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第三国际和苏联共产党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第三国际和苏联共产党之间的区别

第三国际 vs. 苏联共产党

共产国际(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缩写为Коминтерн),通称第三国际(Трет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是一个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1919年3月在列宁领导下成立,总部设于蘇聯莫斯科。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作出《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并于5月25日公开宣布《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声言这是为了适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便于各国共产党独立处理问题。. 苏联共产党(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缩写为КПСС;拉丁化:)是原苏联的唯一合法执政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共产主义政党之一。 该党的前身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形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但此时两派都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组织。1912年,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组织机构,但并未正式决裂。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正式独立建党,取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18年,布尔什维克党改称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年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改称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苏联共产党的历任实际最高领导人分别为:列宁、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 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时任俄羅斯總統叶利钦下令停止该党活动,并没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全部党产;在这以前,它一直是苏联的执政党。苏联解体之后,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及独立後的加盟共和國共产党所继承。.

之间第三国际和苏联共产党相似

第三国际和苏联共产党有(在联盟百科)10共同点: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列宁共产主义立陶宛共产党红色爱沙尼亚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苏联斯大林拉脱维亚共产党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p;),通稱列寧(a),是俄羅斯共產主義革命家、政治家和政治哲學理論家,曾擔任俄羅斯共和國(1917年-1918年)、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18年-1924年)及蘇聯(1922年-1924年)人民委員會主席(總理)。在他治理下,俄羅斯和往後的蘇聯成為接受布爾什維克(後來的蘇聯共產黨)統治的一黨制社會主義國家。列寧的思想體系根基於馬克思主義,而其發展的政治理論則稱為「列寧主義」。 列寧出身於富裕的辛比爾斯克中產階級,在兄長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於1887年遭到處決後,他決定接受革命社會主義的政治立場。由於參與反對俄羅斯帝國沙皇專制制度的抗議活動,導致他遭喀山國立大學除名,他在隨後幾年則專注於法律學位上。1893年,他搬到聖彼得堡,成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高級幹部,主張馬克思主義。1897年,他因為而遭逮捕,至度過長達3年的流放生涯,期間迎娶娜傑日達·克魯普斯卡婭為妻。他在流放結束後搬往西歐,透過出版而成為著名的政黨理論家。1903年,他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意識形態分裂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領導布爾什維克對抗尤里·馬爾托夫的孟什維克。他鼓舞了1905年俄國革命的爆發,爾後則發起活動,以讓第一次世界大戰轉為整個歐洲的無產階級革命;作為馬克思主義者,他相信這將推翻、且由社會主義社會替代。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並建立俄國臨時政府,列寧則返回俄羅斯。之後他領導發動十月革命,使布爾什維克推翻新政權。 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組成人民委員會(最高行政機關),部分權力則由民選的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擁有。新政府曾為俄國立憲會議進行選舉,但隨後遭到廢除。在與同盟國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後,俄羅斯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在俄羅斯控制下,承認非俄羅斯民族國家獨立。然而契卡也組織暴力行動以鎮壓反對者,造成數萬人死亡、或關押至古拉格的集中營,史稱「紅色恐怖」。右派和左派團體共組反對布爾什維克的軍隊,但在1917年至1922年的俄國內戰中戰敗。儘管俄羅斯政府決定重新分配農民、國家銀行與大型工業的土地,不過為了應對戰爭破壞、與民眾暴動,列寧在1921年推行混合經濟體系的新經濟政策,以促進經濟成長。為了設法推進世界革命,列寧政府創辦第三國際,期間發動波蘇戰爭。1922年,俄羅斯和鄰近國家簽署《蘇聯成立條約》,宣告蘇聯成立。隨著健康越來越惡化,列寧對於其繼任者新當選總書記的約瑟夫·史達林權力不斷增長表示反對,最後他於逝世。 列寧被廣泛視為20世紀最重要且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也是評價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和第三国际 ·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和苏联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列宁

#重定向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列宁和第三国际 · 列宁和苏联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communism;communismus)是一种共享經濟結合集體主義的政治思想,主張消滅生产资料私有制,並建立一個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進行集體生產),而且主张一种沒有階級制度、國家、政府和家庭的社会。在此一體系下,土地和資本財產為人民共同所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37~638页:“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不同于一切反动的社会主义的原则之一就是下面这个以研究人的本性为基础的实际信念,即人们的头脑和智力的差别,根本不应引起胃和肉体需要的差别;由此可见,‘按能力计报酬’这个以我们目前的制度为基础的不正确的原理应当——因为这个原理是仅就狭义的消费而言——变为‘按需分配’这样一个原理,换句话说:活动上,劳动上的差别不会引起在占有和消费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在科學共產主義(馬克思主义以及其各流派)的理論中,它在发展上分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即没收私有制财产为国有化并为公有制社会的起步铺垫基础;中期阶段是公有制社会战胜私有制世界的阶段,由于公有制社会体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优势,能够极大地吸引了私有制社会里的广大中下层人民,使得公有制社会能够在私有制世界的包围圈里得到蔓延与扩展,并不断的突破、战胜私有制世界后,最终公有制世界完全代替私有制世界;高级阶段是在公有制社会更加稳定、成熟的基础上开始步入自由发展的阶段,即迈入自由世界的阶段,当公有制世界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后,自由世界形成雏形,也就是世界上不再有阶级、国家和政府,政府的职能几乎被消耗到社会的各领域里。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指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也就是共产主义的自由世界。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歷史唯物主義),资本主义必将为共產主义所取代,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因隨著工業革命後各種機械自動化生產所帶來的高生產力,長期而言經濟生產所需的人力將愈來愈少,在私有財產制度下絕大多數人口將會失業,因此社會若想繼續和平發展就必須進入共產主義,將愈來愈少的工作量分配給各工作人口,除了為興趣而自願長期工作的人之外,基本上多數人可減少許多工作時間后,每个人都有机会自我发展个人素质。共产主义思想在实行上,需要人人有高度发达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达到充分的发展和极度的发达。.

