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國家文藝獎

指数 國家文藝獎

國家文藝獎,是中華民國一個重要文藝獎項。.

147 关系: 劉國松劉紹爐劉鳳學劉若瑀吳炫三吳興國向陽 (詩人)天下雜誌姚仁喜姚朋子敏宋澤萊寒流 (影集)丁善璽中央日報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文化部七等生三民書局建筑廖年賦廖修平廖瓊枝廖慶松張奕張作驥張光賓張照堂張錯張永祥 (編劇)余光中侯孝賢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周夢蝶呂佛庭傳記傅佩榮唐美雲出版社八百壮士 (1975年电影)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王夢鷗王大閎王安祈王小棣王德威王童王鼎鈞王海玲王文興...王攀元琦君簡文彬紀錄片美術羅曼菲爾雅出版社电影熊式一盧炎白先勇音乐莊進才聯合報聯合文學聶光炎鍾肇政華嚴 (作家)青年日報顏水龍顧正秋馬水龍香港時報許王許芳宜謝英俊魏海敏貢敏賴碧霞賴聲川趙淑敏趙滋蕃麥田出版黎明文化黃君璧黃俊雄黃永武黃春明黃海 (作家)黃海岱郭小莊郭芝苑舞蹈赵玉明董榕森葉石濤蓉子鄧禹平鄭清文鄭思森臺灣商務印書館臺灣書店金士傑蕭泰然逯耀東陳博文陳千武陳其寬陳霽陳茂萱陳若曦陳慧坤林亨泰林磐聳林衡道林麗珍林文月林懷民李安李小平李屏賓李國修李喬李祖原李永平李泰祥李潼李敏勇杜篤之梁实秋梁在平楊三郎楊秀卿楊牧 (臺灣)民國民生報汪其楣汉宝德洪範書店潘冀朱宗慶朱玖瑩朱銘戏剧新臺幣施叔青文學 扩展索引 (97 更多) »

劉國松

劉國松()是一位中国画家。.

新!!: 國家文藝獎和劉國松 · 查看更多 »

劉紹爐

劉紹爐()是一位出身於新竹竹東托盤山的現代舞舞者,他是光環舞集的共同創辦者,也是雲門舞集的創團舞者之一。.

新!!: 國家文藝獎和劉紹爐 · 查看更多 »

劉鳳學

劉鳳學,舞蹈學者,台灣師大教授,台藝大教授兼系主任,兩廳院主任。1925年6月19日生於中國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1949年畢業於長白師院,1969年獲得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第一屆舞蹈獎。.

新!!: 國家文藝獎和劉鳳學 · 查看更多 »

劉若瑀

劉若瑀(),原名劉靜敏,在優人神鼓人稱蘭姊、蘭師,出生於新竹貿易二村,父親是軍隊裡的康樂官,她上有三個姊姊、一個哥哥。因受父親的影響,劉若瑀從小就愛上了舞台。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中國戲劇組畢業,1984年獲得美國紐約大學劇場藝術碩士,台灣現代戲劇表演團體優人神鼓(原優劇團)創辦人、現任優人神鼓藝術總監。.

新!!: 國家文藝獎和劉若瑀 · 查看更多 »

吳炫三

吳炫三(),台灣知名畫家、雕塑家,宜蘭縣羅東鎮人。以原始藝術的抽象表現為其個人風格。喜愛探險,早年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曾留學西班牙、美國紐約市,師事台灣著名畫家廖繼春、陳敬輝、李石樵。 1970年代吳炫三前往非洲、中南美洲、北極、大洋洲等地的蠻荒地區旅遊寫生,作品在台灣、美國、加拿大、巴西、法國、荷蘭、西班牙、義大利、瑞士、南非、日本、韓國、中國都展出過。吳炫三曾出版的書籍有《非洲獵奇》、《吳炫三隨筆》、《原始世界的傳奇》、《南太平洋的傳說》、《萬里塵沙》。 吳炫三曾獲得台灣十大傑出青年、吳三連文藝獎、中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以及法國藝術文化騎士勳章。目前定居法國巴黎,工作室的位置就設在立體派大師-畢卡索的附近,有向畢卡索致敬的意味。。.

新!!: 國家文藝獎和吳炫三 · 查看更多 »

吳興國

吳興國(),生於高雄市旗津區,原名吳國秋,台灣演員、劇作家、導演;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乃少數橫跨電影、電視、傳統戲曲、現代劇場以及舞蹈之表演藝術家。吳目前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專任教授;曾獲美國傅爾·布萊特獎學金、亞洲文化協會獎學金赴紐約大學戲劇研究所選修理查·謝喜納環境劇場課程。 吳曾經榮獲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提名和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并連續三度榮獲國軍文藝金像獎最佳生角獎以及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演員;2011年獲法蘭西藝術與文學勳章騎士勳位(Chevalier)。電影代表作有:《十八》、《誘僧》、《青蛇》、《賭神2》、《宋家皇朝》、《特務迷城》等。.

新!!: 國家文藝獎和吳興國 · 查看更多 »

向陽 (詩人)

向陽,本名林淇瀁,臺灣南投縣鹿谷鄉廣興村人,台灣作家。 他是跨領域的作家,除了以詩聞名之外,兼及散文、兒童文學及文化評論、政治評論。在身分上,他是詩人、作家,也是作詞人、政治評論家、總編輯、總主筆、學者。身分多重,領域寬廣,當代文壇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其弟林彧也是詩人。.

新!!: 國家文藝獎和向陽 (詩人) · 查看更多 »

天下雜誌

《天下雜誌》是台灣第一份以財經為導向的綜合雜誌。創立於1981年6月1日,正逢美國和中華民國斷交之時,當時擔任《華爾街日報》駐台灣記者的殷允芃,認為台灣需以經濟發展走出困境,因而與高希均、王力行共同創辦該雜誌,專營報導財經相關新聞;發展至今,其報導範圍已擴及一般民生、歷史與教育領域,並延伸出3份協助讀者在生活不同面向上需求的雜誌:、與。.

新!!: 國家文藝獎和天下雜誌 · 查看更多 »

姚仁喜

姚仁喜(),台灣建築師,出生於台北市。.

新!!: 國家文藝獎和姚仁喜 · 查看更多 »

姚朋

姚朋(),字尚友,筆名彭歌,生於中國天津,籍貫河北宛平,新聞界人物與作家,中國國民黨籍,曾任《台灣新生報》副社長兼總編輯、《中央日報》社長、《香港時報》董事長。擔任過中華民國筆會會長,獲中國文藝獎章、中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第三屆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的華人世界終身成就獎得主。.

新!!: 國家文藝獎和姚朋 · 查看更多 »

子敏

#重定向 林良 (臺灣作家).

新!!: 國家文藝獎和子敏 · 查看更多 »

宋澤萊

宋澤萊,本名廖偉竣,台灣作家,雲林縣二崙鄉大義村的詔安客家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學士、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現為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生。曾任教於彰化縣福興國中,也曾獲吳三連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小說推薦獎、聯合報小說獎(今改稱聯合報文學大獎)等獎項。.

新!!: 國家文藝獎和宋澤萊 · 查看更多 »

寒流 (影集)

《寒流》,是一部開始製作於1975年,並於1976年1月12日至1979年4月14日期間(含重播)在臺灣老三台以聯播方式播出的反共影集。該影集內容主要敘述中國共產黨於中國的發展歷程,其設定年代橫跨自1925年國共合作至1976年之四五天安門事件。該影集是蔣經國政府所稱之臺灣地區首部「電視影集」(因以16釐米膠卷攝製),也是該地區當時全部電視台首度同時間聯合播出的電視劇。.

新!!: 國家文藝獎和寒流 (影集) · 查看更多 »

丁善璽

丁善璽(),生於中华民国青島市,祖籍江蘇省江都,台灣電影導演、編劇。.

新!!: 國家文藝獎和丁善璽 · 查看更多 »

中央日報

《中央日報》,為中國國民黨創辦之中文報紙,由何浩若於民國17年(1928年)2月創刊於上海,彭學沛為首任總編輯。民國38年(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至臺灣。民國95年(2006年)實體報停刊,改為網路報形式繼續發行。實體報總計發行28356號。 中央日報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大陸時期之代表性的官方媒體。 1949年,中央政府撤退到臺北市;此後,《中央日報》接續在臺灣發行五十餘年,為中國國民黨黨營文化事業成員,幾乎為「黨報」。在報禁開放前,《中央日報》銷量很高。於1960年代至1980年代間,《中央日報》與《中國時報》和《聯合報》並稱為「三大報」。第一次政黨輪替(民國89年,西元2000年)以前,《中央日報》與《青年戰士報》(後改名《青年日報》,目前為中華民國國防部所有之中文報紙)同為宣導官方立場的主要媒體。 香港《大公報》與馬來西亞《光華日報》是少數歷史比《中央日報》長的中文報紙。.

新!!: 國家文藝獎和中央日報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新!!: 國家文藝獎和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文化部

文化部是中華民國有關文化事務的最高主管機關,負責國家各項文化振興、藝術發展、出版相關業務,以及廣播影視產業的推廣輔導工作(監理業務另由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負責)。其前身為1981年成立的「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2年升格為部。.

新!!: 國家文藝獎和中華民國文化部 · 查看更多 »

七等生

七等生(),本名劉武雄,台灣現代主義代表作家。 苗栗縣通霄鎮人,為台北師範學院(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科校友(48級),同學席慕蓉、學長雷驤(47級)亦為作家。曾任小學教員。 七等生作品以小說為主,以隱遁小角色作為抗議台灣社會總體壓力的象徵。代表作品有《我愛黑眼珠》《沙河悲歌》《重回沙河》等,其中《沙河悲歌》曾改編為電影。1985年獲第8屆吳三連獎文學獎小說類,2010年又獲得第14屆國家文藝獎文學類。.

新!!: 國家文藝獎和七等生 · 查看更多 »

三民書局

三民書局(英語:San Min Book),是一家總部位於臺灣的出版社與書店,由劉振強、柯君欽、范守仁等三人集資創立於1953年,宗旨為「傳播學術思想,延續文化發展」,早期出版法政(法律類及政治類)大學用書、《三民文庫》、《古籍今注新譯叢書》、《大辭典》,後亦出版字典及兒童、青少年讀物,轉型成為綜合型出版機構。.

新!!: 國家文藝獎和三民書局 · 查看更多 »

建筑

建築,通常指的是對那些為人類活動提供空間的、或者说拥有内部空间的構造物進行規劃、設計、施工而後使用的行為過程的全體或一部分。「建築」除了可指具體的構造物外,也著重在指創造建造物的行為(過程、技術)等。通常在表示具體建造物時,稱之為「建築物」,但在漢語中兩者常被混同使用。建築經常被人們認為是一種文化的符號,也被當成是一種藝術作品。歷史上許多重要的文明都有其獨特的代表性建築成就。 「建築」一詞可以是:.

