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指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是7世纪发生在高句丽和唐与新罗联军之间的战争。由于唐与新罗联军的长年征伐,加之高句丽内部发生纷争与长年饥荒,高句丽最终被唐与新罗的联军击败,万方数据。高句丽被灭后,罗唐战争爆发。新罗将唐驱出朝鲜半岛并统一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则由唐和自称高句丽继承者的渤海国控制。.

88 关系: 十二月十八千里长城吏部大同江契苾何力宝藏王安东都护府安市城小说尉文通中國丹东市三国史记九月十二平壤平壤城庞孝泰任雅相侍郎北周北魏刘仁愿刘德敏唐太宗唐高宗唐朝冊府元龜程名振突厥罗唐战争牛进达独孤卿云百济隋与高句丽的战争隋炀帝隋末民变韩国鞍山市荣留王萊州萧嗣业高句丽高句丽与倭的战争高延寿高侃高惠真資治通鑒鸭绿江辽宁省...辽东辽东半岛薛仁貴薛延陀薛萬徹铁勒金庾信金仁问长孙无忌苏定方蛇水之战陝州抚顺市李尽忠李世勣李世民李道宗李道裕李谨行楊萬春武则天武烈王永徽江南沃沮泉男生泉男產淵蓋蘇文渊净土渤海国清朝朝鲜半岛显庆浿水新唐书新罗文武王 (新羅)旧唐书 扩展索引 (38 更多) »

十二月十八

腊月十八,农历腊月第十八天。.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十二月十八 · 查看更多 »

千里长城

千里长城是高句丽和王氏高丽在7世纪和11世纪在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修建的军事防御工事名称。.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千里长城 · 查看更多 »

吏部

吏部是中國古代官署之一。东汉始置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長官稱為吏部尚書。「吏」指文職官員,多是「官吏」齊稱,相等於現代的文職公務員。 吏部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唐朝前期主持科举考试,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将主试权转礼部管辖。唐朝中期,尚书省职权为诸使职侵夺,本部对于官员的任免权力也日渐削弱。长官称吏部尚书,置吏部侍郎二人。一度曾改称司列、天官、文部,旋复旧。后代相沿不改。唯宋代使职盛行,吏部职务为审官院、东西铨所掌,吏部尚书亦不治本部事。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也設有吏部,其首長為吏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改稱吏曹,首長改稱吏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吏部的機構。.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吏部 · 查看更多 »

大同江

大同江()位於朝鮮半島西北部,是朝鮮的第五大河流。長450.3公里,流域面積達20000平方公里,因河床深,又受黄海潮水影响,利于航运。發源於狼林山脈的慈江道,流程蜿蜒。向南流在南浦市注入西朝鮮灣。該河流經朝鮮首都平壤市。.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大同江 · 查看更多 »

契苾何力

契苾何力,唐初名将,铁勒人。.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契苾何力 · 查看更多 »

宝藏王

宝藏王(),讳藏(장)或宝藏(보장),是高句丽第28任君主,642年-668年在位。平原王高阳成之孙,荣留王之侄,太陽王之子。642年,渊盖苏文发动军变杀死荣留王后,立高藏为高句丽的国王。在其在位的大多数期间,宝藏王是渊盖苏文摄政的军事政权的傀儡。.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宝藏王 · 查看更多 »

安东都护府

安东都护府(朝鮮語:안동 도호부)原为唐朝和新罗联军在攻灭高句丽之后,建立的管理高句丽故地的机构。旧时的管理机构设在平壤,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朝鲜半岛大部和中国东北地区。罗唐战争期间,安东都护府治所从平壤搬到辽东,成为唐朝管理辽东,以及高句丽、靺鞨国等地的一个军政机构。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九月,唐朝攻下高句丽后,唐朝无法管制高句丽故地。於676年任命宝藏王“辽东州都督朝鲜王”让他管理辽东州都督府。不过宝藏王却联合原高句丽北疆境外的附属国—粟末靺鞨人大祚荣复兴高句丽。681年,宝藏王被流放剑南道,682年去世。.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安东都护府 · 查看更多 »

安市城

安市城是中国东北部古代的一个军事城堡,始建于晋朝。大概位置在今辽宁省鞍山市城区及海城市境域。 十六国(317一420年)是先后隶属于前燕、前秦、后燕辽东郡。 南北朝(420一589年)北朝之际,为高句丽所割据。 唐朝贞观年间,高句丽进攻新罗,新罗王向唐朝政府告急。唐朝政府命高句丽停战,盖苏文拒绝。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亲征,拔辽东城(今辽宁辽阳),接着连破白崖城(今辽宁海城),盖牟城(今辽宁盖州)。但是,唐军在安市城遭到了安市城主(后世小说中塑造成高句丽名将杨万春)的坚决抵抗。后由于冬天来临,唐军被迫撤退。665年,唐将李勣等攻陷安市城后,灭亡高句丽。.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安市城 · 查看更多 »

小说

小說是文学的一种样式,一般描寫人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但亦有例外。 它是擁有完整布局、發展及主題的文學作品。 而對話是不是具有鮮明的個性,每個人物說的話是不是有獨特的語言風格,是衡量小說水準的一個重要標準。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说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緻的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達亦远矣。”这里所说的小说,是指琐碎的言谈、小的道理,与现时所说的小说相差甚远。文學中,小說通常指長篇小說、中篇、短篇小說和詩的形式。 英文「Novel」是指篇幅較長的小說(參見長篇小說),而「Fiction」是指虛構的故事作品(不限於文字)。中文的「小說」嚴格來說沒有單一合適的英語單字可以對應,但是大多會將Novel譯為小說。.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小说 · 查看更多 »

尉文通

尉文通,隋朝隋炀帝时的起事领袖。大业六年(610年)六月,雁门尉文通聚众三千人,据保莫壁谷。隋炀帝派遣鹰扬府杨伯泉击破尉文通。尉文通起事的时间,比通常认为隋末民变的首发者王薄还早一年。 在清朝小说《说唐》里尉文通作魏文通,是靠山王杨林的部下,潼关元帅,人送外号“花刀将”,被神箭王伯当射死。.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尉文通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丹东市

丹东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辽宁省东南部鸭绿江与黄海汇合处,与朝鲜新义州隔江相望,是东北亚经济圈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交汇处,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是连接朝鲜半岛与中国及欧亚大陆的主要陆路通道,是中国万里长城的最东端起点和中国海岸线的最北端起点。.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丹东市 · 查看更多 »

