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渤海国

指数 渤海国

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于公元698年到926年,以靺鞨族人的粟末部人为主体民族,沿袭“古肃慎国”的民族基础而建立的君主制、多民族政权,建国者大祚荣。渤海国的前身为各时期的“肃慎”、“挹娄”、“勿吉”等地方民族政权。 渤海国建国后受唐册封,唐王朝在黑水靺鞨居住地牡丹江流域置忽汗州,设忽汗都护府,亦称“渤海都护府”,册其首领为都督,封“渤海郡王”,史称“渤海王国”;中国史籍《新唐書》称之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所统治的领土在极盛期时,曾包括今嫩江至松花江河道一线以南的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吉林省大部、辽宁省、滨海边疆区的南半部以及朝鲜半岛北部。.

360 关系: 加賀藩十六国春秋南宋南岗山南北国时代南北朝南海府古北口镇史家司空后唐后梁后渤海吏部吉林市吉林省大同江大仁秀大彝震大嵩璘大唐开元礼大元義大元瑜大光显大玄錫大祚荣大瑋瑎大華璵大諲譔大豆大鴻臚大鸾河大门艺大钦茂大蒲柴河镇大金國志大虔晃大武藝大渤海大明忠天宝 (唐朝)天福城天门岭之战太尉太常寺太府寺太政官奚族女真契丹人...契丹國志嫩江孙万荣定安国定理府宁安市宦官完顏氏宗正寺安东都护府安图县安遠府安车骨靺鞨安邊府宋朝对马岛寿光市尚书 (书)尚书省小米小麦少数民族山东省崔姓工部上京临潢府上京龍泉府上京龙泉府中原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古汉语中书省中国本土临江市东宁市东丹东平府 (渤海国)东亚东京城镇东汉布尔哈通河三十国春秋三代実録三國志三纲五常一夫一妻制乞乞仲象乞四比羽九州 (日本)平盧年号幽州 (九州)乾封乌姓乌玄明府 (行政区划)五京制仁明天皇延吉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张广才岭伯咄部張姓开鲁县佛教從一品侍御史御史大夫御史臺忽汗州都督府俄罗斯俄语圣德王圣武天皇北青郡刺史刑部嵯峨天皇周易周易六十四卦列表咸镜南道咸镜北道和銅和龙市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唐代宗唐玄宗唐鸿胪井刻石唐朝儒家儒教 (宗教)冊府元龜再兴渤海冬葵农安县出羽國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八里城遗址兴辽先秦兵部光禄寺克拉斯诺达尔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兀惹前秦勿吉回鹘国子监国书图们市图们江皇城石川縣率宾府王姓王曾珲春市礼部福井市突厥汗国突地稽窦姓符节筑紫郡粟末靺鞨粟末部經國集總章續日本紀绥芬河羁縻翰林院烏昭慶烈万华燈籠 (建築裝飾)牡丹江盐州 (渤海国)盖牟州登州白山市白山靺鞨隋与高句丽的战争隋朝隋文帝音韵学遣渤海使遣新羅使遺民道教萨满教萬歲通天鐵嶺鐵器靺鞨類聚國史西汉首都駢文高句丽高句丽遗民复兴高句丽的运动高姓高麗 (918年-1392年)魏书魏晋南北朝豆类豆豉貞孝公主貞惠公主賀姓越喜靺鞨越前國鸡西市鸭绿江鸭渌府鸿胪寺鸿胪井黃維翰默啜黑龙江省黑水靺鞨黑水都督府黑河市辽南京辽史辽太宗辽宁省辽东半岛辽阳市辽河辽朝辉南县龙原府龙井市龙泉府都督能登國都里镇薛仁貴肃慎铁州 (渤海国)铁利府铁利靺鞨蓬莱市鄚颉府金在善金毓黻長嶺府长安长山列岛长岭府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镜泊湖集安市通假字通辽市耶律倍虞娄靺鞨陽成天皇附庸國抚顺市抚松县柞蚕丝柳城 (三国)柳河县李姓李子李尽忠李世勣李谨行李楷固杨姓東突厥松嫩平原松花江松漠紀聞松漠都督府桦甸县桦甸市桓州 (渤海国)桓武天皇正三品武则天殿中省汪清县汉姓汉字汉书汉诗汉族波西耶特洪皓洛阳市涑州淳仁天皇渤海渤海中京城遗址渤海人渤海國行政區劃渤海国君主列表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渤海国志长编渤海遣日使渤海語渤海镇 (宁安市)渤海湾渤海海峡温庭筠清和天皇清津市清朝滨海边疆区潍坊市潘州 (渤海国)朝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貢朝鲜半岛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族朝阳市本州朴姓挹娄户部显德府新唐书新罗日本日本後紀日本紀略日本海旧唐书旅顺口区摩阔崴懷遠府敦化市敖东城慈江道扶餘府扶餘縣拂涅拂涅靺鞨景德王晋书714年 扩展索引 (310 更多) »

加賀藩

加賀藩()是日本江戶時代,領有加賀國、能登國、越中國三國大半(相當于現石川县、富山县全域)作為領土的藩,也是江戶時代最大的藩,被譽爲「加賀百萬石」。藩主夫人芳春院(前田利家正室,前田松)去世後,作爲芳春院的化粧領(化妝費用),近江國弘川村(現在的滋賀縣高島市今津町)也成為藩的領地之一。.

新!!: 渤海国和加賀藩 · 查看更多 »

十六国春秋

《十六國春秋》,記載中国东晋时期,北方十六國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北魏崔鴻撰寫。 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鴻私下撰寫《十六國春秋》,当时北魏迁都洛阳,书籍“率多分散”,他只好“求之公私,驱驰数岁”,又“约损烦文,补其不足”。正始三年(506年),《十六国春秋》初稿大部完成,但仍缺“蜀录”。崔鴻又花了十餘年時間訪求常璩所撰《蜀书》。正光三年(522年),終於全書寫畢。《十六国春秋》成書一百卷,“五胡十六國”之名因《十六國春秋》一書而得名。但本書雖然完成,卻又因故未敢刊印。直到孝庄帝永安元年(528年),其子崔子元將《十六国春秋》缮写一本,奏献朝廷,藏于史馆。 《十六国春秋》突破既往传统,将各国国书改名为“录”,各国帝纪改名曰“传”,“不附正朔,自相君长”,记錄各国史事时,係以各自之年号。各国国主之事迹,則按正史本纪之体例,不採用漢民族之“贵中华而贱夷狄”觀念。又有序例、表、赞,体例完备。刘知几評價,“(崔鸿)考核众家,辨其异同,除烦补阙,错综纲纪,易其国书曰录,主纪曰传,都谓之《十六国春秋》,……由是伪史宣布,大行于时”。唐初修《晋书》大量采录《十六国春秋》的本文。赵翼称唐修《晋书·载记》,“尤简而不陋,详而不芜,视《十六国春秋》不可同日语也”。 《十六國春秋》最大缺點是記時有誤、人物混淆,“多有違謬”,如“天興二年,姚興改號鴻始,而鴻以為改在元年;明元永興二年,慕容超禽于廣固,鴻又以為在元年;太常二年,姚泓敗于長安,而鴻亦以為滅在元年。如此之失,多不考正。” 北宋初编成的《太平御览》仍大量抄录《十六国春秋》。此書在北宋中期已經殘缺不全,剩二十餘卷,司馬光修《資治通鑑》時曾引用,但已非全書,故如無《資治通鑑》,今人難以窺得五胡亂華全貌。《崇文總目》已不列其名。明代屠喬孫、項琳以《晉書·載記》、《魏書》、《北史》、《冊府元龜》、《資治通鑑》以及《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補綴而成輯本一百卷,仍題“崔鴻撰”,並署“屠喬孫、項琳之同訂”,史料豐富,然欠考證,被清人斥為伪书,是今日的流行本;另外《漢魏叢書》中保存有十六卷本,十六國各為一錄,記各國主五十八人,與《晉書》大同小異。康熙时宋荦曾在京西慈仁寺购得《十六国春秋》残本,并作诗以为紀念。清代湯球輯有《十六國春秋輯補》一百卷,所輯史料力求信而有徵,並有考證工作,是研究十六國史的重要參考書。.

新!!: 渤海国和十六国春秋 · 查看更多 »

南宋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中国宋朝的其中一个時期,與北宋合稱「兩宋」。北宋以开封被金人攻入及佔領而结束,1127年6月12日,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因宋朝的五行德運為「火」,改元「建炎」意味著重建王朝的火德。 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為都城,史称南宋,以别于北宋。绍兴和议后,大部分時間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金朝、西辽、大理国、西夏、吐蕃及13世纪初兴起的蒙古帝国/元朝为并存政权,直至1279年亡于元朝,共152年。 南宋由于军事实力始终不敌金国,统治范围被迫限于秦岭淮河線以南地区,與金国长期军事对峙,但是亦刺激了南宋發展经济、手工业、航運贸易、武器制造及科技。.

新!!: 渤海国和南宋 · 查看更多 »

南岗山

南岗山,位于吉林省延边州和龙县、龙井县东部。为海兰河与图们江的分水岭。山岭走向较乱,主脉近北东和北北东走向,长约130公里,宽15~25公里。.

新!!: 渤海国和南岗山 · 查看更多 »

南北国时代

南北國時代(660年、668年或698年-935年)指後新羅与渤海國并存的朝鮮半島歷史時期。 其起始時期有兩種講法:其一,以新羅與唐朝滅百濟,高句麗與新羅峙時的顯慶五年(660年)開始;其二,以新羅幫助唐朝滅高句麗的總章元年(668年);其三,大祚榮建立渤海國的聖曆元年(698年)開始。而結束時期,一般都以新羅向高麗太祖王建歸降的清泰二年(935年)作為結束時間。 據稱南北國時代這個術語是在新羅後期崔致遠的《崔文昌諸侯全集》上開始使用的。不過,崔致遠稱渤海國為“北國”僅僅意味著地理上的“北方”而已,而“南國”字眼未出現在崔致遠的文章中。沒有證據表明渤海國稱新羅為“南國”或新羅自稱“南國”。首次出現南北國概念則晚自李氏朝鮮的實學者柳得恭的《渤海考》。 南北國時代僅僅是韓國使用的詞匯,這是朝鮮半島南北分裂的歷史觀所造成的影響,試圖取得雙方的歷史共識。朝鮮雖然認為渤海國是本國歷史,但並不使用“南北國時代”這個詞匯。 其他國家在對渤海國歷史的歸屬上,皆認為渤海國及其前身高句麗為中國東北地方政權,不認同此論述(如中國、日本),所以不使用此詞匯。.

新!!: 渤海国和南北国时代 · 查看更多 »

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北朝始於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北中國北方開始,南朝始於420年劉宋建立開始;南北兩朝在589年隋灭陳為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劉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陳為止,上承兩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长时间对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与陈同时存在的西梁一般不算在内。;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由于军权转移,南朝皇族主要出身于寒門或庶族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1頁。。初期經濟逐渐恢复,但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军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梁在梁武帝在位期間國力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陳的陈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大跌,包括現在四川在內的西部大片原屬南梁領土被西魏佔領,南陳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国,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镇之乱和农民暴动之后造成实力大衰。北魏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军力強盛。最後藉由宇文泰开创的北周關隴集團,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齊。此時統一中國的天平已朝向北周傾斜。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發兵灭南陳統一中國。 北朝戰爭不斷、各阶级對立严重,而南朝經濟持續成長、局势比較穩定,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黃巾之亂和永嘉之乱后就开始南移,为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與先进的生產技術。江南的繁荣,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萬繩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一章〈南朝時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第266頁。。在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務實求治和無君論等觀點,在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開創出獨到的見解與理論。玄學、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其中佛教帶動石窟的發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雲岡石窟與龙门石窟名揚後世。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與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形態,第101頁。。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梁時出现了科舉制度的萌芽。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北朝胡人缺乏中原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採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六镇之乱、北齊的排漢運動《顏氏家訓》提到:「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中國文明史第四卷魏晉南北朝上冊》第一章政治發展大勢,第69頁。。在隋朝統一天下後,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新!!: 渤海国和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南海府

南京南海府,渤海国五京之一。在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兴。 本沃沮地,下辖沃州(南海府治所)、椒州(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安南道东北部孟山郡东山城里)、晴州。辽国灭渤海国,将南海府沃州迁到今中国辽宁省海城市,改称海州南海军。故县六:沃沮、鹫岩、龙山、滨海、升平、灵泉。统州二、县一:临溟县。.

新!!: 渤海国和南海府 · 查看更多 »

古北口镇

古北口镇,位于中国北京市密云县东北部,西邻高岭镇,北邻河北滦平县,东邻新城子乡,南接太师屯镇。总面积84.71平方公里,总人口8286人。辖有9个行政村。该镇为第4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新!!: 渤海国和古北口镇 · 查看更多 »

史家

歷史學家也稱歷史家、史學家、史家,指以撰写历史著作为职业或对历史学的创立、发展与应用付出努力的知识分子。历史学家包括历史记录的编撰者和史料的研究者。人們研究歷史必須倚靠前人所留下的記錄。歷史學家會研究過去所發生的事件和這些事件記錄的真確性,並將他們的研究記錄下來。歷史學家的研究對象可以是某人的經歷,某城市、某地或某國家的發展。根據他們不同的研究對象,歷史可有不同的分類,例如: 個人歷史 個人歷史,是有關某人過去發生的事做研究。 地方歷史 地方歷史,是有關某城市或某地曾發生事件的研究。 世界歷史 世界歷史,是有關世界各地過去事件的研究。.

新!!: 渤海国和史家 · 查看更多 »

司空

司空,空是工的通假字,是中国、朝鮮古代官名。 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 春秋、战国时沿置。宋国因宋武公名叫司空,所以将司空改为司城。孔子曾任鲁国的司空。 汉朝本无此官,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但职掌与周代的司空不同。东汉将大司空改为司空,与太尉、司徒(丞相、大司徒改任)并称三公,一直延续到宋徽宗时,仿周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辽朝、金朝三公还是太尉、司徒、司空,元朝时设时废。明朝、清朝还是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明清时期也是工部尚书的别称。.

新!!: 渤海国和司空 · 查看更多 »

后唐

后唐(923年-937年)是中國五代時期的政權之一。923年,唐朝的赐姓宗室李存勖消灭後梁,聲稱重建唐朝。後為石敬瑭勾結契丹入侵而滅亡。後唐的建立至其亡國歷時十四年。史学家為了區別由李淵所建立的唐朝,因而稱之為後唐。在魏州(河北大名县西)称帝,国号为唐,不久迁都洛阳。 另外,雖然后唐統治者的祖源是沙陀族,但當時的後唐統治的是漢族地帶,後唐也被稱為「漢國」。.

新!!: 渤海国和后唐 · 查看更多 »

后梁

後梁(907年-923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皇朝。自907年梁太祖朱温篡唐称帝建國至923年11月19日梁末帝亡国于后唐,历时17年。因为皇帝为朱姓,为与南北朝时的南梁区别,故又称朱梁。.

新!!: 渤海国和后梁 · 查看更多 »

后渤海

後渤海(928年-976年?),是日本学者在其著述《定安国考》中描述的10世纪中国東北和朝鮮半岛东北部的国家。又称後渤海国、復興渤海。但是由于史料较少,而日野開三郎的猜测成分太大,所以不被学术界所公认。.

新!!: 渤海国和后渤海 · 查看更多 »

吏部

吏部是中國古代官署之一。东汉始置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長官稱為吏部尚書。「吏」指文職官員,多是「官吏」齊稱,相等於現代的文職公務員。 吏部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唐朝前期主持科举考试,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将主试权转礼部管辖。唐朝中期,尚书省职权为诸使职侵夺,本部对于官员的任免权力也日渐削弱。长官称吏部尚书,置吏部侍郎二人。一度曾改称司列、天官、文部,旋复旧。后代相沿不改。唯宋代使职盛行,吏部职务为审官院、东西铨所掌,吏部尚书亦不治本部事。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也設有吏部,其首長為吏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改稱吏曹,首長改稱吏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吏部的機構。.

新!!: 渤海国和吏部 · 查看更多 »

吉林市

吉林市,满语名为吉林乌拉(a,意为“沿江的城池”),别称“北国江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下辖的地级市,为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吉林市是中国唯一一个与省同名的城市。吉林市位于吉林省中部偏东,陆地面积2.7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26.24万,其中市区人口181.88万,除汉族外,尚有满、朝鲜、回、蒙古等34个少数民族。 吉林市建城于约公元前108年,而人类活动史更可追溯至石器时代。吉林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根据《地方组织法》规定批准的较大的市,有制定地方法规的权力;此外吉林市还是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吉林市还是2007年亚洲冬季运动会的协办城市。.

新!!: 渤海国和吉林市 · 查看更多 »

吉林省

吉林省是中国东北地区中部的一个省份,东南邻滨海边疆区、朝鲜,北、西、南与黑龙江、内蒙古、辽宁接壤,位在東經121°38'至131°17',北緯40°52'至46°18'。古为濊貊、扶余族、肃慎地,唐朝屬渤海地,遼代屬兩道,金朝分兩路,元代屬遼陽行中書省,明朝置建州爲女真地,以境内吉林城而得名。清於1673年在吉林市建城,名“吉林烏拉”(满语意爲“沿著松花江”);後置吉林省,為吉林將軍駐地。光緒年間將駐地建為吉林省,簡稱吉。面积19.1万平方公里。人口2729.82万人(2007年,以下数据为2001年),有汉(2435万,占91%)、朝鲜族(115万,全国最多)、满(99万)、蒙古(17万)、回(13万)、锡伯(3168人)等民族。辖1个自治州、8个地级市、57个县(市、区)、3个自治县。省会长春市。.

新!!: 渤海国和吉林省 · 查看更多 »

大同江

大同江()位於朝鮮半島西北部,是朝鮮的第五大河流。長450.3公里,流域面積達20000平方公里,因河床深,又受黄海潮水影响,利于航运。發源於狼林山脈的慈江道,流程蜿蜒。向南流在南浦市注入西朝鮮灣。該河流經朝鮮首都平壤市。.

新!!: 渤海国和大同江 · 查看更多 »

大仁秀

渤海宣王(),諱大仁秀,是渤海國第十代君主,大明忠之从兄,大祚荣之弟大野勃4世孫。在位期間818年至830年,年號為建兴。大仁秀兼并了靺鞨铁利、安车骨、拂涅、号室等部,击败了黑水靺鞨,渤海國达到极盛。在位期间,曾二十次遣使到唐朝长安,所谓海东盛国主要就是指他統治的时期。830年去世,諡號宣王。.

新!!: 渤海国和大仁秀 · 查看更多 »

大彝震

大彝震(),是渤海国第十一代君主,在位期間830年至857年,大仁秀的孙子。其父世子大新德早亡,大彝震以王孙嗣位,改元為咸和。831年,唐文宗遣使册封。大彝震模仿唐朝,施行募兵制,建立左右神策軍、左右三軍、一百二十司。857年大彝震去世,其弟大虔晃即位。.

新!!: 渤海国和大彝震 · 查看更多 »

大嵩璘

渤海康王(),諱大嵩璘,是渤海国第六代君主,在位期間794年至809年,大欽茂的幼子,改元為正曆。唐朝遣使殷志瞻册封大嵩璘为渤海国王、銀青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大嵩璘结束了大钦茂死后的动乱,渤海国又开始正常发展,809年去世,谥號康王。.

新!!: 渤海国和大嵩璘 · 查看更多 »

大唐开元礼

《大唐开元礼》原名《开元礼》,为正式颁行于唐代开元二十年(732年)的官修礼制专著,署名为唐玄宗时期宰相萧嵩奉敕修撰,实际参与编纂工作的则包括张说、萧嵩、王仲邱、徐坚、李锐、施敬本、贾登、张煊、陆善经和洪孝昌等人。该书编纂的主要基础为唐太宗贞观年间和唐高宗显庆年间的礼书,通过折衷异同编次而成,为唐代礼制的集大成者。对于该书的性质历代有多种看法,有经部礼类仪注及史部仪注、职官及政书等数种不同的划分,表现出仪注与礼学的密切关系,当代观点则认为该书叙述五礼的规范和一般性原则,属于礼制范畴。.

新!!: 渤海国和大唐开元礼 · 查看更多 »

大元義

渤海廢王 大元义()是渤海国第四代君主,大钦茂族弟,在位期間793年,大钦茂世子大宏臨早亡,大钦茂死后大元义即位。大元义残暴好杀,793年,大钦茂的孙子大华玙与国人杀害了大元义。.

新!!: 渤海国和大元義 · 查看更多 »

大元瑜

渤海定王(),諱大元瑜,是渤海国第七代君主,在位期間809年至812年,大嵩璘的之子,改元為永德。唐朝唐宪宗遣使元文成为大嵩璘吊丧,册封大元瑜为渤海国王,812年大元瑜去世,谥號定王。.

新!!: 渤海国和大元瑜 · 查看更多 »

大光显

大光显,渤海王大諲譔的世子。926年遼與渤海國的戰爭,契丹国灭渤海国,渤海王大諲譔被俘虏。契丹在渤海领地设置东丹国,皇长子耶律突欲(耶律倍)被任命为国王。934年,世子大光显率部民数万越过了鸭绿江,逃亡王氏高丽。 大光显被高麗太祖王建赐名王繼,居白州(今黄海南道白川郡)。大光显一族中保持大姓者,在10世紀改为太姓。朝鮮半島的大姓及太姓 据说是大光显的后裔。.

新!!: 渤海国和大光显 · 查看更多 »

大玄錫

大玄錫(),是渤海国第十三代君主,在位期間871年至893年,大虔晃的孙子。871年大虔晃去世,大玄錫即位。893年,大玄錫死,大瑋瑎嗣位。.

新!!: 渤海国和大玄錫 · 查看更多 »

大祚荣

渤海高王()諱大祚荣,是渤海国的開國之主,在位期从698年至719年。.

新!!: 渤海国和大祚荣 · 查看更多 »

大瑋瑎

大瑋瑎(),是渤海國第十四代君主,在位期間893年至906年,893年大瑋瑎嗣位。 896年,王子大封裔在唐朝進貢之際,與偶然在長安的新羅使節發生爭席次事件。 后新罗学者崔致远作《谢不许北国居上表》,把渤海人称为“靺鞨”,称为“粟末小蕃”。认为新罗乃是上国。 906年大瑋瑎去世,大諲譔即位。 Category:渤海國君主 Q.

新!!: 渤海国和大瑋瑎 · 查看更多 »

大華璵

渤海成王(),名大華璵,是渤海國第五代君主,大钦茂之孙,在位期間793年至794年,年號為中兴。他是大欽茂的嫡孫,因參與了渤海國國人殺害了殘暴的親戚大元義而被推戴為渤海國國王,同時改元中興。可惜又在準備重返渤海國上京龙泉府期間因病過世,在位時間不足半年。死後,渤海國國人諡之為成王。.

新!!: 渤海国和大華璵 · 查看更多 »

大諲譔

大諲譔(),是渤海国第十五代君主,在位期間906年至926年,曾遣使向后梁朝贡。契丹国兴起后,屡屡侵犯渤海国,926年,上京龍泉府被契丹国攻陷,大諲譔投降,渤海国滅亡。.

新!!: 渤海国和大諲譔 · 查看更多 »

大豆

大豆(学名:Glycine max)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的豆科植物,一般都指其种子而言。大豆是東亞的原生種植物,果實呈椭圆形、球形。種皮顏色有黄色、淡绿色、黑色,別名為黄豆、青豆(不是指豌豆)、黑豆,以黄豆最常見。毛豆即为尚未成熟的食用大豆(大豆在莢果種仁生長至八分熟時採收的鮮豆莢)。 大豆可以製成大豆油、豆豉,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分類中,甚至將大豆列為而不是豆類。無脂肪的豆粕是動物飼料中常見及廉價的蛋白質來源,像就在一些餐點中代替肉。每單位面積,種豆可以產生的蛋白質較其他利用方式都要高。 在東方有許多豆類製品,未醱酵的豆類製品有豆漿、豆腐、豆腐皮等,醱酵的豆類製品有醬油、豆瓣醬、醱酵豆醬、納豆、丹貝等也是用豆類製成調味料。大豆油有許多工業的應用,主要生產大豆的國家有美国(36%)、巴西(36%)、阿根廷(18%)、中国(5%)和印度(4%).

新!!: 渤海国和大豆 · 查看更多 »

大鴻臚

大鴻臚是中國古代官名,秦代時稱典客,漢景帝中六年時改名大行令,至漢武帝太初元年時改名為大鴻臚,為掌理「蠻夷」事務,亦即外交事務的機構,下屬官有行人、譯官、別火三令丞。王莽一度將之改為典樂,魏晉南北朝時此單位有時設置有時廢除,至北魏時尚有此官,隋代以後廢除,改为鴻臚寺卿,但所職掌職務已有所不同,作为鸿胪寺主官的鸿胪寺卿,主要掌朝会仪节等。.

新!!: 渤海国和大鴻臚 · 查看更多 »

大鸾河

大鸾河,宋太宗时期投奔宋朝的渤海人。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灭北汉后,北伐辽国至幽州,渤海酋帅大鸾河率小校李勋等十六人、部族三百骑投奔宋朝,宋太宗以大鸾河为渤海都指挥使。太平兴国九年(984年)春,在大明殿开宴会,召大鸾河慰抚了很长时间。宋太宗对殿前都校刘延翰说:“鸾河,渤海豪帅,束身归我,嘉其忠顺。夫夷落之俗,以驰骋为乐,候高秋戒候,当与骏马数十匹,令出郊游猎,以遂其性。”赐给他十万缗钱与美酒。.

