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伊万·波利诺夫和伊宁事变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伊万·波利诺夫和伊宁事变之间的区别

伊万·波利诺夫 vs. 伊宁事变

伊万·雅科夫列维奇·波利诺夫(A. 伊宁事变,中華民國政府也称伊宁叛乱,1944年抗戰時期在中华民国新疆省北部的伊宁地区的反漢聖戰,被國民政府視為疆獨運動。中共在1950年後則稱為「三区革命」,视三区革命为人民民主戰爭开始的标志。伊宁事变是得到苏联、中共、外蒙古資助聲援的武裝分离运动,并建立了东突厥斯坦共和国。.

之间伊万·波利诺夫和伊宁事变相似

伊万·波利诺夫和伊宁事变有(在联盟百科)12共同点: 塔城三区革命伊寧伊斯哈克伯克·穆努诺夫張治中國民政府玛纳斯河盛世才白俄阿合买提江·哈斯木苏联苏联红军

塔城

塔城可以指:.

伊万·波利诺夫和塔城 · 伊宁事变和塔城 · 查看更多 »

三区革命

三区革命是中华民国新疆省北部的伊犁、塔城、阿山三个地区在1940年2月起发生的对抗国民政府的新疆獨立運動,並在1944年到達高峰。 中國共產黨認為“三区革命”分为三个时期。初期以1944年伊宁事变爆发为开始标志,由苏联、中共、外蒙古支持并直接插手,领导权控制在伊斯兰教上层人士手中,还成立了“东突厥斯坦共和国临时政府”。中期通过1945年至1946年与中国国民党方面的国民政府和谈,在1946年成立了由“三区”方面、新疆“七区”(国民政府统治区)、国民政府这三个方面人士联合组成的新疆省联合政府,“东突厥斯坦共和国临时政府”则被解散,改组为伊犁专区参议会,同时,1946年,主张新疆留在中国版图的共产主义者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取代了原先掌权、主张疆独的伊斯兰教宗教上层人士和泛突厥主义者;苏联也对“三区”方面停止公开支持,后来又撤走了在“三区”的大批苏联人员。后期是随着第二次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国民政府在新疆省也实行反苏反共策略,原来参加联合政府的“三区”方面人员在1947年撤回,随后在1948年成立了新疆保卫和平民主同盟,直到1949年新疆解放,“三区”方面与中国共产党方面首次建立直接联络并合流。新疆三区革命史,民族出版社,1998年.

三区革命和伊万·波利诺夫 · 三区革命和伊宁事变 · 查看更多 »

伊寧

伊宁可以指:.

伊万·波利诺夫和伊寧 · 伊宁事变和伊寧 · 查看更多 »

伊斯哈克伯克·穆努诺夫

伊斯哈克伯克·穆努诺夫(ئىسھاق بەگ مۇنونوپ,Ishaq Beg Munonop;),柯尔克孜族,新疆乌恰人,新疆三区革命领导人、军事家,民族军总指挥。.

伊万·波利诺夫和伊斯哈克伯克·穆努诺夫 · 伊宁事变和伊斯哈克伯克·穆努诺夫 · 查看更多 »

張治中

張治中,字文白,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人,原为中國國民黨黨员,國民革命军二級上將,曾任湖南省政府主席、新疆省政府主席,曾主導参與多次國共和談。1947年在原籍安徽省巢縣當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1949年6月宣布脫離中國國民黨,后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民革中央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于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任上病逝。.

伊万·波利诺夫和張治中 · 伊宁事变和張治中 · 查看更多 »

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簡稱國府,是中華民國在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與最高行政機關,成立於1925年7月1日,由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而來,故早期稱「廣東革命政府」,但隨著革命由南方往北推展,行政中心曾遷移至武漢、南京等地,結束於1948年5月20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7月1日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為國民政府。在1925年成立後至1928年之間,其與北京的北洋政府相互對峙。 隨着北伐戰爭開始,1927年1月國民政府遷至武漢,稱「武漢國民政府」。同年4月12日蔣介石於上海發動清黨,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稱「南京國民政府」;7月15日汪精衛武漢政府宣布反共,與南京國民政府合併。1928年北伐統一全國後,成為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造就黃金十年。 1937年,因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全面爆發中日戰爭,中國進入為期8年(1937~1945年)的抗日戰爭,史稱「八年抗戰」,而美國於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後開始與同盟國共同對抗軸心國。1948年5月20日,依循《中華民國憲法》選出的第一任總統蔣介石、副總統李宗仁正式就職,國民政府即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共設一府五院),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也改為總統,與訓政時期一起走入歷史。現今的中華民國總統府為其機關法人的延續。 國民政府是中國國民黨依據孫文所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建立之政府機構,由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主要職位均由中國國民黨黨員擔任,但亦接納中國國民黨以外之人士參與。其存在期間,中國國民黨內部發生多次衝突與分裂,導致部分出走黨員自行成立不同的「國民政府」。此外在行憲後,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經常在眾多場合稱為「國民政府」。.

