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斯大林主义和苏阿决裂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斯大林主义和苏阿决裂之间的区别

斯大林主义 vs. 苏阿决裂

斯大林主義(Сталинизм)狭义上是指一套以苏联1929-1953年间最高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命名的政治和经济理论体系以及按照他的思想理论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体制、运行机制。其主要包括了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广泛的政治宣传手段,建立起围绕某一领导人的个人崇拜政治氛围,并以此来保持政府对全国人民的政治引导。斯大林主义的国家模式是二十世纪社会主义阵营普遍采用的一种发展方式,曾被认为是正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反斯大林主义的路线就是修正主义路线。苏联直至戈尔巴乔夫改革前基本上保持的仍是已经失去动力机制的斯大林模式。 名词“斯大林主义”最早由拉扎尔·卡冈诺维奇提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自居的斯大林本人从未使用过这个词汇。 列夫·托洛茨基称斯大林主义体--为独裁政策,这个解释被反对斯大林主義的评论家们广泛运用。 斯大林主义还经常被反共主义者称为“红色法西斯主义”,该称呼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1945年后的美国使用尤其普遍。所以在广义上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被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并且延续约70年。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公开性和民主化的口号下,掀起了重评斯大林的活动。戈尔巴乔夫为了克服危机,认为“必须粉碎斯大林主义的意识形态以及有关的一切东西”,同“斯大林主义的一切形式彻底决裂”。但戈尔巴乔夫倡导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失败,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苏阿决裂,又称苏阿分裂,是指1955年-1961年发生的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外交关系逐渐恶化有关的一系列事件。.

之间斯大林主义和苏阿决裂相似

斯大林主义和苏阿决裂有(在联盟百科)17共同点: 去斯大林化华沙条约组织个人崇拜中苏交恶修正主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马克思列宁主义霍查主义阿尔巴尼亚劳动党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苏联苏联共产党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恩維爾·霍查斯大林斯大林主义拉米兹·阿利雅

去斯大林化

去斯大林化是指在1953年蘇聯獨裁者史太林死后,苏联、东欧和亚洲的一些共产主义国家中其共产党领导发动的从上向下逐渐取消掉此前集中于史太林本人和其政策的崇拜、推动有限的自由化政策的过程。 1956年2月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对史太林和史太林主义进行批评。对史太林的个人崇拜停止。在去斯大林化的过程中过去的斯大林派人物被撤职,史太林时期的严密的监视和控制被放松,部分反对派人物被平反,苏联对其卫星国的经济要求放宽。在文化上在这些国家出现了“解冻”,在波兰和匈牙利原史太林派领导人被推翻。 实际上去史太林化的作用则非常有限,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势苏联的“解冻”政策未能深入,此外当时也没有放松或者动摇苏联共产党独党统治的意图。史太林的继承人后来也享受部分类似斯大林式的个人崇拜。 蘇聯解體後,波羅的海三國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原東歐衛星國大力推行去共產化,當局結合民眾力量拆除了许多與蘇聯有關的事物,如列寧與史太林雕像及畫像,與歌頌列寧及史達林的標語。而史達林的出生地喬治亞當局也對史太林與其史蹟、評價實施大清算,並在史太林出生地戈里拆除了史太林銅像,改而設立紀念2008年俄格战争紀念碑。.

去斯大林化和斯大林主义 · 去斯大林化和苏阿决裂 · 查看更多 »

华沙条约组织

--(Организация Варшавского Договора,--)曾經是為對抗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势力而成立的共产党国家政治军事同盟。1955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加入北约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签署了《华沙公约》(又稱「蘇東條約」,全称《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该条约由原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起草,1955年5月14日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华约组织;在亞洲方面,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之外,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都是华约组织觀察員。1990年两德统一,东德退出华约,此后华约便逐渐陷入瘫痪状态,但直到1991年华约组织才宣告解散。目前大部分原华约成员国在冷战结束后都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只有少数国家未加入北约。.

