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元朝和畏兀儿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元朝和畏兀儿之间的区别

元朝 vs. 畏兀儿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畏兀儿()是元代對高昌回鶻國的稱呼,實是來自突厥語 Uighur 的音譯。學界習慣稱呼為高昌回鶻,日本學者慣稱之為西州回鶻,维吾尔族從1922年(蘇聯境內)和1934年(中國境內)開始宣稱其爲自己祖先 。元代有多種譯法:畏兀儿、畏吾儿、伟兀、伟吾而、卫吾、委兀、外五、瑰古、乌鹆、畏午儿等。宋代称高昌回鹘,《宋史·高昌传》就是记载的高昌回鹘,称甘州有可汗王,西州有克韩王(高昌回鹘),新复州有黑韩王,而不是北魏隋唐以来的汉人所建的高昌国(早已在640年灭亡)。他們是聯族,意思是聯盟,祖先是由烏揭人與丁零人組成,即唐朝的回紇人。今天裕固族的祖先在元朝被称为撒里畏兀尔。.

之间元朝和畏兀儿相似

元朝和畏兀儿有(在联盟百科)16共同点: 宋史察合台汗國中亚元朝窩闊台汗國笃哇维吾尔族甘肃省畏兀儿西辽高昌辽朝蒙古帝国蒙古草原成吉思汗日本

宋史

《宋史》是二十四史中篇帙最為浩繁的史書,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與《辽史》、《金史》同時修撰。1977年,中華書局出版《宋史》標點校勘本。.

元朝和宋史 · 宋史和畏兀儿 · 查看更多 »

察合台汗國

察合台汗国(1222年-1570年/1680年,),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由察合台及其孙子哈剌旭烈及他的後人管理,建於1222年,于14世纪中叶(1346年)分为东西两部分,1369年西察合台汗國实际上亡於帖木兒帝国,至1402年汗统结束。东察合台汗国在中国史籍以国都为名,先后称为别失八里(唐朝的庭州、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亦力把里(歪思汗之后,即伊犁,今新疆伊宁市)、吐鲁番(也密力火者、速檀阿力之后,即唐朝的西州、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1570年,东察合台汗国(此时为吐鲁番汗国)最后一任可汗马速与同是察合台系的叶尔羌汗国交战被俘,东察合台汗国正支汗统结束。东察合台汗国可汗速檀阿黑麻之子赛德于1514年建立叶尔羌汗国,1570年吞并吐鲁番汗国(东察合台汗国正支汗统),亦可认为是东察合台汗国的延续,至1680年被准噶尔汗国灭亡,东察合台汗国历史彻底结束。察合台汗国后来形成中亚广泛使用的察合台语(后发展为维吾尔语和乌兹别克语)。.

元朝和察合台汗國 · 察合台汗國和畏兀儿 · 查看更多 »

中亚

中亚(Central Asia;Средняя Азия /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即亚洲中部,在地理上是指西至里海,东到中国,南到阿富汗,北到俄罗斯的广大区域。而根据长期占据这片区域大部分领土的苏联官方定义,中亚仅指其四个加盟共和国: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苏联解体后,中亚成了亚洲中部现已独立的五个以“斯坦”命名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人口1660万)、吉尔吉斯斯坦(人口550万)、塔吉克斯坦(人口760万)、土库曼斯坦(人口510万)以及乌兹别克斯坦(人口2950万)的总称。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中亚地区还包括阿富汗、伊朗东部的呼罗珊地区、巴基斯坦北部、蒙古等地,有时还包括中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以及西伯利亚南部。 上述关于中亚的定义没有一项得到全世界范围的认可。然而,虽然中亚地区的边界并不确定,但这一地区有着一些显著特征。例如,在历史上,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游牧民族,而这块区域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个原因,这一区域成了东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各个民族、各种宗教以及各种思想的交汇之地。 在伊斯兰化之前以及伊斯兰化早期,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操伊朗语支各语言的民族Encyclopædia Iranica, "CENTRAL ASIA: The Islamic period up to the Mongols", C. Edmund Bosworth: "In early Islamic times Persians tended to identify all the lands to the northeast of Khorasan and lying beyond the Oxus with the region of Turan, which in the Shahnama of Ferdowsi is regarded as the land allotted to Fereydun's son Tur.

