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乐毅

指数 乐毅

乐毅(生卒年不詳),燕國的著名軍事家,輔佐燕昭王;曾攻下齐国70余城,封昌国君,後被赵国封望诸君。是東周戰國時期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29 关系: 即墨区中山国临淄区乐羊保定市灵寿县秦国管仲田單燕国燕惠王燕昭襄王韩国 (战国)莒国魏国 (战国)诸葛亮齊襄王齊湣王齐国赵国赵武灵王楚国河北省沙丘之乱法家淖齿濟西之戰戰國戰國策

即墨区

即墨区为中国山东省青岛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地处东经120°07′—121°23′,北纬36°18′—36°37′,濒临黄海,位于胶东半岛南部。 “即墨”因故城(位于平度市古砚镇大朱毛村一带)地临墨水河而得名,其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中。春秋战国时期就是齐国通商名衢,秦代置县,汉初成为胶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隋朝建城于现址,已有1400多年建城史。战国时,齐国大将田单坚守即墨,并摆下火牛阵,大破燕国军队。汉初,齐国末裔田横不愿归降汉朝,率五百壮士困守于即墨外一海岛(今名田横岛),最终全部自刎或者蹈海而死。现代画家徐悲鸿曾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著名油画《田横五百士》。今天,即墨境内还有祭海节等民俗。.

新!!: 乐毅和即墨区 · 查看更多 »

中山国

中山国,姬姓,春秋戰国時白狄的一支——鮮虞仿照東周各諸侯國于公元前507年建立的國家,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一带,中山國當時位於趙國和燕國之間,都于顧,後遷都于靈壽(今中國河北省靈壽縣),因城中有山得國名。 公元前406年(周威烈王二十年)為魏將樂羊第一次攻滅。至遲到公元前380年左右,中山桓公復國。中山王其間,北攻燕國,南侵趙國,國勢大為強盛。至中山王𫲨𧊒,屢屢遭趙國攻伐,領土大為縮小。公元前296年最終為趙國所滅。.

新!!: 乐毅和中山国 · 查看更多 »

临淄区

临淄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山东省中部的一座石油化工工业城市,是淄博市的一个市辖区。在古代曾为西周、春秋、战国时的大国齐国国都,1994年被國務院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新!!: 乐毅和临淄区 · 查看更多 »

乐羊

乐羊,中山国人,战国时魏国的大将。是乐毅先祖。.

新!!: 乐毅和乐羊 · 查看更多 »

保定市

保定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偏西。市境北临北京市、张家口市,东接廊坊市、沧州市,南邻石家庄市、衡水市,西界山西省大同市、忻州市。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太行山东麓,地势西高东低。拒马河、唐河、大沙河等由西向东流入白洋淀及大清河。全市总面积2.22万平方公里,人口1,155.24万,为河北省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保定曾先后为清代直隶省及近代河北省的省会,素称首都“南大门”,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之一。.

新!!: 乐毅和保定市 · 查看更多 »

灵寿县

灵寿县地处河北省中西部太行山东麓,石家庄市西北部,是古中山国都城所在地,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置县,迄今已逾2200多年。灵寿县辖6镇9乡、279个行政村,人口32.7万,总面积1069平方公里。 灵寿县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但因地处山区,海拔高度较大,受山地阻隔影响,形成独特的小气候。灵寿县已探明储量的矿藏有大理石、石英石、云母、金、银、铁、锰、钼等49种,总储量约有28亿吨。灵寿县栽培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水稻、棉花、大豆、麻等。 灵寿县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电力供应充裕,通讯设施发达;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生态保护完整,文化底蕴深厚,是投资置业、旅游观光、避暑疗养、寻幽探险、科考科普的理想胜地。 灵寿县产业结构合理,产业特色鲜明。初步形成了以煤化工为主,纺织、医药、铸造、建材、机械加工等协调发展的工业格局;形成了以石材加工、生态农业、旅游为支撑的三大主导产业,是全国著名的“石材之乡”、“食用菌之乡”和“河北省旅游大县”。.

