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德屬東非

指数 德屬東非

德屬東非(德文:Deutsch-Ostafrika)是德國在東非地區的殖民地,其領土約為現今的盧安達、蒲隆地、坦桑尼亞、以及莫桑比克北部等地區,總面積大約994,996平方公里,几乎是今日德国面积的三倍。 德属东非最早由德属东非公司建立并运营;在1880年代晚期,德属东非公司由于无法镇压土著起义,遂寻求军方的帮助。德意志帝国亦在此地設立殖民地政府,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比利時、葡萄牙均有派遣軍隊進攻此地,但直到1918年德國投降時,協約國陣營都始終無法佔領全境。 德國投降後,國際聯盟於1919年依據凡爾賽條約分別將盧安達及蒲隆地交付比利時、洛伏馬河以南地區交付葡萄牙、坦噶尼喀交付英國託管,結束了德國34年的統治。.

58 关系: 基戈馬卢旺达協約國坦噶尼喀坦桑尼亚塔波拉多哥蘭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奥托·冯·俾斯麦奴隶制度姆克瓦瓦巴加莫約巴黎和会 (1919年)东非廢奴主義伊林加德属东非公司德國殖民地德语德意志帝國德意志帝國海軍保羅·馮·萊托-福爾貝克保护国國際聯盟凡尔赛条约剑麻第一次世界大战維多利亞湖羅德西亞盧安達-烏隆地盧比莫希莫罗戈罗莫桑比克荷尔斯泰因非洲西德马及马及起义魏瑪共和國鲁伏马河黑尔戈兰岛达累斯萨拉姆赫赫族葡屬東非葡萄牙蒲隆地腓特烈三世 (德国)英属印度陆军英國陸軍英国...林迪橡膠樹殖民主义比屬剛果比利时温古贾岛斯瓦希里语扬·史末资 扩展索引 (8 更多) »

基戈馬

基戈馬是坦桑尼亞西部鄰近布隆迪的城鎮和湖港,位於坦噶尼喀湖東岸烏吉吉西北6公里,海拔775米,2007年人口135,234,是坦噶尼喀湖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2007年5月,坦桑尼亞政府為了促進貿易,宣布建立經濟區域的計劃。.

新!!: 德屬東非和基戈馬 · 查看更多 »

卢旺达

卢旺达共和国(Repubulika y'u Rwanda,République du Rwanda),简称卢旺达,是位于非洲中部和东部的主权国家,坐落在赤道以南,与乌干达、坦桑尼亚、布隆迪和刚果民主共和国接壤。卢旺达地处大湖地区,海拔较高,地理上以西部的山区和东部的热带草原为主,全国各地分布有多个湖泊。该国属温带到亚热带气候,每年有两个雨季和两个旱季。 卢旺达的人口主要居住在农村地区,以年轻人为主,密度在非洲国家中位居前列。卢旺达人主要分为三个族群:胡图族、图西族和特瓦族。其中特瓦族是该国生活在森林中的最早居民俾格米人的后代,而在胡图族和图西族的起源上学术界尚未有一致結論,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是由以前的种族社会衍生,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他们分别是从不同的种族和部落迁移过来。基督教是该国第一大宗教,主要语言是卢旺达语,与法语和英语並列為该国的官方语言。卢旺达实行总统制政府,现任总统是卢旺达爱国阵线的保罗·卡加梅,于2000年上任。与邻国相比,如今的卢旺达贪污腐败的程度较低,不过人权组织报告称该国的反对派团体受到压制、言论自由也遭到恐吓和限制。该国自前殖民时期以来就一直由严格的行政级别进行管理,全国按2006年划定的边界分成五个省。此外,卢旺达的女性国会议员比例为世界最高。 卢旺达自石器和铁器时代就有人口在此狩猎采集,之后又有班图人迁入。这些人口起初聚集成氏族社会,之后形成王国。18世纪中期,卢旺达王国开始统治这片土地,图西族国王征服了其他民族,集中权力,后来还制定了反胡图族的政策。1884年,德国开始对东非实行殖民统治,卢旺达也相应成为德国殖民地,之后又在1916年一战期间成为比利时殖民地。这两个欧洲国家都是通过卢旺达国王来统治该国,并延续其亲图西族政策。1959年,胡图族起兵造反,屠杀了大量图西族人,最终在1962年建立了一个以胡图族人占主导地位的独立国家。1990年,图西族领导的卢旺达爱国阵线发起内战,随之而来的是1994年的种族灭绝,估计受胡图族极端分子屠杀的图西族人與温和派胡图族人有50至100万。最终卢旺达爱国阵线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这场种族灭绝才相应中止。 卢旺达的经济在1994年的大屠杀期间受到重创,不过此后得以复苏。国家经济主要依靠自给农业,咖啡和茶叶是主要的出口经济作物。该国旅游业增长迅速,如今已是占主导地位的外汇收入来源。卢旺达是仅有的两个能够安全看到山地大猩猩的国家之一,许多游客都愿意为获得大猩猩的追踪许可支付高价。音乐和舞蹈是该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鼓乐和一种名为“intore”的民族舞蹈。全国各地都有传统工艺品制作,其中包括一种名为“imigongo”,使用牛粪制作的独特艺术品。.

