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冬不拉

指数 冬不拉

冬不拉(土耳其语:Dombıra;哈萨克语:;维吾尔语:دومبىرا ;东干语:дунбура、二弦琴),又名东不拉、东布拉,是中亞地區的傳統弹拨乐器,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以及新疆的哈萨克族中尤其流行。琴杆细长,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两种。一般用松木或桑木制作,琴颈即指板,过去多用整木斫成。音箱上有发音小孔,张羊肠弦两根,琴身有羊肠弦品位。 冬不拉音色优美。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运用冬不拉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够形象地表现草原上泉水、鸟鸣、羊和马的蹄声等。指法有一弹一挑、两弹两挑、两弹一挑、一弹两挑、连奏、拨奏等,还可演奏泛音、滑音、和音(外弦奏旋律內弦配和音)。弹奏的力度和速度可有多种变化,尤宜于表现快速乐曲。「冬不拉弹唱」是哈萨克族喜爱的表演形式,既可用于自弹自唱,也可用于独奏或乐器合奏。它轻便,易于携带,适合草原上迁徙不定的生活。 哈萨克族的音乐工作者,对冬不拉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品位,改用钢弦,扩大音域,增大音量。制成有高低音不同的冬不拉。如4弦12品的最高音冬不拉、4弦15品的高音冬不拉、4弦13或14品的中音冬不拉、2弦17品的次中音冬不拉和10品的低音冬不拉等。.

18 关系: 吉尔吉斯斯坦中亚中國哈薩克族东干语三弦土耳其语和声哈萨克语哈萨克斯坦哈薩克族琵琶维吾尔语松科泛音滑音新疆

吉尔吉斯斯坦

--共和國(Кыргыз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Kyrgyz Respublikasy;Киргиз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Kirgizskaya Respublika),通稱--(Кыргызстан,Kyrgyzstan;Киргизия,Kirgiziya),是一個位於中亞的內陸國家。吉爾吉斯斯坦北边与哈薩克斯坦相接,西边则为烏茲別克斯坦,西南为塔吉克斯坦,东边紧邻中國。比什凱克是吉爾吉斯斯坦的首都和最大城市。 作为中亚古国,吉尔吉斯斯坦历史达两千年,经历各种王朝与文化。因其被山峦环绕而相对孤立,吉尔吉斯文化得以较好传承;又因地理位置,吉尔吉斯斯坦处于多个文化交汇点。尽管众多部落族群在吉尔吉斯斯坦居住已久,但时有外来势力入侵统治。直至1991年從原蘇聯獨立后,吉尔吉斯斯坦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政治体制为单一制和议会制。吉尔吉斯至今仍时有民族冲突、叛乱以及经济问题。现为独联体、欧亚经济联盟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同时也是上海合作組織、伊斯兰合作组织、突厥议会和突厥文化国际组织成员国。 吉尔吉斯人口570萬。主體民族為吉爾吉斯族,其余为乌兹别克族和俄罗斯族等民族。吉尔吉斯语为国语,而在一世纪的俄罗斯化政策影响下俄语仍使用较广而作为官方语言。64%人口为无宗派穆斯林。除突厥文化外,吉尔吉斯文化还容纳和受到了蒙古、波斯和俄罗斯文化的影响。.

新!!: 冬不拉和吉尔吉斯斯坦 · 查看更多 »

中亚

中亚(Central Asia;Средняя Азия /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即亚洲中部,在地理上是指西至里海,东到中国,南到阿富汗,北到俄罗斯的广大区域。而根据长期占据这片区域大部分领土的苏联官方定义,中亚仅指其四个加盟共和国: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苏联解体后,中亚成了亚洲中部现已独立的五个以“斯坦”命名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人口1660万)、吉尔吉斯斯坦(人口550万)、塔吉克斯坦(人口760万)、土库曼斯坦(人口510万)以及乌兹别克斯坦(人口2950万)的总称。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中亚地区还包括阿富汗、伊朗东部的呼罗珊地区、巴基斯坦北部、蒙古等地,有时还包括中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以及西伯利亚南部。 上述关于中亚的定义没有一项得到全世界范围的认可。然而,虽然中亚地区的边界并不确定,但这一地区有着一些显著特征。例如,在历史上,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游牧民族,而这块区域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个原因,这一区域成了东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各个民族、各种宗教以及各种思想的交汇之地。 在伊斯兰化之前以及伊斯兰化早期,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操伊朗语支各语言的民族Encyclopædia Iranica, "CENTRAL ASIA: The Islamic period up to the Mongols", C. Edmund Bosworth: "In early Islamic times Persians tended to identify all the lands to the northeast of Khorasan and lying beyond the Oxus with the region of Turan, which in the Shahnama of Ferdowsi is regarded as the land allotted to Fereydun's son Tur.

