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勃列日涅夫主义

指数 勃列日涅夫主义

勃列日涅夫主义,又称勃列日涅夫学说,是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勃列日涅夫在1968年侵略捷克斯洛伐克镇压布拉格之春运动前后,在苏联及华沙条约成员国内,推行的一套对外扩张和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和政治控制的理论。该学说虽然以勃列日涅夫命名,但实际上是当时掌握苏联意识形态宣传大权的“灰衣主教”苏斯洛夫的成果。.

23 关系: 华沙条约组织南斯拉夫尼古拉·齐奥塞斯库两报一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布拉格之春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社会帝国主义社会主义国家米哈伊尔·安德列耶维奇·苏斯洛夫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罗马尼亚共产党霸权主义阿富汗战争 (1979年)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杜鲁门主义沙文主义新思维 (苏联)无产阶级专政意識形態

华沙条约组织

--(Организация Варшавского Договора,--)曾經是為對抗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势力而成立的共产党国家政治军事同盟。1955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加入北约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签署了《华沙公约》(又稱「蘇東條約」,全称《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该条约由原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起草,1955年5月14日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华约组织;在亞洲方面,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之外,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都是华约组织觀察員。1990年两德统一,东德退出华约,此后华约便逐渐陷入瘫痪状态,但直到1991年华约组织才宣告解散。目前大部分原华约成员国在冷战结束后都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只有少数国家未加入北约。.

新!!: 勃列日涅夫主义和华沙条约组织 · 查看更多 »

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西里爾字母:Југославија,拉丁字母:Jugoslavija),是1929年至2003年建立於南歐巴爾幹半島上的數個國家的總稱。以从鄂圖曼土耳其帝国独立的塞尔维亚族所建立的塞尔维亚王国为基础,经两次巴尔干战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隨著鄂圖曼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的戰敗,塞爾維亞和附近的各南斯拉夫人地區合併,創建了南斯拉夫聯邦。 1992年至2003年間,南斯拉夫除了塞爾維亞和黑山之外其他民族国家纷纷独立,此聯邦政體也因此而逐渐解體,南斯拉夫也随之成為歷史名詞,2006年随着黑山的公投和獨立,鬆散聯盟塞爾維亞和黑山也宣告終結。.

新!!: 勃列日涅夫主义和南斯拉夫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罗马尼亚语:Nicolae Ceauşescu,),罗马尼亚共产党政治家、罗马尼亚獨裁者。1965年至1989年任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1967年至1989年间任国务委员会主席,1974年起兼任羅馬尼亞總統,為該國首任總統。 在齐奥塞斯库当政的第一个十年间,与冷战期间其他华约国家不同,罗马尼亚对西欧和美国实行了开放的政策。罗马尼亚前任领导人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于1958年成功使苏联军队撤出罗马尼亚。而齐奥塞斯库则继承了前任领导人的策略。 在齐奥塞斯库统治的第二个十年,其獨裁政权变得愈发残酷和压迫,是东欧集团中斯大林体制最为严重的国家。其统治个人崇拜、民族主义泛滥,与西方国家和苏联关系恶化。齐奥塞斯库政权于1989年国内爆发革命被推翻,其本人及其妻子则被枪决。罗马尼亚政府在处决了齐奥塞斯库夫妇后立即宣布废除死刑。.

新!!: 勃列日涅夫主义和尼古拉·齐奥塞斯库 · 查看更多 »

两报一刊

两报一刊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词汇,两报指《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一刊指《红旗》杂志。文化大革命时期,其他新闻媒体的主管都被打倒了,《人民日报》和《红旗》由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为首的工作组领导,《解放军报》由“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林彪领导。 文化大革命中代表“无产阶级司令部”声音的社论,通常同时在这两报一刊上发表。两报一刊发表社论后,中央和各地报刊都要全文转载,广播电台都要全文广播。于是两报一刊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喉舌,出现了“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的不正常现象。 两报一刊的许多文章是经过毛泽东审阅的,甚至一些文章还是毛亲手圈改或撰写的。 1976年10月10日,兩報一刊發表社論《億萬人民的共同心願》,激起強烈的反響:除洩露中国“最大機密”外,還以華國鋒為首的中共中央在粉碎四人幫之後第一次對大政方針的公開闡述。兩報一刊的“怪現象”就此終結。.

新!!: 勃列日涅夫主义和两报一刊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称「中国」,是位於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位于北京。中国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纯陸地面積第二大、陸地面積第三大、總面積第三大或第四大的國家,當中劃分為23個省份、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地势西高东低而呈現三级阶梯分布,大部分地区属于溫帶、副熱帶季风气候,地理景致與氣候型態丰富多樣,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多种地貌杜蕙.

