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三不朽和晋国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三不朽和晋国之间的区别

三不朽 vs. 晋国

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国人文思想领域的一个价值命题,对于中国人的思想和人生追求有着重要的影响。. 晋国,是周代的姬姓诸侯国,原名唐,领地在今山西省,始封君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同母弟——唐叔虞。晉是重要的封國,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稱霸時間最長的一個。晋国国都最初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一说太原西南),晋獻公迁都绛(今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晉景公時遷都新田,稱之為新絳,遗址在今山西省侯马市。 因為春秋初年晉國發生過小宗曲沃篡奪大宗的曲沃克晉,以及晋献公時的骊姬之乱兩件宗室內鬥事件,為避免歷史重演,晉文公開始除太子以外,國君其他兒子及兄弟皆要遷離晉國,《左传》称“晋无公族”,有別於其他國家。晉靈公時,晉的卿大夫勢力開始壯大,成公即位後,封異姓卿大夫為公族大夫,令卿族逐漸成為晉國政權的主導力量。晉平公以後,六卿的實力凌駕於國君之上,形成了六卿執政。晉定公時,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被滅,卿族的平衡被打破。到晉出公時,魏氏、韓氏反戈一擊聯合趙氏滅掉最強大的知氏,晉國名存實亡。終於到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从晋国中分裂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而晋国仅剩两城,苟延残喘80年后被韩、赵完全瓜分。 三家分晋被視為戰國時期的開始,宋代司马光編纂的《資治通鑒》將此事作為開篇。以血緣關係來看,韩国王室是晉國君主的後裔。.

之间三不朽和晋国相似

三不朽和晋国有(在联盟百科)16共同点: 卿 (官制)夏朝孔子宗庙周公旦周武王周朝商朝神农祭祀黄帝范宣子范氏杜预晋国六卿

卿 (官制)

卿為中國官制之一。 商朝、周朝时为卿士,执掌国政。秦朝、汉朝,相当于部长一级的官员称之为卿,即所谓九卿。自隋朝、唐朝一直到明朝、清朝,六部尚书成为了主要部门的负责人,九寺主要有光祿寺、太仆寺等輔助部門的從官称之为卿,明清时品等約在從三品。而之上有兼管寺務的王宮大臣,轄下有少卿、主簿等官職。.

三不朽和卿 (官制) · 卿 (官制)和晋国 · 查看更多 »

夏朝

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夏部族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依據史書記載,夏、商、周三代皆为封建王朝,君主與諸侯分而治之,而夏朝是第一個世襲的氏族封建王朝。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製的礼器,其年代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器时代初期。 虽然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且迄今为止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過目前仍在尋找確鑿的依據来釐清。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代共传十四朝,十七--,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夏朝作为中国传统历史的第一个王朝,拥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后人常以“华夏”、“诸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三不朽和夏朝 · 夏朝和晋国 · 查看更多 »

孔子

孔丘(),'''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生於魯國陬邑,祖先为宋国人,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学家,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為儒家的创始人。而孔子儒家的德性论五行思想(仁义礼智信)對鄰近地區,如:朝鮮半島、琉球、日本、越南、東南亞等地區有著深远的影响,這些地區也被稱爲儒家文化圈。.

三不朽和孔子 · 孔子和晋国 · 查看更多 »

宗庙

宗庙是漢字文化圈国家君主、貴族供奉祖先灵位的祠庙。“宗,尊也;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之说。宗庙在中国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明清时期宗庙被称为太庙。位于河南安阳境内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是迄今发掘出来的最早的宗庙遗迹。上古至中古時期只有皇室和貴族才可以有宗廟,數目也有嚴格規定,不能僭越,《禮記·王制》載:“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士一廟”。當時平民沒有設置宗廟的權利,《荀子·禮論》載:“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國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廟,所以別積厚者流澤廣,積薄者流澤狹也。” 在古代,宗廟被視為國家的象徵,常與「社稷」並稱,毀壞宗廟往往會受到重罰。如《唐律疏議》把毀壞宗廟視為「謀大逆」之罪。.

三不朽和宗庙 · 宗庙和晋国 · 查看更多 »

尧(拼音:Yao),伊祁姓,陶唐氏,名放勳,起初被封于陶,後遷徙到唐(今临汾和襄汾),所以又称唐尧,中国傳說歷史中的人物,是五帝之一。传说出生于“三阿之南”。道教中為天官大帝,三官大帝之一,誕日為上元節。.

三不朽和尧 · 尧和晋国 · 查看更多 »

周公旦

周公旦,'''姬'''姓,'''周'''氏,名旦,諡文,又稱周文公、周公。周文王第四子。西周初年政治家,封於周邑。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年)追封為“褒德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追封為“文憲王”,後世多稱其“元聖”。.

