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塞浦路斯 (罗马行省)

指数 塞浦路斯 (罗马行省)

公元前58年,罗马共和国兼并了原属托勒密王朝的塞浦路斯,并设置了塞浦路斯行省。塞浦路斯居民以希腊人为主,是罗马帝国东部重要的经济贸易中心。.

20 关系: 古典时代叙利亚 (罗马行省)塞浦路斯历史奇里乞亚小加图屋大维帕福斯哥特人克娄巴特拉七世纳伊苏斯战役罗马共和国羅馬帝國西塞罗马克·安东尼老普林尼耶路撒冷戴克里先斯特拉波托勒密托勒密王朝

古典时代

古典时代(或称为古典时期、古典古代、古风时期,Classical antiquity)是对(以地中海为中心,包括古希腊和古罗马等一系列文明)的长期文化史的一个广义称谓。在这个时期中,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十分繁荣,对欧洲、北非、中东等地施加巨大的影响。 通常认为古典时代起始于古希腊最早的文字记录,即公元前8-7世纪荷马史诗,一直延伸至以及罗马帝国的衰落。古典时代的结束伴随着古典时代晚期(公元300-600年)古典文化的崩溃,欧洲历史随后进入中世纪前期(公元600-1000年)。这段历史时期涵盖广袤的领土、多种不同的文化与历史分期。后世爱伦·坡的一句诗很好的诠释“古典时代”一词的含义:“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受到古代东方文明影响的古希腊文化,以其艺术、哲学、社会、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整个古典时代。这些思想被古罗马人继承和效仿。这些来自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底蕴对现代社会的语言、政治、教育系统、哲学、科学、艺术、建筑有巨大的影响:从当时现存的古典时代残片中,一场巨大的复兴运动在14世纪的欧洲逐渐成形,这场运动后来被称作文艺复兴,各种领域的新古典主义风潮也在18-19世纪兴起。.

新!!: 塞浦路斯 (罗马行省)和古典时代 · 查看更多 »

叙利亚 (罗马行省)

叙利亚,古罗马行省之一。前64年,在第三次密特里达提战争获胜后,庞贝在兼并领土上设立该行省。罗马帝国分裂后,该地由拜占庭帝国继续统治。637年,该地在伊斯兰征服后陷落。 Category:罗马帝国行省.

新!!: 塞浦路斯 (罗马行省)和叙利亚 (罗马行省) · 查看更多 »

塞浦路斯历史

塞浦路斯岛位于地中海东北部,是西亚的一部分,人类在此定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塞浦路斯的地理位置使得她在几千年来受到地中海不同的文明影响。.

新!!: 塞浦路斯 (罗马行省)和塞浦路斯历史 · 查看更多 »

奇里乞亚

奇里乞亞(希腊语:Κιλικία、Kilikya),又譯基利家(新教)、基里基雅(天主教),也被称作小亚美尼亚,位於今日土耳其東南部的小亚细亚半岛,塞浦路斯以北,東至旁非利亞,北至托魯斯山脈,地處於前往地中海的通道上,曾經是羅馬帝國一個貿易非常繁盛的地區。基督教使徒保羅出生於當時西利西亚的首府塔尔苏斯。 15世紀起,奇里乞亞受奧斯曼帝國統治。今天奇里乞亞分屬土耳其梅爾辛省、阿達納省和奧斯曼尼耶省。.

新!!: 塞浦路斯 (罗马行省)和奇里乞亚 · 查看更多 »

小加图

尔库斯·波尔基乌斯·加图·乌地森西斯(拉丁语:Marcus Porcius Cato Uticensis ,又名 小加图 Cato Minor),以区别他的曾祖父—老加图。小加图是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政治家和演说家, 是一个斯多葛学派的追随者。他因为其传奇般的坚忍和固执而闻名(特别是他与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长期的不和), 他不受贿、诚实、厌恶当时普遍的政治腐败。.

新!!: 塞浦路斯 (罗马行省)和小加图 · 查看更多 »

屋大维

#重定向 奥古斯都.

新!!: 塞浦路斯 (罗马行省)和屋大维 · 查看更多 »

帕福斯

-- 帕福斯(Πάφος、Baf、Paphos)是塞浦路斯的一个海滨城市,位于塞浦路斯岛西南。帕福斯距首都尼科西亚约100公里。帕福斯是帕福斯区的首府,在罗马时代曾经是塞浦路斯行省的首府。在古典时期,帕福斯可指旧帕福斯与新帕福斯。目前大部分居民居住于新帕福斯。帕福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在传说中,帕福斯海滨附近的海滩是希腊神话中女神阿佛洛狄忒的诞生地。 保羅曾在公元一世紀的第一次佈道旅行中拜訪帕羅斯城。.