新!!: 勃列日涅夫主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捷克语:Pražské jaro;斯洛伐克語:Pražská jar ;俄语:пражская весна)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 在共产党第一书记亞历山大·杜布切克的领导下,捷克斯洛伐克显示出越来越强烈的独立倾向。杜布切克在国内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这个方案并不像1956年匈牙利的改革一样,完全抛弃了旧有的传统。然而,苏联依然将这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也是对于东欧地区政治稳定的一种威胁。在冷战期间,这是华沙条约成员国所不能接受的。此外,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拒绝苏联的援助而宁愿屈服于希特勒的经验,都依然清楚地存在于苏联每个人的记忆之中。在捷共内部也存在有一部分少数派—尤其在高层领导中—拒绝放松党对社会的控制权,并且密谋在苏联的领导下推翻改革者的领导。 与中东欧的许多国家不同,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通过一场平稳的政治变革使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上台,并没有发生如同匈牙利一样的暴力革命和社会动荡。但是,苏联期望在其盟国中推行苏式的政府模式,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武力来强制实现。这种政策因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而被称为勃列日涅夫主义,其实这种政策最早从斯大林时代就开始存在,只是勃列日涅夫首次将其公之于众而已。苏联的这种霸权主义直到1980年代后期,才被戈尔巴乔夫的辛納屈主义所取代。 捷克斯洛伐克的这段民主化进程,在8月20日深夜开始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的武装入侵后宣告失败。事实上,在入侵前不久,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大会已经准备支持改革派,并削弱斯大林主义者的力量。在一个工厂里,捷共通过了改革方案,但是入侵者将这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 事件发生后,西方国家中只有少数批评,因为在冷战时期,由于核对峙的存在,西方国家无法挑战苏联在中欧地区的霸主地位。这次军事入侵导致了约有10万人左右的难民潮,其中包括了许多精英知识分子。这次事件也改变了在许多西方国家左翼分子对列宁主义的左翼人士的同情態度。 这起事件的名字曾由韓國的「」(首爾舊名)和中国的「北京之春」所借用,也用來称呼后来的政权变更,比如“阿拉伯之春”。.

新!!: 勃列日涅夫主义和布拉格之春 · 查看更多 »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涅夫(Леони́д Ильи́ч Бре́жнев,Леоні́д Іллі́ч Бре́жнєв,),苏联领导人、苏联元帅,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至66年间为第一书记)、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國家元首),掌權共18年。.

新!!: 勃列日涅夫主义和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 查看更多 »

社会帝国主义

会帝国主义,意即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帝国主义。这个名词源自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后大力批判斯大林主义和斯大林,与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意识形态上的严重分歧。中共領導人毛泽东认为苏联的做法已经背离了社会主义路线,变成了新的帝国主义力量,于是开始称呼苏联及苏共为“蘇修社会帝国主义”,簡稱“蘇修”。 在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后,阿尔巴尼亚最高领导人霍查认为中国和苏联、南斯拉夫是三个“社会帝国主义”国家。 此后,“社会帝国主义”这一术语被各国持极左翼立场的毛主义者和霍查主义者广泛使用。.

新!!: 勃列日涅夫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 · 查看更多 »