新!!: 德屬東非和卢旺达 · 查看更多 »

協約國

協約國(Allied Powers)主要由法國、俄羅斯、英國、日本、義大利和美國組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同盟國對敵。.

新!!: 德屬東非和協約國 · 查看更多 »

坦噶尼喀

坦噶尼喀(斯瓦希里語:Tanganyika)是非洲东部国家坦桑尼亚的两个组成部分之一,另一部分是桑给巴尔。.

新!!: 德屬東非和坦噶尼喀 · 查看更多 »

坦桑尼亚

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Jamhuri ya Muungano wa Tanzania)位于赤道以南的东非国家,本土地处维多利亚湖和印度洋之间,北邻烏干達和肯亞,西与剛果民主共和國、盧安達和蒲隆地交界,南与馬拉威和莫三比克毗连,西南与尚比亞接壤。1964年4月26日,坦干伊加与尚吉巴合併,成立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首都為多多馬。1996年以前的舊首都位於三蘭港,仍為坦桑尼亞主要的商業城市和大部分政府機關的所在地。三蘭港也為坦桑尼亞的主要港口。 坦桑尼亚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部分低地属热带草原气候,西部内陆高原属热带山地气候,桑给巴尔的20多个岛屿属热带海洋性气候,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位於坦尚尼亞境內。 坦桑尼亚面积94.5万平方公里,人口5350万(2015年),分属126个民族。总统是约翰·蓬贝·约瑟夫·马古富利,于2015年10月当选。.

新!!: 德屬東非和坦桑尼亚 · 查看更多 »

塔波拉

塔波拉是坦桑尼亞的城市,也是塔波拉區的首府,2002年人口普查顯示人口127,880,居民主要從事農業活動如自給農業或小型種植煙草。2008年8月,約翰傳奇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籌劃的活動下採訪塔波拉。.

新!!: 德屬東非和塔波拉 · 查看更多 »

多哥蘭

多哥蘭(Togoland)是德國在19世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在非洲西部的保護國。其國土除了包括現時之多哥全境以外,尚包括今日-zh-hans:加纳;zh-hk:加納;zh-tw:迦納;-東部的部份土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戰敗,國土被英國及法國瓜分,分別被稱作「英屬多哥蘭」及「法屬多哥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非洲各國尋求獨立,多哥蘭的前途及統一問題一度成為焦點。最後英屬多哥蘭決定與英屬黃金海岸合併成為加纳,而法屬多哥蘭則決定獨立,成為今日的多哥共和國。.

新!!: 德屬東非和多哥蘭 · 查看更多 »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在1801年1月1日成立,由大不列颠王国(在1707年由苏格兰王国与英格兰王国组成)与爱尔兰王国组成。联合王国随着1922年12月6日《英爱条约》的签订与爱尔兰自由邦成立而结束,但英国在1927年才正式改號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新!!: 德屬東非和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 查看更多 »

奥托·冯·俾斯麦

奥托·愛德華·利奧波德·冯·俾斯麦(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勞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年-1890年),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人称「鐵血宰相」(Eiserner Kanzler;「鐵」指武器,「血」指戰爭)、「德國的建築師」及「德國的領航員」。奉行「鐵血政策」。但他在1871年德國統一後,對外收斂鋒芒,強調自己不過是「誠實經紀人」(或翻成「誠實仲介人」)。 俾斯麦是十九世纪德國最卓越的政治家,擔任普鲁士首相期间通过一系列鐵血战争统一德意志,並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宰相(又译“帝国总理”)。俾斯麦是保守派,維護专制主义,镇压了19世纪80年代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但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及社会保险。由于其對德國統一的貢獻,加上卓越及偉大成就,俾斯麥最後獲昇任為德意志帝國陸軍上將。在2005年德國電視二台票選最偉大的德國人活動中,他排名第九,次於第八偉大的印刷術發明者約翰內斯·古騰堡。.

新!!: 德屬東非和奥托·冯·俾斯麦 · 查看更多 »

奴隶制度

奴隶制為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奴隶視為是奴隶主的財產,沒有自己的人格、自由、權利,可以買賣,且奴隶主可強迫奴隶无报酬工作,且无人身自由。如果人類社會中大部分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主要是奴隶,馬克思主義將這種社会稱為奴隶社会。 古希臘、古埃及、罗马帝国、古巴比伦、南北战争以前的美国南方,以及以前一些英国、法国、俄国的殖民地都有奴隶制。历史上,绝大多数国家和社会都曾经认可制度性奴隶制;在近代,奴隶制被所有国家废除,但是即使如此,沒有合約精神的勞動關係仍然存在,债奴、契约劳工、农奴、被俘家仆、被收养为奴的儿童、童兵、强迫婚姻依然广泛存在。现在奴隶制度在世界各国都是非法的,但估计世界上仍有二千七百万人是事實上的奴隶,毛里塔尼亚是最后宣布废奴的行政地区(1981/2007),但是根据估算约有10%-20%的人口依然为奴。 奴隶制的出现早于成文记录,在许多文明中广泛存在。当今很多奴隶是债奴,主要分布在南亚,是由于债务缠身所致,很多甚至世代为奴。人口贩卖主要是指代强迫妇女和儿童进入色情行业工作。.

