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公孫姓

指数 公孫姓

公孫姓為漢字複姓。.

25 关系: 名家东汉包拯周朝商鞅公孫度公孫康公孫弘公孫修公孫策公孫綠萼公孫衍公孫恭公孫止公孫淵公孫晃公孙瓒公孙胜秦时丽人明月心複姓西汉金庸汉姓法家戰國

名家

名家,是中国先秦時期诸子百家之一, 也是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的六家之一。名家的人在古代以「辩者」而闻名。名家思想包括诠释“实”与“名”来阐述观点,开创了中国的逻辑思想探究。重要人物有鄧析、公孫龍、宋钘、尹文、惠施等人,其提出的命题包括白马非马、堅白石、合同异等。.

新!!: 公孫姓和名家 · 查看更多 »

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兩漢。東漢与西漢之間为新朝,後为東漢所取代。西汉建都长安,東漢建都洛陽,故而得名。東漢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大國家,而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 由於東漢中後期的帝王普遍壽命不長,而且不少是幼年即位,導致汉和帝以后至汉末近百年间,外戚及宦官轮流执政,成為固定的惡性循環,兩派互相残杀,把东汉朝廷弄得十分腐败。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外戚大將軍何进遭宦官十常侍所殺,後军阀董卓引兵到雒陽,除十常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立汉献帝。长期左右东汉皇室的外戚、宦官一起被消灭,但卻引起了各地諸侯群雄割據的局面,漢廷不再握有實權,漢献帝從此成為傀儡,其后被曹操控制,最後汉室被曹魏取代。 東漢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著名的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長駐了三十多年,先後擊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諸國,不但令西域諸國一一歸順漢朝,並開拓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期間他還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國,雖未有成功,但足跡已達今日波斯灣諸國。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漢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個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終告一段落。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根據記載,汉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馬駝迴首都雒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马寺。.

新!!: 公孫姓和东汉 · 查看更多 »

包拯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人,北宋人,官至枢密副使、朝散大夫、给事中、上轻车都尉,封东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色金魚袋。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包拯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被后世稱譽为「包青天」,將他奉為神明崇拜。中國民間信仰傳其為文曲星轉世,死後成為地獄第五殿閻羅王之一,亦稱森羅殿主及閻羅天子、包府千歲、文曲星君、馬國公。.

新!!: 公孫姓和包拯 · 查看更多 »

周朝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王朝,也是最後一個完全施行封建制度的世襲王朝,分為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從周武王滅殷商建國並定都镐京(宗周)起,至周幽王亡國止,是中華文明的全盛時期之一。該時期的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皆深刻地影響着後世(2007年):《西周史與西周文明》〈引言〉,第1頁。。東周都城為洛邑(今河南洛陽),其時代又可分為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與戰國時期(前476年-前221年)。前256年秦昭襄王廢黜周赧王,東周亡。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各國,建秦朝(2007年):《春秋史與春秋文明》〈引言〉,第1頁。(2007年):《戰國史與戰國文明》〈引言〉,第1頁。。 周人崛起於周原,在鞏固國力後於武王伐紂滅商朝建立西周。三監之亂的危機,於周公東征後平定,並且藉由大量分封諸侯來穩定東土。西周國力於成康之治時達到顛峰,在昭穆時期持平。共懿孝夷時期國勢漸衰,最後發生國人暴動與共和行政。宣王中興只是西周的迴光返照,宣王後期周室混亂,最後於周幽王發生犬戎之禍,西周亡。東周時,平王東遷使周室核心以成周為主,周室與諸侯作戰失敗使「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已經一去不返。春秋時期的尊王攘夷運動產生出春秋五霸等霸主。到戰國時期以下克上事件不斷,戰國七雄彼此合縱連橫。周室最後被秦國廢除,七雄最後也由秦所統一。 周朝的中央權力為王權,周王是周室的最高權力者,也是諸周族的宗主。由上至下縱切為君臣關係的封建制度,由尖至錐的橫切為血源關係的宗法制度,再以禮樂制度與井田制鞏固整個尖錐,維繫周王與諸侯國、官員、國人、野人的關係。春秋中葉後禮樂崩壞,典章制度逐漸瓦解。思想逐漸走向諸子百家。 周朝是以周族為代表和主體的華夏族語周邊諸族交往、融合的重要時期。自西周實行分封制後,中原華夏族文化同四周的方國文化相互交流與融合,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地區性文化。周朝從文字產生到春秋中葉,書面文學逐漸形成,古代散文由句而篇,由簡而繁的過程。詩經中的作品顯示四言詩日漸成熟。西周青銅器具有樸素、寫實的風格,聞名的有《毛公鼎》、《宗周鐘》、《散氏盤》、《大盂鼎》、《大克鼎》與《虢季子白盤》等等。.

