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和苏联共产党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和苏联共产党之间的区别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vs. 苏联共产党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Второй съезд РСДРП)于1903年7月30日至8月23日(旧历7月17日至8月10日)举行。最初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开会。后来可能是受到俄国大使的外交压力,比利时警方于8月6日将与会代表驱逐出境,后来转至英国伦敦开会并在那里结束。 此次会议上共分为37期,共有51名代表出席,其中33人为《火星报》派支持者,5名有崩得的背景,2人是(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工人应该专注于经济需求而不是政治需求)、6名代表是中立派。第四期议题是党应该支持无产阶级专政,除了经济派的阿基莫夫(Акимов,真名Владимир Петрович Махновец)弃权之外的其余人都投了赞成票。 此次会议上,弗拉基米尔·列宁与尤里·马尔托夫就基本原则发生了重大分歧。马尔托夫主张信任群众行动的自发性,坚持以第二国际为建党模式,主张把一切愿意入党的人全部吸收进来。这与列宁所主张的民主集中制、党员高度服从组织的主张格格不入。马尔托夫批评列宁的主张是搞“雅各宾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则批评马尔托夫是“机会主义者”。列宁的观点受到格奥尔基·普列汉诺夫支持,马尔托夫的观点则受到列夫·托洛茨基的支持。会议上有28-23票支持马尔托夫,但他的支持者中包括7名崩得成员和经济派,后来突然退场。左翼的列宁才得以取得多数派地位,因而其派系自称“布尔什维克”,称呼马尔托夫的派系为“孟什维克”。 此次会议选出第二届中央委员会,三名成员Friedrich Lengnik, Vladimir Noskov 和 Gleb Krzhizhanovsky全是列宁的支持者。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Category:1903年政治事件 Category:1903年. 苏联共产党(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缩写为КПСС;拉丁化:)是原苏联的唯一合法执政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共产主义政党之一。 该党的前身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形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但此时两派都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组织。1912年,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组织机构,但并未正式决裂。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正式独立建党,取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18年,布尔什维克党改称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年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改称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苏联共产党的历任实际最高领导人分别为:列宁、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 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时任俄羅斯總統叶利钦下令停止该党活动,并没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全部党产;在这以前,它一直是苏联的执政党。苏联解体之后,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及独立後的加盟共和國共产党所继承。.

之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和苏联共产党相似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和苏联共产党有(在联盟百科)3共同点: 孟什维克布尔什维克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孟什维克

孟什维克(меньшевик),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一个派别。孟什維克由馬爾托夫領導,主張信任群眾行動的自發性,涵蓋所有無產階級民眾的所有行動。.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和孟什维克 · 孟什维克和苏联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布尔什维克

布尔什维克(большевик),旧译布尔塞维克,在俄语中意为“多数派”,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一个派别。布尔什维克派的领袖人物列宁认为,社会民主工党应该建立一个以少数“职业革命家”为核心、多数党员对其绝对服从的组织模式,即民主集中制。遭到了党内另一派的质疑和反对。1903年在布鲁塞尔和伦敦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克派与党内的另一派孟什维克因意见不合最终分道扬镳。在《火星报》编辑部领导层选举时,由于布尔什维克人数多于对方,因此以俄语“多数派”得名。1917年,布尔什维克通过十月革命以暴力夺取了俄国政权,最终在日后成为苏联共产党。虽然布尔什维克在俄语当中的意思是多数派,但是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当中实际上一直是少数。.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和布尔什维克 · 布尔什维克和苏联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p;),通稱列寧(a),是俄羅斯共產主義革命家、政治家和政治哲學理論家,曾擔任俄羅斯共和國(1917年-1918年)、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18年-1924年)及蘇聯(1922年-1924年)人民委員會主席(總理)。在他治理下,俄羅斯和往後的蘇聯成為接受布爾什維克(後來的蘇聯共產黨)統治的一黨制社會主義國家。列寧的思想體系根基於馬克思主義,而其發展的政治理論則稱為「列寧主義」。 列寧出身於富裕的辛比爾斯克中產階級,在兄長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於1887年遭到處決後,他決定接受革命社會主義的政治立場。由於參與反對俄羅斯帝國沙皇專制制度的抗議活動,導致他遭喀山國立大學除名,他在隨後幾年則專注於法律學位上。1893年,他搬到聖彼得堡,成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高級幹部,主張馬克思主義。1897年,他因為而遭逮捕,至度過長達3年的流放生涯,期間迎娶娜傑日達·克魯普斯卡婭為妻。他在流放結束後搬往西歐,透過出版而成為著名的政黨理論家。1903年,他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意識形態分裂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領導布爾什維克對抗尤里·馬爾托夫的孟什維克。他鼓舞了1905年俄國革命的爆發,爾後則發起活動,以讓第一次世界大戰轉為整個歐洲的無產階級革命;作為馬克思主義者,他相信這將推翻、且由社會主義社會替代。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並建立俄國臨時政府,列寧則返回俄羅斯。之後他領導發動十月革命,使布爾什維克推翻新政權。 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組成人民委員會(最高行政機關),部分權力則由民選的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擁有。新政府曾為俄國立憲會議進行選舉,但隨後遭到廢除。在與同盟國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後,俄羅斯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在俄羅斯控制下,承認非俄羅斯民族國家獨立。然而契卡也組織暴力行動以鎮壓反對者,造成數萬人死亡、或關押至古拉格的集中營,史稱「紅色恐怖」。右派和左派團體共組反對布爾什維克的軍隊,但在1917年至1922年的俄國內戰中戰敗。儘管俄羅斯政府決定重新分配農民、國家銀行與大型工業的土地,不過為了應對戰爭破壞、與民眾暴動,列寧在1921年推行混合經濟體系的新經濟政策,以促進經濟成長。為了設法推進世界革命,列寧政府創辦第三國際,期間發動波蘇戰爭。1922年,俄羅斯和鄰近國家簽署《蘇聯成立條約》,宣告蘇聯成立。隨著健康越來越惡化,列寧對於其繼任者新當選總書記的約瑟夫·史達林權力不斷增長表示反對,最後他於逝世。 列寧被廣泛視為20世紀最重要且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也是評價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和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和苏联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和苏联共产党之间的比较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有20个关系,而苏联共产党有11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杰卡德指数为2.27% = 3 / (20 + 112)。

参考

本文介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和苏联共产党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