华沙条约组织和斯大林主义 · 华沙条约组织和苏阿决裂 · 查看更多 »

个人崇拜

个人崇拜(Cult of personality;культ личности)指以大规模宣传手段将某个人在一个社群中塑造成崇拜对象,通常都通过媒体手段将其人格形象理想化、英雄化甚至神化。 当政府利用大众媒体、宣传及其他方式予以不质疑的奉承和频繁的颂扬、美化等等,将某一在世(或已身故)的政治领袖塑造为英雄化、神化、理想化的公众形象,则自然会产生個人崇拜的群眾現象。這些崇拜与人类本身具有的英雄仰慕等心理类似,但区别在个人崇拜是非自主性的仰慕,必须同時伴随大量可被限制的單一媒介,將一位普通人物,進行一边倒的形象包裝、過度高估的領袖特質等荒腔走板的宣傳,在常態下通常人都有缺點,而個人崇拜的民眾卻說無法說出來。此外,對偶像的負面批評通常是不被容忍的和不配存在的,會被視為錯誤、反動思想,甚至到了不配合表達效忠(如統一佩戴胸章)就會被整肅的程度,這點是兩者之間的最大差別。.

个人崇拜和斯大林主义 · 个人崇拜和苏阿决裂 · 查看更多 »

中苏交恶

中苏交恶或称中苏分裂(Советско-китайский раскол)是指冷战期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发生的外交、军事关系上的疏远甚至對峙衝突。其分歧同时覆盖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層面。有鑑於兩者的軍事地理及歷史關係複雜,双方的矛盾本身就基本不可避免,开始于1950年代末,在1969年达到顶峰,其后续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中後蘇聯改革始有轉變,到1989年六四事件前关系才正常化,期间三十年的冷战時期幾乎都是分裂狀態,中蘇與其所屬社会主义陣營國家關係的改變也對世界政經局勢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中苏交恶和斯大林主义 · 中苏交恶和苏阿决裂 · 查看更多 »

修正主义 (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运动中,修正主义被用来指代各种各样的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显著修正的理论。.

修正主义 (马克思主义)和斯大林主义 · 修正主义 (马克思主义)和苏阿决裂 · 查看更多 »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О культе личности и его последствиях)是一篇著名的演讲,由时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的赫鲁晓夫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1956年2月25日)凌晨召开的秘密会议上演说。抨击了前任苏共领导人斯大林在位期间的严重错误,苏联逐步实行去斯大林化。苏联国内文艺气氛自此开始相对活跃。然而报告既出,严重影响了中共和东欧共产集团的主导思想,并引发了一系列动乱。同年4月以色列情报和特殊使命局自华沙获得演讲稿后,将其转送美国情报机构中央情报局,其后同年7月经《纽约时报》公之于众。.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和斯大林主义 ·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和苏阿决裂 · 查看更多 »

马克思列宁主义

克思列宁主义(Маркси́зм-ленини́зм;Marxism–Leninism),简称马列主义或马列。严格地说,它是指由列宁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流派(详见列宁主义)。然而,在不同的大环境下,许多不同的政治团体(有些还是针锋相对的)都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词汇,并宣称以此作为理论体系的支撑。(例如,中国共产党就将马列主义定为指导思想之一。)本文主要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名词在历史上和现在的使用情况。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特色精华,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是一样的,例如:.

斯大林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 · 苏阿决裂和马克思列宁主义 · 查看更多 »

霍查主义

霍查主义(Hoxhaizmi;Hoxhaism),又称恩维尔主义(Enverizmi),是以原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书记恩维尔·霍查的名字命名的政治理论体系。 1970年代,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和中国共产党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意识形态分歧。霍查强烈反对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认为该理论是“阶级斗争熄灭论”。霍查还认为毛泽东同美国改善关系的做法是投靠美国,反对苏联,联合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反对另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是机会主义行为。霍查还不点名批评毛泽东在安哥拉内战中向美国、南非支持的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提供军事援助以及“勾结”铁托、蒙博托、皮诺切特、佛朗哥等人的做法,认为“自称‘世界人民的红太阳’的人,却极其无耻地背叛了世界人民,这充分暴露出了其企图做所谓‘第三世界’霸主的赤裸裸的修正主义反动本质”。 毛泽东死后,中阿两党矛盾逐渐公开化,国际反修正主义运动分裂。1978年,霍查公开发表理论著作《帝国主义与革命》,猛烈批判各种“修正主义”,尤其是毛主义,标志着霍查主义的形成。 霍查认为“毛泽东的思想绝不是马克思主义”,还认为当时的苏联、中国、南斯拉夫是三个“社会帝国主义”国家。霍查还标榜1978年后的阿尔巴尼亚是“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霍查主义者自认为他们坚决保卫了斯大林的事业,真正继承了斯大林主义,猛烈抨击其它共产主义思潮(托洛茨基主义、铁托主义、赫鲁晓夫主义、毛主义、欧洲共产主义、卡斯特罗主义、格瓦拉主义)为“修正主义”。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曾经成功吸引了很多国家的毛派政党转向霍查派,尤其是在拉丁美洲(如巴西共产党、哥伦比亚共产党(马列)、厄瓜多尔马列主义共产党)。 在1991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政权瓦解后,原来亲阿尔巴尼亚的霍查派政党围绕着马列主义政党和组织国际会议 (团结和斗争)继续活动,出版刊物《团结和斗争》。.

