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反坦克步槍

指数 反坦克步槍

反坦克步槍是專門設計出來擊穿車輛裝甲的步槍,當然它最主要的攻擊對象就是戰車。這種步槍從戰車剛出現的時代也同時投入戰場,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失去效用為止,因為隨著車輛裝甲愈來愈厚,單一士兵所能攜帶的實心彈頭已經無法擊穿它們。 至此,反戰車步槍被後來的高爆反坦克彈(High Explosive Anti Tank,HEAT)武器取代,例如最為人所知的「巴祖卡」。.

36 关系: 博斯反坦克步槍反坦克榴弹发射器反坦克武器反器材步槍坦克巴祖卡火箭筒中國一號坦克九七式反坦克步槍二號坦克德国北韓火箭筒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納粹德國索洛圖恩S-18/100步槍瑞士白朗寧M2重機槍芬兰装甲高爆反坦克彈迫击炮蘇聯铁甲舰膛室英国PTRD-41PTRS-41PzB38/39反坦克步枪毛瑟13.2毫米反坦克步槍波兰无后座力炮日本手榴弹14.5×114mm

博斯反坦克步槍

博斯反坦克步槍(英語:Boys anti-tank rifle),亦作波埃士反坦克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英軍的反坦克步槍,英軍步兵排當中幾乎很普及使用,但隨著德軍坦克的裝甲越來越厚,博斯反坦克步槍越顯得無能為力,故很快就被反坦克火箭筒取代,德軍在敦克爾克大撤退後擄獲大批英軍留下的博斯反坦克步槍,但德軍對此卻毫無興趣,認為已是過時的武器。.

新!!: 反坦克步槍和博斯反坦克步槍 · 查看更多 »

反坦克榴弹发射器

铁拳(德语:Panzerfaust)又称作裝甲拳或反坦克榴弹发射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時由德國研發與制造的火藥推進無後座力反裝甲武器。此武器具體類型為一種小型且廉價的預裝填無後座力炮,並非坊間所認為的火箭發射器。它可能是較早開發完成的拳彈(Faustpatrone)發射器的改良型,而鐵拳眾多的型號也一直存在至戰爭結束。反坦克榴彈發射器的部分設計思想在二次大戰後影響了著名的火箭推進榴彈系列,像是RPG-2或RPG-7的設計方向。.

新!!: 反坦克步槍和反坦克榴弹发射器 · 查看更多 »

反坦克武器

反坦克武器(Anti-tank weapon),也称反装甲武器,是指在設計上專門考慮對付坦克等装甲车辆的武器系統。其他能夠對坦克產生破壞力,但是設計上並非以此為主要目標或者是目的的不在這個範圍以內。.

新!!: 反坦克步槍和反坦克武器 · 查看更多 »

反器材步槍

反器材步槍(Anti-materiel rifle),又稱反物資步槍,是一種專為破壞軍用器材及物資的步槍,破壞效果高於狙擊步槍。反器材步槍普遍採用大口徑高破壞力的彈藥,子彈和狙擊步槍子彈外型相似,但口徑較大,通常使用重機槍子彈為主,如12.7×99 NATO(.50 BMG)。现代部分反器材步枪的口径已经超过20毫米甚至40毫米。所用弹药也有了装有高爆炸药和引信的高爆榴弹、爆燃弹等多种破坏效果的专用弹药。.

新!!: 反坦克步槍和反器材步槍 · 查看更多 »

坦克

坦--克,或者稱為戰--車。它是一種具有強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性和強大的裝甲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主要執行與對方坦克或其他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工事、殲滅敵方具威脅的反抗力量。坦克一般裝備一門大口徑火炮(視坦克類型而定,有些現代坦克的火炮甚至可以發射反坦克/直升機導彈)以及數挺防空或同軸機槍。坦克大多使用旋轉炮塔,但亦少數使用固定式主炮。坦克主要由武器系統、火控系統、動力系統、通信系統、裝甲車體等系統組成。大多數現代坦克都具有一定的潛渡能力。.