新!!: 德屬東非和奴隶制度 · 查看更多 »

姆克瓦瓦

姆克瓦瓦(Mkwawa,)是坦噶尼喀(今属坦桑尼亚)的赫赫族首领。1879年继其父酋长位。1891年德国入侵其地,姆克瓦瓦领导族人反抗。1894年德军侵占首府卡伦加后,继续领导针对德国殖民者的游击战。1898年7月19日,他被德军包围,被迫自杀。死后其头颅被德国士兵割下送至柏林,直到1954年才归还坦桑尼亚。.

新!!: 德屬東非和姆克瓦瓦 · 查看更多 »

巴加莫約

巴加莫約(Bagamoyo,也被拼写为:Bagamojo)是坦桑尼亞的城鎮,位於達累斯薩拉姆以北75公里,毗鄰桑給巴爾。始建于公元18世纪,曾经是德属东非的首都,是東非印度洋沿岸最重要的貿易港口之一。现今,巴加莫约是濱海區的首府,居民人數約30,000,最近被认定为世界遗产。.

新!!: 德屬東非和巴加莫約 · 查看更多 »

巴黎和会 (1919年)

巴黎和会,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会议。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1919年1月,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了解決戰爭所造成的問題,以及奠定戰後的和平,於是召开巴黎和会。這個和會因為戰敗國和中立國均未獲邀請參加,所以這是勝利國舉行的和會,而勝利國又有大小之分別,它又是個大國操縱的和會。分別由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大衛·勞萊·喬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主導了和会的進行。 和会上签订了处置战败国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一次大戰後由美國、英國、法國等主要戰勝國主導的國際政治格局。会议通過領土分配及賠款等措施重塑現實政治格局,遏制德國等戰敗國及苏维埃俄国等共產國家,但與此同時通過筹组一个国际联盟来企圖建立理想的國際外交規範。 参加巴黎和会的各国代表有1000多人,其中全权代表70人。和會及後續的活動先後完成對各戰敗國的和約,其中對德和約的凡爾賽條約是最為重要的条约,對日後的國際關係有著深遠影响。.

新!!: 德屬東非和巴黎和会 (1919年) · 查看更多 »

东非

东非即东部非洲地区,根據聯合國的次分區共有19個国家或屬地:.

新!!: 德屬東非和东非 · 查看更多 »

廢奴主義

廢奴主義(),又稱廢除主義、奴隸廢除論,是一場以廢除奴隸制度及其奴隸貿易而展开的政治運動,其運動開始於啟蒙時代,並在19世紀推至高峰,也在很多地方得到了大致上的成功。.

新!!: 德屬東非和廢奴主義 · 查看更多 »

伊林加

伊林加是坦桑尼亞中部的城市,是伊林加區的首府,座標,2004年人口112,900,市內有數間提供高等教育的學院,也有兩間電台和一間電視台經營。.

新!!: 德屬東非和伊林加 · 查看更多 »

德属东非公司

德属东非公司(Deutsch-Ostafrikanische Gesellschaft,缩写为DOAG)是一个特许殖民组织,它是德属东非的前身,而后者最终包括了现代坦桑尼亚,莫桑比克,肯尼亚,卢旺达和布隆迪地区的领土。此公司于1884年作为德意志殖民协会(德语:Gesellschaft für deutsche Kolonisation)的一部分而建立,最初仅旨在非洲进行贸易。该组织起初于1885年在今肯尼亚海岸建立保护国,其后更在同年4月与桑给巴尔苏丹哈利法·本·赛义德签订协议租借桑给巴尔岛对岸沿海地带50年。公司试图在其领地进行行政管理的措施导致了在坦桑尼亚沿海地区的大规模反抗,于是该公司只能在德国海军的帮助下占领并固守滨海地区的达累斯萨拉姆和巴加莫约;而到了1889年,它不得不请求德国政府的援助来镇压叛乱;1891年,公司已无法处理殖民地的行政事务,于是将其下辖领地卖给德国中央政府,开启了德意志帝国在这片土地上的直接统治。然而,公司在这之后起初仍在进行许多殖民活动,包括采矿,建立种植园与铁路,成立银行与铸造等,其后才同意全权交予德国殖民政府和其他组织管理。它随后作为土地公司运营,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属东非被瓜分,并在1920年解散。.

新!!: 德屬東非和德属东非公司 · 查看更多 »

德國殖民地

德意志帝国殖民地(Deutsche Kolonien 或 Deutsches Kolonialreich)由霍亨索伦王朝的德意志帝国在19世纪后期建立。德国统一之前,一些德意志政权也曾经短暂建立过殖民地。.

