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臺灣民眾黨和臺灣農民組合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臺灣民眾黨和臺灣農民組合之间的区别

臺灣民眾黨 vs. 臺灣農民組合

臺灣民眾黨成立於台灣日治時期昭和2年(1927年)7月10日的台中市新富町聚英樓,是台灣人成立的第一個政黨,成立大會由蔡式穀主持。最初在臺灣總督府多方的阻撓下,林獻堂、蔣渭水等人不斷更換黨名、修改黨綱,從「台灣自治會」、「台灣民黨」,最終在有條件的允許下成立。初期主要人物有李應章、蔣渭水、林獻堂、蔡培火、黃周等人,黨旗最早為仿中國國民黨黨旗的「上青下紅中央白日」之黨旗,後改為仿中華民國國旗的三星黨旗。. 臺灣農民組合起源於鳳山農民組合,由於簡吉協助了鳳山農民組合的抗爭,故被推為組合長。之後他又協助成立了「臺中大甲農民組合」、「雲林虎尾農組支部」、「臺南曾文農民組合」、「嘉義農組支部」。.

之间臺灣民眾黨和臺灣農民組合相似

臺灣民眾黨和臺灣農民組合有(在联盟百科)7共同点: 台灣工友總聯盟台灣共產黨台灣文化協會臺灣總督府臺灣農民組合連溫卿李應章

台灣工友總聯盟

#重定向 臺灣工友總聯盟.

台灣工友總聯盟和臺灣民眾黨 · 台灣工友總聯盟和臺灣農民組合 · 查看更多 »

台灣共產黨

台灣共產黨(1928年4月15日-1931年9月),简称台共,是台湾历史上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在共产国际指導下,台灣青年於上海法租界成立该政党。根據共产国际對於各國支部「一國一黨」的組織原則規定,台共隸屬於日本共產黨領導的「臺灣民族支部」。由於日共於1945年以前在日本屬於非法,台共在台灣日治時期,也被台灣總督府視為非法政黨而加以取締。台灣共產黨是日治時期唯一明確提出台灣獨立、台灣革命主張的政治組織,而且成功滲透台灣農民組合及台灣文化協會,影響了1920年代台灣社會運動的發展。1931年9月,台灣共產黨黨員遭大舉逮捕入獄,台灣共產黨停止運作,宣告覆滅。.

台灣共產黨和臺灣民眾黨 · 台灣共產黨和臺灣農民組合 · 查看更多 »

台灣文化協會

#重定向 臺灣文化協會.

台灣文化協會和臺灣民眾黨 · 台灣文化協會和臺灣農民組合 · 查看更多 »

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Government of Taiwan「總督府所屬英譯名稱ニ關スル件」(1896年09月19日),〈明治二十九年乙種永久保存第七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076007。/Taiwan Government/Government of Formosa)是臺灣日治時期的最高統治機關,設於1895年,首長為臺灣總督。其組織特色為「總督專制」,由臺灣總督總攬行政、立法、司法等大權。不管1896年發布的《六三法》及後來1906年《三一法》或1921年《法三號》,臺灣日治時期的地方政體皆採委任立法制度,總督府為當然之中央機關。而一般政策形成過程,通常是由總督府的技術官僚制定法律政策後,即授權臺灣總督以「總督府令」命總督府各級單位、所轄官署或地方政府執行政策。也因此,總督府轄下機關、尤其是地方行政機關的政策實行深具人治色彩,所有行政官員皆只以執行法律及管理行政為主要事務,各級地方行政機關缺乏自主。另外,地方行政基層係以警察為中心,除了一般治安維護外,舉凡政治思想、結婚生子、戶口管理,還有鴉片管理、公共衛生、徵收稅金、物資分配、地政調查等,均是警察的業務。 臺灣總督府的辦公廳舍位於臺北州臺北市文武町一丁目,即現在的中華民國總統府建築,現今已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該建物自1912年6月1日開工,歷時8年興建,於1919年3月完工,耗費281萬日圓;而對臺統治最重要的象徵「台字紋章」,當年則由莊頭北工業創辦人莊庚戌親自開模銅鑄。該建築完工前,臺灣總督府是使用清代原布政使司衙門西側籌防局為辦公處所。.

