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

指数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馬林科夫(Гео́ргий Максимилиа́нович Маленко́в;Georgy Maximilianovich Malenkov;)Georgy Maksimilianovich Malenkov.

25 关系: 厄斯克門反黨集團史達林大清洗奥伦堡奧倫堡州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布爾加寧俄罗斯圖-4哈萨克斯坦军队政治工作学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美國莫斯科蘇聯蘇聯最高領導人列表赫魯曉夫苏联共产党苏联红军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核武器斯大林日丹諾夫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

厄斯克門

厄斯克門 (),俄語旧称“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 (Усть-Каменогорск),是哈萨克斯坦东哈萨克斯坦州首府。位於烏爾巴河與額爾齊斯河匯合處。.

新!!: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和厄斯克門 · 查看更多 »

反黨集團

反黨集團(Антипартийная группа),是一個在1957年因拒绝蘇共第一書記赫魯曉夫「去斯大林化」政策的蘇共领導層團體,該稱號由赫魯曉夫命名,領頭的是前總理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他們試圖推翻赫魯曉夫但失敗,他們事後也受到開除黨籍和驅逐出黨的處分。 category:蘇聯政治 Category:苏联共产党派系.

新!!: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和反黨集團 · 查看更多 »

史達林

#重定向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新!!: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和史達林 · 查看更多 »

大清洗

大清洗(Большая чистка),一譯「大整肅」、「大清掃」,是指在1930年代,蘇聯在蘇聯最高領導人史達林執政下爆發的一場政治鎮壓和迫害運動。以谢尔盖·基洛夫被刺事件引发,它包括對蘇聯共產黨內部的清洗以及對無辜人員的迫害,這段時期典型的現象包括無處不在的政治審查、到處都存在的懷疑「間諜破壞」、做秀公審、關押和死刑。 大清洗在前苏联时代被称为肃反运动,然而今日的俄罗斯更多地称这段时期为“大恐怖”(Большой террор)或“叶若夫时期”(Ежовщина)。.

新!!: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和大清洗 · 查看更多 »

奥伦堡

奥伦堡 (Оренбу́рг,俄语拉丁字母拼写:Orenburg)是俄羅斯奧倫堡州首府,位於烏拉爾河畔。2002年人口549,361人。 1743年建城。是俄羅斯控制中亞和西伯利亞的戰略重鎮。1920至1925年為吉爾吉斯蘇維埃自治共和國 (今日的哈薩克斯坦)的首府。1938至1957年期間被名為齊卡洛夫 (Чка́лов)以紀念試飛員瓦勒裏·齊卡洛夫。這裡也是帝俄派出新式伊瑪目籠絡中亞各汗國的基地。也是出發征服哈薩克的起點。這裡曾經在十月革命後,劃歸哈薩克的臨時政府阿拉什自治共和国,後重歸俄羅斯。.

新!!: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和奥伦堡 · 查看更多 »

奧倫堡州

奥伦堡州(Orenburgskaya oblast)位於烏拉爾山南麓,烏拉爾河從東向西流過,南部與哈薩克相鄰。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伏爾加聯邦管區。面積124,000 平方公里,人口 2,179,551(2002年)。首府奥伦堡。 成立於1934年12月7日。1938年12月26日至1957年12月4日改稱為齊卡洛夫州(Чкаловская область)。.

新!!: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和奧倫堡州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布爾加寧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布尔加宁(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улганин,)苏联政治家、国务活动家,曾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名义上的政府首脑,1955年2月8日-1958年3月27日)。.

新!!: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和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布爾加寧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新!!: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和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圖-4

圖-4轰炸机(Тu-4,北约代号:公牛)是蘇聯以繳獲的B-29轟炸機基础逆向工程並改造的之战略轰炸机。因為它的設計血統,西方戏称它為“B-29斯基”。图-4是苏联和中国二战后的第一种战略轰炸机,1951年10月18日苏联用它空投了其第一颗原子弹。除了轰炸机也被改装为加油机和預警機使用。.

新!!: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和圖-4 · 查看更多 »

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Қазақстан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 Qazaqstan Respy'bli'kasy;Республика Казахстан),簡稱--(Қазақстан;Казахстан),为跨洲国家,地跨欧亚两洲,主要位于中亚北部,在乌拉尔河以西的一小部分领土位于欧洲.

新!!: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和哈萨克斯坦 · 查看更多 »

军队政治工作学

军队政治工作学是研究军队政治工作的一门学科。所謂軍隊政治工作,也時稱政治作戰、政戰體系、政工體系等,內容包括對軍隊內部的控管,及對敵心理作戰等。政戰(政工)制度源起於蘇聯共產黨在蘇聯紅軍中設置的政治委員,後期的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紛紛仿效。一開始「軍隊政治工作」,主要作為軍隊裡的思想檢查工具。但隨著時代演進,政戰人員的角色也有所轉換。.

