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主小行星帶和小行星族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主小行星帶和小行星族之间的区别

主小行星帶 vs. 小行星族

小行星帶是太陽系內介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密集區域。在已經被編號的120,437顆小行星中,有98.5%是在这里被發現的這個數值来自2006年2月8日的資料。小行星是由岩石或金屬組成,圍繞著太陽運動的小天體。因為在比較上這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區域,估計為數多達50萬顆,所以這個區域被稱為主小行星帶,简称“主带”。 小行星帶由原始太陽星雲中的一群星子——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身——形成。木星巨大的引力阻礙了這些星子形成行星,並造成許多星子相互間高能量的碰撞,造成許多殘骸和碎片。小行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繼續受到木星的攝動,形成了與木星的軌道共振。在這些軌道距離(即柯克伍德空隙)上的小行星會被很快地掃进其它軌道。 主帶內最早发现的三顆小行星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而最大的三顆小行星则为智神星、健神星和灶神星,它们的平均直徑都超過400 公里;在主帶中只有一顆矮行星——穀神星,直徑大約950 公里;其餘的小行星都不大,有些甚至只有塵埃那样大。小行星帶的物質非常稀薄,已經有好幾艘太空船平安的通過而未曾發生意外。在主帶內的小行星依照它們的色彩和主要形式分成三類:碳質、矽酸鹽和金屬。小行星之間的碰撞可能形成擁有相似軌道特徵和成色的小行星族,這些碰撞也是產生黃道光的塵土的主要來源。. 小行星族是一些有相似的軌道要素,例如半長軸、扁率、軌道傾角的小行星。族內的成員被認為是過去小行星碰撞所產生的碎片。.

之间主小行星帶和小行星族相似

主小行星帶和小行星族有(在联盟百科)24共同点: 健神星半長軸司理星司理星族司法星族天文單位小行星小行星153小行星490小行星832平山清次匈牙利族小行星灶神星灶神星族穀神星特洛伊小行星花神星族鴉女星族軌道傾角軌道根數轨道共振離心率曙神星曙神星族

健神星

健神星是主帶小行星內第四大的小行星,稍微有一些橢圓,直徑大約有300-500公里,並且估計佔有小行星帶3%的質量。 在主帶中,它是黑暗的C型小行星,也是這一區內最大的一顆小行星。C型小行星是主帶外緣最主要的小行星,分佈在2.82天文單位的柯克伍德空隙之外。它黑暗的表面和與太陽的距離大於平均距離,使從地球觀測到的它在大的小行星中顯得很黯淡。事實上,在早先發現的23顆小行星中,它是第三暗的,只有芙女星(13號小行星)和海女星(17號小行星)在衝的時候仍比它暗淡。.

主小行星帶和健神星 · 健神星和小行星族 · 查看更多 »

半長軸

半長軸是幾何學中的名詞,用來描述橢圓和雙曲線的維度。与之对应的就是長軸,半長軸为長軸的一半,一般描述橢圓的最長的直徑。.

主小行星帶和半長軸 · 半長軸和小行星族 · 查看更多 »

司理星

司理星 (24 Themis)是被發現的第24顆小行星,在主帶小行星中是較大的一顆,它也是司理星族成員中最大的。它於1853年4月5日被 安尼巴莱·德·加斯帕里斯發現,的直径为198千米,质量 为5.75×1019千克,公转周期为2022.524天。之後被命名為特彌斯,這是希臘神話自然法則中擬人化的神,以維持神間的秩序。 在2009年10月7日,使用NASA的紅外線望遠鏡證實這顆小行星的表面有水冰存在,它的表面完全被冰覆蓋住。當這些冰昇華之後,表面下的冰可能就會補充上來。在表面上還檢測到有機化合物,包括多環芳香烴、 CH2和CH3。 對司理星的水採用了另一種與太陽風在月球表面形成水相似的機制來解釋。太陽風中高能量的質不斷的撞擊小行星表面含有氧的礦物,會產生可以察覺出來的水,表面的羥基群(O-H)在質子(H+)和氧原子的撞擊下在表面形成的氧化物(S.