新!!: 乐毅和灵寿县 · 查看更多 »

秦国

国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嬴姓,趙氏。认为秦先祖蜚廉是商朝末年纣王的宠臣。据清华简《系年》的第三章,周初三监之乱平定后,蜚廉“东逃于商奄氏。成王伐商奄,杀蜚廉,西迁商奄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鉴于秦人和奄国同姓,同主少皞,李学勤先生认为秦人始祖可能起源东方,在西周初年被谪戍西方。据,西周周孝王因秦祖先非子善养马,因此将其封於秦,作为周朝分封国。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獲封为诸侯,為伯爵地位,秦正式成為一方諸侯国。周朝给其封地在今甘肃河东地区到陕西一带。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今甘肃天水到陇南一带)建都近300年。雍城遗址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國與西戎、義渠之間有通婚、結盟的關係,秦國崛起後,這些勢力皆被併入秦國。战国时期,秦孝公实施商鞅变法,为秦滅六國奠定基础。嬴政在前221年,統一諸夏,秦始皇使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君主制帝國,秦帝国较西方的罗马帝国还要早兩百年。.

新!!: 乐毅和秦国 · 查看更多 »

管仲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中國春秋时代法家代表人物。齊國的政治家,哲学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虽然仅是齐国下卿,却被视为中国历史上宰相的典范,任内大兴改革,重视商业。《国语·齐语》、、《管子》、《左传》等都载有他的生活传记,《論語》中也有幾處關於孔子對他的評論,北宋蘇洵的《管仲论》也对管仲做出了分析和批判。.

新!!: 乐毅和管仲 · 查看更多 »

田單

單,也作陈单,戰國時田齊宗室遠房的親屬,臨淄人,齊國的軍事家,原為齊都臨淄管理市場的小吏 。在即墨之戰中以「火牛陣」破燕軍,及後收復七十城。.

新!!: 乐毅和田單 · 查看更多 »

燕国

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国時期在中国北方的一個姬姓諸侯国,也作酀国、匽国或郾国,為戰国七雄之一,传国43王800年,於前222年被秦国消滅。.

新!!: 乐毅和燕国 · 查看更多 »

燕惠王

燕惠王(),中國戰國時期的燕國君主,燕昭王之子,昭王三十三年(前279年),燕昭王死,惠王即位。 燕惠王做太子時,與乐毅有隙,即位後對樂毅用而不信,後以骑劫代之,乐毅逃亡到趙國。齊襄王五年(前279年)齐人田單在即墨(今山東平度市東南)以火牛陣击败燕军,骑劫戰死,齐國悉复得其故城。之後燕惠王責備樂毅離開燕國,樂毅回致一封《報遺燕惠王書》,載於《史記》。燕惠王六年(前273年)設置了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四郡。 《燕世家》記載燕惠王七年(前272年)病卒,但據《趙世家》記載,趙惠文王二十八年(前271年,燕惠王八年),燕相成安君公孫操殺死惠王,原因不明,《韓非子》說因君主沒有察覺而被殺害。.

新!!: 乐毅和燕惠王 · 查看更多 »

燕昭襄王

燕昭襄王,姬姓,名職,中國戰國時期的燕國君主。燕王噲之子。简称昭王或襄王。燕王噲死后,燕人共立为燕王,在位期間燕將秦開大破東胡及朝鮮、上將軍樂毅聯合五國攻齊,佔領齊國七十多城(齊國疆土只剰莒、即墨二城),造就了燕國盛世。.

新!!: 乐毅和燕昭襄王 · 查看更多 »

韩国 (战国)

韓國是中國战国七雄之一,也作乾国,出自晉國宗室,姬姓。後世历史學家將韩、魏、赵、秦、楚、燕与齐合称战国七雄。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平陽(今山西临汾),灭郑国后则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新!!: 乐毅和韩国 (战国) · 查看更多 »

莒国

莒國,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己姓,源自軒轅黃帝,建國於前1046年,建國君主是茲輿期。公元前431年為楚所滅,但是莒國的全境後來为齊國佔領。《漢書·地理志》記載則說莒傳「三十世為楚所滅」。前284年燕將樂毅聯合五國攻齊,佔領齊國大部,齊襄王憑藉莒、即墨二城复國。.