三国史记

《三國史記》是高丽宰相金富轼奉高麗仁宗之命所编撰的高丽官修正史,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完整史书。《三国史记》共50卷,约27万字,以中国正史的体例记述了新罗、高句丽、百济三国的历史。中国正史在记述多国并存的时期会以一国为主,比如《三国志》以魏为正统,蜀、吴都以魏年号纪年。但《三国史记》突破了这样观念,以平等的态度对三国,三国各有本纪,各以自己的君主纪年,均称“我国”。全书由新羅本紀(12卷)、高句麗本紀(10卷)、百濟本紀(6卷)、年表(3卷)、雜志(9卷)、列傳(10卷)等六個部分構成。《三国史记》与中国的《史记》一样都以教化为原则,以塑造人物为写作方法,以道德精神为取人标准,而不是像一般的中国正史那样以纪实为写作方法,以对历史贡献的大小为取人标准。因此《三国史记》保留了《史记》亦文亦史的风格。 《三国史记》主要参考引用了朝鲜半岛历史上已失传的《旧三国史记》、《新罗古记》、《花郎世记》、《海东古记》、《高丽古记》、《百济古记》、《三韩古记》等史籍,同时也参考了中国的历史典籍包括《魏书》、《三国志》、《晋书》、《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是朝鲜半岛第一部将本国史料与中国史料结合起来的史书。在两国史料记载有冲突时,金富轼更信任本国史料。《三国史记》明确指出本国史料与中国史料的校正有34处,其中11处否定中国记录,8处质疑中国记录,15处两存之。.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三国史记 · 查看更多 »

九月十二

九月十二,农历九月第十二天。.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九月十二 · 查看更多 »

平壤

平壤,正式名稱為平壤直轄市(),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位於朝鮮半島西北部,大同江横跨市区,東側是平安南道的大同郡、檜倉郡及南浦特别市的大安郡及龍岡郡、南側是黃海北道的黃州郡、延山郡及-松-林市、北側是平安南道的成川郡及平城市。 平壤位于朝鲜半岛西北部地势低--的地段,因地势平坦而得名“平壤”。也是平安道名稱中“平”字的來源地。城市西北部是低矮的山岭,东部是丘陵和的平原。大同江和它的支流普通江流经市中心。 因城内遍布柳树,平壤又稱“柳京”。朝鲜政府提倡植树造林並推动环境保护的政策,平壤的山水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平壤市民的人均绿地面积达到58平方米。 平壤是传说中朝鮮族的始祖檀君在西元前1122年建都的王儉城所在地,為朝鮮半島歷史最悠久的城市,有乙密台、练光亭、大同门、普通门等年代久远的古迹。虽然平壤在朝鲜战争中被毁坏几成废墟,平壤很快得到重建,20世纪70、80年代,平壤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兴建了主体思想塔、人民大学习堂、五一体育场、平壤凯旋门等地标性建筑。.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平壤 · 查看更多 »

平壤城

平壤城为一地名:.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平壤城 · 查看更多 »

庞孝泰

庞孝泰是唐朝初年著名边塞将军,公元601年-662年,原籍白州(今广西博白)一带,以巩固边疆,平定边乱而被白州人誉为民族英雄。曾参加多次著名的边境战争,其有13个儿子也继续在不同的战场上为国捐躯。 623年四月,南州刺史庞孝泰和南越州民宁道明、高州首领冯暄反唐,攻陷南越州,进攻姜州;合州刺史宁纯引兵救援,庞孝泰再降唐。 660年(显庆五年)八月,唐高宗任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总管,新罗王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率庞孝泰等将军及新罗兵攻灭百济。十二月,庞孝泰跟随浿江道行军大总管契苾何力、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刘伯英再次征讨高句丽。 661年(龙朔元年)四月,庞孝泰以左骁卫将军任唐军沃沮道行军总管,与任雅相、契苾何力、苏定方、萧嗣业、程名振等人率三十五军征讨高句丽。 662年(龙朔二年)二月十八日,庞孝泰率岭南兵与渊盖苏文的高句丽军战于蛇水,由于援军补给的延迟,全军覆没。62岁的庞孝泰临死前手刃敌人若干,最终和他的13个儿子一起在今天平壤附近牺牲,史称此役为第一次平壤战争。 Category:唐朝軍事人物 Category:唐朝戰爭身亡者 P庞 X.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庞孝泰 · 查看更多 »

任雅相

任雅相(),唐朝将官,唐高宗年间短暂拜相,封安乐县公。.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任雅相 · 查看更多 »

侍郎

侍郎為中國、越南、朝鮮官制名稱,一般來說,創建於汉代,並沿用到20世紀初。相當於今日的副部長。.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侍郎 · 查看更多 »

北周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称后周(宋朝以后鲜用),由宇文氏建立,定都長安,北周自建國后,統治實權一直在霸府宇文護身上,皇帝無力與之抗阻,為了擺脫宇文護的束縛,經過一連串的計畫與鬥爭,北周武帝終於殺死了宇文護,掌握大權,並以德施政,人民安樂,在位時更成功滅北齊,統一北朝。但他死後三年,北周便被杨坚的隋朝所滅,后由隋滅陳,統一中國。.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北周 · 查看更多 »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朝時期的第一個政權。由拓跋珪所建立,定都平城(遗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境)。439年,北魏统一华北與北方。 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5年,孝文帝下诏首先在宫廷中禁止包括鲜卑语在内的诸北语,改说汉语,但对三十岁以上的人有所宽限。496年,孝文帝诏令鲜卑八大贵族全部改为汉姓,并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元姓。534年,北魏分裂為被高歡掌控的東魏(都邺城)與被宇文泰掌控的西魏(都長安)。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魏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557年)魏恭帝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才正式宣告结束。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數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北魏 · 查看更多 »

刘仁愿

刘仁愿, 字士元,雕阴郡大斌县(今陕西绥德一带)人,参加过唐灭百济、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刘仁愿 · 查看更多 »

刘德敏

刘德敏,出于彭城刘氏,唐朝官員。刑部尚书刘德威之弟。参加过唐朝与吐谷浑、高昌国、高句丽的战争,封望都县开国公,升平原郡开国公。.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刘德敏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唐朝.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唐 · 查看更多 »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二十三年……五月……己巳,皇帝崩於含風殿」(歐陽修《新唐書·卷二:本紀第二》),換算為公曆即7月10日 。),中國唐朝第二任皇帝。生于陕西武功县,626年至649年在位。父親是唐高祖李淵,母親是太穆皇后窦氏。竇皇后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按長幼顺序為:李建成、平陽昭公主、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公,后晋封为秦王,他是杰出的軍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果、刘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終統一天下。 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是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在位時間只使用一個年号贞观。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他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能够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唐朝130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52岁,在位23年,庙号太宗 ,諡號「文皇帝」,葬于昭陵。.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唐太宗 · 查看更多 »

