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之间的区别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vs.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胡蜂號航空母艦(USS Wasp CV-18)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十號艦,亦是美軍第九艘以胡蜂為名的軍艦。艦上水兵以胡蜂之形象,暱稱胡蜂號為強力蜂刺(Mighty Stinger)。 胡蜂號在1942年開始建造,起初命名為奧里斯卡尼(Oriskany),但在數個月更改,以紀念於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沉沒的胡蜂號。1943年胡蜂號下水服役,並在1944年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胡蜂號退役停放,並在1949年進行SCB-27A現代化改建。改建完成時,韓戰已爆發一年多,但胡蜂號未前往西太平洋,而是留在大西洋及地中海一帶執勤。1952年胡蜂號被重編為攻擊航母(CVA-18),並在1955年進行SCB-125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1956年胡蜂號再重編為反潛航艦(CVS-18),多次參與北約的海上演習,亦曾多次回收雙子座計畫的太空艙。 胡蜂號在1972年退役除籍,並在1973年出售拆解。.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USS Essex CV-9)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首艦。它是美軍第四艘以艾塞克斯為名的軍艦,紀念1799年麻薩諸塞州的艾塞克斯縣居民捐贈第一艘艾塞克斯艦給美國政府。由於在二戰表現出色,艦上水兵稱之為海軍最善戰之軍艦(The Fightingest Ship in the Navy)。 艾塞克斯號於1941年開始建造;數月後日本突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加快建造艾塞克斯號等航空母艦。1943年艾塞克斯號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艾塞克斯號退役停放,並在稍後進行代號SCB-27A現代化改建。1951年艾塞克斯號完成改建後再次服役,並進行了兩次韓戰巡航;期間艾塞克斯號被重編為攻擊航母,舷號改為CVA-9。韓戰後艾塞克斯號進行代號SCB-125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並在稍後調往大西洋艦隊。1960年艾塞克斯號重編為反潛航母,舷號改為CVS-9。除大型戰爭外,艾塞克斯號也介入了多場冷戰危機,包括豬灣事件及古巴導彈危機;亦有份參與美國的太空計畫,回收了太陽神7號的指揮艙。 艾塞克斯號在1969年退役;於1973年除籍;最終在1975年出售拆解。.

之间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相似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有(在联盟百科)174共同点: 加拿大海軍基督教派系埃內韋塔克環礁华盛顿州卡密拉·夏蒙卡伯特號航空母艦千代田號航空母艦南鸟岛古巴导弹危机可倫坡名古屋市吳市合恩角塔拉瓦號航空母艦大和號戰艦大田区大鳳號航空母艦大黃蜂號航空母艦 (CV-12)大陳島撤退大淀號輕巡洋艦天城號航空母艦太平洋战争奠邊府戰役奧里斯卡尼號航空母艦好人理查號航空母艦奇爾沙治號航空母艦威克島宇垣纏富蘭克林號航空母艦小威廉·海爾賽...小笠原群岛小男孩原子彈小澤治三郎左營港巴塞罗那巴丹號航空母艦巴拿马运河中途島號航空母艦东京布雷默頓帛琉九州广岛市原子弹爆炸广州市亞瑟·拉德福仁牙因灣戰役廣島伊勢號戰艦伊斯兰教伊拉克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土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上號輕巡洋艦初春號驅逐艦利根號重巡洋艦列星頓號航空母艦 (CV-16)哥本哈根哈希姆家族出雲 (裝甲巡洋艦)先島群島克里特B-29超級堡壘轟炸機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 (R09)班寧頓號航空母艦琉球群岛硫磺岛硫磺岛战役碉堡山號航空母艦磐手 (裝甲巡洋艦)神户市福萊斯特號航空母艦福阿德·謝哈布科本斯號航空母艦第2艦隊 (日本海軍)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獎章第勒尼安海約克鎮號航空母艦 (CV-10)约翰·肯尼迪罗得岛美國陸軍航空軍美國海軍美國海軍學院美國海軍航空母艦列表美国海军通用舰船分类符号烏利西環礁热那亚瑞鶴號航空母艦生駒號航空母艦無畏號航空母艦熊野號重巡洋艦熱帶擾動特別攻擊隊直布罗陀瀨戶內海聯合阿拉伯共和國聖地牙哥 (加利福尼亞州)聖哈辛托號航空母艦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菲律賓海海戰風眼颱風飛鷹號航空母艦西貢馬久羅香港马克·米切尔高雄诺福克海军基地貝勞森林號航空母艦貝都因人貝里琉戰役費德烈·薛曼鳳翔號航空母艦贝鲁特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越南足柄號重巡洋艦鹿特丹黎巴嫩轟炸吳市 (1945年7月)龍鳳號航空母艦胖子原子彈航空母舰蘭利號航空母艦 (CVL-27)蘭道夫號航空母艦阿拉伯蘇聯蘇格蘭蘇比克灣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 (CV-3)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 (CV-60)葛城號航空母艦那不勒斯那智號重巡洋艦臺灣里斯本長崎長門號戰艦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艾奧瓦號戰艦 (BB-61)苏伊士运河雷伊泰灣海戰雷蒙德·斯普魯恩斯雅典雅浦島F6F地獄貓戰鬥機GIUK缺口MXY-7櫻花特別攻擊機SB2CTBF復仇者式轟炸機提康德羅加號航空母艦栗田健男橫須賀市歸仁市民都洛汉堡沖繩島波佛斯40公釐高射砲法屬印度支那漢考克號航空母艦漢普頓錨地朝鲜战争朴次茅斯戰鬥之星昭和天皇海南省海鷹號航空母艦新泽西州日向號戰艦日本投降拳師號航空母艦曙號驅逐艦普林斯頓號航空母艦 (CVL-23) 扩展索引 (144 更多) »

加拿大海軍

#重定向 加拿大皇家海軍.

加拿大海軍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加拿大海軍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派系

基督教的教派以天主教、东正教及新教為三大系統,涵蓋眾多古老與新兴的教派,其中較晚形成的新教是教派最多的系統。此處對「教派」或「宗派」的定義是指在相同名稱下的可識別之教會團體。.

基督教派系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基督教派系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埃內韋塔克環礁

埃內韋塔克環礁(Enewetak Atoll)是西太平洋中一個由40個島嶼組成的環礁,屬於拉利克礁鏈的一部分。該島群是馬紹爾群島24個立法選區(legislative district)之一,位於比基尼環礁以西305公里,是拉利克礁鏈的最西端島嶼,總土地面積少於5.85平方公里,中央的潟湖湖岸線長度80公里,1998年統計時的人口為853人。馬紹爾群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直至1986年獨立間一直受美國管治,1948年至1958年期間美國在埃內韋塔克環礁附近進行43次核爆測試,並在1952年11月1日進行的第一次氫彈測試中,把伊魯吉拉伯島炸毀。.

埃內韋塔克環礁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埃內韋塔克環礁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华盛顿州

华盛顿州(State of Washington)是一個位於美国西北太平洋沿岸的州,北接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南接俄勒岡州,東臨愛達荷州,西鄰太平洋。为纪念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而成立,亦是唯一以總統名稱命名的州。並於1889年11月11日加入聯邦成為美國第42個州。 本州共轄有共有39个县。.

华盛顿州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华盛顿州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卡密拉·夏蒙

卡密拉·夏蒙(阿拉伯語:كميل نمر شمعون ,),黎巴嫩政治人物。他於1952年當選黎巴嫩總統,不過卻於1958年遭到罷免。另外,他也是黎巴嫩马龙派基督徒的領導者,並於黎巴嫩內戰中,始終贊成外國軍隊駐守黎巴嫩。 Category:黎巴嫩總統.

卡密拉·夏蒙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卡密拉·夏蒙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卡伯特號航空母艦

卡伯特號航空母艦(CVL-28)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獨立級航空母艦的七號艦。她是美軍第二艘以卡伯特為名的軍艦,紀念探險家喬瓦尼·卡波托。在1967年至1989年期間,卡伯特號轉到西班牙海軍服役,更名為戴達羅號(Dédalo)。 卡伯特號在1942年3月16日開始在紐約造船廠建造,原建為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的十七號艦,艦名為威爾明頓;此時美軍航空母艦短缺,故將九艘建造中的克利夫蘭級改裝為航空母艦。6月2日,卡伯特號開始改建為航空母艦,並更改舷號(由CL-79改為CV-28)及艦名。1943年4月4日,卡伯特號下水,並在7月15日與其他改裝航空母艦重編為輕型航空母艦,舷號改為CVL-28。7月24日卡伯特號服役。 稍後卡伯特號加入太平洋戰爭,參與多場戰役。戰後卡伯特號協助中華民國接管日軍佔領區,並運載美軍回國,然後在1947年2月11日退役封存。1948年10月27日,退役不久的卡伯特號重返現役,在彭薩科拉用作訓練航母,稍後則率先試驗改裝為反潛航母,並曾到歐洲海域巡航,未有參與韓戰。1955年1月21日,卡伯特號再次退役封存,並於1959年5月15日重編為飛機運輸艦,舷號改為AVT-3。 封存12年後,卡伯特號於1967年由美國海軍外借到西班牙海軍,並在同年8月30日再次服役,更名為戴達羅號,以希臘神話的工匠代達羅斯為名。此後戴達羅號專責作反潛航母,主要搭載直升機,亦曾搭載AV-8S鷂式攻擊機(AV-8A的西班牙型號);並擔任西班牙海軍旗艦,直到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航空母艦於1988年服役為止。1972年8月1日,卡伯特號從美國海軍名冊除籍,並在12月5日正式出售到西班牙海軍。 1989年,代達羅斯號返回美國新奧爾良,並在8月5日從西班牙海軍除籍,捐贈給私人組織卡伯特-戴達羅組織(Cabot/Dedalo Association),預備作海上博物館。此時卡伯特號為世上最後一艘二戰時期的輕型航空母艦。1990年6月29日,美國政府將卡伯特號定為美國國家歷史地標(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 數年過去,私人組織一直未有計畫將卡伯特號改為博物館,並在1995年以財政為理由,將卡伯特號出售拆解。稍後卡伯特號先在1997年拖行到德克薩斯州的伊莎貝港(Port Isabel),再於1998年拖到布朗斯維爾拆解。由於卡伯特號仍為歷史地標,且民間組織入稟法院要求保留,故此卡伯特號未能即時拆解。 1999年4月26日,美國法警執行法院命令,沒收卡伯特號,並在9月8日將之強行拍賣。民間組織未能在拍賣中投得卡伯特號,最終卡伯特號以185,000美金出售。2000年10月,卡伯特號開始拆解,而美國政府則在2001年8月7日取消其國家歷史地標地位。2002年,卡伯特號的艦體大致拆除,但因民間組織努力,艦島又得以暫時保存。2007年,卡伯特號的艦島終於徹底拆解。 卡伯特號在二戰中獲頒總統單位嘉獎勳表(Presidential Unit Citation)及九顆戰鬥之星。.

卡伯特號航空母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卡伯特號航空母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千代田號航空母艦

千代田號航空母艦的前身是千代田號水上飛機母艦,可以載24架水上飛機或12架水上飛機和12艘小型潛艇,也可以用來運送燃油,千代田號和其同型艦千歲號在水上飛機母艦時已參加中日戰爭,1942年中途島海戰,日本海軍一下子失去4艘主力航空母艦,為了補充損失故決定把其他軍艦或商船改造成航空母艦,當中包括千歲級水上飛機母艦。 1943年2月1日至12月21日,千代田號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進行改工程,其航空母艦設計類似祥鳳級輕型航空母艦。.

千代田號航空母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千代田號航空母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南鸟岛

南鳥島(),亦名馬庫斯島(Marcus Island),是日本在太平洋中的一個珊瑚島,屬東京都小笠原村管轄。南鳥島位於北緯24°18′,東經153°58′,為日本最東端的領土,西距最近的日本領土小笠原群島1,267公里,西北距東京18,48公里,東南距威克島1415公里,西南距馬利安納群島1,021公里。該島面積1.52平方公里,除駐守人員外無常住人口。.

南鸟岛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南鸟岛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Cuban Missile Crisis),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加勒比海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與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

古巴导弹危机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古巴导弹危机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可倫坡

,位於錫蘭島西南岸、瀕印度洋,是斯里蘭卡的最大城市與商業中心,同时也是西部省的行政中心。而斯里蘭卡的政治首都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科特(Sri jayawardenapura-kotte)位於其郊區,但因距離過近,近年來許多國際的官方資料仍記載可倫坡為斯里蘭卡的首都,包括美國中央情報局,可倫坡的名稱來自僧伽羅語的Kola-amba-thota,意為「芒果港」,其後葡萄牙人將其拼寫成Colombo以紀念哥倫布。 根据布鲁金斯学会科伦坡市区人口为752,993人,都会区则多达5,600,000人。科伦坡是一个繁忙且充满生气的城市,有着现代化和殖民时期残留下来的建筑及生活风格。科伦坡直到1982年为斯里兰卡的首都。 如同许多其他城市,科伦坡的郊区范围远超过其行政区界限,并包含了许多其他市区或郊区的行政区,例如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科特、代希瓦勒-芒特拉維尼、科洛那瓦(Kolonnawa)、卡杜维拉(Kaduwela)和科迪卡瓦他塔穆勒利亚瓦(Kotikawatta Mulleriyawa)。斯里兰卡主要的行政办公室、餐厅和娱乐场所都位于此。.

可倫坡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可倫坡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名古屋市

名古屋市()是位於日本爱知县西部(尾張地方)的都市,也是愛知縣縣治,同時是中部地方的中樞都市、以及上述區域唯一的政令指定都市,人口約230萬,在日本各都市中排名第四,僅次於東京都區部、橫濱市及大阪市,也是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中京圈的主要城市。由於位於東京與京都之間,因此又被稱為「中京」。全市劃分為16個區。 名古屋是中部地方在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領域的中樞,市中心的(名古屋站商圈)、榮、、、是全市主要的商業區,其中前兩地擁有大規模的地下街廓。2008年,名古屋市和神戶市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為「創意都市」。2017年,名古屋的城區人口約有1007萬人,在世界排名第37位。此外,在美國智庫AT Kearney頒布的全球城市排名中,名古屋市被評為世界第69位的都市。 名古屋的市徽由圓形中置一「八」字而成,取自江戶時代在此當家的尾張德川家的印記「丸八印」。.

名古屋市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名古屋市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吳市

吳市()是位於日本廣島縣西南部的一個城市,臨瀨戶內海,自古以來即為海軍重鎮。人口約23萬人,是廣島縣內僅次於廣島市和福山市的第三大城市。已於2016年升格為中核市。.

吳市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吳市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合恩角

合恩角(Kaap Hoorn,Cabo de Hornos)是南美洲智利火地群岛南端的陆岬,位於合恩島,被广泛认为是南美洲的最南端。它的座標是南緯55度59分00秒;西經67度17分00秒。這裏的天氣長達半年以上有下雪機會。 合恩角為世界五大海角之一(好望角、露紋角、塔斯馬尼亞的东南角、斯地沃爾特的西南角),亦有著「海上墳場」之稱,因為位於美洲大陸最南端,隔德雷克海峽與南極相望,屬於次南極疆域,堪稱世界上海況最惡劣的航道。風暴異常,海水冰冷。歷史上,曾有500多艘船隻在合恩角沉沒,兩萬餘人葬身海底。第一個成功通過合恩角的歐洲探險家為威廉·史旺騰,他在1616年通過此處,並以他的家鄉荷恩來命名,這也是合恩角得名的由來。 Category:智利海岬 Category:火地島 Category:麥哲倫-智利南極大區.

合恩角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合恩角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塔拉瓦號航空母艦

塔拉瓦號航空母艦(USS Tarawa CV-40)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廿二號艦,在非官方上亦是長艦體艾塞克斯級的十二號艦。她是美軍第一艘以塔拉瓦為名的美軍艦隻,紀念二次大戰的塔拉瓦戰役。 塔拉瓦號從未參與戰爭。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並在1945年下水,但在戰後才正式服役。由於美軍當時的航空母艦過剩,塔拉瓦號在1949年便首次退役。韓戰爆發後,塔拉瓦號於1951年重新服役,但一直留在大西洋及地中海。稍後塔拉瓦號先後改編為攻擊航母及反潛航母,最終在1960年再次退役,改為飛機運輸艦,自此未再出海巡航。1967年塔拉瓦號除籍,於1968年出售拆解。 塔拉瓦號未有進行SCB-27及SCB-125改建,故其仍有建成時的開放式艦艏,亦未有斜角飛行甲板。.

塔拉瓦號航空母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塔拉瓦號航空母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大和號戰艦

大和(やまと/ヤマト)#内令昭和15年7月(2)p.2『達第百四十八號 呉海軍工廠ニ於テ建造中ノ戦艦一隻ニ左ノ通命名セラル 昭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 海軍大臣吉田善吾 戦艦 大和(ヤマト)』是大日本帝國海軍建造,史上最大的戰艦。大和型戰艦一號艦。正式稱呼為「軍艦 大和」。艦名的由來是以奈良縣的舊國名(令制國)大和國來命名。使用日本歷史的原點的中心地及日本的代名詞大和作為艦名,可知日本海軍對該艦期待的程度。「大和」為集結當時日本最高的技術而建成,在全世界戰艦史上擁有最大排水量及配備有最大的46厘米主砲,而防禦面上的重要區域(Vital part)為針對防禦46厘米砲,在建造期間更使用了模組作業,並成功縮短建造時間及提高工作效率。由於其存在為當時最高軍事機密,因此在戰爭開始到完工為止的這段的時間內能拍到的照片非常少。 「大和」於太平洋戰爭(大東亞戰爭)開戰後的12月16日開始服役,並在2月12日成為聯合艦隊旗艦。該任命直至2月,由改良了司令部設備的同型艦「武藏」進入楚克錨地後接替為止。4月7日,「大和」在天一號作戰期間,遭受美軍特遣艦隊大量艦載機的猛烈飽和攻擊,於坊之岬海戰中被擊沉。.

大和號戰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大和號戰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大田区

大田区()是日本东京都的特別区之一,位于东京都东南、正对东京湾。自古以来是捕鱼业发达的地区、大正时代以后形成小作坊的聚集地、至今形成了京滨工业地带。区内的东京国际机场(羽田机场)是东京的空中门户。 日本著名的高級住宅區田園調布的部分地區位於該區的西部。.

