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百济和百濟君主列表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百济和百濟君主列表之间的区别

百济 vs. 百濟君主列表

濟(前18年-660年)(又称南扶餘)是古代朝鮮半岛西南部的国家。532年新羅兼併伽倻后,在朝鲜半岛上百濟与高句麗,新羅三足鼎立,这段时间被历史学家称为朝鮮三國时代。 据《三国史记》记载,百济传说是高句丽创始者朱蒙的第三个儿子温祚王于公元前18年在汉江南岸(今韩国河南市)创建。《隋书/卷81》也载“百济之先,出自高丽国”。百济的鼎盛时期疆土涵括西朝鲜(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绝大部分。最北曾到平壤。百济曾是海上的强国,通过海路与古代中国和日本各政权进行政治和贸易往来。据《隋书/卷81》记载百济人口混杂有新罗、高丽、倭等,也有中国人。 公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联军灭亡。. 以下是百濟歷代君主(又稱--羅瑕(어라하))之列表:.

之间百济和百濟君主列表相似

百济和百濟君主列表有(在联盟百科)12共同点: 古爾王三斤王義慈王百濟武王百济近肖古王阿莘王腆支王東城王溫祚王扶餘隆扶餘豐

古爾王

古尔王()是朝鲜三国之一的百济的第8位国王。他是第4位国王盖娄王的次子和第5位国王肖古王的弟弟。.

古爾王和百济 · 古爾王和百濟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三斤王

三斤王(約464年)百济国第23任国王,477年至479年在位。據《三國史記》記載,三斤王又稱壬乞王;《日本書紀》則作文斤王,《三國遺事·王曆篇》作三乞王。 三斤王是文周王的長子。477年文周王死後,三斤王嗣位,一切軍政大事皆由兵官佐平解仇管理。次年,解仇與恩率(三品官)燕信據大豆城(今忠清北道清州市)反叛。三斤王令佐平眞男、德率(四品官)眞老前往討伐,擊殺解仇;燕信出奔高句麗,三斤王將其妻子斬於熊津的市曹。同年三月,百濟發生日食。 479年春、夏,百濟大旱;同年九月將大豆城移至斗谷(現在何處不明),冬十一月三斤王便死去了。他的其他事跡不詳。.

三斤王和百济 · 三斤王和百濟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義慈王

義慈王 (,641年-660年在位),是百濟第三十一代王,為三十代武王之長子,姓扶余,讳义慈。 義慈王年幼時即孝聲遠播,時人譽為「海東曾子」。 641年即位後,開始對貴族中心的政治體制進行改革,強化王權。曾親自率軍進攻新羅,取其數十城。但因為貴族的內部分裂,與王室的窮奢亟慾,使得國政開始混亂,唐高宗時因開始不朝貢受譴責。 660年,唐朝與新羅聯軍來攻,包圍国都泗沘(今扶餘郡),義慈王退至熊津(今公州),後投降。唐分百濟故地,置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都督府,郞將劉仁願以兵一萬留鎭泗沘城,蘇定方将他跟太子孝、王子隆、大臣將領九十三人、百姓一萬兩千人擄至唐,後病死在洛阳,葬于邙山孙皓、陈叔宝墓旁,谥号绍王。.

百济和義慈王 · 百濟君主列表和義慈王 · 查看更多 »

百濟武王

武王 (,600年—641年在位),又稱虎王、武康王或武廣王。姓扶餘,諱璋(又作武康、獻丙),乳名薯童。是百濟第三十代王。 《三國史記》記載,武王為法王之子,法王死後即位。《三國遺事》則記載,武王為寡母與京師南池之池龍交通而生。 武王在位期間事蹟包括:於634年完成建於今益山市地區的彌勒寺 (又--王興寺)。602年至627年間多次遣僧侶觀勒攜佛經及天文地理曆書方術等典籍至日本貢獻。此外,據說武王亦曾在630年時重修首都泗沘王宮。 根據近代考古發現,武王在位期間可能將國都由泗泚城遷移至今之益山市。 武王最初與新羅和高句麗多興戰事,而後與高句麗議和,轉而常與新羅征戰,阻止新羅擴張,掠奪多座新羅城池。武王的外交政策,早期主要周旋於高句麗和中國隋朝之間,藉兩方相互征戰來謀求百濟的利益。在隋朝覆亡後,努力與新建立的唐朝保持親善關係,唐高祖曾冊封武王為帶方郡王百濟王。然而唐朝與新羅反較親密。內政方面,則強化王權,大舉興建許多大型建築設施,例如宮殿、寺廟、城牆及軍事設施。一般認為,武王執政後半期大興土木以及與新羅長年征戰等舉措,是造成百濟國力衰退,在武王死後二十年即為新羅所覆滅的原因之一。 武王於641年逝世,唐太宗追贈光祿大夫。.

