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唐太宗和唐昭陵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唐太宗和唐昭陵之间的区别

唐太宗 vs. 唐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二十三年……五月……己巳,皇帝崩於含風殿」(歐陽修《新唐書·卷二:本紀第二》),換算為公曆即7月10日 。),中國唐朝第二任皇帝。生于陕西武功县,626年至649年在位。父親是唐高祖李淵,母親是太穆皇后窦氏。竇皇后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按長幼顺序為:李建成、平陽昭公主、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公,后晋封为秦王,他是杰出的軍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果、刘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終統一天下。 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是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在位時間只使用一個年号贞观。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他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能够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唐朝130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52岁,在位23年,庙号太宗 ,諡號「文皇帝」,葬于昭陵。.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的陵墓,位于咸阳市礼泉县九嵕山,是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昭陵开始营建于贞观十年(636年),是为埋葬临终前要求因山而葬,不起坟墓的长孙皇后而开凿。陵墓依山而建,开创了唐代帝王陵寝依山为陵的先例。陵前的陪葬墓群为扇形,大概有200多座,其中有初唐诸王、公主的墓葬,以及魏徵、李靖、李世勣、房玄龄、尉迟恭等功臣陪葬墓。著名的“昭陵六骏”浮雕原置于陵园北面祭坛司马门内东西两庑,现有四骏陈列于西安碑林,另外二骏流落美国。1979年昭陵博物馆建成。昭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之间唐太宗和唐昭陵相似

唐太宗和唐昭陵有(在联盟百科)62共同点: 史仁表吐谷浑吐蕃姚思廉孔颖达宇文士及安康公主 (唐太宗)岑文本于阗伊特勿失可汗徐惠唐义识唐朝兵部尚书礼泉县突厥突利可汗真珠可汗焉耆燕德妃牛进达遂安公主褚亮襄城公主 (唐朝)許敬宗马周高士廉高昌魏徵诺曷钵...豫章公主貞觀 (唐朝)麴智盛龟兹郑贤妃 (唐太宗)阿史那忠阿史那社尔薛延陀薛瓘薛收蕭瑀长孙皇后长孙顺德长孙无忌虞世南陕西省李世勣李道宗李靖李貞 (唐朝)李恽 (蒋王)李明 (唐朝)李愔李慎李承乾李思摩杨贵妃 (唐太宗)段志玄清河公主 (唐朝)房玄龄新城公主新罗 扩展索引 (32 更多) »

史仁表

史仁表,唐朝检校丰州都督史大奈的儿子,原名阿史那仁表,西突厥人。史大奈原为西突厥特勒,与泥厥处罗可汗归附隋朝。李渊起兵时,投靠李渊击败桑显和。史仁表尚唐太宗第八女普安公主,承袭父亲封窦国公,陪葬昭陵。.

史仁表和唐太宗 · 史仁表和唐昭陵 · 查看更多 »

吐谷浑

吐谷浑(--,中古漢語擬音:),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今青海)的一个古代国家。因其统治地区位于黄河以南,统治者又被封为“河南王”,因此被南朝称为河南国或河南,后不复见。公元663年被吐蕃征服,但其世袭王室汗族仍保留,与唐朝作战中成为吐蕃军队的重要来源,一部分东迁到唐朝,原部或者一直到公元9世纪才在今青海省境内消失。.

吐谷浑和唐太宗 · 吐谷浑和唐昭陵 · 查看更多 »

吐蕃

吐蕃(,拉薩話:,意为“大蕃”)是历史上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藏人政权,由松赞干布到朗達瑪延续两百多年。.

吐蕃和唐太宗 · 吐蕃和唐昭陵 · 查看更多 »

姚思廉

姚思廉(),字简之,一说原名简,字思廉,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唐朝初期史学家。 其父姚察,在南陈时任吏部尚书,著陈梁二史,未成。他自幼习史,后曾任隋朝代王楊侑侍读。唐朝李渊称帝后,为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学士。自玄武门之变,进任太子洗马。贞观初年,又任著作郎,“十八学士”之一。官至散骑常侍,受命与魏徵同修梁陈二史。贞观十年(636年),成《梁书》(50卷)《陈书》(30卷),为二十四史之一。又著有《文思博要》,已佚。 Category:隋朝侍读 Category:唐朝歷史學家 Category:唐朝学士 Category:唐朝太子洗马 Category:唐朝著作郎 Category:唐朝散骑常侍 Category:湖州人 S.

