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右派和民主党 (美国)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右派和民主党 (美国)之间的区别

右派 vs. 民主党 (美国)

右派,又称右翼,是和左派相對,一般是指保守派或溫和保守派。右派政治家一般會采取各種保守的政治立場,並且傾向于維護現存的統治。右派在不同國家與不同時期以不同的形態出現。左派與右派都是相對而言,在不同背景下兩者主張的具體內容不會相同,不能以靜態的「主義」或「階級」劃分。 在西方世界的傳统印象中,右派通常是指支持民族主義、捍衛傳統家庭和宗教(猶太-基督教文化傳統),且反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政黨,認為某些社會分層及社會不平等的現象是正常、自然且不可避免的一派。部分人則用「右派」來稱呼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的支持者。不過雖說自由放任,卻不包含移民的自由移動,此外,右派對於宗教衝突比較保守,因而對於種族問題也較為謹慎乃至於排斥。. 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是美國的一个政黨,與共和黨並列為美國當代的兩大主要政黨之一。 1828年第七任美國總統安德鲁·杰克逊創建民主黨,1848年成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為首任主席,但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托马斯·杰斐逊於1792年創立的民主共和黨。 民主党在建立之初主要为保障美国农业发展。因此民主党在19世纪中期通过法案强制驱逐印第安人,发动美墨战争,获得大量土地以供农耕。在美国内战中则支持奴隶制以维护成型的农业体制。20世纪初,民主党支持维护工人权利,创建了联邦储备系统,并通过了反垄断法。自從1932年以來,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總統推行新政並稱之為美國的自由主義,成為了之後民主黨的主要政策走向。逐渐将民主党根基由银行和商人向工农倾斜。新政一直到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以及越戰導致在民主黨內部引發了對國外軍事干預的立場及國內政策嚴重分歧,這種分歧導致之後民主黨失去執政地位,但民主黨維持對國會兩院的控制權直至至1995年。比尔·克林顿1993年上台後,由於共和黨1995年起控制國會兩院,民主黨轉走溫和中間路線,吸引不少中產及受過高等教育的選民。2009年巴拉克·歐巴馬領導民主黨重新上台後,民主黨加強其自由派和進步主義路線,強調對少數族群的支持(包括非裔、拉美裔少數族裔及LGBT族群),但同時失去不少白人藍領階層的支持,導致2017年再度成為在野黨。.

之间右派和民主党 (美国)相似

右派和民主党 (美国)有(在联盟百科)27共同点: 古典自由主义同性婚姻君主主義堕胎墨西哥奧斯陸協議宗教中間偏左中间派伊拉克战争保守主义唐納·川普共和黨 (美國)社会自由主义社會民主主義罗纳德·里根罗斯福新政美國美国总统贸易保护主义自由主义自由意志主義英国戴维营协议政党政教分离1964年民權法案

古典自由主义

古典自由主义在中文被混乱了,可以有兩種涵義:.

古典自由主义和右派 · 古典自由主义和民主党 (美国) · 查看更多 »

同性婚姻

同性婚姻(same-sex marriage),或稱為同志婚姻(gay marriage),是指性別相同的人互相締結為婚姻的關係,當中亦可能會舉辦民事或宗教儀式。婚姻平權(marriage equality)則是指所有人不分性傾向或性別皆享有彼此締結法定婚姻的權利。 截至2017年,以下國家的法律已經正式認可同性婚姻(25個,包含尚未全區域執行的國家):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加拿大、哥倫比亞、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冰岛、愛爾蘭、盧森堡、马耳他、墨西哥同性婚姻在墨西哥城、、、、、、、、、、、下加利福尼亞州、恰帕斯州及普埃布拉州全境有立法,在克雷塔羅州則是部分市镇有立法。墨西哥全國都承認在該些轄區進行的同性婚姻。、荷兰同性婚姻在荷蘭本土全域有立法。阿魯巴、荷屬聖馬丁以及库拉索皆承認在那舉行的同性婚姻。、紐西蘭同性婚姻在紐西蘭本土全域有立法,但其法律效力不及於托克劳、库克群岛以及紐埃。、挪威、葡萄牙、南非、西班牙、瑞典、英国同性婚姻在 英格蘭、威爾斯以及蘇格蘭全域有立法;但在北愛爾蘭則無。 同性婚姻在以下英国海外领地有立法:,, 、、、、 、以及以及英国皇家屬地、曼島。、美国同性婚姻在美国50個州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和除美屬薩摩亞以外的所有領土全域有立法。一些美洲原住民管轄區亦承認同性婚姻。、烏拉圭。而亞美尼亞、愛沙尼亞和以色列則承認在其他國家结婚的同性伴侶的法律效力。對於台灣和奧地利而言,同性婚姻分别在2017年5月和12月經其憲法法院確立通過同性婚姻的法律裁決,在其憲法法院限定日期內會完成同性婚姻的法制化台灣和奧地利的憲法法院給各自的立法機構提供一個寬限期,讓其能實施相關法律之修正或制定 (奧地利的寬限期直至2019年1月為止;台灣則直至2019年5月為止)。寬限期結束後,同性婚姻便會得到法律認可。。此外在哥斯达黎加提出動議之後,美洲洲際人權法院於2018年1月9日確立通過一項有利於同性婚姻的裁決,預計這將有助於美洲若干國家承認同性婚姻該些國家為已簽署並承認法院管轄權的國家,包括巴貝多、玻利維亞、智利、哥斯大黎加、多明尼加、厄瓜多、薩爾瓦多、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秘魯和蘇利南。 多米尼克、格瑞那達和牙買加也是該公約的簽署國,但都尚未承認法院的管轄權。.

