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保罗·利科

指数 保罗·利科

約翰·保羅·古斯塔夫·利科(Jean Paul Gustave Ricœur,),法國哲學家。保羅知名於結合現象學和解釋學,因此,他的思想是在主要解釋學的現象學家——马丁·海德格尔和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認同。2000年,保羅獲得了因「徹底改變了解釋學和現象學的方式,擴展了文本解釋的研究:包括擴闊了哲學的具體領域、宗教、精神分析、隐喻的理論、和敘述的理論」而獲得了。.

65 关系: 加布里埃爾·馬塞爾基督教神學埃德蒙德·胡塞爾卡尔·马克思卡尔·雅斯贝尔斯古典哲学史学史史丹佛哲學百科全書天主教威廉·狄尔泰學士巴黎巴黎大学巴黎第十大学人格同一性五月风暴伊曼努尔·康德伊曼紐爾·列維納斯伦理学弗里德里希·尼采德意志國防軍哲学哲學家克魯格獎現象學神學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米歇尔·昂利精神分析学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索邦維希约翰·罗尔斯罗曼·雅各布森結構主義瓦朗斯 (德龙省)隐喻芝加哥大学莫里斯·梅洛-龐蒂聚集行動理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解釋學马丁·海德格尔让-皮埃尔·拉法兰论文语言哲学雷恩 (伊勒-维莱讷省)雅克·德里达...Immanuel Kant欧洲歐陸哲學比利时汉娜·阿伦特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沙特奈马拉布里法國軍事法国法国总理法语想象新教文学批评政治哲学 扩展索引 (15 更多) »

加布里埃爾·馬塞爾

加布里埃爾·馬塞爾(Gabriel Marcel,)與萨特並列當代法國兩大存在主義思想家。馬賽爾也是位享譽國際的劇作家、戲劇評論家和音樂家,他所創作的三十部的戲劇作品中,有多部在歐洲一些主要的劇院、大學的劇團及廣播節目演出。而這些作品,常是他的哲學思想的演繹,將他對於生命的探索、哲學的省思反應出來。.

新!!: 保罗·利科和加布里埃爾·馬塞爾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神學

基督教神學(Christian theology),對於基督教信仰及實踐的教義研究,是神學的一種。它的基礎是舊約、新約,以及基督教傳統。基督教神學家通過對於聖經的註釋,理性分析與思辨,以推進基督教信仰,為基督教信仰提供辯論與批評。.

新!!: 保罗·利科和基督教神學 · 查看更多 »

埃德蒙德·胡塞爾

埃德蒙德·古斯塔夫·阿尔布雷希特·胡塞爾(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著名奥地利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

新!!: 保罗·利科和埃德蒙德·胡塞爾 · 查看更多 »

卡尔·马克思

卡爾·馬克思(;),早期在中國被譯為麥喀士,是猶太裔德國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革命理論家、新聞從業員、歷史學者、革命社會主義者。馬克思在經濟學上的工作解釋絕大多數工人和資本家間的關係,並且奠定後來諸多經濟思想的基礎。馬克思亦是社會學與社會科學的鼻祖之一,在卡爾·马克思的一生中出版过大量理论著作,其中最著名和具备超强影响力的两部作品分別有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和1867年至1894年出版的《資本論》。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出生在普魯士萊茵省特里爾,一個相对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1835年10月就讀于德國波昂大學和柏林洪堡大學期間的马克思,開始對青年黑格爾派的哲學觀點產生興趣。大學畢業以後,馬克思為科隆地区的一家持有激進观点的報紙供稿,與此同時,其自身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思想萌芽,開始渐渐成形。1843年時馬克思移居法國巴黎後,马克思繼續在其他持有激進觀點的相关報社,从事专栏寫作;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克思遇見了後來的重要朋友和支持者——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49年,馬克思遭流放後便與妻兒一起遷居到英國倫敦。他到達倫敦後依然繼續從事寫作工作,同時也開始構建他關於社會經濟活動的理論。馬克思還積極參與社會主義運動,並很快在第一國際中成為重要人物。 馬克思關於社會、經濟與政治的理論被統稱為馬克思主義,主張人類社會是在控制生產資料的統治階級與提供勞動生產的勞動階級間不斷的階級鬥爭中發展而成。馬克思認為國家是為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而運轉,而這又常常被視為大眾的公共意志。他同時也預言如之前存在過的社會經濟體系一樣,資本主義的內部矛盾會導致它自身的滅亡,並會被新的社會主義社會形態所取代;而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存在的矛盾,將會由工人階級奪取政治權力而終結,最終建立工人所管理、形成无任何階級制度的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積極地實踐他的理論,指出工人階級應該有組織地發動革命,推翻資本主義以改變社會經濟體制。 馬克思由于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創始人,长期以来广泛受到許多人的讚美和批評,因此马克思也被人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卡爾·馬克思与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并列為新哲學學說的奠基者;他還与法國社會學家艾彌爾·涂爾幹、德國政治經濟學家馬克斯·韋伯並列為現代社會科學建立者。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也在国际领域,极其强烈地影響着越来越多的知識分子、工會和政黨,並且以馬克思的想法為核心基礎而延伸出许许多多的不同派別、学术体系。.

