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米遜 (卑詩省)和運輸聯線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米遜 (卑詩省)和運輸聯線之间的区别

米遜 (卑詩省) vs. 運輸聯線

米遜(Mission)是加拿大卑詩省菲沙河谷區域局內一個區域自治體(district municipality),座落菲沙河北岸,隔岸與亞博斯福對望,離溫哥華以東約70公里,是低陸平原的一部分。據2011年加拿大人口普查所示,米遜區內人口為36,426人。. 運輸聯線(TransLink),簡稱運聯,是加拿大卑詩省大溫哥華地區的運輸服務機構。運輸聯線於1998年成立,並於1999年4月開始正式運作,取代卑詩公--局(BC Transit)於大溫地區的業務。運輸聯線負責管理及協調大溫地區内各樣公共交通服務、主要道路及橋樑,部分業務更伸延至鄰近的菲沙河谷區域局。 運輸聯線的正式名稱為卑詩省南岸運輸管理局 (South Coast British Columbia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1998年至2007年間正式名稱則為大溫哥華運輸管理局(Greater Vancouver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之间米遜 (卑詩省)和運輸聯線相似

米遜 (卑詩省)和運輸聯線有(在联盟百科)10共同点: 加拿大卑詩省大溫哥華弗雷澤河菲沙河谷區域局西岸快車通勤铁路溫哥華溫哥華市中心濱海站 (溫哥華)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加拿大和米遜 (卑詩省) · 加拿大和運輸聯線 · 查看更多 »

卑詩省

#重定向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卑詩省和米遜 (卑詩省) · 卑詩省和運輸聯線 · 查看更多 »

大溫哥華

大溫哥華(或Metro Vancouver;亦稱大溫哥華地區)是加拿大卑诗省西南部海岸地區,包含溫哥華和周邊城鎮的都會區。由大溫哥華區域局管理。 在當地英文媒體里,「Greater Vancouver」同「Metro Vancouver」經常混用。但嚴格來说,「Metro Vancouver」指的是1966年建立的「大溫哥華區域局」(英文:Greater Vancouver Regional District),是一個有法律地位的機構。另一方面,一些不屬於大溫哥華區域局的城市,例如東邊的米逊、阿伯茨福德、奇利瓦克和北邊的惠斯勒、斯阔米什等市鎮,亦被当作大溫哥華地區的一部份。.

大溫哥華和米遜 (卑詩省) · 大溫哥華和運輸聯線 · 查看更多 »

弗雷澤河

弗雷澤河 (Fraser River),加拿大華人稱為菲沙河,是加拿大卑詩省最長的河流、加拿大第十長河流。全長1,375公里,流域面積220,000平方公里,當中一小部份位於美國華盛頓州。發源自洛磯山,在溫哥華和列治文之間流入太平洋。 1792年西班牙人進入河的下流 ,1807年西門·菲沙完成了上游的探測,證明了此河不與哥倫比亞河相連。河名也以他命名。.

弗雷澤河和米遜 (卑詩省) · 弗雷澤河和運輸聯線 · 查看更多 »

菲沙河谷區域局

菲沙河谷區域局(Fraser Valley Regional District)是加拿大卑詩省的一個區域局。區域局的最大城市是亞博斯福,行政中心則在智利域。菲沙河谷區域局位於卑詩省西南部,菲沙河下游地帶,西鄰大溫哥華區域局,是低陸平原的一部分。 根據2006年人口普查,菲沙河谷區域局的人口有257,031,2011年普查得出人口則有277,593,較上一次普查上升8.0%。菲沙河谷區域局的面積有13335.2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0.8人。 菲沙河谷區域局於1995年12月12日成立,由下列三個區域局的大部分範圍組成: 杜德尼-阿魯艾特區域局西部的楓樹嶺和匹特草原改歸大溫哥華區域局,而東部的米遜和其他非建制地區則劃入菲沙河谷區域局。.