大田区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大田区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大鳳號航空母艦

大鳳號航空母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帝國海軍最後一艘建造的正規大型航空母艦。於菲律賓海海戰遭美軍潛艇攻擊,魚雷爆炸震波使其油管破損造成油氣外洩,之後因不明原因點燃爆炸而沉沒。.

大鳳號航空母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大鳳號航空母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大黃蜂號航空母艦 (CV-12)

大黃蜂號航空母艦(USS Hornet CV-12)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四號艦。她是美軍第八艘以大黃蜂為名的軍艦,艦名源自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大陸海軍的一艘單桅縱帆船。 大黃蜂號於1942年開始建造,艦名原為奇爾沙治(Kearsarge)。同年10月,美軍在聖克魯斯群島戰役損失了大黃蜂號,美軍在稍後將建造中的CV-12更名為大黃蜂號,以作紀念。1943年大黃蜂號下水服役,並在1944年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更避過了日軍所有攻擊。戰後大黃蜂號退役封存,在韓戰時期進行SCB-27A改建,又在期間重編為攻擊航母(CVA-12),於1953年在大西洋艦隊重新服役。翌年大黃蜂號返回太平洋艦隊,又在稍後進行SCB-125現代化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 1958年大黃蜂號重編為反潛航母,舷號改為CVS-12,繼續留在太平洋執勤。稍後大黃蜂號參與美國的太空計畫,先後擔任太陽神3號、太陽神11號及太陽神12號的救援船;並在越戰期間到越南外海執勤,但未有參與陸上攻擊。 大黃蜂號在1970年退役,並在1989年除籍。雖然大黃蜂號在1991年獲評為美國國家歷史地標,但海軍仍在1993年將大黃蜂號出售,並在1995年將之拖到拆船廠拆解。在民間組織努力下,海軍在同年中止出售合約,於1998年正式將大黃蜂號交予民間組織,用作博物館艦。同年大黃蜂號博物館在阿拉米達正式開放。.

大黃蜂號航空母艦 (CV-12)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大黃蜂號航空母艦 (CV-12)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大陳島撤退

大陳島撤退是發生在1955年(民國四十四年)2月8日-24日,中華民國政府在美國第七艦隊護航下將目前屬於浙江省台州列島的大陳島上的2.8万余名居民(居民包含上下大陳島、漁山列島與南麂列島等)全部撤退到台灣的作戰計畫,這批「移民」登陸後,因「義無反顧」、「摧家毀舍」,選擇追隨中華民國國軍遷台,故被稱為「大陳義胞」。.

大陳島撤退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大陳島撤退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大淀號輕巡洋艦

大淀號輕巡洋艦()是日本帝國海軍的輕巡洋艦。艦名來源為宮崎縣內最大的河川大淀川。大日本帝國海軍最後的聯合艦隊旗艦。為昭和十四年度的中通過建造,日軍在官方文書上稱為巡洋艦丙昭和13年9月19日付 海軍省『昭和14年度海軍軍備充実計画細項ニ関スル対大蔵省説明資料』、昭和13年7月11日付 艦政本部総務部第一課『次期補充計画艦種ノ仮称ニ関スル件覚』など。,又稱丙型巡洋艦。.

大淀號輕巡洋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大淀號輕巡洋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天城號航空母艦

天城號航空母艦可以指:.

天城號航空母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天城號航空母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戰爭(Pacific War,太平洋戦争;另有大東亞戰爭之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大日本帝國為首的軸心國和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於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間的戰爭,範圍遍及太平洋、印度洋、東亞及東南亞地區。 太平洋戰爭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份,但與歐洲戰場不同的是,它的起因源自更早的中國抗日戰爭、以及日本與其他前一戰协约国國家的衝突,爆發的原因不太相同。 1937年,日本為應付對中國的戰爭的需求,戰略物資持續消耗,戰況卻陷入膠着,加上日本與一戰协约国國家的關係已疏远,美、英等國為了调停中日戰爭,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斷絕其重要戰略物資的輸入,前者提出恢復貿易的條件為自中國撤軍。日本在發動全面戰爭與撤兵間選擇了前者,並計劃奪取東南亞的殖民地。 1941年12月7日大日本帝國海軍向美國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不宣而戰,同時在西太平洋對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緬甸和菲律賓等地發動攻擊。美國、英國和中華民國向日本宣戰,而與日本同盟的歐洲軸心國納粹德國與義大利亦向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歐亞兩大戰場合流。在戰爭初期日軍就已佔領了太平洋約25%的地域,一直到中途島海戰時喪失四艘航空母艦而失去了太平洋主動權。接著日軍又於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上消耗甚多戰力,而美國則重組軍隊反擊,於太平洋兩線進攻。 1945年美軍收復了菲律賓並佔領了日本列島周圍的島嶼,開始以龐大規模的轟炸機群與海軍轟炸與封鎖日本,但日本堅不投降。最終美國於8月6日和9日投擲了兩顆原子彈於廣島和長崎,同時蘇聯亦宣佈廢除1941年簽署的《蘇日中立條約》並於蘇日戰爭中對日宣戰。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並於9月2日簽署投降書,太平洋戰爭和二戰結束。 太平洋戰爭對亞洲未來發展影響至深。日本失去了自1894年以來所有征服的土地(琉球除外,但此前已吞併,並於1894年成為事實),並受美軍的軍事管制,日後成為美國反共主義的亞洲根據地。太平洋戰爭也使亞洲殖民地走向「非殖民化」,並開啟了反共主義傳播的道路,促使許多亞洲國家興起獨立運動(如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或陷入戰爭中(如中國),但卻致使了多數的亞洲國家及地區變成美國的盟友,以美國的政策是從(如日本,南韓,中華民國,菲律賓等)。.

太平洋战争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太平洋战争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奠邊府戰役

奠边府战役(Bataille de Diên Biên Phu;Chiến dịch Điện Biên Phủ)是法越战争(1946年~1954年)中法国与越南间最后一场战役,該戰役发生於1954年。作战一方為武元甲手下的越盟军队,另一方為法国空降兵及法国外籍兵团。中共派出军事顾问团支援越方。战役发生於越南北部足以扭轉戰局的戰略重地奠边府村附近(奠边府村距離寮國僅16公里,法國為阻越盟自此進軍寮國,故派重兵於此)。 1954年3月13日,越南人民軍及越盟游擊隊以數倍於法軍的兵力對奠邊府進攻,越方投入四個步兵師和一個工兵師的部隊。法軍則採取“添油戰術”,不斷向奠邊府戰場空投傘兵,前後共達1.6萬人,以補充戰場上損失。由於越軍以中国援助的大量高射機槍和高射炮構成空中防禦網,造成法軍空投部隊損失慘重。此役越軍大勝,击毙法军2,293人,俘虏10,998人,法國兩位少將砲兵司令及傘兵司令先後飲彈自盡,他曾說過,敵人不可能帶著那麼多大砲穿越叢林。至此結束法國對越南自1884年中法戰爭以來70年的殖民統治。擊毀各型號飛機62架,繳獲重砲30門。5月7日,奠邊府法軍司令卡斯特里率部投降,並從此退出亞洲戰場。.

奠邊府戰役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奠邊府戰役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奧里斯卡尼號航空母艦

奧里斯卡尼號航空母艦(USS Oriskany CV-34)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十七號艦,在非官方上亦是長艦體艾塞克斯級的七號艦。她是美軍第三艘以奧里斯卡尼為名的軍艦,以紀念美國獨立戰爭中的奧里斯卡尼戰役。 奧里斯卡尼號在1944年於紐約布魯克林造船廠開始建造,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兩個月下水。接著海軍延遲奧里斯卡尼號的服役時間,將之用作SCB-27A現代化改建的原型艦,使奧里斯卡尼號要到1950年才正式服役。 改建後奧里斯卡尼號在大西洋艦隊短暫服役,然後加入太平洋艦隊,參與韓戰。期間奧里斯卡尼號在1952年重編為攻擊航母,舷號改為CVA-34。韓戰後奧里斯卡尼號繼續在太平洋艦隊執勤,並在1959年作SCB-125A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及封閉艦艏。 1965年,奧里斯卡尼號開始參與越戰,並在戰爭期間八次前往西太平洋巡航,直到1975年戰爭正式結束為止。戰爭結束後奧里斯卡尼號被重編為多用途航空母艦,舷號改回CV-34,然後到西太平洋作最後一次巡航。1976年,奧里斯卡尼號退役,開始在後備艦隊封存。 此後奧里斯卡尼號開始處於廢棄狀態。隆納·雷根當政時期,曾提議復修奧里斯卡尼號,但因成本過高而遭國會否決。1989年奧里斯卡尼號除籍,並一度出售拆解;但拆解合約在1997年因故告吹,使海軍要再次接管奧里斯卡尼號。最終海軍決定將奧里斯卡尼號鑿沉為人工魚礁。2006年,奧里斯卡尼號在彭薩科拉外海炸沉。 奧里斯卡尼號為現時世上最大型的人工魚礁;亦是繼於十字路口行動沉沒的薩拉托加號後,第二艘可透過水肺潛水抵達的航空母艦遺跡。.

奧里斯卡尼號航空母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奧里斯卡尼號航空母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好人理查號航空母艦

好人理查號航空母艦(CV-31)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十四號艦。她是美軍第二艘以法文「好人理查」(Bon Homme Richard)為名的軍艦,艦名為美國立國元勳本傑明·富蘭克林的筆名,最早用於美國獨立戰爭時期、法國贈送給約翰·保羅·瓊斯的一艘軍艦。 好人理查號在1943年開始建造,並在1944年下水服役,於1945年參與了即將結束的太平洋戰爭。戰後好人理查號退役停放,在韓戰時期重返現役,先後進行了兩次韓戰巡航,並在期間重編為攻擊航母(舷號改為CVA-31)。1953年好人理查號同時進行SCB-27C及SCB-125現代化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然後留在太西洋艦隊服役。 1964年北部灣事件後,好人理查號開始參與越戰,並一共進行了六次巡航。她是美國唯一一艘同時參與了二戰、韓戰及越戰實戰戰鬥的航空母艦。1971年好人理查號退役,並自此封存。罗纳德·里根當政時期,曾提議復修好人理查號,但因成本過高而遭國會否決。好人理查號最終在1989年除籍,並在1992年出售拆解。.

好人理查號航空母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好人理查號航空母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奇爾沙治號航空母艦

奇爾沙治號航空母艦(USS Kearsarge CV-33)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十六號艦,在非官方上亦是長艦體艾塞克斯級的六號艦。她是美軍第三艘以奇爾沙治為名的軍艦,以紀念南北戰爭中的一艘同名單桅縱帆船。 奇爾沙治號在1944年開始建造,並在1945年下水,但要到1946年才加入海軍服役,錯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奇爾沙治號在大西洋執勤,並在韓戰爆發前夕進行SCB-27A現代化改建。改建完成後奇爾沙治號短暫參與了韓戰戰鬥,並在期間重編為攻擊航母(CVA-33)。韓戰後奇爾沙治號留在太平洋服役,在1956年作SCB-125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並在1958年重編為反潛航母,舷號改為CVS-33。稍後奇爾沙治號兩次回收水星計劃的指揮艙,又在越戰期間在西太平洋作反潛巡航。 奇爾沙治號在1970年退役,於1973年除籍,最終在1974年出售拆解。.

奇爾沙治號航空母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奇爾沙治號航空母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威克島

威克島(Wake Island)是馬紹爾群島中的小岛、北太平洋上的環礁,海岸線長19公里,大約自夏威夷至北馬里亞納群島的三分之二航程。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况:因為它在國際換日線之西,所以比美國50州早一日,使用UTC+12標準時。威克島是美國的無建制領地,面積6.5平方公里,由威克、威爾克斯和皮爾三個小礁島組成,位於太平洋中被海水淹沒的火山島群中,東距夏威夷3200公里,西距關島2060公里,戰略地位重要,被稱為“太平洋的踏腳石”。威克島暫住人口包括美國軍人、文職人員及一些外勞和軍方承包商等數百人,食品和工業品完全依靠進口。 威克島郵政和電話編制上屬於夏威夷(郵區號碼96898、電話區號+1-808),統計上屬於「美國本土外小島嶼」(United States Minor Outlying Islands)之一(ISO 3166-1國碼UM)。 File:Wake Island air.JPG|威克島全貌 File:Orthographic projection over Wake Island.png|威克島位置圖 File:Wake Island Memorial Chapel damaged by Hurricane-Typhoon Ioke 2006.jpg|2006年風災過後.

威克島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威克島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宇垣纏

宇垣纏(うがき まとめ)(,1890年2月15日–1945年8月15日)是旧日本海军將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联合舰队参谋长。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后,宇垣缠带领最后一支特别攻击队出击自杀。.

宇垣纏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宇垣纏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富蘭克林號航空母艦

富蘭克林號航空母艦(USS Franklin,舷號CV-13),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五號艦。她是美軍第五艘以富蘭克林為名的軍艦,但紀念對象卻仍有爭議。其一說法指,雖然前四艘富蘭克林號確實為紀念美國立國元勳本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但富蘭克林號航空母艦只不過是繼承前四艦之艦名,並無特殊紀念對象;真正紀念富蘭克林本人的航空母艦應為好人理查號。而另一說法則以艦上銅匾為據,指富蘭克林號航空母艦是紀念美國內戰的富蘭克林戰役。不論如何,艦上水兵仍以本傑明·富蘭克林之名,暱稱富蘭克林號為大班(Big Ben)。 富蘭克林號於1942年開始建造,在1944年初服役,並在菲律賓海海戰後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空襲日本本土期間,富蘭克林號被日軍轟炸機重創,幾乎沉沒,但最終仍成功撤出戰場,並以自身動力返國維修。戰後富蘭克林號退役停放,雖先後重編為攻擊航母、反潛航母及飛機運輸艦,但未再出海執勤。1964年富蘭克林號除籍,於1966年出售拆解。.

富蘭克林號航空母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富蘭克林號航空母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小威廉·海爾賽

小威廉·弗雷德里克·海爾賽五星上將GBE,USN(William Frederick Halsey, Jr.,),又譯為--、豪爾錫,是一名美國海軍軍官,於二戰太平洋戰爭的大部分期間皆擔任第三艦隊司令,对抗日本在此地區的擴張。.

小威廉·海爾賽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小威廉·海爾賽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小笠原群岛

小笠原群岛(小笠原諸島,Bonin Islands)是日本在西太平洋的一個群岛,位于东京以南1,000多公里,行政區劃属东京都小笠原村管辖。群岛由30多个小岛组成,其中著名的有父岛、母岛和硫磺岛等島嶼,總面积104.41平方公里。另外,距離東京市區1,848公里遠、日本實際管轄領土最東的南鸟岛,也属小笠原群岛的一部分。.

小笠原群岛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小笠原群岛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小男孩原子彈

小男孩(Little Boy)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在日本廣島市投擲的首枚原子彈的代號。於1945年8月6日由保羅·提貝茲駕駛的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艾諾拉·蓋」在廣島相生橋上空投下,日本標準時間早上8時15分在高度爆炸。.

小男孩原子彈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小男孩原子彈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小澤治三郎

小澤治三郎(日文:おざわ じさぶろう,英文:Jisaburo Ozawa,),宮崎縣人,大日本帝国海军中將,日本海军第一機動艦隊司令,並統帥艦隊參與菲律賓海海戰,他也是最後一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

小澤治三郎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小澤治三郎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左營港

左營港,亦名左營軍港、桃子園港,為台灣唯一的軍港、中華民國海軍艦艇主要駐地,位於海軍左營基地內,南邊有柴山為天然屏障。港內有海軍左營後勤支援指揮部(左支部),提供軍艦定期保養、大修之後勤支援。港內碼頭有「西碼頭」、「南碼頭」、「東碼頭」、「小艇碼頭」、「水星碼頭」、「危險品碼頭」等,供各種軍艦泊靠。.

左營港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左營港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巴塞罗那

巴塞羅那(Barcelona,Barcelona)是西班牙加泰羅尼亞首府和巴塞羅那省省會,位於伊比利亞半島的東北面,瀕臨地中海,全市人口約160萬,都會區人口則約500萬,為加泰羅尼亞第一大城。加泰隆尼亞的議會、、等政府中樞機構,以及最高首長均駐設於此。1999年,巴塞羅那由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為50個人生必遊景點之一。 相傳巴塞隆納由迦太基將領、漢尼拔的父親哈米爾卡·巴卡所興建,在其漫長的歷史上還曾作爲巴塞羅那伯爵領地和阿拉貢王國的都城。巴塞羅那因其衆多歷史建築和文化景點成爲衆多旅遊者的目的地,其中之代表是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的安東尼·高第和的建築作品。安東尼·高第一直在巴塞羅那生活和工作,在這裏有他很多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桂爾宮、桂爾公園和聖家堂。巴塞羅那尚有兩個知名的足球俱樂部:巴塞羅那和皇家西班牙人,其中巴塞羅那是世界最著名的足球俱樂部之一。.

巴塞罗那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巴塞罗那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巴丹號航空母艦

巴丹號航空母艦(CVL-29)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獨立級航空母艦的八號艦。她是美軍第一艘以巴丹為名的軍艦,紀念美軍在太平洋戰爭早段落敗投降的巴丹半島戰役。 巴丹號的建造合約在1940年12月16日批出,原建為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的三十號艦,艦名為水牛城;由於美軍航空母艦短缺,故將九艘建造中的克利夫蘭級改裝為航空母艦。1942年6月2日,巴丹號的合約更改為建造航空母艦,並更改舷號(由CL-99改為CV-29)及艦名,於8月31日在紐約造船廠開始建造。1943年7月15日,巴丹號與其他改裝航空母艦重編為輕型航空母艦,舷號改為CVL-29。8月1日巴丹號下水,並在11月17日服役。 稍後巴丹號加入太平洋戰爭,參與多場戰役。戰後巴丹號參與魔毯行動(Operation Magic Carpet),運載美軍返國,於1947年2月11日退役封存。1950年5月13日,巴丹號重返現役,並用作試驗性的反潛航母。一個月後韓戰爆發,美軍在西太平洋的航空母艦短缺,巴丹號隨即改變用途為攻擊航母,前往西太平洋,並先後作三次韓戰巡航。 韓戰後巴丹號隨即預備退役,並在1954年4月9日正式退役。封存數年後,巴丹號先於1959年5月15日改編為飛機運輸艦,舷號改為AVT-4,再於9月1日除籍,最後於1961年5月出售拆解。 巴丹號在二戰及韓戰分別獲得六顆及七顆戰鬥之星。.

