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摩理臣山道

指数 摩理臣山道

摩理臣山道是香港的一條道路,位於香港島灣仔東部,為區內的主要道路。摩理臣山道南接黃泥涌道及皇后大道東交界,北接天樂里及灣仔道交界。與此交匯的道路包括崇德街、堅拿道、體育道及禮頓道等。摩理臣山道以西為摩理臣山,現已夷平。 摩理臣山道以燈飾店林立而著名,是香港主要燈飾店集中地。.

19 关系: 南洋酒店堅拿道伊利沙伯體育館传教士皇后大道東灣仔灣仔區灣仔道禮頓道香港香港島香港銅鑼灣太平洋帆船酒店马儒翰马礼逊跑馬地馬場黃泥涌峽天橋黃泥涌道摩理臣山

南洋酒店

南洋酒店(英文:South Pacific Hotel),為香港一間三星級酒店,位處於香港島銅鑼灣摩理臣山道23號,於1993年開幕,樓高28層,提供共290間客房,包括287間普通客房、兩間家庭套房及1間豪華套房。南洋酒店与铜锣湾及香港会议展览中心距离较近,数分钟车程可达中环,交通方便。酒店外形为椭圆形,外部主要使用玻璃幕墙。 2005年,南洋酒店進行了大規模的裝修工程。.

新!!: 摩理臣山道和南洋酒店 · 查看更多 »

堅拿道

堅拿道東及堅拿道西是位於香港港島銅鑼灣及灣仔交界的街道,沿以前的黃泥涌(寶靈頓運河)河道兩岸興建,因此堅拿道東與堅拿道西實際上是兩條並排南北走向的道路,而不是一條道路分成東西段。 「堅拿」是英文Canal的粵語譯音,意思為運河。堅拿道的前身,是從跑馬地流向維多利亞港的黃泥涌的河口,其後於1860年代末擴建為寶靈頓運河。堅拿道東及堅拿道西是在這運河兩旁的道路。由於這條運河又長又窄,彎曲成鵝頸的形狀,因此被當時的人稱為「鵝頸澗」,橫過這段河道的橋便稱為「鵝頸橋」,該區附近一帶更得名為「鵝頸區」。後來於1922年至1929年,香港政府於灣仔進行填海工程,舊有的鵝頸橋被拆卸,建成大致成為現時的電車路的模樣。而軒尼詩道以北的一段寶靈頓運河不久亦變成暗渠,到了1960年代末為了配合香港海底隧道的通車,香港政府更把於軒尼詩道以南,即電車公司以西的一段寶靈頓明渠填平,及後並在上方興建堅拿道天橋,俗稱的「鵝頸橋」也從此變成了行車天橋。其後為了配合香港仔隧道的通車,政府興建了黃泥涌峽天橋,連接堅拿道天橋及香港仔隧道跑馬地出口。 Canal_1920s.jpg|1920年代的鵝頸橋 Villain hitter and her client under the Canal Road Flyover in Hong Kong.jpg|鵝頸橋下打小人 Canal Road Flyover Bus stop 2017.jpg|鵝頸橋下的巴士站.

新!!: 摩理臣山道和堅拿道 · 查看更多 »

伊利沙伯體育館

伊利沙伯體育館(Queen Elizabeth Stadium,簡稱伊館或新伊館)是香港室內體育場館,位於香港島灣仔區摩理臣山道一帶,愛群道及皇后大道東之間。 伊利沙伯體育館由「女皇訪港紀念金幣」銷售、「女皇訪港紀念基金」及熱心人士和機構捐款資助興建,1977年12月21日由署理港督羅弼時爵士主持奠基,1980年8月27日由港督麥理浩爵士主持開幕。現時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於2008年進行過外牆翻新工程,為2009年東亞運動會賽場之一。.

新!!: 摩理臣山道和伊利沙伯體育館 · 查看更多 »

传教士

传教士(missionary),亦叫作宣教師或宣教士,是坚定地信仰宗教,并且远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虽然有些宗教,如日本神道教,很少會到处传播自己的信仰,但是有很多宗教利用传教士来扩散它的影响,例如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 虽然任何宗教都可能送出传教士,一般传教士这个词是指基督宗教的宣教師。实际上佛教是最早大规模传教的宗教,沿着丝绸之路送出它的信仰。在英语中,“missionary”指被派遣到远方传教的人,汉语也译作宣教士,而一词则指在人群中进行讲道的传道人。.

新!!: 摩理臣山道和传教士 · 查看更多 »

皇后大道東

皇后大道東,可以指:.