臺灣民眾黨和臺灣總督府 · 臺灣總督府和臺灣農民組合 · 查看更多 »

臺灣農民組合

臺灣農民組合起源於鳳山農民組合,由於簡吉協助了鳳山農民組合的抗爭,故被推為組合長。之後他又協助成立了「臺中大甲農民組合」、「雲林虎尾農組支部」、「臺南曾文農民組合」、「嘉義農組支部」。.

臺灣民眾黨和臺灣農民組合 · 臺灣農民組合和臺灣農民組合 · 查看更多 »

連溫卿

連溫卿(),台灣日治時期的社會運動參與者與政治人物。出生於台北府(今台北市)。 連溫卿畢業於公學校,之後透過自修,1913年有鑒於人種、語言不同導致造成糾紛,便響應世界語運動,希望人工的世界語能夠超越民族信仰,並促使人類和平。之後日本人兒玉四郎來台創立日本世界語協會(ESP)臺灣支部(後為台灣世界語協會),連溫卿並且出任協會刊物《綠蔭》(La Verda Ombro)主編。 連溫卿參與世界語運動時便對社會主義等社會科學理論有所研究,1923年7月與蔣渭水等人籌組社會問題研究會,卻遭日本官方取締;此會前身為マルクス研究會(馬克斯研究會), 出生於台北的日本女性社會主義青年山口小靜也參加其中。 此外,連溫卿也與蔣渭水等組成台北青年會,這是台灣島內第一個青年組織(台灣第一個青年組織乃是在日本東京成立的新民會)。 連溫卿的左傾與山口小靜有密切關係。由於山口小靜從今天的北一女中畢業之後即赴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念書、因緣際會認識了日本社會主義者山川均及妻山川菊榮(當時山川均是日本共產黨的最早組織者),因此,當山口小靜遭校方迫害而回台灣之後,與連溫卿相結識的山口小靜便成為連溫卿與山川均建立通信聯繫的媒介。兩人除共同推動世界語運動之外,更組織了相當於台灣文化協會領導人內部學習組織的「馬克斯研究會」。而連溫卿也在山口小靜逝世於1923年之後,於1924年4月至5月訪問日本,並與山川均和山川菊榮秘密會面。在此次旅行中,連溫卿拜訪了《台灣民報》的東京辦事處,拜訪了許多世界語運動與左翼運動參與者。更重要的是,他參與了東京的五一國際勞動節示威,受到了極大的震動。 旅日期間,連溫卿寫下了《蠹魚的旅行日記》,該日記後來曾連載發表於中國的某家報紙上,署名「越無」。連溫卿的朋友、琉球(沖繩縣)學者比嘉春潮曾收藏有該連載的剪貼合訂本,後將該剪貼本贈送給親共學者戴國煇。 1927年1月3日台灣文化協會在台中公會堂舉行臨時大會,因修改會則而引起分裂,連溫卿雖然提案採委員長制並且獲文協總會通過,導致右派脫離文協,另組台灣民眾黨。但是,由於1928年台灣共產黨在上海成立,需要在台灣站穩腳跟,作為新文協領導者的連溫卿便成為台共不得不面對的台灣社會主義運動領導人。連溫卿首先在台共《一九二八年綱領》中被批判為福本和夫路線的「福本主義者」(福本主義的特徵是要求組織內部的分派理論鬥爭,經此純化,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組織才能同相分離了的工人階級再結合),後來又由於台共遭到日共糾正以及共產國際六大之後的路線轉換,連溫卿便又被臺共當成「左翼社會民主主義者」、「分裂、投機、地盤主義者」,並正式戴上「山川主義者」的帽子。這種扣帽子的狀況,多少源自於山川均本人在日本也被定位為左翼社會民主主義者的關係。 在新文協內部的台共黨團策畫下,連溫卿於1929年11月新文協第三次全島大會上遭開除,此後徹底退出台灣社會運動,並在1930年訪問日本時,寫下了形同告別記事的《旅行を了りたる人の日記(結束旅行之人的日記)》。 