新!!: 渤海国和大鸾河 · 查看更多 »

大门艺

大门艺,渤海国宗室大臣。大氏。渤海高王大祚荣之次子,武王大武艺之同母弟。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奉大祚荣命随唐使张行岌朝贡唐朝,充质子至长安留侍宿卫。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大门艺回国,于是熟知唐朝情势。渤海武王仁安七年(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黑水靺鞨遣使朝唐,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置黑水州都督府。武王大武艺认为黑水靺鞨违背惯例,未事先通告渤海,害怕黑水靺鞨与唐朝同谋夹攻渤海,于是渤海背叛唐朝,派大门艺与舅父任雅发兵击黑水靺鞨。 由於大門藝深知唐之强盛,以此举必将招祸,坚决反对,力谏大武艺,称「黑水請吏於唐,而我以其故擊之,是叛唐也。唐,大國也。昔高麗全盛之時,強兵三十餘萬,不遵唐命,掃地無遺。況我兵不及高麗什之一二,一旦與唐為怨,此亡國之勢也。」大武艺不从,兵发至黑水靺鞨境,大门艺又写信力谏。大武艺大怒,派遣其從兄大壹夏取代大门艺领兵,大武艺拟召殺掉大门艺。大门艺遭到排挤,恐被害,遂弃其众,间道奔唐,逃至长安。受唐玄宗保护,唐玄宗授其为左骁卫将军。大武艺遣使上表大门艺的罪狀請唐玄宗殺之,玄宗不听。 唐玄宗私下把大門藝派遣到安西都護府,留下渤海國的使者,另外遣人通報稱已流放大門藝至嶺南。但大武藝還是知道大門藝還活著,於是上表稱:「大國當示人以信,豈得為此欺誑?」還是請求殺大門藝。唐玄宗以鴻臚少卿李道邃、源復等人不能督察官屬,以致消息有洩漏,相關官員被降職。所以暫遣大門藝去嶺南以報之。 仁安十三年(732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大武艺出兵袭扰唐朝,仁安十四年(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大门艺被唐玄宗派往幽州征兵反击。大武艺非常怨恨大门艺,又派人到洛阳天津桥南刺杀大门艺,未遂。唐玄宗诏捕刺客,全部诛杀。后大门艺继续留唐,没有回到渤海国。.

新!!: 渤海国和大门艺 · 查看更多 »

大钦茂

渤海文王(),諱大欽茂,是渤海国的第三代君主,在位期間737年至793年。 737年(唐開元二十五年;渤海国仁安18年),唐玄宗撰《吊渤海郡王大欽茂書》、《冊渤海郡王大欽茂文》等兩文,冊封大武藝的嫡子大欽茂為渤海郡王。 738年(唐開元二十六年;渤海国大興元年),大欽茂改渤海国年號為大興。 大欽茂在位期間,努力改善與唐朝的外交關係,並將渤海國的國力擴張至今日中國吉林省的琿春,致力发展文化。並因協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獲得晉封為渤海國王。二女貞惠公主、四女貞孝公主的墓志铭称大钦茂为大兴宝历孝感金轮圣法大王。 關於對日本方面,渤海國則逐漸淡化了與日本間的軍事往來,改為以文化交流和商業活動為主。此外,由於渤海國對於唐朝與日本兩國的往來都是採取朝貢貿易的形式,而日本方面對於來自渤海國的貢品,往往給予數倍的回賜,因此渤海國從日本獲取較大的利益,這使得當時的日本財政受到了影響,故接待使節及回賜的費用達到較大規模後,日本制定了十二年一次使節來朝等限制。二者往來一直持續到渤海滅亡為止。.

新!!: 渤海国和大钦茂 · 查看更多 »

大蒲柴河镇

大蒲柴河镇,是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

新!!: 渤海国和大蒲柴河镇 · 查看更多 »

大金國志

《大金國志》記錄了金國從金太祖至金哀宗117年的歷史。共四十卷,分為本紀二十六卷,傳三卷,雜錄三卷,天文、地理、制度、風俗等七卷,行程錄一卷。 本書傳為南宋宇文懋昭所撰,但宇文懋昭其人其書一直存在爭議,本書附〈經進《大金國志》表〉稱於宋朝端平元年正月十五日奏上,實為金朝亡國(正月十日)後的第五日,成書過程離奇。據清代學者考證,是宋元期間傳抄的記載並雜以里巷傳聞編撰而成,可與《金史》互相參校。.

新!!: 渤海国和大金國志 · 查看更多 »

大虔晃

大虔晃(),是渤海国第十二代君主,在位期間857年至871年,大仁秀之孙,大新德之子,大彝震的弟弟。857年,大彝震死,大虔晃嗣位。871年大虔晃去世,其孙大玄錫即位。.

新!!: 渤海国和大虔晃 · 查看更多 »

大武藝

渤海武王()諱大武藝,是渤海国第二代君主,在位期間719年至737年。.

新!!: 渤海国和大武藝 · 查看更多 »

大渤海

大渤海国,又称大元国(1116年1月—1116年5月),是在辽朝灭亡渤海国后,渤海人试图反抗辽朝控制,由头领高永昌组织起义建立的国家。 辽天庆六年(1116年),东京(今中国辽宁省辽阳市)渤海人杀死东京留守起事,东京裨将高永昌乘机率戍卒3000人反辽,驱逐大公鼎、高清明等东京官员,占据东京,自称大渤海皇帝,建国号大元国,建年号隆基,攻占辽朝东京道五十余州。辽天祚帝派萧韩家奴、张琳率军讨伐高永昌。高永昌向北面新兴的金朝求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以增援为名,占领东京地区。金军乘机从背后攻击辽军,辽军大败。金太祖命令高永昌取消帝号,高永昌不听,金太祖便击败高永昌的渤海军,占领东京,擒斩高永昌。从此,辽东京道54州归入金朝。自此,渤海国亡国后的一系列复兴运动都以失败告终。.

新!!: 渤海国和大渤海 · 查看更多 »

大明忠

渤海簡王(),諱大明忠,是渤海国第八代君主,在位期間817年至818年,大言义的弟弟,改元為太始。818年大明忠去世,谥號简王。大祚荣王统从此断绝,大祚荣之弟大野勃4世孙大仁秀继位。.

新!!: 渤海国和大明忠 · 查看更多 »

天宝 (唐朝)

天寶(742年正月—756年七月)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個年号,共计15年。天寶與開元兩個年號可以合稱為開天。 天寶三年正月朔改“年”为“载”。.

新!!: 渤海国和天宝 (唐朝) · 查看更多 »

天福城

#重定向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

新!!: 渤海国和天福城 · 查看更多 »

天门岭之战

天門嶺之戰,是698年武周的契丹族将领李楷固和大祚荣在天門嶺的战役。结果是渤海胜利。 高句丽灭亡后,大祚荣随其父舍利乞乞仲象徙居营州。696年五月,契丹李尽忠、孙万荣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反抗武周,乞乞仲象和白山靺鞨首领乞四比羽及高句丽馀部度辽水东徙,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固。尽管武则天采取姑息政策,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赦免其罪。但是乞四比羽拒不受命,698年,武则天命玉钤卫大将军李楷固、中郎将索仇将其击斩。乞乞仲象病死,大祚荣兼并乞四比羽部众,继续反抗武周军队。李楷固引兵过天门岭,追击大祚荣。大祚荣反击,李楷固大败,仅以身免。大祚荣帅其众东据东牟山,其统治之地方圆二千里,十馀万户,胜兵数万人,自称振国王(渤海国的前身,振国王的称号来源于武则天对大作荣父亲大仲象所册封的震国公。),附于后突厥。.

新!!: 渤海国和天门岭之战 · 查看更多 »

太尉

太尉為中国、朝鮮半島和越南的古代职官。.

新!!: 渤海国和太尉 · 查看更多 »

太常寺

太常寺是中國古代掌管宗廟祭祀的機構。.

新!!: 渤海国和太常寺 · 查看更多 »

太府寺

太府寺,中国古代官署,为九寺之一。 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时不设少府,改设太府。北齐设立太府寺,长官称太府寺卿或太府卿,副官称太府少卿,掌管宫廷库藏和贸易。隋炀帝管理都市贸易、常平,出纳官僚俸禄,管理物价,财货交易的职权交给太府寺,管理金帛府帛、营造器物的职权交给另设的少府监。唐宋相沿。辽朝、金朝、元朝改称太府监,一直延续到明朝被并入工部。 * Category:九寺.

新!!: 渤海国和太府寺 · 查看更多 »

太政官

太政官是日本舊設的機關,始於大寶律令及終於內閣制的施統行。太政官是一個理立法、行政、司法與及管轄八省百官的機關,相當於中國隋唐的尚書省,或元明的中書省,自大寶律令律令施行後,就是朝廷中最上位的機關。太政官與神祇官合稱二官,地位比神祇官為高。太政官有幾個別稱,分別是尚書省、鸞台、蘭省、乾政官。太政官自從平安時代中後期,攝政與關白的出現,已經是一個有名無實的機關直至明治時代短暫的中興。.

新!!: 渤海国和太政官 · 查看更多 »

奚族

奚族,本名庫莫奚族,是中国北方古民族,源自東胡,为东部鲜卑宇文部的一支(又称匈奴一支)。有說契丹本來亦是奚族的一員,但亦有說兩者有所不同。巴托爾德認為闕特勤碑的tataby部是奚。.

新!!: 渤海国和奚族 · 查看更多 »

女真

女真(; 拼音: Rǔzhēn),又作女直與女贞,可能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汉至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隋至唐時期称黑水靺鞨,辽至金时期称“女真”、“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辽朝女真有生女真、熟女真之分。到明朝后期仍然自稱為女真,清朝时改为满洲。 “女真”一名最早见于唐初。 “女真”在明朝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依接近漢化程度及活動區域南北:多漢化程度、南境者為熟女真,少漢化程度、北境者為生女真。生女真活動在鄂霍次克海一帶,有人稱呼為通古斯。女直之名,见于《辽史》者,“又有北女直、南女直、长白山女直、鸭绿江女直、濒海女直,黄龙府女真,曷苏館女真,順化国女真,回跋女真,盖各就其地名之。” 《金史·世纪》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车骨部,曰拂涅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称靺鞨,而七部并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无闻。”“渤海盛强,黑水役属之。渤海灭,复役属契丹。在南者系籍,号熟女直;在北者不籍,号生女直。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也。”而也有观点认为生女真和熟女真的方位不是一北一南,而是一东一西。《大金国志》云:“世居混同江之东长白山下;南邻高丽,北接室韦,西界渤海,东濒海。”按照《大金国志》的记载,完颜阿骨打所在的生女真的方位为朝鲜史所载的东女真(又称为东北女真)大致相同。.

新!!: 渤海国和女真 · 查看更多 »

契丹人

契丹人,古代游牧民族,居住在今蒙古国及中国东北地區,採取半農半牧生活,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但受到通古斯語族的強烈影響。而目前居住中國東北的達斡爾族可認定為契丹人直系後裔。 古契丹有八部: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鬱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部。涅里是遼的始祖。契丹人有三年選一次夷里堇的習慣,早期夷里堇都在大贺氏家族中产生,中期在遥辇氏中产生,最后由契丹迭剌部耶律氏族的夷里堇耶律阿保机破坏了传统的贵族民主选举制度,仿效汉人,建立起世袭的中央集权专制的契丹。 据遼朝大臣耶律儼《皇朝實錄》所稱契丹為黃帝之後。《遼史·太祖紀贊》和《世表序》主張契丹為炎帝之後。近年在雲南發現的契丹遺裔,保存有一部修於明代的《施甸長官司族譜》,卷首附一首七言詩,詩曰:“遼之先祖始炎帝……”。這些契丹人認可契丹為炎帝苗裔的說法。回紇人亡國時,大批回紇人逃入契丹,因此有契丹半回紇的說法,有些回紇人溶入契丹人的蕭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皇后述律平就是回紇人,耶律德光后將述律氏賜姓蕭氏,蕭氏後來融入女真,改為舒穆祿氏,遼朝滅亡后,多融入汉族、蒙古族與滿族。 《辽史·后妃传》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氏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辽史·国语解》记载:“耶律和萧两个姓,以汉字书者曰耶律、萧,以契丹字书者曰移刺、石抹”。《金史·国语解》记载:“移喇曰刘,石抹曰萧”。.

新!!: 渤海国和契丹人 · 查看更多 »

契丹國志

《契丹國志》,由南宋葉隆禮撰寫,共27卷。 《契丹國志》一書共27卷,其中〈帝紀〉12卷,〈列傳〉7卷,后晉、遼国及北宋往來文書一卷,各國饋貢禮物數一卷,地理一卷,風俗及各種制度一卷,行程錄及使北記兩卷,諸番雜記一卷,歲時雜記一卷。 契丹國是指遼朝,本書自是研究遼朝歷史的重要歷史料,其中選錄了契丹世系及地圖等內容,可以與《遼史》相互參校。《契丹国志》中引用传说为白马青牛的仙人之后,始祖为奇首可汗。契丹早期历史都有神话传说为主。《契丹国志》明顯有抄錄諸書的痕跡,如卷一九《大实林牙传》載:“大实深入沙子,立天祚之子梁王为帝而相之。……辽御马数十万,牧於磧外,女真以绝远未之取,皆为大实所得。今梁王、大实皆亡,馀党犹居其地。”此文全抄自洪皓《松漠记闻》卷上,卻未重新修改“今梁王、大实皆亡,馀党犹居其地”一句,無法反映最後真實情況。 《契丹国志》卷首《进书表》,末署“淳熙七年三月日,秘书丞臣叶隆礼上表”,淳熙七年(1180年)下距葉隆禮進士及第之年(1271年)达六十七年之久,葉隆禮斷無可能在及第前六十七年完成此書。再加上編撰本書過程過於草率,這些問題使得《契丹国志》真偽與否,一直存在爭議。.

新!!: 渤海国和契丹國志 · 查看更多 »

妾,又稱陪房、偏房、側室、副室、妾侍、小妻、旁妻、下妻、庶妻、嬬、姬、簉室等,亦有小老婆的俗稱,中華民國初期又稱姨太、姨太太。狭义上指一夫一妻多妾婚姻中,获得法律认可,但地位低於正妻的女性配偶。广义上可包括,除情妇外,未获法律认可的姬妾在内。.

新!!: 渤海国和妾 · 查看更多 »

嫩江

嫩江(滿語: Non ula)是松花江最大支流。位于中国黑龙江省西部,部分河段為黑龙江省與內蒙古自治區邊界。源出大兴安岭北麓伊勒呼里山,南流到镇赉县,经吉林省大安市在三岔河汇入松花江。长1370千米,流域面积28.3万平方千米。支流主要有甘河、讷谟尔河、诺敏河、绰尔河、洮儿河等。 无论从长度、流量还是流域面积看,嫩江都实应为松花江正源,只因第二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而在中国清代被奉为松花江的正源,故正源之说延续至今。 嫩江有4个月冰期,江轮可航至齐齐哈尔。嫩江流经坡度很缓的松嫩平原,有许多湖泊、沼泽。 Category:黑龙江河流 Category:松花江水系.

新!!: 渤海国和嫩江 · 查看更多 »

孙万荣

孫萬榮()是7世纪末契丹族的首领。696年,跟随他的妹夫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反抗武周,侵略河北。武则天把他的名字改为孫萬斩。李尽忠不久后病死,孫萬榮接替了他的位置,多次大败武周军队。697年三月,清边道总管王孝杰、苏宏晖等将兵十七万与孙万荣战于东硖石谷,即东硖石谷之战,武周兵大败,王孝杰坠崖而死。四月,武则天以右金吾卫大将军武懿宗为神兵道行军大总管,与右豹韬卫将军何迦密将兵击契丹。五月,又以娄师德为清边道副大总管,右武威卫将军沙吒忠义为前军总管,将兵二十万击契丹。六月,后突厥默啜可汗应武周之邀进攻契丹,孙万荣兵败被杀,契丹之乱平定。 S S Category:唐朝右领军卫将军 Category:契丹萧氏.

新!!: 渤海国和孙万荣 · 查看更多 »

定安国

定安国,是10世纪时由渤海国遗民于现今中国东北地区吉林省磐石市附近的一个古代国家。其王有烈万华、乌元明等人。.

新!!: 渤海国和定安国 · 查看更多 »

定理府

定理府,中国古代的府。 渤海国置,治所在今黑龙江省牡丹江下游三道河子渤海古城,一说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游击队城。在挹娄故地。下辖定州、潘州。辖境约当今黑龙江林口县和滨海边疆区南部等地区。辽国沿置,后废。 Category:渤海国的府 Category:辽朝的府 Category:俄罗斯古代行政区划 Category:黑龙江的府 Category:滨海边疆区 Category:牡丹江行政区划史.

新!!: 渤海国和定理府 · 查看更多 »

宁安市

宁安市在中國黑龙江省东南部,是牡丹江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宁安市东与穆棱市毗邻,西与海林市交界,南与吉林省汪清县接壤,北与牡丹江市相连。.

新!!: 渤海国和宁安市 · 查看更多 »

宦官

宦官是古代被閹割後在宮廷中為皇室服務的男性。在中国也稱內臣、內官、內璫、太監、公公、寺人、閹人、內侍、內豎、璫官、中官、中涓、涓人及中貴人等。 宦官作為宫廷內侍見諸世界多個地區。古代東亞世界各国,包括中國、朝鮮、越南的皇室也喜歡使用宦官作為內侍。歐洲的古希臘、羅馬帝國與拜占庭帝國的宮廷中都有宦官,拜占庭法院裡甚至有大量的宦官職員,也有一些被重用當大官。埃及、波斯、印度,土耳其等古文明都曾經有相同的做法。《新約聖經》中亦有向來自非洲埃塞俄比亞的宦官傳福音的記述。英文中宦官(eunuch)一字即由希臘文“守護床的人”轉變而成,可見宦官在本來都是為了保護後宮貞節、皇族血統而設。土耳其人使用的是黑人宦官,名為諸女領班,也有白人宦官,但黑人人數多,勢力也較大。另外,在古代並非所有的國家的皇宮內院都會有所謂的宦官,例如日本天皇的後宮一切事務都由女官負責。.

新!!: 渤海国和宦官 · 查看更多 »

完顏氏

完顏氏(z;)是金朝的國姓,满族(女真族)、锡伯族的姓氏之一。金朝女真人的姓氏有“白号”和“黑号”之分。女真习俗以白为贵,因此白号之姓比黑号之姓要尊贵。作为金朝皇族姓氏的完颜氏更是名列白号姓之首。.

新!!: 渤海国和完顏氏 · 查看更多 »

宗正寺

宗正寺,中国古代官署。 北齐设立宗正寺,宗正改称宗正寺卿或宗正卿,副官称宗正少卿,掌管皇族事务。管理皇族、宗族、外戚的谱牒、守护皇族陵庙,因为唐代道教是国教,所以宗正寺还管理道士、僧侣。隋唐两宋相沿,为九寺之一。宋代設大宗正司,司训导,纠违失,凡宗族之政令,皆关掌奏,事毋得专达,先详视可否以闻, 元丰改制,诏大宗正司不隶于中央六曹体系之内,此後各朝代宗人府亦不纳入尚书省六部及九寺五监。宋亦有宗正寺,與大宗正司為兩個獨立的機關,宗正寺則由外臣擔任,權責較少。辽朝为特里衮,金朝为判大宗正事,元朝为大宗正府,明清为宗人府,不再属于九寺。 * Category:中國皇室.

新!!: 渤海国和宗正寺 · 查看更多 »

安东都护府

安东都护府(朝鮮語:안동 도호부)原为唐朝和新罗联军在攻灭高句丽之后,建立的管理高句丽故地的机构。旧时的管理机构设在平壤,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朝鲜半岛大部和中国东北地区。罗唐战争期间,安东都护府治所从平壤搬到辽东,成为唐朝管理辽东,以及高句丽、靺鞨国等地的一个军政机构。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九月,唐朝攻下高句丽后,唐朝无法管制高句丽故地。於676年任命宝藏王“辽东州都督朝鲜王”让他管理辽东州都督府。不过宝藏王却联合原高句丽北疆境外的附属国—粟末靺鞨人大祚荣复兴高句丽。681年,宝藏王被流放剑南道,682年去世。.

新!!: 渤海国和安东都护府 · 查看更多 »

安图县

安图县(),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南部的一个县,位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南部,总面积7438平方公里,总人口214719人,其中朝鲜族占20.6%。 安图有“长白山第一县”之称,是中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全省首批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单位”,2003年12月被吉林省命名为“长白山大型天然矿泉水基地” ,2006年7月被中国养蜂学会评审团评为“中国蜜蜂之乡”。安图也是中国“绿色中药材出口基地”。中国农业科学院左家特产研究所在安图实施的“中特北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药材GAP基地”项目是中国8个国家级中药材基地项目之一。安图福满生态经济沟是联合国有机食品联合会认证的“国际有机食品基地”,被中国旅游总局确定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安图县内已探明的黄金储量为28吨,是中国年产黄金万两县之一。.

新!!: 渤海国和安图县 · 查看更多 »

安遠府

安远府,渤海国时设置府。 治所在今吉林省长岭县,一说在乌苏里江东岸。在越喜靺鞨故地。下辖宁州、郿州、常州、慕州。辽国废。 Category:渤海国的府 Category:吉林的府.

新!!: 渤海国和安遠府 · 查看更多 »

安车骨靺鞨

安车骨靺鞨,即安车骨部,又作安居骨。是北魏勿吉七部之一、隋唐时期靺鞨七部之一。 安车骨位于伯咄部东北方,相当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东南和以东地区,宁安市、牡丹江市为中心的牡丹江流域;一说在哈尔滨市、阿城区、五常市境阿什河流域、阿勒楚喀即安车骨之转音。“安车骨”,满语意为“金”。隋末唐初,农业已有一定发展,但仍住半地穴式房屋。已形成部落军事联盟,势力较弱,胜兵不过三千。该部被高句丽攻破,臣附高句丽。唐朝灭高句丽,其部众奔散。遗民并入渤海国。一再后逐渐发展,成为女真完颜部。.

新!!: 渤海国和安车骨靺鞨 · 查看更多 »

安邊府

安边府,渤海国设置的府。 治所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奥尔加。在挹娄故地。下辖安州、琼州。辖境约当今滨海边疆区南部等地区。天显元年(926年)三月,辽国攻克安边府。辽国沿置,改为安定府,后废。 Category:渤海国的府 Category:辽朝的府 Category:俄罗斯古代行政区划 Category:滨海边疆区.

新!!: 渤海国和安邊府 · 查看更多 »

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國祚共319年。因国君姓赵,又为區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北方政權辽国和金国以宋朝位处其南方,称其为“南朝”,并自诩为“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于其东南,特称其为“东朝”。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建國之初,太祖由陈桥兵变意识到武人操政之危险,为防止他人效仿自己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將兵權歸於中央,并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至中央,又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其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采取重文抑武的國策,採取調將指揮制。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後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对辽朝、西夏用兵屢遭挫敗。 公元1127年,金兵侵略北宋,发生靖康之難,徽、欽宗二帝皆被金兵掳去,北宋滅亡。其後,宋室赵構南下稱帝,是為宋高宗,經過一連串戰爭後,定都杭州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在公元1141年與金達成紹興和議,以秦岭淮河为界,此後維持至江南偏安統治的局面。公元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大部分領土落入元朝手中。惟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陆续拥立端宗赵昰、帝昺继续抵抗元朝。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 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干政和地方割据,大部分時期皇帝均控制政局,沒有出現唐朝中晚期時皇帝被宦官控制的局面。史學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艺复兴與經濟革命的時代。 宋朝經濟高度發達,中國歷史學家邓广铭和漆侠認為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六位出自宋朝,儒學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商業經濟發達,科技發展非常進步(詳見宋朝科技),四大發明在宋代也得到了改良;在政治上相对开明,對忤旨或黨爭失勢的刑罰極少;宋太祖立下祖訓要求其子孫不得殺害文人及上書諫議之人,文人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提升,有說法認為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

新!!: 渤海国和宋朝 · 查看更多 »

对马岛

對馬或對馬島()位於日本九州北方的玄界灘以西,即位于对马海峡西北側,屬日本长崎县对马市管轄,是日本列島的第7大島嶼。韓國慶尚南道馬山市市政府宣稱對馬島屬於韓國,該島距離韓國也較日本近。 主島是萬關瀨戶北部的上島(かみじま)和南部的下島(しもじま),除了對馬的主島外,附近還有百多個屬島。一般將主島的上島和下島合稱為對馬島,將對馬島和屬島合稱為對馬。.

新!!: 渤海国和对马岛 · 查看更多 »

寿光市

寿光市位于中国山东省中北部,是潍坊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寿光市位于渤海莱州湾西南岸,是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中国重要的蔬菜和原盐产地。.

新!!: 渤海国和寿光市 · 查看更多 »

尚书 (书)

《尚書》,原稱為《書》,儒家十三經之一,為先秦時代政事文獻的彙編,內容以上古及夏、商、周的君王重臣進行宣示佈告的講話記錄為主,為儒學建構其政治思想的源頭,從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開始,確立其長久作為經書的地位。在四庫全書中隸屬於經部,號為中國文學散文創作之祖,文風質樸。不過對後人來說,其用語「詰屈聱牙」,頗為難讀。 《尚書》的成書、整理、流傳過程頗為複雜,歷史上出現過多個書寫字體、篇卷構成、具體內容不同的版本;部份曾經由帝王朝廷組織學者整理、校勘,頒佈“定本”。今本的主體,部份至遲出現于東晉;其「部份篇目」內容的來源可靠性從南宋開始遭受懷疑。清初,這些篇目在主流學術界被定作“偽書”,甚至排除出《尚書》之外。近十多年來,隨著出土文獻研究的發展,大大拓展了對古代尚書文獻的認識。.

新!!: 渤海国和尚书 (书) · 查看更多 »

尚书省

尚书省,是中国从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一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新!!: 渤海国和尚书省 · 查看更多 »

小米

粟(学名:Setaria italica),亦称粱、稷,在中国俗称小米,属禾本科狗尾草属的一种农作物。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被种植,在青海遗址中也有出土。.

新!!: 渤海国和小米 · 查看更多 »

小麦

小麥是小麥屬(学名:Triticum)植物的統稱Belderok, Bob & Hans Mesdag & Dingena A. Donner.

新!!: 渤海国和小麦 · 查看更多 »

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是实行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区别对待政策的国家的差别用语,是民族主义国家中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群体,人口比例占少数。少数民族可以是原住民族,也可以是外来民族,来源真实可靠且较为全面完整的各类考古学资料可用于对此二者加以鉴别区分。由于少数民族在所居住国家的比例以及他们与多数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语言、服饰等特质,国际法中有一些保护少数民族的专门规定。.

