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吴起

指数 吴起

吳起(),中國戰國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衞國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 吴起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取秦国的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但吴起的变法损害了楚国贵族的利益,他本人也遭到了旧势力的报复。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后,楚国贵族发动兵变杀害吴起。 吴起著有《吴子兵法》一书,由于他在军事理论上的贡献,后人将孙武、吴起并称为“孙吴”。唐肃宗时将吴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宋徽宗时追尊吴起为广宗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司马迁著《史记》时,将孙武和吴起合立于《孙子吴起列传》。现代学者马非百著《秦集史》时,将李悝和吴起合立于列传中。.

166 关系: 华县华阴市华池县卫国南宋史记司馬遷司马穰苴吴子吴起县吴起变法合阳县吕氏春秋士大夫夏县大荔县大梁城天门山太守姚鼐子夏孝义市孙子兵法孙膑孙武定边县定陶县宰相宋徽宗尉缭子山东省山西省屈宜臼岐山县峄山镇左丘明左传巫臣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山国中國中国工农红军临晋镇东周列国志东周列国战国篇东晋三苗三桓乐羊幼学琼林...庐山京剧令尹仲虺延安市什伍连坐法伊河张山 (演员)张丑志丹县北宋周武王唐肅宗唐朝儒家冠县军事家商丘市商鞅商鞅变法商汤公叔痤兵家国人班固秦国秦惠公 (戰國)童书业纣王翟璜田忌甘肃省白居易百越韩城市韩国 (战国)韩非韩非子莒县荀子靖边县衡山西門豹西河郡 (魏國)魏县魏国 (战国)魏武侯魏文侯魯仲連魯穆公说苑鲁国車裂黄河齊太公 (田齊)齊宣公齐国錢穆范雎郭嵩焘郭沫若阿城镇起台镇赵国葛洪蒲城县蔡泽鄱阳湖长征苍梧郡陕西省柘城县息县李贽李悝楚庄王楚国楚肅王楚悼王武庙武经七书武陟县毛泽东江陵市汉书河北省河內郡 (中國)河西之战 (战国)河津市法家洞庭湖洛河淮南子清朝湖北省滏阳河滕州市漳河 (山西)澄城县戰國戰國策明朝浍北之战新序族誅日照市旧唐书政治家曹县曹丕曹操曾参思想家 扩展索引 (116 更多) »

华县

#重定向 华州区.

新!!: 吴起和华县 · 查看更多 »

华阴市

华阴市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东部、渭河下游,是渭南市代管的县级市。 陇海铁路横贯,距离西安120公里,北部渭河平原为重要麦、棉产区。.

新!!: 吴起和华阴市 · 查看更多 »

华池县

华池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庆阳市下属的一个县。与之接壤的县市有:东北边陕西省的志丹县、吴起县、定边县,西南边环县、庆阳市、合水县。面积3776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13万。邮政编码 745600,县政府驻柔远镇。.

新!!: 吴起和华池县 · 查看更多 »

卫国

衞國,中国周朝諸侯國,姬姓,周武王弟康叔後裔。先後建都於朝歌、楚丘、帝丘、野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一带。 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其同母少弟康叔於衛。康叔初封在康國(今河南禹縣西北),康叔封此國號曰衛,即取舊地為名。金文中常見的康侯、康公都是指叔封及其子嗣。 周初衛康叔遵守周公教誨,「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利用商人政治來貫徹周法,治理得很成功。衛國成為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康叔也被提拔到宗周王室任司寇。這樣,衛國實際上就交由其子庸伯統治。周厲王之前,衛國的歷史少見記述。周平王遷都時,衛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衛武公時一度強盛,為諸侯首領之一。 進入東周時期後由于内乱頻繁而衰弱,前661年被狄人所破,荒淫奢侈的衛懿公被狄人所殺,衛也失國,僅剩五千遺民在宋國、鄭國等國的資助下寄居於曹國。依賴齊桓公的援助,前659年遷衛於楚丘(河南滑縣東),重新建國,方才得以續存,從此淪為小国。衛文公時,國力有所恢復。衛成公元年(前629年),衛為避狄人侵擾,又遷帝丘(河南濮陽),經百年休養生息,經濟始現繁榮。 春秋晚期,衛國孫氏、宁氏專權,君臣關係不和。在孙氏投晋、宁氏被灭之后,卫国又出现了衛後莊公与卫出公父子争国的事件,国力进一步削弱。進入戰國,衛已衰敗,夾在趙、魏、齊、楚之間茍延殘喘。 前343年,魏廢姬姓衛君改立衛靈公的別支後裔子南氏為衛君。前254年,衛終於被魏國兼併,成為其附庸。前252年,魏安禧王改立其駙馬衞元君為衛君。衞元君只是一個封君,是诸侯国國內拥有爵位和封地的人,他不再是诸侯,因此其领地也不能称之为国。前241年,秦攻魏,把衛國原有的濮陽一帶歸入東郡,立姬姓後代衛君角為衞君,並將把他移到野王(河南沁陽),衛又成了秦的附庸。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國滅亡。衛國是周諸侯國中最後一個被秦滅亡的國家。 另一種說法是衛國並非被秦二世廢滅,日本史學家認為因春秋戰國的「立年改元」或「逾年改元」的紀年系統造成的混亂,導致司馬遷誤認衛國多出十二年國祚,也就是衛國是亡於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前221年。這種見解為周振鶴所贊同。.

新!!: 吴起和卫国 · 查看更多 »

南宋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中国宋朝的其中一个時期,與北宋合稱「兩宋」。北宋以开封被金人攻入及佔領而结束,1127年6月12日,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因宋朝的五行德運為「火」,改元「建炎」意味著重建王朝的火德。 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為都城,史称南宋,以别于北宋。绍兴和议后,大部分時間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金朝、西辽、大理国、西夏、吐蕃及13世纪初兴起的蒙古帝国/元朝为并存政权,直至1279年亡于元朝,共152年。 南宋由于军事实力始终不敌金国,统治范围被迫限于秦岭淮河線以南地区,與金国长期军事对峙,但是亦刺激了南宋發展经济、手工业、航運贸易、武器制造及科技。.

新!!: 吴起和南宋 · 查看更多 »

史记

《史记》最早稱為《太史公書》,由西汉太史令(太史公)司马迁编写的历史书籍。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間共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是纪传体通史之祖。全书包括本纪 12 卷、世家 30 卷、列传 70 卷、表 10 卷、书 8 卷,共 130 篇(卷),52 万 6500 餘字。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消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中国六朝抄本,目前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是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本”《史记集解》(其中有十五卷为别版补配)及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三家注史记。 《太史公書》首创的纪传体撰史方法为後来历代“正史”所传承,与後来的《汉书》、《後汉书》、《三國志》合称“前四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对後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太史公書》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书》最初無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太史記》、《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新!!: 吴起和史记 · 查看更多 »

司馬遷

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山西河津)人(一说陝西韓城人),是中國西漢時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學家。司馬遷所撰写的《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首創的紀傳體撰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被後世尊称爲史遷,又因曾任太史令,故自稱太史公。.

新!!: 吴起和司馬遷 · 查看更多 »

司马穰苴

司馬穰苴(),'''妫姓''',田氏,名穰苴,春秋时代後期齐国的将军、大夫、軍事家、軍事理論家,先祖為田完。田穰苴活躍於前6世紀末至前5世紀初,輔助齊景公(前547年—前490年在位),因官拜大司馬,因此又被稱為司馬穰苴。.

新!!: 吴起和司马穰苴 · 查看更多 »

吴子

《吴子》又称《吴子兵法》、《吴起兵法》,是一部兵法著作。提出以治為勝,賞罰嚴明,主張在軍隊實行“進有重賞,退有重刑”,做到“令行禁止,嚴不可犯”。提出“用兵之法,教戒為先”,主張通過嚴格的軍事訓練,使士卒掌握各種作戰本領,提高整個軍隊的戰鬥力。強調“簡募良材”,根據士卒體力、技能等條件的不同,合理分工和編組,實現軍隊的優化組合。要求統軍將領“總文武”、“兼剛柔”,具備理、備、果、戒、約的“五慎”條件,掌握氣機、地機、事機、力機四個關鍵的因素。提出“審敵虛實而趨其危”,主張先弄清敵人的虛實,選擇有利時機進攻,以奪取勝利。.

新!!: 吴起和吴子 · 查看更多 »

吴起县

吴起县是中国陕西省延安市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为3791.5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为12万人。.

新!!: 吴起和吴起县 · 查看更多 »

吴起变法

吴起變法,戰國初年楚悼王當政時,于公元前386年—前381年,任命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为令尹,实行变法。 吴起變法主要內容:.

新!!: 吴起和吴起变法 · 查看更多 »

合阳县

合阳县是中国陕西省渭南市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为1127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为44万人。.

新!!: 吴起和合阳县 · 查看更多 »

吕氏春秋

《呂氏春秋》又稱《呂览》,是中國先秦战国末期的一部政治理论散文的彙編,共26卷,160篇,完成於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為秦国相国吕不韦及其門人集體編纂而成。其内容涉及甚广,以道家黃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名、法、墨、农和阴阳各先秦諸子百家言論,是杂家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类书的起源。.

新!!: 吴起和吕氏春秋 · 查看更多 »

士大夫

士大夫是古代中國、朝鮮、越南、琉球對於社會上具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和官吏之统称。官员选拔制度(科舉制度)是其形成的制度保证。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與者,同时又是社會上层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至於「士人」,一般是指沒有官銜、介乎官民之間的讀書人。.

新!!: 吴起和士大夫 · 查看更多 »

夏县

夏县是中国山西省运城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临垣曲县、西接盐湖区、北靠闻喜县、南依平陆县。面积1352.6平方公里,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共有人口35.2821万人,县治在瑶峰镇。县名来自夏朝。.

新!!: 吴起和夏县 · 查看更多 »

大荔县

大荔县是中国陕西省渭南市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为1766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为69万人。經濟倚重农业,主要出產棉花和水果(如西瓜)。大荔早在秦朝便有县制,历称临晋、大荔、武乡、冯翊、同州等。.

新!!: 吴起和大荔县 · 查看更多 »

大梁城

大梁城,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即今河南省开封市。魏国迁都大梁的时间史书普遍有两种看法:《史记》和《资治通鉴》认为是魏惠王31年(公元前339年),《竹书纪年》认为是魏惠王9年(公元前361年)。 前365年,魏惠王迁都于此,并筑梁城。为区别于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和南梁(今河南省临汝县),命名为“大梁”。又因城北的人工沟渠浚仪渠(或浚水),称浚仪。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秦国将军王贲领兵攻打魏国。秦军引河沟水灌大梁城,三月而城坏,魏王假请降,魏国灭亡。秦国在此地置浚仪县。 城池遗址在河南省开封市的地下,距地表12米多,具体范围尚未查明。据考证应与现存的开封城墙部分重合,稍偏西北。.

新!!: 吴起和大梁城 · 查看更多 »

天门山

天门山,可以是:.