新!!: 公孫姓和周朝 · 查看更多 »

商鞅

商鞅(),中國戰國時代政治家、统帅,法家法派代表人物。衞國國君的後裔,姬姓,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早年学习法家、兵家、杂家思想,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秦孝公在秦国国内颁布求贤令后由魏入秦,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的户籍、法律、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军收复了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部分失地。但商鞅在变法改革过程中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打击旧贵族,招致極大的怨恨,商鞅本人也遭到旧贵族势力的报复,最终身亡。 商鞅及其变法对法家学派有着深远的影响,法家学派后人將商鞅的言行與思想及其后学著作汇编成《商君書》。司馬遷著《史記》時,为商鞅單獨立《商君列傳》。此外,现代学者马非百著《秦集史》、王蘧常著《秦史》時,都將商鞅和其門客尸佼合立於《公孙鞅传》。.

新!!: 公孫姓和商鞅 · 查看更多 »

公孫度

公孫度,字升濟(一作叔濟),幼名阿豹,幽州遼東襄平人,漢末割據遼東的軍閥。.

新!!: 公孫姓和公孫度 · 查看更多 »

公孫康

公孫康(),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省辽阳市區)人。东汉末年,割据于辽东地区的军阀。最著名事績是将袁熙、袁尚首級送與曹操。 建安九年(204年)其父公孙度去世,公孫康繼承了他的職位。以东汉朝廷所封的永宁乡侯封其弟公孙恭。207年,袁熙、袁尚聯合蹋頓單--進攻白狼山,被曹操手下大將張遼擊敗,蹋頓單--被斬首。袁熙、袁尚和數千騎兵逃往遼東,公孫康恐袁熙、袁尚鸠占鹊巢,又見曹操無進軍之意,於是將二人斬殺,首級送給曹操。此外公孫康更是將公孫家族版圖擴張到高句麗、烏丸等地區,甚至攻陷高句麗都城(《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公孫康死後,二子尚幼,遼東太守一職由公孫康之弟公孫恭接任。.

新!!: 公孫姓和公孫康 · 查看更多 »

公孫弘

公孫弘,字季,菑川薛縣人。西漢大臣,武帝時曾擔任御史大夫、官至丞相,封平津侯。漢武帝罷黜百家,杜塞言路,雖然首倡儒術為董仲舒,而公孫弘作為丞相對后世負有很大責任。.

新!!: 公孫姓和公孫弘 · 查看更多 »

公孫修

#重定向 公孫脩.

新!!: 公孫姓和公孫修 · 查看更多 »

公孫策

公孫策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公孫姓和公孫策 · 查看更多 »

公孫綠萼

公孫綠萼是金庸武俠小說《神鵰俠侶》中的虛構人物。 她心地善良,膚色極白,嬌嫩異常,眼神清澈,嘴邊有粒小小黑痣,平時身穿綠色衣裙,極為可愛,為作者筆下一個完美女性的代表。.

新!!: 公孫姓和公孫綠萼 · 查看更多 »

公孫衍

公孙衍,名衍,在陰晉邑(今華陰市東北)出生。曾仕魏,任犀首之官,人因以犀首称之,是戰國時期出身於魏國的縱橫家,和張儀同期,先後於秦國、魏國為官,為張儀的連橫策略的主要對手。公孫衍在當時一些人的心目中是與張儀齊名的,但傳下來的事跡不多。《史記》有公孫衍傳,繫附於張儀傳。《戰國策》也只有幾條零星的記載。.

新!!: 公孫姓和公孫衍 · 查看更多 »

公孫恭

公孫恭,东汉末期三国初年人物。父為公孫度,公孫康之弟。公孫康死後因二子尚幼而繼承辽东郡太守的職位。黃初元年(220年),拜為車騎將軍、假節,封平郭侯。後患「陰消」的疾病,即為消渴症,而散失性能力,太和二年(228年)被長大成人的姪兒公孫淵脅逼退位并囚禁。238年,司马懿平定公孙渊,公孙恭才得以获释。.

新!!: 公孫姓和公孫恭 · 查看更多 »

公孫止

公孫止為香港武俠小說家金庸的作品《神鵰俠侶》的反派人物,是絕情谷谷主,武功直逼天下五絕等絕頂高手。他身穿嶄新的寶藍緞子袍子卻,面目英俊,舉止瀟灑,上唇與頦下留有微髭。.

新!!: 公孫姓和公孫止 · 查看更多 »

公孫淵

公孫淵(),也作公孙泉,字文懿,三國時期成立燕國政權。公孫康庶子,公孫晃之弟。.