新!!: 摩理臣山道和皇后大道東 · 查看更多 »

灣仔

灣仔(Wan Chai,坊間亦作Wanchai,舊作Wan Tsai),舊稱下環(Ha Wan),位於香港島灣仔區的西部,是灣仔區的主要組成部分,東起堅拿道,西至軍器廠街,南至寶雲道。 在英國於1841年佔領香港島前,灣仔一帶已有人居住,當中主要為漁民。英國建立殖民地後,灣仔是華人主要的聚居地,也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亦曾為英國殖民政府的軍事基地,現時是香港其中一個主要商業區,區內亦有很多舊式住宅大廈,因此也面對著市區老化的問題。 灣仔是一個人口流動相當大的區域,雖然區內居住人口只有十多萬,但卻有達六十萬的通勤人口每日上班和上學。作為住宅、商業、購物及娛樂一應俱存的區域,加上毗鄰中心商業區中環及大型購物區銅鑼灣,灣仔的交通需求相當大。港鐵、巴士、小巴、電車及渡輪等都服務著該區。此外,該區也有一些摩天大廈和地標建築,如中環廣場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等,所以也成為訪港旅客的一個主要景點。.

新!!: 摩理臣山道和灣仔 · 查看更多 »

灣仔區

灣仔區(Wan Chai District)位於香港島,是香港十八區中人均收入最高,全港最高學歷的地區,46.2%人口擁有大學學歷。同時亦是香港十八區中人口第二低的一區,2016年中的人口為180,123人。.

新!!: 摩理臣山道和灣仔區 · 查看更多 »

灣仔道

灣仔道(Wan Chai Road),是位於香港香港島灣仔區的一條街道,西面終點為皇后大道東,東面終點為堅拿道。全長780米。當中西面由皇后大道至莊士敦道及菲林明道交界一段為程由北向南方向單線行車。東面由莊士敦道交界至天樂里為雙線行車。.

新!!: 摩理臣山道和灣仔道 · 查看更多 »

,是一种给人类的活动进行照明的发出亮光的物体,是光源之一。燈主要用做照明,其他作用還有裝飾、娛樂等。.

新!!: 摩理臣山道和灯 · 查看更多 »

禮頓道

頓道(Leighton Road)是香港銅鑼灣區一條主要道路,由三條直路曲尺形連成,東面連接高士威道、怡和街及伊榮街交界,西面連接摩理臣山道及堅拿道交界,全長850米。 禮頓道途經利園山一帶,早年由怡和洋行擁有,其後由利希慎家族購入,易名利園山。現在是商業及住宅區,相較銅鑼灣其他地區較為幽靜。禮頓道較為狹窄,來回只有3至4條行車線,由波斯富街至黃泥涌道一段西行線為電車往跑馬地路線一部份。每逢快活谷馬場或香港大球場舉行賽事,禮頓道都會實行特別交通措施,並會出現擠塞。.

新!!: 摩理臣山道和禮頓道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摩理臣山道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島

香港島(Hong Kong Island),簡稱港島或香港,與九龍和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面積約78.59平方公里,最高峰是太平山,海拔554米,為境內第二大島嶼。中國大陸方面並認為香港島屬萬山群島的一部份。香港島是香港開埠時最早發展的地區,當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而維多利亞城又未落成時,位於港島南區的赤柱是當時的行政中心。在英國殖民地初期,香港島北部人口密集,並劃為維多利亞城。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由維多利亞港分隔,海岸是昔日貿易船隻停泊的地方。 香港島是香港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立法會綜合大樓、政府總部和終審法院皆位於香港島;中環、金鐘和銅鑼灣等主要商業區也位於香港島。而地區劃分(例如作為立法會選區)上的香港島,還包括鴨脷洲、大小青洲、熨波洲、銀洲等附屬島嶼,即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和南區四區的總和。.

新!!: 摩理臣山道和香港島 · 查看更多 »

香港銅鑼灣太平洋帆船酒店

香港銅鑼灣太平洋帆船酒店(英文:The VELA Hong Kong Causeway Bay),是香港一家四星級酒店,位於香港島灣仔摩理臣山道84號(只是鄰近銅鑼灣而非在銅鑼灣範圍內),樓高12層,提供98個房間。酒店在2011年9月底正式開業。酒店前身為一棟名為崇正大廈的商業大廈,曾被火鍋酒家有骨氣租用全棟,酒家於2009年結業後,大廈被「慈雲山十三太保」首領陳慎芝以月租65萬港元租用,並翻新作酒店用途。.