伊万·波利诺夫和國民政府 · 伊宁事变和國民政府 · 查看更多 »

玛纳斯河

玛纳斯河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南部,北疆著名河流。玛纳斯县以及著名的玛纳斯垦区即因此河而得名。“玛纳斯”蒙古语意为“巡逻者”,与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并无关联。.

伊万·波利诺夫和玛纳斯河 · 伊宁事变和玛纳斯河 · 查看更多 »

盛世才

盛世才(),字晋庸,滿族,汉军镶黄旗人,中華民國陸軍將領,辽宁省开原盛家屯村人,中華民國新疆省政府主席,1933年至1944年间新疆军事、政治首長,有“新疆王”之称。盛世才早年為奉系軍人,後投靠新疆軍閥金樹仁,屢立戰功,1933年新疆發生兵變,陳中、白受之、鄭潤成、巴品古特等人驅逐金樹仁,盛世才乘機取得了大位。盛世才治下的新疆,虽未宣布独立,但完全脱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控制,那一时期的新疆,拒绝悬挂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而是悬挂盛氏政权的“六角星旗”。1941年1月,盛世才曾向苏联提议:成立突厥斯坦苏维埃共和国,脱离中華民國,加盟苏联。鉴于当时中苏的同盟关系,斯大林拒绝了这一提议。1943年,盛世才加入中國国民党,并表示“矢志拥护中央,尽忠党国,绝对服从领袖”。随后,盛世才取消了六大政策,六角星旗亦换为中國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旗。但此后因國民政府主席蒋中正对新疆用兵,盛世才开始采取对策,准备把中國国民党势力逐出新疆。为寻找退路,盛世才企图再次投靠苏联。他致电斯大林,要求重新加入苏联共产党和将新疆划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但此时的蘇聯共產黨與斯大林已经对盛世才彻底失望,拒绝了他的要求,并把其电报转给了蒋介石。此时的盛世才,已是众叛亲离,怨声载道。蒋介石决定把盛世才调离新疆,另任农林部长,由朱绍良代理新疆省主席。1944年9月11日,盛世才离开新疆到重庆赴任。至此,盛世才在新疆历时11年5个月的军阀统治宣告结束。.

伊万·波利诺夫和盛世才 · 伊宁事变和盛世才 · 查看更多 »

白俄

白俄可以指:.

伊万·波利诺夫和白俄 · 伊宁事变和白俄 · 查看更多 »

阿合买提江·哈斯木

阿合买提江·哈斯木(ئەخمەتجان قاسىم;Ehmetjan Qasimi;),维吾尔族,新疆伊宁人,1944年至1949年三区革命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

伊万·波利诺夫和阿合买提江·哈斯木 · 伊宁事变和阿合买提江·哈斯木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伊万·波利诺夫和苏联 · 伊宁事变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苏联红军

工农红军(Рабо́че-крестья́нская 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РККА;简称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КА),通称苏联红军,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之后1922年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武装力量,其下包括陆军和空军。红军直接起源于1917年十月革命,俄国内战期间布尔什维克创立军队反击他们敌人的军事同盟(尤其是以白军之名组成的团体)。1946年2月起红军与苏联海军组成苏联武装力量(Вооруженные Силы СССР(ВС СССР)/Vooruzhennye Sily SSSR),它的官方名称改為蘇維埃陸軍(Советская Армия),直到1991年12月解体。 红军陆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同盟国获胜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在德蘇战争的军事行动中,击败了战争中75%-80%的納粹德国(德意志國防軍及武装党卫队)部隊。.

伊万·波利诺夫和苏联红军 · 伊宁事变和苏联红军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伊万·波利诺夫和伊宁事变之间的比较

伊万·波利诺夫有25个关系,而伊宁事变有10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2,杰卡德指数为9.09% = 12 / (25 + 107)。

参考

本文介绍伊万·波利诺夫和伊宁事变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