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伊波拉病毒和伤寒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伊波拉病毒和伤寒之间的区别

伊波拉病毒 vs. 伤寒

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是絲狀病毒科的其中一種病毒,可導致伊波拉出血熱,罹患此病可致人於死,包含數種不同程度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全身痠痛、體內出血、體外出血、發燒等),感染者症狀與同為纖維病毒科的馬爾堡病毒極為相似。具有50%至90%的致死率,致死原因主要為中風、心肌梗塞、低血容量性休克或器官衰竭。 此病毒以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伊波拉河命名(該國舊稱薩伊),此地接近首次於1976年爆發的部落,剛果仍是最近四次爆發的所在地,包括2005年5月的一次大流行。 伊波拉是人畜共通病毒,主要的感染途徑是透過患者體液傳染,如血液、汗、嘔吐物、排泄物、尿液、唾液或精液等,目前並無飛沫感染的證據。儘管世界衛生組織苦心研究,至今仍沒有辨認出任何有能力在爆發時存活的動物宿主,目前認為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2016年末,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研究员团队研发的重组埃博拉疫苗(rAd5-EBOV),在非洲塞拉利昂开展的Ⅱ期500例临床试验取得成功,被證實有效。伊波拉被列為生物性危害第四級病毒,也同時被視為是生物恐怖主義的工具之一。. 傷寒(Typhoid Fever),清末時譯為腸熱症,後受日本影響,音譯為腸窒扶斯,又稱為濕溫傷寒、腸傷寒、傷寒熱。為所導致的感染症。症狀可輕可重,通常在暴露病原後6至30天後發病。常會出現逐漸發燒數日的症狀。也常出現虛弱、腹痛、便秘,以及頭痛的症狀。偶見腹瀉或嘔吐症狀,但通常不嚴重。有些患者會起玫瑰色紅疹。有些嚴重病例會有意識混亂的現象。若未妥善治療,症狀可能會持續數周至數月。有些人可能會帶有傷寒桿菌,但卻沒有任何症狀,然而這些帶原者仍具有傳播病菌的能力。傷寒及副傷寒皆屬於腸熱病。 傷寒的致病原為傷寒沙門氏菌(Salmonella typhi),為腸道沙門氏菌的(Salmonella enterica)一種血清型,主要生長於消化道及血液中,且人類為其唯一宿主。本病一般經由攝入受糞便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傳染。風險因子包含不完全或衛生不良。有開發中國家旅遊史者感染風險亦較高。診斷方法包含或探測血液、糞便,及骨髓中的細菌DNA,但細菌培養可能並不容易。偵測骨髓中的病原體為最準確的方法。症狀與許多感染症相當類似。值得注意的是,傷寒與斑疹傷寒為不同疾病。 傷寒疫苗可減低注射後兩年感染傷寒的機會達 30% 至 70% 。注射後七年仍有些許保護力。至疫區旅遊者,建議預防性施打傷寒疫苗,其他避免感染的方法包含給予乾淨的饮用水、做好消毒,以及養成洗手的習慣。未確定是否帶有傷寒桿菌者,不建議為他人烹調。治療可使用阿奇霉素、,或第三代頭孢菌素等抗细菌药。但目前病原體對於上述藥物的抗藥性日益增加,使治療越來越不容易。 2015年,全球新病例數達1250萬人,當中最常見的國家為印度。孩童最容易受到感染。自1940年代起,由於衛生觀念的進步以及抗生素的使用,已開發國家的傷寒發生率逐漸下降。在美國,每年新病例數約為 400 例,總患病者約 6,000 人。在2015年,傷寒共導致全球 149,000 人死亡,相較於1990年的 181,000 有下降的趨勢。傷寒若不進行治療,有高達 20% 的死亡率。若妥善治療,則死亡率可降低至 1-4% 之間。.

之间伊波拉病毒和伤寒相似

伊波拉病毒和伤寒有(在联盟百科)3共同点: 糞便頭痛腹瀉

糞便

糞便,又称屎,戲稱/雅稱作"米田共"(將"--"這字拆開),網路语言称翔,是動物经肛门或者泄殖腔从消化系统中排出的廢棄物。.

