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彗星和麥克諾特彗星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彗星和麥克諾特彗星之间的区别

彗星 vs. 麥克諾特彗星

彗星(Comet,有時也被誤記為慧星)是由冰構成的太陽系小天體(SSSB),當他朝向太陽接近時,會被加熱並且開始釋氣,展示出可見的大氣層,也就是彗髮,有時也會有彗尾。這些現象是由太陽輻射和太陽風共同對彗核作用造成的。彗核是由鬆散的冰、塵埃、和小岩石構成的,大小從P/2007 R5的數百米至海爾博普彗星的數十公里不等,但大部分都不會超過16公里。 彗星的軌道週期範圍也很大,可以從幾年到幾百萬年。短週期彗星來自超越至海王星軌道之外的柯伊伯帶,或是與離散盤有所關聯 。長週期彗星被認為起源於歐特雲,這是在古柏帶外面,伸展至最近恆星一半距離上,由冰凍天體構成的球殼。長週期彗星受到路過恆星和銀河潮汐的引力攝動而直接朝向太陽前進。雙曲線軌道的彗星可能在進入內太陽系之前曾經被沿著雙曲線軌跡被拋射至星際空間,則只會穿越太陽系一次。來自太陽系外,在銀河系內可能是常見的系外彗星也曾經被檢測到。 彗星與小行星的區別只在於存在著包圍彗核的大氣層,未受到引力的拘束而擴散著。這些大氣層有一部分被稱為彗髮(在中央包圍著彗核的大氣層),其它的則是彗尾(受到來自太陽的太陽風電漿和光壓作用,從彗髮被剝離的氣體、塵埃、和帶電粒子,通常呈線性延展的部分)。然而,熄火彗星因為已經接近太陽許多次,幾乎已經失去了所有可揮發的氣體和塵埃,所以就顯得類似於小的小行星。小行星被認為與彗星有著不同的起源,是在木星軌道內側形成的,而不是在太陽系的外側。主帶彗星和活躍的半人馬小行星的發現,已經使得小行星和彗星之間的差異變得模糊不清。 ,已經知道的彗星有4,894顆,其中大約有1,500顆是克魯茲族彗星和大約484顆短週期彗星,而且這個數量還在穩定的增加中。然而,這只是潛在彗星族群中微不足道的數量:估計在外太陽系的儲藏所內類似的彗星體數量可能達到一兆顆。儘管大多數的彗星都是暗淡和不夠引人注目的,但平均大概每年會有一顆裸眼可見的彗星,其中特別明亮的就會被稱為"大彗星"。 在2014年1月22日,ESA科學家的報告首次明確的指出在矮行星穀神星,也是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有水氣存在。這項檢測是通過赫歇爾太空望遠鏡使用遠紅外線技術完成的。此一發現是出人意料之外的,因為彗星,不是小行星,才會有這種典型的"噴流萌芽和羽流"。根據其中一位科學家的說法:"彗星和小行星之間的區隔是越來越模糊了"。 古代也有彗星出现的记录,古人一般認為彗星是凶兆。. 麥克諾特彗星(正式編號:C/2006 P1)是一顆由澳大利亞的天文學家罗伯特·麦克诺特在2006年8月7日發現的彗星。它在2007年1月上旬,過近日點前亮度大增,是30年來最亮的彗星(只計最亮光度);也是70年來第二亮的,僅次於1965年達-17等的池谷·關彗星;比1947年的南天大彗星C/1947 X1、1976年的威斯特彗星C/1975 V1、1996年的百武彗星以及1997年的海爾·博普彗星都還要亮。一月底前在南、北半球較高緯度地區,白天肉眼可見。.

之间彗星和麥克諾特彗星相似

彗星和麥克諾特彗星有(在联盟百科)11共同点: 天文学家太阳风威斯特彗星中國百武二號彗星近日點金星池谷-關彗星星等海爾-博普彗星1910年1月大彗星

天文学家

天文学家是研究天文学、宇宙学、天体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家。因为有些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对天文理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下面的列表中也包括这些人。.

天文学家和彗星 · 天文学家和麥克諾特彗星 · 查看更多 »

太阳风

太陽風(solar wind)特指由太阳上層大氣射出的超高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非出自太陽的类似带电粒子流也常稱爲“恆星風”。 在太陽日冕层的高温(几百万開氏度)下,氢、氦等原子已经被電離成帶正電的质子、氦原子核和带负电的自由电子等。这些带电粒子运动速度极快,以致不断有带电的粒子挣脱太阳的引力束缚,射向太陽的外围,形成太陽風。 太陽風的速度一般在200-800km/s。 一般認為在太阳极小期,從太陽的磁場极地附近吹出的是高速太陽風,從太陽的磁场赤道附近吹出的是低速太陽風。太陽的磁場的活动是會變化的,週期大約為11年。 太陽風一词是在1950年代被尤金·派克提出。但是直到1960年代才證實了它的存在。長期觀測發現,當太陽存在冕洞時,地球附近就能觀測到高速的太陽風。因此天文学家認為高速太陽風的產生與冕洞有密切的關係。太阳表面的磁场及等离子体活动对地球有很重要的影响。当太阳发生强烈的活动时,大量的带电粒子随着太阳风吹向地球的两极,就会在两极的电离层引发美丽的极光。.