新!!: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和军队政治工作学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Михаи́л Ива́нович Кали́нин,),蘇聯政治家、革命家、早期的國家領導人。自从十月革命后到去世为止,一直担任苏俄和苏联的国家元首。.

新!!: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和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格魯吉亞語:იოსებ სტალინი;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本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泽·朱加什维利(იოსებ ბესარიონის ძე ჯუღაშვილი,),苏联前最高领导人,執政近三十年(1924 - 1953 年),任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人民委员会(后改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苏联国防部长、苏联大元帅,对二十世纪苏联和世界影响深远。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泽·朱加什维利生于俄罗斯帝国哥里,毕业于梯弗里斯神学院。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他倾向列宁的布尔什维克派别,并组织了1907年梯弗里斯银行抢劫案以筹集革命资金。1913年开始使用笔名斯大林(Ста́ли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布尔什维克派执政后,斯大林为七名政治局成员之一。斯大林在苏联成立后,成为苏共的总书记。尽管列宁反对,在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成功掌权并清洗了反对派。随后他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被全面强制推行的计划经济和集体主义政策代替。斯大林成功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化,使苏联从农业社会迅速转型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然而农业集体化则扰乱了食品生产,引發了1932年苏联大饥荒。在1930年代,因為其極度專制,被称为苏联大清洗时期。在树立个人崇拜同时,对党、政、军领导人,少数民族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進行大量逮捕,流放或劳改和屠殺,造成百萬人死亡。 1939年8月,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以瓜分波兰,然而随后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尽管初期有所损失,苏联红军于1945年5月攻克柏林,在欧洲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在二战时期吞并了波罗的海国家,在战后的东欧扶植社会主义阵营,并支持中国、朝鲜及北越的社会主义国家。势力扩大了的苏联和美国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分别支持的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在战后对峙形成冷战。斯大林带领苏联完成了战后重建,并使苏联成为第二个拥核国。在战后大饥荒后,斯大林发起了自然大改造和共产主义建设。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继任并对其展开批判及进行去斯大林化。 斯大林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的最重要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斯大林主义影响了世界上众多的马列主义组织及政府,而斯大林则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的象征。在苏联解体后,因曾领导抗击纳粹德国胜利及建设苏联,斯大林被俄罗斯民族主义者赞扬。对其的批评则多强调他任内使得数以百万计人死亡,并发起大量的政治、宗教及民族镇压。.

新!!: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和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莫斯科

莫斯科(a)是俄羅斯首都與最大都市、以及莫斯科州首府,為俄羅斯全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的中心。面積2,510平方公里,與莫斯科州和卡盧加州接壤。城区人口约1200万,是欧洲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伊斯坦布尔,佔俄羅斯總人口的1/10。 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由1147年的莫斯科大公時代開始,在沙皇俄国、蘇聯及今日的俄羅斯聯邦時代,都一直擔任著國家首都的角色。它是歷史悠久的克里姆林宮所在地,並做為上述政權的總部,是俄羅斯數個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建築群之一。.

新!!: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和莫斯科 · 查看更多 »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新!!: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和蘇聯 · 查看更多 »

蘇聯最高領導人列表

根据1977年颁佈的《苏联宪法》,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前期為苏联人民委員會)是苏联政府首脑,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為国家元首。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部分西方国家的总理,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相当于部分西方国家的总统,主席团的主席也是国家元首代表。在苏联70年的历史上,并没有一位官方的“苏联领袖”,但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或者总书记通常是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在列宁的理念中,苏联的最高领导者是先锋党派的合议机构,属集体领导制。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在20世纪20年代成功地巩固权力后,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代名词,因为该职位同时控制着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总书记一职经斯大林废除后,又在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手中以“第一書記”之名重建,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再于1966年将其改回原来的名字。作为共产党首脑,总书记直到1990年都是苏联最高领导人。总书记的继任程序缺乏明确指引,所以苏联领袖逝世或是遭解职后,继任者通常需要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或其他政府和政党的支持才能获取并保有权力。1990年3月建立的苏联总统一职取代总书记成为苏联的最高政治职务。 建立总统一职的同时,苏联人民代表大会还经投票废除《苏联宪法》第6条,这一条规定苏联是由共产党控制的一党制国家,让共产党在社会中拥有领导地位。废除此项削弱了共产党的权力和共产党对苏联及其人民的支配地位。如果在任总统死亡、辞职或被罢免,苏联副总统将继任成为新的总统,不过这种情况尚未出现,苏联就解体了。八一九事件失败后,副总统根纳季·伊万诺维奇·亚纳耶夫由选举出的苏联国务委员会委员取代。.

