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发动机和液体火箭发动机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发动机和液体火箭发动机之间的区别

发动机 vs. 液体火箭发动机

--,是将任何形式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其中,將燃料能量转化为机械能量的装置称为引擎(Engine)或動力機,亦可以機一字來代稱(如:熱機);将电能、流体动能、压缩空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称为电动机或馬達,中国大陸也稱发--动机。本條目只介紹其中把燃料能量转化为机械能量的装置。 引擎可以用来驱动交通工具前进,或是作为其他装置如发电机的动力来源。. 液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Liquid Propellant Rocket Engine,缩写为LPRE),简称液体火箭发动机或液态火箭发动机,是指采用液态的燃料和氧化剂作为能源和工质的火箭发动机。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基本组成包括推力室、推进剂供应系统和发动机控制系统等。贮存在内,当发动机工作时推进剂在推进剂供应系统的作用下按照要求的压力和流量输送至,经雾化、蒸发、混合和燃烧生成高温高压燃气,再通过喷管加速至超声速排出,从而产生推力。 液体火箭发动机使用的推进剂可以是一种液态化学物,即单组元推进剂,也可以是几种液态化学物的组合,即双组元推进剂及三组元推进剂,它们均具有较高的能量特性。常用的单组元推进剂是肼,主要用于小推力发动机。双组元推进剂主要有液氧/液氢、液氧/烃类(煤油、汽油和酒精等)、硝酸/烃类、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等组合。 历史上第一枚液体火箭是由美国火箭学家罗伯特·戈达德于1926年发射的。德国火箭专家冯·布劳恩的研究团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的V-2火箭极大地促进了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发展。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俄罗斯等许多国家研制了大量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液体火箭发动机作为最为成熟的火箭推进系统之一,具有较高的性能和许多独特的优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运载火箭、航天器以及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还曾在二战时期被短暂作为飞机的推进动力。.

之间发动机和液体火箭发动机相似

发动机和液体火箭发动机有(在联盟百科)19共同点: 偏二甲肼大气层导弹人造衛星德国化學能固定翼飛機固体火箭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罗伯特·戈达德甲烷煤油Me 163戰鬥機欧洲氧化剂汽油战斗机日本

偏二甲肼

偏二甲肼,或称1,1-二甲基联氨、偏二甲基聯胺、偏二甲基肼,分子式(CH3)2NNH2,英文缩写UDMH(Unsymmetrical dimethylhydrazine),无色易燃液体。.

偏二甲肼和发动机 · 偏二甲肼和液体火箭发动机 · 查看更多 »

大气层

大氣層,均源自及也許是一層受到重力吸引聚攏在擁有巨大質量天體周圍的氣體,而如果重力夠大且氣體的溫度夠低,就能長期保留住。有些行星擁有許多不同的主要氣體,並且有非常深厚的大氣(參見氣體巨星)。 恆星大氣層這個名詞描述的是恆星外面的區域,典型的範圍是從不透明的光球開始向外的部份。相對來說是低溫的恆星,在它們外面的大氣層也許可以形成複合的分子。地球大氣層,不僅包含有多數有機體呼吸所使用的氧和植物與海藻和藍綠藻行光合作用所使用的二氧化碳,也保護生物的基因免於受到太陽紫外線輻射的傷害。它目前的組成是古大氣層生活在其中的有機體經過數億年的生物化學修改後的結果。.

发动机和大气层 · 大气层和液体火箭发动机 · 查看更多 »

导弹

飛彈(Missile)是本身有動力、有誘導能力且在空氣或是太空中移動的彈藥。有誘導能力但沒有動力的彈藥稱作導引炸彈,有動力但是沒有誘導能力的彈藥稱作火箭彈。 在导弹的制导的分類上通常有兩類,一種是訊號傳送媒體的不同,如:有線導引、雷達導引、紅外線導引、雷射導引、電視導引等。另外一種分類是飛彈的制导方式的不同,如:慣性導引、乘波導引、主動雷達導引和指揮至瞄準線導引等。 按照导弹的作用分類可以简单地分为战略导弹和战术导弹。 飛彈的分類原則是由兩個部分所構成:發射載具的特性與攻擊目標的性質。發射載具的特性包括:空射,面射,潛射,艦射等。攻擊的目標性質包括:對空,對面,對潛,對艦。把這兩項原則合併在一起就是目前最常見的各類飛彈的分類系統。雖然發射載具是飛彈分類的一項原則,不過同一種飛彈往往可以在簡單的改裝下自不同的載具上發射,因此許多飛彈往往會在不同的類別當中重複出現。譬如說魚叉反艦飛彈可以自潛艇、水面艦艇與飛機上發射,因此它會分別出現在潛射反艦飛彈、艦射反艦飛彈以及空射反艦飛彈當中。 飛彈的英文「Missile」的一般意義即是「被投射出來的物體」的意思,其範圍包括石子、彈頭、箭矢等等。在1945年之後,「Missile」才開始專門指有導引系統的火箭,即現在的飛彈意義。.