新!!: 國家文藝獎和建筑 · 查看更多 »

廖年賦

廖年賦(),臺灣指揮家、藝術教育工作者。 生於臺灣日治時期臺北州海山郡土城庄柑林碑,二戰後改為臺北縣土城鄉柑林村(今新北市土城區柑林里)。小提琴師事康謳、王沛倫及戴粹倫,鋼琴師事曾寅育,指揮師事蕭滋。於1968年獨立創辦大型私人交響樂團。2007年成立「臺北縣交響樂團」(今「新北市交響樂團」)隸屬臺北縣政府。現任「台北世紀交響樂團」創辦人、「新北市交響樂團」音樂總監。.

新!!: 國家文藝獎和廖年賦 · 查看更多 »

廖修平

廖修平(1936年— ),臺灣版畫家,為臺灣現代版畫先驅,被譽為臺灣現代版畫之父,1960年代起活躍至今。.

新!!: 國家文藝獎和廖修平 · 查看更多 »

廖瓊枝

廖瓊枝,台灣基隆市出生,台灣歌仔戲藝員,工旦行,人間國寶授證,曾用藝名廖憶如,2009年底宣布退出舞台,現為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歌仔戲學系兼任教授、財團法人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等校兼任教授和國立政治大學、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等校駐校藝術家。2012年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從母姓,1938年母親廖珠桂在從大溪漁港赴龜山島觀光搭船途中不幸翻船而死亡。 她跟喬財寶、狗仔桑、阿龜仔先等師習歌仔戲表演藝術,後又從陳秀鳳師習歌仔戲旦行藝術,從陳冠華(陳水柳)師學歌唱藝術。.

新!!: 國家文藝獎和廖瓊枝 · 查看更多 »

廖慶松

廖庆松是一位台灣資深剪接師,自1973年入行至今已剪接上百部電影作品。 首部剪接作品《汪洋中的一條船》即入圍金馬獎最佳剪輯。1980年代起,與侯孝賢、楊德昌、萬仁等導演密切合作,打造出《兒子的大玩偶》、《風櫃來的人》、《海灘的一天》、《恐怖份子》、《戀戀風塵》等新電影時代膾炙人口的經典名作,有「台灣新電影保母」之稱,更持續與侯孝賢合作四十餘年至今。 爾後持續推動台灣電影在國際影展發光發亮,包含台灣首座威尼斯金獅獎《悲情城市》、柏林銀熊獎《愛你愛我》、坎城影展最佳導演《刺客聶隱娘》等影展佳作。 近年來更挑戰各種不同型式的電影,如議題電影《塔洛》、《踏血尋梅》、《捐贈者》,情境喜劇《驢得水》、文學電影《不成問題的問題》、紀錄片《二十二》、《我在故宮修文物》(電影版)、《徐自強練習題》等。 1999年《海上花》開始擔任監製,除侯孝賢的電影外,也協助許多年輕新導演找出自己作品的路線。曾在曾在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專任副教授,並於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等大學任教,執教超過20年。 2002年獲得金馬獎最佳台灣電影工作者,2006年獲頒第十屆台灣國家文藝獎。.

新!!: 國家文藝獎和廖慶松 · 查看更多 »

張奕

張奕可以指:.

新!!: 國家文藝獎和張奕 · 查看更多 »

張作驥

張作驥()為台灣電影導演、編劇,生於台灣嘉義,1996年後獲得多項國內外電影獎項。.

新!!: 國家文藝獎和張作驥 · 查看更多 »

張光賓

張光賓(),臺灣書畫家,專研元代書畫。自創「焦墨散點皴」、「焦墨排點皴」等筆法。.

新!!: 國家文藝獎和張光賓 · 查看更多 »

張照堂

張照堂(英文名:Chang Chao-Tang,),出生於臺北縣板橋鎮(今新北市板橋區)。台灣知名攝影家,並從事紀錄片製作與影像教育工作,國家文藝獎與行政院文化獎得主。.

新!!: 國家文藝獎和張照堂 · 查看更多 »

張錯

張錯(),本名張振翱,筆名原為翱翱,直至1980年才改名為張錯。祖籍廣東惠陽,出生於澳門,當代著名詩人、學者,為《星座》詩刊的創辦人之一。1962年進入臺灣政治大學,後獲美國楊百翰大學碩士、華盛頓大學博士,現為南加州大學比較文學系及東亞語文學系教授。.

新!!: 國家文藝獎和張錯 · 查看更多 »

張永祥 (編劇)

#重定向 張永祥 (台灣).

新!!: 國家文藝獎和張永祥 (編劇) · 查看更多 »

余光中

余光中(),福建泉州永春人,生於江蘇南京,臺灣藍星詩社知名詩人、文學界巨擘,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曾於香港與台灣多所大學任教。在現代詩論戰與鄉土文學論戰中涉嫌以意識形態入人於罪引起爭議《羊城晚報》發表《向歷史自首?——溽暑答客四問》,聯合報,2017年12月16日。.

新!!: 國家文藝獎和余光中 · 查看更多 »

侯孝賢

侯孝賢,知名電影導演,老家在鳳山並在鳳山就讀成長。侯孝賢喜愛使用長鏡頭、空鏡頭與固定鏡位,讓人物直接在鏡頭中說故事,是他電影的一大特色。目前是臺灣電影文化協會榮譽理事長。1989年的《悲情城市》获得金狮奖。2015年以《刺客聶隱娘》獲得坎城影展及第52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與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

新!!: 國家文藝獎和侯孝賢 · 查看更多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全名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簡稱國藝會)是中華民國政府捐助成立的藝術與文化類財團法人機構。.

新!!: 國家文藝獎和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 查看更多 »

周夢蝶

周夢蝶(),本名周起述 ,又有筆名周拯,是一位生於河南、長居臺灣的著名詩人及文學家。.

新!!: 國家文藝獎和周夢蝶 · 查看更多 »

呂佛庭

呂佛庭,原名呂天賜,字福亭、佛庭,號半僧、迂翁,法名菩賢。台灣著名國畫家、書法家,尤以水墨山水知名。生於河南省泌陽。1948年移居台灣,長期任職於臺中師範(國立臺中教育大學)。作品有「長城萬里圖」、「長江萬里圖」、「橫貫公路長卷」、「黃河萬里圖」等。.

新!!: 國家文藝獎和呂佛庭 · 查看更多 »

傳記

傳記,是文學體裁的一種,也是早期文學的重要形式之一。傳記並非只是書,也有可能是電影。此外,傳記與小說的分別是相當不同的,雖然許多傳記具有小說的形式,但提到傳記時,還是以「非小說」為定義。傳記即記載一個人的人生,即記載曾經發生在那人生上的事。可以是自傳,亦可以用第三者角度去寫。無論如何,傳記所記載的,都是真實的而並不是虛構。 傳記所記載的並非僅是個人傳記,有時是一個重要團體的紀錄,如中國的十七史百将传,傳記有相當多種的書寫角度,通常依該人物的特性而不同,如政治人物的傳記,會著墨在於他所參與的重要政治事件和歷史事件,而演員的傳記就往往加強描寫經歷與羅曼史,至於科學家的傳記,如物理學家理查·費曼的傳記,就著重在他的教育背景,科學成就上面。傳記之中,也包含了自傳。狹義的自傳是由本人寫作而成,然而今日許多知名人物的自傳都由傳記作家代筆,並非他們親筆寫就而成。.

新!!: 國家文藝獎和傳記 · 查看更多 »

傅佩榮

傅佩榮(),中華民國學者,祖籍上海,私立恆毅高級中學畢業,輔仁大學哲學系畢業,臺灣大學哲學系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宗教系博士。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及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哲學與文化》月刊主編、黎明文化公司總編輯、《哲學》雜誌總編輯等。 傅佩榮著作甚豐,曾出版中西哲學普及讀物、散文百餘種,擅於將傳統思想轉換為現代的人生哲學,並經常於各大場合公開演講,其關於儒家思想的主張為人性向善論。 2006年傅佩榮的五本解讀(《論語》、《孟子》、《老子》、《莊子》、《易經》)在北京出版,隨後受邀至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学、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展開一系列國學演講,開始在大陸擁有知名度,並在央視《百家講壇》及鳳凰衛視、山東電視台、東方衛視等電視台節目開講。2008年成為《21世紀經濟報導》評選的風雲人物。.

新!!: 國家文藝獎和傅佩榮 · 查看更多 »

唐美雲

唐美雲(),生於台灣台南,台灣反串歌仔戲名伶,精擅生角與三花,曾擔綱河洛歌仔戲團當家小生,1999年創立唐美雲歌仔戲團,致力於新編歌仔戲目,大膽嘗試不同的表演形式。其演藝事業並進而擴展至電視連續劇、電影等領域,曾獲臺灣第三十六屆金鐘獎戲劇節目女主角獎、第十六屆國家文藝獎。出身歌仔戲世家,父親蔣武童為著名戲狀元,母親唐冰森與姐妹皆投入歌仔戲表演。.

新!!: 國家文藝獎和唐美雲 · 查看更多 »

出版社

出版社是指从事书籍、报纸及刊物出版,通过经营獲得利益、名声或者知识积累目标的企业。它的主要工作是先付给作者一定的报酬,再把该作品通过合法的渠道进行市场推广和销售。.

新!!: 國家文藝獎和出版社 · 查看更多 »

八百壮士 (1975年电影)

《八百壮士》(800 Heroes),中華民國战争片,以四行倉庫保衛戰為題材,导演和编剧都是丁善玺,主演陈鸿烈、柯俊雄、林青霞、张艾嘉、秦汉、金汉、徐枫。.

新!!: 國家文藝獎和八百壮士 (1975年电影) · 查看更多 »

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簡稱公視基金會、公共電視臺、公共電視、公視、PTS,為臺灣七家無線電視臺之一,是依據中華民國《公共電視法》而成立之獨立經營且全民共同擁有的的公共媒體,不受政府、任何政黨及利益團體控制。其於1990年開始籌備,至1998年7月1日正式開播,目前擁有3個電視頻道,並與中華電視公司共同組成臺灣公廣集團。 屬於公共服務性質的臺灣電視臺,除了依《公共電視法》成立的公視和同為公廣集團成員的華視和客家電視台外,尚有依《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設置條例》成立的原住民族電視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所屬)。但原視並非臺灣公廣集團成員。.