右派和同性婚姻 · 同性婚姻和民主党 (美国) · 查看更多 »

君主主義

君主主義(Monarchism)指主張恢復君主制(在仍然實施君主制的國家,則保衛現有的君主制,又或是君主立憲制的支持者)的一種政治運動、思想,護君主政體或奉行君主原則的政治信念。君主主義者(Monarchist)則指這種運動的參與者,與保皇黨不同。.

右派和君主主義 · 君主主義和民主党 (美国) · 查看更多 »

堕胎

墮胎(abortion),又稱人工流產,或是誘導性流產(Induced abortion)。指的是在胚胎或胎兒自己能存活之前,以切除或強制的手段移出子宮的方式,終止懷孕狀態。相對的,自然發生的中止懷孕現象則通常稱為流產(miscarriage)。如果在胎兒已經可以自行存活的時候做類似的程序,在醫學上稱為「晚期中止妊娠」(late termination of pregnancy, LTOP)或晚期墮胎(late-term abortion)。 現代醫學藉由藥物或手術來誘發流產。在第一孕期(孕期的前三個月),有兩種藥物和手術一樣有效,分別是RU486和前列腺素 。而在第二孕期(孕期第三到第六個月),雖然使用藥物仍能有效導致流產,但使用手術產生後遺症的風險較低。在墮胎後可以立即開始使用複合口服避孕藥以及子宮避孕器避孕。在已開發國家中,藉由醫學達成安全且合法的墮胎已行之有年。單純的墮胎並不會造成長期心理衛生或身體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提倡全世界的婦女都應該享有一樣好的安全合法墮胎方式。話雖如此,每年仍在全球發生,仍造成大約47,000例的產婦死亡及約500萬名產婦住院。 根據估計,每年全球墮胎案例有4400萬,將近一半是在不安全的情況下施行。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由于以往進行的一孩政策(每對夫婦只容許有一個子女),中国每年人工流产至少1300万例,位居世界第一。。在接受了幾十年重視家庭計畫的教育,和生育控制及避孕技術提升之後,墮胎率在2003年到2008年之間有微幅下降。截至2008年,全世界有40%的女性可以在「無理由限制」的情況下合法進行人工流產。然而,懷孕之後何時可以進行人工流產的限制仍然存在。 墮胎的相當悠久。自古以來,一直以來流傳有許多方式執行,包含草藥、利用尖銳工具、人為創傷,以及其他傳統方法。 關於墮胎的法律規範、執行的頻率、和它背後的文化種族意涵在世界各處都不盡相同。在中国,人们对堕胎的反对较受基督教教義影響的西方国家低,在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背景下,很多人采取自愿堕胎,部分是嬰兒的性別因素(重男輕女)也有人被计生部门实行强制堕胎(如殘疾等)。 墮胎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是完全合法的,例如因亂倫、強姦而懷孕、胎兒本身有異常、社會經濟因素、或是危及母體健康。世界上許多地方,關於墮胎的道德、倫理以及合法性等議題仍存在公開而激烈的。反對墮胎者大多認為胚胎或胎兒為具有生存權的人類,墮胎等同於謀殺。而支持的人則強調女性有決定自己人身健康的權利,以及強調普遍的人權。.