唐太宗和姚思廉 · 唐昭陵和姚思廉 · 查看更多 »

孔颖达

孔颖达(),字衝遠(一作--遠、仲達、--澹),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市)人。孔安之子,孔子三十二代孫。唐朝经学家。 生於北齊後主武平五年(574年),八歲就學,曾從劉焯問學,日誦千言,熟讀經傳,善於詞章,隋大業初,選為“明經”,授河內郡博士,補太學助教。隋末大亂,避地虎牢(今河南省滎陽汜水鎮西北)。入唐,任國子监祭酒。曾奉唐太宗命編纂《五經正義》,融合南北經學家的見解,是集魏晉南北朝以來經學大成的著作。卒於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終年75歲。 孔颖达所疏或正義的經書包括《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和《左傳》等。.

唐太宗和孔颖达 · 唐昭陵和孔颖达 · 查看更多 »

宇文士及

宇文士及(),字仁人,雍州长安人。隋唐时期官员、驸马、许国皇帝宇文化及的弟弟,唐高祖、唐太宗时期的宰相。.

唐太宗和宇文士及 · 唐昭陵和宇文士及 · 查看更多 »

安康公主 (唐太宗)

安康公主,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四女,下嫁独孤信五世孙岚州刺史独孤谌,陪葬昭陵。 除欧阳修著《新唐书》“列传第八·诸帝公主”中记载:“安康公主,下嫁独孤谋(独孤谌)。”外,未见其他史书有关安康公主的记载。.

唐太宗和安康公主 (唐太宗) · 唐昭陵和安康公主 (唐太宗) · 查看更多 »

岑文本

岑文本(),南阳郡棘阳县(今新野县)人,字景仁。唐初貞觀朝的宰相之一,封爵江陵子,也是隋唐時代重要的文學家。 岑文本成名甚早。於隋末蕭銑在江陵建立地方政權時,即任岑為中書侍郎,專職管理典藏文書。唐太宗當朝以後,先任秘書郎,復任中書侍郎,並受命與令狐德棻編撰《周書》,文章練達;終官拜中書令,與長孫無忌、高士廉、唐儉、楊师道、劉洎、馬周、褚遂良並列宰相團。 唐史記載著岑文本的特質說:不僅富有文采,且潔身自愛。每次被嘉獎或升遷時,不喜反憂,因為深感責任一次比一次重。岑文本因責任感使然,在貞觀後期越來越見重於唐太宗;--高句麗時,太宗委任他總務後勤,總司物資的調配,其重要性如同漢初的蕭何。原本皇帝有心栽培他為輔佐後任皇帝的骨幹,但未料此番東--意義職責重大,致操勞過度,加上前線戰事先盛後衰,壓力倍增,岑終染病不治,遽逝於幽州(今中國北京市)軍中。享年五十一歲。 唐太宗聞訊,非常悲慟,追贈岑文本為侍中、賜陪葬昭陵。谥号宪。 岑文本有子岑長倩(实为其兄岑文叔子,即岑文本侄)及孫岑羲相繼拜相。.

唐太宗和岑文本 · 唐昭陵和岑文本 · 查看更多 »

于阗

于阗(又作于寘),古代西域王国,汉、魏、晋均称为于阗,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元史》也称之为斡端。古代居民操塞语,另一说法为藏族和印度的混血部族;--闐語則屬東伊朗語。尉遲烏僧波统治下与归义军关系密切,这时期以后于阗开始使用年号,于阗国于公元1006年被喀喇汗国所灭,该地遂被伊斯兰化。.

于阗和唐太宗 · 于阗和唐昭陵 · 查看更多 »

伊特勿失可汗

伊特勿失可汗,名咄摩支(在突厥蒙古語中解探馬赤軍)。薛延陀真珠可汗夷男的侄子,末代可汗。 多弥可汗拔灼入侵唐朝,被江夏王李道宗、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率领的唐军击败。拔灼逃到阿史德部落,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其首领药罗葛吐迷度,与仆骨和同罗反叛并袭杀了拔灼,屠戮他们找到的薛延陀的王族成员。在回纥接管了薛延陀的大部分领土後,许多薛延陀人向唐军投降。 剩下的7万薛延陀人支持夷男的侄子咄摩支为伊特勿失可汗,以图恢复薛延陀。唐太宗派大臣崔敦礼安抚,但回纥等敕勒部落都不愿重建薛延陀,唐太宗派李世勣进攻咄摩支的驻地,指示:“降则抚之,叛则讨之。”李世勣至郁督军山,其酋长梯真达官帅众来降。薛延陀咄摩支南奔荒谷,李世勣派遣通事舍人萧嗣业前往招慰,咄摩支投降萧嗣业。其部落犹持两端,李世勣纵兵追击,前后斩首五千余级,虏男女三万余人。七月,咄摩支至京师长安,拜右武卫大将军,薛延陀灭亡。咄摩支死在唐太宗之前,被厚葬.

