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昭昭天命

指数 昭昭天命

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為一個慣用措詞,是19世紀美國民主黨所持的一種信念,他們認為美國被賦予了向西擴張至橫跨北美洲大陸的天命。昭昭天命的拥护者們认为,美国在领土和影响力上的扩张不仅明显(Manifest),且本諸不可違逆之天數。昭昭天命最初為19世纪時的政治標語,後來成為標準的歷史名辭,意義通常等於美國領土擴張橫貫北美洲,直達太平洋。 昭昭天命一直是籠統的觀念而非特定政策。若另加領土擴張主義,此詞也包含美國卓異主義、羅馬式國家主義與所謂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優越性等信念。許多白人在論說昭昭天命時專注於最初的美式擴張主義;另有人認為該詞所表達之概念為,拓展疆域為美國對這個世界的「使命」。其使命的內容在不同的年代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恩斯特·李·圖弗森(Ernest Lee Tuveson)總結這些各式各樣的可能意義,寫道:「『昭昭天命』一詞涵括廣闊繁複的觀念、政策與作法。彼此間既無預期般的相容,出處也各自不同。」 「昭昭天命」一詞最初由1840年代傑克森式民主的信徒所使用,用以宣傳兼併今日的美西地區(奧勒岡屬地、兼併德州與墨西哥割讓)。該詞於1890年代復由共和黨支持者用以在理論上作為美國介入北美洲以外事務的理由。昭昭天命曾是政治人物的慣用語,但許多評論員相信,其觀念在廿世紀持續影響了美國政治觀。 本條目並非美國領土擴充史,或拓荒者西向墾殖美國邊疆的故事。昭昭天命是對西向擴充運動的一種辯解或理由;又或者是一種促發其進程的意識形態或學說。本條目為昭昭天命此一觀念之沿革,及其對美國對外擴張之影響。.

107 关系: 加利福尼亞 (消歧義)加拿大加拿大省华盛顿州十三州殖民地南北战争古巴君主制墨西哥大英帝國大英帝国大陸大陆会议天意太平洋奧勒岡小徑威廉·詹宁斯·布莱恩威廉·麦金莱学说家庭安德鲁·杰克逊密西西比河左派巴黎條約 (1783年)常識下議院亚伯拉罕·林肯亨利·克莱伍德罗·威尔逊开拓者佛罗里达州德克薩斯共和國得克萨斯共和国保护国俄勒冈州北緯49度線北美洲命運哥倫比亞河哈瓦那啟蒙時代共和制共和黨 (美國)种族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緬因號戰艦 (ACR-1)约翰·卡德威尔·卡尔霍恩约翰·亚当斯约翰·泰勒...约翰·昆西·亚当斯纽约罗纳德·里根美墨戰爭美國美國例外主義美國革命美國領土擴張美國本土美利坚帝国美国参议院美国最高法院美菲战争美西地區美西战争美洲原住民盎格魯-撒克遜白人的负担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道德荷瑞斯·葛雷利菲律宾领土西半球西奥多·罗斯福西班牙马丁·范布伦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魯德亞德·吉卜林路易西安納購地边界辉格党门罗主义關島蓋茲堡演說自由世界英屬北美格罗弗·克利夫兰標語殖民地民族自決波多黎各法裔加拿大人洋基洛磯山脈清教徒溫菲爾德·史考特挪亞本傑明·富蘭克林新墨西哥州意識形態愛國者戰爭托马斯·杰斐逊托马斯·潘恩普拉特修正案1812年战争1837年起义 扩展索引 (57 更多) »

加利福尼亞 (消歧義)

#重定向 加利福尼亞.

新!!: 昭昭天命和加利福尼亞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新!!: 昭昭天命和加拿大 · 查看更多 »

加拿大省

加拿大聯合省(United Province of Canada)是19世紀時英國在加拿大東南部的一個殖民地,也被稱為加拿大省(Province of Canada),為現今加拿大聯邦的前身。 1841年,英國將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合併成為加拿大省,而原來的上、下加拿大則改名東、西加拿大。 1867年,加拿大省跟另外兩東部省同盟後廢除,然後東、西加拿大分別成為“魁北克”、“安大略”。 Category:加拿大行政區劃 Category:前英國殖民地 Category:安大略省歷史 Category:魁北克省歷史 Category:1841年建立的行政區劃 Category:1867年廢除的行政區劃 Category:美洲前英国殖民地或受保护国.

新!!: 昭昭天命和加拿大省 · 查看更多 »

华盛顿州

华盛顿州(State of Washington)是一個位於美国西北太平洋沿岸的州,北接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南接俄勒岡州,東臨愛達荷州,西鄰太平洋。为纪念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而成立,亦是唯一以總統名稱命名的州。並於1889年11月11日加入聯邦成為美國第42個州。 本州共轄有共有39个县。.

新!!: 昭昭天命和华盛顿州 · 查看更多 »

十三州殖民地

#重定向 十三殖民地.

新!!: 昭昭天命和十三州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南北战争

南北战争,或稱美國内戰(American Civil War),是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内战,發生於1861至1865年期間。參戰雙方為北方的美利堅合眾國(簡稱聯邦)和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簡稱邦聯)。 據估計約有10%的20-45歲北方男性和30%的18-40歲南方白人男性在戰爭中死亡。.

新!!: 昭昭天命和南北战争 · 查看更多 »

古巴

古巴共和国(República de Cuba),通称古巴(Cuba),是美洲加勒比海北部的一个群岛国家,位于北纬19°与24°,西经74°与85°之间。处在加勒比海北部,墨西哥湾入口处,西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隔尤卡坦海峡,南有牙买加和开曼群岛,东与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隔向风海峡,东北方有巴哈马群岛,与美国隔佛罗里达海峡相对,与佛罗里达州最南端的基韦斯特的陆地最短距离约为145公里。作为加勒比地区最大的和人口第二多的岛屿,古巴扼守巴拿马运河与美国东岸之间的海路要道。被形容为墨西哥湾的钥匙。领土包括古巴主岛及其附属群岛和青年岛。哈瓦那是古巴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圣地亚哥是第二大城市。 一般认为,“古巴”一名源自泰诺语“coabana”,意为“肥沃之地”或“好地方”。古巴是加勒比海地區少數以白人為主、混血為輔的國家,同時有少量的华裔,族群組成與美國類似,許多民眾有亲戚居住在美國。然而古巴是美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美国长期的经济封锁,但凭借78.3岁的预期寿命、99.9%的识字率和接近1.8公顷的人均生态足迹,其人类发展指数多年来一直维持在高水平;在2014年,古巴更是首次迈入极高人类发展指数行列。古巴于2006年成为全球唯一符合世界自然基金會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國家。目前古巴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已经展开,例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古巴的代表特奥多尔·弗里德里奇指出,古巴是目前拉美唯一完全消除了飢餓的國家。不過,古巴的審查制度、言論自由、人權等方面与其他一黨制國家一樣,存在由國家主導控制和鎮壓言論自由的傾向,而且有部分異見人士因為政治因素流亡國外。.

新!!: 昭昭天命和古巴 · 查看更多 »

君主制

君主制(Monarchy)是指君主为国家元首,并由其名义上或实质上执掌政府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的擔任與政權掌控,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在不同时期也各不相同。.

新!!: 昭昭天命和君主制 · 查看更多 »

墨西哥

墨西哥合众国(Estados Unidos Mexicanos, ),通稱墨西哥(México ),是北美洲的一个联邦共和制主权国家,北部同美国接壤,南侧和西侧滨临太平洋,东南为伯利兹、危地马拉和加勒比海,东部则为墨西哥湾。其面积达近二百万平方公里(超过760,000平方英里),为美洲面积第五大国家和世界面积第十四大国家。其总人口超过1.2亿,为世界第十人口大国,西班牙语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及拉丁美洲第二人口大国。墨西哥为联邦国家,包括三十二个州;其首都和最大城市墨西哥城亦为一州。 前哥伦布时期的墨西哥为诸多先进的中部美洲文明发源地,如奥尔梅克、托尔特克、特奥蒂瓦坎、萨波特克、玛雅和阿兹特克等。1521年,西班牙帝国以墨西哥-特诺奇提特兰为基点征服并殖民了这一地区,并将之建制为新西班牙总督辖区。1821年,在墨西哥独立战争之后,这一辖区宣布独立并受承认为墨西哥。独立后的墨西哥经历了一段动荡期,经济和政治均不稳定。美墨战争(1846–48)后其被迫将位于北部的近三分之一领土割让给美国。19世纪的墨西哥经历了糕点战争、法墨战争、内战、两个帝国以及一段独裁时期。1910年开始的墨西哥革命推翻了独裁统治,最终促成了的订立和现行政治体制的建立。 墨西哥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世界第十五大,国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十一大。墨西哥经济与其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TA)贸易伙伴紧密相关,尤其是美国。自1994年起,墨西哥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首个拉丁美洲成员国。世界银行将其归为中高收入国家,分析人士亦称其为一新兴工业化国家。估计至2050年,墨西哥将成为全球第五或第七大经济体。该国被认为是一地域大国和中等强国,并时常被认为是一新兴强国。墨西哥文化历史遗产丰富,拥有美洲数量第五多和世界第六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2015年其为世界访客数量第十的国家,国际来访人次达2910万。墨西哥为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G20峰会和团结谋共识成员国,2014年起成為法语圈国际组织观察员。.

新!!: 昭昭天命和墨西哥 · 查看更多 »

大英帝國

#重定向 大英帝国.

新!!: 昭昭天命和大英帝國 · 查看更多 »