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小名雉奴,字为善,唐朝第三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母文德皇后。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领土面積逾1200万平方公里,东起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西临鹹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崩于洛阳紫微宫贞观殿,終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唐高宗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冊府元龜

《冊府元龜》為中国宋代四部类書之一,初名《歷代君臣事蹟》,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廿二日,下詔王欽若、楊億修歷代君臣事迹,前後八年,至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八月十三日書成。有宋刻本傳世,但已非完帙。冊府是古代皇帝藏書冊之府庫,元龜即龜鑑的意思。.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冊府元龜 · 查看更多 »

程名振

程名振(),洺州平恩(在今河北曲周县)人。唐朝初年的官员、将领。原为河北窦建德属下县令,后降唐。历任县令、刺史、都督,封东平郡公。贞观末多次参与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皆以少击众,被称为名将。其子程务挺也是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名将。.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程名振 · 查看更多 »

突厥

突厥(Türk;维吾尔语:تۈرك / Türk;Turkic),是生活在欧亚大陆,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群体,狭义的突厥人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那部分古突厥人(即以阿史那部落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广义上的突厥人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在中国史书中亦指由古突厥人建立的政权。.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突厥 · 查看更多 »

罗唐战争

#重定向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罗唐战争 · 查看更多 »

牛进达

牛进达(595年—651年),名牛秀,以字行,唐朝将领。清代小说《说唐》中的人物尤俊达的原型就是牛进达。.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牛进达 · 查看更多 »

独孤卿云

孤卿云,唐高宗时期将领,曾参与唐灭高句丽的战争。 独孤卿云祖父李屯,原为东魏高欢部下将领,在沙苑之战中被西魏柱国独孤信所擒,成为其属下,被赐姓为独孤氏,居于京兆。父独孤楷在隋朝官至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并益原三州大总管、汝阳郡开国公。死后谥号为恭。独孤卿云的兄弟独孤凌云、独孤平云、独孤滕云、独孤彦云皆知名当世。 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吐蕃大论禄东赞因吐谷浑内附唐朝,派兵攻打,在吐谷浑大臣素和贵的背叛和出卖下,吐谷浑国破,国王慕容诺曷钵与王后弘化公主逃奔到凉州,向唐朝求救。唐朝派凉州都督郑仁泰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率将军独孤卿云等屯兵凉、鄯,左武候大将军苏定方为安集大使,帮助吐谷浑平乱。 独孤卿云在乾封元年(666年)任鸭渌道行军总管,与积利道行军总管郭待封,毕列道行军总管刘仁愿,海谷道行军总管金待问,同受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李世勣指挥,次年正月,李世勣统领诸路大军会于新城,并占领作为基地,随后分派诸道总管出击高句丽各地。至乾封三年(668年)九月,高句丽诸城池皆为唐军攻陷,都城平壤被包围,宝藏王和莫离支渊男产投降,渊男建被俘虏,高句丽灭亡。 独孤卿云最后官至右威卫大将军、上柱国,汝阳郡开国公。死后追赠益州大都督。.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独孤卿云 · 查看更多 »

百济

濟(前18年-660年)(又称南扶餘)是古代朝鮮半岛西南部的国家。532年新羅兼併伽倻后,在朝鲜半岛上百濟与高句麗,新羅三足鼎立,这段时间被历史学家称为朝鮮三國时代。 据《三国史记》记载,百济传说是高句丽创始者朱蒙的第三个儿子温祚王于公元前18年在汉江南岸(今韩国河南市)创建。《隋书/卷81》也载“百济之先,出自高丽国”。百济的鼎盛时期疆土涵括西朝鲜(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绝大部分。最北曾到平壤。百济曾是海上的强国,通过海路与古代中国和日本各政权进行政治和贸易往来。据《隋书/卷81》记载百济人口混杂有新罗、高丽、倭等,也有中国人。 公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联军灭亡。.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百济 · 查看更多 »

隋与高句丽的战争

隋与高句丽的战争发生在598年至614年。隋文帝和隋炀帝多次派出空前的大军征讨高句丽但惨败而归。经过多次交战后,高句丽婴阳王将逃到高句丽的斛斯政遣返,隋炀帝撤軍。由于长年大规模征兵,隋国內出現隋末民變,后灭亡。不过隋朝的屡次空前大规模进攻也消耗了高句丽的国力。.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隋与高句丽的战争 · 查看更多 »

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一名英,小字阿。隋文帝杨坚和文献皇后獨孤伽羅的次子,是隋朝第二位皇帝。隋恭帝杨侑諡杨广为炀帝;夏王窦建德諡杨广为闵帝;皇泰主杨侗諡杨广为明帝,庙号世祖。炀帝十三岁被封为晋王,兼任并州主管。 隋炀帝於604年8月21日由楊素協助登基,在位期间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但他好大喜功、穷奢极欲,据研究仅从公元604年至608年短短4年间就动用了近540万民力修建大运河(开凿通济渠、永济渠),长城和洛阳城。又西巡张掖、“亲征”吐谷浑、以厚利诱使西域商贾至洛阳,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引发民众乃至贵族大规模的起义——隋末民变,更于大业八年(612年)征集三十万军队攻打高句丽(不包括后勤100多万民力),几乎动用了举国之力,618年杨广在江都被部下缢杀。 隋炀帝在位期間,将科举制度(科举制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正式归为国家政策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而隋朝大运河在其后大部分河段失去了通航功能,被元世祖忽必烈所修的京杭大运河取代。其他功绩如讨伐吐谷浑(隋炀帝609年攻灭吐谷浑,但到了615年吐谷浑可汗伏允在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复国),讨占城(隋炀帝605年攻占城,随着军队班师后,占城王商菩跋摩遂在比景、海阴、林邑三郡故地复国。此战隋军死者什四、五,指揮官刘方也病死于班师途中),讨高句丽(三战均以失败告终)则对后世影响较小。 隋炀帝即位后几乎每年征发重役。仁寿四年十一月,他为了开掘长堑拱卫洛阳,调发今山西、河南几十万农民;次年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使丁男多达两百万人;自大业元年至六年,开发了各段运河,先后调发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诸郡的农民和士兵三百多万人;大业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以东修长城,两次调发男丁一百二十万,役死者过半。总计十余年间被征发扰动的农民不下一千万人次,平均每户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隋炀帝年年远出巡游,曾三游江都,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每次出游都大肆营造离宫,扰掠地方,浪掷人力物力财力,社会生产受到非常严重的破坏。.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隋炀帝 · 查看更多 »