新!!: 德屬東非和德國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德语

德语(德语:Deutsch,)是印欧语系西日耳曼語支的一门语言。以使用國家數量來算是世界排名第六的語言,也是世界大國語言之一以及欧盟内使用最广的母语,德语拥有9000万到9800万使用者。德语标准共同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马丁·路德对拉丁文《圣经》的翻译工作。大多数德语词汇源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语言,一些词汇来自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部分来自法语和英语。 德语母语使用者的主要分布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北部、列支敦士登和卢森堡。欧洲许多地区(如意大利北部、比利时东部以及波兰等地)和作为原德国殖民地的纳米比亚也有大量的德语使用者,主要为作为当地少数民族的日耳曼人。 德语书写使用拉丁字母。德文字母除去标准的26个拉丁字母外,另有三个带分音符的元音Ä/ä、Ö/ö、Ü/ü以及一个特殊字母ß。.

新!!: 德屬東非和德语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玛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佔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兼任德國皇帝和首相,實行君主立憲制,設立上議院和下議院。帝國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分別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間十分信任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因此又稱為「俾斯麥時代」。俾斯麥時代在位期間,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建立了同盟體系,與俄奧兩國結盟,孤立法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與列國發生衝突,但內政卻一敗塗地,文化鬥爭與反社會主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後,由腓特烈三世繼任,但他僅在任99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間,一手摧毀了俾斯麥體系,積極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軍船艦,並帶領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德國腹背受敵,加上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導致美國參戰,最終導致帝國覆亡。戰敗後的德國建立了共和政體,稱為威瑪共和國。.

新!!: 德屬東非和德意志帝國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海軍

德意志帝國海軍(德語:Kaiserliche Marine,意為「帝國海軍」)是指德意志帝國的海軍,存在於1871年至1919年之間。德意志帝國海軍最早由普魯士海軍和北德意志邦聯海軍(Norddeutsche Bundesmarine)為前身所組成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大力擴展海軍力量,而形成德意志帝國與大英帝國的軍備競賽,德國海軍因而一度發展成世界上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的強大海軍。德意志帝國海軍最後大部分在一戰西線中損失與在英國斯卡帕灣集結時,在德國海軍軍官發起的秘密行動中自沉。 德意志帝國海軍的船艦通常被命名開頭為SMS,為「皇帝陛下的船艦」(德語:Seiner Majestät Schiff)之縮寫。.

新!!: 德屬東非和德意志帝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保羅·馮·萊托-福爾貝克

保羅·馮·萊托-福爾貝克(Paul Emil von Lettow-Vorbeck,),德意志帝國陸軍將領,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駐德屬東非軍的司令官。在四年中,他率領約一萬五千人以寡敵眾,牽制近25萬英國、比利時、葡萄牙聯軍,而未曾遭受重大失敗,更是一戰當中唯一一位成功侵攻大英帝國疆土的德軍將領。.

新!!: 德屬東非和保羅·馮·萊托-福爾貝克 · 查看更多 »

保护国

保护国又称保護領、受保护国、被保护国、受保护领地,是受较强之国家(宗主国)支配和保护的国家或地区,是殖民地形式或從屬國的一种。 保护国是非独立国的一种,也是殖民统治的一种特殊形式。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掠夺原材料产地和国际市场,用强力的手段迫使弱小国家,落后国家同他签不平等条约,以“保护”为名,控制和吞并弱小国家。这些弱小国家就称为保护国。宗主国与保护国之关系为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之一,弱势国家因签订不平等条约而接受强势国家的军事保护,以致无法自理内政、外交事务,甚至丧失主权。 如果被保护的对象为民族实体、共同体,或通过征服从别国瓜分土地,此类常被称为保护地、领地、境外領土。此类常在国际法中主权性质发生变化,演变为国家的领土主权范畴,各国对此称谓不尽一致。保护国或保护地或属地多属于殖民地。.

新!!: 德屬東非和保护国 · 查看更多 »

國際聯盟

國際聯盟,簡稱國聯,成立于1920年1月10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召开后组成的跨政府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以維護世界和平為其主要任務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的成立目的如《》所述,包括透過集体安全及軍備控制來預防戰爭,藉由談判及仲裁來平息國際間的紛爭。国际联盟及其他同時期的條約也提到勞動條件、對原住民的公平待遇、人口走私与贩毒、軍備交易、公眾衛生、戰俘待遇,以及保護歐洲的少數族群。1934年9月28日至1935年2月23日期间,國際聯盟达到極盛時期,会员国数量高达58個。 國際聯盟所体现的外交思维反映了數百年來世界外交方式上的根本性轉變。國際聯盟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因而需要依靠當時國際間的大国執行其決議、維持經濟制裁,或是在必要時提供軍隊,然而這些大國未必願意這麼做。經濟制裁也會傷害國際聯盟的成員,因此這些國家不願意配合。美國則因為參議院拒絕接受《凡爾賽條約》,一開始就沒有加入國聯。在第二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時,國際聯盟指責義大利軍隊将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醫療帳篷作为攻擊目標,贝尼托·墨索里尼则回應称:「國際聯盟在麻雀大声喊叫時運作的很好,但在老鹰掉下来時一點用都沒有」。 在1920年代國際聯盟有顯著的成功,也有一些早期的失敗案例,但國際聯盟終究未能阻止轴心国在1930年代的侵略行爲。德國、日本、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均退出了国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發證實,國際聯盟無法起到維護世界和平、避免世界大戰再度發生的作用。國際聯盟歷時26年,後來被1946年4月20日成立的联合国所取代。此外,联合国繼承了一些國際聯盟成立的機構及組織。.