中亚和元朝 · 中亚和畏兀儿 · 查看更多 »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元朝和元朝 · 元朝和畏兀儿 · 查看更多 »

窩闊台汗國

窩闊台汗國(1225-1309年)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位於中亞的葉密立河流域,都城在叶密立,即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的额敏县。窩闊台汗國据有蒙兀兒斯坦的一部分,其地基本上是乃蠻故地。窩闊台汗國成立於1225年,由成吉思汗把今阿爾泰山以南及以稍偏西的一些土地封給其子窩闊台,到1309年被察合台汗國(1219-1502年)及元朝瓜分,窝阔台汗国的末代可汗察八儿出走元朝,窩闊台汗國滅亡,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中最短國祚的汗國,只有84年歷史。 窩闊台汗國成立之時,其實並沒有國名。現在的名字其實是歷史學家從其第一代君主「窩闊台」的名字而作為汗國的通稱。.

元朝和窩闊台汗國 · 畏兀儿和窩闊台汗國 · 查看更多 »

笃哇

笃哇(),又译都哇、都瓦、都阿、朵瓦、朵哇、秃呵等。蒙古帝国察合台汗国第十代大汗,1272年至1306年在位。 笃哇系察合台汗国君主八剌之次子,其父死后国内发生内乱。1272年,笃哇在窝阔台汗国君主海都的扶植下继位。此后,笃哇追随海都参与其反对元帝国的战争。1275年,忽必烈下令追回原颁给两汗国君主的金牌,标志着双方关系彻底决裂。同年,笃哇率军12万进逼火州(今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八月,忽必烈任命那木罕为阿力麻里总管,由安童辅佐,率军抵御。次年,元军将领昔里吉、脱铁木尔等发动兵变,抓获那木罕和安童,昔里吉自立为帝,回师进攻和林。海都同笃哇等乘机攻占阿力麻里等地。 此后数年中,笃哇多次率军进攻别失八里地区,与元军将领伯颜、纂公直等长期战争。1287年,海都联合蒙古东部以乃颜为首的诸王,再次进攻和林。1289年,海都和笃哇联军一度占领和林,但听闻忽必烈已经平定乃颜叛乱,前来亲征的消息后,撤回中亚。 1295年,伊儿汗国内乱,合赞汗继位,笃哇、海都联军遂南下攻占呼罗珊地区,1297年,笃哇继续南下,攻占德里蘇丹國的拉合尔,并封其子忽都鲁火者为当地统治者。 1298年,笃哇、海都联军又将注意力转向东线,击败并俘虏汪古部首领,元朝驸马阔里吉思。1301年,笃哇、海都联军进一步越过金山东侵,被元将海山和甘麻剌一战击溃,海都重伤后死于归途,笃哇也中箭瘫痪。 海都死后,笃哇扶植其子察八儿登上汗位,反过来控制了窝阔台汗国。1302年,笃哇在与钦察汗国君主脱脱汗的战斗中失败,陷入四面为敌的境地。1303年,笃哇被迫向元成宗乞和。1306年,察八儿被海山击败,逃奔笃哇,窝阔台汗国遂并入察合台汗国。篤哇再次派軍攻打德里蘇丹國,大敗而回。 同年,笃哇去世,元朝册封其子宽阇继位。.

元朝和笃哇 · 畏兀儿和笃哇 · 查看更多 »

维吾尔族

維吾爾族(ئۇيغۇر / Uyghur / Уйғур),是古代回鶻等突厥语系部落與塔里木盆地的吐火罗人土著居民和后来的西迁蒙古族穆斯林融合的混血民族,其祖先原本信仰薩滿教、摩尼教、景教或佛教,後于10世纪一部分維吾爾先人開始成為伊斯兰教徒,再後來通過征服的穆斯林化和皈依,伊斯蘭教在16世紀成為了塔里木盆地一帶的全民信仰。维吾尔族在中文里使用“维吾尔”的历史不到一百年。其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亚民族意识崛起,和当时苏联在中亚的民族政策和强大的政治影响密切相关。,作者 Rian Thum(2014年10月)。 目前全世界维吾尔族人口1100万多,維族人口主要分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临近的哈薩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現有人口的85.2%集中在庫爾勒、阿克蘇、喀什、和田四個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維吾爾族是官方统计的55个少數民族之一。.

元朝和维吾尔族 · 畏兀儿和维吾尔族 · 查看更多 »

甘肃省

肃省,简称甘或陇,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於中国西北地区、黄河上游,省会为兰州市。“甘肃”()因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而得名。.