新!!: 渤海国和少数民族 · 查看更多 »

山东省

山东省,简称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是华东地区的最北端省份,省会设于济南,副省级城市有济南市、青岛市。2017年山东省常住人口超过1亿人,位列全国第二。其中汉族占99.3%,另有回、满、蒙3个世居少数民族及朝鲜族等其他少数民族。 山东省西部连接内陆,逆时针分别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中部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泰山是全境最高点(1532.7米);东部是山东半岛。北面与辽东半岛隔渤海海峡相对,东面与朝鲜半岛隔黄海相望。 山东土地面积约15.79万平方公里,排名全国第19,境内交通发达,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密集。山东是工农业大省,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一部分,2017年生产总值达7万亿人民币,位列全国第三名,对中国内地经济的贡献約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第10位。山东在2011年1月确立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山东半岛及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组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2018年1月,同意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 山东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齐鲁文化,又分为“鲁西文化”和“胶东文化”。其中儒家的创立人孔子和孟子是鲁文化的代表人物,政治家管仲、军事家孙子、孙膑则是齐文化的代表。而鲁菜则位居中国八大菜系之首。.

新!!: 渤海国和山东省 · 查看更多 »

崔姓

崔(通用拼音:Tsui;漢語拼音:Cui;拉丁文:Choi;諺文:최),是漢字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89位,目前在中國大陸的人口統計中排名第54(2007年統計資料)。但這個姓氏同時也常見於朝鲜半島。時至今日,按2000年韓國人口統計,約有2,169,704人姓崔,是韓國姓氏中第四最多。.

新!!: 渤海国和崔姓 · 查看更多 »

工部

工部為中國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長官為工部尚書。.

新!!: 渤海国和工部 · 查看更多 »

上京临潢府

上京临潢府,辽朝五京之一,为首都的行政区划。其辖区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上京城遗址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

新!!: 渤海国和上京临潢府 · 查看更多 »

上京龍泉府

#重定向 龙泉府.

新!!: 渤海国和上京龍泉府 · 查看更多 »

上京龙泉府

#重定向 龙泉府.

新!!: 渤海国和上京龙泉府 · 查看更多 »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是以中原地区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約六千年至西元前約三千年的中國新石器时期。 於2011 年3 月18 日查閱中原文化以河南省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中原地区在古代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定都于中原地区,河南省占据中国八大古都的一半,包括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中原地区以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长期居于正统主流地位,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

新!!: 渤海国和中原文化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称「中国」,是位於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位于北京。中国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纯陸地面積第二大、陸地面積第三大、總面積第三大或第四大的國家,當中劃分為23個省份、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地势西高东低而呈現三级阶梯分布,大部分地区属于溫帶、副熱帶季风气候,地理景致與氣候型態丰富多樣,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多种地貌杜蕙.

新!!: 渤海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中古汉语

中古汉语使用於南北朝、隋朝、唐朝时期,继承自上古汉语,后来发展为近代汉语。現代語言學家根據當時的文獻資料重建出其特徵。 对于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有材料稱爲近古汉语)的分界,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大多集中在唐宋时期的归属上。还有学者把中古汉语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中古汉语以切韵音为代表,晚期中古汉语以韵图为代表。.

新!!: 渤海国和中古汉语 · 查看更多 »

中书省

中书省,是中国从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一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唐高宗時曾一度改稱西臺;武則天時稱鳳閣;唐玄宗時一度稱紫微省,民間稱之中堂。.

新!!: 渤海国和中书省 · 查看更多 »

中国本土

中国本土(又稱中國本部;China proper 或Inner China)是西方世界对歷史上由漢族人口大量聚居、漢文化佔統治地位的中國核心地帶的称呼。由於漢族強勢地帶隨朝代不同而擴張或縮小,中國本部的範圍也隨之變動。近代所用的「中國本部」,與中國最近的漢人朝代明朝的疆域的漢族聚居區,即两京十三省(亦稱關內十八省、内地十八省等)大體一致。此區域多指長城以南,并不包括由滿洲族統治之清朝所在的滿洲,以及蒙古、西藏、新疆等地域。民國初年的「中國本部」,也時常包括內滿洲。近現代以來,由於「中華民族」概念範圍的擴大,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中國本部」一詞因排除不少中国的疆域,基于国家主权,同時受汉民族主义影响受到抵制,有关说法亦影响中共統治。在現代英語中這一用法有所減少;而中文已少使用。 中國學者钱穆認為中国历史上根本不存在所谓本部非本部之别,这样的区分是「外族」有意混淆是非造出来做侵略的口实。美國東亞史學家歐立德(Mark C. Elliott)以及中國史學家賈寧指出,清朝在意識型態方面主張內外一家,認為在「外部的」蒙古人、藏人、维吾尔人等以及在「內部的」漢人都是屬於「一家」。歷史學教授(Peter C. Perdue)亦指出,清朝官員會見了土爾扈特蒙古領袖阿玉奇後記載土爾扈特蒙古人都「不像俄國人」,認為他們像「中國(dulimba-i gurun)之人」,這裡的中國人亦包括清朝疆域内所有民族,这意識型態后来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 與之相對的概念,是「Outer China」(中國外圍、中國疆部、外部中國)。近代隨著中國及華人地區在現代地緣政治及經濟等的變化發展,「Greater China」(大中華)一詞在商業領域开始興起。.

新!!: 渤海国和中国本土 · 查看更多 »

临江市

临江市是吉林省白山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临江市有一个边境口岸及一座桥梁通往朝鲜。.

新!!: 渤海国和临江市 · 查看更多 »

东宁市

东宁市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清朝称东宁厅,民国以后为東寧縣,土名三岔口。位于黑龙江省最南端,比邻俄罗斯远东地区,有“龙江小江南”之称。2015年12月,东宁撤县设市。 东宁市气候温暖湿润,农产品主要有大豆、水稻、苹果等,盛产煤炭。农副产品有黑木耳、人参等。近年来边贸发展迅猛,成为中国最大的公路口岸之一。.

新!!: 渤海国和东宁市 · 查看更多 »

东丹

东丹(926年-930年耶律倍逃奔后唐,东丹名存实亡,或至952年耶律安端死后无继承人,或至982年)是辽朝灭亡渤海国后在其地设立的一个属国,亦称东辽。.

新!!: 渤海国和东丹 · 查看更多 »

东平府 (渤海国)

东平府,渤海国设置的府。 为拂涅故地。辖区在今黑龙江省兴凯湖以西密山一带。下辖伊州、蒙州、沱州、黑州、比州(《辽史》又作北州)。辽国灭渤海后,将东平府迁到辽阳。.

新!!: 渤海国和东平府 (渤海国) · 查看更多 »

东亚

东亚泛指亚洲東部,包括中國大陸、日本列島、朝鮮半島和蒙古以及臺灣等地,面积约1170万平方千米,东亚总人口超过16亿。.

新!!: 渤海国和东亚 · 查看更多 »

东京城镇

东京城镇,是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镇内的东京城站有多班前往牡丹江站的公交化快速列车。.

新!!: 渤海国和东京城镇 · 查看更多 »

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兩漢。東漢与西漢之間为新朝,後为東漢所取代。西汉建都长安,東漢建都洛陽,故而得名。東漢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大國家,而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 由於東漢中後期的帝王普遍壽命不長,而且不少是幼年即位,導致汉和帝以后至汉末近百年间,外戚及宦官轮流执政,成為固定的惡性循環,兩派互相残杀,把东汉朝廷弄得十分腐败。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外戚大將軍何进遭宦官十常侍所殺,後军阀董卓引兵到雒陽,除十常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立汉献帝。长期左右东汉皇室的外戚、宦官一起被消灭,但卻引起了各地諸侯群雄割據的局面,漢廷不再握有實權,漢献帝從此成為傀儡,其后被曹操控制,最後汉室被曹魏取代。 東漢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著名的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長駐了三十多年,先後擊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諸國,不但令西域諸國一一歸順漢朝,並開拓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期間他還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國,雖未有成功,但足跡已達今日波斯灣諸國。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漢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個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終告一段落。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根據記載,汉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馬駝迴首都雒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马寺。.

新!!: 渤海国和东汉 · 查看更多 »

布尔哈通河

布尔哈通河,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是嘎呀河右岸支流,河名源自满语(满文:,转写:burhatu),意为“烟雾缭绕”。 布尔哈通河发源于安图县北部亮兵镇南沟村东北哈尔巴岭东麓,西南流至南沟村转东南流,经明月镇、安图县城、石门镇,过龙井市老头沟镇后转东流,经延吉市朝阳川镇和市区,于小营镇河龙村北右纳海兰河(海兰江)后转东北流,经图们市长安镇,最后于石岘镇下嘎村汇入嘎呀河。河长172千米,流域面积7065平方千米,河道平均比降1.9‰。年均径流量13.48亿立方米。布尔哈通河上游属低山区,河道狭窄,两岸林木丛生;中游属丘陵区,河谷较开阔,形成山间盆地地形,是延吉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带水量丰沛,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光照充足,是龙井市重要水稻产区之一;下游属低山丘陵区,河谷变得狭窄幽深,河道坡降较大,七八月暴雨集中季节易发生水灾。.

新!!: 渤海国和布尔哈通河 · 查看更多 »

三十国春秋

《三十国春秋》,南梁梁元帝之子萧方等编著的两晋十六国的纪传体史书。《玉海》上称:“梁萧方等著《三十国春秋》,以晋为主,附列二十九国,采集为广,遂加删缉,号曰《晋春秋》,畧凡一百八万余言。”记载时间从魏明帝到晋安帝,共三十卷。以晋朝为主,附录曹魏、汉(刘渊)、前赵、成汉、前凉、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南燕、西凉、北凉、夏、北燕、前仇池、后仇池、宕昌、邓至、冉魏、西蜀、桓楚、翟魏、代、西燕、北魏29国,所以叫三十国春秋。原书已经亡佚,现在有清朝汤球的辑本。.

新!!: 渤海国和三十国春秋 · 查看更多 »

三代実録

#重定向 日本三代實錄.

新!!: 渤海国和三代実録 · 查看更多 »

三國志

《三國志》是由西晋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陳壽曾任職於蜀漢,蜀漢滅亡之後,被徵入洛陽,在西晉也擔任了著作郎的職務。《三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漢無史,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

新!!: 渤海国和三國志 · 查看更多 »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架構,起源于先王之學,經“思孟”“五行”闡發,歷经汉朝,并盛行于宋、明、清三代。三纲指三種儒家認定的倫理关系的原则: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五种儒家認定的人伦关系的原则:仁、义、礼、智、信。.

新!!: 渤海国和三纲五常 · 查看更多 »

一夫一妻制

#重定向 單配偶制.

新!!: 渤海国和一夫一妻制 · 查看更多 »

乞乞仲象

乞乞仲象(),是渤海国创立者大祚荣的父亲。.

新!!: 渤海国和乞乞仲象 · 查看更多 »

乞四比羽

乞四比羽,()是7世纪末白山靺鞨部的頭领。696年,契丹李尽忠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反唐,乞乞仲象与乞四比羽率领在营州的靺鞨及高句丽余部度辽水东徙,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固。武则天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赦免其罪。乞四比羽拒不受命,武则天命玉钤卫大将军李楷固、中郎将索仇将其击斩。.

新!!: 渤海国和乞四比羽 · 查看更多 »

九州 (日本)

九州(,)是日本西南部的一個島,為日本本土四大島之一,也是日本的第三大島、世界第37大島,面積36,752.6平方公里(2011年9月1日統計),次於本州和北海道,比四國大。古名筑紫島(據《古事記》)或筑紫洲(據《日本書紀》)。其北面的關門海峽將九州和本州分隔,而東北面則隔豐後水道與四國相對。 廣義上的九州則指九州地方,包括九州本島上的大分縣、宮崎縣、福岡縣、佐賀縣、長崎縣(含五島列島和對馬島)、熊本縣和鹿兒島縣(含大隅群島和奄美群島)等7縣、以及琉球群島上的沖繩縣,人口約13,013,573人(2016年2月1日),面積約3.79萬平方公里,目前是日本高科技產業的主要集中地。.

新!!: 渤海国和九州 (日本) · 查看更多 »

平盧

平盧是中国唐代的一个行政区划。 开元七年(719年)升平卢军使为平卢军节度,经略河北支度,治所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开元二十八年前后,朝廷敕令平卢军节度使乌知义:“渤海黑水近复归国,亦委卿节度”。玄宗晚年擢升安禄山为平卢军使,兼营州都督。安史之乱期间,平卢是安祿山的根据地之一。安史之乱后期,上元二年(761年),从前为安祿山部将后归顺唐朝的平盧节度使侯希逸为史思明之子史朝义部所迫,南迁淄青(山东省青州),从此平盧指山东一带。 安史之乱后,平卢军军力严重受损,中唐以後藩镇割据,淄青(平盧)为李正己占据。在之后的54年间传给其子李纳、孙李师古、李师道,终被唐朝朝廷平定。其间淄青節度使、平盧淄青節度使、平盧節度使等称号交替使用。.

新!!: 渤海国和平盧 · 查看更多 »

年号

年号是君主時代帝王纪年所立的名号《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5年11月臺灣學術網路第五版試用版,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緣起于中国漢武帝時期,后来朝鮮新羅在6世紀、日本在7世纪后期、越南在10世纪都因为中国的影响,开始使用年号;近代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以及高丽、蒙古国建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都還使用过年号,目前仍使用年号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中國(範圍為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朝鮮半島和越南因為已經廢除君主制已經全面廢止年號。另外中華民國所用的民國紀年和朝鲜使用的主体纪年也常被误认为是年号。.

新!!: 渤海国和年号 · 查看更多 »

幽州 (九州)

幽州,又稱燕州,古代漢族地區的十二州之一,原屬《禹贡》冀州地域,由舜所析置。.

新!!: 渤海国和幽州 (九州) · 查看更多 »

乾封

--封(666年正月-668年二月)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唐朝使用这个年号共2年餘。.

新!!: 渤海国和乾封 · 查看更多 »

乌姓

烏姓是一個漢字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21位。.

新!!: 渤海国和乌姓 · 查看更多 »

乌玄明

乌玄明,出自渤海国贵族。宋朝史书为了给宋圣祖赵玄朗避讳,又称乌元明。976年左右,烈万华的定安国王位被乌玄明夺得,改年号元兴。981年,定安国王烏玄明利用女真使者訪宋之際向宋太宗獻表:   宋太宗答以詔書:.

新!!: 渤海国和乌玄明 · 查看更多 »

府 (行政区划)

府是东亚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中国自唐朝至民国初年,设置的二级行政区划单位称作“府”。同属东亚文化圈中的日本和韩国则使用“府”作为一级行政区单位。另外,府亦是泰國的第一級行政區(จังหวัด,changwat)的译名。.

新!!: 渤海国和府 (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五京制

五京制,指多个国家首都管理制度,五京制的渊源说法不一,最早记载于成书于945年的《旧唐书》,即757年所设置的唐朝形式上五京。至德二年,肃宗自顺化郡幸扶风郡,置天兴县,改雍县为凤翔县,并治郭下。初以陈仓为凤翔县,乃改为宝鸡县。其年十月,克复两京。十二月,置凤翔府,号为西京,与成都、京兆、河南、太原为五京。《旧唐书·卷三十八》渤海五京制首见于1044年修的《新唐书》,然而其具体设置年代缺载。五京制对后世首都建置制度上影响深远,前后历经唐(含渤海)、辽、金,自8世纪中叶起至13世纪,长达400多年。.

新!!: 渤海国和五京制 · 查看更多 »

仁明天皇

仁明天皇(;),日本第54代天皇。(833年2月28日至850年3月21日)。諱正良(),太上天皇嵯峨天皇第二子,上一任淳和天皇之侄,其母為内舎人橘清友之女、皇后橘嘉智子(檀林皇后)。 833年時,淳和天皇讓位給皇太子正良親王,是為仁明天皇。當初,仁明天皇立淳和天皇次子恆貞親王為皇太子。承和九年(842年)發生承和之變,恆貞親王被廢除,改立仁明天皇長子道康親王為皇太子。此事傳言為仁明天皇及其妻舅藤原良房之計謀使其子進位為皇太子(道康親王之母乃藤原良房之妹)。 嘉祥三年(850年)3月19日仁明天皇病重,遂讓位於皇太子是為文德天皇。同年3月21日仁明天皇駕崩。.

新!!: 渤海国和仁明天皇 · 查看更多 »

延吉市

延吉市()为中国吉林省下辖县级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为中国较具实力的县市之一,其综合竞争力2010年位居吉林省各县(市)的首位,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第八十二位。2009年本地居民生產總值172.2亿元(折合25.2亿美元),人均GDP为34,473元(折合5,047美元)。延吉辖域总面积为1,748.3平方公里,全市户籍总人口50.38万人,其中朝鲜族人口29.2万人,占总人口的57.9%(2009年)。除朝鲜族外,延吉分布的主要民族为漢,满、回、蒙古等民族。人口中,非农业人口为43.11万人;城区人口41.3万人。人口密度平方公里288人。邮编:133000。.

新!!: 渤海国和延吉市 · 查看更多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简称延边州或延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下辖的自治州,位于吉林省南部的中朝邊境,首府為延吉市。全州总面積4.33万平方公里,人口213.58万,其中朝鲜族占人口总数的36.4%。延边素有“礼仪之乡”、“歌舞之乡”、“教育之乡”、“足球之乡”的美誉。 延边是中国主要木材产区之一,森林覆盖率为80.04%。延边林区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和牡丹江“四江”的发源地。延边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其所在的长白山地区是中国三大中药材基因库之一。延边人参的产量占到中国人参产量的80%,并拥有颇具规模的人参加工工业延边龙井市是苹果梨的原产地,被命名为“苹果梨之乡”,是中国首批百家特产乡之一。2002年,延边苹果梨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延边黄牛是中国五大地方良种牛之一。延边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延边大米已获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新!!: 渤海国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查看更多 »

张广才岭

张广才岭位于中国黑龙江省东南部,延伸至吉林省境。.

新!!: 渤海国和张广才岭 · 查看更多 »

伯咄部

#重定向 伯咄靺鞨.

新!!: 渤海国和伯咄部 · 查看更多 »

張姓

張姓是漢族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4位。張姓是中國大陸第三大姓,有8750.2萬人,占全國总人口的6.83%,張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為世界最大的三個同姓人群之一。 张姓起源于河东“解邑张城”(今山西运城临猗县西)。春秋时晋国是张姓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地区,河东“解邑张城”是张姓重要的聚集地和发祥地,古张城在今山西临猗西的黄河东岸。张氏世代事晋,晋灭后事韩。张老、张侯(即解张)均是晋国的大夫,张老的后代韩国贵族张良成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解张也被一部分张姓后裔奉为先祖。 由於在標準漢語及多種漢語方言中,張的發音近似其它姓,為了區別清楚,張姓多以「弓長張」作為強調。.

新!!: 渤海国和張姓 · 查看更多 »

开鲁县

开鲁县()是内蒙古通辽市下属的一个县。从前是热河省的一个重镇。.

新!!: 渤海国和开鲁县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渤海国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從一品

從一品是中国、朝鮮、越南、琉球古代官位的一个级别,属于仅次于正一品的高级官员,一般是三公师保级高官,在多数朝代为宰相甚至宰相以上,皇帝的亲族,亲王妃嫔也有相应的從一品。.

新!!: 渤海国和從一品 · 查看更多 »

侍御史

侍御史,為御史的一種,簡称侍御,中國古代官制。 秦朝初置,漢代沿用,隸屬於御史大夫之下,可彈劾非法。 漢宣帝時又有治書侍御史一職,掌五曹,即令曹、印曹、供曹、尉马曹、乘曹。三國時,曹魏於殿中省置殿中侍御史,掌記錄朝廷動靜,糾彈百官朝儀。 隋改殿中侍御史為殿内侍御史。 唐代侍御史歸属臺院,共四员,又改殿內侍御史為殿中侍御史,歸属殿院,用來纠察早朝禮仪。 唐宋兩朝,御史臺所屬機構有臺院、殿院和察院鼎三而立,分別由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監察御史任職。自魏晉迄於宋、元朝,均置侍御史。 明代以後此職遂廢。.

新!!: 渤海国和侍御史 · 查看更多 »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為中國歷史的官職,三公之一,御史的首領,负责监察百官,大约相当于副丞相。 類似於近代:監察院、督察處、政風廉潔處、廉政公署。防範朝廷主官於侵害人民權益、貪官污吏、貪贓枉法。.

新!!: 渤海国和御史大夫 · 查看更多 »

御史臺

御史臺是中國古代一种官署名。随着朝代变换,其职能逐渐演变。.

新!!: 渤海国和御史臺 · 查看更多 »

忽汗州都督府

忽汗州都督府是唐朝在渤海国设立的羁縻州。 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松花江流域建立震国。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大祚荣接受唐朝的招抚。先天二年(713年),唐玄宗封册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所统之地为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震国之后通称渤海国,其地作为唐朝羁縻的忽汗州都督府。之后,大武艺、大钦茂嗣位,被唐朝册封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762年,唐代宗册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之后,渤海国王即位,唐朝一般册封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渤海国王。.

新!!: 渤海国和忽汗州都督府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新!!: 渤海国和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俄语

俄语(russkij jazyk,发音)為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俄語属于斯拉夫语族的东斯拉夫语支,是斯拉夫语族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俄羅斯、白俄羅斯、吉尔吉斯斯坦及哈萨克斯坦的官方語言,主要在俄羅斯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使用,且在華沙公約組織的成员国裡曾經被学校广泛列为第一外语教学。在蘇联時代,苏联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非常强调俄语的重要性。虽然这些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现在很多开始强调使用当地语言的重要性,在部分國家俄語已不再是官方語言,但俄语仍然是这些地区最广泛使用的共通语言。俄语屬於印欧语系,是东斯拉夫语支中三個目前仍在使用的語言之一。目前發現最早的古東斯拉夫語文字是在第十世紀的內容。 俄语是歐亞大陸中分布區域最廣的語言,也是斯拉夫語中最多人使用的語言。俄语也是歐洲最多人使用的母語,是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1.44億人的母語。俄语是母語人口排名的第八名,是以人口排列的語言列表中的第七名。.

新!!: 渤海国和俄语 · 查看更多 »

圣德王

圣德王();姓金原名隆基,避唐玄宗讳改作興光,是新罗第三十三代君主,神文王子,孝昭王母弟。.

新!!: 渤海国和圣德王 · 查看更多 »

圣武天皇

聖武天皇(;),日本第45代天皇(724年2月4日-749年7月2日)。原名首皇子()。 元明天皇之孫,714年被立為皇太子,以年紀尚幼為由,715年由冰高皇女即天皇位,為元正天皇。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首皇子的年紀並不算真的十分年幼,因此也有說法認為元正天皇的即位是為了削弱藤原不比等一族的勢力。 聖武天皇的嬪妃不多,子嗣也較少,僅與光明子生有安倍內親王(孝謙天皇)、基皇子,與縣犬養廣刀自夫人生有井上內親王、不破內親王、安積皇子。727年閏九月二十九日基皇子出生,十一月二日立為皇太子,728年九月十三日未及周歲而薨。729年二月十日,長屋王遭密告,以咒殺基皇太子罪嫌,定長屋王與其正妃吉備內親王及所有已成年的兒子死罪。長屋王在妻兒自縊後切腹自殺,史稱長屋王之變。其後,因.

新!!: 渤海国和圣武天皇 · 查看更多 »

北青郡

北青郡()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咸鏡南道的部一個郡,東南面向東朝鮮灣,北青南大川經過。面積529.2平方公里,2008年人口161,886人。下分1邑、1勞動者區、38里。 1356年稱北青州,後改稱青州。1417年改稱北青,世宗時為都護府。李施愛之亂後升格為府。1895年設郡。.

新!!: 渤海国和北青郡 · 查看更多 »

刺史

刺史,中国古代職官名,本為御史的一種,始于汉代,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又有州牧一职与之类似。其等级和职权范围随朝代不同而多有变迁,但经常是各地方重要官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為「御史」之意。.

新!!: 渤海国和刺史 · 查看更多 »

刑部

刑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之一,相當於現代的司法部。其長官為刑部尚书,相当于司法部長。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也設有刑部,其長官為刑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改稱刑曹,長官改稱刑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刑部的機構。.

新!!: 渤海国和刑部 · 查看更多 »

嵯峨天皇

嵯峨天皇(;),日本第52代天皇(在位809年4月1日-823年4月16日)。諱神野()。擅長書法、詩文,被列為平安時代三筆之一。.

新!!: 渤海国和嵯峨天皇 · 查看更多 »

周易

#重定向 易经.

新!!: 渤海国和周易 · 查看更多 »

周易六十四卦列表

卦序根据河图洛书和先后天八卦推衍而得,分上下两经。体现了“天圆地方”、“天动地静”的思想。 本列表列出《易經》所記載的六十四卦,分別為上經的三十卦及下經的三十四卦。.

新!!: 渤海国和周易六十四卦列表 · 查看更多 »

咸镜南道

咸镜南道(),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东北部的地方行政区。面积18,970平方公里,人口2,732,232 人。 道政府所在咸兴市。管辖3市1地区1区16郡。.

新!!: 渤海国和咸镜南道 · 查看更多 »

咸镜北道

咸镜北道(),是-zh-cn:朝鲜;zh-tw:北韓;-东北部的地方行政区,南陽勞動者區位於此處。1896年把咸镜道南北两分而成立。 1993年罗先直辖市从咸镜北道分置。 道政府所在清津市。管辖3市12郡7区域256里141洞44劳动地区。.

新!!: 渤海国和咸镜北道 · 查看更多 »

和銅

和銅(708年正月十一—715年九月初二)是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元明天皇、元正天皇的年號。.

新!!: 渤海国和和銅 · 查看更多 »

和龙市

和龙市(),是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延边州南部,长白山东麓,图们江上游北岸,东部和东南部与龙井市相连,西部和西北部与安图县接壤,南部隔着图们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北道和两江道相望。和龙市总面积5069平方公里,人口21万余人,其中朝鲜族人口有11万余人,占总人口的53.5%。 和龙市是图们江和海兰江的发源地,有着“长白山下金达莱,最美中朝边境线”的美誉。和龙国际半程马拉松赛是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中国首个县级城市承办的国际马拉松赛事,也是吉林省首个国际马拉松赛事。.