新!!: 冬不拉和中亚 · 查看更多 »

中國哈薩克族

中国哈萨克族,通称哈萨克族,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認定的56个民族之一,据2010年普查数据共有146.2万人口,列中国各民族的第17位。哈萨克族是中亚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中国、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和蒙古国等国。在中国,90%以上的哈萨克族人口都分布在与中亚毗连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此外,在甘肃省也有聚居区分布;历史上,青海省也曾有哈萨克族聚居区,1984年6月在政府的组织下大部分迁回了新疆。 哈萨克族通用哈萨克语,与哈萨克斯坦及蒙古的哈萨克族使用西里尔字母的哈萨克文不同,中国哈萨克族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传统哈萨克文。由于中国哈萨克族长期与汉、维吾尔、蒙古等族频繁的交往,不少哈萨克族兼通这些民族的语言。哈萨克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信仰和伊斯兰教。.

新!!: 冬不拉和中國哈薩克族 · 查看更多 »

东干语

东干语(Huejzw jyian;漢字:回族語言)是东干族使用的语言,為中國西北地區的汉语中原官話和蘭銀官話在中国境外的特殊变体。主要融会了俄语词汇,也融会阿拉伯语、波斯语和突厥语部分词汇。近来由于和中文的交流增加了,也吸收了不少普通话词汇。而東干語其中又可細分為甘肅方言和陝西方言變體。其書面語以甘肅方言為基礎,另外在20世紀初,出現了大批東干語文學作品,亦成為今天其語言的語法規範。東干語與普通話可互通。若一個陝西人遇上東干人,他們可輕易溝通,從中反映兩種語言的相似性。.

新!!: 冬不拉和东干语 · 查看更多 »

三弦

三弦中国彈撥乐器。張3根弦,故名“三弦”。或為秦朝樂器“弦鼗”所演變而成。其名最早出現於明楊慎《昇庵外集》:「今次三弦,始於元時」。而清毛其龄《西河词话》:“三弦起于秦时,本三十鼓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鼓鼓,唐时乐人多习之,世以为胡乐,非也”。 在崑曲、淮海戲、大弦子戲等戲曲與單弦、大鼓、三弦書等曲藝中為主奏樂器,亦用於京劇的「三大件」、江南絲竹的「八大件」、廣東音樂的「五架頭」。由於其獨特音色,在民族樂團中有重要的地位。有大量由戲曲伴奏音樂和古琴曲移植的合奏曲,卻缺乏專為發揮三弦特色之獨奏曲。 流行於中國北方的三弦稱為大三弦、大鼓三弦、京三弦,一般長122厘米,流行於中國南方的三弦稱為小三弦、曲弦、南三弦、南弦子,一般長95厘米。 1920年代出現加弦三弦,並未普及。2000年代末,王振先改良加弦三弦,並編寫相關文章。.

新!!: 冬不拉和三弦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语

土耳其语(Türkçe;)是一种现有使用的語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語族,主要在土耳其本土使用,並通行於阿塞拜疆、塞浦路斯、希臘、馬其頓、羅馬尼亞、烏孜別克和土库曼斯坦,以及在西歐居住的數百萬土耳其裔移民(主要集中在德國)。土耳其語是突厥語族諸語中使用人数最多語言。 土耳其語起源於中亞,其最早期的文字紀錄可上遡至1200年前。隨着鄂圖曼帝國擴張,今日土耳其語的先驅鄂圖曼土耳其語的影響力亦一同往西擴張。早期的土耳其語文字採用阿拉伯字母紀錄,但在1928年,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土克建立共和国後著手改革國家的語言,用以標誌新國家與舊有鄂圖曼帝國的分別,於是改用拉丁字母,直至現今。伴隨這個改革的,還包括在新國語中去除舊有從波斯語及阿拉伯語借用的詞彙,改為從土耳其語原有的字根去重新組合出有關--詞所代表的意思。 土耳其語一個顯著的特色,是其元音和諧及大量膠著語的詞綴變化,句法採用主宾动詞序。土耳其语有着很强的尊称和敬语体系,但是词汇没有名词类别和语法性别。.