新!!: 反坦克步槍和坦克 · 查看更多 »

巴祖卡火箭筒

巴祖卡(Bazooka)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陆军使用的单兵肩扛式火箭弹发射器的绰号。巴祖卡是第一代实战用的单兵反坦克武器。巴祖卡使用固体火箭作为推进器,弹头分为高爆(HE)和高爆反坦克(HEAT)弹头,能够有效對付装甲车以及諸如机枪碉堡一類的防禦工事,射程遠超出手榴弹的投掷范围。因为其管状外形类似于一种名叫巴祖卡的喇叭状乐器(鲍勃·伯恩斯在20世紀30年代发明并推广)而得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在北非战场中缴获若干巴祖卡火箭筒,他们马上就发现了巴祖卡在战场上的作用并开始着手仿制。德国设计师将弹头直径增加到88毫米(还有一些小的改动)并在德军中推广使用,这种武器被称作坦克杀手(Panzerschreck)。 巴祖卡是單兵反坦克火箭界的開山鼻祖,故此其名稱亦被用作所有肩扛式發射器的統稱。.

新!!: 反坦克步槍和巴祖卡火箭筒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反坦克步槍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一號坦克

一號坦克(Panzerkampfwagen I,意為一號裝甲戰鬥車輛)是德國於1930年代研製的一款輕型戰車,縮寫為「PzKpfw I」,其官方軍械署賦予的編號為SdKfz 101(“第101號特殊用途車輛”)。一號戰車自1932年開始設計,並於1934年開始大量生產,它原先僅作為德軍建構新一代的裝甲戰鬥與技術時所使用的訓練車輛,但後來將其投入了西班牙內戰、二戰的波蘭、法國、蘇聯、北非战场以及中國在抗日戰爭中使用。一號戰車於西班牙累積了使用經驗,幫助德軍分別於1939年和1940年擊敗了波蘭與法國,到了1941年,一號戰車的底盤被用於制造突擊砲和驅逐戰車。爾後,他國將一號戰車進行升級改裝來延長其服役壽命,它在西班牙軍隊中一直服役到1954年。 一號戰車的戰鬥表現受限於其薄弱的裝甲和僅兩挺通用機槍的貧弱火力,由於被設計成訓練車輛,一號戰車無法與同時期其他國家的輕型戰車相比,如蘇聯的T-26戰車。雖然在戰鬥表現中顯得脆弱,但在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间,一號戰車仍佔德軍戰車中相當大的比重,並被投入期间的各大戰役中使用。小型且脆弱的一號戰車在重要性上可能比不过其他一些著名的德軍戰車,如四號、虎式和豹式等,但它在納粹德國於二戰初期的一連串閃擊戰攻勢與勝利中佔有相當的地位。.

新!!: 反坦克步槍和一號坦克 · 查看更多 »

九七式反坦克步槍

九七式反戰車步槍(九七式自動砲)為大日本帝國陸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唯一一款量產的反戰車步槍。.

新!!: 反坦克步槍和九七式反坦克步槍 · 查看更多 »

二號坦克

二號坦克(Panzer II)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的坦克,這型坦克是用來填補其他設計中坦克的空隙, 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波蘭戰役與法國戰役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到1942年底前絕大多數二號坦克已經離開第一線單位,生產線到1943年終止,然而車體繼續被改良回其他種類裝甲車輛。.

新!!: 反坦克步槍和二號坦克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反坦克步槍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北韓

#重定向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新!!: 反坦克步槍和北韓 · 查看更多 »

火箭筒

#重定向 火箭弹发射器.

