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水街和第三街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水街和第三街之间的区别

水街 vs. 第三街

水街(Water Street)是香港的一條街道,位於香港島西營盤。水街南至薄扶林道和高街交界,北至-干-諾道西,是一條南北走向的下斜街道。水街大部分路段是一條單程路,途經第三街、第二街、皇后大道西和德輔道西。不過因為薄扶林道至第三街的一段水街被一條樓梯分隔的關係,車輛並不能從薄扶林道直接通過水街前往山下,須繞道聖類斯中學外的一段第三街進入。在水街南端通過興漢道私家路的樓梯,可通往般咸道及香港大學東閘。. 三街(Third Street)是香港島西營盤的一條單程行車的街道。 第三街西東走向,西端起自薄扶林道69號B聖安多尼堂,東端至東邊街近香港佐治五世紀念公園之西面。.

之间水街和第三街相似

水街和第三街有(在联盟百科)9共同点: 中西區 (香港)單程路第二街聖類斯中學街道西營盤香港島高街薄扶林道

中西區 (香港)

中西區(Central and Wester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位於香港島西北部,為香港開埠之後最早發展的地區。其中中環和上環是香港最重要的商業中心區,而西環則是早期發展的華人住宅區。中西區亦居住了不少福建人(閩南人)以及潮州人,中西區亦有2600多以及2800多人以福建話(閩南話)和潮州話為母語,大多為老一輩的人口。福建人在開埠以來大量遷入中上環以及中上環半山一帶,文咸東、西街、永樂東、西街的轉口貿易,藥材,船務絕大多數都是福建人經營,而潮州人則較後遷入西環以及西環半山一帶。中環亦是早期的香港政治經濟中心,也有全國各地的族群聚居。此外,山頂是香港其中一個富豪聚居地。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中西區人口為243,266人。.

中西區 (香港)和水街 · 中西區 (香港)和第三街 · 查看更多 »

單程路

#重定向单行道.

單程路和水街 · 單程路和第三街 · 查看更多 »

第二街

二街(Second Street)是一條位於香港西營盤的街道。 這條街道是早期西營盤發展的其中一部分。從南到北是高街、第三街、第二街及第一街;從西到東是西邊街、正街及東邊街。 第二街西邊連接水街,而東邊連接醫院道,長約450米。 第二街東段餘步里是由嘉里建設發展的豪宅縉城峰,基座是商店、老人院及停車場。第二街中段是正街街市及附近的傳統街市區,還有一個粉紅色的西園屋邨,大昌食品市場開設有街店。近西邊街有一個歷史悠久男女公共浴室(該浴室過去曾設有公廁部份,其後把廁格改成浴室,但仍可見「用後沖廁」字句),另浴室對面曾經設有地底公廁,該公廁建於1920年代,至1990年代初關閉並填平。.

水街和第二街 · 第三街和第二街 · 查看更多 »

聖類斯中學

聖類斯中學(Saint Louis School)是一所津貼英文中學。位於香港西營盤第三街179號,佔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於1864年創立,1927年由天主教鮑思高慈幼會接辦,目前隸屬鮑思高慈幼會中華會省。.

水街和聖類斯中學 · 第三街和聖類斯中學 · 查看更多 »

街道

街道为“街”与“道”的合称,指城镇中的道路,而且此类道路两边有连续不断的房屋建筑。汉语意境中,人口稠密区中有建筑连片区的道路,尽管多被冠以“街”、“道”、“路”、“马路”、“大道”,不论其主要功能是什么,都可以被认为是街道。对于具有良好基础设施与娱乐休闲功能的道路,即使两边没有连片建筑设施,也被认为是街道。但对以车辆通行为主的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等,很少人會當作街道。 在规划学领域,街道也被看做建筑围合中的一个负空间。 Category:城镇.

水街和街道 · 第三街和街道 · 查看更多 »

西營盤

西營盤(Sai Ying Pun)是一座山城,位於香港香港島西部,與半山區及中上環接壤,為香港最早期發展的住宅區及學校區。西營盤可說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地方。香港開埠的百多年前,英軍在佔領角以西的西角(West Point)一帶築起軍營,故此地有「西營盤」之名。西營盤是融匯香港歷史、展現華洋雜處樣貌的大眾生活區。在地區行政上,西營盤屬於中西區,位置為上環以西,石塘咀以東,般咸道以北,維多利亞港以南,即大約由嘉安街至威利麻街位置。.

水街和西營盤 · 第三街和西營盤 · 查看更多 »

香港島

香港島(Hong Kong Island),簡稱港島或香港,與九龍和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面積約78.59平方公里,最高峰是太平山,海拔554米,為境內第二大島嶼。中國大陸方面並認為香港島屬萬山群島的一部份。香港島是香港開埠時最早發展的地區,當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而維多利亞城又未落成時,位於港島南區的赤柱是當時的行政中心。在英國殖民地初期,香港島北部人口密集,並劃為維多利亞城。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由維多利亞港分隔,海岸是昔日貿易船隻停泊的地方。 香港島是香港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立法會綜合大樓、政府總部和終審法院皆位於香港島;中環、金鐘和銅鑼灣等主要商業區也位於香港島。而地區劃分(例如作為立法會選區)上的香港島,還包括鴨脷洲、大小青洲、熨波洲、銀洲等附屬島嶼,即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和南區四區的總和。.

水街和香港島 · 第三街和香港島 · 查看更多 »

高街

街(High Street),原稱第四街,是香港西營盤的一條街道,單線行車,可容小巴及私家車由東至西走向,有一行收費咪表路邊泊車位,兩邊有行人道,西端連接薄扶林道,東端則連接般咸道。另外,在英国的牛津大學亦有一條同樣是東西走向的同名街道高街 (牛津)。.

水街和高街 · 第三街和高街 · 查看更多 »

薄扶林道

薄扶林道(Pok Fu Lam Road)是香港連接中西區及南區的一條主要道路,同樣也是香港仔、鴨脷洲和薄扶林前往中環、上環及西區海底隧道之主要道路。道路由香港島西營盤開始,經石塘咀及龍虎山,並沿西高山及薄扶林直至瀑布灣,連接石排灣道,全長約4.9公里。根據早期香港幹線編號系統,薄扶林道屬於「71號幹線」。 薄扶林道大致可分為兩段。第一段為薄扶林道的主要部份,起自香港島南區瀑布灣華富道與石排灣道交界,環繞香港島西半山至山道(聖安多尼堂)分界,四線來回行車。第二段則由山道一帶下坡至西邊街與皇后大道西交界(前西區裁判法院)止,兩線來回行車,較為彎多路窄。.

水街和薄扶林道 · 第三街和薄扶林道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水街和第三街之间的比较

水街有53个关系,而第三街有23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9,杰卡德指数为11.84% = 9 / (53 + 23)。

参考

本文介绍水街和第三街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