米遜 (卑詩省)和菲沙河谷區域局 · 菲沙河谷區域局和運輸聯線 · 查看更多 »

西岸快車

| 西岸快車(West Coast Express)是加拿大卑詩省低陸平原地區的一條通勤鐵路綫,連接溫哥華市中心及位於菲沙河谷地區的米遜,並沿途於滿地寶、高貴林市、高貴林港、匹特草原和楓樹嶺設站。西岸快車於1995年啓用,現時由大溫哥華地區的公共交通機構運輸聯線營運,並於溫市中心的濱海站與同屬運輸聯線旗下的溫哥華架空列車和海上巴士,以及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交匯。此鐵路線於2015年第3季的平均工作日載客量達9,800人次。.

米遜 (卑詩省)和西岸快車 · 西岸快車和運輸聯線 · 查看更多 »

通勤铁路

通勤鐵路、或称城市铁路、市域铁路、市郊铁路等,在中國對於地鐵制式的大站距線路则又稱為「快軌」(Rapid Transit),是一種主要提供城市市中心與郊區之間往來通勤的鐵路運輸服務。 20世紀末以來,很多地方的城市都著重發展通勤铁路,一方面希望減輕市區內的路面交通壓力,以及減少污染,及對汽車和石油的依賴;另一方面亦希望通勤铁路能帶動途經地區發展成為都會的住宅區。.

米遜 (卑詩省)和通勤铁路 · 通勤铁路和運輸聯線 · 查看更多 »

溫哥華

溫哥華市(City of Vancouver)是加拿大卑詩省低陸平原地區一沿岸城市。根据2016年加拿大统计局人口普查,温哥华市人口有631,486人,而大溫哥華地區的人口为246萬,是卑詩省以至加拿大西部最大的都會區,以及全國第三大都會區;市內人口則在全國排行第八。 溫哥華以英國航海家喬治·溫哥華命名,歐洲人抵達溫哥華一帶後,區內經濟早期主要依賴於林木業。加拿大太平洋鐵路於1887年延至溫哥華後,溫哥華成為北美西岸水陸路交通的主要樞紐之一,更構成遠東地區、加拿大東部和英國之間貿易往來的重要一環。 溫哥華港現時是加拿大最大和最繁忙的港口,以貨物總噸數計也是北美第四大港口。此外,溫哥華的自然環境深受遊客歡迎,令旅遊業成為市內第二大經濟支柱。溫哥華也是北美第三大製片中心,有「北方好萊塢」之稱。也是20世紀後,與美國舊金山同為華人在北美最集中的地區。 溫哥華近年經常在各項世界最佳居住城市的調查中名列前茅。 溫哥華亦曾於2010年與125公里以外的威士拿聯手舉辦冬季奧運會和冬季殘奧會。 此外溫哥華還曾舉辦2015年女子世界杯足球賽,決賽場地即設在卑詩體育館。.

溫哥華和米遜 (卑詩省) · 溫哥華和運輸聯線 · 查看更多 »

溫哥華市中心

溫哥華市中心(Downtown Vancouver)位於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市中北方,是大溫哥華地區以至低陸平原的商業、金融和文娛中心。市中心座落布勒半島,佔地3.75平方公里,北臨布勒内灣、西鄰史丹利公園和西端區、南至福溪、東面與市中心東端和士達孔拿為鄰。坊間常將西端區和史丹利公園當成市中心一部分,但市政府對市中心的官方定義並不涵蓋該兩處地方。 市中心除了辦公大樓外,也有大量多層住宅樓房,尤以耶魯鎮和高豪港沿岸一帶為甚。市中心其他近鄰社區包括固蘭湖廣場(Granville Mall)、市中心南部、煤氣鎮、日本城和華埠。.

溫哥華市中心和米遜 (卑詩省) · 溫哥華市中心和運輸聯線 · 查看更多 »

濱海站 (溫哥華)

濱海站(Waterfront Station)是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市中心的主要公共交通交匯處。大溫哥華地區交通機構運輸聯線轄下的溫哥華架空列車兩條路線(博覽線和加拿大線)、通往北溫哥華市的海上巴士渡輪服務和通往米遜的西岸快車通勤鐵路皆在此停靠。.

濱海站 (溫哥華)和米遜 (卑詩省) · 濱海站 (溫哥華)和運輸聯線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米遜 (卑詩省)和運輸聯線之间的比较

米遜 (卑詩省)有19个关系,而運輸聯線有5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0,杰卡德指数为14.29% = 10 / (19 + 51)。

参考

本文介绍米遜 (卑詩省)和運輸聯線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