新!!: 德屬東非和國際聯盟 · 查看更多 »

凡尔赛条约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le Traité de Versailles,Treaty of Versailles),全称《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Traité de paix entre les Alliés et les Puissances associées et l'Allemagne,Treaty of Peace between the Allied and Associated Powers and Germany),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和战败的同盟国签订的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7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凡爾賽條約》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在凡爾賽和約的眾多條款中,最具爭議性的一項莫過於第231條款。該條款迫使德國承認發動戰爭的全部責任。合約也限制德國的軍事能力,使其割讓領土,以及迫使他們支付巨額的賠款。在1921年時,德國所要負擔的賠款高達1320億馬克(爾後減免至314億馬克)。當時許多經濟學家,包含著名的約翰·凱因斯,都認為凡爾賽條約太過苛刻,賠款金額過於高昂並且容易產生不良後果。但是也有人持反對意見。例如法國元帥費迪南·福煦就認為條約對德國非常寬容。.

新!!: 德屬東非和凡尔赛条约 · 查看更多 »

剑麻

剑麻(学名:)又名菠萝麻、瓊麻、衿麻,是龙舌兰科龍舌蘭屬的一种植物。1901年由美國領事達文生先生自夏威夷間接引進原產於中美洲的瓊麻至臺灣。纖維經濟作物。.

新!!: 德屬東非和剑麻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德屬東非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維多利亞湖

維多利亞湖(英文:Lake Victoria,又名Victoria Nyanza)是非洲最大的淡水湖和世界第二大淡水湖,面積68,870平方公里,僅次於蘇必略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淡水湖。 如果依含水量來比較,維多利亞湖共有2760立方公里的淡水量,排名世界第七。維多利亞湖的水源主要來自直接降雨及數千條的小溪流。流進維多利亞湖的河流中,最大的是卡蓋拉河,由維多利亞湖的西岸進入維多利亞湖。維多利亞湖是白尼羅河(世界最長河尼羅河支流)的源頭,由維多利亞湖北岸的金賈流進白尼羅河 維多利亞湖位於東非大裂谷區,由非洲三國:肯尼亞、坦桑尼亞和烏干達所擁有,目前這三國在維多利亞湖畔都有不錯的觀光業發展。 維多利亞湖湖域呈不規則四邊形,南北最長有337公里,東西最寬有240公里,整個湖岸線長約有3220公里,海拔1134公尺,平均水深40公尺(已知的最深處有82公尺),為非洲最大的內陸漁場。 維多利亞湖得名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是由歐洲人中第一個找到維多利亞湖的约翰·汉宁·斯皮克所命名,他於1859年在和理查·波頓尋找尼羅河源頭時發現。.

新!!: 德屬東非和維多利亞湖 · 查看更多 »

羅德西亞

羅德西亞(Rhodesia)是南部非洲的英國殖民地——南羅德西亞在1965年11月11日後取的新名,沿用至1979年5月31日;布什戰爭結束後,新任總理埃布爾·穆佐雷瓦在1979年6月1日更改國名為,1980年4月18日再更名為津巴布韋(並獲國際普遍承認),沿用至今。國名源於創立不列顛南非公司的英格蘭政治家、商人塞西爾·羅茲。 羅德西亞是未被國際普遍承認的國家,1970年3月宣佈採用共和制,總統─克利福德·杜邦、約翰·拉索爾只是虛位元首,(唯一一位)總理伊恩·史密斯才握有實權。羅德西亞定都索爾茲伯里(今哈拉雷),以英語為官方語言,有6,930,000人口(1978年估計),佔地390,580平方公里,貨幣為鎊(1965-70)、元(1970-79)。.

新!!: 德屬東非和羅德西亞 · 查看更多 »

盧安達-烏隆地

盧安達-烏隆地(Ruanda-Urundi),原先在1916年至1924年間是比利時的附庸國;1924年-1945年間則為國際聯盟的託管地;二戰後又成為聯合國的託管地至1962年,盧安達和蒲隆地同時獨立為止。.

新!!: 德屬東非和盧安達-烏隆地 · 查看更多 »

盧比

盧比(英文:rupee)是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尼泊爾和毛里求斯所使用的貨幣名稱。.