新!!: 渤海国和和龙市 · 查看更多 »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是7世纪发生在高句丽和唐与新罗联军之间的战争。由于唐与新罗联军的长年征伐,加之高句丽内部发生纷争与长年饥荒,高句丽最终被唐与新罗的联军击败,万方数据。高句丽被灭后,罗唐战争爆发。新罗将唐驱出朝鲜半岛并统一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则由唐和自称高句丽继承者的渤海国控制。.

新!!: 渤海国和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 查看更多 »

唐代宗

唐代宗李豫(),唐肃宗李亨的嫡长子。初名俶,小名大收,原封广平郡王,後改封廣平王、楚王、成王,天可汗,唐朝第11代皇帝(不计武则天),在位17年(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

新!!: 渤海国和唐代宗 · 查看更多 »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阳,唐朝第九代皇帝(712年-756年在位);在位44年,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宋代避聖祖趙玄朗讳,清代避諱康熙帝「玄燁」,皆称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性格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儀表雄伟俊丽。 唐隆元年(710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之变,诛韦皇后,擁立睿宗李旦,並掌握朝政與京師實際兵權。公元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是為玄宗,隨即發動先天之變,赐死可能爭奪大位的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玄宗在位44年間,前30年開元之治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由於怠政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導致了後來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出奔四川,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自立為帝,即肅宗,尊玄宗为太上皇。762年病逝,葬于泰陵。.

新!!: 渤海国和唐玄宗 · 查看更多 »

唐鸿胪井刻石

#重定向 鸿胪井.

新!!: 渤海国和唐鸿胪井刻石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渤海国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儒家

儒家,又稱儒學、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儒家尊崇孔子為聖人,以四書五經為經典,得孟子、荀子、董仲舒、韓愈、二程、朱熹、王陽明、顧炎武、朝鮮李退溪、日本山崎闇齋等等大儒加以發揚,歷久而猶新,對東亞政治文化與道德教育都有重大貢獻。20世紀中國內憂外患,國力衰弱,儒家普遍受到知識份子及一般民眾的批評和唾棄,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和破壞(如「打倒孔家店」、迂腐且「吃人的禮教」)。儒家失去可供託身的制度或組織,脫離於平民百姓的生活,僅獲新儒家等少數學者仍獻身和發揚。這也導致現代中國人在生活經驗中實際甚少接觸儒家價值,也很難有參與儒學的機會,使得相關教育沒有寄身之所,其價值觀也和日常生活越來越疏遠。海外華人接觸儒家,來自書本亦遠多於來自生活經驗。現代儒家趨向學術轉型,學者多著重探討儒家究竟屬於什麼形態的宗教或哲學,以及現代人怎樣才能在儒學中安身立命。學者一般推斷儒家在現代世界中勢必難以重拾昔日光輝,但其倫理思想對東亞乃至世界的文化教育經濟發展仍將有所貢獻。 主要負責推動執行教育 《漢書藝文志》記載:「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儒家初出現時聲勢微弱,起初僅是諸子百家中不甚起眼的學派,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自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學術思想主流和官方意識形態,逐漸滲透到專制政治的各個層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此段說明正可代表其發展歷程。 儒家在秦代大受迫害,自漢代起卻得到朝廷獨尊,成為官學與國教,掌握文化教育與入仕之途,奠定儒家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崇高地位。在兩晉南北朝和唐代,儒家與佛、道二家並稱三教,儒學一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領域的領導地位,繼後經宋儒重新闡釋,形成理學,發展心性之學,儒家得以重振聲勢,倫理思想滲透到中國社會各個層面,並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琉球等地,大受尊崇,成為東亞一大學術思想體系,在朝鮮尤其深入民心,其流佈較在中國本土更為普及。.

新!!: 渤海国和儒家 · 查看更多 »

儒教 (宗教)

儒教源自中國傳統宗法性宗教,以夏商周的五教和祭礼为本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天子为宗教领袖,以孔子为先师,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中的神道设教。儒教正统始自汉武帝独尊儒术,汉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正式把儒教定为国教,五经成为国家法典以及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以春秋决狱。汉代末年,儒教广泛传播,“太尉公承夙绪,世笃儒教,以《欧阳尚书》、《京氏易》诲受四方。学者自远而至,盖逾三千。”儒教自汉代以来被奉为官学,其后各主要朝代或历史时期,都是官方指导思想。清代儒家宗教化形成的孔教也属于儒教分支。 何光沪对于儒教的定义如下:“所谓儒教,非指儒学或儒家之整体,而是指殷周以来绵延三千年的中国原生宗教,即以天帝信仰为核心,包括‘上帝’观念、‘天命’体验、祭祀活动和相应制度,以儒生为社会中坚,以儒学中相关内容为理论表现的那么一种宗教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承认儒教是宗教。民间也多不认为儒教是宗教,多数人认为敬天、祭祖属于道教而不是儒教。.

新!!: 渤海国和儒教 (宗教) · 查看更多 »

冊府元龜

《冊府元龜》為中国宋代四部类書之一,初名《歷代君臣事蹟》,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廿二日,下詔王欽若、楊億修歷代君臣事迹,前後八年,至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八月十三日書成。有宋刻本傳世,但已非完帙。冊府是古代皇帝藏書冊之府庫,元龜即龜鑑的意思。.

新!!: 渤海国和冊府元龜 · 查看更多 »

再兴渤海

再興渤海,日本学者在其著述《定安国考》中描述的979年-1018年存在于今中国东北和朝鲜东北部的国家。928年-976年?的渤海国称为复兴渤海。但是由于史料较少,而日野開三郎的猜测成分太大,所以不被学术界所公认。 後渤海的渤海王族,大元于979年建国。989年,定安国王子大元通过女真使者向宋朝上表、献馬。不久,定安国第三代国王大元于989年即位,定安国与原後渤海联合,改名「渤海国」。991年,再興渤海国王大元向宋朝朝貢,宋史称定安国王子大元通过女真使者向宋朝上表。1003年,契丹遼国攻撃,定安国滅亡。1018年,契丹遼国攻撃,再興渤海滅亡。1029年,渤海遺民大延琳在東京遼陽府建立興遼国。.

新!!: 渤海国和再兴渤海 · 查看更多 »

冬葵

冬葵(学名:Malva crispa),属锦葵科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可入药。温暖地方春、秋两季均可栽培,寒冷地方春季栽培,直接播种或育苗移栽。原产于亚洲东部,中国有栽培。 有人认为,《黄帝内经》中说的「五菜为充」中的葵,但一般认为古代作为蔬菜的“葵”即是冬葵。 药理作用:性味甘寒,具有清热、舒水、滑肠的功效。治肺热咳嗽,热毒下痢、黄疽、二便不通、丹毒等病症,脾虚肠滑者忌食,孕妇慎食。.

新!!: 渤海国和冬葵 · 查看更多 »

农安县

农安县是中国吉林省长春市下辖的一个县,也是吉林肉类生产第二大、中国肉类生产第二大县市。农安县是全国百强县,国家级卫生城,位于长春市西北部,北与扶余市隔江相望。西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接壤。.

新!!: 渤海国和农安县 · 查看更多 »

出羽國

出羽國(),日本古代的令制國之一,屬東山道,又稱羽州。出羽國的領域大約為現在的山形縣及秋田縣,但不包含秋田縣東北隅的鹿角市和小坂町。这地方是为了对抗虾夷而设立。 明治元年(1868年)12月7日分割為羽前及羽後兩國。.

新!!: 渤海国和出羽國 · 查看更多 »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是日本僧人圆仁随第19次遣唐使团入唐求法巡礼过程当中用汉文(文言文)所作的一部日记体游记著作。其内容记录了唐武宗会昌毁佛运动的有关情况,并对9世纪中国的社会风习进行了详尽描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研究晚唐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

新!!: 渤海国和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 查看更多 »

八里城遗址

八里城遗址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四站镇菜园子村东。遗址周长8华里,俗称八里城。为金朝军事重镇的遗址。有认为此处遗址即始建于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年)的肇州城,但有异议。 1957年4月4日,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中国国务院公布八里城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遗址)。.

新!!: 渤海国和八里城遗址 · 查看更多 »

兴辽

兴辽(1029年-1030年),咸大興邀帝國是一个渤海国遗民所建立的政权,并且有独立的年号。.

新!!: 渤海国和兴辽 · 查看更多 »

先秦

先秦,全稱為先秦时期(又稱先秦時代),是中國對中国古代史所做劃分的時間區間, “先秦”有指秦始皇焚书之前的一段时间,史称东周之春秋战国。 也是有指中国秦朝以前(即公元前221年)的时代的统称,上古时代、三代(即夏商周)都是先秦時期歷史的一部份。由於秦朝是中國君主集權與部落共主與封建的分水嶺,君主集權自秦朝才開始,故先秦時期也是中國政治處於部落共主或封建制度的時期。.

新!!: 渤海国和先秦 · 查看更多 »

兵部

兵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長官為兵部尚書。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也設有兵部,其長官為兵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改稱兵曹,長官改稱兵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兵部的機構。.

新!!: 渤海国和兵部 · 查看更多 »

光禄寺

光禄寺是中國古代掌理膳食的官署。 光禄寺原稱為光祿勛,由漢朝郎中令演變而來,統屬宮廷宿衛及侍從等。至魏、晉僅存其名,北齊則易名為光祿寺,職責亦變為掌理皇室膳食。自此各代均保留此制,僅遼時曾易名為崇祿寺,金則職屬宣徽院。.

新!!: 渤海国和光禄寺 · 查看更多 »

克拉斯诺达尔

克拉斯诺达尔(p,Krasnodar)是位于俄罗斯南部库班河畔的城市,也是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行政中心。.

新!!: 渤海国和克拉斯诺达尔 · 查看更多 »

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

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Krasnodarskiy kray),位於前高加索西部、大高加索北麓,亞速海—黑海東岸,與克里米亞隔刻赤海峽相望。南面與阿布哈茲接壤。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南部聯邦管區。面積76,000平方公里,人口5,337,700 (2013年)。首府克拉斯諾達爾。 其他城市有索契和新羅西斯克。.

新!!: 渤海国和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 · 查看更多 »

兀惹

兀惹(995年—996年)是契丹征服渤海滅亡後,10世紀後半期渤海人貴族建立的抵抗契丹辽国统治的国家,在今黑龙江省賓县。史书上又称「兀惹国」「烏舍国」「烏舍城渤海国」「烏惹」「嗢熱部」、「兀惹=烏舍=烏惹=嗢熱」、与[weji]的发音接近。.

新!!: 渤海国和兀惹 · 查看更多 »

前秦

前秦(350年—394年)是十六国之一。350年氐族人苻洪占据关中,称三秦王。352年苻健称帝,定都长安,国号“秦”。370年起,先後灭前燕、前凉及代国,统一北方。394年被西秦或後秦註所灭。當時朝鮮半島由高句麗、百濟、新羅割據,接受前秦册封。北方外族有柔然、庫莫奚、契丹及高車。西有吐谷渾及白蘭。 因其所据为战国时秦国故地,故以此立国号。前秦之称最早见于《十六国春秋》,后为别于其他以“秦”为国号政权,而袭用之。又以其王室姓苻,故又称为苻秦。.

新!!: 渤海国和前秦 · 查看更多 »

勿吉

勿吉(中古漢語擬音:),中国南北朝時代,高句麗以北,今天的滿洲地域的狩猎民族的统称,又名㒝羯(讀音同“襪揭”)。居住于現在松花江、長白山一带。肃慎、挹婁的后裔,唐代靺鞨的前身。 北魏延興年间(471年 - 476年)勿吉遣使乙力支朝献北魏。太和(477年 - 499年)初,乙力支朝献北魏,貢納馬500匹。太和九年(485年),勿吉遣使侯尼支朝献。明年(486年)入貢。太和十二年(488年),勿吉遣使貢納楛矢方物。太和十七年(493年),遣使人婆非等500余人朝献。景明四年(503年),遣使候力归朝貢。東魏興和二年(540年)6月、遣使石久雲貢納方物,至武定年间(543年 - 550年)路途断絶。 唐代东北各通古斯族统称靺鞨。其中白山靺鞨、粟末靺鞨与濊貊族关系较近,后来建立渤海国。虞娄靺鞨是汉代挹婁主体民族的后裔,辽金时称胡里改,即明朝建州女真(清朝满族)的主源。号室靺鞨是古肃慎主体民族的后裔。安车骨靺鞨是金代女真的主源。勿吉在唐代为拂涅靺鞨,辽金称为兀惹。渤海国建立后,其他靺鞨民族在黑水部的领导下,由唐朝设立黑水都督府管理,统称黑水靺鞨。黑水靺鞨并不是单指黑水部一部。.

新!!: 渤海国和勿吉 · 查看更多 »

回鹘

回鶻(突厥字母:𐰆𐰖𐰍𐰆𐰺 uyghur;回鹘字母:Uyghur;維吾爾語:قەدىمكى ئۇيغۇر; 土耳其語:eski uygur.),亦稱袁纥、烏護、烏紇,隋朝时又称韋紇,唐朝前期音譯为回纥,元朝称畏兀儿。以上译名的变化是由于中文本身的语音变化造成的,而在不同时期的突厥语文献中,此族名均无变化,今日的维吾尔也是该族名的一个最晚近的译音。回紇人在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要求将其汉字改爲“回鶻”,象其族有“鶻隼”般的勇猛,因而唐中期以后便称其作回鹘人。當時的吐蕃人則把回鹘人和之前的突厥、之后的蒙古等游牧民族统稱為霍爾()。回紇原是鐵勒一部,与僕骨、同羅、拔野古等部一样;後來回纥强大,遂将这些源自铁勒的部族統稱为外回鶻。 回紇(回鶻)是裕固族、維吾爾族以及回族等族的宗源之一,回回一词即为回鹘的转音。在七世纪初期,回紇在唐朝的北方建立政权,對中國歷史有深遠的影響。公元744年,回紇怀仁可汗联合唐朝击败后突厥,一统北方草原铁勒诸部。 回紇原是由韋組與烏揭(烏古斯人)組成的聯盟,部族共分十九姓,通行回纥语(与古突厥语相通,使用突厥文记载)。《舊唐書·迴紇列傳》記載,回紇本为藥羅葛、胡咄葛、啒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嗢素、藥勿葛、奚邪勿等九姓部落联盟,其可汗出自藥羅葛氏;後來回紇擊破拔悉密、葛邏祿兩部,統號十一部落。当时的突厥汗國在古突厥文中習慣稱呼回紇人为 Toquz-oghuz,意即“九姓乌古斯”,“乌古斯(oghuz)”在古突厥语中有“部落”、“联盟”、“姓”之意。有人则认为回纥的族名为古突厥语的Uyghur,意為團結、同盟輔助,见于《磨延啜碑》有十回紇和九烏古斯(九姓)的记载。而另一解释称,回紇族名的词源为oigur,是森林中人與十個游牧氏族。.

新!!: 渤海国和回鹘 · 查看更多 »

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隋代以后、朝鮮半島高麗王朝、越南的中央官学,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之最高學府;同時作為當時國家教育的主管機構,隸屬禮部。國子監具有一定程度的監國功能,可以彈劾官員和國政,儘管這功能自宋朝以後已不甚明顯,而國子監自創建以來最明顯的三個功能則是:協助國家舉行科舉考核;負責對國家最優秀學子的教育工作;規管士子的德行、操守。.

新!!: 渤海国和国子监 · 查看更多 »

国书

国书是当某国向别国派遣大使、公使时,由派遣国国家元首致接受国国家元首的正式文件。即派遣国元首给接受国元首的大使、公使介绍信或委任状。中文当中,把召回大使、公使时,大使母国的元首致召回国元首的信件也称为国书。代办使用的相同性质的文件一般称为介绍书。.

新!!: 渤海国和国书 · 查看更多 »

图们市

图们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县级市。面积1,142.3平方公里、人口13.6万人,其中朝鮮族7.8万人,佔57%。隔图们江望朝鮮。邮政编码133100。.

新!!: 渤海国和图们市 · 查看更多 »

图们江

图们江(,,z),发源于长白山东南部的长白山天池,干流全长500多公里,注入日本海。上游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下游15公里为朝鲜与俄罗斯的界河。.

新!!: 渤海国和图们江 · 查看更多 »

皇城

皇城或称王城,通常指东亚文化圈国家都城建筑中,位于都城与皇帝、皇室所居的宫城之间的区域,由城墙围绕,具有独立的城门。皇城内通常布置宗庙、官衙、内廷服务机构、仓库和防卫等建筑,以及园林苑囿。 王城最初指最高统治者(王)所居之城,在周代是专有名词,特指周天子在洛河以北、涧河两岸兴筑的都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建都于东周王城。由平王至景王加上后来的赧王,先后有二十五王在此执政达五百余年之久。 在南北朝的北魏时期,迁都洛阳时曾重建洛阳城池,此时已经将汉朝及三国时期残存的洛阳旧城布置为性质类似皇城的内城,集中布置宫殿、园林、王府、衙署等机构。但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皇城”一词的是隋朝修筑的大兴城(唐朝改名为长安城),皇城布置在宫城之南。隋朝修筑的东都洛阳也采用了类似的布局。 前蜀成都城、北宋开封城、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中都、南京和北京城也都采取了相似的布局。在中国临近的国家中,高句麗先後設置紇升骨城、丸都城和國內城。高丽曾经在开京设置皇城。越南顺化也设立了皇城。不过顺化皇城从布局上来说更接近中国的宫城,而其紫禁城相当于中国紫禁城中的内廷部分。 一些設有城池的王宮、王府也稱為王城,例如唐代尉头州城遗址唐王城、明代的靖江王城、台灣鄭氏王朝時期的安平王城、琉球國的首里城等。.

新!!: 渤海国和皇城 · 查看更多 »

石川縣

石川縣()是日本的一個縣,為北陸三縣之一,縣廳所在地是金澤市。轄區相當於過去令制国中的加贺国与能登国。石川縣東西寬約100公里,南北長約200公里,形狀狹長。西南部的加賀地方的西側日本海海岸線呈直線形狀,東側是兩白山地諸峰,東南部有縣內最高峰白山,高2,702米。北部的能登地方則大致相當於能登半島。石川縣的氣候屬於日本海側氣候。自西伯利亞吹來的乾冷季風在日本海上空受對馬暖流的影響使得水汽含量增加,被兩白山地擋住後給石川縣帶來充沛降水。石川縣的全年降水量在所有都道府縣中高居第五。特別在冬季,由於西北季風的影響,石川縣降水較多,山區是豪雪地帶,且在降雪時常有打雷現象。石川縣人口約有115萬人,其中以金澤市人口最多,約有46萬人,佔石川總人口的約四成。其次是小松市和白山市。石川縣人口高度集中在南部的加賀地方。金澤市是北陸三縣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北陸經濟的中心之一。 石川縣經濟的特徵之一是過半數製造業從業者從事機械相關產業的工作,人均機械製造業生產額也是日本第一。在江戶時代,以加賀國、能登國、越中國為領地的加賀藩注重學術與文藝發展,使得城下町金澤傳統文化興隆並維持至今。石川縣各地的傳統工藝也十分發達,人均日本美術展覽會及日本傳統工藝展的入選者數是日本第二。 石川縣這一地名來源於縣內的石川郡,而石川郡的名稱則來自於。手取川河床上大小岩石眾多,有「石川」的別稱。.

新!!: 渤海国和石川縣 · 查看更多 »

率宾府

率宾府,渤海国设置的府。 治所在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双城子)。因率宾水(今绥芬河)得名。辖境约当今绥芬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金朝时,改置恤品路。蒲鲜万奴建东夏国时仍称率宾路。东夏国亡,废。 Category:渤海国的府 Category:辽朝的府 Category:黑龙江的府 Category:俄罗斯古代行政区划.

新!!: 渤海国和率宾府 · 查看更多 »

王姓

王姓是漢族姓氏之一,在中國《百家姓》中排第8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显示:王姓为中国大陆第一大姓,有大约9468万人,占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的7.10%。根據2010年7月1日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戶籍資料統計,王姓在台灣排名第六大姓。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誌》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王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另外,王姓亦是日本单姓之一,但极为罕见。 由于在多種汉语方言中,“王”与“黄”的发音相近甚至相同。为区别两姓起見,中文多以“三畫(横)王”或“三横一竖王”,黃姓則叫「草頭黃」、“大肚黃”等作为强调。.

新!!: 渤海国和王姓 · 查看更多 »

王曾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籍貫晋江池店镇。.

新!!: 渤海国和王曾 · 查看更多 »

珲春市

春市(;a;),是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东部的县级市。地处于中国、朝鲜、俄罗斯三国交界地带。面积5,145平方公里,人口25万人,其中,汉族占47.6%,朝鲜族占42.8%。邮政编码133300,地方区号0433。截至2013年,珲春市辖4个街道、4个镇、3个乡、2个民族乡、1个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1个边境经济合作区(含出口加工区、中俄互市贸易区)。2011年末,珲春市户籍总人口为226530人.

新!!: 渤海国和珲春市 · 查看更多 »

礼部

部是中國古代官署之一,南北朝北周時開始設立,在《周礼》中相当于春官,其長官禮部尚書,有时以“大宗伯”为代称。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也設有禮部,其首長為禮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禮部改稱禮曹,首長改稱禮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禮部的機構。.

新!!: 渤海国和礼部 · 查看更多 »

福井市

福井市()位於日本中部,是福井縣最大城市兼縣廳所在地,亦是紡織工業中心。日本施行時特例市,位於古代的足羽郡。.

新!!: 渤海国和福井市 · 查看更多 »

稻或米或飯(已煮熟米),俗称大米,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耕種及食用的歷史相當悠久,分為水稻和光稃稻。稻的栽培起源于約西元前8200年南中國珠江中游的聚落地帶Huang, Xuehui; Kurata, Nori; Wei, Xinghua; Wang, Zi-Xuan; Wang, Ahong; Zhao, Qiang; Zhao, Yan; Liu, Kunyan et al.

新!!: 渤海国和稻 · 查看更多 »

突厥汗国

突厥汗国(突厥文:10px türk;Göktürk Kağanlığı)是原先在柔然统治下的阿史那氏部族于552年在中国以北地区建立的古代汗国,一度控制漠北、中亚等柔然故地。後分裂成東突厥汗国和西突厥汗国,7世纪时先后为唐朝所灭。而東突厥复国后形成的后突厥汗国亦在8世纪为回纥灭亡。.

新!!: 渤海国和突厥汗国 · 查看更多 »

突地稽

突地稽,隋朝末年靺鞨首领。隋炀帝即位初,首领突地稽率部千余户降,移居营州(今辽宁朝阳)。隋炀帝授他为金紫光禄大夫、辽西太守。唐高祖武德初年,遣间使朝贡,唐高祖以其部落置燕州,以突地稽为燕州总管。刘黑闼叛唐,突地稽率所部赴定州,遣使到秦王李世民,处请受李世民节度。突地稽以战功,被封蓍国公。唐朝徙其部落于幽州的昌平城。在高开道引突厥攻幽州时,突地稽率兵大破高开道。贞观初,拜突地稽为右卫将军,赐姓李氏,不久去世。有子李谨行。 Category:靺鞨人 T T Category:唐朝國公 Category:唐朝右卫将军.

新!!: 渤海国和突地稽 · 查看更多 »

窦姓

竇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9位。.

新!!: 渤海国和窦姓 · 查看更多 »

符节

节、节钺等,是中国歷史上中央政权向官員授权,允许其代行天子军政职权(或是代天巡狩)的凭证与象征,其形态样式以及代表的权力各代有变化。.

新!!: 渤海国和符节 · 查看更多 »

筑紫郡

筑紫郡()是位于福岡縣的一郡。 現轄有以下1町:.

新!!: 渤海国和筑紫郡 · 查看更多 »

粟末靺鞨

粟末靺鞨是居住在最南端的靺鞨,以粟末水(今松花江)得名。粟末靺鞨原为高句丽的附属。688年,唐和新罗的联军灭了高句丽后,粟末靺鞨与其他高句丽遗民在高句丽故地建立起渤海国。926年,渤海国被契丹所灭后,一些粟末靺鞨人投靠高丽。 (有人說他們來自扶餘地,始終與高句麗敵對。由于粟末靺鞨地是扶餘故地,而扶餘人與勿吉屢與高句麗人戰)。他們有另一名稱浮渝靺鞨,是因为他们是进入夫余故地的靺鞨,也在吉林市一帶經常與高句麗人大戰。.

新!!: 渤海国和粟末靺鞨 · 查看更多 »

粟末部

#重定向 粟末靺鞨.

新!!: 渤海国和粟末部 · 查看更多 »

經國集

《經國集》,日本平安時代初期的漢詩集。.

新!!: 渤海国和經國集 · 查看更多 »

總章

總章(668年二月—670年二月)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唐朝使用这个年号共2年餘。 《旧唐书》和新疆出土的《唐纪元钞》作-乾-封三年二月改元總章元年;《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作-乾-封三年三月改元。.

新!!: 渤海国和總章 · 查看更多 »

續日本紀

《續日本紀》是日本平安時代編撰的官方史書,記載自文武天皇元年(697年)至桓武天皇延曆十年(791年)之間的歷史大事,菅野真道於延曆十六年(797年)完成,總計四十卷。是奈良時代的基本史料,正史「六國史」中的第二冊。《續日本紀》以日本天皇為主軸,〈上表文〉提到:「彰善癉惡,傳萬葉以作鑑」。意思跟中國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資治通鑑》一樣,為帝王提供鑑戒。 《續日本紀》中所載對唐朝、新羅的外交頗為詳實,是研究唐代歷史不可或缺的史料。.

新!!: 渤海国和續日本紀 · 查看更多 »

绥芬河

绥芬河(Razdolnaya)是流经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联邦滨海边疆区的一条跨界河流,发源于中国吉林省东部,流经黑龙江省东宁市,最后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南部注入日本海的阿穆爾灣。河流全长443千米,流域面积17321平方千米。其中,中国境内河长258千米,流域面积10069平方千米。.

新!!: 渤海国和绥芬河 · 查看更多 »

羁縻

羁縻,《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解释说:“羁,马络头也;縻,牛蚓也”,引申为笼络控制。实行羁縻政策的地区名义上从属朝廷,实际由当地原住民首领自行统治。唐朝对西南、西北等少数民族採行羁縻政策,承认当地土著贵族,封以王侯,開放貿易。宋、元、明、清几个王朝称土司制度。 越南、朝鮮等漢字文化圈國家也曾對於所統治的少數民族地區沿用中國的羈縻政策,委任部族首領進行統治。.

