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约於前5世紀形成的草原絲綢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君主制国家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西汉的張騫在前138—前126年和前119年曾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与国外,外国由此信之”,称赞其开通西域的作用。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傳教士等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大伊朗、累范特、阿拉伯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朝鮮、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2014年6月22日,在杜哈举行的第38届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丝绸之路同京杭大运河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丝绸之路和吐蕃 · 丝绸之路和芒松芒赞 · 查看更多 »

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小名雉奴,字为善,唐朝第三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母文德皇后。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领土面積逾1200万平方公里,东起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西临鹹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崩于洛阳紫微宫贞观殿,終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吐蕃和唐高宗 · 唐高宗和芒松芒赞 · 查看更多 »

共松共赞

共日共赞(,),又名共松共赞(),或简称共松(),是藏文史料记载中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唯一的一个儿子。 根据藏文史料记载,松赞干布有五个妻子。其中尼婆罗的尺尊公主、中国唐朝的文成公主都是虔诚的佛教徒,还有两个妻子是象雄和弥药(党项)的公主。最后一个出自如羊支部落,名叫芒妃墀江()。即共日共赞的母亲。共日共赞出生在查拉扎西谢耶康(,今拉萨西部吐龙谷)。松赞干布举行了汤饼盛宴,吐蕃的百姓唱起了欢快的歌曲,以庆祝共日共赞的出生。 根据《红史》、《贤者喜宴》、《西藏王统记》等藏文文献记载,松赞干布曾将王位传给共日共赞,但共日共赞仅仅执政五年就在布达拉宫逝世了,享年18岁。此后松赞干布复位,但不久后松赞干布也病死了。 共日共赞和吐谷浑的公主蒙洁墀嘎()生有一子芒松芒赞。松赞干布死后,由芒松芒赞继位。 共日共赞在位的事,汉文史料没有史实依据;而且根据在敦煌发现的藏文文献《大事记年》记载中也没有共日共赞担任赞普的事情,因此现在藏学界一般认为共日共赞没有即位。《吐蕃史稿》84页 共日共赞的陵墓位于敦卡达山(),建在囊日论赞陵墓之左,称“共钦共日”陵()。《贤者喜宴》70页吐蕃王朝崩溃后,吐蕃爆发了各种属民奴隶起义()。877年,共日共赞位于敦卡达的陵墓被奴隶军首领尼雅氏()挖掘。.

共松共赞和吐蕃 · 共松共赞和芒松芒赞 · 查看更多 »

勃律

勃律(Patola Sahi或Palola Sahi之后吐蕃译Bruzha),克什米尔北部印度河流域古国,扼印度、中亚和西藏之间的交通要道。 中国自东晋开始在史籍中记载此国,有波伦、钵卢勒、钵露勒、钵露罗、钵罗、勃律等不同译名,唐朝多称勃律,地原在今巴尔蒂斯坦一带(今别称小西藏)。 7世纪初,为吐蕃击破,分裂成为大勃律和小勃律两个国家,留居原地巴尔蒂斯坦者称大勃律,向西北迁移至罕札河谷即今吉尔吉特地方的称为小勃律,两地相距约150公里。大勃律於686年被吐蕃征服,不甘於吐蕃統治的人逃到小勃律,不過小勃律也在700年前後為吐蕃所征服。 武后万岁通天二年(697年)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勃律三次遣使入唐。唐王朝先后册立其君主。开元初年的714年,小勃律王没谨忙因为受到吐蕃的压迫,亲自入长安表示臣服唐朝。由于小勃律是吐蕃进攻唐之安西四镇的要道,因此,唐朝政府认为小勃律是西域西门,必救之地。北庭节度使张孝嵩遣疏勒副使张思礼率西域联军四千救之,没谨忙出兵接应大破吐蕃。此后,722年(开元十年)唐封没谨忙为小勃律王。 没谨忙之后,苏失利之继位小勃律王,740年被吐蕃军击败,被迫臣服吐蕃,迎娶吐蕃公主为妃,吐蕃势力遂深入西域,二十余国皆为吐蕃臣属。此后三任安西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夫蒙灵詧三次讨伐均无功。747年(天宝六年),安西节度副使高仙芝受命以马步万人进讨,分兵三路攻占小勃律全境,俘虏小勃律王夫妇,唐改其国号为归仁,设归仁军镇守。此役过后,西域各国重新归附唐朝。 751年高仙芝在怛逻斯之战中大败于大食,唐朝势力退出中亚西部,756年小勃律及周围地区再次臣服吐蕃。 Category:巴基斯坦历史政权 Category:已不存在的亞洲君主國.