新!!: 德屬東非和盧比 · 查看更多 »

莫希

莫希是坦桑尼亞東北部的城市,是乞力馬扎羅區的首府,位於非洲最高山峰乞力馬扎羅山附近,有熱帶乾濕季氣候,座標,2002年人口144,739。莫希有全民小學教育,有鄰近地區最高的識字率。.

新!!: 德屬東非和莫希 · 查看更多 »

莫罗戈罗

莫罗戈罗(斯瓦希里语:Morogoro)是坦桑尼亚南部高地的一座城市,莫罗戈罗区首府,面积为535,04平方公里。该城位于经济重镇达累斯萨拉姆以西190千米,西面为多多马,有铁路和这两座城市相连。2012年人口为315,866人。莫罗戈罗位处乌卢古鲁山山麓,是该区的农业中心。.

新!!: 德屬東非和莫罗戈罗 · 查看更多 »

莫桑比克

莫桑比克共和国(葡萄牙语:República de Moçambique)舊譯作莫三鼻給,位於非洲南部,临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马达加斯加相望,以葡萄牙语作為官方語言,1975年脫離葡萄牙殖民地身分而獨立。2017年普查人口為28,861,863人(初步數字)。作為與英國並無憲制關係的國家,在1995年以特殊例子加入英聯邦。其經濟低落,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和重债穷国。再加上曾為社会主义國家,國內經濟等數值常被拿來與人口相似的朝鲜比較。.

新!!: 德屬東非和莫桑比克 · 查看更多 »

荷尔斯泰因

荷尔斯泰因地區位於易北河和艾德河之間,是德國北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一部分。 此地在811–1474年由荷尔斯泰因伯爵國統治,隨後(1474–1866)由荷尔斯泰因公国統治,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北方領土。荷尔斯泰因的歷史與石勒苏益格公国密切相關。本區首都為基爾。 Category:荷尔斯泰因-戈托普王朝 Category: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 Category:德国地名.

新!!: 德屬東非和荷尔斯泰因 · 查看更多 »

非洲

阿非利加洲(Africa),簡稱非洲,位于地球东半球西部,欧洲之南,亚洲以西,地跨赤道南北,面積為30,221,532平方公里,佔全球總陸地面積的20.4%,Sayre, April Pulley.

新!!: 德屬東非和非洲 · 查看更多 »

西德

西德(Westdeutschland),或聯邦德國,是对1949年5月至1990年10月之間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之俗稱。.

新!!: 德屬東非和西德 · 查看更多 »

马及马及起义

#重定向 马及马及叛乱.

新!!: 德屬東非和马及马及起义 · 查看更多 »

魏瑪共和國

威瑪共和國(Weimarer Republik)指1918年至1933年採用共和憲政政体的德国,于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霍亨索伦王朝崩溃后成立。由於這段時間施行的宪法(一般称之为《威瑪憲法》)是在憲法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因而得此名稱。其使用的國名為「德意志國」(Deutsches Reich)。「威瑪共和」这一稱呼是后世历史学家的称呼,从来不是政府的正式用名。有如現在的法蘭西共和國算是第五共和國,共和是針對政權的說明。 威瑪共和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次走向共和的嘗試,于德国十一月革命后而生,因阿道夫·希特勒及纳粹党在1933年上台执政而结束。虽然1919年的威瑪共和宪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在法律上仍然有效,但納粹黨政府在1933年采取的一体化(Gleichschaltung)政策已经彻底破坏了共和国的民主制度,所以魏玛共和国在1933年已经名存实亡。.

新!!: 德屬東非和魏瑪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鲁伏马河

鲁伏马河(Ruvuma River,Rio Rovuma),是东非的一条河流,发源于马拉维湖以东的高原地区,向东流入莫桑比克海峡。 鲁伏马河全长约800公里,形成了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之间的天然分界线,河上两国共建有联合大桥。鲁伏马河流域面积约为155,500平方公里,河口径流量约为475立方米/秒。 Category:非洲跨國河流 Category:坦桑尼亚河流 Category:莫三比克-坦桑尼亞邊界 *.

新!!: 德屬東非和鲁伏马河 · 查看更多 »

黑尔戈兰岛

海姑蘭島,亦譯為黑尔戈兰岛(Helgoland;黑尔戈兰语:deät Lun)是位于北海东部的小型群岛,行政上隶属于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

新!!: 德屬東非和黑尔戈兰岛 · 查看更多 »

达累斯萨拉姆

达累斯萨拉姆(Dar es Salaam),意为“和平之家”--是坦桑尼亚最大的城市、旧都,与同名省份的首府,堪称是坦桑尼亚的经济首都。面积162.5平方公里,都会区人口2,456,100(2005年统计数据)。市区分为Ilala、Kinondoni和Temeke三区,与两个郊区(Masaki和Mikocheni)。.

