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伟大理想

指数 伟大理想

伟大理想(Μεγάλη Ιδέα,恢复拜占庭的榮光,又稱大希臘主義伍德豪斯、(1997)p.220.

46 关系: 基督徒卡帕多细亚君士坦丁堡安卡拉安那托利亞巴尔干战争希土战争 (1897年)希土战争 (1919年-1922年)希臘人希臘土耳其人口互換希臘正教會希腊希腊独立战争亚历山大一世亚美尼亚人康斯坦丁一世伊奧尼亞群島伊斯坦堡土耳其革命者利益衝突凱末爾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特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瓦拉几人特拉布宗馬其頓首都賽普勒斯賽普勒斯問題黑海近東問題阿里帕夏色佛尔条约色萨利色雷斯雅典柏林條約東魯米利亞比雷埃夫斯民族统一主义本都拜占庭拜占庭帝国

基督徒

基督徒(Christian)是對基督宗教信徒(教徒)的稱呼,泛指相信耶穌是基督和神的儿子及跟從其教導的人,現泛指基督宗教教會的成員,包括天主教信徒、正教會信徒、新教信徒、獨立教會信徒在內的基督教各宗派人士,部分信奉基督教但不加入任何基督教教派的信徒,亦可被稱或自稱為基督徒。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語境所稱的「基督徒」有時指新教信徒。此名稱出自《新約聖經》,當時其著作所用的通用希臘語將基督徒稱為「」(),意思是“基督的人”。 「基督徒」一詞多次出現在《新約聖經》的書信部分,例如在與:從安提阿的教會聚集起首,他們被稱為基督徒;及後,希律·亞基帕曾對保羅表示,「保羅少許的說話,便叫亞基帕作基督徒嗎!」。《彼得前書》裡,彼得把「基督徒」與「受苦」連在一起,也指出「基督徒受苦,不是羞恥,而是榮耀上帝的事」。在保羅傳教時代,基督徒較常以「聖徒」自稱。聖經提到耶穌給基督徒的大使命,「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或作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新!!: 伟大理想和基督徒 · 查看更多 »

卡帕多细亚

卡帕多细亚(also Capadocia; Kapadokya, Καππαδοκία Kappadokía,辭源: Katpatuka)),又稱為卡帕達奇亚,亚洲历史上的一个地区名,大致位于歷歷史上安纳托利亚地區中部,現今土耳其內夫謝希爾、開塞利、阿克薩賴、尼代。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时代,卡帕多细亚包括了从托罗斯山脉至黑海之间的广大地域。 如此定义的卡帕多细亚,其南面以托罗斯山脉为界,东抵幼发拉底河,北面与本都接壤,西面与中央盐碱荒原相接。具体的范围之广度则很难予以确定。斯特拉波是唯一的专门记述过这一地区情况的古典作家,但是他夸大了卡帕多细亚的面积;人们现在知道,卡帕多细亚东西大约为400公里,而南北只有240公里。.

新!!: 伟大理想和卡帕多细亚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η;Constantinopolis;قسطنطینیه;现代İstanbul)又譯康斯坦丁堡,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舊名,現在則指伊斯坦堡金角湾與马尔马拉海之間的地區。它曾经是羅馬帝国、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為新羅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但该城普遍被以建立者之名称作君士坦丁堡。在公元12世纪时Rosenberg, Matt.

新!!: 伟大理想和君士坦丁堡 · 查看更多 »

安卡拉

安卡拉(Ankara),曾有媒體簡稱土京,是土耳其共和国的首都,位於小亞細亞安那托利亞高原的中北部,人口約500萬,也是土耳其全国仅次于伊斯坦堡的第二大城市。.

新!!: 伟大理想和安卡拉 · 查看更多 »

安那托利亞

安那托利亞(Anadolu;希腊语:ανατολή;阿拉米语:ܐܢܛܘܠܝܐ;亚美尼亚语:Անատոլիա),又名小亞細亞(Küçük Asya;Asia Minor),是亞洲西南部的一個半島,位於黑海和地中海之間。 現時安那托利亞的全境屬於土耳其的控制下,也是土耳其大部分的領土疆域。但爭取獨立的庫爾德斯坦宣稱擁有該半島的部份主權。.