巴丹號航空母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巴丹號航空母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巴拿马运河

巴拿馬運河(Canal de Panamá)位於中美洲的巴拿馬,橫穿巴拿馬地峽,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全長82公里,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運河最寬處達304米,最窄處也有152米,是世界的航運要道。 運河在太平洋一側有兩座船閘,在大西洋一側有一座船閘。在大西洋一側的船閘有三層,高達21米,每扇有745噸重,但平衡相當好,只要30千瓦功率的電機即可驅動開合。船室長305米,寬33.5米,船隻在船閘中被提升26米,進入人工築壩攔截查格里河形成的嘎頓湖,通過運河再經過一座單層船閘降到海拔16.5米,進入米拉弗洛湖,最後經過一座雙層船閘降到海平面高度進入太平洋。每座船閘都是成對的,所以可以雙行,船隻在船閘中由軌道牽引機牽引行動。太平洋海面比大西洋海面高24釐米,並且潮汐較高。嘎頓湖中有幾個小島,是野生動物保護區。 1881年,法国人开始建造巴拿马运河,但很快由于工程技术问题和劳工的高死亡率而停工。美国于1904年接手这一工程,并于1914年8月15日建成。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工程项目之一,巴拿马运河极大地缩短了船隻来往于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时间,使船隻能够避开遥远而危险的合恩角附近的麦哲伦海峡和德雷克海峡。 在运河的建造过程中,哥伦比亚、法国和美国先后控制了运河周边的区域。美国之后一直控制着运河和其周边的巴拿马运河区,直到1977年签署《巴拿马运河条约》後,美国才着手将控制权移交给巴拿马。美国和巴拿马共同管理運河一段时期后,最終在1999年將运河完全移交给巴拿马政府,并由其所属的巴拿马运河管理局管理至今。 每年通过巴拿马运河的船隻数量从1914年的约1,000艘,增长到了2008年的14,702艘,总装载重量约为3.337亿吨。直到2012年,至少815,000艘船隻曾通过过巴拿马运河。船隻通过运河需要花费六至八小时。.

巴拿马运河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巴拿马运河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中途島號航空母艦

中途島號航空母艦(USS Midway,舷號CVB/CVA/CV-41)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中途島級航空母艦的首艦。她是美軍第一艘以中途島為名的軍艦,以紀念中途島海戰。 中途島號在1943年開始建造,在1945年下水,並於日本投降後一個月服役,無緣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著中途島號一直在大西洋及地中海執勤,並在韓戰期間重編為攻擊航母(CVA-41)。韓戰結束後不久,中途島號轉到太平洋艦隊服役,並在途中參與了大陳島撤退。稍後中途島號進行SCB-110現代化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 改建後中途島號轉到太平洋艦隊服役,並在老撾危機期間到南中國海警備。1965年後,中途島號多次前往西太平洋,參與越戰,並在期間進行SCB-101現代化改建。1973年起,中途島號開始以日本橫須賀為母港,並在越戰結束前夕,西貢陷落時在越南外海參與了名為「常風行動」的撤僑任務。1975年,中途島號重編為多用途航空母艦,舷號改為CV-41。 越戰後中途島號主要在西太平洋、印度洋及阿拉伯海三地執勤。伊朗人質危機及兩伊戰爭期間,中途島號均曾到波斯灣戒備,並在戰爭後期為科威特油船護航;1980年韓國光州事件後中途島號又曾與珊瑚海號到濟州島外待命。六四事件後,中途島號亦被派到中國外海,一度預備撤僑。同年菲律賓發生政變,在阿基諾夫人的請求下,美國派中途島號等到菲律賓外海警戒,最終迫使政變流產。退役前夕,中途島號參與了海灣戰爭,空襲了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部隊。 中途島號在1992年退役,並在1997年除籍。2003年海軍將中途島號捐贈給民間組織,改裝為博物館艦。博物館在2004年6月於加州聖地牙哥開放。現在停放於加州聖地牙哥。.

中途島號航空母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中途島號航空母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东京

東京()是位於日本關東地方的都市,狹義上指東京都、或東京都區部(即東京市區),亦可泛指東京都及周邊衛星都市群相連而成的「首都圈」(東京都會區)。目前(2017年8月)東京都區部人口數達946萬,首都圈的人口數則達3千6百萬,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都會區,亦為亞洲最重要的世界級城市。東京是传统上的全球四大世界級城市之一,在2016年GDP達9472.7億美元,超越紐約(9006.8億)成為全球第一,同時全球城市指數排名中排名第三。 東京古稱江戶,自德川幕府時代以來開始成為日本主要都市之一,明治維新時期改為現名後,更發展為日本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眾多領域的樞紐中心。經過二戰後的繼續發展,東京不僅成為世界商業金融、流行文化與時尚重鎮,亦為世界經濟發展度與富裕程度最高的都市之一。此外,東京還有目前全球最複雜、最密集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其中東京的地鐵系統每日平均運量達880萬人次,繁忙程度居全球地鐵第三位。 在正式的行政區劃定義上,東京僅限於東京都,與道、府、縣同為日本的一級行政區,轄區包含東京都區部、多摩地方與伊豆群島、小笠原群島等離島;其中,東京都區部為日本中央政府所在地。東京都同時也囊括了日本最南端(沖之鳥礁)和最東端(南鳥島)等地理極點,擁有日本各都道府縣中最多的人口數,同時也是日本人口密度最高的都道府縣。.

东京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东京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布雷默頓

#重定向 布雷默顿.

布雷默頓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布雷默頓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帛琉

帕劳(Palau,旧称Belau或Pelew),也称--,正式名称是帕劳共和国,(Republic of Palau;帕勞語:Beluu er a Belau),是位于西太平洋的岛国。全国有约340座岛屿,属于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中加罗林群岛的西链,总面积为466平方公里。人口最多的岛屿是科罗尔。首都恩吉鲁穆德位于临近岛屿巴伯尔道布岛,隶属于梅莱凯奥克州。帕劳的海上邻国包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约3,000年以前,来自菲律宾的移民最先在这里定居;直到约900年以前,当地人种都属于尼格利陀人。群岛在16世纪初被欧洲人发现,1574年成为西属东印度群岛的一部分。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战争中被击败;1899年,根据德国-西班牙条约(英语:German–Spanish Treaty),群岛被出售予德意志帝国,隶属于德属新几内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帕劳被日本帝国海军占领,随后被国际联盟归入日治南洋群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马里亚纳群岛及帕劳战事的一部分,美军与日军在此进行过多次小规模战斗,包括主要的佩莱利乌战役。1947年,帕劳同其它几个太平洋群岛一起成为美属太平洋群岛托管地的一部分。1979年,帕劳公投反对加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根据与美国之间的自由联合协定,帕劳在1994年完全独立。.

帛琉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帛琉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九州

九州可以指:.

九州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九州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广岛市原子弹爆炸

广岛市原子弹爆炸事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由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發動,美國陸軍航空軍於1945年8月6日上午8時15分(日本時間)在日本广岛市投下原子弹的历史事件,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場核武器空袭行動,原子弹爆炸造成广岛市超過十万名居民死亡,城市遭到毁灭性打击。 美国在3天后的1945年8月9日,再次对日本進行原子彈轟炸,摧毀了位於九州北部的海港城市長崎。日本于广岛市原子弹爆炸的9天后,在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在日语中,如果将广岛县、广岛市的“”用片假名写作“ヒロシマ”(Hiroshima),则通常是在描述广岛市原子弹爆炸的事件。.

广岛市原子弹爆炸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广岛市原子弹爆炸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广州市

广州市(Canton,),简称穗或广,别称羊城,为广东省省会。广州于1921年正式设市,開創中國市政建制,現在是副省級市。廣州是国家中心城市、华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及交通枢纽,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部所在地。2010年亞洲運動會在廣州舉行。 广州擁有2200年以上歷史,古代广州水网密布,水城历史悠久于威尼斯,河道在清代后由于城建变迁而逐渐泯没。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南方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也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之一。广州港是中国大陆第五大港口,世界第八大港口。由于经济水平发达、发展程度优秀,广州与北京、上海、深圳并称为中国内地四大一线城市。据联合国《2016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广州人类发展指数蝉联中国大陆35个主要城市第一。 广州地处华南,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缘,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濒临南海,东连东莞市和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三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中山市,毗邻香港、澳門特别行政区,地理位置优越,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

广州市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广州市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亞瑟·拉德福

#重定向 亞瑟·雷德福.

亞瑟·拉德福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亞瑟·拉德福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仁牙因灣戰役

仁牙因灣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菲律賓群島的一次登陸作戰,在1945年1月9日早上由祖斯·B·奧登多夫指揮盟軍艦隊駛向仁牙因灣海岸,美國海軍及皇家澳大利亞海軍艦隻炮轟日本帝國在仁牙因灣之據點。.

仁牙因灣戰役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仁牙因灣戰役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廣島

廣島可指:.

廣島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廣島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伊勢號戰艦

伊勢(いせ)是大日本帝國海軍(以下為日本海軍)的戰艦,伊勢型戰艦1號艦。 艦名的來源為三重縣的舊國名#聯合艦隊軍艦銘銘伝34頁,該名稱在戰後由海上自衛隊的日向型護衛艦(ひゅうが型護衛艦)2號艦「伊勢(いせ)」所繼承。戰艦「伊勢」的歷代艦長中為著名指揮官輩出,包括有山口多聞和古賀峯一等。.

伊勢號戰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伊勢號戰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伊斯兰教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伊斯兰教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

伊拉克共和国(阿拉伯语: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ية;库尔德语:كۆماری عێراق),简称伊拉克(العراق‎),位于亚洲西南部中东地区的国家。伊拉克与南方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北方的土耳其,西北的叙利亚,东方的伊朗和西方的约旦接壤。伊拉克所在的地区在历史上曾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伊拉克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伊拉克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ˈaɪzənˌhaʊ.ər/ EYE-zən-how-ər,Dwight David Eisenhower,),美國政治人物和陸軍將領。他曾在1953至1961年間任美國第34位總統,亦是美國歷史上的九位五星上將之一。 艾森豪威尔生於美國德克萨斯州丹尼森的一個德國移民後裔家庭,本名大卫·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avid Dwight Eisenhower),後來才改名為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 艾森豪威尔曾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部隊最高司令(195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擔任盟軍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軍中的士兵都稱呼他為艾克(Ike)。負責計劃和執行監督1944年至1945年間對维希法国和纳粹德国的進攻行動。1951年又出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部隊最高司令。.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土伦

土伦(法语:Toulon; 加斯科:Tolon),法国瓦尔省南部地中海海岸的城市。现在有人口175,000左右。土伦港,是法国南部的一个重要港口,是一个良好的海军基地。.

土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土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縮寫为NATO;Organisation du Traité de l'Atlantique Nord,縮寫为OTAN),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歐洲及北美洲國家为实现防卫合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1949年3月18日,美国、英國及法國公开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同年4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后正式成立。为与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国成员相抗衡。及至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宣告解散,北约就成为一个地区性防卫协作组织。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高層、外长、国防部长组成。总部设在比利時的布鲁塞尔。最新成员蒙特內哥羅于2017年6月5日加入,至此北约总共有跨域欧洲和北美的29个国家组成。北約軍事開支占世界國防開支的70%,成员国国防开支占该国GDP的2%左右。 公约第5条规定成员国受到的攻擊一旦被确认,其他成员国将作出即时反應。该条款被理解为各国部队将自动参战,并不再次需要各国政府的参战授权。但这一條條款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一直都未有動用過 。北约曾协助反海盗行动(counter-piracy operations),在联合国要求下打击亚丁湾、非洲之角和印度洋的海盗,并在2011年根据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将利比亚上空设为禁飞区。.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北上號輕巡洋艦

北上(きたかみ)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輕巡洋艦。球磨型輕巡洋艦3號艦。.

北上號輕巡洋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北上號輕巡洋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初春號驅逐艦

初春(はつはる)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驅逐艦。初春型驅逐艦1號艦。.

初春號驅逐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初春號驅逐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利根號重巡洋艦

利根()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重巡洋艦。利根型重巡洋艦(二等巡洋艦利根型)的1號艦#艦艇類別等級表(昭和15年12月25日)p.2『艦艇類別等級表|軍艦|巡洋艦|二等|利根型|利根、筑摩|』。艦名為跟從二等巡洋艦的命名慣例,便用流經關東地方的利根川命名。亦為第二艘便用該名稱的帝國海軍艦船。4座主砲塔集中在艦前部,而後部設有飛機彈射甲板及水上偵察機的準備場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相當特別的艦型。艦内神社為香取神宮。艦名現由海上自衛隊的護衛艦所繼承。.

利根號重巡洋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利根號重巡洋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列星頓號航空母艦 (CV-16)

列星頓號航空母艦(USS Lexington CV-16)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八號艦。她是美軍第五艘以列星頓為名的軍艦,紀念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該戰役為美國獨立戰爭的首場戰鬥。 列星頓號在1941年在霍河造船廠開始建造,艦名原為卡伯特(Cabot)。數月後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加快建造艾塞克斯號等航空母艦。後來列星頓號於珊瑚海海戰沉沒,海軍將建造中的CV-16更名為列星頓號,以作紀念。 列星頓號於1942年下水,並在1943年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列星頓號退役停放,在封存之際重編為攻擊航母(舷號改為CVA-16)。稍後列星頓號先後進行SCB-27C及SCB-125現代化改建,到1955年才重返現役。改建後列星頓號在太平洋艦隊服役,並分別在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及老撾內戰期間到西太平洋警備。1962年列星頓號重編為反潛航母(舷號改為CVS-16),改到大西洋艦隊服役,開始負責訓練海軍飛行員。 1969年,列星頓號正式重編為訓練航母(舷號改為CVT-16);又於1978年重編為輔助訓練航母(舷號改為AVT-16),但繼續在彭薩科拉等地訓練海軍飛行員,直到1991年退役除籍為止;她也是最後一艘退役的艾塞克斯級。退役後海軍將列星頓號捐贈予民間組織,改作博物館艦。博物館在1992年於聖體市開放。 列星頓號在更改艦名後,同時繼承了前艦列夫人(Lady Lex)的綽號;但其更廣為人知的綽號為藍色幽靈(Blue Ghost)。事緣列星頓號在二戰期間,一直將艦體全部塗上海軍藍,以作偽裝;而日本東京電台雖屢次宣佈日軍擊沉列星頓號,但列星頓號總能夠「重返」作戰,猶如幽靈之不死。其藍色幽靈綽號便自此於美軍廣傳。.

列星頓號航空母艦 (CV-16)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列星頓號航空母艦 (CV-16)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København,)是丹麥的首都、最大城市及最大港口。座落於丹麥西蘭島東部,與瑞典的馬爾默隔松德海峽相望。 松德海峽大橋在2000年完工後,哥本哈根與瑞典的馬爾默可透過車輛和鐵路往來,促成了兩地人力資源的互相交流,每年利用松德海峽大橋的通勤人數不斷增長。此外大橋通車後也讓兩座城市之間形成北歐地區最大的城市群。 在2008年,《Monocle》雜誌將哥本哈根選為「最適合居住的城市」,並給予「最佳設計城市」的評價。哥本哈根在全球城市分類中被列為第二類世界級城市。此外哥本哈根在西歐地區獲選為「設置企業總部的理想城市」第三名,僅次於巴黎和倫敦。 哥本哈根城市建立之際的名稱為「Kjøbmandehavn」,意為「商人的港口」。英語「Copenhagen」的名稱來自於低地德語「Kopenhagen」,中文譯名也由此而来。.

哥本哈根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哥本哈根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哈希姆家族

哈希姆家族(هاشمي,轉寫:Hāšimī)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繁衍而成的家族名称。原先附屬於古莱什族部落中的一個氏族,成為,近代曾统治过汉志王国、伊拉克,至今仍统治着约旦。.

哈希姆家族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哈希姆家族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出雲 (裝甲巡洋艦)

#重定向 出雲號裝甲巡洋艦.

出雲 (裝甲巡洋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出雲 (裝甲巡洋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先島群島

先島群島(先島諸島)為日本對琉球群島西南部份的宮古群島、八重山群島和尖阁诸岛(台灣稱釣魚台列嶼、中国大陸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總稱。行政劃分上多數島嶼屬於日本沖繩縣的管轄,但中國大陸與台灣均主張擁有其中尖阁诸岛的主權,並主張其為臺灣附屬島嶼。.

先島群島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先島群島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克里特

克里特岛(Kriti;)就是聖經中所記載的革哩底,位于地中海北部,是希臘的第一大岛,总面积8,300平方公里。行政上属于克里特大区,是地中海第五大島,東西長約 244 公里,最寬處約 56 公里,中部為高山,最高峰海拔為 2740 公尺,南部山勢陡峻,特別是西南部,全為峭壁,難以開闢公路,北部較平緩,居民多集中北岸。島上氣候宜人,古時林木茂盛,農產豐富,人民善於航海和貿易,據荷馬的史詩所記說,「在深紅葡萄酒色的海中,是一片美麗,富庶的土地,四面環水,島上的人多得數不清,城市有九十個」。地處於埃及、希臘、意大利及腓尼基之間,就成為戰略要衝和貿易重鎮。.