大英帝国

大英帝国,或稱不列顛帝國(British Empire),是一個在16世纪至20世纪末间由英国統治的全球帝國,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認定為歷史上面積最大的殖民帝國,最大領土面積曾達3,400萬平方公里。 16世紀,一般认为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格瑞福兰海战,标志着英国的崛起。但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並不代表英國取代了西班牙的霸權,直到300年後的19世紀英國才做到這點。1500年到1600年,由於英國在歐洲大陸上的英法百年戰爭中輸給了法國,所以在歐陸幾乎沒有發言權;但是憑藉著其專注于海外殖民地的拓展,所以反超歐洲第一個殖民國家葡萄牙,成為繼西班牙、荷蘭之後第三大的海軍強國,同時也擁有了面積第三大的海外殖民地。此時,英國的國際地位依然不如殖民最大國西班牙、歐陸最強國法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的控制者奧地利三國,但是已經成為在二流國家當中的第一把交椅。 整個17世紀和18世紀,光榮革命後的英國對法國發動第二次百年戰爭(1689年-1815年),與當時波旁王朝統治下的法蘭西王國爭奪歐洲以外的海外霸權;這也是英國從不插手歐洲事務、轉向積極干涉歐洲的起點。第二次百年戰爭並不是像第一次百年戰爭一樣的單一戰爭,而是多次歐洲戰爭的集合體,其中英國刻意奉行“不斷幫助法國的敵人、只要是法國的敵人就是英國的盟友”這一政策,導致這些零碎的反法戰爭加總起來的時間長達一百年。又由於1600~1799年代,原本第一位的西班牙帝國已經呈現出明顯的衰弱姿態,於是英國趁機崛起,以非常快的速度擴張殖民地。英國先是在英荷戰爭中打敗了有著貿易和資本,但是軍隊實力並不是很強大的荷蘭;再接受了法國啟蒙運動的先進思想;同時又在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从法国夺取整个加拿大和印度的殖民地,标志着在“海軍上”英国已經成为无可争议的海洋霸主、而在殖民地面積上成為僅次於西班牙的第二大殖民帝國。但是同時,英國也在海外戰爭中嘗到了第一次失敗,在美國獨立戰爭中輸給了美國。不過總體來說,勝遠遠多於敗,英國的殖民地還是在源源不斷的增加,英國的國際地位也能和法國、奧地利等舊列強平起平坐,成為歐洲的一流強國;超越了原本比較強大但是已經衰弱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瑞典、波蘭-立陶宛等中型歐洲國家。 19世紀,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對英國的霸權如虎添翼。原本只能藉著和法國敵對參與歐洲事務的英國,可以利用其獨有的工業產品掌控的歐洲的經濟命脈、用世界最強大的海軍威懾弱小的歐洲國家。19世紀初期,西班牙帝國的殖民地全部獨立,間接導致英國成為真正的海洋霸主,此時英國終於在“殖民地面積上”成為是歐洲以及世界第一。1815年,击败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后,大英帝国徹底超越其他所有歐洲國家、一跃成为歐陸第一强权,在武力上只有俄羅斯帝國能和英國一較高下,但由於俄羅斯的經濟和科技落後,所以英國成為歐洲霸主;也因為英國在世界範圍內的殖民地數量最多、科技最發達、控制各個大陸的經濟都市,而成為了主導地球發展的“世界帝國”。此時的英國屬於歐洲五大列強(英國、法國、俄羅斯、奧地利、普魯士)之首,主导国际事务达100年之久,这段时期被称为“不列颠治世”,又因為年值維多利亞女王統治英國的時代、所以又稱“維多利亞時代”。由于帝國的領土、屬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内的七大洲、五大洋,有「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說法,所以被形容为繼西班牙帝國之後的第2個「日不落帝國」。 20世紀,重新統一的德意志帝国打敗法國成為歐洲大陸上陸軍第一強國,而德意志帝國和美國所開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又衝擊了原本英國在科技領域的最高地位,導致英國國力有所下降。但是雖然在軍力和科技上顯示出落後的跡象,但是在殖民地領域英國和她的老對手法國則擴張的比以往更加迅速,英法依然佔有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的殖民地面積。第一次世界大戰结束後的1921年,由於戰爭的摧殘,英國的經濟和科技實力已經遠遠不如美國,但因為英國是對付德國的主要勝利國之一,根據巴黎和会托管了德國的殖民地,而達到殖民地领土面积最大时期;當時英國的國土覆蓋地球上25%的土地和25%的人口,成為“世界历史上面积最大、跨度最廣的国家”。大英帝國在世上傳播英國的宗教、法律、制度、文化、科學、商業、語言,帝国霸權幫助英国本土實現驚人的經濟成長,並使其在國際政治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也導致了世界性國際語言——英語的通行。 在一戰和二戰的“戰間期”,英国国力已不足以支撑其帝国体量,再加上始于1929年的大萧条的影响,英国政府最终于1931年宣布放弃对加拿大、澳大利亚、纽芬兰、爱尔兰、新西兰和南非六个白人自治领在政治上的控制,自此英联邦体系开始逐步取代大英帝国体系。加上英國對執行地採取民主議會制度和精英教育的方式,導致印度、非洲等殖民地民智漸開,接受了英國民主思想的各個殖民地開始反思英國的統治,並且謀求完全的獨立。随着英國本土的民主發達,海外的殖民地(包含自治領也是)的受到英國教育的非歐洲人民想要自己決定其政府的政策與未来,包括議會全面選舉。白人的自治領大多能夠進一步發展基礎設施,以取得經濟生產上的平衡,但是在拉美、非洲和亞洲的帝國殖民地卻往往只是工業所需原材料(或農業產品)的供應者,所以這些國家即使在從英國獨立後的經濟發展需要藉著英聯邦架構接受英國的幫助。 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之後,随着英國國力日衰以及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大英帝国自1947年印度独立后逐漸瓦解,而发生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则标志着美国正式取代大英帝国成为国际事务领导者。英國的殖民地經歷了風起雲湧的民族獨立,以印度獨立為開始,英國的所有舊殖民地現在幾乎都已獨立,但獨立後的英國殖民地大部分仍然為了增加自己的國際地位而選擇留在英聯邦之中。無論殖民地如何,英國都會宣揚她的議會民主制的優越性、并推薦給殖民地人民,但結果並沒有全部成功(例如埃及、伊拉克、阿富汗、南非、肯亞、辛巴威、烏干達)。今天,英國和她的大部分前英國殖民地國家组成一個國際性的組織英聯邦,但是與大英帝國不同,英國無法在政治、外交及經濟等各方面完全控制英聯邦的其他成员,英國與其他英聯邦成員國地位亦是平等,英國女王僅僅是英聯邦的象征性元首,而其他英聯邦成員甚至憑著自由意志可以做出反對、否決、對抗英國的決定。 到了21世紀,历史学家一般以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中國,作为大英帝国终结的标志。雖然英國的殖民化是以其自身利益为優先考量,也為殖民地留下更好的基礎建設,但那主要是為了方便這些殖民地的貨物能够更方便地出口到英國以滿足其本土的需要,或是讓英國的工業產品更方便地運送到殖民地市場。另外,為了確保其統治的稳定,同時因為各殖民地内部民族的複雜性,在殖民地時,英國會用「分而治之」、「精英制度」、「以夷制夷」的政策或者直接放棄對當地民族問題的解決而離開,使得像愛爾蘭共和国、印度、巴勒斯坦、津巴布韋、肯亞、蘇丹、烏干達、伊拉克、圭亞那和斐濟等國家在獨立後面臨着不同程度的民族衝突。最後,大英帝國的形成是400多年來貿易、移民與武力征服的結果,期間也有和平的商業和外交活動,是一個時代特定群體、文化、國際政治、貿易的總稱。.

新!!: 昭昭天命和大英帝国 · 查看更多 »

大陸

#重定向 陆地.

新!!: 昭昭天命和大陸 · 查看更多 »

大陆会议

大陸會議(Continental Congress),或作大陸議會,是指北美十三州在1774年至1789年間組成的聯合議會,是為美國國會的前身。 大陸會議與美國革命息息相關。18世紀中葉,英國與其北美殖民地之間的經濟爭議不斷升級。1773年波士頓倒茶事件後,英國國會向麻薩諸塞州實施《強制法案》,激化北美殖民地的反抗情緒。當時麻省的輝格派認為英國的納稅政策與《強制法案》,俱侵犯殖民者的權利,故此他們號召北美各個殖民地的殖民地議會派出代表,共謀應付對策。.

新!!: 昭昭天命和大陆会议 · 查看更多 »

天意

天意可以指:.

新!!: 昭昭天命和天意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

太平洋是地球上五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洋,面積1.813億平方公里,它從北極海一直延伸至南極洲,其西面为亞洲、大洋洲,東面为美洲,覆蓋着地球約46%的水面及約32%的總面積,比地球上所有陸地面積加起來還要大。赤道将太平洋分為北太平洋及南太平洋。北面連接白令海峽,南面則以南緯60度為界。 位于北太平洋西侧的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最深的位置。海沟最大深度为海平面下 。 太平洋之名稱起源自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為「平靜的海洋」,由航海家麥哲倫命名。受雇于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於1520年10月,率領5艘船從大西洋找到了一個西南出口(麥哲倫海峽)向西航行,經過38天的驚濤駭浪後到達一個平靜的洋面,他因稱之為太平洋。.

新!!: 昭昭天命和太平洋 · 查看更多 »

奧勒岡小徑

奧勒岡小徑(Oregon Trail)是19世紀北美大陸西部拓荒時代美國的開拓者、移民通行的主要道路之一 。奧勒岡小徑從密蘇里州橫越堪薩斯州、內布拉斯加州、懷俄明州、愛達荷州,終點抵達奧勒岡州,全长3490公里, 。1869年,大陸橫貫鐵路開通後,這條道路的長距離交通功能最後被鐵道取代。.

新!!: 昭昭天命和奧勒岡小徑 · 查看更多 »

威廉·詹宁斯·布莱恩

威廉·詹宁斯·布莱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美国政治家、律师。能言善辯,曾三次代表民主党竞选总统(1896、1900、1908),均失败。他是美国现代20世紀首位民粹主义总统侯選人。.

新!!: 昭昭天命和威廉·詹宁斯·布莱恩 · 查看更多 »

威廉·麦金莱

威廉·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一译威廉·麦金利,第25任美国总统。他领导美国在美西战争中击败西班牙,提高关税,保护美国工业,维持金本位制度,反对推行通货膨胀政策。虽然他的总统任期因為刺杀事件的发生而缩短,但是他仍然开创了一个共和党执政三十多年的时代。 他是最后一名参与过美国内战的总统,以列兵军衔参军,以少校军衔退伍。内战后,麦金莱到俄亥俄州坎顿从事法律工作,娶艾达·萨克斯顿为妻。1876年,他入选国会,成为共和党在关税问题上的专家,他保证,提高关税会为美国带来繁荣。他在1890年的大选中遭到了惨败,因为他在同年提出的麦金莱关税法案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而且执政民主党重新划分了选区,使得形势对他不利。1891年,他获选为俄亥俄州州长,上任后的取态中立,既不倾向于资本家,也不倾向于劳动工人。1896年,麦金莱在顾问马克·汉纳的帮助下,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得到了共和党总统提名。他举行了一次前廊竞选运动,主张推行硬通货政策、高关税政策,并承诺,提高关税会使得美国经济再次繁荣起来。最终,麦金莱击败了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威廉·詹宁斯·布莱恩,当选总统。 美国经济在麦金莱时期快速增长。1897年,共和党议员纳尔逊·丁利提出了丁利关税法案,法案的目的是保护制造业者与工厂工人,让他们免受外国同行的危害。这个法案得到了麦金莱的全力支持。1900年,他确保了国会顺利通过金本位法案。麦金莱希望西班牙能赋予古巴独立地位,而非镇压当地的叛乱。美西谈判失败后,他向西班牙发动了美西战争。美国很快在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西班牙在和谈后交出了波多黎各、關島与菲律宾等主要海外殖民地。美国虽然承诺会赋予古巴独立地位,但是古巴仍然由美军控制了一段时间。1898年,美国又吞并了独立的夏威夷共和国,使夏威夷从此成为美国的领土。 麦金莱在1900年大选中,通过以无政府主义、经济繁荣与自由铸银为重点的竞选运动,取得了民众支持,再次击败了布莱恩。1901年,他被一名无政府主义者刺杀身亡,副总统西奥多·罗斯福顶替了他总统的位置。历史学家认为,他参加的第一场总统选举,也就是1896年的大选,是一场重新转型的选举,标志着内战后的第三政党系统让位予进步时代的第四政党系统。麦金莱在美国总统历史排名居中。.

新!!: 昭昭天命和威廉·麦金莱 · 查看更多 »

学说

學說可能是指:.

新!!: 昭昭天命和学说 · 查看更多 »

家庭

家庭是一種以婚姻、血緣、收養或同居等關係為基礎而形成的共同生活單位由婚姻组成的家庭关系,經由生育孩童,产生出以血緣為連帶的家庭成员。除此之外,家庭也可以由收养而建立的亲子关系组成。 家庭这个词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延伸至祖先辈,比如家谱中所列举的人;而横向也涵盖了姻亲关系在内的亲属;当然,也有用于没有亲戚关系的人,如,同住在一间房屋里的其他人所构成的。 因共同的生活,常常会把一家与一户混淆,一家组成一户,则会把住所内的房客和寄宿者统计在内。由于血缘,家庭也会与家族混淆,但一个家族可分为好几户。家庭常与婚姻混淆,复杂的习俗确定着家庭内同居的男女关系,婚姻既包含關係的建立和终止,也包含相互的义务和承诺。 核心家庭通常由雙親,加之其子女,同居在私人的或单独的房屋。扩大至包含一起住的祖父母、親戚,甚至包括已婚子女以及他们的伴侣和后代的,即所谓大家庭。由於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西方國家通過的社會法案,強調核心家庭的成員應該住在一起,而比較疏遠的人應該分開居住。儘管由於意識形態和法案壓力,很大比例的家庭,並不符合核心家庭的樣貌。.

新!!: 昭昭天命和家庭 · 查看更多 »

安德鲁·杰克逊

安德魯·傑克森(Andrew Jackson,),美國軍人、政治人物,第7任美國總統、首任佛羅里達州州長、紐奥良之役戰爭英雄、官拜少將,並為民主黨創建者之一,在美國政治史上,1820年代起至1860年的第二黨體系(Second Party System)以他為象徵,他也是美國早年的民粹主義倡導者,傑克森民主因他而得名。他是首位成功通過民粹主義、而非依靠政治精英取得權力的總統。傑克森總統在職期間最受人爭議者,或為其印地安人相關政策。傑克森為印地安人排除政策之倡議者,他於1830年簽署《印地安人排除法案》成為一項法律。.