新!!: 伟大理想和安那托利亞 · 查看更多 »

巴尔干战争

巴尔干战争指的是1912年到1913年期間在南歐巴尔干半岛上前後發生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和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2年10月-1913年5月)的對戰雙方是巴尔干同盟諸国(希臘、保加利亞、黑山、塞爾維亞)與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結果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戰敗,其在巴尔干半岛上的土地除伊斯坦堡附近的一小塊之外,全部割讓給同盟四國,同時阿爾巴尼亞獨立。其后由于戰後利益分配上的問題,又很快爆發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年6月-8月),這次的交戰雙方分別是希臘、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土耳其和保加利亞。結果保加利亞戰敗,簽訂布加勒斯特條約,保加利亞割讓了大片土地。.

新!!: 伟大理想和巴尔干战争 · 查看更多 »

希土战争 (1897年)

1897年希土战争(希腊语:Ελληνοτουρκικός πόλεμος του 1897, 土耳其语:1897 Osmanlı-Yunan Savaşı),或称第一次希土战争,三十日战争,指的是于1897年,爆发在希腊王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两国之间的战争。其直接导火索是克里特岛的归属问题。此次战争以希腊的战败宣告结束。1897年12月4日,希腊土耳其双方缔结和约。希腊向土耳其支付巨额赔款,并且割让色萨利亚的部分地区。土耳其军队则需撤出克里特岛,克里特岛成为国际保护地,1898年,克里特岛建立了自己的自治政府。1913年,克里特岛与希腊合并。 Category:1897年欧洲 Category:19世纪战争 Category:鄂圖曼帝國戰爭 Category:希臘戰爭.

新!!: 伟大理想和希土战争 (1897年) · 查看更多 »

希土战争 (1919年-1922年)

1919年至1922年的希土战争(或称第二次希土战争),指的是在1919年到1922年期间爆发在希腊王国和土耳其國民運動间的战争。战争的起因是希腊对小亚细亚地区的领土要求。在这次战争中,协约国一方支持希腊。最后战争双方达成洛桑条约,列强承认新生的土耳其共和国的主权独立及土耳其在东色雷斯和小亚细亚的主权。 Category:希腊-土耳其战争 Category:鄂圖曼帝國戰爭 Category:希腊王国战争 Category:1910年代欧洲 Category:1920年代欧洲 Category:20世纪欧洲战争 Category:1919年冲突 Category:1920年冲突 Category:1921年冲突 Category:1922年冲突.

新!!: 伟大理想和希土战争 (1919年-1922年) · 查看更多 »

希臘人

没有描述。

新!!: 伟大理想和希臘人 · 查看更多 »

希臘土耳其人口互換

1923年希臘土耳其人口互換,是在希臘和土耳其簽署洛桑條約後,約200萬人(約150萬安納托利亞的希臘人和50萬在希臘的穆斯林)法律上從自己家園變成難民。 1922年底,絕大多數小亞細亞本地的希臘人因希土戰爭中希臘將戰敗和逃離希臘種族滅絕而前往希臘。根據一些計算,在1922年秋有90萬希臘人來到希臘。而這一重大的強制人口交換或同意相互驅逐,不是建立在語言或種族上,而在宗教身份上(涉及幾乎所有的土耳其東正教公民,包括其原生講土耳其語的東正教公民,大多數穆斯林希臘公民,包括其原生講希臘語的希腊裔穆斯林)。 堅持人口互換的原因是為實現民族和國家的同質化和實現希土間的和平,但兩國交換人口也造成土耳其可觀的經濟損失(因離開的希臘人多是從事跨國貿易和商業,或者是技術工人)。.

新!!: 伟大理想和希臘土耳其人口互換 · 查看更多 »

希臘正教會

希臘正教會(Ελληνορθόδοξη Εκκλησία,Greek Orthodox Church)是東羅馬帝國國家教會分裂後,東羅馬正教會的幾個教會統稱,其神學根植於早期教父以及拜占庭文化,禮拜儀式使用通用希臘語。與普世牧首共融。其起源於近東的早期基督教以及拜占庭帝國,当代東正教修道活动最重要的中心為在埃及西奈半島的聖凱瑟琳修道院和以及馬其頓的阿索斯山。 東西教會大分裂時與羅馬天主教會各分東西,並斯拉夫正教會等正教會共融成為東正教會。.