新!!: 德屬東非和达累斯萨拉姆 · 查看更多 »

赫赫族

赫赫族(Wahehe)是坦桑尼亚的一个民族,属于班图人的一支。约193万人(1995年)。主要分布在中南部的伊林加区。讲赫赫语,属尼日尔-刚果语系。通用斯瓦西里语。多持万物有灵信仰,盛行巫术,少数信伊斯兰教或基督教新教。多从事农牧业,饲养牛羊。.

新!!: 德屬東非和赫赫族 · 查看更多 »

葡屬東非

葡屬東非(África Oriental Portuguesa),又稱葡屬莫桑比克,是葡萄牙在非洲東部地區殖民地的統稱。葡萄牙在1498年首次到達東非海岸,并在此之後開始建設殖民據點。葡萄牙曾致力在當地植入葡萄牙文化。1951年,葡屬東非改為葡萄牙的海外省。1975年,葡屬東非宣佈獨立,也就是今天的莫桑比克。.

新!!: 德屬東非和葡屬東非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

葡萄牙共和国(República Portuguesa),简稱葡萄牙(Portugal)、葡國。明朝《坤輿萬國全圖》称之爲波爾杜瓦爾(或波爾杜曷爾)、拂朗機(或拂朗幾、佛朗機);亦有蒲都麗家等稱謂,清朝時稱博都雅,或者澳門也有譯作葡萄牙民國。 葡萄牙是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个国家,西部和南部瀕臨大西洋,北部和东部則與西班牙相接;首都-里-斯本以西的罗卡角是歐洲大陸的最西端。除了欧洲大陆的本土之外,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也是葡萄牙的领土。 現今葡萄牙邊界內的疆土,自古代開始就屢屢易主。葡萄牙曾是羅馬帝國版圖下的一員,期間曾被西哥特人和苏维汇人入侵,多方勢力相互角鬥;八世紀時,摩尔人征服了大部分的伊比利亚半岛,出現了較為一統的政權,也因而開啟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長達數世紀的戰爭當中,葡萄牙以今天西班牙的加里西亞地區為基地,於1139年成立葡萄牙王國,由北而南逐步完成征服。 16世纪起,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中扮演活躍角色,成為重要的海上強國。全盛時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共同簽署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旨在將世界瓜分為兩半。現存歐洲國家當中,葡萄牙是為殖民歷史最悠久的一國,自從1415年攻占北非休达到1999年澳門政權移交(亦有一種算法為到2002年的東帝汶獨立為止),殖民活動長達幾近六百年。昔日龐大的殖民帝國,曾包括世界五十三個國家的部分領土,也使其官方語言葡萄牙語成為兩億四千萬人的共同母語,和世界第六大語言。但十九世紀開始,隨著最大殖民地巴西的獨立,葡萄牙的國勢快速地衰落。1910年10月5日革命推翻了葡萄牙王室,而成立不穩定的民主政權——葡萄牙第一共和国;卻在不久後又被保守派軍官領導的軍事政變推翻,是為新政時期,即葡萄牙第二共和国。直到1974年葡萄牙殖民地戰爭結束,反戰的康乃馨革命爆發,葡萄牙才重新成為自由民主國家。.

新!!: 德屬東非和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蒲隆地

,正式名稱布隆迪共和國(Republika y'Uburundi, ;République du Burundi,),是一個位於東部非洲的小型內陸國家,其北、東、西面分別為卢旺达、坦桑尼亚與剛果民主共和國所包圍,其中與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邊界有超過一半是座落在著名的坦噶尼喀湖(Lake Tanganyika)湖面上。 布隆迪的首都為布琼布拉(Bujumbura),是個位於坦干依喀湖湖畔的港口都市,最早是德屬東非的軍隊駐紮地,人口約有30萬(1994年時估計),是該國第一大城。布隆迪的官方語言有三種,包括英語、法語和基隆迪語。 布隆迪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且國內生產總值也較低於其他國家。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主要是內戰、貪汙和人民教育程度不高,而且還流行著愛滋病。Eggers, E.,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Burundi, p. xlix.

新!!: 德屬東非和蒲隆地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三世 (德国)

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德意志皇帝及普鲁士国王,1888年在位九十九日,是年亦称“三帝之年”。腓特烈原名腓特烈·威廉·尼克劳斯·卡尔(Friedrich Wilhelm Nikolaus Karl),亦称“弗里茨”(Fritz)MacDonogh, p. 17.

新!!: 德屬東非和腓特烈三世 (德国) · 查看更多 »

英属印度陆军

不列颠印度军队或稱英国印度军、英屬印度陆军,簡稱英印軍(英文:British Indian Army),正式名稱是印度軍(英文:Indian Army)是英属印度时期(1858年-1947年)的英属印度武装部队,是一支印度本土的安全保卫力量,同时也是世界战争和其他舞台的一支武装力量。1903年至1947年间,印度军队由印度人及英国人分别组成编组,前者属于来自印度本土的印度人组成;后者则是出生于英国、派駐印度服役的英国人组成。.