社会主义国家

会主义国家,就一般定义而言,就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或是采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政體均為共和制。其中那些长期实行共产党一党执政,并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衍生理论的国家又被称为“共产主义国家”。在这些国家范围内和其他认可这一制度的国家内被称为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国家可以存在一些合法的政党,但国家的宪法只会把执政权赋予共产党。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与共产党的机构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目前,世界上共有14个社会主义国家(参见社会主义国家列表);其中4个以共产党为法定执政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和古巴共和国。这些国家有的实行着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有的则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虽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仍宣称该国为社会主义共和国,鉴于该国已经删除了共产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因此在定義上不被列入狭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而中国官方的部分人士已承认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因为朝鲜劳动党早在1980年已放弃马列主义而将主体思想确立为唯一指导思想。 ;但列宁死后的苏联日益官僚化,且斯大林建立起一党专政体制,并且成为后来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效仿的对象。罗莎·卢森堡、卡尔·科尔施和托洛茨基都曾批判过苏联布尔什维克的一党专政模式。 马克思主义主张普选和结社自由,普选包括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普遍拥有,社会主义民主在理论上具有全民性。而在一党专政(党政合一)的体制下,国家最高领导人和地方最高领导人只能是当地的共产党党委书记,无党派人士和卫星党人士无法参选,这就相当于被剥夺了被选举权,与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有一些矛盾的。而人民不能自由组党,也违背了结社自由。当然,无党派人士和卫星党人士中也有人担任少数国家干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前部长陈竺),但基本上全部权力还是掌握在共产党手中。因此,中国、越南、老挝、古巴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政治制度不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而且,前两者的国内存在大量的私营经济,有许多本国的和外国的资本家在剥削工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能算作是第三位置主义的一种。 在今天的世界上,葡萄牙、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尼加拉瓜、厄瓜多尔、智利、乌拉圭、圭亚那、苏里南、希腊、东帝汶、尼泊尔等国有朝着社会主义不断接近的趋势,但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的严格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正如同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一样;真正的社会主义只能由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才能孕育,它必须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民主更自由的社会形态,而苏联、中国、朝鲜等国却反而是比当代资本主义更为落后的社会形态。民主社会主义者、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托洛茨基主义者都拒绝承认所谓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而认为它们是官僚工人国家或者“国家资本主义”甚至封建社会,因此人类历史上至今并未产生过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只凭一国也不可能完全建成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国家”这个提法也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上“共产主义社会”裏是不存在国家机器的。.

新!!: 勃列日涅夫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尔·安德列耶维奇·苏斯洛夫

米哈伊尔·安德烈耶维奇·苏斯洛夫(Михаил Андреевич Суслов,),苏联政治家,长期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在最高权力核心担任要职,负责苏联意识形态工作。苏斯洛夫有两个非正式称号:对于同志,他是“头号思想家”,对于反对者,他是“灰衣主教”。 苏斯洛夫为人非常低调、沉默,给人深邃的学者的印象。他戴眼镜,身材高瘦,面目清秀。总是身穿整洁的深灰色西服。他为人随和,对任何人都彬彬有礼,经常和跟他职位差了十万八千里的普通干部握手言欢,并用爱称相称。对于交给他的讲稿,他从来不改动内容,但一定要去掉尖刻的词句。他说话非常有逻辑,经常引用当前老大的话。没有什么紧急的事情的话,他会把座车停在克里姆林宫以外一定距离的地方,然后走路上班。据说他的车速从来没有超过过60公里每小时。在主席台上的时候更加明显,他没有其他人那样的豪放劲。.

新!!: 勃列日涅夫主义和米哈伊尔·安德列耶维奇·苏斯洛夫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重定向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新!!: 勃列日涅夫主义和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 查看更多 »

罗马尼亚共产党

罗马尼亚共产党(罗马尼亚语:Partidul Comunist Român)于1921年由罗马尼亚社会党布尔什维克派发展而来,1944年八月二十三日推翻安东内斯库政权统治,1947年建立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48年与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合并为罗马尼亚工人党,1965年恢复罗马尼亚共产党名称,1989年在罗马尼亚革命中解体。.

新!!: 勃列日涅夫主义和罗马尼亚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霸权主义

#重定向 霸權.

新!!: 勃列日涅夫主义和霸权主义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战争 (1979年)

#重定向 苏联-阿富汗战争.

新!!: 勃列日涅夫主义和阿富汗战争 (1979年) · 查看更多 »

苏共中央总书记

#重定向 苏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列表.

新!!: 勃列日涅夫主义和苏共中央总书记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勃列日涅夫主义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重定向 華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新!!: 勃列日涅夫主义和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 查看更多 »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文/斯洛伐克文:Československo),是一个存在於1918年至1992年的欧洲国家,解体後演變為两个独立國家──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

新!!: 勃列日涅夫主义和捷克斯洛伐克 · 查看更多 »

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Truman Doctrine of containment)是在美国总统杜鲁门任期内形成的美国对外政策,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核心。 希臘內戰期間,杜鲁门於1947年3月12日发表国情咨文,主張:“自由人民正在抵抗少數武裝份子或外來勢力征服之意圖,美國政策必須支持他們。”杜魯門认为,極權主義裹挾自由人民,形成對於國際和平與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他因此要求国会为援助土耳其和希腊政府,拨款4亿美元,防止当地落入共黨手中。一般认为,这是杜鲁门主义正式形成的起点。歷史學家認為,杜魯門主義“成為美國在世界各地援助反共政權(無論其多不民主)的先例,並建立一套針對蘇聯的全球軍事聯盟。” 美国為了防止共产主义在世界任何地方出现,因此实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国家,解救他们战后的贫困,以防止发生革命。美国也大力发展军备,仅在1948年一年内就将核武器的储备从13枚扩展到50多枚。因此杜鲁门主义也是冷战的开始,彻底改变了罗斯福时代的美国对外政策,奠定了战后世界的基本格局。.