主小行星帶和司理星 · 司理星和小行星族 · 查看更多 »

司理星族

司理星族是平山清次在主帶外側部分發現的小行星族(有相似軌道要素小行星),介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與太陽的平均距離是3.13天文單位,是成員較多的一個小行星族。它有一個被明確定義的核心,較大的小行星區域周圍被許多較小的小行星環繞著。核心群包括在1853年4月5日被義大利天文學家安尼巴莱·德·加斯帕里斯發現的司理星(之後以它為名)。 司理星族的小行星共享下列的軌道要素:.

主小行星帶和司理星族 · 司理星族和小行星族 · 查看更多 »

司法星族

司法星族是一個龐大的S-型的小行星族,是最著名的小行星族之一,小行星帶中大約有5%的小行星屬於這個星族。.

主小行星帶和司法星族 · 司法星族和小行星族 · 查看更多 »

天文單位

天文單位(縮寫的標準符號為AU,也寫成au、a.u.或ua)是天文學上的長度單位,曾以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定義。2012年8月,在中国北京举行的国际天文学大会(IAU)第28届全体会议上,天文学家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把天文单位固定为149,597,870,700米。新的天文单位以公尺来定义,而公尺的定义来源于真空中的光速,也就是说,天文单位现在不再与地球與太阳的實際距离挂钩,而且也不再受时间变化的影响(虽然天文单位最初的来源就是日地平均距离)。 國際度量衡局建議的縮寫符號是ua,但英語系的國家最常用的仍是AU,國際天文聯合會則推薦au,同時國際標準ISO 31-1也使用AU,后来的國際標準ISO 80000-3:2006又改成了ua。通常,大寫字母僅用於使用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單位符號,而au或a.u.也可以是原子單位或是任意單位;但是AU被廣泛的地區使用作為天文單位的符號。以1天文單位距離的值為單位的天文常數的值會以符號A標示。.

主小行星帶和天文單位 · 天文單位和小行星族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

小行星是太陽系内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 至今為止在太陽系內一共已經發現了約127萬顆小行星,但這可能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數這些小行星的直徑大於100公里。到1990年代為止最大的小行星是穀神星,但近年在古柏帶內發現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徑比穀神星要大,比如2000年發現的伐樓拿(Varuna)的直徑為900公里,2002年發現的誇歐爾(Quaoar)直徑為1280公里,2004年發現的厄耳枯斯的直徑甚至可能達到1800公里。2003年發現的塞德娜(小行星90377)位於古柏帶以外,其直徑約為1500公里。 根據估計,小行星的數目應該有數百萬,詳見小行星列表,而最大型的小行星現在開始重新分類,被定義為矮行星。.

主小行星帶和小行星 · 小行星和小行星族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53

小行星153 (153 Hilda)是一颗位于小行星带外侧的大型小行星,直径约为170千米。由于它主要由含碳物质组成,所以表面非常暗。它是在1875年11月2日由奥地利天文学家约翰·帕利扎发现,并以天文学家狄奥多·冯·奥普泽的女儿命名。 小行星153是希尔达族的代表星,但希尔达族实际上并非真正的小行星族,因为其成员并没有任何物理联系,只是因为它们和木星形成2:3的轨道共振。木星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11.9年,而小行星153需要7.9年。这意味着木星每公转两周时,以小行星153为代表的希尔达族小行星刚好公转三圈。目前已经知道至少有1,100颗小行星和木星有2:3的轨道共振关系 。 2002年12月31日,在日本可以看到一次小行星153掩星的现象,科学家在此期间对其光变曲线进行研究,发现其振幅很小,这暗示小行星153可能是一个球形天体,或者它表面各个地方拥有几乎相同的反照率。.