伊特勿失可汗和唐太宗 · 伊特勿失可汗和唐昭陵 · 查看更多 »

徐惠

徐惠(),湖州长城(今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人,祖籍东海郯(今山东省臨沂市郯城县),徐孝德之女,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嫔,於死後被唐高宗追封賢妃。.

唐太宗和徐惠 · 唐昭陵和徐惠 · 查看更多 »

唐义识

唐义识(也作唐善识、唐尚识),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俭的儿子,并州晋阳县人。 贞观十一年(637年),尚唐太宗第六女豫章公主,贞观十五年(641年),豫章公主出资在龙门石窟南壁建造了两小龛,是为求自身及与唐义识所生的儿子平安。最后,唐义识与豫章公主合葬于昭陵。 子唐见日。.

唐义识和唐太宗 · 唐义识和唐昭陵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唐太宗和唐朝 · 唐昭陵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兵部尚书

兵部尚書,中國古代官職名稱,統管全國軍事的行政長官,職能相當於現代各國的國防部長。俗稱司馬、武部尚書、大司馬、夏官卿。.

兵部尚书和唐太宗 · 兵部尚书和唐昭陵 · 查看更多 »

礼泉县

泉县在中國陝西省中部、泾河下游,是咸陽市所屬的一個縣。.

唐太宗和礼泉县 · 唐昭陵和礼泉县 · 查看更多 »

突厥

突厥(Türk;维吾尔语:تۈرك / Türk;Turkic),是生活在欧亚大陆,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群体,狭义的突厥人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那部分古突厥人(即以阿史那部落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广义上的突厥人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在中国史书中亦指由古突厥人建立的政权。.

唐太宗和突厥 · 唐昭陵和突厥 · 查看更多 »

突利可汗

突利可汗(古突厥語:𐱅𐰇𐰠𐰾𐰴𐰍𐰣,拉丁轉寫:Töles qaγan;),名阿史那什钵苾,是始毕可汗之子,東突厥小可汗。624年,东突厥大可汗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顷其全部人马,入侵唐朝,李渊于闰七月二十一日派遣李世民出豳州道抵御突厥。八月十二,双方在五陇阪(今陕西彬县)交锋,称五陇阪之战。李世民用反间计,联合突利可汗离间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结为香火兄弟,使突厥退兵。626年八月,东突厥伺玄武门之变、唐朝政局不稳入侵,攻至距首都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此时,唐太宗李世民被迫与之结盟,突厥兵于是退去,是为渭水之盟。此后,东突厥内部出现分裂。突利可汗暗中与唐联络,并与颉利可汗决裂。630年,唐灭东突厥,唐朝将东突厥领地划入自己的版图,在其上设置了顺州、裕州、化州、长州、定襄、云中等都督府。五月,以突利為順州都督。631年,突利可汗入朝,至并州病卒,太宗为之举哀,诏中书侍郎岑文本为其碑文。子贺逻鹘嗣位。 突利可汗娶隋末逃亡突厥的隋炀帝小女淮南公主为妻,在淮南公主的劝导下,投靠的唐朝。.

唐太宗和突利可汗 · 唐昭陵和突利可汗 · 查看更多 »

真珠可汗

真珠可汗(),名夷男,7世纪薛延陀可汗。605年,他祖父乙失钵逐突厥泥厥处罗可汗。直到618年才被射匮可汗征服。 628年,西突厥统叶护可汗被杀,汗国大乱。乙失夷男率7万户越阿尔泰山归依东突厥汗国。第二年,突利可汗叛离颉利可汗,投靠唐朝。敕勒的拔野古,回纥,同罗相继叛突厥作乱,推乙失夷男为可汗,牙帐设在郁督军山,在630年被唐太宗册封,薛延陀立国。后来一些室韦、靺鞨依附,其二子大度设、突利失在633年被唐太宗封为小可汗。639年,薛延陀拒绝唐朝支持的李思摩的突厥复国。641年,唐朝派李世勣北伐薛延陀,大胜。真珠可汗请罪,唐太宗以新兴公主和亲,旋即悔婚。645年,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期间,唐太宗为防止薛延陀南下,故意写信“语尔可汗:今我父子东征高丽,汝能为寇,宜亟来!”,九月,真珠可汗去世,他的两个儿子曳莽突利失、多弥可汗拔灼和侄子咄摩支争位,第二年,唐朝灭薛延陀,设燕然都护府。.

唐太宗和真珠可汗 · 唐昭陵和真珠可汗 · 查看更多 »

焉耆

焉耆(维吾尔文:Qarasheher)又称乌夷、乌耆、阿耆尼,新疆塔里木盆地東北部古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回族自治县附近。.

