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捻翅目

指数 捻翅目

捻翅目(Strepsiptera),亦作撚翅目或𧎥目,是昆蟲綱下的一目,通稱為捻翅蟲或𧎥,有10个科约600种昆虫。早期幼虫和成年雄虫可自由生活,大多時候寄生于其他昆虫,如蜜蜂、黄蜂、叶蝉、蠹虫和蟑螂等。.

17 关系: 动物半翅目口器信息素科 (生物)纓尾目直翅目蚂蚁节肢动物蟑螂螳螂黄蜂蜚蠊目蜜蜂膜翅目雙翅目昆虫

动物

動物是多細胞真核生命體中的一大類群,統稱為動物界。動物身體的基本形態會隨著其發育而變得固定,通常是在其胚胎發育時,但也有些動物會在其生命中有變態的過程。 大多數動物能自發且獨立地移動探索,只有極少數的動物(如珊瑚)是固定在一點無法移動。動物行為學是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較著名的行為理論為康納德·洛倫茨提出的本能理論。 已發現的動物化石,多是在五億四千萬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時的海洋物種。.

新!!: 捻翅目和动物 · 查看更多 »

半翅目

半翅目(學名:Hemiptera)屬於昆蟲綱,全世界約有133科、超過6萬種,由五個亞目所組成:異翅亞目胸喙亞目鞘喙亞目蟬亞目蠟蟬亞目。異翅亞目包括椿象、水黽、紅娘華、水螳螂等;同翅亞目包括蟬、沫蟬、蚜蟲等昆蟲。目前的半翅目分類仍有爭議,同翅目原先被視為獨立的目,許多地方也仍將半翅目和同翅目視為不同目。 半翅目的成蟲和若蟲都有吸管狀的口器,牠們大部份是吸取植物汁液,但有些種類會吸取動物或昆蟲的體液,甚至於成為其他半翅目的獵食者。.

新!!: 捻翅目和半翅目 · 查看更多 »

口器

口器(Arthropod mouthparts),位於節肢動物口兩側的器官,有攝取食物及感覺等作用。 昆蟲口器由頭部後面的3對附肢和一部分頭部結構聯合組成,主要有攝食、感覺等功能。蛛形綱口器包括兩對附肢,昆蟲的口器包括上唇一個,大顎一對,小顎一對,舌、下唇各一個。上唇是口前頁,一塊(其內有突起,叫上舌)。舌是上唇之後、下唇之前的一狹長突起,唾液腺一般開口于其後壁的基部。大顎、小顎、下唇屬於頭部後的3對附肢。 甲殼亞門之外肢演變為演化為口器、吸盤和生殖器等非常不同的器官,並於附近有被稱為顎足的附屬物。.

新!!: 捻翅目和口器 · 查看更多 »

信息素

一隻工蜂正在釋放奈氏腺費洛蒙以吸引其同伴進入一個空的蜂巢 --(pheromone,音译作費--洛蒙),也稱做--,指的是由一个个体分泌到体外,被同物种的其他个体通過嗅覺器官(如副嗅球、犁鼻器)察觉,使后者表现出某种行为,情绪,心理或生理机制改变的物质。它具有通讯功能。几乎所有的动物都证明有信息素的存在。1959年發表雌蠶蛾會分泌性費洛蒙,是科學界首次證明了性費洛蒙是存在的。費洛蒙一詞源於希臘文的「」(意指「我攜帶」)與「」(意指「刺激」),合起來意思是「我攜帶刺激物」的意思。 費洛蒙一詞是於1959年,由科學家彼得·卡森()與馬林·路丘()共同提出的,用來形容動物利用化學分子傳遞訊息的溝通方式。1980年代,科學家大衛·白林納()以及其科學團隊首次探索人類是否也具有與昆蟲及動物相同的神奇溝通能力。直到1991年,他的科學團隊才在類固醇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期刊上發表其研究成果:發現了可能的人類費洛蒙雄二烯酮與雌四烯醇的存在,並發現人類費洛蒙也具有男女的性別區分,對人類負責性行為與內分泌的下視丘具有活化作用,自此開啟了人類性費洛蒙研究的序幕。2000年大衛·白林納進行犁鼻器神經電位的檢定以及對電生理的影響,確定只要極低劑量,約10皮克(10-11g)的人類費洛蒙就可以啟動犁鼻器的電位反應並造成生理現象的改變。.

新!!: 捻翅目和信息素 · 查看更多 »

科 (生物)

科(英文: family, familia)是生物分类法中的一级,位于目和属之间,現時生物界約有800个科,科下也分亚科,而在其上亦有總科。 亚科是生物分类法的一级,在科和属之间,有时亚科和屬之間也分族,亞科的拉丁文分類名稱的字尾通常是-inae。.