新!!: 塞浦路斯 (罗马行省)和帕福斯 · 查看更多 »

哥特人

--(哥特语:𐌲𐌿𐍄𐌰𐌽𐍃),又譯--,是东日耳曼人部落的一支分支部族,从2世纪开始定居在斯基泰、達契亞和潘诺尼亚。5到6世纪时,分裂为東哥特人和西哥特人。 哥特人生活在今天德國的區域裡,是日耳曼的一個部落。德涅斯特河劃分了他們,河東的叫東哥特人,河西的叫西哥特人。 哥特人曾南下西班牙甚至北非,替代羅馬人,統治西班牙和北非。但亦有一說指哥德人並未有南下到非洲,而是推使了原本在西班牙的汪達爾人橫渡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北非。東哥特人於5世紀末在義大利建立東哥特王國。西哥特人於法國南部和伊比利亞半島,建立西哥特王國。.

新!!: 塞浦路斯 (罗马行省)和哥特人 · 查看更多 »

克娄巴特拉七世

克麗奧佩脫拉七世(篤愛父親者)(Κλεοπάτρα Φιλοπάτωρ,又譯克婁巴特拉七世、克利歐佩特拉七世、克麗奧佩特拉七世;Walker, p. 129.

新!!: 塞浦路斯 (罗马行省)和克娄巴特拉七世 · 查看更多 »

纳伊苏斯战役

纳伊苏斯战役(Battle of Naissus)是一场由罗马皇帝加里恩努斯(或者是克劳狄二世)领导的对哥特部落的大胜。战役发生地纳伊苏斯在现代的塞尔维亚。围绕着这次入侵所发生的事件和此役是三世纪危机历史的重要部分。凭着这场战的胜利,克劳狄二世获得了哥特库斯(Gothicus)的称号。 在这场战役之后,在奥勒良皇帝的不懈努力之下,日耳曼人入侵者在随后的年代中基本被驱逐出巴尔干前线。.

新!!: 塞浦路斯 (罗马行省)和纳伊苏斯战役 · 查看更多 »

罗马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是古罗马在前509年到前27年之间的政体,其正式名称是「元老院与罗马人民」。也有观点主张尤利乌斯·恺撒担任终身独裁官的前44年作为共和国的结束时间。.