新!!: 乐毅和莒国 · 查看更多 »

魏国 (战国)

魏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属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前344年称王、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1年(一说:公元前339年)魏侯罌(即後來的魏惠王)从安邑(一说:魏县)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新!!: 乐毅和魏国 (战国) · 查看更多 »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末期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國蜀漢(季漢)丞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及散文家。青年时耕讀於南阳郡,地方上稱其卧龙、伏龙。後受劉備三顾茅庐邀請出仕,为促成孙刘联盟和蜀汉政权的建立与稳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後受封爵位武乡侯,开府治理事务,辅佐劉禪,成為蜀漢政治、軍事上實際領導者。先後五次率军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时病逝於五丈原,谥忠武。诸葛亮的才能、品格倍受後世敬仰,故常被尊称为武侯、诸葛武侯。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裡忠臣与智者之代表。與漢昭烈帝劉備在統治蜀漢期間,為蜀漢提拔諸多名將與能臣,並奠定基礎。.

新!!: 乐毅和诸葛亮 · 查看更多 »

齊襄王

齊襄王(),本名田法章,齊湣王之子。湣王死於楚国將軍淖齿之手,法章到莒城太史敫家中作佣人。前283年莒人立法章為齐王,是為齊襄王。田單在即墨之戰中破燕軍,迎接襄王返回都城臨淄,但此時齊國已大傷元氣,無法強盛如昔。法章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接太史敫的女儿成婚,册封为王后。结果太史敫表示“女无谋(通‘媒’)而嫁者,非吾种也,污吾世矣”当即宣布脱离父女关系,终身不见君王后。 有一次經過淄水,見一老人涉水,受不住寒凍,出水後無法行走,田單就脫下皮衣,給他穿上。襄王看了很不舒服,認為田單在收買人心。貫殊給他出主意,勸他不如順水推舟,嘉勉田單的善事,讓老百姓知道田單愛民是君王教的。死后田建即位,田建母君王后辅政。另有子田假。後來,齊國被秦國所滅,子孫避免被追殺,避諱故改以「法」為氏。 田齐桓公辦理稷下學宮,齊威王、齊宣王時期,稷下遊學人士达到鼎盛,集结了一大批各个学派的学者。荀子(孫況、孫卿)游学于齐國,至襄王时代,被尊為“最为老师”,多次擔任“祭酒”,成就了百家争鸣的佳话。.

新!!: 乐毅和齊襄王 · 查看更多 »

齊湣王

齊湣王(,約40歲),又作齊閔王,本名田地,一名遂。在位十七年,屢建武功,破秦、燕諸國,制楚,滅宋。齊湣王三年(公元前298年),派孟嘗君入秦,秦昭襄王任孟尝君為宰相,後被扣押,賴雞鳴狗盜食客之助得脫,後任齊相。不久齊湣王整頓稷下學宮,孟嘗君憂功高震主,出奔至魏國。 周赧王元年(前314年),湣王的父親齊宣王派軍攻破燕國,燕王噲、太子平及宰相子之皆死。周赧王三年(前312年)燕人立燕昭王,亟思復仇的燕昭王採納樂毅及蘇秦建議,爭取盟國,孤立齊國,蘇秦兩次入齊離間,齊湣王相繼西向攻打秦國。 周赧王二十七年(前288年),齊秦互帝。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齊滅宋。 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濟西之戰,燕國上將軍樂毅以五國聯軍攻齊,大敗齊軍;燕軍又於臨淄城西之秦周大敗齊軍,達子戰死,燕軍攻入臨淄,湣王出逃至莒(今山東莒縣),但被名義上協防的楚國將軍淖齒所殺。.

新!!: 乐毅和齊湣王 · 查看更多 »

齐国

國是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分為姜齊和田齊兩個時代。其疆域主要位於今山東省大部、河北省東南部及河南省東北部,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姜尚。齊國是周代重要的封國,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原称营丘,齊胡公時曾遷都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姜齊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姓齊國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為戰國七雄之一,于周显王十七年(齐威王五年,前352年)始称王,前221年為秦國所滅。.

新!!: 乐毅和齐国 · 查看更多 »

赵国

赵国,戰國七雄之一的諸侯國,也作勺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又迁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西有秦国,南有魏国、韩国,东有齐国,东北燕国,北方则是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地域。另外赵国附近还有小国中山国。.

