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木藍和植物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木藍和植物之间的区别

木藍 vs. 植物

木蓝(学名:Indigofera tinctoria),亦作槐藍、馬棘,豆科植物。. 植物(Plantae)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並包含了如乔木、灌木、藤類、青草、蕨類及綠藻等熟悉的生物。種子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擬蕨類等植物,據估計現存大約有350000個物種。直至2004年,其中的287655個物種已被確認,有258650種開花植物15000種苔蘚植物(参见条目中表格)。綠色植物大部份的能源是經由光合作用從太陽光中得到的。.

之间木藍和植物相似

木藍和植物有(在联盟百科)4共同点: 卡尔·林奈热带荚果植物

卡尔·林奈

卡尔·冯·林奈(Carl von Linné,),也譯為--,受封貴族前名为卡尔·林奈乌斯(Carl Linnaeus),由于瑞典学者阶层的姓常拉丁化,又作卡罗卢斯·--烏斯(Carolus Linnaeus),瑞典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和医生,瑞典科学院创始人之一,並且担任第一任主席。他奠定了现代生物学命名法二名法的基础,是现代生物分类学之父,也被认为是现代生态学之父之一。他的很多著作使用拉丁文撰写,他的名字在拉丁语中是Carolus Linnæus(在1761年之后为Carolus a Linné)。 1707年,林奈出生于瑞典南部斯莫蘭的一个小乡村里。林奈在烏普薩拉大學接受了大部分的高等教育,并在1730年开始教授植物学。1735年至1738年之间,他居住在国外和做研究。他在荷兰出版了第一版的《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之后,他回到瑞典的乌普萨拉,担任了医学和植物学教授。在1740年代,他旅行遍及瑞典各地,搜集和分类各种植物和动物。在1750年代和1760年代,他继续搜集和分类各种动植物,并将成果出版了好几卷。当他逝世的时候,他已经是欧洲最受赞誉的科学家之一。 瑞士哲学家卢梭在给林奈的信中写到“告诉他我知道地球上没有人比他更伟大”。德国学者歌德写过:“除了莎士比亚和斯賓諾莎,再没有其他的先人对我的影响比林奈更强。”瑞典作家斯特林堡说过:“林奈实际上是个诗人,只不过碰巧成为了一个博物学家。”除了这些赞誉,林奈还被称为“植物学王子”,“北方的博物志”,以及“第二个亚当”。Broberg (2006), p. 7.

卡尔·林奈和木藍 · 卡尔·林奈和植物 · 查看更多 »

热带

热带,(Tropics)是地球上南、北回归线(南、北纬23度26分)之间的地区的总称,无极昼极夜现象。.

木藍和热带 · 植物和热带 · 查看更多 »

荚果

荚果是果实的一种类型,属于单果,是豆科植物特有的果实类型,心皮只有一枚(單心皮)许多荚果以及其中包含的种子被人类当作蔬菜、粮食或中药食用,如大豆、豌豆、槐树角等,常见的荚果包括紫花苜蓿(alfalfa,原产于伊朗),三叶草属(clover),豌豆(peas),豆类(beans),鹰嘴豆(chickpeas),小扁豆(lentils),羽扇豆(lupin bean), mesquite, 长角豆(carob),黄豆(soybeans),花生(peanuts)以及酸豆(tamarind)。荚果由单心皮雌蕊发育而成,在发育过程中沿心皮愈合处形成腹缝线,与腹缝线相对处形成背缝线,一些荚果在成熟之后會沿腹縫線和背缝线开裂(成熟後分裂成兩片),将种子崩散,荚果内一般含多粒种子沿着腹缝线着生,偶见仅有一枚种子的荚果,如紫穗槐、水黃皮。荚果的果皮多样,有些物种表面光滑如豌豆,有些物种表面被毛如大豆,有些果皮肉质如槐,荚果萼片宿存,着生于果蒂一侧。 有些種類的莢果成熟後,會呈現一節節斷落的現象,稱節莢果,例如山螞蝗屬的豆科稙物(蠅翼草)。 其他如鳳凰樹、黃蝴蝶、羊蹄甲、刺桐、相思樹、水黃皮、盾柱木、阿勃勒等都屬於莢果。 Category:被子植物 category:果实.

木藍和荚果 · 植物和荚果 · 查看更多 »

植物

植物(Plantae)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並包含了如乔木、灌木、藤類、青草、蕨類及綠藻等熟悉的生物。種子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擬蕨類等植物,據估計現存大約有350000個物種。直至2004年,其中的287655個物種已被確認,有258650種開花植物15000種苔蘚植物(参见条目中表格)。綠色植物大部份的能源是經由光合作用從太陽光中得到的。.

木藍和植物 · 植物和植物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木藍和植物之间的比较

木藍有29个关系,而植物有23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4,杰卡德指数为1.52% = 4 / (29 + 234)。

参考

本文介绍木藍和植物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