新!!: 吴起和天门山 · 查看更多 »

太守

太守又稱郡守,中国、朝鮮半島古代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理地方郡一級的行政區之地方行政官。 战国时就开始设置郡守。当时,列国在边境冲突地区设立郡的建制,作为综合行使军政权力的特别政区,长官称守、郡守,治水能吏李冰就曾经做过蜀郡的郡守。秦併六国,废除封建制,在全国设立三十六郡,以郡守为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西汉景帝中二年,郡守更名为太守;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邊郡又有長史,掌兵馬,秩皆六百石。時太守屬於高官,往往奉詔入都,拜为公卿;三公、九卿罢歸,亦多出京,拜为太守。王莽改太守为大尹,东汉复旧称。东汉设州牧后,太守遂为州牧或刺史的下一级行政官。漢代太守的收入,除正式俸祿外,有一部份是以公家產業所得,供太守使用,由屬吏少府掌管。 南北朝時新增許多州,而郡所轄的範圍縮小州郡差別不大。隋废郡,以州领县,太守之官遂废,以州刺史取代郡守一職。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宋代以後,時雅稱知府、知州等官為太守。如〈醉翁亭記〉:「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新!!: 吴起和太守 · 查看更多 »

姚鼐

姚鼐(),中国清代文学家,字姬传,一字梦穀,室号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清代安徽桐城人(今属枞阳县),是桐城派的重要作家。與方苞、 劉大櫆合稱桐城三祖。.

新!!: 吴起和姚鼐 · 查看更多 »

子夏

卜商,字子夏,家貧,勤奮好學,是孔子的重要弟子,與子游同列孔門十哲的文學科,長於文學,對《詩經》有深入的研究。曾在魏國西河(今陝西渭南)創辦學堂並授業,魏文侯曾向子夏問問題。李克、吳起、西門豹都是他的學生。.

新!!: 吴起和子夏 · 查看更多 »

孝义市

孝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的一个县级市,由吕梁市代管。位于山西中部偏南,太原盆地南缘,吕梁山脉中段东麓。 孝义市经济较为发达,为全国较具实力的县市之一,其综合竞争力2013年位居山西省县(市)的首位、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第五十四位,2009年GDP总量205亿元(折合30亿美元)。2009年國務院將孝義列入第2批資源枯竭城市名單中。.

新!!: 吴起和孝义市 · 查看更多 »

孙子兵法

-- 《孫子》,又稱作《武經》、《兵經》、《孫子兵法》、《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的兵書,作者為春秋末期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一般認為,《孫子兵法》成書於專諸刺吳王僚之後至闔閭三年孫武見吳王之間,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書為十三篇,是孫武初次見面贈送給吳王的見面禮;事見司馬遷《史記》:「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之一。被奉為中國兵家經典,後世的兵書大多受到它的影響,對中國的軍事學發展影響非常深遠。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新!!: 吴起和孙子兵法 · 查看更多 »

孙膑

孙膑,生卒年不详,活躍於战国中期(前4世紀)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孙膑原名不详,因受过膑刑故稱孙膑。 孙膑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菏泽市鄄城县北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齐国的霸业。明末清初有以孙膑、庞涓生平为原型的历史小说《孙庞斗志演义》,使孙庞斗智的故事广为流传。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新!!: 吴起和孙膑 · 查看更多 »

孙武

孫武(前545年-前470年)字長卿,春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兵書《孙子兵法》的作者,後人尊稱為孫子、兵聖,山東、蘇州等地尚有祀奉孫武的廟宇兵聖廟。.

新!!: 吴起和孙武 · 查看更多 »

定边县

定边县是中国陕西省榆林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陕西西北部,洛河上游。面积为6920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为30万。.

新!!: 吴起和定边县 · 查看更多 »

定陶县

#重定向 定陶区.

新!!: 吴起和定陶县 · 查看更多 »

宰相

宰相,是古代中国辅助君主(含諸侯、帝王等)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非正式通稱而非法制上的名稱。宰原為「罪人在屋下執事者」,後引申為宰制的意思。「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目接物曰相」、「省視約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後正式稱謂有丞相、相國等。今日時常稱君主立憲國家之內閣總理大臣為首相,即得自「宰相」之名。 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亦管烹殺祭祀,实已为官的通称。因古時祭祀為頭等大事,貴族當王後,變成王的首席副手。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唐朝宰相人數與名目最多,有: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议、豫)朝政、参知政事、同掌机密等等。漢代丞相以一人為相,唐代的宰相以多人共事為相。 有些朝代會設立左、右丞相(根據皇帝的方向),其地位根據不同朝代對「左尊」或「右尊」而不同。例如先秦時代文官尊左、武官尊右,在漢時期,以右丞相為主相、左丞相為副相,到隋唐兩宋隨周為「左尊右卑」。元朝依蒙古人習俗也以右丞相高於左丞相,到明初則恢復以左丞相為正職、右丞相為副職。.

新!!: 吴起和宰相 · 查看更多 »

宋徽宗

宋徽宗赵佶(),北宋第八位皇帝,自稱道君皇帝,同時也是畫家、書法家、詩人、詞人和收藏家,書畫方面造詣極高,自創“瘦金書”字體。徽宗在書畫上的花押是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花押。 徽宗為宋神宗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其兄长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向太后于同月立他为帝,並垂簾聽政一年,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在位26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都城绍兴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东南35里处)。 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编写《宋史》的史官,也感慨地说,如果当初章惇「其輕佻不可以君於下」的意见被采纳,北宋也许是另一种结局,“宋不立徽宗,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

新!!: 吴起和宋徽宗 · 查看更多 »

尉缭子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书。.

新!!: 吴起和尉缭子 · 查看更多 »

山东省

山东省,简称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是华东地区的最北端省份,省会设于济南,副省级城市有济南市、青岛市。2017年山东省常住人口超过1亿人,位列全国第二。其中汉族占99.3%,另有回、满、蒙3个世居少数民族及朝鲜族等其他少数民族。 山东省西部连接内陆,逆时针分别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中部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泰山是全境最高点(1532.7米);东部是山东半岛。北面与辽东半岛隔渤海海峡相对,东面与朝鲜半岛隔黄海相望。 山东土地面积约15.79万平方公里,排名全国第19,境内交通发达,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密集。山东是工农业大省,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一部分,2017年生产总值达7万亿人民币,位列全国第三名,对中国内地经济的贡献約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第10位。山东在2011年1月确立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山东半岛及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组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2018年1月,同意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 山东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齐鲁文化,又分为“鲁西文化”和“胶东文化”。其中儒家的创立人孔子和孟子是鲁文化的代表人物,政治家管仲、军事家孙子、孙膑则是齐文化的代表。而鲁菜则位居中国八大菜系之首。.

新!!: 吴起和山东省 · 查看更多 »

山西省

山西,简称晋,中国一省,地处黄土高原东翼。山西表里山河,南临黄河,西邻吕梁山,东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曰山西。省会太原市。省境內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故簡稱晉。 山西地區的有獨特的语言、風俗以及历史,省內土地豐足、矿产資源豐富,位處汾河沿岸一帶的晋中盆地一直被稱作华北的「漁米之鄉」。省會太原也有著悠久的歷史。粤商、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潮商与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新!!: 吴起和山西省 · 查看更多 »

屈宜臼

屈宜臼,亦作屈宜咎。戰國時楚國宗室大夫,以言辯而著名。 吴起投奔楚悼王,悼王一向仰慕吴起的才能,任命吴起为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一带)太守,一年后升任令尹。期间他曾两次巡视至息县(今河南省息县),向屈宜臼询问在楚国的为臣之道,但屈宜臼对吴起将进行的变法持坚决反对。 韓昭僖侯二十九年(前334年),韓國興建一座高門,楚國大夫屈宜臼直接批評昭僖侯說:「我認為你絕不可能走出這個門,為甚麼呢?因為不是時候。「不是時候」的意義,不是指擇日不對。人生在世,有時順利、有時倒楣。從前你曾順利過,卻沒有興建高門。去年,秦國佔領宜陽,韓國大旱,你不節約,體恤民困,反而豪華奢侈,這是亡國的做法。所以,不是時候。」翌年,高門完工,昭僖侯也逝世了。.

新!!: 吴起和屈宜臼 · 查看更多 »

岐山县

岐山县位于中国西部,是陕西省宝鸡市下辖的一个县。 境内东北部的箭括岭有两座山峰相对,即山有两岐,因而得名。.

新!!: 吴起和岐山县 · 查看更多 »

峄山镇

峄山镇因辖区内峄山而得名,隶属山东省邹城市。峄山又名东山,位于邹城市东南12公里,与泰山南北对峙,山上多奇石怪石,在当地被誉为"岱南奇观"。.

新!!: 吴起和峄山镇 · 查看更多 »

左丘明

-- 左丘明(生卒年不详),相传为中國春秋末期鲁国史学家,为《左传》和《国语》的作者。《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左传》为解释另一历史著作《春秋》的作品。战国时期,《左传》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著名儒家学者荀子就继承了《左传》之学。 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对左丘明的姓名有很多观点。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还有观点认为他姓丘名明,因其世代为左史,所以人们尊其为左丘明。 据说左丘明是春秋时期的盲人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在其前。司马迁《史记》称其为“鲁君子”,又说他失明或无目,因此许多人认为他是一位瞽矇。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据说山东省肥城是左丘明食邑。《宋祥符二年平阴县令范讽重修左传精舍记》载:“二年春,余承命来莅兹邑。知县之东古肥子国地即左子故里,古庙犹存。”左丘明死后葬于肥城。《魏书·地形志》载:富城有左丘明墓。富城即今肥城一带。 1725年(清雍正三年)为避孔子名讳,奉旨“丘”旁加“阝”改为邱氏,故左丘明之后改丘氏为邱氏,今肥城市石横东衡鱼村邱氏皆为左丘明之后人。.

新!!: 吴起和左丘明 · 查看更多 »

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漢族先民所著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十三經中篇幅最長,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內傳》,《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傳》合称“春秋三传”。.

新!!: 吴起和左传 · 查看更多 »

巫臣

申公巫臣,'''芈'''姓,'''屈'''氏,字子灵,又称屈巫,原是楚国的大夫。楚庄王破陈国,他见到夏徵舒的母亲夏姬十分美丽。楚庄王、子反(楚公子侧,庄王的弟弟)都想娶夏姬,都被巫臣婉转的劝说了。可是,楚庄王把夏姬嫁给了连尹襄老,但後來自己和夏姬結婚,婚後夏姬生下一個女兒。 邲之战中,连尹襄老被晉國大夫荀首射死(野史謂巫臣暗箭射死连尹襄老),尸体被带回晉國。巫臣以取回连尹襄老的尸体为名,送夏姬到了郑国(夏姬是郑穆公的女儿),两人由郑国逃到了晋国,被晋景公任命为邢大夫。 子反大怒,诛灭巫臣全家。巫臣建议晋国联合吴国,夹击楚国。巫臣善武,于公元前584年亲自到吴国,教吴国人驾驶战车。这成为楚国衰落、吴国崛起的序幕。.

新!!: 吴起和巫臣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称「中国」,是位於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位于北京。中国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纯陸地面積第二大、陸地面積第三大、總面積第三大或第四大的國家,當中劃分為23個省份、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地势西高东低而呈現三级阶梯分布,大部分地区属于溫帶、副熱帶季风气候,地理景致與氣候型態丰富多樣,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多种地貌杜蕙.

新!!: 吴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中山国

中山国,姬姓,春秋戰国時白狄的一支——鮮虞仿照東周各諸侯國于公元前507年建立的國家,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一带,中山國當時位於趙國和燕國之間,都于顧,後遷都于靈壽(今中國河北省靈壽縣),因城中有山得國名。 公元前406年(周威烈王二十年)為魏將樂羊第一次攻滅。至遲到公元前380年左右,中山桓公復國。中山王其間,北攻燕國,南侵趙國,國勢大為強盛。至中山王𫲨𧊒,屢屢遭趙國攻伐,領土大為縮小。公元前296年最終為趙國所滅。.