新!!: 渤海国和羁縻 · 查看更多 »

翰林院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歷朝歷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唐朝的李白、杜甫、张九龄、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張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翰林制度和科举制度是封建中国文官制度的基本架构。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然而,成为翰林的辉煌前景也使得大量知识分子投身科举,造成了人才浪费。社会重文士轻技工,拖缓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外,翰林制度也使得文学界和思想界的主流处于皇帝的监管之下,对学术自由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起了压抑作用,有利于皇帝进行专制统治。.

新!!: 渤海国和翰林院 · 查看更多 »

烏昭慶

烏昭慶,中國辽朝年间兀惹国的首领。 986年,定安国被契丹攻灭。995年,渤海人贵族乌昭庆以兀惹国的名义起兵,996年,投降契丹国。999年六月,兀惹乌昭庆朝见辽圣宗。后来兀惹和女真交战,1004年九月丙午,辽圣宗幸南京析津府。女真遣使献给辽国自己俘获的乌昭庆的妻儿。.

新!!: 渤海国和烏昭慶 · 查看更多 »

烈万华

万华,宋朝初期中国东北定安国国王,渤海人,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他是南海府烈氏。934年,渤海国王子大光显率部民数万越过了鸭绿江,逃亡王氏高丽。936年,烈氏一族的烈万华从南海府迁居西京鸭绿府。938年,烈万华在西京鸭绿府附近(今吉林省磐石市)建立定安国。据《渤海国记》,烈万华是大祚荣的后裔子孙,其姓应为“大”。 970年,烈万华通过女真遣使向宋朝进贡,附表贡献方物。976年左右,定安国王位被乌玄明夺得。.

新!!: 渤海国和烈万华 · 查看更多 »

燈籠 (建築裝飾)

是一種東亞傳統照明用具,源自中國,後來傳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地,原是佛教供燈,後來廣泛用於寺廟和園林建築,除了以石材製成之外,還有木、金屬等材質。石燈籠也是爲了防止風吹滅燈火而製成的用具,室內神龕使用的燈籠是木質框架。而室外的則有堅實的石燈籠以及金属燈籠,也有木或陶瓷製的,一般都是立在地上的燈幢,不過也有垂吊著類型。 傳統的燈籠利用油、蠟燭的燃燒產生光線。到了近代後,出現了使用煤氣與電力的光源。.

新!!: 渤海国和燈籠 (建築裝飾) · 查看更多 »

牡丹江

牡丹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松花江右岸支流,河名系满语“穆丹乌拉”(z)的转译音,意为“弯曲的江”。发源于吉林省敦化市,于黑龙江省依兰县注入松花江,全长725千米。現今牡丹江取代長城,成為冬小麥種植的北界。.

新!!: 渤海国和牡丹江 · 查看更多 »

盐州 (渤海国)

州,渤海国设置的州。 渤海国置盐州龙河郡。治所在龙河县(今俄罗斯库拉斯基诺北扎鲁比诺下岩杵河)。本濊貊地,属于驻地在庆州(今吉林省珲春市八连城)的东京龙原府。龙原府另辖穆州、贺州。盐州下辖四县:海阳、接海、格川、龙河,三百户。辽国灭渤海,将龙原府庆州迁到辽宁省凤城市,改称开州镇国军。盐州被废,隶于开州。相去一百四十里。.

新!!: 渤海国和盐州 (渤海国) · 查看更多 »

盖牟州

盖牟州,唐朝时设置的州。 李世勣、薛仁贵灭高句丽,于总章元年(668年)置安东都护府后置,治所在盖牟城(今辽宁省抚顺市北)。至德后废。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辽宁的州 Category:抚顺行政区划史 Category:7世纪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8世纪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渤海国和盖牟州 · 查看更多 »

登州

登州,中国古代的州,始于武周时期。登州位于山东半岛东端,为对辽东及朝鲜半岛海道交通起点,盛产鱼、盐。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置登州。贞观元年(627年),废登州。武周如意元年(692年),由萊州东北部的牟平县、黄县、文登县析置。治所在牟平县(今山东烟台市牟平区)。神龙三年(707年)移治蓬莱县(今蓬莱市)。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东牟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登州。登州轄有四個縣,分別是蓬萊縣、牟平縣、文登縣和黃縣。行政範圍為現在山東省威海市全境和煙臺市北部(芝罘區、牟平區、萊山區、福山區、龍口市、蓬萊市、棲霞市)。户二万二千二百九十八,人口十万八千九。 北宋时,登州归属京东东路。金代,登州归属山东东路。登州辖4县:蓬莱县、黄县、福山县、栖霞县,治所蓬莱县。牟平县、文登县两县另设宁海州。元代,登州归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般阳府。 明代,登州归属山东省莱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升为登州府。清代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後為通商口岸(天津條約)。.

新!!: 渤海国和登州 · 查看更多 »

白山市

白山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长白山西侧,东经126°7'至128°18',北纬41°21'至42°48',东与延边相邻;西与通化接壤;北与吉林毗连;南与朝鲜第三大城市惠山市隔鸭绿江相望。东西相距180公里,南北相距163公里,国境线长454公里。2009年市区面积2736平方公里,行政区土地面积名列全省第三;建成区面积40平方公里;市区61.2万人,占全人口45.6%。目前白山市区非农业人口已达46.7万人,市区的城镇化率达78.8%。全市人口130.8万,全市城镇化率为68%,境内有长白山机场,是东北东部重要的节点城市和吉林省东南部的中心城市。.

新!!: 渤海国和白山市 · 查看更多 »

白山靺鞨

粟末三部与高句丽 白山靺鞨即白山部靺鞨,东北亚历史上靺鞨的一部。靺鞨在中国中原的南北朝时期形成“靺鞨七部”,白山部便是其中一部。白山部落与周边的粟末部和黑水部的不同在于白山一向臣服于高句丽。高句丽灭亡后又协助高句丽遗民以及当地的粟末靺鞨共同创建渤海国。白山部的地理位置在粟末部的东南,黑水部的正南,因毗邻太白山(今长白山)而得名。活动区域大概相当于今中国吉林省白山市和朝鲜咸镜南、北二道。白山部是靺鞨七部中地域最南的一部。此地原为濊貊族系东沃沮人的活动地域。白山靺鞨的源头可追溯到肃慎。肃慎发展成靺鞨。3世纪初期,靺鞨族人从牡丹江流域迁徒到了松花江中下游以及黑龙江中下游地区。在中国中原的传统史书中改称“勿吉”,实为一族。靺鞨族人进入原东沃沮地区。因居住在以长白山为中心的地域故而得名“白山部”。而后白山、粟末二部虽然被高句丽所征服,但一直没有融入高句丽,仍旧保持部落的独立。中国传统史书记载他们“无屋宇……并依山水掘地为穴……相居而居”。《北史》中记载白山部是靺鞨七个部落中重要的一员,拥有“胜兵三千”。被高句丽征服后逐渐成为高句丽王朝扩张战争机器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是5、6世纪东北亚地区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482年白山靺鞨随同高句丽南下侵犯百济。668年,唐与新罗共同灭高句丽。史书载“其白山部……部众多入中国”,迁入中原。.

新!!: 渤海国和白山靺鞨 · 查看更多 »

隋与高句丽的战争

隋与高句丽的战争发生在598年至614年。隋文帝和隋炀帝多次派出空前的大军征讨高句丽但惨败而归。经过多次交战后,高句丽婴阳王将逃到高句丽的斛斯政遣返,隋炀帝撤軍。由于长年大规模征兵,隋国內出現隋末民變,后灭亡。不过隋朝的屡次空前大规模进攻也消耗了高句丽的国力。.

新!!: 渤海国和隋与高句丽的战争 · 查看更多 »

隋朝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高明士(2006年):《隋唐五代史》第一章〈導論-隋唐史的特質〉,第一節〈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第3頁-第101頁。。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廢隋恭帝楊侗為止,國祚39年。楊堅屬於北周的胡漢關隴世家,於北周宣帝繼位後逐漸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靜帝即位後,身為外戚的楊堅控制朝政,先後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等反楊叛軍。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楊堅的爵位是隨國公,依照慣例應將國號定為「隨」,但「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穩定的意思,於是他去掉「辶」,以「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名。。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北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為德運並選取與火德對應的紅色為正色。隋文帝於587年廢除後梁,於589年隋滅陳之戰攻滅南朝陳,俘虜陳後主。隔年9月,控制嶺南地區的冼夫人歸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統,隋朝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統的國家。 隋文帝總結歷朝興亡的原因,維護與農民的關係,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這些使社會矛盾趨於緩和,經濟、文化得以迅速成長和繁華,開創出開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剛愎自用,提倡嚴苛重刑《隋書·刑法志》:「盜一錢以上棄市,三人共盜一瓜均死,事發即時行決」,因猜忌而大殺功臣《隋書·高祖紀》:「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國力開始衰退。隋文帝的次子楊廣爭奪長子楊勇的太子位獲勝。604年隋文帝去世,楊廣繼位,即隋煬帝。隋煬帝為了鞏固隋朝發展,興建許多大型建設,又東征西討,隋朝發展到極盛。然而隋煬帝好大喜功,嚴重耗費隋朝國力,其中又以三次東征高句麗為最甚,最後引發隋末民變。616年隋煬帝離開東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蘇揚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擁立的隋恭帝楊侗也被廢,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最終也为唐朝所終結。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建與發展〉,1頁。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制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隋長城、馳道以及大興城與東都洛陽。這些都提升了位於關中的隋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揚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國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隋朝結束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奠定日後大唐盛世的基礎,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重大。隋朝的漢族已經不再是純漢族,很多胡漢混血改成漢姓。隋朝對於外族文化的接受度高,並與漢族文化融合,與唐朝合為中國歷史上較為開放的朝代。.

新!!: 渤海国和隋朝 · 查看更多 »

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弘农郡华阴人(今陕西省华阴),隋朝开国皇帝,谥号文帝,廟号高祖,西元581年3月4日-西元604年8月13日在位,在位24年。 小字为那羅延(梵语,意为金剛不壞),鮮卑赐姓為普六茹,普六茹氏为其父杨忠受西魏恭帝所赐。掌权之後,下令“以前赐姓,皆复其旧”,恢复汉姓“杨”,并让宇文泰鲜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汉人恢复汉姓。杨坚建立的隋朝,统一了分治二百七十三年的中原和江南地區。.

新!!: 渤海国和隋文帝 · 查看更多 »

音韵学

#重定向 汉语音韵学.

新!!: 渤海国和音韵学 · 查看更多 »

遣渤海使

遣渤海使指日本向渤海國派遣的使節。據記載,728年至811年間共派遣十四次(其中一次為途經渤海的遣唐使,另有一次為舵手等的派遣)。.

新!!: 渤海国和遣渤海使 · 查看更多 »

遣新羅使

遣新羅使是日本派遣新羅的使節,特指西元668年以後派往統一新羅的使節。779年(寶龜10年)為最後派遣。.

新!!: 渤海国和遣新羅使 · 查看更多 »

遺民

遺民或稱舊民,指原来的民人,一般是指某个地域的原住民。引申为改朝換代後,上一个时期或者朝代的人民,或指淪陷區之百姓、不事異朝之百姓。又可依年齡稱為遺少、遺老。《左传·哀公四年》:“司马致邑,立宗焉,以诱其遗民,而尽俘以归。” 遺民起源甚早,周代,武王克殷之後,有伯夷叔齊,因不食周粟而餓死首陽山(河南省洛陽市東30公里偃師境內)。 宋朝養士最厚,南宋滅亡後,許多讀書人不仕,以侍奉蒙古人為恥。遺民謝枋得承認“大元制世,民物一新”,“宋室孤臣,--欠一死”而已。 明代知識份子階層亦是以重氣節為人格標準,也是歷代史書中最為著名的一輩遺民,許多明代老學者亦以侍奉滿清為奇恥大辱,又因滿清以屠殺手段為威脅的剃髮易服古今未見之殘酷弊政,使得晚明知識份子深惡痛疾。一定數量的遺民躲避到越南,朝鮮,日本。尤以流落日本但至死不忘故國的晚明學者朱舜水先生,其遺臣性格與儒家思想讓德川光圀深感未有易姓革命和異族統治的日本方是中華思想的正統繼承者,遂發奮編纂《大日本史》,以揚正統,導致尊王攘夷思想之催生。.

新!!: 渤海国和遺民 · 查看更多 »

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的祭天、祭祖等崇拜活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方仙道,與道家、陰陽家的「五行」「陰陽」和等思想合併形成黃帝學派,在漢朝時融合老子的學說形成黃老道,後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道教。 道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以『道德』为核心概念」的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中後期才有教團產生。张陵在益州(今四川省)的鹤鸣山修道,创立了天師道,信奉老子為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为传教区域。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唐大潮,《中國道教簡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ISBN 7-80123-229-1。唐代尊封老子,說老子(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中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尋求有關实践練成神仙的方法。 现在學術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修真境界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新!!: 渤海国和道教 · 查看更多 »

萨满教

萨满教是分佈于北美洲和北亞、中亞一類巫覡宗敎,包括滿族萨满敎、蒙古族萨满敎、中亞萨满敎、西伯利亞萨满敎、北美洲薩滿教(北美洲原住民巫毒)。萨满(珊蛮)曾被认为有控制天气、预言、解梦、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狱的能力。萨满教目前最盛行于美國,美音美洲的原住民(尤其是北美洲)非常相信,即使是被基督教的美國征服以後。在亞洲的传统始于史前时代并且遍布世界。最崇拜薩滿教的地方是伏爾加河流域、芬蘭人種居住的地區、東西伯利亞與西西伯利亞。满洲人的祖先女真人,也曾信奉萨满教,直到公元11世纪。清代以前一直在中国东北甚至蒙古地区大范围流传,清朝皇帝把萨满教和满族的传统结合起来,运用萨满教把东北的人民纳入帝国的轨道,同时萨满教在清朝的宫廷生活中也找到了位置。目前,滿族、鄂溫克族等民族有很多信奉薩滿教的人群,並且有薩滿。.

新!!: 渤海国和萨满教 · 查看更多 »

萬歲通天

萬歲通天(696年三月-697年九月)是武則天的年号,共计一年余。.

新!!: 渤海国和萬歲通天 · 查看更多 »

鐵嶺

#重定向 铁岭市.

新!!: 渤海国和鐵嶺 · 查看更多 »

鐵器

铁器是以鐵為主要金屬的一種器物类型,铁质自然界中含鐵數量頗多。然而其融熔溫度在攝氏一千度以上故早期人類無法锻造。直到精緻炭及鼓風技術發明後才逐漸應用。目前最早使用鐵器的是小亞細亞的西臺人。.

新!!: 渤海国和鐵器 · 查看更多 »

靺鞨

靺鞨,是活跃于中国古代东北地区一个民族,南北朝之前稱勿吉。靺鞨的一个主体部落粟末靺鞨于唐代建立了渤海国。 《旧唐书》卷一九九下《靺鞨传》记载:“靺鞨,盖肃愼之地,后魏谓之勿吉,在京师东北六千余里。东至于海,西接突厥,南界高丽,北邻室韦。其国凡为数十部,各有酋帅,或附于高丽,或臣于突厥。”《新唐书》的记载略同。 隋代靺鞨大体以吉林松花江流域为中心,分布在东至今俄罗斯东部滨海边疆州,北至黑龙江、乌苏里江的广大地区。 历史上的靺鞨有数十个部落,主要的部落有7个——伯咄部、安车骨部、拂涅部、号室部、白山部、黑水部、粟末部,各部相距二三百里,史称“靺鞨七部”。.

新!!: 渤海国和靺鞨 · 查看更多 »

類聚國史

《類聚國史》是以日本六國史條文分門別類編排的類書,菅原道真編。全200卷,另有目錄2卷、系圖3卷,現存62卷。.

新!!: 渤海国和類聚國史 · 查看更多 »

西汉

西汉(前206年或前202年-8年、23-25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是汉朝的一部分。前206年刘邦被西楚霸王分封为汉王而建立政權,后经过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取胜后,前202年最终统一天下,在定陶县 (今属山东省)称帝,定都长安,国号为“汉”。项羽以“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封刘邦,以治所在汉中称“汉王”,称帝后遂以封国名为王朝名。又刘邦都城长安位于刘秀所建汉王朝都城洛陽之西,为加以区别,故史称“西汉”,有时又以都城与刘秀所建汉王朝的相对位置代称为“西京”。而刘邦建立的汉王朝在刘秀所建汉王朝之前,因此历史上又称前者为“前汉”。 西汉建立后,刘邦废秦苛法,实施无为而治。减轻赋稅和徭役,釋放部分奴婢,抑制富商,限制土地兼併,并且獎勵開荒,使汉初经济得到恢复。文帝、景帝时继续重视农业,盐铁等手工业及商业也有发展 中国战略网。 西汉初期分封诸侯王,而后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最终导致在景帝时出现了「七国之乱」,平叛后诸侯王势力被削弱。 武帝时是西汉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货币,铸五铢钱,严禁私铸钱,铸铁业实行国家专营,实行均输法、平准法,朝廷财政收入大增。在这基础上,武帝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政策。北方匈奴长期以来是汉朝主要边患,武帝发动了三次战役打击匈奴,使匈奴远徙漠北,保证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又在西北边地屯田,修长城,筑烽燧,并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中亚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欧亚大陆文化贸易的交流。武帝还采用儒生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授五经,使经学成为食禄的工具 中华文化信息网。当时又建立藏书库,整理图籍,使文化得到发展。史学家司马迁写下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昭帝、宣帝时,出现外戚专政,豪强势力增强,流民增多。元帝以后,宦官和外戚更加得势,百姓起义不断出现。成帝时太后的外戚王氏控制了政权,王氏兄弟四人和侄王莽相继为大司马大将军。哀帝时,王莽企图用「再受命」的办法来解决危机,结果失势。平帝时,王莽复起,通过一系列手段来为支持自己篡位夺权做准备。平帝病死,孺子刘婴立,王莽见有机可乘,于居摄三年(公元8年)废孺子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亡。西汉一共210年。假如不算少帝、昌邑王(废帝)刘贺等一些在位时间较短且为吕雉等人的傀儡皇帝的话,西汉一共经历了11代皇帝、12代君主(因为孺子婴没有当上皇帝,仅仅当了3年的皇太子)。也有把新朝灭亡后在長安重建漢室的更始帝算作西汉最後一位皇帝,但劉秀建立的東漢並不視其為漢朝皇帝,因此歷史說法存在爭議。 西汉极盛时的疆域东、南到海,西到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葱岭一线,西南到今云南、广西以及今越南中部,北接大漠,东北至今朝鲜半岛北部。 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外贸易繁荣,耕地扩大,冶金和纺织技术先进,现在巩县铁生沟遗址发现的低温炒钢炉在世界冶金技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西汉是中华文化的高峰,通过丝绸之路和各国往来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西汉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寝遍布关中,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显示出“汉并天下”的时代风貌。汉朝后华夏族出现了新的自称“汉族”。.

新!!: 渤海国和西汉 · 查看更多 »

首都

首都、國都或京(京師/城/都),以現代政治角度而言,通常指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所在地的首要行政中心城市,也是政治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駐紮地、国家主权的象徵城市。 在大部分国家,首都是國家最大的城市,如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等;大部份的國家也未在憲法和法律內訂定首都地點,而在部分国家,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例如美国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等。有时一个国家有多个首都,如行政首都、司法首都,分别是该国的行政和司法中心,例如南非。 在國際政治及外交上,首都的名稱可以直接代表其所在的國家及其中央政府。常見的例子有以“莫斯科”取代俄羅斯、“北京”取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平壤”取代朝鮮、“華府”取代美國、“倫敦”取代英國、“巴黎”取代法國等。 在歷史上,國家或地區的主要經濟中心往往成為政權的焦點,並透過佔領或合併成為首都。倫敦和莫斯科正是這樣。首都無形中吸引有志投身政治的人才,例如律師、新聞媒體及公共政策的研究員,協助政府實施有效的管治。如果首都兼是首要的經濟、文化或知識中心,有時會被稱為「首要城市」,如倫敦和布宜諾斯艾利斯。 首都的設立有時會阻礙原有的主要城市的進一步發展。由於舊都里約熱內盧和巴西東南部的人口過於稠密,新都巴西利亞遂設於巴西內陸,而德國首都則設於柏林。 政治與經濟或文化權力會合的情況並不普遍。傳統首都經濟上會被競爭者超越,朝代或文化的衰落,也意味著首都的破滅,巴比倫就是一個例子。此外,很多現代首都,例如阿布賈、坎培拉和渥太華,特意設於原有的經濟地區以外,而且至今仍未發展成新的工商業中心。 首都不一定會設立在面積較大的國土上,如赤道幾內亞的馬拉博、丹麥的哥本哈根、甘比亞的班竹,這些都不是島國,首都卻是位於較小的離島。 一般來說首都通常會特意設在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上,以防其他國家的侵略,但也有國家的首都是設於鄰國附近的邊界旁或是相鄰的地理位置上,如韓國的首爾、寮國的永珍、查德的恩將納。.

新!!: 渤海国和首都 · 查看更多 »

駢文

駢文是古代中国一种特有的文言文文體,其句式多為四六句及對仗,故又稱四六文、駢儷或駢體。具駢文特點而押韻者稱駢賦。駢文在文学界上長期為廣泛研究,然其因为文章受限於追求藝術技巧之故,适于写景而不适于敘事。.

新!!: 渤海国和駢文 · 查看更多 »

高句丽

句丽(、注音:ㄍㄠ ㄍㄡ ㄌㄧˊ、韩文:고구려)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鼎盛时期疆域曾覆盖到朝鲜半岛北部、满洲及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部分。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高句丽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中国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亦被朝鲜半岛史学家称为朝鲜三国之一。 高句麗後又稱高麗;“高句骊”最早見於《漢書》,“句骊”是它的簡稱;“高句麗”最早見於《三國志》,“句麗”是它的簡稱;“高麗”最早見於《宋書》、《魏書》,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正式稱號;中原王朝開始以“句骊”作為“高句骊”的簡稱,後以“句麗”作為“高句麗”的簡稱,南北朝時期應高句麗統治者的請求,改以“高麗”作為“高句麗”的正式簡稱,高句麗的統治者也被冠以“高麗王”的稱號,並且逐漸以“高麗”作為正式國號,常被中原王朝封為“高麗王”,取代了“高句麗”的稱號。自此“高麗”长期作为历史地理名称,对朝鲜半岛产生了重大影响;弓裔称后高丽王,王建称王国号高丽,金日成提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设想,都是高丽概念的延续。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引用记载(一些史籍推论是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朱蒙建立高句丽。高句丽建国后,迅速扩张,逐步吞并了其周边的扶餘、沃沮、东濊並吞併汉四郡。5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对新罗、百济的压倒性优势,控制了今朝鲜半岛大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隋唐时期,高句丽不断与隋唐王朝交战,国力陷落,668年八月为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有三万多户高句丽人被唐迁移至唐朝,成为中国内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留在原地的高句丽遗民被渤海国和新罗吸收。 高句丽立国700余年,曾成功在与倭和与隋战争中获胜,在东亚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高句丽独特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代起,高句丽争议浮出水面,由于高句丽本源于中国境内,后扩展至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橫跨今日的中國东北、-zh-hans:朝鲜;zh-hant:朝鮮;-大部及-zh-hans:韩国;zh-hant:韓國;-北部。三国都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权。另外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高句丽、扶余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

新!!: 渤海国和高句丽 · 查看更多 »

高句丽遗民复兴高句丽的运动

#重定向 高句丽复兴运动.

新!!: 渤海国和高句丽遗民复兴高句丽的运动 · 查看更多 »

高姓

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排行第18位;《百家姓》中排名第153位。.

新!!: 渤海国和高姓 · 查看更多 »

高麗 (918年-1392年)

丽(918年-1392年),又称高麗王朝、王氏高丽,是朝鲜半岛古代王朝之一。918年泰封国弓裔王的部将王建推翻弓裔建立高丽国,定都于自己的家乡开京(即今开城)。高丽历史在朝鲜半岛维持了近500年,直到1392年朝鲜王朝的建立。 佛教是高丽国的国教。历经16年时间雕刻成的高丽大藏经是世界瑰宝之一。高丽国青瓷制作手艺精湛,闻名世界。部分观点认为,高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国家,但史學界大多數則認為中國在更早的時期已經發明了銅活字印刷術,並用於印製紙鈔。 高丽国都的开城在三国时代属于高句丽,所以王建以高丽为国号(“高丽”的名稱源于“高句丽”,高丽就是高句丽王朝后期通用的简称)。高丽被今天的朝鲜政府认为是朝鲜族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 但有些学者并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朝鲜的国家是新罗,如韩国学者李基白就表示:“毕竟是统一的新罗的领土和人民,在那里形成的社会文化构成了后来朝鲜历史的主流”。韩国前总统金大中也曾在文中提及统一的新罗为韩国历史的源头。.

新!!: 渤海国和高麗 (918年-1392年) · 查看更多 »

魏书

《魏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的北魏王朝的历史。.

新!!: 渤海国和魏书 · 查看更多 »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長達四百年的混亂時期,朝代更迭速度很快,並存在有多个政权並存的局面,有相當長的時間是南北對峙。 這個時期由220年曹丕篡東漢帝位,自立曹魏開始,到589年隋朝滅南陳而重新统一结束,共369年。可分為三國時期(曹魏,蜀汉与孙吴并立)、西晉時期(與東晉合稱晉朝)、東晉與十六國時期、南北朝時期(南朝與北朝對立時期,共150年)。另外位於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孫吳時為建業,即今天的南京)的孫吳、東晉、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個國家又統称为六朝。.