新!!: 反坦克步槍和火箭筒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反坦克步槍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反坦克步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是1933年至1945年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统治下的德国的通称。在希特勒统治之下,德国转变为一法西斯主义极权国家,国内近乎一切事务均为纳粹党所控制。1945年5月同盟国战胜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宣告结束,纳粹德国亦不复存在。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由此开始清除国内一切政治反对力量,巩固自身权力。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将总理和总统职权合一,成为德国独裁者。1934年8月19日全民公投正式确定希特勒的德国“元首”头衔,一切权力都集中至希特勒手中,其辞令高于一切法律。纳粹政府并非相互协调协作的整体,而是不同内部派别组成的集合,各派别间进行权力斗争,试图获得希特勒的偏爱。大萧条期间,纳粹通过没收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宗教人士的财产,大规模军事支出和混合经济体制稳定了经济并结束了大规模失业的局面。包括高速公路系统在内的公共工程建设亦同时进行,经济恢复稳定局面,纳粹政权亦提升了其受欢迎度。 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该政权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欧人种)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中最为纯正者,由此即为优等人种。犹太人及其他不适宜的人种则受到迫害并遭屠杀。反希特勒统治的抵抗运动则遭残酷压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人士遭到杀害、逮捕或驱逐。基督教教会亦受到打击,教会领袖受监禁。教育重心集中于种族生物学、人口政策及为军事服务的体育。女性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大幅减少。力量来自欢乐组织进行娱乐和旅游活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向世界展示了第三帝国的气象。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有效通过电影、大规模集会以及希特勒的演说,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政府同时还限制艺术表达,推广一些特定的艺术形式,否定和封禁其他艺术形式。 19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对于领土的要求日益扩张,若得不到满足则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和1939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和。希特勒同斯大林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并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德国同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结盟,至1940年已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并对英国进行威胁。总督辖区在征服地区建立起来,而在波兰剩余地区则建立了总督府。犹太人和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并被杀害。 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入侵之后,战争局面开始扭转,而到1943年德国则遭遇了严重的军事失败。1944年对德国的大规模轰炸持续升级,轴心国力量开始自东欧和南欧撤退。盟军登陆法国之后,在一年时间内苏联从东部入侵,其他同盟国力量则从西部入侵,德国战败投降。希特勒拒绝承认失败,导致战争最后阶段德国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与战争相关的死亡人数继续攀升。同盟国展开去纳粹化进程,并将剩余的纳粹领导人送往纽伦堡进行战争罪的审判。战后纳粹德国东部领土被并入苏联和波兰,而剩余德国领土则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军事占领,直到1949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

新!!: 反坦克步槍和納粹德國 · 查看更多 »

索洛圖恩S-18/100步槍

索洛圖恩S-18/100步槍是一種二戰德軍半自動反器材步槍,20mm口徑,使用S 18-350高射炮的子彈,以側面彈匣供彈10發,最初原型來自戰前愛沙尼亞的索洛圖恩工廠,對於較弱國家提供一種抗擊裝甲車甚至坦克的武器。1940年3月起瑞士購入了12挺S-18/100,開始廣為人知,並開始有報告出現在冬季戰爭戰場上,後蘇聯也佔領該廠後取得生產,並配發多國。 其在100公尺內入射角60度內,能射穿20mm裝甲,500公尺外也能射穿16mm裝甲。但是空枪状态下就有45公斤重量,加上1.76米的長度使得步兵很難快速部屬,最后更多士兵選擇了更輕便的sPzB 41反坦克步槍。.

新!!: 反坦克步槍和索洛圖恩S-18/100步槍 · 查看更多 »

瑞士

士联邦(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Confédération suisse;Confederazione Svizzera;Confederaziun svizra;正式称呼采用Confœderatio Helvetica,因此瑞士的ISO 3166双拉丁字母国家代号是“CH”)通稱瑞士(Schweiz;Suisse;Svizzera;Svizra),為中欧或者西歐國家之一,劃分為26個州。瑞士為聯邦制國家,伯爾尼是联邦政府所在地。瑞士北靠德国,西邻法国,南接意大利,东临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 瑞士屬内陆山地國家,地理上分為阿爾卑斯山、瑞士高原及侏羅山脈三部分,面积41,285平方公里,阿爾卑斯山佔國土大部分面積,而800萬人口中,大多分布於瑞士高原,瑞士高原也是瑞士主要城市如經濟中心蘇黎世及日內瓦的所在地。瑞士因自然風光及氣候條件而有「世界公園」的美譽。 瑞士一開始有僱傭兵制度,後來才改採武裝中立,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從未捲入过國際战争,瑞士自2002年起才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但瑞士實行積極外交政策且頻繁參與世界各地的重建和平活動;瑞士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發源地且為许多国际性组织总部所在地,如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在歐洲區域組織方面,瑞士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創始國及申根区成員國,但並非欧盟及歐洲經濟區成員國。 依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瑞士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同時瑞士人均財富也居(除摩纳哥之外的)世界首位。依國際匯率計算,瑞士為世界第19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39大經濟體;出口額及進口額分別居世界第20位及第18位。瑞士由3個主要語言及文化區所組成,分別為德语區、法语區及意大利语區,而後加入了罗曼什语區。雖然瑞士人中德語人口居多數,但瑞士並未形成單一民族及語言的國家,而且其國民中外國出生的比例相當高。對國家強烈的歸屬感則來自於共同的歷史背景及價值觀,如联邦主义及直接民主制等。傳統上以瑞士永久同盟於1291年8月初締結為建國之初始,而8月1日是瑞士國慶日。.