新!!: 吴起和中山国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吴起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是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1928年5月前稱爲中國工農革命軍。隨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國工農紅軍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由重慶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統一調度八路軍和新四軍。 红军部队的组建,通常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在各地和国民革命军中发动的暴动、兵变。红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於1955年被授予将帅军衔的解放军高级将领绝大部分来自于红军部队。.

新!!: 吴起和中国工农红军 · 查看更多 »

临晋镇

临晋镇,是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

新!!: 吴起和临晋镇 · 查看更多 »

东周列国志

《東周列國志》是一部長篇歷史章回小说,為明末余邵鱼、馮夢龍所撰,清代的蔡元放编評。是一部在中國除了《三国演义》之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通俗历史演义。內容涵蓋春秋、戰國時代約500餘年的東周時期歷史,精彩豐富,包含春秋五霸、吳越之爭以及戰國七雄許多著名的歷史故事。.

新!!: 吴起和东周列国志 · 查看更多 »

东周列国战国篇

《战国》(《东周列国·战国篇》),是中国1997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电视剧。共32集,阎建钢导演,由曹培昌、樊志起、杨童舒、温海波、温海涛、高兰村、李洪涛、杜志国、蒋恺、许正廷、刘威葳、邢岷山、马书良、刘威、郭涛、雅琦主演。.

新!!: 吴起和东周列国战国篇 · 查看更多 »

东晋

东晋(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中國朝代,乃西晉司馬氏政權的延續。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陽的西晉亡國,琅琊王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当时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其後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的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和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的吳姓。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並以司馬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司馬氏實際上成為傀儡。世家大族本身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以至擁有自家部隊(即所謂「部曲」),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東晉政權得以穩定,故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晉元帝以降則內亂頻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期又有孫盧之亂等。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晉元帝及世家大族挾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76年,前秦苻坚滅掉代國,統一了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其後苻坚開始率兵南侵。383年,苻坚率約八十七萬兵馬大幅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逃回北方。之後苻坚力量衰弱,因此原本統一的北方再次分裂為多國。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後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于刘裕。 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南朝宋,開啟南北朝時代,東晉亡。.

新!!: 吴起和东晋 · 查看更多 »

三苗

三苗,出自缙云氏,是中国漢族传说中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一古國名,也被称为有苗、有苗氏、苗民,是炎黃集團的平民。 三苗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戰國時人認為上古三苗部落位於古洞庭湖与鄱阳湖之间《战国策·魏策》云:“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但也有观点认为上古三苗位于今河南省境内,钱穆在其书《国史大纲》中言至三苗:“……后被舜、禹征伐,驱至甘肃境内,魏策吴起之言曰:“昔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后世误谓在湖湘之间。惟洞庭、彭蠡地位既左右互易,又古衡山不指湖南,且不当在三苗北。古河域亦有名彭蠡者(见吕氏春秋爱类、淮南人间训)。江北汉水流域亦有名洞庭者(楚辞所咏洞庭是也)。春秋河东有茅戎,又有陆浑蛮氏,亦称戎蛮子。杜注云:“在河南新城县。”苗与茅、蛮同声。古三苗疆域大率南北以此为度,正与虞、夏壤地杂处。舜、禹驱逼苗民,渐迁而西,所谓“竄三苗於三危,以变西戎”也。若三苗在湖湘间,不应驱至今甘肃境。旧说又谓:三苗,姜姓之别。尚书吕刑言及苗民制刑,吕国河南南阳,正古代四岳姜姓居地,本古昔苗土,顾引以为戒尔。(范氏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其国近南岳。”汉人多指南阳衡山为南岳也。)”。王玉哲-《中国断代史系列-中华远古史》。--> 三苗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时,三苗部落就参加过九黎的部落联盟,有的文献说三苗是“九黎之后”,三苗可能在這時參加了堯的部落聯盟。有文獻說三苗的首領驩兜是「堯臣」,被稱為「諸侯」。尧时,因為三苗反对尧禅位于舜,於是三苗作乱,尧发兵征讨,作战于丹水(今丹江),打败三苗,尧遂将他们的一部分人众流放到西北的三危山《後漢書西羌傳》:「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将其首领驩兜流放到崇山。舜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三苗又有不服,舜于是整军振旅,没有经过战争而臣服了三苗。传说中三苗是一个较为先进的部落,三苗就已有“君子”、“小人”之分,开始有了阶级分化。《墨子·兼爱下》载有《禹誓》,即禹征三苗时的誓师之词。禹又与不服的三苗进行了一场历时70天的大战,大败苗师,从此三苗衰微下去。此后,史籍中便鲜见三苗的活动了。.

新!!: 吴起和三苗 · 查看更多 »

三桓

三桓,即指魯國卿大夫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魯國的三桓起於魯莊公時代(前693年─前662年)。魯莊公父親魯桓公有四子,嫡長子魯莊公繼承魯國國君;庶长子慶父(謚共,又稱共仲,其後代稱孟孙氏,又称仲孫氏、孟氏)、庶次子叔牙(謚僖,其後代稱叔孫氏)、嫡次子季友(謚成,其後代稱季孫氏、季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魯莊公封為卿,後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於三家皆出自魯桓公之後,所以被人們稱為『魯三桓』。 魯國自魯僖公以後,三桓世為魯卿,執掌國政,其中以季孫氏在三桓中實力最強。三桓互相矛盾又有共同利益,對魯國的歷史和發展有重要的影響。魯宣公時三桓發動政變,驱逐了意图消灭三桓影响,恢复鲁君威信的公孙归父(東門襄仲之子,魯莊公之孙),三桓共掌魯國政事。至魯昭公時期(前541年─前510年),三桓將魯公室的土地財產、軍隊及人口瓜分,並由三桓進貢以供養魯君。魯昭公到後期無法容忍三桓,在前517年與三桓交惡的郈氏合作對抗三桓卻失敗,魯昭公被迫出走,六年後死在晉國之-乾-侯,三桓立昭公弟為魯定公,到魯哀公、魯悼公、魯元公時期,魯國國君始終無法擺脫三桓的專政。直到魯穆公時期(前415年-前383年),魯國實行改革,任命博士公儀休為魯相,遂漸從三桓手中收回政權,國政開始奉法循理,擺脫了三桓專政的問題,重新確立了魯公室的權威。叔孙氏和孟孙氏先后亡于齐国,而季孫氏則據其封邑費、卞,獨立成為了費國。.

新!!: 吴起和三桓 · 查看更多 »

乐羊

乐羊,中山国人,战国时魏国的大将。是乐毅先祖。.

新!!: 吴起和乐羊 · 查看更多 »

幼学琼林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该书最初叫《幼学须知》,亦叫《成語考》、《故事寻源》,一般认为最初的编著者是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也有意见认为是明景泰年间的进士丘濬。至清嘉慶年间,由邹圣脉(字梧冈)作了增補注釋,并更名为《幼学琼林》,也叫《幼学故事琼林》,简称《幼学》。后来民国时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又进行了增补。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文字简炼,对仗工整,易诵易学、易懂易记。全书内容包罗广泛,诸如天文地理、人情世故、婚姻家庭、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制作技艺、鸟兽花木、神话传说等等,无所不包,几乎囊括了过去人们日常生活中较常用的知识与词汇,象一部微型百科辞书。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还可以对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风俗礼仪做一些了解。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到现在还仍然传诵不绝。因此,《幼学琼林》在旧时的乡塾中颇为流行,是中国明清以来广泛流传的蒙学读物,在明清两代的乡塾蒙学教育中起到积极作用。不過书中也有一些属于封建时代的观点,对于现代人来说难以认同。.

新!!: 吴起和幼学琼林 · 查看更多 »

庐山

庐山,又稱匡山、匡廬,位於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南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同时还是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文明旅游风景区、世界名山大会的发起者。庐山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脉,是中国自古以来重要的游览目的地。 庐山位于长江的南岸,鄱阳湖平原的北部,鄱阳湖西北岸,以“雄”、“奇”、“险”、“秀”闻名,被称为“匡庐奇秀甲天下”。庐山的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瀑布飞流直下,云雾变幻无常,景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夏季气温比山下低10摄氏度左右,为中国知名避暑胜地之一。 庐山亦是一座文化名山,被认为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自东晋以来,中国历代著名的文人、高僧、政治人物都在此留下过重要的历史印迹,歌咏庐山的诗歌辞赋有4000多首。对庐山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物有:古代早期的司马迁、陶渊明、王羲之、慧远等;唐宋时期的白居易、李白、苏东坡、朱熹等;近现代的政治人物蒋介石、毛泽东等。 庐山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非常大,堪称中国的政治名山。1895年起,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曾在此大兴土木,留下了大量的西式建筑,形成了今日牯岭镇的雏形。北伐战争结束后,这里成为中华民国政府的“夏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之一。1937年6月,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上山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商讨共同抗日事宜。1937年7月,蒋介石发表对日宣战的庐山谈话,中国开始全面抗战。1959年、1961年和1970年,时任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曾三次在此主持大会,即著名的“庐山会议”。.

新!!: 吴起和庐山 · 查看更多 »

京剧

京劇又称京戲,在中华民国大陆时期以及现在的臺灣又稱为平劇、國劇,是中国戏曲劇种之一。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京劇是十九世纪中期,融合了徽劇 和漢劇,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阳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劇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京劇於2010年,獲選進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新!!: 吴起和京剧 · 查看更多 »

令尹

令尹,即楚國宰相。一說其名源於伊尹,但亦存爭議。 楚武王時設置令尹,入則領政、出則統軍。直到楚國被秦國所滅,令尹一直是楚國的最高官職,兼有中原諸侯國相、將的權力。令尹一般都由楚王的親族出任,非王族擔任令尹的,可考證的只有楚文王時的彭仲爽(申國平民),以及楚悼王時的吳起(魏國將軍)兩人而已。 楚国行政官制多以“尹”为名,令尹执一国之柄,为百官之长;军事官制以柱国为名,上柱国执一国之军,为各军之长。令尹、柱国居上卿之位,多由楚国的公族成员及其后裔充任。.

新!!: 吴起和令尹 · 查看更多 »

仲虺

仲虺,又叫莱朱,是商汤时期的著名大臣。他与伊尹并为商湯左、右相,辅佐商汤完成大业。《左传·定公元年》记载:「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可知仲虺为奚仲之后,商汤之左相,居于薛。薛,在今山东省滕县南四十里。身为商汤的“左相”,仲虺在商代初年的政治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尚书·序》中曾经提到「仲虺作诰」,但东汉厥师」。仲虺在政治上有一套自己的见解,《左传·襄公三十年》记载仲虺的治国之道曰:“乱者取之,亡者侮之,推亡固存,国之利也。”这里讲的“国之利”,即《左传·宣公十二年》仲虺所云:“取乱、侮亡、兼弱也”。 category:商朝人 <!--NO2STUB_LIST-->.

新!!: 吴起和仲虺 · 查看更多 »

延安市

延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陕西省北部,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终点,及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至1948年的根据地,是中共革命圣地。主要景点宝塔及窑洞等,多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旧址,附近有黄帝陵及黄河壶口瀑布等人文自然景观。.