右派和堕胎 · 堕胎和民主党 (美国) · 查看更多 »

墨西哥

墨西哥合众国(Estados Unidos Mexicanos, ),通稱墨西哥(México ),是北美洲的一个联邦共和制主权国家,北部同美国接壤,南侧和西侧滨临太平洋,东南为伯利兹、危地马拉和加勒比海,东部则为墨西哥湾。其面积达近二百万平方公里(超过760,000平方英里),为美洲面积第五大国家和世界面积第十四大国家。其总人口超过1.2亿,为世界第十人口大国,西班牙语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及拉丁美洲第二人口大国。墨西哥为联邦国家,包括三十二个州;其首都和最大城市墨西哥城亦为一州。 前哥伦布时期的墨西哥为诸多先进的中部美洲文明发源地,如奥尔梅克、托尔特克、特奥蒂瓦坎、萨波特克、玛雅和阿兹特克等。1521年,西班牙帝国以墨西哥-特诺奇提特兰为基点征服并殖民了这一地区,并将之建制为新西班牙总督辖区。1821年,在墨西哥独立战争之后,这一辖区宣布独立并受承认为墨西哥。独立后的墨西哥经历了一段动荡期,经济和政治均不稳定。美墨战争(1846–48)后其被迫将位于北部的近三分之一领土割让给美国。19世纪的墨西哥经历了糕点战争、法墨战争、内战、两个帝国以及一段独裁时期。1910年开始的墨西哥革命推翻了独裁统治,最终促成了的订立和现行政治体制的建立。 墨西哥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世界第十五大,国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十一大。墨西哥经济与其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TA)贸易伙伴紧密相关,尤其是美国。自1994年起,墨西哥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首个拉丁美洲成员国。世界银行将其归为中高收入国家,分析人士亦称其为一新兴工业化国家。估计至2050年,墨西哥将成为全球第五或第七大经济体。该国被认为是一地域大国和中等强国,并时常被认为是一新兴强国。墨西哥文化历史遗产丰富,拥有美洲数量第五多和世界第六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2015年其为世界访客数量第十的国家,国际来访人次达2910万。墨西哥为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G20峰会和团结谋共识成员国,2014年起成為法语圈国际组织观察员。.

右派和墨西哥 · 墨西哥和民主党 (美国) · 查看更多 »

奧斯陸協議

奧斯陸協議 (,,),指1993年8月20日以色列總理拉賓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阿拉法特在挪威首都奧斯陸秘密會面後達成的和平協議。此后的9月13日,雙方於美國白宮草坪簽署了《臨時自治安排原則宣言》,被認為是以巴和平進程中的里程碑。但在協議簽署後兩年,拉賓遭以色列右翼激进分子刺殺,其後巴勒斯坦極端勢力亦連續發動針對以色列的襲擊事件,街頭衝突逐漸演變成雙方武裝對抗,奧斯陸協議的執行遭無限期擱置。 Category:1993年國際關係 Category:1993年以色列 Category:1993年挪威 Category:巴以冲突 Category:以色列條約 Category: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Category:挪威外交史 O Category:1993年8月.

右派和奧斯陸協議 · 奧斯陸協議和民主党 (美国) · 查看更多 »

宗教

宗教(英语:Religion)是联系人与超自然神明或超验主义的文化体系,可分为多神论、泛神论、一神论和无神论等多种体系,包括个人行为、传统仪式、价值观念、世界观念、经典作品、朝拜圣地、道德规范或社会团体等形式。宗教信仰是人们对其中某个体系的共识和崇敬。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声称与神话和哲学相辅相成,宗教相当于人文社科中的一门包罗万象的“生存之道”。 不同宗教可能包含不同元素,包括但不限于神性,圣物,信仰,超自然存在(一个或多个),给予信徒规范或力量的终极性或超验性生命体验。宗教的表现形式包括仪式,讲道,纪念或崇拜神明,牺牲,节日,节庆,殡葬服务,婚姻服务,祷告,音乐,艺术,舞蹈,公共服务或其他文化形式。宗教可能通过神圣历史、叙述(可能通过神圣经文保存)、符号意义和圣地,来记录生命、宇宙或其他事物的起源、并以此表达生命的意义。传统意义上,信仰被认为是宗教信念的来源。全世界大约有10000个不同宗教 ,大约84%的人口附属于5个最大宗教之一,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或不同形式的民俗宗教。.

右派和宗教 · 宗教和民主党 (美国) · 查看更多 »

中間偏左

中間偏左,又称中左翼,是用來描述或表示其政治立場的名詞,政黨或組織(如智庫)其觀點在政治光譜中,從中間延伸到左邊,但不包括極左派立場。Oliver H. Woshinsky.