新!!: 渤海国和魏晋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豆类

豆类指雙子葉植物中離瓣植物豆科的泛稱:字典裡列出了四種『豆』的涵義,除了泛稱豆科的植物,亦指中國古代的器皿,亦是姓氏之一,及二一四部首之一。擷取於2012-09-10。,因而概稱為豆科植物,亦或稱豆子,指其使用的種子。本文特指供作食用或作為動物飼料的種類。 豆類植物種類極多,全世界有近二萬種 FABACEAE: 記錄了種類數量,豆科植物有745屬,19500種。擷取於2012-09-10。,大部分用作蔬菜,如豌豆、菜豆、刀豆等,也有用作油料作物和作为粮食的辅助主食,如黄豆制作豆面,小豆制作红豆沙等。豆科植物由于一般具有共生的根瘤菌,可以帮助吸收空气中的氮,所以蛋白质含量较高,营养丰富。 有的豆科植物在汉语中不叫“豆”,如花生雖屬豆科但在漢語中不用“豆”字稱呼。但另也有非豆科植物卻以“豆”稱之的,如咖啡豆、可可豆。类似豆子形状的物体有时也称做“豆”,如铜豆子。.

新!!: 渤海国和豆类 · 查看更多 »

豆豉

豆豉,是一种豆製品又稱為大苦、蔭豉、幽菽、嗜,方言名称有豆豉颗(贵阳)、豆发(雷州)、豆鹹/荫豉(厦门)等。.

新!!: 渤海国和豆豉 · 查看更多 »

貞孝公主

貞孝公主,渤海国公主,大氏。第三世渤海文王(大兴宝历孝感金輪聖法大王)大钦茂第四女,貞惠公主的妹妹。名不详,貞孝为谥号。 貞孝公主早年受女师之教,“敦诗悦礼”。渤海大兴五十六年(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夏六月十九日,貞孝公主去世,享年三十六岁。同年冬十一月廿八日,安葬于貞孝公主,陪葬于染谷之西原,北距中京显德府(今和龙西古城)十二里。.

新!!: 渤海国和貞孝公主 · 查看更多 »

貞惠公主

貞惠公主,渤海国公主,大氏。第三世渤海文王(大兴宝历孝感金輪聖法大王)大钦茂次女。名不详,貞惠公主为谥号。 貞惠公主早年受女师之教,“敦诗悦礼”。渤海宝历四年(大兴四十年,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夏四月十四日乙未貞惠公主去世,享年四十岁。公主死后三年,宝历七年(780年)冬十一月廿四日甲申,安葬于珍陵之西原,同年立碑。.

新!!: 渤海国和貞惠公主 · 查看更多 »

賀姓

賀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70位。.

新!!: 渤海国和賀姓 · 查看更多 »

越喜靺鞨

越喜靺鞨,即越喜部,是唐朝时期黑水靺鞨十六部之一。 越喜靺鞨位于渤海与黑水部之间,其居住地在辽宁西北部和吉林西部地区。后来迁居在今黑龙江省同江市、饶河县至俄罗斯境内伊曼河流域一带。一说在今乌苏里江以东至日本海地区,兴凯湖附近;一说包括今黑龙江省富锦县至哈巴罗夫斯克及其以下地方、乌苏里江两岸。旧依《册府元龟》卷959及《辽史·地理志》等记,认为在今吉林省怀德县至辽宁省铁岭市、彰武县一带。 唐代越喜部与朝廷联系密切,开元二年(714年)至贞元十八年(802年)曾多次向唐朝贡。唐灭高句丽后,在安东都护府下即设有越喜都督府。开元年间,曾先后七次遣使朝贡。开元十一年(723年)朝廷授封该部首领为中郎将。渤海康王大嵩璘时,被渤海征服,并入渤海国,渤海政权在该部设安远府和怀远府。.

新!!: 渤海国和越喜靺鞨 · 查看更多 »

越前國

越前國()為日本古代的令制國之一,屬北陸道,又稱越州。越前國的領域大約為現今福井縣的嶺北地方及敦賀市,初設之時的國領更大,還包含現在的石川縣全境。.

新!!: 渤海国和越前國 · 查看更多 »

鸡西市

鸡西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黑龙江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三江平原的南端。地处东经130°24'-133°56',北纬44°51'-46°36'之间,北接七台河市、双鸭山市,西与牡丹江市相邻,东、南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有全长631km的国境线,总面积2.25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199平方公里;总人口181.17万,其中市区人口83.32万,是中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及石墨的生产地。.

新!!: 渤海国和鸡西市 · 查看更多 »

鸭绿江

鸭绿江(满语: ;汉语拼音:,)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之间的一条界江。入海口地区,朝方岛屿——绸缎岛和薪岛等与中方陆地接壤,因此鸭绿江江面末段完全在朝方一侧。目前河口为双方共用。.

新!!: 渤海国和鸭绿江 · 查看更多 »

鸭渌府

鸭渌府或西京鸭渌府,中国古代的府。 渤海国置,并建号西京,五京之一。治所在神州(在今吉林白山市西南临江市鸭绿江南岸长城里,或说即今白山市)。辖境约当今鸭绿江中上游地区。下辖神州、正州(吉林通化)、桓州(吉林集安)、丰州(朝鲜惠山市)。 辽国灭渤海,将鸭渌府神州改称渌州鸭渌军。原有三县:神鹿县、神化县、剑门县,统州四、县二:弘闻县、神乡县。 Category:渤海国的府 Category:吉林的府 Category:朝鲜半岛古代的府 Category:中国历代国都.

新!!: 渤海国和鸭渌府 · 查看更多 »

鸿胪寺

鸿胪寺,中国古代官署名。 汉朝改秦代典客为大行令,汉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大鸿胪主外宾之事。至北齐,置鸿胪寺,后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设,明清复置,主官为鸿胪寺卿。主要掌朝会仪节等。.

新!!: 渤海国和鸿胪寺 · 查看更多 »

鸿胪井

鸿胪井是唐朝(公元713年)唐睿宗期间派遣鸿胪卿崔忻使团册封渤海国,为纪念此次册封而在旅顺黄金山南麓及西北麓各凿井一口,并在后者旁立一巨石上刻字铭文的历史遗迹,这两口井和井旁刻石称作鸿胪井。.

新!!: 渤海国和鸿胪井 · 查看更多 »

麻(hemp,源自古英语 hænep),又名線麻、白麻,中国古稱漢麻、枲、苴,是大麻(學名:Cannabis sativa)的一個亞種,可以被當成食用作物、經濟作物與工業原料。它的植物纖維可以被用來作為製紙、紡織、生物降解塑料(biodegradable plastics)、建築材料、健康食品、動物飼料以及燃料之用,在工業上有許多用途,又稱工業大麻。其種子可以食用,也可以製油,這類大麻稱為食用大麻。 大麻是一種能夠快速生長的生物質能,每年每公頃的農地能夠生產出25噸的乾燥大麻。因為不需要太多殺蟲劑與殺草劑,它也是一種對環境友善的經濟作物。目前在許多國家,例如加拿大、西班牙、中國、日本、韓國、英國、法國、南非、埃及與愛爾蘭,低四氫大麻酚,不能作為藥用大麻的品種通常皆允許被作為一種合法的經濟作物。至於能作為藥用的大麻,在英文中稱為marijuana,在各國通常都會受到管制。.

新!!: 渤海国和麻 · 查看更多 »

黃維翰

黃維翰,江西省撫州府崇仁縣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参加光緒乙未科殿試,登進士三甲12名。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学习。.

新!!: 渤海国和黃維翰 · 查看更多 »

默啜

啜(),阿史那氏,名环。默啜是他的封号,后突厥可汗,骨咄禄之弟。.

新!!: 渤海国和默啜 · 查看更多 »

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满语:Sahaliyan ula),简称黑,位于内满洲北部,是全国最北和最东的省份, 省会驻地为哈尔滨。中俄界河黑龙江为境内最大河流,黑龙江之名由江名而来。省界北、东与外贝加尔边疆区、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滨海边疆区接壤,南接中国吉林省,西邻内蒙古自治区,土地面积共约47.3万平方公里(含加格达奇、松岭),排名全国第6。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省常住人口约3831万人,其中汉族占95%以上,另有回、满、蒙、朝等53个少数民族。 黑龙江是中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能源工业与农业基地,工业门类以机械、能源、食品、医药工业为主;粮食总产量和商品粮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

新!!: 渤海国和黑龙江省 · 查看更多 »

黑水靺鞨

黑水靺鞨,靺鞨的一部,又称黑水部,是女真族主体的前身。Huang, P.: "New Light on the origins of the Manchu,"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新!!: 渤海国和黑水靺鞨 · 查看更多 »

黑水都督府

黑水都督府,唐朝曾经设置的管理黑水靺鞨的事务的机构。 黑水就是黑龙江,黑水靺鞨分十六个部落。开元十三年(725年),安东都护薛泰请唐玄宗在黑水靺鞨内置黑水军。再以最大的部落为黑水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其他诸部刺史隶属。唐朝派置长史,到其部落监领。开元十六年(728年),其都督赐姓李氏,名献诚,授云麾将军兼黑水经略使,仍以幽州都督为其押使,隶幽州都督。治所位于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辖境相当今黑龙江中下游地区。 唐玄宗时朝贡十五次。唐代宗大历年间七次,唐德宗贞元年间一次,唐宪宗元和中再来。约于815年(唐元和十年)前后,黑水都督府解体,黑水各部分别役属于渤海国。黑水都督府存约90年。.

新!!: 渤海国和黑水都督府 · 查看更多 »

黑河市

黑河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黑龙江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小兴安岭北端,与俄罗斯阿穆尔州首府海兰泡隔黑龙江相邻。是中国北方重要边境贸易中心。全市总面积6.69万平方公里,人口167.94万。.

新!!: 渤海国和黑河市 · 查看更多 »

辽南京

辽南京,即南京析津府,是辽国陪都,今北京市。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后唐节度使石敬瑭以割让幽、蓟、云、朔等十六个州(史称燕云十六州)为条件,换取辽太宗发兵协助。 938年辽太宗将幽州(今北京西南的广安门一带)定为「幽都府」,1012年改號「析津府」。名稱來自於「以燕分野旅寅為析木之津」。后来在金代经过修缮扩建成为中都。 此地在明代之前,一直不被宋朝統治,只有不到三年的时间(1123年二月金太祖以“海上之盟”归还了太行山以南的燕京诸州——1125年十二月金太宗第一次伐宋攻下燕山地区)归北宋燕山府管辖过。.

新!!: 渤海国和辽南京 · 查看更多 »

辽史

《辽史》為元朝脱脱等人所撰之纪传体史书。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開始修撰,翌年(1344年)三月成書。脫脫為都總裁,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岩、歐陽玄、揭奚斯、呂思誠為總裁官,廉惠山海牙等為修史官。元修《辽史》共116卷,包括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列传四十五,此外还有〈國語解〉一卷。记载上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至天祚帝耶律延禧辽朝历史(907年-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辽历史。至正五年与《金史》同时在江浙、江西二行省刻板印行。.

新!!: 渤海国和辽史 · 查看更多 »

辽太宗

遼太宗耶律德光(),大契丹國第二位皇帝(927年12月11日至947年5月15日在位),在位20年。字德谨,契丹名耶律尧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次子。947年2月24日,辽太宗耶律德光将国号由“大契丹国”改为“大辽”,成为遼朝首位皇帝。.

新!!: 渤海国和辽太宗 · 查看更多 »

辽宁省

辽宁省,简称辽,舊稱奉天省,中國的一个省,省會位于沈阳市。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 辽宁省的位置是东北与吉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西南与河北省毗连,东南以鸭绿江为界河与朝鲜隔江相望,南临黄海和渤海。辽宁在自古以來便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关外的軍事要隘,也是將东北地区聯繫内蒙古通向歐亞國家為交通上所必經之要道。.

新!!: 渤海国和辽宁省 · 查看更多 »

辽东半岛

辽东半岛是中国第二大半岛,位于辽宁省南部。它的北面边界是鸭绿江口与辽河口的联线,其它三面临海。千山山脉从南至北纵贯整个半岛。最高点高于1000米。最高为步云山1131米。半岛沿海地带是平原,海中有很多岛屿,著名的有小龙岛,蛇岛 (中国),长山群岛等等。由于海洋气候影响半岛上冬暖夏凉,夏季是避暑胜地。重要的城市有大连市、营口市、丹东市等。.

新!!: 渤海国和辽东半岛 · 查看更多 »

辽阳市

辽阳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辽宁省中部,北邻沈阳,南界鞍山,东临本溪,西接辽河油田,是哈大线上重要的城市之一。.

新!!: 渤海国和辽阳市 · 查看更多 »

辽河

辽河(巨流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南部的大河,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等省区。干流长1390公里,流域面积(包括浑河、太子河)21.9万平方公里。.

新!!: 渤海国和辽河 · 查看更多 »

辽朝

遼朝(916年-1125年),國號大遼,又稱大契丹國(契丹國,契丹大字:),是由契丹人建立的一個朝代,國祚從西元916年至1125年,長達210年。 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吞併了契丹各個部落後,於916年稱帝建國“契丹”。918年定都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契丹屢次南下中原,946年攻滅後晉後確定國號為「大遼」,983年改為“契丹”,1066年改為“大遼”張正明(1979年):《契丹史略》,225頁。,直到1125年3月26日為金朝所滅為止。除了遼朝之外,契丹族尚建立相關國家。1122年,天祚帝北逃夾山,耶律淳於遼南京被立為帝,史稱北遼。遼朝滅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1132年建立西遼。1211年西遼被屈出律篡位,1218年被蒙古帝國所滅。 史學界對「契丹」含義最廣為接受的說法是鑌鐵或刀劍之意。後來改國名為“遼”也是“鐵”的意思,同時“遼”也是契丹人發祥地遼水的名字,以示不忘本之意。又因與南方的中原政權長期對峙,而稱“北朝”,而稱中原王朝為“南朝”徐俊(2000年):《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225頁–261頁。遼朝滅後晉,因此自居為繼承後晉正統。依據五行德運說的五行相生規律,後晉的「木」德之後為「水」德,因此遼朝以水為德運,並相應以黑色為正色。 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契丹族本是遊牧民族,遼朝皇帝使農牧業共同發展繁榮,各得其所,建立獨特的、比較完整的管理體制。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發祥地,為了保持民族性將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分開統治,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並且創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成效地促進遼朝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後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將遼朝(契丹,英語作Cathay)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

新!!: 渤海国和辽朝 · 查看更多 »

辉南县

辉南县是吉林省通化市下辖的一个县。前身是晚清时设置的輝南直隸廳。.

新!!: 渤海国和辉南县 · 查看更多 »

龙原府

东京龙原府,渤海国五京之一。 在今吉林省珲春市八连城。本濊貊地,下辖庆州(龙原府治所)、穆州、盐州(俄罗斯扎鲁比诺)。辽国灭渤海,将龙原府庆州迁到辽宁省凤城市,改称开州镇国军。统州三、县一:开远县,本栅城地,高句丽为龙原县,渤海因之,辽初废。辽圣宗东讨,复置以军额。民户一千。 Category:中国历代国都 Category:渤海国的府 Category:吉林的府 Category:俄罗斯古代行政区划.

新!!: 渤海国和龙原府 · 查看更多 »

龙井市

龙井市()是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东麓,东南方向隔图们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边境线长142.5公里;东北方向与延吉市、图们市接壤;西南方向与和龙市毗邻;西北方向与安图县相接。全市总面积2591平方公里,总人口24.6万人,其中朝鲜族人口16余万,占总人口的66%。 龙井市地处海兰江、布尔哈通河的中下游,地势较低,无霜期较长,是延边主要的粮食产区,水稻闻名全省。龙井是苹果梨的原产地,产量位居延边第一位,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国苹果梨之乡”的称号。龙井天佛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盛产松茸,可与朝鲜七宝山松茸相媲美。 龙井是中国境内朝鲜族居住最集中、朝鲜族原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区,被誉为中国朝鲜族民俗文化宝库,建有朝鲜民俗博物馆。.

新!!: 渤海国和龙井市 · 查看更多 »

龙泉府

龙泉府或上京龙泉府,位于今中国黑龙江省宁安市西南之渤海镇,唐朝时期是渤海国的国都。《新唐书》称此处原为“肃慎故地”。领四州(龙州、湖州、渤州、铜州独奏州)。.

新!!: 渤海国和龙泉府 · 查看更多 »

都督

都督是中國歷史上的中國古代軍事指揮官官名。最初是軍隊中的監察官,與監軍相同。在魏晉之後演變為統領軍隊的軍事長官之職。突厥语与蒙古语中的脱脱一名来自都督。.

新!!: 渤海国和都督 · 查看更多 »

能登國

能登國(),日本古代的令制國之一,屬北陸道,又稱能州。能登國的領域大約為現在石川縣北部的能登半島。.

新!!: 渤海国和能登國 · 查看更多 »

都里镇

都里乡,是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

新!!: 渤海国和都里镇 · 查看更多 »

薛仁貴

薛仁贵,名礼,字仁貴,以字行,絳州龍門县(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出自河东薛氏南祖,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名将。.

新!!: 渤海国和薛仁貴 · 查看更多 »

肃慎

肃慎,亦称息慎、稷慎,是夏代及商代生活在黑水(今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一带的一个部族。與漢族、濊貊、东胡同被称为古代东北地區及外满洲的四大民族,也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被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民族之ㄧ。.

新!!: 渤海国和肃慎 · 查看更多 »

铁州 (渤海国)

铁州,渤海国的中京显德府所领六州之一。 铁州辖境相当今吉林省敦化市西南大蒲柴河马圈子古城(才浪河古城)西南60里处,一说在辉南县境,一说在吉林省和龙县西古城子之西南60里之英子城古城(今西古城子西南30里有卧龙铁矿)。因地产铁而得名,为渤海产铁重镇。下辖位城、河端、苍山、龙珍等四县。辽朝灭渤海,废铁州,天显三年(928年)移百姓居今辽宁营口一带,仍以原州名置铁州(治在今辽宁省大石桥市东南34里汤池镇)。金朝废。.

新!!: 渤海国和铁州 (渤海国) · 查看更多 »

铁利府

铁利府,中国古代的府。 渤海国置,治所在德里镇(今黑龙江省依兰县西南马大屯)。辖境约当今黑龙江省依兰、通河、方正、勃利、桦南、七台河、汤原及佳木斯等市县地。下辖广州、汾州、蒲州、海州、归州。地入契丹后,南徙至今辽宁省抚顺市北。金朝时废。 Category:渤海国的府 Category:辽朝的府 Category:黑龙江的府 Category:辽宁的府 Category:哈尔滨行政区划史 Category:七台河行政区划史 Category:佳木斯行政区划史 Category:抚顺行政区划史.

新!!: 渤海国和铁利府 · 查看更多 »

铁利靺鞨

铁利靺鞨,即铁利部,是唐朝时期黑水靺鞨十六部之一。 唐朝时铁利靺鞨位于渤海国与黑水部之间,居住在今黑龙江省呼兰河流域,依兰县以西南马大屯、双鸭山一带。一说在伯力附近,一说在犹太自治州境,一说距库页岛不远,也有比定在今黑龙江省挠力河以东、比金河与伊曼河两河流域及其以东至海地,旧有依《辽史》指在清朝承德县(今辽宁省沈阳市)附近。 铁利部与唐朝联系十分密切,唐玄宗开元年间,曾多次遣使朝贡。开元四年(716年)唐朝授该部首领为中郎将,开元六年(718年)授其大首领为守中郎将,后复授中郎将,开元十二年(724年)升授将军。其下首领亦被授为折冲、果毅等官。开元十四年(726年)属黑水都督府。渤海文王大钦茂时,即被渤海征服,以其地置铁利府。铁利府为渤海十五府之一,领广、汾、蒲、海、义、归六州,治广州。辽朝称该部为“铁骊”,稍南迁,位于女真之西。后为女真融合。金朝时统称为“女真”。.

新!!: 渤海国和铁利靺鞨 · 查看更多 »

蓬莱市

蓬莱市為山東省煙台市的一個縣級市,位于渤海和黄海的交界之处。“八仙过海”的神话传说,便发生在这里,相传吕洞宾、铁拐李、张果老、汉锺离、曹国舅、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八位神仙,在蓬莱阁醉酒后,展示各自的宝器,凌波踏浪、渡海而去,“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或「八仙過海,各憑本事」的传说由此流传。.

新!!: 渤海国和蓬莱市 · 查看更多 »

鄚颉府

鄚颉府,渤海国时设置的府。 治所在鄚州(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辖境约今黑龙江省松花江以南、延寿县以西及吉林省扶余县、榆树市等区域。辽朝时废。 Category:渤海国的府 Category:黑龙江的府 Category:吉林的府.

新!!: 渤海国和鄚颉府 · 查看更多 »

金在善

全在善,(전재선,1940年—2011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军人、政治家。1997年4月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次帅。.

新!!: 渤海国和金在善 · 查看更多 »

金毓黻

金毓黻(),又名毓紱,號靜庵,满族,遼宁遼陽灯塔市八家子村汉军正红旗人,中国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新!!: 渤海国和金毓黻 · 查看更多 »

長嶺府

#重定向 长岭府.

新!!: 渤海国和長嶺府 · 查看更多 »

长安

长安是世界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是今西安市的古称,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Khumdan)。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一次迁徙,但大致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的渭河南岸。周、秦、汉、隋、唐等十多个朝代建都于此,因此在汉、三國、晉等朝代將长安一帶的京畿地區称为「三輔」。曾經建都長安的汉朝與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長安作為中國歷史的首都地位長達1200年。 长安同时是一座国际大都會,约在前195年到公元25年(西汉),共計220年;575年至833年(北周、隋朝、唐朝)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共约358年(833年被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取代)长安在它发展的顶峰时期拥有超過百萬的人口,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东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僧侣與商人的到来,著名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就是以长安为起点。目前西安市仍然存有大量当时建造的唐朝宫殿遗址、陵墓、佛塔、碑刻、壁画、雕塑及生活用品等文化遗产。唐朝滅亡後,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北宋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金朝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元朝曾設安西府;後改為安西路、奉元路。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度曾考慮以長安為首都,隨著明成祖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漸向沿海地區东移,西安逐渐退出政治中心的舞台。明代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明代西安城建设上得到一定的复兴,目前的西安城墙等大量古建筑来自明代。1943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之后该地仍然存在长安区等相关名称。.

新!!: 渤海国和长安 · 查看更多 »

长山列岛

长山列岛,又称长岛、历称庙岛群岛,古称沙门岛。是隶属于中国山东省烟台市的一个群岛,全岛属长岛县管辖。长山列岛位于渤海、黄海交汇处,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由32个岛屿组成,岛陆面积约5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70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46千米。 庙岛群岛由古老山脉陷落而成。主要岛屿是南岛和北岛,岛上风景秀丽,包括月牙湾、九丈崖等旅游景点。长岛上的仙境源风景区是中国AA级风景区。长岛上有长岛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庙岛群岛省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和庙岛群岛省级斑海豹自然保护区。 长岛上的显应宫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妈祖庙。.

新!!: 渤海国和长山列岛 · 查看更多 »

长岭府

长岭府,中国古代的府。 渤海国置,治所在今吉林省桦甸市南苏密城。因长岭(今吉林省哈达岭)得名。下辖河州、瑕州(长岭府治所)。辖境约当今吉林桦甸市、磐石市、靖宇县、辉南县、东丰县、梅河口市、柳河县,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清原满族自治县等地区。926年三月戊午,夷离毕康默记、左仆射韩延徽攻长岭府。辽国沿置,后废。 Category:渤海国的府 Category:辽朝的府 Category:吉林的府 Category:辽宁的府 Category:吉林市行政区划史 Category:白山行政区划史 Category:通化行政区划史 Category:辽源行政区划史 Category:抚顺行政区划史.

新!!: 渤海国和长岭府 · 查看更多 »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中華人民共和國吉林省白山市下辖的一个民族自治县,也是除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外,全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县。面积2497.6平方公里,人口8.5万人, 其中朝鲜族人口1.4万。邮政编码134400。自治县人民政府驻长白镇。.

新!!: 渤海国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 查看更多 »

镜泊湖

鏡泊湖位于中國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县境内,古称“忽汗海”,是历经五次火山喷发,玄武岩浆流阻塞牡丹江河床而形成的中国最大的高山堰塞湖。.

新!!: 渤海国和镜泊湖 · 查看更多 »

集安市

集安市是吉林省通化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长白山脚下,与朝鲜满浦隔鸭绿江相邻,是中国对朝鲜三大边境口岸之一。集安曾是古代高句丽王国的都城所在地。 集安地处长白山南麓,林地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特产人参、梅花鹿等多种动植物。全市年平均气温6℃,降水量900毫米。中朝界河鸭绿江流经此处,其上建有云峰和水丰两座大型水电站,为中朝所共有。.

新!!: 渤海国和集安市 · 查看更多 »

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非等同六書中的「假借」)”,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代官方审定标准用字时,有时也会不采纳本字,而把特定的通假字当作标准用字。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称为“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是“智慧”的意思,“慧”便是本字。.

新!!: 渤海国和通假字 · 查看更多 »

通辽市

通辽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前身为哲里木盟(),位于内蒙古东南部,松辽平原西部边缘,科尔沁草原和“黄金带”西辽河冲积平原。蒙古族人口143.9万人,占总人口的46%,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数量最多的地级市,还有回、满、朝鲜等少数民族。.

新!!: 渤海国和通辽市 · 查看更多 »

耶律倍

耶律倍(约899年或900年-937年1月7日)是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乡耶律里(今中國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东)人,姓耶律氏,汉姓刘氏,汉名倍,契丹名图欲(或作突欲、托雲等),曾模仿唐朝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取筆名黃居難,字乐地。他是大契丹国(后改称大辽国)开国皇帝太祖耶律阿保机和皇后述律平的长子,辽太宗耶律德光和追尊的章肃皇帝耶律李胡的长兄,辽世宗耶律阮的父亲,东丹国国王(称人皇王,一般也通称东丹王,926年-930年在位)。他生前为大契丹国的皇太子(916年-927年在位),但未即位为皇帝,其子耶律阮(辽世宗)即位后被追尊为帝,以后的辽代诸帝除辽穆宗耶律璟外都是他的子孙。 由于耶律倍在死后被追尊为皇帝,史书中除了称他为太子倍、人皇王或东丹王外,也常以其庙号义宗、第一个皇帝谥号让国皇帝和第二个皇帝谥号文献皇帝等称之。 耶律倍作为统辖一方的君主,其政绩并不突出,但他文武双全,不但是统兵的战将和军事谋略家,更集藏书家、阴阳学家、医学家、音乐家、文学家、翻译家、汉学家和画家等于一身,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儒家学者,在文化和艺术方面颇有成就,堪称有辽一代第一位大艺术家。.