伊波拉病毒和糞便 · 伤寒和糞便 · 查看更多 »

頭痛

頭痛,又叫頭疼(英語:headache),是一種在頭部、頸部或肩膊以上位置發生的局部疼痛。許多頭部和頸部問題的症狀都是頭痛。頭痛可能是偏頭痛、、丛集性头痛,有時候也解釋為頭痛的一種。頻繁的頭痛會影響人際關係及工作。有嚴重頭痛的人,患有憂鬱症的風險也比較高。 頭痛有種種起因,有些輕微,有些嚴重。頭痛的原因包括疲勞、睡眠不足、壓力、藥物影響、娛樂性藥物影響、病毒感染、普通感冒、頭部受傷、食用很冷的食物或飲料,或是牙齒問題等,而像威脅生命的腦炎、腦癌、腦膜炎及等等,都有可能是原因。有許多有關頭痛的分類系統,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的分類。 頭痛的治療和造成頭痛的原因有關,不過大部份治療還是包括用阿斯匹靈或扑热息痛(對乙醯氨基酚)等镇痛药來止痛。頭痛是最普遍會遇到的身體不適症狀之一。 一年中,大約會有一半的人出現過頭痛症狀。.

伊波拉病毒和頭痛 · 伤寒和頭痛 · 查看更多 »

腹瀉

腹泻(俗称拉肚子,廣東俗稱肚痾,中医称之为泄泻,diarrhea, diarrhœa來自διάρροια,包含兩個字根:「διά /dia,經過」,以及「ῥέω/rheo,流動」)的定義是在24小时之內有軟便或水便的狀況而且排便三次以上 -->,症狀常持續好幾天而且可能因為體液流失的關係而產生脫水現象 -->。如果脫水的情形繼續惡化,接下來可能會出現排尿量減少、膚色蒼白、心跳過速、或者對外界刺激反應不佳 -->。另外,對以母乳餵養的嬰兒來說,軟便可能是正常的現象。 最常見的原因為腸道感染,可能是病毒、細菌、或寄生蟲感染,也就是一般所謂的「腸胃炎」 -->。主要是透過與病人的密切接觸 -->(例如:透過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吃或喝到污染的食物或飲料等途徑傳染。另外也可能是全身性感染的其中一個表現。非感染性原因例如:乳糖不耐症、發炎性腸道疾病、藥物、大腸激躁症、急性中毒等因素 。另外依症狀持續時間可分為急性腹瀉(小於兩周)、持續性腹瀉(二至四周)、慢性腹瀉(大於四周)。急性水樣腹瀉其中一個原因為霍亂弧菌感染。出血性腹瀉,也就是糞便中帶血,又稱為「痢疾」(Dysentery)。大部分情況不需做糞便培養確定病原。 感染性腹瀉的預防方式包括:改善、確保飲用水的潔淨以及勤洗手。讓嬰兒持續哺乳至少六個月,並施打輪狀病毒疫苗也是推薦的預防方式。在治療方面,給病人服用(乾淨的飲用水加上適量的鹽、糖、以及鋅片),如果說買不到口服脫水補充液,可以參考配方自行配製,口服脫水補充療法在過去25年內拯救了五千萬名孩童免於因腹瀉造成的脫水或電解質不平衡而死亡。一般建議腹瀉患者仍可正常進食(如果是哺乳中的嬰幼兒則照常哺乳)。徜若病人出現嚴重的脫水症狀,則可能需要靜脈輸液,但這情形並不常見,絕大多數的案例都能經口補足流失的水和電解質。腹瀉的病人很少需要抗生素,但在極少狀況下仍需要依情形給予抗生素(例如腹瀉中帶血、伴隨高燒、旅行後隨即發作的嚴重腹瀉、或是在糞便檢體中見到或培養出特定的細菌或寄生蟲。)樂必寧(Loperamide)對減緩腸道運動可能有幫助,但並不被建議用在嚴重腹瀉的患者身上。 全球每年有17至50億例的腹瀉病例,尤其常發生在開發中國家的兒童身上(平均約一年3次)。2012年全球五歲以下兒童死因當中腹瀉排名第二(有76萬名兒童死於腹瀉,佔11%)。經常發生的腹瀉也會造成五歲以下的兒童的營養不良及其他長期問題(如生長遲緩或智力發展遲緩)。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的报告,全世界五岁以下的儿童死亡有百分之二十是腹泻所引發的脫水現象造成的。每年有一百八十万孩子死于腹泻。.

伊波拉病毒和腹瀉 · 伤寒和腹瀉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伊波拉病毒和伤寒之间的比较

伊波拉病毒有105个关系,而伤寒有3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杰卡德指数为2.13% = 3 / (105 + 36)。

参考

本文介绍伊波拉病毒和伤寒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