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李锡尼和米蘭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李锡尼和米蘭之间的区别

李锡尼 vs. 米蘭

李锡尼(Gaius Valerius Licinianus Licinius,),罗马帝国东部的皇帝(在位时间308年至324年)。李锡尼出身在色雷斯一个农民家庭,起初他跟随羅馬东部的凱撒(副皇帝)伽列里乌斯,並在对抗波斯的战争中受到赏识,伽列里乌斯駕崩後,李锡尼繼位。313年李锡尼與君士坦丁一世(君士坦提乌斯一世之子)締結姻親,娶了君士坦丁的妹妹君士坦提娅,並與君士坦丁共同發佈米蘭敕令,認可了羅馬人信仰基督教的自由。同年稍後李锡尼擊敗了伽列里乌斯的外甥馬克西米努斯而成為羅馬東部的唯一統治者,從此與君士坦丁一世分治羅馬東、西部11年。但天無二日,兩人終歸一戰,324年君士坦丁一世在哈德良堡大敗李錫尼,李錫尼投降,由於君士坦提娅求情的關係,君士坦丁姑且軟禁了李錫尼,但翌年君士坦丁依然將李锡尼以煽惑軍心、陰謀叛亂的理由絞死,羅馬帝國統治權回歸君士坦丁一人。. 米蘭(Milano)是歐洲國家義大利的西北方大城,也是米蘭省的省會和倫巴第大區的首府,位於義大利人口最密集和發展程度最高的倫巴第平原上。它是歐洲南方的重要交通要點,歷史相當悠久,以觀光、時尚與建築景觀聞名於世。米蘭市区目前有182萬居民,其都会区超过800万人是歐洲三大都會區之一。總面積約有1,982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超過2,000人居住。目前米蘭市長為Giuseppe Sala。 市区生產總值占義大利國內生產總值的4.8%,這個地區也被稱為藍香蕉(Blue Banana),是歐洲人口最密集與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米蘭最初被凱爾特人當中的因蘇布雷人(Insubres)稱為Medhlan。後來羅馬人在西元前222年征服該地後,稱它為Mediolanum。米蘭因此成為羅馬帝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並在286年至402年成為西羅馬帝國的首都。米蘭在中世紀時期則被稱為Mailand,德語目前依然使用這個名字,它來自於凱爾特語的Mid-lan,意為“平原中心”。拿破崙於1796年佔領米蘭,並於1805年將米蘭當作義大利王國的首都。米蘭隨後成為受到奧地利帝國所控制的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首都,並於1859年成為薩丁尼亞王國的一部份,逐漸隸屬於義大利王國。 米蘭是一個國際性及國際化的城市,有15.2%的人口出生於國外。這個城市依然是歐洲主要的運輸和工業中心,米蘭是歐洲聯盟當中第10重要的商業和金融中心(2009年).

之间李锡尼和米蘭相似

李锡尼和米蘭有(在联盟百科)8共同点: 基督教天主教主教皇帝米兰敕令 (君士坦丁)米蘭羅馬帝國羅馬皇帝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基督教和李锡尼 · 基督教和米蘭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天主教和李锡尼 · 天主教和米蘭 · 查看更多 »

主教

主教是基督宗教的高級聖職人員職稱,為天主教、東正教與圣公会採用,詞源自希臘文「episkopos」(επίσκοπος),即「epi」(由上往下)及「skopos」(觀察者),意為監督(overseer)。依據初期教會的傳統,祝聖主教代表授予聖職聖事的圓滿性。主教即是藉著聖靈/聖神被祝聖為教會中的牧人及管理者,也是教義的導師及聖職敬禮的司祭。在一般基督宗教主流教會,指耶穌基督派遣使徒/宗徒繼續實行祂的使命,到了第一世紀末至第二世紀初就形成了主教的制度。.

主教和李锡尼 · 主教和米蘭 · 查看更多 »

皇帝

皇帝是君主制國家元首的頭銜之一,意指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通常做為最高位階的君主頭銜,凌駕在王與封爵之上。如皇帝職位由女性擔任,則稱「女皇」或「女帝」。.

李锡尼和皇帝 · 皇帝和米蘭 · 查看更多 »

米兰敕令 (君士坦丁)

米蘭敕令(,,又譯作米蘭詔令、米蘭諭旨或米蘭詔書)是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錫尼在313年於意大利的米蘭頒發的一個寬容基督教的敕令;此詔書宣佈羅馬帝國境內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並且發還了已經沒收的教會財產,亦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米蘭敕令是基督教歷史上的轉折點,標誌著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對基督教從鎮壓和寬容相結合的政策轉為保護和利用的政策、從被戴克里先迫害的「地下宗教」成為被承認的宗教,而基督教也開始了與帝國政府的政權合流。.