共产主义和第三国际 · 共产主义和苏联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共产党

立陶宛共产党(立陶宛语:Lietuvos komunistų partija)是立陶宛的一个已不存在的共产主义政党。 该党成立于1918年10月。1919年3月–1920年9月,该党一度与白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合并为立陶宛和白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在1940年以前,该党一直处于非法状态。 1940年,苏联占领立陶宛后,该党成为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立陶宛分支,改名为立陶宛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并作为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执政党。1952年,该党又采用了最初的名称。 1989年,波罗的海三国发生了名为“歌唱革命”的群众抗议活动。受此影响,立陶宛共产党宣布脱离苏联共产党领导。1990年该党重组为立陶宛民主劳动党。2001年,该党并入了立陶宛社会民主党。 1990年,忠于苏联共产党的立陶宛共产党党员成立了立陶宛共产党(基于苏共纲领)。该党在1991年立陶宛一月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组织了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救国委员会。1991年八一九政变失败后,该党被立陶宛当局禁止活动。后来,该党的一些党员重建了“立陶宛共产党”,在地下运作,并参加了共产党联盟-苏联共产党。.

立陶宛共产党和第三国际 · 立陶宛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红色

紅色,是以通過能量來激發觀察者的可見光譜中長波末端的顏色,波長大約為630到750納米,類似於新鲜血液的顏色,是三原色和心理原色之一。普通人是無法看到波長長過紅色的射線,而這類射線一般被稱為紅外線。.

第三国际和红色 · 红色和苏联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爱沙尼亚共产党

爱沙尼亚共产党(爱沙尼亚语:Eestimaa Kommunistlik Partei)是爱沙尼亚的一个已不存在的共产主义政党。 1920年12月5日,该党在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爱沙尼亚支部中央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 1940年,苏联占领爱沙尼亚后,该党成为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爱沙尼亚分支,改名为爱沙尼亚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并作为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执政党。1952年,该党又采用了最初的名称。 1990年,爱沙尼亚共产党内部主张爱沙尼亚独立的多数派宣布脱离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并注册为独立的“爱沙尼亚共产党”,后于1992年更名为爱沙尼亚民主劳动党。党内亲苏联的少数派则组织了爱沙尼亚共产党(苏共),继续接受苏联共产党领导。但在1991年八一九政变失败后,爱沙尼亚共产党(苏共)遭爱沙尼亚当局取缔。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Category:爱沙尼亚政党 Category:苏联共产党.

爱沙尼亚共产党和第三国际 · 爱沙尼亚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马克思列宁主义

克思列宁主义(Маркси́зм-ленини́зм;Marxism–Leninism),简称马列主义或马列。严格地说,它是指由列宁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流派(详见列宁主义)。然而,在不同的大环境下,许多不同的政治团体(有些还是针锋相对的)都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词汇,并宣称以此作为理论体系的支撑。(例如,中国共产党就将马列主义定为指导思想之一。)本文主要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名词在历史上和现在的使用情况。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特色精华,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是一样的,例如:.

第三国际和马克思列宁主义 · 苏联共产党和马克思列宁主义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第三国际和苏联 · 苏联和苏联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斯大林

#重定向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斯大林和第三国际 · 斯大林和苏联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拉脱维亚共产党

拉脱维亚共产党(拉脱维亚语:Latvijas Komunistiskā partija)是拉脱维亚的一个已不存在的共产主义政党。 该党成立于1904年6月,当时取名为拉脱维亚社会民主工党。1906年,该党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一个分支,并更名为拉脱维亚边区社会民主党。1919年,该党在拉脱维亚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短暂执政,并于该年3月更名为拉脱维亚共产党。同年,该党加入共产国际。 1940年,苏联占领拉脱维亚后,该党成为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拉脱维亚分支,改名为拉脱维亚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并作为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执政党。1952年,该党又将名字改为拉脱维亚共产党。 1991年9月10日,在八一九政变失败后,拉脱维亚共产党被拉脱维亚当局取缔。不久,一个名为“拉脱维亚共产主义者联盟”的组织成立,但当局拒绝了它的注册申请。1993年,拉脱维亚共产主义者联盟成为共产党联盟-苏联共产党的成员。自此,该组织开始以“拉脱维亚共产党”的名义在地下和“一定条件下”活动。 1994年,继承了拉脱维亚共产党政治遗产的拉脱维亚社会党成立。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Category:拉脱维亚政党 Category:苏联共产党.

拉脱维亚共产党和第三国际 · 拉脱维亚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第三国际和苏联共产党之间的比较

第三国际有117个关系,而苏联共产党有11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0,杰卡德指数为4.37% = 10 / (117 + 112)。

参考

本文介绍第三国际和苏联共产党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