新!!: 國家文藝獎和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 查看更多 »

王夢鷗

王夢鷗(),籍贯福建长乐,筆名梁宗之,文學學者,研究領域遍及經學、文學、小學、美學。曾任教於廈門大學、重慶中央政治學校、政治大學、日本廣島大學、輔仁大學、東吳大學,曾參與製作中央電影公司的影片,並兼任編劇委員。.

新!!: 國家文藝獎和王夢鷗 · 查看更多 »

王大閎

王大閎(Dahong Wang,),原籍廣東東莞,出生於北京。中華民國建築師、作家與翻譯家,建築作品以國立國父紀念館及「國立故宮博物院競圖原案」最為知名。.

新!!: 國家文藝獎和王大閎 · 查看更多 »

王安祈

王安祈,臺灣劇作家及戲曲研究學者。 她是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1977年畢業)、碩士(1980年畢業)、博士(1985年)。 1985至2009在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和中國文學研究所任教。1990年起教授。1991年至1994年任主任。2006年特聘教授。 2009年起為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暨研究所特聘教授。 曾開課程有中國文學史、詞選、戲曲選、中國歷代劇本選、明清傳奇研究、戲曲專題、戲曲編劇等。 1985年起新編京劇,為陸光國劇隊新編《新陸文龍》《淝水之戰》《通濟橋》《袁崇煥》等四部京劇劇本。同年起為郭小莊雅音小集新編創新京劇《再生緣》《孔雀膽》《紅綾恨》《問天》《瀟湘秋夜雨》。為吳興國當代傳奇劇場新編《王子復仇記》。為盛蘭國劇團新編《紅樓夢》(馬玉琪、魏海敏主演)。為果陀劇團新編舞台劇《天龍八部之喬峰》。 2002年起擔任國立國光劇團藝術總監,新編《王有道休妻》、《三個人兒兩盞燈》、《金鎖記》(與趙雪君合編)、《青塚前的對話》、《孟小冬》、《百年戲樓》(與周慧玲、趙雪君合編)、《水袖與胭脂》、《探春》、《十八羅漢圖》(與劉建幗合編)、《孝莊與多爾袞》(與林建華合作)、《關公在劇場》、與羅伯威爾森合作將英國吳爾芙小說以意象劇場呈現《歐蘭朵》。改編《閻羅夢》、《李慧娘》、《繡襦記》、《清風亭》等。劇作多由國光劇團魏海敏、唐文華、溫宇航、朱勝麗、陳美蘭、盛鑑等主演,李小平導演。 應國家交響樂團之邀新編歌劇《畫魂》(錢南章作曲。田浩江、朱苔麗)。新編崑劇《煙鎖宮樓》(上昆主演)。改編崑劇《牡丹亭》(史依弘、張軍)。 劇本集共四本 學術研究曾獲國科會(科技部)傑出研究獎、優良研究獎。台大胡適講座。編劇共獲四次文藝金像獎最佳編劇、魁星獎、文藝獎、金鼎獎、金曲獎、十大傑出女青年(1988)、青年獎章(1990)。2005獲第九屆國家文藝獎。為台灣京劇重要推手。.

新!!: 國家文藝獎和王安祈 · 查看更多 »

王小棣

王小棣(),臺灣知名電影、電視劇的編劇和導演,擅於觀察社會各階層人物並描寫、以戲劇呈現。曾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和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電影課程,也是紀錄片工作者。.

新!!: 國家文藝獎和王小棣 · 查看更多 »

王德威

王德威 (),比較文學及文學評論學者,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長江學者,中央研究院院士。2002年至2004年间曾任哥伦比亚大学丁龙讲座教授。.

新!!: 國家文藝獎和王德威 · 查看更多 »

王童

王童,本名王中和,黄埔军校名将王仲廉之子、宏廣董事長王中元之弟,安徽省萧县人,出生於安徽省太和縣,台灣知名電影導演,執導電影達十餘部,曾經獲得國家文藝獎。現擔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教授。 著名作品有《策馬入林》、《看海的日子》、《無言的山丘》、《稻草人》等。.

新!!: 國家文藝獎和王童 · 查看更多 »

王鼎鈞

王鼎鈞(),山東省臨沂縣蘭陵镇(今属臨沂市兰陵縣)人,台灣當代散文作家,曾用筆名方以直。創作以散文為主,其它還有詩、小說、劇本及評論。現旅居美國紐約市,專事寫作。.

新!!: 國家文藝獎和王鼎鈞 · 查看更多 »

王海玲

王海玲(),原名王桂仙,台灣豫劇女演員,在台灣高雄市出生,師從張岫雲學習豫劇表演藝術,工旦行,現在是台灣國立臺灣豫劇團(前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2008年3月6日脫離國立國光劇團獨立)一等演員(曾兼代理團長);兼任台灣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曾在國立台南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兼任副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

新!!: 國家文藝獎和王海玲 · 查看更多 »

王文興

王文興(),台灣小說家。.

新!!: 國家文藝獎和王文興 · 查看更多 »

王攀元

王攀元(Wang Pan-yuan;1909年12月16日-2017年12月22日),臺灣畫家。生於江蘇省北部的徐家洪望族,排行老二,因父母早逝,求學過程艱辛,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戰後攜眷來台,輾轉定居宜蘭,終老於此。.

新!!: 國家文藝獎和王攀元 · 查看更多 »

琦君

君()本名潘希珍,又名希真,小名春英,浙江永嘉縣瞿溪鄉人(今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中華民國當代文學作家。琦君的作品以散文為主,亦涵括小說、評論、合集、論述、翻譯及兒童文學和繪本,其作品曾被翻譯成英文、日文、韓文等多國語言。琦君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散文獎章、中山學術基金會文藝創作散文獎、新聞局優良著作金鼎獎、國家文藝獎散文獎。琦君的散文多次被選入中華民國的中學國文課本,小說《橘子紅了》曾被台灣的公共電視台改拍為電視劇。 琦君寫作的風格以溫柔敦厚見長,多是懷舊文學作品。.

新!!: 國家文藝獎和琦君 · 查看更多 »

簡文彬

簡文彬(1967年 ─ ),臺灣指揮家,2001年至2007年曾任國家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現任德國萊茵歌劇院〈Deutsche Oper am Rhein〉駐院指揮及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準藝術總監。.

新!!: 國家文藝獎和簡文彬 · 查看更多 »

紀錄片

纪录片是指描写、记录或者研究現實世界題材的电影。与纪录片相对的為劇情片。在大多数情况下,纪录片不需要演员參與。在纪录片中表现的人、地点、情况与現實、实际情况一致。纪录片的題材范围廣泛,既包括完全纪实的电影,亦包括了真人秀等节目。.

新!!: 國家文藝獎和紀錄片 · 查看更多 »

美術

美术是指让人直接在视觉上获得美感的艺术,主要指绘画和雕塑,也可以指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现代还可以指摄影和与艺术有关的设计,是各种视觉艺术的总称。.

新!!: 國家文藝獎和美術 · 查看更多 »

羅曼菲

羅曼菲(),台灣舞蹈家,宜蘭縣人。.

新!!: 國家文藝獎和羅曼菲 · 查看更多 »

爾雅出版社

雅出版社,是台灣出版純文學書籍的一家知名出版社,由作家隱地(本名柯青華)成立於1975年。曾與九歌、洪範、大地、純文學等四家出版社並稱為「五小」。.

新!!: 國家文藝獎和爾雅出版社 · 查看更多 »

电影

電影是一種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影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起來,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電影中看起來連續的畫面,是由一幀幀單獨的照片構成的,至於關於電影中運動的感知,是因為人們因為視覺上的飛現象(Phi phenomenon),使得對一連串靜態圖片卻會造成移動的錯覺。傳統對電影中運動感知的理解是因為視覺暫留,使得圖像離開後,仍能在眼睛保留「視像」約十分之一秒。因此大腦感覺到圖像是「運動」的。但在1916年出版的德國心理學家(Hugo Münsterberg)的《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中第三章《深度感和運動感》中,雨果·明斯特伯格證明了外觀運動絕不是影像滯留(即視覺暫留)的結果,而是(但不僅僅是)對運動的連續階段的感知。 電影製作本身是藝術也是。電影可以由電影攝影機拍攝真實影像再製作而成,也可以利用傳統的動畫技巧繪製圖畫再拍攝圖畫而成,甚至可以利用電腦成像及计算机动画製作電影,也可以在電影中利用上述所有的技術及其他視覺效果。電影技術發展初期有各種不同的放映速度,但現時電影都多以每秒二十四格圖像作放映標準。 路易斯·普林斯于1888年10月14日,使用改进版的单镜头摄影机(即MkII)拍摄了电影《朗德海花园场景》。他在利兹的汉斯莱特区的惠特利工厂以及惠特利位于朗德海的家--奥克伍德农庄展出了他这第一部电影。 电影成为第七艺术的来由是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Ricciotto Canudo),他在于1911年发表的一篇《第六艺术的誕生》(Birth of the 6th art),將電影放在建築、雕塑、繪畫、音樂、詩之後,他後來又加入了早在電影之前就有的舞蹈,因此电影就成為第七藝術。也有一些說法是將早在電影問世前就有的戲劇放在电影之前,以此方法來算,電影就成為第八藝術。 如今,許多電影仍然用能把影像記錄到膠捲上的攝影機來拍攝。膠卷經過沖洗之後,再用放映機來運行膠卷。放映機可以發出光線,透過膠卷,這樣影像就在銀幕上顯示出了。自從有聲電影發明以來,大多數的電影都是有聲電影。最近許多電影都用數碼攝像機來拍攝,放映的時候,可以用數位放映機,也可以把數位影像轉置到傳統的膠片上。这种方法可避免膠片長時間存放的失真。.

新!!: 國家文藝獎和电影 · 查看更多 »

熊式一

式一(),江西南昌人,近代著名双语作家暨戏剧家,代表作有《天桥》、《王宝钏》等。與林語堂、蔣彝是二十世紀中三位以中英雙語創作的作家。表侄是中国翻译家许渊冲。.

新!!: 國家文藝獎和熊式一 · 查看更多 »

盧炎

盧炎(),台灣音樂作曲家與教育家。.