勃律和吐蕃 · 勃律和芒松芒赞 · 查看更多 »

禄东赞

噶尔·东赞域松(,),吐蕃帝国早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出身噶尔氏家族,曾担任过大贡论之职。他是松赞干布时期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根据史籍记载,禄东赞为人“明毅严重”,当政期间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多有建树。 噶尔·东赞域松在汉文史籍中以禄东赞、论东赞、大论东赞的名字出现,皆自藏语“”(Lon Tongtsen,意为“贵族东赞”)翻译而来。其中,又以禄东赞一名为汉族人民所熟知。.

吐蕃和禄东赞 · 禄东赞和芒松芒赞 · 查看更多 »

甘肃省

肃省,简称甘或陇,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於中国西北地区、黄河上游,省会为兰州市。“甘肃”()因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而得名。.

吐蕃和甘肃省 · 甘肃省和芒松芒赞 · 查看更多 »

青海省

青海省,简称青,为中国一级行政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因境内有全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省会是西宁市。.

吐蕃和青海省 · 芒松芒赞和青海省 · 查看更多 »

西域

西域,古代地理名称,中国汉朝时多指天山南麓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國家和地區,隋唐时的西域扩大,北至拂菻,中至波斯,南至婆罗门,元朝时更将欧洲和非洲的一部分包括在内。 在絲綢之路影響下,西域特指兩漢、隋唐兩代中原王朝朝廷設置的行政機構所管轄的位於今中國新疆大部及中亞部分地區,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特徵依然可見于現在新疆地區的遺址及中国敦煌的壁畫。该地對東西方國家的貿易文化交流起到中轉站的重要作用。.

吐蕃和西域 · 芒松芒赞和西域 · 查看更多 »

論欽陵

噶尔·欽陵赞卓(,),吐蕃帝国早期著名政治、军事人物,曾任大贡论一职。在汉文史籍中,《旧唐书》以論欽陵或钦陵称之,《资治通鉴》称之为起政,皆译自藏语“”(Lon Trinring),意为“贵族钦陵”。.

吐蕃和論欽陵 · 芒松芒赞和論欽陵 · 查看更多 »

象雄

象雄(),西藏早期历史上的古国,疆域中心地区位于今阿里地区。唐代史书称之为“羊同”。 象雄古国建立于西元前1500年到西元元年之间的铁器时代, 于645年亡于吐蕃王朝。.

吐蕃和象雄 · 芒松芒赞和象雄 · 查看更多 »

贤者喜宴

《贤者喜宴》(),一译《智者喜筵》,全称《正法转轮者的简明史贤者喜宴》(),是西藏的一部历史文献,作者是噶玛噶举派僧人巴卧·祖拉陈哇。根据祖拉陈哇的自述,他于1546年开始写这部书,最终在1564年(阳木鼠年)定稿。因在洛扎乃谿卡刻成这部书的木板,故而又被称作《洛扎佛教史》()。 《贤者喜宴》分为五大章、十七函。其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括西藏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化、法律、天文、地理、自然、医学、音乐、歌舞、绘画、建筑等方面,还涉及汉地、突厥、苏毗、吐谷浑、于阗、南诏、西夏、蒙古等周边政权的历史。不过,其历史观中包含着很浓重的佛教学者观点。 1969年,印度学者钱德拉·拉克恰率先对《贤者喜宴》进行整理和研究,有手抄楷书本。1980年,中国学者黄颢也对这部著作进行研究,将其翻译成汉文,分期发表在《西藏民族学院学报》上。.

吐蕃和贤者喜宴 · 芒松芒赞和贤者喜宴 · 查看更多 »

赤都松赞

赤都松赞(,),原名杜松芒波杰(,一译都松芒布结),按照藏族的传统说法,他是吐蕃王朝第35任赞普,676年至704年在位。 杜松芒波杰是芒松芒赞的儿子,为没庐妃赤玛类()所生。676年芒松芒赞逝世后继位。在位前期由噶尔氏家族专权,后来在698年铲除噶尔氏家族并亲政。 赤都松赞在汉文史料《新唐书·吐蕃传》、《册府元龟》及《资治通鉴》中皆作器弩悉弄,在《通典》中作乞梨弩悉笼。.

吐蕃和赤都松赞 · 芒松芒赞和赤都松赞 · 查看更多 »

藏王墓

藏王墓(),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琼结县木惹山,为7-9世纪吐蕃赞普的墓葬。.