主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53 · 小行星153和小行星族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490

小行星490(490 Veritas),是由德国天文学家马克斯·沃夫于1902年9月3日在德国海德堡王座山天文台利用照相法发现的主带小行星。它是成员数超过300颗小行星威耳塔斯族小行星的代表星,直径115.55千米,仅此于直径125千米的波女星(小行星92),是威耳塔斯族小行星第二大的小行星。小行星490以罗马神话的真理女神威耳塔斯命名。.

主小行星帶和小行星490 · 小行星490和小行星族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832

小行星832凱琳是環繞太陽的小行星,它是凱琳群集中最大的成員,該群也以它為名。在2002年發現,凱琳群集非常年輕,相信是在580萬年前的碰撞中形成的,因而備受注目。 832凱琳是一顆S-型小行星,直徑大約19公里。它的绝对星等为11.18,自转周期为18.35小时。.

主小行星帶和小行星832 · 小行星832和小行星族 · 查看更多 »

平山清次

平山清次(),祖籍宮城縣仙台市,是日本的天文學家。因發現許多小行星的軌道非常相似,進而領導發展出小行星族的觀念而出名。 為推崇他的功績,有一族的小行星就稱為平山族;月球上也有一個隕石坑稱為平山坑來紀念他和平山信(Shin Hirayama),(1999) 平山小行星也以他為名以示尊崇。.

主小行星帶和平山清次 · 小行星族和平山清次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族小行星

匈牙利族小行星是與太陽的距離在1.78至2.00天文單位之間的一群主帶小行星,這群小行星有著低離心率(小於0.18),和介於16至34度之間的傾角,軌道週期大約為2.5年.

主小行星帶和匈牙利族小行星 · 匈牙利族小行星和小行星族 · 查看更多 »

灶神星

星, 小行星序號為4 Vesta,是太陽系最大的小行星之一,平均直徑。它是海因里希·歐伯斯在1807年3月29日發現的,以羅馬神話中家和壁爐的女神Vesta命名,中文翻譯為灶神星。 灶神星是繼矮行星穀神星之後,質量第二大的主帶小行星 ,佔有主小行星帶總質量的9%。 質量雖然比智神星多一點點,但體積卻比較小,是體積第三大的小行星。灶神星形成岩質行星剩餘的原行星(內部分異)。一、二億年前,灶神星曾經被撞擊,產生了許多碎片,並留下兩個巨大的撞擊坑,而且南半球有著很高的密度。這次事件的一些碎片已經墬落到地球,成為HED隕石,提供了有關灶神星的豐富資訊來源。 灶神星是從地球可以看見的最亮的小行星,它距離太陽最遠時的距離只比穀神星最近的距離遠了一點,不過灶神星的軌道完全都在穀神星的軌道之內。 NASA的''黎明號''太空船在2011年7月16日至2012年9月5日進入環繞灶神星的軌道,進行了將近一年的探測,然後前往穀神星。研究人員繼續分析黎明號收集到的資訊,期望能更了解灶神星的形成和歷史。.

主小行星帶和灶神星 · 小行星族和灶神星 · 查看更多 »

灶神星族

星族 是一個龐大且顯赫的小行星家族,在主帶內側,靠近灶神星附近的V型小行星幾乎都是他的家族成員。主帶內6%的小行星屬於這個家族。.

主小行星帶和灶神星族 · 小行星族和灶神星族 · 查看更多 »

