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七七事变和凡爾賽體系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七七事变和凡爾賽體系之间的区别

七七事变 vs. 凡爾賽體系

七七事變,又稱蘆溝橋抗戰、卢沟桥事變,是中華民國與日本於1937年7月7日發生在中華民國河北省宛平縣盧溝橋的一起軍事衝突,為第二次中日戰爭(八年抗戰)全面爆發的起點。 1937年7月7日晚,日本駐屯軍在蘆溝橋附近演習。駐豐台日軍稱演習中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宛平城搜查,遭拒絕後,即攻擊城西盧溝橋。當晚10時40分,日軍聲稱演習地點傳來槍聲,並有一名為志村菊次郎的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守城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前身之一為西北軍)拒絕。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中國駐軍第二十九军奮起抵抗。翌日清晨5時許,日軍炮轰宛平城。随后发生了平津作战。第二十九軍在之后的平津作战中打輸,撤退至保定,平津地区為日本佔領,第二次中日戰爭随后全面爆发。. 凡爾賽體系(Versailles system)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国基于以《凡爾賽條約》为代表的一系列條約与协定形成的國際關係體系。 这一体系最初建构于协约国与同盟国在巴黎和会上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的基础之上。其中的一些理念,如民族自决原则及组建国际联盟等,则源自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此前于1917年提出的十四点和平原则。这些条约重新划定了欧洲及近东地区的国界,对德国战前拥有的殖民地重新进行分配,并对德国、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及土耳其等战败国进行了包括裁军、赔款及惩治战争罪行在内的一系列处置。此外,在战间期对于维系体系有重大影响的国际联盟也是基于这些条约建立的。后来这一体系经由《洛桑条约》及华盛顿会议上与会国家所签订的一系列协定与条约得到进一步完善,近东地区及远东地区的局势由此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较为稳定。这些条约与协定共同安排了战后世界的秩序,而战间期国际政治事件也大多与它们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战后初期,欧洲各国间仍是存在大量的矛盾与冲突,尤以德法两国间的斗争为甚。占领鲁尔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到了20年代中期,欧洲大陆的秩序开始得到重建,欧洲国家也由此进入繁荣时期。道威斯计划与《洛迦诺公约》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两项外交成就。国际联盟也在这时迎来了黄金时代。而后各国又在寻求实现持久和平方面进一步做出努力并取得一定进展,其中包括西方大国于1928年签订的《非战公约》以及1930年通过的杨格计划。 但到了30年代初,凡尔赛体系开始受到经济与政治两方面的冲击。1929年10月自美国兴起的大萧条,一方面重创了各国经济,打破各国此前在赔款及战债问题上所做出的安排,另一方面加速了纳粹党的崛起。1931年,陷于经济危机之中的日本在中国东北引起了九一八事變。虽然国联试图通过调解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但调解最终仍是以失败收场。九一八事變一方面瓦解了华盛顿会议对于远东秩序的安排,另一方面使国联的威信受到了重创。而1932年开始的最终也以失败收场。协约国没有执行其在《凡尔赛条约》中所许诺的裁军。德国也由此得到了重整军备的借口。 纳粹党的掌权导致欧洲大陆的外交格局发生剧变。德国在希特勒上台后冲破《凡尔赛条约》的限制重整军备,并违背《洛迦诺公约》的规定。意大利也在此时侵占了阿比西尼亚。这几个事件给凡尔赛体系带来了较大的伤害。而此时,世界其他地区的时局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远东,中日之间的战争于1937年全面爆发。而欧洲此时也在一步步走向战争。1937年,由德日意三国组成的轴心国集团初步形成。德国也在1938年完成了德奥合并,并占领了处在德捷边境附近的苏台德区。尽管英法等国试图通过绥靖政策来阻止全面战争的爆发,但这并没有使德国停下侵略的脚步。1939年,德国在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不久,发起了对波兰的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凡尔赛体系至此彻底终结。.