三不朽和周公旦 · 周公旦和晋国 · 查看更多 »

周武王

周武王,'''姬'''姓,名发,諡武,曰名为珷帝日丁,西周第一代天子,西周时代青铜器铭文称其为珷。是西伯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其正妻为邑姜,西周的创建者。夏商周斷代工程斷代其在位時間為前1046年至前1043年,劍橋中國史推測其在位時間约為前1049或前1045年至前1043年。傳統上,周武王,周文王,堯舜禹和商湯一向為後世儒家人物所尊崇的古代先秦明君。.

三不朽和周武王 · 周武王和晋国 · 查看更多 »

周朝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王朝,也是最後一個完全施行封建制度的世襲王朝,分為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從周武王滅殷商建國並定都镐京(宗周)起,至周幽王亡國止,是中華文明的全盛時期之一。該時期的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皆深刻地影響着後世(2007年):《西周史與西周文明》〈引言〉,第1頁。。東周都城為洛邑(今河南洛陽),其時代又可分為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與戰國時期(前476年-前221年)。前256年秦昭襄王廢黜周赧王,東周亡。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各國,建秦朝(2007年):《春秋史與春秋文明》〈引言〉,第1頁。(2007年):《戰國史與戰國文明》〈引言〉,第1頁。。 周人崛起於周原,在鞏固國力後於武王伐紂滅商朝建立西周。三監之亂的危機,於周公東征後平定,並且藉由大量分封諸侯來穩定東土。西周國力於成康之治時達到顛峰,在昭穆時期持平。共懿孝夷時期國勢漸衰,最後發生國人暴動與共和行政。宣王中興只是西周的迴光返照,宣王後期周室混亂,最後於周幽王發生犬戎之禍,西周亡。東周時,平王東遷使周室核心以成周為主,周室與諸侯作戰失敗使「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已經一去不返。春秋時期的尊王攘夷運動產生出春秋五霸等霸主。到戰國時期以下克上事件不斷,戰國七雄彼此合縱連橫。周室最後被秦國廢除,七雄最後也由秦所統一。 周朝的中央權力為王權,周王是周室的最高權力者,也是諸周族的宗主。由上至下縱切為君臣關係的封建制度,由尖至錐的橫切為血源關係的宗法制度,再以禮樂制度與井田制鞏固整個尖錐,維繫周王與諸侯國、官員、國人、野人的關係。春秋中葉後禮樂崩壞,典章制度逐漸瓦解。思想逐漸走向諸子百家。 周朝是以周族為代表和主體的華夏族語周邊諸族交往、融合的重要時期。自西周實行分封制後,中原華夏族文化同四周的方國文化相互交流與融合,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地區性文化。周朝從文字產生到春秋中葉,書面文學逐漸形成,古代散文由句而篇,由簡而繁的過程。詩經中的作品顯示四言詩日漸成熟。西周青銅器具有樸素、寫實的風格,聞名的有《毛公鼎》、《宗周鐘》、《散氏盤》、《大盂鼎》、《大克鼎》與《虢季子白盤》等等。.

三不朽和周朝 · 周朝和晋国 · 查看更多 »

商朝

商朝又称殷、殷商(约前1600年—前1046年),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朝代,这標誌着中國歷史進入了信史。商朝前期屡屡迁都,直至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以后再沒有遷都,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或稱为殷、殷商。商代出现的甲骨文和金文(因多刻于青铜器上,亦称“铭文”)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有系統性的文字符号。中国传统历史学关于商朝的详细文獻记载資料多来自于其一千年后的记錄,主要有东周的《竹书纪年》和《尚书》,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国方面的观点大多认为:商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朝代,是由原夏朝东方的諸侯國商部落首领商汤於鳴條之戰滅亡夏朝後建立的。其后经历17代30王的统治,末代君王帝辛於牧野之戰被从西方崛起的周人统治者周武王率领联军擊敗而亡。 商朝具有豐富的考古学發現,主要遗址有位于今日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和商城遗址,郑州的二里岗遗址,安阳的殷墟遗址等。在河北邢台市、邯郸市、河南信陽市、輝縣、新鄭市等許多地方還發現大量商朝文化遺產。 商朝自先商到晚商共14次遷都。其中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学术界對此看法比较一致。安阳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後,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近代,在上古被普遍看作蛮荒之地的非中原地区,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证明,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文化。.

三不朽和商朝 · 商朝和晋国 · 查看更多 »

神农

农氏,又称烈山氏,或稱连山氏,相傳生存年代在夏朝以前,現存文字记载多出現在在戰國以後。相傳“神农尝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中國人视之為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守护神,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

三不朽和神农 · 晋国和神农 · 查看更多 »

祭祀

祭或祭祀,从内容上包括场地、仪式、祭文(祝禱詞)、祭品(Sacrifice)等内容:.