新!!: 伟大理想和希臘正教會 · 查看更多 »

希腊

希腊(Ελλάδα,),官方名称为希腊共和国(希腊语:Ελληνική Δημοκρατία,),位于欧洲东南部的跨大洲国家。2015年其人口约为1,090万。雅典为希腊首都及最大城市,塞萨洛尼基为第二大城市。 希腊位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十字路口,战略地位重要。其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西北邻阿尔巴尼亚,北部邻马其顿共和国和保加利亚,东北邻土耳其。希腊分为九个地区:马其顿、中希腊、伯罗奔尼撒、色萨利、伊庇鲁斯、爱琴海诸岛(包括十二群岛及基克拉泽斯)、色雷斯、克里特和伊奥尼亚群岛。爱琴海位于希腊本土东侧,爱奥尼亚海位于西侧,克里特海和地中海位于南侧。希腊海岸线长达,为地中海盆地国家中最长,世界第11长。希腊拥有大量岛屿,其中227个岛屿有人居住。其百分之八十区域为山地,奥林波斯山为全境最高峰,海拔。 希腊为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自公元前270,000年起即有人居住。其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为民主制度、西方哲学、奥林匹克运动会、西方文学、史学、政治学、重要科学及数学原理、西方戏剧(悲剧及喜剧)的发源地。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腓力二世首先统一了希腊。其子亚历山大大帝迅速征服了古代世界的大片地区,将希腊文化和科学自东地中海地区传播至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世纪希腊为罗马所吞并,成为罗马帝国及其继承国拜占庭帝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后者为希腊语言及文化所主导。公元1世纪希腊正教会建立起来,塑造了现代希腊的文化认同,并将希腊传统传播至正教世界。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夺取了希腊地区。1830年,在经历独立战争后,希腊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希腊的文化遗产由其18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数可见一斑,这一数目在欧洲及世界均居前列。 希腊为民主制国家,发达国家及高收入经济体,其生活质量较高,及人类发展指数为极高。希腊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为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前身)第十个成员国,并自2001年以来为欧元区成员国。其亦为诸多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包括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希腊的独特文化地位、旅游业、船运业及战略地位使其被归为一中等强国。其为巴尔干地区最大规模经济体,并为这一区域重要的投资者之一。.

新!!: 伟大理想和希腊 · 查看更多 »

希腊独立战争

希腊独立战争(Elliniki Epanastasi;Yunan İsyanı),或可之称为希腊革命、希腊起义,是由希腊革命者于1821年至1832年间发起的成功反抗奥斯曼帝国的独立战争。希腊人后来得到俄罗斯帝国、英国、法国和其他几个欧洲国家的援助,而奥斯曼人则向到他们的附庸——埃及省、阿尔及利亚省、的黎波里塔尼亚省及求援。 早在奥斯曼帝国于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前几十年,希腊大部就已处于奥斯曼统治之下。 在这一时期里,以求独立。 1814年,一个名为友谊社的秘密组织成立,目标是解放希腊。 友谊社计划在伯罗奔尼撒、多瑙河公国和君士坦丁堡及其周边地区发动起义。最初的反抗于1821年3月6日在多瑙河公国发起,但很快便被奥斯曼人镇压。北方的失败促使希腊人在伯罗奔尼撒采取行动,1821年3月17日,向奥斯曼帝国宣战。该宣言是其他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的民族发动的一系列革命的滥觞。 3月底,伯罗奔尼撒人开始公开反抗土耳其人,到1821年10月,希腊人在的领导下攻陷了的黎波里塔尼亚省。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起兵之后,克里特、马其顿和希腊中部的反抗很快便被镇压。同时,临时组成的希腊海军在爱琴海取得了对奥斯曼海军的胜利,阻止了奥斯曼从海上增援的计划。 希腊起义者中不同派系之间的局势很快变得紧张起来,接连导致两次内战。与此同时,奥斯曼苏丹与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谈判,他同意派遣其子易卜拉欣帕夏率兵到希腊镇压起义,以换取领土利益。易卜拉欣在1825年2月登陆伯罗奔尼撒,并立即取得成功:到1825年年底,伯罗奔尼撒大部已处于埃及控制下,经过,迈索隆吉翁也于1826年4月投降。虽然易卜拉欣在马尼被击败,但他却成功地镇压了伯罗奔尼撒的大多数反抗,且重新占领了雅典。 经过多年的谈判,三大列强 - 俄国、英国和法国 - 决定干预冲突,并各派一支海军舰队驰援希腊。接到奥斯曼将进攻希腊的伊兹拉岛的情报后,联军舰队在纳瓦林对奥斯曼 - 埃及舰队进行拦截。战斗于长达一周的紧张对峙后开始,并以土-埃舰队的溃败告终。到1828年,埃及军队在的压力下退出战争,伯罗奔尼撒的奥斯曼驻军也随后投降,希腊人则前往奥斯曼控制的希腊中部地区。作为多年谈判的结果,希腊终于1832年5月根据《》被确认为独立国家。 现代希腊国家将发动起义的3月25日作为国庆日。.