新!!: 昭昭天命和安德鲁·杰克逊 · 查看更多 »

密西西比河

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 River),位于北美洲中南部,是北美最大的水系,流域面積约为300万平方公里。它也是北美最長的河流,源头在美国明尼苏达州西北部海拔446米的艾塔斯卡湖(Lake Itasca),流经中央大平原,向南注入墨西哥湾。最长支流密蘇里河的源头雷德罗克湖,全长3767公里。如果按照密西西比河的支流——密苏里河的源头计算,则全长为6021公里,居世界河流的第4位,其集水範圍可以作為美國中西部的分界。 密西西比河的名稱源自於美國北部威斯康辛州的印第安阿爾貢金人,因为它支流众多,美国人又尊称为“老人河”,与尼罗河、亚马逊河和长江合称世界四大长河,是北美大陆流域面积最广的水系,两岸多湖泊和沼泽。河流年均输沙量4.95亿吨。流域属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

新!!: 昭昭天命和密西西比河 · 查看更多 »

左派

左派,又稱左翼,左派支持平等原則和平等主義,也就是親社會主義,和右派以階級和秩序相對,也就是親保守主義。左派是指激進主義,甚至是革命黨,是和反动和独裁政府持相反政治取向的人。 「左派」這名詞是來自法國大革命時期,在法國國民議會中坐在左側,反對當時法國的君主制,支持共和制、反教權和世俗化的派別便稱為左派,而議會右側是保王黨議員,代表保王派、天主教会、贵族及后期包含资產階級的政治力量。在資本主義國家,會稱反資本主義的激進社會主義政黨是左派。在二十世紀初的俄國共產主义革命時代,反對及要推翻俄國沙皇皇室的共產主義革命政黨,又被稱為「左派」。.

新!!: 昭昭天命和左派 · 查看更多 »

巴黎條約 (1783年)

《巴黎條約》(Treaty of Paris (1783))是1783年9月3日,美国与英国在巴黎签署的和平条约。1775年美國独立战争爆发后,北美殖民地與英國戰爭期間利用欧洲国家与英国的矛盾,同法国、西班牙和荷兰结成联盟並争取俄国武装中立。英国在军事和外交上的失败,遭受国内反对派的攻击。在约克镇惨败后英国与美国谈判。英国托利党内阁下台,辉格党执政,促成巴黎和谈。 自1782年9月始,英国代表奥尔瓦德同美国代表约翰·杰伊、约翰·亚当斯、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正式谈判。此外,还有法国、西班牙的代表参加谈判。会谈中,美国代表察觉西班牙、法国漠视美国利益,遂撇开法国与西班牙,直接与英国密谈。英国则想离间美、法,然后全力对付欧洲宿敌。美、英拟定了草约,并于1782年11月30日签字。1783年9月3日正式签署和约。根据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但只承认美国占领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土地;划定了美国与英、西在北美属地的边界;美国保有原来享有的在北美领海内捕鱼的权利;双方公民对债权人所负债务有效;邦联国会保证劝告各州议会,完全恢复效忠派的权利并发还其财产;停止敌对行动,英国撤出全部海、陆军。美国以平等原则与英国缔结和约後創造了国际承认的条件。 Category:1783年 Category:18世纪和约 Category:美國條約 Category:英國條約 Category:英美關係 Category:美加邊界 Category:美國歷史文件 Category:巴黎政治史.

新!!: 昭昭天命和巴黎條約 (1783年) · 查看更多 »

常識

常識(英语:Common knowledge)、普遍知識(General knowledge)或基本知識(Essential knowledge)是指普通社會上智力正常的人應有的知識。.

新!!: 昭昭天命和常識 · 查看更多 »

下議院

下议院或众议院,是两院制国家或自治地區议会的議院之一,在民主國家众议院的议员人数大多按各地人口多少的比例分配的。众议院在各國稱謂各有不同:例如英國、加拿大所稱“平民院”(House of Commons),美國、澳大利亞、马来西亚所稱“代表院”(House of Representatives),荷蘭所稱“第二院”(Tweede Kamer),法国所称“国民大会”(Assemblée nationale),許多前殖民地的“立法院”(Legislative Assembly)等。由於众议院席位一般是按照人口比例分配的,因此在一些國家稱之爲“人民院”(The People's House),印度--議院的正式名稱直接就是“人民院”。.

新!!: 昭昭天命和下議院 · 查看更多 »

亚伯拉罕·林肯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ən,),第十六任美国总统,1861年3月就任,直至1865年4月遇刺身亡。林肯领导美国经历其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争和最为严重的道德、宪政和政治危机——南北战争。經由此役,他维护联邦的完整,废除奴隶制,解放所有奴隸,增强联邦政府的权力,并推动经济的现代化。也因此美国学.

新!!: 昭昭天命和亚伯拉罕·林肯 · 查看更多 »

亨利·克莱

亨利·克莱(Henry Clay,),美国参众两院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家与演说家之一。輝格黨的创立者和领导人。美国经济现代化的倡导者。他曾经任美国国务卿,並五次参加美国总统竞选。尽管均告失败,但他仍然因善于调解冲突的两方,並数次解决南北方关于奴隶制的矛盾维护了联邦的稳定而被称为“伟大的调解者”,並在1957年被评选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五位参议员之一。.

新!!: 昭昭天命和亨利·克莱 · 查看更多 »

伍德罗·威尔逊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美国第28任总统。此前,他曾先后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新泽西州州长等职。 作为进步主义时代的一个领袖,1912年美国总统选举中,由于前總統西奥多·罗斯福和時任總統威廉·塔夫脱的竞争分散了共和党选票,他最終以四成普選票及四十州的選舉人票,以民主党人身份当选总统,成為1897年至1933年為間唯一一位民主黨總統。迄今为止,他是唯一拥有哲学博士头衔的美国总统(法律博士衔除外),也是唯一一名任总统以前曾在新泽西州担任公职的美国总统。 在第一个任期中,威尔逊支持民主党控制的议会通过联邦储备法案(Federal Reserve Act),克莱顿反托拉斯法案(Clayton Antitrust Act),联邦农田贷款法案(Federal Farm Loan Act),还通过新的收入法在联邦一级开征收入税,以及建立联邦贸易委员会。但他同时因为支持在联邦政府机构中实施种族隔离,导致大批黑人员工被解职,而遭到当时民权团体的批评。 1916年美国总统选举勉强胜出后,威尔逊第二个任期的中心议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尽管他在竞选时打出“他让我们远离战争”(he kept us out of the war)的口号,美国的中立政策却未能持久。德国经外交秘书阿瑟·齐默尔曼发送给墨西哥、保证其若两国结盟德国将帮助墨重新获得被美国占领之北方数州的电报,以及发动无限制潜艇战促使威尔逊多次对德国给予警告,并最终于1917年4月要求国会宣战。不过威尔逊主要是关注参战的外交和财政面,而把作战任务交给军事部门。在大后方,他于1917年发动美国历史上首次实际有效的征兵,通过建立自由公债(Liberty Bonds)筹集数十亿战争资金,设立战争工业委员会(War Industries Board),促进工会运动,通过史密斯-莱佛法案(Smith-Lever Act)监督农业和食品生产,控制铁路运输,通过首个联邦级致幻药物取缔法案,并镇压反战运动。此外在他的任期内普遍实现妇女选举权。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威尔逊亲自主导对德交涉和协定停火。他发表十四点和平原则,从中阐述他所认为的能够避免世界再遭战火的新世界秩序。1919年赴巴黎筹建国际联盟以及拟定凡尔赛条约,并尤其关注自战败帝国中建立新国家的问题。后主要由于他对创建国联的贡献,于1920年被授予1919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在与共和党控制的参议院围绕美国加入国联一事而进行激烈斗争时,因中风而昏倒。由于拒绝妥协,威尔逊最终未能使加入国联案在参院通过。尽管没有美国的加入,国联还是于1920年成立。威尔逊所秉持的国际主义,也被后人称为“威尔逊主义”,主张美国登上世界舞台来为民主而战斗。这成为以后美国外交政策中一个颇有争议的理念,持久地为理想主义者所效仿,却为现实主义者所排斥。.

新!!: 昭昭天命和伍德罗·威尔逊 · 查看更多 »

开拓者

开拓者(Settler)在以前专用来称呼那些发现未知土地或是在未知的土地上生活的人。如在十九世纪時欧洲移民穿越美国去寻找可以耕种的土地,他们被成为开拓者。他们中间有些人乘坐着大篷车旅行,大篷车往往是以车队的形式出现的,车队非常的长看不到头和尾。里面装满了各种必备品如食物、衣服、日常用品当然也有许多重要的工具。被各种用品占了空间后的大篷车内的空间非常的小,小孩、病人、妇女才可以坐在大篷车内其余的人都要跟着大篷车步行。 那时的开拓者们受尽了酷暑严寒的折磨和风霜雨露的洗礼,艰难步行穿过草原,越过高山。他们生活在户外,经常缺少食物和水。同时也遭到了印第安人的袭击,因为印第安人怨恨欧洲人抢走了他们的土地。當時歐洲人以為美洲是 大陸,但是,美洲有原住民,新來者就是殖民者.

新!!: 昭昭天命和开拓者 · 查看更多 »

佛罗里达州

佛羅里达州(State of Florida)是美国最南端的一个州(夏威夷除外),亦属于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是美国人口第四多的州,为著名的避寒圣地。中文俗称为佛州,佛罗里达。州府位于塔拉赫西,最大的城市为杰克森维尔,最大的都会区为迈阿密都会区。佛羅里达吸引了不少名人和运动员来这里度假,以高尔夫球、网球、、赛车著称。.

新!!: 昭昭天命和佛罗里达州 · 查看更多 »

德克薩斯共和國

#重定向 德克萨斯共和国.

新!!: 昭昭天命和德克薩斯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得克萨斯共和国

#重定向 德克萨斯共和国.

新!!: 昭昭天命和得克萨斯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保护国

保护国又称保護領、受保护国、被保护国、受保护领地,是受较强之国家(宗主国)支配和保护的国家或地区,是殖民地形式或從屬國的一种。 保护国是非独立国的一种,也是殖民统治的一种特殊形式。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掠夺原材料产地和国际市场,用强力的手段迫使弱小国家,落后国家同他签不平等条约,以“保护”为名,控制和吞并弱小国家。这些弱小国家就称为保护国。宗主国与保护国之关系为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之一,弱势国家因签订不平等条约而接受强势国家的军事保护,以致无法自理内政、外交事务,甚至丧失主权。 如果被保护的对象为民族实体、共同体,或通过征服从别国瓜分土地,此类常被称为保护地、领地、境外領土。此类常在国际法中主权性质发生变化,演变为国家的领土主权范畴,各国对此称谓不尽一致。保护国或保护地或属地多属于殖民地。.

新!!: 昭昭天命和保护国 · 查看更多 »

俄勒冈州

俄勒冈州(State of Oregon)是美国的一个州,位于美国西北的太平洋沿岸,西临太平洋、北接华盛顿州、东面是爱德荷州、南面是加利福尼亚州和内华达州。2012年人口3,899,353。州别称:海狸州,邮编代号OR。本州的行政區劃,共管轄36個郡。.

新!!: 昭昭天命和俄勒冈州 · 查看更多 »

北緯49度線

北緯49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49度的緯線。它穿過歐洲、亞洲、太平洋、北美洲和大西洋。夏至時日照時間約16時12分,冬至日照時間約8時14分。 巴黎位於北緯49度以南15公里左右,它是48度線和北緯49度北緯線之間最大的城市。巴黎的門戶戴高樂機場位於北緯49度以北。在北美洲,從喬治亞海峽到伍茲湖之間的北緯49度線為美國及加拿大的國境線。此國境線是由《1818年條約》及《俄勒岡條約》所確立。.

新!!: 昭昭天命和北緯49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美洲

北亞美利加洲(North America;字源:亞美利哥·維斯普西),簡稱北美洲,位於西半球北部(或北半球)。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南美洲劃分。北美洲還包括加勒比海中眾多島嶼(主要為西印度群島)。北美洲面積2422.8萬平方公里(包括附近島嶼),約佔当今地球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3大洲。人口5億2872萬(2008年七月),居世界第4位。.

新!!: 昭昭天命和北美洲 · 查看更多 »

命運

命運,又稱「宿命」,日韓稱「運命」,字面上意義是指生命的經歷。命指生命,運即經驗歷程。宿命論者相信命運不可以改寫,因為人不可窺探預知命運,命運存在任何的角落上,只是無法接觸。命運只是個人的主观意识觀念而已。 但民間信仰認為命運早由天(或神)或前世业力所感,註定、可以用術數及占卜等方術來預測命運。圍繞這些信仰,宗教、風水、術數、巫術的行業形成,以不同方式使人相信命運可以改變。.