新!!: 吴起和延安市 · 查看更多 »

什伍连坐法

什伍連坐法為西元前356年於秦國商鞅變法中的一部分,為一種戶籍制度,將全國每五戶編成一伍,十戶編成一什的戶籍制,讓居民互相監督告密,如有「什」「伍」之中一戶犯罪,而其他戶不告密者,連坐腰斬。而告密者將會與在戰場上展獲得敵人首級一樣的獎賞,反之,隱匿的人則受到跟投降敵人一樣的責罰。.

新!!: 吴起和什伍连坐法 · 查看更多 »

伊河

伊河,是中国黄河南岸洛水支流之一,发源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陶湾镇,流经嵩县、伊川,穿伊阙而入洛阳,东北向流至偃师与洛水汇合成伊洛河。伊河全长368公里,流域面积6100多平方公里。 Category:黃河支流 Category:河南河流.

新!!: 吴起和伊河 · 查看更多 »

张山 (演员)

张山(1968年3月23日 -),中国演员,山东青岛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所属单位北京电影制片厂,国家二级演员,妻子是著名演员陈佩斯的妹妹。.

新!!: 吴起和张山 (演员) · 查看更多 »

张丑

張丑,原名张谦德,一作广德,字叔益。昆山(今江苏省昆山)人。 父張應文好书画收藏,堂兄張振德亦好於賞玩。张丑自幼聪慧,十岁改名張丑。早年著《名山藏》二百卷,王登見後激賞不已,為之序,並將其比作扬雄和司马相如。精於鉴藏,著《清河书画舫》十二卷。.

新!!: 吴起和张丑 · 查看更多 »

志丹县

志丹县是中国陕西省延安市所辖的一个县,史称保安军、保安州、保安县。总面积为3781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为12万人。.

新!!: 吴起和志丹县 · 查看更多 »

北宋

北宋(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是中国宋朝的一个時期,自趙匡胤發動陈桥兵變強迫后周末帝禅让(960年)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北宋于次年灭亡,共历9帝,167年。后以应天府為首都建南宋,与北宋合称“两宋”。北宋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为别于南宋而史称北宋。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後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宋朝以「火」為五行德運,並取紅色為王朝正色。 北宋的最大统治区域包括东、南到海,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与辽相交;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与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与青藏高原、大理国交界,以广西与越南交界。北宋是面積最少的中原统一皇朝,亦無法統治河西走廊及燕雲十六州。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三千二百五十万增至大观四年(1110年)的一亿一千二百七十五万。.

新!!: 吴起和北宋 · 查看更多 »

周武王

周武王,'''姬'''姓,名发,諡武,曰名为珷帝日丁,西周第一代天子,西周时代青铜器铭文称其为珷。是西伯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其正妻为邑姜,西周的创建者。夏商周斷代工程斷代其在位時間為前1046年至前1043年,劍橋中國史推測其在位時間约為前1049或前1045年至前1043年。傳統上,周武王,周文王,堯舜禹和商湯一向為後世儒家人物所尊崇的古代先秦明君。.

新!!: 吴起和周武王 · 查看更多 »

唐肅宗

唐肃宗李亨(),唐玄宗第三子,母杨贵嫔,唐朝第10代皇帝(不計武则天),756年8月12日—762年5月16日在位,在位6年。在位期間,是唐朝安史之亂時期。.

新!!: 吴起和唐肅宗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吴起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儒家

儒家,又稱儒學、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儒家尊崇孔子為聖人,以四書五經為經典,得孟子、荀子、董仲舒、韓愈、二程、朱熹、王陽明、顧炎武、朝鮮李退溪、日本山崎闇齋等等大儒加以發揚,歷久而猶新,對東亞政治文化與道德教育都有重大貢獻。20世紀中國內憂外患,國力衰弱,儒家普遍受到知識份子及一般民眾的批評和唾棄,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和破壞(如「打倒孔家店」、迂腐且「吃人的禮教」)。儒家失去可供託身的制度或組織,脫離於平民百姓的生活,僅獲新儒家等少數學者仍獻身和發揚。這也導致現代中國人在生活經驗中實際甚少接觸儒家價值,也很難有參與儒學的機會,使得相關教育沒有寄身之所,其價值觀也和日常生活越來越疏遠。海外華人接觸儒家,來自書本亦遠多於來自生活經驗。現代儒家趨向學術轉型,學者多著重探討儒家究竟屬於什麼形態的宗教或哲學,以及現代人怎樣才能在儒學中安身立命。學者一般推斷儒家在現代世界中勢必難以重拾昔日光輝,但其倫理思想對東亞乃至世界的文化教育經濟發展仍將有所貢獻。 主要負責推動執行教育 《漢書藝文志》記載:「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儒家初出現時聲勢微弱,起初僅是諸子百家中不甚起眼的學派,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自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學術思想主流和官方意識形態,逐漸滲透到專制政治的各個層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此段說明正可代表其發展歷程。 儒家在秦代大受迫害,自漢代起卻得到朝廷獨尊,成為官學與國教,掌握文化教育與入仕之途,奠定儒家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崇高地位。在兩晉南北朝和唐代,儒家與佛、道二家並稱三教,儒學一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領域的領導地位,繼後經宋儒重新闡釋,形成理學,發展心性之學,儒家得以重振聲勢,倫理思想滲透到中國社會各個層面,並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琉球等地,大受尊崇,成為東亞一大學術思想體系,在朝鮮尤其深入民心,其流佈較在中國本土更為普及。.

新!!: 吴起和儒家 · 查看更多 »

冠县

冠县位于中国山东省西部,是聊城市所辖的一个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面积为11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3万亩。.

新!!: 吴起和冠县 · 查看更多 »

军事家

軍事家(英文:Strategist),為具有能對軍事活動實施正確指引或者是擅長具體負責軍事行動實施的人。依所擅長之不同,可以再細分為戰略家和戰術家及軍事理論家。.

新!!: 吴起和军事家 · 查看更多 »

商丘市

商丘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东部。东界安徽省淮北市、宿州市,南邻周口市与安徽省亳州市,西接开封市,北临山东省菏泽市。地处黄河与淮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惠济河、大沙河、包河、沱河、浍河等流经。总面积1.07万平方公里,人口727.39万。商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火文化的发源地,商人、商业、商文化“三商”之源。交通发达,陇海铁路和京九铁路在此交汇。.

新!!: 吴起和商丘市 · 查看更多 »

商鞅

商鞅(),中國戰國時代政治家、统帅,法家法派代表人物。衞國國君的後裔,姬姓,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早年学习法家、兵家、杂家思想,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秦孝公在秦国国内颁布求贤令后由魏入秦,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的户籍、法律、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军收复了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部分失地。但商鞅在变法改革过程中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打击旧贵族,招致極大的怨恨,商鞅本人也遭到旧贵族势力的报复,最终身亡。 商鞅及其变法对法家学派有着深远的影响,法家学派后人將商鞅的言行與思想及其后学著作汇编成《商君書》。司馬遷著《史記》時,为商鞅單獨立《商君列傳》。此外,现代学者马非百著《秦集史》、王蘧常著《秦史》時,都將商鞅和其門客尸佼合立於《公孙鞅传》。.

新!!: 吴起和商鞅 · 查看更多 »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於公元前356年在秦国实施的政治改革。该制度分两次進行,首次始於公元前356年;第二次開始於公元前350年。经过商鞅变法,奠定秦国在战国七雄的雄厚实力,对秦国的崛起发挥重要的作用。.

新!!: 吴起和商鞅变法 · 查看更多 »

商汤

汤,商朝的创建者(约公元前17世纪在位)。子姓,名履,今人多称商汤,又称武汤、天乙、成汤、成唐,商代金文和甲骨文称為唐、成、大乙(太乙),又称高祖乙,原商部落首领,与有莘氏通婚后,任贤臣伊尹和仲虺为左右相,以亳为前进据点,积极治国,准备灭夏朝。 当时夏朝,帝桀在位,夏朝国势渐衰,矛盾异常尖锐,汤乘机起兵,首先攻灭葛(今河南宁陵北)及十多小国和部落。接着又克韦(今河南滑县东南)、顾(今河南范县东南)、昆吾(今河南许昌东部)等小国。经过11次战役,使得夏王朝空前的孤立無援,又利用有娀氏的反叛,起兵于鸣条之战打敗夏桀王,一举灭夏。由于商汤以武力灭夏,打破君王永定的说法,因而史称“湯武革命”。汤建立商朝后,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从而扩展了统治区域,影响远至黄河上游,氐、羌部落都来纳贡归服。 成汤在商代文字称为“唐”。在祭祀先祖时,殷商人也称呼成汤为“成”、“大(太)乙”。.

新!!: 吴起和商汤 · 查看更多 »

公叔痤

公叔痤(),中国战国时期魏国的相国。又作公孙痤或公叔座,历仕魏武侯、魏惠王。 公叔痤在前任国相田文(并非孟尝君)死后,担任魏国相,并娶魏国公主为妻。当时吴起在魏国担任西河郡守,威望很高,曾率军伐秦,攻取五座城池,固守西河,屏障魏国,使秦军不敢东向。公叔痤对吴起非常畏忌,便想設計吴起,他的仆人向他建议说:“吴起为人有骨气又重视名誉声望。您可以对魏武侯说您的国土太小,容纳不了吴起这样的人才。当魏武侯问您怎么办时,您就建议魏武侯用下嫁公主的办法试探吴起,如果吴起有长期留在魏国的打算,就一定会迎娶公主,如果没有长期留下来的打算,就一定会推辞。然后您找个机会请吴起到家里来做客,在宴会中故意惹公主发怒,让她当面羞辱您,吴起看到公主这样羞辱您,就肯定不会娶公主了。”公叔采纳了他的建议,吴起见到公主如此羞辱国相,婉言谢绝了魏武侯联姻的邀请。魏武侯从此不再信任吴起。吴起害怕魏武侯降罪,于是离开魏国而到楚国。 前362年,公叔痤在浍水北岸大胜韩赵联军,生擒赵国大将乐祚。魏惠王赏他百万亩田,他推辞,说过去是吴起的教导,现在是巴宁、爨襄之功。于是巴宁、爨襄获赏十万亩,吴起的后代获赏二十万亩,公叔痤获赏四十万亩。前362年,少梁之战,魏败,秦国俘虏公叔痤,后来放回。 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卫鞅(商鞅),如果不能用,就杀死卫鞅,魏惠王不以为然。公叔痤知道卫鞅不会被重用,让卫鞅逃走,卫鞅说:「魏王既不以为然,不会用我,也不会杀我。」公叔痤去世后,卫鞅到秦国辅佐秦孝公变法成功。.

新!!: 吴起和公叔痤 · 查看更多 »

兵家

兵家,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家,研究讨论的主要是軍事哲学思想(西方近似的称作:The philosophy of war),学说重点在于“用兵”,即战略战术问题。春秋战国之后,那些通晓军事的用兵者,学者也往往归入或称为“兵家”。在中國古代指拥兵一方的豪强或军将,亦为部曲私兵之称。.

新!!: 吴起和兵家 · 查看更多 »

国人

国人可以指:.

新!!: 吴起和国人 · 查看更多 »

班固

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人,东汉史学家班彪之子,东汉历史学家,《汉书》的作者。.

新!!: 吴起和班固 · 查看更多 »

禹,远古时期中国神话人物,姒姓,夏-后-氏,传说名文命,後世尊稱为大禹,是黃帝軒轅氏玄孫,因在大禹治水中成功治理洪水之患的故事而广为人知。传说中,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的开创者,定都于安邑(今山西夏县)。禹在尧时被封为夏伯,因又史称伯禹、夏禹。.