新!!: 反坦克步槍和瑞士 · 查看更多 »

白朗寧M2重機槍

白朗寧M2重機槍(M2 Machine Gun),俗稱五零/點五零機槍(Browning Machine Gun,Cal.),是由約翰·白朗寧在一戰後設計的重機槍,發射12.7×99毫米(.50 BMG)大口徑彈藥。.

新!!: 反坦克步槍和白朗寧M2重機槍 · 查看更多 »

芬兰

芬兰共和国(Suomi,Finland,)是北欧国家,陆地上与瑞典、挪威和俄罗斯接壤,西南面被波罗的海环绕,东南部为芬兰湾,西面则为波的尼亚湾。芬蘭是世界高度的發達國家和福利國家,國民享有極高標準的生活品質。《2018年世界幸福感报告》调查中芬兰被排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新!!: 反坦克步槍和芬兰 · 查看更多 »

装甲

通常都具備裝甲以抵抗破片、子彈、飛彈或砲彈的襲擊,保護載具內的人員不受敵火傷害。這類的載具包括坦克、飛行器,和船艦。民用車輛也可以附上裝甲。這些車輛包括記者、官員們的專車,或其他出入於衝突地帶或某些犯罪高漲地區的車輛,以及總統的黑頭車。裝甲車也是保全公司的常規配備,用於運鈔、運載貴重品,並減少貨物半途攔截或搶劫的風險。 除了蓄意攻擊之外,車輛上的裝甲也可以避免一些非人為的威脅。有些太空船會裝備特製的裝甲,以抵抗小型隕石或太空垃圾的碎片撞擊。甚至一般的民用飛機也會攜帶裝甲,會以類似破片護罩的形式建構在這些燃氣渦輪引擎的內壁,以避免壓縮機/渦輪解體時可能造成的傷亡或機體損壞。 車輛的設計和用途決定其所掛載的裝甲數量,通常當裝甲很重且數量過多時,會限制了車輛的機動性。 裝甲車輛有時都是在武裝衝突期間才開始訂製。在二次世界大戰,美軍的坦克組員甚至把多餘的坦克履帶焊接在他們的M4雪曼、M3李或斯圖亞特等坦克外殼上。Moran, Michael.

新!!: 反坦克步槍和装甲 · 查看更多 »

高爆反坦克彈

反坦克彈(或譯破甲榴彈,High-explosive anti-tank warheads,縮寫:HEAT)是現今反坦克用化學能彈的主流,大量作為坦克炮彈,反坦克飛彈以至手提反坦克火箭彈。高爆反坦克弹使用锥形装药的聚能原理,战斗部内的金属壳体在高温高压作用下聚焦形成一条高速金属射流,使得压力能集中于一点以穿透装甲,达到杀伤敌方车内人员、破坏武器装备的效果。.

新!!: 反坦克步槍和高爆反坦克彈 · 查看更多 »

迫击炮

迫击炮(mortar)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弹道弧线高、以座钣承受後座力、发射带尾翼弹的曲射火炮。其名稱來源由於它可以「迫近射擊」。.