中間偏左和右派 · 中間偏左和民主党 (美国) · 查看更多 »

中间派

中间派是政治派别的一种,其政治观点介乎于左派和右派之间,一般主张以中庸的态度解决问题。在民主国家的选举中,中间派选民通常是受到各方重点关注和拉拢的。 中间派通常反对过度激进和过度保守,主张采取各方面比较平衡的政策,反对以固定的社會主义或資本主义来指导和制订政策,而认为政策应根据情况不同而随机应变,以取得最佳效果为目标。 此外,中間派在難以用左派和右派去界定兩大政治勢力中,或是在兩大政治陣營之中取平衡,獲最大政治利益。 中间派在政治上又可以细分为:.

中间派和右派 · 中间派和民主党 (美国)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是21世纪初以美国、英国军队为主的多國部隊進駐伊拉克、并推翻以萨达姆·侯赛因为首的伊拉克复兴党政权的一场战争。澳大利亞軍隊和波兰军队也参与了此次联合军事行动。军事行动是在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对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所发出的要求他和他的儿子在48小时内离开伊拉克的最后通牒到期后开始的。 反恐怖主義的联合部队是由120,000人的美军部队、45,000人的英军部队、2,000多人的澳军部队和200人的波军部队所组成的,除此之外还有大约50,000人的伊拉克部队。他们是通过驻扎在科威特的美军基地正式对伊发动军事打击。2003年3月20日多國部隊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标志着伊拉克战争的开始。 美国第3步兵师从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达挺进,伴随他们作战的还有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82空降师的若干部队。在另一个方向伊拉克东南部有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远征队和英国远征军(包含第4和第7装甲旅组成的第1装甲师以及若干海军陆战队)则发动了钳形攻势以打开伊拉克的海运通道。在战争进行了两周后,美军又在伊拉克北部山区投入了173空降旅以及特种部队,并和该地的库尔德反叛军结成同盟,美国预期中的准备在北方投入的则由于土耳其议会的反对而未能在该地参加战斗。 经过两个星期的激战,英军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镇、伊拉克第2大城市巴斯拉。在伊拉克全境都出现了断水和停电等人道主义危机,国际多个人道组织向伊拉克运输救援物资,这些援助物资大多都从联军所控制的烏姆蓋薩爾进入伊拉克,还有部分则从科威特进入伊拉克。 战争爆发大约3个星期之后,美军顺利进入巴格达市区,途中并没有遇到任何大規模衝突。伊拉克官员则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军队向美军投降。之后巴格达和巴斯拉等伊拉克城市纷纷陷入无政府状态,巴格达市内发生频繁的抢掠事件,伊拉克國家博物館遭到洗劫,上万件美索不達米亞時期的珍贵文物失踪。有伊拉克民众批评美军,并没有努力维持巴格达的市内安全。2005年以來,伊拉克政壇興辦了民主選舉,並在美國支持下開始了重建,然而這並沒有帶來理性的政治與平等,少數什葉派與財團掌控國家,遜尼派極端份子佔地為王,使美軍與美援隊伍傷亡不斷,2008年奧巴馬總統以美軍撤出(主要是戰鬥部隊)的政見上台,2011年正式撤退,結束了大部分的軍事行動。然而伊拉克戰亂遠未解決,隨後伊斯蘭國於2014年的興起,美國反恐戰果再度倒退,還造成全球難民危機與恐怖主義擴散至歐洲,此戰至今影響未明。.

伊拉克战争和右派 · 伊拉克战争和民主党 (美国) · 查看更多 »

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conservatism)在不同的语境下,或者不同的历史阶段,拥有不同的含义,但它们都有類似的本質:是一種強調既有價值或現狀的政治哲学。保守主义一般是相对激进而言的,而不是相对进步而言的。保守主义并不反对进步,只是反对激进的进步和徹底的顛覆,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其特色為重視已建立之體制並加以維護或者小修小補,並且尊重傳統為不同時代所累積智慧結晶而非累贅。 保守主義者隨著在地區、時代等性質的不同,彼此抱持的觀點或關注的議題可能不同或甚至對立。如英美現今保守主義政黨通常傾向於小政府、自由市場的經濟架構,以及在政治意識形態上對抗社會主義以及共產主義(或僅僅只是大政府的左派價值觀),甚至是反全球化,例如退出不必要的國際組織等。英美的部分進步保守主義者可能相對的支持有限度市場管控和社會福利政策,改以法律約束公平競爭的型態;現在歐洲國家的保守派跟大洋洲國家的保守派在對待外來移民的議題方面,比北美洲國家的保守派採取更為開放的態度所以相對而言對於外來文化上是可能比較開放,雖然他們也會關心商業活動的發展,不過他們也較少反對或有限度支持福利國家政策的相關目標。.