新!!: 昭昭天命和命運 · 查看更多 »

哥倫比亞河

哥伦比亚河(Columbia River),位於北美太平洋西北地区,全長2,044公里,流域面積415,211平方公里,平均流量每秒7,500立方米。哥伦比亚河起源于洛磯山脈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内的部分,向西北方向蜿蜒,然后向南流入美国境内的华盛顿州,然后沿着华盛顿州和俄勒冈州的边界向西流动,最后注入太平洋。整段河流流经的美国州级行政单位和加拿大的省级行政单位共7个。哥伦比亚河是北美洲太平洋西北地区最大的河流。1792年罗伯特·格雷船长率领哥伦比亚号发现了这条河,并将此河用自己的帆船名来命名。.

新!!: 昭昭天命和哥倫比亞河 · 查看更多 »

哈瓦那

哈瓦那(西班牙语:La Habana,旧称San Cristóbal de La Habana)为古巴的首都,主要城市以及商业中心。城市人口有240万人。是古巴和加勒比海国家里最大的城市。城市分别向西和向南延伸,内有三个港口:Regla、Guanabacoa和Atarés。阿尔门达雷斯河从南到北贯穿整个城市,注入佛罗里达海峡。它位于古巴的西北部海岸,被哈瓦那省包围,距离佛罗里达州的基韦斯特南部仅90多海里(144 km)。地理位置是北纬23度8分、西经82度23分。 需要注意的是,哈瓦那市(Ciudad de La Habana)并不属于前哈瓦那省,而是单独成为古巴15个省份之一,名称就是哈瓦那市(Ciudad de La Habana),哈瓦那市下分为15个(县)区(municipio)。在古巴及大部分拉美国家,municipio是基层地方政府。此外,哈瓦那(La Habana)一词在当地人的口中一般特指该城于西班牙殖民时期所建的部分,即哈瓦那旧城(La Habana Vieja)以及后来建造的中哈瓦那(Centro Habana)。 西班牙腓力二世国王于1592年授予哈瓦那城市的封号,并于1634年由皇家頒佈其"通往新世界的钥匙和西印度群岛的堡垒"封号以正式确认该市的重要地位。这个封号铭刻在哈瓦那的盾章上。西班牙人开始修建防御工事,在1553年政府所在地从岛上最东面的圣地亚哥迁到了哈瓦那,从而使哈瓦那成为实际意义上的首都(de facto capital)。修建港口防御工事的重要性最早是由于当时英国、法国以及荷兰的海盗在16世纪袭击该城市。而在1898年,美国緬因號戰艦在哈瓦那港口沉船事件是美西战争的导火索。 现在,哈瓦那是古巴政府所在地,许多政体机构以及商业总部也都设在那里。.

新!!: 昭昭天命和哈瓦那 · 查看更多 »

啟蒙時代

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Aufklärung),又稱啟蒙時代(Siècle des Lumières;Age of Enlightenment)與理性時代(Age of Reason),指在17世紀及18世紀歐洲地區發生的一場哲學及文化運動,該運動相信理性發展知識可以解決的基本問題。人類歷史從此展開在思潮、知識及媒體上的“启蒙”,開啟现代化和现代性的發展歴程。德意志哲學家康德以「Sapere aude」(拉丁語,意為Dare to know,敢於求知)的启蒙精神來闡述人类的理性担当。他認為啟蒙運動是人類的最終解放時代,將人類意識從不成熟的無知和錯誤狀態中解放。 啟蒙時代不同於過往以基督教神學權威為主作為知識權威與傳統教條,而是相信理性並,認為科學和藝術的知識的理性發展可以改進人類生活。承接17世紀的科學宇宙觀及以理性尋找知識的方法,啟蒙運動相信普世原則及普世價值可以在理性的基礎上建立,對傳統存有的社會習俗和政治體制以理性方法檢驗並改進,產生出啟蒙時代包含自由與平等概念的世界觀。 啟蒙時代後期,約18世紀末前後,浪漫主義接續並取代啟蒙運動思維成為19世紀的主流。不同於啟蒙運動相信知識及理性進步觀,有鑑於法國大革命及工業革命的部份負面後果,浪漫主義思維主張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過了頭:藝術及科學等知識的發展並未帶給人類福祉,人類有了知識改變了自然反而使人類變得更墮落、社會不公並且忽略了心之真誠。.

新!!: 昭昭天命和啟蒙時代 · 查看更多 »

共和制

共和制(Republic),是一種政體。與神權及君主制政權的正當性、取得方式和政體形式不同,該政體下國家的最高執政者不是君主,而是依法律選出的最高執政者。施行共和制的国家通常称作「共和国」。世界上的206個國家中,有135個國家的官方名稱中有「共和国」(「republika」、「république」、「республика」、「جمهورية」等等」)字樣。 古代及現代的共和制不論在意識形態或是組成上都有很大的變化。在歐洲古典時代及中古時期,許多國家都想建立羅馬共和國的體制。義大利中古時期及文藝復興時期的政治傳統類似現在的「公民人文主義」,有時也用來表示直接從像撒路斯提烏斯及塔西陀等古羅馬政治家傳下來的制度。不過受希臘影響的羅馬作家,例如波利比烏斯及西塞羅有時也用這個詞來翻譯希臘文中的πολιτεία,這個詞可能是指一般性的政體,但也可能是指不對於羅馬共和制的特定政體,共和制不完全等同於雅典式民主的古典民主,不過有一些民主的概念在內。 共和制在十九世紀初開始在歐洲盛行,最後取代了許多國家的君主專制。在現代的共和國中,政府是依宪法,由公民选举產生的。孟德斯鸠將所有公民共同統治國家的民主,以及只有部份人統治國家的贵族政治及寡頭政治都視為共和國的政體。 大多數的共和國是主权国家,不過也有一些半主权的政體稱為共和國。例如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四条提到:「保證本聯邦各州實行共和政體」(guarantee to every State in this Union a Republican Form of Government)。同様的,蘇聯的苏联宪法也將政體描述由15個苏联加盟共和国組成的聯邦,而且其中的烏克蘭及白俄羅斯當時在聯合國中就已有席次。 在政治思想上,共和主義指以共和制來治國的一個意識型態。在現代國家興起後,共和主義在世界各國的實踐及理論發展上各異,但大多數有幾項特徵:人民不是統治者的所有物或附屬品,並且大多有一有效憲法確定人民基本的權利不受政府侵犯。政府權力是公有物,國家的治理是所有公民的共同事業。.

新!!: 昭昭天命和共和制 · 查看更多 »

共和黨 (美國)

共和黨(Republican Party),又常被稱為大佬黨(Grand Old Party,簡稱GOP)是美國的一个政黨,與民主黨並列為美國當代的兩大主要政黨之一。目前為美國執政黨,並擁有美国國會參眾兩院多數黨地位,34个州的執政权,並控制绝大部分的州議会。 1854年創黨以來,由共和黨首位總統亞伯拉罕·林肯至今,30任美國總統有19位都是共和黨人。共和黨創立時的早期,結合了當時反對奴隸制擴張的政治勢力,並且將黨的價值奠基於「個人自由」和「國家團結」之上。而在當代政治中,共和黨則被視為是社會保守主義(也就是文化保守主義,包括維護「家庭價值」)、經濟古典自由主義(包括支持「保守財政政策」)的右派政黨。.

新!!: 昭昭天命和共和黨 (美國) · 查看更多 »

种族主义

种族主义(racism)指一套社會意識形態,其基本信仰為人類可以被分類成不同及互不附屬的「人种」,因此主張遺傳的肉體特質直接決定人性、智商、道德等等文化及行為的特性,並主張某些種族的人在本質上比其他種族的人優越。種族主義也贊成對某些種族的人以輕蔑、討厭、瞧不起等方式的對待,即種族歧視"Racism" in R. Schaefer.

新!!: 昭昭天命和种族主义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昭昭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昭昭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緬因號戰艦 (ACR-1)

缅因号(USS Maine ACR-1),是美国海军的一艘6682吨级二等戰艦,她以美国缅因州的名字命名。该船的爆炸和沉没成为了美西战争的导火索,关于她真正的沉没原因直到现在仍是个谜。.

新!!: 昭昭天命和緬因號戰艦 (ACR-1) · 查看更多 »

约翰·卡德威尔·卡尔霍恩

约翰·卡德威尔·卡尔霍恩(John Caldwell Calhoun,),美国政治家,南卡罗来纳州人。他是19世纪前半叶最著名的美国政治家之一。 虽然卡尔霍恩在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前十年就逝世了,但他是后来短命的美利堅聯盟國的主要精神设计师。卡尔霍恩享有“铸铁人”之称,原因是他毫不动摇地坚持他的信仰。他提出了无效论的理论。这个极端理论的内容是任何州在认为任何联邦法律违反宪法的话可以宣称这个法律无效。他是奴隶制的强烈支持者。他维护奴隶制,说奴隶制是一个“正当的财产”,而不是一个必要的坏事。他对奴隶制的强烈维护是南方针对北方不断增强的反奴隶制态度开始威胁退出联邦的因素之一。 卡尔霍恩的这个遗产使得他与南方反叛息息相连。但是卡尔霍恩生前却始终为联邦政府服务。他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任多个高职。他是第七任美国副总统:首先任约翰·昆西·亚当斯(1825年至1829年)、后来任安德鲁·杰克逊(从1829年至1832年)的副总统。1832年辞职后任美国参议院议员,在参议院里他的势力更加加强。从1810年到1817年他还曾任美国众议院议员,从1817年到1824年美国战争部部长,从1844年到1845年美国国务卿。.

新!!: 昭昭天命和约翰·卡德威尔·卡尔霍恩 · 查看更多 »

约翰·亚当斯

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麻薩諸塞州人,律師出身,美國政治家。曾經參與獨立宣言的共同簽署,被美國人視為其中一位开国元勋。並在1789年-1797年間,出任美國第一任副總統。其後,在1797年-1801年間,接替華盛頓成為美國第2任總統。 他的長子約翰·昆西·亞當斯,之後成功當選為美國第六任總統,成為美國第一對父子皆任總統的父子。.

新!!: 昭昭天命和约翰·亚当斯 · 查看更多 »

约翰·泰勒

约翰·泰勒(),美国第十任总统。他是第一个因在任总统逝世而以副总统继任的总统。.

新!!: 昭昭天命和约翰·泰勒 · 查看更多 »

约翰·昆西·亚当斯

约翰·昆西·亚当斯(John Quincy Adams,),美国政治家,美国第六任总统(1825年-1829年),他还担任过外交官,参议员和众议院议员。他是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及第一夫人爱比盖尔·亚当斯的长子。 從小隨著當時前往法國處理外交事務的父親约翰·亚当斯,並在國外一待待了七年。其間在巴黎外郊帕舍學院(the Passy Academy)接受正式教育,十三歲就進入荷蘭萊登大學(Leiden University)學習古典語文,1781年由於熟練的法語而被選為美國外交官佛蘭西斯·德奈的秘書,前往俄國希望說服當時的女皇凱瑟琳二世承認美國的獨立但未果,在1783年隨父和班傑明·富蘭克林前往法國和英國簽訂巴黎條約,結束美國獨立戰爭。 在進入政治領域之前,他曾擔任過老師、律師,由於時常在報紙上發表意見支持喬治·華盛頓的政策而受後者注意,於1794年被其任命為駐荷公使,主要任務為監督對荷借款的的還清與關注法國大革命中美國僑民的安全。後調任出使葡萄牙,隨即又改調到德國。 1803年代表麻州成為參議員,因多次支持傑佛遜政府的政策(如路易斯安那購地)而被迫辭職,1809年詹姆斯·麥迪遜接任總統,任命其為駐俄大使,其間與俄皇亞歷山大一世交好,並為美爭取了在波羅的海的沿岸經商權,且透過俄施壓使被丹麥扣押的美船得以釋放,在1812年的英美戰爭結束後與英簽署合約,歸還彼此佔領的土地。 在詹姆斯·门罗時期擔任美國国务卿,並发展“门罗主义”,包括和英訂約確保美在加拿大的東岸有捕魚權、1819年與西班牙簽約取得佛羅里達並確保對俄勒岡的主權。 1824年美國總統選舉,他並無贏得普選票和選舉人票,但經國會眾議院投票後當選,成為美國唯一一位由國會眾議院選出的总统,他也成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继其父亲之后成为总统的总统,1825年提出要建設鐵路和運河串聯的運輸動線、建設更多公立大學,並成立一座天文台以研究外太空。 1828年提出要對進口製造品收取高額關稅,然而由於進口原料是否收稅的問題而造成人民反感,並導致其在1828年美國總統選舉中競選連任失敗。 約翰·昆西·亞當斯在競選總統連任失敗之後,於1830年代表麻州當選國會眾議員,是唯一一位当选美国众议员的卸任总统。1841年,他與年輕律師包德溫(Roger Sherman Baldwin)在Amistad運奴船叛亂案審判時,在大法官面前重新闡述美國開國先賢人道主義,民主精神,他一一拍著殿堂中美國立國時歷任「祖靈們」雕像後,因此約翰昆西亞當斯所提起美國立國的價值被重新呼喊出來,最後大法官宣判運奴船「La Amistad」黑人們勝訴。為廢除奴隸制踏出第一步。.