新!!: 摩理臣山道和香港銅鑼灣太平洋帆船酒店 · 查看更多 »

马儒翰

儒翰(John Robert Morrison,), 英国人。传教士马礼逊的长子,又称小马礼逊。 馬儒翰1814年生于澳门,1843年8月29日病死于香港,後來遷葬到澳門賈梅士公園隔壁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基督教)墳場,和他父親瑪禮逊、母親瑪麗(Mary)、及出生後不久便夭折的哥哥占士(James)葬在一起。鸦片战争时期,参加英方行动,担任过中英《南京条约》谈判的翻译。英国割占香港后,任香港议政局和定例局委员,兼代辅政司。.

新!!: 摩理臣山道和马儒翰 · 查看更多 »

马礼逊

逊(Robert Morrison,),英格蘭出生的蘇格蘭传教士。清嘉庆十二年(1807)受倫敦傳道會派遣来华传教,到达广州,是外国来华的第一个基督新教传教士,在英国东印度公司任职25年。他在广州做了大量文化工作,包括了第一个把《圣经》全文翻译成中文并予以出版;独自编撰了中国第一部《华英字典》,编写了《中国一览》、《广东省土语字汇》(1828年)等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品。他為第一个华人基督新教教徒蔡高施洗,按立了第一名华人牧师梁发。他和米怜等在马六甲创办了英华书院、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与英文刊物《印度支那拾锦》,在澳門出版中文報刊《雜聞篇》。英华书院是近代传教士开办的第一所中文学校,马礼逊曾任该院牧师。曾协助麦涤逊创办了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广州记录报》。1834年過世,葬於澳門舊基督教墳場。.

新!!: 摩理臣山道和马礼逊 · 查看更多 »

跑馬地馬場

跑馬地馬場(俗稱快活谷馬場;Happy Valley Racecourse)位於香港香港島灣仔區跑馬地,於1846年啟用,由英國人在此疏通清理一片沼澤開闢作馬場之用,自此營運至今,由香港賽馬會負責營運。 跑馬地馬場是現時主要的夜馬賽事場地,但每年亦有1-2個賽馬日會在此舉行日馬賽事。.

新!!: 摩理臣山道和跑馬地馬場 · 查看更多 »

黃泥涌峽天橋

黃泥涌峽天橋是香港1號幹線的一部份,為一條連接香港仔隧道跑馬地出口及堅拿道天橋南端的行車天橋,全線為4線雙程分隔道路,在日常生活中多數被視為堅拿道天橋的自然延伸部份。 堅拿道天橋於落成之初只是位於堅拿道之上。為了配合香港仔隧道的通車,堅拿道天橋沿摩理臣山道及黃泥涌道於1976年動工延長至香港仔隧道跑馬地出口。這段天橋就是黃泥涌峽天橋,與香港仔隧道同步啟用。 需要留意的是,黃泥涌峽天橋雖然以「黃泥涌峽」來命名,但事實上與黃泥涌峽或黃泥涌峽道均有一段頗遠的距離。.

新!!: 摩理臣山道和黃泥涌峽天橋 · 查看更多 »

黃泥涌道

黃泥涌道是香港灣仔區的一條主要道路,是連接跑馬地與港島其他地區的重要通道,亦是電車跑馬地線的一部份。.

新!!: 摩理臣山道和黃泥涌道 · 查看更多 »

摩理臣山

摩理臣山(Morrison Hill,又譯作摩利臣山)是香港一座已被夷平的小山丘,位於香港島灣仔活道一帶。摩理臣山的名字取自19世紀來華傳道的馬禮遜牧師。摩理臣山曾經是一個石礦場。在灣仔填海之前,該地處於海旁。 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條約內容包括清廷割讓香港島予英國。開埠之初,到香港的傳教士認定這是個傳教大好機會,當時,倫敦教會在1842年2月通過決議,並致電給當時香港的英國代表砵甸乍(後來1843年成為第一任港督),向他要一塊土地用作建造教堂和學校。結果,教會在當時的摩利臣山興建了馬禮遜學堂 ,就是最早的西式學校,也就是香港第一間英國人的教會學校。該校於1842年11月在今灣仔摩利臣山山頂建成。(Morrison Hill,今譯「摩利臣山」即因馬禮遜而得名)。馬禮遜英華學校只辦了六年於1849年關閉,原因是摩利臣山含有石礦及政府發展交通網需要,該山經數十年後已剷平。 石礦開採完畢後,摩理臣山亦被夷平。現在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摩理臣山分校至今仍有一角石牆為紀念。就現時的街道分佈來看,摩理臣山游泳池就是原摩理臣山的中心點,而圍繞著摩理臣山的有愛群道、幾所中學、醫院和伊利莎伯體育館。摩理臣山東面則有摩理臣山道。 香港人口統計中摩理臣山代表灣仔摩理臣山周邊一帶。.

新!!: 摩理臣山道和摩理臣山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摩利臣山道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