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學甲區和臺南縣 (日治時期)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學甲區和臺南縣 (日治時期)之间的区别

學甲區 vs. 臺南縣 (日治時期)

學甲區是一個位於中華民國臺南市北部偏西的區,位處北門地區境內,北臨臺灣省嘉義縣義竹鄉,東鄰鹽水區、下營區、麻豆區,西鄰北門區,西南連將軍區,南接佳里區。近年來以虱目魚產業聞名。 本區係屬平原地形,地勢平坦,但因靠近沿海地帶,且有八掌溪、急水溪、將軍溪三條河流流貫區境,加上位處嘉南大圳下游,排水不暢,故時有水患發生。地質鹽分頗重,當地屬臺灣鹽分地帶。氣候上則屬熱帶季風氣候。. 臺南縣(1895年-1901年),是臺灣日治初期的一個縣級行政區劃,期間曾短暫改制成臺南民政支部。由於日治初期臺灣的行政區劃經常調整,臺南縣的範圍也時有調整,最初規劃時相當於現在臺灣的嘉義縣、嘉義市、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臺東縣及花蓮縣,1901年臺南廳成立前夕的轄區則相當於嘉義縣、嘉義市、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扣除恆春廳)。.

之间學甲區和臺南縣 (日治時期)相似

學甲區和臺南縣 (日治時期)有(在联盟百科)9共同点: 屏東縣乙未戰爭嘉義縣嘉義縣 (日治時期)马关条约高雄市鹽水港廳臺南市臺南廳

屏東縣

屏東縣(排灣語:Qakaw;閩南語:Pîn-tong-kuān;六堆客語:Pinˇ dungˊ ian;馬卡道語:Akauw),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位於臺灣本島最南端,也是臺灣西部南北最狹長的縣份,北與高雄市為界,東過北大武山與臺東縣為界,地處熱帶地區,富有熱帶風情。 本縣產業結構上偏重農、漁業,但近年來大力推動觀光產業,紅豆、皮蛋、鹹鴨蛋、鳳梨、芒果、蜜棗、蓮霧(黑珍珠)及石斑魚、櫻花蝦、黑鮪魚、可可、洋蔥已成為屏東縣最具代表性的特產。.

學甲區和屏東縣 · 屏東縣和臺南縣 (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乙未戰爭

乙未戰爭(1895年5月29日-1895年11月18日;)是臺灣因《馬關條約》被清政府割讓予日本後臺灣各地人民為抵抗日本接收統治而發起的戰爭。 「乙未」是指戰事爆發的1895年,因適逢農曆乙未年而得名。文獻紀載上又稱乙未之役、乙未日軍征臺之役 、乙未之變,日本方面則有臺灣平定作戰()、臺灣平定、臺灣征討()等別稱。該戰爭是以臺灣為主要發生地的戰爭中規模最大的,當時以客家族群作戰最力。 1895年5月29日,負責接收臺灣的日軍部隊從現今新北市貢寮區的澳底登陸,象徵乙未戰爭的開始。日本投入包含近衛師團等正規軍隊的三萬餘名兵力,而臺灣方面除了以臺灣民主國為主的抗日政權外,主要有臺灣人民等自發性組成的抗日義軍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臺灣史》P171,五南圖書公司,台北及劉永福的黑旗軍和唐景崧的廣勇等;合計正規軍約有三萬三千餘名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誌》(靖臺事略),及民兵十萬名。經過大約6個月的戰爭,臺灣民主國第一任總統唐景崧及第二任總統劉永福均逃離臺灣,被劉永福放棄的8000多名清軍和黑旗軍(約3000名)在群龍無首下慌亂的投降,日方認定臺灣民主國已經滅亡,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於11月18日向京都大本營報告:「全島悉予平定」。不過,臺灣人後續仍有一些零星的對抗日本統治的活動,尤其原住民部族的武力抗爭持續將近了20年。 乙未戰爭均造成臺日兩方的大量傷亡,日軍計有515人負傷,164人戰死。另有数千日军感染霍乱等疾病而死,死者中包含領軍的近衛師團陸軍中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以及近衛師團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不過根據相關考證,日軍在傷亡名單上面採取單位互換、戰死改為病死、戰死隱瞞不報與竄改戰死地點等方式來匿報實際作戰陣亡人數,根據《靖國神社志》的資料顯示,不含病死與意外事故死亡,在臺灣戰場被抗日軍民擊斃的日軍最高可能達1,436人鐘至正、張健豐著,《乙未戰爭研究—你所不知道的台灣保衛戰》,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2008年,第80-81頁。。而臺方死傷人數難以估算,依照《臺灣治績誌》論述,「各戰場遺留的屍體在七、八千人以上」;因此乙未戰事陣亡的兵士,至少有14,000人江彥震:(乙未戰爭客家再次展現義民精神),《客家雜誌》,2007年12月1日。.

