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A面與B面

指数 A面與B面

A面與B面(A-side和B-side)是流行音樂業界術語,於1950年代開始常用,原本指出版的7英吋黑膠唱片(必須是單曲)的兩面。現在A面和B面通常用來辨別歌曲的重要度——放在A面的歌曲為主打歌,歌手會期望這些歌經常在電台等傳媒渠道曝光;放在B面的歌曲則屬於次要或附加歌目。 A-Side和B-Side最初是指7英吋黑膠唱片的兩面,唱片業從1950年代開始使用這種介質錄製單曲。A-Side和B-Side逐渐被用于形容录制在碟片两面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歌,A-Side通常录制的是我们所说的主打歌(那些被用来打榜或者期望在电台节目里热播的曲目),B-Side(或称flipside)是指的第二类歌,这些歌通常不会出现在乐队的LP(Long playing record album)中。.

15 关系: 卡式录音带单曲密紋唱片传播媒体告示牌 (雜誌)唱片CD音樂專輯黑膠唱片英寸電台廣播流行音乐日本日本流行音樂數位音樂下載

卡式录音带

卡式录音带(Compact Audio Cassette,又叫卡带、盒带、盒式录音磁带,或者简单称为录音带)是一种用于存储声音的磁带。卡式录音带最早用于听写,但在其保真度得到改进后作为盘式录音带的补充广泛用于各种非专业的场合。它的用途包括便携式音乐存储、家庭录音等,甚至包括在微型计算机出现的初期进行数据存储。从1970年代初期直至1990年代晚期,卡式录音带一直是预录制音乐最流行的两大存储格式之一,在其间它的对手从起初的密纹唱片变成了后来的CD。名称中的“卡式”来自于法语词“Cassette”,意思是“小盒子”。 一卷卡式录音带上有两个卷轴,控制一条带有磁性涂层的塑料带在其间传递并绕卷。为了保护卷轴和磁带,所有零件被封装在一个硬塑料外壳中。磁带上可以录制两对立体声或单声道音轨,当磁带往一个方向运动时可以播放或者录制其中一对立体声音轨或两条单声道音轨,往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则可以播放或录制另一对。卡式录音带的换向可以通过手工将卡式录音带从读写机构中取出翻面后再放入,也可以通过机构自动改变磁带前进的方向实现(自动翻带)。.

新!!: A面與B面和卡式录音带 · 查看更多 »

单曲

单曲(single)是流行音樂出版品發行的型式之一,一般是歌手為了推銷已發行及將要發行的音樂專輯、或是為了維持市場上的曝光度而出版,但也有部分地方是將單曲視作與專輯同等地位的音樂出版品(如日本);部分業餘歌手由於時間因素而限制工作量,也常常以發行單曲取代專輯。在音乐领域,单曲是指包含一支歌曲或更多片断音轨这些相对比较简短的录音。 单曲傳統上通過唱片、雷射唱片等形式發行。大多數只有A面,包含一首歌,並以該歌命名。有的有B面,包含這首歌的其他版本(如重新編曲版本或無人聲的伴奏版本),或者同一歌手/樂隊的其他歌曲。也有少數包含兩首主打歌曲的,稱為雙A面。 在廣播電臺播放或者網際網路下載的單個歌曲,有時候也被稱為單曲。.

新!!: A面與B面和单曲 · 查看更多 »

密紋唱片

密纹唱片(英文:Long Playing record,简称LP)是一种每分钟33⅓转的乙烯基(如聚氯乙烯)材料制成的唱片,一般直径为10或12英寸。密纹唱片推出于1948年,在1988年激光唱片(CD)被广泛使用前一直是唱片音乐的首选发行形式。密纹唱片以模拟方式录音。1970年代及1980年代,随着微处理器和计算机技术等的进步,数码录音才真正变得可行。.

新!!: A面與B面和密紋唱片 · 查看更多 »

传播媒体

传播媒体簡称传媒,一般使用上常稱為媒体或媒介,指传播信息的载体,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现在已成为各种传播工具或機構的总称,如印刷品領域的书籍、杂志、报纸,以及電子產品領域的电影、电视、電台、各種廣播媒體等,可以代指大眾媒體或新聞媒體,也可以指用于任何目的传播任何信息和数据的传播工具或機構。.