元朝和甘肃省 · 甘肃省和畏兀儿 · 查看更多 »

畏兀儿

畏兀儿()是元代對高昌回鶻國的稱呼,實是來自突厥語 Uighur 的音譯。學界習慣稱呼為高昌回鶻,日本學者慣稱之為西州回鶻,维吾尔族從1922年(蘇聯境內)和1934年(中國境內)開始宣稱其爲自己祖先 。元代有多種譯法:畏兀儿、畏吾儿、伟兀、伟吾而、卫吾、委兀、外五、瑰古、乌鹆、畏午儿等。宋代称高昌回鹘,《宋史·高昌传》就是记载的高昌回鹘,称甘州有可汗王,西州有克韩王(高昌回鹘),新复州有黑韩王,而不是北魏隋唐以来的汉人所建的高昌国(早已在640年灭亡)。他們是聯族,意思是聯盟,祖先是由烏揭人與丁零人組成,即唐朝的回紇人。今天裕固族的祖先在元朝被称为撒里畏兀尔。.

元朝和畏兀儿 · 畏兀儿和畏兀儿 · 查看更多 »

西辽

西辽(1124年-1218年),又称喀喇契丹,是契丹人耶律大石建立的国家。耶律大石原本效力于辽天祚帝,在辽朝即将灭亡之际出奔。1124年,耶律大石称王,到达可敦城(今蒙古国布尔干省青托罗盖古回鹘城)建立根据地。1132年,在叶密立(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额敏县)称“菊儿汗”,西辽帝国正式建立。随后耶律大石向新疆、蒙古高原、中亚及西亚地区扩张,建都于虎思斡鲁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玛克东南布拉纳)。在1141年的卡特万之战,击败塞尔柱帝国联军,成为中亚霸主,将威名远播至欧洲。高昌回鹘、西喀喇汗国、东喀喇汗国及花剌子模先后臣服于强盛期的西辽。耶律大石死后,历经萧塔不烟、耶律夷列、耶律普速完三代君主后,到耶律直鲁古时期,由于长期对外战争,使西辽的国力走向衰落,最终被屈出律篡国。蒙古帝国崛起后,1218年,西辽被蒙古帝国灭亡。.

元朝和西辽 · 畏兀儿和西辽 · 查看更多 »

高昌

昌(Gaochang; 维吾尔语:قۇچۇ,Qocho),位于今日的新疆吐鲁番市,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在这个狭窄的吐鲁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现四个独立王国,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這些都是漢人在西域建立的國家。唐贞观二年(628年),著名高僧玄奘曾途经高昌。贞观十三年(640年),设高昌县。到840年漠北回鶻國崩,一部份回鶻人佔據漢人的高昌國,後為高昌回鶻。 元代文献根据维吾尔语Qara-hoja (قاراهوجئا) 称高昌为火州、合拉火者、哈拉霍州、合拉和州、哈拉火州,。明代文献称高昌为“哈拉和卓”、霍州。 高昌历史文献有二十四史南北朝各書的高昌傳,但記述疏略,如出一轍。《新唐书·高昌傳》、《元史·地理志》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另外羅振玉于1933年在遼東出版的《遼居雜著乙编》中有《增訂高昌--氏年表》及《高昌專錄》各一卷,以考古實物補訂史書頗詳。考古学家,西北史地学家黄文弼亦有關高昌論著《高昌陶集》(1934)、《高昌專集》(1951增订)、《羅布淖尔考古記》(1948)、《吐鲁番考古記》(1954、1958)、《塔里木盆地考古記》(1958)、《新疆考古發掘报告》(1983)、《西北史地論叢》(1981)等。.

元朝和高昌 · 畏兀儿和高昌 · 查看更多 »

辽朝

遼朝(916年-1125年),國號大遼,又稱大契丹國(契丹國,契丹大字:),是由契丹人建立的一個朝代,國祚從西元916年至1125年,長達210年。 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吞併了契丹各個部落後,於916年稱帝建國“契丹”。918年定都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契丹屢次南下中原,946年攻滅後晉後確定國號為「大遼」,983年改為“契丹”,1066年改為“大遼”張正明(1979年):《契丹史略》,225頁。,直到1125年3月26日為金朝所滅為止。除了遼朝之外,契丹族尚建立相關國家。1122年,天祚帝北逃夾山,耶律淳於遼南京被立為帝,史稱北遼。遼朝滅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1132年建立西遼。1211年西遼被屈出律篡位,1218年被蒙古帝國所滅。 史學界對「契丹」含義最廣為接受的說法是鑌鐵或刀劍之意。後來改國名為“遼”也是“鐵”的意思,同時“遼”也是契丹人發祥地遼水的名字,以示不忘本之意。又因與南方的中原政權長期對峙,而稱“北朝”,而稱中原王朝為“南朝”徐俊(2000年):《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225頁–261頁。遼朝滅後晉,因此自居為繼承後晉正統。依據五行德運說的五行相生規律,後晉的「木」德之後為「水」德,因此遼朝以水為德運,並相應以黑色為正色。 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契丹族本是遊牧民族,遼朝皇帝使農牧業共同發展繁榮,各得其所,建立獨特的、比較完整的管理體制。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發祥地,為了保持民族性將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分開統治,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並且創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成效地促進遼朝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後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將遼朝(契丹,英語作Cathay)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