克里特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克里特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B-29超級堡壘轟炸機

B-29超級堡壘轟炸機(B-29 Super fortress),亦稱B-29超級空中堡壘,是美國波音公司設計生產的四引擎重型螺旋槳战略轟炸機。主要在美軍內服役的B-29,是美國陸軍航空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韓戰等亞洲戰場的主力戰略轟炸機,其命名延續先前有名的B-17飛行堡壘式战略轰炸机。 B-29不單是二次大戰時各國空軍中最大型的飛機,同時亦是當時集各種新科技的最先進的武器之一。B-29的嶄新設計包括有:加壓機艙,中央火控、遙控機槍等等。原先B-29的設計構想是作為日間高空精確轟炸機,但在戰場使用時B-29卻多數在夜間出動,在低空進行燃燒轟炸。B-29是二次大戰末期美軍對日本城市進行焦土空襲的主力。--日本廣島及長崎投擲原子彈的任務亦是由B-29完成。B-29在日本因此有“地獄火鳥”之稱。二次大戰結束以後,B-29仍然服役了一段頗長的時間,最後在1960年代方--完全退役。B-29的總生產量為3,900架左右。 它設計的架構後來繼續延伸,發展成美國空軍的B-50。而蘇聯用逆向工程複製了B-29成為圖波列夫Tu-4。.

B-29超級堡壘轟炸機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B-29超級堡壘轟炸機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 (R09)

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R09)開工於1943年,原名"無阻號",但由於在建造時原本被派去地中海的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被德國潛艇擊沉,故無阻號改名為皇家方舟號去繼承它,於是本艦成了第二艘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其同型艦為鷹號航空母艦 本艦的工程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而一度停頓,直至1955年即12年後才完工,在經過4次現代化改造工程包括加裝飛機彈射器和斜角甲板後已於1978年退役,1985年又有第三艘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下水服役.

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 (R09)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 (R09)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班寧頓號航空母艦

班寧頓號航空母艦(USS Bennington CV-20)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十二號艦。她是美軍第二艘以班寧頓為名的軍艦,以紀念美國獨立戰爭的班寧頓之戰。 班寧頓號在1942年開始建造,並在1944年下水服役,於1945年初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班寧頓號退役停放,在韓戰時期進行SCB-27A現代化改建,並在期間重編為攻擊航母(舷號改為CVA-20)。改建後班寧頓號重返現役,其時韓戰已經停火。稍後班寧頓號再進行SCB-125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然後轉到太平洋艦隊服役。 1959年,班寧頓號再重編為反潛航母,舷號改為CVS-20,繼續在太平洋服役。北部灣事件後,美國開始全面參與越戰;班寧頓號亦曾作多次越戰巡航,但未有派飛機到陸上作戰,僅為艦隊提供反潛警備。在役晚年,班寧頓號亦參與了早期的太陽神計畫,回收了太陽神4號的太空艙。 班寧頓號在1970年退役,然後停放多年,最後於1989年除籍,並在1994年出售到印度拆解。.

班寧頓號航空母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班寧頓號航空母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琉球群岛

琉球群島(,),又稱琉球列島、南西諸島,是太平洋西部的一系列島嶼群,位於台灣島與九州島之間,包括大隅群島、吐噶喇群島、奄美群島(以上合称萨南群岛)、沖繩群島、先岛群岛(包含宮古群島和八重山群島)等群島,居住人口以世居於此的琉球族為主。現今為日本領土,萨南群島屬鹿兒島縣管轄,其餘隸屬沖繩縣。 琉球群岛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自古以來成為东北亚和东南亚邻近国家的贸易枢杻。其歷史上曾建有琉球国等國家,與中國明朝、清朝及古代日本均有朝貢關係。17世纪末期,琉球国被位於日本九州南部的萨摩藩侵略,失去奄美群島之領土。日本明治维新之后,1871年将琉球國編為令制國,次年改設琉球藩,正式納入日本版图。1879年,日本廢除琉球藩,在奄美群島除外的琉球群島島群設置沖繩縣管轄,奄美群島则另劃歸鹿儿岛县。太平洋战争期間,琉球群岛成為唯一被盟軍攻佔的日本領土,戰後被美國接管,後來在1953年與1972年分階段交還日本治理,但美國仍保留部分地区之行政权。.

琉球群岛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琉球群岛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硫磺岛

硫磺島()是位於西太平洋小笠原群島的火山島,因島上覆蓋着一層由於火山噴發造成的硫磺而得名。行政區劃隸屬於日本東京都小笠原村。該島位於東京以南1080公里(24°47'2"N, 141°18'46"E),南距關島1130公里,幾乎是東京和塞班島的中間。全島南北長約8公里,東西最寬4公里,最窄的地方只有800米,大約不到21平方公里。.

硫磺岛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硫磺岛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硫磺岛战役

硫磺島戰役(Battle of Iwo Jima,硫黄島の戦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日本與美國間爆發的一場戰役,自1945年2月19日戰鬥至3月26日。硫磺島戰役是太平洋戰爭中較激烈的戰鬥,期間日本堅守硫磺島,但美軍最終還是將其攻破,戰役中美軍共犧牲6,821人,而日本的23,786名士兵之中除了1,083人被俘之外,其餘全部陣亡。隨後美軍將該島建設為供戰鬥機起飛的機場,為B-29超級堡壘轟炸機護航,大幅提昇了對日本政治和工業核心的東京進行戰略轟炸之效率。 硫磺島戰役除了其戰鬥艱苦而成為著名的戰鬥外,還有美軍攝影師拍下了其士兵於該島的上豎起了美國國旗的場景,這張照片廣為流傳,成為了繪畫、雕塑和郵票的圖案,也令該戰鬥有別於其他太平洋的島嶼登陸戰。.

硫磺岛战役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硫磺岛战役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碉堡山號航空母艦

碉堡山號航空母艦(USS Bunker Hill CV-17)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九號艦。她是美軍第一艘以碉堡山為名的軍艦,紀念美國獨立戰爭中血腥的碉堡山戰役(Battle of Bunker hill);艦上水兵暱稱之為假日特快(Holiday Express)。 碉堡山號於1941年開始建造;數月後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加快建造碉堡山號等航空母艦。1943年碉堡山號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最終在沖繩戰役期間被神風自殺飛機重創,而要撤出戰場。戰後碉堡山號退役停放,雖先後重編為攻擊航母、反潛航母及飛機運輸艦,但未再出海執勤,而是留在聖地牙哥作電子測試平台。1966年碉堡山號除籍,於1973年出售拆解。.

碉堡山號航空母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碉堡山號航空母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磐手 (裝甲巡洋艦)

#重定向 磐手號裝甲巡洋艦.

磐手 (裝甲巡洋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磐手 (裝甲巡洋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神户市

户市()是位於日本西部近畿地方兵庫縣的都市,為兵庫縣縣廳所在地,也是政令指定都市之一,下轄有9個區。神戶市的面積為552.83平方公里。2016年6月,神戶市有人口1,538,053人,是日本人口第七多的都市。神戶市與大阪市、京都市並為京阪神都會區的核心都市,同時也和其附近的衛星都市組成神戶都市圈。 「神戶」這一地名是起源於現在神戶市中心的三宮、元町地區在古代曾是生田神社的領地,並居住有生田神社的。神戶地處大阪灣沿岸,風浪平緩且沿岸水深較深,地形極為適宜建設港口。在古代時期,神戶就是京都及大阪的外港之一。1868年,神戶成為日本最早開放對外國通商的五個港口之一,之後神戶迅速發展為日本最重要的港灣都市之一。也正因其是日本最早的通商港口,神戶以開放和國際化的氣氛而聞名。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雖然給神戶帶來巨大的打擊,然而經過多年的重建,神戶的都市建設和人口都已超過地震之前的水準。神戶也是一座宜居都市,並曾在2007年入選福布斯雜誌評出的「世界最清潔的25座城市」,其後也於2012年在瑞士的諮詢公司ECA國際評選出的世界宜居都市排名中排名第五位,是唯一入選前10位的日本都市。.

神户市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神户市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福萊斯特號航空母艦

佛瑞斯塔號航空母舰(USS Forrestal CV-59,也曾用過CVA-59與AVT-59等不同的艦身編號)是一艘曾經服役於美國海軍的超級航空母艦,也是一系列4艘佛瑞斯塔級航空母艦的首艦。.

福萊斯特號航空母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福萊斯特號航空母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福阿德·謝哈布

福阿德·謝哈布(),黎巴嫩政治家、軍人。1958年,親美卡密拉·夏蒙總統遭推翻後,出身於虔誠基督教家庭的黎巴嫩陸軍總司令謝哈布,於美軍撤退後,被各方勢力推舉擔任黎巴嫩總統,並任職至1964年為止。個性正直的謝哈布於任內因無法解決基督教與回教信徒的武裝衝突,因此大力提倡軍隊中立,並獲得一定成效。然因為巴解組織與以色列武力進入黎巴嫩南部,該軍隊中立努力隨他卸任而成泡影,也導致於1970年代爆發了黎巴嫩內戰。.

福阿德·謝哈布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福阿德·謝哈布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科本斯號航空母艦

科本斯號航空母艦(CVL-25)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獨立級航空母艦的四號艦。她是美軍第一艘以科本斯為名的軍艦,紀念美國獨立戰爭的科本斯戰役。 科本斯號在1941年11月7日開始在紐約造船廠建造,原建為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的十五號艦,艦名為亨廷頓;但一個月後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此時美軍航空母艦短缺,故最終將九艘建造中的克利夫蘭級改裝為航空母艦。 1942年3月,科本斯號開始改建為航空母艦,並更改舷號(由CL-77改為CV-25)及艦名。1943年1月17日,科本斯號下水,並在5月28日服役。7月15日,科本斯號等改裝航空母艦被重編為輕型航空母艦,舷號改為CVL-25。 稍後科本斯號加入太平洋戰爭,參與多場戰役。戰後科本斯號參與魔毯行動(Operation Magic Carpet),運載美軍返國,然後在1946年12月3日退役封存。1959年5月15日,科本斯號被重編為飛機運輸艦,舷號改為AVT-1,但繼續封存。同年11月1日科本斯號除籍,並在1960年出售拆解。 科本斯號在二戰中獲頒美國海軍特別表揚(Navy Unit Commendation)及12顆戰鬥之星。.

科本斯號航空母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科本斯號航空母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第2艦隊 (日本海軍)

2艦隊為舊大日本帝國海軍之一部隊。排除因華盛頓海軍條約1921年度1年間受到大量廢艦之約制及第1艦隊為常設艦隊之影響,第二艦隊為1903年創設開始到1945年壞滅間之常時編制艦隊。完全以巡洋艦和巡洋戰艦作為前線部隊的主力。.

第2艦隊 (日本海軍)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第2艦隊 (日本海軍)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獎章

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獎章(World War II Victory Medal)是美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項軍事勳獎。該勳獎根據第79屆美國國會通過的一道法案,於1945年7月6日設立。其設立目的,在於獎勵及紀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服役的美國及菲律賓軍兵。 獎章正面為希臘神話的勝利女神尼刻。獎章中尼刻手持斷劍,象徵著軸心國的摧毀;並腳踏戰神瑪爾斯的頭盔,象徵戰爭結束。尼刻後方為日出曙光,代表和平再次來臨。獎章背面刻上了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於1941年發表的四大自由:上方為FREEDOM FROM FEAR AND WANT(免於匱乏及免於恐懼自由),下方為FREEDOM OF SPEECH AND RELIGION(言論自由及信仰自由),中央由一片桂葉分隔。獎章外圈的文字為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41·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戰雖在1945年8月便已結束,但由於美國一直未正式宣佈結束戰爭狀態,結果不少在1946年才開始服役的美軍士兵,仍可以獲頒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獎章。後來總統杜魯門在1946年12月31日正式結束戰爭狀態,獎章才停止頒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獎章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獎章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第勒尼安海

勒尼安海(或译提雷尼亞海;意大利語:Mar Tirreno;Mari Tirrenu)是地中海的一部分,位於意大利半島西面。海域被意大利的薩丁島、西西里島、利古里亞、托斯卡納、拉齐奥、坎帕尼亞、卡拉布里亞及法國的科西嘉島包圍著。.

第勒尼安海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第勒尼安海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約克鎮號航空母艦 (CV-10)

約克鎮號航空母艦(USS Yorktown CV-10)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二號艦。她是美軍第四艘以約克鎮為名的軍艦,紀念美國獨立戰爭中的約克鎮圍城戰役。 約克鎮號於1941年開始建造,艦名原為好人理查(Bon Homme Richard)。建造僅開始數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加快建造艾塞克斯號等航空母艦。1942年,日軍在中途島海戰擊沉了舷號CV-5的約克鎮號,美軍在稍後將建造中的CV-10更名為約克鎮號,以作紀念。 1943年約克鎮號下水服役,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約克鎮號退役封存,並在稍後進行代號SCB-27A現代化改建。改建期間,約克鎮號被重編為攻擊航母(CVA-10)。1953年約克鎮號完成改建,但在前往西太平洋前夕,韓戰剛好結束,約克鎮號無緣參與。接著約克鎮號留在西太平洋執勤,並在大陳島撤退中援助民國政府,然後進行SCB-125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 1957年約克鎮號重編為反潛航母,舷號改為CVS-10,繼續留在西太平洋。稍後約克鎮號在金門砲戰期間再次到台灣海峽巡邏,並在越戰期間到南中國海執勤,但未有派飛機參與攻擊。除冷戰衝突外,約克鎮號亦有參與美國的太空計畫,擔任太陽神8號指揮艙的救援船。服役晚年,約克鎮號調到大西洋艦隊。 約克鎮號在1970年退役,並在1973年除籍。稍後海軍將約克鎮號改建為博物館艦;博物館在1976年於查爾斯頓愛國者地開放,並在1986年獲評為美國國家歷史地標。.

約克鎮號航空母艦 (CV-10)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約克鎮號航空母艦 (CV-10)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约翰·肯尼迪

约翰·費茲傑拉爾德·肯尼迪(英语:John Fitzgerald Kennedy,),通常被称作约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JFK 或杰克·肯尼迪(Jack Kennedy),也译作--,美国第35任总统,是美国颇具影响力的肯尼迪政治家族成员,被视为美国自由派的代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擔任美軍軍官,曾在南太平洋英勇救助了落水海军船员,因而获颁紫心勋章,而後從政,1946年至1960年期间先后推任众议员和参议员,1960年当选美国总统,成为美國首位,亦為唯一一位信奉羅馬天主教的總統。任期从1961年1月20日开始直到1963年11月22日在德克薩斯州达拉斯市遇刺身亡为止,任内的主要事件包括:試圖廢除聯邦儲備委員會、猪湾入侵、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圍牆的建立、太空競賽、越南战争以及美国民权运动。 由於在古巴危機高峰期間的應對沉著,以及在蘇聯人進入宇宙後全力支持科技競爭,他此後決定的政策方向日後引領NASA成功達成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壯舉,美國人也收穫大量的高科技優勢,在针对总统功绩的排名中,通常僅被史學家列在排名中上的位置,但他在大眾文化中的地位卻更高,一直被大多数美国人视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這和他在冷戰期間太空計畫的關鍵地位極有關連。此外,肯尼迪于1963年11月22日在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遇刺身亡,官方在随后的调查报告表明,李·奥斯華是刺杀肯尼迪的凶手,但奥斯華亦隨即被另一位刺客傑克·魯比刺殺,使得案件真相撲朔迷離。肯尼迪遇刺案被视为对美国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决定性影响的事件之一,因为这一事件在其后数十年中一直影响了美国政治的发展方向。.

约翰·肯尼迪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约翰·肯尼迪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罗得岛

罗得岛(Ρόδος Ródos )是爱琴海上的一个岛屿,位于佐则卡尼萨群岛的最东端,它也是该群岛的主岛和希腊所辖最东的岛屿,距离土耳其仅18公里。其名来自于古希腊语中的「Ρόδον」(玫瑰),当时指的是今天的朱槿;島徽則是一隻跳躍的鹿。全岛面积为1,398平方公里,居民约为125,000人,其中约一半住在岛北部的羅得市,該市也是全島的首府和旅游中心。 罗得岛是爱琴地区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有相当古老的关于忒尔喀涅斯的神话。品达的诗中称罗得岛是太阳神赫利俄斯和女神罗得结合的产物。在希腊化时期,这个岛屿的鼎盛时期,人们竖立起一个巨大的太阳神銅像,成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在十字軍東征期间,医院骑士团占领了该岛,并改名为“罗得岛骑士团”,成为了岛屿历史上重要的存在,他们在岛上留下了许多中世纪的建筑。罗得岛以它的文学气质和独特的历史内涵无愧为爱琴诸岛中的一颗明珠。.

罗得岛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罗得岛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美國陸軍航空軍

美國陸軍航空軍(United States Army Air Forces,縮寫為USAAF),美國空軍的前身。1941年由美國陸軍航空兵團(United States Army Air Corps, USAAC)改組而成。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軍事航空部隊。在1944年的全盛時期,擁有編制240萬員、近8萬架飛機及783個永久基地。 1941年,原陸軍航空軍司令兼陸軍副參謀長亨利·阿諾德任陸軍航空軍首任司令(Chief of Army Air Forces)。在1942年3月9日的軍事改組中,陸軍航空部隊、陸軍地面部隊、陸軍後勤部隊成為美國陸軍三大組成部分。阿諾德任改組後陸軍航空軍司令(Commanding General, Army Air Forces)。1944年,阿諾德晉五星上將。1946年,卡爾·史帕茲繼任為陸軍航空軍司令。 二次大戰後,陸軍航空軍開始復員,規模大幅縮減。1947年9月18日,美國空軍成為與美國陸軍、美國海軍對等的獨立軍種,由空軍部、空軍參謀部和作戰單位組成。史帕茲為首任空軍參謀長。.

美國陸軍航空軍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美國陸軍航空軍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美國海軍

美國海軍(United States Navy,縮寫:USN或U.S. Navy),是美利坚合众国軍隊的一个軍種,負責管理所有与海軍有关的事务。其职责为:“配备、训练和武装一支有能力赢得战争、阻止入侵和保证海域自由的海军战斗部队。”美国海军除了目前有近500,000现役和预备役海軍军人、278艘现役大小军舰之外,海軍旗下甚至還有美國空軍以外的另一支空中部隊,多數為舰載飞机,數量達逾4,000架.

美國海軍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美國海軍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美國海軍學院

#重定向 美国海军学院.