乙未戰爭和學甲區 · 乙未戰爭和臺南縣 (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嘉義縣

嘉義縣是臺灣的縣,位於臺灣本島西南部,全境環繞嘉義市,西邊濱臨臺灣海峽,東邊以阿里山山脈以及玉山主峰接壤,東北邊與南投縣相鄰,南邊以八掌溪與臺南市相鄰,東南邊與高雄市相鄰,北邊以北港溪、石龜溪與雲林縣相鄰,北回歸線通過縣境南部。縣治位於太保市,嘉義縣內轄有2市、2鎮、14鄉(含1個山地鄉),共有18個鄉鎮市。境內的民雄鄉、水上鄉、中埔鄉及太保市為嘉義都會區的衛星城市。 嘉義縣古名「諸羅縣」(Tsu-lô-kuān),地處嘉南平原,為重要農業產區。境內水利建設堪稱完備,土地肥沃,以農產聞名,沿海地區為重要漁業產區,為國內重要產地,加以阿里山的森林資源,曾盛極一時。經時代變遷,阿里山成為國際著知名的觀光風景區、縣內之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則為國際知名的博物館、高跟鞋教堂為獲得金氏世界紀錄之全球最大高跟鞋形建築。觀光業、工業及農漁業皆為縣內重要產業。.

嘉義縣和學甲區 · 嘉義縣和臺南縣 (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嘉義縣 (日治時期)

嘉義縣(1897年-1898年),是臺灣日治初期的「六縣三廳」階段短暫存在的一個縣級行政區劃。明治三十年(1897年)6月10日創立之際,係由「三縣一廳」時期的臺中縣雲林支廳與臺南縣嘉義支廳合併而成,轄區包含清治末期的嘉義縣及雲林縣,約當今之南投縣南部、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及臺南市北部。 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6月18日,六縣三廳整併回「三縣三廳」,嘉義縣廢止。.

嘉義縣 (日治時期)和學甲區 · 嘉義縣 (日治時期)和臺南縣 (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为大清帝國與大日本帝国於1895年4月17日(清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日本明治二十八年)在日本山口縣赤間關市(今山口縣下關市)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约》,又称《中日講和條約》,日本方面稱為《下关条约》或《日清講和條約》。清廷代表为欽差頭等全權大臣李鸿章和欽差全權大臣李经方,大日本帝國政府代表为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務大臣陆奥宗光。該條約的签署,标志着甲午战争的结束,並導致割讓臺灣、澎湖、遼東半島予大日本帝國,造成往後50年的台灣日治時期,遼東半島割讓後因三國干涉還遼未成。條約中文原本現典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日文原本則藏於東京國立公文書館。.

學甲區和马关条约 · 臺南縣 (日治時期)和马关条约 · 查看更多 »

高雄市

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三大都市之一,位於臺灣西南部。其轄域東北至中央山脈及玉山主峰,西南至南海上之南沙太平島、中洲島、東沙群島。順時針方向與臺南市及嘉義縣、南投縣、花蓮縣、臺東縣、屏東縣、澎湖縣(隔海鄰接)等縣市相鄰。面積達2,952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77.4萬人,為臺灣人口排名第三的城市。高雄市自19世紀末開港,舊稱「打狗」,是高雄「たかお」(Takao)的日文發音,來自於竹林的平埔語Takou音譯近似於閩南語的「打狗」,於是漢人便以「打狗」稱之。日治時代發展為重工業林立的港埠城市與軍事要地,素有「港都」之稱,並在20世紀中葉後成為臺灣南部政治和經濟及交通中樞,並於2018年4月28日成為中華民國海洋委員會的所在地,為臺北地區以外第一個設立中央部會的地區。.