新!!: 伟大理想和希腊独立战争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一世

亚历山大一世,可能为以下人物:.

新!!: 伟大理想和亚历山大一世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人

亚美尼亚人(亚美尼亚语:Հայեր)是一个发源于高加索和安纳托利亚东部的民族和族群,属欧罗巴人种的阿尔卑斯人种或地中海人种类型。使用亚美尼亚语,分成许多方言,属印欧语系亚美尼亚语族。文字是由4世纪末5世纪初由学者聖梅斯羅布创制的亚美尼亚字母,经修改,一直沿用至今。宗教上属基督教亚美尼亚教会,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将基督教列为国教的国家。如今亚美尼亚人约700多万,除居住在亚美尼亚外,还分布在俄罗斯、格鲁吉亚、美国、伊朗、德國、法国、烏克蘭、黎巴嫩、叙利亚、巴西,其中俄罗斯是仅次于亚美尼亚的第二大亚美尼亚人聚居地,海外亚美尼亚人多于亚美尼亚共和国的亚美尼亚人。.

新!!: 伟大理想和亚美尼亚人 · 查看更多 »

康斯坦丁一世

康斯坦丁一世,可能为以下历史人物:.

新!!: 伟大理想和康斯坦丁一世 · 查看更多 »

伊奧尼亞群島

伊奧尼亚群岛,又譯爱奧尼亚群岛(Ionia nisia;古代希臘文:Ἰόνιοι Νῆσοι,拉丁化:Ionioi Nēsoi),傳統上被稱為「七島」(Επτάνησα/Επτάνησος,拉丁化:Heptanēsa / Heptanēsos),希臘西部愛奧尼亞海的群島。面积2307平方公里,人口214274;多火山、地震;地中海气候。 主要有7大島;由北至南排列如下:.

新!!: 伟大理想和伊奧尼亞群島 · 查看更多 »

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İstanbul )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亦是该国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它坐落于土耳其西北部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之滨,位于马尔马拉海和黑海之间,横跨欧亚大陆,经济和历史中心位于欧洲一侧,有三分之一人口居住于亚洲一侧。其人口达到1440万,为全欧洲最大的城市群,亦是中东最大和全球第六大城市。伊斯坦布爾全市辖区面积,其覆盖范围同伊斯坦堡省相同,亦是该省的行政中心。亦是世界上唯一横跨兩大洲的城市。 公元前660年左右,该市以“拜占庭”之名建立于萨拉基里奥角,并在此后逐渐发展为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公元330年该市重建为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 Konstantinoúpolis;Constantinopolis)或新罗马(Νέα Ῥώμη, Nea Romē;Nova Roma),并在此后的近十六个世纪内先后成为罗马帝国(330年–1204年及1261年–1453年)、拉丁帝国(1204年–1261年)和鄂圖曼帝国(1453年–1922年)的帝国首都。在罗马和拜占庭帝国时代,它对基督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1453年鄂圖曼帝国征服该城之后,它成为了伊斯兰教的中心和鄂圖曼帝国哈里发的驻地。 伊斯坦堡是古丝绸之路的途经地,也是欧洲和中东的铁路网络之间、黑海和地中海间海路的必经之地,使得伊斯坦堡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此也哺育了兼收并蓄的人口和文化,虽然在1923年共和国成立之后这一状况略不如前。在战间期伊斯坦堡 未能成为新首都,受到忽视,但此后其影响力逐步恢复。自1950年代以来,该市的人口已翻了十倍,来自安那托利亚各地的人口涌入,城市的界限也为此逐渐扩张。20世纪末艺术节开始得到兴办,而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复杂的交通网络也由此建立起来。 2012年,在当选欧洲文化之都两年之后,近1160万外国游客造访伊斯坦堡 ,使其成为世界第五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该市最重要的景点仍是其历史城区,部分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而位于贝伊奥卢区的天然港金角湾则是其文化和娱乐的中心。伊斯坦堡还被认为是一个全球城市,亦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都市经济区之一。诸多土耳其公司及媒体将总部设于此,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伊斯坦堡希望借助其复苏和快速扩张的契机,在二十年内五次申请举办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新!!: 伟大理想和伊斯坦堡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革命者