新!!: 保罗·利科和卡尔·马克思 · 查看更多 »

卡尔·雅斯贝尔斯

卡爾·特奧多尔·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德國哲學家和精神病學家, 基督教存在主义的代表,1967年他成為瑞士公民。 雅斯貝爾斯被看作是存在哲學(Existenzphilosophie)的傑出代表人物,他將存在哲學與讓-保羅·薩特的存在主義進行了嚴格的區分。他是漢娜·阿倫特的老師,並和她終為友,同時曾同她有長達十年的書信往來。他還曾和馬丁·海德格爾有著書信來往——納粹統治期間被中斷——而戰後只偶爾進行書信的交流。他同馬克斯·韋伯、漢斯·瓦爾特·葛魯勒還有庫爾特·施奈德都保持了長年的友誼。 雅斯貝爾斯為精神病學的科學發展作出了根本的貢獻。他的哲學作品對宗教哲學、歷史哲學和跨文化哲學影響頗深。他寫的有關哲學的導論獲得了很大的銷量,也因此為公眾所熟知。.

新!!: 保罗·利科和卡尔·雅斯贝尔斯 · 查看更多 »

古典哲学

在西方哲學中,古典哲學(Ancient philosophy),又稱古代哲学,為古希臘至古羅馬時期的哲學,一般包括从前苏格拉底哲学到基督教兴起之前的时期。智者学派兴起之后出现了古希腊甚至整个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三位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作品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他们系统性的论述给后代哲学家造成了巨大影响。 亚里士多德之后由于社会和政治上的变化,代表文明的古希腊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所灭,这一时期出现了另外四大学派:犬儒学派、怀疑派、伊壁鸠鲁派和斯多葛派。他们追问:.

新!!: 保罗·利科和古典哲学 · 查看更多 »

史学史

史學史以研究历史学的發展過程為主。不同時代中的历史学,反映相異時代的历史观,呈現人類思想史的發展過程。人类历史上各个时代记录的历史,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作者的观察、写作形式、偏见、对历史事件的解读等。由于研究历史的方法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也有相当大的区别,对史学史也不可能有一个非常确切、能被所有人同意的统一定义。 史学史的研究起码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要研究不同时代不同文化条件下,历史学作为一种学术的的发展情况,同时要研究在上述条件下对历史的研究方法、工具等。有的史学家认为史学史只研究历史是如何写成的,而不牵涉任何历史事件,只牵涉到历史学家如何解读这些事件。但实际上已经牵涉但历史事件了。.

新!!: 保罗·利科和史学史 · 查看更多 »

史丹佛哲學百科全書

史丹佛哲學百科全書(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SEP)是一部由史丹佛大學營運的免費線上哲學百科全書,內容主要以經同行評審認可的論文為主。該百科內的每一篇論文均由一位該領域的專家撰寫並維護,作者涵蓋來自世界各地徐術機構的教授。每一位在該百科全書上發表文章的作者均同意將作品的出版權讓與史丹佛大學,但作者仍可保有著作權。.

新!!: 保罗·利科和史丹佛哲學百科全書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新!!: 保罗·利科和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威廉·狄尔泰

威廉·狄尔泰(Wilhelm Dilthey,),德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 他曾研究黑格尔青年时期的手稿,于1906年发表了《黑格尔青年时代的历史》。最初属于新康德主义,后转向生命哲学,致力于所谓“历史理性的批判”,主张“历史的相对主义”。认为哲学的中心问题是生命。通过个人“生活的体验”(Erlebnis)和对生命同情的“理解”(Verstehen),就可认识到文化或历史即生命的体现。强调和不同的生活类型(理性的、情感的、意志的)相应的是不同的宇宙观,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宇宙观为其特征。他同时认为任何一种宇宙观都是相对的,这就是历史主义的要义。 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重要流派,如雅斯贝尔斯的精神病理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伽达默尔尔的解释学都带有狄尔泰论述的烙印;在社会学方面,韦伯、曼海姆等也受到狄尔泰的影响。 著作有《精神科学导言》、《哲学的本质》、《世界观、哲学和宗教》等。.

新!!: 保罗·利科和威廉·狄尔泰 · 查看更多 »

學士

學士(Bachelor或Bachelor's Degree,衍生自中世纪拉丁語Baccalaureus一詞)是高等教育本科階段授予的學位名稱。.