保守主义和右派 · 保守主义和民主党 (美国) · 查看更多 »

唐納·川普

唐納德·約翰·特朗普(Donald John Trump,)是美国企業家、电视名人、政治家和現任美國總統。他生于紐約市皇后区,为特朗普集團前任董事长兼總裁及特朗普娱乐公司的創辦人,在全世界经营房地产、赌场和酒店(就任美國總統後表示会把集團交給他兩名兒子小唐納·川普及艾瑞克·川普管理,只保留属于自己的股份)。 1996年至2015年间,他拥有美国小姐和環球小姐选美比赛,还在2004年至2015年间主持了NBC的一档电视真人秀节系列节目“谁是接班人”。2017年时,《-zh-cn:福布斯; zh-sg:资本家杂志; zh-hk:福布斯; zh-tw:富比士;-》将他列为世界上第544富有的人(美国第201),拥有35亿美元的净资产。 川普在1987年第一次公开表达对竞选公职的兴趣。他在2000年赢得了两场改革党的總統初选,但在早期就退出了竞选。2015年6月,他开始了自己的2016年总统选举活动,并迅速成为共和党初选中17位候选人中的领先者。他最后的竞选对手在2016年5月中止了竞选活动,7月时他在共和黨全國黨代表大會上獲得共和黨提名為正式的總統候選人,同时由印第安纳州州长迈克·彭斯作为他的竞选搭档。他的竞选活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媒体报道和国际关注。他在采访、社交媒体或竞选集会上的部分言论頗具争议性,并带来了大量。 川普在2016年11月8日掌握過半選舉人票而赢得了大选,擊敗民主党对手希拉蕊·克林顿。他成为了美國历史上最年長、最富有的总统,以及第一个先前没有担任过任何军职或公职的人,他也是第五位获得普选票数少于对手但当选总统的人。.

右派和唐納·川普 · 唐納·川普和民主党 (美国) · 查看更多 »

共和黨 (美國)

共和黨(Republican Party),又常被稱為大佬黨(Grand Old Party,簡稱GOP)是美國的一个政黨,與民主黨並列為美國當代的兩大主要政黨之一。目前為美國執政黨,並擁有美国國會參眾兩院多數黨地位,34个州的執政权,並控制绝大部分的州議会。 1854年創黨以來,由共和黨首位總統亞伯拉罕·林肯至今,30任美國總統有19位都是共和黨人。共和黨創立時的早期,結合了當時反對奴隸制擴張的政治勢力,並且將黨的價值奠基於「個人自由」和「國家團結」之上。而在當代政治中,共和黨則被視為是社會保守主義(也就是文化保守主義,包括維護「家庭價值」)、經濟古典自由主義(包括支持「保守財政政策」)的右派政黨。.

共和黨 (美國)和右派 · 共和黨 (美國)和民主党 (美国) · 查看更多 »

社会自由主义

會自由主義(social liberalism),又稱新政自由主義(New Deal liberalism)、現代自由主義(modern liberalism)、左翼自由主義(Linksliberalismus)、革新自由主義(reform liberalism)或福利自由主義(welfare liberalism)是一種偏向社會公平及經濟干預的自由主義,接近社会民主主义及進步主義,其學說在經濟上採取凱恩斯主義的消費方經濟學,強調政府干預市場;社會哲學上它看重公平多於效率,主張發展福利主義和社會規劃。社會自由主義總是与福利國家相聯繫。.

右派和社会自由主义 · 民主党 (美国)和社会自由主义 · 查看更多 »

社會民主主義

會民主主義(Social democracy)是一種支持通過在自由民主體制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下,通過經濟干預和社會干預的手段促進社會正義的意識形態。社會民主主義支持代議制和參與民主。社會民主主義主張進行,通過調控手段使經濟發展符合大眾。建設福利國家亦是社會民主主義的目標之一。社會民主主義希望使資本主義社會能更加民主、公正、團結。20世紀後半段,西歐和北歐國家,尤其是實行北歐模式的北歐國家,都深受社會民主主義的影響。 社會民主主義起源於一種在已有政治框架下,通過和平方式對資本主義進行改良,實現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而不是如革命社會主義那樣通過革命實現)的意識形態。二戰結束後,西歐的社會民主主義黨派均表示不接受當時蘇聯斯大林主義的政治經濟體制。一些黨派稱目標是採用與蘇聯不同的方法過渡到社會主義,而一些黨派則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建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混合體系。在這一時期,社會民主主義黨派執政時通常會採用混合經濟體制,在經濟主體爲私有制的前提下,將部分產業置於國家的控制下。這種經濟體制與凱恩斯主義的主張有些類似。同時,社會民主主義政黨提出國家干預和建設福利國家的主張。這樣的經濟體制已和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有本質上的不同。這些社會民主主義政黨已拋棄早期社會民主主義轉變資本主義體制(比如要素市場、私有制,以及僱傭勞動)的目標。 今日,社會民主主義主要的議題包括消除社會不平等、貧困,以及特權階級對他人的壓迫。同時,社會民主主義者還主張建立面向全民的公共服務體系,比如、兒童保育、義務教育、、等體系。社會民主主義亦與工人運動和工會有緊密聯繫。社會民主主義者支持工人的談判權,希望能將政治上的民主決策權延伸到經濟中,促進僱工及其他經濟利益相關者的共同決策。 「第三条道路」吸收了社會民主主義中關於社會福利的部分主張,並將之與右派經濟體系融合。.