新!!: 吴起和禹 · 查看更多 »

秦国

国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嬴姓,趙氏。认为秦先祖蜚廉是商朝末年纣王的宠臣。据清华简《系年》的第三章,周初三监之乱平定后,蜚廉“东逃于商奄氏。成王伐商奄,杀蜚廉,西迁商奄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鉴于秦人和奄国同姓,同主少皞,李学勤先生认为秦人始祖可能起源东方,在西周初年被谪戍西方。据,西周周孝王因秦祖先非子善养马,因此将其封於秦,作为周朝分封国。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獲封为诸侯,為伯爵地位,秦正式成為一方諸侯国。周朝给其封地在今甘肃河东地区到陕西一带。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今甘肃天水到陇南一带)建都近300年。雍城遗址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國與西戎、義渠之間有通婚、結盟的關係,秦國崛起後,這些勢力皆被併入秦國。战国时期,秦孝公实施商鞅变法,为秦滅六國奠定基础。嬴政在前221年,統一諸夏,秦始皇使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君主制帝國,秦帝国较西方的罗马帝国还要早兩百年。.

新!!: 吴起和秦国 · 查看更多 »

秦惠公 (戰國)

惠公(),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簡公之子,在位13年。.

新!!: 吴起和秦惠公 (戰國) · 查看更多 »

童书业

童书业(),字丕绳,号庸安,别名吴流、冯鸿、冯梅、章卷益、卷益、童疑,安徽芜湖人。祖籍浙江鄞县(今属宁波市海曙区),清朝道光年间,其祖父出任安徽道員,故徙居安徽。中国历史学家,著名先秦史专家和文物史专家。擅长绘画和文物鉴定,童书业是顾颉刚的得意门生,并是古史辨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新!!: 吴起和童书业 · 查看更多 »

纣王

#重定向 帝辛.

新!!: 吴起和纣王 · 查看更多 »

翟璜

翟璜,又名翟触,战国时期魏国绛(今山西绛县)人,为魏国的国相,出生狄族,辅佐魏文侯。 翟璜爵至上卿,为相三十余年,为魏文侯推荐大量栋梁之才。推荐吴起守西河,推荐西门豹为邺令防备赵国,北门可为酸枣令抵御齐国,推荐乐羊灭中山国,推荐李克改革变法,使魏国大治。其中乐羊还是杀翟璜子翟靖的乐舒的父亲。 《吕氏春秋·不苟论·自知》、《新序·杂事》、《资治通鉴·周纪一》讲述了战国初翟璜巧谏魏文侯,免除任座之罪的策略方式。魏文侯与几位士大夫宴饮,席间他问大家:“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大家赞仁称智,都说的是赞扬之语。轮到任座发言,任座说:“您是一位不贤明的君主。攻取了中山不封给弟,却封给儿子,以此知道你不贤明。”文侯不高兴,怒形于色,准备处罚任座,任座吓得快步跑了出去。接下来轮到翟璜发言,翟璜说:“您是贤明的君主。我听说过,贤明的君主,他的臣子说话就直率。刚才任座的话很直率,因此可知您很贤明。”文侯听了很高兴,急忙将任座从门口请过来,拜为上卿。.

新!!: 吴起和翟璜 · 查看更多 »

田忌

忌(?-?),也作陈忌,即陳臣思,中國战国时期齊國公子,約為公元前340年,孫臏逃亡到齊國時,田忌賞識孫臏的才能,收為門客。在一次賽馬時,孫臏向田忌提出了以下馬對上馬,以上馬對中馬,以中馬對下馬,此即「田忌賽馬」。 公元前354年,發生桂陵之戰,魏國攻打趙國,齊國派兵相助,田忌為司令,孫臏為參謀,結果孫臏以「圍魏救趙」的兵法大勝。 公元前341年,發生馬陵之戰,魏國攻打韓國,趙國派兵相助。齊軍救韓,以田忌為元帥,孫臏為軍師,孫臏仍進軍魏都大梁,用「減灶之計」,讓魏軍大將龐涓輕敵深入,中埋伏而陣亡,元帥太子申被斬殺,齊國大勝回师,田忌以军功封徐州,赐子爵,升中大夫。同年年底,被齊相鄒忌用反間計陷害,田忌無法澄清,逃亡楚國,楚王封于赣北江南邑,并任大夫。前333年随楚威王攻越,杀越王无彊,并镇守会稽,迁五大夫,楚怀王即位后去职,回歸封地;前319年齐宣王即位后,回齐国,又升上大夫,前314年随齐王伐燕,回师时病死。(根据山东滕州徐氏族谱).

新!!: 吴起和田忌 · 查看更多 »

甘肃省

肃省,简称甘或陇,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於中国西北地区、黄河上游,省会为兰州市。“甘肃”()因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而得名。.

新!!: 吴起和甘肃省 · 查看更多 »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在詩界有廣大教化主的稱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鄭,唐代文學家,文章精切,特別擅長寫詩,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作品平易近人,乃至於有「老嫗能解」的說法。 白居易早年積極從事政治改革,關懷民生,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須取材於現實事件,反映時代的狀況,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繼杜甫之後實際派文學的重要領袖人物之一。他晚年雖仍不改關懷民生之心,卻因政治上的不得志,而多時放意詩酒,作《醉吟先生傳》以自況。白居易與元稹齊名,號「元白」,兩人是文學革新運動的伙伴。晚年白居易又與劉禹錫唱和甚多,人稱為「劉白」。唐宣宗稱之為詩仙,而李白是後世才由天上謫仙人轉尊稱為詩仙。 白居易的作品,在作者在世時就已廣為流傳於社會各地各階層,乃至外國,如新羅、日本等地,產生很大的影響。重要的詩歌有《長恨歌》、《琵琶行并序》、《秦中吟》、《新樂府》等,重要的文章有《與元九書》等。.

新!!: 吴起和白居易 · 查看更多 »

百越

越部落从夏、商、西周时期开始就是一个他称。是指使用“戉”这种生产工具(或兵器)的南方部落。由于内部“各有种姓”。广泛分布于亚洲大陆南部大江大河的下游。故战国时将之称为“百越”。王文光:《百越民族史整体研究论述》,《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75页。.

新!!: 吴起和百越 · 查看更多 »

韩城市

韩城市,位於中国陕西省东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重要的能源工业城市。现在是陕西省省直辖县级市。.

新!!: 吴起和韩城市 · 查看更多 »

韩国 (战国)

韓國是中國战国七雄之一,也作乾国,出自晉國宗室,姬姓。後世历史學家將韩、魏、赵、秦、楚、燕与齐合称战国七雄。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平陽(今山西临汾),灭郑国后则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新!!: 吴起和韩国 (战国) · 查看更多 »

韩非

韓非(約),生活於戰國末期時期的韓國(今屬河南省新鄭市)的思想家,為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認為應該要「法」、「術」、「勢」三者並重,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韓非出身韓國公族,與李斯均是荀子學生,後因其學識淵博,被秦始皇召喚入秦,正欲重用,卻遭到妒忌的同窗李斯害死,在韓非死後,秦始皇在韓非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統一六國的帝業。 韓非其學出於荀子,源於儒家,而成為法家,又推究老子思想,歸本於道家。司馬遷指出韓非喜好「刑名法術」且歸本於道家的「黃老之學」,一套由「道」、「法」共同完善的政治統治理論。《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

新!!: 吴起和韩非 · 查看更多 »

韩非子

《韓非子》又稱《韓子》,是中國先秦時期法家代表思想家人物韓非的論著,為法家集大成的思想作品,為韓非對社會各種領域的思維,有系統的對政治策略立場主張的闡發,全面性政策設計表述和深度的對統治技術探究,內容充滿批判與汲取先秦諸子多派的觀點,因韓非就學於儒家的荀子,又推究老子思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對《道德經》加以論註的思想著作,更是一部對各個法家流派集其大成的曠世鉅作。 在政治上,《韓非子》呈現韓非極為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專制主義理論。目的為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霸道思想。在《史記》記載: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可知當時秦始皇的重視。 在歷史學上,使用了許多故事說明道理,是史書的重要參考來源,間接補遺史書對中國先秦時期史料不足。其中許多當代民間傳說和寓言故事也成為成語典故的出處。.

新!!: 吴起和韩非子 · 查看更多 »

莒县

县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为1952平方千米,2001年人口为110万。為春秋時代莒國都城所在地,战国时属齐国。公元前284,燕昭王派乐毅攻齐,连下七十余城,仅剩莒、即墨顽强抵抗。参见著名典故:毋忘在莒。南燕(398年-410年)时,徐州治所设在东莞,即今莒县东莞镇。.

新!!: 吴起和莒县 · 查看更多 »

荀子

荀子(),名荀況,受尊稱為荀卿,因漢代人避漢宣帝劉詢的諱,又稱孫卿,中國戰國時代儒家學者和思想家,趙國人,曾擔任齊國稷下學宮祭酒、楚國蘭陵令,到趙國、秦國遊說諸侯,宣揚儒學和傳授六經,批評子思、孟子等其他儒者及墨家、道家等其他學派,有韓非、李斯等弟子,著作後世編為《荀子》一書。荀子祖述孔子,重視道德倫理,提倡仁義、禮義和忠信,集先秦禮論之大成,重視以禮修身和禮制教育。他相信性惡論,人與生俱來本無道德,若放縱情欲不加節制,將互相仇恨和鬥爭;道德價值是後天人為建構的,由聖人創造,以規範和美化人性。荀子重視人的理性和學習能力,認為善行是後天學習而得的,人人都有學習禮義的能力;君子應憑著個人修養,鍥而不捨的努力,日積月累養成美德。政治上荀子提調尊君,強調君主確立社會秩序與道德教化的作用,彰顯儒家的聖王理想與政教合一的觀念。荀子主張任用賢能,國君把政務交與大臣處理;國家要控制思想,打擊異端邪說,以法律補充禮制以維繫社會秩序。自然論方面,荀子傾向唯物主義,認為天地並無意志,不信天人感應和鬼神之說,提出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荀子受譽為一代大儒,地位崇高,對後世特別是漢代的儒學思想與政治文化影響頗深,在宋、元、明三朝曾從祀於孔廟;但因其性惡論及曾抨擊孟子,自宋代以來也受不少儒者批評,被視為孔門異端和法家先驅。.

新!!: 吴起和荀子 · 查看更多 »

靖边县

靖边县是中国陕西省榆林市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为5088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为27万人。十六国时期的夏國首都统万城就在其与内蒙古北红柳河一带交接的地方。.

新!!: 吴起和靖边县 · 查看更多 »

衡山

衡山,五岳之一,也称为“南岳”,南岳始封于唐虞,是古代中国帝王巡狩祭祀的地方,也是道教和汉传佛教的圣地之一。主景区全称“衡山风景名胜区”位于衡山县境内,现已划为南岳区,为衡阳市市辖区,1979年被列为湖南省级自然保护区,1982年11月8日第一批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衡山古名為壽嶽。據《星經》所載,南嶽衡山是對應星宿二十八宿之軫星,軫星乃主管人間蒼生壽命。相傳神農氏曾來此採百藥,因嘗線蟲中毒而仙逝於降真峰上。在道教中,此山是道教洞天福地(有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三洞天——朱陵洞天,道教七十二福地之青玉坛福地、光天坛福地、洞灵源福地),是神仙居住遊憩的之一。建于唐代的南岳庙,是湖南省最大的一座古建筑。古往今來,司马承祯、李白、杜甫等古今的文人雅士都曾留下大量詩詞歌賦和石刻,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寶庫之一。 衡山山势雄伟,绵延数百公里,号称有七十二峰,其中以祝融、天柱、芙蓉、紫盖、石禀五座最有名。传说祝融峰是祝融游息之地。祝融是神话传说中的火神。.