之间七七事变和凡爾賽體系相似

七七事变和凡爾賽體系有(在联盟百科)10共同点: 塘沽协定中国抗日战争一·二八事變九一八事變國民政府八一三事变关东军西安事变长春市满洲国

塘沽协定

《塘沽协定》是因張學良於九一八事變堅持遵守蔣中正意志不抵抗日軍,並在後續的戰役裡棄守錦州與熱河戰役不戰而逃,日軍取得區域優勢,长城、冀东战役已达国军能力所限,北平、天津等要处暴露於日軍威脅下,且华北旧军阀有通敌自立之嫌,为保华北,中華民國被迫與日本陸軍于1933年5月31日签定停战协定。.

七七事变和塘沽协定 · 凡爾賽體系和塘沽协定 · 查看更多 »

中国抗日战争

中國抗日战争,即日本侵华战争,史稱八年抗戰,中国共产党在2017年改稱十四年抗戰。国际上又称第二次中日战争(日中戦争),指20世纪初期大日本帝国與中華民國之間發生的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事的主要部分,中日戰場主要位于中國境內,同時也包括缅甸北部等鄰接地區。戰爭时间若从1941年12月9日中华民国對日正式宣戰算起僅有四年;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變)算起则有八年,且宣戰文告中亦有「之前四年餘神聖抗戰」一句,因此有「八年抗戰」之稱;而若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算起,至1945年8月20日日本投降則歷時十四年。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在100天內佔領整個中國東北地區。193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發表演講,指陳宣戰之弊害。同年3月1日,日本帝國參謀本部及關東軍在東建立一新政權,定名為「满洲国」。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久华北沦陷,中日全面开战。 1941年12月8日,日本艦隊突襲太平洋美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其他地區日軍亦四出攻擊,美國、英國與日本互相宣戰,中國亦正式對日本宣戰並及德國、意大利。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發表《开罗宣言》,要求战後日本归还自1895年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1945年7月26日美、英與中国對日本发出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命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8月14日,日本天皇敕令,保證實行波茨坦公告規定之條件;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应钦投降,中日战争告終。 中國戰場在於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顯著影響,使超過百萬的日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而無法北攻西伯利亞及調派軍隊支援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戰事,減輕了英美兩國的作戰壓力;南進澳洲阻斷盟軍印度洋石油供應鏈的計畫也以失敗告終,間接促使了:一、蘇联在歐陸戰線的战局逆轉,並在大戰結束前夕使紅色勢力進佔東亞。二、美國南洋戰場的反攻以及英美在中東北非的戰事變得順利。.

七七事变和中国抗日战争 · 中国抗日战争和凡爾賽體系 · 查看更多 »

一·二八事變

“一·二八”事变(日本稱第一次上海事変),又稱為淞滬戰爭,是日本在1932年初發動的侵略上海之戰爭。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日本為支援配合其对滿洲的侵略而自導自演引發的衝突。1月28日晚,日军突然向闸北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发起了攻击,随后又进攻江湾和吴淞。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指揮下進行反擊,史稱「一二八事變」。 事變发生后,国际上出面调停上海的战火,却对日本佔領滿洲采取了放任的态度。1932年3月1日,满州国成立,达到了在滿洲炮制傀儡政权的目的。.

一·二八事變和七七事变 · 一·二八事變和凡爾賽體系 · 查看更多 »

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在滿洲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和日本关东军。日本军隊以中国军队炸毁日本修筑的南滿铁路为藉口而侵占瀋陽。事变後三个月之內,日本关东军侵占中国东北全境,1932年3月1日满洲国成立。事變爆发后,日本國會和以總理大臣(首相)為首的日本內閣權力下降,日本军部主战派地位上升,中日矛盾激化。 由於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因此中國軍對未能有組織的抵擋日軍的進攻,日軍快速地佔領了滿洲。此事件也成為西安事變的導火線。 9月18日则被中華民國視為「国耻日」。.