新!!: 捻翅目和科 (生物) · 查看更多 »

纓尾目

纓尾目(學名Thysanura)在昆蟲綱是一個較小的目,全世界有4科約370種。 牠們身体有銀灰色的鱗片,触角多节,复眼发达或退化,没有翅膀;腹部11节,腹下有腹刺若干对,末端有一对长尾须,尾须之间生有一丝状中尾丝。幼体形似成体,较小。2-3年后性成熟。一生蜕皮多达35次,每年蜕皮3-5次。有些寿命可长达7年。缨尾虫以富含淀粉的物质为食,常严重危害书籍和纸张等物。 分布广,一般栖息于古旧房屋和书籍、衣物中,称为衣魚。衣鱼,体细扁,无翅,有3个尾鬃,外覆银色鳞,行动迅速。平常生活在室内,世界性分布。 野生种类的石蛃科 Machilidae 和 Meinerellidae 過去被劃為纓尾目,現在牠們有了自己的目—石蛃目。.

新!!: 捻翅目和纓尾目 · 查看更多 »

直翅目

翅目(學名:Orthoptera)包括蝗蟲、螽斯、蟋蟀、蚱蜢、螻蛄等昆蟲,共有約2萬種。前翅是革质,后翅是膜质,静止时成扇状折叠,口器咀嚼式。屬於不完全變態的昆蟲(卵、若蟲、成蟲)。通常有著發達的後腿,善於跳躍。一些直翅目的雄蟲會用翅膀和腿摩擦發出聲音,來吸引雌蟲。.

新!!: 捻翅目和直翅目 · 查看更多 »

蚂蚁

蚂蚁,古代又稱--或--是一種有社会性的生活习性的昆蟲,属于膜翅目,膜翅目的其他昆蟲有胡蜂、黃蜂等。最早在1.3亿—1.1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就出现了,可能是从侏罗纪出现的原始胡蜂演变出来的,蚂蚁和胡蜂的主要区别是蚂蚁的触角是明显的膝状弯曲,腹部有一、二节呈结节状,而胡蜂的腹部是一个整体。 螞蟻是完全變態型的昆蟲,要經過卵、幼蟲、蛹階段才發展成成蟲,螞蟻的幼蟲階段沒有任何能力,它們也不需要,完全由工蟻喂養,工蟻要先把食物吃進去,然後再吐出來喂養幼蟲,成蟲之間也以這種方式交換食物,幼蟲的發育需要一定合適的溫度,因此工蟻經常將它們搬來搬去,維持合適的發育地點,螞蟻一般按照不同的任務分為工蟻、雄蟻和雌蟻,幼蟲發育成哪種螞蟻完全取決於幼蟲階段的喂養條件。 蚂蚁一般都没有翅膀,只有雄蚁和没有生育的雌蚁在交配时有翅膀,雌蚁交配后翅膀即脱落。当开花植物逐渐繁盛后,蚂蚁的种类开始多样化。 地球大部份的陸地都有原生種的蚂蚁,只有南極洲及少數一些島嶼例外。在大部份陸地的生態系中都有蚂蚁,佔生物量的15–25%。蚂蚁在許多生態系可以生存的原因是其社會化的組織,以及改變棲息地、尋找資源及自我防卫的能力。蚂蚁和其他物種的共同演化可以分為拟态、偏利共生、寄生及互利共生幾種Hölldobler & Wilson (1990), p. 471。 螞蟻一般能扛起比自己重多倍的物件,這本能吸引了機械工程師的研究。蚂蚁的群體有分工、個體之間的溝通、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蚂蚁的群體和人類社會類似之處一直是研究的主題之一。人類社會會將蚂蚁用在料理、藥用或是儀式的用途,亦有將螞蟻做為寵物飼養者。有些蚂蚁可以用在生物虫害防治中Hölldobler & Wilson (1990), pp.

新!!: 捻翅目和蚂蚁 · 查看更多 »

节肢动物

节肢動物是動物的一类,由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等外骨骼動物組成被稱为节肢动物门(学名:Arthropoda)的分類單位。在動物界中所屬物種最多的一門,已被人類命名的昆蟲類就有超過75萬種 。除昆蟲外,常見的蝦、蟹、蜘蛛、蜈蚣及已滅絕的三葉蟲都屬於节肢動物。 节肢動物的特點為其分節的肢體,以及主要成份為α-甲殼素的角質層。甲壳生物的角質層中也包括了碳酸鈣,是的產物。.

新!!: 捻翅目和节肢动物 · 查看更多 »

蟑螂

蟑螂( )是一種有著億萬年演化歷史的雜食性昆蟲。過往泛指所有屬於「蜚蠊目」(Blattodea)的昆蟲,目前已發現大約有4000多種,與人類的食性重疊,部份蟑螂對人類的家居都有很強的入侵性,牠們繁殖力強,在人類家居棲身及覓食的同時,亦會傳播多種病原體,因此蟑螂被普遍認為是害蟲。雖然蟑螂不受歡迎,甚至要除之而後快,但在历史上有过東亞、東南亞等地居民食用蟑螂的纪录。 以現代的生物分類學,蟑螂約有4000種,其中約有數十種被認為是害蟲。除了其中大約有數十種會入侵人類家居,又有數種作為人類寵物飼養及寵物糧食外,絕大部份品種只能在野外山澗樹林或昆蟲博物館中見到。家居最常見的蟑螂,大的有美洲蟑螂(Periplaneta americana)、澳洲蟑螂(Periplaneta australasiae)及短翅的斑蠊(Neostylopyga rhombifolia);小的有體長約15 mm的德國蟑螂(Blattella germanica)、日本姬蠊(Blattella bisignata)及亞洲姬蠊(Blattella asahinai),熱帶地區的蟑螂一般比較巨大。家居蟑螂普遍夜行及畏光,野外蟑螂因品種而異,趨光性有正亦有負。.