李锡尼和米兰敕令 (君士坦丁) · 米兰敕令 (君士坦丁)和米蘭 · 查看更多 »

米蘭

米蘭(Milano)是歐洲國家義大利的西北方大城,也是米蘭省的省會和倫巴第大區的首府,位於義大利人口最密集和發展程度最高的倫巴第平原上。它是歐洲南方的重要交通要點,歷史相當悠久,以觀光、時尚與建築景觀聞名於世。米蘭市区目前有182萬居民,其都会区超过800万人是歐洲三大都會區之一。總面積約有1,982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超過2,000人居住。目前米蘭市長為Giuseppe Sala。 市区生產總值占義大利國內生產總值的4.8%,這個地區也被稱為藍香蕉(Blue Banana),是歐洲人口最密集與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米蘭最初被凱爾特人當中的因蘇布雷人(Insubres)稱為Medhlan。後來羅馬人在西元前222年征服該地後,稱它為Mediolanum。米蘭因此成為羅馬帝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並在286年至402年成為西羅馬帝國的首都。米蘭在中世紀時期則被稱為Mailand,德語目前依然使用這個名字,它來自於凱爾特語的Mid-lan,意為“平原中心”。拿破崙於1796年佔領米蘭,並於1805年將米蘭當作義大利王國的首都。米蘭隨後成為受到奧地利帝國所控制的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首都,並於1859年成為薩丁尼亞王國的一部份,逐漸隸屬於義大利王國。 米蘭是一個國際性及國際化的城市,有15.2%的人口出生於國外。這個城市依然是歐洲主要的運輸和工業中心,米蘭是歐洲聯盟當中第10重要的商業和金融中心(2009年).

李锡尼和米蘭 · 米蘭和米蘭 · 查看更多 »