新!!: 公孫姓和公孫淵 · 查看更多 »

公孫晃

公孫晃,三國時期魏國人。公孫康嫡子,公孫淵之嫡兄。 公孙康死时,公孙晃、公孙渊还年幼,众人立公孙康弟公孙恭为辽东太守。因任子制,公孙晃被公孙恭遣往洛陽為官。當知道公孫淵脅逼公孫恭退位代立後,上表公孫淵必叛,希望國家作討伐,但朝廷认为公孙渊已经夺权,应当顺势抚慰,没有采納。後公孫淵叛亂,公孙晃被捕,虽然希望通过自己之前的言论免于连坐,但也知道彼此為兄弟關係必被波及。公孙渊被传首到,公孙晃自知必死,和儿子相对啼哭。魏明帝也想保住公孙晃的性命,儘管有高柔勸諫,但有司认为不可,于是公孙晃被杀。.

新!!: 公孫姓和公孫晃 · 查看更多 »

公孙瓒

公孙瓒(),字伯珪,东汉末期人物,幽州辽西令支人,曾任中郎将,封都亭侯,幽州刺史。 曾与刘备和刘德然共同师事于卢植。镇守辽西时曾与烏桓、鮮卑等交战,尽选白马为先锋,自号“白马义从”。当时袁术派遣孙坚驻屯于阳城以拒董卓,袁绍派周昂夺取孙坚驻守之处,袁术便派公孙瓒从弟公孙越与孙坚一同攻打周昂,没有获胜,公孙越为流矢所中死。公孙瓚以其弟被杀,将此事归罪于袁绍,并和袁绍争夺北方连年交战。 建安四年(199年)被袁绍击败,先将其姊妹妻儿全部缢死,然后引火自焚,在公孙瓒自焚时,袁绍士兵登上公孙瓒所在高台并将其斩首。.

新!!: 公孫姓和公孙瓒 · 查看更多 »

公孙胜

公孙胜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綽號「入雲龍」,道號"一清",師從羅真人,每逢術法之戰未曾敗過,全書第二強的道士。公孙胜是蓟州人士,是个云游四方的紫虚观道士。 长着八字眉、杏子眼,身穿短袍腳穿麻鞋,一副道士打扮,兵器為松文古錠劍。自幼喜習枪棒武艺,雲遊四海結交江湖豪俠,全無一點修道之人仙風道骨的氣質。.

新!!: 公孫姓和公孙胜 · 查看更多 »

秦时丽人明月心

《秦时丽人明月心》(The King's Woman),曾用名《丽姬传》,2017年中国古装剧,改編自溫世仁的《秦時明月之荊軻外傳》,由迪丽热巴、张彬彬、李泰、刘畅和张璇等人主演,2016年12月8日正式開拍,2017年3月18日殺青,並於2017年8月14日開始在浙江卫视周播劇場播出.

新!!: 公孫姓和秦时丽人明月心 · 查看更多 »

複姓

複姓,是二字或以上的漢姓,与單姓相对。比如司馬是複姓,李是單姓。在中文姓氏中大多數為單姓,複姓較少,一般多為二字。 複姓源于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如司馬),封邑(如令狐),居地(如東郭)或其他民族(如宇文),歷史上一些姓现在已经消失了,一些姓演化为單姓。 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規定戶籍於宮古群島、八重山群島的士族須使用複姓,包括祖籍首里的士族,有些複姓沿用《百家姓》中的複姓如司馬、上官,有些為新創的複姓如忠導、白川、長榮,原籍首里的士族則在本姓後加一字,加上的字多有表示後本姓之後裔的意思,如向姓改為向裔姓,毛姓改為毛裔姓、毛昌姓,馬姓改為馬續姓,翁姓改為翁孫姓、薛姓改為薛種姓,彭姓改為彭支姓,武姓改為武姓姓等。.

新!!: 公孫姓和複姓 · 查看更多 »