唐太宗和焉耆 · 唐昭陵和焉耆 · 查看更多 »

燕德妃

燕德妃(),涿郡昌平县人,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越王李贞、江王李嚣之生母。.

唐太宗和燕德妃 · 唐昭陵和燕德妃 · 查看更多 »

牛进达

牛进达(595年—651年),名牛秀,以字行,唐朝将领。清代小说《说唐》中的人物尤俊达的原型就是牛进达。.

唐太宗和牛进达 · 唐昭陵和牛进达 · 查看更多 »

遂安公主

遂安公主(),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女。 遂安公主先嫁窦抗的孙子信都县男窦逵。窦逵死后,公主改嫁歙州刺史王大礼。遂安公主死于王大礼之前,公主驸马陪葬昭陵。公主子娶赞皇郡太君赵郡李氏邓州内乡县令李文敬女。.

唐太宗和遂安公主 · 唐昭陵和遂安公主 · 查看更多 »

褚亮

褚亮(),字希明,杭州錢塘人,祖籍河南阳翟,唐初十八学士之一。 少年博覽群書,能文,喜交遊名士。南朝陈時,任尚書殿中侍郎。入隋為東宮學士、太常博士。隋煬帝嫉其才,誣賴他與楊玄感有牽連,貶為西海郡司戶。大業十三年(617年),金城校尉薛舉稱王,任褚亮為黃門侍郎。大業十四年,秦王李世民滅薛舉之子薛仁杲,以褚亮為鎧曹參軍。後入秦王府文學館,任文學館學士,史载“凡分三番逆宿于阁下,悉给珍膳。每暇日,访以政事,讨论故籍,榷略前载,无常礼之间”,“太宗每有征伐亮常侍从,军中宴筵,必预欢赏,从容讽议,多所俾益”。 貞觀元年(627年),與杜如晦等十八人授弘文館學士,被封为封陽翟縣男,褚亮支持唐太宗拓疆政策,命子褚遂良從軍,出兵突厥。累遷至通直散騎常侍,十六年,进爵为陽翟縣侯。后致仕归家。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卒,年八十八。谥号曰康,赠太常卿,陪葬昭陵。.

唐太宗和褚亮 · 唐昭陵和褚亮 · 查看更多 »

襄城公主 (唐朝)

襄城公主(),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長女,下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萧瑀的儿子萧锐。 公主个性孝顺友爱,行为符合礼法,太宗屡次下诏给其他公主要以长姐襄城公主为榜样。依例,公主嫁后不能住在夫家,而要新建公主府,襄城公主却推辞:“儿媳对待公婆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早晚侍奉在身边,如果不住一起,那么晨昏定省的礼节就会缺失。”于是,只是整修了一下开化坊的萧瑀府,门列双戟以符合公主府的标准。 永徽二年(651年),萧锐在恒州刺史任上,同年,襄城公主在恒州去世,唐高宗命所有命妇都在朝堂上哀悼,又派工部侍郎丘行淹专门去吊祭,并赐陪葬昭陵。灵柩经过长安故城之西,唐高宗登楼送葬,望灵大哭,萧锐死后,与襄城公主合葬。.

唐太宗和襄城公主 (唐朝) · 唐昭陵和襄城公主 (唐朝) · 查看更多 »

許敬宗

許敬宗(),字延族。祖籍高阳郡新城县。唐朝官员,官至中书令(宰相)。.

唐太宗和許敬宗 · 唐昭陵和許敬宗 · 查看更多 »

马周

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今属山东),中国唐朝初年名臣。.

唐太宗和马周 · 唐昭陵和马周 · 查看更多 »

高士廉

士廉名儉,字士廉,以字行,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唐代開國功臣,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高劢之子。.

唐太宗和高士廉 · 唐昭陵和高士廉 · 查看更多 »

高昌

昌(Gaochang; 维吾尔语:قۇچۇ,Qocho),位于今日的新疆吐鲁番市,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在这个狭窄的吐鲁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现四个独立王国,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這些都是漢人在西域建立的國家。唐贞观二年(628年),著名高僧玄奘曾途经高昌。贞观十三年(640年),设高昌县。到840年漠北回鶻國崩,一部份回鶻人佔據漢人的高昌國,後為高昌回鶻。 元代文献根据维吾尔语Qara-hoja (قاراهوجئا) 称高昌为火州、合拉火者、哈拉霍州、合拉和州、哈拉火州,。明代文献称高昌为“哈拉和卓”、霍州。 高昌历史文献有二十四史南北朝各書的高昌傳,但記述疏略,如出一轍。《新唐书·高昌傳》、《元史·地理志》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另外羅振玉于1933年在遼東出版的《遼居雜著乙编》中有《增訂高昌--氏年表》及《高昌專錄》各一卷,以考古實物補訂史書頗詳。考古学家,西北史地学家黄文弼亦有關高昌論著《高昌陶集》(1934)、《高昌專集》(1951增订)、《羅布淖尔考古記》(1948)、《吐鲁番考古記》(1954、1958)、《塔里木盆地考古記》(1958)、《新疆考古發掘报告》(1983)、《西北史地論叢》(1981)等。.