隋末民变

隋末民变是隋朝末年民变推翻隋朝统治的战争,战争从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的王薄领导的长白山首义开始,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辅公祏的反唐失败结束,前后历时14年。.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隋末民变 · 查看更多 »

韩国

#重定向 大韩民国.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韩国 · 查看更多 »

鞍山市

鞍山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辽宁省中南部,是国务院批准的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是中国境内重要的钢铁基地。有钢都之称。.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鞍山市 · 查看更多 »

荣留王

荣留王(),名建武、成,是高句丽第27任君主,618—642年在位。平原王之子。 荣留王于618年,隋朝灭亡和唐朝建立之年登基。荣留王对唐朝和百济,都实行和解政策。曾派人去长安索要道教经典。631年, 高句丽开始在辽东建千里长城以防止唐朝的进攻。 荣留王晚年和他的大臣们想计划除掉一些高句丽内部颇有势力的将领,并准备第一个干掉对其王位最有威胁的渊盖苏文。不料荣留王的计划被渊盖苏文得知。荣留王和他的大臣们都被渊盖苏文杀死。荣留王的侄子高宝藏被立为高句丽王,渊盖苏文摄政。.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荣留王 · 查看更多 »

萊州

萊州可以指:.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萊州 · 查看更多 »

萧嗣业

萧嗣业,梁明帝曾孙,南海王萧珣的孙子,萧鉅的儿子,唐朝将领。他少从隋炀帝,后随姑祖母萧皇后入东突厥。.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萧嗣业 · 查看更多 »

高句丽

句丽(、注音:ㄍㄠ ㄍㄡ ㄌㄧˊ、韩文:고구려)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鼎盛时期疆域曾覆盖到朝鲜半岛北部、满洲及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部分。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高句丽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中国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亦被朝鲜半岛史学家称为朝鲜三国之一。 高句麗後又稱高麗;“高句骊”最早見於《漢書》,“句骊”是它的簡稱;“高句麗”最早見於《三國志》,“句麗”是它的簡稱;“高麗”最早見於《宋書》、《魏書》,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正式稱號;中原王朝開始以“句骊”作為“高句骊”的簡稱,後以“句麗”作為“高句麗”的簡稱,南北朝時期應高句麗統治者的請求,改以“高麗”作為“高句麗”的正式簡稱,高句麗的統治者也被冠以“高麗王”的稱號,並且逐漸以“高麗”作為正式國號,常被中原王朝封為“高麗王”,取代了“高句麗”的稱號。自此“高麗”长期作为历史地理名称,对朝鲜半岛产生了重大影响;弓裔称后高丽王,王建称王国号高丽,金日成提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设想,都是高丽概念的延续。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引用记载(一些史籍推论是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朱蒙建立高句丽。高句丽建国后,迅速扩张,逐步吞并了其周边的扶餘、沃沮、东濊並吞併汉四郡。5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对新罗、百济的压倒性优势,控制了今朝鲜半岛大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隋唐时期,高句丽不断与隋唐王朝交战,国力陷落,668年八月为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有三万多户高句丽人被唐迁移至唐朝,成为中国内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留在原地的高句丽遗民被渤海国和新罗吸收。 高句丽立国700余年,曾成功在与倭和与隋战争中获胜,在东亚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高句丽独特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代起,高句丽争议浮出水面,由于高句丽本源于中国境内,后扩展至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橫跨今日的中國东北、-zh-hans:朝鲜;zh-hant:朝鮮;-大部及-zh-hans:韩国;zh-hant:韓國;-北部。三国都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权。另外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高句丽、扶余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高句丽 · 查看更多 »

高句丽与倭的战争

句丽与倭的战争发生在4世纪末5世纪初。此次战争高句丽击败倭國與百济聯軍,并使新罗、百济成为高句丽的藩属國。.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高句丽与倭的战争 · 查看更多 »

高延寿

延寿,高句丽国的王室贵族。官至北部傉萨。唐朝征讨高句丽,唐太宗在六月围困安市城(今辽宁省海城市)。他和南部傉萨高惠真被宝藏王及盖苏文派去援救安市,他们率领高句丽、靺鞨十五万众。高句丽对卢劝高延寿不要主动出击,应该严阵以待消耗唐军,高延寿以为唐军只有六万,不足为惧,引军直进。六月廿一,唐太宗以李世勣在城西与高延寿交兵,长孙无忌和牛进达率军埋伏超後路,自己率军在高句丽军营北高峰之上。第二天,高延寿军与唐军交战,大败,龙门人薛仁贵身穿奇异服装,大声呼喊着冲锋陷阵,所向无敌。二万高句丽人被杀。六月廿三,高延寿率领三万六千八百人降唐。唐太宗封高延寿为鸿胪卿、高惠真为司农卿。后来,唐太宗久攻安市不下,高延寿、高惠真劝说先攻东方的乌骨城(今辽宁省凤城市)。长孙无忌反对,认为会被断回路。唐太宗采纳了长孙无忌的建议。九月,天冷,唐军回师,高延寿降唐后,常常叹息,在途中忧虑而死。.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高延寿 · 查看更多 »

高侃

侃,沧州(渤海郡)蓚(今河北景县东)人,唐朝高宗时期的将领。.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高侃 · 查看更多 »

高惠真

惠真,高句丽国的王室贵族。官至南部傉萨。唐朝征讨高句丽,唐太宗在六月围困安市城(今辽宁省海城市)。他和北部傉萨高延寿被宝藏王及盖苏文派去援救安市,他们率领高句丽、靺鞨十五万众。六月廿二,驻跸山之战,高句丽军大败,二万高句丽人被杀。六月廿三,高延寿、高惠真率领三万六千八百人降唐。唐太宗封高延寿为鸿胪卿、高惠真为司农卿。后来,唐太宗久攻安市不下,高延寿、高惠真劝说先攻东方的乌骨城(今辽宁省凤城市)。长孙无忌反对,认为会被安市守军切断回路。唐太宗采纳了长孙无忌的建议。九月,天冷,唐军回师,高延寿在途中忧虑而死。高惠真抵达长安。.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高惠真 · 查看更多 »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資治通鑒 · 查看更多 »

鸭绿江

鸭绿江(满语: ;汉语拼音:,)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之间的一条界江。入海口地区,朝方岛屿——绸缎岛和薪岛等与中方陆地接壤,因此鸭绿江江面末段完全在朝方一侧。目前河口为双方共用。.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鸭绿江 · 查看更多 »