新!!: 國家文藝獎和盧炎 · 查看更多 »

白先勇

白先勇(),出生於廣西省桂林臨桂縣,臺灣文學家,畢業於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父親白崇禧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與第一任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

新!!: 國家文藝獎和白先勇 · 查看更多 »

音乐

音樂,廣義而言,就是指任何以聲音組成的藝術。英文Music一詞源於古希臘語的μουσική(mousike),意即缪斯(muse)女神的藝術。而中文的音樂二字,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為「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認為音樂和聲音的區別,在於音樂需要透過人心去想像和創造。音樂可分為創作、演奏、聆聽三個過程,在不同文化和社會,對於音樂的過程及其重要性都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在西非鼓樂里,每個人皆是參與者,人們不會區分作曲者、演奏者和聆聽者的身份。 至於何謂聲音、噪音和音樂的區別,沒有公認的標準。因為音樂和數學、物理相關,歐洲自古希臘時代開始,有人論述樂理。在西方樂理中,音樂的主要元素有音高(或聲音的頻率)、節奏和音色。不同的音高重疊形成和聲,音高依據節奏進行成為旋律,常用的音高形成音階和調性,規律性的強拍和弱拍形成節拍,拍子的快慢構成速度。但近代有不少音樂家不認同傳統的理解,例如二十世紀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吉認為任何聲音和靜默皆是音樂。音樂可以分為不同種類,但每種種類的區別常常是含糊和具爭議的。 音樂可以用樂譜描述,依據樂譜演奏,但也有不少音樂類型如民歌或爵士樂是由演奏者即興創作的。樂譜作為一種符號的語言,只能描述聲音的屬性或指示演奏所需的技巧,卻無法記錄聲音本身。因此在錄音技術出現之前,欣賞音樂必需現場聆聽,或自己親身參與演奏。傳統上欣賞音樂有特定的場所,從古時的宮庭、教堂、廟宇到今天的音樂廳、酒吧等等。十九世紀末,留聲機的發明令聲音可以记录和複製,改變了欣賞音樂的模式,一般認為錄音技術和大眾媒體是流行音樂形成的主要因素。現在人們可以在家中聆聽唱片和音樂錄像,透過無線電以收音機和電視接收聲音的訊號,也可以携帶隨身聽在任何一個地方聆聽音樂。 演奏音樂需要透過歌唱或樂器。廣義的樂器包括一切可以發出聲音的工具,在石器時代人們已經開始製作原始的樂器。今天電腦和不少電子音樂產品可以透過MIDI製作音樂。 音樂是一种需要學習的技能,而在不少國家的基礎教育中包括有音樂課,而一些音樂學院則提供專業的音樂教育。音乐学是一個歷史的科学的研究音乐的广阔领域,其中包括音乐理论和音乐史。另外自十九世紀末開始有民族音樂學,研究各地不同的音樂文化。.

新!!: 國家文藝獎和音乐 · 查看更多 »

莊進才

莊進才(1935年-),台灣戲曲樂師,漢陽北管劇團(兼演北管戲和歌仔戲,1988年到2002年間叫做漢陽歌劇團)創辦人、團長。 從小學習台灣北管音樂藝術和台灣北管亂彈戲、歌仔戲音樂藝術。 1994年得中華民國教育部民族薪傳獎。 朱作民、周以謙、陳玉環是他的學生。 2008年3月3日,漢陽北管劇團被台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北管戲曲類保存團體。 Category:台灣音樂家 Category:台灣歌仔戲樂師 Category:1935年出生 Category:在世人物 Category:莊姓 Category:國家文藝獎得主.

新!!: 國家文藝獎和莊進才 · 查看更多 »

聯合報

《聯合報》(英語:United Daily News)是在中華民國臺灣地區發行的中文報紙,由知名報人,前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王惕吾於1951年9月16日創立,是臺灣報業的主要業者之一。.

新!!: 國家文藝獎和聯合報 · 查看更多 »

聯合文學

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聯合文學,為傳承文學傳統、匯整文學資產、鼓勵文學創作的宗旨理念,始終秉持出版文學好書、樹幟文學楷模、建構文學重鎮、擴伸文學視野的高標準而自許,曾多次獲金鼎獎等多種出版獎項,為國內重要之文學類出版公司,同時也積極出版綜合生活類型圖書,現已出版七大書系、七百多種叢書。.

新!!: 國家文藝獎和聯合文學 · 查看更多 »

聶光炎

聶光炎(),臺灣劇場設計師、舞台設計師,第三屆國家文藝獎戲劇類得獎者。.

新!!: 國家文藝獎和聶光炎 · 查看更多 »

鍾肇政

鍾肇政(),台灣小說作家,為台灣客家人,生於日治時期臺灣新竹州大溪郡龍潭-庄-字九座寮(今屬桃園市龍潭區)。早年入讀淡江中學、彰化青年師範學校畢業,兵役期間因高燒不退造成聽力障礙。戰後就讀台大中文系僅兩天即輟學。原因之一為聽力障礙,上課時須將桌椅搬到教授旁邊才能聽課;然而,因教授口音而難以適應。另一原因為考進台大中文系後,才發現課程內容多是四書五經、唐宋古文八大家等,而鍾肇政感興趣的是現代文學。2015年因長期對社會有貢獻榮獲台灣大學頒發人文藝術類傑出校友獎章。在台尊稱其為台灣文學之母,與賴和相互輝映。 鍾肇政曾任國民小學教師、東吳大學東語系講師、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總統府資政。1966年獲得中國文藝協會頒發的中國文藝獎章小說創作獎,1979年獲得吳三連文藝獎,1986年獲台美基金會成就獎,1992年獲國家文藝特別貢獻獎,1999年獲台灣文學家牛津獎、國家藝術基金會文藝獎,2000年李登輝總統頒贈二等景星勳章,2001年獲中國文藝協會榮譽文藝獎章,2003年及2004年陳水扁總統先後頒發第二屆總統文化獎百合獎、二等卿雲勳章,2016年獲第35屆行政院文化獎。獲獎之多,為台灣前輩作家之最,證明了鍾肇政確實是台灣文學界實力最雄厚、創作力最旺盛的偉大文學家。 鍾肇政長年筆耕不輟,在台灣文壇與葉石濤齊名,兩人被並稱為「北鍾南葉」。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已出版《鍾肇政全集》38冊。長子鍾延豪也是作家,1985年因車禍去世,生前出版短篇小說集《金排附》及《華西街上》。鍾肇政也是「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共同發起人。.

新!!: 國家文藝獎和鍾肇政 · 查看更多 »

華嚴 (作家)

嚴停雲(),筆名華嚴,福建省閩侯縣人。出身學者家族,亦自認受佛教影響。上海聖約翰大學中文系畢業後赴臺灣探親,因而居留在此地。婚後成為家庭主婦,但後來抽空創作成為臺灣知名作家。作品多以小說為主,擅長描寫人的七情六慾及生老病死,忠實呈現人生的不完滿,也提供智慧的心語。創作生涯長達45年,多部作品被改編為電視劇與電影,而最滿意的作品是其首創的對話體小說。.

新!!: 國家文藝獎和華嚴 (作家) · 查看更多 »

青年日報

《青年日報》(Youth Daily News)為在中華民國政府發行的軍事專業中文報紙。其前身為只在中華民國國軍單位發行的小型報《青年戰士報》,1957年開放社會大眾訂閱,1984年易名為《青年日報》。在創刊後逐年擴版,在開放報禁後最終擴版為四大張報紙。其為具有國軍背景的報紙,除了報導一般性新聞之外,並負有向國軍部隊官兵宣教的任務。現任社長為孫立方上校。 《青年日報》在2007年由綜合性報導型態轉型為專注於國防及軍事領域相關的報刊,提供社會大眾與國軍官兵各類國防資訊;在2014年4月推展社群網路營運,除青年日報(軍事新聞網)網站外,成立青年日報臉書粉絲專頁及Flickr網路相簿,配合國軍戰備訓練及全民國防等活動,提供即時軍事新聞。 《青年日報》在平時主要目的,是宣揚中華民國政府政令相關宣傳及國防施政文宣;戰事發生時,會配合軍方派遣戰地記者並編印戰地快報,對外敵展開文宣心理戰,對內展開部隊心理防禦。該報被譽為是極具權威之軍事專業新聞報紙,也是目前中華民國唯一國營報紙。.

新!!: 國家文藝獎和青年日報 · 查看更多 »

顏水龍

顏水龍()是一位生於臺灣臺南下營的畫家、民俗工藝研究者及藝術教育家。 1934至1937年間,顏水龍與楊三郎、廖繼春等人合作創立臺陽美術展覽會與臺陽美術協會,並花費半生時光於研究推廣臺灣手工藝,致力於培育工藝美術人材。 1944年起,顏水龍先後任教於臺南工業專門學校(今成功大學)、臺南家政專科學校(今臺南應用科技大學)以及實踐家政專科學校(今實踐大學)。 1950年後,其作品開始限定於某些特殊題材,如臺灣原住民、臺灣風景等,其臺灣風景作品表現出其人文關懷。.

新!!: 國家文藝獎和顏水龍 · 查看更多 »

顧正秋

顧正秋(),原名丁祚華,又名丁蘭寶,生於中國南京,台灣京劇演員,工旦行,被推崇為「一代青衣祭酒」。.

新!!: 國家文藝獎和顧正秋 · 查看更多 »

馬水龍

水龍,出身日治臺灣基隆的音樂家,是第一位在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以整場形式發表個人作品的臺灣作曲家。在擔任邱再興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期間創辦「春秋樂集」,為臺灣當代音樂創作者開啟更寬廣的發表作品舞臺。.

新!!: 國家文藝獎和馬水龍 · 查看更多 »

香港時報

《香港時報》(Hong Kong Times)前稱《國民日報》,在1939年7月創刊,至1949年改名為《香港時報》,於1993年2月17日停刊。.

新!!: 國家文藝獎和香港時報 · 查看更多 »

許王

許王(),生於日治臺灣臺北州新莊郡新莊街,小西園掌中劇團團長,為台灣著名布袋戲操偶師,有「戲狀元」的美譽。.

新!!: 國家文藝獎和許王 · 查看更多 »

許芳宜

許芳宜(),國際知名女性舞者,出生於台灣宜蘭,現旅居美國紐約市與台北,前為瑪莎.葛蘭姆舞團、雲門舞集的重要舞者,近幾年活躍於國際間,也積極與國際級的藝術家與編舞家交流。近年,也參與電影逆光飛翔、刺客聶隱娘演出。.

新!!: 國家文藝獎和許芳宜 · 查看更多 »

謝英俊

謝英俊(),台灣建築師,自921大地震起投入災後重建的工作,考量到災民的負擔,他使用當地建材並做出容易建造的設計,提出與當地居民「協力造屋」的模式 。隨後也投入四川大地震、南亞海嘯及莫拉克風災等災區提供協助。 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建築展,並且獲得許多獎項,包括美國柯里史東設計獎及國家文藝獎等等。.