唐太宗和高昌 · 唐昭陵和高昌 · 查看更多 »

魏徵

魏徵(),字玄成。唐巨鹿(今河北巨鹿县人,又说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諫太宗十思疏》為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

唐太宗和魏徵 · 唐昭陵和魏徵 · 查看更多 »

诺曷钵

诺曷钵(),又称贺豆钵,汉名志烈,吐谷渾第二十二任也是末代統治者,慕容顺的兒子,封燕王。具有四分之一汉族血统,为唐朝所扶持的傀儡政权可汗。.

唐太宗和诺曷钵 · 唐昭陵和诺曷钵 · 查看更多 »

豫章公主

豫章公主,生卒年不詳,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第六女,为下嫔所生。 生母生她而死,她是長孫皇后抚养长大的,長孫皇后待她甚于己出。豫章公主下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俭的儿子唐義識(唐善識)。贞观十五年(641年)豫章公主为“求自身及子平安”,曾出资建造了龙门石窟南壁两小龛。豫章公主去世后,唐太宗很悲痛,穿了十多天的素服,超过了礼法规定的父亲为子女服丧的时间。豫章公主最后与唐義識陪葬昭陵。.

唐太宗和豫章公主 · 唐昭陵和豫章公主 · 查看更多 »

貞觀 (唐朝)

貞觀(627年正月—649年十二月)是唐朝第二代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共23年。 貞觀二十三年六月唐高宗即位沿用。 《周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韓康伯注:「天地萬物莫不保其貞以全其用也。」孔穎達疏:「天覆地載之道以貞正得一,故其功可為物之所觀也。」陳夢雷淺述:「觀,示也。天地常垂象以示人,故曰貞觀。.

唐太宗和貞觀 (唐朝) · 唐昭陵和貞觀 (唐朝) · 查看更多 »

麴智盛

--智盛,-麴-文泰之子,為中國古高昌的君主之一,-麴-氏高昌的末代国王,后歸唐受封。.

唐太宗和麴智盛 · 唐昭陵和麴智盛 · 查看更多 »

龟兹

龟兹(汉语拼音(叶音):Qiūcí,注音符號:ㄑㄧㄡ ㄘˊ,龟兹语:Kutsi,梵文:Kuci(na),维吾尔語:Küsen,),又称曲先、丘慈、邱慈、屈支、丘兹、拘夷、归兹、屈茨,是古代西域绿洲国家。648年唐设安西大都护府于龟兹,安西四镇之一。.

唐太宗和龟兹 · 唐昭陵和龟兹 · 查看更多 »

郑贤妃 (唐太宗)

郑贤妃,唐太宗的妃嫔,生平不详,死后陪葬昭陵。 目前关于她的史料,只有《唐会要》上的“贤妃郑氏”四个字。旧新唐书中,皆无郑氏的记载,可能是因为她没有生育皇子。《唐会要》陪葬名单中郑贤妃的位次在才人徐惠之前,燕德妃、杨贵妃、韦贵妃之后,目前在昭陵墓区尚无发现其墓葬。 郑氏的封号是贤妃。因为燕德妃在贞观元年至十七年本为贤妃,所以可以推测郑氏获贤妃的封号应是在贞观十八年之后。并且由于徐惠已经是追封的贤妃,郑氏的贤妃封号也是追封的可能性不大。 或是《唐会要》录错,应为贤妃徐氏。才人郑氏。.

唐太宗和郑贤妃 (唐太宗) · 唐昭陵和郑贤妃 (唐太宗) · 查看更多 »

阿史那忠

阿史那忠(),中国唐朝軍人,字義節。 突厥蘇尼失(阿史那蘇、怀德元王)之子。跟随父亲入唐为官。貞观初年,被唐太宗提拔为左屯衛将軍,迎娶定襄县主(唐太宗贵妃韦珪和前夫生的女儿)为妻。父亲死后,继承薛国公的爵位。637年,检校長州都督。639年,阿史那思摩被唐朝立为突厥可汗,阿史那忠为左賢王。出塞外,郁郁不乐,唐朝使者来见,他请禀告唐太宗准许他回朝为官,唐太宗准許了。 永徽年間,阿史那忠历任左武衛大将軍、右驍衛大将軍。后为長岑道行軍大总管,攻撃铁勒、契丹的入侵。668年,为青海道行軍大总管,防備弓月和吐蕃,之后转任西域道安撫大使、西域道行軍大总管。675年,阿史那忠在洛陽尚善里的私邸去世,被追贈鎮軍大将軍之位,谥号貞,陪葬唐昭陵。时人称阿史那忠是唐代的金日磾。.