學甲區和高雄市 · 臺南縣 (日治時期)和高雄市 · 查看更多 »

鹽水港廳

鹽水港廳為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設立於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台灣總督府以辦務署負責地方政務,而縣及廳介於總督府與辦務署之間,造成行政事務上的欠缺靈活 ,而廢止「三縣四廳」,設「二十廳」之行政單位,劃分台南縣為嘉義、鹽水港、台南、蕃薯寮、鳳山、阿猴等六廳,鹽水港廳範圍東至三腳南山系,西至海,南至曾文溪,北至八掌溪、凍仔頂山系,廳治設於鹽水港街,下轄店仔口、前大埔、北門嶼、麻豆、六甲、蕭壟、新營庄(後改設布袋嘴)等七支廳,支廳下設鹽水港、頂潭、菁寮、舊營、新營、查畝營、果毅後、店仔口、安溪寮、海豐厝、番仔豐、番社、前大埔、蔴荳、寮仔部、茅港尾、安業、佳里興、蕭壠、漚汪、下營、西港仔、塭仔內、北門嶼、學甲、中洲、六甲、官佃、內庄等29區。 明治42年(1909年)10月,台灣總督府將原有之二十廳,廢止合為十二廳,鹽水港廳廢止,鹽水港、店仔口、前大埔、布袋嘴等地併入嘉義廳,北門嶼、麻豆、六甲、蕭壟等地併入台南廳。1920年成立台南州,鹽水港支廳、店仔口支廳、前大埔支廳為新營郡,鹽水港設立鹽水街,亦代表縱貫線鐵路經過的新營已接替鹽水之地位,成為區域中心。.

學甲區和鹽水港廳 · 臺南縣 (日治時期)和鹽水港廳 · 查看更多 »

臺南市

臺南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位於臺灣西南部的都市,其西面臨臺灣海峽、東面臨阿里山山脈、北面與嘉義縣鄰接 、南面與高雄市鄰接。面積約2,191.65平方公里,為平原區比例最大,地形最平緩的城市,設籍人口約188.5萬人,為中華民國六個直轄市之一。臺南市區的建城歷史可上推至1620年代,為臺灣最早建立的城市。爾後從荷治時期到清治末期將巡撫衙門遷至臺北為止,臺南一直都是臺灣的首府,遂有「古都」之稱;清代設臺灣府治於此得名「府城」,臺南市在19世紀時為臺灣的政治、經濟、金融中心。現今則為南臺灣學術、教育之中心,包括中央研究院、國家圖書館、科學園區南部分址均位在臺南。依據平面媒體民調,台灣縣市競爭力排名,臺南市已連續3年高居全台第二名。現以小吃、夜市商圈、旅遊度假、古蹟文化、娛樂流行吸引觀光人潮。並以宜居、樂活城市著稱。.

學甲區和臺南市 · 臺南市和臺南縣 (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臺南廳

臺南廳為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設立於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臺灣總督府以辦務署負責地方政務,而縣及廳介於總督府與辦務署之間,造成行政事務上的欠缺靈活 ,而廢止「三縣四廳」,設「二十廳」之行政單位,「廳」下設「支廳」,臺南廳下轄下轄安平、車路乾、大目降、灣裡、關帝廟、噍吧哖等六支廳,後廢止車路墘支廳。 明治42年(1909年)10月,台灣總督府將原有之二十廳,廢止合為十二廳,台南廳合併鳳山廳及鹽水港廳的一部分(麻豆、六甲、蕭壟、北門嶼等地)為台南廳。範圍包括廳直轄(今臺南市東、中西、北、南與仁德區)以及灣裡、麻豆、蕭壠、北門嶼、六甲、噍吧哖、大目降、關帝廟、阿公店、楠梓坑、打狗、鳳山等12支廳。 File:1901 Taiwan.svg|1901年臺南廳位置,南側黃色地區 File:1909 Taiwan.svg|1909年臺南廳位置,亮藍色地區.

學甲區和臺南廳 · 臺南廳和臺南縣 (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學甲區和臺南縣 (日治時期)之间的比较

學甲區有130个关系,而臺南縣 (日治時期)有33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9,杰卡德指数为5.52% = 9 / (130 + 33)。

参考

本文介绍學甲區和臺南縣 (日治時期)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