新!!: 國家文藝獎和謝英俊 · 查看更多 »

魏海敏

魏海敏(),本名魏敏,台灣著名京劇女演員,是京劇梅派傳人之一,現任國立國光劇團當家青衣。擁有個頭、扮相、嗓音等各種京劇演員優質條件,許多人形容魏海敏是天生“祖師爺賞飯吃”的好角兒。 幼年進中華民國海軍海光劇隊附設海光劇藝實驗學校學習京劇表演藝術,工旦行。先跟梅蘭芳的女弟子秦慧芬學京劇梅派表演藝術,1991年拜師梅蘭芳的兒子梅葆玖,在2008年挑戰梅、程、荀、張四大名旦演出方式向大師致敬。畢生致力於京劇藝術的傳承推廣與創新,曾獲得中華民國的國家文藝獎及金曲獎最佳傳統音樂詮釋獎,中國大陸的中國戲劇梅花獎等獎項。.

新!!: 國家文藝獎和魏海敏 · 查看更多 »

貢敏

貢敏,原名貢宗耀,筆名金聖不嘆,生於南京,中華民國台灣劇作家、導演,國立國光劇團首任藝術總監。政工幹校(現在的政治作戰學校)影劇科畢業。有話劇、電視、電影、戲曲編劇、導演作品多部。1970年獲頒第11屆中國文藝獎章話劇編劇獎。1977年以電影《風雨生信心》劇本,與趙琦彬共同獲頒國家文藝獎戲劇類。 1995年國立國光劇團成團,他應邀出任藝術總監,推動創作演出台灣題材的新編京劇,就是合稱《京劇臺灣三部曲》的《媽祖》、《鄭成功與臺灣》、《廖添丁》。.

新!!: 國家文藝獎和貢敏 · 查看更多 »

賴碧霞

賴碧霞,本名賴鸞櫻,台灣新竹縣橫山鄉人,客家山歌、民謠女歌手,趙麗雲之母。.

新!!: 國家文藝獎和賴碧霞 · 查看更多 »

賴聲川

賴聲川(Stan Lai,),台灣知名舞台劇導演,籍貫江西會昌,生於美國華盛頓,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戲劇藝術博士,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教授及院長。1984年參與創立劇團表演工作坊,擔任藝術總監。自1984年開始劇場創作,後陸續開創台灣舞台劇市場、即興時事電視劇市場,受到中外媒體讚譽,並獲得諸多獎項。因為其妻丁乃竺的影響,賴聲川是藏傳佛教信徒,譯有多本藏傳佛教書籍。.

新!!: 國家文藝獎和賴聲川 · 查看更多 »

趙淑敏

趙淑敏(1935年1月17日-), 生於北平,祖籍嫩江(黑龍江省肇東縣),當代著名的女作家,曾任大學教授,為中華民國專欄作家協會、中國婦女寫作協會、中國作家協會、世界女記者與作家協會理事、常務理事等。現已退休,旅居美國。.

新!!: 國家文藝獎和趙淑敏 · 查看更多 »

趙滋蕃

趙滋蕃(),原名資藩,筆名文壽,生於德國漢堡,祖籍湖南益陽,中華民國作家、編輯。.

新!!: 國家文藝獎和趙滋蕃 · 查看更多 »

麥田出版

麥田出版,台灣出版事業體城邦文化旗下的一支出版部門,旗下商品分文學、人文、歷史、軍事、生活五大書系。.

新!!: 國家文藝獎和麥田出版 · 查看更多 »

黎明文化

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Li Ming Cultural Enterprise Co., Ltd.),簡稱黎明文化,創立於1971年(民國60年)10月10日,是一家中華民國國軍軍事色彩濃厚的出版社兼圖書發行公司。現任董事長為前憲兵司令吳應平中將。 1970至80年代,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發起「基層連隊文庫」,希望國軍每一連級部隊中山室都能有一小型圖書館;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向民間統一採購,被選定的書籍一概印行「軍中版」,僅在軍中流傳,不對外販售;黎明文化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委託印製的軍中版書籍,涵蓋黎明文化與其他同業出版的書籍,版權頁註明「軍中版 非賣品」。.

新!!: 國家文藝獎和黎明文化 · 查看更多 »

黃君璧

黃君璧(),原名允瑄,本名韞之,號君璧,廣東南海祿舟人,當代國畫大師。與張大千、溥心畬以「渡海三家」齊名。.

新!!: 國家文藝獎和黃君璧 · 查看更多 »

黃俊雄

黃俊雄(),出身臺灣雲林縣虎尾鎮,台灣知名頂尖布袋戲操偶、口白和戲劇製作大師,亦為知名布袋戲大師黃海岱的次子,曾連任兩屆台灣省戲劇公會理事長。14歲起,隨父學習布袋戲,其作品《雲州大儒俠》是台灣電視布袋戲的知名經典作品,自創布袋戲拍攝技術,獨樹一格。曾獲多樣榮譽和獎項。.

新!!: 國家文藝獎和黃俊雄 · 查看更多 »

黃永武

黃永武(),浙江省嘉善縣人。文學博士、教授、兼作家。曾任中華民國國立中興大學、成功大學文學院院長,中華民國古典文學研究會創會會長。所著《中國詩學》四冊,曾榮獲民國69年(1980年)第五屆 國家文藝獎。後以散文馳名,所著《愛廬小品》四冊,再獲第十八屆 。後又以《生活美學》四冊,《黃永武隨筆》上下冊,名重中外文壇。文皆雋永深刻,哲思渾成,餘味無窮。.

新!!: 國家文藝獎和黃永武 · 查看更多 »

黃春明

黃春明(),生於台灣宜蘭縣羅東鎮,為台灣當代重要的文學作家。黃春明創作多元,以小說為主,其它還有散文、詩、兒童文學、戲劇、撕畫、油畫等創作,其作品曾被翻譯為日、韓、英、法、德語等多國語言。小說《鑼》於1999年入選「臺灣文學經典三十」小說類,並曾獲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

新!!: 國家文藝獎和黃春明 · 查看更多 »

黃海 (作家)

海,本名黃炳煌 ,生於台中市,台灣作家,通过文字获得多项奖项。.

新!!: 國家文藝獎和黃海 (作家) · 查看更多 »

黃海岱

黃海岱(),台灣雲林人,知名布袋戲操偶藝師及著名布袋戲劇團「五洲園」的創始人,在台灣布袋戲界被尊稱為「通天教主」。.

新!!: 國家文藝獎和黃海岱 · 查看更多 »

郭小莊

郭小莊(),生於台灣臺北縣(今新北市),籍貫河南省滑縣,台灣京劇演員,工旦行,中國文化大學畢業,基督徒。 她從小進中華民國空軍大鵬劇隊附設的學生班(大鵬劇藝實驗學校,俗稱「小大鵬」)學京劇表演藝術,師從蘇盛軾等先生。十五歲時於中國文化大學教授俞大綱門下學戲劇文學,並開始發現「年輕人已不看京劇」的斷層危機。1970年代,曾以演員身分活躍於中視電視劇《一代紅顏》與電影《秋瑾》等演出。1977年俞大綱過世,成為她發願讓京劇迎向現代社會的契機。 1979年成立「雅音小集」(由畫家張大千所命名)之後,專注於京劇表演,由於雅音的戲碼為京劇呈現出嶄新風貌而廣受好評。主要演出作品有《王魁負桂英》、《白蛇與許仙》、《感天動地竇娥冤》、《梁祝》、《韓夫人》、《劉蘭芝與焦仲卿》、《孔雀膽》(《通濟橋》)、《紅綾恨》、《問天》、《瀟湘秋夜雨》、《歸越情》等。《問天》和《瀟湘秋夜雨》請來北京中國京劇院(現在的中國國家京劇院)的李廣伯參加創作,《歸越情》請了天津京劇院的續正泰。 1995年曾在中視主持訪談性節目「跨世紀成長-青春少年家」數集。 曾獲頒十大傑出女青年、國家文藝獎特別貢獻獎等,人生故事還列入台灣的國小與高中教材中。 2006年7月受洗成為基督徒。.

新!!: 國家文藝獎和郭小莊 · 查看更多 »

郭芝苑

郭芝苑(),台灣苗栗縣苑裡鎮人。台灣音樂作曲家,擁有多元而廣泛的創作類型及風格,包括管弦樂、歌劇、室內樂、協奏曲、鋼琴曲、合唱曲、藝術歌曲等,甚至連兒童歌曲及流行歌曲都有作品產生。郭氏可說是台灣現代民族音樂的先驅,在台灣接觸西洋古典音樂之初,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新!!: 國家文藝獎和郭芝苑 · 查看更多 »

舞蹈

舞蹈是八大艺术之一,是於三度空間中以身體為語言作「心智交流」現象之人体的运动表达艺术,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的道具。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會意義及作用,包括運動、社交/求偶、祭祀、禮儀等。.

新!!: 國家文藝獎和舞蹈 · 查看更多 »

赵玉明

赵玉明(Bishop José Rolando Gustavo Prévost Godard,)罗马天主教主教,加拿大魁北克外方傳教會(P.M.E.)会士。.

新!!: 國家文藝獎和赵玉明 · 查看更多 »

董榕森

董榕森(),生於浙江紹興,台灣國樂家,曾任台灣藝術專科學校國樂科主任,以創作《陽明春曉》等曲子為人所熟知。.

新!!: 國家文藝獎和董榕森 · 查看更多 »

葉石濤

葉石濤(),出身台灣台南市白金町(打銀街)。台灣當代文學作家,創作以小說與評論為主,散文及翻譯為輔。葉石濤橫跨日治與戰後兩個世代,小學前曾接受兩年漢文私塾教育,畢業於臺南州立第二中學校(今臺南一中),歷任日本作家西川滿主持之《文藝台灣》的助理編輯。戰後擔任國小教師46年。1965年一度辭教職,進入省立臺南師範專科學校特別師範科就讀。.

新!!: 國家文藝獎和葉石濤 · 查看更多 »

蓉子

蓉子(),原名王蓉芷,江苏省揚州人。為蓝星诗社的诗人,主持后期《蓝星诗页》及《蓝星一九六四》的编辑工作。代表作品為《青鳥集》。.

新!!: 國家文藝獎和蓉子 · 查看更多 »

鄧禹平

鄧禹平(),筆名夏萩、雨萍,是一位出身四川省三台縣奎木鄉鄧家溝的詩人。.

新!!: 國家文藝獎和鄧禹平 · 查看更多 »

鄭清文

鄭清文(),台灣作家,生於日治台灣新竹州(今桃園市),本姓李,後由舅父收養,改姓鄭,遷至臺北州新莊郡(今新北市新莊區)。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系畢業,任職華南銀行四十多年,利用閒暇從事寫作,四十年不斷。.