新!!: 反坦克步槍和迫击炮 · 查看更多 »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新!!: 反坦克步槍和蘇聯 · 查看更多 »

铁甲舰

鐵甲艦又譯裝甲艦(Ironclad warship),是19世紀下半葉早期的一種蒸汽式軍艦,外覆有堅硬的鐵或鋼製裝甲。由於木造軍艦無力抵禦炮彈的轟炸,鐵甲艦便應運而生。1859年11月,由法國海軍領銜的全球第一艘主力鐵甲戰艦光榮號(La Gloire)首度啟航。英國皇家海軍自1856年起籌劃發展裝甲戰艦,1857年順利擬定裝甲護衛艦草稿圖,但1859年初皇家海軍選擇打造二艘鐵甲巡防艦,並於1861年決議朝全裝甲艦隊發展。在美國內戰期間鐵甲艦首度交鋒後,帆船時代無裝甲(木質船殼)的戰列艦已明顯居於弱勢,鐵甲艦便取代之,躍身成為水戰最強大的船艦。此類型的船艦後來甚至主宰了美國內戰。 鐵甲艦可用作多種用途,包括公海的戰鬥艦、海防艦以及遠程巡洋艦等。十九世紀晚期軍艦設計的急遽發展,使鐵甲艦從木造船身、仍須靠揚帆以填補蒸汽機運作不足的輪船,搖身一變成為鋼製、設有砲台的戰鬥艦與巡洋艦,已接近二十世紀近代艦艇的水準。此轉變的持續演進,應歸功於重型艦炮的研製(1880年代的鐵甲艦已架有重型砲械可於航海時作戰)、越為先進精密的蒸汽機,以及冶金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得鋼鐵造船變為可行。 鐵甲艦時代的快速發展,意味著許多船隻完工之際便面臨過時與淘汰,以及海戰兵法正是突飛猛進的時候。許多新造的鐵甲艦都裝有撞擊裝置(衝角)或魚雷,眾多軍艦設計師視之為海戰時的關鍵武器。鐵甲艦時代並沒有明確的結束界線,但約莫1890年代末時「鐵甲艦」一詞已經極少為人所用。新型船艦有着更强大的能力多称为戰鬥艦或裝甲巡洋艦。.

新!!: 反坦克步槍和铁甲舰 · 查看更多 »

膛室

在枪械之中,膛室()是槍管或彈巢中,子彈發射以前插入的部分。可以是步槍和手槍之中連接在單一槍管上的一部分,或是那些以彈巢作為供彈方式的槍械的子弹發射前裝入的位置(兼具彈倉功能)。手枪、冲锋枪、步枪等通常只有一個膛室在其槍管內部,而左轮手枪的彈巢有多個膛室,因此槍管部份並沒有膛室。因此,步槍和手槍就算拆卸甚至沒有彈匣也通常可以發射,而左輪手槍的彈巢一旦擺出就不能發射。 膛室又是也被稱為“藥室”,這個稱謂往往用於火炮。膛室需要根據彈藥的形狀及尺寸作為基礎製作。發射前,必須要將膛室閉鎖且保證清潔,以免在閉鎖不完全以下擊發造成膛炸意外。 膛室往往存在不同形式、不同用途的刻槽。縱向槽(與槍口方向一致)的作用是減小抽殼阻力(防止“吸殼”或拉斷彈殼),提高武器可靠性。而橫向槽與螺旋槽則是提高抽殼阻力(彈殼膨脹卡入槽內所以阻力變大),目的是降低對槍機的壓力,降低槍機運行速度和射速(“提高槍機虛擬質量”),多見於較小型(緊湊)武器改用更大威力彈藥的方案(比如許多使用增強型馬卡洛夫手槍彈的武器如PMM手槍和Klin衝鋒槍均有此設計)。 裝填彈藥的行為就是指將一發子彈裝入膛室內部,不管是手動或通過武器的槍機(例如:手動槍機、、泵動式或是氣動式、後座作用等自動操作方式),而無需決定使用武器時“裝填”武器(減少釋放槍機所需要的次數)。 在槍械設計或修改後,武器裝填的彈藥需要與該特定的口徑或子彈相配,所以柯爾特M1911裝填的彈藥為.45 ACP或,或重置膛室為。.