西汉

西汉(前206年或前202年-8年、23-25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是汉朝的一部分。前206年刘邦被西楚霸王分封为汉王而建立政權,后经过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取胜后,前202年最终统一天下,在定陶县 (今属山东省)称帝,定都长安,国号为“汉”。项羽以“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封刘邦,以治所在汉中称“汉王”,称帝后遂以封国名为王朝名。又刘邦都城长安位于刘秀所建汉王朝都城洛陽之西,为加以区别,故史称“西汉”,有时又以都城与刘秀所建汉王朝的相对位置代称为“西京”。而刘邦建立的汉王朝在刘秀所建汉王朝之前,因此历史上又称前者为“前汉”。 西汉建立后,刘邦废秦苛法,实施无为而治。减轻赋稅和徭役,釋放部分奴婢,抑制富商,限制土地兼併,并且獎勵開荒,使汉初经济得到恢复。文帝、景帝时继续重视农业,盐铁等手工业及商业也有发展 中国战略网。 西汉初期分封诸侯王,而后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最终导致在景帝时出现了「七国之乱」,平叛后诸侯王势力被削弱。 武帝时是西汉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货币,铸五铢钱,严禁私铸钱,铸铁业实行国家专营,实行均输法、平准法,朝廷财政收入大增。在这基础上,武帝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政策。北方匈奴长期以来是汉朝主要边患,武帝发动了三次战役打击匈奴,使匈奴远徙漠北,保证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又在西北边地屯田,修长城,筑烽燧,并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中亚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欧亚大陆文化贸易的交流。武帝还采用儒生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授五经,使经学成为食禄的工具 中华文化信息网。当时又建立藏书库,整理图籍,使文化得到发展。史学家司马迁写下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昭帝、宣帝时,出现外戚专政,豪强势力增强,流民增多。元帝以后,宦官和外戚更加得势,百姓起义不断出现。成帝时太后的外戚王氏控制了政权,王氏兄弟四人和侄王莽相继为大司马大将军。哀帝时,王莽企图用「再受命」的办法来解决危机,结果失势。平帝时,王莽复起,通过一系列手段来为支持自己篡位夺权做准备。平帝病死,孺子刘婴立,王莽见有机可乘,于居摄三年(公元8年)废孺子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亡。西汉一共210年。假如不算少帝、昌邑王(废帝)刘贺等一些在位时间较短且为吕雉等人的傀儡皇帝的话,西汉一共经历了11代皇帝、12代君主(因为孺子婴没有当上皇帝,仅仅当了3年的皇太子)。也有把新朝灭亡后在長安重建漢室的更始帝算作西汉最後一位皇帝,但劉秀建立的東漢並不視其為漢朝皇帝,因此歷史說法存在爭議。 西汉极盛时的疆域东、南到海,西到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葱岭一线,西南到今云南、广西以及今越南中部,北接大漠,东北至今朝鲜半岛北部。 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外贸易繁荣,耕地扩大,冶金和纺织技术先进,现在巩县铁生沟遗址发现的低温炒钢炉在世界冶金技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西汉是中华文化的高峰,通过丝绸之路和各国往来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西汉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寝遍布关中,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显示出“汉并天下”的时代风貌。汉朝后华夏族出现了新的自称“汉族”。.

新!!: 公孫姓和西汉 · 查看更多 »

金庸

金庸(Louis Cha Leung-yung,),本名查良鏞,浙江海寧人。武俠小說泰斗,1948年移居香港。自1950年代起,以筆名「金庸」創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包括《射雕英雄传》、《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等,历年来金庸笔下的著作屢次改编为电视剧、电影等,对华人影视文化可謂貢獻重大,亦奠定其成為华人知名作家的基礎。金庸早年於香港創辦《明報》系列報刊,他亦被稱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后与古龙、梁羽生合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剑客”。亦是已故知名詩人徐志摩之表弟。.

新!!: 公孫姓和金庸 · 查看更多 »

汉姓

汉姓,指的是汉民族以及采用汉族姓氏或汉族风格的姓氏(漢化的姓氏)的其他周边民族(如朝鮮族、京族等)的姓。汉姓一般由一个汉字组成(單姓),也有少部分以两个或以上汉字组成(複姓)。汉民族的传统姓名系统(汉名)中包括氏、姓、名、字、号等,但現在一般人只有姓與名,部分人或會使用化名、筆名、網名等。.

新!!: 公孫姓和汉姓 · 查看更多 »

法家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春秋戰國時期從未有一個組織或學派叫「法家」,而只是在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指》將韓非子、管仲等理念相似的人歸類為一派並命名「法家」。《漢书·艺文志》列为“八流”之一。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周代时的诵训。亂世时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到了韓非集其大成。漢代時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其思想則成為統一天下的理論基礎。.

新!!: 公孫姓和法家 · 查看更多 »

戰國

戰國時期(前5世紀~前221年),簡稱戰國。關於戰國的起始年份,共有7種說法,一般有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或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這三種說法為較多人接受。而戰國時代結束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中原。後世史家劃分東周前半為春秋時代及後半為戰國時代,東周在周赧王五十九(前256年)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東周不完全包括戰國時代。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混戰不休,故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徐州相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早在春秋時代已稱王),周天子權威進一步受損。戰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大規模變革,例如郡縣制度、私田制、廣泛應用鐵器和貴族因亡國變為平民傳播知識。各國為獲取土地、財富、人口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之土地逐漸走向新時代,塑造了中央集權國家「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雛形。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各國相繼圖強而舉國變法,涌現了大量名將爭鋒和名士縱橫捭闔之典故,為後世傳誦。.

新!!: 公孫姓和戰國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公孫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