新!!: 國家文藝獎和鄭清文 · 查看更多 »

鄭思森

鄭思森(),作曲家、指揮家。出生於廣東汕頭。1960年代初到英屬香港,為電影公司編寫配樂,并任教於新亞書院。1965年執教香港新亞書院1967年到新加坡,任新加坡人民劇場華樂團(現在的新加坡華樂團)指揮。1972年移民台灣,帶領民辦的第一商標國樂團,並應邀客席指揮台灣多個公民營樂團,同時為蘭陽舞蹈團編寫了大量的民族舞蹈配樂。1976年起在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和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音樂。1986年以大型舞劇音樂作品『七夕雨』獲得國家文藝獎。是70年代台灣最活躍的國樂指揮家與作曲家。 1986年因肺癌病逝於台北。.

新!!: 國家文藝獎和鄭思森 · 查看更多 »

臺灣商務印書館

臺灣商務印書館,簡稱臺灣商務或商務印書,是一家臺灣的出版零售業者,其前身是1947年10月在臺灣臺北市設立的「商務印書館臺灣分館」。.

新!!: 國家文藝獎和臺灣商務印書館 · 查看更多 »

臺灣書店

臺灣書店(Taiwan Book Store)是二戰後創立的台灣出版社與書店,存在於民國35年(1946年)-民國92年(2003年),以經銷教科書和出版兒童讀物聞名台灣。.

新!!: 國家文藝獎和臺灣書店 · 查看更多 »

金士傑

金士傑(),出生於台灣屏東縣東港鎮共和新村,男演員、劇作家和導演。劇場人與友人稱呼他「金寶」,後輩一般則尊稱「金老師」。2014年,金士傑出演古裝片「綉春刀」中的明朝大太監魏忠賢,憑著精湛演技入圍第51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

新!!: 國家文藝獎和金士傑 · 查看更多 »

蕭泰然

蕭泰然(1938年1月1日- 2015年2月24日),台灣音樂家。出生於日治臺灣高雄州鳳山郡鳳山街(今高雄市鳳山區)。集鋼琴家、指揮家、作曲家於一身。一生致力於台灣本土音樂融入西方音樂的創作。被譽為「台灣拉赫曼尼諾夫-最後的浪漫主義鋼琴詩人」。.

新!!: 國家文藝獎和蕭泰然 · 查看更多 »

逯耀東

逯耀東(),江蘇豐縣人,歷史學者、散文家及美食評論家。.

新!!: 國家文藝獎和逯耀東 · 查看更多 »

陳博文

陳博文(),台灣著名剪接師,剪接作品超過150部,與許多台灣電影導演合作。畢業於國立藝專(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科。現主持陳博文電影剪接工作室,並致力於剪接人才培育。.

新!!: 國家文藝獎和陳博文 · 查看更多 »

陳千武

陳武雄(),筆名桓夫、陳千武,是一位生於臺灣南投縣名間鄉的詩人,為笠詩社發起人,曾任台灣筆會會長、臺中市立文化中心主任。杜國清是其內弟。 簡要生平: 幼年就讀名間鄉皮子寮公學校,後來轉到南投小學,於1935年3月畢業。4月考入臺中一中。1940年5月因反對改日本姓政策並警告同學不可改姓,而遭監禁月餘。因此在1941年3月畢業時,操行成績被打丁等,不得升學。1942年被徵召為「台灣特別志願兵」,1943年9月被派往南洋,到過東帝汶、爪哇。1945年日本投降後,受英軍約束於雅加達、新加坡的集中營。1946年7月回到台灣,12月考入台中縣豐原大甲林區管理處,擔任人事工作。1947年1月與許貞子結婚。1964年6月參與成立「笠」詩社,曾主編詩刊。1967年11月當選「中國新詩學會」理事。1973年2月調任台中市政府庶務股長。1976年10月協助台中創立市立文化中心,12月擔任文化中心主任。1978年4月獲台灣文藝作家協會頒發文化獎。1980年4月獲頒「洪醒夫小說獎」。1985年1月獲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頒發銀盤獎;4月以短篇小說作品獲得「洪醒夫小說獎」。同年,因新建台中市立文化中心落成,原中心改為博物館「文英館」,改任文英館館長。1987年6月1日自公務退休,專事寫作。1989年2月任台灣筆會第二任會長。1992年4月獲國家文藝第一屆翻譯成就獎。1994年4月獲日本翻譯協會頒給創作特別功勞獎。1997年5月獲台中市政府頒發大墩文學貢獻獎。1999年5月獲台灣文藝作家協會頒給「亞洲詩人文學功勞獎」。2000年8月4日在台南「鹽分地帶文藝營」,獲陳 水扁總統頒發「資深台灣文學家成就獎」。2002年9月20日月獲「國家文藝獎」文學類獎項,在台北.紅樓接受總統頒獎。.

新!!: 國家文藝獎和陳千武 · 查看更多 »

陳其寬

陳其寬(),國際著名藝術家、建築師、畫家。 美術史學家吳訥孫讚譽陳其寬為「三百年來第一人」。與張大千合稱「三百一大千,五百一個陳其寬。.

新!!: 國家文藝獎和陳其寬 · 查看更多 »

陳霽

陳霽,字子宇,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人,民籍,治《易經》,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國家文藝獎和陳霽 · 查看更多 »

陳茂萱

陳茂萱(Mao-Shuen Chen,)臺灣知名作曲家及音樂教育家。出生臺灣雲林縣北港鎮。1955年考進省立臺灣師範學院音樂系(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隨張錦鴻學習和聲學及作曲法,鋼琴師事周遜寬、張彩賢、張彩湘教授;之後隨許常惠學習樂曲分析及作曲法。1970-1972年間赴奧地利維也納研究理論作曲,1980-1981年赴法國以及1981-1982年間再次赴奧地利維也納留學研究。陳茂萱先後任教於省立嘉義師範專科學校(今國立嘉義大學)、東吳大學音樂系以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於1985-1991年間擔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長。於2007年擔任實踐大學音樂系專案客座教授、2008年起擔任真理大學音樂應用學系特聘教授。於2013 年獲第十七屆國家文藝獎。.

新!!: 國家文藝獎和陳茂萱 · 查看更多 »

陳若曦

陳若曦(Lucy Chen,),原名陳秀美,新北市永和人,台灣作家。 陳若曦小說充滿現實政治色彩和感時憂民的情懷,並堅持寫實主義路線,寫作理念標榜「絕不無病呻吟」,內容深受肯定,曾獲得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及聯合報特別小說獎、吳三連文藝獎、吳濁流文學獎等。.

新!!: 國家文藝獎和陳若曦 · 查看更多 »

陳慧坤

陳慧坤(字上苑,)是台灣知名的畫家及教育家,出身於台灣臺中龍井人,為陳清文、蔡恐夫婦的次子。陳慧坤擔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四十年之久,教育英才無數。.

新!!: 國家文藝獎和陳慧坤 · 查看更多 »

林亨泰

林亨泰(),彰化縣北斗鎮人。曾為台灣詩壇「現代派」成員之一。後來成為笠诗社发起人之一,也是笠詩社首任主编。为「跨越语言的一代」诗人、诗评论家。.

新!!: 國家文藝獎和林亨泰 · 查看更多 »

林磐聳

林磐聳,出生於屏東東港鎮,前輩攝影家林慶雲三子,國立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碩士。.

新!!: 國家文藝獎和林磐聳 · 查看更多 »

林衡道

林衡道()臺灣歷史學者,板橋林家後裔,曾任臺灣省文獻會主任委員,淡江大學、東吳大學、淡水工商專科學校、國立藝術學院教授。於1994年獲行政院文化獎,素有「臺灣古蹟仙」、「臺灣史蹟百科活字典」之美譽。.

新!!: 國家文藝獎和林衡道 · 查看更多 »

林麗珍

林麗珍(1950年-),出生於台灣基隆,現代舞蹈表演團體無垢舞蹈劇場創辦人暨藝術總監,舞蹈家、編舞家、服裝設計師。林麗珍畢業自文化學院舞蹈科。.

新!!: 國家文藝獎和林麗珍 · 查看更多 »

林文月

林文月(),台灣彰化縣人,享譽亞太地區的文學家、翻譯家與作家。她精通日文和中文,曾翻譯過多部日本文學名着,如《源氏物語》,《枕草子》等, 對中國古典文學(尤其是六朝文學)有深入研究。她的散文和詩風格淡雅素麗,在文壇上有很高評價。.

新!!: 國家文藝獎和林文月 · 查看更多 »

林懷民

林懷民(),臺灣嘉義縣新港鄉人,現代舞蹈表演團體雲門舞集創辦人與藝術總監,作家、舞蹈家與編舞家。林懷民為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士、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2006年獲選為Discovery頻道《台灣人物誌》的6名主角之1。.

新!!: 國家文藝獎和林懷民 · 查看更多 »

李安

李安()是一位旅居美國的臺灣導演,籍貫江西德安,臺灣屏東潮州出生。曾獲得多個主要國際電影獎項,包括兩屆奧斯卡金像獎、五屆英國電影學院獎、五屆金球獎、兩屆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以及兩屆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獎。 李安在1999年執導的《臥虎藏龍》獲得第7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及三個技術獎項。2006年和2013年則分別以《斷背山》和《少年PI的奇幻漂流》獲得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和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是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亞洲導演,也是至今唯一兩度獲得該獎項的亞洲導演。 為表彰他對電影的貢獻,小行星64291以他的名字命名,獲頒贈中華民國一等、二等景星勳章, 中華民國總統府新聞稿、法國文化藝術騎士勳章。 李安是目前柏林影展歷史上唯一獲得過兩次最佳影片的導演。李安亦是目前歷史上唯一曾於奧斯卡獎、英國電影學院獎以及金球獎三大世界性電影頒獎典禮上都獲得最佳導演獎項的華人導演。.

新!!: 國家文藝獎和李安 · 查看更多 »

李小平

李小平,台灣演員、戲曲導演。 從小進中華民國陸軍經營的京劇隊陸光劇隊附設陸光劇藝實驗學校學京劇表演藝術,工淨行,勝字科出身,藝名李勝平。 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現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中國戲劇科畢業。歷任國立國光劇團助理排練指導、排練指導,2009年擔任台灣高雄市主辦的世界運動會開幕式總導演。 1996年榮獲中國文藝協會頒發的中國文藝獎章戲曲導演獎。2011年為第十五屆國家文藝獎得主。 京劇導演作品有《美猴王》、《廖添丁》(京劇現代戲)、《閻羅夢》、《王熙鳳大鬧寧國府》、《新編樊梨花》、《李世民與魏徵》、《金鎖記》(現代京劇;京劇現代戲)、《新繡襦記》、《王魁負桂英》、《快雪時情》等。 歌仔戲導演作品有《刺桐花開》(與陳昇琳合作)、《人間盜》等。 相聲導演作品有『佛曰不可說 夫子曰大聲說』(春禾劇團2000)。.