太阳风和彗星 · 太阳风和麥克諾特彗星 · 查看更多 »

威斯特彗星

威斯特彗星(Comet West、C/1975 V1)為一顆非週期彗星,被認為是20世紀最漂亮的彗星之一。歐洲南天天文台的丹麥天文學家李察·M·威斯特(Richard M. West)於1975年11月5日在經過曝光後的底片上首度發現威斯特彗星,後來又於1976年8月所攝得的底片上發現了它的蹤跡。威斯特彗星有時也被稱為大彗星。.

威斯特彗星和彗星 · 威斯特彗星和麥克諾特彗星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中國和彗星 · 中國和麥克諾特彗星 · 查看更多 »

百武二號彗星

武二號彗星(C/1996 B2)是一顆非週期性彗星,由日本鹿兒島業餘天文學家百武裕司於1996年1月30日在日本鹿兒島縣發現,是他发现的第二顆彗星。該彗星於1996年3月25日最接近地球(距離地球約135萬公里),該彗星由2月初的10等猛增至3月底的0等。藍綠色彗頭配以3月底時彗尾長達120度,細長的藍色彗尾橫跨北斗七星至半個天空,令不少親眼目睹的天文愛好者著迷,同年5月1日通過近日點。 3月25日,哈伯望遠鏡拍攝到百武彗星彗核物質分裂的樣子,同時地面天文愛好者亦拍攝到此現象。3月26日至28日,美國和德國的天文學家使用伦琴X射线天文卫星(ROSAT)發現彗星的X射線辐射,這是人類首次探測到彗星發射X射線,且其強度也是天文學家始料不及的。百武彗星的X射線是在彗星內部形成還是太陽風與彗星物質的猛烈撞擊還沒有定案。 另外,美國哈佛史密松天文物理中心的天文學家分析次毫米波段的觀測資料,在百武彗星上所觀測到的氫和氘(即重氫)比例計算,推斷地表水份來源,和地球形成過程中,某時期內有眾多彗星隕落地球的假設依據。欧洲南方天文台針對百武彗星上所含元素的分析,氨、烷類以及氫氧化物等有機物所佔的比率不少。 2000年尤利西斯号探测器的研究小組公佈,報道探測器在1996年5月1日穿越百武彗星離子尾的質譜分析;測量到大量C+、O+及不太多的C2+、O2+、N+、OH+、H2O+。 這顆彗星的公轉週期極長,對照上一次回歸的時間約為17000年前,由於受行星引力影響致其軌道改變,因此以後十萬年內回歸的機會很少。 百武裕司發現的第一顆彗星編號為C/1995 Y1(1995年12月25日在鹿兒島縣發現,當時光度10.5等),1996年2月24日過近日點,由於此彗星光度不亮(最亮也只有7.8等),普通小型望遠鏡也難以看到,因此不受天文愛好者注目,而第二顆明顯比第一顆亮得多而更為人熟悉,因此「百武彗星」通常是指第二顆。.

彗星和百武二號彗星 · 百武二號彗星和麥克諾特彗星 · 查看更多 »

近日點

#重定向 近日點和遠日點.

彗星和近日點 · 近日點和麥克諾特彗星 · 查看更多 »

金星

金星(英語、拉丁語:Venus,天文符號:♀),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是從太陽向外的第二顆行星,軌道公轉週期為224.7地球日,它沒有天然的衛星。在中國古代稱為太白、明星或大囂,另外早晨出現在東方稱啟明,晚上出現在西方稱長庚。到西漢時期,《史記‧天官書》作者天文學家司馬遷從實際觀測發現太白為白色,與「五行」學說聯繫在一起,正式把它命名為金星。它的西文名稱源自羅馬神話的愛與美的女神,维纳斯(Venus),古希腊人称为阿佛洛狄忒,也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金星的天文符号用维纳斯的梳妆镜来表示。 它在夜空中的亮度僅次於月球,是第二亮的天然天體,視星等可以達到 -4.7等,足以照射出影子。由於金星是在地球內側的內行星,它永遠不會遠離太陽運行:它的離日度最大值為47.8°。 金星是一顆類地行星,因為它的大小、質量、體積與到太陽的距離,均與地球相似,所以經常被稱為地球的姊妹星。然而,它在其它方面則明顯的與地球不同。它有著四顆類地行星中最濃厚的大氣層,其中超過96%都是二氧化碳,行星表面的大氣壓力是地球的92倍。表面的平均溫度高達,是太陽系最熱的行星,比最靠近太陽的水星還要熱。金星沒有將碳吸收進入岩石的碳循環,似乎也沒有任何有機生物來吸收生物量的碳。金星被一層高反射、不透明的硫酸雲覆蓋著,阻擋了來自太空中,可能抵達表面的可見光。它在過去可能擁有海洋,並且外觀與地球極為相似,但是隨著失控的溫室效應導致溫度上升而全部蒸發掉了B.M. Jakosky, "Atmospheres of the Terrestrial Planets", in Beatty, Petersen and Chaikin (eds), The New Solar System, 4th edition 1999, Sky Publishing Company (Boston)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pp.