辽宁省

辽宁省,简称辽,舊稱奉天省,中國的一个省,省會位于沈阳市。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 辽宁省的位置是东北与吉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西南与河北省毗连,东南以鸭绿江为界河与朝鲜隔江相望,南临黄海和渤海。辽宁在自古以來便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关外的軍事要隘,也是將东北地区聯繫内蒙古通向歐亞國家為交通上所必經之要道。.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辽宁省 · 查看更多 »

辽东

辽东在現代汉语中多指辽东半岛。辽东半岛是位于中国辽宁辽河以东,渤海与黄海之间的一个半岛。而在中國历史上,「辽东」范围稍大于辽东半岛,大致上为现在辽河以东的辽宁省地區,是漢地的組成部分。.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辽东 · 查看更多 »

辽东半岛

辽东半岛是中国第二大半岛,位于辽宁省南部。它的北面边界是鸭绿江口与辽河口的联线,其它三面临海。千山山脉从南至北纵贯整个半岛。最高点高于1000米。最高为步云山1131米。半岛沿海地带是平原,海中有很多岛屿,著名的有小龙岛,蛇岛 (中国),长山群岛等等。由于海洋气候影响半岛上冬暖夏凉,夏季是避暑胜地。重要的城市有大连市、营口市、丹东市等。.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辽东半岛 · 查看更多 »

薛仁貴

薛仁贵,名礼,字仁貴,以字行,絳州龍門县(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出自河东薛氏南祖,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名将。.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薛仁貴 · 查看更多 »

薛延陀

薛延陀,是敕勒部落之一,他們是部落聯合體,由薛(Syr)與延陀(Tardouch)組成。是東部高車一部落。曾經於487年(齊永明五年),隨阿伏至羅到準噶爾盆地建高車國。其中族源有匈奴。 南北朝時遊牧於阿爾泰山西南,額爾齊斯河一帶,少數留在于都斤山。他們的軍力很大。曾經多次反叛。六世纪中叶,准噶尔盆地的敕勒人随突厥土门可汗东征柔然后,散居在漠北的敕勒人分成15部,薛延陀为其中一部。605年,他們的首領乙失缽驅逐突厥泥厥處羅可汗。直到618年才被射匱可汗重新征服。 628年,西突厥汗國大亂。薛延陀部長乙失夷男率7萬戶越阿爾泰山歸依東突厥汗國。後來,敕勒的拔野古、回紇、同羅相繼作亂。推乙失夷男為可汗,即真珠可汗,牙帳設在鬱督軍山,在630年立國。接受唐朝的可汗封号。徙庭于独逻河(今蒙古国土拉河)。後來一些室韋、靺鞨依附。同年与唐军一起消灭了东突厥,并占领漠北之地。 646年在唐灭薛延陀之战中被唐朝(李道宗等将领)在回纥的帮助下击败,随后亡國。唐太宗於故地設六府七州,隶属于燕然都护府,分别是: 六府:.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薛延陀 · 查看更多 »

薛萬徹

薛萬徹(),中國唐朝初期將領,京兆咸陽人,祖籍河东汾阴。.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薛萬徹 · 查看更多 »

铁勒

铁勒(--,中古漢語擬音:),又称敕勒、高车、丁零、狄历,6世紀到7世紀,亚欧大陆中部分布的突厥以外突厥语族遊牧民的总称。其中的回鶻后来建立汗国。.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铁勒 · 查看更多 »

金庾信

金庾信(朝鮮語:김유신,),朝鮮三國時代新羅國的大將,亦是在新羅時代統一朝鮮半島的最大貢獻者。金庾信的血統併合了新羅國與駕洛國(又稱金官伽倻,伽倻諸國之一)二國的姻親,父親金舒玄及母親金萬明分別是駕洛國與新羅國的王族,因此金庾信是新羅王族的一分子。《三国史记》説金庾信是來自黄帝之子少昊『三國史記』列傳 第一:金庾信 上.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金庾信 · 查看更多 »

金仁问

金仁问(),新罗武烈王之子,新罗文武王的弟弟。 651年,金仁问23岁时,其父将他派到中国唐朝,并得到唐高宗的信任和赏识。653年,武烈王通过金仁问取得唐朝联合攻打百济的支持。金仁问与唐朝和新罗的联军一起灭了百济。在此之后的大多时间,金仁问都留在长安,并一直都是新罗与唐朝之间的协调人。 674年,在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前夕,新罗与唐朝的战争升级。唐高宗扶植金仁问为新罗君主以对付反唐的新罗文武王。在金仁问去新罗的途中遇到前来道歉的新罗来使。金仁问随后被召回到长安。 据《三国史记》记载,金仁问694年病故于中国洛阳。唐朝在他死后将其遗体送回新罗。金仁问在新罗被受谥号“太大角干”,葬于新罗首都庆州的西部。.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金仁问 · 查看更多 »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大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 唐太宗、唐高宗时的宰相:贞观元年(627年)七月至二年(628年)正月为尚书右仆射,十九年(645年)至二十年(646年)四月为侍中,二十二年(648年)正月至二十三年(649年)六月为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二十三年六月至显庆四年(659年)四月,为同中书门下三品。.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长孙无忌 · 查看更多 »

苏定方

苏定方(),中国唐朝名将,冀州武邑(今属河北)人,原名烈,字定方,以字行,爵封邢国公。.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苏定方 · 查看更多 »

蛇水之战

蛇水之战是公元662年发生在今朝鲜平壤一带的一次区域战争,是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又被称为第一次平壤战争。 高句丽渊盖苏文率军与唐朝沃沮道交锋。唐朝沃沮道全军覆没。 渊盖苏文杀死了唐朝沃沮道统领庞孝泰和他的13个兒子。 S S Category:662年.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蛇水之战 · 查看更多 »

陝州

#重定向 陕州 (古代).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陝州 · 查看更多 »

抚顺市

抚顺市,清代及满洲国时期亦称抚西(满语:fusi hecen)。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初期,曾非正式更名为雷锋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辽宁省东部,是距离省会沈阳最近的城市,辖三县、四区,有两个省级开发区和一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曾被誉为“煤都”。目前抚顺已发展成为一个以煤炭、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电子、轻工、纺织、建材工业为支柱,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门类比较齐全,实力相对雄厚的综合性重工业城市,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 2015年2月5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建部和辽宁省住建厅专家、学者组成的部省联合审查工作组对《抚顺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20年)纲要》进行审查,时任抚顺市市长栾庆伟在审查会议上发表的致辞中将抚顺的城市性质定义为以石化、装备为主导的国家产业基地,辽吉交界区域的中心城市,以山水生态、工业遗产为特色的文化旅游名城。.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抚顺市 · 查看更多 »