唐太宗和阿史那忠 · 唐昭陵和阿史那忠 · 查看更多 »

阿史那社尔

阿史那社尔(),突厥人,唐朝初年名将。 他是东突厥汗国处罗可汗次子。十一岁即设牙旗于漠北,统帅铁勒、薛延陀等部族。武德九年(626年),颉利可汗率全族兵力南侵,漠北诸族乘机反抗突厥统治,并击败阿史那社尔同欲谷设等人率领的镇压军。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阿史那社尔被迫率部西迁,击破內亂的西突厥汗国,自立为都布可汗。之后,他不顾众臣劝谕,引五万余骑攻击薛延陀,意图报仇,打了一百多天,部兵苦于战斗太久,多有背叛逃跑,薛延陀趁机攻来,社尔被击败退保高昌。.

唐太宗和阿史那社尔 · 唐昭陵和阿史那社尔 · 查看更多 »

薛延陀

薛延陀,是敕勒部落之一,他們是部落聯合體,由薛(Syr)與延陀(Tardouch)組成。是東部高車一部落。曾經於487年(齊永明五年),隨阿伏至羅到準噶爾盆地建高車國。其中族源有匈奴。 南北朝時遊牧於阿爾泰山西南,額爾齊斯河一帶,少數留在于都斤山。他們的軍力很大。曾經多次反叛。六世纪中叶,准噶尔盆地的敕勒人随突厥土门可汗东征柔然后,散居在漠北的敕勒人分成15部,薛延陀为其中一部。605年,他們的首領乙失缽驅逐突厥泥厥處羅可汗。直到618年才被射匱可汗重新征服。 628年,西突厥汗國大亂。薛延陀部長乙失夷男率7萬戶越阿爾泰山歸依東突厥汗國。後來,敕勒的拔野古、回紇、同羅相繼作亂。推乙失夷男為可汗,即真珠可汗,牙帳設在鬱督軍山,在630年立國。接受唐朝的可汗封号。徙庭于独逻河(今蒙古国土拉河)。後來一些室韋、靺鞨依附。同年与唐军一起消灭了东突厥,并占领漠北之地。 646年在唐灭薛延陀之战中被唐朝(李道宗等将领)在回纥的帮助下击败,随后亡國。唐太宗於故地設六府七州,隶属于燕然都护府,分别是: 六府:.

唐太宗和薛延陀 · 唐昭陵和薛延陀 · 查看更多 »

薛瓘

薛瓘,一名薛曜,蒲州汾陰人。唐朝官员,出自河东薛氏西祖第三房,薛懷昱之子。 貞觀十八年(644年),城陽公主之夫杜荷因李承-乾-案被處決。城陽公主改嫁薛瓘,婚前算命,繇曰:“二火皆食,始同榮,末同戚,請晝昏則吉。”麟德初年(664年),薛瓘歷任左奉宸衛將軍。因為城陽公主牽涉到巫蠱案件中,薛瓘被貶為房州刺史,城陽公主隨薛瓘一起離開長安赴任。咸亨中,薛瓘夫婦死於房州,公主于咸亨二年(671年)五月十六日逝世,雙柩還京師。.

唐太宗和薛瓘 · 唐昭陵和薛瓘 · 查看更多 »

薛收

薛收(),字伯褒,隋唐時蒲州汾陰(治今山西萬榮縣西南)人。 其父薛道衡,官隋內史侍郎。薛收自幼過繼給薛孺,十二歲能文。與族兄薛德音、侄子薛元敬齊名,世稱河東三鳳,其中薛收為長雛、薛德音為鶩鷟,薛元敬為鵷雛。好友王績稱薛收之賦“韻趣高奇,詞義晦遠。嵯峨蕭瑟,真不可言”。 薛收因隋煬帝縊死其父薛道衡,遂不仕隋。房玄齡薦入秦王府,李世民授之主簿。其姐妹薛氏则成为唐高祖的婕妤。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率軍討伐佔據洛陽的王世充,這時竇建德率軍前來救援,秦王部將皆建議撤退,唯獨薛收力排眾議,建議李世民分兵圍困洛陽,另一方面再派兵狙擊竇建德。王世充與竇建德同時被擒。入唐後,兼任陕东道大行台尚书金部郎中,以功授上柱国,封汾阴县男,食邑三百户。武德七年(624年)授天策府記室參軍。不久卒。 唐太宗曾对房玄龄言:“薛收若在,當以中書令處之”。贞观七年(633年),追赠为定州刺史及太常寺卿,谥号曰献。永徽五年(654年)薛收夫人逝世,因其子薛元超奏请,唐高宗下诏于永徽六年八月二十三日陪葬昭陵。.