新!!: 渤海国和耶律倍 · 查看更多 »

虞娄靺鞨

虞娄靺鞨,即虞娄部,一说“虞娄”即“挹娄”转音。是唐朝时期黑水靺鞨十六部中的一部。 其族源悠远,源于东汉到两晋时之挹娄,该部落位于渤海国与黑水部之间,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至富锦县一段的松花江流域。一说在乌苏里江左右,大体在今兴凯湖以东至日本海之地,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东北捷尔内伊至奥耳加一带。虞娄部首领与唐朝有往来关系。唐太宗贞观年间曾两次向唐朝入贡,开元十四年(726年)属黑水都督府。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曾遣使朝贡。渤海王大武艺时,役属渤海,渤海宣王大仁秀时,开大境宇,虞娄部被渤海国征服,并以其地置定理府和安边府。辽朝为“五国部”之一,金朝称“胡里改”部。.

新!!: 渤海国和虞娄靺鞨 · 查看更多 »

陽成天皇

陽成天皇(;),日本第57代天皇。876年12月18日至884年3月4日在位。諱貞明()。 陽成天皇生性荒誕。起初,陽成天皇在皇宮裡養馬,並建立「北邊院」;不久他不務正業,喜好捕蛙捉蛇、鬥犬鬥猿;乃至於以殺人取樂。為此皇舅藤原基經開始計畫廢立天皇。開始時基經心中的繼任人選是仁明天皇時被廢的廢太子恒貞親王,然而恒貞親王並未首肯;最後在884年,以謙虛寬大為由,決定改立天皇的叔祖時康親王。(時康親王之母藤原澤子與基經之母藤原乙春是姊妹的關係,因此兩人都是藤原總繼的外孫。此外,時康親王早先經濟狀況不佳;基經擁立時康親王,除了親王的「雅量」之外,亦可能是基於上述兩項理由) 在基經決定立時康親王之後,左大臣源融以自己亦有繼承之權為由,表示異議;基經則以源融已賜姓為人臣,不得登帝位,否定源融的繼承權。最後在基經的強勢主導下,決定擁立時康親王。之後以「賽馬」為由,誘騙天皇離宮到陽成院,事後陽成天皇不得不宣布因健康理由退位。基經則領百官迎時康親王,是為光孝天皇。.

新!!: 渤海国和陽成天皇 · 查看更多 »

附庸國

庸國(Vassal state)是指在別的宗主國輕度統治之下,主權严重不完整的國家,实际上是藩属国以至從屬國的一种。屬國跟藩属国比起來,主权被宗主国侵犯的程度也是一樣严重。.

新!!: 渤海国和附庸國 · 查看更多 »

抚顺市

抚顺市,清代及满洲国时期亦称抚西(满语:fusi hecen)。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初期,曾非正式更名为雷锋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辽宁省东部,是距离省会沈阳最近的城市,辖三县、四区,有两个省级开发区和一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曾被誉为“煤都”。目前抚顺已发展成为一个以煤炭、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电子、轻工、纺织、建材工业为支柱,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门类比较齐全,实力相对雄厚的综合性重工业城市,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 2015年2月5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建部和辽宁省住建厅专家、学者组成的部省联合审查工作组对《抚顺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20年)纲要》进行审查,时任抚顺市市长栾庆伟在审查会议上发表的致辞中将抚顺的城市性质定义为以石化、装备为主导的国家产业基地,辽吉交界区域的中心城市,以山水生态、工业遗产为特色的文化旅游名城。.

新!!: 渤海国和抚顺市 · 查看更多 »

抚松县

抚松县是中国吉林省白山市下辖的一个县。县政府驻抚松镇。长白山机场建于县境內。.

新!!: 渤海国和抚松县 · 查看更多 »

柞蚕丝

柞蚕丝是一种主要由柞蚕属(Antheraea,或称目天蠶蛾屬)的蛾的幼虫所生产出的一种蚕丝,主要为柞蚕、印度柞蚕(Antheraea mylitta)及日本柞蚕(Antheraea yamamai)所产的丝。在东亚,柞蚕的食物主要为栎属或栗属植物的树叶,而在南亚,它们主要食物为榄仁树属、娑罗树或阎浮树的树叶。 柞蚕丝以其颜色自然带金色而被作为一种贵重的织物材料,主要生产于中国Su Jing, Lun Luo, Landlord and labo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ase studies from Shandong,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1978 ISBN 0-674-50866-1、印度、日本及斯里兰卡。其中中国的柞蚕丝产量最高,印度其次。 沈阳农业大学柞蚕研究所 在中国,生产柞蚕丝的主要区域为辽宁及山东,辽宁的柞蚕业主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契机而兴起。中国2015年柞蚕丝的出口数量为418吨。印度的主要生产地则为西孟加拉邦。在日本,长野县穂高町(现属安昙野市)的有明地方为最主要的生产地。 柞蚕丝的丝胶蛋白含量较家蚕丝要少。.

新!!: 渤海国和柞蚕丝 · 查看更多 »

柳城 (三国)

柳城是一座三国时代的城池,位在今辽宁省朝阳市西南,曹操北征乌桓后从柳城回师,路过碣石(今秦皇岛市山海关一带)写下观沧海。 Category:曹魏建筑 Category:辽宁城池 Category:朝阳历史.

新!!: 渤海国和柳城 (三国) · 查看更多 »

柳河县

柳河县在中国吉林省东南部,是通化市下辖的一个县,邻接辽宁省。地处东经125°17′~126°35′,北纬41°54′~42°35′。东北与辉南县接壤,东与白山市八道江区、江源县、靖宇县相连,北与梅河口市毗邻,南与通化县相依,西与辽宁省清原县、新宾县交界。东西两极点长107公里,南北两极点宽76.5公里,幅员面积3348.3平方公里。.

新!!: 渤海国和柳河县 · 查看更多 »

李姓

李姓是漢族姓氏和朝鮮族姓氏之一,在中國《百家姓》中排第4位。按人口計算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於中國大陆李姓是第一大姓(根据中国大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於臺灣李姓是第五大氏;於韓國李姓是第二大氏。 李姓为了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木子李”。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氏」的論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氏之一。在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氏为第二大姓氏。 2016年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 李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7.94%,约9530万排名第一。河南省是中国李氏的第一大省。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唐代是李氏的鼎盛時期,有「天下李」之稱。 在臺灣,李姓為第五大姓氏,分佈較多之縣市為宜蘭縣、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南市、雲林縣、高雄市和嘉義市。李姓的英文譯音分別有Lee、Li及Lii,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譯音分別有Lee、Li及Lay三個,而澳門則有Lee、Li及Lei等。Lii為國語羅馬字,Lay為粵語拼音,而Lei則為葡萄牙語譯音。Li在除國語羅馬字外的國語拼音裡,均為「李」字的標準譯音,但由於Lee的拼法也是常見的英語姓氏,故漢語的李姓習慣上經常譯為Lee(名字中的李則仍譯為Li)。另外,英语姓氏“Leigh”也翻译作“李”。.

新!!: 渤海国和李姓 · 查看更多 »

李子

李子是李--(学名:Prunus sect.)植物的通称,别名苹果仔,是樱桃属李亚屬中的几种核果果樹及其果实的名称,通常指中国李,但也包括欧洲李等其他物种,不包括同属李亚属的杏。味酸甜,可生吃或製成果醬。李子汁可以酿成李子酒;蒸馏过后可制成闻名东欧的梅子白兰地-Slivovitz。脱水后的李子甘甜且多汁,具有很高食用纤维含量,所以李子汁经常用于帮助调解消化系统功能。李子还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能够延缓衰老。近年来美国的李子制造商开始将他们的产品标注为“dried plums”,因为“prunes”這個詞語經常出現在改善便秘的文章內,被認為有负面含义而令人倒胃口,而且只适用于老年人。 李子核油由李子肉质内核部分榨出。 李子有多种颜色和大小。有些肉质非常坚硬,有些具有黄色、白色、绿色或者红色果肉,并相应有不同的果皮颜色。.

新!!: 渤海国和李子 · 查看更多 »

李尽忠

李盡忠(),是7世纪末契丹族的首领,大贺窟哥的孙子,袭封松漠都督府都督。696年五月,他和他的妻兄契丹孫萬榮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反抗武周,自称「無上可汗」,侵略河北,武则天把他的名字改为李盡灭。遣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讨伐契丹。七月,以春官尚书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姚璹为榆关道安抚副使,以备契丹。八月,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与契丹战于硖石谷,即黄獐谷之战,几乎全军覆没。9月23日,李尽忠病死,孫萬榮接替了他的位置。 Category:松漠都督府都督 Category:唐朝詔改姓名者 Category:唐朝右武卫大将军 Category:唐朝契丹人 Category:大贺氏.

新!!: 渤海国和李尽忠 · 查看更多 »

李世勣

李世勣(,“勣”是“绩”的异体字),原名徐世勣,或作世績,字懋功,亦作茂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唐初名将,曾破东突厥、高句丽,与李靖并称。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朝廷倚之為長城。.

新!!: 渤海国和李世勣 · 查看更多 »

李谨行

李谨行(),唐朝时靺鞨人、武官。 酋帅突地稽之子。相貌伟岸,武力绝人。麟德年间,任营州都督。他的部落家僮有数千人,以财力雄据边关,被夷人(契丹、高句丽)所忌惮。666年,以左监门卫将军与李勣、契苾何力、高侃、薛仁贵东征高句丽。670年,镇压高句丽将领剑牟岑的反叛。又和支持高句丽复国的新罗交战,是罗唐战争中,后期唐军的主帅。防御吐蕃时,累拜右领军大将军,为积石道经略大使。吐蕃论钦陵等率众十万人进攻湟中,李谨行以空城计待之。吐蕃疑有伏兵,不敢进。676年,于青海又破吐蕃数万众,唐高宗授其为镇军大将军,行右卫大将军,封燕国公。永淳二年(683年)七月二日去世于鄯州河源军,年六十四,追赠幽州刺史,陪葬乾陵。 夫人临汾郡夫人傅氏,春秋六十有一,垂拱元年(685年)七月十七日陪葬於乾陵。有子李思敬。.

新!!: 渤海国和李谨行 · 查看更多 »

李楷固

李楷固,又稱武楷固,武周时代的契丹族将领,被武则天封为燕国公。 696年,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和他的内兄孙万荣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反周,李楷固当时是李尽忠的部下。 697年,李尽忠病死、孙万荣兵败被杀,李楷固和副将駱務整一起投降了武周。朝廷大臣因为李楷固、駱務整二人曾经屡胜周军,想把他们处死。宰相狄仁杰介入,说服了武则天宽恕并重用了李楷固、駱務整。李楷固平定了继续反抗武周的契丹人,不过,在天门岭之战中,败于粟末靺鞨的大祚荣。 700年,武则天封李楷固为燕国公,赐姓武。 据推测在705年,唐中宗發動神龍之變复辟后,李楷固又改回姓李。李楷固卒年不详,他的女婿李楷洛,是唐朝名将李光弼之父。.

新!!: 渤海国和李楷固 · 查看更多 »

杨姓

楊姓是现时中国第六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6。根據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楊姓也是第六大姓。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在《東方雜誌》發表的一篇有涉「姓」的論文上指出,楊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此姓氏全球都有广泛分布,此外,杨姓也是隋朝君主的姓氏(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杨姓起源于古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周宣王将儿子长父封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此说之杨姓起源矩今也约2600多年历史。 在做自我介紹時,通常會將「楊」稱作「木易楊」;但實際上「楊」字的右邊並非「易」,而是「昜」(音同陽)。.

新!!: 渤海国和杨姓 · 查看更多 »

東突厥

東突厥汗國(581年-630年)是突厥汗國于581年正式分裂後的東部汗國。.

新!!: 渤海国和東突厥 · 查看更多 »

松嫩平原

松嫩平原是由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的平原,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和吉林省西北部。南以松辽分水岭为界,与辽河平原相隔;北与小兴安岭山脉相连;西起大兴安岭东麓;东至东部山地。海拔150-200米,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约为东北平原面积的一半以上,其中耕地面积5.6万平方公里。松嫩平原与辽河平原由位于长春市附近的侵蚀低丘——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隔开,又合称为松辽平原,是东北平原的主体。 松嫩平原以其广阔、肥沃的黑土地著称,与乌克兰大草原、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黑土带并称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但由於美國的黑土帶在1970年代被龍卷風暴橫掃後變得貧瘠,而烏克蘭的在車諾比核電廠爆炸後亦變得不適宜種植,現時中國東北的黑土帶變成了世界上唯一適合種植的黑土帶。 松嫩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盛产大豆、高粱、马铃薯、小麦、玉米、亚麻、甜菜、向日葵等。此外,著名的大庆油田也位于松嫩平原腹地。這裡是扶餘族發源地。.

新!!: 渤海国和松嫩平原 · 查看更多 »

松花江

松花江(汉语拼音转译:Songhua Jiang、满语转译:Sungari Ula)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条河流,是黑龙江的最大支流。“松花江”源于z(汉音译“松阿里乌拉”),意为“天河”或“银河”(z)。 松花江在南北朝时被称为难水,辽金时是东北流直至鞑靼海峡的巨大河流名称(混同江),为黑龙江右岸最大支流。 发源于长白山主峰白头山天池。由东南向西北流,在吉林省与黑龙江省交界处、松原市前郭尔罗斯县平凤乡嫩江村附近与嫩江汇合后,转向东北流,于同江附近入黑龙江。长2308千米,流域面积54.6万平方千米,仅次于长江与黄河。 流域通航里程约2600千米。汽轮可上溯到吉林市,沿嫩江可上溯至齐齐哈尔市,哈尔滨以下在丰水期可通航千吨级江轮。松花江流域面积55万平方公里,跨越辽、吉、黑、蒙四省区,仅次于长江、黄河,居全国第三位。.

新!!: 渤海国和松花江 · 查看更多 »

松漠紀聞

《松漠紀聞》是宋人洪皓在被金國羈留期間所作的見聞錄。全書近七十條。其版本有十餘種之多。按陳順芝的《松漠紀聞》校點說明所言,現存最早的版本是明代嘉靖顧元慶輯《顧氏文房小說》所收,最通行版本的是《學津討源》本,而《豫章叢書》本則是按元本復校的,最為精確。.

新!!: 渤海国和松漠紀聞 · 查看更多 »

松漠都督府

松漠都督府,是唐朝时管理契丹的羁縻都督府。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十一月廿三,契丹帥大贺窟哥率领所部內屬。唐太宗以契丹部為松漠都督府(在今赤峰、通辽一带)。以窟哥為都督;又以其別帥达稽部为峭落州,纥便部为弹汗州,独活部为无逢州,芬问部为羽陵州,突便部为日连州,芮奚部为徒河州,坠斤部为万丹州,伏部为匹黎、赤山二州,一共為九州。各以其辱紇主為刺史。十一月廿四,於營州置東夷校尉官。696年—717年,因契丹反唐,一度撤销。安史之乱后,仅留空名。耶律阿保机在907年,就是以原唐松漠都督府的辖区为基础,征服契丹各部建立大契丹国的。.

新!!: 渤海国和松漠都督府 · 查看更多 »

桦甸县

桦甸县,中国古旧县名。今桦甸市前身。 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置,治所在桦皮甸子(今吉林省桦甸市北),属吉林府。民国初年,全国废府,改属吉长道,后属吉林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伪满洲国制下吉林省辖县。1945年光复后,为吉林省直辖地区。1949年后,历属吉林市、永吉专区、永吉地区。1988年撤销,改设桦甸市。 Category:清朝县份 Category:中华民国吉林省县份 Category:已撤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县份 Category:吉林市行政区划史 Category:桦甸市 Category:1907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88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渤海国和桦甸县 · 查看更多 »

桦甸市

桦甸市是吉林省吉林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吉林省中部。县北有桦皮甸子,故名。.

新!!: 渤海国和桦甸市 · 查看更多 »

桓州 (渤海国)

桓州,中国古代的州。 渤海国置,治所在桓都县(今吉林省集安市西通沟)。辖境约当今吉林省集安市、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等地。金朝时废。 Category:渤海国的州 Category:辽朝的州 Category:金朝的州 Category:吉林的州 Category:辽宁的州 Category:通化行政区划史 Category:本溪行政区划史.

新!!: 渤海国和桓州 (渤海国) · 查看更多 »

桓武天皇

桓武天皇(;),是日本第五十代天皇(在位:781年4月3日-806年4月9日)。.

新!!: 渤海国和桓武天皇 · 查看更多 »

梨是梨属(学名:Pyrus)植物的通称,通常是一种落叶乔木或灌木,极少数品种为常绿,属于蔷薇目蔷薇科苹果族。叶片多呈卵形,大小因品种不同而各异。花为白色,或略带黄色、粉红色,有五瓣。果实形状有圆形的,也有基部较细尾部较粗的,即俗称的“梨形”;不同品种的果皮颜色大相径庭,有黄色、绿色、黄中带绿、绿中带黄、黄褐色、绿褐色、红褐色、褐色,个别品种亦有紫红色;野生梨的果径较小,在1到4厘米之间,而人工培植的品种果径可达8厘米,长度可达18厘米。 梨的果实通常用来食用,不仅味美汁多,甜中带酸,而且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纤维素,不同種類的梨味道和質感都完全不同。梨既可生食,也可蒸煮后食用。在医疗功效上,梨可以通便秘,利消化,对心血管也有好处。加熱的梨汁含有大量的抗癌物質多酚,給注射過致癌物質的小白鼠喝這樣的梨汁,白鼠尿液中就能排出大量的1-羥基芘毒素,從而有效預防癌症。除了作为水果食用以外,梨还可以作观赏之用。.

新!!: 渤海国和梨 · 查看更多 »

正三品

正三品是中国、朝鮮、越南、琉球古代官位的一个级别,属于次于從二品、高于從三品的官员,在多数朝代为政府部院的责任人,皇帝的亲族也有相应的正三品。.

新!!: 渤海国和正三品 · 查看更多 »

武则天

武曌《全唐文·卷九十六》○改元载初赦文......朕又闻之,人必有名者,所以吐情自纪,尊事天人......朕宜以曌为名。自卦演龙图......(),唐高宗的皇后、武周開國皇帝,當代稱則天順聖皇后,或武后(遺詔退稱皇后),後代通称武则天,并州文水县人,中国历史上唯一因執掌君權因而得到正史追認的女性皇帝。十四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十二年不得遷。唐高宗时復为昭儀,謀廢得到唐太宗託付于重臣褚遂良的“佳兒佳婦”元后與淑妃,得立为皇后(655年-683年)。一時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天皇李治并称“二圣”。由于唐高宗患风眩病,無力聽政,660年11月开始臨朝,史载“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利用酷吏集團屢次屠殺唐室諸王大臣以求立威,殺害嫌疑對象遍及子、女、媳、婿、孫、孫女、孫婿、庶子、嫡兄、親姊、親甥女、夫之伯叔姑嫂、堂兄,終於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1日在位),在位時間共14年4個月又5天,705年退位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晚年惑于內寵,不知當立侄或立子,705年元月,被宰相狄仁傑舉薦的後任張柬之與禁衛軍背叛,被迫還位。同年崩于洛陽上陽宮仙居殿。若从660年算起掌权前后45年,从683年算起掌权前后22年,统治掌权时长仅次于清朝慈禧太后。武則天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第三长的皇帝(终年82岁),僅次於清高宗(87歲)和梁武帝(86歲)。 武氏本名无记载,为唐开国勳舊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為隋朝宗室楊達之女是武士彠繼室,不見禮于正室諸子。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十四岁時(貞觀11年)因貌美而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高宗时为昭仪,后封为皇后,又上尊号为“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武氏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於称帝后上尊号“聖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氏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武氏另有废除的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等。在位期間喜土木作造,尤喜造國字改年號,一年一號。傳說洛陽龍門石窟的奉先寺大佛是模仿其面容而作。.

新!!: 渤海国和武则天 · 查看更多 »

殿中省

殿中省,中国古代官署,管理皇帝衣食住行的宫廷机构。 曹魏设置殿中监,隋朝设殿内省。唐朝武德三年(620年),改名殿中省。设置殿中监、殿中少监、殿中丞,下辖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六局。662年—670年一度改为中御府。历时五代,北宋管理只管理郊祀、元日、冬至皇帝御殿和禘袷后庙神主到太庙的时候供应伞扇,设置判省事一人,不设职事官。崇宁二年(1103年),设置殿中监、殿中少监、殿中丞,下辖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六局。御药院、尚衣库归入殿中省。為寄祿官並不負責其職,靖康元年(1126年),废除六尚局。辽朝後其職掌歸南面官內侍省,元朝之殿中司隸屬御史臺,為監察機構,與此無關。明朝大部分宮內事务重归六尚局女官或有部分歸屬二十四衙门及工部,清朝事务归入内务府。 Category: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机构 Category:中国后宫.

新!!: 渤海国和殿中省 · 查看更多 »

汪清县

汪清县(),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1909年置县。汪清县位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东北部,总面积9016平方公里,朝鲜族占总人口的28.5%。 汪清是有名的黑木耳生产基地,被国务院授予“黑木耳千担县”的称号,1998年汪清县被列为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汪清县境内的满天星风景区是个省级风景名胜区,被国家民委领导人题词命名为“中国朝鲜族博览城”。.

新!!: 渤海国和汪清县 · 查看更多 »

汉姓

汉姓,指的是汉民族以及采用汉族姓氏或汉族风格的姓氏(漢化的姓氏)的其他周边民族(如朝鮮族、京族等)的姓。汉姓一般由一个汉字组成(單姓),也有少部分以两个或以上汉字组成(複姓)。汉民族的传统姓名系统(汉名)中包括氏、姓、名、字、号等,但現在一般人只有姓與名,部分人或會使用化名、筆名、網名等。.

新!!: 渤海国和汉姓 · 查看更多 »

汉字

漢字,在中國亦称中文字、国字、唐字、方塊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是世界上独有的一种指示会意文字--体系,也是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並高度發展的語素文字Defrancis (1990); 蔣為文 (2005), (2007)",為中國上古時代的汉族先民所發明創製,其字體也歷經過長久改進及演變。目前确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春秋戰國與秦朝的籀文、小篆,發展至漢朝隸變,產生隶书、草书以及楷书(以及衍生的行书),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正楷,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在古文中只稱「字」,為與少數民族文字區別而稱「漢字」,指漢人使用的文字,後者稱法在近代才開始通用,為日文借詞。 作為華語的書寫文字,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相较而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字都早已消亡,所以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繫中國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現時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均為實務上的官方文字。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通用文字,在20世紀前都是朝鮮半島、越南、琉球和日本等國家的書面規範文字。除了漢語之外,古代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製漢字。 現代漢語漢字大致分成中文字與簡體字兩個體系,前者主要用於香港、澳門以及臺灣,而後者由中国大陆制定使用,并为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亚等國家采用。非漢語体系中,日本对部分汉字进行了简化、称为新字体,韓國也製定了官方的朝鮮漢字使用規範;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北韓、蒙古等國,漢字現今已不再具有官方規範地位。 華语及簡化汉字是聯合國的六個工作語言之一。.

新!!: 渤海国和汉字 · 查看更多 »

汉书

-- 《汉书》,又名《前汉书》,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傳」為「傳」,改「本紀」為「紀」,无「世家」。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上自西汉汉高祖元年(前206年),下至新朝地皇四年(23年),共230年历史。《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暢的口語化文字形成鲜明对照。中国纪史方式自《汉书》以后,都仿照其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自班彪起即以著《漢書》為己任,經過二十餘年努力,班固完成了《漢書》的主要部分。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班固隨從竇憲出擊匈奴,參預謀議。後因事入獄,永元四年死在獄中。時《漢書》還有八表和《天文志》沒有寫成,漢和帝命班昭(曹大家)入東觀藏書閣補作,馬續協助班昭作了《天文志》。故漢書前後歷經四人之手完成,歷時四十多年。漢書注疏中,最著名者有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

新!!: 渤海国和汉书 · 查看更多 »

汉诗

#重定向 舊體詩#汉语古诗在周边国家的影响.

新!!: 渤海国和汉诗 · 查看更多 »

汉族

漢族,是生活在東亞地區的一個民族,種族上屬於東亞黃種人,是數個現代國家和地區的主体民族。佔中国大陆人口《中華文明起源和民族問題的論辯》漢民族形成問題的爭鳴 第129頁92%,佔臺灣人口97%,佔新加坡人口74%,佔馬來西亞人口23.4%。漢族在世界各地皆有分佈,總人口约为13.9亿,约占世界人口的20%或五分之一,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作為民族的称呼,是在中国的国家形成和发展中确立的。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雲認為,魏晋南北朝以后,“华夏人”开始出现“汉人”自称谓,在此之前,“汉人”、“汉民”多为周边国家对汉朝国民的称呼見p.33, p.67 。漢族自稱“漢人”,其他民族称之“唐人”、“華人”、“秦人”、“桃花石”。 19世纪末開始用「汉族」一詞做為漢民族的稱呼,受漢民族主義和共產主义運動等多重影响,这一称呼逐步广泛使用,并于官方固定下来,在此之前,“華夏”(起源於中國黄河中下流域的遠古部落名稱)較常被使用為漢民族的別稱,民族政治认同根据时间与空间的不同,对華夏、汉人的定义都具有差异。汉族被西方學者視為中國的主體民族。 另外,中國古代没有现代称谓“民族”而加“族”的概念,但不等于当时没有漢族这一民族,用于民族之间区别的“满”、“蒙”、“汉”,都是古代的民族概念,故现代学界尤其史学界称历史上的汉人为汉族。 漢族自古以來就稱呼漢族主要聚居地區為「九州」,同時認為非漢民族主要聚居地區在九州之外或“漢地”,而非漢民族稱呼漢族主要聚居地區為「漢地」。 漢族通常被认为是上古传说炎帝(或神农氏)与黃帝(或轩辕氏)两个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及“炎黃裔胄”皆曾被中國國民党及中國共產黨用來做為“汉族”的代称或另稱。 漢族之內因地域、語言、文化及社會多樣性上可分出不少漢族民系;根據復旦大學的基因研究對照歷史遷移記錄,漢民族的擴張主因是歷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動:在西晉以前漢族人口主要分佈於中国北方,隨後北方人口因永嘉之禍大舉向南遷徙,歷史上汉族由北往南的大規模移動也改變了南北人口分佈密度。.