土耳其革命者(土耳其語:Kuvayi Milliye or Kuvva-i Milliye)是指土耳其國民運動的愛國者,他們反對穆德洛斯停戰協定簽訂後協約國進行的鄂圖曼帝國分裂,並反對1920年鄂圖曼政府簽訂的色佛爾條約。 在土耳其國民運動的成立及土耳其獨立戰爭後,革命運動於1922年11月1日推翻鄂圖曼帝國。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正式成立。 土耳其革命是受到坦志麥特時期的意識所影響。土耳其革命與同一時期舉行的青年土耳其運動並無關連,青年土耳其運動與鄂圖曼帝國及鄂圖曼主義有緊密的聯繫。參與土耳其革命的並非同一群人,他們對社會和政治事務有著不同的見解。即使他們領導著許多社會及政治機構,但土耳其革命與青年土耳其運動彼此之間並沒有聯絡。唯一相同的見解就是渴求一個主權國。 註: 以下名單裡的人士都在革命時扮演著許多角色。以下的分類是基於人們所記得的名銜而定 請注意以下的名單仍未整理完成.

新!!: 伟大理想和土耳其革命者 · 查看更多 »

利益衝突

利益衝突是指個人或組織涉及不同方面相同的利益時,向自己或與自己相關人士作出偏袒或優待的不當行為。利益衝突通常出現於公職人員或律師身上。如果沒有一個完善的利益申報制度讓公眾監察,便很容易引起利益衝突出現。.

新!!: 伟大理想和利益衝突 · 查看更多 »

凱末爾

#重定向 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

新!!: 伟大理想和凱末爾 · 查看更多 »

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在俄羅斯又稱為東方戰爭(Восточная война),是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是俄國與英、法為爭奪小亞細亞地區權利而開戰,戰場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亞半島。作战的一方是俄罗斯帝国,另一方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法兰西帝国、不列颠帝国,后来撒丁王国也加入这一方。一开始它被称为「第九次俄土战争」,但因为其最长和最重要的战役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爆发,后来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亞戰爭是俄羅斯人對抗歐洲的重要精神象徵,最終以俄方求和簽訂巴黎和約作結。.

新!!: 伟大理想和克里米亚战争 · 查看更多 »

克里特

克里特岛(Kriti;)就是聖經中所記載的革哩底,位于地中海北部,是希臘的第一大岛,总面积8,300平方公里。行政上属于克里特大区,是地中海第五大島,東西長約 244 公里,最寬處約 56 公里,中部為高山,最高峰海拔為 2740 公尺,南部山勢陡峻,特別是西南部,全為峭壁,難以開闢公路,北部較平緩,居民多集中北岸。島上氣候宜人,古時林木茂盛,農產豐富,人民善於航海和貿易,據荷馬的史詩所記說,「在深紅葡萄酒色的海中,是一片美麗,富庶的土地,四面環水,島上的人多得數不清,城市有九十個」。地處於埃及、希臘、意大利及腓尼基之間,就成為戰略要衝和貿易重鎮。.

新!!: 伟大理想和克里特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一次巴爾幹戰爭是20世紀初期,歐洲地區的軍事衝突及對抗的開端,標誌著解決東方問題的第一步。.

新!!: 伟大理想和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伟大理想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二次巴尔干战争发生于1913年6、7月间,是1912年至1913年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延续。.

新!!: 伟大理想和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 查看更多 »

瓦拉几人

#重定向 弗拉赫人.

新!!: 伟大理想和瓦拉几人 · 查看更多 »

特拉布宗

特拉布宗(土耳其語:Trabzon)是位於黑海南岸的土耳其城市。.