李尽忠

李盡忠(),是7世纪末契丹族的首领,大贺窟哥的孙子,袭封松漠都督府都督。696年五月,他和他的妻兄契丹孫萬榮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反抗武周,自称「無上可汗」,侵略河北,武则天把他的名字改为李盡灭。遣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讨伐契丹。七月,以春官尚书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姚璹为榆关道安抚副使,以备契丹。八月,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与契丹战于硖石谷,即黄獐谷之战,几乎全军覆没。9月23日,李尽忠病死,孫萬榮接替了他的位置。 Category:松漠都督府都督 Category:唐朝詔改姓名者 Category:唐朝右武卫大将军 Category:唐朝契丹人 Category:大贺氏.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李尽忠 · 查看更多 »

李世勣

李世勣(,“勣”是“绩”的异体字),原名徐世勣,或作世績,字懋功,亦作茂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唐初名将,曾破东突厥、高句丽,与李靖并称。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朝廷倚之為長城。.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李世勣 · 查看更多 »

李世民

#重定向 唐太宗.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李世民 · 查看更多 »

李道宗

李道宗(),字承范,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唐高祖李渊之侄,中国唐朝初年重要军事将领。李道宗在唐朝初年的宗室中与李孝恭并称为贤。唐太宗在晚年评价李道宗为与李世勣、薛万彻二人齐名的名将。.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李道宗 · 查看更多 »

李道裕

李道裕,京兆泾阳人,唐朝官员。 出身陇西李氏武阳房,祖父李充节,隋朔州刺史、武陽公;父李大通,隋千牛备身、通事谒者;叔父李大亮,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道裕贞观初为虞部郎中,曾出使高昌。十三年迁将作少匠。十八年,唐太宗征辽东,因太常卿韦挺在幽州主持后勤,殆于职务,被太宗免职除名,令李道裕代之。二十年,刑部尚书张亮被人告发谋反,群臣皆认为该杀。独李道裕言:“亮反形未具,罪不当死。”但最终张亮伏法,李道裕因此也被太宗记在心中。一年后,刑部侍郎任缺,太宗命宰相推举的数人,皆不称旨,最后言道:“朕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议张亮狱云‘反形未具’,此言当矣,朕虽不从,至今悔之。”遂以道裕为刑部侍郎,封狄道公。后出为蒲州刺史。太宗准备再次征辽东,命江南造大船,遣陕州刺史孙伏伽召募勇敢之士,莱州刺史李道裕运粮及器械,贮于乌胡岛。未行而帝崩。高宗嗣位,转大理卿。 永徽三年,弓月道行军副总管高德逸将所购买的骏马私自留下自用,被御史弹劾,李道裕因奏请将骏马送到宫中马厩,被高宗认为他“妄希我意,深乖法官之体”,将他贬官。 有子李仁宗。.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李道裕 · 查看更多 »

李谨行

李谨行(),唐朝时靺鞨人、武官。 酋帅突地稽之子。相貌伟岸,武力绝人。麟德年间,任营州都督。他的部落家僮有数千人,以财力雄据边关,被夷人(契丹、高句丽)所忌惮。666年,以左监门卫将军与李勣、契苾何力、高侃、薛仁贵东征高句丽。670年,镇压高句丽将领剑牟岑的反叛。又和支持高句丽复国的新罗交战,是罗唐战争中,后期唐军的主帅。防御吐蕃时,累拜右领军大将军,为积石道经略大使。吐蕃论钦陵等率众十万人进攻湟中,李谨行以空城计待之。吐蕃疑有伏兵,不敢进。676年,于青海又破吐蕃数万众,唐高宗授其为镇军大将军,行右卫大将军,封燕国公。永淳二年(683年)七月二日去世于鄯州河源军,年六十四,追赠幽州刺史,陪葬乾陵。 夫人临汾郡夫人傅氏,春秋六十有一,垂拱元年(685年)七月十七日陪葬於乾陵。有子李思敬。.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李谨行 · 查看更多 »

楊萬春

楊萬春,原作梁万春 ,后韩语发生头音音变而讹为杨万春。為高句麗末期一名將在朝鲜民間傳說中的名字(中國及朝鲜史書中均佚其名)。其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東征之中,固守安市城(今辽宁鞍山市)不退,迫使唐朝軍隊在冬季即將到來的考量下而撤退。.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楊萬春 · 查看更多 »

武则天

武曌《全唐文·卷九十六》○改元载初赦文......朕又闻之,人必有名者,所以吐情自纪,尊事天人......朕宜以曌为名。自卦演龙图......(),唐高宗的皇后、武周開國皇帝,當代稱則天順聖皇后,或武后(遺詔退稱皇后),後代通称武则天,并州文水县人,中国历史上唯一因執掌君權因而得到正史追認的女性皇帝。十四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十二年不得遷。唐高宗时復为昭儀,謀廢得到唐太宗託付于重臣褚遂良的“佳兒佳婦”元后與淑妃,得立为皇后(655年-683年)。一時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天皇李治并称“二圣”。由于唐高宗患风眩病,無力聽政,660年11月开始臨朝,史载“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利用酷吏集團屢次屠殺唐室諸王大臣以求立威,殺害嫌疑對象遍及子、女、媳、婿、孫、孫女、孫婿、庶子、嫡兄、親姊、親甥女、夫之伯叔姑嫂、堂兄,終於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1日在位),在位時間共14年4個月又5天,705年退位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晚年惑于內寵,不知當立侄或立子,705年元月,被宰相狄仁傑舉薦的後任張柬之與禁衛軍背叛,被迫還位。同年崩于洛陽上陽宮仙居殿。若从660年算起掌权前后45年,从683年算起掌权前后22年,统治掌权时长仅次于清朝慈禧太后。武則天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第三长的皇帝(终年82岁),僅次於清高宗(87歲)和梁武帝(86歲)。 武氏本名无记载,为唐开国勳舊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為隋朝宗室楊達之女是武士彠繼室,不見禮于正室諸子。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十四岁時(貞觀11年)因貌美而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高宗时为昭仪,后封为皇后,又上尊号为“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武氏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於称帝后上尊号“聖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氏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武氏另有废除的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等。在位期間喜土木作造,尤喜造國字改年號,一年一號。傳說洛陽龍門石窟的奉先寺大佛是模仿其面容而作。.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武则天 · 查看更多 »

武烈王

武烈王(;),名金春秋(),是新罗第二十九代君主(公元654年至661年在位),真智王孫,伊湌金龍樹子,母亲天明夫人金氏是真平王之女,善德女王妹。654年繼承新羅王位,660年与唐朝大将苏定方一起围攻百濟都城,百濟義慈王率左右连夜逃遁,随后投降,百濟亡国。661年六月薨,享年59歲(虛歲),諡武烈,廟號太宗()。葬于永敬寺北。.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武烈王 · 查看更多 »