新!!: 國家文藝獎和李小平 · 查看更多 »

李屏賓

李屏賓(Mark Lee Ping-Bing,),台灣電影攝影師,1954年生於台灣。他曾多次與導演侯孝賢合作,其中與王家衛合作的《花樣年華》獲得多個國際獎項,曾七度獲得金馬獎最佳攝影,第12屆台灣國家文藝獎得主。2016年以《长江图》獲得第66屆柏林影展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攝影)。2009年,先有一書《光影詩人李屏賓》收錄李屏賓多年來隨手拍攝的靜態作品,以及在工作、生活、旅行等生命不同時刻裡的吉光片羽;2010年,導演姜秀瓊及關本良,為李屏賓拍攝了一部紀錄片《乘著光影旅行》(Let the Wind Carry Me),記錄他光輝的攝影生涯,以及不為人知的過往。2016年,李屏賓擔任台北電影節主席。.

新!!: 國家文藝獎和李屏賓 · 查看更多 »

李國修

李國修(Hugh K. S. Lee,),為臺灣藝術家,屏風表演班創辦人。李國修籍貫山東萊陽,生於台北市,曾參與蘭陵劇坊、創辦表演工作坊與屏風表演班。曾任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 李國修集經營者、劇作家、導演、演員於一身,為第一屆國家文藝獎戲劇類得主,也有多項戲劇獲獎記錄。在2013年《李國修戲劇作品集》出版,其中有二十七個劇本。 李國修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本創作研究所兼任副教授,2010年4月至6月於中壢市清雲科技大學擔任駐校藝術家。 2013年7月2日因大腸癌病逝於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享年57歲。.

新!!: 國家文藝獎和李國修 · 查看更多 »

李喬

李喬(),台灣苗栗縣客家人。本名李能棋,另有筆名壹闡堤,早先以筆名李喬發表小說,以另一筆名壹闡堤發表論述,而後因受洗為基督徒,現已不使用壹闡堤此筆名。李喬是國家文藝獎第十屆文學類得主,並曾任總統府國策顧問。其文學著作《寒夜》三部曲其中的第一部曲,是首部被拍成客家語連續劇的作品,由台灣公共電視台監製的「公視文學大戲」之一。他也是「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共同發起人之一。.

新!!: 國家文藝獎和李喬 · 查看更多 »

李祖原

李祖原(),是一位出生於中華民國廣東省的建築師,以致力於研究繼承具中華傳統特色的現代建築及發展“圓氣”建築理論著名,代表作有台北101及高雄85大樓等。.

新!!: 國家文藝獎和李祖原 · 查看更多 »

李永平

李永平()是一位著名的華文小說家、翻譯家。李永平生於英屬砂拉越(婆羅洲北部,今為馬來西亞領土),並在此度過童年。成年後,他離家到臺灣、美國求學,取得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最終定居臺灣,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東吳大學英文系、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暨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他的創作以小說為主,作品透露出對於自身族群及文化的認同探討,不斷地藉由書寫婆羅洲、中國、臺灣三地,進行原鄉的辯證。代表作包括《吉陵春秋》、《海東青》、《大河盡頭》,榮獲國家文藝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中山盃華僑華人文學獎等,並曾獲頒國立台灣大學傑出校友獎。.

新!!: 國家文藝獎和李永平 · 查看更多 »

李泰祥

李泰祥(),出身臺東廳臺東郡臺東街馬蘭大字(今臺東縣臺東市馬蘭部落)的阿美族音樂家。一生致力將古典音樂通俗化、將中國民歌重新賦予現代化編曲,並創作出許多知名樂曲,其中包括〈橄欖樹〉、〈告別〉等。嚴肅音樂作品則包括第一、第二號《弦樂四重奏》、《太虛吟》、鋼琴五重奏《氣、斷、流》、《生民》、《幻境三章》、《山和田》客家風組曲、《台灣素描》、《狩獵》等;大型劇樂作品包括清唱劇《大神祭》、歌劇《大風起兮》,以及為雲門舞集創造的舞劇音樂等。.

新!!: 國家文藝獎和李泰祥 · 查看更多 »

李潼

李潼()本名賴西安,台灣已故知名兒童文學作家及填詞人。.

新!!: 國家文藝獎和李潼 · 查看更多 »

李敏勇

李敏勇(),臺灣知名詩人、文化評論人、翻譯家,出生於臺灣高雄縣旗山鎮(今高雄市旗山區),在高屏地區成長,短期居留台中,現為台北市民。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畢業,曾任圓神出版事業機構社長、笠詩刊主編、台灣文藝社長、台灣筆會會長、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和平基金會董事長、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1971年至今,李敏勇譯讀許多國外詩人的作品,本身的創作則以詩為主,兼及散文和評論。2007年,獲得臺灣藝文界最高榮譽國家文藝獎。並曾獲巫永福評論獎、吳濁流新詩獎、賴和文學獎、台北西區扶輪社文化獎、王康陸人權獎。 2010/08/14李敏勇在自由時報不能遺忘的歷史一文寫道: …當流亡在台灣的中國人,正記憶著《大江大海》、《巨流河》…整理流亡意識,台灣人不能只顧著錢錢錢,台灣的政治人物不能只宣揚經濟經濟經濟。《被出賣的台灣》是怎麼造成的?吳濁流的《亞細亞孤兒》、鍾理和的《白薯的悲哀》能夠不知道嗎?.

新!!: 國家文藝獎和李敏勇 · 查看更多 »

杜篤之

杜篤之(Tu Du-Chih,),台灣知名電影錄音師、音效師,曾榮獲十二座金馬獎最佳錄音、最佳音效,以及坎城影展等技術大獎、國家文藝獎等殊榮,法國南特影展曾為之舉辦個人回顧展。參與過包括《光陰的故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一》、《悲情城市》、《海上花》、《千禧曼波》、《花樣年華》、《2046》、《海角七號》、《天台》等華語電影的幕後製作。包括楊德昌、王家衛、侯孝賢、蔡明亮、趙德胤等國際大導演都與他數度合作。.

新!!: 國家文藝獎和杜篤之 · 查看更多 »

梁实秋

梁實秋()(光緒二十八年臘八節──民國七十六年),名治华,字实秋,号均默,以字行。另有笔名子佳、秋郎、程淑、希臘人等,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評論家、翻譯家,華人世界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祖籍浙江杭县(今杭州市餘杭区),出生于京师。.

新!!: 國家文藝獎和梁实秋 · 查看更多 »

梁在平

梁在平,生於河北省高陽縣,是一位古箏演奏家,一生致力于传统文化推广。 1924年,学琴于史荫美、杨时百、郑颖孙、张友鹤等。曾独奏《梅花三弄》,得到于右任的赏识。 1967年夏,當時是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科國樂組教授的梁在平,引薦王憶慈的丈夫吳宗漢擔任該校的古琴教授,王憶慈隨夫遷台定居。.

新!!: 國家文藝獎和梁在平 · 查看更多 »

楊三郎

楊三郎可以指:.

新!!: 國家文藝獎和楊三郎 · 查看更多 »

楊秀卿

楊秀卿(1935年1月1日-),台灣歌仔說唱(唸歌仔)表演藝術家。.

新!!: 國家文藝獎和楊秀卿 · 查看更多 »

楊牧 (臺灣)

楊牧(),本名王靖獻,臺灣花蓮人,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評論家、翻譯家、學者。花蓮中學、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創作碩士、柏克萊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親炙徐復觀、陳世驤。曾任麻州大學助理教授、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客座教授、國立東華大學文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並參與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創院,現已從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退休,任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楊牧自中學便矢志新詩創作,並共同主編詩刊。早年筆名葉珊,浪漫主義詩人的影響溢於筆端;1966年赴柏克萊攻讀博士學位,見證六零年代學生運動,三十二歲而改筆名為楊牧,嘗試以詩介入社會。詩文曾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意大利文、瑞典文、荷蘭文、捷克文等。曾獲時報文學獎、中山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紐曼華語文學獎、等。 另外,楊牧也曾共同主編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庫,影響一代臺灣知識界;1976年,與中學同學葉步榮、詩人瘂弦、生化學家沈燕士共同創辦洪範書店,為臺灣純文學出版重鎮。.

新!!: 國家文藝獎和楊牧 (臺灣) · 查看更多 »

民國

#重定向 中華民國.

新!!: 國家文藝獎和民國 · 查看更多 »

民生報

《民生報》是一份在台灣發行的中文報紙,於1978年2月18日創刊,內容主要是以民生、體育、影劇消息為主,屬聯合報系旗下。俗稱“吃喝玩樂報”,發行人為王效蘭,2006年12月1日起,停止發行實體報紙,共發行10494號。目前改以網路報《民生@報》的形式呈現,並隸屬於天空傳媒。.

新!!: 國家文藝獎和民生報 · 查看更多 »

汪其楣

汪其楣(Wang Chi-Mei,),台灣劇作家、劇場導演、演員、學者,「台北聾劇團」、「曇戲弄」、「拈花微笑聾劇團」創辦人。.

新!!: 國家文藝獎和汪其楣 · 查看更多 »

汉宝德

漢寶德(),生於山東省日照市,臺灣知名建筑教育学者。1960年至1970年曾任台灣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 民國77年(1988年)漢寶德舉辦了中華民國第一次關於議立《博物館法》的座談會,並於民國79年(1990年)成立「博物館法研擬委員會」,漢寶德和張譽騰等人起草的《博物館法》草案於民國82年(1993年)初定案但始終未能完成立法,《博物館法》至民國104年(2015年)6月15日三讀通過。 漢寶德的設計作品有中橫洛韶山莊、溪頭活動中心、天祥青年活動中心,以及為聯合報創辦人王惕吾為紀念其父王芾南設計的南園等。 2014年11月20日病逝於臺大醫院。.