右派和社會民主主義 · 民主党 (美国)和社會民主主義 · 查看更多 »

罗纳德·里根

罗纳德·威尔逊·雷根(Ronald Wilson Reagan,),美國政治家,第40任美国总统(1981年-1989年),第33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長(1967年-1975年)。踏入政壇前,雷根也曾擔任過運動廣播員、救生員、報社專欄作家、電影演員,他的演說風格高明而極具說服力,被媒體譽為“伟大的溝通者”,美國人心目中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列根在1980年的選戰中擊敗了當時民主黨的總統吉米·卡特,共和黨也在同年選舉贏得了26年來首次在參議院過半數的席次。雷根推行的經濟政策為供應面經濟學,被人稱為雷根經濟學,將所得稅降低了25%、減少通貨膨脹、降低利率、擴大軍費開支、增加政府赤字和國債,排除稅賦規則的漏洞,繼續對商業行為撤銷管制,使美國經濟在歷經1981-1982年的急劇衰退後,於1982年開始了非常茁壯的經濟成長。他始終強調他對於聯邦政府在处理問題上的能力抱持著懷疑態度,尤其是在經濟問題方面。他的解決方式是撤回政府的干涉並減少稅率和商业管制,以此讓自由市場機制能自動修正所面臨的問題。他在就職典禮那天說道:“政府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問題所在。” 共和黨的支持者盛讚他振奮了美國人在1980年面臨的低落士氣和挫折感,並且讓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體制超越政府的管制。在對外政策上,他大幅度擴張軍備,對蘇聯的政策則由原本的圍堵改為直接的對抗。雷根在政治意識形態上貫徹了反共主义與民主资本主义。 許多的觀察家,尤其是美國的保守派,稱讚雷根是美國得以拖垮蘇聯的主要功臣。歷史學家對此還沒有達成共識,一些人認為雷根是促使蘇聯於1991年垮台的主要推手;一些人則認為蘇聯於他任內開始的轉變,只不過是時間上的巧合。雷根兩屆任期完滿結束後,其副總統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於1988年的選戰中,挾著雷根的高昂人氣而大獲全勝並於翌年上半年升為總統,實現世代交接。雷根的總統任期影響美國1980年代的文化,使得美國的80年代也常被稱為“雷根時代”,其右翼及保守派的思想哲學至今仍是美國保守派的標誌。另一方面,部分左派觀點認為雷根的政策為日後美國經濟失衡、貧富差距擴大埋下伏筆,甚至進一步影響21世紀的全球,基督教右派及新保守主義亦在此時取得影響力,改變共和黨日後的政治生態。.