新!!: 保罗·利科和學士 · 查看更多 »

巴黎

巴黎(Paris)是法國的首都及最大都市,同時是法蘭西島大區首府,為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隸屬法蘭西島大區之下的巴黎省(編號第75省;僅轄有1個同名市鎮)。目前的巴黎市轄區範圍大致為舊巴黎城牆內(環城大道內側),依照發展歷史共分成20個區,自從1860年代開始就沒有重大變化。截至2011年為止,巴黎市内人口超過225萬,的人口則逾1,229萬,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巴黎在近1,000年的時間内是西方最大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6世紀至19世紀期间)。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在教育、娛樂、時尚、科學、媒體、藝術、金融、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響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大都会之一.

新!!: 保罗·利科和巴黎 · 查看更多 »

巴黎大学

巴黎大學(Université de Paris),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其授课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中叶。大学分别在1200年和1215年获得法王腓力二世和教宗英诺森三世的官方认可。1257年,大学的第一个学院机构索邦學院成立,索邦成为大学的代称。1793年,在法国大革命的高潮中,巴黎大学遭到解散。1896年重建。1968年後,被拆分成13所獨立大學。.

新!!: 保罗·利科和巴黎大学 · 查看更多 »

巴黎第十大学

巴黎南泰尔大学(Université Paris Nanterre,又稱巴黎第十大学(Paris X - Nanterre),创建于1964年,前身为南泰尔文学院。位于法国巴黎西北部的郊区。从1966年起,这个地方成为极左派学生运动的基地。 1968年法国学生运动最初在这座大学中爆发。1968年3月22日,学生们为了要求男学生自由进出女学生宿舍,而占领了学校行政大楼。该学生运动的领导者是丹尼爾‧龔本第。该校现有35000余名在校生,开设200多门专业课程。法国新任總統埃瑪紐耶爾·馬克宏畢業於哲學系。前任总统尼古拉·萨科齐和第11任IMF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等政經界人物毕业于该校法律系。.

新!!: 保罗·利科和巴黎第十大学 · 查看更多 »

人格同一性

在哲學中,人格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是個經典問題,用來解釋或證明某個人何以是某個人。某個人,因為具備某些特性(可稱之為人格),雖然在時間與空間改變的狀況下,我們依然可以說他作為一個實體,仍然是同一個人。要解釋這個問題,需要討論到持續性、改變、同一性及時間等議題。在歷史上,曾有多個哲學家討論過這個議題。在現代哲學中,约翰·洛克被認為是第一個試圖對這個議題提出解答的人。.

新!!: 保罗·利科和人格同一性 · 查看更多 »

五月风暴

五月风暴(Mai 68)是1968年春天法国发生的学生运动。 from 情境國際主義 No 12 (September 1969).

新!!: 保罗·利科和五月风暴 · 查看更多 »

伊曼努尔·康德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為啟蒙時代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唯心主義和康德義務主義等諸多流派。 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調和了勒內·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法蘭西斯·培根的經驗主義,被认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有其自成一派的思想系統,並且有為數不少的著作,其中核心的三大著作被合稱為「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這三部作品有系統地分別闡述他的知識學、倫理學和美學思想。《純粹理性批判》尤其得到學術界重視,標誌著哲學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體論轉向認識論,是西方哲學史上劃時代的巨著。此外,康德在宗教哲學、法律哲學和歷史哲學方面也有重要論著。 康德哲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认为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即“范畴”)是人与生俱来的,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他的这个理论结合了英国经验主义与欧陆的理性主义,对德国唯心主义与浪漫主义影响深远。康德的道德哲学理论也十分著名。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

新!!: 保罗·利科和伊曼努尔·康德 · 查看更多 »

伊曼紐爾·列維納斯

伊曼紐爾·列維納斯(Emmanuel Lévinas,,),當代猶太裔法國哲學家,出生於今日的立陶宛共和國,在1928年於弗萊堡大學跟隨胡塞爾研究現象學。他對海德格的《存在與時間》有深入的研究,其著作可以說是對海德格的一種批判與延續。列維納斯認為,胡塞爾的現象學與海德格的存有哲學的盲點在於,其整體的思想結構都關注在「存有者」通往「存有」的存有論途徑上,他則是逆向思考,思索「存有」如何到「存有者」,並且堅稱存有者須將優先性交還給「他者」。.

新!!: 保罗·利科和伊曼紐爾·列維納斯 · 查看更多 »

伦理学

伦理学(ethics)也称为道德哲学或道德学,是对人类道德生活进行系统性思考和研究的学科;在此,「道德」被定義為一群人或一種文化所認可的所有行為準則。伦理学试图从理论层面建构一种指导行为的法则体系,并且对其进行严格的评判。 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学科,涉及到在正確行為與錯誤行為的概念督導下,人們應該怎樣過正常生活。「倫理」对应的英文用詞「ethics」來自於希臘文「ethos」,可以翻譯為「習俗」或「道德」,又可翻譯為「信念」。甚麼是正確或錯誤?甚麼是聰明或愚蠢?研究這些問題的學問統稱為「ethica」。在哲學裏,探討價值的學問稱為價值論,主要探討的是倫理學的價值與美學的價值。 倫理學主要分為四種研究領域:.