新!!: 塞浦路斯 (罗马行省)和罗马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Imperium Rōmānum,;通用希腊语和中古希腊语: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Ῥωμαίων, 转写:)是上古時期的一個文明帝國,承接着先前的羅馬共和國。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或「扶菻」。 前44年,羅馬共和國將領凯撒成爲終身獨裁官,象征着共和制的結束;至前27年,屋大維成爲奧古斯都,象征着羅馬帝國的開端。其首府羅馬城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400年這段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直至公元500年其遷都至拜占庭(又稱君士坦丁堡、新羅馬),該城才隨之取代羅馬城成爲世界最大城市,帝國人口亦增長到五千至九千萬,大約是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约20% 罗马帝国可分为前期(前27年—200年)、中期(200年—395年)和後期〔395年—1204年/1453年〕三个阶段。 羅馬共和國末年,政局由于一連串的內戰和政治角力變得非常不穩定。公元前44年,共和國將領凯撒被元老院封爲終身獨裁官後不久,便遭到刺殺身亡。直至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亚克兴角战役擊敗對手马克·安东尼和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吞并埃及托勒密王国後,共和國的政局仍然不明朗。至公元前27年,元老院放棄共和制,賜君權及奧古斯都頭銜予屋大維,這象征着羅馬共和國的終結。這時元老院仍然存在,但大權已掌握在屋大維手中。最初幾位皇帝都以「第一公民」自居。 屋大維征战的勝利擴張了帝国的領土。立國之初的兩個世紀,帝國的政局有着前所未見的穩定,這段時期被稱爲「羅馬治世」。直到公元41年,帝国第三位皇帝卡里古拉被刺身亡後,元老院曾经考虑恢復共和政制,但罗马禁卫军架空元老院,遂立克劳狄一世爲帝。克劳狄一世在位期間,帝国繼屋大維後首次征战不列颠尼亞。公元68年,克劳狄一世的繼位者尼祿在兵變中自殺身亡,帝国遭遇一連串短暫的內戰,同時猶太地區更爆发第一次起義,這段時期曾经有四位軍團將領稱帝。維斯帕先在公元69年戰勝其他將領,建立弗拉维王朝。其繼位者提图斯,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发後開放斗兽场。提图斯只短暫在位两年,便由其兄弟图密善繼位爲帝国第11位皇帝。图密善最后亦遭到刺殺身亡。元老院後來封涅尔瓦爲皇帝,這亦是羅馬五贤帝之首,開辟一段長達八十多年的政局穩定時期。罗马第13位皇帝图拉真是羅馬五贤帝之中的第二位,他在位時見證帝國的最大版圖。 康茂德在位時,帝国開始出现衰退之兆。公元192年康茂德被刺殺身亡,觸發五帝之年,有五人同時稱帝,分别是佩蒂纳克斯、尤利安努斯、奈哲尔、阿尔拜努斯和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事件最後由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取得勝利。公元235年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被刺殺身亡,導致三世纪危机,這段時期短短50年之內有26人被元老院封爲皇帝。直至戴克里先在位時創立四帝共治,帝國才全面恢复穩定,這段時期一共有四位皇帝共同統治羅馬帝国。這種制度並不能維持下去,很快便招致內戰。內戰最終由君士坦丁一世勝出,成爲帝国的唯一統治者。後來君士坦丁一世遷都至拜占庭,並命名為新羅馬,但史家更喜歡以其名字―君士坦丁稱之爲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自此之後一直是帝國的首都,一直到其終結。君士坦丁一世亦于313年將基督教(后成為天主教会)合法化,並由狄奧西亞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基督教從而成爲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 這時的羅馬帝國仍然是世界上的強權,並與其東面安息帝国的繼承者波斯帝國互相抗衡,持續着一個世紀的紛爭。狄奥多西一世是最後一位統治一個完整的羅馬帝國的皇帝,隨後帝國的領土因濫權、內戰、野蛮人入侵、軍事改革和經濟衰退等負面因素被日益蚕食,這時的羅馬帝國實際上已完全分裂成東西兩部份,自此之後再没有被統一過。公元410年及公元455年,西面的羅馬城相繼被西哥德人和汪達爾人等日爾曼部族入侵,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被奥多亚塞废黜,這象征着西罗马帝国的終結。但是,由於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從未被東罗马帝国所承认,所以嚴格上來説,只有在西罗马帝国上一位皇帝尼波斯在公元480年去世後,才可以正式爲罗马帝国在西歐的統治劃上句號。而東罗马帝国則一直存在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爲止。史学家會称东罗马帝国爲拜占庭帝国。 羅馬帝國是世界歷史上其中一個最偉大的帝國,無論經濟、文化、政治和軍事上的成就都達到很高的水平。羅馬帝國存在將近一千五百年,帝国的疆域在图拉真在位末年(117年)達到全盛,控制着大约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統治着七千萬的人口,這相當於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羅馬帝國幅原遼闊,而且國祚長久,使拉丁希腊的语言、文化、宗教、發明、建築、哲學、法律及政府模式對後世的影響相當深遠。歐洲在整個中世纪時期,有數次對羅馬帝國的復辟,這包括拉丁帝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文艺复兴而後的歐洲帝國主義的興起,更使希腊、羅馬、猶太和基督教的文化向全世界傳播開去,對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有着重要影响。.

新!!: 塞浦路斯 (罗马行省)和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西塞罗

庫斯·圖利烏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其名在拉丁语中读为(音译为基凯罗),西塞罗为英文音译,),是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哲学家、政治家、律师、作家、雄辩家。他出生于騎士阶级的一个富裕家庭,青年投身法律和政治,其后曾担任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同时,因为其演说和文学作品,他被广泛地认为是古罗马最好的演说家和最好的散文作家之一。在罗马共和国晚期的政治危机中,他是共和国所代表的自由主义的忠诚辩护者,马克·安东尼的政敌。他支持古罗马的宪制,因此也被认为是三权分立学说的古代先驱,公元前63年当选为执政官,后被马克·安东尼派人杀害于福尔米亚。 西塞罗因其作品的文学成就,为拉丁语的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他在当时是罗马著名的文学人物,其演说风格雄伟、论文机智、散文流畅,设定了古典拉丁语的文学风格。西塞罗也是一位古希腊哲学的研究者。他通过翻译,为罗马人介绍了很多希腊哲学的作品,使得希腊哲学的研究得以在希腊被罗马征服之后得以延续。 西塞罗在古罗马时代的影响在中世纪时代渐渐衰落,但在文艺复兴时被重新振兴。彼特拉克在14世纪重新发现了西塞罗的书信,由此开始了文艺复兴学者对西塞罗的重新研究。因此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在本质上是对西塞罗的复兴。西塞罗的影响在启蒙时代达到了顶峰,受其政治哲学影响者包括洛克、休谟、孟德斯鸠等哲学家。亚当斯、汉密尔顿等人也常在其作品中引用西塞罗的作品。 西塞罗深远地影响了欧洲的哲学和政治学说,并且至今仍是罗马历史的研究对象。.