新!!: A面與B面和传播媒体 · 查看更多 »

告示牌 (雜誌)

《公告牌雜誌》(),通常被簡稱為告示牌(billboard),是美国一个娱乐媒体品牌,由旗下的公告牌-好莱坞报道传媒集团(Billboard-Hollywood Reporter Media Group)所拥有。它所刊登的内容涉及新闻、视频、观点、评论、活动和流行风格。《公告牌》特别以其制作的音乐排行榜闻名,这其中包括:公告牌百强单曲榜和公告牌专辑榜,它们分别追踪不同音乐风格中最受欢迎的单曲和专辑。它还举办活动展会,并拥有一家出版社和经营多个电视节目。 威廉·唐纳森(William Donaldson)和詹姆斯·亨尼根(James Hennegan)在1894年创办了《公告牌》,该刊物最早是一本小广告和海报的行业刊物。1900年,唐纳森以500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亨尼根手上所持有的《公告牌》股份。 在20世纪初期,《公告牌》杂志所刊登的内容涵盖了整个娱乐行业,例如:马戏团、展览会和滑稽表演。它还为旅行艺人创建了邮件服务。随着、留声机和收音机开始进入普通家庭,《公告牌》开始更加关注起音乐产业。它原本所涵盖的很多话题被拆分到不同杂志,例如1961年出版的《娱乐事务》(Amusement Business)就侧重于户外娱乐,这样使得《公告牌》可以专注于音乐内容。 1925年,在威廉·唐纳森死后,《公告牌》傳授给了唐纳森的孩子和亨尼根的孩子,并被各方拥有股份。1985年,杂志股份分別售给個人的投资者。.

新!!: A面與B面和告示牌 (雜誌) · 查看更多 »

唱片

唱片狹義指黑膠唱片,是一种带有螺旋纹道的圆盘,上有錄音。 此外,也可以指:.

新!!: A面與B面和唱片 · 查看更多 »

CD

--,又稱--(Compact Disc,縮寫:CD),是一種用以儲存數位資料的-zh-hans:光学盘片; zh-hant:光學碟片;-,原被開發用作儲存數位音樂。CD在1982年面世,至今仍然是商業錄音的標準儲存媒體。 在CD尚未發明之前,音響系統都是屬於--,音樂的來源大多是30公分直徑的密紋唱片、收音機以及錄音機等,CD發明之前就沒有數位音響。.

新!!: A面與B面和CD · 查看更多 »

音樂專輯

音乐专辑(),或简称为“专辑”,也有部分地区称呼为“大碟”,指的是多个音频录音作品以CD、唱片、录音带等介质为载体发布的单个项目的统称,一般指含有至少10個音軌的唱片。音乐录制专辑在20世纪初被开发出来,最早的音乐专辑类似数张78转唱片打包成书本的形式;而到了1948年,由聚氯乙烯材料制作的密纹唱片开始取代早期的78转唱片。进入21世纪之后,尽管密纹唱片还在发行,但是唱片的销售已经主要集中在CD、虛擬發行(如MP3)等兩大型態上了。卡式录音带则是从1970年代到2010年代伴随密纹唱片一起使用的一种专辑格式。 音乐专辑可以在移动或固定的录音室、室内体育馆、家中、户外场地或混合场地中录制,而完整录制一张专辑可能需要几小时到几年的时间。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录制,然后“混音”在一起。在录制专辑时如果是一次录制完成而不加任何混音效果也被称为“现场”,即便它是在录音室里录制的。录音室的存在是为了消音和隔绝混响,因此混合不同音轨的时候需要协助;而如果是在其他场地,如音乐会场地或Live House因为允许混响,因此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大部分现代录音室都包含丰富的编辑、音效及声音调整等功能。使用现代的录音技术,唱片歌手可以在不同时候的不同房间通过耳机监听其他声部的录音;同时,每个声部都可以单独录制成一条音轨。 专辑封面及封面上的说明文字也是有用的,通常会提供一些附加消息。比如:唱片分析、歌词或歌剧剧本等。 历史上,专辑这个单词用于指代那些以书籍形式集合在一起物品。而在音乐方面的应用见于19世纪早期的短篇音乐唱片集。 随后,相关的78转唱片集合在一起形成书册一样的专辑。Cross, Alan (2012-07-15).