新!!: 保罗·利科和伦理学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著名德國語言學家、哲学家、、詩人、作曲家,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 在開始研究哲學前,尼采是文字學家。24歲時尼采成為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语,拉丁文献。但在1879年由於健康問題而辭職,之後飽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潰,從此再也沒有恢復,在母親和妹妹的照料下活到1900年去世。.

新!!: 保罗·利科和弗里德里希·尼采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國防軍

德意志國防軍(Wehrmacht)是 1935 年至 1945 年間納粹德國的軍事力量,軍種包括陸軍、海軍和空軍,納粹黨的武裝党衛隊單位有時也從屬於國防軍。.

新!!: 保罗·利科和德意志國防軍 · 查看更多 »

哲学

哲學(philosophy)是研究普遍的、根本的问题的学科,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心灵、语言等领域。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是其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系统化的方法,并以理性论证為基礎。在日常用语中,其也可被引申为个人或团体的最基本信仰、概念或态度。.

新!!: 保罗·利科和哲学 · 查看更多 »

哲學家

哲學家(Philosopher),哲學的研究者,對哲學懷抱興趣,擁有廣泛的知識,並且能夠利用這些知識來解決特定的哲學問題。根據歐洲哲學傳統,哲學家研究的主題包括美學、倫理學、知識學、邏輯學、形而上學,以至於社會哲學與政治哲學等。.

新!!: 保罗·利科和哲學家 · 查看更多 »

克魯格獎

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Kluge Prize)是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的一個獎項,對象是在人文研究範疇做出重大和深遠的貢獻的學者,由電視大亨資助,於2003年設立。 克魯格獎授獎對象不分國籍和語言。.

新!!: 保罗·利科和克魯格獎 · 查看更多 »

現象學

象学(phenomenology,源自希腊语phainómenon,意为“显现的东西”;以及lógos,意为“研究”),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正式创立。胡塞尔深受弗朗兹·布伦塔诺(Franz Clemens Honoratus Hermann Brentano,1838-1917)和B.波尔扎诺(B.Bolzano, 1781-1848)两人的影响,认为每一表象都是对某物的表象,意识也总是相关于某物的意识;同时也主张「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之存在,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现象学」。 现象学是对经验结构与意识结构的哲学性研究。作为一个哲学运动,现象学于二十世纪早期由埃德蒙德·胡塞尔创立,之后被他在德国的哥廷根大学和慕尼黑大学中的一派追随者发展壮大。在此之后现象学传播到法国、美国以及其他地区,并远超出了胡塞尔早期著作的语境。  现象学不应被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运动,而更像是不同的作者具有共同的家族相似性,但同时也有显著差异。因此:根据胡塞尔的设想,现象学首先是对意识结构、对出现在各种意识行为中的现象的系统反思与研究。现象学可以明确的同笛卡尔式的分析方法加以区别,后者将世界视作各种对象、对象的集合以及处于连续行动和反应中的对象。 胡塞尔关于现象学的设想不仅由他自己、也被其他人批判和发展,包括:他的学生艾迪特·施坦因和罗曼·英伽登,解释学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主义者尼古拉·哈特曼、加贝尔·马塞尔、莫里斯·梅洛-庞蒂、让-保罗·萨特,以及其他哲学家,包括马克斯·舍勒、保罗·利科、让-吕克·马里翁、伊曼努尔·列维纳斯,以及社会学家阿尔弗雷德·舒茨、埃里克·弗格林。.

新!!: 保罗·利科和現象學 · 查看更多 »

神學

學(Θεολογια,theologia,Theology)一詞,廣泛指稱所有對神(上帝)這個主題展開的研究或學說。神學一詞的希臘文Θεολογια是由Θεος(即「神」)和λογος(即「道/話語/學說」)兩個字組合,字面上便有建立人類對上帝正確認識的學說之意。為宗教研究的一個領域。 在羅馬的君士坦丁與狄奧多西崇信基督教以後,在歐洲,神學多被用以指稱基督教神學,但在基督教神學之外,還有伊斯蘭教神學、猶太教神學等神學體系。有些科學理論家和人文主義代表由於神學受到認信傳統所規限而拒絕神學,並且主张公立大學不應該有神學系的設置。.

新!!: 保罗·利科和神學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保罗·利科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保罗·利科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米歇尔·昂利

米歇尔•亨利(Michel Henry,),法国哲学家及作家。.

