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安德烈·滂尼发秀和菲律宾革命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安德烈·滂尼发秀和菲律宾革命之间的区别

安德烈·滂尼发秀 vs. 菲律宾革命

安德烈·滂尼发秀(Andrés Bonifacio,),也译作博尼法西奥、波尼法秀、旁尼法秀等,是菲律宾军事家、政治家、菲律賓獨立運動的發起人及主要領導人之一,被誉为「菲律宾革命之父」。. 菲律宾革命(Himagsikang Pilipino)西班牙人称为他加禄战争(Guerra Tagalog,Digmaang Tagalog),是在1896年–1898年間,菲律宾人民为争取脱离西班牙帝国而和西班牙殖民者进行的一场战争。革命始於1896年8月,西班牙政府發現一個由安德烈.博尼法西奧(Andrés Bonifacio)領導的反殖民地的秘密組織卡蒂普南。作為解放運動組織,卡蒂普南希望透過武力反抗西班牙殖民政府,建立一個獨立的菲律賓國,並逐漸影響菲律賓人民。在加洛坎市舉行大型集會後,卡蒂普南的領導者組織革命政府他加祿共和國(Tagalog Republic),並宣佈全國發動武裝革命。博尼法西奧號召人民攻擊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行動雖然失敗,但周圍的城市卻開始反抗殖民政府,尤其由馬里亞諾·阿爾瓦雷斯(Mariano Álvarez)及埃米利奧·阿奎納多(Emilio Aguinaldo)領導的甲米地省叛亂早期更取得勝利。隨著博尼法西奧於1897年逝世,阿奎納多在一系列的權力鬥爭下取得勝利,取得革命政府的控制權。同年,革命黨人與西班牙政府簽定破石洞條約(the Pact of Biak-na-Bato),雙方暫時停止敵對狀態,阿奎納多隨即逃亡至香港。然而,敵對狀態從未中止。 1898年12月,美國和西班牙在美西戰爭後簽訂巴黎條約,西班牙以兩千萬美元將菲律賓賣給美國。由於菲律賓第一共和國政府反對巴黎條約,1899年美菲战争爆發,美國獲勝,佔領菲律賓。美國在二戰後的1946年承認菲律賓獨立。.

之间安德烈·滂尼发秀和菲律宾革命相似

安德烈·滂尼发秀和菲律宾革命有(在联盟百科)6共同点: 埃米利奧·阿奎納多卡蒂普南美菲战争甲米地省菲律宾马尼拉

埃米利奧·阿奎納多

埃米利奧·阿奎納多(Emilio Aguinaldo y Famy,),又译为艾米里俄·阿圭那多、阿吉納爾多、阿奎那多、阿基纳尔多、安密里奥·亚昆诺杜、阿吉诺多。菲律宾人,华人、他加禄人和西班牙人混血。菲律宾军事家、政治家、独立运动领导人。早期加入卡蒂普南,後与领导人滂尼发秀产生分歧,取得統治權後将其处决,並解散卡蒂普南。後创建了菲律宾边那巴多共和国,自任總統,但不久就投降,後流亡香港。之後趁著美西戰爭回國參與菲律宾第一共和国,再度成為总统,是菲律宾历史上第一位共和國总统。美菲戰爭中投降,投靠美國。二戰時投降日本,與日軍合作,二戰結束後因此短暫入獄,被特赦出獄。菲律賓獨立後,曾被委任爲國務會議成員。1964年2月因病死亡,終年94歲。.

埃米利奧·阿奎納多和安德烈·滂尼发秀 · 埃米利奧·阿奎納多和菲律宾革命 · 查看更多 »

卡蒂普南

卡蒂普南(Katipunan),也译作卡迪普南、卡的普南、卡提普南、卡地普南、卡的普兰,是菲律宾一支反西班牙的秘密革命社团,由博尼法西奥(Bonifacio)于1892年創立。此革命社团在1896年於菲律宾奎松市巴林塔瓦克(Balintawak, Quezon City)暴力起義,失败後退守吕宋岛北部地区,並最终于1897年因内部鬥爭而解散。.