右派和罗纳德·里根 · 民主党 (美国)和罗纳德·里根 · 查看更多 »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The New Deal)是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所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其核心是三個R: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因此有时也被称为三R新政。救濟主要針對窮人與失業者,復興則是將經濟恢復到正常水準,針對金融系統的改革則試圖預防再次發生大蕭條。新政讓政治版圖重新排列,民主黨在國會兩院作為多數(只在1947-1949年及1953-1955年失去控制權),以及在1933年至1969年間九個總統任期中七次掌握了白宮,其根基為自由主義思想、南方白人、傳統的民主黨員、大城市中的技師、以及近期被賦予權力的勞工聯盟及少數族群。共和黨則分裂為兩派:一派為反對整個新政的保守主義者,他們認為新政是商業與經濟成長的敵人;另一派則接受部分的新政,並試圖使之更有效率。政治版圖的重劃,形成了「新政聯盟」,他們主宰總統大選直至1960年代;而反對派的保守派聯盟則在1937年到1963年間主掌國會。1936年之前,「自由派」通常指新政的支持者,而「保守派」則指其反對者,兩派均有民主黨和共和黨成員。 許多歷史學家會將「第一次新政」(1933-1934年)與「第二次新政」(1935-1938年)做區分,後者更為偏向自由主義而更具爭議性。「第一次新政」處理的範圍很廣泛,從金融與鐵路到工業與農業,他們都要求經濟上的協助以生存。舉例來說,聯邦緊急救援署提供給各州與城市5億美元用於救濟。「第二次新政」則包括了確保組織工會的《》、公共事業振興署(聯邦政府成為最大的單一雇主)、《》、以及幫助佃農與移工的新計畫。新政中最後一項重要的立法為1937年美國住宅局與的建立,以及1938年的勞動公平標準法,設定了多數勞工的最高工時與最低薪資。 1937-38年間經濟的下跌,以及美國勞工聯合會與產業工會聯合會的分裂,導致共和黨贏得了1938年的國會選舉。保守的共和黨員與民主黨員加入了非正式的保守派聯盟。在1942-43年間,他們停止了諸如公共事業振興署與平民保育團等救濟計畫,並阻擋了多數自由主義性的提案。羅斯福自己則將注意力轉移到戰爭的準備,並且分別在1940年與1944年再度贏得選舉。美國最高法院宣布與《》違憲,不過後者後來重審並且獲得支持。羅斯福之後第一位共和黨的總統德懷特·艾森豪也大體上保留了完整的新政各措施,甚至擴張了其中某些領域。1960年代中,林登·詹森總統的偉大社會計畫便是受到新政的啟發,大幅地擴張自由主義式的計畫,而共和黨的理查·尼克森總統也大致保留了這項政策;但是在1974年之後,減少對經濟的干預獲得了兩黨的支持。新政中規範金融業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1990年代取消。 新政以增加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干预的方式大大缓解了大萧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通过国会制定了《》、《农业调節法》、《》、《社会安全法》等法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新政基本结束,但罗斯福新政时期产生的一些制度或机构如社会安全保障基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田納西河谷管理局等至今仍产生着影响。.

右派和罗斯福新政 · 民主党 (美国)和罗斯福新政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右派和美國 · 民主党 (美国)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国总统

美利坚合众国总统(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缩写为POTUS;中文簡稱美國總統)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裝最高總司令,根据1787年通过的美国宪法而设立,行使宪法赋予的行政权,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于1789年4月30日就职,之后至1933的历任总统均为3月4日就职,而其後則於1月20日就職。1951年开始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二十二修正案规定总统每届任期4年,连选连任不得多于2次,也不能担任总统或执行总统职责超过2年后再當选为总统多于1次。 身为当今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元首,美国总统亦号称“自由世界”的領導者及“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美国总统的妻子称为“第一夫人”,家庭称为“第一家庭”。美国建国以来,43位总统均为白人男性(主要为英格兰裔,爱尔兰裔6人、荷兰裔3人、德裔3人),第44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是首位非裔男性。 美国总统官邸为位于哥伦比亚特区的白宫。总统专用客机称为“空军一号”,专用直升机称为“海军陆战队一号”,官方的进行曲是《向统帅致敬》。 根据《美国宪法》,总统须年滿35岁,在美国居住14年以上,也一定要是“自然出生的美国公民”或者是在宪法通过时為美国公民(参见:美国宪法)。美国公职只有总统、副总统必须“出生时为合众国公民”。 現任總統為共和黨籍的唐納·川普。.

右派和美国总统 · 民主党 (美国)和美国总统 · 查看更多 »

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通常簡稱保護主義(Protectionism),是一种为了保护本国產業免受国外竞争压力而对进口产品设定极高关税、限定进口配额或其它减少进口额的经济政策。它与自由贸易模式正好相反,后者使进口产品免除关税,让外国的产品可以与国内市场接轨,而不使它们负担国内制造厂商背负的重税。 贸易保护主义经常被人们与重商主义和联系起来。重商主义认为保持一个可观的贸易顺差对一个国家是很有利的。 取决于是否征收关税,贸易保护主义有两个分支:传统贸易保护主义(有意征收关税)和现代贸易保护主义(无意征收关税)。.