新!!: 保罗·利科和米歇尔·昂利 · 查看更多 »

精神分析学

精神分析学(英文:Psychoanalysis)或稱心理分析學,是於19世纪末期由奧地利神经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創立的一门学科。當時精神病學普遍受生物學的影响,對於心理現象的構成、發展及治療,以工業革命時代流行的機械主義的方式進行,弗洛伊德於1885年到巴黎拜著名精神及人腦科學家Charcot為師,並受到Charcot研究歇斯底里的影响,開始了他關於早期或童年創傷經歷和情緒病的研究。其首個研究個案是聯同Josef Breuer完成,病者化名Anna O的病患記錄,他們初期利用催眠和,心理病患者提供了解心靈困擾的技術,後來鑑於弗洛伊德認為催眠雖然可以發現病患者的過去創傷經歷的片斷,但却沒法為病者帶來治療的方法,弗洛伊德因而開始建立另一套潛意識理論。 精神分析学的基本原则如下:.

新!!: 保罗·利科和精神分析学 · 查看更多 »

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

索倫·奧貝·齊克果(丹麥語:Søren Aabye Kierkegaard,又譯齊--果、祈克果、克尔凯--郭尔、吉爾凱高爾梁實秋主編,《遠東英漢字典》,1960年2月。等;)是丹麥神學家、哲學家及作家,一般被視為存在主義之創立者。 2013年5月5日Google为齊克果200周年诞辰设计了纪念doodle。.

新!!: 保罗·利科和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 · 查看更多 »

索邦

#重定向 索邦神學院.

新!!: 保罗·利科和索邦 · 查看更多 »

維希

維希(法語:Vichy),又譯維琪、維奇,是法國中南部的一個位於奧弗涅大區(Auvergne)阿列省(Allier)的一個城镇。從1940年到1944年間,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納粹德國扶植的維希法國政權的實際首都,但它亦是一個水療城鎮及渡假城市。.

新!!: 保罗·利科和維希 · 查看更多 »

约翰·罗尔斯

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是一位美国政治哲学家、倫理學家。他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曾在哈佛大学擔任哲學教授,著有《正義論》(1971)、《政治自由主義》、《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萬民法》等名著,是20世纪英语世界最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之一。 羅爾斯是1970年代西方新自然法學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培養的許多學生現今都成了道德和政治哲學的重要人物,如:汤玛斯·内格尔和科恩(Joshua Cohen)等。.

新!!: 保罗·利科和约翰·罗尔斯 · 查看更多 »

罗曼·雅各布森

罗曼·雅各布森(Рома́н О́сипович Якобсон)俄罗斯语言学家、文学理论家。雅各布森是20世纪前期语言学的主流语言结构分析的先驱。分别受到了到索绪尔和特鲁别茨柯伊的影响,雅各布森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学家之一。 他拓展了分析語言語音系統的技巧,因而開創了西方音位學學門。雅各布森將同樣的技巧運用在句法學跟構詞學上,此外他也認為這些技巧能套用在語意學上,而這產生了一些爭議性。雅各布森對斯拉夫語言學有許多的貢獻,最有名的是關於俄羅斯語格位的兩份研究以及俄羅斯語動詞類別的分析。 Category:俄罗斯语言学家 Category:俄国犹太人 Category:哈佛大学教师 Category:在美国的俄罗斯人 Category:莫斯科人 Category:莫斯科國立大學校友.

新!!: 保罗·利科和罗曼·雅各布森 · 查看更多 »

結構主義

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社會科學流派,側重對結構(交互關係)的認識,不甚講求對本質的了解,大前提是科與科學之間或多或少互通有無,提倡一種整體的科學,要透過表面的現象,尋求底層的關係,以期獲得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結構。結構主義是二十世紀下半分析研究語言、文化與社會的流行方法。.

新!!: 保罗·利科和結構主義 · 查看更多 »

瓦朗斯 (德龙省)

朗斯(法语:Valence)是法国奥弗涅-罗纳-阿尔卑斯大区德龙省的省会。该地教育发达,有多所大学。拿破仑16岁时曾在此地的炮兵学校学习。.

新!!: 保罗·利科和瓦朗斯 (德龙省) · 查看更多 »

隐喻

一个隐喻或者暗喻是用在比较两个好像无关事物,制造的一个修辞的转义。通常,第一个事物可以被描述成作为第二个物体。以这种方法,第一个对象可能很容易用第二物体来描述。不过,隐喻不是总描述一物体的特性;有时使用它完全是由于审美原因。 有些人(通常是認知語言學家)認為(隱喻)有認知上的功能,但有些人認為類知類的隱喻以類比一詞替代來較為恰當。.