斯大林主义和霍查主义 · 苏阿决裂和霍查主义 · 查看更多 »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阿尔巴尼亚语:Partia e Punës e Shqipërisë),简称阿劳(PPSH),成立于1941年11月8日,是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 该党成立时取名为阿尔巴尼亚共产党,1948年更名为阿尔巴尼亚劳动党。 1991年初,东欧剧变的浪潮席捲至阿爾巴尼亞。隨著阿爾巴尼亞民主化運動進行,人民對民主的訴求呼聲不斷。1991年6月12日,時任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书记、阿爾巴尼亞總統拉米兹·阿利雅應反对派要求將劳动党改组为阿尔巴尼亚社会党,而部分忠于霍查主义的黨員也因此集體退黨,另组阿尔巴尼亚共产党。 该党的党报是《》。该党的下属青年组织是阿尔巴尼亚劳动青年联盟,下属先锋组织是恩维尔先锋队。该党还领导有群众性政治组织阿尔巴尼亚民主阵线。.

斯大林主义和阿尔巴尼亚劳动党 · 苏阿决裂和阿尔巴尼亚劳动党 · 查看更多 »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语:Republika Popullare Socialiste e Shqipërisë,缩写为RPSSh)为1946年至1991年间在阿尔巴尼亚存在的社会主义政权。 1939年,意大利法西斯军队占领阿爾巴尼亞王國,1943年,意大利法西斯政權投降,但阿爾巴尼亞王國又被納粹德国占领。1944年,在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倡议下成立反法西斯民族解放会议,恩维尔·霍查任主席。1944年11月29日,阿爾巴尼亞全境獲得解放。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于1941年创建。恩维尔·霍查为该党领袖。1945年12月,全国第一次普选举行,劳动党获得执政地位。1946年1月11日,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1976年12月28日,改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恩維爾·霍查領導的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堅決长期推行阶级斗争,称之为“推动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对外「不同帝国主义國家(美國、英国、希臘、意大利等)和修正主义國家(南斯拉夫、苏联、中国等)调和」,此時阿爾巴尼亞被國際社會孤立。1985年以後阿爾巴尼亞才開始與多國重新建立外交關係,自此擺脫外交孤立狀態。自1990年起,在東歐劇變浪潮影響下,阿爾巴尼亞開始轉变其社會主義路線,並開放言論自由、宗教自由。1991年,舉行阿爾巴尼亞戰後首次多党选举,阿尔巴尼亚劳动党获胜。不久,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更名为阿尔巴尼亚社会党,并改國號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斯大林主义和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 苏阿决裂和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斯大林主义和苏联 · 苏联和苏阿决裂 · 查看更多 »

苏联共产党

苏联共产党(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缩写为КПСС;拉丁化:)是原苏联的唯一合法执政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共产主义政党之一。 该党的前身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形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但此时两派都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组织。1912年,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组织机构,但并未正式决裂。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正式独立建党,取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18年,布尔什维克党改称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年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改称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苏联共产党的历任实际最高领导人分别为:列宁、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 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时任俄羅斯總統叶利钦下令停止该党活动,并没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全部党产;在这以前,它一直是苏联的执政党。苏联解体之后,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及独立後的加盟共和國共产党所继承。.