新!!: 吴起和衡山 · 查看更多 »

西門豹

西門豹(),中國戰國時代魏國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政治家及水利專家,曾立下赫赫战功。魏文侯在位期間,受翟璜推薦擔任鄴令,而河內稱治。西門豹一生最著名的功績就是鄴令任內,破除了「河伯娶婦」的習俗,又帶領民眾開鑿了十二條運河,引河水灌溉民田,是为西门豹渠。 《韩非子》、《史記.滑稽列傳》、《论衡》、《战国策》、《淮南子》、《说苑》等书都記載有西門豹的事迹。褚少孙补《滑稽列传》稱其“名闻天下,泽流后世”。.

新!!: 吴起和西門豹 · 查看更多 »

西河郡 (魏國)

西河郡或河西郡,中國戰國時期魏國所置,後併入秦國之中,大約今陝西渭南一帶。.

新!!: 吴起和西河郡 (魏國) · 查看更多 »

魏县

魏县是河北省邯郸市下辖的一个县。县人民政府驻魏城镇。.

新!!: 吴起和魏县 · 查看更多 »

魏国 (战国)

魏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属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前344年称王、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1年(一说:公元前339年)魏侯罌(即後來的魏惠王)从安邑(一说:魏县)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新!!: 吴起和魏国 (战国) · 查看更多 »

魏武侯

魏武侯(? - 前370年)中國戰國時魏國統治者。名擊。前396年繼魏文侯位,前370年卒。.

新!!: 吴起和魏武侯 · 查看更多 »

魏文侯

魏文侯(),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中国戰国時魏国統治者。姬姓,魏氏,名斯。周貞定王二十四年(前445年)繼魏桓子位,周威烈王二年(前424年)稱侯改元,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与韓、趙兩家一起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是為三家分晉,周安王六年(前396年)卒。 魏文侯是魏武侯的父亲,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后来的秦孝公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为蓝本的。 魏文侯被司馬遷歸于《史記·儒林列傳》,被贊為“好学”。魏文侯經常向孔子的弟子子夏以及再傳弟子田子方、段干木等請教。又拜法家的李悝為宰相,以“食有勞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当”為原則實行變法。魏国經過變法国勢強盛,先後以樂羊為将败中山国,以吳起為将攻取秦国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間)五城。以西門豹為鄴令,以北門可為酸棗令,以翟璜為上卿,改革政治,興修水利,成為戰国初期的強国。.

新!!: 吴起和魏文侯 · 查看更多 »

魯仲連

魯仲連(約前305年—前245年),有時簡稱魯連。戰國時代齊國茌平人(今山東省茌平縣王老鄉望魯店村),為遊說名士。曾就學於稷下學宮,不願出任官職。由於他的遊說技巧卓越,有著名的「義不帝秦」辯論。成為現代「和事佬」的代名詞。《漢書》藝文志有《鲁仲連子》14篇。.

新!!: 吴起和魯仲連 · 查看更多 »

魯穆公

魯穆公(?—前377年),即姬顯,為戰國諸侯國魯國君主之一,是魯國第二十九任君主。他為魯元公兒子,承襲魯元公擔任該國君主,在位33年。在位期間實行改革,擺脫了哀、悼、元三代三桓大夫專政的問題,確立了魯公室的權威,並與鄰國齊國展開多次戰爭。.

新!!: 吴起和魯穆公 · 查看更多 »

说苑

《说苑》,又名《新苑》,为西汉人刘向所著杂事小说集,宋朝人曾巩校阅。全书共二十卷,收录了先秦到西汉期间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附有作者的评论,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和观念。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儒家類。 Category:子部儒家類 Category:漢朝典籍.

新!!: 吴起和说苑 · 查看更多 »

鲁国

鲁国,是周朝的一個姬姓諸侯國,為周成王的四叔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国。鲁国先後傳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歷時八百餘年。首都在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东省西南部,國力鼎盛時期勢力遍及河南、江蘇及安徽三省。另外,魯国亦是孔子的出生地。.

新!!: 吴起和鲁国 · 查看更多 »

車裂

車裂,又稱轘、轘裂、轘脔、轘磔。俗稱五馬分屍,中國古代的一種酷刑。相傳此刑乃將犯人的頭及四肢分別縛到五輛車,由馬引車前進以撕裂其身體。 秦國的商鞅及嫪毐皆受此刑,但行刑時間頗有爭議,以下將詳述有關爭論。.

新!!: 吴起和車裂 · 查看更多 »

黄河

-- 黄河,在中国古代称作河水、大河,简称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也是世界第六长河流。中国的兩條母亲河之一,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噶達素齊老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玛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黄河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蜿蜒东流,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莱州湾)。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公里,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公里,流域面积只有2.3万平方公里。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公里,南北宽1100公里,总面积达795000平方千米(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中游因河段流经黄土高原,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1977年錄得最高含沙量達920千克/立方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由于兴建水库以及流域林草覆盖率提高等原因,近年来黄河泥沙含量锐减,悄然出现变清态势。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黄河及黄河流域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

新!!: 吴起和黄河 · 查看更多 »

齊太公 (田齊)

#重定向 田和.

新!!: 吴起和齊太公 (田齊) · 查看更多 »

齊宣公

齊宣公,姜姓,名積,齊平公之子。齊宣公時期,以田莊子(田白)為相,這時春秋時期已接近尾聲,齊宣公三年,發生三家分晉。齊宣公十五年,田莊子卒,子太公田和立。.

新!!: 吴起和齊宣公 · 查看更多 »

齐国

國是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分為姜齊和田齊兩個時代。其疆域主要位於今山東省大部、河北省東南部及河南省東北部,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姜尚。齊國是周代重要的封國,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原称营丘,齊胡公時曾遷都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姜齊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姓齊國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為戰國七雄之一,于周显王十七年(齐威王五年,前352年)始称王,前221年為秦國所滅。.

新!!: 吴起和齐国 · 查看更多 »

錢穆

錢穆(),原名恩鑅,字賓四,江蘇無錫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历史学家,儒学学者,教育家,香港新亞書院及新亞中學創校人。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严耕望所评选的「现代四大史学家」。.

新!!: 吴起和錢穆 · 查看更多 »

范雎

范雎(),又作范睢、范且,字叔,化名為张禄,中国战国时魏国芮城(今山西芮城)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昭襄王宰相。封地在应城(今河南鲁山东),所以又称为应侯。.

新!!: 吴起和范雎 · 查看更多 »

郢(读作yǐng ㄧㄥˇ),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楚国的首都。 楚国在建国初期定都丹阳(古丹阳位于河南淅川境内)。后来为了和一些小国家争夺汉中,迁都郢(鄢郢,或作疆郢),后又东迁郢都(纪郢、南郢)。在今湖北省西部、荆州市荆州区北面三公里左右楚纪南故城,被认为是郢都所在。位于今周口市淮阳县的陈楚故城,则被认为是之后的陈郢。楚国末期,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国国都东迁至寿春,命名为郢,后世所称寿郢。.

新!!: 吴起和郢 · 查看更多 »

郭嵩焘

郭嵩焘(),字筠仙,湖南湘阴人,晚清政治家,湘軍的創建者之一,也是中国首位驻外使節,曾任駐英國、法國公使。他與曾國藩、左宗棠都是兒女親家。.

新!!: 吴起和郭嵩焘 · 查看更多 »

郭沫若

郭沫若(),幼名文豹,原名開貞,字鼎堂,號尚武,四川省乐山县客家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同时,还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郭沫若著述颇丰,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唯物史观史學的先鋒、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以后,曾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首任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新!!: 吴起和郭沫若 · 查看更多 »

阿城镇

阿城镇,是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

新!!: 吴起和阿城镇 · 查看更多 »

起台镇

起台镇,是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

新!!: 吴起和起台镇 · 查看更多 »

赵国

赵国,戰國七雄之一的諸侯國,也作勺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又迁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西有秦国,南有魏国、韩国,东有齐国,东北燕国,北方则是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地域。另外赵国附近还有小国中山国。.

新!!: 吴起和赵国 · 查看更多 »

葛洪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是晋朝时代的陰陽家,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相傳《靈寶經》內中經文,為葛玄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後轉傳予葛巢父。.

新!!: 吴起和葛洪 · 查看更多 »

蒲城县

蒲城县是中国陕西省渭南市所辖的一个县。蒲城县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东北部。面积1564平方公里。人口75万人(2004年)。县城位于县境中心。.

新!!: 吴起和蒲城县 · 查看更多 »

蔡泽

蔡泽,战国时期秦政治人物,一度擔任宰相,号纲成君,燕国人,博学善辩,为纵横家代表人物之一。.

新!!: 吴起和蔡泽 · 查看更多 »

鄱阳湖

鄱阳湖(,注音:ㄆㄛˊ)僅次於興凱湖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因洞庭湖已縮小成中國第三大淡水湖)、第三大湖(僅次於青海湖)和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鄱阳湖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下接中国第一大河——长江。鄱阳湖介于北纬28度22分~29度45分,东经115度47分~116度45分。跨南昌、南昌县、进贤、餘乾、鄱阳、都昌、湖口、九江、庐山、德安和永修等市县。.

新!!: 吴起和鄱阳湖 · 查看更多 »

长征

长征,又稱北上抗日發生在十四年抗戰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从中央苏区和南方苏区开始的战略转移與逃亡,最终抵达、汇聚于陕甘苏区。红军到达陕甘苏区后,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毛泽东在报告中首先用“长征”一词,从此,“长征”一词进入史册。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余华里,又称二万五千里长征,實際距離约合萬余公里;当时的國民政府称其为“流窜”或「西竄」。红军穿越大面积的雪山、高原草甸、永久冻土带和无人区,1936年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 中央红军368天的长征期间,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总共有15天进行大决战,235天用于白天行军,18天用于夜间行军,期间只休息了44天,平均每走114英里休息一次。中央红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共进行了38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62座县城,红军阵亡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0岁,击溃政府軍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五座连绵起伏的雪山。.

新!!: 吴起和长征 · 查看更多 »

苍梧郡

蒼梧郡,中國古郡名。《漢書》載為漢武帝滅南越國而置。但傳世秦代官印中有「蒼梧侯丞」之文,可知蒼梧郡實為秦代始置。.

新!!: 吴起和苍梧郡 · 查看更多 »

陕西省

陕西,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是中国西北地区的省份,现为西北地区工农业最发达的省份,处于黄河中游,是现今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省会是中国著名古都西安。.

新!!: 吴起和陕西省 · 查看更多 »

柘城县

柘城县位于中国河南省东部,隶属于商丘市。总面积10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5万亩,总人口92.8万人。.

新!!: 吴起和柘城县 · 查看更多 »

息县

息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信阳市下属的一个县,古称息州、新息县,是从古代至今第一个设立的县,堪称“天下第一县”。面积1836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91万。县政府驻城关镇。淮河从县境流过。息县的蒲公山是石灰岩山,有多间碎石厂和石灰厂,生产建筑用碎石和石灰。文化大革命期间,铁道部、外贸部、社科院、对外文委、对外经委等部门曾在息县设五七干校。原铁道部的五七干校在蒲公山脚下,社科院五七干校在东岳乡。.