七七事变和九一八事變 · 九一八事變和凡爾賽體系 · 查看更多 »

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簡稱國府,是中華民國在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與最高行政機關,成立於1925年7月1日,由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而來,故早期稱「廣東革命政府」,但隨著革命由南方往北推展,行政中心曾遷移至武漢、南京等地,結束於1948年5月20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7月1日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為國民政府。在1925年成立後至1928年之間,其與北京的北洋政府相互對峙。 隨着北伐戰爭開始,1927年1月國民政府遷至武漢,稱「武漢國民政府」。同年4月12日蔣介石於上海發動清黨,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稱「南京國民政府」;7月15日汪精衛武漢政府宣布反共,與南京國民政府合併。1928年北伐統一全國後,成為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造就黃金十年。 1937年,因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全面爆發中日戰爭,中國進入為期8年(1937~1945年)的抗日戰爭,史稱「八年抗戰」,而美國於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後開始與同盟國共同對抗軸心國。1948年5月20日,依循《中華民國憲法》選出的第一任總統蔣介石、副總統李宗仁正式就職,國民政府即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共設一府五院),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也改為總統,與訓政時期一起走入歷史。現今的中華民國總統府為其機關法人的延續。 國民政府是中國國民黨依據孫文所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建立之政府機構,由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主要職位均由中國國民黨黨員擔任,但亦接納中國國民黨以外之人士參與。其存在期間,中國國民黨內部發生多次衝突與分裂,導致部分出走黨員自行成立不同的「國民政府」。此外在行憲後,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經常在眾多場合稱為「國民政府」。.

七七事变和國民政府 · 凡爾賽體系和國民政府 · 查看更多 »

八一三事变

八·一三事变,又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發生於1937年8月13日,為中日戰爭中淞滬會戰的開端和導火線。.

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 · 八一三事变和凡爾賽體系 · 查看更多 »

关东军

東軍是1919年至1945年大日本帝國駐紮在中华民国东北地区(1932年至1945年间为滿洲國)的部隊。.

七七事变和关东军 · 关东军和凡爾賽體系 · 查看更多 »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中華民國第一次国共内战末期的一場軍事政變。1936年12月12日,時任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副總司令的东北军將領张学良和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總指揮的西北军將領杨虎城在中國西安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並殺死保安人員、中央機關人員。最终,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的主张而獲釋;从而國民政府放棄「攘外必先安內」基本國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形式上建立。.

七七事变和西安事变 · 凡爾賽體系和西安事变 · 查看更多 »

长春市

长春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的省会,副省级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天然地理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以及东北地区实力最强的综合大学——吉林大学設在此處,同时也是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一。1932年3月至1945年8月间为满洲国首都新京。 2010年长春常住人口7,677,089人。长春户籍居民包括汉、满、朝鲜、回、蒙古、锡伯等38个民族。长春也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市区内居住着30多万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侨,包括日本人、韩国人、欧洲人、北美人、阿拉伯人等。 长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大的汽车工业城市和最早的电影工业基地。长春市同时为中国沿边开放城市。.

七七事变和长春市 · 凡爾賽體系和长春市 · 查看更多 »

满洲国

滿洲國(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是大日本帝國在發動滿洲事變(中國稱‘九一八事變’)佔領滿洲後,結合部分清朝宗室以及漢人將領和權貴建立的国家,為日本軍國主義者所扶持的傀儡政權。其首都设于新京(今長春),1945年8月後遷至通化(今吉林省白山市境内)。領土包括現今中國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全境(不含關東州),以及內蒙古東部、河北省承德市(原熱河省)。 滿洲國初期為共和體制,以清朝遜帝溥儀為元首,稱號為「執政」,年號「大同」;1934年3月改政體為帝國,國號滿洲帝國(又稱大滿洲帝國),「執政」改稱「皇帝」,年號“康德”。雖然名義上為獨立國家,但日本透過簽訂《日滿議定書》、關東軍持續駐紮滿洲等方式,使滿洲國變相成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日本本土受到美國原子彈的攻擊,蘇聯紅軍進攻關東軍和滿洲國軍,日本戰敗;同年8月17日午夜至18日凌晨,溥儀在通化臨江縣(今臨江市)舉行退位儀式,宣讀《退位詔書》。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溥儀被蘇聯紅軍俘獲。隨着中國抗日戰爭的結束,滿洲國正式滅亡。 中华民国政府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满洲国均不予承认,以「偽滿洲國」稱之。.

七七事变和满洲国 · 凡爾賽體系和满洲国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七七事变和凡爾賽體系之间的比较

七七事变有147个关系,而凡爾賽體系有20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0,杰卡德指数为2.87% = 10 / (147 + 201)。

参考

本文介绍七七事变和凡爾賽體系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