元朝和辽朝 · 畏兀儿和辽朝 · 查看更多 »

蒙古帝国

蒙古帝國(1206-1368),正式國號為大蒙古国,是一个横跨欧亚兩洲的全球帝國,也是歷史上鄰接版圖最遼闊的國家。蒙古人武力興盛的時期曾發動三次蒙古西征,在1259年蒙哥汗在位时期,疆域一度达到鼎盛,約2400萬平方公里,但是一年後由於蒙哥汗去世所引發的內戰,導致帝國開始分裂瓦解,蒙古人對於歐亞大陸的影響力也逐漸式微。 蒙古帝國由蒙古人铁木真(成吉思汗)于1206年在斡难河边建立,國號“大蒙古國”。據《蒙古秘史》,其創始於斡难河河源,通常認為創建時間約為鐵木真征服蒙古高原各部落(塔塔尔、泰赤乌、蔑儿乞、乃蛮、克烈、汪古部、以尼伦和迭列斤两大部落组成的蒙兀王国)、始有「成吉思汗」之稱號時的1206年。蒙古帝國建立後屢次對外擴張,成吉思汗在位時開始征伐西夏、金朝、西遼、花剌子模等國,其繼承人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去世前已占领包括蒙古高原、中國西北、西南、東北、華北、中亞、西亞以及東歐在內的廣大地域。 成吉思汗領導的第一次西征(1219-1221/1223)滅西遼、花剌子模、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并越過高加索山擊破钦察人各部。 第二次西征(1236-1242)於窩闊台汗在位時期發動、以拔都為主帥,先後征服伏尔加保加利亚、保加利亚人的卡马突厥国,進而滅亡位於东欧平原的基輔羅斯,而後擊潰波蘭王国和神聖羅馬帝國聯軍、大敗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亞第二帝国,前锋遠達当时意大利的威尼斯共和国的达尔马提亚,原南斯拉夫地区的拉什卡。 第三次西征(1256-1260)於蒙哥汗在位時期、主帥為旭烈兀,滅亡了木剌夷(暗杀组织)、阿拔斯王朝,以及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蒙古军短时间占领叙利亚,后被新兴的马木路克王朝驱逐)。蒙古帝国在三次的西征中共侵吞40多個國家。 然而,蒙古汗國在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争位战后走向分裂。尽管忽必烈于1264年击败阿里不哥,其所主張的對於“蒙古大汗”之位的繼承權並沒有獲得四大汗國的一致承認;原屬大蒙古國的朮赤後王封地、察合臺後王封地、窩闊臺後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事實上的獨立地位,被稱為四大汗国;其他一些蒙古帝國時期建立的小型汗國多依附于四大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自稱“蒙古大汗”。1279年大元灭南宋。自此元朝控制領地包括今中國大部地區和蒙古高原。实际处于独立地位的蒙古四大汗国(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與元朝之间互不统属,战争不断,直到元成宗時期才終於獲承認元朝皇帝為蒙古大汗、據宗主地位,之後四大汗国的疆土又陆续经历演变。最後一位元朝皇帝元惠宗被建立明朝的朱元璋於1368年驱逐出中原,其政權存在於蒙古高原地區,史稱北元。北元亡于1388年或1402年,由韃靼部和瓦剌部的首領先後繼承“蒙古大汗”稱號,但是其統治範圍沒有再超出過蒙古高原;其後明朝长期和察合台汗国和欽察汗国及其他的小汗國同時並存,直到17世紀蒙古人建立的主要汗國均致滅亡。最後一任蒙古大汗察哈爾部林丹汗被後金皇太極擊敗,其子额哲后來歸降皇太極,漠南蒙古諸部于1636年3月聚瀋陽,承認皇太極為大汗、統轄漠南蒙古諸部,“蒙古汗國”歷史正式結束。.

元朝和蒙古帝国 · 畏兀儿和蒙古帝国 · 查看更多 »

蒙古草原

#重定向 蒙古高原.