永徽

永徽(650年正月—655年十二月)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一个年号,也是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間使用最長的年號。唐朝使用这个年号共六年。.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永徽 · 查看更多 »

江南

江南,意为長江以南地區。现在狭义上指代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的浙北,苏南及上海地区。也就是无锡、苏州、南京、松江、上海、常州、镇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其中南京只包含现在长江以南的南京,杭州包含现在钱塘江以北的杭州。长江以北的六合、浦口不算狭义上的江南,钱塘江以南的萧山、绍兴、宁波也不算狭义上的江南。现代广义上有时会把长江以北的“扬州”,钱塘江以南的“萧山、绍兴、宁波", 安徽的“古徽州地区”以及江西东北部算在内。 江南屬漢族地区,在先秦時代被中原諸國称为南蛮、百越,江南古代的南京由於做過十朝的古都,以及杭州做過南宋的首都,許多北方世家大族南迁,江南成为一个文教发达、美丽富庶的地区。 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吴越春秋》:“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 《尔雅·释地篇第九》写道:“江南曰扬州。”“江南”在成书于秦、汉以前的古籍之中属于扬州之地 在先秦时期也有其他关于江南的说法。《史记·秦本纪》中亦載:“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这里的江南指的是现今湖南全境和湖北南部部分地区。钱大昕以為《项羽本纪》云“江东虽小,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中的“江东”,那时的“江东”是现在江南的一部分。。王莽时曾改夷道县为江南县,是今日湖北宜都。《后汉书·刘表传》载“江南宗贼大盛……唯江夏贼张庄、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江南 · 查看更多 »

沃沮

沃沮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时朝鲜半岛北部的部落。沃沮分为南北两部。南沃沮也称东沃沮大致位于今朝鲜的咸镜道,北沃沮大致位于图们江流域。沃沮南与东濊相邻。据《三国志》记载,南北沃沮习俗相同,语言与高句丽相同。北沃沮经常受到挹娄从海上的进攻(每年夏天進攻,有半年受侵害,躲避山上)。挹娄的语言与高句丽和沃沮不同。据隋书卷81中称新羅國,在高麗東南,居漢時樂浪之地,或稱斯羅。魏將毌丘儉討高麗,破之,奔沃沮。其後復歸故國,留者遂爲新羅焉。故其人雜有華夏、高麗、百濟之屬,兼有沃沮、不耐、韓獩之地。其王本百濟人,自海逃入新羅,遂王其國。 后汉书记载汉武帝灭了卫满朝鮮后,以沃沮地為玄菟郡。後為夷貊所侵,徙郡於高句驪西北,更以沃沮為縣,屬樂浪東部都尉。公元1-2世纪沃沮成为高句丽太祖王藩属(太祖王派大人當他們那裡監治,後來把他們同化)。244年,曹魏在与高句丽的战争中击败高句丽后,高句丽东川王曾暂退到北沃沮。 285年扶余王储在遭到北方游牧民族(鮮卑)袭击时也曾逃到沃沮。5世纪初期,高句丽好太王将沃沮完全纳入高句丽版图。 沃沮与东濊同属扶余的分支。语言和习俗与高句丽人相似。他們的地方稱濊地,因為濊人比貊人多很多。有人說火炕是北沃沮人發明。.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沃沮 · 查看更多 »

泉男生

淵男生(),唐高句丽平壤城人,字元德。淵蓋蘇文长子,入唐後因避諱唐高祖李淵名而改稱泉男生。.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泉男生 · 查看更多 »

泉男產

淵男产(),唐高句丽人,淵蓋蘇文子。乾封元年,与其二兄淵男建逐长兄淵男生,拥男建为莫离支。.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泉男產 · 查看更多 »

淵蓋蘇文

渊盖苏文()又名渊盖金,是高句丽末期非常具有争议性的铁腕军事独裁者。在中国史书上通常避唐高祖李淵諱而称为泉盖苏文。《日本書紀》记为伊梨柯須彌。.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淵蓋蘇文 · 查看更多 »

渊净土

渊净土,高句丽渊氏家族末期的一个重要人物,高句丽莫离支(首相)渊太祚之次子,高句丽末期著名的独裁者渊盖苏文之弟,高句丽宝藏王高藏女婿,高句麗报德国王安胜(或安舜)之父。 在发生于666年-668年的第三次唐与高句丽的战争末期,唐军最终攻入平壤,泉男建被俘虏投降。而在南线由于金庾信的攻势,驻守南部的渊净土最终选择向新罗投降。 670年,高句丽故地发生贵族钳牟岑(《三国史记》作剑牟岑)纠集的叛乱,“咸亨元年庚午歲,夏四月,劒牟岑欲興復國家,叛唐,立王外孫安舜(『羅紀』作勝)爲主。”失败后,安舜杀剑牟岑并南逃新罗。 新罗文武王八月册封安胜为高句丽王,册文称赞其“流离辛苦,迹同晋文;更兴亡国,事等卫侯”,希望“永为邻国,事同昆弟”;安胜等也表示“愿作藩屏,永世尽忠”。674年新罗改封安胜为报德王,678年建立北原小京(今韩国江原道原州),683年,新罗神文王“征报德王安胜为苏判,赐姓金氏,留京都,赐甲第良田”,报德国就此灭亡。渊净土一支留在新罗,后代融入新罗金氏,大多生活在朝鲜半岛的东南部。.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渊净土 · 查看更多 »

渤海国

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于公元698年到926年,以靺鞨族人的粟末部人为主体民族,沿袭“古肃慎国”的民族基础而建立的君主制、多民族政权,建国者大祚荣。渤海国的前身为各时期的“肃慎”、“挹娄”、“勿吉”等地方民族政权。 渤海国建国后受唐册封,唐王朝在黑水靺鞨居住地牡丹江流域置忽汗州,设忽汗都护府,亦称“渤海都护府”,册其首领为都督,封“渤海郡王”,史称“渤海王国”;中国史籍《新唐書》称之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所统治的领土在极盛期时,曾包括今嫩江至松花江河道一线以南的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吉林省大部、辽宁省、滨海边疆区的南半部以及朝鲜半岛北部。.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渤海国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朝鲜半岛