右派和贸易保护主义 · 民主党 (美国)和贸易保护主义 · 查看更多 »

自由主义

自由主義(liberalism)是一種意識形態、哲学,以自由作為主要政治價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其特色為追求發展、相信人類善良本性、以及擁護個人自治權,此外亦主張放寬及免除政權對個人的控制。更廣泛地,自由主義追求保護個人思想自由的社會、以法律限制政府對權力的運用、保障自由貿易的觀念、支持私人企業的市場經濟、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每一個公民的權利。 在現代社會,自由主義者支持以民主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為架構的自由民主制,有著開放而公平的選舉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參政權。自由主義反對許多早期的主流政治架構,例如君權神授說、世襲制度和國教制度等。自由主義的基本人權主張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等。在許多國家,部分持有不同观点的自由主义者從原本的保守自由主義裡脫離出來,主張政府應該藉由抽取富裕階層更多稅賦以提供人們更多的福利,創造更為平等和公平均富的社會,这被称为“社会自由主义”,亦被称作“进步自由主义”、“福利自由主义”或“改良自由主义”。 自由主義在啟蒙時代生根;到了現在,「自由主義」一詞已經包含了許多不同的政治思想,以中间派为主体,從左派至右派,支持者的政治光譜分布相當廣泛,主要流派爲中間偏左的社會自由主義和中間偏右的保守自由主義和強調個人自由的自由意志主義。.

右派和自由主义 · 民主党 (美国)和自由主义 · 查看更多 »

自由意志主義

自由意志主義(Libertarianism),又常被譯為自由人主義、放任自由主義、自由意志論、自由至上主義、自由至上論。自由意志主義是一種主張只要個人不侵犯他人的同等自由,個人應該享有絕對的自由以其自身和財產從事任何活動的政治哲学。自由意志主義者的基本準則為:任何人類的互動行為都應該出於雙方的自願和同意,任何利用暴力或詐欺手段侵犯他人權利和財產的舉動都是違反了這種準則。因此除了對付他人先行侵略的反擊外,自由意志主義者反對任何形式的暴力行為。“自由意志主义”肯定的不是自由本身,而是某种类型的自由,其范围是由自我所有论(the thesis of self-ownership)所界定的。.

右派和自由意志主義 · 民主党 (美国)和自由意志主義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右派和英国 · 民主党 (美国)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戴维营协议

戴维营协议(Camp David Accords)是有关中东问题的一项重要协议,因会议举行地點为美国总统休养地戴维营,而被称为此名。.

右派和戴维营协议 · 戴维营协议和民主党 (美国) · 查看更多 »

政党

政黨是以執政或促進和保障特定政治思想、政治利益為目標的團體。在代议制民主政體裡,政黨爭取執政一般以參加選舉為手段,並有時結成政治聯盟,在必要時聯合執政。政黨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意識形態,针对国家和社会議题有各自的主张,定立政綱展示願景。 共同的利益、情感、民族、种族等都是结成政党的因素。不同的政治学家对政党有着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政党是选举工具;有人认为政党是一种权力组织;有人认为政党是谋求公职的工具;有人认为政党是人民控制政府的团体;有人认为政党是人民利益的表达渠道。 老牌民主國家和新興民主國家之經驗表明,要在長期內保持民主鞏固,即意味着一個民主國家在多大程度上能遠離國內各種對政治秩序穩定之挑戰,就要促進強而有力之政黨之發展;因此,選舉制度要鼓勵此一發展,而不是加強和推進政黨分化。若在英國、美國,多數民眾無不隸屬於政黨,故多數黨執政,即為代表國民多數之意見;諸黨聯合,即為代表民眾全體之合作。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實行競爭性政黨體制,但實行較為成熟的國家主要是西歐、北美、日本及若干受美英殖民影響的國家,如印度。中國則不然,黨人之比數僅占國民全數一小部分,即使全國各黨各派聯合團結,論其數量,依然占國民全數很小一部分,这是特有之癥結。選舉制度還可以就排除那些只有少數人支持之政黨參選進行特殊設計,還可以推動或拖延政黨成為黨內領導人個人之競選工具。.

右派和政党 · 政党和民主党 (美国) · 查看更多 »

政教分离

政教分離(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指的是國家政府權力(凱撒即世俗王權)與宗教機構權力(基督即教會)的分割;也可以是說,是指政府不支持或壓迫任何一個宗教機構,任何一個宗教機構也不可以代理政府的職權。.

右派和政教分离 · 政教分离和民主党 (美国) · 查看更多 »

1964年民權法案

1964年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 of 1964),美國國會於1964年通過的法案,內容規範了美國境內不得採取種族隔離,也規定對黑人、少數民族與婦女的歧視性作為是非法。它結束了美國自立國以來長期存在於學校、工作場所及公共空間的黑白種族隔離政策,被認為是人權進步的里程碑。 初期授予法案的執行力量較為薄弱,但後來逐漸得到支持。國會主張本法案的管轄權是基於美國憲法的數個不同部分而建立的。.

1964年民權法案和右派 · 1964年民權法案和民主党 (美国)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右派和民主党 (美国)之间的比较

右派有380个关系,而民主党 (美国)有29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7,杰卡德指数为4.01% = 27 / (380 + 294)。

参考

本文介绍右派和民主党 (美国)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