新!!: 冬不拉和土耳其语 · 查看更多 »

和声

和声学是关于乐音音频同时性(也包括续时性)分布自然法则描述、总结性的音乐理论学科,对于理解音乐构成及其自然逻辑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音響(sound)的範疇裏,廣義的和聲(harmony)可以是指任何由超過一個頻率所組合而成的聲音。但在西方音樂裏面,和聲也常常用來描述不同和弦(chord)的配搭手法,而和弦則通常較為狹義地描述同一時間演奏兩個或以上不同音高,但這兩個詞語在許多時候可以通用。 和聲和旋律(melody)的分別是,旋律是指在不同的時間演奏不同的音高。和聲學通常是研究如何在同一時間演奏不同的音高而獲得協和或不協和的效果,而對位法則是研究如何在同一時間結合兩個不同的旋律。在音樂史上不同的時期對和聲學以及對位法都有不同的理解,對於何謂協和或者不協和的看法,隨著時代不斷改變。.

新!!: 冬不拉和和声 · 查看更多 »

品是弦乐器指板上凸起的横柱状部分。品的作用是将乐器指板分为多个区间,在演奏时帮助找音和定音。在吉他上,每个品代表一个按照十二平均律,在一个八度中划分出的半音。 在现代西洋弦乐器上,品多为金属制成;而在过去的欧洲乐器,或一些欧洲之外的乐器上,品可以是绕在指板上的弦。 category:拨弦乐器.

新!!: 冬不拉和品 · 查看更多 »

哈萨克语

哈萨克语(Kazakh;қазақ тілі, qazaq tili.)),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是哈萨克族所使用的语言。与其他属突厥语族的民族语言相当接近。日常交际,与其语言属突厥语族的其他民族,如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以及乌孜别克族均不会产生太大的障碍,一般不需要翻译,尤其與吉爾吉斯語和卡拉卡爾帕克語非常相近。据说哈萨克语言是受乌孙语、突厥语以及蒙古语影响的综合产物。 哈萨克民族是由古代乌孙、突厥、契丹、蒙古等部族在长期相处中发展而成的,因此哈萨克语广泛分布在包括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前苏联地区在内的中亚地区。 哈萨克语元音和谐比较严整,辅音同化现象较多。名词、代词和数词有七个格,比同语族的许多语言多一个造格。语法附加成分的变体较多。动词谓语第一人称单数附加成分除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形式外,还使用短尾形式-m。有关畜牧业的词语很丰富。.

新!!: 冬不拉和哈萨克语 · 查看更多 »

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Қазақстан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 Qazaqstan Respy'bli'kasy;Республика Казахстан),簡稱--(Қазақстан;Казахстан),为跨洲国家,地跨欧亚两洲,主要位于中亚北部,在乌拉尔河以西的一小部分领土位于欧洲.

新!!: 冬不拉和哈萨克斯坦 · 查看更多 »

哈薩克族

哈萨克族(哈薩克語: / Qazaq / قازاق)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民族和中国、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伊朗等国家的的少数民族,全球总人口约1660萬。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有146万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蒙古国有10万以上的哈萨克族,俄罗斯的奥伦堡与车里雅宾斯克也有称为小玉兹的哈萨克族人。在烏兹别克斯坦有40万人生活在卡拉卡尔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国,10万人生活在塔什干州。土耳其和伊朗也有为数不少的哈萨克人。哈萨克族的人种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和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之间的混合类型,属于混血民族。 哈萨克族的传统语言是哈萨克语,在哈萨克斯坦,多掌握俄语,在中国、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则多有兼通当地语言者。传统的哈萨克语以阿拉伯字母书写,主要在中国哈萨克族中使用,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国哈萨克族多使用西里尔字母书写的哈萨克文。中国曾在1959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1982年废除。哈萨克斯坦自2010年后开始逐步推行文字拉丁化,计划到2025年正式使用拉丁字母哈萨克文。.