百济和百濟武王 · 百濟君主列表和百濟武王 · 查看更多 »

百济

濟(前18年-660年)(又称南扶餘)是古代朝鮮半岛西南部的国家。532年新羅兼併伽倻后,在朝鲜半岛上百濟与高句麗,新羅三足鼎立,这段时间被历史学家称为朝鮮三國时代。 据《三国史记》记载,百济传说是高句丽创始者朱蒙的第三个儿子温祚王于公元前18年在汉江南岸(今韩国河南市)创建。《隋书/卷81》也载“百济之先,出自高丽国”。百济的鼎盛时期疆土涵括西朝鲜(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绝大部分。最北曾到平壤。百济曾是海上的强国,通过海路与古代中国和日本各政权进行政治和贸易往来。据《隋书/卷81》记载百济人口混杂有新罗、高丽、倭等,也有中国人。 公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联军灭亡。.

百济和百济 · 百济和百濟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近肖古王

近肖古王(;在位时间:346年—375年)是朝鲜半岛三国时期百济的第十三任君主,名句。.

百济和近肖古王 · 百濟君主列表和近肖古王 · 查看更多 »

阿莘王

阿莘王(),亦作阿華王,或稱阿芳王(見《三國史記》),《日本書紀》則稱阿花王。百濟第十七代王,392年-405年在位,為十五代王枕流王之長子,十六代王辰斯王之姪。 據《三國史記》記載,枕流王死後,阿莘王因尚年少,故由叔父辰斯王繼位。而據《日本書紀》記載,辰斯王對應神天皇無禮,應神天皇便派紀角宿禰等人為使責問百濟,百濟人遂殺辰斯王,紀角宿禰等擁立阿花王(即阿莘王)後返國,但其餘史料無相關記述。 《三國史記》記載阿莘王即位前後,正值高句麗攻陷百濟石峴城關彌城等北方要地。阿莘王命舅父真武為左將,令其收復失土,但多嚐敗績。阿莘王於公元397年將太子(即腆支王)送往倭國(日本)為質,欲聯合倭國繼續向高句麗用兵,並征伐新羅。然而這項企圖多為高句麗所阻撓,且百濟人民因苦於傜役,紛紛逃往新羅。 另根據高句麗好太王碑文之內容,公元396年,好太王曾率兵渡過阿利水(今漢江),陷百濟數十城,迫使阿莘王立誓為奴,又虜王弟及大臣十名至高句麗。.

百济和阿莘王 · 百濟君主列表和阿莘王 · 查看更多 »

腆支王

腆支王()百濟第18代國王。405年至420年在位。他是阿莘王長子。《梁書》作餘映,《日本書紀》作直支王,《三國遺事》作眞攴王。 394年2月立為阿莘王太子。397年作為人質前往倭國。405年9月阿莘王死,由次子訓解監國,欲遣使往倭國迎回腆支王。但不久訓解為腆支王的末弟碟禮殺害,碟禮自立為王。腆支王在倭國軍隊護衛下回到百濟,誅殺碟禮即位。 407年以庶弟餘信、外戚解須、解丘三人為佐平(1等官),並執朝政。次年設置上佐平一職,並由餘信出任此職。416年受東晉王朝「使持節、都督、百濟諸軍事、鎮東將軍、百濟王」的封號。417年7月在百濟東北邊境修建沙口城,調整與高句麗對抗的態勢。 Category:百濟君主.

百济和腆支王 · 百濟君主列表和腆支王 · 查看更多 »

東城王

東城王(,479年—501年在位)是朝鲜半岛古国百济第24任国王。 名为扶餘牟大(모대)或扶餘摩牟(마모),三斤王堂兄。.

東城王和百济 · 東城王和百濟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溫祚王

溫祚王(),姓扶餘(余.

溫祚王和百济 · 溫祚王和百濟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扶餘隆

扶餘隆(徐隆)(),為百濟義慈王之子,是百濟的末代太子。644年,扶餘隆被義慈王立为王太子。 660年,新羅及唐朝联军攻陷百濟國都泗沘城,扶餘隆和父亲扶餘義慈向唐军投降,被唐军带到东都洛阳。百濟遺臣鬼室福信及僧侶道琛等人拥立扶餘豐為王的百济复国运动失败后,664年,扶餘隆被唐高宗任命为熊津都督府都督,管理百济故地和遗民。扶餘隆因为百濟、新罗是世仇,害怕受到新罗国的侵略,未敢赴任,最后在洛阳去世。.

扶餘隆和百济 · 扶餘隆和百濟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扶餘豐

扶餘豐(부여풍,),日本稱扶余豐璋,為義慈王之子,生卒年不詳。是百濟的末代國王。 扶餘豐幼年即被送往倭國(日本)為質。660年新羅及唐攻陷百濟國都泗沘城,百濟遺臣鬼室福信及僧侶道琛等人力守周留城,迎扶餘豐歸國為王,並與倭及高句麗聯軍,圖謀復國。而後鬼室福信殺道琛,且扶餘豐疑鬼室福信叛變,遂於663年6月將其斬首。同年8月,劉仁軌所率唐軍於白江口大敗倭國與百濟之聯軍,扶餘豐逃往高句麗,高句麗滅亡後又為唐所俘,流放至江南,不知所終。 扶餘豐之子孫流亡日本,天智天皇賜「百濟王」為姓予其弟善光(或稱禪廣)。.

扶餘豐和百济 · 扶餘豐和百濟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百济和百濟君主列表之间的比较

百济有119个关系,而百濟君主列表有3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2,杰卡德指数为7.59% = 12 / (119 + 39)。

参考

本文介绍百济和百濟君主列表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