美國海軍學院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美國海軍學院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美國海軍航空母艦列表

本列表收錄了美國海軍己退役或現役中的航空母艦,包括船級屬於CV、CVA、CVB、CVL或CVN的全部艦隻。編號在CVA-58之後的都屬於超級航空母艦(排水量超過75,000噸),CVN-65和CVN-68以後的都屬於核動力航空母艦。 排水量較小的-zh-hans:护航; zh-hant:護衛; zh-tw:護航-航空母艦則收錄於美國海軍護航航空母艦列表中。.

美國海軍航空母艦列表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美國海軍航空母艦列表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美国海军通用舰船分类符号

美国海军通用舰船分类符号(US Hull Classification Symbols)是用来识别不同类别的舰船的代号。英國皇家海军和其他的欧洲国家的海军也用极为相似的代号来表明不同类别的战舰和海军战船舷号系统。 分类代号和舷号是一艘现代战舰必有的标志。当战船得到重大改进或者另作他用时将会得到一个新的代号,有时候会更舷号有时候则不会。当然,这个代号系统自1907年诞生以来也经过很多次的改变,所以很多战船的代号会随着代号系统的修改而修改,但其实战舰本身并没有任何改变。 很多美国战船的代号并没有被真正的使用,但这些代号也在海军舰艇数据库中记录。 1975年,美国海军将巡洋舰,护卫舰,远洋护卫舰重新分类以达到与其他国家分类方法的统一。 如果一艘船的舰船分类代号以"W"开头,那代表该船隶属美国海岸警卫队。如果一艘船以"T-"开头,则代表该船是美国海洋军事补给司令部的民用船只。.

美国海军通用舰船分类符号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美国海军通用舰船分类符号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烏利西環礁

烏利西環礁是西太平洋島國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環礁,屬於加羅林群島的一部分,位於法斯島以西82公里,長36公里、寬24公里,土地面積3.57平方公里,潟湖面積548平方公里,2000年人口773。.

烏利西環礁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烏利西環礁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热那亚

热那亚(Genova,旧译柔鲁、热诺瓦)是意大利北部的港口城市,屬於利古里亞大區,是該大區首府,並且是意大利第六大城市。.

热那亚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热那亚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瑞鶴號航空母艦

(瑞鶴,平假名:ずいかく,羅馬字:Zuikaku)号航空母舰是日本海軍的大型航空母艦。翔鹤级航空母舰的二號艦。 www.history.navy.mil.

瑞鶴號航空母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瑞鶴號航空母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生駒號航空母艦

生駒號航空母艦是第六艘新雲龍級航空母艦(5007號),因為前5艘雲龍級在設計上有差異,加上設計有改動,所以被分為新雲龍級或稱為生駒級空母。由於日本海軍在馬里亞納海戰和萊特灣海戰失敗後,在11月9日中止建造,8天後下水。 1945年2月4日受到空美軍戰機空襲而受輕傷,4月疏散至小豆島池田灣,直至戰爭結束時只有60%完工。1946年6月4日在三井造船公司玉野造船廠解體,至翌年3月10日解體完成。.

生駒號航空母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生駒號航空母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無畏號航空母艦

無畏號航空母艦(USS Intrepid CV-11)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三號艦。它是美軍第四艘以無畏為名的軍艦,艦名源自美國海軍於1803年俘獲的一艘火船。 無畏號於1941年開始建造。建造僅開始數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加快建造無畏號等航空母艦。1943年無畏號下水服役,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特别是雷伊泰灣海戰。戰後無畏號退役封存,在韓戰後開始進行SCB-27C改建,重編為攻擊航母,舷號改為CVA-11,於1954年在大西洋艦隊重新服役。稍後無畏號又進行SCB-125現代化改建,增設斜角飛行。 1962年無畏號重編為反潛航母,舷號改為CVS-11,繼續留在大西洋及地中海執勤。稍後無畏號參與美國的太空計劃,分別擔任水星-宇宙神7號及雙子座3號的救援船。1966年至1969年,無畏號曾三次前往西太平洋,參與越戰。雖然無畏號其時已改編為反潛航母,但美軍臨時將之改編為輔助攻擊航母,故無畏號亦有派飛機到陸上參與攻擊。 無畏號在1974年退役,並一度預備出售拆解;但在民間組織努力下,海軍在1981年將無畏號捐贈到紐約作博物館艦。1982年無畏號除籍;而同年無畏號海、空暨太空博物館於哈德遜河河畔正式開放,自此成為曼哈頓的重要地標及旅遊點。1986年,無畏號獲評為美國國家歷史地標。.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無畏號航空母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熊野號重巡洋艦

野(平假名:くまの)是大日本帝国海军的重巡洋舰。最上级重巡洋舰4号舰。设计建造时搭载155毫米主炮,所以归为二等巡洋舰(轻巡洋舰)。之后换装203毫米主炮后成为重巡洋舰。.

熊野號重巡洋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熊野號重巡洋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熱帶擾動

熱帶擾動(Tropical disturbance)是低壓區的一種,有機會可發展成熱帶氣旋,但並不視為熱帶氣旋的其中一個分級。熱帶擾動只是一個熱帶氣旋的雛形,當環境適合時,熱帶擾動有可能發展為一個熱帶低氣壓。.

熱帶擾動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熱帶擾動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特別攻擊隊

特別攻擊隊(),最有名的一支为神风特别攻击队通称为「神風特攻隊(Kamikaze)」、「神风突击队」、「神風敢死隊」,由日本海軍中將大西瀧治郎首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軍在中途島海戰失败后,为了对抗美国海軍强大的优势,挽救其战败的局面,利用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按照「一人、一机、一弹换一舰」的要求,对美国海軍舰艇编队、登陆部队及固定的集群目标实施的自杀式攻擊的特別攻擊隊。這種行為廣泛地用於二戰後期的戰場上,皆因日本的兵力、武器裝備、補給物資均遜於盟軍,日軍於是利用自殺式襲擊,以最少資源獲取最高破壞力。 神风敢死队的战果不同方面的数据不同,但至少47艘盟军舰船被击沉,300多艘被击伤。近4,000名神风敢死队员丧生,其中有24%的飞机击中目标。神风自杀机本质上是飞行员制导航空炸弹,飞机上满载炸药和航空燃油,飞行员的使命是驾驶飞机撞击敌方舰船,因此命中率远高于传统炸弹,破坏力也更大。即使在飞机损坏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命中目标。攻击对象主要是盟军舰船,尤其是航空母舰。 在几次重大失利后,1944年10月神风自杀机投入使用。此时日军丧失了制空权,有经验的飞行员也伤亡殆尽。国内的工业生产也无法满足战争的需要,但日本军政府不愿意投降。神风自杀机的目的是破坏美军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使之作战能力瘫痪。 除去神风自杀机,神风攻击还包括自杀潜艇、自杀鱼雷、自杀快艇、自杀潜水员。纳粹德国也建立了,没有像神风攻击队这样大规模使用。大规模的神风攻击得益于日军的武士道精神:为了忠诚和荣誉,直到战死,絕不投降。 2014年2月4日日本鹿儿岛县南九州市的“知览特攻和平会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递交申请书,要求将“神风特攻队”的队员遗书、信件等333件物品,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而在6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本国内委员会公布了2015年世界记忆遗产的申报名单,其中不包括“神风特攻队”队员的遗书。但申遗方表示,他们原本计划兩年后继续申请,后来在2015年4月日本方面宣布,再次为神风特攻队队员的遗书和信件等资料,申报世界记忆遗产。日本方面最晚将在6月提交申请书。.

特別攻擊隊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特別攻擊隊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直布罗陀

布罗陀(Gibraltar)是14個英國海外領土之一,也是最小的一個,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的末端,是通往地中海的入口。 直布罗陀面积約为6平方公里,北接西班牙安達魯西亞加的斯省。直布罗陀巨岩是直布罗陀主要的地标之一。直布罗陀的人口集中在该区域的南部,容纳了直布罗陀人和其他民族共三万多人。居民人数包括常住的直布罗陀人,一些常驻的英国人(包括英国军人的妻子和家人,未包括军人本身)和非英国居民。没有包括参观的游客和短暂停留的人士。 2009年,本地出生的人数达到23,907人,含3,129名英国移民居住者和其余民族2,395人,总人口数达到31,623人。.

直布罗陀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直布罗陀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瀨戶內海

戶內海()是位於日本的本州、四國和九州三大島之間之海域。.

瀨戶內海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瀨戶內海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聯合阿拉伯共和國

#重定向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聯合阿拉伯共和國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聯合阿拉伯共和國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聖地牙哥 (加利福尼亞州)

圣迭戈(San Diego),又譯--,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太平洋沿岸城市。位於美國本土的極端西南角,紧邻墨西哥,是聖地牙哥郡的首府,以氣候溫暖和沙灘眾多而著名。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該市的總人口為1,307,402人,使其在人口數量方面躍升至加州第二大城以及美國第八大城。此外,該市也是的經濟中心。該經濟圈的總人口在2006年達到290万人,為美國第17大都會區。 美軍在聖迭戈市設有多處軍事基地,以美國海軍、美國海軍陸戰隊、和美國海岸防衛隊為主。目前有兩艘航空母艦——即尼米茲號(CVN-68)和罗纳德·里根號(CVN-76)、數艘核潛艇、和一些其他軍艦以聖迭戈為母港。海軍陸戰隊在此設有,為全美僅存兩處的海軍陸戰隊新兵訓練中心之一。有人稱聖迭戈為「海軍航空兵的誕生處」(Birthplace of Naval Aviation),雖然佛羅里達州彭薩科拉也以此自稱。 數艘美國海軍的軍艦為了紀念這個城市而以「聖迭戈」為名,其中聖迭戈號兩棲船塢運輸艦(USS San Diego LPD-22)為一艘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船塢運輸艦,已於2012年開始服役。.

聖地牙哥 (加利福尼亞州)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聖地牙哥 (加利福尼亞州)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聖哈辛托號航空母艦

圣哈辛托号輕型航空母艦(USS San Jacinto CVL-30)是美國海軍一艘活躍於二次大戰期間的航空母艦,也是美國海軍史上第二艘以為名的戰鬥用船隻(第一艘是一艘於1850年時下水的(Screw frigate))。.

聖哈辛托號航空母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聖哈辛托號航空母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或譯道格拉斯·麦克亞瑟,是美国著名军事将领,1937年出任菲律宾陆军總司令,1944年授衔五星上将,华人常称其为“麦克阿瑟元帅”,簡稱“麦帅”。1930年代担任美国陆军参谋长,是太平洋战争中同盟國軍隊主要指挥官之一。他因在菲律宾战役中的表现获颁荣誉勋章,他和父亲小亚瑟·麦克阿瑟是史上第一对都获得过荣誉勋章的父子。.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 查看更多 »

菲律賓海海戰

菲律賓海海戰(Battle of the Philippine Sea; 日本則稱為馬里亞納海戰,マリアナ沖海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上美国海军与日本海军间的一次海戰,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航空母艦對決,海戰進行的時間從1944年6月19日持續至6月20日,战场在馬里亞納群島塞班島附近海域。 1942年下半到1943年上半,盟軍藉由中途島海戰和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的勝利,奪得太平洋戰場優勢,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切斯特·威廉·尼米兹海軍上將在中太平洋展開攻勢,著名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陸軍上將自澳大利亞向印尼、菲律賓發動跳島作戰,1944年上半兩條戰線都已迅速接近日本,勢不可檔。 為了進一步削弱日本的工業力,盟軍需要佔領地位重要、位處日本「絕對國防圈」上的馬里亞納群島做為B-29戰略轟炸機基地,尼米茲派出手中的得力戰將、中途島戰役的英雄斯普鲁恩斯中將執行攻佔馬里亞納的任務,其手上握有第五艦隊15艘航空母艦的重兵,6月15日在塞班島成功登陸,由於進展順利,斯普鲁恩斯原訂18日攻佔關島。 日本總部也意識到美軍的企圖,豐田副武接替殉職的古賀峰一成為聯合艦隊總司令後,於5月20日發起「阿」號作戰(あ号作戦),希望在美軍攻擊馬里亞那之際,由小澤治三郎中將帶領的9艘航空母艦組成的機動部隊可以對美軍第五艦隊進行致命打擊。 戰役結果日軍損失三艘航空母艦、378架飛機。 此戰役影響甚大,日本喪失西太平洋制海權,艦隊主力航空母艦損失慘重,艦載機消耗殆盡,使之無法在4個月後的史上最大海戰雷伊泰灣海戰派出飛機支援艦隊,美軍則大獲全勝,只有少數艦隻輕傷,鞏固了塞班的登陸,接下來2個月逐步將馬里亞納佔領,也有了直接以B-29轟炸日本本土的實力,同時與麥克阿瑟的戰線形成夾擊菲律賓群島的態勢。 马里亚纳海战的落敗标志着日本的绝对国防圈已經不复存在,日本的東條英機政權在此期间倒台。.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菲律賓海海戰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菲律賓海海戰 · 查看更多 »

風眼

风眼是强烈热带气旋中心一片天气情况相对平静的区域,通常呈圆形,直径大多在30到65公里之间,其周围由眼壁环绕,后者是一片环状的强烈雷暴区域,通常是气旋中天气最恶劣的地方。风眼中通常拥有整个气旋的最低气压,可比风暴外的气压低15%。 强烈热带气旋中的风眼通常云淡风轻,四面八方均环绕着密集、均匀的风眼墙。相对较弱的热带气旋中风眼界线较为模糊,并且有可能会被中心密集雲團——一种高厚云层区域,在卫星图像上显示成亮区——掩盖。强度更弱或是组织结构紊乱的风暴中也可能存在风眼墙,但不足以完全闭合将风眼环绕起来,或是风眼区域内会出现暴雨。不过无论是哪种风暴,风眼都是气压最低的区域,并且又以接近海平面处气压最低。.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風眼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風眼 · 查看更多 »

颱風

颱風(Typhoon,香港天文台縮寫T.;台風/たいふう/taifū;태풍)是赤道以北,國際換日線以西,亞太國家或地區對熱帶氣旋的一個分級。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12級(即64節或以上、32.7m/s或以上,又或者118km/hr或以上)稱為颶風(Hurricane)或其他在地近義字。西北太平洋地區採用之近義字乃颱風。世界氣象組織及日本氣象廳均以此為熱帶氣旋的最高級別,但部份氣象部門會按需要而設立更高級別,如中國中央氣象台及香港天文台之強颱風、超強颱風,中華民國中央氣象局之強烈颱風,以及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超級颱風。 廣義上,「颱風」這個詞並非一種熱帶氣旋強度。在臺灣、日本等地,將中心持續風速每秒17.2米或以上的熱帶氣旋(包括世界氣象組織定義中的熱帶風暴、強烈熱帶風暴和颱風)均稱颱風。在非正式場合,「颱風」甚至直接泛指熱帶氣旋本身。當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達到熱帶風暴的強度,區域專責氣象中心(RSMC)日本氣象廳會對其編號及命名,名稱由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的14個國家和地區提供。 據美國海軍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統計,1959年至2004年間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的颱風發生的個數與月份,平均每年有26.5個颱風生成,出現最多颱風的月份是8月,其次是7月和9月。.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颱風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颱風 · 查看更多 »

飛鷹號航空母艦

飛鷹(ひよう)是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為改裝航艦,飛鷹級航空母艦的1號艦。.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飛鷹號航空母艦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飛鷹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西貢

西貢可以指:.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西貢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西貢 · 查看更多 »

馬久羅

久羅市是馬紹爾群島共和國的首都,人口有25400人(2004年)。马朱罗建於馬紹爾群島南部拉利克礁鏈(Ralik Chain)內的馬久羅環礁上,由64個島组成。.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馬久羅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馬久羅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香港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马克·米切尔

克·安德鲁·"派提"·米切尔(英文:Marc Andrew "Pete" Mitscher,)海军上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担任太平洋戰區美軍快速航母特遣舰队指揮官。.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马克·米切尔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马克·米切尔 · 查看更多 »

高雄

#重定向 高雄市.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高雄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高雄 · 查看更多 »

诺福克海军基地

诺福克海军基地(Naval Station Norfolk,NS Norfolk,亦稱Norfolk Naval Base)是美国海军設于弗吉尼亚州诺福克的一处軍港,也是世界最大的海军基地,有14座码头和11座机库,可容纳75艘船舶和134架飞机,占據了漢普頓錨地約4英里(6公里)的濱水區域和7英里(11公里)的碼頭空間。本基地替美國海軍艦隊司令部麾下艦艇在大西洋、地中海和印度洋的行动提供支援。.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诺福克海军基地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诺福克海军基地 · 查看更多 »

貝勞森林號航空母艦

貝勞森林號航空母艦(CVL-24)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獨立級航空母艦的三號艦。她是美軍第一艘以貝勞森林為名的軍艦,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貝勞森林戰役;該戰美國海軍陸戰隊以極高死傷,將德軍驅逐出貝勞鎮西南的林地,最終阻止德軍向巴黎推進。 貝勞森林號在1941年8月11日開始在紐約造船廠建造,原建為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的十四號艦,艦名為紐黑文;但建造不久,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此時美軍航空母艦短缺,故最終將九艘建造中的克利夫蘭級改裝為航空母艦。 1942年2月16日,貝勞森林號開始改建為航空母艦,並更改舷號(由CL-76改為CV-24);而海軍則在3月18日修改建造合約,並在31日更改艦名。同年12月6日,貝勞森林號下水,並在1943年3月31日服役。7月15日,貝勞森林號等改裝航空母艦被重編為輕型航空母艦,舷號改為CVL-24。 稍後貝勞森林號加入太平洋戰爭,參與多場戰役。戰後貝勞森林號參與魔毯行動(Operation Magic Carpet),運載美軍返國,然後在1947年退役封存。 1953年9月5日,美國將貝勞森林號外借到法國海軍服役。為紀念昔日一戰美軍的援助,法軍保留貝勞森林號艦名,僅轉為法文拼寫(Bois Belleau)。稍後貝勞森林號前往越南,但在抵達下龍灣前,奠邊府戰役結束。日內瓦會議後,貝勞森林號返回法國,並在稍後參與阿爾及利亞戰爭。 1960年9月12日,貝勞森林號歸還美國,在同年10月1日除籍,最終在11月21日出售拆解。 貝勞森林號在二戰中獲頒總統單位嘉獎勳表(Presidential Unit Citation)及12顆戰鬥之星。.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貝勞森林號航空母艦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貝勞森林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貝都因人