新!!: 冬不拉和哈薩克族 · 查看更多 »

琵琶

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秦朝時期出現的。「琵琶」這個名稱來自所謂「推手為批,引手為把」(最基本的彈撥技巧)所以名為「批把」(琵琶)。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裡對所有短頸魯特琴族(又稱琉特屬)彈撥樂器的總稱。 中國琵琶傳到東亞其他地區,發展成日本琵琶、朝鮮琵琶、越南琵琶和琉球琵琶。.

新!!: 冬不拉和琵琶 · 查看更多 »

维吾尔语

维吾尔语(维吾尔文:;拉丁维吾尔文:Uyghur Tili;西里尔维吾尔文:Уйғур тили),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是维吾尔人所说的语言。现在中国境内官方的维吾尔文(UEY——Uyghur Ereb Yëziqi)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同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拉丁维吾尔文(ULY——Uyghur Latin Yëziqi)作为补充。原苏联境内的维吾尔语使用以基里尔字母为基础的基里尔维吾尔文(USY——Uyghur Siril Yëziqi)。 維吾爾語与乌兹别克语差别很小,二者对话完全无需翻译。这兩種語種实际上是一种语言的两大方言,這兩個民族的文化也緊密相連。.

新!!: 冬不拉和维吾尔语 · 查看更多 »

松科

松科(学名:Pinaceae)是松柏纲松柏目的一科,常统称为松、松树,儘管在漢語中,其中不少種類被稱作“杉”,一般特點乃葉的形狀像針,防止水分大量被蒸發。而在一些氣候較不炎熱,約北緯40多度至60度的地方(如歐洲等),這類型植物亦為常見。松科有11屬約220-250種,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新!!: 冬不拉和松科 · 查看更多 »

桑可能指:.

新!!: 冬不拉和桑 · 查看更多 »

泛音

泛音,泛音系列中除了基音以外的任何一音。 指当一根弦或空气柱整体振动而产生基础音(第一分音)时,在该基础音上发出的微弱的音。如果分成几段振动就会产生一些泛音(上方分音)。听者一般能够清楚听到基础音,很专心时能听到泛音。泛音列是分成等分的部分(如1/2,1/3,1/4)振动而产生的。振动的分段越小,泛音的音高就越高。各上方泛音的频率与基础音的频率形成简单的比率(例如2:1,3:1,4:1)。有些乐器能产生非泛音列中的泛音。音乐的色彩和声音的音色受某一乐器独特泛音的极大影响。因此,单簧管由于较低的泛音使声音柔和丰满,而双簧管则缺乏类似泛音而听上去比较尖利。 乐器或人声等自然发出的音,一般都不会只包含一个频率(参见纯音),而是可以分解成若干个不同频率的音的叠加。声音的波形是具有周期性的,因此根据傅里叶变换的理论,声音可以分解成若干个不同频率纯音的叠加。这些频率都是某一频率的倍数,这一频率就称作基频,也就决定了这个音的音高。假设某个音的基频为f,则频率为2f的音称为第二泛音,频率为3f的音称为第三泛音,等等。 基音和不同泛音的能量比例关系是决定一个音的音色的核心因素。並能使人明確地感到基音的響度。樂器和自然界裏所有的音都有泛音。.

新!!: 冬不拉和泛音 · 查看更多 »

滑音

滑音(glissando)是一種音樂的表現手法,指音樂進行中的兩個音之間不直接作音程的跳躍,而是連續地變化音高以連接兩音。因有滑行的感覺,故稱作滑音。一般相較於按音程進行的樂曲較為簡明清新有力,加上滑音時會感到較為感性圓滑柔和。在樂譜上,滑音常以鍵頭符號標示。.

新!!: 冬不拉和滑音 · 查看更多 »

新疆

#重定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 冬不拉和新疆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东不拉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