彗星和金星 · 金星和麥克諾特彗星 · 查看更多 »

池谷-關彗星

池谷-關彗星 (C/1965 S1) 是一顆由日本業餘天文學家池谷薰和關勉於1965年9月18日發現的非週期彗星,於10月21日過近日點(與太陽表面距離約45萬公里)並預料其光度會大增。 到了預定的日子,彗星於日本時間中午通過近日點,一如預期所料,該彗星在空中異常光亮,其視星等達-17等,比滿月的光度還要高60倍,在白天也能看見它在太陽隔鄰,因此它是近千年來最光亮壯觀的彗星之一。 該彗星於通過近日點前分裂為三塊碎片,其軌跡大致相同,在十月尾日子的早上可以看到光亮的彗尾。至1966年初,它與太陽的距離漸遠,光度也隨之轉暗。 池谷·關彗星屬於克魯茲族彗星 (Kruetz),是由一顆大型掠日彗星,因過於接近太陽而分裂出來的多塊碎片之一,它於1106年解體。 Category:彗星 Category:1965年发现的天体.

彗星和池谷-關彗星 · 池谷-關彗星和麥克諾特彗星 · 查看更多 »

星等

星等(magnitude),為天文学术语,是指星体在天空中的相对亮度。一般而言,这也指“视星等”,即为从地球上所见星体的亮度。在地球上看起来越明亮的星体,其视星等数值就越低。常见情况下人们使用可见光来衡量视星等,但在科学探测中,红外线等其它波段也有用到。不同波段探测到的星等数据会有所不同。一颗星星的星等,取决于它离地球的距离、它本身的光度(即为绝对星等)、星际尘埃遮蔽等多重因素。一般人的肉眼能够分辨的极限大约是6.5等。.

彗星和星等 · 星等和麥克諾特彗星 · 查看更多 »

海爾-博普彗星

海爾-博普彗星(英文:Comet Hale-Bopp,編號:C/1995 O1)是一顆長周期彗星,於1995年由兩位美國業餘天文學家共同發現,於1997年4月1日過近日點。 1995年7月23日,美國人艾倫·海爾和湯瑪斯·博普分別獨立發現該彗星,它是眾多由業餘天文學家發現的彗星當中,距離太陽最遠的(於木星軌道外被發現)。與哈雷彗星比較,若把兩顆彗星放在同一軌道上,海爾-博普彗星的亮度會超過前者千倍。 通常彗星在木星軌道外會比較不顯眼,但海爾-博普彗星則例外,該彗星過近日點時光度為-1.4等,縱使在城市中亦能以肉眼看見,是自1975年最亮的彗星,因此它成為了近二十年來最壯觀的彗星之一。根據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影像,海爾-博普彗星的直徑估計約40公里,屬於大型彗星。 海爾-博普彗星的出現也引起了一些恐慌。 直至2006年1月仍有日本天文愛好者在澳大利亞拍攝到該彗星的身影;經初步計算,海爾-博普彗星於二千多年後會回歸。.

彗星和海爾-博普彗星 · 海爾-博普彗星和麥克諾特彗星 · 查看更多 »

1910年1月大彗星

1910白晝大彗星(The Great Daylight Comet of 1910)亦可稱為一月大彗星(Great January Comet),是一顆於1910年1月可見的大彗星;根據記載,其最高視星等可能超越了金星。著名的哈雷彗星於同年五月回歸,不過明亮的一月大彗星顯然搶走不少哈雷彗星的丰采:1986年哈雷彗星再度回歸,據許多老者敘述,相比之下一月大彗星更為明亮。.

1910年1月大彗星和彗星 · 1910年1月大彗星和麥克諾特彗星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彗星和麥克諾特彗星之间的比较

彗星有249个关系,而麥克諾特彗星有3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1,杰卡德指数为3.86% = 11 / (249 + 36)。

参考

本文介绍彗星和麥克諾特彗星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