貝都因人(Bedouin)是以氏族部落為基本單位在沙漠曠野過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貝都因」在阿拉伯語意指「居住在沙漠的人」。他們在中古初期佔半島居民的絕大多數,處在水源、牧場公有的原始公社制階段。逐水草而居是他們大多數人的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住的是可以隨時遷移的帳篷。養駝、養羊、狩獵、劫掠是他們的共同愛好,也是他們的主要職業。在伊斯蘭教產生前夕的這一關鍵時期,阿拉伯半島中部和北部的主要社會特徵就是貝都因人的游牧生活。 駱駝對貝都因人至為重要,故貝度因人又喜歡自稱駝民。「沒有駱駝,就不能設想沙漠可以居住的地方。游牧人的營養、運輸、貿易無一不依靠駱駝。新娘的彩禮、兇手的贖罪金、賭博者的賭注、酋長的財富都是以駱駝為計算單位。駝乳可解渴,駝肉可以充飢,駝皮可以做衣服,駝毛可以做帳篷,駝糞可以做燃料,駝尿可以當生髮油。」堅忍不拔、吃苦耐勞、熱情好客、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是貝都因人的個性特徵。為享受最大限度的自由,他們寧願過艱苦的游牧生活,也不肯過定居的城市生活。他們不承認部落傳統以外的任何法律,除了本部落的酋長外,不服從任何政權,不承認任何政治制度,沒有紀律秩序和權威的概念,也沒有定居社會所具有的政治組織。他們遵循前人的習慣,受部落慣例的節制只要公意認可的事情就是合法的。他們所處的社會被稱為「沒有政府的社會」有血緣關係的氏族是其社會基礎。憑著血緣關係,他們把家庭結合成氏族;把氏族結合成部落。為了加強勢力的需要,又把部落聯合起來成為部落聯盟。在貝都因社會裡,女子負責砍柴、打水、擠奶等家庭勞動,地位低下活埋女嬰的現象比較普遍。在婚姻方面,唯重血緣關係,近親繁殖,相沿成習。 貝都因人酷愛放蕩不羈的生活,豪俠行為是遊牧部落衡量每個人道德的最高標準。阿拉伯語「姆魯族」一詞的意思極勇敢、好義、為氏族利益勇於衝鋒陷陣,不惜犧牲性命。.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貝都因人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貝都因人 · 查看更多 »

貝里琉戰役

貝里琉戰役,代號為和棋2號行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美國和大日本帝國在1944年9月至11月期間於今日的帛琉貝里琉上的1場戰役。美軍(原本只有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但後來被陸軍第81步兵師替代),在戰鬥中攻佔在這個小珊瑚島嶼的飛機跑道。 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師長威廉·魯佩圖斯少將 ,預計在4天內攻佔該島。然而,由於日軍詭異的防禦工事和頑強抵抗,戰鬥持續了2個月。該戰役至今仍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有爭議的戰役之一,因為島的戰略價值不大,而且陣亡人數很高。如果考慮到參戰兵力,貝里琉戰役的傷亡率是在太平洋戰爭中最高的。美國稱之為“海軍陸戰隊在戰爭中最激烈的戰鬥”。.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貝里琉戰役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貝里琉戰役 · 查看更多 »

費德烈·薛曼

費德烈·卡爾·薛曼(,)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獲得許多功績的美國海軍中將。.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費德烈·薛曼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費德烈·薛曼 · 查看更多 »

鳳翔號航空母艦

鳳翔號航空母艦是大日本帝國海軍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日本第二艘使用該名的軍艦,且为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全通式甲板航空母舰。技術上則透過間諜爵士率領的代表團等人自英國竊取而來。.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鳳翔號航空母艦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鳳翔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贝鲁特

贝鲁特(بيروت ;Պէյրութ Peyrut’ Βηρυτός Bērytós;拉丁語:Berytus;希伯來語:בְּאֵרוֹת Be’erot;阿拉姆語:Birot בירות;Beirut;Beyrouth;Beyrut)是黎巴嫩的首都,位於贝鲁特省的地中海沿岸,是該國最大的海港。因為最近一直沒有進行人口普查,故其具體人口未知。2007年時估計有100萬到200萬之間。該地名首次出現於古埃及的阿馬爾奈文書中,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5世紀,并一直有人類居住,與鄰國敘利亞的大馬士革並列為世界最古老城市之一。 貝魯特不僅是黎巴嫩政府所在地,同時對黎巴嫩經濟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貝魯特中央區、哈姆拉街、阿什拉斐葉區等地有眾多公司與銀行。此外還有許多著名出版社、劇院,夜生活豐富,因此也成爲了區域內的文化中心。20世紀末期因黎巴嫩內戰被毀,經歷了大重建。 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網絡將貝魯特評定為Beta級全球城市。 2009年被《紐約時報》評為最佳旅遊城市, 同年孤獨星球將其評為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根據美世諮詢2010年的研究,貝魯特是中東消費水平第四高的城市,在中上等收入國家中排第15位。 2011年,萬事達指出貝魯特是中東和非洲旅遊消費第二高的城市。.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贝鲁特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贝鲁特 · 查看更多 »

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

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جمال عبد الناصر,),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的第二任总统,1952至1970年埃及實際最高領導人。 纳赛尔被认为是歷史上最重要的阿拉伯领导人之一。他執政期間,曾是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倡导者。.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 · 查看更多 »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通稱越南(),是位於东南亚中南半島東端的社会主义国家,北邻中國,西接柬埔寨和老挝,拥有超過9,500万人口,位居世界第15名。越南的首都是河内,最大城市是胡志明市。越南实行一黨制,执政党越南共产党是目前越南境内唯一的合法政党。越南為東南亞國家聯盟、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成員,是未来11国之一。 越南北部古为百越地,南部为占婆之地。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灭亡后,越南北部被置于中國皇朝統治之下达数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大量输入越南。10世纪越南摆脱中国统治正式建国,其后经历多个朝代,有分有合,15世纪时曾经被明朝直接统治20多年。19世纪中晚期,法国征服越南,对越施行殖民统治。1945年8月,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独立。1954年,越南独立同盟会在奠边府战役中大败法国军队,迫使法国势力撤离并承认越南独立,随后的日内瓦会议约定以北纬17度线为界两越分立,北方由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统治,南方则先后建立了越南国及越南共和国(南越)。翌年越南战争爆发,由西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对抗东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美国在战争中蒙受严重损失,逐步退出战场。1975年4月30日,北越攻占南越首都西贡,自此成功统一全国。 越南统一后,仍面临着经济落后的问题。1986年越领导层决定实施革新开放,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开放为市场经济,并发展多元化商品经济,此后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冷战结束后,越南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摆脱外交困境,1995年加入东盟,1998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7年加入世贸组织。但越南仍在贫富差距、医疗卫生和性别平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越南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越南 · 查看更多 »

足柄號重巡洋艦

足柄」號重巡洋艦(あしがら)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第七號重巡洋艦,「妙高型重巡洋艦」的三號艦。於川崎重工業神戶造船所動工,在1929年至1945年間服役。其命名取自神奈川縣箱根的足柄山,於戰後由海上自衛隊第2護衛隊群第2護衛隊二號艦愛宕型護衛艦繼承。.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足柄號重巡洋艦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足柄號重巡洋艦 · 查看更多 »

鹿特丹

鹿特丹(Rotterdam )是荷蘭南荷蘭省的城市,是荷兰第二大城市,位于荷兰的南荷蘭省,新马斯河畔。其名稱来自于在市中心注入新马斯河的小河鹿特河、以及荷蘭語的「壩」(Dam)。 鹿特丹长期为欧洲最大的海港,以集装箱运量计算,1980年代曾是世界上第一大港口,在2010年为世界第10。.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鹿特丹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鹿特丹 · 查看更多 »

黎巴嫩

黎巴嫩共和国(لبنان;亞拉姆語:ܠܒܢܢ),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习惯上称为中东国家。该国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接壤,南部与以色列(边界未划定)为邻,西濒地中海。 黎巴嫩是中東地區最西化的國家之一,這與它和基督教有着十分密切的歷史有關,境內更有人類最早一批城市與世界遺產,這些文明古蹟最古老的具有長達5,000多年的歷史,因而在旅遊業中相當著名。.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黎巴嫩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黎巴嫩 · 查看更多 »

轟炸吳市 (1945年7月)

#重定向 吳港空襲.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轟炸吳市 (1945年7月)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轟炸吳市 (1945年7月) · 查看更多 »

龍鳳號航空母艦

龍鳳號航空母艦(りゅうほ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帝國海軍的一艘輕型航空母艦,最初艦名是大鯨號,1934年3月31日至1941年12月20日期間是一艘潛艇支援艦。.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龍鳳號航空母艦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龍鳳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胖子原子彈

#重定向 胖子 (原子弹).

胖子原子彈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胖子原子彈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航空母舰

航空母艦(常簡稱為航--母、航--艦、空--母,美規常用代號為CV+其他字母以分類)是一種以搭載艦載機為主要武器的军舰,艦體通常擁有供飞机起降的巨大甲板和座落於左右其中一側的島式艦橋(一般稱為「艦島」)。航艦是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核心,艦隊中的其它船隻提供其保護和供給,而航母則提供空中支援和遠程打擊能力。航空母艦是目前最大的武器系统平台,发展至今已是現代蓝水海军不可或缺的武器,也是海戰最重要的作戰艦艇之一。 航空母艦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間飛機作戰能力實用化後的影響,在各國航空技術進步、進而使陸基飛機有能力攻擊地面目標的同時,海軍亦用飛機來進行偵查與攻擊敵軍偵察機,因此出現了專門供水上飛機整備與其他雙翼機起飛的水上飛機母艦。一戰後,各大海軍強國主要仍維持著崇尚排水量大、裝載大口徑艦砲軍艦的大艦巨砲主義,但即使如此還是有不少軍事理論家提倡將飛機用於攻擊軍艦的作法,因此研製出多種形式的航空母艦、奠定未來海空兵力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爆發後,航艦的重要性日益浮現,而在珍珠港事件以及馬來亞海戰的結果中顯示,大型軍艦在飛機的空中攻擊下十分脆弱,大艦巨砲主義也因此走向終結,到了戰爭後期各國不但趕緊將許多艦船改裝成臨時航母之外,還出現了如菲律賓海海戰此類的航艦大戰。 二戰結束後,航空母艦的地位一度因為核武器的出現而產生爭議與討論,特別是在受到核武器攻擊下的生存能力,但到了朝鲜战争後又恢復了其重要性,世界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航艦武力對抗苏联水面艦艇部隊的格局,航空母艦更是參與了世界各地的局部衝突與代理戰爭。冷戰結束後,世界各國軍備緊縮,目前僅中國、俄罗斯、英国、法国、印度、巴西、意大利、西班牙、美國、泰国擁有或計划建造航空母艦,由於其造價與維護費用巨大,擁有航空母艦也是國力強大的表現,在這方面美國海軍即擁有世界上全部已服役航艦總數的一半,排水量則佔了超過80%,其相關科技也是世界領先。.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航空母舰 · 航空母舰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蘭利號航空母艦 (CVL-27)

蘭利號(英文:USS Langley,CVL-27)為第六艘獨立級輕航空母艦,從1943年至1947年在美國海軍服役。1951年移交給法國海軍,改名為拉法葉號(La Fayette,R96),並服役至1963年。.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蘭利號航空母艦 (CVL-27)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蘭利號航空母艦 (CVL-27) · 查看更多 »

蘭道夫號航空母艦

蘭道夫號航空母艦(USS Randolph CV-15)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七號艦,在非官方上亦是長艦體艾塞克斯級的二號艦。她是美軍第二艘以蘭道夫為名的軍艦,以紀念第一屆大陸會議主席培頓·蘭道夫(Peyton Randolph)。艦上水兵亦以此暱稱蘭道夫號為蘭迪(Randy)。 蘭道夫號在1943年開始建造,並在1944年下水服役,於1945年初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蘭道夫號退役停放,在韓戰爆發後進行SCB-27A現代化改建,並在期間重編為攻擊航母(CVA-15)。改建完成後蘭道夫號重返現役,其時韓戰已將近停火。稍後蘭道夫號留在大西洋艦隊,再進行SCB-125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並在古巴導彈危機期間封鎖古巴。服役期間,蘭道夫號亦曾兩次回收水星計劃的指揮艙。 蘭道夫號在1969年退役,於1973年除籍,最終在1975年出售拆解。.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蘭道夫號航空母艦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蘭道夫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

可以指现代国家:.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阿拉伯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阿拉伯 · 查看更多 »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蘇聯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蘇聯 · 查看更多 »

蘇格蘭

蘇格蘭(英語、低地蘇格蘭語:Scotland,;Alba)是大不列颠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下屬的構成國之一,位於大不列顛島北部,英格蘭之北,被大西洋環繞包圍,東部濱臨北海,西南濱臨北海海峽和愛爾蘭海,由約790多個島嶼組成。以格子花紋、風笛音樂、畜牧業與威士忌而聞名。雖然外交、軍事、金融、總體經濟政策等事務上受英國國會管轄,但蘇格蘭對於內部的立法、行政上,擁有一定程度的自治,在聯合王國内規模僅次於英格蘭。.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蘇格蘭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蘇格蘭 · 查看更多 »

蘇比克灣

蘇比克灣是菲律賓呂宋島中西部的海灣。位於馬尼拉西北約100公里,臨南中國海。.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蘇比克灣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蘇比克灣 · 查看更多 »

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 (CV-3)

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USS Saratoga CV-3)是美國海軍旗下第三艘航空母艦,也是美國海軍各類船艦之中,第五艘承襲「Saratoga」之名的艦隻。原本是以列星頓級戰鬥巡洋艦(Lexington class Battlecruiser)三號艦的身份,於1920年9月25日安放龍骨起造。薩拉托加號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署之故,在建造到一半的1922年7月1日被改為航空母艦使用,並且換上CV-3的艦體編號,於1925年4月7日完工下水。薩拉托加號是美國海軍少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就已造好,並且安然度過大戰戰火的航空母艦之一(另兩艘分別是企業號與遊騎兵號),但在二戰後除役的薩拉托加號被美國軍方列入十字路行動(Operation Crossroads)的參與名單內,在位於比基尼環礁的核子武器試驗中,因為原子弹的破壞而沉沒,並於1946年8月15日自海軍艦隻名單中剔除。.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 (CV-3)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 (CV-3) · 查看更多 »

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 (CV-60)

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USS Saratoga,CVB/CVA/CV-60),是美国海军福莱斯特級二号舰,该级舰于50年代建造,属于常规动力的超级航母第一个服役的舰级。「薩拉托加號」是同名美国军舰中的第六艘,也是第二艘同名航空母艦,为纪念美国独立战争中的薩拉托加戰役。 该舰于1956年服役,大部分时间在地中海度过,但也曾参与越战。于1994年退役,现存放于罗德岛州的纽波特港,其未来去向有多种不成功的尝试,比如改建成博物馆,至今处理方案仍未定。 2014年5月8日海軍與ESCO船舶公司(ESCO Marine)商定,以象徵性的1美分拆解並回收退役的薩拉托加號(The USS Saratoga),它是7萬8千噸的福萊斯特級(Forrestal-class)航空母艦。 ESCO公司除了要拆解和回收,還必須將船從羅德島拉回德州布朗斯維爾(Brownsville),而只能夠獲得象徵性的合約最低價格1美分,以及賣掉廢金屬之後所能換得的錢。 薩拉托加號其實是第二艘被拖到布朗斯維爾報廢的福萊斯特艦。去年已經由全明星金屬公司(All Star Metals)處理了第一艘。海軍還計畫很快把第三艘福萊斯特艦獨立號拖來,交給國際拆船股份有限公司(International Shipbreaking Ltd)。.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 (CV-60)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 (CV-60) · 查看更多 »

葛城號航空母艦

葛城號航空母艦(葛城)是一艘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在1941年11月所立案的「戰時建造計畫」中預定量產的第二號中型航艦,同時也是雲龍級的三號艦。葛城號是日本海軍建造的航艦中最後完成的一艘航艦,其艦名來自於奈良縣的大和葛城山。.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葛城號航空母艦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葛城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那不勒斯

那不勒斯(Napoli;那不勒斯语:Nàpule)是意大利南部的第一大城市,坎帕尼亚大区以及那不勒斯省的首府。城市面积117平方公里,人口略低于100万。那不勒斯都会区有大约380万人口,是仅次于米兰和罗马的意大利第三大都会区和欧洲第15大都会区。那不勒斯地区也是意大利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 那不勒斯位于那不勒斯湾的北岸,其东西两侧分别是两个火山区域:维苏威火山和坎皮佛莱格瑞火山区。因此,该市自古至今不断受到火山活动和地震的威胁。 那不勒斯始於前600年,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美食而著称,那不勒斯历史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比萨饼起源于那不勒斯。音乐是那不勒斯文化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發明了浪漫吉他和曼陀林,以及对歌剧和拿波里民谣的重大贡献。 在其存在的2500余年历史中,大部分时间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该市为古希腊人所创建,在“大希腊”中扮演重要角色;后来,罗马人、诺曼人和西班牙人都在该市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也曾经是波旁王朝统治的两西西里王国的首都,直到意大利统一。今天,那不勒斯仍是繁荣的地中海港口和商业城市,高速铁路和地铁网伴随着都会区的扩张。另一方面,黑手党组织克莫拉继续困扰着居民的生活,妨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那不勒斯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那不勒斯 · 查看更多 »

那智號重巡洋艦

那智(なち)是日本海軍妙高型重巡洋艦的二號艦。命名来源是和歌山县的。雷伊泰灣海戰中第二遊撃部隊(志摩艦隊)的旗艦。.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那智號重巡洋艦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那智號重巡洋艦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臺灣 · 臺灣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里斯本