穀神星

星(Ceres,; 小行星序號:1 Ceres)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主小行星帶中最亮的天體。它的直徑大約是,使它成為海王星軌道以內最大的小行星。在太陽系天體大小列表排名第35,是在海王星軌道內唯一被標示為矮行星的天體。穀神星由岩石和冰組成,估計它的質量佔整個主小行星帶的三分之一。穀神星也是主小行星帶唯一已知自身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天體。從地球看穀神星,它的視星等範圍在+6.7至+9.3之間,因此即使在最亮時,除非天空是非常的黑暗,否則依然是太暗淡而難以用肉眼直接看見。1801年1月1日意大利人朱塞普·皮亞齊在巴勒莫首先發現了穀神星。最初被當成一顆行星,随着越來越多的小天體在相似的軌道上被發現,因此在1850年代被重分類為小行星。 穀神星顯示已經有區分成岩石、核和冰的地函,並且在冰層之下可能留有液態水的內部海洋。表面可能是水冰和不同的水合物礦物,像是黏土和碳酸鹽,的混合。在2014年1月,在穀神星的幾個地區都檢測到排放出的水蒸氣。這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在主小行星帶的大天體床不會發出水蒸氣,因為這是彗星的特徵。 美國NASA的機器人曙光號在2015年3月6日進入繞行穀神星的軌道。從2015年1月,曙光號就以前所未見的高解析度傳回影像,顯示表面有著坑坑窪窪。兩個獨特的亮點(或高反照率特徵)出現在撞擊坑內(不同於早些時候哈伯太空望遠鏡在一個撞擊坑中觀測到的影像。);出現於2015年2月19日的影像,導致考慮可能有冰火山 或釋氣的發想。在2015年3月3日,NASA的一位發言人說,這些點符合含冰或鹽的反光物質,但不太可能是冰。在2015年5月11日,NASA釋放出高解析的影像,顯示不是一個或兩個點,實際上在高解析的影像上有好幾個。在2015年12月9日,NASA的科學家報導,穀神星的亮斑可能是一種類型的鹽類,特別是“滷水”,包括硫酸鎂等硫酸水合物(MgSO4·6H2O);也發現這些斑點與富含氨的黏土相關聯。2015年10月,NASA釋出了由曙光號拍攝的真實色彩穀神星影像。.

主小行星帶和穀神星 · 小行星族和穀神星 · 查看更多 »

特洛伊小行星

特洛伊群小行星是與木星共用軌道,一起繞著太陽運行的一大群小行星。從固定在木星上的座標系統來看,他們是在所謂的拉格朗日點中穩定的兩個點,分別位於木星軌道前方(L4)和後方(L5)60度的位置上。 依照原本的規範,特洛伊小行星的軌道半長軸是介於5.05至5.40天文單位,並且在是在兩個拉格朗日點的一段弧形區域內。這個規範現在也適用在其他天體的相似情況下,而在這些情形下會標示出主要的天體。例如:海王星的特洛伊小行星。 在2006年,夏威夷凱克天文台的一個小組宣佈,他們曾經測量到一個小行星(617)普特洛克勒斯(Patroclus)的密度比結冰的水還要低,因而建議這是一對小行星,而且許多特洛伊小行星都可能是雙星。彗星或柯伊伯带天體在大小和組成上(冰與包覆在外圍的塵埃),也是可能的對象。而在未來,他們可能才是主要的小行星帶天體。(reference: 2.Feb issue of Nature).

主小行星帶和特洛伊小行星 · 小行星族和特洛伊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花神星族

花神星族(英語:Flora family)是小行星主帶中的一個很大的小行星族,光譜上屬於S-型小行星,其起源和星族成員數量迄今仍不清楚,据估計主帶中的4%-5%都屬於這個星族。由於这个星族的邊界不明確,而且8号小行星花神星靠近边界,因此未將花神星納入時这个星族也被稱為線女星族(e.g. the WAM analysis by Zappala 1995)。.

主小行星帶和花神星族 · 小行星族和花神星族 · 查看更多 »

鴉女星族

鴉女星族(英語:Koronis family)是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主帶內的一個家族。它們是在大約20億年前的一次災難性撞擊下形成的,已知的最大成員直徑約為41公里(25英里)。鴉女星族的群集沿著相似的軌道在空間中運行,大約已經發現了300顆的成員,但只有約20顆的直徑超過20公里。 在1993年8月28日,伽利略號拜訪了其中的一顆成員243 艾女星。.