新!!: 國家文藝獎和汉宝德 · 查看更多 »

洪範書店

洪範書店,為台灣知名出版社,成立於1976年,為1960年代台灣「五小」出版社之一。 洪範書店最初由楊牧及其在花蓮中學的同學葉步榮,加上瘂弦、沈燕士四位股東成立;以《尚書‧洪範》為名,取「天地大法」之意,由沈燕士之妻孫玫兒擔任發行人,並請臺靜農題「洪範書店」四字。第一批書籍在1976年8月25日出版,分別為:余光中《天狼星》、張系國《香蕉船》、林以亮《林以亮詩話》、羅青《羅青散文集》。 洪範書店出版的書籍以純文學為主,因此不少台灣知名作家之少作是由洪範出版,此後逐漸嶄露頭角,如蘇偉貞、袁瓊瓊、鍾曉陽等人;或在洪範出書之後,旋即得了文學獎,如蕭颯、李永平、林文月、林燿德、李黎、西西、簡媜、周夢蝶、陳映真等人。《亞洲週刊》所選出的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當中,洪範的作品入選十九種,將近五分之一。洪範同時也是最早出版1920-30年代作家選集的出版社。 洪範書店編選書籍之標準相當嚴格,至1990年代仍採用鉛字印刷,直至1997年找不到工人作鉛字印刷時,才改用電腦打字。早期出書前一定會先經過四位股東的一致意見,才會出版,而每本書的折頁介紹都是由楊牧親自撰寫,細緻的「手作風格」成為洪範非常突出的特色。 楊牧及瘂弦曾因洪範書店的生存問題而考慮出版如二月河《康熙大帝》這類雅俗共賞的小說,但葉步榮投了否決票,因此洪範至今依然維持著一貫的出版方向。1982年,張系國成立洪範投資的子公司「知識系統」。2003年,洪範開闢了新書系《以後Apres》,由葉步榮長子葉雲平主持,是洪範唯一不需經過四位股東同意的書系。.

新!!: 國家文藝獎和洪範書店 · 查看更多 »

潘冀

潘冀(1942年),籍貫福建省福州市,成長於臺北,華人建築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碩士,現為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

新!!: 國家文藝獎和潘冀 · 查看更多 »

朱宗慶

朱宗慶()出生於臺中縣大雅鄉大雅村(今臺中市大雅區大雅里),為臺灣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打擊樂家、藝術及教育行政工作者。 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科,隨後至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院深造,師事華特.懷格(Walter Veigl)教授及維也納愛樂前打擊樂首席理查.霍賀萊納(Richard Hochrainer)教授。1982年獲打擊樂演奏家文憑,為華人世界獲得該項文憑之第一人。 回國後擔任臺灣省立交響樂團打擊樂首席,積極活躍於音樂舞臺。1986年1月成立朱宗慶打擊樂團,為臺灣第一支專業的打擊樂團,並數度赴歐、美、亞、澳等多國演出。三年後成立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專司樂團行政事務。1992年創辦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從基礎教育來推廣打擊樂。1993年創辦「TIPC臺灣國際打擊樂節」,每三年舉辦一次,讓臺灣的擊樂與世界同步。1998年創辦《蓺類》雜誌,希望引領更多人進入藝術生活。1999年起,每年舉辦「TIPSC臺北國際打擊樂夏令營」,提供國內學習打擊樂的年輕學子一個多元豐富的學習管道。 2017年元月11日接任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至今。.

新!!: 國家文藝獎和朱宗慶 · 查看更多 »

朱玖瑩

朱玖瑩(),因晚年曾居於臺南安平而自號安平老人、安平久客,堂號為師掃帚齋,中國湖南人(出生於清代湖南省長沙縣東鄉金井鶴霞園),中華民國政治人物與書法家,曾擔任過湘軍總司令部政務委員兼秘書、內政部土地司司長、衡陽市長、湖南省民政廳長、財政部鹽務總局局長兼臺灣製鹽總廠總經理等職,1968年退休後隱居於臺南安平。 其書法啟蒙自其父,後師從譚延闓,以顏體楷書最出色,曾於1990年4月獲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文藝獎書法教育特別貢獻獎。著有《學書淺說》、《臨池三論》等書。 他在1996年5月時返回湖南探親,後於同年9月3日病逝於湖南。2012年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舉辦了「第一屆朱玖瑩全國書法比賽」以紀念他。.

新!!: 國家文藝獎和朱玖瑩 · 查看更多 »

朱銘

朱銘(),出生於日治臺灣新竹州苗栗郡通霄庄,本名朱川泰。是一位現代藝術雕塑家。15歲初從李金川師傅學習傳統廟宇的雕刻與繪畫,30歲拜入台灣雕塑界大師楊英風門下,朱銘融合傳統木雕與現代(moderne art)雕塑的精神,逐漸發展出超越兩者的獨特風格。1976年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首次個展,創作了〈同心協力〉等以台灣鄉土為題材且又富含生命力的木雕作品,當時正值台灣文化主體性的議題沸揚之時,因此受到了藝文界熱烈的迴響。其後,朱銘融合文化精神與太極招式的「太極系列」作品,更確立了朱銘在雕塑界的地位。以個體或群體為題材來表現人間百態的「人間系列」,則展現了高度的調和性,以及多元利用陶土、海綿、銅、不鏽鋼、保利龍等新媒材的嘗試與挑戰。 自1977年在日本的首次海外個展開始,朱銘積極地前往亞洲、歐美等國外舉辦展覽,加上1997年應邀至法國巴黎中心的梵登廣場以及在其他國家的公共空間的戶外展出,成就了朱銘在世界藝壇的地位。朱銘更在1999年於臺北縣金山鄉(今新北市金山區)創設了一座戶外雕刻美術館—「朱銘美術館」,讓他的作品與自然環境相互呼應。朱銘的作品表現中深藏東方之精神性,融合傳統與現代的獨特藝術表現,更對於創作不斷追求革新的旺盛企圖,為台灣美術界的代表藝術家之一。 File:Zhuming_taiji_005.jpg|安放於香港交易廣場內的作品 File:HK Central Landmark 朱銘 Ju Ming art exhibition interior Dior visitors.JPG|朱銘近年來的作品.

新!!: 國家文藝獎和朱銘 · 查看更多 »

戏剧

戏剧是演員將某個故事或情境,以對話、歌唱或動作等方式所表演出來的藝術。戏剧有四個元素,包括了「演員」、「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場地)」和「觀眾」。「演員」是四者當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須具備扮演的能力,戲劇與其他藝術類最大的不同之處便在於扮演了,透過演員的扮演,劇本中的角色才得以伸張,如果拋棄了演員的扮演,那麼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戲劇。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别,不同文化所产生戏剧形式往往拥有独特的传统和程式,比如西方戏剧、中国戏曲、印度梵剧、日本能乐、歌舞伎等。 戏剧的起源實不可考,目前有多种假说。比较主流的看法有二:一為原始宗教的巫术仪式。比如在上古汉语中,“巫”、“舞”、“武”三字可能同源(上古汉语拟音分别为:/*ma/,/*maʔ/,/*maʔ/)。其有可能是对一种乞求战斗胜利的巫术活动的合称,即戏剧的原始形态。另一為劳动或庆祝丰收时的即兴歌舞表演,这种说法主要依据是古希腊戏剧被认为起源于酒神祭祀。 现代的戏剧观念强调舞台上下所有演出元素统一表现以实现綜合的艺术效果。演出元素包括演员、舞台、道具、燈光、音效、服裝、化妆,以及劇本、導演等的一切總稱,也包括台上演出與台下互動的關係(一般称为“观演关系”)。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或稱之為剧本。.

新!!: 國家文藝獎和戏剧 · 查看更多 »

新臺幣

新臺幣,簡稱臺幣,是中華民國現行的法定貨幣,於1949年6月15日起發行流通,當時定位為限定臺灣使用的區域貨幣,目前則在整個中華民國有效統治區域(臺灣地區)均可流通使用。原始發行機構為臺灣銀行,2000年起由中華民國中央銀行收回負責。基本單位為圓(簡作元)。貨幣代碼採行ISO 4217標準編為TWD,符號為NT$或NTD,並使用NT$100、NTD100之類方法表示(中間無空格)。 新臺幣現行的發行幣值自民國70年(1981年)起使用,硬幣單位包括:0.5圓(五角)、1圓、5圓、10圓、20圓及50圓,紙鈔單位有:10圓、50圓、100圓、200圓、500圓、1000圓與2000圓,塑膠鈔單位則為50圓。換算基準為:1圓=10角=100分。5角硬幣(角圓)至今已不常使用,日常生活只有郵票、汽油等在計算單價時會用到角,實際上的價金交付會四捨五入至1圓,例如3.5圓郵票的售價四捨五入為4圓,存款利息也是四捨五入至1圓。角圓雖然仍可流通使用,現在多為收藏用,故價值比面額還要貴。.

新!!: 國家文藝獎和新臺幣 · 查看更多 »

施叔青

施叔青(),出生於台灣鹿港鎮。台灣知名作家。其姊施淑為著名文學評論家,其妹李昂亦為作家。自1960年代起參與台灣現代主義小說書寫,17歲發表的處女作《壁虎》,曾被台灣知名作家白先勇評有「夢魘鬼氣」,將她的作品與唐朝詩人李賀相比擬。1970年代,她與呂秀蓮合辦以宣揚新女性主義為主的拓荒者出版社;亦與陳若曦、王禎和、七等生、銀正雄、黃春明、楊青矗等人並列於該年代的重要台灣本土作家。1977年後轉至香港發展。 2008年獲國家文藝獎。.

新!!: 國家文藝獎和施叔青 · 查看更多 »

文學

文學(literature),在最廣泛的意義上,是任何單一的書面作品。更嚴格地說,文學寫作被認為是一種藝術形式,或被認為具有藝術或智力價值的任何單一作品,通常是由於以不同於普通用途的方式部署語言。它的拉丁詞根literatura/litteratura(本身起源於littera:letter或handwriting)被用來指代所有的書面記錄,儘管當代定義將術語擴展到包括口頭或唱歌的文本(口頭文學)。文學可以根據是虛構作品還是非虛構作品進行分類,也可以根據是韻文還是散文進行分類;可以根據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等主要形式進一步區分;作品往往根據歷史時期或者遵守某些美學特徵或期望(藝術類型)進行分類。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現實的藝術,包括韻文、散文、劇本、小说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流派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生活。 這個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了意義:現在它可以擴大到非書面的口頭藝術形式,可以與語言或文字本身配合,因此很難就其起源達成一致。印刷技術的發展使得書面作品的分佈和擴散成為可能,最終導致了網絡文學。 文學並不一定是客觀的,一名成功的文學家能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展現自己對於文學的主觀看法,抒發自己的情緒和感觸,但藉由嘗試建立一個「客觀的標準」,有時對能幫助作家了解「讀者的感受」以求將內心之情感與藝術表現完整的體現在讀者心中。有時也能藉作家主觀想法帶給社會不同面相去省思現況,例如女性文學的興起。.

新!!: 國家文藝獎和文學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