新!!: 保罗·利科和隐喻 · 查看更多 »

芝加哥大学

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简称芝大(UChicago),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常年位列各大学排行榜世界前十。 芝加哥大学1890年由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创办,是美国大学协会的创始会员之一。芝加哥大学包括本科学院以及由4个系、6所职业学院和1所继续教育学院组成的各种研究生项目和跨学科委员会,并拥有约5000名本科生和10,000名研究生。 芝加哥大学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在众多人文社科领域均开创了“芝加哥学派”,其中包括著名的“芝加哥经济学派”和“芝加哥社会学派” ;芝加哥大学还是法律经济学的诞生地,是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人类学等学科全球最重要的研究教学中心之一。 而从曼哈顿计划开始,大批科学家汇集于芝大,在“原子能之父”恩里科·费米的领导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控核反应堆(”芝加哥一号堆”)、成功开启了人类的原子能时代,并创立了美国第一所国家实验室阿贡国家实验室和之后著名的费米实验室,进而奠定了芝大在自然科学界的重要地位。 截止至2017年,芝加哥大学有97位教师和校友曾获得诺贝尔奖,位列世界第四。另有9位菲尔兹奖得主 、4位图灵奖得主、22位普利策奖得主在芝大工作或学习过,还有15位教授荣获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现任教授中有近70位美国国家科学院(44位)、美国国家工程院(9位)和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14位)。美国第44任总统奥巴马曾长期在芝大法学院任教(1992-2004年)。 芝加哥大学是培养华人精英的两个摇篮和聚集地之一(另一个是柏克萊加州大學)。芝加哥大学培养了李政道、杨振宁和崔琦三个华人诺贝尔奖得主(其中,李政道和杨振宁实现华人诺奖零的突破),著名华裔政治家、中华民国前副总统、中國國民黨前主席连战,著名法学家梅汝璈,著名医学家吴阶平,著名物理学家叶企孙,著名气象学家郭晓岚,保釣運動健將林孝信教授,世界银行前高级副总裁林毅夫等等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或曾在芝大学习。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数学家陈省身等也曾长期在芝加哥大学任教。.

新!!: 保罗·利科和芝加哥大学 · 查看更多 »

莫里斯·梅洛-龐蒂

莫里斯·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著名法國現象學哲學家,其思想深受胡塞爾和海德格影響。.

新!!: 保罗·利科和莫里斯·梅洛-龐蒂 · 查看更多 »

聚集

#重定向 聚合.

新!!: 保罗·利科和聚集 · 查看更多 »

行動理論

行動理論是一哲學課題,討論人類作出意識行為的過程。這方面的討論可追溯至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科倫理學。其後行動理論被納入社會科學的討論範圍。隨著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發展,不少行動理論的推測都以實驗驗證。 一個典型的行動理論把行為當成是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人有慾望,同時思考如何在特定環境下滿足慾望。經過選擇,人會作出行動以達致理想的效果。這種有意識的理性理論是大部分經濟學和社會科學的理論基礎。 行動理論學者廣泛應用因果關係討論人類行為的原因和過程,但完全的因果決定卻成為自由意志是什麼的爭論重點。哲學上的行動理論確實定義也有爭議。思考能否作為一種行動而被分析?多重步驟及多個意圖的複雜行動應如何解構?這些問題仍引起爭論。.

新!!: 保罗·利科和行動理論 · 查看更多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出生名:Sigismund Schlomo Freud,),奥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犹太人。生於奥地利弗萊堡(今屬捷克),後因躲避納粹,遷居英國倫敦。精神分析学的創始人,被稱為「維也納第一精神分析學派」(以別於後來发展出的第二及第三學派)。 1881年,弗洛伊德获取了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进入一家维也纳医院工作,期间仍未放弃在脑性麻痹,失语症以及微观精神解剖学方面的研究。这些临床经验为他将来对潜意识以及精神抑制机制的深刻理解和精神分析学(一种提倡通过精神分析学家与病人的沟通来治疗精神病例的学说)的提出奠定了基础。Ford & Urban 1965, p. 109 尽管他提出的精神分析学后来有部份人认为并非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激发了后人提出各式各样的精神病理学理论,在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著有《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圖騰與禁忌》等。提出“潛意識”、“自我”、“本我”、“超我”、“伊底帕斯情结”、“利比多”(Libido)、“心理防衛機制”等概念,认为人类男性天生具有弑父娶母的欲望和恋母情结(即伊底帕斯情结),女性天生具有弑母嫁父的欲望和恋父情结(又叫厄勒克特拉情结),以及儿童性行为等理论。如今其理论的大部分细节已经被心理学界抛弃,但理论的框架和研究方式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心理学发展,而且对哲学、美学、社会学、文學、流行文化等都有深刻的影响,被世人譽為「精神分析之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新!!: 保罗·利科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 查看更多 »

解釋學

解釋學(Hermeneutics),又称詮釋學、阐释学,是关于文本解释的理论,尤其是解释《圣经》等宗教经文、经书典籍、哲学文献。.

新!!: 保罗·利科和解釋學 · 查看更多 »

马丁·海德格尔

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德國哲學家,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他在現象學、存在主義、解構主義、詮釋學、後現代主義、政治理論、心理學及神學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新!!: 保罗·利科和马丁·海德格尔 · 查看更多 »

让-皮埃尔·拉法兰

让-皮埃尔·拉法兰(法语:Jean-Pierre Raffarin,,),法国保守派政治家和维埃纳省参议员。 拉法兰夫人安尼·玛丽·皮埃尔(Anne-Marie Perrier,生于1952年 in Chamalières),育有一个女儿Fleur.