三不朽和祭祀 · 晋国和祭祀 · 查看更多 »

黄帝

帝,遠古時期中国神話人物,為《史记》中的五帝之首。神话传說其父亲少典为有熊国君,黄帝本姓公孙,因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长居姬水,后改姬姓,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又称有熊氏。中國歷代皇帝多為黄帝設廟祭陵等來取得象徵的統治正當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性人物,被称为中華民族的祖先。根據山海经大荒西經記載,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始均傳說為拓跋鮮卑的早期首領,在魏书中有明確記載。另外根據大荒北經,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因此北狄和犬戎皆為黃帝之後。 黄帝和炎帝並列的說法例如炎黃後裔、炎黄子孙也成為了漢人以至清朝以后全體中國人自称的說法之一。神話中的炎帝及黃帝可能為遠古部落聯盟共主。根據《山海經》,炎帝在阪泉之战敗給黃帝而後蚩尤糾集炎帝的部屬再於涿鹿之戰敗給黃帝。.

三不朽和黄帝 · 晋国和黄帝 · 查看更多 »

范宣子

士--( 匄即「丐」古字,ㄍㄞˋ,),中国春秋時代晋国法家先驱、军事人物、政治人物。祁姓、士氏、按封地又为范氏,諱--(范--),谥号宣。-范-文子士燮之子。又称范宣子。 前570年,范宣子出使齐国,劝说齐灵公继续和晋国结盟,齐灵公派太子光参加鸡泽之盟。前563年,他和中行偃建议晋悼公消灭妘姓小国偪阳国(今山东峄县南)。战况激烈,一次幸亏鲁国将军叔梁纥力气大,才没有使逼阳的埋伏得逞。力克逼阳赠与宋国右师向戌,向戌不敢要,献给宋国国君。前560年,中军将荀罃去世,中军佐范宣子本来可以升职正卿。但他让给了中行偃。 前559年,晋軍联合齐、宋、鲁、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13个同盟国攻打秦国,范宣子担任中軍佐,在晋军战败后,其子士鞅与公族大夫欒鍼一起冲向秦軍大营,欒鍼战死,士鞅生還。欒鍼之死激怒了他哥哥下軍将欒黶(欒桓子),欒黶之妻栾祁是范宣子的女儿。欒黶把責任说成士鞅的,向范宣子说要誅殺士鞅。士鞅亡命秦国。其后回国,欒氏对他深深怀恨。前554年,中行偃去世,范宣子才为正卿。 前552年,欒黶死後,其子欒盈(栾怀子)嗣位,士鞅诬称欒盈謀反。范宣子、士鞅诛除欒氏,欒盈逃到齐国。前550年,齐后庄公支援欒盈糾合残党攻入晋国,一度攻入晋国都城绛,范宣子与其子士鞅劫持与栾氏亲善的魏舒(魏献子)平定欒氏残党,欒盈被杀。范宣子还制定了范宣子刑书,闻名于世。前548年,士匄去世,士鞅继承。.

三不朽和范宣子 · 晋国和范宣子 · 查看更多 »

范氏

范氏,晋卿家族,六卿之一,前593年成立,前490年敗亡。.

三不朽和范氏 · 晋国和范氏 · 查看更多 »

杜预

杜预(),字元凯,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曹魏末與西晋前期政治家、军事家、学者。以破竹之勢一舉殲滅东吴,幫助西晉完成統一的工作。 出于京兆杜氏,西汉御史大夫杜延年十一世孫,亦是襄阳杜氏先祖。.

三不朽和杜预 · 晋国和杜预 · 查看更多 »

晋国六卿

晋国六卿,是中国春秋时代晋国的政治军事制度,晋文公在晋国建立了三军制。中、上、下三军,每军各设一名将、一名佐,按地位高低分别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他们主持晋国的军事、政治。中军将又称为元帅、执政。晋襄公一度增加新上军、新下军二军四卿,旋即恢复原制。晋景公扩为六军十二卿,新中军、新上军、新下军,之後合为新军,共四军八卿。晋悼公恢复三军建制。晋平公时,六卿被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垄断,之後六卿特指这六个卿家。范氏、中行氏被诛灭後,六卿改为四卿。智氏後被赵氏、韩氏、魏氏三家滅掉,這就是之後赵氏、韩氏、魏氏三家分晉的典故。.

三不朽和晋国六卿 · 晋国和晋国六卿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三不朽和晋国之间的比较

三不朽有48个关系,而晋国有445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6,杰卡德指数为3.25% = 16 / (48 + 445)。

参考

本文介绍三不朽和晋国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