发动机和导弹 · 导弹和液体火箭发动机 · 查看更多 »

人造衛星

美國DSP紅外線间谍卫星 ESTCube-1 人造衛星,在不產生歧义的情況下亦稱衛星,是由人類建造的航天器的一种,是数量最多的一种。人造衛星以太空飛行載具如运载火箭、太空梭等發射到太空中,像天然衛星一樣環繞地球或其它行星运行。通訊衛星就是在地球軌道上,放置衛星,以作為地面微波與廣播站間的通信媒介。雖然通訊衛星的造價很高,但是由於能傳輸大量的資訊,而且免除架設的費用,因此對於長距離的傳輸仍是最普遍與最經濟的方法,因為一個通訊衛星所傳播的地域相當的大;只要三個通訊衛星就能涵蓋地球上大部分的地域。.

人造衛星和发动机 · 人造衛星和液体火箭发动机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发动机和德国 · 德国和液体火箭发动机 · 查看更多 »

化學能

化學能是內能的一種,指一些需要經由化學反應釋放出來的能量。例如煤的能量是由燃燒(與氧反應)釋放出來的,貯存於煤裏面的能量即稱為化學能。電池裡的化學物質,是藉著化學變化而產生電能。 生物裡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產生之能量,也是化學能。 由於化學能是化學反應時產生的,因此是一種隱蔽的能量,不能直接用來做功,只有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释放出来,变成热能或者其他形式的能量。.

化學能和发动机 · 化學能和液体火箭发动机 · 查看更多 »

固定翼飛機

固定翼飞机(Fixed-wing aeroplane或 aeroplane, airplane)簡稱飞机,是指由动力装置产生前进的推力或拉力,由机身的固定机翼产生升力,在大气层内飞行重于空气的航空器。它是固定翼航空器的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另一种固定翼航空器是滑翔机。飞机按照其使用的发动机类型又可被分为喷气飞机和螺旋桨飞机。.

发动机和固定翼飛機 · 固定翼飛機和液体火箭发动机 · 查看更多 »

固体火箭发动机

#重定向 固體燃料火箭.

发动机和固体火箭发动机 · 固体火箭发动机和液体火箭发动机 · 查看更多 »

火箭发动机

火箭发动机是喷气发动机的一种,Rocket Propulsion Elements; 7th edition- chapter 1将推进剂箱或运载工具内的反应物料(推进剂)变成高速射流,由于牛顿第三定律而产生推力。火箭发动机可用于航天器推进,也可用于导弹等地面应用。大部分火箭发动机都是内燃机,也有非燃烧形式的发动机。.

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 · 液体火箭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戈达德

羅伯特·哈金斯·戈達德(Robert Hutchings Goddard,),美國教授、物理學家和發明家,液體火箭的發明者。他於1926年3月16日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並且進行火箭研究直到1941年為止。戈達德共獲得了214項專利,其中83項專利在他生前獲得。 他撰寫的1919年著作《到達超高空的方法》(A Method of Reaching Extreme Altitudes)被認為是20世紀的火箭科學經典之一。戈達德成功地將3軸控制、陀螺儀和推力向量使用在火箭上,讓火箭在飛行時可以有效控制。 社會公眾對於戈達德的研究並不看好。雖然他在火箭科學的研究具有革命性影響,記者有時會嘲笑他的航天理論。因此他對他的隱私及工作相當保護。在戈達德去世後,隨著太空時代到來,他被認為是現代火箭理論的奠基人之一。他是歷史上第一個理解到導彈和太空旅行的潛在科學可能性,也實現火箭設計及建造的人.

发动机和罗伯特·戈达德 · 液体火箭发动机和罗伯特·戈达德 · 查看更多 »

甲烷

烷(化學式:;英文:Methane),是結構最簡單的烷類,由一個碳原子以及四個氫原子組成。它是最簡單的烴類也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甲烷在地球上有很高的相對豐度,使之成為很有發展潜力的一種燃料,但在標準狀態下收集以及存儲氣態的甲烷是一個十分有挑戰性的課題。 在自然狀態下,甲烷可以在地底下或者海底找到,而大氣中也含有甲烷,這些甲烷稱為大氣甲烷。在原始大氣中,甲烷是主要成分之一。自1750年以來,地球大氣中的甲烷濃度增加了約150%,造成的全球暖化效應並佔總長壽命輻射以及全球所有溫室氣體的20%(不包括水蒸氣)。在太空中,不少星體的表面和大氣中也有甲烷。 甲烷的結構是由一個碳和四個氫原子透過sp3混成的方式化合而成,並且是所有烴類物質中,含碳量最小,且含氫量最大的碳氫化合物,因此甲烷分子的分子結構是一個正四面體的結構,碳大約位於該正四面體的幾何中心,氫位於其四個頂點,且四個碳氫鍵的鍵的鍵角相等、鍵長等長。標準狀態下的甲烷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一些有機物在缺氧情況下分解時所產生的沼氣其實就是甲烷。.