唐太宗和薛收 · 唐昭陵和薛收 · 查看更多 »

蕭瑀

蕭瑀,字時文,南朝梁明帝蕭巋和皇后张氏之子。.

唐太宗和蕭瑀 · 唐昭陵和蕭瑀 · 查看更多 »

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河南郡洛阳县(河南省洛阳市东)人,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皇后。唐朝第一位在位皇后,去世后谥号为“文德皇后”。.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 · 唐昭陵和长孙皇后 · 查看更多 »

长孙顺德

长孙顺德,初唐时期大臣,长孙皇后和長孫無忌的族叔,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唐太宗和长孙顺德 · 唐昭陵和长孙顺德 · 查看更多 »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大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 唐太宗、唐高宗时的宰相:贞观元年(627年)七月至二年(628年)正月为尚书右仆射,十九年(645年)至二十年(646年)四月为侍中,二十二年(648年)正月至二十三年(649年)六月为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二十三年六月至显庆四年(659年)四月,为同中书门下三品。.

唐太宗和长孙无忌 · 唐昭陵和长孙无忌 · 查看更多 »

虞世南

虞世南(),字伯施,是唐朝政治人物、文学家、诗人、书法家。越州(浙江省)餘姚人。善書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

唐太宗和虞世南 · 唐昭陵和虞世南 · 查看更多 »

陕西省

陕西,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是中国西北地区的省份,现为西北地区工农业最发达的省份,处于黄河中游,是现今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省会是中国著名古都西安。.

唐太宗和陕西省 · 唐昭陵和陕西省 · 查看更多 »

李世勣

李世勣(,“勣”是“绩”的异体字),原名徐世勣,或作世績,字懋功,亦作茂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唐初名将,曾破东突厥、高句丽,与李靖并称。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朝廷倚之為長城。.

唐太宗和李世勣 · 唐昭陵和李世勣 · 查看更多 »

李道宗

李道宗(),字承范,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唐高祖李渊之侄,中国唐朝初年重要军事将领。李道宗在唐朝初年的宗室中与李孝恭并称为贤。唐太宗在晚年评价李道宗为与李世勣、薛万彻二人齐名的名将。.

唐太宗和李道宗 · 唐昭陵和李道宗 · 查看更多 »

李靖

李靖(),字药师,雍州三原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东北)人,出自陇西李氏--四房之一的丹阳房,隋末唐初名将,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军事家。後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他的舅舅韩擒虎是隋朝滅陳的名将,對這個外甥最為賞識。.

唐太宗和李靖 · 唐昭陵和李靖 · 查看更多 »

李貞 (唐朝)

李贞(),字贞,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为李世民与越國燕太妃所生。.

唐太宗和李貞 (唐朝) · 唐昭陵和李貞 (唐朝) · 查看更多 »

李恽 (蒋王)

李惲(),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第七子,生母王氏。.

唐太宗和李恽 (蒋王) · 唐昭陵和李恽 (蒋王) · 查看更多 »

李明 (唐朝)

李明(),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四子,为李世民与巢王妃杨氏所生。.

唐太宗和李明 (唐朝) · 唐昭陵和李明 (唐朝) · 查看更多 »

李愔

李愔(),中国唐朝太宗李世民第六子,母隋炀帝女楊妃。.

唐太宗和李愔 · 唐昭陵和李愔 · 查看更多 »

李慎

李慎(約629年—689年),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子,母韋貴妃。.

唐太宗和李慎 · 唐昭陵和李慎 · 查看更多 »

李承乾

李--(),為唐太宗長子,長孫皇后所生,字高明,也是唐朝貞觀初期的太子。.

唐太宗和李承乾 · 唐昭陵和李承乾 · 查看更多 »

李思摩

李思摩,本姓阿史那氏,名思摩,突厥人,被赐姓李氏,他是伊利可汗曾孙,佗钵可汗之孙,咄六设之子,他因样子像粟特人,不被信任。 唐朝攻破突厥颉利可汗以后,为招抚突厥人,允许他们迁入内地居住,并允许他们在朝为官。各部落的大小可汗在归附唐朝以后,被分配到皇宫守门,以表示对他们的信任。李思摩被封为右武候大将军、化州都督、怀化郡王。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驾临九成宫,半夜,突利可汗的弟弟,当时唐朝中郎将结社率,支持突利可汗之子贺罗鹘突袭皇帝寝宫,事发被杀。此后,太宗因为担心突厥人难以被恩德感化,危害唐朝,把在内地居住的突厥降民迁至黄河以北的定襄城(治所在山西大同)居住。李思摩被封为乙弥泥熟俟利苾可汗,统治这些突厥人。 贞观十九年,李思摩以右卫大将军跟随唐太宗征讨高句丽,在白岩城下受到箭伤,太宗亲自为他吮血,以激励士气。.

