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祠部司和魏晋南北朝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祠部司和魏晋南北朝之间的区别

祠部司 vs. 魏晋南北朝

部司,礼部官署名称。 魏晋南北朝置祠部郎曹,长官为祠部郎(祠部郎中),隶属祠部尚书,掌管参议、制定郊祀宗庙礼仪制度。祠部曹分为祠部、仪曹二个郎曹。北齐祠部郎曹专管祠祀医药、死丧赠赐,祠部曹分为祠部、主客、虞曹、屯田、起部五个郎曹。 隋朝改为祠部司,为礼部四司第二司,设祠部侍郎从五品、祠部员外郎。大业三年(607年),正副官员改为祠部郎、祠部承务郎。唐朝武德三年(620年)恢复祠部郎中、祠部员外郎的旧名。祠部郎中从五品上,祠部员外郎从六品上。管理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祝、医药、僧尼簿籍和有关事务。龙朔二年(662年)改为司禋司,正副官员改为司禋大夫、司禋员外郎。咸亨元年(670年),恢复祠部司的旧名。天宝十一载(752年)改为司禋司(职祠司),正副官员改为司禋郎中(职祠郎中)、司禋员外郎(职祠员外郎)。至德二载(757年),恢复祠部司的旧名。五代十国沿置,北宋初年,设判祠部事一员,以无职事朝官担任,管理祠祭、国忌、休假日期、僧尼、道士、女冠、童行名籍,颁发度牒。祠部郎中为五品寄禄官,祠部员外郎为六品寄禄官。元丰改制设祠部郎中从六品、祠部员外郎正七品,管理全国祀典、道释、祠庙、医药政令,兼领医官磨勘、医生试补。建炎三年(1129年),兼领膳部司,隆兴元年(1163年)祠部司省并。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祠部,设祠部郎中正五品一人、祠部员外郎从五品一人,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祠部改为祠祭清吏司。.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長達四百年的混亂時期,朝代更迭速度很快,並存在有多个政权並存的局面,有相當長的時間是南北對峙。 這個時期由220年曹丕篡東漢帝位,自立曹魏開始,到589年隋朝滅南陳而重新统一结束,共369年。可分為三國時期(曹魏,蜀汉与孙吴并立)、西晉時期(與東晉合稱晉朝)、東晉與十六國時期、南北朝時期(南朝與北朝對立時期,共150年)。另外位於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孫吳時為建業,即今天的南京)的孫吳、東晉、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個國家又統称为六朝。.

之间祠部司和魏晋南北朝相似

祠部司和魏晋南北朝有(在联盟百科)2共同点: 北齐隋朝

北齐

北齊(550年—577年)是中国北朝之鲜卑化汉人政权。550年6月9日(庚午年五月戊午日),由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建國號齊,建元天保,遷都鄴城,以晉陽為別都。史稱北齊或後齊,以別於南齊。以皇室姓高,又稱高齊。北齊歷經文宣帝高洋、廢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緯、幼主高恆六帝,577年被北周消滅,共享國二十八年。 幼主高恆時期,北周在北周武帝的统治下日渐兴盛,而北齐则衰落。577年北周統一北方,北齊滅亡。北齊滅亡後,境内的士族大多遷到關中,成为北周臣民。 三年後北周外戚楊堅篡位,建國號隋並南下滅陳結束中原自魏晉南北朝長達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北齐和祠部司 · 北齐和魏晋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隋朝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高明士(2006年):《隋唐五代史》第一章〈導論-隋唐史的特質〉,第一節〈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第3頁-第101頁。。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廢隋恭帝楊侗為止,國祚39年。楊堅屬於北周的胡漢關隴世家,於北周宣帝繼位後逐漸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靜帝即位後,身為外戚的楊堅控制朝政,先後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等反楊叛軍。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楊堅的爵位是隨國公,依照慣例應將國號定為「隨」,但「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穩定的意思,於是他去掉「辶」,以「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名。。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北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為德運並選取與火德對應的紅色為正色。隋文帝於587年廢除後梁,於589年隋滅陳之戰攻滅南朝陳,俘虜陳後主。隔年9月,控制嶺南地區的冼夫人歸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統,隋朝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統的國家。 隋文帝總結歷朝興亡的原因,維護與農民的關係,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這些使社會矛盾趨於緩和,經濟、文化得以迅速成長和繁華,開創出開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剛愎自用,提倡嚴苛重刑《隋書·刑法志》:「盜一錢以上棄市,三人共盜一瓜均死,事發即時行決」,因猜忌而大殺功臣《隋書·高祖紀》:「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國力開始衰退。隋文帝的次子楊廣爭奪長子楊勇的太子位獲勝。604年隋文帝去世,楊廣繼位,即隋煬帝。隋煬帝為了鞏固隋朝發展,興建許多大型建設,又東征西討,隋朝發展到極盛。然而隋煬帝好大喜功,嚴重耗費隋朝國力,其中又以三次東征高句麗為最甚,最後引發隋末民變。616年隋煬帝離開東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蘇揚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擁立的隋恭帝楊侗也被廢,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最終也为唐朝所終結。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建與發展〉,1頁。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制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隋長城、馳道以及大興城與東都洛陽。這些都提升了位於關中的隋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揚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國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隋朝結束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奠定日後大唐盛世的基礎,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重大。隋朝的漢族已經不再是純漢族,很多胡漢混血改成漢姓。隋朝對於外族文化的接受度高,並與漢族文化融合,與唐朝合為中國歷史上較為開放的朝代。.

祠部司和隋朝 · 隋朝和魏晋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祠部司和魏晋南北朝之间的比较

祠部司有28个关系,而魏晋南北朝有4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杰卡德指数为2.70% = 2 / (28 + 46)。

参考

本文介绍祠部司和魏晋南北朝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