新!!: 伟大理想和特拉布宗 · 查看更多 »

馬其頓

其顿(Macedonia )是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上的地理和历史地区。长期以来,它的界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现在认为该地区涉及六个巴尔干半岛国家:希腊(北部的馬其頓地區)、北马其顿共和国、保加利亚(布拉格耶夫格勒州)、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和科索沃。它占地约,人口约476万。 馬其頓共和國自立國以來,一般簡稱為“馬其頓”;但馬其頓共和國和馬其頓地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存在名称争议。希臘方面認為“馬其頓”是希臘歷史的一個概念,反對馬其頓共和國使用“馬其頓”名稱,所以暫名為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现在普遍认为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为史高比耶。 马其顿地区其已知的最古老定居点可追溯到约9000年前。公元前4世纪中叶,马其顿王国统治了巴尔干半岛;从那之后,马其顿的历史便开始多元化。.

新!!: 伟大理想和馬其頓 · 查看更多 »

首都

首都、國都或京(京師/城/都),以現代政治角度而言,通常指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所在地的首要行政中心城市,也是政治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駐紮地、国家主权的象徵城市。 在大部分国家,首都是國家最大的城市,如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等;大部份的國家也未在憲法和法律內訂定首都地點,而在部分国家,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例如美国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等。有时一个国家有多个首都,如行政首都、司法首都,分别是该国的行政和司法中心,例如南非。 在國際政治及外交上,首都的名稱可以直接代表其所在的國家及其中央政府。常見的例子有以“莫斯科”取代俄羅斯、“北京”取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平壤”取代朝鮮、“華府”取代美國、“倫敦”取代英國、“巴黎”取代法國等。 在歷史上,國家或地區的主要經濟中心往往成為政權的焦點,並透過佔領或合併成為首都。倫敦和莫斯科正是這樣。首都無形中吸引有志投身政治的人才,例如律師、新聞媒體及公共政策的研究員,協助政府實施有效的管治。如果首都兼是首要的經濟、文化或知識中心,有時會被稱為「首要城市」,如倫敦和布宜諾斯艾利斯。 首都的設立有時會阻礙原有的主要城市的進一步發展。由於舊都里約熱內盧和巴西東南部的人口過於稠密,新都巴西利亞遂設於巴西內陸,而德國首都則設於柏林。 政治與經濟或文化權力會合的情況並不普遍。傳統首都經濟上會被競爭者超越,朝代或文化的衰落,也意味著首都的破滅,巴比倫就是一個例子。此外,很多現代首都,例如阿布賈、坎培拉和渥太華,特意設於原有的經濟地區以外,而且至今仍未發展成新的工商業中心。 首都不一定會設立在面積較大的國土上,如赤道幾內亞的馬拉博、丹麥的哥本哈根、甘比亞的班竹,這些都不是島國,首都卻是位於較小的離島。 一般來說首都通常會特意設在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上,以防其他國家的侵略,但也有國家的首都是設於鄰國附近的邊界旁或是相鄰的地理位置上,如韓國的首爾、寮國的永珍、查德的恩將納。.

新!!: 伟大理想和首都 · 查看更多 »

賽普勒斯

賽普勒斯共和国通称賽普勒斯(Κύπρος;Kıbrıs),是位於歐洲與亚洲交界處的一個岛国,位於地中海東部,面積9,251平方公里。 已知人類在賽普勒斯的活動足跡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元前10,000年,此一時期的遺址有喬伊魯科蒂亞,為新石器時代保存至今依然完好的建築群。塞浦路斯因地處地中海進入西亞地區的要衝,從古至今已被西臺、亞述、埃及、波斯、阿拉伯哈里發王朝、烏邁耶王朝、威尼斯及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等外來勢力侵略或佔領過。西元前333年,亞歷山大大帝從波斯人手中接管了此島。1878年起,為英國所管理,直至於1960年獲得獨立,隔年成為大英國協會員國。 賽普勒斯独立后的主體民族希腊人和少數民族土耳其人零星冲突不断,直至1974年爆发严重的種族流血冲突。主要居住于该岛北部的土耳其人在土耳其的干預和支持下于当地另立政权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因此賽普勒斯共和國法理主權為賽普勒斯全島及其周圍海域(除了一小部分地區因為條約分配予英國作為軍事基地),然而事實上(希臘人政权)有效統治區域仅为南方,占全島面积的63%。北賽普勒斯作为政治實體目前僅為土耳其共和國所承認。賽普勒斯共和国于2004年5月1日正式加入歐盟成为欧洲联盟成员国。.