新!!: 德屬東非和英属印度陆军 · 查看更多 »

英國陸軍

英國陸軍(British Army),是英國軍隊的地上作戰部隊,它是由蘇格蘭與英格蘭在1707年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時形成的。至2006年,英國陸軍的現役部隊有79,550人,國土軍有24,690人,除国土军外的其它陆军预备役部队有121,800人。英國陸軍經常被部署於全球每一角落的參與多國聯軍的戰鬥或參與聯合國的維持和平行動。 英國陸軍與英國皇家海军和英國皇家空軍不同,沒有“皇家”头銜,原因是英国内战期间在英国君主与英国国会的一系列斗争中英国陆军总是站在英国国会一边,并且根据英国国会在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中的规定“和平时期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维持常备军”,英国陆军在法律上并不属于王室管辖。不过尽管英国陆军没有皇家头銜,这并不妨碍在陆军有若干團(Regiments)使用「皇家」此一頭銜。.

新!!: 德屬東非和英國陸軍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德屬東非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林迪

林迪:.

新!!: 德屬東非和林迪 · 查看更多 »

橡膠樹

橡膠樹(学名:Hevea brasiliensis),或稱為巴西護謨樹,是大戟科橡膠樹屬的一種喬木,其樹汁是天然橡膠最主要來源。木材亦可製作家具。 原產於亞馬遜森林,1873年被英國人亨利·威克罕姆走私到英國邱園;1877年,22株三葉橡膠樹被運至新加坡,1898年傳到馬來半島。1904年,云南干崖土司刀安仁从新加坡购买了八千株橡胶苗,种植在今德宏州盈江县新城乡内,开创中国种植橡胶的先例,至今仍有一棵存活。.

新!!: 德屬東非和橡膠樹 · 查看更多 »

殖民主义

殖民主義是指一個國家寻求或取得另外一地或其人民的行政权力的一种政策。殖民主义通常包含了殖民者与殖民地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而往往这些各种不平等关系的建立,是由于被殖民者对现代社会组织和架构的无知造成的。殖民主义这个词通常是指殖民者与未开发文明的土著人民之间的关系。.

新!!: 德屬東非和殖民主义 · 查看更多 »

比屬剛果

比屬剛果(法文:Congo belge)是比利時在1908年至1960年在今日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殖民地。 在1885年,歐洲各國舉行了柏林西非會議。德國政府在會議當中把剛果交予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以作為其私人領地,並將之稱為剛果自由邦。而到了1908年,剛果正式被轉交予比利時政府,並改稱為比屬剛果。而剛果最富庶的地方 - 加丹加省也被比利時幾家公司共同開發了。 比屬剛果趁剛果危機發生時,在1960年6月30日取得獨立。但比利時政府卻仍與扎伊爾(即今刚果民主共和国)保持特殊的關係,有一定的政治和經濟上的影響力。.

新!!: 德屬東非和比屬剛果 · 查看更多 »

比利时

比利時王國(Koninkrijk België;法語:Royaume de Belgique;德語:Königreich Belgien),是一個西歐國家。它是歐洲聯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首都布魯塞爾是歐盟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大型國際組織的總部所在地。比利時自北起順時針分別與荷蘭、德國、盧森堡和法國接壤,西面則濱臨北海。 比利時的名稱,源自羅馬時代,當時此地稱為比利時高盧(Gallia Belgica),字面意為貝爾蓋人的高盧。「比利時」這個中文譯名,源自1849年徐繼畬所編纂的《瀛寰志略》。.

新!!: 德屬東非和比利时 · 查看更多 »

温古贾岛

温古贾岛(Unguja),通常非正式地称为桑给巴尔岛,是印度洋上桑给巴尔群岛的主岛,位于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上人口相对稠密。2011年9月10日从该岛出发驶往奔巴岛的一艘渡轮发生沉船事故,导致至少190多人死亡。.

新!!: 德屬東非和温古贾岛 · 查看更多 »

斯瓦希里语

斯瓦希里语()属于班图语族,是非洲语言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5500万多人),和阿拉伯語及豪萨语並列非洲三大語言。 斯瓦希里语是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的官方语言,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国家语言之一,斯瓦希里语的方言盖泽佳语是科摩罗的官方语言之一。在赞比亚、马拉维、布隆迪、卢旺达、莫桑比克等东非和中非的国家,斯瓦希里语被作为交际语言使用。 早在1728年斯瓦希里語是以阿拉伯字母來拼寫,之後到19世紀受到歐洲殖民者的影響改以拉丁字母來拼音。而斯瓦希里語也吸收了大量阿拉伯语借词,语言的名称“斯瓦希里”来自阿拉伯文سواحيل(Sawahil)“濒海地区”。.

新!!: 德屬東非和斯瓦希里语 · 查看更多 »

扬·史末资

扬·克里斯蒂安·史末资,OM,CH,ED,KC,FRS,FRS(Jan Christiaan Smuts,)英帝国、南非政治人物、律师、將領。曾两任南非总理。.

新!!: 德屬東非和扬·史末资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