新!!: 昭昭天命和约翰·昆西·亚当斯 · 查看更多 »

纽约

纽约(New York)是位於美國紐約州的城市,為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紐約都會區的核心、以及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对全球的经济、商业、金融、媒体、政治、教育和娱乐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国际大都会。纽约还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因此紐約也被认为是世界外交的中心。纽约还被称为「世界文化之都.

新!!: 昭昭天命和纽约 · 查看更多 »

罗纳德·里根

罗纳德·威尔逊·雷根(Ronald Wilson Reagan,),美國政治家,第40任美国总统(1981年-1989年),第33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長(1967年-1975年)。踏入政壇前,雷根也曾擔任過運動廣播員、救生員、報社專欄作家、電影演員,他的演說風格高明而極具說服力,被媒體譽為“伟大的溝通者”,美國人心目中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列根在1980年的選戰中擊敗了當時民主黨的總統吉米·卡特,共和黨也在同年選舉贏得了26年來首次在參議院過半數的席次。雷根推行的經濟政策為供應面經濟學,被人稱為雷根經濟學,將所得稅降低了25%、減少通貨膨脹、降低利率、擴大軍費開支、增加政府赤字和國債,排除稅賦規則的漏洞,繼續對商業行為撤銷管制,使美國經濟在歷經1981-1982年的急劇衰退後,於1982年開始了非常茁壯的經濟成長。他始終強調他對於聯邦政府在处理問題上的能力抱持著懷疑態度,尤其是在經濟問題方面。他的解決方式是撤回政府的干涉並減少稅率和商业管制,以此讓自由市場機制能自動修正所面臨的問題。他在就職典禮那天說道:“政府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問題所在。” 共和黨的支持者盛讚他振奮了美國人在1980年面臨的低落士氣和挫折感,並且讓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體制超越政府的管制。在對外政策上,他大幅度擴張軍備,對蘇聯的政策則由原本的圍堵改為直接的對抗。雷根在政治意識形態上貫徹了反共主义與民主资本主义。 許多的觀察家,尤其是美國的保守派,稱讚雷根是美國得以拖垮蘇聯的主要功臣。歷史學家對此還沒有達成共識,一些人認為雷根是促使蘇聯於1991年垮台的主要推手;一些人則認為蘇聯於他任內開始的轉變,只不過是時間上的巧合。雷根兩屆任期完滿結束後,其副總統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於1988年的選戰中,挾著雷根的高昂人氣而大獲全勝並於翌年上半年升為總統,實現世代交接。雷根的總統任期影響美國1980年代的文化,使得美國的80年代也常被稱為“雷根時代”,其右翼及保守派的思想哲學至今仍是美國保守派的標誌。另一方面,部分左派觀點認為雷根的政策為日後美國經濟失衡、貧富差距擴大埋下伏筆,甚至進一步影響21世紀的全球,基督教右派及新保守主義亦在此時取得影響力,改變共和黨日後的政治生態。.

新!!: 昭昭天命和罗纳德·里根 · 查看更多 »

美墨戰爭

美墨战争是美国与墨西哥之间于从1846年至1848年爆发的一场战争。.

新!!: 昭昭天命和美墨戰爭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昭昭天命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國例外主義

#重定向 美國例外論.

新!!: 昭昭天命和美國例外主義 · 查看更多 »

美國革命

美國革命(American Revolution)泛指北美十三殖民地脫離大英帝國,並創建美利堅合眾國的一連串事件與思潮。歷史學界普遍視1760年代的抗稅運動為美國革命的源頭,經歷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最後以美國制憲會議(1787年)結束。 美國革命的內涵有多種解讀方式,各個範疇的時間斷代也略有不同。比如美國革命的諸多主張,就受到歐洲17世紀的自由主義、啟蒙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影響。革命在落實共和主義和聯邦主義上也經歷了相當長的過渡時期,通常以第四任總統詹姆斯·麥迪遜(1809-1817任內)和1812年戰爭為下限。革命也促進了社會經濟劇變,特別體現在各州之間的陸路聯繫大幅改善,出版傳播盛行,人口高速增長,西部擴張,以及南方農業和北方工業的躍進發展。 美國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其推崇的個人自由及共和主義思想,直接影響了法國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也時常被後來的殖民地獨立運動援引參考。至於革命主張的生而平等及自然權利也觸及奴隸制和美國種族主義矛盾,與之相關的爭議一直影響美國政治至今。.

新!!: 昭昭天命和美國革命 · 查看更多 »

美國領土擴張

美利堅殖民地,又稱美國海外屬地或美國屬地,是指美國除了聯邦州與華盛頓特區以外的所有地,它們之間與美國的關係各有不同。阿拉斯加與夏威夷最終成為美國聯邦的一州。而現在的美利堅殖民地中,除波多黎各外,基本上都沒有成為獨立國家的能力,或者根本就是無人島或領地。.

新!!: 昭昭天命和美國領土擴張 · 查看更多 »

美國本土

根據使用方式,美國本土(contiguous United States)一詞可以代表:.

新!!: 昭昭天命和美國本土 · 查看更多 »

美利坚帝国

#重定向 美帝國主義.

新!!: 昭昭天命和美利坚帝国 · 查看更多 »

美国参议院

美利堅合眾國參議院(United States Senate)是美國的立法机构──美國國會的兩院之一,另一院為眾議院。 參議院的組成和權力建基於美國憲法第一條第三款。美國每一州於聯邦參議院中均有兩位議員作為代表,與各州人口無關,所以全院員額為100名議員。參議員任期為六年,相互交錯,每隔兩年改選約三分之一的席位。根據美國憲法第一條第三款第四節,美國副總統兼任參議院议长,但無參議員資格;且除非是為了在表決平手時打破僵局,否則不得投票。 參議院公認較眾議院更為審慎;參議員名額較少而任期較长,容許學院派看法與黨派之見,較眾議院更易置外於公共輿論。參議院擁有若干表列於憲法而未授予眾議院的權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國憲法明列總統在批准條約或任命重要人事時,須「採酌參議院之建議並得其認可」。 兩院制的國會是於制憲會議中所訂立的康乃狄克協議所得的結果。依該協議,各州在眾議院中的代表權以人口為基礎,但在參議院中具均等代表權。憲法規定法律之制定須經兩院通過。參議院單獨擁有的權力較眾議院單獨擁有的權力更為重要,使得參議院(上議院)所負的責任較眾議院(下議院)更廣泛,亦更具政治影響力。 參議院承襲古羅馬元老院之名,其議場建築物分佈在國會山莊北部。眾議院的建築物則分佈在國會山莊南部,詳見。.

新!!: 昭昭天命和美国参议院 · 查看更多 »

美国最高法院

美国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一般是指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是美国最高级别的联邦法院。根据1789年《美国宪法第三条》的规定,最高法院对所有联邦法院、州法院和涉及联邦法律问题的诉讼案件具有最终(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斟酌决定权的)上诉管辖权,以及对小范围案件的具有初审管辖权。在美国的法律制度中,最高法院通常是包括《美国宪法》在内的联邦法律的最终解释者,但仅在具有管辖权的案件范围内。法院不享有判定政治问题的权力;政治问题的执法机关是行政机关,而不是政府的司法部门。 根据联邦法规,法院通常由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和八位由总统提名并由参议院表决同意后任命的法官组成。一旦任命,法官享有终生任期,法官保留他们的职位直到去世、辞职、退休或弹劾(不过至今未出现法官被罢免的情况)。在现代话语中,法官通常分为倾向保守,适度或自由的法律哲学和司法解释。每位法官都有一票投票权,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期有很多案件得到全票通过,但最受人瞩目的裁定不过一票之差,因此透露了法官的思想信仰及背后的哲学或政治类别。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在华盛顿美国最高法院大楼办公。 最高法院有时会俗称为SCOTUS(美国最高法院的首字母缩写),类似于其他首字母的缩略词,如POTUS(美国总统)。.

新!!: 昭昭天命和美国最高法院 · 查看更多 »

美菲战争

菲律宾-美国战争,也称为菲律宾独立或菲律宾起义(1899-1902)战争,由最初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並成立菲律賓第一共和國,轉變成對抗美國兼併菲律賓的新殖民戰爭。这场战争发生在菲律宾革命和美國西班牙開戰之後,是菲律宾独立斗争的一系列冲突之一。 1899年2月4日,美国和菲律宾共和軍之间爆发战斗,并迅速升级到1899年的马尼拉战役。1899年6月2日,菲律宾第一共和国正式对美宣战。这场战争在1902年7月4日正式结束。 然而,卡蒂普南組織的成员继续與美军戰鬥。将军也在其中,他是一位资深的卡蒂普南成员并曾经担任的总统。塔加拉共和国是在总统阿奎納多被捕后,于1902年宣告成立的。其他的团体,包括摩洛族人和信徒,始终保持敌对状态直到他们在1913年6月15日於中失败。 这场战争和美国的占領改变了菲律賓的文化景观,大约有34,000-1,000,000人员伤亡,作为国教的菲律賓天主教脱离了政府體制(国家政教分离),同时引进英语作为政府和一些企业的主要语言。1916年,美国给予菲律宾自主权并承诺最终成立自治政府,该承诺最终于1934年兑现。1946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承认菲律宾独立并通过了《》。.

新!!: 昭昭天命和美菲战争 · 查看更多 »

美西地區

#重定向 美國西部.

新!!: 昭昭天命和美西地區 · 查看更多 »

美西战争

美西战争,又稱西美戰爭(Spanish-American War,Guerra hispano-estadounidense),是1898年美国为了夺取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进而控制加勒比海而发动的战争。.

新!!: 昭昭天命和美西战争 · 查看更多 »

美洲原住民

美洲原住民,是对美洲所有原住民的总称。美洲原住民中的绝大多数为印第安人,剩下的则是主要位于北美洲北部的因紐特人。美洲原住民属于东亚人种美洲支系,与现代东亚人有共同的祖先,最晚在一万年前从东亚迁徙到美洲。当欧洲人首次来到美洲时,东亚后裔的美洲原住民早已遍布南北美洲各地。之后欧洲人开始了对原住民史无前例的大屠杀和奴役,加上原住民大量感染來自舊大陸的疾病,导致其骤减近乎灭绝。美洲原住民所说的語言众多,曾经有自己的文字系统。目前仍然存在的美洲原住民語言约有350个,分属十几个语系,至今没有公认的语言分类。.

新!!: 昭昭天命和美洲原住民 · 查看更多 »

盎格魯-撒克遜

格魯-撒克遜(盎格魯-薩克遜)可以指:.

新!!: 昭昭天命和盎格魯-撒克遜 · 查看更多 »

白人的负担

《白人的负担》(The White Man's Burden)是英国诗人魯德亞德·吉卜林的作品。诗作最初在1899年,刊登于流行杂志麥克盧爾(McClure's)之上,标题为美国与菲律宾群岛(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Philippine Islands)。"The White Man's Burden".

新!!: 昭昭天命和白人的负担 · 查看更多 »

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

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WASP)本義是指美國當權的精英群體及其文化、習俗和道德行為標準,現在可以泛指信奉新教的歐裔美國人。此群體擁有龐大的經濟、政治勢力,構成美國上流社會和中上階層的絕大部分。儘管美國社會日益多元化,但他們的文化、道德觀和價值取向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美國的發展。.