里斯本(Lisboa),亦稱為葡京,是葡萄牙共和國的首都和最大都市。其位置位于葡萄牙中南部大西洋沿岸,城北为辛特拉山,城南为特茹河出海口,与伦敦、巴黎、罗马等同为西欧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市區面積84.6平方公里、人口547,631人(2011年)。包含衛星城的都会区人口超過300萬,相當於葡萄牙人口的27%左右。公元前205年起为罗马人统治,当时的统治者凯撒把这个地区升格为市,并命名为Felicitas Julia(意为“祝贺凯撒”)。1256年起正式成为葡萄牙王国的首都,从此发展成为欧洲和地中海一带重要的港口与贸易城市。地理大发现时代很多航海家都是由里斯本出发到世界不同的地方探险的,此后成为葡萄牙殖民帝国富甲一方的政治与商业中心,现今与波尔图同为葡萄牙两大代表性城市。.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里斯本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里斯本 · 查看更多 »

長崎

长崎可能是指:.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長崎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長崎 · 查看更多 »

長門號戰艦

長門(ながと)是大日本帝國海軍(下以為日本海軍)的戰艦#達大正5年5月p.12『達第七十八號 軍備補充費ヲ以テ本年度建造ニ着手スヘキ戰艦及二等巡洋艦ニ左ノ通命名セラル|大正五年五月十三日 海軍大臣加藤友三郎|呉海軍工廠ニ於テ建造 戰艦 長門ナガト|横須賀海軍工廠ニ於テ建造 二等巡洋艦 天龍テンリウ|佐世保海軍工廠ニ於テ建造 二等巡洋艦 龍田タツタ』。長門型戰艦1號艦。其命名取自舊長門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為日本海軍的象徵,廣為日本國民所熟悉。在日本戰敗後被美國軍隊接收,後在原子彈實驗中沉没。.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長門號戰艦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長門號戰艦 · 查看更多 »

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

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Essex-class aircraft carrier)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建造的航空母艦。她們是美國史上建造數量最多的大型航空母艦,並在太平洋戰爭及韓戰擔當主力,少數艾塞克斯級亦參與了越戰。韓戰後海軍主要將艾塞克斯級重編為攻擊航母及反潛航母,其後亦有改為兩棲突擊艦、訓練艦、甚或飛機運輸艦。大部分艾塞克斯級於1960及1970年代陸續退役拆解,而少數則延至1980及1990年代。美國保留了四艘艾塞克斯級作博物館艦,而一艘則鑿沉作人工魚礁。 艾塞克斯級的艦體亦有多次大型改動,包括二戰期間建造的長艦體艾塞克斯級(Long hull Essex);使艦體可起降噴射機的SCB-27改建;加裝斜角飛行甲板的SCB-125改建;及強化反潛航母的SCB-144改建。各艦的武裝、艦載機及載員,在服役時亦各有更動。.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 · 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艾奧瓦號戰艦 (BB-61)

愛荷華號戰艦(舷號BB-61)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戰艦,為愛荷華級戰艦的首艦。她是美軍第四艘以愛荷華州為名的軍艦。.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艾奧瓦號戰艦 (BB-61)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艾奧瓦號戰艦 (BB-61) · 查看更多 »

苏伊士运河

蘇伊士運河(阿拉伯语:قناة السويس Qanā al-Suways,又譯蘇彝士運河)处于埃及西奈半岛西侧,横跨在亞洲、非洲交界處的苏伊士地峡,頭尾則在地中海侧的塞德港和红海苏伊士湾侧的苏伊士两座城市之间,全长约163公里,是全球少數具備大型商船通行能力的無船閘運河。 这条运河連結了欧洲与亚洲之间的南北双向水运,船隻不必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大大节省航程。以從英国伦敦港或法国马赛港到印度孟买港的航行為例,穿過苏伊士运河比绕道好望角可缩短至少43%的航程距離(約7000公里)。在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前,有时人们透過从船上卸下货物通过陆运的方法,在地中海和红海之间运输。 运河当前由埃及的苏伊士运河管理局拥有和管理。由於戰略位置極重要,根据国际协定,“运河在战时也可像和平时期一样,可以被任何商用或军用船只使用而无需悬挂区别旗帜。”.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苏伊士运河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苏伊士运河 · 查看更多 »

雷伊泰灣海戰

萊特灣海戰(英文:Battle of Leyte Gulf,日文:レイテ沖海戦),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菲律宾莱特岛附近的一次海战。以兩軍投入戰場的軍艦總噸位而言,莱特湾海战堪稱是历史上最大的海战,也是世界上最后一次航母对战和戰列艦海戰,彻底摧毁了日本的航母力量。 海战進行的时间从1944年10月20日持续至10月26日,在6天之內日軍與盟軍投入船艦總噸位超過200萬噸,其中盟軍艦隊多達133萬噸,日本海軍則達73萬噸。合計21艘航空母艦、21艘戰艦、170艘驅逐艦與近2,000架軍機參與了此次戰鬥。 馬里亞納海戰戰役失利後,已喪失塞班島、馬里亞那群島等防線的日本雖居劣勢,但若是再失去菲律賓或臺灣,其帝國「南線」資源輸送將斷絕,東南亞與中國、朝鮮、本土的聯繫將被切斷。因此日軍決定孤注一擲,企图击退盟军在莱特岛的登陆部队,並打敗其海上力量。而盟軍在經過許多的考量下,放棄原先攻打臺灣的計劃,而改從菲律賓登陸,並決心以優勢軍力一舉擊潰前來支援的日本帝國海軍。 结果如所預料,数量上远居於劣势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战败。巡洋艦以上重型軍艦13艘被擊沉,日本在菲律賓一帶海上、陸基等航空力量全被消滅,嚴重打擊了日本全局的實力,从此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不再是一个战略力量,此戰役也為後來美軍成功攻下菲律賓群島、沖繩島等地打下基礎。 由於戰局無望,日本此役第一次有組織地發動神風特攻隊自殺攻擊,10月21日澳洲所屬巡洋舰澳大利亚號被重创,似乎顯示特攻取得了一些效果。.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雷伊泰灣海戰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雷蒙德·斯普魯恩斯

雷蒙德·艾姆斯·斯普魯恩斯(Raymond Ames Spruance,,或譯為雷蒙·史普勞恩斯),第二次世界大戰时期美國海軍將領(最終官階為上將)、美國第五艦隊司令。戰後,曾出任院長及美國駐菲律賓大使。為紀念他立下的戰功,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和該級首艦(DD-963)皆以他的姓氏命名。.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雷蒙德·斯普魯恩斯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雷蒙德·斯普魯恩斯 · 查看更多 »

雅典

雅典(Αθήνα,,;Άθῆναι|Athēnai)是希腊首都,也是希腊最大的城市。雅典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三面环山,一面傍海,西南距爱琴海法利龙湾8公里,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基菲索斯河和伊利索斯河穿城而过。市内多小山。 雅典是世界上最老的城市之一,有记载的历史就长达3000多年。现在雅典是欧洲第八大城市。雅典是希腊经济、财政、工业、政治和文化中心。雅典也是欧盟商业中心之一。市区人口330万,加上郊区人口共有380万人口。城市的面积为39平方公里,加上郊区为412平方公里。 古雅典是一个强大的城邦,是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希腊是西方哲学的搖籃,是柏拉图学院和亚里士多德的讲学场所的所在地。苏格拉底、希罗多德、伯里克利、索福克勒斯、阿里斯托芬、欧里庇得斯、埃斯库罗斯和其他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都在雅典诞生或居住过南方网, - 于2007年7月2日查阅,雅典也因此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和民主的起源地。公元前5世纪和4世纪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成就对欧洲及世界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雅典至今仍保留了很多历史遗迹和大量的艺术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是西方文化的象征。 雅典是現代奥运会起源的地方。1896年曾举办过第一届夏季奥运会。2004年,第二十八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举行。CNN,,发表日期1997年9月5日,于2007年7月3日查阅.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雅典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雅典 · 查看更多 »

雅浦島

雅浦(雅浦語:Waqab)是在太平洋西部加羅林群島中的一個島,也是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最西的一個州。雅浦島實際上由四塊相近的陸地組成,只是由珊瑚礁相連,所以該島也被稱為雅浦群島。雅浦島位於太平洋板塊接鄰菲律賓板塊的區域,島上地勢起伏,被茂密的植被所覆蓋;海岸則大部分是被珊瑚礁包圍的紅樹林沼澤;属热带雨林气候。雅浦島國際機場有航班前往關島及帛琉,由美國大陸航空營運,而前往各離島的內陸航線由PMI經營。 1898年德国从西班牙夺占,一战后为日本占领;二战后为美国托管。 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貨幣所在地,雅浦島的居民在土地和房屋的買賣交易時,仍用最大直徑4公尺、重5噸的石材當貨幣使用;這些巨大的雅浦島石幣,是特地從帛琉島上的石灰岩切割下來後渡海運回雅浦島。.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雅浦島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和雅浦島 · 查看更多 »

F6F地獄貓戰鬥機

F6F地獄貓,是二次世界大戰服役於美國海軍的艦載戰鬥機。F6F在外觀上與格魯曼為美國海軍設計的前代主力戰機F4F野貓式高度類似,故此也被戲稱為「野貓的大哥」(Wildcat's big brother)Sullivan 1979, p. 4.

F6F地獄貓戰鬥機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F6F地獄貓戰鬥機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GIUK缺口

GIUK缺口是描述位於北大西洋海域上一處與海軍作戰有重大關係的海域。GIUK的縮寫來自於格陵蘭、冰島和英國這三個地方,GIUK缺口就是指位於這三地之間的海域,通常是引用在軍事相關的論述上。.

GIUK缺口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GIUK缺口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MXY-7櫻花特別攻擊機

MXY-7 櫻花(桜花),日本第一海軍航空技術廠專為神風特攻隊而設計的特別攻擊機。實質上,這是一種由人操縱進行自殺攻擊用的空對地飛彈。目的和效能相當於今日的反艦飛彈與巡弋飛彈。.

MXY-7櫻花特別攻擊機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MXY-7櫻花特別攻擊機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SB2C

#重定向 SB2C俯冲轰炸机.

SB2C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SB2C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TBF復仇者式轟炸機

TBF復仇者式(TBF Avenger;如果是通用汽車所代工版本則稱為TBM Avenger)為格魯門公司開發的-zh:艦上;zh-tw:海基;zh-hk:艦上;zh-hans:舰载-魚雷轟炸機,主要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場上運用。.

TBF復仇者式轟炸機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TBF復仇者式轟炸機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提康德羅加號航空母艦

提康德羅加號航空母艦(USS Ticonderoga CV-14)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六號艦,在非官方上亦是長艦體艾塞克斯級的首艦。她是美軍第四艘以提康德羅加為名的軍艦,以紀念美國獨立戰爭中民兵攻佔提康德羅加堡。 提康德羅加號在1943年開始建造,艦名原為漢考克(Hancock),但在動工兩個月後與CV-19調換艦名,更名為提康德羅加。1944年提康德羅加號服役,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提康德羅加號退役停放,在韓戰時期進行SCB-27C現代化改建,並在期間重編為攻擊航母(CVA-14)。改建完成後提康德羅加號重返現役,其時韓戰已經停火。稍後提康德羅加號再進行SCB-125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然後轉到太平洋艦隊服役。 北部灣事件發生後,提康德羅加號與星座號率先派飛機空襲越南,為美軍全面介入越戰拉開序幕。接著提康德羅加號在越戰執行攻擊任務,直到1969年重編為反潛航母為止(舷號改為CVS-14)。此後提康德羅加號雖曾到西太平洋巡航,但再未參戰。退役前夕,提康德羅加號參與最後兩次太陽神計畫,回收了太陽神16號及太陽神17號的指揮艙。 提康德羅加號在1973年退役除籍,最終在1974年出售拆解。.

提康德羅加號航空母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提康德羅加號航空母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栗田健男

栗田健男(),日本帝国海军将领,官至海军中将,曾作为第二舰队司令官指挥主力舰队参加了莱特湾海战。.

栗田健男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栗田健男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橫須賀市

横须贺市()是一个位于日本神奈川县南东部三浦半岛的城市。由于横须贺市处于东京湾入口,使得横须贺市成为一个繁荣的军港都市。日本的海上自卫队、和美国海军第七舰队的司令部等都设立于此。人口數在神奈川縣內位於横濱市、川崎市、相模原市之後,排名第4位,是中核市。.

橫須賀市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橫須賀市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歸仁市

歸仁市()是越南平定省省莅、沿海城市。面积420.5平方千米。2009年,人口为280,535人 。从历史上看,这个城市的商业活动集中在农业和渔业。然而近年来向服务业和旅游业重大转变,还有一个庞大的制造业。.

歸仁市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歸仁市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民都洛

民都洛(塔加洛语:Mindoro)故称麻逸,是菲律宾的第七大岛,面積約10,572平方公里,位于吕宋島之西南,巴拉望島之東北,蘇祿海北端。.

民都洛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民都洛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汉堡

漢堡(;, 当地发音:; 低地德语/低地撒克逊语:Hamborg)),全称为汉堡汉萨自由市(Freie und Hansestadt Hamburg)汉堡宪法 ,位于德国北部的一个港口城市。汉堡拥有近180万人口,是仅次于柏林的德国第二大城市,欧盟第八大城市。作为一個城邦,其行政级别有其联邦州议会和州立法委员会。汉堡及其周围城镇共有274万人口,而汉堡大城市群则有500万人口。 汉堡港位于易北河出海口,是德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上第20大港口。同时因为包括汉堡机场和众多轨道交通,汉堡是欧洲物流的最重要的枢纽之一。汉堡经济主要为高科技经济,包括航空航天工程企业(空中客车)、生命科学企业、信息技术企业、制成品企业(拜尔斯道夫和联合利华),同时作为一个媒体中心其拥有发达的文化产业。.

汉堡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汉堡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沖繩島

沖繩島(;)或沖繩本島,也稱為地下(voicelinkfemale)或大地()。位於琉球群島沖繩群島,是琉球群島中面積最大的島嶼。全島面積1206.49平方公里,除去與俄羅斯有領土爭議的北方四島(南千島群島)外,為日本面積第五大的島嶼,次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和四國。.

沖繩島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沖繩島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波佛斯40公釐高射砲

波佛斯40毫米高射砲(又名40砲、40機砲或波佛斯砲)為瑞典波佛斯(Bofors)所設計之高射砲,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主要的中型地面防空武器之一,無論是同盟國或軸心國皆有直接採購或技轉,甚至擄獲使用。在二戰結束後並繼續改良,可說是20世紀中口徑高射炮的代名詞。.

波佛斯40公釐高射砲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波佛斯40公釐高射砲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法屬印度支那

法属印度支那(Indochine française,ຝຣັ່ງແຫຼັມອິນດູຈີນ,សហភាពឥណ្ឌូចិន,越南語:、、),法兰西殖民帝国在东南亚的领土,由老撾保護國、柬埔寨保護國、三个越南人聚居地(东京,安南与交趾支那)和中國的廣州灣组成。 法屬印度支那的建立始於1862年越南割讓南圻地區予法國開始,1885年中法戰爭後越南正式成為法國保護國,成為法屬印度支那的主要部份。1887年,已為法國保護國二十年的柬埔寨加入法属印度支那,而老挝与广州湾分别在1893年与1900年加入。1902年,当地首府由南圻的西贡迁至东京河内,到了1939年,首府又由河内迁至安南大叻,二战结束之后,首府再次由大叻迁回河内。法国本土在二战期间沦陷之后,之前由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管理的印度支那,交给了维希法国在日本的监督之下管理。不过,在1945年3月至8月期间,印度支那是由日本全权管理的。自1941年5月开始,由胡志明领导的越南獨立同盟會就一直在越南进行企图推翻法国政府的叛乱,开始了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1949年,法国赋予了以保大帝为首的君主立宪国家,奉行反共;维持越南国独立地位。日內瓦會議结束之后,越盟在越南北部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而越南南部的越南国则继续维持独立地位。.

法屬印度支那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法屬印度支那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漢考克號航空母艦

漢考克號航空母艦(USS Hancock CV-19)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十一號艦,在非官方上亦是長艦體艾塞克斯級的三號艦。她是美軍第五艘以漢考克為名的軍艦,以紀念第一位簽署美國獨立宣言、第二屆大陸會議主席約翰·漢考克。 漢考克號在1943年開始建造,艦名原為提康德羅加(Ticonderoga),但在動工四個月後與CV-14調換艦名,更名為漢考克。1944年漢考克號服役,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漢考克號退役停放,在韓戰時期進行SCB-27C現代化改建,並在期間重編為攻擊航艦(CVA-19)。改建完成後漢考克號重返現役,其時韓戰已經停火。稍後漢考克號再進行SCB-125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然後留在太平洋艦隊服役。 北部灣事件後兩個月,漢考克號開始參與越戰,並多次派飛機到陸上攻擊。此後十一年間,漢考克號一共進行了九次越戰巡航,為美國航空母艦之最。1975年越戰即將結束之際,漢考克號臨時改裝為兩棲突擊艦,參與美國多場撤退行動,在金邊及西貢淪陷前夕,救走多名高棉、南越及美國人員、僑民。西貢淪陷後,漢考克號曾被派往營救遭紅色高棉脅持的馬亞圭斯號貨船,但因引擎故障而未能趕上參與。 越戰結束後,漢考克號重編為多用途航空母艦,舷號改為CV-19,但翌年漢考克號便從海軍退役除籍,並出售拆解。.

漢考克號航空母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漢考克號航空母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漢普頓錨地

漢普頓錨地(Hampton Roads)是一個位於美國維吉尼亞州東南部的環水市區,英文原名既可指這市區,亦可指被這個市區圍繞的水域。世界上最大的軍港:美國海軍諾福克基地即位於此。 水域方面,Hampton Roads包含詹姆斯河、伊莉莎白河及其他幾條小河的河口,本身則通過切薩皮克灣連接大西洋。 地域方面,漢普頓錨地被劃分成二個地區:維吉尼亞半島(或稱北邊半島),和南邊的南漢普頓錨地(在當地,南漢普頓錨地亦稱「南地」,但在該州正南方,更入內陸的地方亦有區域叫「南地」)。維吉尼亞半島是大城市統計區域維珍尼亞海灘-諾福克-紐波特紐斯(VA-NC MSA)的其中一部份,整個大市區的人口約有160萬。.