新!!: 塞浦路斯 (罗马行省)和西塞罗 · 查看更多 »

马克·安东尼

克·安东尼(Marcus Antonius,约前83年1月14日出生于罗马,逝世于前30年8月1日)是一位古罗马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凯撒最重要的军队指挥官和管理人员之一。凯撒被刺后,他与屋大维和雷必达一起组成了后三头同盟。前33年后三头同盟分裂,前30年马克·安东尼与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先後自杀身亡。.

新!!: 塞浦路斯 (罗马行省)和马克·安东尼 · 查看更多 »

老普林尼

蓋乌斯·普林尼·塞孔杜斯(Gaius Plinius Secundus,),常稱为老普林尼或大普林尼,古羅馬作家、博物学者、军人、政治家,以《自然史》(一译《博物志》)一書留名後世。其外甥为小普林尼。 老普林尼是罗马骑士与元老院议员加伊乌斯·凯奇利乌斯的外孫。他出生在科莫,而非訛傳的维罗纳。学过法律,任西班牙代理总督,后担任那不勒斯舰队司令。老普林尼在观察维苏威火山爆发时,不幸被火山噴出的毒氣毒死。 其一生著有7部著作,其中六本散失,僅剩片段。。.

新!!: 塞浦路斯 (罗马行省)和老普林尼 · 查看更多 »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help,拉丁化:Yerushaláyim;help,拉丁化:al-Quds,漢譯:古都斯或古德斯,意為「神聖的」;唐朝時期的景教徒曾根據敍利亞語「Ūrišlem」譯作烏梨師斂)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境内的一座城市,位於地中海和死海之间,是古代巴勒斯坦中部的全球宗教重镇,也是完整保留人类信仰文明演进史的一个历史城市。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亚伯拉罕宗教(或称「三大天启宗教」)的聖地。自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王建成第一圣殿起,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自從公元前10世紀:.

新!!: 塞浦路斯 (罗马行省)和耶路撒冷 · 查看更多 »

戴克里先

戴克里先(,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原名為狄奧克萊斯(Diocles),羅馬帝國皇帝,於284年11月20日至305年5月1日在位。其結束羅馬帝國的三世紀危機(235年—284年),建立四帝共治制,使其成為羅馬帝國後期的主要政體。其改革使羅馬帝國對各境內地區的統治得以存續,最起碼在東部地區持續了數個世紀。.

新!!: 塞浦路斯 (罗马行省)和戴克里先 · 查看更多 »

斯特拉波

斯特拉波(Στράβων,前64年–23年),公元前1世紀古希臘歷史學家、地理學家,生於現在土耳其的阿馬西亞(當時屬羅馬帝國),著有《地理學》(Γεωγραφικά)17卷。.

新!!: 塞浦路斯 (罗马行省)和斯特拉波 · 查看更多 »

托勒密

#重定向 克劳狄乌斯·托勒密.

新!!: 塞浦路斯 (罗马行省)和托勒密 · 查看更多 »

托勒密王朝

托勒密王朝(希腊语:Πτολεμαίος),是由马其顿君主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其將軍托勒密一世所開創的一個王朝,托勒密王朝主要統治埃及,是埃及的一個朝代。首都在-zh-cn:亚历山大港;zh-hk:亞歷山大港;zh-tw:亞歷山卓-。第一代君主是亞歷山大大帝的將領托勒密一世,最後的君主是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和其兒子托勒密十五世·小凱撒。這王朝的諸位君主都被埃及歷史上認爲是法老。 亞歷山大大帝死後,繼任人亞歷山大之同父異母弟腓力三世無能和遺腹子亞歷山大四世年幼。前323年,托勒密被任命為埃及總督。前305年,托勒密自立為埃及王;此後托勒密一裔鞏固了對埃及的統治至羅馬帝國在前30年入主。 埃及托勒密王朝一裔中兄妹或姊弟通婚很多。男性後裔常稱托勒密,女性的名稱常有克利奥帕特拉、贝勒尼基和阿尔西诺伊。其中最後的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是最爲後世所知的。 另外,嚴格來說馬其頓王國還有一個相當短命的托勒密王朝。.

新!!: 塞浦路斯 (罗马行省)和托勒密王朝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塞浦路斯行省罗马塞浦路斯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