新!!: 昭昭天命和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 · 查看更多 »

道德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準,准許刺激人類。 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係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係的道德,稱為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為非正式公共機制,非正式即指無法律或權威能判定正確與否,而公共機制指所有場合都能套用的準則。 道德相对主义者认为,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係:虽然人類的道德在某些方面有共通性,但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準也常常有所差異;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新!!: 昭昭天命和道德 · 查看更多 »

荷瑞斯·葛雷利

#重定向 霍勒斯·格里利.

新!!: 昭昭天命和荷瑞斯·葛雷利 · 查看更多 »

菲律宾

菲律賓共和國(Republika ng Pilipinas;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通稱菲律賓,是位於東南亞的一個群島國家。其地理位置處於西太平洋,北隔呂宋海峽與臺灣相望,南隔西里伯斯海與印度尼西亚相望,西隔中国南海與越南相望,東邊則為菲律宾海。作為一個座落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熱帶國家,菲律賓常年飽受地震與颱風侵襲,然而其氣候環境也造就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菲律賓群島由7,641個島嶼組成,可分為呂宋島、-zh:米沙鄢群岛;zh-tw:維薩亞斯群島;zh-hk:維薩亞斯群島;zh-sg:米沙鄢群島;-和zh:棉兰老岛;zh-tw:民答那峨島;zh-hk:棉蘭老島;zh-sg:棉兰老岛;-三大島群。其國內人口約9,300萬,加上約1,100萬海外菲律賓人,2015年時總人口破億(世界第12名),成為東南亞第二個人口破億的國家。菲律賓群島上的種族與文化為數眾多,史前的尼格利陀人可能是該地區最早的居民,隨後南島民族的遷徙帶來了馬來文化,隨著宗教與貿易的發展,各地分別受到了印度文化、中華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1521年麥哲倫探險隊航海抵達此地,隨後西班牙人於1565年至1571年期間開始陸續佔領菲律賓群島,展開長達300多年的統治。19世紀末期,菲律賓經歷了對西班牙革命、美西战争及美菲战争之後,成為美國殖民地,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被日本佔領,並在戰後獨立。美國在當地留下了英文的主導地位以及對西方文化的認同。獨立至今,菲律賓經歷過數次的經濟快速成長,然而,政局動盪、貪污問題及社會不安成為了阻礙其發展的一大因素。此外,其國內還有嚴重的貧富差距。但是,近年來菲律賓的經濟有所改善,海外打工移民陸續歸國,特別是北部各島嶼、马尼拉的建設達到新興國家水平,該國並榮獲了亞洲四小虎的称号。.

新!!: 昭昭天命和菲律宾 · 查看更多 »

领土

领土,亦稱疆域,是指主权国家所管辖的地区範圍,通常包括一个该国国界(邊境)内的陆地(即领陆)、內水(包括河流、湖泊、内海),以及它们的底床、底土和上空(领空),有时亦会包括领海。 領土與國家存亡有密切關係,因為領土是国家的一部份,形成國家的必要條件,國家行使主權的地域及顯示出國家獨有的主權的方式。.

新!!: 昭昭天命和领土 · 查看更多 »

西半球

西半球是地球上本初子午线以西,180度经线以東的半球。 由于歐洲及非洲的西部在西經,為避免被本初子午線分割,西半球及東半球的分界線有时也被定义为西經20°及東經160°。依照此分法,西半球的陸地有北美洲、南美洲、亞洲俄羅斯極東部、紐西蘭、南極洲部份、以及許多其他島嶼。太平洋東部、大西洋西部、以及北冰洋一部在西半球包圍北美洲及南美洲。.

新!!: 昭昭天命和西半球 · 查看更多 »

西奥多·罗斯福

小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Jr.,//,姓名縮寫為TR,),又譯--,暱稱泰迪(Teddy),人稱老羅斯福,第26任美國總統、美國陸軍退役上校,紐約市羅斯福家族出身。 西奥多·罗斯福曾任美国海军部副部长,參與美西戰爭,1900年當選副總統。1901年总统威廉·麦金莱被无政府主义者刺杀身亡,他继任成为总统,时年42岁,是美国歷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他的独特个性和改革政策,使他成为美国歷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美國進步時代的領導者之一。 西奥多·罗斯福在总统任期内,对国内的主要贡献是建立资源保护政策,保护了森林、礦物、石油等资源;建立公平交易法案,推动勞工與資本家和解。对外奉行门罗主义,实行扩张政策,建设强大军队,干涉美洲事务。 西奥多·罗斯福因成功调停了日俄战争,获得19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是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美国人。在调停过程中,他敏锐地察觉新崛起的日本对美国构成的潜在威胁,同時也认识到:巴拿马运河对美国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能够使美国海军舰队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调动更加快捷,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因此,他在任内竭力推动巴拿马运河工程,并且视其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1908年他放棄爭取連任。 卸任后,1912年西奥多·罗斯福有意再参选总统,但与共和党意见有分歧,于是脱党,代表进步黨参选总统,试图东山再起;由於共和黨分裂,造就民主党候选人伍德罗·威尔逊勝出,但西奥多·罗斯福取得88張選舉人票,成為美國總統選舉中第三黨取得最多的一屆,他从此退出政坛。 西奥多·罗斯福的远房堂弟、民主党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日后也当选为美国总统,故在中文环境裡常称富兰克林·罗斯福为“小罗斯福”总统,而称西奥多·罗斯福为“老罗斯福”总统。 西奥多·罗斯福是總統山上四個總統雕像之中唯一的20世纪总统,與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和亚伯拉罕·林肯並駕齊驅。学者们普遍认为,他是现代美国的塑造者。也有人批评他的干涉主义和帝国主义政策。即便如此,历史学者评论美国总统时,他总在最出色的五位之中。2006年6月26日,他再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新!!: 昭昭天命和西奥多·罗斯福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

西班牙王国(Reino de España),通稱西班牙(España),古籍譯為日斯巴尼亞或以西巴尼亞,《聖經》曾譯為「士班雅」,是位於欧洲西南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与葡萄牙同处於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与法国、安道尔接壤,國土面積則佔伊比利亚半岛的五分之四。其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以及在非洲北部的休达和梅利利亚。首都兼最大都市為馬德里。 由於位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西班牙自史前时代以来就一直受许多外来影响,中世紀時有多國並立,至15世纪始建立單一國家,在近代史上是影响其他地区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全球帝国兴盛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現今全球有5億人口使用西班牙语,使西班牙语成为世界上总使用人数第三多,母語人數第二多的语言。.

新!!: 昭昭天命和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马丁·范布伦

丁·范布伦(Martin Van Buren,),美国第八任副总统(1833年-1837年)及第八任总统(1837年-1841年)。他是《美国独立宣言》正式签署后出生的第一位总统。 1812年首度參選紐約州議員並當選且在1816年連任,任內大力推動伊利運河的建造,伊利運河全長為584公里(363英里),12公尺(39英尺)寬、1.2公尺(4英尺)深。是第一條提供美國東海岸與西部內陸的快速運輸捷徑,不只加快運輸的速度,也使沿岸地區與內陸地區的運輸成本減少了95%。,促使紐約市取代費城成為北美最大的海港,快捷的運河交通使得紐約州西部更便於到達,因此也使中西部人口快速成長。同時也主張廢除因欠債而坐牢的刑罰,這一切使范布倫受民眾愛戴,並在1815年同時成為紐約州檢察長。 1821年當選參議員,使用兩面討好的手段來處理奴隸制議題,是議員中反對約翰·昆西·亞當斯總統的領袖,同時也積極反對美國參加巴拿馬會議,在1829年一月當選紐約州州長,任內推動安全基金計畫(the Safety Fund Plan),要求各銀行要成立準備金來作為倒閉後清償之用,為一項劃時代的金融改革。 安德魯·傑克遜在1829年上任後提名其為國務卿,而其也辭去州長以就職,在任內的1830年和土耳其談判使其給予美在黑海航行權,同年與英訂約恢復對西印度群島的貿易,也幫助獲得法國政府賠償拿破崙時代時美國公民的損失。1831年內閣大改組,向總統請辭獲准,改任駐英大使卻在國會以一票之差無法就職,1832年當選副總統,大力支持總統傑克遜的政策。 1836年,范布倫當選為美國第八位總統。就職後不久,美國就陷入了經濟衰退。由於各州銀行大量發行紙幣,價值遠遠超過了手中掌握的金銀幣,加上農產歉收與對英貿易入超,造成通貨膨漲與銀行擠兌,為此,銀行宣布停止紙鈔與金銀幣的兌換,然而問題並無解決,高達900家州銀行紛紛倒閉,工廠關門,大批勞工失去工作並製造騷亂。聯邦政府本身也因為銀行倒閉損失了九百萬美元。商界批評前總統傑克遜下的要求購買國有地,一律用金銀幣,不能使用紙鈔的政令導致經濟衰退,然而范布倫決定繼續執行傑克遜的政令,禁止使用紙鈔購買國有地。隨著經濟進一步惡化。范布倫召集國會特別會議並強調「銀行界的過量活動和商界的過度交易」是經濟衰退的罪魁禍首,要求國會推遲將聯邦政府的結餘資金交給各州,還要求國會通過立法允許政府把聯邦資金留給財政部管理,不交給私有銀行。也就是所謂的「獨立財政」法案。但直到1840年6月,國會才通過立法,允許財政部保留政府資金,美國1837年開始的經濟衰退持續了六年 1837年,加拿大因反對英國統治而革命,美國基於同情以凱洛琳號運送物資援助,卻遭英國的加拿大民團扣押,還打死了一個美國人,是為凱洛琳事件,對此范布倫譴責其「最令人憤怒的暴行」,且派兵集結該地,英美關係因此惡化直到1842年簽訂條約劃定了邊界。 由於1783年巴黎和約沒有明確規定美國和加拿大邊界的確切位置。在阿魯斯圖克河流域耕種的緬因州農民與新不倫瑞克省的加拿大伐木工人雙方不斷發生衝突。1838年,一群緬因州農民試圖把伐木工人趕走時被加拿大人逮捕。於是,緬因州和新不倫瑞省政府分別召集民兵進行自衛,使衝突擴大。范布倫遂指派溫菲爾德·斯科特將軍率領聯邦部隊進入阿魯斯圖克地區,英國亦從魁北克抽調部隊,推進此地區。而後雙方開始和談,並於1839年3月21日達成停戰協議,雙方同意成立邊界委員會解決糾紛,在1842年雙方簽訂韋伯斯特—阿什伯頓條劃定了分界線。 1835年德克薩斯革命爆發,在1836年獨立成為德克薩斯共和國,並為防範墨西哥而要求與美合併,但范布倫因奴隸制問題而拒絕,直到1845年德克薩斯才加入美國成為美國的第28個州。 1840年因經濟問題連任失敗。 Category:美国总统 Category: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 Category:美國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 Category:1840年美國總統選舉 Category:1836年美國總統選舉 Category:1832年美國總統選舉 Category:美國駐英國大使 Category:紐約州州長 Category:紐約州聯邦參議員 Category:紐約州參議員 Category:紐約州檢察總長 Category:美國民主黨州長 Category:美国民主党副总统 Category:美國新教徒 Category:荷兰裔美国人 Category:19世纪美国政治家 Category:美國民主共和黨聯邦參議員 Category:18世纪美国人.

新!!: 昭昭天命和马丁·范布伦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

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James Knox Polk,),第11任美国总统,任期自1845年3月4日至1849年3月4日。波尔克出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梅克伦堡县的派恩维尔,但他大部分时光是在田纳西度过的。民主党人士。就任总统前曾当过众议院议长(1835-1839)和田纳西州州长(1839-1841),是唯一擔任過眾議院議長的美國總統。 波尔克是安德鲁·杰克逊的坚定支持者,并且是美国内战之前最后一位“强势”总统。波尔克因其成功的外交政策而出名。他曾扬言要与不列颠开战,之后退而与英国瓜分了西北地区的所有权。由于成功领导了美墨战争,知名度进一步上升。他降低了关税,并制定了一套一直沿用到1913年的财政制度。在作为“黑马”赢得1844年的选举後,他是第一位没有寻求连任而直接退休的总统。任期结束三个月後,因染霍乱去世。 作为一位致力于领土扩张(或“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的民主党人,他不顾辉格党人的反对,坚持推行了对美国领土的第二大规模的扩张。波尔克稳固了俄勒冈地区(包括华盛顿、俄勒冈和爱达荷),总计285000平方英里(738000 km²);并通过美墨战争末期的《瓜达卢佩-伊达尔戈条约》购入了525000平方英里(1360000 km²)的领土。 领土扩张引发了关于是否在新领土内允许奴隶制的争议。1850年妥协案为争论作出了不适当的仲裁,而最后问题不得不在合众国内战的战场上才得到最终解决。波尔克批准了沃克关税,这使得1861年之前整个美国处于近乎自由的贸易时期。他监督了美国海军学院和史密森尼学会的建立,华盛顿纪念碑的动土,以及美国第一批邮票的发行。这批邮票是由他的邮电部长卡夫·约翰逊引入的。他还是首位在职时经常拍照的总统。鉴于他制定这些议程、并将它们全部付诸达成,对其能力的认可使学者们将他在美国最伟大总统排名中排在第8到第12位。.