新!!: 吴起和息县 · 查看更多 »

李贽

李贽(),明朝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人。其祖先是元朝以后迁入福建。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是明朝颇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後被理学迫害,自刎,死後被泉州民眾奉之為神,稱「溫陵先師」(溫陵乃泉州舊稱)。李贽的著作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新!!: 吴起和李贽 · 查看更多 »

李悝

李悝(前455年-前395年,悝普音同虧,粵音同灰),魏國安邑(今山西夏縣)人。中國戰國時代著名思想家。任魏國的相國,主持變法,其「重農」與「法治」結合的思想對商鞅、韓非影響極大。故一般認為他是法家的始祖。.

新!!: 吴起和李悝 · 查看更多 »

桀(),中國夏朝第十七任君主,亦是最後一任君主,华夏族,名履癸,發之子。 传统史书將桀描述成一個暴君:他對政事不聞不問、沉溺女色之餘,還施行暴政。《通鑑外紀》載:“(桀)罷民力,殫民財。為酒池糟堤,縱靡靡之樂,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結果商汤起兵,湯誓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桀伐有娀氏於有娀之墟鳴條(今山西安邑);在鸣条之战,桀戰敗,夏朝就此滅亡。桀哀叹說:“孤悔不遂殺湯於夏台使至此。”不久病死于南巢之山(今安徽省巢湖市)。。後世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說法。亦有把桀亡國的原因推給其妃妺喜。.

新!!: 吴起和桀 · 查看更多 »

楚庄王

楚莊王(),芈姓,熊氏,名旅(一作吕、侣),楚穆王之子。战国楚简文写作臧王,一作荆莊王,是東周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之一,名列春秋五霸。.

新!!: 吴起和楚庄王 · 查看更多 »

楚国

楚国,又称荆、荆楚、楚荆,中国历史商朝后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楚国國君芈姓熊氏。最早兴起于丹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公元前223年,秦滅楚之戰,爲秦所滅。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安徽、河南、湖南、浙江、上海、江苏、江西、重庆、貴州、山东部分地方。.

新!!: 吴起和楚国 · 查看更多 »

楚肅王

楚肅王,原名熊臧,楚悼王子。楚悼王剛死,舊貴族射殺吳起,吳起跑入靈堂,伏在楚悼王的屍體上,結果貴族殃及楚悼王的屍首。楚肅王繼位後,以傷害悼王屍體罪,收捕作亂貴族七十餘家,並處以三族之刑。楚肅王四年,巴伐楚,取茲方(今湖北松滋),楚被迫築扦關(今湖北宜昌市西),进行防御。楚肃王六年(前375年)魏攻楚,战于榆关(今河南中牟西南),韩国乘机而攻灭郑国,并迁都至郑(今河南新郑)。前371年,魏國遣軍攻佔魯陽。楚肃王十一年(前370年)卒,其弟熊良夫继位,是为楚宣王。.

新!!: 吴起和楚肅王 · 查看更多 »

楚悼王

楚悼王,出土楚国文献作悼折王 ,原名熊疑,楚聲王之子。.

新!!: 吴起和楚悼王 · 查看更多 »

武庙

武庙是中华文化圈国家祭祀古代杰出军事家的庙宇。唐玄宗開元十九年設置的太公尚父廟为武庙的开端,其中供奉十一位歷代良將,以太公望為主祀,以歷代名將十人配享,稱為十哲,十哲中張良為副祀。在中春及中秋時祭祀,牲品及禮樂編制都與孔廟相同。经过历代演变,武庙祭祀的人数也屡次变化,至清朝时,关羽变成武庙主神,武庙成为關帝廟。民国初年,陆海军部呈文:“关壮缪翊赞昭烈,岳武穆独炳精忠。英风亮节,同炳寰区,实足代表吾民族英武壮烈之精神。”于是民国政府开始关岳合祀,设立关岳庙,主祀关羽和岳飞,另有24位历代军事家从祀。 武庙祭祀亦傳至朝鮮半島、越南等地。.

新!!: 吴起和武庙 · 查看更多 »

武经七书

《武經七書》是中國古代七本重要的軍事法規及著作,其中包括《孫子兵法》。這些典籍在公元11世紀開始被冠以此名,並從宋代開始被列入大多數軍事百科全書中。中國的歷代官員必須閱讀《武經七書》的部分或全部,方可獲得升遷。多個世紀以來,學者們的各樣注釋及分析生成了多個選集。.

新!!: 吴起和武经七书 · 查看更多 »

武陟县

武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焦作市下属的一个县。面积860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64万。邮政编码454950,县政府驻木城镇。 目前下辖:木城镇、詹店镇、西陶镇、龙源镇、宁郭镇、大封镇和谢旗营镇;嘉应观乡、大虹桥乡、圪垱店乡、乔庙乡、三阳乡、北郭乡和小董乡。 乔庙乡目前下辖:商村,冯丈,冯堤,黄村,宋陵,后赵村,前赵村,千村.

新!!: 吴起和武陟县 · 查看更多 »

毛泽东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亦是中國現代史上的重要政治家、战略家和思想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终身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被尊称为毛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兼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暨国防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暨名誉主席等职。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之一。他将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实践过程中,早先曾借鑑斯大林主義探索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具体道路,後來其运用經驗和總結的成果被发展称作毛泽东思想,被後繼無產革命參考成為蘇共以外的另一重要左派思想。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他所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游击战十六字诀和运动战战略、三个世界理论、矛盾论、实践论等,其核心内容为新民主主义和無產階級专政理论。此外,毛泽东在文學和书法方面也有一定造诣。然而,他的专政統治和階級鬥爭備受批評,因主导或发动的反右运动、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等各类政治运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而使後世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

新!!: 吴起和毛泽东 · 查看更多 »

江陵市

江陵市()是大韩民国江原道的一个市,东面面临日本海,西临平昌郡,南临东海市,北临襄阳郡。江原道的「江」字即取自本市。参与举办了2018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地位于平昌郡)。.

新!!: 吴起和江陵市 · 查看更多 »

汉书

-- 《汉书》,又名《前汉书》,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傳」為「傳」,改「本紀」為「紀」,无「世家」。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上自西汉汉高祖元年(前206年),下至新朝地皇四年(23年),共230年历史。《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暢的口語化文字形成鲜明对照。中国纪史方式自《汉书》以后,都仿照其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自班彪起即以著《漢書》為己任,經過二十餘年努力,班固完成了《漢書》的主要部分。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班固隨從竇憲出擊匈奴,參預謀議。後因事入獄,永元四年死在獄中。時《漢書》還有八表和《天文志》沒有寫成,漢和帝命班昭(曹大家)入東觀藏書閣補作,馬續協助班昭作了《天文志》。故漢書前後歷經四人之手完成,歷時四十多年。漢書注疏中,最著名者有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

新!!: 吴起和汉书 · 查看更多 »

河北省

河北省,简称冀,因其地处华北平原,黄河下游北岸而名。面积为18.88万平方公里。 地处华北、东临渤海,渤海之滨,地理上包围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是京城通往外地的门户,自金朝开始即是京畿要地。与北京市、天津市、辽宁、山西、河南、山东和内蒙古等省市區接壤。全省最高峰是小五台山的主峰北台(海拔2882米),全省面积43%的平原海拔不到100米。省会是石家庄市。因省境于《禹貢》为冀州之地,故简称冀。.

新!!: 吴起和河北省 · 查看更多 »

河內郡 (中國)

河内郡,是漢代畿郡、名郡,位於今日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和山東西部。 中國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戰國時河內為魏國領土。秦末民变时司馬卬被項羽封為殷王,都城在河內。漢高祖即位時設置殷國,次年改名為河内郡,位於太行山東南與黃河以北。與河東郡、河南郡合稱三河,领县十六:汲县、共县、林虑县、获嘉县、修武县、野王县、州县、怀县(郡治)、平皋县、河阳县、沁水县、轵县、山阳县、温县、朝歌县、武德县。漢武帝時,河內郡守王溫舒“令郡具私馬五十疋為驛,自河內至長安”,可知河內當時有大量養殖牲畜。 西漢官員在河內推動了許多防洪工程。西漢末期,中國的經濟重心和基本經濟區,已從關中轉移到河內一帶。光武帝劉秀起兵,把河內委托給最信賴的部下寇恂,令他準備和轉運軍糧。.

新!!: 吴起和河內郡 (中國) · 查看更多 »

河西之战 (战国)

河西之戰是中國戰國時代,魏國與秦國為爭奪關中河西(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地區發生的大規模戰爭,前後反復交戰數次。.

新!!: 吴起和河西之战 (战国) · 查看更多 »

河津市

河津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的一个县级市,由运城市代管。位于山西西南部、汾河汇入黄河处,与陕西省韩城市隔黄河相望。.

新!!: 吴起和河津市 · 查看更多 »

法家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春秋戰國時期從未有一個組織或學派叫「法家」,而只是在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指》將韓非子、管仲等理念相似的人歸類為一派並命名「法家」。《漢书·艺文志》列为“八流”之一。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周代时的诵训。亂世时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到了韓非集其大成。漢代時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其思想則成為統一天下的理論基礎。.

新!!: 吴起和法家 · 查看更多 »

洞庭湖

洞庭湖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大湖,僅次於青海湖、鄱陽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和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3,968平方公里(1998年)。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通过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已封堵)“四口”吞纳长江洪水,湖水由东面的城陵矶附近注入长江。唐代诗人刘禹锡曾经用诗歌《望洞庭》描写了洞庭湖的平静和美丽。.

新!!: 吴起和洞庭湖 · 查看更多 »

洛河

洛河可以指:.

新!!: 吴起和洛河 · 查看更多 »

淮南子

《淮南子》原名《鴻烈》,又稱作《淮南鴻烈》、《淮南內篇》、《淮南王書》、《劉安子》,作者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幕下的士人,成書於西元前139年以前,書名「鴻烈」,意思是大而明亮。《淮南子》成於眾手,內容廣博,對政治、哲理、天文、地理、自然、養生、軍事都有所論述,融合先秦諸子的思想,而以道家老莊為主,採納儒家和陰陽家的觀點,修正先秦道家的無為政治理論,發揮天人感應之說,是漢初各派學術思想的總匯,被視為諸子百家中雜家的代表著作。此書運用辭賦的筆法,文字浪漫詭奇,站在諸侯王的立場,反對漢朝大一統和中央集權的政策;書中所述自然論和宇宙生成論理性清晰,為後人信服,對後世道教和理學都有所影響。《淮南子》在東漢,有許慎和高誘二家注釋,明代收錄於《正統道藏》,20世紀有英文和日文的全譯本,以及法文和德文的節譯本,是中國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

新!!: 吴起和淮南子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吴起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湖北省

湖北省,简称“鄂”(别称:“楚”、“荆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为武汉市。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华中地区)、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北接河南省为邻。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4位。截止2015年底,全省常住人口5851万,户籍人口6138万。.