新!!: A面與B面和音樂專輯 · 查看更多 »

黑膠唱片

黑膠唱片,習慣又稱電木唱片(gramophone record)指轉速78轉每分鐘、聲槽寬度0.10—0.16毫米、聲槽密度每厘米30—50條的留聲機唱片。黑膠唱片是一般人對過往使用唱盤機播放的唱片的稱呼。這種唱片是一種黑色圓盤形的膠片,早期為石墨材質,之後使用蟲膠(後期再改用聚氯乙烯,即PVC)壓製,上面刻有凹凸的坑紋以記錄聲音。早期的黑膠唱片只有單聲道,到後來發展成為雙軌的雙聲道音軌。到了1980年代後期時,這些唱片的顏色已不再局限於黑色,而可以是白色、橙色、透明、螢光色,甚至可以把歌手的樣貌印製在唱片裡,不過成本比較高。黑膠唱片可使用鋼針(早期手搖唱機)和粗紋寶石唱針(電唱頭)放唱,唱針與密紋唱片不能通用。.

新!!: A面與B面和黑膠唱片 · 查看更多 »

英寸

英--(,眾數:inches;縮寫為in或″)(读音:cùn或yīngcùn),或英--,簡稱吋,是使用于英國(联合王国)及其前殖民地和--的长度单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前英國殖民地国家也用。 英寸的常用簡寫為 in或 "。 “吋”是近代新造的复音漢字(即单个漢字發两个音节,類似單位還有“哩”等),发音同“英--”,借用中國傳統的長度單位“寸”,並加口旁以示區別。中國大陸目前已很少使用單個漢字“吋”作單位,多直接使用词语“英--”。.

新!!: A面與B面和英寸 · 查看更多 »

電台廣播

電台廣播(Radio broadcasting),又稱無線電廣播、聲音廣播或收音機廣播,是以無線電波單向傳遞聲音資訊的方式,一般是以高頻廣播。電台發送廣播頻率後,聽眾透過收音機來接收。依使用的技術不同,電台廣播可分為調幅廣播(AM)和調頻廣播(FM)。不同的電台廣播使用不同的的頻率範圍。大部分電台使用FM廣播,部分小規模電台則採用AM廣播。除大氣電波外,部分則透過有線網絡、人造衛星()和互聯網廣播。.

新!!: A面與B面和電台廣播 · 查看更多 »

流行音乐

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或POP music),亦稱流行歌曲、現代流行音樂,是指一段时期内廣泛被大眾所接受和喜歡的音樂。現代流行音乐又可作商业化运作,有時稱作商業音樂。和流行音乐形成对比的音乐形式是古典音樂和民間音樂。目前因為利益壟斷的關係,導致於外界難以一窺堂奧。.

新!!: A面與B面和流行音乐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A面與B面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日本流行音樂

日本流行音樂在廣義上,可包括昭和初期受當時西方流行音樂影響而出現的歌謠曲,甚至是起源於明治時代的演歌;狹義上則指1980年代末期誕生的「J-pop」概念(或稱JPOP)。「J-pop」名稱起源於1988年開播的日本音樂電台J-WAVE,是當時為定義日本出產的流行音樂而創造出來的和製英語用詞,來自英語「Japanese pop」的縮寫;其後在日本被廣泛地用來指受西方影響的現代音樂流派,主要包括大眾流行、R&B、靈魂樂、搖滾樂、舞曲、嘻哈、流行電音等。 截至2011年,日本擁有世界最大的實體音樂市場,年產值達到約31億美元(僅計算單曲、專輯與音樂錄影帶銷量),佔世界市場之30%,為世界第一大實體音樂市場,其次為美國(18%)、德國(11%)、英國(8%)和法國(7%),而包括數位販售在內的唱片市場年產總值也達到41億美元,佔世界市場之25%,排名第二。世界前五大音樂市場依序為美國(26%)、日本(25%)、德國(9%)、英國(9%)和法國(6%)。憑藉日本發展成熟的文化產業,現今的J-pop與韓國流行音樂、華語流行音樂並列為在亞洲具有指標性的流行音樂類別,是構成當今日本流行文化的重要元素,亦是推動其發展的原動力之一。.

新!!: A面與B面和日本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數位音樂下載

數位音樂下載為非以「實體」方式來販賣音樂的相關產品,而使用數位格式來進行銷售販賣。著名的數位音樂下載服務商有iTunes Store、RecoChoku、Google Play音乐和微软Zune等。.

新!!: A面與B面和數位音樂下載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A-sideA-side和B-sideA面A面与B面B-sideB面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