元朝和蒙古草原 · 畏兀儿和蒙古草原 · 查看更多 »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鐵木真(,;)即元太祖,又稱成吉思皇帝根据《元史·太祖本纪》记载,“元年丙寅,帝大会诸王群臣,建九斿白旗,即皇帝位于斡难河之源,诸王群臣共上尊号曰成吉思皇帝。”《元史·祭祀三·宗庙上》记载,至元十三年,元朝太庙中元太祖的牌位上写的是“成吉思皇帝”,原文是:“是岁,改作金主,太祖主题曰“成吉思皇帝”,睿宗题曰“太上皇也可那颜”,皇后皆题名讳。”具体内容可参见:“成吉思皇帝”这一称呼,还见于元朝全真教掌教李志常写的《长春真人西游记》,正文中和书后面附录记载的圣旨中对元太祖的称呼也是“成吉思皇帝”。具体内容可参见: 1998年12月,一块“成吉思皇帝圣旨金牌”发现于河北廊坊,上面正面刻双钩汉字:“天赐,成吉思皇帝圣旨,疾。”背面牌心刻双钩契丹文,其意:速、走马,或快马。具体内容可参见:,成吉思可汗民國以前的漢文蒙古史料中除史集及新元史本紀外都以成吉思可汗及成吉思皇帝稱呼,成吉思汗稱呼為民國自西方翻譯而來。(元朝秘史記載為成吉思皇帝,蒙古秘史漢文版是現代翻譯。)為蒙古人,蒙古帝国奠基者、政治家、军事统帅,皇帝(蒙古帝国可汗)。名铁木真(),满清官译为特穆津。也有其他译法忒没真。奇渥温·孛儿只斤氏(满清官译全称为却特.博尔济吉特.特穆津)(),蒙古乞颜(起延)部人。1206年春天—1227年8月25日在位,在位22年。1206年他登基时,诸王和群臣为他上蒙语尊号成吉思合罕。 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为太祖,《元史》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相关记载:至元二年,“冬十月己卯,享于太庙,尊皇祖为太祖。”节选自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諡號为聖武皇帝。《元史》卷六《世祖本纪三》,相关记载:至元三年冬十月,“丁丑,徙平阳经籍所于京师。更敕牒旧式。太庙成,丞相安童、伯颜言:“祖宗世数、尊谥庙号、增祀四世、各庙神主、配享功臣、法服祭器等事,皆宜定议。”命平章政事赵璧等集群臣议,定为八室。申禁京畿畋猎。”节选自《新元史》卷八《世祖本纪二》相关记载:至元三年,“冬十月丁丑,徙平阳经籍所于大都。太庙成,平章政事赵璧等集群臣廷议,定太庙为八室。 ”节选自《元史》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相关记载:至元三年,“冬十月,太庙成。丞相安童、伯颜言:“祖宗世数、尊谥庙号、配享功臣、增祀四世、各庙神主、七祀神位、法服祭器等事,皆宜以时定”。乃命平章政事赵璧等集议,制尊谥庙号,定为八室。烈祖神元皇帝、皇曾祖妣宣懿皇后第一室,太祖圣武皇帝、皇祖妣光献皇后第二室,太宗英文皇帝、皇伯妣昭慈皇后第三室,皇伯考术赤、皇伯妣别土出迷失第四室,皇伯考察合带、皇伯妣也速伦第五室,皇考睿宗景襄皇帝、皇妣庄圣皇后第六室,定宗简平皇帝、钦淑皇后第七室,宪宗桓肃皇帝、贞节皇后第八室。”节选自至大二年十二月六日(1310年1月7日),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谥法天啟運,庙号太祖。从此之后,成吉思汗的諡號变为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元史》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相关记载:至大二年“十二月乙卯,亲享太庙,奉玉册、玉宝。加上太祖圣武皇帝尊谥曰法天启运,庙号太祖,光献皇后曰翼圣。加上睿宗景襄皇帝曰仁圣,庙号睿宗,庄圣皇后曰显懿。”节选自 在他众子中,最为著名的四位分别是朮赤、察合台、窩闊台和拖雷。成吉思汗分封了朮赤和察合台为国主,欽定窩闊台为继承人。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拖雷自动退出继承人的選拔,担任监国两年后,1229年,拖雷和宗王们一起拥戴自己的三哥窝阔台登基。1232年九月,在消灭金朝军队精锐主力后,拖雷去世,1234年2月9日,蒙古帝國灭金朝,為將來忽必烈揮軍南下南宋打下基礎。.

元朝和成吉思汗 · 成吉思汗和畏兀儿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元朝和日本 · 日本和畏兀儿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元朝和畏兀儿之间的比较

元朝有763个关系,而畏兀儿有58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6,杰卡德指数为1.95% = 16 / (763 + 58)。

参考

本文介绍元朝和畏兀儿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