新!!: 昭昭天命和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 · 查看更多 »

魯德亞德·吉卜林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又译吉普林或盧亞德·吉卜齡),生於印度孟买,英国作家及诗人。主要著作有儿童故事《叢林奇譚》(The Jungle Book,1894年)、印度侦探小说《基姆》(Kim,1901年)、 诗集《营房谣》(Gunga Din,1892年)、短诗《如果》(If—,1895年)以及许多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他是英國19世紀至20世紀中一位很受歡迎的散文作家Rutherford, Andrew.

新!!: 昭昭天命和魯德亞德·吉卜林 · 查看更多 »

路易西安納購地

#重定向 路易斯安那購地.

新!!: 昭昭天命和路易西安納購地 · 查看更多 »

边界

邊界,亦稱疆界,指用於劃分不同政權所轄區域、領地的地理分界線,進而可標示該區域的範圍。边界与国界不是同义词,例如,深圳与香港之间的界线可称为边界,依法实施边界管理、边防检查、边防禁区等行政措施,但不是国界。.

新!!: 昭昭天命和边界 · 查看更多 »

辉格党

歷史上,英國和美國都出現過一個叫做輝格黨的政黨:.

新!!: 昭昭天命和辉格党 · 查看更多 »

门罗主义

羅主義(Monroe Doctrine)發表於1823年,是一项关于美洲大陆控制权的美国外交政策。 在声明称,欧洲国家如果进一步对北美和南美的土地进行殖民,对其政权进行干预,都将视为侵略行为,都将需要美国介入。同时声明,美国不干預现存的欧洲殖民地,也不会参与欧洲国家内部事务。当时,几乎所有拉丁美洲殖民地已经或正在取得独立,摆脱西班牙、葡萄牙帝国的殖民统治。所以美国与英国达成共识,希望借此以欧洲势力不再进入美洲。而“门罗主义”的说法最早是在1850年出现的。直到19世纪末,门罗的声明被视为定义美国基本外交政策的起始点,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意识形态之一。许多美国政治家和若干总统都曾援引该声明,包括格兰特、西奥多·罗斯福,肯尼迪、里根等。 這表明美利堅合眾國當時的觀點,即歐洲列強不應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國與墨西哥等美洲國家之主權相關事務。而對於歐洲各國之間的爭端,或各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間的戰事,美國保持中立。相關戰事若發生於美洲,美國將視為具敵意之行為。此觀點由詹姆斯·門羅總統發表於第七次對國會演說的國情諮文中。演說開頭遲疑,而後轉為充滿熱情。這是美國涉外事務之轉捩點,直到世界大戰的爆發才有所改變。 门罗主义的目的和影响持续了超过一个世纪的时间,其间只有很小的变化。其主旨在于,让拉丁美洲刚独立的殖民地免受欧洲的干预,避免新世界沦为旧世界列强的战场,从而使美国能够不受干扰的施加影响力。该主义宣称,新旧世界两者的势力范围需要保持清晰的区隔。此學說初由約翰·昆西·亞當斯等諸人構思而成,以宣佈美利堅合眾國在道義上反對殖民主義;後經多方重新詮釋為種種廣義之說法;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即對其之擴充為美洲是美國的勢力範圍(以門羅主義之羅斯福推論而知名)。.

新!!: 昭昭天命和门罗主义 · 查看更多 »

關島

島(Guam;查莫罗語:Guåhan,全稱為Territory of Guam)為美國的非合併建制属地,位於西太平洋的島嶼,為美國五個建立平民政府的屬地之一。." DOI Office of Insular Affairs.

新!!: 昭昭天命和關島 · 查看更多 »

蓋茲堡演說

《蓋茲堡演說》(Gettysburg Address)是第16任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最著名的演說,也是美國歷史上為人引用最多之政治性演說。 1863年11月19日,也就是美國內戰中蓋茲堡戰役結束的四個半月後,林肯在賓夕法尼亞州蓋茲堡的蓋茲堡國家公墓(Gettysburg National Cemetery)揭幕式中發表此次演說,哀悼在長達五個半月的蓋茲堡之役中陣亡的將士。林肯的演講於當天第二順位發表,修辭細膩周密,其後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演說之一。以不足三百字的字數,兩到三分鐘的時間,林肯訴諸獨立宣言所支持的「人皆生而平等」之原則,並重新定義這場內戰:不只是為聯邦存續而奮鬥,亦是「自由之新生」,將真平等帶給全體公民。 以因襲的詞句「八十七年前」發端,林肯論及美國獨立革命,稱許蓋茲堡這場揭幕式為一契機,不止題獻一塊墓地,更能尊崇殊死奮鬥以確保「民有、民治、民享之国必永续于世」者。出乎意料的是,儘管這場演說名垂青史、聲震寰宇,其確切之措辭卻頗受爭議。五份已知的演說稿,與當時新聞報導中的謄抄本,於若干細節上彼此互異。.

新!!: 昭昭天命和蓋茲堡演說 · 查看更多 »

自由世界

自由世界,是一個冷戰時代的政治術語,泛指世界上反共主義勢力統治之國家,這些國家主要包括美國、英國、意大利、法國、加拿大、西德/德國、澳洲、紐西蘭,以及其他歐洲共同體及北約成員國家,包括大部分中東欧国家,有時會包括其他英聯邦國家、日本、南韓及印度。美國總統一直被認為是自由世界的精神領袖。.

新!!: 昭昭天命和自由世界 · 查看更多 »

英屬北美

英屬北美是指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完結後仍效忠於大英帝國的北美洲英屬殖民地,當中的地區於1867年起組成加拿大聯邦,獲得自治地位。 英屬北美也包括後來加入美利坚合众国的俄勒冈地区等。.

新!!: 昭昭天命和英屬北美 · 查看更多 »

格罗弗·克利夫兰

史蒂芬·格罗弗·克利夫兰(Stephen Grover Cleveland,)是第22和第24任美国总统,至今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两度当选且任期不连续的总统。他连续3次在美国总统选举中获得多数普选票——分别是1884、1888和1892年——并且也是共和党在政治上占绝对优势的1861至1933年间除伍德罗·威尔逊以外唯一在总统大选中获胜的民主党人。 克利夫兰是亲商派波旁民主党的领袖,反对征收高额关税、自由铸造银币、通货膨胀、帝国主义以及对企业、农民和退伍军人提供补贴。对政治改革和财政保守主义的强烈批判立场使他成为美国保守主义思潮在这一时代的标志性人物。克利夫兰因其诚实、自强、正直,以及对古典自由主义原则的坚持而获得赞誉。他毫不留情地打击政治腐败、裙带关系和政党领袖对政治事务的插手。事实上,他身为改革者的威望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共和党中志趣相投的独立派在1884年大选中选择支持他而不是自己党派的候选人,使他最终赢得选举。 克利夫兰的第二个总统任期开始后,美国受到1893年大恐慌的强烈冲击并出现严重经济衰退,总统无法扭转困境,这也导致民主党在1894年的选举中惨败,并且民主党中主张土地所有权再分配、支持自由铸造银币的一派占据了上锋。这一局面引发的政治重组结束了第三党系,拉开了第四党系和进步时代的序幕。 克利夫兰敢于做出艰难的决策,并因此招致许多批评。1894年,他插手干预普尔曼大罢工,以求保持铁路运输畅通,此举不但激怒了全美的工会组织,还让伊利诺伊州的民主党人感到不满;他支持金本位、反对自由铸造银币的立场也导致与党派中支持自由铸造银币一派的疏远。此外,还有批评人士指责他缺乏远见、对自己第二个任内全国性的经济灾难——衰退和罢工——表现得不知所措。即便如此,经过困难重重的第二个任期,他仍然有着诚信和品行良好的声誉。克利夫兰的传记作者艾伦·内文斯(Allan Nevins)写道:“格罗夫·克利夫兰的伟大之处较为典型,并没有什么不同寻常的特质。其他普通民众通常不会有的那些秉赋,在他身上也没有。他诚实、勇敢、坚定、独立,并且拥有足够的常识,但是,他对这些品格的坚持程度是他人所不及的。”.

新!!: 昭昭天命和格罗弗·克利夫兰 · 查看更多 »

標語

標語(Slogan)或口號,是在政治、社會、商業、軍事或是宗教等範籌上所使用的一句容易记忆的格言或者宣傳句子,主要用作反覆表達一個概念或者目標。標語的種類多不勝數,由書面至頌唱、禪理到通俗亦有。很多時候它們簡單的修辭特色為詳情留下很少的想像空間,因此它們多被用作一個統一目的的社會表達,甚於為特定對象而作的映射。 不過在近幾年的台灣電視圈中,slogan被解釋為哏(梗),並且有誤用以至是濫用的情況發生。.

新!!: 昭昭天命和標語 · 查看更多 »

殖民地

殖民地(旧称植民地)是指由宗主国统治,没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的独立权力,完全受宗主国控制的非宗主國本土的地区。广义的殖民地还包括虽然拥有行政机关、军队等国家机构,但经济、军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别国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卫星国和保护国,以及委任统治地、托管地,以及殖民主义国家在这些地区设置的“海外领地”、“附属地”、“海外省”等。 殖民地的特色是宗主國的文化、經濟等綜合實力皆優於被殖民地的地區;宗主國通過向殖民地輸出文化、資本、技術,進行建設,控制殖民地区。因此宗主國不会把首都迁入殖民地内,亦不会為了統治被殖民地区更改宗主國的制度。而是針對殖民地區打造合適的管理制度,為宗主國獲取資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大多数远离宗主国本土的海外殖民地都获得独立,旧有的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不复存在。 从殖民地的性质上来说,大致可分为拓殖型殖民地、资源掠夺型殖民地和商业殖民地三种主要类型,这三种殖民地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而顺次出现的。.

新!!: 昭昭天命和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民族自決

民族自决是指,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在没有外部压迫或干扰的情况下,人民可以自由决定他们的政治地位,并自由谋求他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自決的權利稱為民族自決權,而其所依据的原则,称为民族自决原则;但其并没有说明自决权的实现方式,或者自决后应该是什么样的结果:从原国家独立、与原国家组建联邦、成为保护国、某种程度上的自治亦或者与原国家完全同化。也没有说明,民族之间的界限是什么,什么条件下才可以组成一个民族。事实上,关于哪些种群有合法的权利实行自决权,现在的法律条文和定义仍然有着太多的矛盾。Betty Miller Unterberger,,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2002.

新!!: 昭昭天命和民族自決 · 查看更多 »

波多黎各

波多黎各自由邦(The Commonwealth of Puerto Rico,Estado Libre Asociado de Puerto Rico)是美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一个自由邦(境外领土),首府为圣胡安。在西班牙语里波多黎各的意思是「富裕之港」。 波多黎各是大安地列斯群岛四个大岛中最小的一个岛,位于多明尼加共和国东面,小安地列斯群岛西北。它包含一个主岛和若干小岛,整个地区分为78个市级行政区。.

新!!: 昭昭天命和波多黎各 · 查看更多 »

法裔加拿大人

法裔加拿大人(Canadien français,French Canadian,加拿大英語及法語也使用Canadien)一般指十七和十八世纪到达新法兰西的法国殖民者的后代。现今,法裔加拿大人构成加拿大讲法语的人口的主要部分。.