新!!: 渤海国和汉族 · 查看更多 »

波西耶特

波西耶特(,拉丁轉寫: ),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海港城市,距离海参崴不远。此地俄语地名来源俄国海军上将。由于相邻不远的海参崴具有水深,面积大等特点,海参崴逐渐取代其成为俄罗斯在远东地区最大的港口。 該地原屬中國,中文名,後被沙俄割佔。1860年4月11日建城,取名諾夫哥羅斯基-波西耶特。波西耶特是濱海邊疆區最早建立的一個城市。.

新!!: 渤海国和波西耶特 · 查看更多 »

洪皓

洪皓(),字光弼,饶州乐平县(今江西省乐平市洪岩镇岩前村)人,一说饶州鄱阳县(今江西省鄱阳县)人,中国南宋著名的忠臣。.

新!!: 渤海国和洪皓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 渤海国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涑州

涑州,渤海国时设置的州。 治所在今吉林省吉林市北乌拉街西土城子,为独奏州(不隶属于府,直接隶属于渤海国的州)。辽朝时,废。 Category:渤海国的州 Category:辽朝的州 Category:吉林的州 Category:吉林市行政区划史.

新!!: 渤海国和涑州 · 查看更多 »

淳仁天皇

淳仁天皇(;)日本第47代天皇,758年8月1日-764年10月9日在位。諱大炊()。 758年孝謙天皇退位,淳仁天皇即位。他重用藤原仲麻吕,该官名为中国式,称太政官为乾政官,称太政大臣为大师。當時做天帝而保持的神態,炊奉太后孝谦天皇执行国家大事。时中国发生安史之乱,欲送去牛角作为武器原料,支援唐皇室。孝謙上皇和道镜擅权,藤原仲麻吕起兵,反遭杀身之祸。由于与仲麻吕的关系,淳仁天皇退位,被流放于淡路國而死,世称淡路废帝()。 後一直到明治維新時代,才被追封為正統天皇。.

新!!: 渤海国和淳仁天皇 · 查看更多 »

渤海

渤海是中国的内海,也是西太平洋的一部分,渤海古称沧海、北海。位于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之间,被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陆地环抱,仅东部以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南北長約556千米,東西寬約236千米。 渤海的面积大约有7.8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約18米,从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向渤中及渤海海峡方向渤海水深逐渐加深, 到渤中地区, 水深也只有 20~ 30 m;整个区域海底平坦, 坡度较小。.

新!!: 渤海国和渤海 · 查看更多 »

渤海中京城遗址

渤海中京城遗址,即西古城城址,渤海国重要的都城遗址,位于中国吉林省和龙市西城镇古城村。.

新!!: 渤海国和渤海中京城遗址 · 查看更多 »

渤海人

渤海人是7世紀〜13世紀間居住於中国東北地區东部和朝鮮半島東北部的民族,也是渤海的主體民族。.

新!!: 渤海国和渤海人 · 查看更多 »

渤海國行政區劃

渤海國仿照唐朝行政区划制度,在自己的国境内建立了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 Category:中国各朝代行政区划.

新!!: 渤海国和渤海國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渤海国君主列表

以下是渤海国及其后续政权的君主列表:.

新!!: 渤海国和渤海国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是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的城池遗址,俗称东京城,位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755年,渤海国三世王大钦茂自中京城迁至上京,从此成为国都。 上京为渤海国五京之首。仿照唐长安城格式兴建,佔地十六平方公里,分外城、内城和宫城。外城为土墙,内城为石墙,宫城为玄武岩墙。五座回廊相连的大殿排列在南北轴线上。926年,辽国灭渤海建东丹国,929年,东丹国南迁辽阳,龙泉府被毁。其遗址自196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遗址内有个兴隆寺,是清代在渤海庙地上修建的。寺内有渤海时代遗存至今的佛教石刻艺术品,如石灯憧、石龟跌和大石佛。古城遗址一带还有一些渤海国墓葬、窑、桥等遗址。.

新!!: 渤海国和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 · 查看更多 »

渤海国志长编

《渤海国志长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史学家金毓黻的代表著作,是研究渤海国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新!!: 渤海国和渤海国志长编 · 查看更多 »

渤海遣日使

渤海遣日使,日本稱渤海使,指渤海國派往日本的使節。據記載728年至922年之間共派遣三十六次(辽朝派遣一次)使節。.

新!!: 渤海国和渤海遣日使 · 查看更多 »

渤海語

渤海語指在渤海國使用的主要語言。.

新!!: 渤海国和渤海語 · 查看更多 »

渤海镇 (宁安市)

渤海镇,是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

新!!: 渤海国和渤海镇 (宁安市) · 查看更多 »

渤海湾

渤海湾是渤海西部的一个海湾,位于河北省唐山,天津,河北省沧州和山东省黄河口之间。海河注入渤海湾。 渤海湾盆地形成于中生代和新生代。 渤海湾中有丰富的石油储藏。其北部是著名的旅游和度假区,西部天津是重要港口。 * Category:河北地形 Category:天津地形 Category:山东地形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海灣.

新!!: 渤海国和渤海湾 · 查看更多 »

渤海海峡

渤海海峡位于黄海、西朝鲜湾和渤海,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渤海地区与海运交通的唯一海上通道。海峡宽约90公里,向东连接黄海,向西连接渤海。海峡南北是山东省和辽宁省,正西眺望天津市和河北省,正东面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渤海海峡与台湾海峡、琼州海峡并称中国三大海峡。 渤海海峡亦是中国郯城—营口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地震活动频繁。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开始论证耗资异常巨大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计划。 由于海峡南部是星罗棋布的内长山列岛,各岛之间距离较近;而海峡北部的老铁山水道宽度为22海里,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宣布渤海海峡完全为其领海,从而渤海成为中国的内水。.

新!!: 渤海国和渤海海峡 · 查看更多 »

温庭筠

溫庭筠(),男,又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世称温助教、温方城。晚唐著名詩人、花間派詞人。精通音律,詞風濃綺豔麗。當時与李商隐、段成式文筆齐名,號称“三十六体”。.

新!!: 渤海国和温庭筠 · 查看更多 »

清和天皇

清和天皇(;),日本第56代天皇,天安二年(858年12月15日)至贞观十八年(876年12月18日)在位。諱惟仁()。.

新!!: 渤海国和清和天皇 · 查看更多 »

清津市

清津市()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鏡北道的首府,亦是北韓第三大都市,是北韓北部的重點工業城市,人口約為700,000人。.

新!!: 渤海国和清津市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渤海国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滨海边疆区

滨海边疆区(Primorsky krai)是俄罗斯远东联邦管区的一个边疆区,面积164,673平方公里,2010年統計人口1,956,497人。首府是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该区与中国黑龙江省及朝鲜接壤。 清代中国于1689年与俄罗斯帝国订立《尼布楚条约》,是中国首次与西方国家签订具现代国际法標准的条约,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具有主权性质边界,条约确定包括滨海边疆区等外東北地區劃入中国主权范围。1860年11月14日俄罗斯逼迫中国清朝政府簽署了《中俄北京條約》将原先规定为中俄共同管理的烏蘇里江以東至海之地(包括库页岛以及海参崴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歸俄國所屬,从此中国失去了這片东北地区对日本海的出海口。.

新!!: 渤海国和滨海边疆区 · 查看更多 »

潍坊市

潍坊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下辖的地级市,古称“潍州”、“潍县”,又名“鸢都”,位于山东半岛的中部,与青岛、日照、淄博、烟台、临沂等地相邻,地扼山东内陆腹地通往半岛地区的咽喉,胶济铁路横贯市境东西,是半岛城市群地理中心,人口935.7万。第二次國共內戰中著名的潍县战役發生地,目前當地有大型中國民兵基地由當地人組成部隊,亦有解放軍基地。此地擁有全國著名的兩個蔬菜基地,為中國北方大型的蔬菜生産地之一。中国二线城市,是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和发展活力的新兴经济强市。 潍坊市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约占山东省总面积的10%,居山东第二位。辖4区6市2县。气候属暖温带季风型半湿润大陆性气候。 潍坊2016年度全市完成GDP总量5746亿元,居地级市排名山东第4位,全国第32位;2014年度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第46名; 潍坊市被称为“世界风筝之都”,也称作鸢都。為国际风筝联合会組織總部所在地,也是“国际风筝会”(又稱“風箏節”)慶典活動的固定舉辦地點。.

新!!: 渤海国和潍坊市 · 查看更多 »

潘州 (渤海国)

潘州,渤海国的定理府所领二州之一。 潘州治所在黑龙江省林口县五道河子屯之渤海故城。根据《牡丹江中下游考古调查简报》。下辖潘水、安定、保山、能利四县。据《依兰县志》载今依兰县境内有古城七座。其中依兰县城北江沿有一旧城,相传为五国城之一;又在乌斯浑河口之南岸有一城,据考为金代城址。另外四城被认为有潘州所辖四县其中。《辽史·地理志》作沈州。辽朝灭渤海,废潘州。潘州百姓被迁居沈州(州治在今辽宁省沈阳市老城区)。.

新!!: 渤海国和潘州 (渤海国) · 查看更多 »

朝廷

朝廷指中國、日本等漢字文化圈國家,在皇帝制度下對宮廷、中央政府等统治机构的總稱。.

新!!: 渤海国和朝廷 · 查看更多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重定向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新!!: 渤海国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朝貢

朝贡(tributum),又稱進貢,是一方将财富以某种形式给予另一方,以表示順从或结盟,尤其是君主國裡臣民獻上禮物給君主,或藩屬國也會向宗主國獻上禮物。這些禮物稱為貢品。朝貢是地方臣服于中央统治者,或者属国臣服于宗主国的表示。 朝贡体系也称“宗藩体系”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同为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古代历史当中。.

新!!: 渤海国和朝貢 · 查看更多 »

朝鲜半岛

朝鮮半島(),韩国称其为韩--半島(),是位於東北亞的一個半島,三面環海,有東亞橋梁之稱。朝鲜半岛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部經长白山(又名“太白山”或“白头山”)与中国大陸相接,东南隔大韓海峽与日本相望。西、南、东分别为黄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西海”,大韓民國称“西海”)、大韓海峽、日本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東海”,大韓民國称“東海”)环绕。 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雅爾達會議的安排,朝鲜半岛由美苏英中四国共同托管。此后朝鲜半岛被划分为南北两块势力范围:苏联势力范围内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鮮)以及美国势力范围内的“大韓民國”(韓國)。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因苏联等共产主义阵营国家缺席,导致当时美国等主导的联合国投票发动了联合国军支援韩国。联合国军支援的韩国同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的朝鲜最终在1953年签署停火协议,朝鲜半岛沿三八线非军事区划分为两个国家政權,即今天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

新!!: 渤海国和朝鲜半岛 · 查看更多 »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簡稱朝鮮(),是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北部的社会主義國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8年9月9日成立,在港澳、臺灣一般稱為北--韓(),漢語地區也有称呼北朝--鮮(,与“南朝--鲜”或“朝--鲜半岛”区别。)。其領土約佔朝鮮半島的九分之五,首都與最大都市為平壤。朝鮮南疆與大韓民國(南韓)以三八線(韓國朝鮮非軍事區)分隔,北壤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西臨黃海,東臨朝鮮東海。 朝鮮半島在20世紀初以前為中國附屬國,直至日韓合併後朝鮮半島成為日本屬地。1945年日本二戰投降後,朝鮮半島在1945年至1948年間皆由盟軍軍政府管理,由蘇聯與美國分別接管三八線北側與南側地區。之後,蘇聯接管地區獨立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即朝鮮);美國接管地區則成為大韓民國(即韓國)。1950年6月,朝鮮發動韓戰試圖統一朝鮮半島不果,三年後南北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再度以三八線以界(與韓戰前的直線國界不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獲得了京畿道的開城,而大韓民國則是增加了江原道部分領土),自此朝鮮半島分裂至今。 根據朝鲜宪法,朝鲜是一個以金日成金正日主義(包括主體思想和先軍政治)為唯一思想體系的社會主義國家,由朝鮮勞動黨一黨執政。曾於1992年和2009年兩度修憲,將馬列主義、共產主義等字詞刪除,並以金日成金正日主義替代,國家意識形態本質上與极右翼法西斯主義、軍國主義非常相近。在經濟上,朝鮮政府实行計劃經濟,不保障國内的私人財產。在政治上朝鮮政府持續不斷鎮壓「敵對階級」。在軍事上,強調以先軍思想為指導強化國力。朝鮮現有約120萬名軍人,是全球武裝部隊第五多的國家"Background Note: North Korea".

新!!: 渤海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朝鲜族

朝鮮族(),又稱韓民族()、高麗人()等。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及临近的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等地区,乃-zh-hans:朝鲜; zh-hant:朝鮮;-和-zh-hans:韩国; zh-hant:韓國-的主体民族,两国共有七千多万人口的朝鲜族人。 朝鲜族人口过百万的国家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国,人口均在两百万以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是中國官方认定的一個少數民族,也被称为中国朝鲜族。在美國境內的朝鲜族属于美國亚裔少數民族,被称为韩裔美国人。.

新!!: 渤海国和朝鲜族 · 查看更多 »

朝阳市

朝阳市,别称“龙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辽宁省西部,南临河北省,北接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京、津、唐和东北城市群中间,是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要道。朝阳面向沿海,背依腹地,地理位置优越。全市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居辽宁省第一位,占全省总面积的七分之一。.

新!!: 渤海国和朝阳市 · 查看更多 »

本州

本州(,)是日本最大岛,也是日本本土四島之一,位于日本列岛中部,向北与北海道岛隔津轻海峡相望,向南与四国岛隔濑户内海相对,向西南与九州岛以关门海峡和丰后水道相隔。身為島國日本最主要的島嶼,因而得名「本州」,古代則稱為「秋津島」或「秋津洲」。假如不将澳洲算做島嶼,本州是世界第七大岛。.

新!!: 渤海国和本州 · 查看更多 »

朴姓

朴姓(박,paku,韓語羅馬字:Park、Pak、Bak等),是朝鲜族特有姓氏,在韩国约佔總人口的8.5%,合共約300個本貫,为韩国大姓之一。 根據朝鮮半島新羅的開國君主、朴姓的始祖赫居世的傳說,相傳赫居世是從天上飛來的白馬生下的紫卵中出生的,卵形同瓢,而朝鮮語「瓢」的固有詞音「박」,與漢字「朴」同音,所以取姓為「朴」。.

新!!: 渤海国和朴姓 · 查看更多 »

挹娄

挹娄,東汉至北魏前定居今天的滿洲的通古斯民族。.

新!!: 渤海国和挹娄 · 查看更多 »

户部

户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其長官為户部尚书。 起源於三国,时设有度支尚书,掌财政。隋代以度支尚书为民部尚书。民部即户部前身,唐代以避太宗李世民名諱改称户部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1989年版),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9月,ISBN 978-7-5326-0083-0。为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历代相沿。 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比如戶部江南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政务,职责多有交叉。清还设有掌管八旗事务的八旗俸饷处及现审处。隶属于户部的机构有:掌铸钱的钱法堂及宝泉局;掌库藏的戶部三库;掌仓储及漕务的仓场衙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将户部改为度支部。户部遂废。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也設有戶部,其首長為戶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改稱戶曹,首長改稱戶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戶部的機構。.

新!!: 渤海国和户部 · 查看更多 »

显德府

显德府或中京显德府,渤海国时设置的府,中京。 下领七州(卢州、顯州、鐵州、湯州、榮州、興州、涑州独奏州)。.

新!!: 渤海国和显德府 · 查看更多 »

新唐书

《新唐书》,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纪传体史書。《新唐书》共225卷,分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及列傳150卷。.

新!!: 渤海国和新唐书 · 查看更多 »

新罗

新罗(前57年—935年)为朝鲜历史上的国家之一。 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于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所创建。532年兼并伽倻,在朝鲜半岛上开始与高句丽,百济形成三足鼎立。660年新罗联合唐消灭了百济。668年,新罗与唐又消灭了高句丽。罗唐战争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后成为统一的新罗。9世纪末期,统一的新罗被分裂成后三国。935年,后三国被高丽统一。.

新!!: 渤海国和新罗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渤海国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日本後紀

《日本後紀》是日本平安時代初期編纂的史書,是繼日本紀與續日本紀之後六國史系列的第三部史書。承和7年(840年)完成,記載延曆11年(792年)至天長10年(833年)42年間的史事,編者是藤原緒嗣。《日本後紀》屬於編年體,以漢文撰寫,全書共40卷,但現存10卷。 Category:日本漢文典籍 Category:日本古代史書 Category:平安時代典籍 Category:神道文獻.

新!!: 渤海国和日本後紀 · 查看更多 »

日本紀略

《日本紀略》34卷,撰者不詳,是日本平安時代編纂的編年體史書,以漢文寫成,記述神代至長元9年(1036年)後一條天皇崩御間事,與現存六國史有足資相互比勘補完之處。.

新!!: 渤海国和日本紀略 · 查看更多 »

日本海

日本海或朝鮮東海、韩国東海是西北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其东部的边界由北起为库页岛、日本列岛的北海道、本州和九州;西边的边界是欧亚大陆的俄罗斯;南部的边界是朝鲜半岛, 日本海的水域有六個海峽與外水域相通,分別為:鞑靼海峽、宗谷海峽、津輕海峽、關門海峽、對馬海峽和朝鮮海峽。位於日本海的北部和西北部有日本海盆,是最主要的海盆,另外東南部是大和海盆,還有西南部的对马海盆。日本海的東岸水深較淺,大陸棚較寬;海的西岸,特別是朝鮮半島附近的水域,大陸架的延伸只有約30公里左右。黑潮(日本暖流)的一個分支即对马海流進入此海域。 海域的北部和東南部都是渔业资源豐富的渔場,各國曾為了海域的漁獲而引發不少領土糾紛。位於本海域東南部的獨島就是韓國與朝鮮兩方和日本各自聲稱擁有主權的地方。此外,海底帶有磁性的海沙、海底下豐厚的天然氣及石油資源,都是各国希望得到的重要礦物。而自從東亞經濟發展起飛,日本海的重要性就日益顯著。.

新!!: 渤海国和日本海 · 查看更多 »

旧唐书

《旧唐书》為后晋刘昫等撰。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瑭命張昭遠、賈緯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後晉開運二年(945年)书成,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原名《李氏書》,《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藝文志》及南宋刻本均题为《唐书》,后为区别北宋歐陽脩等人编的《新唐书》,改名《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旧唐书》长庆(唐穆宗年号)以前的内容多依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令狐峘等人所撰写的唐代旧史,资料比较充实。但长庆以后的内容较为简略疏漏,内容也比较芜杂。 《旧唐书》修撰时间短促,北宋人嚴厲地批評《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甚至有並列兩傳的情況,如卷一O一、一八七《忠义传》都有王求礼,卷五九丘和附传、卷一八六上《酷吏传》都有丘神勣,列传第七十二和列传第九十四都有杨朝晟、卷一O二韦述附传、卷一九O下《文苑传》都有萧颖士,又如卷九九附传、卷一七一都有张仲方,卷一九八上曹憲附传、卷一九O中李邕傳裡都有李善。基本上,《舊唐書》只是抄錄現成的唐史有关文献,照抄《國史》、《实录》及唐末文书档案,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仍然保留;唐武宗以後的宣、懿、僖、昭、哀五代,因無《實錄》存下,則雜采各家傳聞和《唐年補錄》和《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舊唐書》另一缺失是记事有所讳饰,清人趙翼已指出:“《褚遂良传》不载其倾陷刘洎之事,《李世勳传》不载其瞻徇立武后之事,《辛云京传》不载其激变僕固怀恩之事,《田神功传》不载其先为贼将之事。” 《舊唐書》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價值。例如李密〈讨隋炀帝檄文〉在《隋书》和《新唐书》的《李密传》均不載,只有在《旧唐书》中得以保留。因為《旧唐书》前期文献资料完整,材料翔实,叙事详明,文字簡潔有力,頗受後世重視,如《郭子儀傳》,“首尾整潔,無一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於文學也”。《賈耽傳》裡收錄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等,是中國地理上極為珍貴的資料。《舊唐書》裡更記錄了大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史料,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多民族的歷史。 從南宋紹興以後,《舊唐書》一直沒有重刻,湮沒不聞,以至於“鬱絕不傳,無所考覓”。明嘉靖年間,聞人詮自王延喆、張汴處收集殘稿,重刻《舊唐書》。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命沈德潛等人校勘兩《唐書》,《新、旧唐书》同時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道光年間,岑建功參照《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的內容,重新整理《舊唐書》。 顾炎武稱:“《旧唐书》虽颇涉繁芜,然事迹明白,首尾该赡,亦自可观。”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稱《旧唐书》“论、赞极有佳者”。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時,反多以《旧唐书》为主,在史料完整性的考量,《新唐書》並不能取代《舊唐書》。.

新!!: 渤海国和旧唐书 · 查看更多 »

旅顺口区

旅顺口区,是辽宁省大连市的一个市辖区,原为旅大市下辖的旅顺市。面积506平方千米,人口21万。邮政编码116041。区人民政府驻水师营街道小南村。大连旅顺开发区在本区西部。该区也是北海舰队驻扎地。 该区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东临黄海、西濒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距大连市区45公里。旅顺口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境内有举世闻名的天然不冻旅顺港,为京津海上门户和东北的天然屏障。新开辟的旅顺新港是沟通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黄金水道”。 旅顺港是北太平洋地区的重要海军基地,最早由清朝开始营建。后先后为沙俄和日本所占。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中,旅顺口即是七子之一。.

新!!: 渤海国和旅顺口区 · 查看更多 »

摩阔崴

#重定向 波西耶特.

新!!: 渤海国和摩阔崴 · 查看更多 »

懷遠府

怀远府是渤海国设置的府,府治在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吉林省怀德县新集城(一说在黑龙江省同江县)。 懷遠府在越喜靺鞨故地,下辖达州、富州(辖境约当今辽宁省铁岭市)、美州、越州、怀州、纪州、福州、邪州、芝州。辽国將之废除。 Category:渤海国的府 Category:吉林的府 Category:辽宁的府 Category:黑龙江的府 盧懷遠是伊利沙伯中學的老師。憑他非常出色和認真的教學模式,加上十分師氣和有型,成為了學生們的崇拜對象。 盧懷遠做事一向非常盡責,他會預備最好的教材給學生。由於伊利沙伯中學是一間英文中學,學生們會叫盧懷遠為'Mr Lo'.

新!!: 渤海国和懷遠府 · 查看更多 »

敦化市

敦化市()位于中国吉林省东部,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地处牡丹江上游,林业发达。是吉林省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有长图铁路横贯市境。人口大多数为汉族,只有不到5%为朝鲜族。 敦化是中国500个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和小粒黄豆主要出口基地,小粒黄豆出口量占到全国出口量的90%。制药工业是敦化的支柱产业之一。敖东药业、化康药业、敦化制药等制药集团都是敦化的制药企业。.

新!!: 渤海国和敦化市 · 查看更多 »

敖东城

敖东城,位于中国吉林省敦化市渤海街敖东委,为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为古遗址,公布时间为1961年4月13日。该文物保护单位由敦化市文官所管理。 敖东城的历史年代为渤海(公元698-926年)。.

新!!: 渤海国和敖东城 · 查看更多 »

慈江道

慈江道(),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西北部的行政区划,取慈城、江界各一字而得名。1949年从平安北道分离。人口1,216,057人(1993年)。道政府所在江界市。管辖3市15郡235里65洞17劳动地区。.

新!!: 渤海国和慈江道 · 查看更多 »

扶餘府

扶余府,渤海国设置的府。 治所在今吉林省农安县。因为扶余国故地得名。下辖扶州、仙州。辖境约当今吉林农安县、长春市、辽源市、四平市,辽宁省西丰县、昌图县等地区。辽太祖攻克后,在扶余府病死,后扶余府改为龙州黄龙府,金朝改为隆州、隆安府。 Category:渤海国的府 Category:吉林的府 Category:辽宁的府 Category:长春行政区划史 Category:辽源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四平行政区划史 Category:铁岭行政区划史.

新!!: 渤海国和扶餘府 · 查看更多 »

扶餘縣

#重定向 扶余市.

新!!: 渤海国和扶餘縣 · 查看更多 »

拂涅

#重定向 拂涅靺鞨.

新!!: 渤海国和拂涅 · 查看更多 »

拂涅靺鞨

拂涅靺鞨,即拂涅部,亦称“大拂涅”。是北魏勿吉七部之一、隋唐时期靺鞨七部之一。 拂涅故地勿吉族拂涅部所居之地。后为黑水靺鞨十六部中的一部。《隋书》称其分布在伯咄靺鞨以东,居今牡丹江下游以东、兴凯湖以西,今密山县一带,南北朝时在今黑龙江省张广才岭以东以宁安市为中心的牡丹江流域。旧说在今沈阳市西北之辽宁省新民市一带,或说在今辽宁省北镇市境,有人说在今哈尔滨市南的拉林河地区,并说“拂涅”即“勿吉”转音,满语为 “森林”之意。已形成部落军事联盟,势力较弱,胜兵不过三千。靺鞨时期与唐朝有密切联系,唐灭高句丽后,唐朝设置拂涅州隶河北道安东都护府。渤海国建国后,稍向北徙,仍独立存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曾八次遣使朝贡,给唐朝进贡鲸睛、貂鼠、白兔皮等。开元六年(718年),大首领被唐授为守中郎将,其首领被授为郎将、中郎将、左武卫折冲等官职。大约在渤海宣王大仁秀时期为渤海所并,置东平府。辽朝金朝时改称兀惹。.

新!!: 渤海国和拂涅靺鞨 · 查看更多 »

景德王

景德王();姓金名憲英,是新罗第三十五代君主,圣德王第四子,孝成王同母弟。在位二十四年,諡景德,太子乾運時年八歲即位,是为惠恭王,太后攝政,葬景德王于毛祇寺西南。.

新!!: 渤海国和景德王 · 查看更多 »

晋书

《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新!!: 渤海国和晋书 · 查看更多 »

714年

没有描述。

新!!: 渤海国和714年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北邵国渤海 (国)渤海 (政权)渤海國渤海王国振國靺鞨国震国震旦國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