唐太宗和李思摩 · 唐昭陵和李思摩 · 查看更多 »

杨贵妃 (唐太宗)

杨贵妃,唐太宗的妃嫔,生唐太宗第十三子赵王李福。生卒年不详(卒年至少晚于永徽六年)。墓葬不明。陪葬唐昭陵,墓葬尚未确定发掘。《旧唐书》和《新唐书》仅称杨氏为“杨妃”,具体徽号不明,但韦贵妃在唐太宗时代一直是贵妃,故“杨贵妃”的徽号获封时间不明。唐太宗崩后,杨氏被尊为赵国太妃。 唐昭陵有《赵国杨太妃碑》,李俨撰、畅整书,立碑时间不明,记载于《京兆金石录》、《宝刻类编》,碑文已佚。《杨台墓志》载“又以姉在后庭,编名戚里。其年,以妃嫔之亲授尚食直长”,杨贵妃与杨台之姐、杨玄奖女、杨素孙女是否为同一人,无考。.

唐太宗和杨贵妃 (唐太宗) · 唐昭陵和杨贵妃 (唐太宗) · 查看更多 »

段志玄

段志玄(),名雄,世以字行,唐初武將,齊州邹平县(今山東济南市)人。玄武门之变輔李世民有功,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後裔段文昌、段成式等人皆有文名。.

唐太宗和段志玄 · 唐昭陵和段志玄 · 查看更多 »

清河公主 (唐朝)

#重定向 李敬 (公主).

唐太宗和清河公主 (唐朝) · 唐昭陵和清河公主 (唐朝) · 查看更多 »

房玄龄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以字行,其神道碑则作名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人,房彦謙之子。唐朝初年名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唐太宗和房玄龄 · 唐昭陵和房玄龄 · 查看更多 »

新城公主

新城公主(),名不详,是中国唐朝唐太宗最小的女儿,长孙皇后所生。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初封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徵之子魏叔玉。魏徵死后,因留有奏章复本一事触怒唐太宗,最终“停婚仆碑”,婚约取消。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下嫁长孙诠。永徽三年(652年)五月廿三日,改封新城长公主。659年,因长孙家族在与武则天的政治斗争中败落,长孙诠被流放巂州,不久便被武则天心腹暗杀。 在东阳公主的推荐下,新城公主改嫁韦正矩。公主傲悍,韦正矩不满,对她残暴无礼,夫妻关系很差。龙朔三年(公元663年)二月,三十岁的新城公主突然死亡,死因不明,种种迹象表明,驸马韦正矩正是凶手。唐高宗大怒,于次年正月乙亥日下旨处斩韦正矩示众,韦氏家族举族流放。同时又迁怒做媒的九姐东阳公主,将她全家斥徙集州。当时亦有说法认为,新城公主是自然病死,而驸马是被冤杀,且后来高宗令韦正矩与公主合葬,如他杀了公主,不应有此待遇。 高宗以皇后葬仪将新城公主葬于昭陵,为众多陪葬墓中离太宗长孙后陵墓最近的一座。新城公主墓位于礼泉县烟霞乡东坪村北,西北距唐昭陵约1.5公里。地面有石碑、石人等,碑已断裂仆倒,碑文已侵蚀看不出字迹。1994年至1995年进行了发掘清理,墓葬曾多次被盗,尸骨凌乱不全。考古学家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墓室中壁画上所有侍女的头像都被铲去。传说是因为高宗认为侍女们没有照顾好公主,对公主的死亡有责任,因此没有脸面陪葬公主于地下,遂下令铲去所有侍女头像。.

唐太宗和新城公主 · 唐昭陵和新城公主 · 查看更多 »

新罗

新罗(前57年—935年)为朝鲜历史上的国家之一。 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于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所创建。532年兼并伽倻,在朝鲜半岛上开始与高句丽,百济形成三足鼎立。660年新罗联合唐消灭了百济。668年,新罗与唐又消灭了高句丽。罗唐战争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后成为统一的新罗。9世纪末期,统一的新罗被分裂成后三国。935年,后三国被高丽统一。.

唐太宗和新罗 · 唐昭陵和新罗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唐太宗和唐昭陵之间的比较

唐太宗有438个关系,而唐昭陵有17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62,杰卡德指数为10.13% = 62 / (438 + 174)。

参考

本文介绍唐太宗和唐昭陵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