新!!: 昭昭天命和法裔加拿大人 · 查看更多 »

洋基

洋基(Yankee)一詞, 最初意指美国北部新英格蘭地區居民之後裔。其民俗意義則延伸為美國東北部地區(新英格蘭、中大西洋各州、與上五大湖區)之居民,美國內戰期間與戰後之美國北方人,甚至全體美國人。在若干英語系國家中-尤指英國、澳大利亞、與紐西蘭-所稱之『洋客』("Yank")即美國人,相當於今日通稱的Brit、Pom、Pommy(指英國人)、Aussie(指澳洲人)、Kiwi(指紐西蘭人)。.

新!!: 昭昭天命和洋基 · 查看更多 »

洛磯山脈

--(),又譯作--,是北美洲西部的主要山脈,從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橫越美國西部,直到美國西南部的新墨西哥州,綿延超過4800公里。和其平行的有太平洋海岸山脈、-zh-cn:喀斯喀特山脉; zh-hk:喀斯喀特山脈; zh-tw:喀斯開山脈-及內華達山脈。 此山脈的最高峰是埃尔伯特峰,位於科羅拉多州境內,高度有4401米。罗布森山則是加拿大境內的最高峰,高度為3954米。整個洛磯山脈系統是美國地文區的一大部份。 洛磯山脈最早是在八千萬至五千五百萬年前,在時生成的,當時有許多板塊在北美洲板塊下移動。隱沒帶的角度很淺,因此造成北美西部廣闊的山脈帶。進一步的板塊構造活動及冰河的侵蝕,使洛磯山脈出現顯著的山峰及峽谷,在第四紀冰河時期結束時,人類開始在洛磯山脈居住。在歐洲人(例如及美洲人(如劉易斯與克拉克)發現此地區後,開始在此地採礦及打獵製作毛皮,不過洛磯山脈的人口還是不多。 現在的洛磯山脈中有很多地方是國家公園保護區及森林地,也是受歡迎的旅遊景點,可以進行像露營、遠足、爬山、釣魚、打獵、山地自行车、滑雪及單板滑雪等休閒活動。.

新!!: 昭昭天命和洛磯山脈 · 查看更多 »

清教徒

清教徒(Puritan)是指要求清除英國國教會內保有羅馬公教會儀式的改革派新教徒,此字詞於16世紀60年代開始使用,源於拉丁文的Purus,意為清潔。 清教徒信奉公理宗新教(喀爾文主義),認為《聖經》是唯一最高權威,任何教会或個人都不能成為傳統權威的解釋者和維護者。清教先驅者產生於瑪麗一世統治後期流亡於欧洲大陸的英国新教團體中,之後部分移居至美洲。.

新!!: 昭昭天命和清教徒 · 查看更多 »

溫菲爾德·史考特

#重定向 温菲尔德·斯科特.

新!!: 昭昭天命和溫菲爾德·史考特 · 查看更多 »

挪亞

挪亚,或诺厄(天主教思高版翻译)(希伯來文:נוֹחַ,英文:Noah)是《圣经·創世記》和《古兰经》中的一个人物。原文在《創世紀》5:28-9:29及《古兰经》中多处。.

新!!: 昭昭天命和挪亞 · 查看更多 »

本傑明·富蘭克林

班傑明·富蘭克林 FRS FRSE(Benjamin Franklin,),出生於美國麻省波士頓,美國博學家、開國元勛之一。他是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科學家、發明家,同時亦是出版商、印刷商、記者、作家、慈善家、共濟會的成員。作為科學家,他因電學發現和理論成為美國啟蒙時代和物理學史上重要人物。作為發明家,他因避雷針、雙目眼鏡、富蘭克林壁爐等聞名。他創立了許多民間組織,包括費城消防站和賓夕法尼亞大學。 富蘭克林很早就不懈倡導殖民地團結,最初以作者和發言人身份在倫敦呼籲,被譽為“美國第一人”。作為美國駐法國第一任大使,他成為新生國家榜樣。富蘭克林在美國民族精神上起奠基作用,倡導實用節儉、艱苦奮鬥、教育明哲、團體精神、自治政府,反對政治和宗教威權主義,富有啟蒙運動的科學和包容精神。歷史學家亨利·斯蒂爾·康馬格稱:“富蘭克林出清教徒精神而不染,濯啟蒙運動光芒而不妖。”沃爾特·艾薩克森認為這讓富蘭克林:“成為當時美國成就之最,在創立美國社會形式上影響最深。” 費城是殖民地大都,富蘭克林是該城成功的報紙編輯和出版人,在23歲時出版《賓夕法尼亞報》。富蘭克林用筆名“理查德·桑德斯”出版《窮理查年鑒》,由此致富。在1767年後,他參與《賓夕法尼亞紀事》報,該報主張革命,批評英國政策。 1751年,富蘭克林協助創辦費城學院,擔任首位校長,學院後為賓州大學。他組織創辦美國哲學會,任首位秘書,在1769年擔任主席。富蘭克林代表眾殖民地前往倫敦,力勸議會撤銷不得人心的印花稅法案,成為美國民族英雄。作為傑出外交家,他在法國巴黎大受歡迎,在建立積極的美法同盟上貢獻巨大,這些努力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起關鍵作用,確保革命能從法國獲得補給。 在費城做郵政多年後,富蘭克林於1753年成為殖民地郵政代理總長,建立首個全國通訊系統。在革命期間,他成為美國首任郵政總長。富蘭克林積極參與社區、殖民地、州際、全國、國際各項事務。1785至1788年,他擔任賓夕法尼亞州長。最初,富蘭克林擁有並販售奴隸,但到1750年他釋放仆人,從經濟角度表示反對,成為廢奴主義者中傑出代表。 富蘭克林人生傳奇多彩,科學與政治上遺產豐富,在眾開國元勛中雄踞鰲頭,之後兩個世紀紀念不斷,多次在硬幣百元鈔票、艦船、城郡、學院、公司及各類文化活動再現。.

新!!: 昭昭天命和本傑明·富蘭克林 · 查看更多 »

新墨西哥州

新墨西哥州(納瓦霍語:Yootó Hahoodzo;New Mexico;Nuevo México)是美國西南方的一州,它曾是墨西哥的一省。該州有許多西班牙裔的居民,亦有不少的美國原住民。因此具有相當獨特的文化。它也是美國唯一官方州名有兩個語言的州份。該州郵政簡寫為NM,它的首府是聖菲。.

新!!: 昭昭天命和新墨西哥州 · 查看更多 »

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ἰδεολογία),意為「理念(Idee)或想像(Vorstellung)的學說」ἰδεο(形象)與λογία(學說)。中文也譯意識型態;周德偉譯作意理;中文早期曾經譯作意德沃羅基,屬音譯;林毓生主張音譯意譯合一,譯為意締牢結,以避免對意識形態望文生義的附會)有兩種具有本質性區別的涵義:.

新!!: 昭昭天命和意識形態 · 查看更多 »

愛國者戰爭

#重定向 上加拿大起義.

新!!: 昭昭天命和愛國者戰爭 · 查看更多 »

托马斯·杰斐逊

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美利堅合眾國第三任總統(1801年─1809年)。同時也是《美國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及美国开国元勋中最具影響力者之一。其任期中之重大事件包括路易西安那購地案(1803年)、1807年禁運法案(Embargo Act of 1807)、以及路易斯與克拉克探勘(1804–1806)。 身為政治學家,傑佛遜秉持古典自由主义與共和主義(republicanism),制定維吉尼亞宗教自由法(Virginia Statute for Religious Freedom, 1779, 1786)。該法日後成為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創設條文之基礎,傑佛遜式民主(Jeffersonian democracy)因他而得名。1792年他創立並領導民主共和黨(今日民主黨之前身),傑佛遜曾為第二任維吉尼亞州州長(1779年-1781年)、第一任美国國務卿(1789年─1793年)、與第二任美国副总统(1797年-1801年)。1800年傑弗遜擊敗競逐連任的亞當斯當選美國第三任總統,此後他領導的政黨統治美国達四分之一世紀,直至他的政黨1824年分裂為止。 除了政治事業外,傑佛遜同時也是農學、園藝學、建築學、詞源學、考古學、數學、密碼學、測量學與古生物學等學科的專家;又身兼作家、律師與小提琴手;也是弗吉尼亚大学的創辦人。許多人認為他是歷任美国总统中,智慧最高者。在1962年一個宴請49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晚宴上,约翰·-zh-cn:肯尼迪;zh-tw:甘迺迪-對滿堂社會菁英致詞說:“我覺得今晚的白宮聚集了最多的天份和人類知識——或許撇開當年傑佛遜獨自在这里吃饭的时候不计。” 在美国在线于2005年举办的票选活动《最伟大的美国人》中,托马斯·杰斐逊被选为美国最伟大的人物第12位。.

新!!: 昭昭天命和托马斯·杰斐逊 · 查看更多 »

托马斯·潘恩

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英裔美国思想家、作家、政治活动家、理论家、革命家、激进民主主义者。生于英国诺福克郡,曾继承父业做过裁缝,后来做过教师、税务官员,后来投身欧美革命运动。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名称(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也出自潘恩,也被广泛视为美国开国元勋之一。37岁前在英国度过,之后移居英属北美殖民地,之后参加了美国独立运动。在此期间他撰写了铿锵有力并广为流传的小册子《常识》(1776)极大地鼓舞了北美民众的独立情绪,并在战争期间完成了系列小册子《》(1776—1783)。 后来受到法国大革命影响,潘恩撰写了《》,成为启蒙运动的指导作品之一。尽管不会讲法语,他依然于1792年被选入法国国民公会。由于吉伦特派视其为盟友,山岳党人,尤其是罗伯斯庇尔则将其视为敌人。1793年12月,潘恩被逮捕并投入监狱,1794年被释放。由于主张自然神论,在1793—1794年间他创作了《理性时代》一文,文中反对基督教教条,主张理性和自由思考;此文一出就被美国人所不齿,强大的反对之声使得潘恩变得恶名昭著。 拿破仑上台后,潘恩依然没有离去,但他却谴责拿破仑的独裁,称其为“前所未有的江湖骗子”。1802年在杰弗逊总统的邀请下,潘恩返回美国。 1809年6月8日,潘恩在纽约格林尼治村林苑路59号去世,享年72岁。由于忌惮他的宗教观点,只有6个人出席了他的葬礼。他被葬于1802年重归美国后的居住地,位于今天的新罗谢尔,也就是后来的。然而他的遗体却被一位名叫的仰慕者掘出,这位仰慕者期望将其骸骨重归英国故里荣誉下葬,但后来却不知所终。潘恩最后下葬地也因此成为了未解之谜。.

新!!: 昭昭天命和托马斯·潘恩 · 查看更多 »

普拉特修正案

普拉特修正案(The Platt Amendment)是于1901年2月由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签署的作为陆军拨款法案补充条款和古美(古巴-美国)关系的修正案,之后作为附录写入了古巴宪法,从而使法案对美国和古巴双方产生名义上的法律效力最终导致了古巴实际处于美国的被保护国地位,防止了其他老牌殖民国家染指古巴。因其法案以法案提出者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奥维尔·普拉特(Orville H. Platt)而命名。 1933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出于改善与拉美各国关系和改善美国形象而推行睦邻政策,放弃了不得人心的军事干预方式,转向其他方法,如推行泛美主义,扶持稳定的当地政府,国民卫队的培训,经济和文化渗透,银行贷款与金融的监管和政治颠覆以保持其在拉丁美洲的影响。1934年,在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支持下废除了該修正案,但继续保留和沿袭在古巴的关塔那摩湾海军基地的权利。.

新!!: 昭昭天命和普拉特修正案 · 查看更多 »

1812年战争

1812年战争,又稱第二次獨立戰爭,是美國与英國之间发生于1812至1815年的战争。是美国独立后第一次对外战争。 美国正式向英国宣战,但是英国军队的50%兵员是加拿大的民兵。同时,美洲印地安部落由于种种原因也卷入了战争。 1812年6月18日,美国向英国宣战。1812至1813年,美国攻击英国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国在欧洲击败拿破仑,将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战场。英国占领美国的缅因州,并且一度攻占美国首都华盛顿,焚燒了當時還是木造建築的白宮前身。但是英国陆军在美国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战场、尚普蘭湖戰役、、新奧爾良戰役中多次遭到挫败,并且海军也遭受败局。1815年双方停战,边界恢復原状。.

新!!: 昭昭天命和1812年战争 · 查看更多 »

1837年起义

#重定向 1837年叛乱.

新!!: 昭昭天命和1837年起义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命定擴張論美國天命論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