新!!: 捻翅目和蟑螂 · 查看更多 »

螳螂

螳螂(学名:Mantodea),因前肢发达有力呈镰刀状,又称刀螂、蜛蚥(音同“居斧”),是昆虫纲螳螂目昆蟲的通称,目前世界上约有1800~2000种,分布於世界各地。.

新!!: 捻翅目和螳螂 · 查看更多 »

黄蜂

蜂,又称为胡蜂或蚂蜂,是分布广泛、种类繁多、飞翔迅速的昆虫,属膜翅目,其中又分为許多科。雌蜂身上有一根长螫针,在遇到攻击或不友善干扰时,會群起攻击,可以致人出現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新!!: 捻翅目和黄蜂 · 查看更多 »

蜚蠊目

蜚蠊目(學名:Blattodea,亦作Blattaria),是昆蟲綱有翅亞綱新翅下綱之下的一個分類,有接近七千個物種,包含了蟑螂和白蟻。當中蟑螂約有4500多個物種,約佔整個蜚螊目的三分之二;而餘下的三分之一,即約二千多個物種,則屬於白蟻(Termites)。.

新!!: 捻翅目和蜚蠊目 · 查看更多 »

蜜蜂

蜂科(学名:Apidae)是蜜蜂总科中最大的一个科(family),涵盖了至少5700种蜂。这个科包括了一些最常见的蜂,比如熊蜂(bumblebee)和蜜蜂,还包括无蛰蜂(stingless bees)、木蜂(carpenter bees)、orchid bees、cuckoo bees以及其他一些不常见的蜂种。.

新!!: 捻翅目和蜜蜂 · 查看更多 »

膜翅目

膜翅目(学名:Hymenoptera)是昆虫纲中的一個目,它的名字来自于其膜一般的,透明的翅膀,它包括各种蜂和蚂蚁。在全世界它有約100科,11萬5000多個种,是昆虫綱中第三大的目(次於鞘翅目和鱗翅目)。.

新!!: 捻翅目和膜翅目 · 查看更多 »

雙翅目

雙翅目(學名:Diptera)包括蚊、蠅、虻等昆蟲,約有8.5萬種,是昆蟲綱中居於鞘翅目、鱗翅目和膜翅目之後的第四大目。除了在南極洲之外,在全世界都很普遍。其中某些種類是傳播疾病給人或其他動植物的媒介。另一方面,有關遺傳學的知識和發展大都是根據對黑腹果蠅所做的實驗所獲得。 雙翅目是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也就是從無翅的蛆或孑孓經過化蛹後變為能夠飛翔的成蟲。牠們大多數以攝取液態的食物,例如腐敗的有機物,或是花蜜或樹汁等為時,而部分種類以吸取人類或動物的體液為食。另外某些種類以寄生或獵取其他昆蟲為食,例如寄生蠅、食蟲虻等。 雙翅目的昆蟲只有一對翅膀。其後翅均已退化成一對棒槌狀的器官,在飛行時用以協助平衡。其中少數雙翅目品種的翅膀和平衡桿均已經退化而不具飛翔能力。少數其他的昆蟲也只有一對翅膀,如雄性介殼蟲等(半翅目)。.

新!!: 捻翅目和雙翅目 · 查看更多 »

昆虫

昆虫在分类学上属于昆虫纲(学名:Insecta),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动物,已发现超過100万种。其中單鞘翅目(Coleoptera)中所含的種數就比其它所有動物界中的種數還多。昆字原作。 昆虫的构造有异于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并没有内骨骼的支持,外裹一层由几丁质(英文 chitin)构成的壳。这层壳会分节以利于运动,犹如骑士的甲胄。昆虫的身體會分為頭、胸、腹三節,有六隻腿,複眼及一對觸角。昆虫有脂肪體,成分類似脊椎動物的脂肪組織,但作用不同,主要為代謝功能,類似脊椎動物的肝。 昆虫對生態扮演着很非常重要的角色。虫媒花需要得到昆虫的帮助,才能传播花粉。而蜜蜂采集的蜂蜜,也是人们喜欢的食品之一。昆蟲是蜥蜴、青蛙、小型鳥類的重要食物來源。在东南亚和南美的一些地方,昆虫本身就是当地人的食品。 但昆虫也可能對人類產生威脅,如蝗虫會破壞農作物,白蟻破壞木材及建築物。而有一些昆虫,例如蚊子,还是疾病的传播者。 有一些昆蟲能夠藉由毒液或是叮咬會對人類造成傷害,例如虎頭蜂在有人入侵地盤時會以螫針注入毒液等。紅火蟻會分泌有毒物質使接觸動物及人類出現敏感症狀甚至致命。.

新!!: 捻翅目和昆虫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撚翅目撚翅蟲𧎥𧎥目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