漢普頓錨地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漢普頓錨地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与大韓民國之间,自1950年6月25日开战至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定的一场战爭,因未有和平協議,战争在理论上上仍未結束。 朝鲜半岛自1910年起被日本统治,直至1945年二战结束。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随后根据与美国协议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接受日本投降,占领朝鲜半岛。在1948年,南北两占领区内分别成立两个政府。南北双方均自认为全朝鮮半島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时对整个朝鮮半島声称主权,拒绝承认以北纬38度线划分的苏美对日受降分界线为边界。在冷战初期的紧张国际形势背景下,南北双方都企圖武力統一朝鮮半島,沿三八线两边各自囤积大量军队,苏美占领军撤军后,自1949年1月起双方频繁發生小規模武装衝突,至朝鮮在充足准备后發動大规模攻势。它是冷战的第一场大規模“热战”。 朝鲜在1950年6月25日以反擊為理由越过三八线,一般以此為韩战(韩国内战)/朝鲜战争(朝鲜半岛战争,联合国当时用语)/朝韩内战(现今用语)之起点。于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联合国隨即介入,当时苏联、美国、中华民国为联合国成员,而朝鲜、韩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均非联合国成员。联合国只承认美国支持的大韩民国为朝鲜半岛上唯一合法政府,不承认苏联支持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而认为是前者领土内的地方政治军事力量。25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蘇聯因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國席位問題而抵制出席會議,大韩民国向联合国控诉受到入侵,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第82号决议,声明此举为北朝鲜部队对大韩民国的武装攻击,并敦促其立即停火。6月27日,联合国安理会又通过第83號決議,要求北朝鲜军队撤回38度線,“建议联合国会员国给予大韩民国以击退北朝鲜武装攻击及恢复该区内国际和平与安全所需之援助”。随后1950年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过第84号决议,由21个会员国组成“联合国军”参战,包括美国、英国等16个国家的军队,外加瑞典、印度、丹麦、挪威、意大利5个国家派遣的医疗队或医疗船,其中美国提供88%的战斗人员,占据主导地位。这支部队不听命于秘书长,而是受美国统一指挥,联合国要求由美國提交戰鬥行動報告。由此,以保卫和平的名义,韓戰演变为捲入数十个国家的国际武力争端。随后苏联空軍开始秘密參戰,而中方則譴責、呼籲雙方停火并保持一定中立。 朝鲜人民军在战争首兩個月占尽优势,三日內攻陷韩国首都汉城,韩国国军遭受巨大损失,不断后撤。至8月,朝鲜军队已抵达釜山环形防御圈。美军于9月15日在仁川登陸後迅速扭轉戰局,朝鲜军队後路被切斷,陷入不利地位,金日成向苏联集團請求協助,苏联也积极施压中国参战。随后,中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出警告,指出若聯合国軍越過38度线侵入北方,其中立政策可能改變;还谴责美国飞机进入中国领空,抗议美国飞机轰炸中国丹东的文物市场。 10月初,聯合國軍逆轉戰情,向北開進,越過38度線,終促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決定出兵介入。10月1日,韩国国軍越过三八線,美军则于10月8日正式越过三八线。10月19日,联合国军奪取包括平壤在内的朝鲜大部分地区,逼近中朝边境。同日晚,首批中国人民志願軍也秘密越過鴨綠江,開始激烈的攻防战斗。中国人民志愿军于参战后长驱直入,在第一次战役、第二次战役、第三次战役中连续击败联合国军,将战线推回三八线,并于1951年1月4日一举攻占韩国首都汉城。其后,1951年1月13日,联合国提出停战建议,但战争双方均未对此有进一步回应,战争继续进行。联合国军在此后的第四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中阻滞志愿军的进攻,使戰線在開戰一年後再次回到三八线并陷入胶着。蘇聯首先主張停火,而中、美双方均表贊同并开始停战谈判,但双方边打边谈,构筑堑壕,并在上甘岭和金城等地展开拉锯,双方皆有重大损失。 1953年7月27日,参战方三边——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鮮人民军、联合国军——在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宣布停战。协定建立朝韩非军事区作為緩衝區,并就战俘遣返问题作出安排。随后,朝韩双方仍继续保持外交冲突和军事对峙,持续至今。由于李承晚的反对,大韩民国国军并未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而以1950年7月李承晚将大韩民国国军指挥权交给联合国军为由,于金城战役后,在行动上遵守了朝鲜停战协定。因朝韩之间未直接签署停战协定或和平协议,韩国名义上自1953年后军队指挥权仍归联合国军而停止作战,所以理论上朝韩双方仍然处于战争状态,战争並未正式結束。至2018年4月27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与大韩民国总统文在寅,签署《为促进韩半岛和平、繁荣、统一的板门店宣言》,其中提出将在2018年年内宣布结束战争状态。 朝鲜战争結束后及中美關係正常化後,隨著冷戰緩和,各方重新考慮在朝鲜半岛的政策,联合国和大多数國家逐渐改变为同时承认以停战分界线划疆而治的朝鲜、韩国两个政权,而不介入双方的领土争端。联合国于1991年同时首次接纳朝韩为会员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则于1992年与韩国建交。.

朝鲜战争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朝鲜战争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朴次茅斯

朴次茅斯(Portsmouth,讀音:),別名龐培(Pompey),位於英國英格蘭東南部漢普郡,南臨索倫特海峽的港口城市,位于伦敦西南70英里(110公里),南安普顿东南19英里(31公里),人口20540。朴茨茅斯是南汉普郡都市带的一部分,南汉普郡都市带包括南安普顿,哈文特,滑铁卢镇,等市镇。 朴茨茅斯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罗马时期。历来都是英国最为重要的军港。她见证了英国800多年的海军历史,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干船坞。1545年朴茨茅斯为防止法国入侵而进行了堡垒化,当时的防御设施还基本保存。19世纪为防止法国入侵朴茨茅斯继续堡垒化,逐渐成为了当时世界上防守最严密的城市,也留下了大量的防御工事。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大规模的生产线式造船基地。二战期间,朴茨茅斯的工业设施遭到德国毁灭性轰炸。 朴茨茅斯见证了英国很多历史性事件,1787年,由亚瑟.菲利普斯船长率领的11艘船组成的第一舰队,前往澳大利亚建立了流放地,现代澳大利亚从此建立。1805年尼尔森勋爵率舰队从朴茨茅斯出发,在特拉法加海战击败法西联合舰队,1945年,盟军登陆指挥部设立在朴茨茅斯,登陆部队从此地出发。1982年,由朴茨茅斯出发的英国舰队击败阿根廷海军重新控制福克兰群岛。1997年,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从朴茨茅斯前往香港移交主权,象征大英帝国的最后落幕。 朴茨茅斯至今还是英国皇家海军三分之二水面舰艇的母港。位于朴茨茅斯海军基地内,但是已经开放旅游的朴茨茅斯历史船坞里陈列了勇士号,马丽玫瑰,胜利号等著名的博物馆军舰,以前的伟农军事基地已经改造成了著名的大炮码头购物中心。还拥有百年历史的朴茨茅斯足球俱乐部。 朴茨茅斯的铁路线直达英国南部各大城市和伦敦滑铁卢车站,拥有商业码头和能到达法国和西班牙的国际渡轮码头。是英国第二繁忙的国际旅客码头。 朴茨茅斯也是作家狄更斯和著名工程师布鲁内尔的家乡。.

朴次茅斯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朴次茅斯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戰鬥之星

#重定向 服役星章.

戰鬥之星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戰鬥之星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昭和天皇

昭和天皇(;)是日本第124代天皇(1926年-1989年在位),名裕仁(),為現任天皇明仁父親。出生時稱號為迪宮,徽印印號為若竹。 裕仁在大正五年(1916年)11月3日立為皇太子,大正十年(1921年)因父親大正天皇患病而出任攝政,大正十五年(1926年)繼位,以《尚書》中“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一句改元昭和。其在位期間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後,裕仁在1945年8月14日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並親自宣讀和錄音,戰後依照新憲法失去政治上的實權,以作為日本國家與國民象徵而存在。除了日本神話中的天皇之外,他是歷代天皇中在位時間最長及享壽最高者,也是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家元首之一。 1989年1月7日,裕仁因患十二指腸癌去世于東京吹上御所,终年87歲。次日皇太子明仁即天皇位,改年号“平成”,昭和时代完結。.

昭和天皇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昭和天皇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海南省

海南省,简称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海南省位於中國的最南端,包括海南島、中沙、西沙、南沙群島及其周圍的海域,全省陸地總面積3.54萬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島陸地面積3.39萬平方公里,面積與台灣島相近35,882.6258 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是中国海洋面积最大、陆地面积最小的省,也是中国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以及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其常住人口867.15万人,省会为海口市。.

海南省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海南省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海鷹號航空母艦

海鷹號航空母艦(AIRCRAFT CARRIER KAIYO)是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前身為大阪商船公司的郵輪。1942年被日本帝國海軍收購,1943年11月完成改裝以航艦角色服役;她服役的時間中主要作為飛機運輸艦、訓練艦、護航航空母艦使用,戰爭末期遭遇空襲、觸雷等攻擊因此擱淺不堪使用,未加入戰後運輸行列,1947年拆解。.

海鷹號航空母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海鷹號航空母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新泽西州

新澤西州(State of New Jersey),或譯為--州,是美國第四小以及人口密度最高的州,邮政縮寫NJ。其命名源自位於英吉利海峽中的澤西島;其暱稱為“花園州”。 新泽西州通常被劃分在美国的中大西洋地區;亦為东部的一个州;也可以劃分為東北部區域下。北接紐約州,東面大西洋,南向德拉瓦州,並西臨賓夕法尼亞州。新澤西部份地區是被劃分在幾個主要都會區之下,其中屬紐約都會區最大,其他還有費城以及德拉瓦河谷地區。本州海拔最高處是(High Point)。其海拔為550公尺(1803英尺)。 在美洲原住民於美洲活動了11,000-50,000年之後,瑞典和荷蘭殖民者於17世紀先後來到新澤西。之後,英國殖民者爵士與勛爵從瑞典和荷蘭殖民者處取得了新澤西地區的控制權。在美國獨立戰爭之中,有許多重要的戰役即是在新澤西各地發生的。於19世紀時,許多類似派特森市的城市對幫助推動美國的工業革命有著相當重要的貢獻。進入20世紀後,新泽西州的經濟於1920年代快速繁榮。但由於1930年代的大蕭條,經濟隨之沉淪而下。新泽西州的地理位置恰好位於波士頓-華盛頓城市帶這一超級都會區群的正中央,並被紐約市、費城、巴爾的摩、以及哥倫比亞特區等大都會區所圍繞。這種便利的地理位置更促使1950年代後的郊區的快速產生與發展。.

新泽西州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新泽西州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日向號戰艦

日向(ひゅうが,當時由於使用舊假名遣,所以艦名的表示為ひうが)是大日本帝国海軍的戰艦,伊勢型戰艦2號艦。於太平洋戰爭中期,改造成航空戰艦,「航空戰艦」只是因方便上的稱呼,於正式的艦籍中仍為戰艦。艦名的來源為日本宮崎縣的舊國名,因此艦內神社所供奉的是來自宮崎神宮的分神。該艦名在帝國海軍只有1代,於戰後由海上自衛隊的護衛艦「日向(ひゅうが)」所繼承。.

日向號戰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日向號戰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日本投降

日本投降是指1945年8月15日大日本帝國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且於同年9月2日舉行投降儀式並正式簽署降書的歷史事件。1945年7月大日本帝國海軍實際上已無法繼續執行作戰任務,同時同盟國也不斷實施對日本實施包括東京大轟炸在內的空襲行動、並開始策劃入侵日本本土的沒落行動。雖然以軍事參議官會議為首的日本政府公開表示仍打算繼續堅持與同盟國作戰,然而日本高層也開始私下拜託保持中立國立場的蘇聯就和平一事進行談判,期望能盡可能爭取日本和平投降後仍處於有利的談判地位。但與此同時蘇聯則依據其在德黑蘭會議和雅爾塔會議中與美國及英國所做的承諾,開始準備計畫攻擊日本於海外佈署的部隊。 1945年8月6日與8月9日美軍分別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另一方面蘇聯則在8月8日傍晚決定單方面廢止《日蘇中立條約》並且根據《雅爾達協定》的約定準備展開八月風暴行動。1945年8月9日午夜過後已經向日本宣戰的蘇聯軍隊迅速入侵日本的殖民地關東州以及掌管滿洲地區的傀儡政權滿洲國等地,這兩項衝擊造成在8月14日時昭和天皇決定要求軍事參議官會議接受美國、英國、中華民國與蘇聯在《波茨坦公告》中所訂下的停戰協定,並且透過駐瑞士大使館和來向盟軍發放消息。在經過多次幕後談判以及宮城事件後,昭和天皇在8月15日日本標準時間中午12時向日本全國以錄音電臺廣播的方式發表《終戰詔書》,宣布日本政府決定遵從同盟國集團的無條件投降之要求。 8月28日駐日盟軍總司令開始接管政權且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隨後同盟國集團便開始展開一系列日本的戰後改革,其中在1947年5月3日時公布新的《日本國憲法》。9月2日上午10時包括日本、美國、中華民國、蘇聯、英國、澳洲、加拿大、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荷蘭和紐西蘭代表在停靠於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戰艦 (BB-63)上舉辦投降儀式,日本政府官員於此簽署《降伏文書》,正式停止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雙方的軍事行動。停戰後,同盟國平民和部隊開始慶祝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然而一些仍於亞洲和太平洋島嶼上獨自作戰的日本指揮官和軍事人員則仍繼續堅持作戰,甚至一直到1970年代為止最後幾名士兵在得知戰爭結束的消息後才宣布投降。而自從日本宣布投降後,歷史學家也開始辯論針對平民投下原子彈的倫理道德問題。不過日本和西方同盟國則是在1952年4月28日時由包括日本在內的48個國家一同簽署《舊金山和約》並生效後,才正式從法律層面上結束彼此的戰爭關係;與此同時日本也結束長達7年的同盟國之軍事佔領狀態,重新恢復日本的主權行使能力。1956年日本政府才另外與蘇聯簽訂《日蘇共同宣言》結束兩國的戰爭狀態。.

日本投降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日本投降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拳師號航空母艦

拳師號航空母艦(USS Boxer CV-21)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十三號艦,在非官方上亦是長艦體艾塞克斯級的四號艦。她是美軍第五艘以拳師為名的軍艦,艦名源自1812年戰爭時美軍企業號在海戰俘獲的一艘英軍軍艦。艦上水兵以拳師之形象,暱稱拳師號為忙蜂(Busy bee),意指其精力充沛而有效率。 拳師號在1943年開始建造,在1944年下水,並在1945年服役。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近尾聲,拳師號未能趕上參戰。戰後拳師號留在太平洋服役,在韓戰爆發不久後趕赴前線,並共作四次韓戰巡航;期間1952年拳師號被重編為攻擊航母CVA-21。韓戰後拳師號留在太平洋服役,並在1955年重編為反潛航母,舷號改為CVS-21。1959年拳師號重編為兩棲突擊艦,舷號改為LPH-4,並加入大西洋艦隊。稍後胡蜂號主要在加勒比海執勤,並接連參與豬灣事件及古巴導彈危機,亦曾運載飛機到越南戰場。 拳師號在1969年退役除籍,於1971年出售拆解。 拳師號未有進行SCB-27及SCB-125改建,故其仍有建成時的開放式艦艏,亦未有斜角飛行甲板。.

拳師號航空母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拳師號航空母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曙號驅逐艦

曙()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驅逐艦。特型驅逐艦(吹雪型)第18號艦。於日本海軍中曾經有兩艦使用該名稱作為艦名。.

曙號驅逐艦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曙號驅逐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普林斯頓號航空母艦 (CVL-23)

普林斯頓號航空母艦(CVL-23)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獨立級航空母艦的二號艦。她是美軍第四艘以普林斯頓為名的軍艦,紀念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市;該處為美國獨立戰爭的普林斯頓戰役戰場。 普林斯頓號在1941年6月2日開始在紐約造船廠建造,原建為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的七號艦,艦名為塔拉哈西;但建造不久,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此時美軍航空母艦短缺,故最終將九艘建造中的克利夫蘭級改裝為航空母艦。 1942年2月16日,普林斯頓號開始改建為航空母艦,更改艦名及舷號(由CL-61改為CV-23);而海軍則在3月18日修改建造合約。同年10月18日,普林斯頓號下水,並在1943年2月25日服役。7月15日,普林斯頓號等改裝航空母艦被重編為輕型航空母艦,舷號改為CVL-23。 稍後普林斯頓號加入太平洋戰爭,參與多場戰役。雷伊泰灣海戰期間的1944年10月24日早上8時,大批日軍飛機撲向普林斯頓號,艦上所有戰鬥機立即起飛迎敵而普林斯頓號逃入雨雲中,當它在9時30分從雨雲中出來時,來犯的日機已不見了,於是普林斯頓號上的艦載攻擊機立即上彈和加油準備起飛轟炸日軍,這時突然有一架日軍彗星俯衝轟炸機向普林斯頓號投下一杖500公斤炸彈,炸彈炸中6架已上滿燃料和彈藥的復仇者式魚雷轟炸機,隨即發生爆炸和大火,雖然艦上人員救火而令火劫一度受控制,但機庫又發生爆炸而令火勢再一次擴大,至下午3時火勢又受到控制,這時候輕巡洋艦伯明翰號前來加入救火,但突然魚雷艙的魚雷被大火引爆而發生大爆炸,這次大爆炸引致多人死傷尤其是伯明翰號上有多達214人被炸死,由於救援無望,右腳截斷的艦長霍金斯上校(John M. Hoskins)被迫棄艦;而美軍先後派歐文號及雷諾號以魚雷將之擊沉。 為紀念其沉沒,美軍後來將建造中的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CV-37更名為普林斯頓。1945年7月8日,新普林斯頓號下水,並在11月18日服役,由霍金斯上校出任第一任艦長。而舊艦上的一幅軍旗,則在普林斯頓大學的教堂展示。 普林斯頓號在二戰中獲得九顆戰鬥之星。.

普林斯頓號航空母艦 (CVL-23)和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 · 普林斯頓號航空母艦 (CVL-23)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之间的比较

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有237个关系,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有33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74,杰卡德指数为30.47% = 174 / (237 + 334)。

参考

本文介绍胡蜂號航空母艦 (CV-18)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