新!!: 伟大理想和賽普勒斯 · 查看更多 »

賽普勒斯問題

賽普勒斯問題是位在地中海東部的賽普勒斯島上,因為賽普勒斯島上的希臘人及土耳其人族裔問題及是否南、北賽普勒斯統一的問題。.

新!!: 伟大理想和賽普勒斯問題 · 查看更多 »

黑海

黑海是欧亚大陆的一个陆间海,被欧洲、高加索和安那托利亞半岛所包围。黑海通过土耳其海峡与地中海的爱琴海区域相联。西亚和东欧被这一系列水体分隔开来。黑海在北面通过刻赤海峽与亞速海相连。流入黑海的主要河流有多瑙河和第聂伯河。沿海国家有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和格鲁吉亚。沿海重要城市有伊斯坦布尔、布尔加斯、瓦尔纳、康斯坦察、图尔恰、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巴统等。 黑海的面积有(不包括亞速海)Surface Area—,最大深度为Maximum Depth—,体积为。黑海形成一个东西向的椭圆形凹陷。黑海的南面是本廷山脈,东面是高加索山脉,西北面是宽阔的低地。黑海东西向最宽有大约。.

新!!: 伟大理想和黑海 · 查看更多 »

近東問題

近東問題(Eastern Question),是歐洲近代史上圍繞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衰落,而出現的一連串的政治及外交問題。近東問題並非單指一個問題,而是包括出現於18、19及20世紀的多方面問題,當中包含了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治下的歐洲地區的不穩定。 一般認為近東問題始於1774年,當時發生了第五次俄土戰爭(1768-1774年)。鄂圖曼帝國在這場戰爭中慘敗於俄國手上。歐洲各國有見鄂圖曼帝國的崩解可能逼在眉睫,於是各國展開不同爭鬥,以確保自己在土耳其境內的軍事、戰略及商業利益。對於鄂圖曼帝國的衰敗,俄羅斯帝國認為是對她有利;而英國及奧地利則認為,保留鄂圖曼帝國則是最符合她們的利益。近東問題於一次大戰以後完結,其中一個後果就是鄂圖曼帝國的瓦解。不過直至今日,巴爾幹半島仍是歐洲局勢較不穩定的地區,諸如科索沃獨立問題等引起阿爾巴尼亞人及塞爾維亞人民族之間衝突和民族主義延續,在某種程度上均可視為近東問題的延續,但近年巴爾幹地區的民族衝突已逐漸緩和和減少。.

新!!: 伟大理想和近東問題 · 查看更多 »

阿里帕夏

阿里帕夏可能指的是:.

新!!: 伟大理想和阿里帕夏 · 查看更多 »

色佛尔条约

色佛爾條約(Traité de Sèvres)是協約國與奧斯曼帝國在1920年8月10日簽訂的一項條約,屬於1919年巴黎和會系列條約的一部份。內容主要為削弱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及國力,防止它再發動對外擴張的戰爭。 該條約被普遍認為是側重協約國(尤其是英國、希臘和亞美尼亞等國)的利益,而對奧斯曼帝國和土耳其人十分苛刻。由凱末爾率領的土耳其民族主義者對條約作出了否定,並與依據條約佔領小亞細亞的亞美尼亞、希臘和法國軍隊戰鬥,是為土耳其獨立戰爭。 土耳其民族主義者最後戰勝,成立土耳其共和國,取代奧斯曼帝國政權,並與協約國簽訂《洛桑條約》。因此色佛爾條約成為巴黎和會各條約中唯一爾後被完全取代的條約。.

新!!: 伟大理想和色佛尔条约 · 查看更多 »

色萨利

色萨利大区(Thessalia)位于希腊中部偏北,大区总面积14037平方公里,下轄四個州:卡尔季察州、拉里萨州、马格尼西亚州、特里卡拉州,大区首府设在拉里萨。 色薩利在鄂圖曼帝國統治達四個半世紀後,於1881年成為現代希臘的一部分。 *.