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Imperium Rōmānum,;通用希腊语和中古希腊语: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Ῥωμαίων, 转写:)是上古時期的一個文明帝國,承接着先前的羅馬共和國。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或「扶菻」。 前44年,羅馬共和國將領凯撒成爲終身獨裁官,象征着共和制的結束;至前27年,屋大維成爲奧古斯都,象征着羅馬帝國的開端。其首府羅馬城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400年這段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直至公元500年其遷都至拜占庭(又稱君士坦丁堡、新羅馬),該城才隨之取代羅馬城成爲世界最大城市,帝國人口亦增長到五千至九千萬,大約是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约20% 罗马帝国可分为前期(前27年—200年)、中期(200年—395年)和後期〔395年—1204年/1453年〕三个阶段。 羅馬共和國末年,政局由于一連串的內戰和政治角力變得非常不穩定。公元前44年,共和國將領凯撒被元老院封爲終身獨裁官後不久,便遭到刺殺身亡。直至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亚克兴角战役擊敗對手马克·安东尼和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吞并埃及托勒密王国後,共和國的政局仍然不明朗。至公元前27年,元老院放棄共和制,賜君權及奧古斯都頭銜予屋大維,這象征着羅馬共和國的終結。這時元老院仍然存在,但大權已掌握在屋大維手中。最初幾位皇帝都以「第一公民」自居。 屋大維征战的勝利擴張了帝国的領土。立國之初的兩個世紀,帝國的政局有着前所未見的穩定,這段時期被稱爲「羅馬治世」。直到公元41年,帝国第三位皇帝卡里古拉被刺身亡後,元老院曾经考虑恢復共和政制,但罗马禁卫军架空元老院,遂立克劳狄一世爲帝。克劳狄一世在位期間,帝国繼屋大維後首次征战不列颠尼亞。公元68年,克劳狄一世的繼位者尼祿在兵變中自殺身亡,帝国遭遇一連串短暫的內戰,同時猶太地區更爆发第一次起義,這段時期曾经有四位軍團將領稱帝。維斯帕先在公元69年戰勝其他將領,建立弗拉维王朝。其繼位者提图斯,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发後開放斗兽场。提图斯只短暫在位两年,便由其兄弟图密善繼位爲帝国第11位皇帝。图密善最后亦遭到刺殺身亡。元老院後來封涅尔瓦爲皇帝,這亦是羅馬五贤帝之首,開辟一段長達八十多年的政局穩定時期。罗马第13位皇帝图拉真是羅馬五贤帝之中的第二位,他在位時見證帝國的最大版圖。 康茂德在位時,帝国開始出现衰退之兆。公元192年康茂德被刺殺身亡,觸發五帝之年,有五人同時稱帝,分别是佩蒂纳克斯、尤利安努斯、奈哲尔、阿尔拜努斯和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事件最後由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取得勝利。公元235年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被刺殺身亡,導致三世纪危机,這段時期短短50年之內有26人被元老院封爲皇帝。直至戴克里先在位時創立四帝共治,帝國才全面恢复穩定,這段時期一共有四位皇帝共同統治羅馬帝国。這種制度並不能維持下去,很快便招致內戰。內戰最終由君士坦丁一世勝出,成爲帝国的唯一統治者。後來君士坦丁一世遷都至拜占庭,並命名為新羅馬,但史家更喜歡以其名字―君士坦丁稱之爲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自此之後一直是帝國的首都,一直到其終結。君士坦丁一世亦于313年將基督教(后成為天主教会)合法化,並由狄奧西亞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基督教從而成爲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 這時的羅馬帝國仍然是世界上的強權,並與其東面安息帝国的繼承者波斯帝國互相抗衡,持續着一個世紀的紛爭。狄奥多西一世是最後一位統治一個完整的羅馬帝國的皇帝,隨後帝國的領土因濫權、內戰、野蛮人入侵、軍事改革和經濟衰退等負面因素被日益蚕食,這時的羅馬帝國實際上已完全分裂成東西兩部份,自此之後再没有被統一過。公元410年及公元455年,西面的羅馬城相繼被西哥德人和汪達爾人等日爾曼部族入侵,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被奥多亚塞废黜,這象征着西罗马帝国的終結。但是,由於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從未被東罗马帝国所承认,所以嚴格上來説,只有在西罗马帝国上一位皇帝尼波斯在公元480年去世後,才可以正式爲罗马帝国在西歐的統治劃上句號。而東罗马帝国則一直存在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爲止。史学家會称东罗马帝国爲拜占庭帝国。 羅馬帝國是世界歷史上其中一個最偉大的帝國,無論經濟、文化、政治和軍事上的成就都達到很高的水平。羅馬帝國存在將近一千五百年,帝国的疆域在图拉真在位末年(117年)達到全盛,控制着大约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統治着七千萬的人口,這相當於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羅馬帝國幅原遼闊,而且國祚長久,使拉丁希腊的语言、文化、宗教、發明、建築、哲學、法律及政府模式對後世的影響相當深遠。歐洲在整個中世纪時期,有數次對羅馬帝國的復辟,這包括拉丁帝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文艺复兴而後的歐洲帝國主義的興起,更使希腊、羅馬、猶太和基督教的文化向全世界傳播開去,對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有着重要影响。.

李锡尼和羅馬帝國 · 米蘭和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羅馬皇帝

羅馬皇帝是羅馬帝國時期的最高頭銜,是身兼國家元首和-zh:政府首腦;zh-hans:政府首脑;zh-hk:政府首腦;zh-sg:政府首脑;zh-tw:行政首長;-的最高領導人。在歐洲歷史中,皇帝(Imperator;emperor)源自于古罗马时期,音譯為“英白拉多”,原意是统帅,源自Imperium(意為權威、權力、統治)。 羅馬帝政時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是在羅馬共和國時期之後,由於羅馬內戰將本來由羅馬元老院實行的權利集於屋大維一身,而由屋大維創立的政府體制。作為共和國獨裁官、大征服者凱撒的養子,屋大維以凱撒之名行世,而後又令名存實亡的元老院封他為「奧古斯都」,意為聖上、至尊、神聖。屋大維死後,被羅馬帝國神格化而列入神的行列。凱撒(他借用的名字)和奧古斯都(他的稱號)兩者,遂成為未來400多年羅馬統治者的永久性稱號。此外君主的稱號还有首席元老(princeps senatus,中文又譯為“元首”、“第一公民”),直到三世紀末,皇帝戴克里先才拋棄「第一公民」的稱號,史學家通常將從屋大維至戴克里先的羅馬帝國政體稱為元首制的封号。.

李锡尼和羅馬皇帝 · 米蘭和羅馬皇帝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李锡尼和米蘭之间的比较

李锡尼有41个关系,而米蘭有33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8,杰卡德指数为2.11% = 8 / (41 + 339)。

参考

本文介绍李锡尼和米蘭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