新!!: 保罗·利科和让-皮埃尔·拉法兰 · 查看更多 »

论文

论文是科学或者社会研究工作者在学术书籍或学术期刊上刊登的,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或呈现自己研究成果的文章。论文往往强调原创性的工作总结,但当然也可以是对前人工作总结的回顾及做出评价,后者也往往被称为综述性文章(Review)。 论文的出版正在经历着重大变化,出现了从传统的印刷版到网络上电子格式的兴起。 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都总称为论文。.

新!!: 保罗·利科和论文 · 查看更多 »

语言哲学

語言哲學是一門哲學的分支,對語言的用法、來源及本質作理性的研究。對於分析哲學來說,有四個主要關心的問題:意義的本質、語言用法、語言認知及語言與現實的關係。對歐陸哲學家來說,語言哲學是邏輯、歷史甚至政治的一部分。 首先,語言哲學家尋求意義的本質,解釋「意義」的意義。順著這個脈絡,找尋同義詞的本質。 研究人的语言的哲学成为当代哲学的主要方向。主要代表人物有维特根斯坦。.

新!!: 保罗·利科和语言哲学 · 查看更多 »

雷恩 (伊勒-维莱讷省)

雷恩(Roazhon ;Rennes)位于法国西北部,是布列塔尼大区和伊勒-维莱讷省的首府。在2013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雷恩市共211,373名居民。 自古以來雷恩就是布列塔尼地區的中心都市,也是重要的觀光都市。雷恩还拥有超过60,000名学生。 這個城市2012年被《L'Express》票選為法國「最適合居住的地方」。 雷恩人叫做Les Rennais.

新!!: 保罗·利科和雷恩 (伊勒-维莱讷省) · 查看更多 »

雅克·德里达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當代法國解構主義大師、當代最重要亦最受爭議的哲學家之一。德希達一生總共發表超過40多部著作,以及數百篇散文。他在人文和社會科學如:人類學、歷史學、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政治理論、女權主義和酷兒研究都有顯著影響。他的作品迄今在歐洲大陸、南美和其他國家地區的歐陸哲學中仍佔主導地位,特別是在圍繞本體論、認識論(尤其是關於社會科學)、倫理學、美學,詮釋學、哲學辯論的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雅克·德希達的哲學亦影響建築(以解構主義的形式)、音樂、藝術和藝術評論家。德希達曾說過,作為解構主義的鼻祖,他已留下屬於自己的「遺產」。在後來的著作中,他經常處理一些道德和政治議題,這些作品影響了不同的政治運動,從而使德希達成為一位份量十足的公眾人物。.

新!!: 保罗·利科和雅克·德里达 · 查看更多 »

Immanuel Kant

#重定向 伊曼努尔·康德.

新!!: 保罗·利科和Immanuel Kant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保罗·利科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歐陸哲學

歐陸哲學指一些從歐洲大陸起源的相關哲學傳統,與英美的分析哲學為對照。歐陸哲學包括了現象學、存在主義、解释学、结构主义、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解構,以及批判理論如法蘭克福學派、心理分析、尼采、絕大部分的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哲學流派。.

新!!: 保罗·利科和歐陸哲學 · 查看更多 »

比利时

比利時王國(Koninkrijk België;法語:Royaume de Belgique;德語:Königreich Belgien),是一個西歐國家。它是歐洲聯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首都布魯塞爾是歐盟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大型國際組織的總部所在地。比利時自北起順時針分別與荷蘭、德國、盧森堡和法國接壤,西面則濱臨北海。 比利時的名稱,源自羅馬時代,當時此地稱為比利時高盧(Gallia Belgica),字面意為貝爾蓋人的高盧。「比利時」這個中文譯名,源自1849年徐繼畬所編纂的《瀛寰志略》。.

新!!: 保罗·利科和比利时 · 查看更多 »

汉娜·阿伦特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中国大陆譯作--,台湾、港澳譯作--,)是美籍猶太裔政治理论家,原籍德国,以其关于极权主义的研究著称西方思想界。汉娜·阿伦特被廣泛認為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政治哲學家之一,惟她本人始终拒绝这一标签,理由是“哲学关心的是单个的人”,而她的著作集中关注“生长繁衍于大地之上的人类,而非个人”,因此应该被视为政治理论家。 他的著作討論從極權主義到知識論等議題,且涉及權力的本質以及政治、直接民主、權威和極權主義 等主題。對政治理論造成了長遠的影響。 身為一名猶太人,汉娜·阿伦特在1933年選擇離開納粹德國,住在捷克斯洛伐克,瑞士和法國,且於1937年被剝奪了德國公民身份,之後在1941年通過葡萄牙逃往美國。並於1950年成為美國公民。.