新!!: 伟大理想和色萨利 · 查看更多 »

色雷斯

色雷斯(希腊语:Θρκη,保加利亚语:Тракия,土耳其語:Trakya)是东欧的历史学和地理学上的概念。今天的色雷斯包括了保加利亚南部(北色雷斯)、希腊北部(西色雷斯)和土耳其的欧洲部分(东色雷斯)。色雷斯濒临三个海,分别是黑海、爱琴海和马尔马拉海。在土耳其,它也被称为鲁米利亞(Rumeli)。 希腊北部西色雷斯为希腊东马其顿和色雷斯大区的一部分,称色雷斯地区,辖埃夫罗斯州、克桑西州、罗多彼州。 东色雷斯面积24,476km²,西色雷斯面积8,578km²,北色雷斯面积42,155km²。 历史上色雷斯的边界经常发生变化。古色雷斯(即古色雷斯人居住的地域)包括了现在的保加利亚、土耳其的欧洲部分、希腊东北部、塞尔维亚东北部的一部分以及马其顿共和国的东部,北至多瑙河,南濒爱琴海,东至黑海与马尔马拉海,西达瓦达河和大摩拉瓦河。而作为罗马行省的色雷斯面积则相对较小,北部边界退至了巴尔干山脉,西部边界则位于美斯塔河。.

新!!: 伟大理想和色雷斯 · 查看更多 »

雅典

雅典(Αθήνα,,;Άθῆναι|Athēnai)是希腊首都,也是希腊最大的城市。雅典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三面环山,一面傍海,西南距爱琴海法利龙湾8公里,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基菲索斯河和伊利索斯河穿城而过。市内多小山。 雅典是世界上最老的城市之一,有记载的历史就长达3000多年。现在雅典是欧洲第八大城市。雅典是希腊经济、财政、工业、政治和文化中心。雅典也是欧盟商业中心之一。市区人口330万,加上郊区人口共有380万人口。城市的面积为39平方公里,加上郊区为412平方公里。 古雅典是一个强大的城邦,是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希腊是西方哲学的搖籃,是柏拉图学院和亚里士多德的讲学场所的所在地。苏格拉底、希罗多德、伯里克利、索福克勒斯、阿里斯托芬、欧里庇得斯、埃斯库罗斯和其他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都在雅典诞生或居住过南方网, - 于2007年7月2日查阅,雅典也因此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和民主的起源地。公元前5世纪和4世纪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成就对欧洲及世界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雅典至今仍保留了很多历史遗迹和大量的艺术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是西方文化的象征。 雅典是現代奥运会起源的地方。1896年曾举办过第一届夏季奥运会。2004年,第二十八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举行。CNN,,发表日期1997年9月5日,于2007年7月3日查阅.

新!!: 伟大理想和雅典 · 查看更多 »

柏林條約

历史上有几项柏林条约:.

新!!: 伟大理想和柏林條約 · 查看更多 »

東魯米利亞

东鲁米利亚(保加利亚语:Източна Румелия Iztochna Rumelija;鄂圖曼土耳其语:Rumeli-i Sarki;土耳其语:Sarki Rumeli;希腊语:Ανατολική Ρωμυλία)位於歐洲巴爾幹山脈南部,原是鄂圖曼帝国从1878年到1885年的一个省,名义上直到1908年。它的首都是普罗夫迪夫(希腊语:Philippopolis;土耳其语:Filibe)。东鲁米利亚全境位于今保加利亚南部。.

新!!: 伟大理想和東魯米利亞 · 查看更多 »

比雷埃夫斯

比雷埃夫斯(希腊语:Πειραιάς)位于希腊雅典以南萨罗尼科斯湾畔,是阿提卡大区比雷埃夫斯州的首府。比雷埃夫斯自古就是雅典的港口,如今依然是主要的造船和工业中心,也是地中海沿岸重要的商业港口。 2016年8月10日中远集团正式宣布,接管希腊比雷埃夫斯港。.

新!!: 伟大理想和比雷埃夫斯 · 查看更多 »

民族统一主义

#重定向 领土收复主义.

新!!: 伟大理想和民族统一主义 · 查看更多 »

本都

本都(Πόντος),古代小亚细亚北部的一个地區,在黑海南岸。.

新!!: 伟大理想和本都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

拜占庭(Βυζάντιον,Byzantium)是一個古希臘城市,也為現今土耳其伊斯坦堡(君士坦丁堡)的舊名,相傳是從墨伽拉來的殖民於公元前667年建立的。拜占庭的名字據說出自他們的王「拜占斯(Βύζας或Βύζαντας)」,直至4世纪中期,該城發展成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的中心,更名為君士坦丁堡,直至1453年又更名為伊斯坦堡。.

新!!: 伟大理想和拜占庭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新!!: 伟大理想和拜占庭帝国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Μεγάλη Ιδέα偉大理想大主意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