朝鮮半島(),韩国称其为韩--半島(),是位於東北亞的一個半島,三面環海,有東亞橋梁之稱。朝鲜半岛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部經长白山(又名“太白山”或“白头山”)与中国大陸相接,东南隔大韓海峽与日本相望。西、南、东分别为黄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西海”,大韓民國称“西海”)、大韓海峽、日本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東海”,大韓民國称“東海”)环绕。 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雅爾達會議的安排,朝鲜半岛由美苏英中四国共同托管。此后朝鲜半岛被划分为南北两块势力范围:苏联势力范围内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鮮)以及美国势力范围内的“大韓民國”(韓國)。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因苏联等共产主义阵营国家缺席,导致当时美国等主导的联合国投票发动了联合国军支援韩国。联合国军支援的韩国同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的朝鲜最终在1953年签署停火协议,朝鲜半岛沿三八线非军事区划分为两个国家政權,即今天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朝鲜半岛 · 查看更多 »

显庆

显庆(656年正月-661年二月)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唐朝使用这个年号共5年餘。 为避讳唐中宗李显的名字,因此唐朝人追称显庆年号多称明庆,又作光庆。.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显庆 · 查看更多 »

浿水

浿水,中国史书中东北的一条河,很长一段时期为中国政权与朝鲜半岛政权的分界线,不过这些浿水所指的并不是同一条河流。 汉魏时代之浿水,为今之清川江(一说是今鸭绿江)。西汉典籍:“自始全燕时,当略属直番、朝鲜,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 隋唐时代之浿水,即今朝鲜平安道之大同江,唐以及后来的渤海国与新罗以此浿水为界。 中国南朝宋书曾把其与辽宁境内的辽河相混淆。.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浿水 · 查看更多 »

新唐书

《新唐书》,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纪传体史書。《新唐书》共225卷,分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及列傳150卷。.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新唐书 · 查看更多 »

新罗

新罗(前57年—935年)为朝鲜历史上的国家之一。 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于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所创建。532年兼并伽倻,在朝鲜半岛上开始与高句丽,百济形成三足鼎立。660年新罗联合唐消灭了百济。668年,新罗与唐又消灭了高句丽。罗唐战争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后成为统一的新罗。9世纪末期,统一的新罗被分裂成后三国。935年,后三国被高丽统一。.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新罗 · 查看更多 »

文武王 (新羅)

文武王();姓金名法敏,是新罗第三十代君主(公元661年至681年在位),在位期間達成了朝鮮半島的三國統一。 武烈王長子,生母文明王后為名將金庾信之妹,正室慈儀王后,波珍飡善品之女。650年曾遠赴唐朝,獲得「大府卿」之官位。654年成為新羅兵部令。655年立爲太子,武烈王七年(660年)領兵船一百艘与唐朝大将苏定方一起围攻百濟都城,攻灭百濟。661年六月武烈王薨逝,法敏即位。此后金法敏联合唐军多次攻取百濟諸城,攻破百濟殘衆。六年(666年)文武王欲滅高句麗,向唐請兵,唐派李勣伐高句麗,668年九月唐兵联合新罗攻克平壤城,高句麗王高臧投降,高句麗亡。 灭亡高句丽后,唐朝在朝鲜半岛设置安东都护府作为统治机构。但遭到了新罗的反击,并最终导致新罗与唐朝的战争。在与唐朝的战争中,文武王联合并扶植了朝鲜半岛上的原高句丽和百济的反唐势力,包括剑牟岑扶植安舜建立的高句丽复兴政权。为对付文武王,唐高宗扶植文武王的弟弟金仁问为新罗君主,并派刘仁轨领兵攻打文武王。676年,由于新罗的攻势,唐朝在与吐蕃战争的失败和高句丽与百济遗民从未间断的反唐运动,唐朝退出大同江以南土地。 文武王统治新罗20余载,直至681年病故。文武王在病故前将王位传让给了其子神文王。按照文武王的遗愿,神文王将文武王的遗体在东海火化,以使文武王的灵魂变成海上蛟龙保护新罗免受外敌的入侵。.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文武王 (新羅) · 查看更多 »

旧唐书

《旧唐书》為后晋刘昫等撰。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瑭命張昭遠、賈緯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後晉開運二年(945年)书成,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原名《李氏書》,《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藝文志》及南宋刻本均题为《唐书》,后为区别北宋歐陽脩等人编的《新唐书》,改名《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旧唐书》长庆(唐穆宗年号)以前的内容多依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令狐峘等人所撰写的唐代旧史,资料比较充实。但长庆以后的内容较为简略疏漏,内容也比较芜杂。 《旧唐书》修撰时间短促,北宋人嚴厲地批評《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甚至有並列兩傳的情況,如卷一O一、一八七《忠义传》都有王求礼,卷五九丘和附传、卷一八六上《酷吏传》都有丘神勣,列传第七十二和列传第九十四都有杨朝晟、卷一O二韦述附传、卷一九O下《文苑传》都有萧颖士,又如卷九九附传、卷一七一都有张仲方,卷一九八上曹憲附传、卷一九O中李邕傳裡都有李善。基本上,《舊唐書》只是抄錄現成的唐史有关文献,照抄《國史》、《实录》及唐末文书档案,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仍然保留;唐武宗以後的宣、懿、僖、昭、哀五代,因無《實錄》存下,則雜采各家傳聞和《唐年補錄》和《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舊唐書》另一缺失是记事有所讳饰,清人趙翼已指出:“《褚遂良传》不载其倾陷刘洎之事,《李世勳传》不载其瞻徇立武后之事,《辛云京传》不载其激变僕固怀恩之事,《田神功传》不载其先为贼将之事。” 《舊唐書》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價值。例如李密〈讨隋炀帝檄文〉在《隋书》和《新唐书》的《李密传》均不載,只有在《旧唐书》中得以保留。因為《旧唐书》前期文献资料完整,材料翔实,叙事详明,文字簡潔有力,頗受後世重視,如《郭子儀傳》,“首尾整潔,無一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於文學也”。《賈耽傳》裡收錄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等,是中國地理上極為珍貴的資料。《舊唐書》裡更記錄了大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史料,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多民族的歷史。 從南宋紹興以後,《舊唐書》一直沒有重刻,湮沒不聞,以至於“鬱絕不傳,無所考覓”。明嘉靖年間,聞人詮自王延喆、張汴處收集殘稿,重刻《舊唐書》。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命沈德潛等人校勘兩《唐書》,《新、旧唐书》同時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道光年間,岑建功參照《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的內容,重新整理《舊唐書》。 顾炎武稱:“《旧唐书》虽颇涉繁芜,然事迹明白,首尾该赡,亦自可观。”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稱《旧唐书》“论、赞极有佳者”。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時,反多以《旧唐书》为主,在史料完整性的考量,《新唐書》並不能取代《舊唐書》。.

新!!: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旧唐书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