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承光 (夏)和馮跋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承光 (夏)和馮跋之间的区别

承光 (夏) vs. 馮跋

承光(425年八月—428年二月),或作承陽、永光,是十六國時期夏國君主赫連昌的年號,共計2年餘。 《晉書》作承光。《魏書》和《太平御覽》作永光。甘肅出土的塔有“承陽二年嵗在寅……”字樣 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1年1月 ISBN 7101025129。由於北凉曾奉夏正朔和丙寅為承光二年的干支,所以學者懷疑史籍記載承光為承陽之錯誤;即使承光沒有錯誤,北涼是用了同韻意義相近的陽字代替了光字。後來北凉奉北魏正朔時,遵照諧音,將“延和”和“太延”分別改作“緣禾”和“太緣”。施新榮,《國内20世纪以來的高昌史研究綜述》,原载《吐鲁番學研究》2003年第2期。引用於UTC時間2006年1月19日 03:53。歐亞學研究網: 。. 北燕文成帝冯跋(),十六國時期北燕君主,字文起,小名乞直伐,是胡化的漢人,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市)人。.

之间承光 (夏)和馮跋相似

承光 (夏)和馮跋有(在联盟百科)5共同点: 太平 (北燕)五胡十六国北燕北魏魏书

太平 (北燕)

太平(409年十月—430年十二月)是十六國時期北燕政權,北燕太祖文成帝冯跋的年號,共計21年餘。 太平二十二年九月馮弘沿用。.

太平 (北燕)和承光 (夏) · 太平 (北燕)和馮跋 · 查看更多 »

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該時期自304年劉淵及李雄分別建立漢趙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灭北凉為止。範圍大致上涵蓋華北、蜀地、遼東,最遠可達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眾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為主,統稱五胡《中國文明史 魏晉南北朝》〈第一章 政治發展大勢〉: 第50頁-第61頁.

五胡十六国和承光 (夏) · 五胡十六国和馮跋 · 查看更多 »

北燕

北燕()是十六國时期汉人馮跋建立的政权。407年,馮跋灭后燕,拥立高云(慕容云)为天王,建都龙城(今遼寧省朝陽市),仍旧沿用后燕国号。409年,高云被部下離班、桃仁所杀,馮跋平定政变後即天王位于昌黎(今辽宁省义县)。據有今遼寧省西南部和河北省东北部。436年被北魏所灭。 因其都龙城,又名黄龙,故南朝宋称其为黄龙国。也有史书因其地处东北地区南部,又称其为东燕,但较为罕见。.

北燕和承光 (夏) · 北燕和馮跋 · 查看更多 »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朝時期的第一個政權。由拓跋珪所建立,定都平城(遗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境)。439年,北魏统一华北與北方。 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5年,孝文帝下诏首先在宫廷中禁止包括鲜卑语在内的诸北语,改说汉语,但对三十岁以上的人有所宽限。496年,孝文帝诏令鲜卑八大贵族全部改为汉姓,并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元姓。534年,北魏分裂為被高歡掌控的東魏(都邺城)與被宇文泰掌控的西魏(都長安)。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魏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557年)魏恭帝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才正式宣告结束。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數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北魏和承光 (夏) · 北魏和馮跋 · 查看更多 »

魏书

《魏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的北魏王朝的历史。.

承光 (夏)和魏书 · 馮跋和魏书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承光 (夏)和馮跋之间的比较

承光 (夏)有42个关系,而馮跋有50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5,杰卡德指数为5.43% = 5 / (42 + 50)。

参考

本文介绍承光 (夏)和馮跋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