新!!: 反坦克步槍和膛室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反坦克步槍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PTRD-41

#重定向 PTRD-41反坦克步槍.

新!!: 反坦克步槍和PTRD-41 · 查看更多 »

PTRS-41

#重定向 PTRS-41反坦克步枪.

新!!: 反坦克步槍和PTRS-41 · 查看更多 »

PzB38/39反坦克步枪

Panzerbüchs39或'PzB 39(德語:"tank hunting rifle model 39")是一款二戰時由納粹德國由Panzerbüchs 39改的反坦克步槍。.

新!!: 反坦克步槍和PzB38/39反坦克步枪 · 查看更多 »

毛瑟13.2毫米反坦克步槍

毛瑟13.2毫米反坦克步槍為德意志帝國陸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針對協約國(主要是英國)的裝甲車輛所研發生產的反裝甲武器,初次登場時間是1918年2月。 毛瑟反坦克步槍是全世界第一把針對反裝甲為單一研發目標的步槍,並且亦是德國人研發出的全世界第一把「高初速重型彈頭步槍」;毛瑟公司一直到同年5月才對此款步槍進行量產,並且幾乎以剛出爐的速度,發放給剛剛成軍的反裝甲特遣隊。.

新!!: 反坦克步槍和毛瑟13.2毫米反坦克步槍 · 查看更多 »

波兰

波兰共和国(Rzeczpospolita Polska),简称波兰,是位於中欧的共和制国家,北面濒临波罗的海,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东,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接壤。面積312,679平方公里,位居歐洲第十;人口約3,863萬人,位居歐洲第九。目前為欧盟、北约、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贸组织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新!!: 反坦克步槍和波兰 · 查看更多 »

无后座力炮

无後座力砲(Recoilless rifle)是火砲的一種。特色是发射时利用向後喷出氣體的反作用力推進炮彈的火砲。由於減少了傳統火砲需求的後座以及制退機械,以及發射過程中,砲管承受的壓力較傳統火砲小,得以減少砲管厚度。所以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操纵方便,适用于注重機動力的步兵單位,像是傘兵,山地步兵與特種部隊。 無後座力砲的發射方式與彈藥型態都與傳統火砲類似,使用的彈藥為彈頭與發射藥結合一體的金屬藥筒,發射時自後方裝入砲管,關上砲閂之後擊發。由於火藥產生的部分氣體在發射時自砲管後方排出,在發射同樣重量的彈頭時,無後座力砲的射程較低,因此多使用裝藥量較大的彈頭,獲取較大的破壞力。除此之外,发射之後的後焰(back blast)及後喷物会暴露发射阵地,而且还使其无法在狭小空间内使用。 小型無後座力砲可以直接以人力攜帶並且自肩上發射,為了尋求較為穩定的射擊效果,許多無後座力砲還是安裝在輕便三腳架上使用。.

新!!: 反坦克步槍和无后座力炮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反坦克步槍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手榴弹

手榴弹,又称手雷,是一种手投式的武器,具有爆炸功能。因為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的手雷外形和碎片都像石榴和菠蘿,由而得名,近年來由於FPS遊戲的流行,而在台灣有「芭樂」的俗稱。.

新!!: 反坦克步槍和手榴弹 · 查看更多 »

14.5×114mm

14.5×114mm彈是蘇聯於1939年開發的重機槍及反坦克步槍子彈,原本用於PTRD-41及PTRS-41,後來亦成為KPV重機槍的彈藥,時至今日仍然是俄羅斯、前蘇聯成員國及其他採用蘇式武器國家的主要彈種之一。 14.5 x 114mm彈主要弹种有穿甲燃烧弹(API,另有一种碳化钨弹芯彈)及燃烧曳光弹(主要用于目标指示),初速1000米/秒左右,后坐力强劲,威力足以在100米处击穿35毫米钢板(碳化钨弹芯彈更强),可以对付二战初期各种坦克,后来主要用于对付敌军轻型装甲车辆。.

新!!: 反坦克步槍和14.5×114mm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反坦克槍反戰車步槍戰防步槍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