新!!: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和蘇聯最高領導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赫魯曉夫

#重定向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

新!!: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和赫魯曉夫 · 查看更多 »

苏联共产党

苏联共产党(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缩写为КПСС;拉丁化:)是原苏联的唯一合法执政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共产主义政党之一。 该党的前身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形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但此时两派都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组织。1912年,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组织机构,但并未正式决裂。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正式独立建党,取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18年,布尔什维克党改称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年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改称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苏联共产党的历任实际最高领导人分别为:列宁、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 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时任俄羅斯總統叶利钦下令停止该党活动,并没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全部党产;在这以前,它一直是苏联的执政党。苏联解体之后,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及独立後的加盟共和國共产党所继承。.

新!!: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和苏联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苏联红军

工农红军(Рабо́че-крестья́нская 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РККА;简称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КА),通称苏联红军,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之后1922年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武装力量,其下包括陆军和空军。红军直接起源于1917年十月革命,俄国内战期间布尔什维克创立军队反击他们敌人的军事同盟(尤其是以白军之名组成的团体)。1946年2月起红军与苏联海军组成苏联武装力量(Вооруженные Силы СССР(ВС СССР)/Vooruzhennye Sily SSSR),它的官方名称改為蘇維埃陸軍(Советская Армия),直到1991年12月解体。 红军陆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同盟国获胜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在德蘇战争的军事行动中,击败了战争中75%-80%的納粹德国(德意志國防軍及武装党卫队)部隊。.

新!!: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和苏联红军 · 查看更多 »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是苏联部长会议的最高负责人,同时是苏联的政府首脑,1946年前称为人民委员会主席,通称为“苏联总理”。苏联的首任政府首脑为列宁,他在1922年苏联缔造条约签署后就职人民委员会主席。自苏联创始至苏联解体期间,共有12人曾先后担任此职务,其中列宁与斯大林两人因自然原因在任内去世,赫鲁晓夫因“不流血政变”被强迫退休,三人主动请辞(柯西金、吉洪诺夫与西拉耶夫)。其中列宁、斯大林与赫鲁晓夫三人在任苏联总理时,曾同时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在赫鲁晓夫被罢免后,苏共中央通过决议禁止苏联总理兼职苏共中央总书记。柯西金为工作时间最长的主席,在任超过14年,并且是唯一一位两届苏联政府内阁领导人,他在1980年退休不久后即去世。西拉耶夫则为工作时间最为短暂的主席,仅为126天(在1991年内)。.

新!!: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 查看更多 »

核武器

--,也叫--或原子武器,簡稱核武,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電磁脈衝、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来阻止对方军事行动以达到战略目的的大杀伤力武器。主要包括核分裂武器(第一代核武,通常稱為原子弹)和核融合武器(亦稱為氫彈,分为两級及三級式)。亦有些还在武器内部放入具有感生放射的轻元素,以增大辐射强度扩大污染,或加強中子放射以殺傷人員(如中子弹)。 除此以外,核武器還可以根據用途而細分為戰略核武器及戰術核武器,前者是一般意義上的核武器範疇,為大當量的核武器和遠射程,後者則屬於小當量和近射程。其中,後者可用於戰爭前線。戰術核武器的概念以及發展相對戰略核武器為遲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後多年才逐步形成的,而戰術核武器需要對核能技術的要求亦較高以及複雜,其前提是要擁有戰略核武器。 有紀錄的核武器的研發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由納粹德國率先提出方案,美國方面的計畫則晚了數個月。但由於當時錯誤的實驗方向與發展,令希特勒認為開發核武器的費用將會過於龐大,加上原先德國有興趣的是核子反應所能提供的能源而並非核武,因此放棄開發核武器。 當1945年納粹德國投降後,大量的德國科學家分散至各國持續研究,進一步幫助了西方國家與蘇聯在核能方面的技術發展。.

新!!: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和核武器 · 查看更多 »

斯大林

#重定向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新!!: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和斯大林 · 查看更多 »

日丹諾夫

#重定向 安德烈·亞歷山德羅維奇·日丹諾夫.

新!!: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和日丹諾夫 · 查看更多 »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ლავრენტი ბერია;Лаврентий Павлович Берия;Lavrentiy Pavlovich Beria,),格鲁吉亚人,苏联共产党高级领导人,长期担任內務人民委員部(秘密警察)首脑。是斯大林大清洗计划的主要执行者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5年7月9日成為軍事苏联元帅。雅尔塔会议中斯大林曾向美國總統小罗斯福介绍说:“他是我们的希姆莱。”在斯大林逝世之前,他是苏联的极重要权力人物,也是前者發動紅色恐怖的犯人與幹部之一,斯大林逝世之后馬上在斗争中失败,被撤职并秘密处决。與斯大林同為蘇聯領導層裡罕見的格魯吉亞裔人。.

新!!: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和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格奥尔基·马林科夫马林科夫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