发动机和甲烷 · 液体火箭发动机和甲烷 · 查看更多 »

煤油

--(俗稱--,舊稱火油;美式英語:Kerosene;英式英語:paraffin)是一种通过对石油进行分馏后获得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由于煤油的组成成分可能不同,因此不同地方产的煤油的特征可能区分很大。比起汽油来,煤油比较粘稠,也比较不易燃。其闪点在55至100°C之间。煤油蒸汽比空气重得多,与空气混合可能形成爆炸气。在分馏石油时煤油的沸点在汽油和柴油之间,约在160至280°C。.

发动机和煤油 · 液体火箭发动机和煤油 · 查看更多 »

Me 163戰鬥機

Me 163戰鬥機是德國於二次世界大戰時唯一進入服役以火箭為動力的攔截機,也是參戰各國當中唯一服役的例子。.

Me 163戰鬥機和发动机 · Me 163戰鬥機和液体火箭发动机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发动机和欧洲 · 欧洲和液体火箭发动机 · 查看更多 »

氦(Helium,舊譯作氜)是一种化学元素,其化学符号是He,原子序数是2,是一种无色的惰性气体,放电时发橙红色的光。在常温下,氦是一种极轻的无色、无臭、无味的单原子气体。氦在空氣中含量較少,但在宇宙中是第二豐富的元素,在银河系佔24%。.

发动机和氦 · 氦和液体火箭发动机 · 查看更多 »

氧化剂

氧化剂是一类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在化合价有改变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由高价变到低价(即搶到电子)的物质作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可以被还原,其产物叫还原产物。 另一方面,氧化剂也是一类危险化学品的总称,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危险化学品名录》的第5类危险化学品。.

发动机和氧化剂 · 氧化剂和液体火箭发动机 · 查看更多 »

汽油

汽油是种从石油裏分馏或裂化、裂解出来的具有挥发性、可的烃类混合物液体,可用作燃料。.

发动机和汽油 · 汽油和液体火箭发动机 · 查看更多 »

战斗机

戰鬥機(Fighter aircraft)係一種空對空戰鬥用的軍用飛機,主要用以對抗敵方的航空器,攻擊空中目標,奪取、維護戰場上的制空權,故其設計著重於提升機動力與運動性能。戰鬥機通常也被視為一個國家最重要的空中戰力。 史上第一款名義上的的戰鬥機是1913年法國的莫蘭-索尼耶L單翼機。法國人率先實現了在螺旋槳上安裝鋼鐵製子彈偏導片,使機槍子彈不會擊中螺旋槳。這個系統讓飛行員可專​​心駕駛飛機並進行射擊,同時也無須額外配置機槍手,但會使機槍的射速變慢。 過往的戰鬥機根據用途又細分為殲擊機與攔截機(Interceptor)。殲擊機即大眾熟知的傳統戰鬥機,用途是消滅敵方軍用飛機、控制空域,掌握制空權可避免己方地面受到攻擊,亦有利於己方攻擊敵方地面。由於殲擊機隨時可能進行空中纏鬥,對機動力、運動性能的要求遠高於其他機種。攔截機的用途則是在敵方轟炸機和偵察機進入己方空域前,以其速度和爬升能力爭取時間及高度優勢並將其摧毀。由於攔截機是針對飛行高度較高的轟炸機與偵察機,在設計上以爬升率和飛行速度為優先。二次大戰後,有鑑於原子彈的威脅,許多國家一度將攔截機視為與殲擊機同等重要的機種。不過由於飛彈科技的成熟,以及超音速巡航的出現,攔截機的功能已可通過殲擊機配備飛彈來滿足,成為現今趨勢之多用途戰機,不再發展專門的攔截機。.

发动机和战斗机 · 战斗机和液体火箭发动机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发动机和日本 · 日本和液体火箭发动机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发动机和液体火箭发动机之间的比较

发动机有125个关系,而液体火箭发动机有20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9,杰卡德指数为5.69% = 19 / (125 + 209)。

参考

本文介绍发动机和液体火箭发动机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