新!!: 乐毅和赵国 · 查看更多 »

赵武灵王

赵武靈王(),嬴姓,赵氏,名雍,中国战国中后期赵国的君主。死后谥号武灵。 生於趙肅侯十年(前340年),在位(前325至前299年,共27年)时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赵国因而得以强盛,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二族,辟雲中、雁门、代三郡,并修筑了“赵长城”。 武灵王禪讓王位予赵惠文王,自己退居幕後,號稱「主父」。因為儲君廢立問題,在趙惠文王四年(前295年)的沙丘之乱中被幽禁而饿死,赵侯称王,自武灵王谥号始。.

新!!: 乐毅和赵武灵王 · 查看更多 »

楚国

楚国,又称荆、荆楚、楚荆,中国历史商朝后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楚国國君芈姓熊氏。最早兴起于丹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公元前223年,秦滅楚之戰,爲秦所滅。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安徽、河南、湖南、浙江、上海、江苏、江西、重庆、貴州、山东部分地方。.

新!!: 乐毅和楚国 · 查看更多 »

河北省

河北省,简称冀,因其地处华北平原,黄河下游北岸而名。面积为18.88万平方公里。 地处华北、东临渤海,渤海之滨,地理上包围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是京城通往外地的门户,自金朝开始即是京畿要地。与北京市、天津市、辽宁、山西、河南、山东和内蒙古等省市區接壤。全省最高峰是小五台山的主峰北台(海拔2882米),全省面积43%的平原海拔不到100米。省会是石家庄市。因省境于《禹貢》为冀州之地,故简称冀。.

新!!: 乐毅和河北省 · 查看更多 »

沙丘之乱

沙丘之亂,或作沙丘宮變,是指戰國時代趙國的一場兵變。趙主父(趙武靈王)與趙惠文王到沙丘(今河北省邢臺市廣宗縣)遊玩,安陽君公子章趁機發兵攻擊趙惠文王,意圖奪位。公子成和李兌率兵勤王,公子章逃跑,主父竟然原諒並收留了公子章。公子成和李兌殺死公子章後,為了卸責,繼續圍困主父,主父因而餓死。.

新!!: 乐毅和沙丘之乱 · 查看更多 »

法家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春秋戰國時期從未有一個組織或學派叫「法家」,而只是在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指》將韓非子、管仲等理念相似的人歸類為一派並命名「法家」。《漢书·艺文志》列为“八流”之一。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周代时的诵训。亂世时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到了韓非集其大成。漢代時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其思想則成為統一天下的理論基礎。.

新!!: 乐毅和法家 · 查看更多 »

淖齿

淖齿(),战国时期楚国将军,曾任齐國國相。.

新!!: 乐毅和淖齿 · 查看更多 »

濟西之戰

濟西之戰發生於前284年,戰國時代燕國名將樂毅統率燕、秦、趙、韓、魏五國聯軍及被策反的楚軍共同攻打齊國的一場戰爭。.

新!!: 乐毅和濟西之戰 · 查看更多 »

戰國

戰國時期(前5世紀~前221年),簡稱戰國。關於戰國的起始年份,共有7種說法,一般有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或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這三種說法為較多人接受。而戰國時代結束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中原。後世史家劃分東周前半為春秋時代及後半為戰國時代,東周在周赧王五十九(前256年)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東周不完全包括戰國時代。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混戰不休,故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徐州相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早在春秋時代已稱王),周天子權威進一步受損。戰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大規模變革,例如郡縣制度、私田制、廣泛應用鐵器和貴族因亡國變為平民傳播知識。各國為獲取土地、財富、人口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之土地逐漸走向新時代,塑造了中央集權國家「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雛形。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各國相繼圖強而舉國變法,涌現了大量名將爭鋒和名士縱橫捭闔之典故,為後世傳誦。.

新!!: 乐毅和戰國 · 查看更多 »

戰國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名著。由漢朝劉向編訂,但其原作者不詳。劉向因此書所记的多是東周後期时諸國混戰,纵横家为其君王擬定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定名为《战国策》,而該時期亦因此被史家稱為戰國時代。 《战国策》為國別體,全书按东周國、西周國、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韓国、燕国、宋国、衞國、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三十三卷,约十二万字。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說客們言行,更包括了不少纵横家的政治策略與辯論技巧,也可說是合纵與連橫的实战演习手冊。本書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

新!!: 乐毅和戰國策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樂毅望诸君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