卡蒂普南和安德烈·滂尼发秀 · 卡蒂普南和菲律宾革命 · 查看更多 »

美菲战争

菲律宾-美国战争,也称为菲律宾独立或菲律宾起义(1899-1902)战争,由最初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並成立菲律賓第一共和國,轉變成對抗美國兼併菲律賓的新殖民戰爭。这场战争发生在菲律宾革命和美國西班牙開戰之後,是菲律宾独立斗争的一系列冲突之一。 1899年2月4日,美国和菲律宾共和軍之间爆发战斗,并迅速升级到1899年的马尼拉战役。1899年6月2日,菲律宾第一共和国正式对美宣战。这场战争在1902年7月4日正式结束。 然而,卡蒂普南組織的成员继续與美军戰鬥。将军也在其中,他是一位资深的卡蒂普南成员并曾经担任的总统。塔加拉共和国是在总统阿奎納多被捕后,于1902年宣告成立的。其他的团体,包括摩洛族人和信徒,始终保持敌对状态直到他们在1913年6月15日於中失败。 这场战争和美国的占領改变了菲律賓的文化景观,大约有34,000-1,000,000人员伤亡,作为国教的菲律賓天主教脱离了政府體制(国家政教分离),同时引进英语作为政府和一些企业的主要语言。1916年,美国给予菲律宾自主权并承诺最终成立自治政府,该承诺最终于1934年兑现。1946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承认菲律宾独立并通过了《》。.

安德烈·滂尼发秀和美菲战争 · 美菲战争和菲律宾革命 · 查看更多 »

甲米地省

米地省(Cavite)是菲律賓呂宋甲拉巴松政區的一個省份,位於馬尼拉灣南岸,距離馬尼拉僅30公里。官方首府为伊姆斯,但是政府驻地為特雷塞馬蒂雷斯市。甲米地省東鄰於內湖省,南為八打雁省,北面南中國海。.

安德烈·滂尼发秀和甲米地省 · 甲米地省和菲律宾革命 · 查看更多 »

菲律宾

菲律賓共和國(Republika ng Pilipinas;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通稱菲律賓,是位於東南亞的一個群島國家。其地理位置處於西太平洋,北隔呂宋海峽與臺灣相望,南隔西里伯斯海與印度尼西亚相望,西隔中国南海與越南相望,東邊則為菲律宾海。作為一個座落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熱帶國家,菲律賓常年飽受地震與颱風侵襲,然而其氣候環境也造就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菲律賓群島由7,641個島嶼組成,可分為呂宋島、-zh:米沙鄢群岛;zh-tw:維薩亞斯群島;zh-hk:維薩亞斯群島;zh-sg:米沙鄢群島;-和zh:棉兰老岛;zh-tw:民答那峨島;zh-hk:棉蘭老島;zh-sg:棉兰老岛;-三大島群。其國內人口約9,300萬,加上約1,100萬海外菲律賓人,2015年時總人口破億(世界第12名),成為東南亞第二個人口破億的國家。菲律賓群島上的種族與文化為數眾多,史前的尼格利陀人可能是該地區最早的居民,隨後南島民族的遷徙帶來了馬來文化,隨著宗教與貿易的發展,各地分別受到了印度文化、中華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1521年麥哲倫探險隊航海抵達此地,隨後西班牙人於1565年至1571年期間開始陸續佔領菲律賓群島,展開長達300多年的統治。19世紀末期,菲律賓經歷了對西班牙革命、美西战争及美菲战争之後,成為美國殖民地,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被日本佔領,並在戰後獨立。美國在當地留下了英文的主導地位以及對西方文化的認同。獨立至今,菲律賓經歷過數次的經濟快速成長,然而,政局動盪、貪污問題及社會不安成為了阻礙其發展的一大因素。此外,其國內還有嚴重的貧富差距。但是,近年來菲律賓的經濟有所改善,海外打工移民陸續歸國,特別是北部各島嶼、马尼拉的建設達到新興國家水平,該國並榮獲了亞洲四小虎的称号。.

安德烈·滂尼发秀和菲律宾 · 菲律宾和菲律宾革命 · 查看更多 »

马尼拉

尼拉(Maynila,Manila),又稱岷里拉,是菲律宾首都,位於菲律宾的最大岛—呂宋島馬尼拉灣的東岸;今為菲國第二大城,人口有150萬;乃全國經濟、文化、教育和工業中心,現為人口達1000萬的馬尼拉大都會區之發展核心。2013年4月,馬尼拉人口排名全球第6名,達2120萬人。在同屬此都會區的眾多城市中,僅奎松市人口多於馬尼拉市。马尼拉之名源於一种生长着白豔花朵的湿地树(Maynilad),許多觀賞過的人們都以「那些白色的花开着,便像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形容它。她所屬的這個都會區,菲律賓官方稱為馬尼拉大都會(Metro Manila),一般外國人和非定居者通常簡稱以馬尼拉。全區由17座城市和直轄市所組成。.

安德烈·滂尼发秀和马尼拉 · 菲律宾革命和马尼拉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安德烈·滂尼发秀和菲律宾革命之间的比较

安德烈·滂尼发秀有15个关系,而菲律宾革命有18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6,杰卡德指数为18.18% = 6 / (15 + 18)。

参考

本文介绍安德烈·滂尼发秀和菲律宾革命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