也由於連溫卿退出激進運動,遂能倖免於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和以1949年四六事件為起點的五零年代白色恐怖。 據研究,在連溫卿與台灣共產黨的矛盾中,工會路線是最為突出的問題。台共建黨之前,連溫卿曾主張在台灣組織台灣總工會以對抗蔣渭水台灣民眾黨系統的台灣工友總聯盟。但台共建黨之初的《一九二八年綱領》並沒有特別突出台灣總工會路線。因為台共企圖將「台灣總工會」路線同台共的親密戰友王敏川所主導的另一條路線相調和,這條路線就是全島勞動運動統一同盟路線。台灣總工會路線與全島勞動運動統一同盟路線的差別在於,前者主張由上而下首先實現左派工會之間的內部統一,後者則主張由下而上逐漸實現左右派工會之間的統一。在當時,由於臺共《一九二八年綱領》採取了調和態度,因此,雖然《一九二八年綱領》批判了連溫卿,卻未把連溫卿當成非打倒不可的敵人。也因為台共當時採取的調和主義主義路線,因此台共甚至提出要在台共之外另建一個合法的「大眾黨」(這是指一個政黨的性質),而這個戰術,實際上也是連溫卿領導新文協時期所提出的主張,因此連溫卿領導時期的《台灣大眾時報》所提出的「新政黨組織」口號,就是指大眾黨(或者「台灣大眾黨」,但這是指一個政黨的專名)。但是,當台共遭到日共批評而共產國際也展開方向轉換之後,台共發現連溫卿的台灣總工會路線是合乎新路線要求的(同時,台共也被迫放棄大眾黨的組織計畫),因此以林木順為首的島外台共中央開始明確主張組織赤色的台灣總工會,並加大批判連溫卿的力度。 雖然連溫卿常因他與山川均之間的聯繫而被稱為台灣的山川主義者,而且連溫卿也曾在台灣文化協會分裂後的一段時間之內被台共視為福本主義者,但連溫卿從來沒有承認過這些帽子。然而這些與馬克思主義有密切關係的帽子恰恰體現出連溫卿思想中的馬克思主義傾向。不過,連溫卿的無政府主義傾向也是非常值得重視的。 連溫卿終生與許多無政府主義者保持密切往來(如山鹿泰治), 並在其過世之後,得到無政府主義者毛一波極其尊崇的悼文紀念,甚至暗示連溫卿可能至死都是無政府主義者。 連溫卿退出政治運動之後,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表許多文章於《民俗臺灣》,戰後則發表許多關於臺灣民俗、歷史的文章在《臺北文物》之類的刊物上。戰後生活潦倒。1955年臺北市文獻會成立,準備撰寫《臺北市志》時,請連溫卿撰寫政治運動篇,但因負責該次台北市誌的王詩琅看過內容後,深覺在當時的白色恐怖統治下,連的文章一旦發表,後果難料,只由王詩琅私下收藏。1988年由張炎憲、翁佳音編校出版,不過連溫卿早於1957年已過世。 台灣島內最早介紹連溫卿生平的刊物是《夏潮》。 在海外最早介紹他的,則是旅日學者戴國煇發表在立教大學《史苑》上的一系列文章。 已故的前民主進步黨主席黃信介,為連溫卿的外甥。.

臺灣民眾黨和連溫卿 · 臺灣農民組合和連溫卿 · 查看更多 »

李應章

#重定向 李偉光.

李應章和臺灣民眾黨 · 李應章和臺灣農民組合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臺灣民眾黨和臺灣農民組合之间的比较

臺灣民眾黨有53个关系,而臺灣農民組合有28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7,杰卡德指数为8.64% = 7 / (53 + 28)。

参考

本文介绍臺灣民眾黨和臺灣農民組合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