新!!: 吴起和湖北省 · 查看更多 »

滏阳河

滏阳河古称釜水、滏水,中国河北地区的一条自然河流,也是北方典型干旱缺水型河流代表之一,同时也是海河流域中子牙河水系的一条重要支流,发源于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滏山南麓,由元宝泉、黑龙洞泉、广盛泉等72个泉群汇流而成。 滏阳河流经磁县、邯郸市区、永年县、平乡县、巨鹿,汇入邢台的大陆泽,原是从黑龙洞到大陆泽的一段河流,后来大陆泽干涸,经过对河道得疏通,滏阳河河道得以延长为流经邯郸、邢台、衡水的一条重要河流。而历史上,滏阳河曾经是漳河的一条支流。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滏水脱漳,形成滏阳河道雏形,后经历代疏通改造逐步形成当下的滏阳河。由于上游流经山地、丘陵地区,河水挟带大量泥沙顺流而下,进入平原地区后,河道窄小,水流放缓,淤积大量的泥沙,逐步堵塞河道,成为地上河,一遇大雨,不易排泄,很容易形成水患。 滏阳河在雨水充足的年代里,水面一般宽40到50米,水深可达5—7米,可以航行50到100吨的木帆船,在滏阳河上千年的航运历史中,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漕运交通线,也造就了沿河流域的李家庄、南故城、零藏口、圈头、龙店等数十多个河运码头。沿线水美鱼肥,绿柳成荫,货轮穿梭,艄公号子不断,其本身的河灯文化在华北地区也是独树一帜。但是,1949年以来由于上游工农业用水急剧增加,河流水量大幅减少,河道淤积并且日益萎缩,还因建东武仕水库引水,致使滏阳河航运日益衰落,除汛期外时有断流发生,彻底丧失航运功能,再加上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受片面经济发展观的影响,滏阳河成为沿线各类工农业企业和城市生活污水的直排沟,清澈的河水变成了污水沟。虽然近几年沿线城市加强对滏阳河的治理,但是仍未恢复到之前的水质,现在的滏阳河对沿岸地区提供排洪、灌溉、发电、养鱼、供水、排污等功能。.

新!!: 吴起和滏阳河 · 查看更多 »

滕州市

滕州市在中国山东省南部,是枣庄市代管的县级市,为山东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滕州人文历史悠久,据传为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和工匠祖师爷鲁班的故里。.

新!!: 吴起和滕州市 · 查看更多 »

漳河 (山西)

#重定向 漳河 (卫河).

新!!: 吴起和漳河 (山西) · 查看更多 »

澄城县

澄城县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东北部,地处秦晋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腹地。是中国陕西省渭南市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为1121平方公里,耕地90万亩,人口为40万人。.

新!!: 吴起和澄城县 · 查看更多 »

戰國

戰國時期(前5世紀~前221年),簡稱戰國。關於戰國的起始年份,共有7種說法,一般有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或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這三種說法為較多人接受。而戰國時代結束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中原。後世史家劃分東周前半為春秋時代及後半為戰國時代,東周在周赧王五十九(前256年)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東周不完全包括戰國時代。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混戰不休,故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徐州相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早在春秋時代已稱王),周天子權威進一步受損。戰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大規模變革,例如郡縣制度、私田制、廣泛應用鐵器和貴族因亡國變為平民傳播知識。各國為獲取土地、財富、人口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之土地逐漸走向新時代,塑造了中央集權國家「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雛形。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各國相繼圖強而舉國變法,涌現了大量名將爭鋒和名士縱橫捭闔之典故,為後世傳誦。.

新!!: 吴起和戰國 · 查看更多 »

戰國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名著。由漢朝劉向編訂,但其原作者不詳。劉向因此書所记的多是東周後期时諸國混戰,纵横家为其君王擬定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定名为《战国策》,而該時期亦因此被史家稱為戰國時代。 《战国策》為國別體,全书按东周國、西周國、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韓国、燕国、宋国、衞國、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三十三卷,约十二万字。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說客們言行,更包括了不少纵横家的政治策略與辯論技巧,也可說是合纵與連橫的实战演习手冊。本書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

新!!: 吴起和戰國策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新!!: 吴起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浍北之战

浍北之战,指前362年,魏国和韩赵联军的一场战役。 前363年,秦国出兵攻击魏国少梁,赵国和韩国联军出兵救援魏国。前362年,魏国大将公叔痤在浍水北岸大胜韩赵联军,生擒赵国大将乐祚。魏惠王赏他百万亩田,公叔痤推辞,说过去是吴起的教导,现在是部下巴宁、爨襄之功。于是巴宁、爨襄获赏十万亩,吴起的后代获赏二十万亩,公叔痤获赏四十万亩。秦乘魏与韩、赵战于浍水之机,以庶长国为将,再次攻击魏国少梁,击败魏军,俘其主将公孙痤,并占领繁庞。 魏国虽战胜韩、赵两国,却被秦国击败。.

新!!: 吴起和浍北之战 · 查看更多 »

新序

《新序》作者爲西漢劉向,本三十卷,僅存十卷。書中記錄了一些歷史故事和傳說,形式與說苑類似。成語葉公好龍出自此書。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儒家類。.

新!!: 吴起和新序 · 查看更多 »

族誅

族誅是一種將受刑人連坐其族處以死刑,為古代社會的殘酷刑罰。而族就是有血緣關係的親屬之合稱。此刑法亦針對以家庭為本位傳統社會,例如古時的中國。當其中一位家庭成員犯下通敵叛國、欺君犯上、密謀造反等滔天死罪時,當權者為免除後患、斬草除根就會對犯事者施行此嚴刑以鞏固自身政權。 與中國同屬儒家文化圈的朝鮮、日本和越南,亦曾使用這一種刑罰。而朝鮮制度中對「族」的定義與中國制度中的定義是幾近一樣。 在中國歷史中,族誅始於商朝。當時被稱為劓殄,乃族誅的初形,斬殺犯罪者及其後代之刑。秦朝时發展為誅三族、五族、七族。隋朝时被隋文帝廢除,但在隋煬帝復行並擴至誅九族。.

新!!: 吴起和族誅 · 查看更多 »

日照市

日照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北与青岛市、潍坊市相连,西和临沂市、南与江苏省连云港市毗邻,东濒黄海。全市总面积5,359平方公里,人口288万。对外贸易和渔业是日照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日照港是魯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其中24%的运货是煤炭,现在临港大工业发展十分迅速。.

新!!: 吴起和日照市 · 查看更多 »

旧唐书

《旧唐书》為后晋刘昫等撰。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瑭命張昭遠、賈緯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後晉開運二年(945年)书成,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原名《李氏書》,《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藝文志》及南宋刻本均题为《唐书》,后为区别北宋歐陽脩等人编的《新唐书》,改名《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旧唐书》长庆(唐穆宗年号)以前的内容多依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令狐峘等人所撰写的唐代旧史,资料比较充实。但长庆以后的内容较为简略疏漏,内容也比较芜杂。 《旧唐书》修撰时间短促,北宋人嚴厲地批評《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甚至有並列兩傳的情況,如卷一O一、一八七《忠义传》都有王求礼,卷五九丘和附传、卷一八六上《酷吏传》都有丘神勣,列传第七十二和列传第九十四都有杨朝晟、卷一O二韦述附传、卷一九O下《文苑传》都有萧颖士,又如卷九九附传、卷一七一都有张仲方,卷一九八上曹憲附传、卷一九O中李邕傳裡都有李善。基本上,《舊唐書》只是抄錄現成的唐史有关文献,照抄《國史》、《实录》及唐末文书档案,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仍然保留;唐武宗以後的宣、懿、僖、昭、哀五代,因無《實錄》存下,則雜采各家傳聞和《唐年補錄》和《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舊唐書》另一缺失是记事有所讳饰,清人趙翼已指出:“《褚遂良传》不载其倾陷刘洎之事,《李世勳传》不载其瞻徇立武后之事,《辛云京传》不载其激变僕固怀恩之事,《田神功传》不载其先为贼将之事。” 《舊唐書》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價值。例如李密〈讨隋炀帝檄文〉在《隋书》和《新唐书》的《李密传》均不載,只有在《旧唐书》中得以保留。因為《旧唐书》前期文献资料完整,材料翔实,叙事详明,文字簡潔有力,頗受後世重視,如《郭子儀傳》,“首尾整潔,無一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於文學也”。《賈耽傳》裡收錄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等,是中國地理上極為珍貴的資料。《舊唐書》裡更記錄了大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史料,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多民族的歷史。 從南宋紹興以後,《舊唐書》一直沒有重刻,湮沒不聞,以至於“鬱絕不傳,無所考覓”。明嘉靖年間,聞人詮自王延喆、張汴處收集殘稿,重刻《舊唐書》。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命沈德潛等人校勘兩《唐書》,《新、旧唐书》同時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道光年間,岑建功參照《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的內容,重新整理《舊唐書》。 顾炎武稱:“《旧唐书》虽颇涉繁芜,然事迹明白,首尾该赡,亦自可观。”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稱《旧唐书》“论、赞极有佳者”。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時,反多以《旧唐书》为主,在史料完整性的考量,《新唐書》並不能取代《舊唐書》。.

新!!: 吴起和旧唐书 · 查看更多 »

政治家

政治家(statesman),在中文裡是一個正面的名詞,用於正面肯定的用法,與具有貶意的「政客」一詞的用法不同。「政治家」一般是指從事或积极投入政治的人,且其有理想,能為國家與人民著想,其動機著眼於民眾的福祉、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許多人確實在政治上相當有建樹,堪稱國之棟樑,或為後世之楷模。他们通常對政府管理事務非常熟練,或者在促進國民福祉及全體利益上有重大的影響力。.

新!!: 吴起和政治家 · 查看更多 »

曹县

曹县在中国山东省西南部,是菏泽市所辖的一个县,邻接河南省。.

新!!: 吴起和曹县 · 查看更多 »

曹丕

魏文帝曹丕(),字子桓,沛国譙县(今属安徽亳州)人。三国時期曹魏開國皇帝,曹操的嫡长子,之後繼承父親的魏王封號與丞相的大權,最終脅迫東漢皇帝汉獻帝劉協禪讓,篡漢自立,建立魏朝,史称曹魏,諡文皇帝。 除軍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學,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於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及其弟曹植並稱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論》,當中的《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與父親曹操、其子曹叡並稱「魏氏三祖」。.

新!!: 吴起和曹丕 · 查看更多 »

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国时代曹魏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曹操在世时官至丞相,爵至魏王,谥号武王。其子曹丕篡位稱帝後,追尊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新!!: 吴起和曹操 · 查看更多 »

曾参

曾参(Zēng Shēn注,),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山东嘉祥)人,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而子思便曾是他的門人,世稱“曾子”,有宗圣之稱。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並將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歸納為「忠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同時,他亦為《二十四孝》中“啮指痛心”的主角。平邑存曾点、曾参两父子墓,曾姓后裔均把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

新!!: 吴起和曾参 · 查看更多 »

思想家

思想家,是指對各層面的學術都有廣泛研究或其思想足以建立出一個思想體系的人(如, 中国:老子、孔子、孟子、荀子、王充、王守仁、李贽、朱熹、顾炎武、龚自珍、魏源、康有为、鲁迅、顾准等。外国:釋迦牟尼佛、伐達摩那、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叔本華、黑格爾、馬克思、恩格斯、托马斯.阿奎那、哥白尼、夫兰西斯.培根、牛顿、伏尔泰、康德、达尔文等。他們的研究範圍非常之廣,包括宗教、哲學、政治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人類學、法學等;某些思想家甚至還會牽涉到軍事、生物學、宇宙學等。.

新!!: 吴起和思想家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吳起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