斯大林主义和苏联共产党 · 苏联共产党和苏阿决裂 · 查看更多 »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XX съезд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簡稱苏共二十大(XX съезд КПСС),于1956年召开,是苏联及苏共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会上主要发表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还提出“三和”的新理论,对世界形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斯大林主义和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和苏阿决裂 · 查看更多 »

恩維爾·霍查

恩維爾·霍查(Enver Hoxha;),阿爾巴尼亞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獨裁者,曾任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第一書記和部长会议主席,掌權长達40年之久。 霍查是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和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阿尔巴尼亚抵抗者先后打败了法西斯意大利占领军和纳粹德国占领军,后领导阿尔巴尼亚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阿尔巴尼亚这一落后贫穷的巴尔干小国发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变革。 霍查以在国内残酷清洗政治异己(打倒多个“反党集团”,清洗大批党政军干部)、在国际上和盟友(南斯拉夫、苏联、中国)决裂并攻击各国各党领导人著称。 霍查的一系列政治观点和主张被称为霍查主义,该理论继承斯大林主义的衣钵,猛烈抨击“帝国主义”以及各种“修正主义”(尤其是被其称之为“披着反修外衣的新修正主义”的毛主义),其影响持续至今。在国际共运中奉行霍查主义意识形态的政党、组织和个人被称为“霍查派”,他们成立了国际组织马列主义政党和组织国际会议 (团结和斗争)。 霍查于执政后期,主持制定了阿尔巴尼亚1976年宪法,宣布消灭国内一切宗教、税收和内外债,还宣称阿尔巴尼亚为“世界上第一个无神论国家”和“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恩維爾·霍查和斯大林主义 · 恩維爾·霍查和苏阿决裂 · 查看更多 »

斯大林

#重定向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 · 斯大林和苏阿决裂 · 查看更多 »

斯大林主义

斯大林主義(Сталинизм)狭义上是指一套以苏联1929-1953年间最高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命名的政治和经济理论体系以及按照他的思想理论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体制、运行机制。其主要包括了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广泛的政治宣传手段,建立起围绕某一领导人的个人崇拜政治氛围,并以此来保持政府对全国人民的政治引导。斯大林主义的国家模式是二十世纪社会主义阵营普遍采用的一种发展方式,曾被认为是正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反斯大林主义的路线就是修正主义路线。苏联直至戈尔巴乔夫改革前基本上保持的仍是已经失去动力机制的斯大林模式。 名词“斯大林主义”最早由拉扎尔·卡冈诺维奇提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自居的斯大林本人从未使用过这个词汇。 列夫·托洛茨基称斯大林主义体--为独裁政策,这个解释被反对斯大林主義的评论家们广泛运用。 斯大林主义还经常被反共主义者称为“红色法西斯主义”,该称呼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1945年后的美国使用尤其普遍。所以在广义上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被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并且延续约70年。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公开性和民主化的口号下,掀起了重评斯大林的活动。戈尔巴乔夫为了克服危机,认为“必须粉碎斯大林主义的意识形态以及有关的一切东西”,同“斯大林主义的一切形式彻底决裂”。但戈尔巴乔夫倡导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失败,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斯大林主义和斯大林主义 · 斯大林主义和苏阿决裂 · 查看更多 »

拉米兹·阿利雅

拉米兹·阿利雅(阿尔巴尼亚语:Ramiz Alia,1925年10月18日-2011年10月7日),前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书记,前阿尔巴尼亚总统。 阿利雅1943年4月加入阿尔巴尼亚共产党,1946年任阿共青团总书记,1955年任文化教育部部长。1958年任党中央宣传部长。1982年11月当选为人民议会主席团主席,1985年4月13日当选为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兼任武装力量总司令和国防委员会主席。1991年4月30日当选阿尔巴尼亚共和国首任总统。1992年4月,由于阿尔巴尼亚社会党(1991年5月阿劳动党更名为社会党)在大选中失利,他辞去总统职务。.

拉米兹·阿利雅和斯大林主义 · 拉米兹·阿利雅和苏阿决裂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斯大林主义和苏阿决裂之间的比较

斯大林主义有159个关系,而苏阿决裂有4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7,杰卡德指数为8.46% = 17 / (159 + 42)。

参考

本文介绍斯大林主义和苏阿决裂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