主小行星帶和鴉女星族 · 小行星族和鴉女星族 · 查看更多 »

軌道傾角

軌道傾角通常是參考平面和另一個平面或軸的方向之間的夾角。軸傾斜的表示法是行星的自轉軸和通過行星的中心垂直於公轉軌道平面的線之間所夾的角度。.

主小行星帶和軌道傾角 · 小行星族和軌道傾角 · 查看更多 »

軌道根數

軌道根數(或稱軌道要素或軌道參數)是對選定的两個質點,在牛頓運動定律和平方反比定律的重力吸引下,確認特定軌道所必須要的參數。由於運動的方式有許多種的參數表示法,依照你所選定的測量裝置不同,有幾種不同的方式來定義軌道根數,但都是描述相同的軌道。 這個問題包含三個自由度(軌道上的三個笛卡兒座標系),所以每個獨立的开普勒轨道(未受到攝動)經過解析後,可以由原始的笛卡尔數值以六個參數明確地定義天體的姿態和速度。因此,所有的軌道元素組合都明確的含有這六個元素。在數學上的明確解釋和討論可以參考以下的論述(參見:軌道狀態向量)。.

主小行星帶和軌道根數 · 小行星族和軌道根數 · 查看更多 »

轨道共振

軌道共振是天體力學中的一種效應與現象,是當在軌道上的天體於週期上有簡單(小數值)的整數比時,定期施加的引力影響到對方所產生的。軌道共振的物理原理在概念上類似於推動兒童盪的鞦韆,軌道和擺動的鞦韆之間有著一個自然頻率,其它機制和“推”所做的動作週期性的重複施加,產生累積性的影響。軌道共振大大的增加了相互之間引力影響的機構,即它們能夠改變或限制對方的軌道。在多數的情況下,這導致“不穩定”的互動,在其中的兩者互相交換動能和轉移軌道,直到共振不再存在。在某些情況下,一個諧振系統可以穩定和自我糾正,所以這些天體仍維持著共振。例如,木星衛星佳利美德、歐羅巴、和埃歐軌道的1:2:4共振,以及冥王星和海王星之間的2:3共振。土星內側衛星的不穩定共振造成土星環中間的空隙。1:1的共振(有著相似軌道半徑的天體)在特殊的情況下,造成太陽系大天體將共享軌道的小天體彈射出去;這是清除鄰居最廣泛應用的機制,而此一效果也應用在目前的行星定義中。 除了拉普拉斯共振圖(見下文)中指出,在這篇文章中的共振比率應被解釋為在相同的時間間隔內完成軌道數的比例,而不是作為公轉週期比(其中將會呈反比關係)。上面2:3的比例意味著在冥王星完成兩次完整公轉的時間,海王星要完成三次完整的公轉。.

主小行星帶和轨道共振 · 小行星族和轨道共振 · 查看更多 »

離心率

離心率又稱偏心率,是指圆锥曲线上的一点到平面内一定点的距离与到不过此点的一定直线的距离之比。其中此定点称为焦点,而此定直线称为准线。 设一圆锥曲线C由C: d(P,M).

主小行星帶和離心率 · 小行星族和離心率 · 查看更多 »

曙神星

是第221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2年发现的小行星.

主小行星帶和曙神星 · 小行星族和曙神星 · 查看更多 »

曙神星族

曙神星族是主要的小行星家族之一,相信是在一次災難性撞擊後形成的一群小行星,並以221 曙神星為首來命名。 曙神星族的軌道半長軸在2.99至3.03天文單位,離心率在0.01至0.13,軌道傾角在8° 至 12°,以知的成員約為480顆。 Category:小行星族.

主小行星帶和曙神星族 · 小行星族和曙神星族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主小行星帶和小行星族之间的比较

主小行星帶有96个关系,而小行星族有6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4,杰卡德指数为15.00% = 24 / (96 + 64)。

参考

本文介绍主小行星帶和小行星族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