新!!: 保罗·利科和汉娜·阿伦特 · 查看更多 »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德语:Hans-Georg Gadamer,),著名德国哲学家,詮釋學大師,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其1960年出版著作《真理与方法》使其闻名于世。他对诠释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哲学精神和人生实践统一在这样一个问题上:对话和理解如果可能是此在(Dasein)的一种存在方式。他的一生都在研究对话和理解,他的教学和著述也都是在与听众的对话中展开的。.

新!!: 保罗·利科和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 查看更多 »

沙特奈马拉布里

沙特奈马拉布里(Châtenay-Malabry)是法国法兰西岛大区上塞纳省的一个市镇,属于安东尼区县。该市镇年时的人口为人。.

新!!: 保罗·利科和沙特奈马拉布里 · 查看更多 »

法國軍事

法國軍队發展歷史悠久,對歐洲歷史甚至世界歷史都有多次關鍵影響力。現今的法国武装部队包含法國陸軍、法國海軍、法國空軍和法國國家憲兵隊。法國總統是三軍統帥,軍隊主要任務是防衛法國領土,第二是保衛親法國海外勢力,第三是維持世界穩定。 公開資料中軍隊總人數是779,450(2006年資料,其中259,050常備兵,419,000預備役,101,400國家憲兵隊),法軍在人數上是歐洲最大軍隊暨世界第13大軍隊。法國常備軍費世界排行第五(以美元計算,不考量各國物價),也是世界核武第三多的軍力,只在美國和俄羅斯之後。 2007年7月31日,總統命令M.

新!!: 保罗·利科和法國軍事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保罗·利科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法国总理

法国总理(Premier ministre français),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政府首脑。在法兰西第三、第四共和国时期,政府首脑称作“部长会议主席”(Président du Conseil des Ministres,简称会议主席,Président du Conseil)。 总理向法国总统提交内阁名单。总理的法令及决定,与几乎所有的行政决策都受到行政法院监督。只有几种法令需听从国务委员会的建议。 总理为政府辩护,与作出预算选择。辩护力度取决于总统与他是否同一政党。.

新!!: 保罗·利科和法国总理 · 查看更多 »

法语

法語(le français 或 la langue française)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法語是除英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之外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也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法語也是聯合國、歐盟、北約、奧運會、世貿和國際紅十字會等的官方語言及正式行政語言。法語在11世纪曾是除了中古漢語以外,當時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現時全世界有約一億人将法语作为母语,另有2.8億人使用法语(包括把它作为第二语言的人);这些数字目前仍在增長中,尤其是在非洲大陸。法語被广泛使用,其程度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英語。法国法语和魁北克法语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法语分支,尽管它们從同一法语方言分化而成,但以两者互相溝通时则会有障礙,这是因為兩者在發音以及少数语法上有所区别。.

新!!: 保罗·利科和法语 · 查看更多 »

想象

想象,又作--,亦称想象力,是形成意象、知觉和概念的能力,其實意象、知觉和概念不是通过视觉、听觉或者其他感官而被感知。想象是心灵的工作,有助于创造出幻想。想象有助于为经验提供意义,为知识提供理解;想象是人们为世界創造出意义的一种基本能力Norman 2000 pp.

新!!: 保罗·利科和想象 · 查看更多 »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新!!: 保罗·利科和新教 · 查看更多 »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或文學評論(Literary criticism)乃是对文学的研究、评价和解读。现代文学批评经常受到文学理论的影响,而后者专注于对文学的技巧和目标进行哲学性的探讨。二者虽然密切相关,但文学批评家未必总是理论家。 文学批评究竟是从文学理论中分野出来的独立一支,或者是植于具体的文学及其批判?这还颇有争议。例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文学思想和批评指南》(Johns Hopkins Guide to Literary thinking and Criticism)描述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之间就没有区别,而且几乎都是使用两个术语来描述相同的概念。一些评论家认为文学批评是文学理论的实践,因为批评总是直接处理文学作品,而理论可能更为一般而抽象。 文学批评往往呈现为文章或专著。学术型的文学批评家在文学系任教,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流行的批评者则在大众期刊上发布他们的批评,例如《泰晤士报文学副刊》、《纽约时报书评》、《纽约书评》、《伦敦书评》、《国家》、《纽约客》。.

新!!: 保罗·利科和文学批评 · 查看更多 »

政治哲学

政治哲学是研究价值取向的一门学科。它提出了“应然”(ought to be),重點在于提供一种应然的构想,对现实的政治进行理性的指引。政治哲學研究的是關於政体、正义、自由、財產、法律、和執法等权威的合法性基本問題如:這些概念是什麼?为什么需要他们?什么使一個政府具有合法性?政府缘何保護何种自由和權利?政府缘何而生、採取何种形式?何謂法律?公民需要負起何種義務?何时可以合法地推翻一個政權? 政治哲學有兩個重要的方面: 定義了所有权和管制資本運作的政治經濟學,以及由真相和證據决定法律判决的制度。各种司法理论至少部分来源于上述观点。.

新!!: 保罗·利科和政治哲学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里科尔,P.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