吐蕃和藏王墓 · 芒松芒赞和藏王墓 · 查看更多 »

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是吐蕃雅鲁王朝第33任赞普,也是吐蕃帝国的建立者,约629年至650年在位。他是前任赞普囊日论赞的儿子。 原名赤松赞(),“赤”()加于赞普(国王)或赞蒙(赞普的妻室)的名字前,表示对其的尊敬。(《西藏王统记》,196页脚注511)“松赞干布”是其尊号,意思是“心胸深邃的松赞”。《贤者喜宴》摘译二,13~14页(总36~37页)《新唐书》作弃宗弄赞、弃苏农,《册府元龟》作器宗弄赞、器宋弄赞、不弗弄赞,《通典》作弃苏农赞。在位期间,他大大扩张了吐蕃的版图,定都拉萨,并确立了吐蕃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法律等制度,为日后吐蕃成为强盛大国打下基础。他通过与泥婆罗(今尼泊尔)的联姻,提高了吐蕃的工艺技术水平;通过与唐朝的和亲,从唐朝引入先进的科学、医学和历法,提高了吐蕃人的文化水平。據傳佛教也是通过两次联姻首次进入西藏。拉萨的布達拉宮也是其在位期间建立的。 松赞干布与其王妃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三人,至今备受藏族尊崇。.

吐蕃和松赞干布 · 松赞干布和芒松芒赞 · 查看更多 »

没庐·赤玛类

没庐·赤玛类(;),《旧唐书》作没禄氏,是吐蕃帝国的一位赞蒙(王后),为芒松芒赞的妻子。她也是吐蕃在676年至689年期间的实际统治者。 出生在没庐氏家族,该家族原为吐蕃十二小邦鲁吉米巴王的家臣,后成为茹拉上部千户,领地在象雄的仲巴拉孜一带,为当地的一大氏族。赤玛类是赞普杜松芒波杰的母亲。676年,芒松芒赞病逝,年幼的杜松芒波杰继位。当时唐与吐蕃战争正进行的十分激烈,执政的噶尔氏一族都带兵在外,境内各地贵族起兵叛乱。为填补权力的真空,杜松芒波杰的母亲没庐·赤玛类摄政,停止了对唐朝的进攻,召噶尔·赞悉若多布(赞悉若)、噶尔·钦陵赞卓(论钦陵)等人回朝,平定各地的叛乱。吐蕃一直向唐朝隐瞒芒松芒赞的死讯,直到679年局势稳定为止。 噶尔氏一族在对外战争中威望不断提高,甚至超过了赞普。698年,杜松芒波杰发兵诛杀了论钦陵,对噶尔氏一族展开清洗。704年,杜松芒波杰逝世,年幼的王子赤德祖赞(尺带珠丹)继位,赤玛类以祖母的身份再度摄政。710年,赤玛类派使者前往唐朝请求和亲,唐中宗将自己的养女金城公主嫁给了赤德祖赞。712年,赤玛类病逝,由大相韦·乞力徐尚年(汉文文献作“乞力徐”)摄政。 C赤 Category:没庐氏.

吐蕃和没庐·赤玛类 · 没庐·赤玛类和芒松芒赞 · 查看更多 »

新唐书

《新唐书》,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纪传体史書。《新唐书》共225卷,分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及列傳150卷。.

吐蕃和新唐书 · 新唐书和芒松芒赞 · 查看更多 »

拉萨市

拉萨(;國際音標: 或 ),唐代譯作逻些、邏逤、邏娑,为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處海拔3,650米,拉萨河流经此,在南郊注入雅鲁藏布江。 拉萨历来是西藏全区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中心,也是藏传佛教圣地。1960年正式设市,1982年又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吐蕃和拉萨市 · 拉萨市和芒松芒赞 · 查看更多 »

拉跋布

拉跋布(),又译啦跋布,是吐蕃帝国的一位王族成员,他可能在704年至705年期间短暂地统治过吐蕃。此人的名字不见于后世的藏传佛教史书,但在敦煌藏文文献《大事纪年》中有记载,汉文史料《通典》称之为乞黎跋布。 《大事纪年》记载,704年,赤都松赞的王子野祖茹(即赤德祖赞)出生。同年,赤都松赞远征南诏,死于军中。705年,岱仁巴农囊扎()、开桂多囊()发动叛乱,被王子野祖茹和祖母没庐氏赤玛类诛杀。在邦拉让(),赞普兄()拉跋布自王位被迫引退。同年冬,野祖茹与祖母没庐氏赤玛类驻扎在“许尔”(,此时野祖茹的头衔是“赞普”。 而汉文史料《资治通鉴》“长安三年”条(《册府元龟》作“神龙元年”,即705年)则记载:“吐蕃南境皆叛,器弩悉弄自将击之,卒于军中。诸子争立,久之,国人立其子弃隶蹜赞,生七年矣。”《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182页 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弗·白桂兹(Christopher Beckwith)据此史料认为,在赤都松赞死后,这位名叫“拉跋布”的王室成员曾经短暂地继位过。不过可能吐蕃史官耻于书写这段历史,在此期间吐蕃面对着南方悉立等属国叛乱的困境。Beckwith, pp.

吐蕃和拉跋布 · 拉跋布和芒松芒赞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吐蕃和芒松芒赞之间的比较

吐蕃有198个关系,而芒松芒赞有6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0,杰卡德指数为7.69% = 20 / (198 + 62)。

参考

本文介绍吐蕃和芒松芒赞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