新!!: 勃列日涅夫主义和杜鲁门主义 · 查看更多 »

沙文主义

沙文主义(; )原指极端的、不合理的、过分的爱国主义(因此也是一种民族主义)。如今的含義也囊括其他領域,主要指盲目熱愛自己所處的團體,並經常對其他團體懷有惡意與仇恨。 词源是拿破仑手下的一名(有可能是位文藝上杜撰的)士兵尼古拉·沙文(Nicolas Chauvin),他由于获得军功章对拿破仑感恩戴德,对拿破仑以军事力量征服其他民族的政策狂热崇拜。而“沙文主义”这个名词則首先出现在法国的一部戏剧“三色帽徽”中,以讽刺的口吻描写沙文的这种情绪。後来这个词被广泛应用,如大国沙文主义、民族沙文主义等,還曾被女权运动的领袖用於“男性沙文主义”(相当于汉语中的“大男子主义”)。英語中有一個對等的詞,是Jingoism。所以經過演变,如今“沙文主義”這個詞在英語中更多場合中指種族歧視與性別歧視,尤其是後者。 沙文主义者一般都是过于对自己所在的国家、团体、民族感到骄傲,因此看不起其他的国家、民族和团体,是一种有偏见的情绪。.

新!!: 勃列日涅夫主义和沙文主义 · 查看更多 »

新思维 (苏联)

新思维(Новое мышление)是苏联末代最高领导人,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時期在政治、经济、外交领域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思想及新政策。主要是提倡“尊重人权”、“公开性”和“多元化”。之後蘇聯進行一系列政治及經濟改革,最終促成東歐劇變。.

新!!: 勃列日涅夫主义和新思维 (苏联) · 查看更多 »

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在马克思主義理论中,指由無產階級(僅從勞動取得收入的產業工人)統治的政體,是從廢除資本主義邁向共產主義的過渡階段的統治;在此過渡階段,無產階級得壓制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革命的反抗力量,打破階級制度的社會關係,以創建一個新的無階級社會 。 無產階級專政的構想最早是由卡爾·馬克思(1818年至1883年)提出,讓作為多數者的無產階級取得獨裁專政的體制;由於馬克思認為各國政府都是階級獨裁專政,所以他認為無產階級專政並不會比其他的政府形式來的更糟。不过,马克思设想的無產階級專政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革命斗争时的战时状态。然而,1917年俄國的布爾什維克革命結果,並不是由無產階級的多數者階級專政,而是由一個宣稱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政黨專政。不同於馬克思所預想的那樣,而是像喬治·奧威爾(1903至1950年)及米哈伊爾·巴枯寧(1814年至1876年)所預見的,無產階級專政的作法最終變成由先前無產者(但已變有產者)的獨裁專政政體。德国共产党的创始人罗莎·卢森堡批评列宁“用一小撮人的专政取代了无产阶级专政”,并明确指出“无产阶级专政不是一个党或一个集团的专政”。 陈独秀於其《我的根本意见》主張:「所谓『无产阶级独裁』,根本没有这样东西,即党的独裁,结果也只能是领袖独裁。任何独裁都和残暴、蒙蔽、欺骗、贪污、腐化的官僚政治是不能分离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卡尔·柯尔施认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专政有三个特点:(1)它是无产阶级的专政,而不是对无产阶级的专政;(2)它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不是一个党或一个党的领袖的专政;(3)它是革命的、进步的专政,其目的是为大多数人创造更多的自由。 恩格斯在给《法兰西阶级斗争》写的1891年序文中,认为“巴黎公社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实例”。而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专政”,是具备普选和结社自由的,不同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一党专政。.

新!!: 勃列日涅夫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 · 查看更多 »

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ἰδεολογία),意為「理念(Idee)或想像(Vorstellung)的學說」ἰδεο(形象)與λογία(學說)。中文也譯意識型態;周德偉譯作意理;中文早期曾經譯作意德沃羅基,屬音譯;林毓生主張音譯意譯合一,譯為意締牢結,以避免對意識形態望文生義的附會)有兩種具有本質性區別的涵義:.

新!!: 勃列日涅夫主义和意識形態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主权有限论布里茲涅夫主義有限主权论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